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视角

摘要:高职院校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来源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水平教师教学能力的支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面协调配合方能取得实效。站在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论框架体系的大背景、大视域,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精髓,对支撑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探索出系统而有效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是指在以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特定目标的高校,具有所教授学科或从事领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应当同时具备理论知识教学能力(或素质)和实践技能示范能力。本研究围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认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等五个维度,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其在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与学历等不同维度上的差异。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教学认识能力水平最高,其次为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最后为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本研究选择行动学习理论作为理论支点,阐释了行动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开放体系和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了行动学习理论何以能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依据行动学习理论,结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和特征,在对国内外典型的教学能力结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满足教学活动需求、体现高等教育使命、凸显职业教育特性三个方面,构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作为模型的必要条件,将变量有机植入模型中,使得模型更具科学性、完备性与动态性,体现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应用特点,即调查研究的针对性、理论寻求的适切性、策略提出的系统性和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在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现状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围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从有效开展行动学习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前提、关键、根本等四个维度,提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策略,即政策导引策略、专业支持策略、平台打造策略与自我提升策略。本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教师个体的事情,也是国家教育制度、社会环境、企业责任担当、学校办学理念与制度体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行动学习理论视角看,要使行动学习实施有成效,同样离不开组织层面的政策规划、培训培养、指导帮扶、过程监控、条件保障和激励评价,同时也离不开教师个体层面的长期实践、科学研究、协作攻关和自我反思等。与此同时,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从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法等方面探讨和构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要素及参与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从专业建设能力、课程建设能力、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等3项一级指标,专业规划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认识能力等9项二级指标,43项三级指标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新。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调查研究,试图将企业与行政管理培训中的经典理论——行动学习理论引入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这一重大现实问题解决上来,从这个视角探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对行动学习理论本身而言是继承与发展,对“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而言,是方法论上的超越与创新,即超越了以往仅仅就教育学理论研究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传统理路。二是研究内容新。本研究在充分吸纳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索性地概括和界定,并从行动学习理论的视角尝试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提出了基本发展策略,构建了效果评价体系,以期为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理论体系奠定坚实基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有着丰富的内容。尽管本研究努力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特征、现状、模型、策略以及效果评价体系等进行了探讨,但仍有诸多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模型的科学性,增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的针对性,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效果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行动学习

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内容、重难点及创新

第一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表征

一、高职院校的性质

(一) 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

(二) 高职院校的内涵与属性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一) 教学能力的内涵

(二) “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教学能力的内涵界定

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特征

(一)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动态性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性

(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系统性

第二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三) 问卷的信效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状况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分析

三、调研结论与思考

(一)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

(三) 访谈中收集到的师生建议

第三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理论支点——行动学习理论

一、行动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

(一) 行动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 行动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理论支点选择的适切性分析

(一) 行动学习理论是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理论支点选择

三、行动学习理论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理论支点

(一) 行动学习理论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价值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进行行动学习何以成为可能

第四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模型

一、国内外典型的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分析与借鉴

(一) 国内典型的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分析

(二) 国外典型的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分析

(三) 国内外典型教学能力结构模型辨析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要素

(一) 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要素分析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要素分析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基本结构模型建构

第五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制度导引策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

(一) 优化经费投入制度

(二) 改革教师编制制度

(三) 完善进人用人制度

(四) 改进培养培训制度

(五)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二、专业支持策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前提

(一) 推进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二) 优化职后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三) 发挥校长教学领导作用

(四) 彰显教师发展中心功能

三、平台打造策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关键

(一) 凝练“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

(二) 提供充足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三) 实施专门的素质提升项目

(四) 以专家型教师为目标导向

四、自我提升策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根本

(一) 以任务驱动加强自身实践

(二) 以项目研究提升理论素养

(三) 以协商合作促进共同进步

(四) 以勤于反思形成个性化教学能力

第六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效果评价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效果评价的内容

(一) 专业建设能力:专家型“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重要评价指标

(二) 课程建设能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

(三) 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能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核心教学能力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效果评价的标准

(一) 评价标准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 评价标准设计的基本框架

(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效果评价标准说明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效果评价的方式

(一) 师生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二) 资料查阅与现场考察相结合

(三) 走访调查与实效检测相结合

(四)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低碳环保环境监测论文提纲下一篇:食品生物技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