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融入成都经济区的路径研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0年以来, 绵阳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结合“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成渝经济区规划”和“成都经济区规划”, 提出了围绕区域发展布局,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现代交通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区域合作,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因此如何融入成都经济区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绵阳融入成都经济区现状研究

(一) 有利条件

1. 基础设施建设

绵阳市着力打造“铁公机”三位一体、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成至少6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6条快速通道、30条航线。其中, 绵阳火车站新站房重建项目顺利完成, 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正有序建设。成绵高速复线和绵遂高速建成通车。成绵南高速、绕城高速南环线2条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绵阳机场登机廊桥扩建工程项目已完成并验收合格交付使用。

2. 产业合作快速推进

与成都经济区的产业合作取得了较好的基础。在第七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上, 举行绵阳国家科技城科技成果交易会签约仪式。产学研合作项目9个, 签约总金额7.35亿元。积极参与第12届西博会, 签约项目10个, 金额373亿元。自2010年以来, 绵阳抓住区域经济机遇, 借力成都经济区辐射, 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冶金机械、生物医药、材料化工、纺织、农业产业化及军转民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合作, 取得了显著成绩。

3. 物流贸易合作继续深入

绵阳市“四园区三中心” (即新皂、石塘、龙门、石马—东林物流园区和江油、安县、三台物流中心) 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正在有序进行。其中, 西南部最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枢纽——绵阳毅德商贸城项目建设即将完工;绵阳国际农业物流港项目已与四川西部物流中心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约;空港物流正在尝试;绵阳与其他各市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对接工作正在努力协商进行中。

4. 金融合作不断加强

2012年, 绵阳市金融办与省级金融机构签订“十二五”合作协议, 着力在保持信贷投放增长、拓展融资渠道、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做大做优地方准金融组织、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六个方面, 强化与成都经济区区域金融对接, 促进实现区域内统一金融体制。

5. 资源环保合作不断推进

2010年绵阳市与其他七市签订了《成都经济区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 参与编制《成都经济区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2011—2050) 》, 加强区域环境信息共享与通报合作, 开展流域行政交界断面水质监测点设置工作, 正在建立流域行政交界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等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联动合作, 制订了《成都经济区区域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区域合作协议》。

6. 社会民生合作加快推进

基于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和失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 已实现8城市区域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市场供求信息的查询和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分析发布和就业失业信息监测、创业项目、咨询专家和培训师资信息查询等;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在8城市间顺利实现互认;同时倡导并与成都等周边七个市建立起区域卫生合作、实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措施。

(二) 存在的主要障碍和问题

1. 缺乏顶层设计

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以来, 下属各市运作落实推进工作快慢不一, 存在着互相观望等待现象, 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究其原因, 其根本在于省上重视不够, 缺乏组织顶层设计来保证。

2. 成都首位度太高

成都2011年GDP收入6854.6亿元, 比上年增长15.2%, 而绵阳 (1189.1亿元) 和德阳 (1137.4亿元) GDP刚刚超过千亿大关。成都与绵阳的经济规模比 (城市首位度) 为5.76, 远远大于2的标准值。成都作为区域核心城市, 资源过分集中, 区域结构失衡, 其自身的机会太强, 而对区域内各市的辐射程度不大。

3. 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差异制约“7+1”框架协议的执行

成都经济区包括8个城市的行政区域, 其主体是成都市, 绵阳居从属地位。但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突破行政区域的刚性壁垒, 形成一体化市场。同时, 不同的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间的差异存在着不同政府间的利益博弈问题, 与以经济增长目标为关键政绩考核指标必然导致地方政府间政绩竞争, 其结果必然带来项目的盲目上马、重复建设。

4. 产业互补层次较低导致产业合作效用受限

绵阳市与成都经济区之间产业互补的层次较低, 产业合作成果有限。当前, 成都经济区区域产业的合作仅限于互通相关信息、共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 深入到具体实质分工合作难以有效进行。

二、选择路径研究

(一) 发挥比较优势, 加强规划融合

在成都经济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基础上, 我市应发挥在科技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 积极促进“成都经济区”研发制造合作平台的建设。从成都的产业链完善为切入点, 结合成都的规划结合绵阳的特色融入成都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从而形成一体化。如联合开展高技术产业形成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产业链, 共同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链、汽车零部件及整车产业链、现代服务业和精细化工等高技术产业链。

(二) 以陆港为依托, 建设物流贸易合作平台

以开放市场为重点, 积极推动商品贸易、物流服务便利化, 促进形成成都经济区物流贸易合作平台。绵阳物流要根据成都经济区的布局为核心进行关键节点建设, 以“四园区三中心”陆铁联运为支撑, 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强化与西部现代物流港 (遂宁) 、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和成都“四园区四中心”的对接与联动, 使绵阳的物流网络成为成都经济区物流网络的关键节点, 形成区域物流一体化。

(三) 大力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据统计, 绵阳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现有总部型企业约30家。根据《绵阳金家林总部经济城总体规划及初步设计方案》, 我们要深入研究制定具体政策, “内聚外联”, 积极引进和培育与成都经济区形成互补的总部企业, 以总部企业为依托构建相关产业链,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集约化、高端化。

(四) 完善政府服务机制, 创新区域合作模式

区域合作强调发展空间的延伸和全方位的资源配置, 政府主动适应服务对象和内容的变化, 延伸服务空间, 帮助在异地的绵阳企业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和政府服务模式也是制约因素。绵阳市政府要探索以行业协会为主体, 以政府协调为依托组建绵阳投资商会等异地绵阳企业服务机构, 加强与各地政府的沟通协调, 强化服务职能,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开拓异地市场中的问题, 把政府服务贯穿于区域合作全过程。

(五) 构建区域共同市场, 完善行政组织创新

地方政府受不同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状况等的不同而表现出各自利益的差异, 从而造成了区域经济圈内利益冲突的不可避免。因此, 要真正打破地区“割据”, 推进成都城市圈地方政府精诚合作, 需要有一个高效率的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协调机制来保障政府行为的一体化, 以减少制度安排的阻力。从远期来说, 必须要有一个超脱于地方利益的、跨区域的正式协调机构来协调和管理。从近期来说, 最好要有一个由各行政区域政府参与的、合作的、非正式的协调组织来加以协调和引导。并使非正式的协调组织逐渐向正式的协调机构演变, 且赋以其相应的职能。具体如下:

1. 完善组织设计

建议四川省政府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的省推进成都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成都城市圈级别最高的区域机构, 促进成都城市圈内政府合作, 加强了区域内城市间的交流互动, 产业对接、市场对接、科技对接、交通对接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区域内各地方政府也应成立以市长为组长推进成都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的专门机构, 负责与其他7个行政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事项, 进而巩固和推进区域内政府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2. 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组织协调机构

建议成立成、德、绵、乐、眉、雅、资、遂一体化专门职能的组织协调机构, 在研究策划、统筹规划、联系沟通、指导实施、信息服务、政策法规资讯等方面开展合作, 组织协调实施跨行政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等问题, 推动成都城市圈地方政府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和有效益的合作。

由于成、德、绵、乐、眉、雅、资、遂区域一体化是建立在跨行政区基础上的, 为了消除地方利益对成都城市圈共同利益的侵蚀, 必然在分立的行政区基础上形成共同的内在机制, 并在保证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共同政策和制度规范, 实现区域内的跨行政区协调与管理。因此, 有必要建立超越地方利益跨行政区协调机构, 通过明确的协议或制度使成都城市圈政府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3. 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政绩考评机制

长期以来, 我国地方政府及官员政绩考核主要以经济指标中的“速度指标”为核心, 这就加剧了地方争投资、争项目、争物资等矛盾, 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不利于政府之间的合作。因此, 应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方法与标准。

4. 利用非政府组织协调政府间关系

政府在城市圈协作与协调中居于主体地位, 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 面对城市圈内微观层面协作的缺乏, 各地方政府在谋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理性下, 试图通过政府之间的协商和会谈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政府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例如, 可以通过建立各种行业协会、跨地区的行业联盟来共同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共同市场规则, 推进区域市场公共秩序的建立。还可以充分发挥科研所、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优势, 建立发展咨询委员会等参谋机构, 组织各种研讨会、合作论坛, 为成都城市圈政府合作协调机制的有效运作出谋划策。把以民间力量自下而上推进政府合作与官方组织自上而下推进地方政府合作相结合, 双管齐下, 共同推进成都城市圈政府合作。

三、结束语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区域经济合作, 历史表明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未来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将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不断加快, 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区域板块的重构, 原有经济圈规划范围将被突破的大趋势下, 绵阳市只要找准方向, 清晰规划, 务实执行, 走出去, 引进来, 积极发挥本地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整合资源, 协同创新, 势必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摘要:由于地区产业集聚规律的作用, 地区差距扩大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 推动区域合作的战略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绵阳如何融入成都经济区发展为切入点, 通过分析绵阳融入成都经济区现状, 存在问题, 再根据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提出相关路径选择, 从而使绵阳有效融入成都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绵阳,区域经济,成都经济区,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1] 秦成逊, 杨春玲.云南省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理工版) , 2009.3:89-93

[2] 刘会增.关于我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J].新远见, 2008.12:86-91

上一篇:教材是根基,我们应珍惜——谈如何有效利用高中英语教材下一篇:浅谈农村英语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