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读后感作文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诗》读后感作文

《唐诗》读后感作文 篇1

诗中,我们读出了诗人所独具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的是一种人生与努力的关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说的是一种超凡的自信;“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说的是一种沙场男儿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唐诗,让我们看到了无数诗人的抱负与志向。

诗中,我们读出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不同的处世态度,“相看两不厌,只有进亭山”人生难免会有孤独,李白告诉我们,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也要自娱自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告诉我们,世俗的权贵与享乐怎能影响我们的心情,我们需要提高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层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王维则是在清幽淡雅的自然中悟出了禅理,不问世俗,尽情享受那少有的宁静与悟然,功名利禄在这一刻都与自己无关。

诗中,我们读出了中唐时期人民的疾苦。在这个时期,杜甫出生了,他仿佛就是为了百姓抱不平而生。他用他那沾满血与泪的笔,为人们记录下了那历史所承受不起的事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无奈与痛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愤怒与不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惋惜与不平。唐诗不仅记录了唐朝的兴盛,也记录了唐朝战争时的民不聊生……

诗中,我们还读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爱人的相思之苦。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到“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从“情人怨遥夜,意夕起相思”到“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为是长。”春似只有几个字的诗句,其中却包含了多少游子的想念,蕴涵了多少恋人的牵挂……

唐诗,唐诗有什么用? 篇2

看多了虎妈狼爸,你可能自己都有点抓狂。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认字、学算术⋯⋯或许你只是想早点开发孩子智力。但是,这种努力如果太急进,结果可能刚好与希望的相反。

早期教育界有一个比喻,孩子就像卡车,有的家长在它启动时就拼命装货物,结果卡车越跑越慢直到早早停下。更科学的早教理念是先给卡车上润滑油,让它达到最佳状态,才载得多、跑得远。

背唐诗靠的是机械记忆力,起作用的是背完后周围人的赞美,而非这些诗句本身。

孩子入学后的阅读水平,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和词汇的丰富性。

夸聪明可能会有反效果,夸“用功”更有用。

你的孩子在学这些吗?

33岁的贸易公司部门主管张严琳从儿子不到3岁,就开始教背唐诗,一开始是张严玲背前几个字,儿子接后两个字,慢慢的,开始她说上句,儿子接下句,很快整首唐诗都背得出来了。会背二十多首之后,儿子就对背诗没什么兴趣了,一教他背诗就心不在焉。

她的朋友中除了像她这样教孩子背唐诗的,还有在家里贴了认字图教孩子认字的,去上公文数学辅导班和儿童英语的。张严琳也觉得:“大家都在学,早点开发智力应该没什么坏处吧!”

你得问自己几个问题:教孩子背唐诗为了什么?学前的孩子有必要学很多字和算术吗?记忆知识和发掘兴趣,哪个重要?鼓励孩子和夸孩子是一回事吗?

学得多可能有坏结果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主任叶斌认为,在0至11岁的智力发展期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保持他们学习未知的兴趣,比教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

让孩子提前学习一些技能是可以的,但如果过于注重结果或方法不当,会让孩子厌学、自卑、感到痛苦和抵触,今后在学习这门技能的时候,容易唤醒痛苦记忆,产生学习障碍。在恰当的年龄段学习而不是求早求多,孩子会更优秀。只是选择的时间和方法不同,就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儿童时期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学到了多少字,能背多少唐诗,会说多少英语,而是激发他们对未知的兴趣和创造力。

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用机械的背诵和记忆占据他们的大脑,忽视创造力和兴趣启发,结果可能是孩子在小学入学初期因为提前学习,成绩出众,但随着学习内容增加,他们必须和同学们一起学新东西,这时由于缺少学习兴趣,他们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再想让孩子产生兴趣比教他认字难多了。

背唐诗到底什么作用?

背唐诗几乎是普遍率最高的早教项目,但凡孩子学会说话了,家长就会教几首唐诗,你小时候背过,你的孩子背过,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听说某个朋友的孩子三四岁就能背上百首唐诗。

张严琳教儿子背唐诗主要是想激发他开口多说,让他感觉到语言的节奏。但唐诗的遣词造句精练、含蓄,为了押韵的需要而颠倒字词顺序,和现代语言的表达规律不一样。

孩子正处在学语言的初始阶段,家长反复地教,他们就背得出,靠的是这个阶段对语音的敏感和机械记忆力。背几首影响不大,但是上百首的背诵容易影响他们学习正常语言。

一般11岁之前是语言学习的形成期,孩子在这期间有足够的时间去掌握各类语言技能。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认为,起作用的是孩子会背唐诗以后赢来的周围人的赞美,这些赞美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能让他们产生自信。

认字没那么重要

张严琳的朋友们都让孩子早认字早读书。但识字、习字和其他动作训练不同,它需要最高级中枢神经的参与,因为字是抽象的。如果大脑无法对字的含义和形象之间形成稳定的具体链接,孩子认识再多的字,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不会有很大助益。

好的语文教育应该鼓励孩子新鲜的感受和原创的表达,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有限,能关注的部分就那么一点,过早认太多字实际上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上,而错失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孩子入学后的阅读水平,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和词汇的丰富性。

美国早期教育专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调查了3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词汇量的发展后发现,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至98%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在4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的孩子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万个词。

别老夸孩子聪明

夸小孩聪明能不断鼓励他们,很多人坚信这一点,“宝贝真聪明”常常挂在嘴边。

这种理念的逻輯是,孩子认为自己聪明,就不会畏惧挑战。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老夸孩子聪明可能会起反效果。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杜威克的团队用10年时间研究赞美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在纽约市二十所学校,对400名学生做赞美实验。结果显示,被夸“聪明”的学生一旦遇到挫折或碰到困难,第一反应是直接放弃。而被夸“用功”的学生更愿意接受挑战,并想办法解决。而这个实验后来在其他国家也进行过,呈现出的是类似的结果。

为什么?因为“聪明”属于先天性的赞美词,被赞“聪明”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以为自己不再聪明,本能地避开所有令自己感到挫折的挑战。而赞美孩子“用功”,认同孩子是靠努力获得成果,他们会在鼓励之下,继续努力完成任务,不怕接受高难度的挑战。

现在,你该这么做⋯⋯

培养孩子的语言和交流沟通能力,叶斌建议营造语言氛围,比如多讲故事,但不要强迫他有回应。孩子不表达不等于他没有接收语言的信息,等到达相应的时间点后,孩子一旦开口表达,就会有非常优秀的应用。

如果教孩子认字,应该只局限在如“日、月、水、火”等容易被感知的、有助于儿童理解和想象的象形字。想提升孩子的词汇量和提高他们将来的阅读能力,与其让孩子早早认字,不如尽可能地和他们待在一起,陪他们说话,给他们讲故事。

根据杜威克的实验结果,如果想要通过鼓励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夸孩子也要有技巧,并不是不能夸孩子聪明,而是不要用先天性的赞美词夸他们“聪明、漂亮”,你更要多夸他们是“用功、努力、勇敢⋯⋯”的孩子。

早期教育的作用是健全人格,在学习技能面前,这一点对孩子的一生更重要。

唐诗读后感 篇3

年少时,当我只是个未满十岁的小孩,我知道《静夜思》在诉说对亲人的思念与叹不尽的忧愁。它宛如一首凄美的思念诗。

现在,我知道的《静夜思》除了那种凄美的凉,还有剑指江湖的敞亮。李白身着白衣遥望明月,明月入了他的怀却纳凉了他的心。他抚笔,在月光的照射下,抚着他轻长的发丝,那时的他看着他那青中透白的秀发,有些轻浮,有些放荡,他好像行走在江湖上,一边怀念,一边独野的少年。

《唐诗三百首》不看注解,在幻想的构造里解也有一番风韵。

待我言予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我会想象,那是一位身着素衣的女侠客,走过了山涧,朝云川绕了一圈,又回到起点的壮举。那山水无尽的赞叹。

在唐诗里面,可以发现更多。

许多人,一直在寻找与自己世界相处的方式,后来我们懂得了,却输给了青春和时间。比起这种输,我更加宠幸与唐诗中的忧愁。如今的忧愁太过残忍,唐诗里的忧愁却有一种独有的“爱”对友人的关心,对亲人的怀念,他们的诗中,即使怎么凄凉都暗藏暖意。

我发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喜欢掩藏杜鹃的风姿,对于亲人的思念却把明月入怀。即便他的思物再怎样的相似,但却,有着不同的情意。李白与汪伦是情谊的深刻。高适与董丈对有着他的怀念与另一种祝福。他们的经历不同,情谊不同,用的诗句也有所不同,一样的却是那种怀念的孤独里的暖意。

世有情,待你未曾孤独;世有爱,待你认真解读。这种情爱,一直寻觅;它一直藏在每一首唐诗的身骨上,你可以用心去喜爱它。

《唐诗》读后感 篇4

学前班时,好奇怪,一位年轻帅气的男老师教我们全校同学跳舞,跳的舞蹈歌曲歌词是一首诗,叫做《游子吟》。几遍跳下来,老师为了让我们跳得更好,便解释歌词给我们听,提到想念妈妈时,我们班好多同学放声大哭,只有我“光下雨不打雷”——眼泪夺眶而出,一声不吭。我知道此时此刻我和我的同学们心里想的是什么。老师为了止住我的泪水,送了一本有拼音和好看图画的小学生《唐诗一百首》给我。并告诉我书里有这首诗,想妈妈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

在我朦胧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妈妈给我的印象是那么善良,勤劳。我最喜欢围在忙碌劳作的妈妈的身边。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妈妈到田里收黄瓜。妈妈忙得汗流浃背,不停地往箩筐里装黄瓜。刚满六岁的只能摘到不高处的黄瓜,也帮妈妈装满了另外那个箩筐。就这样来来回回,终于搬完了田里的黄瓜。开水烫过后,半生熟的黄瓜在楼顶上铺满了一地金黄。妈妈拿来菜刀和砧板,黄瓜在妈妈熟练的刀功下均匀地分成四掰。黄瓜被切成四掰后,敞开肚皮铺在太阳底下曝晒。我给妈妈递黄瓜,每递一个黄瓜,妈妈就对我微笑一下。我顿时觉得妈妈的微笑比这一地太阳底下的金黄还灿烂。

一个慵懒的午后,微风吹起的窗帘打在窗棱上的响声惊醒了在妈妈怀里甜睡着的我。我发现我的身边放着一件蛋黄的体恤衫。奶奶步履蹒跚地走进来说:“小春,你妈妈将你们晒的黄瓜皮挑到圩上卖,货好,有个老板给了个好价钱,你妈妈还给你买了一件新衣服。喏,像黄瓜皮一样的颜色。你妈妈还说,她去广东打工了,叫你乖乖地。去读学前班可不能哭鼻子哟!”

我一头扎进那件蛋黄色的`体恤衫里,越控制不哭,眼泪越刹不住车,心里一阵一阵被刺痛。我真不想长大,长大了妈妈就要远离我,要到远方打工维持生计。我的脑子里清晰地映出妈妈那阳光底下甜甜的微笑!

念到三年级上册时,在语文百花园地的学习内容中我又和这首诗相遇了,还更巧是那位十分帅气的男老师教我们。他跟我们讲:熟读唐诗“一”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有描写“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私奉献的老师,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壮志爱国的将士……其中是《游子吟》这首诗让我爱上阅读这本书。每次念到这首诗时,每一个字让我颤抖呜咽痉挛哽咽。于是,我找来这本《唐诗一百首》和那件蛋黄的体恤衫,用袋子装好,放在我的枕头底下。想念妈妈时便拿衣服出来看一看,把书念一念。

有人说:人总是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苦苦地寻找自己精神的乐园。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带来无限的感激与惊喜。

《唐诗》读后感 篇5

是的,诗就是那个盛唐。而将盛唐与诗这两个词联系起来,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青莲居士——李白。

而说起李白,你又会想到什么呢?对,就是那首《将进酒》。《将进酒》可以概括李白的一生,有起有伏,也有失落,也有欢乐。

每每吟诵那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又是那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道不尽人间的无奈。李白的一生风流浪漫,透过《将进酒》我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李白。

在多数人的眼中,李白是个天才,殊不知,李白也有与我们相似的一面。

李太白出生于盛唐,他身上带有盛唐时期文人特有的一种自豪与不羁,被后人称为诗仙。在我看来,他更像酒仙,一杯酒下肚,便才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酒仙附体。可是也是因为酒,他身上的不羁显露无疑,那是一种来自大唐——诗的天堂里的才子的骄傲,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他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为他的仕途增添了阻碍。他曾自比管仲、乐毅,一心想为国家所用,实现抱负,可是当时的唐玄宗认为盛世已成,功成名就,放纵享乐已无心打理朝政。青莲居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勇敢,他选择了逃避,开始游侠的生活,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道不尽人生的无奈。

谪仙人只需一壶烈酒,一支笔,一轮月,就可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仙爱月,床前明月光,我寄君心予明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是李白的代名词,看到明月,他会想到家乡,想到童年,想到老友

听蝉声 赏唐诗 篇6

按作者在世的时间顺序,我们先来欣赏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虞世南是唐太宗的大臣,官至秘书监。此人为官清廉,德才兼备。唐太宗经常当着群臣称赞他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可见诗如其人。这首七言绝句是将蝉人格化,而托蝉寓己。我们从首句“垂绥饮清露”中可以看出,“绥”是古人帽子上系在下巴上的两根带子的下垂部分,很像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故说“垂绥”。古人认为蝉栖高树,饮清露,故说“饮清露”。因此在古人眼里,蝉是高洁的象征。“垂绥饮清露”,仅此五字,不仅写出了蝉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而且巧妙的将自己隐寓于其中,和谐统一,不露痕迹。其实,蝉是一种害虫,专吸食树中的汁液,影响树木的生长,但古人不知这一点,不足为怪,这是题外之话。次句“流响出疏桐”是说蝉立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之上,引吭高歌,歌声接连不断,悦耳动听,声音远传。这一句写出了蝉的高标隽朗,韵致无穷。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诗的亮点,是点睛之笔,是由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在一般人看来,蝉声远传,是借取了秋风的传送,而作者却认为这是因“居高”而能致远。诗中的“居高”不是指身体站得高不高,而是指一个人在处世立身中,品德高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的美名远播,并不是因为借取权势地位和外界吹捧,而是自身的人格魅力使然。这首小诗,只短短四句,但由于语言精炼优美,意境隽朗高标,寓意深刻巧妙而成为千古名诗。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另三人是卢照邻、王勃、杨炯)中的著名诗人之一。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犯了武后,被诬陷下狱。这首诗是作者在狱中写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是说秋天来了,秋蝉的歌唱,深深勾起了我这个身陷囹圄之人对家园的思念。“西陆”指秋天(见《隋书·天文志》),“南冠”指囚徒(见《左传·成公九年》),颔联“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作者身世之叹,诗人经历了政治上的磨难,大好时光在狱中度过,头上增添了斑斑白发,在狱外的秋蝉却还是一头乌黑的鬓毛,两相对照,不忍相看,悲从中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把自己在狱中的凄恻感情,曲折地表达出来。颈联两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进一步以秋蝉来比喻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险恶;“飞难进”比喻自己政治上受压;“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到禁锢。尾联两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认为自己的高洁不被别人理解,反被诬陷入狱,有谁来为我洗冤呢?只有蝉来为我歌唱!骆宾王的这首《咏蝉》感情深沉,用典贴切,对仗工整,以蝉喻己,物我一体,是咏蝉中的名作。

最后,我们来欣赏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佳作名句比比皆是,虽诗名远播,但潦倒终身,一辈子只做过幕僚小官。他的这首咏蝉诗,也是托物寓己,以蝉来暗喻自己的身世。起首一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诗人闻蝉声而起兴,蝉在高树餐风饮露,所以“难饱”,声声哀“恨”也是徒劳无益,白费精神。这很像诗人自己,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做过种种努力,希望得到重用、提拔,但最终还是徒劳。第二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两句是由“恨费声”引申而来。秋蝉日以继夜的鸣叫,到五更天欲曙之时,已是声嘶力竭,但它所寄栖的高树依然是那样的碧绿,两相对比,真是“无情”。高树对秋蝉毫无同情之心,这与作者长期给别人充当幕僚,寄人篱下是何等相似啊!第三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诗人写到这里,笔锋一转,暂时抛开咏蝉,直接写到自己。说自己是个幕僚小官,随着别人四处漂泊,像木偶(梗)随着大水泛流一般(此典见《战国策·齐策》),过着不安定的生活,使他十分怀念自己的家园,更何况田园已经荒芜,杂草连成一片了,所以思乡之情更加迫切,“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语)最后一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首尾呼应。蝉的鸣叫声,提醒我这举家清贫的小官,在外面还瞎忙活些什么啊,不如归去吧!

唐诗宋词读后感 篇7

镇中学号召全体师生大搞课外读书活动,学校积极响应,我们二年级全体师生积极也不甘落后,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课余我们以唐诗宋词为突破口,积极阅读。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学中,我最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一本《唐诗、宋词》细细翻阅,低声读将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

常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感谢唐诗宋词,感谢她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走进唐诗宋词,其实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唐代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读了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者母亲辛劳地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常出现在我的眼前。读完这首诗以后,我开始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母亲以前怎样对我好,怎样爱护我的事情渐渐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母爱是世界上

最伟大的,诗中那慈祥的母亲是那样爱她的儿子,我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呢?我的母亲让我生活在这五彩的地球上,还为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这首诗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母亲永远的离我而去,一首李商隐的《无题》,不禁让我泪流满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颊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箫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就在身边流淌着……

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独爱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以前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今天,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

就是所谓的沧桑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了,这就是所谓的缘份了。我还觉得,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相反,它是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它教会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人口爆炸、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一片“层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在燕子对月亮的喃喃细语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或者置身于一间“庭院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作为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

和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她也必定使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读唐诗宋词,应该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岳飞《满江红》赏析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壮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以后,使人体会到,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双塘中心小学二年级办公室

唐诗选读后感 篇8

《唐诗选》,它齐集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的诗篇。其中囊括了唐代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大家,不下二十人。其余特色显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也有百人之多。唐代诗坛多种艺术风格的争奇斗艳,诗歌体制的完备成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伟观,可以和思想史上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前后媲美。是一本展现我国文学遗产中最灿烂、最珍贵的文化瑰宝的珍贵读物。

轻轻打开《唐诗选》,翻动那一页页洋溢着书香的页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诗人大家之间转换,跟随着他们的脚步,领略唐朝的江山社稷,观赏唐朝的壮丽河山。留恋唐朝的山清水秀,感受唐朝人民的风俗世情,品味唐朝的美酒佳肴,倾听唐朝的钟磬袅袅,欣赏唐朝舞女舞衣翩跹……慢慢品读完这本书,会发现,我不仅仅是在看一部诗集,更是在游走一段历史,是在阅读唐朝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在阅览一部集大家之成的思想录。

看张若虚,在那个月明风清的春夜,在花团锦簇的江水边,看到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由此一时感发,大笔一挥,写下来《春江花月夜》这首名篇,被称为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描绘了一幅无与伦比的春江花月夜图,成就了张若虚,展现了一幅早起唐朝逐渐走向兴盛的美好画卷。

说起唐朝,不能不说到的一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了。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从“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诗,可以说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十几年的求学之路,他的气势磅礴、绚丽,照亮世俗人间,他的乐观开朗,不畏权势,深深折服这我的心,他的潇洒随性,更是个性十足。这些,都在他的诗歌里面展露无疑。而李白的诗,也正好展现了盛唐时期的人民,学子们的生活,展现盛唐时期的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学术之风盛行,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考取功名,也更是为了休闲娱乐,诗歌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

唐朝,还有另外一个诗人,在《唐诗选》中,和李白一样,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是我们必须了解,也从小就有所了解的诗人,他就是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他的诗歌里面,流露的感情,不像李白那么豪放,欢快,乐观,向上,而更多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辛酸,“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担忧之情。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正是因为杜甫,用他那惜字如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记录了在唐朝后期,整个社会的**历史,展现了人民的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慨当时朝廷官员的迂腐“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抒发自己的志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自己对于乱世战争频发的无奈:“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表达自己对于英雄早逝的遗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彩的描写美景丽日的篇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样白鹭上青天”。阅读期间,让人不得不感慨杜甫的用字功底,不得不感叹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不得不伤感战争带来的灾难。

唐诗气象——诗歌唐朝 篇9

唐诗,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中的一座高峰。

莫砺锋,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

中国古典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是诗。

中国古典诗歌史非常长,从《诗经》、《楚辞》直到元、明、清的这部诗歌史中,什么阶段的诗最好呢?

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最好(图1)。

(1) 盛唐成就了诗歌史上的鼎盛时期

宋代诗人对唐诗有非常高的评价,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老杜就是杜甫,意思是说世界上典雅优美的好诗句都被杜甫给写完了。王安石又说:“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乐天就是白居易,通俗的好诗句则被白居易写光了。这就是大诗人王安石对唐诗的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太了不起了。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举一个例子。

北宋初年有个诗人叫王禹,王禹有一年被贬官,从首都开封贬到偏僻的陕西商州做副使。副使是个闲官,他当然心情不太好。于是,就在家中的小院子种了一株桃树和一株杏树,借以消愁。春天,桃李花开,可他在一个早上起来一看,昨夜大风把树枝刮断了。好在连着皮的断枝上依然繁花怒放,还有一只鸟站在上面。王禹就写了一首诗:“两株桃杏映篱斜”,有一棵桃树、一棵杏树在篱笆旁边斜斜地长着,“妆点商州副使家”,我是商州的一个副使,家里本来很寒碜,但有了这桃树、杏树妆点,才有了一丝春光。“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树枝花”。但为什么春风不容我,故意把花枝吹折成这个样子呢?

应该说这是一首不错的诗,他写的景比较难得,诗的构思也不错,他不是说春风无意吹断花枝,而是说春风欺负他,故意吹断了花枝。

几天以后,王禹的儿子王嘉说:父亲大人,你写的这首诗,好像是从杜甫的诗里偷来的。

王禹听了很吃惊,我并没有抄他人的诗,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看到这个场景有感而发的啊!

他儿子拿出杜甫的一首诗给他看,果然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写过一首诗,叫《绝句漫兴》,杜诗说:“手种桃李非无主”,我家里的桃、李是我亲手种的,并非无主之花。 “野老墙低还是家”,野老就是老百姓,我一个老百姓,家的围墙虽然很低矮,但别人不要随意来侵犯我。可是,“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树枝花”。春风欺负我,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我树上的花枝吹折了 (图2)。

(2)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题材、内容、句子都非常接近

王禹看了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高兴。为什么呢?他说,我的诗写得跟杜甫的差不多了。这个例子恰好印证了王安石前面所发的感慨。

唐朝的伟大诗人不仅是一个杜甫和一个白居易,还有李白、王维、李商隐等,他们写出那么多的好诗,把他们生活中所看到的景象,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差不多都写了,而且都写得非常好。

到了现代,鲁迅先生也说过类似意思的话,鲁迅在给朋友杨霁云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又说,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你就大可不必再写诗。闻一多也说过,人家都说唐诗,我要倒过来说,叫诗唐。什么叫诗唐?就是诗的唐朝,唐朝的一个时代特点就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唐诗的评价都很一致: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

那么,诗歌为什么在唐朝如此空前繁荣呢?

概括地说,唐朝全社会重视诗歌,喜欢诗歌,崇尚诗歌。在唐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诗人,人们最崇尚、最尊敬的是诗人,而不是帝王将相。

唐朝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虽然在后来受到很多批评,但应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人非常高明的一种政治设计,所以当欧洲人最早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度时非常惊讶。唐代的科举名目繁多,最主要的一类叫明经,还有一类就是进士。民间和朝廷最重视的是进士。当时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话,叫作“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一个人考明经,考到30岁终于考上了。有人就会说:哎呀,这个人没出息,考到30岁,这么老了才考上。所以叫作“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一个人考进士,考到50岁终于考上了,人们就会说:这个人了不起,才50岁就考上进士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进士难考,人才都往进士里面挤。

唐朝考进士考什么呢?主要是考诗赋。关键是看考生的诗写得怎么样。可想而知,当时的读书人一定非常努力学习写诗,这对于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就有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还有跟进士考试有关的一种社会风气。唐朝有一个名词叫作“行卷”。“卷”就是古人写的作品。古人的书是把纸卷起来,中间用一个带子系上,叫作“卷”。我们现在说的几卷几卷,就是从这里来的。

什么叫“行卷”?就是送这个卷。唐朝的进士考试跟宋以后一张试卷定终身不一样,唐朝的试卷上就写明张三、李四,是谁的试卷一看都知道。它还有一个习惯,一个考生能不能考上,跟他的诗名,或者有没有有名望的人,比如宰相、公主等的推荐,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样一来,考生平时要“行卷”,把自己的作品卷好送去请那些有地位的人帮着推荐。传说王维考进士以前,先到一个公主家里去弹琵琶。王维擅长音乐,公主一听他琵琶弹得好,诗又写得好,马上向考官推荐,结果就录取了。所以,“行卷”之风对诗歌写作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图3)。

(3)诗人借“行卷”获取功名;诗歌借“行卷” 之风得到发展;著名诗人王维无疑也沾了“行卷”之光

唐朝的帝王将相非常喜欢诗歌,宫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赛。据记载,有一年,唐中宗举行诗歌大奖赛,在长安昆明池前面搭一个彩楼,皇帝、皇后和评委在彩楼上面,参赛的百官在彩楼下面。参赛者每人写一首诗交上去,过了一会儿就评好了。凡是被淘汰的诗都被从彩楼上扔下,诗卷像雪片一样飘着。

到后来还有两个人的作品没有被扔下来,一个叫沈期,一个叫宋之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入比赛的最后一轮了。又过了一会儿,一张诗卷扔下来了,一看是沈期的。这说明宋之问得了第一名,最后总评委上官婉儿宣布评奖结果并点评。上官婉儿说:沈期和的宋之问两首诗,前面部分写得水平不分上下,但高低在于诗的结尾。沈期这样写:“微臣衰朽质,羞睹路豫章材”。沈期结尾这两句,句子完了,意思也完了,没有余味。诗歌应该讲究余味无穷。而宋之问则这样写:“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结尾诗句完了,但意思没有结束,还有余味,所以宋之问的诗水平更高。

还有一次,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到洛阳,在龙门举行诗歌大奖赛,由武则天亲自评判。武则天性急,参赛的诗歌还没有全部交上来,她就开始看卷。有个叫东方虬的诗写得非常出色,武则天一看大喜,马上赏给他一领锦袍。东方虬当即把锦袍披在身上,非常荣耀。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宋之问的作品交上去,武则天一看,哎呀,这首诗写得更好。于是,武则天就下令东方虬脱下锦袍,交给宋之问。这说明,帝王将相相当重视诗歌,这对于诗歌创作起到非常有力的激励引导作用(图4)。

(4)朝庭摆擂台赛诗总是热闹非凡

上层的帝王将相如此,社会的中下层,特别是民间情况又是如何呢?

有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

旗亭,就是酒亭.因为古代的酒店外面挂一面旗子做招牌,上面写某某酒家。画壁,就是在墙壁上画记号。

盛唐有三个有名的诗人,他们是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有一天,这3人在长安相遇,一起到旗亭喝酒。诗人在一起当然说诗了,所以他们谈论诗歌很是愉快。一会儿,一群歌女带着乐器走进旗亭,在一个角落坐下来准备唱歌。

唐代的歌女所唱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呢?就是诗,主要是绝句。这三个诗人说,我们平时都以为自己的诗写得不错,互不服气。今天正好来了一群歌女,待会儿看一看她们唱谁的诗多,就说明谁的诗歌最有名,最流行。

第一个歌女站起来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谁的诗啊?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一听非常高兴,就伸手在背后的墙壁上划一道记号,说已经唱我的一首绝句了。过一会儿,第二个歌女又站起来唱一首五言诗:“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似子云居”。这首诗是高适的。实际上,这是高适一首五言诗中的头4句,这首诗有20多句,这开头的4句可以独立成篇用来歌唱。高适一听也很高兴,也在墙壁上划一道记号,说有我的一首绝句了。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歌女站起来也唱了一首七言绝句:“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又是一首王昌龄的诗,叫《长信秋词》。王昌龄就更加得意了,又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记号。

王昌龄跟高适都朝着王之涣笑,因为王之涣还没有一首呢。王之涣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这3个歌女都是长得不漂亮的,所以她们唱的是下里巴人的诗。那个最美丽的歌女还没有唱呢,待会儿她唱的要不是我的诗,我就甘拜下风。

一会儿,第四个,也就是王之涣说长得最美的歌女站起来唱了,她开口一唱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谁的诗?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图5)。

(5)王之涣《凉州词》诗意境图

王之涣很高兴,说你们两个这下服我了吧?三个人高兴得哈哈大笑。

那些歌女一听见连忙跑过来问:三位先生高兴什么啊?他们说,你们刚才唱的诗都是我们三个人写的。那些歌女说,哎呀,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原来“神仙”就在这里。赶紧邀请三位诗人过去一起喝酒,相聚很是愉快。

这说明社会上最流行的歌曲,最受人民群众普遍欣赏的作品就是诗。一个人的诗写得好,名声就大,就会受大家的喜爱。

白居易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通俗的诗人,他的诗雅俗共赏,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传说连不识字的老太太听了都懂。所以,白居易的诗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图6)。

(6)白居易画像

有一年,白居易从长安被贬官到江西江州(今九江),他就是到了江州以后才写出了著名的《琵琶行》。他给一个叫元稹的好朋友写信说:我这次从长安贬到江州,一路上走了三四千里,路过很多小旅店,小学校和一些寺庙,还坐了船,在这些建筑和船上面,到处都看到题着我的诗。一路上碰到的人,不管男女老少,有体力劳动者,有出家人,他们往往能背诵我的诗。说明我的诗被很多人接受,被大家喜欢,我很高兴。

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一个最崇拜白居易诗的人,这个最热衷的读者喜欢白居易的诗到什么程度呢?这个人姓葛,他纹身,但不是刺花却是刺字。他在身上刺了30多首白居易的诗,前胸、后背、手臂、大腿全刺满了。他还非常熟悉,要是有人问他哪一句诗刺在哪里?他可以准确地说出在身上的位置。所以他就光着上身走来走去,让别人都看到他身上白居易的诗,成为一个流动性的白居易诗板。可见当时社会对诗歌,对诗人的崇尚到了什么程度。

同样是在中唐,还有一件更加有趣的故事。

李涉,是中唐一个相当有名的诗人。有一次,李涉旅行路过井栏沙(今安徽省安庆市皖口镇),井栏沙是当时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庄,他把在这里的经历写了一首诗:“暮雨潇潇江上村”,黄昏时下着细雨,走到江边的一个村庄,这个地方本来就很荒凉,下着细雨的黄昏更加没有人了。 “绿林豪客夜知闻”,突然来一个人挡住他的去路。是什么人呢?是一个强盗。

原来这首诗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李涉带了一个书童,路过那里正想投宿,突然被一个强盗拦住去路,要他们留下买路钱!李涉的书童说,这位是李涉先生。强盗一听,李涉不就是大诗人吗?久闻大名啊!强盗就说,既然你是李涉,我知道你是有名的诗人,你也不要给我买路钱了,你写一首诗送给我吧。于是,李涉就写了上面这首诗。

后面的第三第四两句是:“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就是说他年我也不用隐姓埋名了,因为走来走去碰到的人有一半都认识你。当然还有一种解释,说到了将来,你也不用隐姓藏名,不要怕人家知道你当强盗,因为现在世界上强盗多得很。

李涉把写好的这首诗送给强盗,这个强盗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不但没有抢东西,相反送了很多东西给李涉。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唐代社会上上下下都崇尚诗歌,喜欢诗歌,尊敬诗人。这个风气已经到了强盗这个层次。

《唐诗宋词》读后感范文 篇10

《唐诗宋词》读后感1

不知是第几次拿起这本稍大的书,但还是情不自禁地像往常一样,深深的,深深的读下去,淡黄的灯光下,岑参、杜甫、苏轼、易安……向我扑面而来,那油墨香气之中的悠悠难诉之情像一株株青草,悄悄地生长起来。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你迎风昂首,凌厉的边塞狂风让你的衣襟猎猎飞舞,你自岿然不动,暗色的双眸苍鹰般盯紧了那被朝晖涂抹的地平线,然而,那“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担,都护铁衣冷难着”的严寒并不能冷却你的心,“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的豪情壮志填满你炙热的爱国胸襟,纵然你在无数次的征战中离去,你那执笔昂然,豪情满怀的身影已铭刻在边疆的朝阳里。

范仲淹:山映斜阳接天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却不断遭到当权者的阻扰,革新雄图猛然迎来一盆冷水,这怎能不令人愁肠满怀?“黯乡魂,追旅思”的苦恼向谁倾诉?眼见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你却只能“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那爱国之情汹涌于胸间却不能实现,祖国的沦陷使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泪眼中,我仿佛看见了深深的无奈。

苏轼: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你独自坐于江心,叶舟随波摇曳,江中之月已映入你的酒中,两岸漆黑,但你有双明亮的眼眸,波涛汹涌,比不上你豪爽的胸襟,即使多次被贬,你依然有着“把酒问青天”的豪情,那杯中日月藏于你的腹中,也藏于你的笔尖,有这样宽广的胸襟,还要介怀什么呢?于是,你那永不熄灭的热情仿佛熔化了所有怨事,让我想与你一起“左牵黄,右擎苍”,领略那“西北望,射天狼。”的不眠之夜。

《唐诗宋词》读后感2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其中不乏“美言”可以让我们回味、品读、学习。

张若虚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意。思妇因月而思念,欲通过卷帘、拂水把这恼人的月光赶走,可月光似乎故意和思妇作对一样,帘卷而月不卷,水拂走而月不走。月光似乎了解思妇的内心想来陪伴她,所以思妇赶不走它。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灵、寂静的山间夜色美景图:皎洁的月光,汩汩流淌的清泉,浣女的喧闹声,满池塘的莲叶。山间夜色在王维的笔下描绘的令人神往,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写出了人生的可悲。时间就如东流的黄河水,一去不复返,生命也是这样,青春逝去追悔莫及。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黄河之水滔滔从天上奔涌而来,而人生与黄河比起来就显得渺小多了。人生短暂、生命易逝的悲哀被这句诗渲染的淋漓尽致,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是为我们道尽了生离死别之苦。人生最远的距离莫过于阴阳相隔。十年,一个在人间,一个在阴间,不通音讯,十年的相思,十年的生活所经历的苦,十年的孤独寂寞,在这“茫茫”之中已包含无尽了,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唐诗宋词》读后感3

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诗宋词》读后感4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清明小说。而唐诗、宋词,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唐宋词赏析》浓缩了唐诗宋词的精华,让我们从中了解了许多名诗名词。

其中,我映象最深的便是《爵江月和》这首词的赏析。这首词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英雄文天祥所写。整首诗是这样的:“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是应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向江山回首。一线高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这首词的赏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的告诉读者这首异乎寻常的词是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叛徒所害而被俘与同时被压北行的同乡好友邓光荐临别时写下并送给邓光荐的。这首词对国族的不幸,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是我们对文天祥的壮举表示热忱的赞慕。这首词用了苏东坡赤壁怀古的词韵。这不是一般的唱和之作,而是赤心报国的强者之歌。既有巨大的政治鼓动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便是李颀的《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首诗的赏析点明了此诗是作者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并具体的展现了当时边疆景象的肃穆和凄凉,告诉人们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帝王的霸道。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并巧妙的运用了音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义。

这本是其实还有许多像此类值得大家去品读去欣赏的诗词。它们不仅在文字上有着特殊的含义,就连它们的标点符号上都有着非凡的魅力。它们不仅传达着是人在不同年代对生活产生的不同感想,也是我们对进一步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是文学上不可缺的部分。本书清楚的讲述了大约六百多首唐诗宋词,并进行了详细的赏析,是我们学习语文必读的一本好书。

《唐诗宋词选读》读后感 篇11

张若虚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意。思妇因月而思念,欲通过卷帘、拂水把这恼人的月光赶走,可月光似乎故意和思妇作对一样,帘卷而月不卷,水拂走而月不走。月光似乎了解思妇的内心想来陪伴她,所以思妇赶不走它。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灵、寂静的山间夜色美景图:皎洁的月光,汩汩流淌的清泉,浣女的喧闹声,满池塘的莲叶……山间夜色在王维的笔下描绘的令人神往,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唐诗“乐府家数”探微 篇12

[关键词]唐诗 乐府家数 间接描写

“乐府家数”是诗歌的一种表达方法,主要指诗词创作中的间接描写,因古乐府民歌的运用较为普遍,故学者把它称为“乐府家数”。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对罗敷的容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述周围人见了罗敷后的种种失态来间接表现的,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间接描写方法对唐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是与直接描写相对而言的。其特点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自然环境、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特征突出。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不但要运用丰富的词汇来写人叙事、表情达意,还要顾及读者的品读感受,更应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与情趣,唤醒读者的形象思维与再现能力,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让读者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从美学角度看,间接描写恰好是对美学理论的完美诠释。诗歌创作中如果恰当运用间接描写,则更能体现诗歌的抒情性、形象性、象征性、精炼性、含蓄性、音乐性、跳跃性。

唐代诗人自觉继承并发扬了“乐府家数”的创作传统,推出了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传世佳作。山水派诗人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首句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表面上看,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三、四句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全诗将衬托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动衬静、以光显幽,描绘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清幽寂静的自然景色,令人浮想联翩。

有时,间接描写会通过渲染、烘托等诗法表现出来。白居易在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他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境。“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凄清之感和别离之情。“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既借月渲染了静的氛围,又烘托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送别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诗的前三联写山清水秀、夕阳斜照的环境中,诗人送友人已至城外,但仍然难舍难分,人们常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内心的感觉如何呢?他没有直说,尾联巧妙地化用《诗经·车攻》中的“萧萧马鸣”诗句:诗人和友人策马告别,挥手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在这里,作者赋予马以人的灵魂,马则是人之情志的化身。李白表面写马,实则写人之离情,他仅用一个“斑”字,便将朋友分别时的缱绻情谊全盘托出,真可谓意蕴脱俗,鬼斧神工!

《月夜》是杜甫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所作的感怀诗。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前三联作者通过想象,进一步表现出妻子独自看月“忆长安”的凄苦: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悄然动容,神驰千里。尾联抒写诗人盼望家人早日团圆之情。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全诗感情更加深沉,情节更加动人,艺术效果更具感染力。

上一篇:铁日木乡中学2015年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总结下一篇: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