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程学院

2022-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服装设计与工程学院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艺术设计教学探索与分析

【摘要】信息时代,由于艺术设计出现了新方式、新方法,因此设计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也有了新的含义。在我国,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的艺术设计教学采取的纯艺术教学模式已明显滞后,赋予传统艺术教学模式以新的活力,将艺术设计课教学依设计理念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已迫在眉睫,使之从艺术教学观念中独立出来,结合现代设计的特点,建立新的思考方式、新的表现模式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对当前艺术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思考探索

信息时代是科技和社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实质是知识创新的竞争。信息时代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近几年,我国的服装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较大、较快的发展,全国的设计院系也迅猛增长,设计教育从过去纯艺术教育的从属地位逐渐走向前台,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快速变化的新时期,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设计的步伐,不断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成为越来越急切的议题。

一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老师上设计课程时,经常会碰到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设计中对设计方法、造型、色彩等知识的运用手足无措,对意念的表达和形的传达一筹莫展,往往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创意就这样断送了,实在令人痛惜。事实上,这种艺术设计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应由基础课程老师来传达,但现行的服装工程专业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与服装设计专业间的脱节时时让我们处于矛盾的境地。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经济生产领域的拓展,各院校间的学科设置在广度上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需求,如学生的招生类别与教学需求脱节,各院系间学科的专业课程雷同设置等。在国内艺术设计教育思维与模式仍沿用原来工艺美术教育老模式,讲究按部就班,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固定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使得设计与市场相距甚远,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不难发现,在过去的教学中知识体系分割过细并缺乏联系,过于强调培养技能上的个体能力,教学方法陈旧,缺乏灵活性,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从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整改,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服装艺术设计、服装生产和企业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 新型艺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现阶段,由于新的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还没有建构,依然用写实的、单一的方式维持着最后的防线,这样势必造成基础与设计的断层,两者之间的鸿沟将无法逾越。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和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

诚然,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是不完整的,任何课程都有它独特的教学与研究方法,正确的取舍是很有必要的,“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手段,在对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写实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服装工程专业特点,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相应的教学探索。

1.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内容及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同时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只有确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把握努力的方向。课程体系应紧密对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针对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发挥设计者最大的创作潜能,针对目前学生知识扁平化的特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法,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寻求“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契合点和转换机制。通过课程的科学性设置,搭建完备的设计理念构架,构建合理的设计知识体系,开发学生的本能潜质和自我意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形成创新型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和培养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首要事情,是服从并服务于社会需求的重要工作。

2.提高创新性的课程理论,加强课程间的相互关联性

以设计观念与设计开发的创新为基本目标,将多学科前沿领域中的思维科学、创造学、符号学、方法论、系统论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综合的运用。开发思维的能动作用,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调动“视觉思维”的能动作用。对应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艺术设计的“技术”、“观念”、“规则”三个层面的互动作用,从而建立新的艺术设计的纵深教育体系。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实质上由于缺少把各科知识衔接起来的环节,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分散、片面,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个相互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已较多地暴露出专业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种种不合理之处,如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失衡,相互间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整体形式。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应满足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

3.建立系统性合理的教学课程结构

将理论与实践以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串连起来,形成专业知识和课程结构的系统性。艺术设计课的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是贯穿学生全部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贯穿基础课程到专业设计课程的系统教学过程。课程注重设计前沿理论的开发,将观察能力、思维方法和表达能力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强调科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课程结构、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系统构架,使学生明确艺术设计的方向范畴、途径和方法。突破单一的技能和扁平的知识,以科学的课程结构传授系统的知识。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既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系统的贯穿环节。只有建立科学的教学系统和课程体系,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4.设置特色鲜明及倡导自主创新的课程内容

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针对其性质和专业特点,积极开发、调动学生创作的主动性,开发他们的潜质和能动性。通过课程有机的把基础理论技法表现、艺术设计观念互相结合串联起来,使学生建立自主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将课程训练和课题作业尽可能与国内外设计大赛以及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针对实效。在实际的操作和竞争中,激发同学的创造欲望和设计兴趣,在实际的演练和考验过程中,运用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获取实效性的成功,从而在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艺术设计的成功之路。通过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有效的促进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互动效应,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贴近市场,走向社会

艺术设计课程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它不仅训练学生本学科的专业技能,而且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性与创造性,从创造性思维和观念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性教育,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根本。同时重视对学生专业设计基础的图案设计、形态创意、设计语意和专业课的设计管理、设计实践等方面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应用设计实践,融入到生产企业中。然而,静态教学是一个比较概念化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学形式以填压式的知识灌输为主,师生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教学过程封闭,学校与社会、企业缺乏交流与合作;教师队伍过于稳定,缺乏必要的流动;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际操作技能少等等。专业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难以真正实现由学科知识型教育向技术应用型教育的转变。

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性质是鲜明而突出的,它不同于纯艺术学科,还应为社会服务,冲破单纯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与生产紧密相连的纽带,从而有效地把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明确服装是时代的标志,是观察社会变化的视角,是经济发展的缩影,服装艺术设计教学要有为市场服务的观念,要贴近市场、服务社会,培养为市场、为消费者服务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要把服装艺术设计教学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教学,使学生走向市场、了解市场、为消费者服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提高认识又增长知识。为此,把学生带出校门,走向社会,组织他们深入到本地区的企业、商场、学校、广大消费者中进行专项调查,采用问卷与个人专访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心理等;同时为他们联络大型实习企业,指导学生为企业设计产品,反之,企业商家又可为学生反馈市场行情。这样,使教与学一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协调与沟通状态,从而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学贴近市场,使学生以一种社会人的形态加入竞争。

通过学生贴近市场,走向社会,企业不但了解了学生的能力水平,又为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工作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他们的学习资料、市场经验,促进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这种融“技术、艺术、市场”为一体的教学方式,一定会受到学校、企业、市场的欢迎。

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原理和执行手段的有机结合中,构成了教学的横向延伸,通过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的纵横延展,有效地链接了其他学科领域、专业课程,形成了动态、完整的教学体系,强化了艺术设计学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动环节,激发并引导了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倡导新型教学模式和创造性思维课程的教学,实现了从单一技能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总而言之,学科发展和现代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都要求我们对艺术设计这一学科的发展认真思考,只有按照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使学科的建设走上正轨,从而真正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晓刚、崔玉梅编著.基础服装设计[J].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当岐著.服装设计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万志琴.加强服装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探讨[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4]许玲.中等职业教育服装专业美术类课程设置改革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2005.9.16

[5]陈立勋、冯信群编著.新概念素描.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6]于耀.当议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3)

[7]宋艳辉.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校论坛(社会科技版),2006(2)

[8]辛华泉、张柏萌、邱松等编著.平面构成.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9]刘国联.探索实践教学方式,培养企业需要的综合性技术人才[J].丹东纺专学报,1997(4)

[10]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6(3)

[11]龚建培.服装教育与服装产业[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2)

〔责任编辑:冯琰〕

作者:程 伟 程智力

第2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艺术设计教学探索与分析

【摘要】信息时代,由于艺术设计出现了新方式、新方法,因此设计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也有了新的含义。在我国,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的艺术设计教学采取的纯艺术教学模式已明显滞后,赋予传统艺术教学模式以新的活力,将艺术设计课教学依设计理念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已迫在眉睫,使之从艺术教学观念中独立出来,结合现代设计的特点,建立新的思考方式、新的表现模式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对当前艺术教学模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 思考 探索

信息时代是科技和社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实质是知识创新的竞争。信息时代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近几年,我国的服装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较大、较快的发展,全国的设计院系也迅猛增长,设计教育从过去纯艺术教育的从属地位逐渐走向前台,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快速变化的新时期,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设计的步伐,不断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成为越来越急切的议题。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老师上设计课程时,经常会碰到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设计中对设计方法、造型、色彩等知识的运用手足无措,对意念的表达和形的传达一筹莫展,往往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创意就这样断送了,实在令人痛惜。事实上,这种艺术设计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应由基础课程老师来传达,但现行的服装工程专业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与服装设计专业间的脱节时时让我们处于矛盾的境地。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经济生产领域的拓展,各院校间的学科设置在广度上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需求,如学生的招生类别与教学需求脱节,各院系间学科的专业课程雷同设置等。在国内艺术设计教育思维与模式仍沿用原来工艺美术教育老模式,讲究按部就班,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固定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使得设计与市场相距甚远,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不难发现,在过去的教学中知识体系分割过细并缺乏联系,过于强调培养技能上的个体能力,教学方法陈旧,缺乏灵活性,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从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整改,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服装艺术设计、服装生产和企业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新型艺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现阶段,由于新的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还没有建构,依然用写实的、单一的方式维持着最后的防线,这样势必造成基础与设计的断层,两者之间的鸿沟将无法逾越。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和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

诚然,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是不完整的,任何课程都有它独特的教学与研究方法,正确的取舍是很有必要的,“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手段,在对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写实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服装工程专业特点,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相应的教学探索。

1.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内容及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同时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只有确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把握努力的方向。课程体系应紧密对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针对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发挥设计者最大的创作潜能,针对目前学生知识扁平化的特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法,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寻求“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契合点和转换机制。通过课程的科学性设置,搭建完备的设计理念构架,构建合理的设计知识体系,开发学生的本能潜质和自我意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形成创新型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和培养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首要事情,是服从并服务于社会需求的重要工作。

2.提高创新性的课程理论,加强课程间的相互关联性

以设计观念与设计开发的创新为基本目标,将多学科前沿领域中的思维科学、创造学、符号学、方法论、系统论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综合的运用。开发思维的能动作用,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调动“视觉思维”的能动作用。对应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艺术设计的“技术”、“观念”、“规则”三个层面的互动作用,从而建立新的艺术设计的纵深教育体系。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实质上由于缺少把各科知识衔接起来的环节,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分散、片面,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个相互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已较多地暴露出专业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种种不合理之处,如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失衡,相互间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整体形式。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应满足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

3.建立系统性合理的教学课程结构

将理论与实践以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串连起来,形成专业知识和课程结构的系统性。艺术设计课的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是贯穿学生全部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贯穿基础课程到专业设计课程的系统教学过程。课程注重设计前沿理论的开发,将观察能力、思维方法和表达能力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强调科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课程结构、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系统构架,使学生明确艺术设计的方向范畴、途径和方法。突破单一的技能和扁平的知识,以科学的课程结构传授系统的知识。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既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系统的贯穿环节。只有建立科学的教学系统和课程体系,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4.设置特色鲜明及倡导自主创新的课程内容

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针对其性质和专业特点,积极开发、调动学生创作的主动性,开发他们的潜质和能动性。通过课程有机的把基础理论技法表现、艺术设计观念互相结合串联起来,使学生建立自主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将

课程训练和课题作业尽可能与国内外设计大赛以及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针对实效。在实际的操作和竞争中,激发同学的创造欲望和设计兴趣,在实际的演练和考验过程中,运用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获取实效性的成功,从而在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艺术设计的成功之路。通过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有效的促进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互动效应,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贴近市场,走向社会

艺术设计课程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它不仅训练学生本学科的专业技能,而且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性与创造性,从创造性思维和观念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性教育,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根本。同时重视对学生专业设计基础的图案设计、形态创意、设计语意和专业课的设计管理、设计实践等方面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应用设计实践,融入到生产企业中。然而,静态教学是一个比较概念化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学形式以填压式的知识灌输为主,师生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教学过程封闭,学校与社会、企业缺乏交流与合作;教师队伍过于稳定,缺乏必要的流动;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际操作技能少等等。专业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难以真正实现南学科知识型教育向技术应用型教育的转变。

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性质是鲜明而突出的,它不同于纯艺术学科,还应为社会服务,冲破单纯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与生产紧密相连的纽带,从而有效地把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明确服装是时代的标志,是观察社会变化的视角,是经济发展的缩影,服装艺术设计教学要有为市场服务的观念,要贴近市场、服务社会,培养为市场、为消费者服务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要把服装艺术设计教学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教学,使学生走向市场、了解市场、为消费者服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提高认识又增长知识。为此,把学生带出校门,走向社会,组织他们深入到本地区的企业、商场、学校、广大消费者中进行专项调查,采用问卷与个人专访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心理等;同时为他们联络大型实习企业,指导学生为企业设计产品,反之,企业商家又可为学生反馈市场行情。这样,使教与学一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协调与沟通状态,从而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学贴近市场,使学生以一种社会人的形态加入竞争。

通过学生贴近市场,走向社会,企业不但了解了学生的能力水平,又为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工作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他们的学习资料、市场经验,促进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这种融“技术、艺术、市场”为一体的教学方式,一定会受到学校、企业、市场的欢迎。

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原理和执行手段的有机结合中,构成了教学的横向延伸,通过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的纵横延展,有效地链接了其他学科领域、专业课程,形成了动态、完整的教学体系,强化了艺术设计学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动环节,激发并引导了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倡导新型教学模式和创造性思维课程的教学,实现了从单一技能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总而言之,学科发展和现代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都要求我们对艺术设计这一学科的发展认真思考,只有按照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使学科的建设走上正轨,从而真正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作者:程伟 程智力

第3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摘  要 围绕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五段式”教育思想进行专业方向定位,结合企业紧缺的综合性服装专业人才为目标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为服装类专业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综合性服装专业人才;教学模式改革

回顾近30年来我国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为辅的方式授课。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服装实时更新,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践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快地适应工作[1]。因此,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服装专业人才,必须对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目前,很多高校积极加强服装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以校企结合,“订单式”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然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个性化特征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枯燥的基础训练及校内实训等形式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一套创新的教学改革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 修正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知名服装企业的走访和调研,发现企业对“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量大,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方向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宏观统筹规划的能力[2]。随着服装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对服装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企业紧缺设计、生产、运营方面的专业人才,如设计师、时尚买手、商品企划员、制版师、采购员及营销策划、陈列师等岗位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一现象,重点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细致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修正专业课程设置内容。

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三大模块:专业课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程(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经营与管理)、实践性教学课程。

根据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最终确定服装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服装结构制图、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学、服装史、图形图像应用(服装设计CAD、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服装专业英语、成衣款式设计。专业核心课主要有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制版CAD。这些课程是从事服装专业任意岗位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主要有设计方向课程,如服装配饰设计、成衣款式设计、手工艺设计、服装产品研发课程。工艺方向课程,如成衣跟单、服装设计软件应用、高级定制版型设计、服装工艺推板。营销方向课程,如服装品牌管理与商品策划、服装贸易实务、服装电子商务、服装店面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有商品策划、服装行业概论、服装美学和心理学、服装工厂设计、服装机械原理、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根据服装设计、服装工程及营销方向,有选择地设置其选修课程。

针对上述课程的学期分布,遵循的原则主要是:大一阶段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引起学生对服装设计学习的兴趣,专业课程上偏重于设计类和基础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大二阶段进入服装结构设计和制版工艺课程学习,设计强化类课程学习;大三阶段实施推板和工艺制作强化类课程及经营管理类课程,加强服装工艺的重点培养;大四阶段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同时,根据企业及行业专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学时数、授课顺序及实习实训内容。

2 进行“五段式”专业方向定位,构建服装专业创新型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市场紧缺的“一专多能”的服装人才,提升时装艺术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需要改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思路,主要实施“五段式”教育。学生在大一阶段学习服装专业导论课程,根据个人潜力和爱好及特长,细分服装专业方向(主要为设计方向、工艺方向和经营管理三方面),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即能为自己制作两件可穿服装。在大二阶段,依托寒暑假期,学生依据服装专业方向定点进行企业岗位实习,熟悉岗位操作流程及岗位需求能力,加强理论强化学习,真正实施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践能力方面,大二学生在校内模拟工厂,自己设计、制版并制作服装,参加校内大赛。大三阶段,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达到企业对熟练技术人员的操作要求,100%预就业,真正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四阶段,要求学生毕业时达到100%满意、稳定就业,无试用期,并热爱这份职业。第五阶段,学生毕业后,采用100%“售后服务”。针对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带来的困惑与专业技术问题等,始终和毕业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永久性扶持毕业生的职业生涯。

3 拓展艺术类课程,加强服装专业学生艺术修养

为了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突破我国服装企业缺乏优秀设计人员的局面,在服装专业选修课程中增加艺术课程的设置。纵观世界知名服装设计师,多数有建筑学、美术、绘画、音乐等与艺术相关课程的学习经历。拓展艺术类课程设置,通过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要求学生在选修的过程中可以多选,实行学分互换制度,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艺术类课程设置,对于加强服装专业学生艺术修养,对于培养我国优秀的设计师有积极作用。

4 所有专业课程融入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企业,加强锻炼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所有专业课程都要有实践环节,做到理论和实践真正的结合,依托企业培训、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如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专业设置上,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各专职教师积极探索服装与艺术设计、服装与工艺结构、服装与现代营销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的特征优势,以培养综合性较强的专业人才。

5 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倾向性,进行创业与实践

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倾向性,通过竞赛、创业项目竞标等模式,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可行性市场分析,选拔出相对高效可行的创业项目。借助创业扶持基金,开展创业项目研究与实施。创办模拟公司,满足设计方向、制版方向、裁剪制作方向、生产管理及营销方向实战学习及创业就业。

另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实践能力,定期举办“我型我秀”生活装设计大赛。要求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自我形象设计,为自己量身定制服装,展现青春、展现自我。

6 总结

通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突出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对市场紧缺的创新型综合性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扭转企业缺乏专业人才的局面,促进中国服装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葛英颖.CDIO教育理念在高校服装专业教学领域的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6).

[2]裴霞.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技论坛,2009(2).

*基金项目:此文受2013年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资金支持(基金编号:9)。

作者:张志新,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服装制版与工艺;曲梅、雷一琪,陕西国际商贸学院(712046)。

作者:张志新 曲梅 雷一琪

第4篇: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导论

工程导论课报告

(商业用途请联系1016751108@qq.com)

有关服装设计与工程及其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一点想法

摘要: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至今已有较大发展,部分学校在努力之下具有了硕博的学位授权,卓越工程师计划对于本专业的发展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为使专业提升做出的努力。根据个人情况,对自己已选课程和未来方向分享一些想法。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 综合能力 卓越工程 三维扫描 课程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服装教育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1980年,原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校率先开办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始招收大专生;1985年,原纺织工业部所属的纺织院校中国纺织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等院校均开办了服装专业;1988年北京服装学院宣告成立。1985年西北纺织工学院成为获得全国第一个服装工程硕士点授权单位,1998年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取得隶属纺织一级学科的服装工程博士授权资格,为中国的服装教育向高层次办学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同时,一些国际服装名校也参与国内服装人才培养市场的争夺。,比如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美国FIT等,都与国内高等院校有不同形式合作办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个纺织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专业名称,它表达了拓宽覆盖面、强调设计与工程间交叉融合升华的美好设想。服装专业发展迅速,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装行业生产经营体系的转变以及服装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与应用,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较强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研究的方向很多——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服装生产与管理、服装数字化研究、服装人体科学研究、服装舒适性及功能服装研究、服装品牌策略、服装营销与贸易机算机应用,概括来说可以是“其他专业”在“服装”中的应用,很有“全能”之意。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很广,查到有以下这些(1)立体裁剪技术的实践与研究(2)欧洲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研究(3)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4)针织面料与辅料的配伍(5)环保服装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的研究等。

我校发表的论文主要研究的方面有:服装工程数字化研究、服装人体科学研究、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服装研究、服装产业经济研究、服装设计与技术研究、服装工艺与消费科学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与服装设计的区别: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这是我国在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项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作为主要单位参与了该项目。2012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 2011——2020年)》,重点提出了“纺织人才强国”的建设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纺织工业在规模、结构、科技与品牌、质量效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行业中有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也意味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提出正是为人才培养做出的一项努力和尝试,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我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卓越计划想让学生在大学中的工程教育基础知识训练和一线工程师的综合训练下,培养在服装行业从事服装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服务以及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和管理能力。

学校给卓越班在大三安排指定公司实习,也是在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选择更专业的公司进行学习。从新生入学开始就重视能力的培养,选修不同类型的课程,课程进度安排上也与普通班不一样,比如大一上学期就安排情报检索课程,教会我们有效利用各大文献检索的网站,也了解到各个专利网站的查找,大二上学期安排工程导论课,拓展了知识面,启发我们思考服工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部分,找寻其他专业中可以为服工所用的部分。卓越班的平面结构课和人体工效学就是常年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指导。企业的参观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说服工专业就业率很高,有一部分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在校期间对于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

我们这一届是学校第二届卓越班,很多方面其实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主要也是根据个人理解、向学姐请教和与老师探讨自己的想法,总体的感觉就是要学的内容很多,技能型、理论型都要全面掌握。

扎实的工程技术和相应的人文学科基础知识,服装款式、结构、工艺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成衣化生产工艺技术,运用计算机进行服装辅助设计,服装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服装材料的选择、鉴别和初步开发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在校内课程和校外实践中培养学习而来,毕业后在服装生产和外贸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及新闻出版机构等部门从事服装产品开发与技术研究、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工作。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实现“关键岗位、关键技术”,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管理、指导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目前本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发展很快,三维人体扫描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而得到广泛应用。还有很多测量仪器,眼动仪、气囊式压力计等等,在科技快速发展下,人们利用仪器拓展研究了很多之前没有攻克的难题。比如通过三维扫描人体可以很快用电脑绘制出人的体型并得到详细数据,但同时传统的马丁测量仪测量法并没有被完全淘汰,因为两种方法辅助才能完成更精确的测量,单纯的三维扫描因为技术原因在头部、腋下等部位因技术识别原因并不能完全识别。数字化服装的

技术研究、服装舒适性的研究、功能性服装的研究都是近年本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而在服装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有点却很难深入,有些国际标准的人体数据已经时间较久,与现在人的体型发展有了一定的出入,但现在进行全面测量的困难性很大,一般企业为了生产会去做一些调查和测量,制定企业的标准数据。

三维扫描同时也在个性化服装定制领域有很好的发展,个性化量身定制服装是21世纪新兴的一种服装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国内外服装生产领域研究的重点,并将成为未来数字化服装生产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三维人体测量是个性化量身定制服装中关键技术的基础工作之一。东华大学智能系统和网络智能研究所个性化服装定制项目,深入研究三维人体测量和基于图像的测量技术。提出面向个性化服装定制的三维人体测量系统。具体成果有(1)分析基于视觉的人体测量现状和特点,指出其难以满足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服装定制的要求。 (2)人体轮廓提取是三维人体测量模型的关键步骤,而现有轮廓提取技术难以满足人体测量模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新的基于GVF-SNAKE人体轮廓综合优化算法,该算法不仅能够对人体轮廓有效,精确,快速提取,同样能对其它复杂目标轮廓进行提取。实验证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3)在上述人体轮廓提取基础上,设计基于人体轮廓的三维人体测量算法。

服装虚拟技术也存在着问题:由于织物外形不像刚体由于织物外形不像刚体那样固定不变, 其某些特性带来特殊的模拟困难如服装的复杂多变性和高度变形性。服装本身是复杂的变形体, 多片织物之间需要满足缝合约束,服装特有的结构(省、褶) 也需要加以表现,因此服装模拟的复杂度与织物模拟相比有很大的增加。此外,衣服以单位米度量,但模拟精度必须精准到毫米单位;人体运动可彻底改变服装的视觉效果;而且服装还受到穿着层次的影响,这些都给虚拟真实度带来困难。

服装领域在与心理学方面结合的研究还处于比较浅的状态,因为心理学外界影响因素比较多,就单是消费心理学就有很多案例还值得深入探究,有的是要更广泛的样本实验,有的是要排除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

此外,我国服装业转型发展不平衡,要处理转移与转型、建品牌与做加工、集聚与产业链、制造与服务、大而全与小而专、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关系,在深化改革中,促进服装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

四、个人所修课程体系及兴趣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排料与推板、服装立体裁剪、服装专业英语、时装画技法、时装画基础、服装配色与图案设计、专业实训等。

大一主要修一些通识类课程:形势与政策、毛概、马克思、思修等,同时因为是工科,所以数学、物理、化学这类基础课程也是必修的,还会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服装效果图》。《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和《服装专业导论》两门课,老师会进行一些专业简介,也会请一些优秀的已毕业的学长学姐来分享职场的选择和经验等等。

大二专业感会变强,服装款式设计、女装款式平面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女装工艺等理论方面有《人体工效学》,专业方向的选修课也开放,例如:服装心理学、服装广告设计、时尚摄影、服饰色彩与图案等。

教学计划中很多选修课都在大三。比如服装营销、广告设计、印染什么的,

这些课听起来十分有趣,学起来却不一定轻松,不过记得一位学姐说过“大学嘛,要学点有挑战的”我认同这个观点,也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去这个并不容易的选择。

打板师是我的计划职业方向之一,所以对于衣服的裁剪和结构设计一定要有很强的敏锐力,一件衣服不仅应该按照尺寸做出来,更应该让成品尽可能体现出设计师的创作想法,我觉得打板师是一个和设计师一样重要的角色,基本功一定非常重要。时尚买手是我另一个想要走的职业方向,所以前卫的超乎寻常的思想我是需要多多体会和琢磨的,我打算多看看一些知名杂志,并和专业课老师多交流,毕竟长者的眼光长远些。所以在选修专业课时我选了《服装买手实务》还想争取在大三能有资格选《服装立体剪裁

(三)》。

总体来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专业培养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集服装“设计、工艺、营销、计算机”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综合能力的提升。工程导论这门课涵盖的学科内容很多,其中很多精华、前沿的东西老师都有提及,我想在工程导论这门课中学习的相关知识和思维方式,在学期之后还需要自己进行一些整合,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学科交叉和可互为借鉴的部分。

黎焰,张辉. 2013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分析[J]. 纺织科技进展,2016,02:13-16+22. [2]刘颖.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J]. 纺织服装教育,2012,03:276-278. [3]纪晓峰,陈东生. 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 纺织服装教育,2012,05:412-414+421. [4]李俊,张文斌,李敏,余国兴,刘冠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研究[J]. 纺织教育,2006,06:26-31.

第5篇:081406 服装设计与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和成衣结构工艺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纺织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服装设计、服装色彩、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CAD、服装生产工艺与管理、服装工业制板、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史、美学、服装工效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素描实习、缝制工艺实习、成衣工艺实习、服装市场调研、创作实践、计算机上机实习、毕业设计及论文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主要专业实验:服装材料实验、服装结构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或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艺术设计、建筑学、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开设院校: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新疆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大连轻工业学院 吉林工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苏州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青岛大学 郑州工程学院 东华大学 江南大学 四川大学 南通工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湖南工程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盐城工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 闽江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德州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深圳大学等

第6篇:服装设计与工程(081406)

东华大学学分制教学计划(2004级)

服装设计与工程(081406)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工艺理论、服用性能研究、服装生产经营管理和服装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和服装结构工艺方面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服装绘画、图案设计、纺织与染整工艺等本专业所必需的有关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具有较扎实的人文学科和机电工程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掌握纺织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服用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具有选用制衣材料的能力;

4. 掌握服装造型的基础知识,具有服装款式设计的能力;

5. 具有服装结构设计和成衣工艺设计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服装辅助设计; 具有服装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和进行市场预测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

服装材料学、服装学、艺术学。

四、主要课程

纺织材料、服装色彩、立体结构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与童装结构设计、成衣基础工艺、服装电测技术、服装款式设计、基础图案、服饰配件设计、人体工程学、服装生产与经营管理、服装整理学、服装CAD、服装市场学、成衣工艺学、服装舒适与功能。

五、主要实践环节

服装画、程序设计上机、微机上机、女装工艺、男装工艺、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六、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lan of Donghua University

第7篇: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大纲

一、内容及要求:

(一)毕业设计考核内容:

1、秋系列时装成品服装三套。

2、服装设计彩色效果图一张。

3、服装线描款式图一张。

4、服装结构图三张。

5、服装设计说明书一份 。

6、电子文件一份。(图片格式:jpg本文格式:word )

(二)、要求:

1、设计题目:《秋系列时装》,设计三套,性别不限,仅限成人服装。必须按照结构图制作实物作品,图物要相匹配,实物作品必须由考生独立完成,不得代工,凡属假冒或非本次毕业设计作品按违纪处理。

2、服装设计彩色效果图一张(A3纸)。三套服装,竖幅构图,要求构图完整,比例适当, 色彩协调,细节明确。

3、服装线描款式图一张(A3纸)。单线描绘全部三套服装的正反面款式图,无需上色, 要求构图完整。

4、服装结构图三张(A3纸)。每款一张,比例尺1: 5。结构图要求附服装数据尺寸表, 细部尺寸直接标注,制图标准规范。

5、服装设计说明书2000—3000字。设计说明包括灵感来源、设计主题、面料选择、色彩搭配、服饰配件、妆型发型、表演策划、成品照片等分项目介绍。要求A4纸打印,宋。体5号。

6、电子文件(光盘)内要有:彩色效果图、款式图、结构图、成品照片、说明书的全部内容。

二、答辩

(一)答辩形式:

1、展示设计实物作品(人台着装)效果图、式样图、结构图、;

2、结合实物作品阐述设计说明书中心要点;

3、对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

(二)要求:

1、考生必须持身份证、准考证入场;

2、将效果图、款式图、结构图、设计说明书、电子文件、成品服装三套交考场内答辩委员会,方可进行答辩,否则视为自动放弃。

三、评分标准

1、毕业设计考核总成绩为100分、60分为及格线。其中设计80分(实物作品50分,效果图20分、结构图10分),答辩20分(设计说明书10分、答辩10分)。

2、根据方案中“毕业设计考核内容、要求”作为评分原则和依据,由答辩小组综合评议打分。

大连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8篇:服装设计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办学理念

本专业以世界服装产业发展为背景,以中国服装企业依托,密切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服装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大服装”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CDIO”项目教学为主线,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化服装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商业运营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我国服装行业发展需要的市场化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定位

立足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以“大服装”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办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为宗旨,提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品牌建设,以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服装专业特色。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成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一流水平的服装专业。

三、具体建设目标

1.按照“大服装”的教育理念,根据山东省服装设计与工程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和社会对服装人才的需求特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大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计划于2010年服装专业本科招生达到200人,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考研率45%以上。

1 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以青年教师培养和人才的引进为重点,以省级服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市服装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以地方相关知名服装企业为依托、服装业基地建设和国家振兴服装产业为契机,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加快服装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最终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学术梯队。计划到2010年,服装专业拥有博士8名,教授5名,副教授10名;博士学位的老师占服装专业教师比率的60%以上。

3.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主编或参编教材15本,自编实训教材6本;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5-7门校级优秀课程。服装专业90%以上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4.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努力打造服装学科实验中心这一品牌,并使之成为省级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增加仪器设备投资,五年内投入设备费1000万元以上,用于服装学科和专业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开放实验项目的申请与管理。

5.加强科学研究,申请高水平自然科学基金、各类发展基金及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横向项目,在提高服装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向生产力的转化,在产—学—研基础上,增建5个适合服装专业的实习基地,并将1个实习基地建设成为实习教学示范基地。

四、建设方案

2 1.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 为了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服装专业特色,继续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我们将“CDIO”项目教学引入高等服装教育改革,使新方案与时俱进,形成良性循环,以整体化的教育观念提高我国高等服装教育水平。具体如下:

(1)以“CDIO”项目教学为主线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工程实践的精髓,功能、技术、经济以及环境、社会乃至历史的要求和约束均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反映和体现。通过设计过程,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所需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综合全面地完善自己。在CDIO改革中,以精心规划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项目为导引,让学生产生对核心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而对服装专业形成一个清醒的全面认识。CDIO项目按照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一级为包含服装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二级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三级为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课程能力与理解而设的项目。本科四年当中,至少有两次一级项目,一次在

一、二年级时设立,它以介绍服装专业的核心内容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另一次在毕业前夕设立,它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目的,其中每个一级项目均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计分;二级项目一般为三至五个,以项目为载体,加强服装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应用。

(2)以CDIO项目教学为核心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CDIO项目教学的能力要求,参照国外同类院校课程设置,结合学校培养应

3 用型人才的定位,建立完善以“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特色课程”有机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该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模块包括学校通识科学课程和工学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需修完至少12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以及语言、文学和艺术三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除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该课程体系还包括特色课程模块即选修实践环节,它由很多的设计项目组成。这个模块通常以设计实施综合项目为载体,结合服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程学习,在团队合作的环境下,使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CDIO系统组织及开发能力全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3)以CDIO项目教学为依据创新EIP-CDIO培养模式。结合我国服装工程教育的实际,提出EIP-CDIO培养模式。EIP是指讲道德(Ethics)、讲正直(Integrity)和专业化(Professionalism)。作为CDIO改革的一个创新,EIP-CDIO注重职业道德与诚信、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并以培养高级服装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除了要求每位学生选修人文、社会和艺术等课程,还必修一门《服装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通过邀请服装工程师讲学,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校内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学生科技节以及学生成长沙龙等活动,实现师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

4 大力推广使用以多媒体、数字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教学平台,进而满足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立项的扶持力度,定期予以检查,确保各教学立项课题的顺利完成,力争在获奖层次上有重大突破。5年内承担校级以上教学立项10项以上。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实施“课程建设工程”,大力推行课程的调整、合并和重整。服装专业将重点建设1门核心专业课程,以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为核心建设课程群,催生出一批拿得出、打得响的精品课程,再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名。通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编制5-8门课程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专业课程与专业选修课达到90%以上;3门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考核办法。 3.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示范中心建设

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到2010年服装实验室面积增加50%倍,力争达到1000平方米。建设拥有一流学者、一流科研实力、一流管理水平与社会贡献度的服装学科专业实验室,力争建成省级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增加仪器设备投资,五年内投入设备费1000万元以上,用于服装学科和专业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开放实验项目的申请与管理,使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学生的比率到2010年达90%以上。增大服装专业的实验课时数;增加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所占比例,将一些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增加实验学时数,使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比例为1∶

5 1.2,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4.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产-学-研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

积极组织动员本学科教师申报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立项,多争取产、学、研、企业联合项目。树立全局观念,打破研究方向的界限,走技术集成的道路,提高项目的高新技术含量。强化科研诚信观念,提高项目的命中率和完成的优良率。提高科研水平,争取多获高级别奖励。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向生产力的转化,建立产-学-研基地,在此基础上,创建6~8个适合服装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将1个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实习教学示范基地。

5.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二是要注重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加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三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开展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提高的同时为企业带来效益。

(1)拓宽师源渠道,壮大师资队伍。

可采取上“争”——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中挑选优秀专业教师来我系任教;自“寻”——在上级部门的批准下,主动与高等学校取得联系,寻找优秀毕业生来我系工作;内“培”——发挥现有人才优势,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向一专多能型方向发展;外“聘”——聘请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来我系作兼职教师的方法

6 进行建设。

(2)参加各类大赛,进行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服装设计大赛,以使他们通过参赛提高动手能力,增强敬岗奉献意识。采用平时分散与假期集中等形式,让专业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使老师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审美层次与动手能力,提升教学标准。

(3)实行政策倾斜,稳定师资队伍。对有技术有事业心有管理才能的专业教师予以提拔重用。既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又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本专业的特色之一,我们将从四个系统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环节,对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标准系统,规范教学行为。充分考虑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教材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分别确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提供依据。将教学过程分解,对教学准备、课堂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外辅导、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和检查评价标准。提出学业考核质量标准,规定

7 学生学业考核的种类和方式、考试命题、试卷审查与制作、阅卷与成绩评定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明确毕业论文(设计)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的要求和标准,以及学位授予的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

(2)加强组织保障系统,明确管理职责。教学质量是“一把手工程”,本专业领导组织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全面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并实施质量控制,组织开展教学检查,集中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结果处理。教学督导专家随机听课,定期组织教学检查评估,然后按照反馈信息组织整改。制定多个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了包括规范教师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管理者行为3个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专业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活动有章可循,促进了教学基本建设。

(3)完善信息与反馈系统,把握教学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个层面的信息交流与反馈,采取一系列措施,广泛收集教学信息。有关职能部门和系领导坚持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的常规性听课,并根据教学工作需要进行随机性听课,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教学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学校组织督导专家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督导检查,对教学工作进行诊断和专项检查评价。完善常规检查制度:学期初,召开学期教学工作会议,检查教学工作安排和教学准备情况;学期中,检查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学期末,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总结学期教学工作,布置考试工作,加强考试过程中的巡视检查。

(4)整改与结果应用系统:提升教学质量。及时收集教学督导

8 委员会、学生信息组、网上评教等方面反馈的信息,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评价,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各教研室和有关教师按照反馈信息和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再反馈。将监控与整改结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直接决定教师的工作奖惩、评优和职称评聘,成为教师岗位考核的主要依据。 7.进程安排:

1.建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点项目的网站,发布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和进展程度等相关信息,做好宣传推广的工作。(2009.6-2009.7)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每年为教师提供培训、交流、深造机会,建设一支素质优、结构合理、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在今后三年内拟增加教授2-4名、副教授4-8名,使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40%;使省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以及入选其它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人数明显增加。(2009.6-2012.6)

3.加强调查研究。对国内外著名相关院校进行必要的调研,结合本专业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确定该项目的具体方案与规划。(2009.7-2009.10)

4.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国家振兴服装业的要求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秉承“大服装”的人才培养理念,将“CDIO”项目教学为主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对岗位任职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准确定位为切入点,以构建工程、设计、管理三个方向课程群为落脚点,建立和完

9 善课程群体系,在此基础上对2007版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力争做到目标准确、方案合理可行。(2009.10-2010.6) 5.加强课程建设。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要求强化课程建设,制定教学大纲,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到2012年,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5-7门校级优秀课程。(2009.6-2012.6)

6.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建设平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和实施具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特色的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继续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研究,更新实验仪器,完善实验内容,编写实验教材和指导书,研制专业实验辅助教学录像片,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强的特色人才培养基地。(2009.6-2012.6)

7. 总结与提高。对项目进行总结和鉴定验收,并根据建设情况和发展情况,提出新的专业发展思路与方向,为新一轮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本项目经过三年建设,建成省内领先、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特色专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第9篇: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撰写规范与要求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总体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是规范管理,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从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依据。由学生在选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后,与导师协商,讨论题意与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计划,然后根据课题要求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并编写研究提纲,于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之前填写,进行开题报告工作,经导师及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审定后开始执行。

(2)开题报告中各项内容的撰写应贴合课题,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能反映出缜密全面考虑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能达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推理,认真负责,独立工作的目的,切忌简单敷衍,空话套话。

(3)开题报告排版打印应按照学校下发的《开题报告》表的要求进行,指导教师意见必须手写。

(4)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一部分,与毕业设计(论文)等材料一同存档。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总体规范:

(1)开题报告提倡用计算机录入并打印。

(2)报告严禁抄袭,由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雷同者重写!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基本格式:

见附件

1附件1: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基本格式

封面填写要求:

题目:3号黑体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 4号宋体;

专业班级:例如:艺术设计2005(要全称,不能:艺设05) 4号宋体 ;

姓名:4号宋体;

学号:200501********新罗马体;

指导教师:不能只填写助教职称的教师,第一位必须是讲师以上职称教师 ,4号宋体;

填表时间:填写时间为各专业毕业设计开始前几天,新罗马体;

内页填写要求:

字号——小四;汉语——宋体,英语——新罗马,1.5倍行距;

A4 正反页打印。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内容填写时首行要缩进两个汉字。(下同)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标题

1.1、标题

1.1.1、标题

…………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内容切忌跑题空泛。要根据研究选题和方向陈述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尽量使材料准确翔实。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六、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1. 1-2周:毕业实习;选择研究方向;联系指导老师,搜集资料,上报设计题目;

2. 第3周:完成开题报告,并上交导师;

3. 第4-8周:…………(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具体周数)

4. 第9-12周: …………同上

5. 第13-16周:…………同上

6. 第18周答辩。

七、参考文献

格式说明: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网上资源放在本部分最后。一律按作者名的音序法排列。文献数量十个以上,英文文献必须占适当比例,最好能涵盖本研究领域重要的专著和期刊文献。网络资源必须是带扩展名的完整地址。汉语文献中所有数字均用新罗马体。无明确作者的,英语可用Anonymous,汉语省略即可。出现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按其出版年排序,早出版的在前,晚出版的在后。

例如:

[1] 钱青.美国20世纪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 施茜. 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J]. 装饰,2003,第3期.

[3] 陈晓华. 技术发展与工业设计[D].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4] 张剑2007设计作品选[OL].

[5] Leech, G. N. & Short, M. H. 2001.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 Thackeray, W. M. 2001. Linguistic Study [J]. Linguistic Research. Vol. 28(2).

[7] Sun Jin. 2004. Symbolism in Moby Dick [D]. Qingdao: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8] Shade, L. R. 1993. A Thematic Study on The Great Gatsby [OL]. Retrieved May 28, 2008,

附:参考文献标识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专著、论文的析出文献网络资源其他(词典、百科全书等)

标识MCNJDAOLZ

八、指导教师批改要求

(1) 指导教师意见

(要求:要体现对学生开题内容的提炼总结、新发现等,符合开题要求并同意开题,签名日期在毕业设计前几天。必须手写,不能打印)

(2)所在系意见

(要求:要体现教学系对学生开题内容的肯定,符合本科培养要求并同意进行下阶段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签名日期在指导教师后。必须手写,不能打印)

上一篇: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下一篇:兴业银行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