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尊心的故事

2022-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自尊心的故事

关于爱的生命故事


《三种爱: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与乔治·桑》张翎著。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

利用周末读完了《三种爱: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与乔治·桑》。这本甫一出版便颇受好评的书,是真的好看。但用“好看”来定义对一本书的感受,好像显得草率了,想想应该是词不达意。

《三种爱》写了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乔治·桑关于爱的生命故事。她们被作家张翎从法国的诺昂镇,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美国麻省的艾默斯特镇邀请到一本书来,而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得以在这个暮春时节,在我家里和她们秘密对话,了解她们的生命细节。

其实早先,我从其他片段阅读中就得以了解她们的人生样貌。比如,勃朗宁夫人,她体弱多病,与肺结核、神经衰弱、脑脊髓炎联系在一起。而狄金森,她一生几乎足不出户。乔治·桑,她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有生命力,激情澎湃的女人。我在小镇的山坡上,松树林读过狄金森和勃朗宁夫人的诗,那时候网络物流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从北京三联书店、地坛图书市场买到她们的书,然后辗转带回小镇。而在高大的黄槲兰树下,一间总是弥漫着雨气的暂居屋里,我读到乔治·桑的小说,那是一段生命中灰暗的日子,所以我感谢她,并记得她的文字陪伴我。狄金森的《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几乎完全契合我对文学、做人的最高礼赞:大爱是慈悲的广阔的,穿透当下连接万物的,超越你我他的。

书中把勃朗宁夫人的故事起题为《有一种力量叫罹病》,像被雷电击断的芒果树,待雨丝润泽之后,就会从折断的枝杈边上长出新绿的叶子,然后蓬勃向上,甚至开花结果。这种顽强的力量始于不幸,得于罹病。而狄金森的故事,是关于孤獨的故事。孤独其实是人类的底色和终宿。当我读到同是美国的女诗人玛丽·奥利弗写的这首《百合》:“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我将一直孤独,牛在这里/吃草,像一条黑白色的河流——/枯萎的百合在这里/消融”,我想起的是狄金森。我见过开在幽谷中的野百合,那是很多年了,大概也是这样的时节,我从山腰跑到谷底取水,在植物静谧而热烈的气息中,我见到了水边的一大丛野百合,她不惊不惧,遗世独立,与孤独共舞。而阅读乔治·桑,像看一场老电影,追光灯打在黑暗的屏幕上,声响场转,然后又场转声响。虽说生命是一场旅行,但有多少人敢甩开包袱去旅行。虽然明白人生就是一个剧场,但有多少人敢演出真我。她活着,享用创痛、欢愉……甚至愤怒。她绚烂灿然,像我在田野见过的野蔷薇,花繁叶茂泼洒着凛冽的生命能量,似乎要把支撑她的树丛都压弯了,压断了。身体的躯壳已经灰飞烟灭,狼藉的声名已经被时间的怪兽暴殄,她惊世骇俗的行迹,成了难以磨灭的景象。

最后讲讲对这本书的感受吧。比一般的书规格要小,更像我常搁在包里记录的本子。书的封面是三朵金灰色的花。因为太好看,所以我仔细辨认了下,一朵含苞待放,一朵幽幽暗启,还有一朵绚烂绽放。三朵成一束,也寓意三个女人三种人生。整个图案透露出香云纱复古而低调的质感,拿在手里心中就落下两字:“舒服”! 最近在单读看到一段话:书放在包里不一定要读,尽管不读,也要一直带在身上。对于我来说,《三种爱》达到了“驯养”的要求:带在身上,随时可读;放在包里,触时可念;读或不读,都要书在。
书讯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

绘本自小女孩无意间捡到的一枚石头开始:老石头长了一副“老人脸”,像一位老神仙似的被小女孩自沉眠的旧梦中唤醒,将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湖水干涸、雅丹地貌形成时,它在地质变迁中诞生;经历了金戈铁马、四方征战、初建长城的汉朝;与苦行僧乐僔一起在石窟中孤独地寂坐、潜心修行;及到唐代,它又与壁画匠人一起采选域外天青石磨制颜料,着手雕琢飞天玄女;战乱时中原与塞北三朝的统治者,交错进入这片土地,平民朝不保夕、民不聊生,只能借助修佛寻求来世慰藉……

作者:许雪萍

第2篇:论教师对学生自尊心的维护

摘要: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单纯的知识传授。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对教师的教学和育人非常重要,文章将在此与各位略作探讨。

关键词:自尊心;教师;教育;尊重;学生

一、对自尊心的定义及阐述

所谓自尊心,它是一种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之上,要求社会和集体承认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思想感情。其具体表现为不愿向别人屈服,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等方面。一个具有正当自尊心的人,总是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注意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声誉。

一般说来,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既然是一种动力,那无疑应当保护。可我们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却反其道而行之。显然,这样的学校和教师至少还不太懂得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是教育立脚的基地,没有这个基地,单凭教育者外在的教育影响是不能奏效的——这是简单而重要的教育原理。

二、维护学生自尊心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人都有羞耻之心。对于以要强好胜为其心理特点的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总希望得到成人(在家是父母,在校则为老师)的理解和信任。他们喜欢受表扬,而不愿挨批评,更不愿受侮辱,特别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很关心自己的名声。其实,我们作教师的要是经常能做到师生间的心理互换,即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那么,我们是能够理解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而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的。问题在于我们一些教师忽视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古训的积极意义,而一味地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尤其对后进青少年,一些教师常常表现出鄙视、厌恶的情绪。须知,这些后进青少年,他们一方面表现得很粗野,天不怕地不怕,象是什么都不在乎;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又十分空虚,自卑感极其严重,对周围人的歧视非常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者真诚地爱护和关心他们,仔细地研究他们的内心矛盾,就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并能以此为依托,去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相反,倘若我们都象那些给人贴上耻辱标记的老师那样,其后果就糟了。大量事实表明,这样造成的恶果至少将在五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使性格懦弱的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并产生自我毁灭的轻生之路。第二,使性格倔强的孩子对老师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促使其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苗头,甚至对老师产生恶作剧般的报复。第三,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都意味着教师施教的条件和机会的丧失,教育越来越处于无能为力的被动地位。第四,教育的无能则意味着可以变好的孩子,也会被“逼成”坏孩子,最终导致教育的彻底失败。第五,这样的结局还会恶化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关系,严重的还会激化矛盾,也使家长丧失对教师甚至是对教育的信心。同时,后进学生进入社会也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一切都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利。所以,对于一个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教师来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

三、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

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在失去耐心的情况下恶语侮辱学生、诋毁学生和挖苦学生;.一些教师甚至言语恐吓学生,使学生心存阴影更叛逆;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当面出丑,课后让学生请家长,甚至教育家长;有些教师偏心和偏袒好学生,喜欢学习好表现好的双好学生,对其所犯的小错误视而不见;对表现不好学习不好的双差学生憎恨厌恶,拿学生的缺点开玩笑,多重标准对待学生;更甚者,还有教师体罚学生虐待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能对孩子们实施“严厉申斥、大发雷霆及强力影响手段的教育,因为这些办法不会带来任何好处。”而有些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一般的都是叫进办公室罚站;有时,他们还提高嗓门进行严厉的“教诲”,甚至恶语斥骂。其他的教师也凑上前来“助威”。不少犯错误的孩子被不止一次地带进办公室,受这样的待遇。久而久之,有的孩子由活拨好动的“小淘气”变成垂头丧气、惶惶不安,双目优伤无神的“可怜虫”;有的则一次比一次强硬,昂着头,挺着胸,甚至当场顶撞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差生”。难道这就是教育的结果吗?如果每个学生都成绩优异表现优秀,那他们还有多少必要需要老师的教育,而教育的目的不正是要把成绩落后表现较差的学生教育成成绩优异表现优秀,对社会有益的学生吗!

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在教育思想尚未真正端正之前,这些常谈的问题却又偏偏常见——前段时间网上出现的个别教师虐待学生的图片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这些图片使每个看到的人不仅心寒且愤怒,它不禁使人们失去对教师和教育信心和信任。……这就告诉我们,尊重学生自尊心这个老问题还很有谈的必要。

四、教师在教学中怎样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第一,对学生应当更多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即采用赏识教育,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树立学生的自尊心。第二,设置荣誉称号,并按不同水平的要求规定荣誉称号的序列,激起学生争取与保持荣誉称号的意志行动,并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获得各种称号并得到肯定。第三,创设一种积极的气氛,使全体学生对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保持一种羡慕、尊敬的感情,以鼓励竞相争取获得这种称号。第四,对个别学生,有意识地暂时降低或不提高要求,让他们看出自己的进步并感到人们相信他们的力量。

总之,教育思想端正了,好方法可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对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他说:“我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尽可能给人提出较多的要求,但同时尽可能提高对人尊重。”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爱护、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并不意味着放纵他们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爱好虚荣等性格上的缺点。这些东西不是正当的自尊心。教育者在进行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把尊重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掌握方式和分寸的前提下,该批评的就要批评,以抑止他们的自大狂妄心理。同时还应当帮助学生把个人自尊心引向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使之在优良的心理品质方面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中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而对这些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是要尊重。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学生,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再没有比自尊心更重要的了。因此,切不可单以成绩论英雄,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学生身心发展普遍规律的指导下,分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使每位学生各得其所,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借以满足未来社会的多种人才结构需求。

(作者简介:李 娟(1982.4-),女,陕西汉中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育。)

作者:李娟

第3篇:关于当下国产故事片剧本创作的若干思考

摘要:当下,若要继续保持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的良好发展趋势,国产故事片创作就要不断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坚持以质量赢得更多观众,以质量持续开拓电影市场。而要提高影片的质量,首先就要提高电影剧本的质量。缺少好剧本已经成为制约国产故事片创作继续提高艺术质量的一个瓶颈,大量平庸影片和低劣影片的出现,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剧本基础薄弱。若不设法打破这一瓶颈,影片的艺术质量就很难有明显提高,电影市场的开拓和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因而,如何策划和创作出高质量的好剧本,已成为电影界关注和重视的一个主要问题。尽管当下电影剧本创作的生态环境和创作要求已有了较大变化,但故事片剧本创作仍然需要做到文学性、电影性和商业性的有机融合。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对文学作品(特别是网络文学作品)的改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影剧本和编剧的研究与评论,进一步加强电影剧作理论的探讨。

关键词:当代中国;电影艺术;故事片剧本;高质量;文学性;电影性;商业性;有机融合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进行了全面产业化改革,国内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电影市场也不断扩容,国产影片创作不仅数量有了很大增长,而且电影票房收入也随之有了大幅度提升,已从2002年的8.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96亿元,并呈现出进一步快速增长的良好趋势。

显然,若要继续保持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的这种良好发展趋势,国产故事片创作就要不断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坚持以质量赢得更多观众,以质量持续开拓电影市场。特别是面对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激烈竞争,国产故事片创作只有坚持把艺术质量放在首位,而不是盲目追求高产量,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取胜。而若要提高故事片的艺术质量,首先就要提高电影剧本的艺术质量。正如前辈电影家夏衍早就指出的那样:“一部好的电影,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电影剧本。”[1](p.1601)若没有好的电影剧本,要想拍出好的电影则是不可能的。

由于电影产业毕竟是内容产业,决定其能否繁荣兴旺的主要因素乃在于影片的艺术内容,而不是市场营销;衡量影片艺术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乃在于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艺术表现形式。应该看到,通过各种市场营销手段推广影片、吸引观众进电影院固然很重要,在创作拍摄中追求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或采用各种特技手段营造颇具观赏性的画面也很重要;但是,制片人和创作者不能过分注重影片的市场营销和艺术表现形式而忽略或轻视对影片思想内容与文化内涵的开掘,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创作者应该始终坚持把体现正确思想内容的精彩故事之叙述和文化内涵之开掘放在首位,以丰富生动的内容来体现艺术质量,以此来开拓电影市场,并赢得电影产业发展之优势。特别是近年来诸如《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亲爱的》等一批中小成本故事片在电影市场上不断取得成功,说明了当下国产故事片创作已经进入了“内容为王”的时代,剧本和编剧在故事片创作中的重要性已经充分凸显出来了,而“没有好剧本就没有好电影”的论断则已经被各方面所认同。为此,抓好故事片创作首先要抓好剧本创作,提高故事片的艺术质量首先要提高剧本的艺术质量,也已经成为电影界的共识。

但是,在现实的故事片创作实践中,有新意、高质量的电影剧本并不多,缺少好剧本已经成为制约国产故事片创作继续提高艺术质量的一个瓶颈。大量平庸影片和低劣影片的出现,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剧本基础薄弱,往往在不符合拍摄要求的情况下被仓促搬上了银幕。不少影片既没有引人、感人的好故事,也没有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开掘,因而导致其思想内容肤浅、人物形象苍白、叙事情节也缺乏新意,这样的故事片很难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尽管也有部分质量平庸或低劣的影片靠多方炒作或参演明星的吸引力赢得了较高的票房,但却失去了良好的口碑和长久的艺术魅力。显然,依靠这种方式开拓电影市场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发展。由于当下的电影观众以青年人为主,据有关统计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0.7岁,故而在电影创作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即“为了满足‘20.7岁’观众的观影需求,青年导演或者用没有完整故事的‘段子秀’来勾勒青春回忆,或者用奢华浮夸的T台拼接出‘城市梦想’。于是,口碑和票房分裂,成为今年某些青年导演作品的显著特征。”[2]显然,为了迎合青年观众而采取这样的创作方法也并非是长久之计,因为青年观众的审美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他们对优秀故事片也会有更大的审美需求。因此,若不设法切实抓住电影剧本创作这一重要环节,打破制约国产故事片创作的这一瓶颈,影片的艺术质量就很难有较明显的提高,电影市场的继续开拓和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很大影响。故而,如何策划和创作出高质量的好剧本,已成为当下电影界各方面非常关注和重视的一个主要问题。

应该看到,与此前相比,近年来电影剧本创作的生态环境和创作要求已有了较大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剧本创作已进入了“私人定制”时代,不少剧本创作往往是编剧根据投资方、制作机构和导演的要求来写作的“命题作文”。编剧在创作时既要考虑投资方、制作机构和导演对剧本的各种要求和建议,又要考虑剧本搬上银幕后能否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娱乐需求,能否顺利进入电影院线上映并赢得较高的票房,所以其创作就会受到各种制约、束缚和影响。除了少数知名度高的金牌编剧拥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外,一般的编剧在创作时既不能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与历史的认识和见解,也无法完全凸显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美学追求,而是要兼顾各方面的要求和意见,使剧本能顺利被采用并被搬上银幕,而不至于中途流产。在这种情况下,编剧如何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符合各方面要求的电影剧本呢?这显然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探讨、实践和总结的课题。

尽管当下电影剧本创作的生态环境和创作要求已有了较大变化,但故事片剧本创作仍然需要做到文学性、电影性和商业性的有机融合。同时,虽然对于各种不同题材、类型和样式的电影剧作来说,这几个方面在创作中可以有所侧重,但仍然需要多方兼顾,以使剧作能适应国产故事片创作拍摄之实际需要,并为其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一,所谓文学性(包含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即编剧要注重从现实生活或历史情境出发塑造出有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形象,追求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努力开掘出较深刻的主题内涵,并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和符合人物个性的对话,由此体现出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前辈电影家柯灵曾认为:“构成电影剧本的三个元素,是主题、人物、情节。人物又是这三者的中心。”因为“在电影院里,观众最关心的就是银幕上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人物形象越突出,典型性越大,对观众的吸引力就越强,教育价值也越高。电影剧作家的首要工作,就是运用鲜明、生动、精确的视觉形象,使自己的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眼前。”[3]对于故事片创作而言,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在中外电影发展史上,大凡口碑和票房俱佳的优秀故事片,都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独具性格特点而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由此构成了丰富多彩而颇具魅力的电影人物画廊,并给一代又一代电影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已无需再赘述。近年来国产故事片创作的一个明显缺陷,乃是银幕上很少有个性鲜明、内涵丰富、令人难忘且在电影发展史上能够留存下去的典型人物形象。尽管造成这一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电影编剧无疑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在创作剧本时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特别是体现时代精神、传递正能量的典型人物形象)缺乏足够的重视,未能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

同时,由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体现了影片的主题内涵,所以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缺陷也使不少剧作和影片的主题内涵浅薄乏味,有的甚至还传递了不正确的价值观,既不能体现出思想之美,也无法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思考。美国电影理论家D.G.温斯顿认为:主题“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激起人们思考的一种思想。它常常是最简单而又最深刻的。”[4]这种“最简单而又最深刻的”思想,既来源于编剧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也来源于编剧对历史、现实和人性的总结反思与深入剖析。如果编剧在这方面不下功夫或浅尝辄止,其剧作也就无法提炼和体现出这种“最简单而又最深刻的”思想,其主题内涵不是含混不清,就是肤浅乏味,无法给观众以有益的启迪并产生引人的艺术魅力。

无疑,文学性不强的电影剧本无论在叙事写人、主题提炼、内涵开掘等方面都会存在着一些疏漏和弊病,这些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影片的艺术品质。前几年一些国产商业大片所受到的诟病和批评,也主要集中于剧作在上述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电影剧本创作阶段就注重加强其文学性,提高其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确保未来影片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此,前辈电影家张骏祥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曾说过:“电影质量要提高,首先电影剧本本身的文学价值一定要站得住。不注意这一点,是我们的电影质量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5](p.1760)今天来看,此话并没有过时。

其二,所谓电影性,即剧本应该体现出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之特性,编剧要注重运用电影思维和蒙太奇技巧来叙事写人、传情达意,从而使剧本符合故事片拍摄的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虽然编剧创作的是电影文学剧本,与导演在此基础上改写的摄制台本有一定的区别;尽管剧本发表或出版以后也可以供读者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但毕竟其创作的最终目的还是供给拍摄电影用的,所以就必须体现出电影特性,符合影片拍摄的各种要求。

夏衍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认为:我们“不少标明为电影文学剧本的作品,基本上还是一种用分场的形式写下来的故事。”没有体现出电影剧本应有的特性,据此很难拍摄成影片。并具体指出:“我们的电影文学剧本,很少描写人物的时代背景和地方色彩,也很少考虑到什么地方应该有音乐,什么地方应该有烘托人物和情景的音响效果等等。”[1](p.304)同时,他还认为: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中“‘直、露、多、粗、假’的宿疾还没有根除。”[1](p.161)可以说,夏衍当年批评的这些现象在当下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也是提高剧本创作质量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些问题。因此,编剧应该切实把握好电影剧本的特性,具备电影思维的能力和技巧,并以此来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由此创作出来的剧本才符合拍摄要求,正如张骏祥所说:“我们说电影艺术家要用电影的眼睛去看生活,这不是只从导演、摄影师才开始,而是应该首先就要求于电影剧作家的。我们说电影艺术家要善于运用蒙太奇思维,这也是电影剧作家首先就应该具备的能力。”[8]此言甚是。

其三,所谓商业性,即编剧在创作剧本时应该心中有观众,要切实重视电影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为此,不仅要使剧本的叙事内容具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赏心悦目的电影画面,而且还要注重通过一定的类型化模式和多样化的娱乐元素来进一步强化其观赏性,以使未来的影片能让观众喜闻乐见。显然,观赏性弱和娱乐性差的故事片是很难进入电影院与观众见面的,即使进入了电影院公映,也终因观众稀少而很难摆脱“一日游”的命运。由于电影是一种文化商品,它只有进入电影市场和观众见面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所以如何显示出一定的商业性也是电影剧本创作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美国好莱坞影片为我们提供了较多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和技巧。且不说那些娱乐性与观赏性都很强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即使一些题材、主题都很严肃的中小成本故事片,其编导也能较好地运用各种类型化技巧植入一定的娱乐元素,使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这也是好莱坞影片之所以能称霸世界各国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说电影剧作要较好地体现出一定的商业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文学性和电影性,编剧在创作中既要避免用一些低俗、无聊的噱头和桥段来增强其娱乐性和观赏性,也要避免只重视生动的视觉场面展现和动作描写而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刻画与主题内涵的开掘。而如何根据影片的题材、类型和样式的需要,运用恰当的类型模式和各种娱乐元素来体现其商业性,则是一个需要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文学性、电影性和商业性的有机融合应该是故事片剧本创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很好地融合为一体,完整地体现在剧本之中,才能确保剧本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当然,不同题材、类型和样式的电影剧本对文学性、电影性和商业性有一些不同的要求和侧重,创作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其着重点。

按当下电影界约定俗成的样式分类来说,国产故事片可分为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它们的剧本创作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编剧在创作剧本时应切实把握好各类剧本之异同,在文学性、电影性和商业性等方面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多方兼顾,以避免有所偏废。

第一,就主旋律电影剧本创作而言,编剧要格外重视电影剧作的文学性和电影性的有机融合。具体来说,即如何通过新颖的电影叙事方法和艺术技巧,加强主题内涵的深刻性、对生活和历史反映的真实性,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典型性等艺术描写,很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正能量。同时也要考虑运用一定的商业元素来增强其观赏性,从而使其故事生动、情节引人、形象感人,为读者和观众所喜闻乐见。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剧本搬上银幕后能进入电影院线,赢得较多观众、产生较大影响、发挥多种作用。为此,编剧在创作中要避免用陈旧的电影叙事套路去讲一个没有什么新意的故事,要避免直露地表达某种思想观念,要避免在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出现同质化倾向。因为对于存在着上述弊端和问题的主旋律影片来说,观众往往是排斥的,是不喜欢的。

总之,主旋律电影剧作无论在题材选择、艺术视角,还是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等方面,都要打破陈规,力求新意。在这方面,近期一些较优秀的电影剧作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一号目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黄克功案件》等剧作就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应该予以总结推广。从目前的实际创作情况来看,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剧作成功者较多,如上述几部剧作都属于革命历史题材范畴;而现实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剧作成功者较少,虽然也出现了诸如《中国合伙人》等一些在励志和抒发“中国梦”方面有影响的剧作,但其思想深度等方面仍有所欠缺。当然,现实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剧本创作时有一定的难度,编剧既需要具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需要对变革中的现实生活予以独特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并巧妙地运用电影思维方式,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把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和见解形象化、艺术化地表现出来,以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现实,由此激发他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在这一题材领域,目前尚缺乏有影响、高品位的优秀作品。

第二,就艺术电影剧本创作而言,同样首先要重视电影剧作的文学性和电影性的有机融合,并对题材内容、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的创新性有较高的要求。

具体来说,即如何通过富有新意的题材、故事与具有个性的艺术表达方式,真切地反映创作者对现实、历史和社会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独特表达,既在电影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又能给观众以有益的启迪。但是,此类剧作也要注重增强观赏性,要找到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点。

显然,作为艺术电影剧本,创作者的大胆探索创新和艺术个性的生动表达十分重要,舍此,就很难使剧作在艺术上有新意、有突破,体现出一定的先锋性和前卫性。但是,创作者的探索创新和艺术个性的表达也不能完全脱离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否则最终拍成的影片就无法进入电影院线与观众见面,也无法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虽然艺术电影是小众化的,但也应该拥有一定的观众群。那种完全脱离广大观众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孤芳自赏式的艺术电影,在当下很难有生存空间,其创作也往往难以为继。近年来,诸如《钢的琴》《万箭穿心》《白日焰火》《归来》《推拿》等电影剧作既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创新探索,又能充分兼顾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从而为艺术电影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大力推广。当然,有些编导在艺术电影创作中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不愿意为了迎合市场而降低影片的艺术品位,这种做法也应该肯定。例如,许鞍华的《桃姐》《黄金时代》虽然在电影市场上票房不是很高,但却鲜明地体现了其个性化的艺术特色。尤其是《桃姐》,不仅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获得了很多奖项,而且还成为许鞍华作品中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由此也说明,那些优秀的艺术电影还是能够在观众中寻觅到一批知音的。

第三,就商业电影剧本创作而言,当然首先要更多地符合大多数读者和广大观众的审美娱乐需求与电影市场的实际需要,体现出明显的商业性,这是毫无疑义的。

为此,编剧就要根据类型电影的特征和要求,注重加强其娱乐性和观赏性,力求剧作搬上银幕后能赢得较多观众的喜爱和高票房收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因此而忽略了剧作的文学性和电影性,使之内容肤浅、人物苍白、艺术平庸,甚至以一些无聊庸俗的噱头和桥段去取悦与迎合观众。因为这样不仅会败坏观众的口味,也会影响国产影片的声誉。就拿商业大片《天机·富春山居图》来说,该片在创作拍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电影剧本的基础作用,准备拍摄前没有剧本,只有一个初步构想,直到电影融资完成的那一天,剧本还没开始写,此后匆忙赶写出来的剧本自然漏洞百出,不具备较好的文学性和电影性,所以影片拍成上映后,受到了评论界和众多观众的批评,被称为“烂片”。又如,作为2014年贺岁大片的《一步之遥》拥有大投资、大场面、大明星,再加上编导姜文的才气和在观众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原本该片应该成为一部口碑和票房双赢的作品,但影片上映以后却受到了不少观众的批评和吐槽。该片存在的问题除了导演的责任之外,故事不精彩、台词很乏味、情节枝蔓过多等,显然都是电影剧作方面的缺陷。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曾说:“有了一个好的剧本,再有一位好的导演把它拍成电影,那就一定会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剧本好,导演一般,也可以拍出某种程度的作品来。但是,如果剧本很糟,即使有再好的导演,也绝对拍不出好作品来。”[9]上述两部影片的例子也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由于商业电影是电影市场的主流形态,所以其观众众多,社会影响力很大。而当下国产商业电影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又颇多,多数影片缺乏较高的艺术品质,受到观众和评论界批评与诟病的作品,乃至被称为“烂片”的作品也不是个别现象。因而,如何提高商业电影剧本的艺术质量,以确保国产商业电影的艺术品质,则是当下电影界应该着重探讨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总体上来说,商业电影剧作既要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和悦目的场面描写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也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艺术细节的描写;既要强化类型特征,追求类型样式的多元化,也要在形式、技巧和风格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艺术创新,以使据此拍摄的影片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近年来,诸如《人再囧途之泰囧》《失恋33天》《全民目击》《绣春刀》等电影剧作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较好的探索,其经验也同样值得总结推广。

在当下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和电影市场持续扩容的形势下,国产故事片若要不断提高艺术质量,其剧本创作应切实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产故事片剧本创作要进一步重视对文学作品(特别是网络文学作品)的改编。以往的创作实践证明,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故事片往往成功率较高。

因为文学作品无论在故事情节、思想主旨、人物塑造等方面已有较好的基础,电影创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且不说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大批优秀故事片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仅以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前期拍摄的一批有影响的故事片来说,基本上也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为此,受惠于文学作品的张艺谋曾撰写和发表了《文学驮着电影走》的文章,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阐述了文学对电影创作的重要性。又如,在2014年的贺岁大片中,《智取威虎山》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与好评,尽管该片是导演徐克较成功地运用商业大片的叙事模式和3D技术来重述红色经典的一部尝试之作,但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仍然来自于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提供的文本。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创作的快速发展及其在青年读者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一些根据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拍摄的故事片,如《杜拉拉升职记》《搜索》《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在电影市场上获得了较高的票房,这样的电影改编应该成为国产故事片剧本创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尽管有些网络文学作品还存在着较多缺陷和问题,但其拥有数量很大的读者群,而这些读者正是未来影片的潜在观众。为此,只要在改编时注重弥补其原来的缺陷和问题,并进行符合电影艺术特点的再创造,就会使影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要努力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各类文学刊物和电影刊物发表电影文学剧本。

应该看到,当下发表电影文学剧本的刊物很少,除了《中国作家·影视》《中外军事影视》等少数几个刊物之外,其他文学刊物和影视刊物均不发表电影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发表园地锐减的状况,当然不利于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繁荣发展。与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电影文学剧本被刊发和出版的状况相比,这显然是一种明显的衰退,而这种衰退不仅直接影响了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繁荣兴旺,而且也间接影响到电影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因为电影文学剧本发表后既能供读者阅读,也能供电影拍摄者选购;既能供编剧同行互相学习借鉴,也能供评论者开展评论,以及供研究者深入研究。同时,电影文学剧本的公开发表也能使编剧的基本权益得到一定的保障,致使他人不能随意侵权和随意删改剧本。另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电影文学剧本只有公开发表或正式出版后,才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重视,并促使其自身在创作中不断完善。

应该看到,由于当下在网上阅读文学作品已成为很多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网络文学也因此而繁荣兴盛。为此,已经投拍的电影文学剧本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这样既可以及时供读者阅读,也可以供评论者和研究者运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还可以广泛征集编剧会员的影视文学剧本,在其网站上建立一个影视文学剧本文库,这样既可以集中展示会员的创作成果,也可以供大家阅读、评论和研究。当下,网络等新媒体比传统的纸质媒体发挥的作用更大,所以电影文学剧本的发表和传播也应该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第三,电影理论界既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影文学剧本和编剧的研究与评论,也要进一步加强电影剧作理论的探讨。

目前电影理论界的研究和评论较多地关注影片、导演和演员,而对剧本和编剧则关注和评论较少。这样既不利于调动编剧的创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电影文学剧本的质量,也不利于提升编剧的知名度,并扩大其影响。因此,采取多种方法,切实加强对电影文学剧本和编剧的研究与评论则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进一步加强电影剧作理论的探讨,充分发挥剧作理论对于剧本创作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迄今为止,我们尚缺乏有影响的、高质量的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电影剧作理论,虽然夏衍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及其电影改编理论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经典,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电影创作的变化,一些新的剧作理论问题仍需要进行探讨、修正和补充。对于电影编剧来说,生活积累和创作经验当然很重要,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艺术技巧也很重要。因此,对剧作理论的探求不仅是学者和评论者的工作,编剧也应该结合创作实际,通过认真总结和深入反思,力求把创作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为理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方面,前辈电影剧作家夏衍、柯灵、张骏祥等已经为后来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今天的电影剧作家应该认真向他们学习,结合新的创作经验,努力总结和提炼出一些新的剧作理论,从而为建设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电影剧作理论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要进一步重视电影编剧人才的培养,切实加强编剧队伍的建设。

夏衍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多次指出:“中国电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不足中,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专业的电影文学作家。”并认为:“我们必须花很大的气力来培养一批懂得电影这门综合艺术的特殊规律的电影文学作家。”[1](p.304)如今,我国的电影编剧队伍虽然人数不少,但优秀编剧仍然匮乏,这也是缺少好剧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张骏祥曾说:“我们的电影要真有很大突破,中国电影真能震惊世界,没有几位大的电影剧作家出现,办不到。不仅我们中国,就全世界来说,电影还没达到可以达到、应该达到的高峰,原因就是真正伟大的电影剧作家还没有出现,真正像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鲁迅、曹雪芹那样伟大的电影剧作家还没出现。但是要出现的,会出现的。像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运用语言文字那样运用电影表现手段的作家,这样的人物出来了,我们的电影就真正抬头了。这日子一定会有。”[5](p.1790)张骏祥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演艺术家,他对编剧人才的高度重视,对优秀电影剧作家的期盼,也说明了编剧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切实重视电影编剧人才的培养和加强编剧队伍的建设仍然是当下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显然,只有在培养出大批较好的和优秀的电影剧作家的基础上,才能出现若干像张骏祥所说的“真正伟大的电影剧作家”,并促使中国电影再攀高峰、再创辉煌。

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和电影行业协会还应该通过多种方法维护电影编剧的正当权益,投资者、制片人、导演、演员等未经编剧同意不能随意删改其剧本,没有参与剧本创作的也不能随意署名为编剧,更不能无故拖欠乃至侵吞编剧的稿酬等。此前,上述现象时有发生,不少编剧也经常为此而进行维权。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通过制订一些具体的法规来维护编剧的正当权益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编剧的创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其创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能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电影文学剧本,以推进国产故事片创作生产的繁荣发展。

今天,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国产故事片的创作生产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故事片剧本创作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因此,着力抓住这个关键环节,切实提高电影剧本的质量,为更多优秀国产故事片的创作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此乃当务之急,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并能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夏衍电影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王磊.青春题材为何频现“父母缺席” [N].文汇报,2014-11-16.

[3]柯灵.电影文学丛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57.

[4]D.G.温斯顿.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8.

[5]张骏祥文集(下)[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

[6]黑泽明.电影杂谈[J].电影艺术译丛,1981,(01).

作者:周斌

第4篇:自信和自尊的名人故事精选

富兰克林·罗斯福:坐在轮椅上的“船长”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当他还是参议员时,潇洒英俊,才华横溢,深受人们爱戴。有一天,罗斯福在加勒比海度假,游泳时突然感到腿部麻痹,动弹不得,幸亏旁边的人发现和挽救及时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经过医生的诊断,罗斯福被证实患上了“腿部麻痹症”。医生对他说:“你可能会丧失行走的能力。”罗斯福并没有被医生的话吓倒,反而笑呵呵地对医生说:“我还要走路,而且我还要走进白宫。”罗斯福即使在身体残疾时,也总是对自己充满自信,总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深信所做的事业必能成功,因此在他做事时,就能付出全部精力,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他带领美利坚合众国这艘巨轮渡过严重经济危机、走向繁荣、赢得战争、成为超级大国的“船长”——他就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总统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比尔·盖茨式的谦虚

以微软公司这样的成功,加上盖茨可谓的年少得志,他一定洋洋自得。不过,出人意料之外的是,盖茨却以成功为警惕。他说:“成功非良师,它让聪明人自以为立于不败之地,也无法对未来提供可靠的指引。今日看来完美的计划或最新科技,瞬时便可能成为昨日黄花,八轨磁带机如此、真空管电视机如此、大型主机电脑也是如此。”因此,虽然盖茨自信满满,但是这样谨慎求好的态度,也可以称作是“比尔·盖茨式的谦虚”吧!

“QQ的爸爸”马化腾

马化腾是腾讯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腾讯集团的策略规划、定位和管理。被称为“QQ之父”,“企鹅帝王”。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我并不比一般人聪明,其实自己并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只不过机遇特别好而已。

新龟兔赛跑

这一次,乌龟动了动脑筋,它意识到,根据以往的比赛经验,它是不可能在比赛中胜过兔子的。

它想了一阵子,然后向兔子发出了新的挑战,它要跟兔子再比一次,但是比赛路线会有所不同。

兔子同意了。它们出发后,兔子遵循了原先的策略,坚持以最快的速度飞跑,直到面前出现了一条大河。终点位于河对岸两公里处。

兔子坐了下来,思忖着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时,乌龟赶了上来,它跳进了河里,游到了对岸,并继续向前迈进,最终达到了终点。

启示我们应该找出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的自信,然后迅速并且坚持下去,世界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永久的胜者。

富兰克林·罗斯福

马化腾

比尔·盖茨

龟兔赛跑

第5篇:名人自尊自信的小故事(精选)

名人自尊自信谦虚的小故事

华罗庚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尊自信的人,能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征服挫折和失败,在挫折与失败中获得成功。而丧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缺乏自信的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从而放弃了努力奋斗。所以没有自尊自信的人,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爱迪生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强,自立获得巨大成功。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电灯(白炽灯)和电话。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

徐悲鸿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谦虚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在二十几岁就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光谱,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他没有把功劳归于自己,而是谦虚地说:“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 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接受英国作家哈尔顿的采访时有一段对话:“您的专门成就?”“没有。”“您的主要缺点?”“不懂得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您的治学态度?”“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

这两位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的自尊自信表现在哪里呢?“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

第6篇:关于自尊心的演讲稿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自尊与自大》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的是谦逊有礼,而不是骄傲自大,人要有自尊心,但却不能让它演变成自大。

同学们,相信大家都认识项羽,他可是显赫一时的大人物,从小自尊心就很强,可最后却从自尊发展到自大,当他在军事地位上取得绝对优势时,自封“洗楚霸王”认为天下唯我独尊,把对手刘邦不当在眼里,最终闹得四面楚歌,全军覆没,为此毛主席曾经告诫过我们“不可沽名学霸王”。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人失去了祖先的文明道德,将自尊变成自大,自尊可以促使人自强不息,激发我们的上进心,而自大只会让人变得母中无人,导致最终的失败。其实你只需要把眼光放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你更有才干的人还很多,你还要继续努力。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决不能隐一时自大而导致最终的失败,我们应该“自尊”而不能“自大”。

谢谢大家!

第7篇:关于妇女节的演讲稿:自尊自强自立

朋友们:大家好!

或许你对于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位伟大的女性支持这句话不会感到陌生吧。无庸讳言,许许多多女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选择了自我的牺牲,选择了靠着男人来实现其自身价值,靠着丈夫的光辉来照亮自己,把丈夫当做自己的上帝。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晓雯我大学时的一位好友,一个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绝对出色的女人,当她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千千万万的观众都倾慕她迷人的风姿;当她同外宾洽谈生意时,年轻貌美的女翻译也会自惭形秽。她是那种在外高贵,在家妩媚的女人。做为涉外公司的经理,正因为她太出色了,才使得那大学师的丈夫感到自卑、压抑,感到心理失衡。于是,完美的小家庭出现了裂痕。为了家庭的稳定,为了丈夫的欢心,她辞去了经理的职务,成了一名普通的职员,而把全部的时间、精力倾注到丈夫、家庭和丈夫的事业上。不久,丈夫去美国留学,她带着女儿过了三年留守女士的生活,当她正等着丈夫为她办理留美手续的时候,一封满载着歉疚、自责和痛骂自己的信向她飞来,而在这满纸的激昂之后,她看到的仅仅是那赤裸裸的事实:丈夫有了外遇。她震惊了,感到自己仿佛坠入了深渊,她接受不了这种致命的打击。尽管如此,凭着她那本能的善良,她还是做了在这种情况下女人所能采取的最为宽容的行动写信向丈夫说,她能理解他。

原以为这样就能把丈夫的心拉回来,可是丈夫还是要与她分手。这回,她彻底垮了,由一个善良、高雅的知识女性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怨妇。她苦笑着说:所有市井女人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的报复方式,我都想到了,临到这个分儿上,女人们没有高低贵贱,都一样了。

听起来就像一出古老的京戏,丈夫功成名就,另觅新欢;妻子人老珠黄,遭人遗弃。这出俗得腻人的戏事实上几千年来一直经久不衰地上演着,只不过我们常常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剧中人,这就是女人的执着、女人的愚蠢。

对于男人,自古忠孝难两全;对于女人,幸福和成功是一对冤家。既要幸福又要成功的女人无疑是上帝的宠儿,但对大多数女人,好像只有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

我们不是常常听到为了他,我什么都牺牲了,为了孩子,我只好放弃事业,我俩都有自己的事业,可是为了他,我只能选择贤妻良母有多少女人义不容辞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圈在家庭里,绑在丈夫身上,把所有的人格与才能外化于家庭,只有得到丈夫的首肯,她的价值才得以实现。丈夫的喜便是她的喜,丈夫的悲便是她的悲,丈夫的一切便是她的一切,丈夫就是她的上帝。

然而,这种自我牺牲的美德,就一定能换来幸福吗?不是有许多贤妻像晓雯一样在为丈夫付出一切之后反遭丈夫的抛弃吗?不是又有许多良母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倍感灵魂的荒凉吗?

的确,做女人是坎坷的。从豆蔻年华的少女,到温情脉脉的妻子,再到含辛茹苦的母亲,两鬓斑白的老妪,其间是怎样的大起大落。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事业与家庭的冲突,油盐酱醋的拖累但也有的女人不为这些所囿,而以对真善美的追求达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第8篇:关于妇女自尊自强自立的“三八”节演讲稿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晓雯——我大学时的一位好友,一个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绝对出色的女人,当她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千千万万的观众都倾慕她迷人的风姿;当她同外宾洽谈生意时,年轻貌美的女翻译也会自惭形秽。她是那种在外高贵,在家妩媚的女人。做为涉外公司的经理,正因为她太出色了,才使得那大学讲师的丈夫感到自卑、压抑,感到心理失衡。于

是,完美的小家庭出现了裂痕。为了家庭的稳定,为了丈夫的欢心,她辞去了经理的职务,成了一名普通的职员,而把全部的时间、精力倾注到丈夫、家庭和丈夫的事业上。不久,丈夫去美国留学,她带着女儿过了三年留守女士的生活,当她正等着丈夫为她办理留美手续的时候,一封满载着歉疚、自责和痛骂自己的信向她飞来,而在这满纸的激昂之后,她看到的仅仅是那赤裸裸的事实:丈夫有了外遇。她震惊了,感到自己仿佛坠入了深渊,她接受不了这种致命的打击。尽管如此,凭着她那本能的善良,她还是做了在这种情况下女人所能采取的最为宽容的行动——写信向丈夫说,她能理解他。原以为这样就能把丈夫的心拉回来,可是丈夫还是要与她分手。这回,她彻底垮了,由一个善良、高雅的知识女性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怨妇。她苦笑着说:“所有市井女人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的报复方式,我都想到了,临到这个分儿上,女人们没有高低贵贱,都一样了。”

听起来就像一出古老的京戏,丈夫功成名就,另觅新欢;妻子人老珠黄,遭人遗弃。这出俗得腻人的戏事实上几千年来一直经久不衰地上演着,只不过我们常常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剧中人,这就是女人的执著、女人的愚蠢。

对于男人,自古忠孝难两全;对于女人,幸福和成功是一对冤家。既要幸福又要成功的女人无疑是上帝的宠儿,但对大多数女人,好像只有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

我们不是常常听到——“为了他,我什么都牺牲了”,“为了孩子,我只好放弃事业”,“我俩都有自己的事业,可是为了他,我只能选择贤妻良母”……有多少女人“义不容辞”“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圈在家庭里,绑在丈夫身上,把所有的人格与才能外化于家庭,只有得到丈夫的首肯,她的价值才得以实现。丈夫的喜便是她的喜,丈夫的悲便是她的悲,丈夫的一切便是她的一切,丈夫就是她的上帝。

然而,这种自我牺牲的美德,就一定能换来幸福吗?不是有许多贤妻像晓雯一样在为丈夫付出一切之后反遭丈夫的抛弃吗?不是又有许多良母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倍感灵魂的荒凉吗?

的确,做女人是坎坷的。从豆蔻年华的少女,到温情脉脉的妻子,再到含辛茹苦的母亲,两鬓斑白的老妪,其间是怎样的大起大落。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事业与家庭的冲突,油盐酱醋的拖累……但也有的女人不为这些所囿,而以对真善美的追求达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宇宙中那广袤的空间,同样有女人的一块地、一片天。何必把自己依附于男人身上,靠着男人的光芒而发光,要知道自己就是一个会发光发热的太阳,男人不是自己的上帝,女人的上帝是自己。

虹,一个属猴的女孩子。5年内,她做过幼儿教师、大公司秘书、推销员,拍过广告,做过模特儿。现任某搬家公司经理,手下管着几十个棒小伙儿。她说:丈夫想让我平平静静地生活,到点上班,下班就回家,尽尽妇道,可我觉得没意思。不管男的女的,都要有自己的事业。夫妻间的卿卿我我也需要,但这最终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恩爱的夫妻也要有事业来支撑。一年前,她和丈夫分手了,丈夫对她的评价是:“我找的是妻子,你不配。”虹很潇洒地把全部积蓄给了丈夫,自己带着女儿回了娘家。别人说她傻,她说:“我愿意尝试不靠任何人去争取成功。”9个月的经营,2000元起家的虹,已经创下6台汽车,10多万元的资产。虹长得很美,很有女人魅力,这既成全她干事业,也阻碍她干事业。但她懂得,青春属于光阴,容貌属于父母,这些都是过眼烟云,唯有百折不挠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属于自己。她说:“我干事业凭的是人格的魅力,在于树立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原则,我不想让人指着我的脊梁说我是靠了什么什么。我唯一能靠的是我不懈的努力,我坚信不起眼的星星也比月亮有价值,因为它是自己照亮自己的。”

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女记者,她的丈夫是国外一家大公司的经理,丈夫多次要求她出国分管一个分公司或在家做一个好太太。她却坚决地说:“今后不做老板娘,要干,就自己当老板。一旦你发现了自己,就会感到自己才是最无限而可靠的宝藏。”经过三年的努力,她终于不依靠丈夫而成为某跨国公司驻京主办。

一位合资企业女经理说得好:“男人们是带着负担去干事业,干得一本正经,干得很沉重。而女人是在随意中做自己该做的事,却做得很漂亮。”

事实雄辩地向人们证明:

“女人不是月亮”,她们理应有自己的闪光;

“女人不能只为男人活着”,她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

“女人是完全的”,爱情和事业同等重要。

到了今天,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改革开放把中国女性,尤其是职

第9篇: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自爱、自尊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及自我认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自尊的孩子积极乐观,更愿意与人交流,更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自尊的孩子对挫折敏感,容易出现各种行为障碍。父母要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孩子的自尊心。

让孩子知道你多爱他。多花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想法并给他们拥抱和爱护,从而表达爱意。

示范如何爱自己。向孩子们示范如何爱自己,如何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让孩子懂得对自己和他人在责任心以及持之以恒的态度是人生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品质。

让孩子知道他是被尊重的。多和孩子做游戏,让他主导整个游戏的过程,并配合他。要用心倾听孩子说的话,对他的谈话内容表现出兴趣和关心,让孩子知道他是被尊重的。

制定规矩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自信。按照孩子的年龄,告诉他做事的原则和限制,以及不按规矩行事的后果。规范会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并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并对自己有信心。

多向孩子表达赞赏和感谢。当孩子主动配合或帮助父母做事情时,无论怎么微不足道,都要以积极的态度表达赞赏和感谢。

鼓励孩子多尝试,不过分夸奖成绩。鼓励孩子尝试新东西,不管是否成功,都不要过分夸奖他的成绩。这样很容易使他放弃努力。要告诉孩子学习新技能需要时间和耐心,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即使孩子失败,也要引导他们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教

训,加以改进。

分担家务,培养自我价值观。给孩子提供为家庭做贡献的机会。比如打扫卫生、帮忙洗菜,这样能培养他的自我价值感。此为,还要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了解自己掌握生活的能力。

创造温馨有爱的环境。为孩子创造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使用暴力,时刻尊重他的感受。

上一篇:口语交际讨论教学设计下一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