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年对联

2022-03-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篇:三周年对联

汶川地震三周年

汶川地震三周年】关于汶川地震三周年的文章

(一)一场吞噬近9万人鲜活生命的8级地震过后,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

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遭受重创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将震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

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又需要多久? 3年。

这是一段浓缩的时间。从瞬间“归零”到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仅仅1000多个日夜,谁能有这样的信心,把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新跨越的起点?

这是一个震撼世界的数字。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近10年。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遭受风灾,6年过去,还有大量灾民流离失所。面对恢复重建的世界难题,谁有这样的气概,将被灾难倒拨的发展时钟逆转? 中国,汶川。

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汶川,早已不只是川西崇山峻岭间一个小小的县城,也不仅指川、陕、甘那片3年前震颤不已的土地。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的钥匙。

(二)当绵竹市失去双腿的舞蹈教师廖智跳起“鼓舞”,当虹口乡党支部书记马远见开始为游客的停车位不够发愁,当金花镇农妇刘小蓉费心琢磨自家餐厅推出的新菜式,我们看到了什么?

普通人的命运,是时间的尺度。3年来,廖智、马远见、刘小蓉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走过风雨,走向新生。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社会重生的3年。汶川、北川、绵竹、青川„„农房重建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完成,“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山川的伤痕尚未抹平,生活却已昂然前进。“决定性胜利”带来“历史性剧变”,一个生机勃发的新灾区,为巴蜀大地、陕陇高原的人民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发展跨越的3年。变压力为动力,视重建为机遇,灾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铸造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跨越。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突破性进步”伴随“长远性发展”,一个充满力量的新灾区,为原地起跳、奋力摸高的发展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精神凝聚的3年。看得见的跨越背后,是看不见的变化。乡间里巷的灿烂笑脸,写满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整洁雅致的城乡社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理念,丰富着巴蜀文化的内涵。东西部的文化交融、观念碰撞,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探索,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告别“盆地意识”,今日四川从历史上的“四塞之国”跃至西部开发的前沿。“激情性燃烧”变成“持久性释放”,一个坚定从容的新灾区,为穿越灾难、拥抱光荣的未来注入信心。

如果说3年前那场深重的灾难让世界记住了汶川,那么3年间一连串难以置信的变化让世界再次为之震撼——

震后十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如今,震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发展速度超过震前;工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结构优于震前;居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水平高于震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奇迹”、“震撼”已经成为世人观察和评价中国的关键词,但这一次的“中国震撼”,比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人们心中激起更为强劲的冲击波——

水磨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视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美丽的羌藏村寨被赞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加拿大原总督感慨,“四川树立了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你们宝贵的经验可以在世界推广”。近日走近汶川的60多个外国记者面对这些经验带来的巨变,“震惊”之余坦言:“只有亲自来到灾区,才能读懂‘奇迹’的含义。”

(三)时间为我们呈现结果,却往往省略了过程。奇迹从来就不是一时的激情喷发和瞬间的灵光闪现,而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努力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看到这个过程,才能真正走近“汶川奇迹”的核心。

如果说,救援抢险是一个国家应急能力的集中体现,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是对国家全方位能力的不断考验。这3年中,社会主义中国如何砥砺自身,促成灾区的全面复苏? 如果说,支撑抗震救灾的是强大的动员能力,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需要的是更广泛的制度保障。这3年中,是什么样的制度持续释放沉潜的力量,让灾区岿然前行?

如果说,面对灾难需要的是迅速反应,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需要战略布局与战略协调的综合能力。这3年中,怎样的发展模式在灾区造就了难以置信的巨变?

如果说,灾难激活了一个民族最强烈的情感,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更需要这种情感从“非常”到“日常”的转化。这3年中,抗震救灾精神如何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思想航标? 三年重建,一个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个国家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力量倾注于此,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现于此,一种制度协同整合、握指成拳的优势印证于此。那些在汶川重新生长起来的东西,将成为整个人类共同的财富。

(四)2008—2011,汶川。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念在此得到深刻阐述,它告诉我们,只有激发人的自主性,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大规模的调查显示,96%的灾区群众最担忧的是重建住房,94%的群众最期待的是安置新家,数以万计借读他乡的孩子最盼望的是重返故乡。“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的是群众少一年焦虑中的等待,早一年幸福安宁。中国没有美国那样的雄厚财力,没有日本那么丰富的抗灾经验,但在重建安民、重建利民的问题上,我们的努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千头万绪的灾后重建指向“人”这个核心,唤起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内生力量。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仅发挥制度的整合作用,更强调群众的“主体力量”。信息公开、平等协商,变“政府包办”为“群众自治”,救灾物资分配由群众做主,住房重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济恢复与群众利益和发展愿景相结合。这3年,“参与式重建”推动千万民众对灾后社会的再适应,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重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仅关切群众的眼前利益,更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优先重建城乡住房,优先供给公共服务,优先恢复基础设施,优先发展重大产业。“建房子还要给路子,补资金也要提素质”,在物质援助的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在“输血”的同时努力提高“造血”功能。重建超越了简单的复制,危机变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灾区人民不仅是地震灾害的承受者,更是重建奇迹的创造者。“坝坝会”、“板房夜话”,协商式民主改变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群众意见得以充分表达。“一事一议”、“一执行一监督”,议事型民主让矛盾和纠纷大大减少。村庄重建规划、民居设计图纸供居民讨论选择,引导型民主推动政府向服务型转变。开放、民主、参与、监督的现代观念和公民意识,在灾后重建中萌发、积累、传播。

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大爱崛起碑”,一个大写的“人”字,寓意着灾后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3年间灾区大地站立起来的大写的人。正是人民群众迸发出强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

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实在的成果施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人权”,这个国际政治中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字眼,在汶川震区还原了它的本意。它点点滴滴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经得起任何一部白皮书的挑剔。

(五)2008—2011,汶川。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此得到生动印证,它告诉我们,善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配置资源,就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发展。

震后仅一个月,国务院即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国近2/3的省份行动起来,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来,中央财政在恢复重建的投入达到2200亿元,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法制保障„„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寿光的蔬菜,在北川抽出嫩芽;江苏的草莓,在绵竹结出果实;汶川的教师,在羊城深造;都江堰的保姆,在上海找到工作。温州精神、辽宁经验,东部先进的发展理念与管理模式,在重建中推广传递,生根开花。3年过去,“对口援建”正向“对口合作”演进:青川经济社会发展,编入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广东每年异地培训上千名汶川籍农民工、山东学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北川,都将持续多年„„

第二篇:三周年对联

上联:故人已去整三载

下联:哀思常存一千天

上联:三载不见泪落尽

下联:千里相隔眼望穿

上联:陇上犹留劳迹

下联:堂前共仰遗容

上联:一生俭朴留典范

下联:半世勤芝传嘉风

上联:勤俭度日遵遗训

下联:努力工作报余恩

上联:事业已归前辈录

下联:典型留与后人看

上联:完来大璞眼天地

下联:留得和风惠子孙

上联:著作等身身不老

下联:子孙维业业长存

上联:等闲暂别犹惊梦

下联:此后何缘再晤言

上联:桃花流水杳然去

下联:明月春风何处游

上联:风凄暝色愁杨柳

下联:月吊宵声哭杜鹃

上联:三径寒松含露泣

下联:半窗残竹带风号

上联:白马素车愁入梦

下联:青天碧海怅招魂

上联:明月不长圆,过了中秋终是缺

下联:高风安可仰,如何一别再难逢

上联:为国捐躯

下联:成仁取义

上联:杀敌在前方

下联:英名留后世

上联:魂魄托日月

下联:肝胆映河山

上联:正气留千古

下联:丹心照万年

上联:舍已为人当仁不让

下联:赴汤蹈火见义勇为

上联:继承先烈革命传统

下联:发扬前辈爱国精神

上联: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

下联:花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

上联: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

下联: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上联:功同日月先烈英名垂青史

下联:誉满山河英雄遗志展宏图

上联:天不遗一老

下联:人已是千秋

上联:三更月冷鹃犹泣

下联:万里云空鹤自飞

上联:椿形已随云气散

下联:鹤声犹带月光寒

上联:扶桑此日骑鲸去

下联:华表何年化鹤来

上联:月阶夜静蛩声切

下联:竹院秋音鹤梦凉

上联:龙隐海天云万里

下联:鹤归华表月三更

上联:大雅云亡梁木坏

下联:老成凋谢泰山颓

上联:骑鲸去后行云黯

下联:化鹤归来霁月寒

上联:平生风义兼师友

下联:来世因缘结弟兄

上联:千里吊君惟有泪

下联:十年知已不因文

上联:明月清风怀入梦

下联:残山余水读遗诗

上联:人间未遂青去志

下联:天上先成白玉楼

上联:未弭前思顿成永别

下联:追寻笑绪皆为悲端

上联:海阔天空忽悲西去

下联:乌啼月落犹望现归

上联: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下联: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上联: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下联: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上联:沧海慨横流,跨鹤空山归上界

下联:少微惊隐曜,啼鹃清夜哭先生

上联:樽酒昔言欢,烛剪西窗犹忆风姿磊落

下联:人琴今已杳,梅残东阁只余月影横斜

上联:齿德产推尊,月旦有评,慈惠常留众口颂

下联:斗山今安仰,风流长往,典型堪作后人师

上联:女星沈宝婺

下联:仙驾返瑶池

上联:落花春已去

下联:残月夜难圆

上联:蝶化竟成辞世梦

下联:鹤鸣犹作步虚声

上联:绮阁当风空有影

下联:晚萱经雨不留芳

上联:画堂省识春风面

下联:环佩空归月夜魂

上联:慈竹霜寒丹凤集

下联:桐花香萎白云悬

上联:壼范垂型贤推巾帼

下联:婺星匿彩驾返蓬莱

上联:白去居空悠然而尽

下联:黄叶满地凄其以悲

上联:绮阁风寒伤心鹤唳

下联:兰阶月冷泣血萱花

上联:梦断北堂春雨梨花千古恨

下联: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上联:一夜秋风狂摧祖竹

下联: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上联:寂寞乾坤,邈笑一公何所在

下联:凄迷风雨,哀哉两字弗堪闻

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

上联:慈竹风摧,鹤唳一时悲属纩

下联:西山日落,鸠扶只影恨含饴

上联:厚谊附饴含,从前雅嗜枣梨,辱赐宠言蒙眷爱

下联:深恩承岳戴,此后傥闻丝竹,缅怀往事益欷歔

上联:倚门人去三更月

下联:泣杖儿悲五夜寒

上联:情切一堂,红泪相看都是血

下联:哀生诸子,斑襕忽变尽成麻

上联:严亲早逝恩未报

下联:慈母别世恨终天

上联:终天唯有思亲泪

下联:寸草痛无益母灵

上联:半子无依何所赖

下联:东床有泪几时干

上联:碧水青山谁作主

下联:落花啼鸟总伤情

第三篇:汶川地震三周年

(一)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刻骨铭心,使国人重新受到了“珍惜生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奉献社会,感恩中国”的教育。

(二)

在惨绝人寰的汶川大地震中,以陈刚为代表的灾区死难同胞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笑傲生死”的大无畏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今后的抢险救灾中不畏艰险永不言败的斗志。

(三)

伟大的中国人民和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在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中所铸就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军魂将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

灾后重建的汶川,让全世界再一次感到震惊: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在遭受毁灭性地震灾害的废墟上建设起一个让世人瞠目、为之惊叹的崭新的新汶川。

市中区团委干部李昌洪:

看到三年后地震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灾区人民生活条件的优越,李昌洪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地震无情人有情,大灾降临有大爱。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中华民族团结协作、排除万难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活跃在灾区的志愿者们,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如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在我们身边蔓延,2008年“5·12”地震后,市中区团委组建的各种志愿者队伍也渐渐壮大,注册成立了内江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们活跃在了内江建设的各个层面,为家乡建设奉献着自己的爱心。李昌洪相信:内江会更好,灾区的未来会更美好!

“团结互助的精神是战胜地震灾害的法宝,只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支援灾区人民,灾区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 李昌洪说。

:“现在灾区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

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汶川地震三周年志

(一)一场吞噬近9万人鲜活生命的8级地震过后,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

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遭受重创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将震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

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又需要多久? 3年。

这是一段浓缩的时间。从瞬间“归零”到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仅仅1000多个日夜,谁能有这样的信心,把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新跨越的起点?

这是一个震撼世界的数字。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近10年。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遭受风灾,6年过去,还有大量灾民流离失所。面对恢复重建的世界难题,谁有这样的气概,将被灾难倒拨的发展时钟逆转?

中国,汶川。

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汶川,早已不只是川西崇山峻岭间一个小小的县城,也不仅指川、陕、甘那片3年前震颤不已的土地。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的钥匙。

(二)当绵竹市失去双腿的舞蹈教师廖智跳起“鼓舞”,当虹口乡党支部书记马远见开始为游客的停车位不够发愁,当金花镇农妇刘小蓉费心琢磨自家餐厅推出的新菜式,我们看到了什么? 普通人的命运,是时间的尺度。3年来,廖智、马远见、刘小蓉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走过风雨,走向新生。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社会重生的3年。汶川、北川、绵竹、青川„„农房重建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完成,“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山川的伤痕尚未抹平,生活却已昂然前进。“决定性胜利”带来“历史性剧变”,一个生机勃发的新灾区,为巴蜀大地、陕陇高原的人民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发展跨越的3年。变压力为动力,视重建为机遇,灾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铸造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跨越。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突破性进步”伴随“长远性发展”,一个充满力量的新灾区,为原地起跳、奋力摸高的发展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精神凝聚的3年。看得见的跨越背后,是看不见的变化。乡间里巷的灿烂笑脸,写满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整洁雅致的城乡社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理念,丰富着巴蜀文化的内涵。东西部的文化交融、观念碰撞,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探索,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告别“盆地意识”,今日四川从历史上的“四塞之国”跃至西部开发的前沿。“激情性燃烧”变成“持久性释放”,一个坚定从容的新灾区,为穿越灾难、拥抱光荣的未来注入信心。

如果说3年前那场深重的灾难让世界记住了汶川,那么3年间一连串难以置信的变化让世界再次为之震撼——

震后十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如今,震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发展速度超过震前;工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结构优于震前;居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水平高于震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奇迹”、“震撼”已经成为世人观察和评价中国的关键词,但这一次的“中国震撼”,比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人们心中激起更为强劲的冲击波—— 水磨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视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美丽的羌藏村寨被赞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加拿大原总督感慨,“四川树立了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你们宝贵的经验可以在世界推广”。近日走近汶川的60多个外国记者面对这些经验带来的巨变,“震惊”之余坦言:“只有亲自来到灾区,才能读懂‘奇迹’的含义。”

(三)时间为我们呈现结果,却往往省略了过程。奇迹从来就不是一时的激情喷发和瞬间的灵光闪现,而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努力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看到这个过程,才能真正走近“汶川奇迹”的核心。

如果说,救援抢险是一个国家应急能力的集中体现,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是对国家全方位能力的不断考验。这3年中,社会主义中国如何砥砺自身,促成灾区的全面复苏?

如果说,支撑抗震救灾的是强大的动员能力,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需要的是更广泛的制度保障。这3年中,是什么样的制度持续释放沉潜的力量,让灾区岿然前行?

如果说,面对灾难需要的是迅速反应,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需要战略布局与战略协调的综合能力。这3年中,怎样的发展模式在灾区造就了难以置信的巨变?

如果说,灾难激活了一个民族最强烈的情感,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更需要这种情感从“非常”到“日常”的转化。这3年中,抗震救灾精神如何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思想航标?

三年重建,一个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个国家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力量倾注于此,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现于此,一种制度协同整合、握指成拳的优势印证于此。那些在汶川重新生长起来的东西,将成为整个人类共同的财富。

(四)2008—2011,汶川。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念在此得到深刻阐述,它告诉我们,只有激发人的自主性,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大规模的调查显示,96%的灾区群众最担忧的是重建住房,94%的群众最期待的是安置新家,数以万计借读他乡的孩子最盼望的是重返故乡。“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的是群众少一年焦虑中的等待,早一年幸福安宁。中国没有美国那样的雄厚财力,没有日本那么丰富的抗灾经验,但在重建安民、重建利民的问题上,我们的努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千头万绪的灾后重建指向“人”这个核心,唤起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内生力量。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仅发挥制度的整合作用,更强调群众的“主体力量”。信息公开、平等协商,变“政府包办”为“群众自治”,救灾物资分配由群众做主,住房重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济恢复与群众利益和发展愿景相结合。这3年,“参与式重建”推动千万民众对灾后社会的再适应,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重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仅关切群众的眼前利益,更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优先重建城乡住房,优先供给公共服务,优先恢复基础设施,优先发展重大产业。“建房子还要给路子,补资金也要提素质”,在物质援助的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在“输血”的同时努力提高“造血”功能。重建超越了简单的复制,危机变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灾区人民不仅是地震灾害的承受者,更是重建奇迹的创造者。“坝坝会”、“板房夜话”,协商式民主改变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群众意见得以充分表达。“一事一议”、“一执行一监督”,议事型民主让矛盾和纠纷大大减少。村庄重建规划、民居设计图纸供居民讨论选择,引导型民主推动政府向服务型转变。开放、民主、参与、监督的现代观念和公民意识,在灾后重建中萌发、积累、传播。

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大爱崛起碑”,一个大写的“人”字,寓意着灾后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3年间灾区大地站立起来的大写的人。正是人民群众迸发出强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 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实在的成果施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人权”,这个国际政治中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字眼,在汶川震区还原了它的本意。它点点滴滴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经得起任何一部白皮书的挑剔。

(五)2008—2011,汶川。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此得到生动印证,它告诉我们,善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配置资源,就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发展。

震后仅一个月,国务院即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国近2/3的省份行动起来,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来,中央财政在恢复重建的投入达到2200亿元,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法制保障„„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寿光的蔬菜,在北川抽出嫩芽;江苏的草莓,在绵竹结出果实;汶川的教师,在羊城深造;都江堰的保姆,在上海找到工作。温州精神、辽宁经验,东部先进的发展理念与管理模式,在重建中推广传递,生根开花。3年过去,“对口援建”正向“对口合作”演进:青川经济社会发展,编入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广东每年异地培训上千名汶川籍农民工、山东学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北川,都将持续多年„„

三年重建,五湖四海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在这里聚集,全国各地的灾害防治和建设经验在这里交汇。汶川,成为中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观念更新的最大实验场。如此巨大的制度力量,如此炽烈的民族情感,世人惊叹:这是多么牢固的一个共同体。

当都江堰运用市场手段解决数以十亿计的资金缺口,完成农房重建;当什邡市建立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制度,保证资金效益和项目廉洁;当四川金融机构3年贷款增加量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该省贷款总和;当3年过后四川人民拿出这样的答卷:1.7万亿元重建资金,80%是灾区自筹;几百万套过渡住房,近一半由灾区群众自搭自建,人们充满敬意地得出结论——

汶川奇迹,是政府动员与市场力量的雄浑交响,是自力更生与八方支援的壮丽凯歌。 美国红十字会驻中国地区代表雷伊斯感慨,“你们确实有一个能帮助人民的强大中央政府。这十分重要。”他只说出了一个方面。让政府力量与市场手段相互补充彼此呼应,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服务于以民生福祉为根本的“国家目的”,把无私援助从个人的自由选择上升为不可动摇的制度意志,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六)2008—2011,汶川。科学发展的时代规律在此得到深刻揭示,它告诉我们,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没有灾区大地脱胎换骨的超越与新生。

震后两年,最高时速220公里的成灌快铁顺利发车,四川跑步进入“快铁时代”;震后三年,“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回首3年历程,如果没有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在神州大地贯彻落实所形成的全民共识,如果没有我们时代所秉持的“生命至上、民生为先”的治国理念,就没有今日灾区举世瞩目的“发展转型”、“社会发育”与“民生跨越”。凤凰涅槃,灾区的新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重建史、一往无前的奋斗史、豪迈雄壮的发展史。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点内容,在统筹城乡的清晰思路中,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震区总结和推广成都先行先试的经验,首次把农村建设纳入规划范畴,结合重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农村居民“放下锄头进车间,屋后还有一片田”,收入渠道大大拓展。城乡一体的社保制度、教育机制、公共设施,让广大农民逐步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方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发展呈现历史性嬗变。东汽跻身世界一流行列,戴尔全球运营基地落户成都,北川新县城有了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淘汰落后产能、承接产业转移,重塑发展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灾后的四川崛起为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地。

把“民生为先”作为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准,在让灾区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的执政信念中,发展凸现历史性进步。从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关怀“三孤”人员,到做好再生育服务、为失去孩子的家庭燃起希望;从崭新的城镇丰饶的乡村,到新辟的道路崛起的园区,巴山蜀水浓墨重彩书写民生情怀。穿行震区,面对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你会理解为什么会有“苦干两三年,跨越二十年”的“汶川巨变”。

(七)2008—2011,汶川。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此得到广泛验证,它告诉我们,3年时间,我们不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更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故乡。

“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当年响彻中国的呐喊,在3年重建中依然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怀。“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泰山压顶不弯腰”,曾经激荡灾区的强音,在3年重建中依然传递着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

山东援建干部崔学选病危之际仍牵挂着灾区的“三个家”;北川擂鼓镇茨沟村年轻的村委会主任尹显波最后才修自家的房子,感动的村民自发为他添砖加瓦;玉树遇险、舟曲遭灾,第一支赶赴灾区的外省公安特警队伍来自成都,第一支跨省异地救援的民兵队伍来自青川„„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3年来,千百万干部群众的奋斗,亿万中国人民的坚守,无数建设者的奉献,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感恩,汇入社会主义中国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

过去的时代,这些精神让地底的石油喷薄、让卫星遨游太空,战胜过自然领域的水旱天灾、也战胜过社会发展的风险挑战。今天,伟大的精神再次迸发出重整山河、重塑心灵的强大力量。恢复重建激发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共同理想唤起的精神体认与凝聚,灾区巨变催生的民族自豪与自信,升华为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铸就了党领导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又一座历史丰碑,必将长久地留存于我们民族的血脉。

(八)“在我眼里,灾区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一位去过四川的网友这样说。

此时,走过90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主义中国抵达新的历史起点。飘扬的五星红旗凝聚了怎样的信念?不屈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怎样的历程?也许这才是“汶川奇迹”的根源。从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出发,这个为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政党,在历经北伐战争的洗礼、土地革命的磨砺、抗战岁月的硝烟、解放战争的炮火、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激荡风云、改革开放的历史考验之后,所建立的功勋,所铸就的旗帜,所探索的道路,是“汶川奇迹”乃至“中国故事”最令人信服的历史逻辑与现实答案。

人的自主性,制度的灵活性,发展的协调性,精神的创造性。3年重建不过是再次呈现了一个政党对人民的信念、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想象,再次检验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再次增强了我们走“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心。

这种信心,源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胡锦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进灾区,与最需要他们的人民在一起。恢复重建3年历程中,党和政府表现出高超的驾驭全局与应对危机能力,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能力,依法执政和高效行政能力,自我调适和开放转型能力。汶川作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往前溯,承续9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60年执政兴国的伟大实践、3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往后看,决定着“十二五”开局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复兴的漫漫征程。

这种信心,源于“中国道路”的正确选择。安置群众百日攻坚,灾后重建千日奋战,发展振兴万米长跑。无论是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还是国家责任的持续释放;无论是民生为大的基本理念,还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模式;无论是精神信仰的强大力量,还是有统有分的统筹协调,灾区提供的样本不仅是在为自己寻找答案,也在为中国的未来积攒经验。汶川作证,恢复重建的3年,是“中国探索”的实验场,“中国力量”的汇集地,“中国道路”的浓缩版。

这种信心,源于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发展的“主心骨”,致富的“火车头”,生活的“贴心人”„„同样经历家园破碎的苦楚,同样承受痛失亲人的悲伤,但领救济、发帐篷、住板房,他们朝后让;挑重担、克难关、解纠纷,他们往前冲。“我们是有组织、有信仰、有觉悟的人。”在地震中失去11位亲人的北川县委副书记瞿永安的话,道出了千万震区党员干部的心声。汶川作证,觉悟、组织、信仰,是这个有着90年历史、7800万党员的政党最坚实的基础,是凝聚力、动员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到汶川震区考察的外国友人感慨:“有一条‘经’我们很难取走——你们有这么多勇于献身的中共党员。” 2008—2011,汶川。惨烈的地震,在中国的“心腹之地”划开了一道深深的伤口。但龙门山断裂带上,透过地震掀开的一个小角,世界得以纵览一个民族3年、60年、90年、5000年的精神脉络,窥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奥秘,解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欣欣向荣的政治密码。

(九)灾害挡不住四季轮回,生命蓬勃。

当大地再次开满鲜花,新北川中学的教室里,一群学生打听如何向日本灾区捐款。在灾区,几千个失去孩子的家庭迎来新的生命。“地震宝贝”张震安满地跑了,“敬礼男孩”郎铮读学前班了,“芭蕾女孩”李月迈动永不停跳的舞步„„

永不停跳的舞步,一个古老民族向死而生的脚步。

“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见未来。”2008年,《纽约时报》一位专栏作家以这样的句子,总结中国走过的这大喜大悲之年。

时间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标准。3年,奔腾不息的岷江,把灾难与痛苦沉积在历史河床的深处,也把气壮山河的声响激荡在岁月的天空。面对未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坚信——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第四篇:母亲三周年祭文

母亲三周年祭文

一场秋雨一场凉,雨后风至寒意浓,随着中秋临近,我的心也愈加悲伤,母亲离开我们三周年祭日倒计时的钟声已敲响。

三年岁月流逝,带不走我对您的思念,您的音容笑貌时刻宁记在我脑海里,往事的回忆依然历历在目。

母亲虽说没上过学,但孔孟之道无一不知,母亲的教诲时刻响在孩儿的耳畔,当年围在您膝下倾听,岳飞精忠报国、王苦儿、让八步知恩图报等历史典故,正直、守信一直是我做人的原则。

曾记得,夜幕降临时,一家人围坐

在一起笑语喧天,父亲是一个不爱表述的人,由您主讲给我们说家史,您和父亲结婚时,地无一垄,房无一间,是好心的邻居帮忙盖起了三间茅屋草舍;雨季来临狂风暴雨,代替房瓦的房草被风刮走了,外面下雨屋里湿,盆碗拿来接漏雨,屋内积水往外泼,无粮下锅把肚饿,饥寒交迫盼天晴,借来粮食为孩儿把饥冲,苦不堪言。

母亲身体不好,体弱多病,依然起五更睡半夜,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每天都是

4、5点钟起来,打扫院子、整理家务、喂鸡、喂猪,把家收拾的井井有条,累的腰都直不起来。当时生活条件很差,生产队期间,每人每天只能分到八两粮食,下地干活又很累,只能节衣缩食,母亲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干活,把自己的饭省下来,给父亲和孩子们吃,自己只吃些野菜、米汤充饥。我们姐弟七人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起来的,白天没有时间,母亲都是晚上在油灯下缝了又补,补了又缝,

大的穿着不合身了,就改一改给小的穿,颜色浅了就用染料染一染,跟新的一样,我们穿出来整洁干净。

您离去两三月间,每次下班回到家里,仿佛看见您老人家仍然端坐在炕上,微笑着迎我回家,母亲还在,一股热流流入胸膛,感到亲情的温暖,模糊中母亲渐渐的离去,幻觉醒来,心如刀绞,讪然泪下,时至今日,想起您泪水依然夺眶而出。

正当孩儿事业有成,日子越来越好想报答养育之恩时,您却驾车瑶池,离我而去,子预尽孝道无门,我怎能不痛心疾首,肝胆想碎,母亲啊母亲儿想您,呜呼哀哉!

母亲不知不觉的、悄悄的离开了儿孙们,没有遗憾、没有失望,走的是那样的从容。四世同堂的家族,继承了您的遗志,个个勤俭持家,孝敬相传。您不在了,您的精神、您的美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犹如苍松翠柏万古长青。

母亲安息吧!

寄哀思:儿明

2013年10月22日

第五篇:三周年祭祀仪式

作者 安东

吉林这边三周年祭祀也就是烧点纸,比较简单,辽宁则相对重视一些,像“办事情”一样,亲戚、朋友和邻里都要参加,由于哥哥比较忙,所以这次母亲的三周年祭祀仪式主要由我张罗,仪式怎么办,办到什么程度,都与哥哥姐姐和弟弟通好气,我和姐姐全家出动,提前三天到我侄子家做准备工作,买菜,置办纸活、贡品、跟侄子他们研究安排亲戚来了后住的地方等等,侄子为这次活动提供了很大方便,侄子是长孙,还真像个长孙的样子,侄媳妇这几天累坏了,里里外外都要找她,侄女对爷爷奶奶的坟茔地也很重视,常常提出自己的主张,我女儿每次这样的活动都一定要参加,这些孩子们真是好样的,作为长辈,心里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欣慰。其实准备工作我一个月以前就开始了,由于三周年祭祀仪式相对比较简单,本着既不丢面子又节俭的原则,没有请阴阳先生,对于一些仪式的程序和“说道”请教了几个人,再上网查一查,还不错,正日子四月二十六日正好是黄道吉日,早上五至七时又是吉时,至于《通关文碟》,我半个月以前就写好了。

一、扫墓。把墓地周围收拾干净,也防止烧纸活时发生意外。

二、摆置纸活。选择早上主要是因为辽宁这边对祭祀烧纸比较限制,怕引起火灾,免得有人干涉,在祭祀程序上我们尽量把烧纸活的时间提前,第一时间烧纸活。纸活基本按阳间的实用模式摆放。楼和金银库都须装上烧纸及元宝、锞子等冥资。给守库的曹官、阴司每人身上挂上一串金银纸锞,半个烧饼,表示向他们发了钱粮。开出封条在金库银库门上加封,两条俱书“2010年4月26日封”字样,《通关文碟》,贴在楼的下层门前,烧纸每人有份,自己花自己的钱,但是放到一起烧。

三、上贡品,上香。地域的不同贡品的多少和品种也不同,辽宁这边要求五杯酒,五样菜,五碗饭,三样水果,馒头是特制的大馒头,儿女每人一份(十个)。

四、放鞭炮。主要是告诉老人:儿女和子孙们给您烧三周年来啦。

五、宣读祭文。祭文是用以前写的碑文白话文改写的,不规范,就是表达一个意思,{全文如下:(2010年4月26日是母亲离开我们三周年的日子,29日则是父亲仙逝九周年的日子,由于父亲三周年时骨灰在凤城殡仪馆存放,没有举行像样的祭祀仪式,那么今天,我们把母亲三周年和父亲九周年祭祀仪式一起举行。)慈父吴广顺,行四,祖上山东,官宦世家,清末北上,旅居辽宁省凤城县红土地,后移居杨木乡台沟村,(据说现在太爷的坟仍然在红土地)爸爸生于一九一七年一月二十八日(农历正月初六),逝于二零零一年四月九日,爸爸三岁丧母,少随父兄,幸读国小,日寇侵华期间做过劳工,一生饱尝生活磨难,累弯脊梁。慈母杨春珍,长姊,东沟县长安乡三级台人,生于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农历十月二十一),逝于二零零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母从小命如黄连,裹过脚放过牛未进学堂一步,耕耪浆洗样样在行,曾经在生产队当过妇女队长,领着干活;爷爷晚年患老年痴呆症,其情形可想而知,母亲冲破世俗观念的束缚,擦屎裹尿,极尽儿媳之孝道。父晚年积劳成疾,不能自理,母亲身体矮小,手拉肩扛,五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直到父亲去世;成家后家境凄寒,备受辛劳,三年灾害,父母靠树皮草根讨粮拾荒喂养老幼。父亲八十岁还上山帮弟弟看蚕,母亲八十三岁还喂猪喂鸡做饭,编筐做鞋;爸爸妈妈相伴几十年,相敬如宾,没红过脸,夫妻之深情日月可鉴,实为后辈之楷模。父母倾其毕生心血,养育四个子女,在老舅妈和老姨去世后,克服重重困难,收养侄子杨锦国,助养外甥,博爱广施。爸爸妈妈一生非常爱护子女,爸爸重来舍不得打我们一下,到了晚年二老更是非常理解儿女,再苦再累也尽量不给儿女添麻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爸爸妈妈是勤劳的典范,是孝敬长辈的典范,是为人父母的典范,是博爱的典范,是夫妻和谐的典范。爸爸妈妈虽然未给我们留下些许财产,其大恩大德将世代永泽。父母洪恩,永志不忘,子孙传承,励志图强。}

祭文由我来宣读。

六、祭纸活

在烧纸活前需要祭。楼库与其它纸活,据说都须如法地举行一定的仪式,到阴间才能变成真的,老人方好享用。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洒祭食(如五谷杂粮、白米等)和甘露水,意为施了法力。在施法时要想象着纸楼、纸库,在极乐天国的祥云里,已扩大干百倍,突兀而起。成为真实不虚的建筑物。二是让孝子跪地向纸库或阴宅三叩首。我请哥哥书写(因为哥哥的毛笔书法写得好)和宣读《通关文碟》(附:《通关文碟》全文如下:兹派张千、宋万押解冥楼一座、金库一座、银库一座、轿车一辆,电视一台、电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金山、银山、聚宝盆、摇钱树等项,至辽宁省凤城县通远堡镇大黑山四队东大坡四方地阴曹地府呈交杨春珍老太夫人按下查收,以资杨春珍老太夫人和吴广顺老大人冥中享用。仰城关地方神鬼,验文放行,勿得借故留难。此饬!庚寅年三月十三)。

七、烧纸活。离山很近,大家都准备好树枝和锹稿,一点不敢大意,风很小,等到祭祀活动结束后,大约八点多就开始下雨了,不知是吉时的原因还是因为父母的保佑,祭祀活动进行得相当顺利,大家都感觉很侥幸,很欣慰,这是后话。

八、圆坟

九、献花

十、亲属按辈分顺序三叩首。仪式结束。

第六篇:母亲三周年祭文

各位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是我母亲三周年的祭日,三年前,母亲经受了病痛的折磨,离开了她的儿女们,离开了她经营一生的家。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我一直在想,我们姐弟三人,是在母亲怎样的呵护下长大。从我们很小能记事的时候,因为父亲在外教书,母亲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在外忙于耕作,夏顶烈日,冬熬严寒,像个男人一样干着重活,累活,脏活,给全家挣来了口粮。在家她忙于家务,纺棉织布,缝缝补补,洗洗涮涮,一日三餐,照顾一家老小。一年打千余斤的粮食由她亲手收获入仓,又通过她的手做成饭,喂养着一大家人,这样的辛苦劳作持续了几十年!母亲爱这个家庭,爱她的孩儿和丈夫,正因为这种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在这个家庭最贫困最艰难时,她没有退缩也从无怨言,心甘情愿地吃着苦,受着罪。在母亲进入中年时期,我们家庭的日子有了好转,可她从辛勤劳作又转向了另一种忙碌,照看孙辈,,把三个孙子一天天拉扯大,喂吃喂喝不辞劳苦,风风雨雨日夜操劳,孙子们长大了她却老了!在本应幸福地安享晚年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夺走了我们最爱的妈妈!让我们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母亲是善良和淳朴的。艰难的时候,她不讲吃穿,省吃俭用,让我们吃饱穿暖,日子好过的时候,她生活简朴,自食其力,不劳烦儿女,她只是希望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女们能生活的

1 更好。现在儿女们都成家立业,生活幸福,孙辈们在读书成才,这些都是她在世所期盼的。妈,我爸现在身体硬朗,一家人关系和睦,我们会好好尽孝,你在天堂就放心吧,我们永远会把你放在心里,至死不忘!

母亲是伟大和无私的。2011年冬病魔降临在母亲的身上,我们带母亲去西安看病,母亲就和父亲商量不愿自己的病把儿女拖穷,坚持不要儿女出钱。在母亲转至咸阳住院时,她心里在承受着巨大煎熬时还嘱咐家人:医院再看不好病,就不看了,回家,别浪费钱。母亲在最后弥留之际,她不愿亲人为她伤心难过,多次劝导我们,不要哭,要坚强,人都要经过生死离别。母亲临走时流泪了,她真舍不得这个家,舍不得她的亲人,她难过她的儿女失去她的呵护,她难过再也看不见她爱的几个孙子,她难过扔下父亲让他晚年孤单。在母亲经受病痛折磨的时候,她表现得很坚强,很从容。母亲于2012年农历2月12日 在病痛中离开了我们,在离开的三年里,善良的母亲像是害怕惊吓了她的儿女们,在梦里她始终都是微笑着,我想母亲一定是在没有疼痛的天堂里,看着她的儿女们幸福的生活着。我们想对母亲说,妈,我们都长大了,能支撑起家了,我们有能力挑起家庭的担子,您放心吧!愿你在天堂幸福!

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三周年祭日,我们十分怀念她,她一生勤劳、坚强、善良、慈祥,淳朴,聪明,豁达,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母亲走时年仅68岁!

满腔思念无所寄,空留一片哀思情!我们十分怀念母亲,如果有

2 来世,我们还做她的子女。在母亲得病时亲戚邻里纷纷看望,母亲去世后村里乡党都来帮忙,在母亲离去的三年里,大家给我们了很多的关心,照顾和帮助,我代表全家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愿全村每个家庭幸福平安,愿所有老人身体健康!

不孝儿:军伟,军强

上一篇:商标注册申请书下一篇:三季度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