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中的“吞吐”之美赏析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者在《短歌行》这首诗中所吐露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利用文字的美妙,“吐”、“吞”相结合地表达出来的,新奇有趣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内涵。接下来,谈谈对《短歌行》中所蕴含的“吞吐”之美的几点思考。

诗歌原文: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挈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月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通读全篇,本首诗一共分为八节。又可分成四大节,第一二节为一节;三四节为一节;五六节为一节;七八节为一节。每一大节中都采用“吞”、“吐”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忧愁与苦闷,并含蓄地说出愁苦的原因。

诗人在第一二节的时候就直接吐出自己心中的、人生的“苦”与“忧”,这是全诗的第一吐,但是并没有说明“苦”与“忧”的原因,这为第一吞,所以开头两节有吐有吞。旨在感叹时光的流失、岁月的无情,人生如同“朝露”,稍瞬即逝,自己已经到了壮年。接下来,诗人在第三四节中通过用“子衿”、“君”、“嘉宾”等意象来侧面反应自己前面吞的内容,即自己“苦”和“忧”的原因和内容。其实,诗人通过这两节,表达的是对贤才的渴望、对贤能的思念。著名文学家方伯海曾这样评价《短歌行》:“篇中曰君,曰嘉宾,曰相存,曰旧恩,意中却有所指之人,其先主与孙权乎?”但是这种说法太过笼统,有时候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但是,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求贤”,因为这首诗作于赤壁之战前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人表达的是一心为国、心系国家,别无他意。

接下来写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好像鹿在原野上欢叫着吃着艾蒿一样,我高兴地奏乐设宴来款待我的朋友,描述的是宴会上欢快的场景,只要你愿意来,我都会用“座上宾”的礼仪招待你们,我们是可以和睦相处、相互合作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诗人许下的诺言,只是通过“吐”的方式含蓄的表达出来,没有自我吹捧的意思。

其次,诗人在第五六节中触景生情、寓情于景,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来倾吐自己内心的“忧”这是全诗的第二吐。接下来,诗人在第七节中利用“乌鸦”这一意象来侧面向大众反应自己“忧”的内容和原因,这是第二吞。另外,诗人在第八节中利用“山”、“海”、“周公”等诸多意象还倾吐自己“天下归心”、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这是全诗的第三吐。读完、分析完整篇诗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诗人苦恼、忧愁的是自己拥有统一天下的远大理想、雄心壮志,但却没有贤能将才来辅佐自己,经过漫长岁月的奋斗,天下仍然没有统一、梦想依旧没有实现,而自己却慢慢变老。所以,整篇诗,通过“吞吐”对比来展示自己的真心,抒发自己招揽天下贤能将相来帮助自己一统天下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这里其实也充分运用了比兴手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其中的“掇”实际上是摘取、拾捡的意思,“明明如月”,说的是,贤才们就好像那无法摘取的明月,只能远观。用来抒发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其实,这里不仅有比,也有兴。为什么呢?这里的比,其实是明比、兴,其实是暗比。将明月比喻成贤才,这就是明比。而兴的传递其实是暗比,我国古代的大部分诗人都喜欢明月这一意象,“月”象征团圆、象征思念,在这里,诗人利用明月来传递自己皎洁如月的内心,表达“愿我如心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内心,希望能实现心与心的相互交映,我一直都在等待,等待贤才们的到来,只要你能来,我都会给你优待,如此的良苦用心,怎能不打动贤才们的内心?

另一方面,诗人以典故作比喻,来进行“吞”、“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其实用到周瑜的典故。史料中记载“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瑜礼贤下士,连洗一次澡、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作者借助周瑜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礼待天下贤能的真诚与决心。其实,深入分析后,我们还能从这个典故中看到另一层含义,就是作者向天下人昭告自己忠于国家、忠于汉室的赤子之心,以周公自比,表达自己的忠诚,打消那些犹豫不决的贤才们内心的顾虑,昭告天下,自己招揽贤才,只为为国建功立业,披肝沥胆、震慑人心。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诗人的“吐”,都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内心所想所感;诗人的“吞”都是含蓄的,利用比兴的手法表达,将自己的“苦”、“忧”通过各种意象表达出来。但是,诗人也不是一次性吐完、吐尽内心的苦忧,而是借助两次“吞”,具体来说就是两次曲折、坎坷,进行三次“吐”,最终将内心苦忧完全倾吐,荡气回肠、如歌如泣、感人肺腑,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全诗的抒情方式来看,与西方的古典主义文学具有相同之处,具体来说就是有克制、理性地表达内心情感,而非自由、无所顾忌的宣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饮着美酒、赏着歌舞,感叹人生。如果酒醉后随意宣泄欲望,这与草莽、村夫有什么不同?其实,我们都知道,酒醉后诗人会感奋于一些事物,产生创作的冲动和欲望,酒后感性思维是非常强烈的,如果诗人无法用理智来克制自己的感性思维,那么是作不出这样优秀的诗的。所以,本诗中的“吞”正是冷处理、冷加工的表现。

从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短歌行是作者创作于三国时期,在三分天下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报复。尤其是魏晋时期、三国时期是民族觉醒的阶段,作者树立远大理想,想“进”一步,但却让贤能们难以相信,更不愿助其一臂之力。而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尚未恢复正统,面对人们思想上、行为上的停滞不前,诗歌中的“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清楚、直白地表明了这一点。因此,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心理因素等共同造就了诗歌的“吞吐”之美。

著名的历史学家刘勰曾对短歌行作者的诸多文学作品进行点评,在《文心雕龙》中曾写道:“观其诗文,雅好慷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说的是,看他的诗文,常常会慷慨激昂,尽管处于动荡的社会之中,因为作者深刻的情志引发深长的笔意,因此作品也会慷慨激昂且气势旺盛。可吐亦可吞,有吐也有吞,将自己慷慨激昂的内心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短歌行》是一首典型的汉乐府诗,在这首诗中,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将作者统一天下、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雄心壮志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将自己的远大理想直抒胸臆地“吐”出来,将自己无法招揽天下贤士的忧思与原因通过“子衿”、“乌鸦”等各种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吞吐”结合,直接与含蓄结合,从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其次,这首诗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头处处透露建安风骨,在我国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作者感叹于韶华易逝的悲凉、理想难以实现的苦忧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回肠荡气。

摘要:《短歌行》是三国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结构上似合似离,句句铿锵有力,给人吞吐宇宙之感。《短歌行》创作在一个月明星稀、风平浪静的夜晚,作者设宴宾客,明色明媚、那迷蒙的山影直击人心,作下此诗。本文重点探讨《短歌行》中的“吞吐”之美。

关键词:短歌行,“吞吐”之美,赏析

参考文献

[1] 武胜文.建安风骨何处寻慷慨悲凉《短歌行》——曹操《短歌行》赏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6):11-13.

[2] 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4):16.

[3] 高玉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43.

[4] 南春玉.从《短歌行》看建安风骨——曹操《短歌行》赏析[J].北方文学,2017(17):286.

[5] 陈勇.对酒幕贤能忧心兴波澜——曹操《短歌行》赏析[J].快乐阅读,2012(3):119.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基于SWOT的分析下一篇:“一带一路”战略下民营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