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长歌行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乐府长歌行(精选8篇)

汉乐府长歌行 篇1

百川:许多条江河。复:再。少:少年时期。壮:成年时期

老大:指人生命力衰败的老年时期。徒:徒然,白白地。译文:

那千百条河流啊,一路向东,奔向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头西归呢? 青少年时不努力,到老了只能白白地悲伤地叹息了。赏析:

这首诗意在劝诫人们要珍惜青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避免“老大徒伤悲”。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6.爆竹:鞭炮。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清风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汉乐府教案 篇2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关于“乐府”的知识,学习汉乐府民歌的特色。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来鉴赏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

2.诗歌中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

本课时学习《上邪》。

二、关于汉乐府: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三、识记生字词

上邪yé无绝衰shuāi夏雨yù雪

四、诵读课文:

听录音,诵读,要求能当堂背诵。

五、解读课题:

《上邪》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歌,是一首感情真挚而热烈的爱情诗。诗中描述一位女子对天发誓,永远忠于爱情。全诗共9句,分为两层。

六、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层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上,指“天”;邪,通“耶”,感叹词。“上邪”是指天发誓,等于说“老天啊”。君,对男子的敬称,相当于“您”,指女子的意中人。相知,互相结为知己,等于说“相爱”。命,“使”的意思。绝衰,断绝衰退。这几句的大意是:老天啊!我想同您相爱,长久地使到爱情不会断绝衰退。这是女子在向爱慕的意中人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第二层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陵,指“山峰”;竭,枯竭;雷,这里用作动词,“打雷”;震震,雷声。雨,这里也用作动词,“降下,落下”;天地合,天地合并在一起。古人认为天地分开,才能开辟世界,“天地合”是指“世界毁灭”;乃,副词,才。这几句的大意是:高山没有山峰变为了平地,江水断流枯竭,冬天打雷雷声隆隆,夏天落下大雪,天地合并在一起,那时我才敢同您断绝爱情。这几句想象奇特,一连列举出五件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反面证实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七、问题探究:

1、作者假设了哪几种她认为不可能的自然现象?

五种:高山夷为平地,江水干涸,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一。

2、为什么说“山无陵”以下六句,突出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

因为作者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所以以此作为“与君绝”的先决条件,就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

八、精华鉴赏

这首诗言简意深。全诗只有35个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的女主人公运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是人读后心灵受到震撼。

九、参考译文

老天啊!我想同意中人您相爱,长久地使到爱情永不断绝衰退。只有高山没了峰顶变成平地,江水断流枯竭,冬天打雷雷声隆隆,夏天落下大雪,天地合并在一起,那时我才敢同您断绝爱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

“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所以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慷慨疏放,与“歌”的性质相似,常合称“歌行体”。“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片人路同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以后成为艰苦的行役生活的代名词。

二、解题: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

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三、生字注音:

饮(yìn)马长城窟夙sù昔各自媚mèi遗wèi我双鲤鱼烹pēng鲤鱼

四、熟读课文:

要求当堂能背诵

五、基本解读

全诗共20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青青和边草”到“展转不可见”。这一层是写思妇昼思梦想的殷切和悲伤。“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引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的大意是:丈夫离家远行不能终日思念,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的大意是:刚刚梦见丈夫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现丈夫原来还是在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的大意是: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外乡各地漂飘漂泊不能相见。

第二层:从“枯桑知天风”到“谁肯相为言”。这一层是写寒门独居的痛苦和不平。“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也是比兴,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这两句是说:丈夫不在家,使她深感门庭冷落,世态炎谅。“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的大意是: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到家门与家人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第三层:从“客从远方来”到“下言长相忆”。这一层是写喜获夫信的情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是说: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说:呼唤童仆打开木盒,里面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书信。“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是说: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书信,书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是说: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六、精华鉴赏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出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这几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七、问题探究: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枯桑无叶能感到风吹,海水无冰能感到天寒。这是比兴之法,喻夫妻久别,口虽不言而知相思之苦

八、补充:

汉乐府《平陵东》赏析: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诗写一个善良的人即“义公”平白无辜被人绑架劫持,并被勒索“钱百万”、“两走马”,无奈之下只得让人带话给家人把小黄牛凑钱来赎人。诗虽然没有明言劫持者,只说“不知何人”,但“义公”既是被劫持到“高堂”(府衙),且追逼的又是“吏”,可见劫持者必与府衙是串通一气的。本篇是无辜受害者的悲愤的控诉:官吏贪暴,压榨良民,甚至用绑架劫持的手段残害人民。

九、布置作业:

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 篇3

摘要: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 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发展了《诗经》叙事成分。本文通过与《诗经》的对比,来论及乐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及其影响,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关键词:现实主义比较汉乐府影响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汉代乐府民歌的出现,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它的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在诗歌形式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一,揭露和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诗篇。在《诗经》民歌中,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劳动场面,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所占篇幅最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豳风·七月》,诗中描述了奴隶们一年到头劳碌痛苦,仍不免饥寒交迫,描绘出了一幅奴隶受压迫剥削的悲惨画面。深刻地揭露奴隶主的残酷和暴戾:“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曰杀羔羊。”但奴隶们终生忙碌,“为公子裳„„”“为公子裘”,而他们却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他们整年收获得果实,送给了奴隶主享用。自己的生活却是吃“苦菜”,烧“臭椿”。“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白天去采茅草,晚上要搓绳子,赶紧上房复盖屋顶,春一开始,又要下田播种百谷。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生产工作者即奴隶。奴隶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即,普天之下,都是周王的土地,循着王土到海滨无人不是周王的臣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初期,当时还有“民不迁,农不移”的说法。

《伐檀》诗中写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这首诗直接抒写了人民生活、社会阶级斗争;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又提出了天真、朴素、善良的愿望。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奴隶们发誓要离开聚敛无度的统治者,想要走上乐土。他们不满剥削,要“适彼乐土”。当时奴隶饥饿、逃亡,流浪于街头,驿于旷野,入林为“寇”,落山为“盗”,反剥削反压迫的一幅连环斗争图画浮现在读者眼前。这幅图画正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便产生了《伐檀》、《硕鼠》这样反剥削,反压榨的诗篇,这是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的。

在“汉乐府”民歌中也有揭露和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诗篇。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乌生》等。其中《妇病行》 和《孤儿行》里表现得更加鲜明而强烈。《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从诗中看到病妇的生活苦楚,要抱孤子无上衣,虽有短衣是单的。关门可挡风避寒,或防止野兽之类进屋伤害孩子。母爱由言语泄出,诀别之辞何等切切;父爱则由行动导出,关切之情何等拳拳!通过托孤、买饵和索母几个细节,描写了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遭遇。作者不着一字说明,而人物个性毕现,悲剧主题自生,写得沉痛凄惋,真切动人,这正是汉乐府“感人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的表现。

从《诗经》民歌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到汉乐府民歌中的《妇病行》、《东门行》等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现实主义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有些表现描写的虽然场景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尽相同。《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对统治者表现的非常辛辣的嘲讽和蔑视,而在“汉乐府”民歌中的受剥削受压迫者不是“无耐”和“哀怨”,所表现的是起来反抗和斗争,是真正体现在行动上的。从“乐府”诗歌中可以看出封建社会

(汉代)的受剥削者,受压迫者是已有所觉醒。

第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的诗篇。在周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也是很重的。《诗经》民歌中不少的诗篇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进攻的兼并之战,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和痛苦,如《豳风·东山》、《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等,却从不同的侧面抒写了人民反对战争,向往和企盼和平劳动生活的思想感情。“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写参加东征的战士在役满还乡的途中,除了想象回家恢复和平生活的欢乐,还悲伤地想起了从征期间象蠋一样“敦彼独宿”的痛苦生活。

关于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的诗篇。在“汉乐府”民歌中,《战城南》和《十五从军征》都是杰出作品。《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鸟不食。为我谓鸟: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首诗通过了遍地死尸,鸟啄兽食和水深草长,战士有出无归的荒凉恐怖的画面来暴露出战争的罪恶。唐代陈子昂《感遇》诗里曾经这样说:“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战城南就是很具体而深刻地把这种情况反映出来。从这诗里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剧烈,死亡的众多,以及暴骨沙场的惨状,而且也可以看出统治帝王们穷兵黩武而使广大人民遭受痛苦的情形,人民是不愿意参加这种战争的,《战城南》反映的正是这种怨恨情绪。《十五从军征》,更使我们深刻地认识过去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和广大人民所遭受的痛苦。

这两首诗和《诗经》民歌中的反战争的诗篇非常相似。《东山》是通过主人公的想象而表现出来的, 而《十五从军征》是通过主人公口吻直接描述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汉乐府”民歌中的思想表现比《诗经》民歌中的写实性更加鲜明,同时也看出封建社会劳动者反战争思想比奴隶社会的劳动者的反战争思想表现的觉悟程度更进一步。这也是二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不同运用所在。

第三,反映劳动人民爱情和婚姻的诗篇。《诗经》民歌中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爱情和婚姻的诗歌较多。有的直接抒写男女青年爱情生活的幸福和欢乐, 如《邶风 静女》;有的写出男女幽会赠送情物的欢乐情趣,如《郑风溱洧》写郑国男女三月上巳节, 在溱洧二水旁春游,自由择爱,赠送情物,女子与情人相见的欢乐,真切动人。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们往往要面临被抛弃的命运,著名的唱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感情虽好,却敌不过代表封建权势的婆婆,刘兰芝被扫地出门,夫妻劳燕分飞,最后只能以死做抗争。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悲剧具有高度的典型的现实意义。

“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不算很多,但现有篇章同样能够反映当时在爱情和婚嫁现实,有的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有逆来顺受的弃妇,但也有敢于反抗夫权,对三心二意的男子毅然表示“决绝”的女性,如《白头吟》。诗一开头就说:“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用雪月表明自己的光明纯洁,而对方之卑鄙龌龊也就不在话下。切身的痛苦使得诗的主人公正确地提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理想。然而在那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这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通过以上简单的论述,可以看出,《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它们所反映的生活面是非常广阔的。它们从反剥削反压迫、反战争、反封建礼教方面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描绘社会现实的图画。这些图画里面都记录了统治阶级的荒淫与无耻,社会制度的罪恶,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愿望。

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周代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许多作品都起着示范性的作用。这种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这种精神象一根红线似的贯串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俨然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深深影响着后代诗歌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杨生枝《乐府诗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

汉乐府长歌行 篇4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小题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小题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悖人之常情,你如何理解?(3分)

【答案】

【小题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小题1】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诗人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品析诗歌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点评:古人作诗作词讲究炼字,著名的如“推敲”的故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1)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2)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1】试题分析: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含的能力。

点评:理解诗句的内含,在理解整首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内心的情感来理解即可。比如:本首诗歌主要写的诗人因贬官常年在外,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情感,自己被贬的特殊身份,让诗人的内心特别的矛盾----想回家乡,可是要到家乡时又不敢问路人等。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6分)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小题1】点名节日时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流水淡,碧天长”一句中的“淡”“长”这两字看似平常,却很贴切。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说说作者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小题1】“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于是,又用一“长”字状天。【小题1】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词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的能力。根据上阕中“金菊、重阳、秋色”等词语来分析能够点明时令的句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于是,又用一“长”字状天。这两字看似平常,却很贴切。上面景语,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至“路茫茫”三字,则带感慨情绪:前路茫茫,把握不住。接下去:“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此词以写景为主,上片点明“天气欲重阳”,下片以“凭高目断”相照应,可知此词为重九登高所作。词中通过对节令、景物、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气氛,最后以“无限思量”点出主题。

3.文学常识和课外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填序号):()(3分)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雪》则选自他的散文诗集《野草》。B.《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C.“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D.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云南的歌会》描写了云南少数民族淳朴古老的歌会,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小题2】请简要概述《名人传》中贝多芬苦难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写出你的阅读感受。(7分)

【答案】 【小题1】D(3分)

【小题1】简要概述示例: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他“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了《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等传世之作。(4分)

阅读感受示例: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并非总是充满鲜花和欢乐;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能从一个方面作答,意对即可满分)(3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解读能力。《云南的歌会》的作者是沈从文。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4.文学常识,下面连线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2分)A.《次北固山下》—王湾——汉代乐府诗 C.《山市》——蒲松龄——明代文学家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A、《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 C《山市》——蒲松龄——清代文学家 D《绿色蝈蝈》——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

B.《风筝》——鲁迅——散文

D.《绿色蝈蝈》——法布尔——德国昆虫学家

5.【古诗赏析】

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小题1】 甲乙两段古诗所抒发的共同感情是。(1分)【小题2】对两段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段写“雎鸠”在河中的沙洲上嬉戏、和鸣的情景,此情此景不禁拨动了“君子”的心弦。

B.乙段写“蒹葭”“白露”的清秋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氛围,表达了主人公的 喜悦之情。

C.甲段中的“窈窕、淑”直接表现了女子的外表文静美丽和内心的善良,流露出对淑女

由衷的赞美。

D.乙段中的“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写出了“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给人朦胧缥缈 之感。

【答案】

【小题1】(1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小题1】(2分)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这两首都是《诗经》的爱情诗,都表达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小题1】B中应是表达出主人公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

6.填空(3分)

【小题1】《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 》第二乐章的歌词,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小题2】《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它通过(谁)的视觉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小题3】《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文章,抒发了作者。

【答案】

【小题1】《黄河大合唱》 【小题1】小弗朗士

【小题1】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3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了解教材中常见的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及作品内容及主题。

7.下列表述、诗文书写全对的项是:(3分)

A.“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贻,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是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

C.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表明陈胜远大抱负的句子是:雁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雄姿和壮观场面。E.唐雎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F.《破阵子·为陈同辅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白发身”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答案】B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识记能力。A.“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C.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表明陈胜远大抱负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E.唐雎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F.《破阵子·为陈同辅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8.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4分)淮上渔者(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荻: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小题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2分)【小题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2分)

【答案】 【小题1】逐 移

【小题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意思对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并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儿孙吹火荻花中”一句中可以得出欣喜欢快的情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初唐四杰”是指王昌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

【答案】×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考点:文学常识

点评:做好此题要注意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题 唐·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注】

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作者常有往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红楼:长安城东北角的安国寺内朱红色的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③户钩:开门的工具。

【小题1】请简析第二句中“倚”字的表达效果。【小题2】请简要赏析三、四两句所运用的细节描写。

【答案】

【小题1】运用拟人手法,写了湛蓝的天空如水洗过一般明净高远与红楼相依相偎,描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流露出诗人对秋日红楼景色的喜爱之情。

【小题2】诗人访友不遇,并不返回,而是反客为主,寻找开门的工具,看似唐突无理,实则无理而妙,可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诗人对这里环境的熟悉以及和主人相知之深。(3分,指出细节1分,分析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首先解释字义“倚”是依偎之意,再结合诗句分析拟人手法,再回答情感“诗人对秋日红楼景色的喜爱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处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是“觅户钩”,写出了诗人反客为主,寻找开门的工具,再回答情感——诗人对这里的熟悉、和主人相知之深。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③②①1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达为金老父女凑盘缠时把自己身上带的五两来银子都给了金老,而史进却只 “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达嫌他“不爽利”,干脆不要他的银子,丢还与他。

B.“智取生辰纲”一章中两个关键的行动步骤分别是刘唐当众在酒桶中打酒喝、吴用在酒中下药。

C.《水浒传》塑造了三位身怀绝技的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时迁,善射的是小李广花荣,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

D.“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A错,情节中的人物不是“史进”,是“李忠”。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读所记,仔细回顾作品内容和有关知识,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有关情节,比较判断。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下列对联对应的作家、作品,全部正确的一项是()(1)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笫一家。(2)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4)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A.(1)杜甫(2)《岳阳楼记》(3)《西游记》(4)鲁迅

B.(1)李白(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聊斋志异》(4)老舍 C.(1)李白(2)《岳阳楼记》(3)《聊斋志异》(4)鲁迅 D.(1)杜甫(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西游记》(4)老舍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各项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正误即可。(1)从“青莲”两个字就可以判断是“青莲居士”李白;(2)从“万家忧乐”可以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品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郭沫若称赞蒲松龄的对联,蒲松龄的作品是《聊斋志异》;(4)从对联中的作品就可判断作者是鲁迅,故选C。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表,是古代向帝王上述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就是写给后主刘禅的。

B.《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130篇,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D.“肠断白蘋洲”出自晚唐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望江南》,望江南是词牌名。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B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古诗词鉴赏。虞美人 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

【小题1】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柔美的杨柳 和 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小题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从词中找到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句子。思想感情: 句子:

【答案】

【小题1】细细的雨丝,临栏的海棠

【小题2】羁旅它乡,凭栏伤怀,思归念远之情;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考查诗歌中的意象。“丝丝杨柳丝丝雨”、“海棠红近绿栏杆”两诗句,刻画了柔美的杨柳、细细的雨丝和临栏的海棠三种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答此题关键是要读懂和诗句大意。

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小题2】试题分析: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梳楼”无不体现思归念远之情。另外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柔美的杨柳”、“细细的雨丝”、“临栏的海棠”无不表达羁旅它乡之愁。

15.按要求默写

①更深月色半人家,_________________。(刘方平《月夜》)②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有一句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这句诗意境相似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观刈麦》中写出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北斗阑干南斗斜 凫雁满回塘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长歌行赏析 篇5

这首诗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第五、六句,从相反面去写大自然,即由盛而衰、由生长而消亡、由少壮而老大。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但植物可以周而复始,而人的时光却不能倒流,诗人在这里插入第七、八句,用百川东流入海再不西归为喻,把要从正面讲的道理,委婉曲折地从侧面表达出来。这样,既把要讲的道理加深,又把服人的力量加强,从手法上讲是“蓄势”,从构思上讲是以“浅出”来体现“深入”。最后水到渠成的归结成九、十两句,我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W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注评】

青青园中葵,朝(zhāo)露待日晞(xī)。园;园圃,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场所。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朝露:清晨的露水.待:动词,等待。日:太阳。晞:晒干。○描绘葵的形象。托物起兴。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动词,这里是散布的意思。德泽:恩惠。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因而说是一种恩惠。万物:大地上的各种生物。生光辉:形容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样子。○对春天的礼赞。

常恐秋节至,焜(kǖn)黄华叶衰。常:副词,表示情况或时间的持续和一贯性。时常。恐:动词,担心。秋节:秋季。至:动词,到。秋气肃杀,万物多因长成而趋于衰败、死亡,故尔担心。焜黄:颜色衰败的样子。华:同“花”。衰:衰老,衰败。○由春而秋,植物完成一次生命过程。不由得生出种种感触。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朝东、向东的意思。海:大海。何:疑问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起修饰作用。常用来表示对时间、处所、事物的询问。时:名词,时候。复: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某种情况的再现。可译作“重新”“又”。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西、朝西。归:动词,回。这句意思是光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由季节转换联想到日月不居。孔子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少年时期。壮:成年时期。合起来指人生命力旺盛的前半生。努力:把力量尽量使出来。意即勤奋。老大:指人生命力衰败的老年时期。徒:副词,表示动作的施行没有取得成效一。可译为“空”。伤悲:悲伤。○归结为关于生命价值的感悟,精警动人。

【译文】 园圃里葵菜郁郁青青,叶上的露珠迎着旭日闪光。

春天把雨露洒遍原野,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最担心的是秋风乍起,花谢叶落又是满目凋残。

江河奔涌啊东入大海,岁月流逝啊有去无回。

人生少壮不努力奋斗,暮年悲伤可惜悔之晚矣。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长歌行古诗 篇6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的意思长歌行古诗赏析

【注释】

①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②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③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④衰:读cui,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i这个音。

【译文】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赏析】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长歌行》教案 篇7

1、正确流利诵读<长歌行>,继续引领掌握诵读古诗文方法,了解大意并体会意境。

2、积累经典名句,受到“惜时”教育。

2、适度拓展,引发诵读古诗兴趣,扩大积累。

教学流程:

一、 复导引入——调动积累引趣诵读

读本中的目,会背哪?背一背或读一读。

二、 诵读新目——方法指导诵读

(一)以难度挑战激趣独立诵读

1、调研:希望自己独立读正确还是希望和小伙伴一起读好这首诗?

2、自主读正确、通顺

3、交流互助正确、流利诵读[请你们推荐1一2位读书比较好的人,说推荐理由。]

4、范读引领,难点指导[师生交互诵读]

(二)通过了解内容赏读品趣

1、了解古诗文大意的方法指导:

1)看看书中有关资料,说说你从诗中明白了些什么?

2)一般读古诗或古文,可以通过“看注释”的方法,了解大概意思。

出示本课“注释”,同桌互助,了解大意——你又明白了什么?

全班交流,进一步准确了解大致内容——直译古诗并增加师生个人的理解

2、古诗欣赏式诵读指导:

1)自由读一读,看看哪句诗最有画面感,可以让你眼前出现一幅生动的画面?划“曲线”。

2)想象画面,眼睛放得远一些——体会着诵读或背诵。

3)指名读,闭目感受是中的画面和意境。

3、名句积累式阅读法指导

1)请再次自由美读古诗,把你最像记住的句子划“双横线”并背下来。

2)交流积累的著名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三、扩大积累——学用结合,拓展诵读

1、你最想把你背下来的名句告诉谁呢?准备怎样说?[读-背-说]

2、看看这课的一组诗,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谁知道?[板书:惜时]

3、自由读一读后边的诗———指明读一遍到两边。

4、你还知道哪些劝人珍惜时间的名句吗?[后一课;生活中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等]

《长歌行》教学反思 篇8

1、初读感知韵律

这里首先安排学生将诗文读三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是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知古诗词的韵味。第三遍要美美的读,读出诗人的情感。

2、品读体会情感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再次有感情的读文。同桌互相听读,互相检测,通过读揪出让你最有感触地句子,找到诗的中心句,提炼出诗的主题。

3、精读想象意境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学、自悟、相互交流,感受诗的意境,力求学生与文本、诗人三者情感的统一,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化得到升华。

4、小组交流话题

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小组长负责自己组的组员的发言情况,并挑选金牌发言人。

5、全班交流以上话题

请各组金牌发言人发言。

6、提升学习拓展

上一篇:的电视经典广告语有哪些下一篇:学习心得体会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