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赏析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曹操短歌行赏析(精选9篇)

曹操短歌行赏析 篇1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

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2、几何:多少。

3、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4、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9、鼓:弹。

10、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11、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12、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13、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

14、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15、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赏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统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两家。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在帐内设酒席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南鸣而去,曹操对此形此景,感慨万十,他横槊翩翩,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在第一节中忧叹人生苦短,要人们对酒当歌。诗的开场就劝说人们“对酒当歌”,诗人的理由是:“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能有多久啊,它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会干了,还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去日”,指逝去的岁月。这四句猛一看很像《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劝人们及时行乐,其实不是。这里讲“人生几何”,是说自己要抓紧时间,及时建功立业。这从表面上看,是曹操在抒发个人的情感,发愁时间太快,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已经流逝,应该赶紧拿定主意来施展抱负。“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当以”,没有实在意义,即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杜康”相传是最早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作酒的代称。接下来诗人说,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而诗人的忧愁难以消除。用什么来解消愁闷呢?只有借助酒。世事混乱,诗人目睹百姓的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他的《蒿里行》中可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以这八句作者写的不是“愁”字,也不是“愁”需要用酒来消解,要人们“及时行乐”,而是奉劝人们真正懂得人的生命规律而及早成就事业,下面的诗意由此伸发开去。

第二节写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样子。“青青”,原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情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引用此诗,并一直低低地吟唱它,巧妙至极。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直接比喻对“贤才”的思渴;也省掉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两句话,意思是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事实上曹操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使用这种含蓄的话向他们发出信息,希望贤才能主动来归。“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君”,在《诗经》中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这里指曹操心目中的贤才。“沉吟”,低声叨念,表示渴念。“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这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由此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这八句情味深长,感情缠绵,但仍然没有明确点出“求才”二字,而是用典故作比,内涵丰富,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起到的社会作用巨大。

第三节抒写诗人曹操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贤才犹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由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这里诗人把寻求贤才生动地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后四句描写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为求贤而愁”和“待贤以礼”,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这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是对以上的强调与照应,从结构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四节抒写曹操对犹豫不决贤才的关切,渴望天下贤才尽归己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乌鸦向南高高飞。绕树飞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树枝可栖息。这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作比喻的深化。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根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是说,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周公为接待天下之士,洗一次头,吃一顿饭,有时中断几次。这种传说几乎很夸张,不过用这个作比,它能说明求曹操贤若渴的心情,使天下有用之材汇聚到他的麾下,贤才全部归己。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不存在“人满为患”,这些句子画龙点睛,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这是一首政治诗,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而服务的,将自己的政治内容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此诗中采用言志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抒发了曹操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曹操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名句,表达诗人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礼遇。以及“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来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曹操短歌行赏析 篇2

《短歌行》全诗共八章, 每章四句一换韵, 气韵雄沉, 跌宕起伏, 每四字一顿, 造语质直, 一唱三迭, 辞断意连, 读之确有“悲凉慷慨, 气魄雄豪 (范文澜语) ”之感。

开头两节, 对酒感慨人生短暂, 抒发功业未成的深沉忧思。“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开头两句常被断章取义的读者误解为人生短暂, 当及时行乐, 以至成为百无聊赖的酒徒庸夫滥饮作乐的口头禅, 孰不知诗人所寄寓的沧凉之感。东汉末年, 群雄割据, 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 身处乱世的曹操, 年轻就有了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 并先后伐董卓, 灭袁绍, 征乌桓, 破荆州, 下江陵, 正因为如此, 更坚定了他统一天下的信念, 然而面对劲敌孙权、刘备, 不无任重道远之感, 他渴望天下谋臣猛将都聚集于他麾下, 再展宏图。面对酒宴唱和的热烈场面, 忧心荡漾:人生百年, 犹如晨露易晞, 转瞬即逝, 苦于逝去的时光太多了。如此看来, 曹操的“对酒当歌”是感叹生命短暂, 功业不成。第二节的二个“忧”当然有忧世之不治之义, 诗人眼下所忧的重点在于谋臣猛将难得, 为排遣积郁心头的重重忧虑, 只有借酒浇愁, 酒入忧肠, 又激起了心中忧绪的浪花。

第三、四两章, 运用对比的写法, 表达了求贤不得的忧思和求贤得之的快感。“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借《诗经·郑风·子衿》诗句, 表达对贤士的忧思之情。诗人反复读又反复思索“青青”诗句的意蕴, 表明自己有如诗中的淑女思念情人那样渴望得到贤士。比喻手法的运用, 形象地表现了贤士在他心中长久萦回的神情, 将无形之忧诉之于有形之女, 耐人回味。“呦呦鹿鸣”四句, 表达了招贤纳士的诚意:如有贤士到来, 我将弹瑟吹笙宴乐他们。为延揽天下俊杰, 曹操广事策略, 建安十五年所下的求贤令可作史证:“天下未定, 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 唯才是举, 吾得而用之。”

第五、六两章, 先用比喻的手法写贤士渴望不可及, 再用对比的手法写俊杰来访, 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复杂情怀, 给读者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第五章“明明如月”四句, 以月亮的皎洁明亮, 但可望不可及, 比拟贤士的可慕难得, 表现了诗人绵绵不绝的忧伤, “越陌度阡”四句, 由情感低谷荡起, 别开一面地写故人英才穿越田间小道, 长途跋涉, 屈尊枉驾来访。客主久别重逢, 宴饮畅谈, 忆往昔峥嵘岁月, 话旧谊深情, 叙别后经历, 觥筹交错, 起坐喧哗的场面, 想象可知。

第七、八两章, 用比兴的手法, 表达招揽英才, 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月明星稀”四句, 寓情于景, 由月夜起兴, 寄寓孤寂之情, 以“鸟雀南飞”比拟人才流失, 蕴藉了忧虑之情。“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以形象的比喻, 恰当地描写了当时不少俊杰对曹操疑虑重重, 更有数以万计的黎明百姓, 常年生活在战争的恐怖中惶惶不可终日, 苦不堪言,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惨象。在这样的情况下, 俊杰要投明主施展才华, 黎民百姓要选乐土以安身, 他们就如月夜受惊的乌鸦, 绕着树旋转, 寻找适宜栖身的枝条。最后一章“山不厌高”两句, “山高”“水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要成就统一天下的志向, 两个“不厌”是说要尽可能多地招揽天下英才。“周公吐哺”两句用周公“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 表达他要向周公那样礼贤下士。

诵读《短歌行》, 我们不仅要体会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为统一天下思贤若渴的真挚情感, 还要从审美的角度体会诗人为表达深沉感情所采用运笔技巧, 同时也应学习诗人在生活的激流中, 心存忧患意识, 自勉自励, 自强不息, 谱写生命乐章, 铸造人生辉煌。

附带说一下这首诗的用韵问题, 有的说这首诗“韵脚或八句一换, 或四句一转” (见《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2009年版) , 有的说第七章不押韵, 处于韵脚位置的“飞”属于“灰堆”韵部, “依”属于“衣期”韵部。笔者认为这首诗是每章一换韵。八章的韵部依次为:梭波、江阳、人辰、中东、梭波、人辰、衣期、人辰。甚于第七章“飞”, 熟悉方言知识的都会知道, 苏、鲁、豫、皖毗邻地域的人读“飞”为fi属于“衣期”韵部。如此看来, 从规范的普通话角度看, 第七章不押韵, 从方言的角度看第七章是押韵的, 韵脚八句一换的说法欠妥。

摘要: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还是一位激情满怀的诗人, 其诗尤以四诗的成就为高。《短歌行》一诗, 借一次酒宴众文武的见闻, 以精巧的笔法, 迂回曲折地表达思贤慕能的耿耿诚意, 用质朴的语言, 委婉含蓄地吐露了渴求英才的重重忧思, 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为统一天下的心海波澜, 堪称其抒情言志的代表作。

曹操短歌行赏析 篇3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诗实在就是一首“软实力”之歌。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晚年,是他看到统一大业无望时的慨叹之作。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一生追求以“硬实力”统一天下,但诗中向往的则是“软实力”。

比如诗中引《诗经》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讲的是以令人愉悦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归顺;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天下人渴望稳定,寻求秩序;到底应走向何方呢?最后的答案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韩诗外传》中周公自言:“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即他治理天下一直战战兢兢,乃至沐浴、吃饭都反复中断,这才有“天下归心”之局。

周公是儒家政治理想的典范。他辅佐武王征服商朝后,安排周人在商人故地进行武装殖民,以“硬权力”进行弹压。但是,为了使这样的秩序能持久,他奠定了后世所谓的“封建”制度。周王“为政以德”,无事不兴征伐,不加赋役,靠着自己的王田过活。

但这套“先王之治”是在信史中生活过的中国人从未领教过的遥远理想。春秋战国之际,周的封建制度开始土崩瓦解。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儒法之争,体现了面对社会变革的截然不同的应对。秉持周公理想的儒家依然坚持政治秩序的基础是“软实力”,即“德”和“仁”。法家则信奉君主绝对的独裁,并以无所不在的官僚体系为工具,以刑罚为法律体系,牢牢地控制全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宣告了这套法家政治理想的完胜。后来汉随秦制,即使最终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也不过是为了润滑根据法家原则所制造的君主专制机器,降低统治的成本而已。近代以前,中华帝国疆域之广阔、人口之繁盛、行政难度之大,以及帝国内官僚体系和税收制度之完备细致举世罕见,是一套地道的“硬权力”体系。

那么,什么是中国的“软实力”呢?一些传统派在讨论现代国际关系时,纷纷指出中国历史上不以武力征服为手段,而是“怀柔四夷”,引来各方朝贡。其实,这套朝贡体系的实质,早已被清醒的学者揭穿:在绝大部分时间,中国历代王朝对北方彪悍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一筹莫展,只能以金钱收买。这种对外的“服软”,和“软实力”如何能够同日而语?

当然,对外“服软”与对内“耍硬”并不矛盾。中国传统政治的逻辑,是给中央集权的运作提供最可靠的“硬件”:最优秀的人才经过考试进入政府当官,中央的官僚体系一杆子捅到底,延伸到县一级。在压制之下,社会基层组织破败,缺乏基本的自治能力,事事等着政府拿主意,整个文化也就丧失了能动性。也正因此,虽然明清时代中国的专制官僚统治最发达、人口最多,但文化创造力却比不上春秋战国,也比不上唐宋。

中国近代以后虽历经磨难和革命,所生成的政治体制依然脱不去传统的烙印。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基层社会自治的草根政治缺失,政府依然单纯依靠官僚体系控制全社会。更严重的问题是,因为政治实践自古缺乏“软权力”对“硬权力”的制约,到了近代以后,工业社会代替农耕社会,政府的财政资源大为丰富,“硬权力”更硬,“软权力”无处容身。

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文化传统向以权力而非权利为基础,导致当今中国缺乏“软实力”和价值感召力。以如此贫薄的社会文化资源、如此庞大的政府追求“软实力”,就要求政府首先尽可能弃用“硬权力”而行使“软权力”,放弃“以权治国”,而转向“以德治国”:政府全面从社会退出,让社会自己管理自己。政府的职责,是作出廉洁奉公的道德榜样,而不是今天管这个、明天管那个。美国如今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大政府”时代,但在联邦和州一级从政府拿工资的全部文职工作人员,总人数也仅为600多万,占人口比例的2%多一点。而在中国,据中共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统计,由国家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超过70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以上。即使如此,官员的口头禅还是“中国这么大,问题这么多,问题很难一下子就解决。”这里最大的原因,就是2000多年来过度迷信“硬权力”,社会中缺乏其他的制度资源。

短歌行曹操 篇4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简评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曹操《短歌行》其一品读 篇5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决。在月明风清之夜,踌躇满志的曹操在江边置酒设宴,款待诸将,酒意浓浓,曹操手持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咏的就是这首《短歌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也对这一吸引人的场景进行了再现。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不能作为这首诗写作时间的依据。此外,也有人认为,这首诗应该写于赤壁之战以后,由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对人才的需求迫切,写下了这首诗。

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充分的依据,都不足信。时至今日,这首诗歌的写作时间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能确定写作时间,并不影响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欣赏。在我看来,这首《短歌行》与另外一首《短歌行》代表了曹操诗歌的最高成就。

曹操《短歌行》阅读答案 篇6

【答案】 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高,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国演义》中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你觉得是选“何”好还是“无”好?为什么?(4分)

【答案】 “何”好。“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枝可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即使投靠曹操,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些贤才可供依托的一枝。

拓展阅读:《短歌行》赏析:

《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曹操短歌行赏析 篇7

诗歌一、二句“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咏叹人生而以园中之葵起兴, 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 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作者通过“青青”一词描写颜色, 向人们展示春天花草树木的繁茂, 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园中葵能够充满生机活力, 是晨露滋润和阳光照耀的结果。它道出了日光对园中葵的重要性, 园中葵对日光雨露的依赖, 它们彼此相依相伴的关系。接下来的三、四两句由小到大推而广之:“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不仅园中葵是这样, 自然万物也同样是在阳春下生长繁茂, 有了自己的光辉。诗的前四句, 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 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 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间万物都在春天焕发光彩。诗歌至此, 作者笔锋陡转。第五、六句“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承接上文, 写那些在春天鲜明润泽蓬勃茂盛的生命, 秋天一到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 变得枯黄衰败, 走向萧条凋零。作者是从反方面写大自然由盛而衰、由生长而消亡、由少壮而老大的规律。自然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 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由青春勃发而长大再老死, 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但植物可以周而复始, 而人的时光却不能倒流。“常恐秋节至”着力表现对青春稍纵即逝的惋惜, 一个“恐”字道出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 人类对自然伟力的无以抗拒。第七、八句“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世界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 到头来总是要向东流归大海, 永不再有掉转水头往西的时候。用百川东流入海再不西归为喻, 把要从正面讲的道理委婉曲折地从侧面表达出来。这从手法上讲是蓄势, 从构思上讲是深入浅出。从时序的更替, 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 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 既生动形象又极具概括力。诗歌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水到渠成, 卒章显志。诗人从万物的盛衰推论到人生盛年难再, 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而告诫人们:要珍惜年华, 及时努力, 做一番事业, 切勿蹉跎时光, 一事无成, 到年老体衰时悔之晚矣!一个“徒”字意味深长。一方面是说, 老大无成, 人生等于虚度了;同时又是在说, 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 徒留叹息, 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有所作为。诗歌末两句调动人们思考:自然万物经历春华秋实的过程, 圆满的人生包含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历程;自然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便能结实, 人却需要有足够的自身努力才能成功;万物虽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故不足伤悲;人若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 便是白来这世间走一遭!诗歌最后的警句深沉含蓄, 浑朴有力, 如洪钟长鸣, 对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起着极大的鞭策鼓舞作用。自然界的时序不断转换, 园中葵及万物经历春生夏长, 到秋天成熟时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 活力不再。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 人生一如青青葵叶, 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亦如叶上的朝露, 瞬间便被太阳晒干。这一深邃哲理作者只是点到为止, 读者需要借助自身人生体验来洞察深意, 从而与诗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寓情于物, 托物言志, 调动读者思维而不将观点强加于读者, 使诗歌避免了令人生厌的刻板说教, 深刻的哲理也变得生动浅显, 读者乐于接受且内心被深深震撼。

《长歌行》的思想基调不同于汉代其他文人的哀叹人生短促, 鼓吹及时行乐。诗歌传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使读者懂得人生苦短奋斗当及时道理的同时, 获得拼搏进取的正能量。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 这首诗为什么会对后世诗人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陶渊明的“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杜荀鹤的“少年辛苦终身事, 莫向光阴惰寸功”, 王贞白的“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等句, 无不从这首《长歌行》中汲取了精华, 获得了力量。

摘要:《长歌行》情景交融、感悟人生, 堪为乐府诗之代表。全诗通过描写季节交替和生物荣衰, 感叹光阴一去不回, 激发人们自励图强不蹉跎岁月, 娓娓道来, 余韵无穷。

关键词:《长歌行》,汉乐府,赏析,惜时

参考文献

[1]李增林.古代诗文中的“葵”字解——兼谈“葵菽”即“葵藿”[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 (04) .

[2]源流.比喻的妙用——谈乐府民歌《长歌行》的艺术特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03) .

[3]无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J].体育博览, 2005, (04) .

[4]赵妍.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朝乐府诗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0.

[5]龚焱.《汉乐府·长歌行》与陶渊明《杂诗》对比阅读[J].新语文学习 (初中版) , 2006, (09) .

曹操短歌行深层次鉴赏 篇8

赏析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雅好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诗22首,全是乐府诗。曹操的乐府诗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他的《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但是作者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语言质朴,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这首带有建安时代“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特色的《短歌行》,读后不觉思接千载,荡气回肠,受到强烈的感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短歌行赏析介绍 篇9

说道曹操,大家一定就联想到三国那些烽火狼烟岁月吧。但是曹操其实也是一位文学大家,今天就来分享《短歌行》赏析。

《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名称。最初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同名诗有24首,最早是曹操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是其中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统治基础,打击反动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诗歌形式,含有丰富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他所坚持主张,配合他所颁发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那么愁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话,看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抒情气氛包含相当强烈政治目。这样积极目而故意要用低沉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人士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也是巧妙。在这八句诗中,主要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人,这里就用他名字来作酒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能够评价只是这种情感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目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情感。放到具体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曹操发愁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爱人,其中第一章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对“贤才”思念;但更重要是他所省掉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用心实在是太周到,确具有感人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文艺创作政治性与艺术性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用心,在《求贤令》之类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四句,描写宾主欢宴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是诗,所以用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人;而在这里则具有广泛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社会作用。

“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抒情浓度。再从表达诗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贤才”到来。天上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意思;高中课本中“掇”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那些犹豫旁徨者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诗歌所特有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本诗主题。“周公吐哺”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诗歌创作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目。在曹操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高度艺术化表现,也应得到历史肯定。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上一篇:一年级的开学演讲稿下一篇:1学习气象科普知识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