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5000字读后感

2023-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三国演义5000字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0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000

暑假里拜读《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000字。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 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 200 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 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 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等等,无不个个极尽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 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

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

这句话不无道理。周 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 无数的军事谋略, 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 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 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 长厚的鲁肃, 勇者张飞、 许楮、 典韦, 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 无不个极其态。

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 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位人物, 他们分别为两国的重臣, 且皆深谙韬略, 通权知变, 可谓当世之奇才, 而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在与司马懿交手之前,他运筹帷幄中,决 胜千里外,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论才干,论智慧,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

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正是因为他的坚忍不拔、锲 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死于五丈原,死在跟司 马懿的对抗当中。

对这么一个非常顽强的对手,别人恨他还来不及,但诸葛亮却很 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有正式出场,大显身手的 时候, 诸葛亮就称赞:

司马懿 乃世之英雄 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 。

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识英雄,读书笔记大全《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000字》。

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 不怕孙权, 当然更不怕周瑜、 夏侯惇之流, 这些人他全不放在的眼里, 唯独将司马懿视作他的真正对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看重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在性格上没有巨大缺陷,他不像曹操、周瑜,这些人 都有突出的性格优势,同时也有明显的性格隐患,像曹操性格多疑, 周瑜气量狭小。这些性格缺陷,易于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战争中,容 易受到致命的攻击。虽然司马懿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太大的 缺点,所以谁碰上这种人都会觉得非常难以对付。

诸葛亮六出祁山 ,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 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我们看到,诸葛亮一直打胜仗,甚至让司马懿在上方谷险些丧命。

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诸葛亮好像胜了, 但从来没有大胜,没有彻底地胜;司马懿好像败了,他却也没有被彻 底打败,因为他始终是有实力的。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正是司马懿的坚忍不拔才一次一次地阻 挠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 手。

作为对手,最让诸葛亮头疼的就是司马懿的那股软磨硬抗的劲 儿。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坚信自 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输。司马懿对付诸 葛亮的战术就是: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 追,反正我粘着你。所以, 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 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 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 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当然,这种战术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 有什么可挑剔的, 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 就是他的多疑, 特别地多疑, 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 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 虑。

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优点,前提 条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但是从司马懿的具体表现来 看,他的多疑有时并没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时小心谨 慎到了过分的地步,这样就不免贻误战机。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计一战。古人说:

料事者先料人。

要预 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预料一个人,要充分吃透一个人。诸葛亮是个聪 明人,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诸葛亮才能神机妙算,算 定司马懿不敢贸然破城。所以, 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 亮的智高和胆大,也不仅表现出司马懿的多疑与谨慎,同时也表现出 司马懿的过人智慧。更重要的是, 空城计故事还表现出司马懿的 战略决策,他决不轻举妄动,不轻易涉险,一门心思为了保存实力以 便跟诸葛亮软磨硬抗到底。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出兵六次,多次无功而返。虽然诸葛亮在北伐中算无 遗策,多次打败了司马懿,但却没有彻底打败他。诸葛亮北伐最大的 难题是粮食。

蜀军的粮食要通过千里栈道运输到战争前线实在非常困 难。所以,时间利于魏不利于蜀。虽然诸葛亮认识到这一形势,但却 没有从战略方针的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司马懿认识这一形势, 采取了软磨硬抗的战略决策,最终活活拖累死诸葛亮。所以说:诸葛 亮是战术高手,司马懿是战略高手。诸葛亮赢得一场战役,却输掉整 个战争。

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第2篇:论语读后感5000字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话有两个解释:一是晏平仲这人善于交友之道,与人相处时间越久,越让人感到尊重;另一个解释是晏平仲这人善于与人交往,与人相处越久,越对别人尊重。

对于第二种说法,我倒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话说浩然居士到这单位两年了,与一些同事渐渐熟识了。有一天一群同事没什么事,在一起闲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当时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记得以前看书,说有人给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有人说以麟对蔡,对仗不工整,曾国藩气愤地说,蔡是灵龟,以灵对灵,有什么不工整?后来我查了字典,蔡字确实有龟的意思。

于是当时灵机一动。就拿他的姓名开涮,说知道蔡姓的来历吗?古汉语中,蔡是龟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说完后的结果吗?对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欢而散。回头一想,这事确实是我不对,因为我犯了说话的大忌——没有顾及人家的尊严。后来就找机会向这名同事表示了真诚的歉意。

语言就像是一把倚天宝剑,拿在武功高的人手里,可以行侠仗义,可以铲恶除奸。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让一个小孩子拿到这把宝剑,他可能会随意挥舞,一不小心就会害人害己。

看看上面的现金句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是对语言的重视,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对语言的态度。

在古代,有人主张干脆就少说甚至不说话,我想现在来看未免可笑。我们应当尽量成为语言的高手,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用,只是与人说话时要慎重,不论是单独谈话还是在众多的场合,都切记千万不要信口开河,就像一个拿着宝剑的小孩胡乱挥舞!

另外还有一事要注意,中国人过去有句话讲,熟而忘礼,这真是人的通病,我们对初认识的人,一般来说都能做到慎言,但是一旦日久天长,相互熟悉了,有时就无所顾忌了。其实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说话时都要维护人家的尊严,要慎言。所以要学人家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这一点浩然也做得不好,说出来这些心得,与大家共勉吧!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易经》上说: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不错,古人所言不虚, 我们的社会并非平等,而是有贵有贱,有尊有卑。过去不是说三教九流吗?就是说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何者为尊,有权者为尊,何者为贵,有钱者为贵。既无权又无权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贱了。所以饭店的服务生见了经理难免唯唯诺诺,门卫见了大款总要点头哈腰。像子路这样,穿着破布袍子和有钱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实在难得。

要我看,尊卑贵贱虽然是一种事实,但却是最不合理的地方。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上天的眼里,人都是平等的,每个的生的时候,没有唅着金子出生的,死的时候,上帝也不会为大款高官派专车。所以在上帝的眼里人并没有贵贱之分

我们人类号称是万物之灵,其实从亿万年的眼光看,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宇宙中可怜的过客?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有这样石火电光中论尊卑贵贱,有什么意义?

所谓的尊卑贵贱都是以势力的眼光看的结果,其实一个人干什么,能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认有很大的命运因素。所谓富贵莫强求是也。但是从人性上来看,就是众生平等,没有贵贱区别。

可是现实世界,毕竟是一个尊卑的世界。这也是个事实。陶渊明当县令要接见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隐居了,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学。多少有点消极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来隐居,又不卑不亢的与权贵交往,这样的境界要更高。

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也,就是保持平常心,凡事通过正当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独立。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的尊卑意识更强。还记得有一位作家出国后,看到白人青年器宇轩昂的干着清扫工的活,清理着草坪;看见门卫不卑不亢地为大人物开门。觉得非常惊讶。其实如果承认生命是平等的,这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不管人是干什么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况且小人物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偷不抢,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就很了不起了,有什么好自卑的?这一点,我们真应当向人家学习。

所以,见了大人物,见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严。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为什么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运,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们没有钱没有权,这的确不是件另人高兴的事,但如果既没权又没钱,再没有了尊严,那岂不是更输得一干二净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一)

以前刚读《论语》的时候,最喜欢最后一句,前面其他的几句都忽略掉了。后来渐渐的发现,其实算算看,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惑,在真实修养上,都非常不容易的事。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最后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里有一这样段:惠施说有个大树很大,但是什么用也没有,说庄子的学说就是这样,不被世人所容纳。庄子说,你有这样的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庄子的文辞非常美,可是仔细一想就会知道,这段话,本身就像惠施的批评一样,大而无用。为什么这样说?你看,树可以找得到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其实严格来说,树都很难找到这样的环境——人能吗?谁能离开其他的人独自生活?谁也不能,就像电影《东方不败》说得那样,令狐冲要退出江湖,任我行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能逃到哪里副去?(注1)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现实的社会又充满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让人不能逾越,比如各种法律、风俗、礼数等等,这固然是社会所必须,但确实又让人感到约束,于是生活中总有许多想做的事而不能做,想说的话而不能说,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痛苦吧。

对于这样的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有几种态度。硬是反抗,是一种,比如像有一句话说不自由,毋宁死就有抗的味道。再一种就是屈从,彻底放弃自我,完全随顺社会。再有一种就是逃避,比如陶渊明似的形形色色的隐士。

浩然觉得这几种态度都不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高妙。孔子人这句话,实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向往。因为他既成就了内心的自由,又不违背世俗的规矩。

(二)

这句话也是许多艺术门类的高妙的境界。

拿围棋来说吧:初学围棋,一定要学定式,要背、要记各种变化,但围棋手无不向往行云流水的境界,可是,新手却只能老老实实地用定式来应对种种变化。

但一个新手渐渐成了高手的时候,他可能有一天就开始自创新招了,开始不走定式了,可能一开局就往天元随手下一子呢。对于对手的招式,他不会背定式去应对了,他会分析这棋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决定下在什么地方。这时,他会觉得棋怎么下都可以,于是很可能走出许多定式上所没有的东西,让人大吃一惊。这时他就能体会出行云流水的意境,也能享受从心所欲的快乐。

但是这个高手继续成长,也许有一天,又到另一境界:下棋时,依旧是从心所欲、见招拆招、行云流水,但是应对的招数,在别人眼里,就是某定式中的招数——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早已忘了定式。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再比如,初学琴的人一定要练习种种姿势,种种指法,这令初学者非常痛苦。但是真正的大师在弹琴的时候,会时刻留心指法或姿势之类的规矩吗?不会的,他只是全身心投入到曲子里,享受音乐的美妙之旅了。但是,从别人的眼睛来看,他的指法不会错,姿势也不会错。这也是从心所欲不逾的表现吧。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朋友,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啊。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

四、五岁了。记得再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当我二十四岁那年,忽然生了一声病,急病,心律非常快,而且非常难受。家里人惊惶失措,急忙送到地方医院,大夫怀疑是心脏病,说观察一晚上,第二天转到本地最好的一家医院去。我就躺的病床上,母亲就在我身边,那天晚上,她怕我出事,一夜没有合眼,现在忘了当时的原由了,反正后来她说了那样一句,孩子,你要挺住,要是你出了什么事,妈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我实在想不到平时很少言语的母亲、总是对我很严肃的母亲,会说出这样的话。当时我才忽然间感受到,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在另一个人的心里,我,竟然是这样的重要,我的生命,甚至就等同于她的生命,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那时我的心里非常难过,我强做平淡的说,生死有命,要是我真有个三长两短,您就当从没有养过我好了。她,摇了摇头说,你不要再说了,当时我没有看到她流泪,但是我真的能感觉到闪烁在她心里面的泪光。

后来,我去了哈尔滨治疗,快出院的时候,父亲陪我去门口的一家药店买药,因为这种药医院也没有,当时大夫开了三种药,有贵的也有便宜的,父亲到了药店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贵的那一种。那几天,父亲正患感冒,成天咳嗽,我说正好你也买点感冒药,他说行,于是热情的服务员一会就把十多种的药放到桌子上,可是父亲挑来挑去,只拿了一盒止咳药,其他的都不要。我说不行,光是止咳不行,得加上感冒药,服务员也跟着劝,可是他很固执,就是不听,匆匆就去交款了。我对服务员说,真不好意思,他这人太犟了。服务员边收拾边说没关系,接着感慨的说,小伙子,我在这卖了十多年的药了,据我观察,大多数老年人给年青人来买药,都是挑好的、挑贵的,自己买的时候,都是挑便宜的。那时我回头看了父亲一眼,他正走向款台,只能看到他的背影,那时我忽然一下子想起了上学的时候学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爱总是那样深沉含蓄。

所以我的感觉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所以有时我甚至感谢那样的一次病痛,让我能够知道我的父母对我爱得何等之深。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检讨一下吧,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第3篇:读后感5000字 活着

一、坚忍是活着的力量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

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故事的主角明明就是老农本人,却“听着听着”就会觉得老农又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或许正是因为他太平静,太冷静,所说的语言对于他来说似乎都是无关痛痒的才会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思考为何面对如此坎坷的一生,老人却能如此淡定?是麻木,抑或是其他?我想应该是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是福贵人生的记录,篇幅虽短,却能把福贵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活隐活现。没有华丽的词藻,丰富多彩的语言,没有精心雕琢堆砌的文字,更没起伏跌落、层出不穷的情节。有的只是浅显易懂的语句,平淡朴实的话语以平白无华的语言文字却能刻画富贵不平凡的一生 。富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因为一连串的死亡始终贯穿他的一生。他亲眼目睹至亲之人是如何一个个从自己身边里去,又亲手为他们建碑立墓。从父母到妻儿再到女婿外孙,从老到小,没一个能留下来陪伴他走过他余生,又或者说没一个人替他善后的。一生中经历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最后只留他自己一个人孤苦零丁的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没那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老牛在没犁完所有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她的生命提前逃离的。无论他想与不想,都得留下来活着,因为这就是他的命运。

福贵在身边的一个个离去后人活着,仍选择带着伤痛继续往前走,即便是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也一样,人常说:这就是命。其实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坚忍,对生活的一种坚忍。只是传统的中国人习惯将之实俗化而已。或许将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挫折、艰辛、坎坷、痛苦、悲哀等归之为“命里有时终须有”,或许这样人们的心会更安分一点,接受它们也会变得理所当然一点。因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人力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就只能接受。这需有一点“认命”的颓丧思想在其中。只是人生在世,有时何尝又不是“认命”一点好呢!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在福贵眼里“平凡是福”“认命”是活下去的力量。但平凡大众当中的那种认命态度何尝不是文人所说的那种坚忍!福贵就是亿万中国农民中的一位,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中国农民的代名词。在中国广袤辽阔的大地上,在亿千万中国人当中,福贵只是其中的一个普通代表。生活中什么人都不缺,更不缺像福贵有着这样人生经历的平凡人;身边什么人都有,像福贵这样坚忍活着的人更是屡屡可见。福贵的存在只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在那个时代的普遍所有。

对福贵这些平凡人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他们一生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苦难进行抗争、喊叫,更不是以死来证明其生的伟大;相反的,他们是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文本最后,福贵与一头牛相依为命,怡然自乐,似乎是一种宁静平和,但透过这表面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无追求和绝望。而《活着》就是通过福贵来讲述那时的人民是如何熬过来的;是如何在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诱惑,没有顺从,没有屈服,而是选择忍耐、承受的方式与苦难及死亡进行抗争。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与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困难和挫折,生离死别和痛苦不堪。 坚忍,活着的力量。

二、真情是活着的信念

(一)苦难中的亲情 在《活着》当中,亲情是其的主旋律,虽然福贵苦难不断,但一家三代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忍受苦难却不孤独。福贵在输光家产后,家珍并没有埋怨,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他娘那时却还在心疼他,没怪他却怪他老爹,只对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而他爹虽气他却也没对他怎么样,只要求让他将债务换成铜钱挑去还债,目的是让他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而已。

祖祖辈辈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家财就这样散尽了,家可以说是破亡了,但只要人还在,只要人还好好的再穷也会幸福。福贵被拉去从军后,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仍在枪炮声中,在又冷又饿的恶劣环境下坚忍的活着,因为老劝说过:“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所以他“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正因有了对他们的牵挂、亲情的羁绊,福贵有了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信念,只要还活着,就还有再见家人的希望在。

凤霞因为家穷,有庆上学没钱而被迫送人。在被领走的的那一刻,眼里充满对这个家的不舍。因为在她眼里,家再穷,父母再贫贱,家仍是她的家,父母仍是他最爱的父母,小弟仍是他最不舍的小弟。所以就算养父母对她再好,她在那边的生活再富裕,也比不上有亲生父母和小弟在的那个“狗窝”。于是她在几个月后独自连夜跑回家,即使路再黑再远再难走,即使露水再浓再重再冷,她都无所谓。因为路的尽头是她渴望的那个家。福贵在送她回养父母家时,凤霞没有哭,只是眼睁睁地看着福贵。福贵在伸手去摸她的小脸时,她也伸手去摸福贵的脸,仿佛要将父亲那张脸深深记住似的,仿佛在对福贵说:爹,我不怪你。福贵在那一刻便决定:“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凤霞在见福贵背着她往回走一段路后突然紧紧的抱住福贵,因为她知道她可以回家了。那一刻,凤霞是无比幸福的,因为在孩子眼里,没什么可与父母对自己的不舍和关爱相题并论。

有庆死了,福贵在抱着他回来的路上走走停停,累了想把有庆放在背上,可心里就发慌。生怕他突然醒来他不知道,生怕儿子不知谁背着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着他”。因为怕妻子受不了打击,决定一个人悄悄把有庆给埋了。他用衣服把有庆包好放在坑里,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因为他怕石子烙疼有庆的身子。这浓浓的父爱,这无微不至的父亲情在此刻显露无疑。

看着《活着》,有时就在想,其实活着本来就没什么重大意义吧!大家也都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而每天要求自己不断向上,不断披荆斩棘地勇往直前吧!这本来就是生而为人的本份、本职,来到这个世界就得对得起上天赋予你生而为人的使命。无论生活多苦多难多坎坷,只要你还在的一天,你都的往前继续走下去。福贵是如此,我们新一代中国公民更应如此。

(二)苦难中的爱情

如果说亲情是《活着》的主旋律,那爱情则是《活着》的主线。在《活着》那朴素,简洁的叙述中,爱情仍投射出温暖的光芒。福贵原是个地主少爷,家珍是城里米商的小姐,结合时二人都是富足人家的子女,可谓是门当户对。可当家衰败后仍能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无怨无悔,共同走完坎坷苦难的一生也实在难得。常言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实生活中能将这句话语贯彻到底的又有多少?“执子之手”容易,但“与子携老”又何其简单。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变数,形形色色的诱惑及重重的困难险阻。因此,想要做到同甘共苦,无论平富贵贱、生老病死,始终做到不离不弃的,都有理由、有条件、有资格,令人折服并送上最衷心的祝福。

福贵爹和娘之间的爱情,小说中几乎没有着墨,但当福贵赌光了家产之后想借钱到城里开个小铺子,他娘一声不吭,过来半响才说:“你爹的坟还在这里”,一句话把两位老人一生的感情喷涌般表达出来,一下子拨动了读者心中的那根弦。老人的话朴素无华,但深深表达了福贵娘对福贵爹的怀念与眷恋。一句话的分量是如此沉重,担起了老人一生的情和爱。这句话就像是大海上露出的冰山一角,使人感到隐藏在下面的巨大感情洪流。没有浪漫的情节,没有千言万语的思念之情,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过往情深;有的只是只言片语及那深动人心的一句话。或许,这才是爱情的最纯本质:不求富贵苟安,但求生死相守。

凤霞与二喜的结合是小说中最亮丽的风景,是唯一一个喜庆的情节,两位认识后相互帮助,相互体贴。二喜第一次到凤霞家就给她家修房子;为了让凤霞满意,二喜借钱也“最气派”地迎娶凤霞。爱情其实很简单的吧,相爱的两个人远距离互相欣赏优点,中距离互相全面了解,到近距离彼此包容缺点。生活中有雨也有晴,有圆也有缺,但彼此不离不弃,快乐陪你过,伤痛陪你躲,等到风景都看透依然有你陪他看细水长流。我想这才是爱情最原本的样子。无论有过怎样的山盟海誓,无论有过怎样的刻苦铭心,无论与我们相守的是不是那个曾经深爱过的人,真正得爱情,无非就是那淡淡的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从《活着》的苦难爱情中,我似乎明白了:原来爱情才是人一生一世活着的追求。

(三)苦难中的友情

有人说,世间真情到最好都会转变为亲情。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逃不过如此宿命。其实友情也好,爱情也好,久而久之都会转化为亲情。人们会逐渐将它

们看作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人就会多一些宽容与谅解。 《活着》中的长根是在福贵家长大的长工。福贵家产卖掉后,长根也被辞掉了。三个月后长根就回来看主人一家,拄着一根枯树枝,破衣烂衫,手挎着包裹,还拿着一直缺了口的碗,看到福贵“穿着粗布衣服满身是泥,呜呜地哭。”长根只是一个专陪福贵,专供福贵奴役的身份卑微的长工。在福贵家长大的他早已将福贵一家人当作是亲人了。遣散后的他无依无靠终沦为花子,却仍会为“少爷”哭泣,更不愿拖累“少爷”一家,让“少爷”养他;而福贵在自家人的生活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还和娘商量留下长根。这样的情谊实在难得。长根理解福贵家中光景,不愿成为他的负担,依然选择孤身一人继续往前走;而福贵早已把长根当作大哥,无论生活再苦再难也愿意为长根承受多一份辛累。因为他们觉得那值得!

春生是福贵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福贵的儿子有庆为当县长的春生的妻子输血而死,富贵没有抱怨。春生在文革中被批斗而“不想活”,一直记恨春生的家珍却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原谅了他,鼓励他“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就要好好活下去”不正是家珍原谅春生的理由?

《活着》让我第一次在阴郁且沉重的心情状态下开始认真思考人“生的使命”。其实,无论生活多苦多难总得继续,而活着便是每个生者所必须完成的使

命。我们没有权利去选择来不来这个世界,同时也没有权利去选择离不离开。生与死自有天定,既然活下来,便要更好更努力地好好活着。即使没了亲人,即使后半生只能自己一个人走完,即使人生充满了挫折、坎坷、艰辛,但只要还活着,就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生的使命。

在人生中生与死都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我们无法选择于哪年哪月哪日出生于哪个家庭,同时也不知哪时哪分哪秒死于哪个地方。人生或许就是这样,生与死都不是我们可以预测的,但每天能够在匆匆的步履中看着迎面而来的晨光和那缓缓升起的朝阳,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一种活着的快乐!

活着,便要笑迎每天的朝阳。

第4篇:《暗室之后》读后感5000字

章力生

《暗室之后》出版以后,蒙神赐恩,不胫而走,各国译文,已十余种;中文译本,现已五版;英文原本,则由慕迪出版社出版。此书所以风行全球,据大布道家葛培理氏推荐此书时说,乃是因为“上帝的灵藉着此书说话。”而据本书著者亲口对余面称,则谓“此书乃是圣灵亲自的作品”。故其感力之深:自是不同凡响。余在七年以前,曾读此书;今夏访问蔡姊妹之后,特再重读;温故知新,感悟益深;爰撰此文,以饷国人。

蔡女士出身名门望族,她的父亲,曾任江苏的封疆大臣,显赫一时。但这并非依靠上祖的余荫,因为他的祖父游宦广东,很早即殁于任所;据其父自述,自幼伶仃孤苦,努力挣扎,读书则请不起先生,买不起书籍;要经过严暑烈日,风雨霜雪,往数里外向亲友借书。白天须劳力做工,糊口养家,只有在晚上疲乏的时候,在微弱暗淡的小油灯旁,埋头苦读,并且因为书是向人借来的,还要赶着抄写;天寒手冻,执笔为艰;夜深饥饿,就从饭篮里抓些冷饭充饥。(见原书第一章)如此发奋苦学,始得脱颖而出,飞黄腾达,成为一时的权贵。他们南京的住宅,乃是仿照北京的颐和园造的;他们的厨房,有十五个厨师,另外还有一位总办。蔡氏兄弟姊妹,自幼各人有两个仆从,终日随侍看顾;正是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的福乐。但是一个家庭,苟不敬畏上帝,信奉基督,一切荣华富贵,仅是镜花水月,不能永保真正的平安喜乐。而正相反的,“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六10)蔡家的荣华富贵,只是养成了他们子孙的骄奢淫逸,制造了家庭的烦恼愁苦。这些惨痛的经验,使蔡女士深深体会到虚浮的荣华,乃是痛苦的根源。她的姐姐,都是嫁给有财有势的名门望族,却都常常带着眼泪回家;她的三哥,虽娶了满清名臣李鸿章的孙女为妻室,竟作了最凶恶的流氓和盗匪!(见第五章)蔡女士亦终日闷闷不乐,没有平安;无论其父母如何宠爱,教她看戏打牌,甚至饮酒作乐,都不能使她得到安慰。(第六章)因此常怀厌世之心,并想出家修行,到邻近庵里,去作尼姑。(第五章)。

但是,蔡女士皈依基督之后,生命便有奇妙的改变。以往的荣华,转眼成空,且变愁苦;而她在主的里面,却能从患难中得到平安,从苦痛中得到快乐。当她最初皈主之时,她的母亲,放声大哭;她的兄姐,则冷嘲热骂,无端奚落,百般侮辱。她虽备受逼迫,却能逆来顺受,不加争辩;只是藏在主内,一心祈祷,非但毫无烦怨恨,而且充满喜乐平安。于是主在异象中向她显现,使她看到头戴荆棘冠冕,手有钉痕,为我们的罪孽,代死十字架的救主;(第七章)使她效法基督,跟随她的脚踪,甘心乐意,忍受苦难,为主见证。(参看彼前二18-24)后来她果然患了一种诸医束手,百药罔效的奇病,陷在严重的试炼痛苦之中。(第十五章)继以中日之战,流亡上海;她的谊母李曼女士,又被囚在日本人的集中营,她只身住在上海黄家沙花园一间旧屋的阁楼上,身边既无亲人,又无仆役,饮食起居,无人照料,常常吃些饼干咸菜;而且转辗床褥,不能稍见天日,不能自由行动;她只得学习在地上爬动。(第二十章)此种狼狈凄惨的情况,倘使和以往在南京住在颐和园式的高贵的府第之内,仆从随侍,养尊处优的生活,互相对比,照常人之情,当不禁唏嘘叹息,有不堪回首之感;但她却学会了一个秘诀,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而且靠主大大的喜乐。(腓四10-12)主亦常在她祷告中,安慰她说:藏在我里面,我带你过去(第二十章;参看诗篇二十三4)。

自一九三O年起,蔡女士一直是在病痛黑暗中度日。当病发之初,房屋转动,好像天翻地覆,日光刺目,烈如利刃;周身火烧,虽在严冬,热如炎暑;指裂见骨,痛入心脏。据中外专家诊断的结果,认为三天之内,必定要死;家人亲友,都为她准备棺木,和一切后事,只有她的谊母李曼女士,一心祈祷,没有绝望。(第十五章)此时主又让她看到一个异象,有一顶美丽的冠冕,向天堂上升;又听到悦耳的歌声,她以为这必是欢迎她归回天家。但是主在一个声音里晓谕她说:不是,不是欢迎,乃是训练!(同上)所以,蔡女士不但过了“三天”的寿延,而且已经过了三十多年;她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于此可见,我们的生命,并不是在医生手里,完全乃由上帝掌管,而苦难临到我们,亦有主的美意。蔡女士的奇病,乃是主对她的殊恩,要藉此训练她的灵性,要大大的重用她,为他作美好有力的见证。一般亲友,不明此理,不认识神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神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以赛亚五十五8-9),常常以同情的态度去慰问她,以为她在暗室中非常孤单痛苦;但是蔡女士总是告诉他们她并不孤单,说:主是我永久的伴侣,真正的恩友;我是暗室之后,他是我光明之主。(十五章)她深切相信,而且的确看见,在黑云之上,仍有日光照耀。(十九章)神的光,从未离开她,而且时常照耀她,引导她。当她离开上海之先,主曾确确切切给她指示,曾在三个晚上明明白白的继续对她说:女儿,你的忠贞救了你,到平安之地去吧!(二十二章)更奇妙的,神引导蔡女士去的地方,其地名乃为宾州的“乐园”(或称“天堂”),真是名符其实,不可思议!

在这里,我们当认识一个重要的道理,真正“平安”的前提,乃是我们对主的“忠贞”。现在世界**,人心惶惶;异端邪说,迷惑世人,甚至圣徒的爱心,也渐渐冷淡;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但主晓谕我们:“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二十四3-14;参看提前四1;提后四3-4)我们生在这邪恶悖谬,动荡不安的世代,当从蔡女士身上,认真学习“忍耐”的工夫;并愿神大大重用蔡女士的见证,使我们从她的坚苦忍耐中,切实学到“忠贞”的功课!

蔡女士的忍耐忠心,乃是她见证有力的主因。当她起初皈主之时,不但备遭她兄姐的冷嘲热骂,百般侮辱;而且她的婢仆侍女,也竟对她窃议冷视;甚至许多小孩子见了她也躲避远离,当可想见其处境之孤单痛苦。但她却默不出声,一心祈祷;并且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乐。她的八哥,即因此惊奇,深受感动,从而皈主。其次,她几十年的长期病痛,实非常人所能忍受;但她仍坚定持守,不怨不疑,信靠顺服,深信主必给她安慰,赐她平安。当她形影不离的唯一亲人,谊母李曼女士,被解送入集中营的时候,她仍能处之泰然,安祥如常;因此大大感动一位信仰佛教的林夫人(前清名臣林则徐的孙女),使她悔改,皈依救主。(第十章)最后连起初攻击最烈,撕破圣经,拒绝福音,敌对基督的六哥,也终于大为感动,忽然自动召集家人,在阖家惊疑,不知所措之中,当众宣称:“我对你们有一个宣告,就是我多次看见七妹,她如何忍受她的痛苦,现在我可以看出有种力量在支持她,这力量仅能解释是从神那里来的;所以我决定相信神是一定有的;我读了圣经,也清楚知道我是个罪人。故我已接受基督做我的救主,求她赦免我的罪。从今以后,我愿永远跟随他。”结果,蔡家大小五十五人,都悔改归主,做了神的儿女。(第二十一章)这种奇妙见证的力量,决非口舌颂主,心却离主,(参马太十五8)徒具敬虔的外貌,而无敬虔的实意(提后三5)的传道人所能幸致;实乃她多年忍耐忠贞,顺从圣灵所结的果子。

我们从蔡女士的见证中,在许多地方,又看到真神的大能,足以胜过魔鬼的作为。第一个神迹,是她母亲的戒烟。这和著名的席胜魔戒烟故事,可以先后辉映(查席胜魔的传记,已由内地会印有专书,在伦敦出版。)

当革命以后,我国政府,禁止人民吸食鸦片;蔡母怕犯国法,亟想戒烟,但却无有效办法,精神肉体皆极痛苦。蔡女士每晚为她祷告,有一天晚上,其母见到一个异象,就是耶稣站在她的面前,将他荣耀之光,遮蔽着她。这乃是她母亲得胜的奥秘,旋即把她多年的烟瘾,顺利的解除;并且归依救主,成为新人,充满喜乐,忠心事主,判若两人;蔡家百余年来所拜的偶像,从此遂被粉碎。(第八章)第二个神迹,乃是医治她表妹的疯狂。有一个夏天,她的表妹忽然发了疯,十几天拒绝饮食,而到水沟里去找小虫吃,因此被家人用铁链绑起来,但是邪灵在她身上竟能把铁链挣断,脸上显出狰狞可怕的怪相,散发披头,在酷暑的时候,穿了严冬的棉袄棉鞋,她看到蔡女士,即不停地喊叫:七姐的耶稣救我……蔡女士乃当众人面前,奉主耶稣的圣名赶鬼,她便立刻扑倒,那力能挣开铁链的邪灵,就立刻离开了她,她从此便听话,恢复原状,后来还进了圣经学校!(第八章)第三个神迹,乃是她六姐的长子,永健的得救,她本是生长在仕宦世家,只因其父早年谢世,缺乏管教,竟变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流氓和盗匪,卒至被捕入狱。后来佯称悔改,请蔡女士保其出狱;谁知出狱以后,并未悔改,双目凶狠,怒气逼人,在房间里贴上许多标语:死母亲,死经理,杀弟弟……把门房踢成碎片。他的老奶妈为之痛心疾首,认为一生一世从未见过这种凶恶的流氓,如果能够悔改,她全村的人,都要相信耶稣。但蔡女士却并不沮丧,只是一心祈祷,竟能藉着主的大能,命令他抄写福音单张;以后便回心转意,并且开始学写短文,送报发表。过了两年,便考进大学,从懒惰变为勤学,挥霍变为俭约,粗鲁变为安静。……最后流泪向母亲认罪,并接受主耶稣基督做他的救主。(第十四章)

从蔡家的背景,可以反映出中国家庭社会的黑暗与罪恶;而且那些困难的问题,都非政治或教育的力量所能解救。基督教并非抽象的哲学理论,亦非空洞的伦理体系,而乃为活泼常存的“生命之道”。基督耶稣,不仅是个人灵魂得救重生的恩主,而且亦是社会国家改造复兴的生力。从教会的历史来看,斯干的那维亚半岛诸国,在未信奉圣道之前,迷信邪神,每年须杀九十九人,献为活祭。且人民嗜杀好战,憎恶和平,以流血为荣,忍耐为耻,视仇恨为美德,仁恕为罪恶。淫乱成风,廉耻扫地,人沦禽兽,无恶不作。复查英国十八世纪,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德堕落,在当时欧洲乃为一最无希望之国家;但自卫斯理宗教复兴运动以后,英国政治修明,得免革命流血之惨祸,而其政治社会,科学文化,国民道德,均呈突飞猛进之象,即或不信基督的唯理主义的史家,亦均承认之史实。(参看拙著原道,一三六至一三七页)主耶稣基督降世,上帝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约翰壹书三8)魔鬼虽遍地游行,想吞噬世人;(彼得前书五8)但是我们可以放心,因为我们的救主,已经战胜世界,(约翰福音十六33)“凡从上帝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翰壹书五4-5)我们看到神在一个弱女子——蔡女士的身上所彰显出来的不可思议的胜魔大能,当益坚固我们对他的信心。

复次,《暗室之后》的主角,虽是蔡女士,但是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我们不可忽略的,乃是五十余年来和她同走天路,她的谊母李曼玛丽女士。李曼女士的父亲李曼查理赴华开荒布道,初抵南京,因为当时国人闭关自守,不与外人往还,他租不到住所,只好睡在他人檐下,后来其母在南京创办一间女学校,最初招生,几个月都无人报名;后来有了一个学生,又不肯读书,第二个学生,则为学校门房的女儿。但基督徒不看环境,只是仰望基督,后来到了李曼女士时代,竟有一千六百余名的学生;蔡女士即为其中之一。(第四章)李曼女士给蔡女士最初的印象,便是态度安祥,声音温和,心中充满了平安,里面有光和沉静的力量。(第六章)这是传道人首应学习的属灵功课。诚于中则形于外;慎勿令人一见,便拒人于千里之外。她真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五22-23)满有基督的荣形。李曼女士,不仅有温和的性情,且复有坚强的信心。蔡女士得病以后,中西名医,完全束手;(详见上文)只有李曼女士,信心不移,从未绝望;恒切祈祷,日夜看顾,数十年如一日。更难得可贵的,李曼虽系一弱女,却能临危不惧,从容应变。当一九四三年,她被囚于集中营之前,在大难临头,百务待理,万事压心的情况中,招待接见源源不绝往访的宾客,从未一次向人表示她是太忙或是太累。临行之时,情态安祥,面呈笑容,使上文所提到的那位信佛的林夫人非常惊奇的说:“没有哭叫的,没有晕倒的,仅仅一点微笑和一个祷告,她就这样到监牢。我实在一生一世,从未见过这种情形。什么宗教有这样的力量,能够使她在这种环境中有笑容。结果使林夫人归依了基督。(二十章)她在集中营受尽磨难,消瘦了四十磅,缩短了五英寸;而且背脊受伤,随时有拆断之虞。(二十章)但李曼女士出营以后,竟不顾惜她自己以往所受的痛苦,她虽余伤未痊,十分虚弱;但竟舍己为人,仍复忍受劳苦,一面留心看顾蔡女士,一面还孜孜不倦,从事编印“注音符号的新旧约圣经”。此乃对于我国福音传扬,教育普及,有极大贡献的百世之功!诚如蔡女士说:她安安静静应付一切困难,解决一切难题,完成一切事工;她的爱心,和铁一般的意志,帮助我行过死荫的幽谷!(二十章)

蔡女士在此书的结论中说:我确实在患难中找到了平安,在痛苦中得到了喜乐,在黑暗中得到了亮光。(二十二章)著名布道家葛培理氏在推荐此书时说:在苦难的洪炉中,蔡女士发现了锻炼心灵的秘诀,在病痛的暗室中找到了世界的真光。这正足以证明在基督里的信心,实足战胜人生途中任何不测的变化,一切不利的环境,而疾病的打击,逼迫的痛苦,以及一切社会的病态,都要在基督无比的权能之前,望风而靡;好像黑暗在光天化日之下,完全消逝。尤足证明,基督耶稣实在力足拯救一个伟大苦难的民族。现在陷于莫大痛苦和黑暗里的中国民族,如能有蔡女士那样伟大热烈的信心,也能和她一样在黑暗中找到唯一的亮光与希望!(见本书卷首葛氏弁言)

主耶稣是“世界之光”;(约翰福音八12)“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启示录十九16)主耶稣亲自宣称:“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十六33)使徒约翰说:”凡从上帝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胜过世界的是谁呢?不是那信耶稣是上帝儿子的吗?“(约翰壹书五4-5)亲爱的读者,你已经重生在神的国度里没有?你已经信耶稣基督作你的救主没有?你已经得到了这一个战胜苦难,战胜黑暗,战胜世界的力量没有?

一九六二年六月于美国

哥敦大学神学院

第5篇:资本论读后感 5000字

创新研究与训练

论文题目 班 级 学 号 1311606 姓 名 指导教师 论文

资本论读后感 经济学专业2014级 热依拉·塔依尔 段文斌

“资本论”读后感

摘要:“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 ——恩格斯

上大学以来 ,我们学过了三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基本原理等等课程,在这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有了深度了解。有人认为没读过《资本论》经济学不算入门。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 剩余价值理论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资本论》三册是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 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下面围绕着一下几个问题来总结一下我对《资本论》这本著作的理解。

一、马克思是怎么样的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这里,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

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的前程;它给了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将社会主义最终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思想基础。它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提高工人的待遇,完善资本主义统治制度。

二、“资本论”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呢?

在学《资本》选读之前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不符合现实情况的伪知识,因为资本家永远都不会承认剥削工人的这一事实,把一切生产活动伪装成公平交易,把得到的利益看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的报酬。但是随着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的深化,见识过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片面的观点以后,才领悟到了马克思在经济学历史上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是少数真正的从工产阶级的角度来探讨社会生产规律的经济学家之一,在以钱来衡量价值的资本经济世界里能够看到劳动力和资本家的真正本质的人。在其他人认为“资本是一切”的时候,马克思代表工人提出了一句公平的评价“劳动创造世界。”另一个令我佩服的观点是“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把人类幸福以及发展与资本分开来描述。

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的这本书中,马克思详细探讨资本的生产过程,货币与资本的转化,剩余价值的形成,“工资”背后的劳动力价值,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后果,资本的各种形态变化,所谓“利润”的真正来源,资本离开劳动能否增值等等问题。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 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 的体现。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怎么评价资产阶级和工人之间的关系?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资本论》中我们可以对剩余价值得出这样的定义:“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其简单解释是:资本流通的过程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即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制度中,雇佣劳动只能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资本给劳动者支付的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大于劳动力价值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劳动者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两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质,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在西方经济学中提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长期经济利润为零,这里的经济利润是指总收益减去总成本。除了购买生产材料用的货币资本以外,在西方经济学家眼中的总成本还包括资本家为“生产”放弃的一切:闲暇、时间、储蓄利息,换句话说资本家是为劳动过程付出服务或者参加一部分劳动的。不过按照马克思的思想 ,资本家所做的一切,包括监督,都是为了压迫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是为了资本增值,但其本身是不创造价值,不会使资本增值的。这种说法的确有说服力,但是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来考虑的话,资本家的付出不是完全等于零,首先,他们付出的资本是资本增值中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他们用自己持有的资本来雇佣工人,为原先没有资本的工人提供能增值的生产环境,然后在双方合作下进行自愿的生产活动,结果是资本家得到更多的资本,工人得到能保障生活需求的一部分生产品,如果这种合作关系断了,结果是资本家还是拥有多余生活需求的资本,工人则无法持续生活,最糟糕的情况是会饿死。在无法把资本家持有的资本传递给工人的情况下这种合作是双方都获利的方式。我并没有说马克思错怪资本家,或者资本家得到的报酬是完全公平的。这里的问题不是资本家不应该得到任何利润,因为在那种情况下资本家没有动机去用持有的资本来进行生产活动。需要改善的是分配方式,虽然生产活动是靠资本来得以进行的,但是资本增值是工人的贡献,但是现实中绝大部分利润归属于资本家,工人得到的报酬,即“工资”远远低于他们赢得的劳动力价值。

其次,没有纪律的生产活动的利润不如监督下有序进行的生产活动高,在古代中,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手段是强迫工人工作得更加艰苦或者加长工作时间,如今效率已经变成了管理人的责任了。产品的多少取决于管理人怎么安排分工,怎么激励员工了。在某些生产领域中资本家雇佣管理人员或者本人带领员工,指导生产环节使得资本家和工人的边界已经不再那么清晰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不创造价值”适合的情况是资本家只提供资本,其他所有生产活动都是由雇佣人来完成,最后资本家得到剩余价值的这一现象。当前社会中,拿纺织厂来说,以前资本家和工人的分工量差异很大,资本家几乎设么都不用做,而工人艰苦工作,得到的工资也很少,但是现在资本家得冒着破产的风险来创造纺织厂,购买各种工具和机器,再雇佣一些人来配合机器的工作。用马克思的话来说,随着科技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这使得工人的工作不那么艰苦,资本家和工人的分工比例已经大大降低。也可以说,利润的分配方式得到了一些改善。工人能以少的劳动力来得到更多的工资,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转给机器,使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利润,所以我不认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增加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怎么看待马克思主义以及“资本论”中的理论? 在国外经济学界,《资本论》被公认为是一部引起争议最多的著作。尽管有人对它的评价很高,有人对它的评价较低,但几乎没有人否认它是一部学术著作。对《资本论》评价高的国外经济学家的代表是恩格斯和列宁。在对《资本论》评价低的国外经济学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在写于1925年的《对俄国的简略观察》一文中谈到《资本论》时,说《资本论》是“一本陈旧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我看来,它不仅在科学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当代世界毫无益处或没有用处。”但是,在十二年以后当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时,他在该书一开始却谦虚地注明“经典学派”一词是马克思创造的。他还对于劳动价值论则给予了肯定,在赞扬他所推崇的经济学家盖赛尔时,又把盖赛尔和马克思相提并论。可见,在凯恩斯的内心深处,对《资本论》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有所承认的。

下面总结一下人们对《资本论》的冷淡或反感的原因:

第一、最根本的客观原因,那就是《资本论》的理论(不仅是结论方面,也包括描述和分析的方面)与现实发展存在的某些不一致。我们应该承认,一百多年来,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方面与我们在《资本论》中所看到的,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现象的描述及其理论概括,发生了很大的偏离。主要表现在:

1.马克思分析的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更多的是垄断竞争;

2.马克思分析的是私人资本主义,而当代资本主义则更多的是社会资本主义(即股份制形式的资本主义);

3.马克思所分析的主要是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已经是后工业资本主义;

4.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主要阶级结构是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则存在多元化的特征,阶级结构呈现出阶层化的趋势,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一方面存在一个巨大的经理阶层,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结构本身也存在多层次化的特点,例如,大量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智力劳动者、专业技能者(例如会计师、律师、教师、球星、歌星、影星等),此外,在资本家和工人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个体经营者,例如家庭农场主、小型或微型工商企业主等等;

第二,理论形式上的原因。西方主流经济学之所以在大学如此流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数学化。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则没有数学化,并且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这种理论形式上的差别是导致许多青年学生在开始的时候更愿意学习西方经济学而不愿意学习《资本论》的重要原因。我们都知道,数学是形式化的科学,具有自己严密的逻辑和推理程式。马克思也说过,任何一门科学,只有用数学表达的时候才是最完美的。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而且“马克思的主要学说”“皆非出于独创”;不过,他还是承认“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下”,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美国经济学家韩讷在其《经济思想史》中对《资本论》逐一进行批判,但他在谈到马克思“以‘历史概念’观察资本”时,认为马克思“对产业状况有精密分析„„颇有价值”。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据说在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资本论》大为畅销,销售量比过去增长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另外据报道,德国财长和法国总统也开始研读《资本论》。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探讨是如此具有预见性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资本论》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自然要受到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同时,也要受到代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西方经济学家的批判和歪曲性评价。但是,经济学历史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永不熄灭的亮灯。还有一些人评价《资本论》说道:马克思的经济学在当时也是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加上自己思考,况且《资本论》逻辑相当严密,可以说是当时的“集大成者”。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认为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资本论选读》 《马克思格言》 《‘资本论’为什么遭那么多人反感?》

《资本论》的经典地位和理论价值 ——《前线》杂志 2014年第02期

第6篇:建国大业观后感5000字

《建国大业观后感》

所谓的历史片,一定是打了时代的标签,《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并顺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也摆的明朗,《建国大业》所突破的一个思想关卡,就是把国军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党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党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当然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相信海峡那边的朋友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会觉得宽慰的吧。

看过《建国大业》,你应该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黄建新的任务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所以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

民心所向,意味着大多数人支持,《建国大业》在“数量”这个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参与出演的人数创下了国产片记录,其他诸如布景、道具、服装也都刷新了历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独挡一面的好手,摆在一起都能开春节联欢晚会了。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离不开主旋律的号召力,它证明了我们党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这绝然不是空话,譬如说《建国大业》省下了三四个亿的演员工资,大腕只拿饭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爱党爱国热情驱动,真想不出其他合理解释的理由了。当然有些猥琐舆论会批评这些演员摆姿态、唱高调、假热情、马屁精……我想说这话的人要不是心理阴暗,就是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分子,如今社会开明世风日上,方才会放他们一马,要是换阶级斗争时代,估计早就拖出去枪毙掉了。

当然,“数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达形式,蒋公能坐下来和伟大毛主席心平气和的谈判,就是因为咱有几十万条破枪,那时候还是“双十协定”,国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末了蒋公反悔开火,民主党派开始认清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党一方;国际友人也同样识趣,不管是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还是斯大林,都缓缓的开始对失落的蒋公说“不”。环境的颠覆更映衬了双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边团绕了无数赤胆忠肝的角色,有范伟扮演的厨子、黄晓明扮演的解放军,登高一呼开城牵马的傅作义,战功显赫无人能及的林副统帅……甚至在淮海战役之后,主席和周、刘、朱等几位统帅醉酒当歌,更是难能的洒脱和气魄。张国立扮演的蒋公虽然足够压场,能表现的却只是落寞惆怅,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国之君,脱了军服坐在冰冷的石级上,胜败也早已一目了然,编剧不会忘了给

蒋公的痛处撒把盐,于是又安排了冯玉祥的灯笼会、蒋经国与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蒋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诉我们国军内部早已不合,从而不动声色的反衬我方同志大团结的和谐局面。

片中战斗打响的篇幅不多,但是只要一出来就是人山人海,《大决战》曾经给的最宏大、最全面的视角,《建国大业》用一个全镜头就可以压倒这种气魄。西苑机场的阅兵式成就了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毛主席气镇全局,俨然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闻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讲台下同样是人头攒动,这个中学课本上描述过的场面讲的还是“数量”的意义:杀了李公朴,还有闻一多,杀了闻一多,还有后来人……革命先烈是永远杀不完的,所谓的前仆后继就是这个道理,闻一多死在明亮的灯光下,等于竖起了一个大大的丰碑。黄建新当然不是百分百的歌功颂德,至少他在片中安排了一个向毛人凤出卖主席寓所位置的奸细,后来一出现就被枪毙掉了,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也没有给与回避态度,譬如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就受到毛主席“肚子里吃下国军百万兵”的夸赞;对国民党高官的刻画,黄建新基本上是宽容化的,不过一旦转到毛人凤和特务分子,就总是阴险和奸诈,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至于蒋家父子被描写的有血有肉,可能是在照顾台湾同胞的情绪,不过就我目前看到的这个版本来说,去宝岛上映的概率应该是零。

比较揪心的是在两个多小时里讲完四年多的故事,实在是一件和抗战同样艰巨的任务,剧情赶得很紧,事件、会议、人物一个接一个,看着压根就不嫌烦,就是有点短了。如果能延长到十几个小时(指环王三部曲就这么干的)俺就更愿意看,而且乐的再多买两张票支持票房。片中会议贼多,压缩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戏份,就免不了走马观花的感觉,腕儿们在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本人都能当做标签,即使人物贼多,我们也压根没法认错。影片中对历史会议、历史人物,都用了字幕解释法,显得有点臃肿,不过为了普及中国人的历史知识,这些标注又有存在的必然性,我纳闷的是字幕还能讲历史,那些贴片广告是干啥用的呢?一部主旋律电影的片头贴上十几分钟的广告,实在是够我崩溃的,如果是宣传国产品牌我也认了,但是看来看去好些外国牌子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话说回来,《建国大业》的雄浑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在质量上,在电影里,那就是气场。唐国强演毛主席、演帝王都好多年了,压住场自然不成问题,张国立也演过帝王,当然也不差,这二位爷摆在一起,估计谁都不敢再上镜头凑热闹。爱“飚戏”的孙红雷号称抢戏王,平日抢的人家主角惨白,这次跟二位爷打了个照面,就输的很惨,戏没抢到还换的贱相百出,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姜文这个戏精倒还是老辣,挺挺胸脯就抢了张国立不少风头,甚至是那位帝王专业户陈道明,在车里密谋的一场戏中也黯淡下来。冯小刚的气场是假的,陈凯歌却是真的,只可惜那版冯玉祥一脸贱相,狠狠的颠覆了人们对这位枭雄的崇高敬意,片中凯爷朝特务脚底开枪,命令他们不许搞暗的,耳边不自觉的又冒出当年那句话:“做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国军的军装还是比咱的漂亮,据说腕儿们今年抢着做国军,就是为了跟剧组要一套衣服,整部剧中的明星大体扫一眼,两伙阵营还是分得很明显:我党领导人还是那些特型演员,基本特征就是形神俱备,名气就基本上扔一边了;扮演国军的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儿要紧,像不像就不算问题了,王学圻、尤勇、胡军、李连杰、陈宝国、刘德华等人赫然在列,

就是为了能压得住场。还是有些演员的戏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陈赓,李幼斌版的报社记者、邓超版的徐悲鸿都没了,那些有笑点的演员却都还保留着,范伟、葛优、王宝强、郭德纲、冯巩等人出来就是让你乐,这也反映了咱们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电影”的跨越,《建国大业》告诉我们革命历史题材不必瞪着眼握着拳看,咱们完全可以靠着椅背伸懒腰,可以大笑,还可以吃爆米花,所谓的严肃,都可以丢垃圾桶了。

除了国共两党,民主党派的刻画同样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党派屡屡受毛主席邀请北上,虽心有所属,采用的策略还都是打太极。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还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他们的软弱(这是毛主席说的),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不轻易为动,更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这些民主党派在大局落定之际投诚,毛主席不计前嫌亲迎接纳,并许以国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从而将共产党、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众代表在激烈讨论选定四星环绕的五星红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终于,这个神圣的日子到来了。《建国大业》这部鼓舞人心的影片在XX年5月10日晚在我们邕江大学图书馆门前放映了。这部电影云集了一百七十多位大明星,展现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宋美龄到美国求援助落空、淮海战役、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历史重大事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出现。平素领袖人物的固有形象全被打破了。电影影像了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依旧前途未卜。中国怎么建国,是一个决定中华56个民族命运的大命题。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二日,中共毛主席应国民党蒋介石的邀请,为了更好更快实现和平民主的建国大业,从延安飞往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举行和平谈判。毛主席在去谈判以后,一直努力与张澜等民主党派领导人士密切协商配合,共同努力推动和平谈判,使国共双方签订了关于避免内战、政治协商的《双十协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但蒋介石要实行了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撕毁了《双十协定》渐渐露出狰狞的嘴脸,要对中共边哄边打,想把中国共产党消灭掉为止。

蒋介石众叛亲离,引发了内战深渊,下令对大批爱国民主人士的血腥屠杀,让特务把活人装入口袋扔进河里,下令进攻中原、山东等地解放区,想在一个月内消灭共产党。接锺而来的战争冷血残酷,使人民生灵涂炭、苦不堪言。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以退为进,农村包围城市,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取得了连连胜利。

看《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是一种复杂隐喻的呼声;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五星红旗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英雄们爱国明天话语的建国状态;也有时候感动我的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易被人忽略的摄影场景;更有时候影片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即使也仅仅是影片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影片讲诉了李公朴为了民主公正,写写文章,说说话,在昆明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主周刊》社长闻一多,因为李公朴被暗杀而讨公道,在重庆校场口演讲,在回家的阴暗路上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为寻求光明,应中共邀请寻求民主共和而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他们善解人意,忧国忧民,多好的爱国者啊!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因为蒋介石在玩独角戏,是反动派的无耻,这是爱国者的光荣,正义是蒋介石杀不完的,真理永远存在。

精神是生命之柱,民族之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粮食犹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着我的心田,给我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

李公朴、闻一多、冯玉祥他们靠的是民族的精神!他们用生命告诉我,民族不能没有精神!的确,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个民族,若没有了精神,必将落后,必将受辱。现在,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有了一种发展、深化我们民族精神,发展我们21世纪的现代化生产力的信念,因为愚昧、落后往往与生产力水平低有直接的关系。为了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使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崭新立于世界的东方,我要拿出建国大业时期为国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者的民族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为国家创造更快、更好、更先进的文明,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在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战争中,我看得特别的仔细。毛主席说:“20年前,中共为寻求和平,放下过武器,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为了实现和平,为了中国理想的未来,消灭战争灾难,只有将蒋介石强加给中共的战争予以反击。”在那时,有不少人说放弃延安,会使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受到重大挫折,身处延安、西柏坡战争前线的毛主席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说:“党和军队都是在挫折中走出来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要用一个延安来换取全中国的胜利,使耕者有其田。”这是中国共产党军队几十万条破旧的小米加步枪打败国民党军队美式装备的飞机加坦克、大炮,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原因。难怪国民党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最后愿意接受和平改编,愿意为毛主席牵马执鞭。真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啊!这体现了毛主席多么的伟大啊!毛主席多么令我敬佩和崇拜啊!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湾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主席1936年2月写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此时又让我吟起!

我看到影片中影像了:从1947年7月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惜抛头颅、洒鲜血,要用生命去解放一个黑暗国土之地,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从解放区进入到国民党统治区,拉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宋美龄向美国求援助泡汤。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国民党蒋介石方面面临崩溃了,却要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想把长江当成朝鲜的三八线,要隔江而治,以便伺机反扑。国民党积极部署“千里江防”,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国民党反动派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在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陈,横渡长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军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这都展现了战士券券的爱国之心,揭露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弘扬了解放军战士热爱祖国与人民,“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精神。特别在解放上海时,我军打仗累了,没有骚扰老百姓,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胜利。这就是我们亲爱的人民解放军。

通过了这部电影,让我重温了历史,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曾走过的脚印。是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民党虽然有美国大老板援助,但人心背离,国民党内部混乱、黑暗无比,将士情绪低落,经济困难,“反贪腐亡党,不反亡国”,失败已定。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大批民主人士在共产党的诚恳邀请和精心安排下,经历曲折艰辛从蒋管区、从国外纷纷前往解放区共商建国大计,使革命获得了光辉历程。这也是党思想武器作用的结果。

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淮海战役结束,长江以北再无大战,群众欢呼雀跃,。毛主席在庆祝胜利的晚餐上脸挂着胜利喜悦的笑容把酒言欢,一杯又一杯地饮酒到醉,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紧抱成一团,回忆着他们经过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几十年的风霜雨雪,苦难坎坷,经历无数人生命换来革命转折,一幕幕回想,唱起

了《国际歌》。他们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这给人一种亲近感,那种欢悦气氛感染了我。毛主席在神圣的礼炮声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洪亮的声音响彻了祖国大地,成为了中国崛起的起点。万众沸腾!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我因此由衷地感到了自豪,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自豪!

五星红旗作为新中国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我国国歌,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征选国旗国歌的,突出了当时多党合作以及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全国人民信任、支持、拥护,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人民大众的手里。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了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我更加了解我国的五星红旗。我因此懂得了红色象征革命,星呈黄色,表示中华民族为黄种人,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五颗五角星相互联缀、疏密相间,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表示人民对共产党的向心之情。我对此感到自豪,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自豪。《歌唱祖国》这首歌我现在又唱起来了。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让我更加明白我们的新中国建立非常的不容易,如今太平来之不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许许多多为国捐躯的英雄鲜血换来的。

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回顾了我国的许许多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1998年抗洪救灾期间人民解放军与广大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大无谓精神,祖国60华诞庄严的阅兵仪式,汶川大地震平稳度过,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09年来的抗旱灾、水灾、泥石流;我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二,经济专家的分析计算,估计我国到了XX年,就现在的人民币汇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55万亿元人民币;我国的海空军力量快速提升,准备亮产航空母舰了,我国准备有航母战斗群了,歼

15、垂值起降的歼

18、重型战机歼20、能飞30000多米高的轰

8、轰

9、无人驾驶战斗机等第四第五代战机准备在军队服役了,解放军正面向信息工程技术化方向发展,弹道导弹可以隐形变轨进行精准功击靶标,隐形多弹头弹道导弹可以一弹变轨重创美国来犯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弹道导弹核潜艇能下潜3500米以下,静音隐形性能更好,可以给来犯之敌以闪电战打击,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都使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团结,我为我是炎黄子孙,我为我是华夏儿女而骄傲!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告诉我,我国现在繁荣昌盛了,综合国力更加强大了,社会文明和谐了,国家安全稳定了,仍然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

对了,我国现在东有美、日、韩同盟的强大军事威胁,钓鱼岛和日本有争端,台独分子久不久又闹独立,美国军事介入台湾,南有与南沙群岛周边的越南、菲律宾等国的领海争端,特别是越南和菲律宾,占有我国南沙群岛的很多岛屿,我国都声明与东南亚各国共同开发南沙群岛了,作出了很大让步了,但越南现在侵占我国岛屿却总喜欢得寸进尺,我国西又有与印度的领土争端,印度对我国虎视眈眈,美国和对我国经济发展强大不满意的国家又创造中国威胁论,军事上威胁我国,美国以东、南、西的军事手段来包围牵制我国。我国现在没有盟友,只有对手,东、西、南三面受敌。所有这些国家对我国的军事挑衅威胁,难免会有擦枪走火的一天,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团结奋斗,努力学习,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力争成为祖国高技术人才的解放军,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出一份绵薄之力!

新中国的成长凝聚了革命前辈的辛酸,让我学会了怎样爱国,让我学会了承担自己的责任。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沐浴着党的阳光一路成长起来的。我作为新世纪的一只雏鹰,要以此为契机,更加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繁荣而读书”,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心。

在广西北部湾经济蓬勃发展的现在,邕江大学正朝着辉煌灿烂的明天前进。我是邕江大学信息工程学院10级的学生,享受着助学政策助我成才,“吃水不能忘挖井人”,我要认真听取和学习两会精神,要接受党组织的考验,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为早日加入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使自己锦绣前程充满阳光!

上一篇: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作文下一篇:社联会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