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心得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心得(共11篇)

三国演义读后心得 篇1

《三国演义》是一部章回体小说,记录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社会动荡和蜀汉、曹魏、东吴三个政治集团的战争纷争。

我想对几个主要人物进行简单点评。

刘备:创立蜀汉时具有雄才大略,重用贤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有三顾茅庐为证。但是最后不该因私仇而举兵伐吴,导致蜀汉与东吴的联盟决裂,并将蜀汉的强大基业付之一炬。

诸葛亮:他虽然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和,隐居山林,但被刘备请出了山。从此他对蜀汉忠心耿耿,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为证。但是他不该六次北伐,终究耗尽蜀国人力、财力。他自己也操劳过度,病死在五丈原。就像清代赵藩所写成都武侯祠“攻心”联所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关羽:他同刘备一样有雄才大略,重情义。他被曹操留在军中时,仍然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思想。他时不时也有一两条奇计,如水淹七军。但最后没有执行诸葛亮“北据曹操,东和孙权”的`策略,结果导致荆州失守,他自己也命丧黄泉。

张飞:同关羽一样重情义,但是为人粗鲁,好酗酒。不过,他也有“张飞穿针”的时候,比如“智擒严颜”。不过他也因酗酒伤了自己是性命。

曹操:以奸相成名。他野心勃勃,阴险狡诈。在三国势力里扮演邪恶者的角色。他同刘备一样,重用贤才,手下人才济济。他善于听取他人建议,但是有时也容易轻敌,如赤壁之战。不过有时他也十分小心谨慎,打了很多胜仗,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久的战乱。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不过他多疑猜忌,以至于害死了华佗。

司马懿:比曹操更阴险狡诈,但是也像诸葛亮一样,前期对魏国忠心耿耿。在蜀汉的多次北伐中,他与诸葛亮斗智斗勇,平分秋色,但最后还是以司马懿的胜利而告终。他也有谦虚谨慎的时候,看到诸葛亮的八卦阵,诸葛装神,以及诸葛亮的条条奇计,他自叹不如。他最善于防守,最擅长等待。

三国演义读后心得 篇2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人到中年时, 为了了解学生, 还得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二十五岁成功人士覃彪喜的大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罢我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作者结合自己在大学、求职及工作生涯的经历, 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经验。我们的学生不爱学习, 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上大学的目的, 不知道读大学读什么, 究竟怎么读。本书作者覃彪喜在中国体制下, 和我们所有的大学生一样, 努力学习书本知识, 并按自己的规划获得巨大成功, 这是一本全面描述当今中国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状态以及高等教育现实与对策的好书。

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心得, 愿和各位同学一起分享。

一、关于专业

“学校无高低, 专业无冷热。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 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千万不要因为你是名牌大学或者热门专业而沾沾自喜, 也大可不必因为你的学校不好或者专业冷门而妄自菲薄。”希望同学们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面对我们的学校和专业, 爱我们所选择的路, 并朝着它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回过头来看时, 你们会欣慰, 会感激那及时的领悟。

二、关于学习

首先, 在课堂上要尽量抓住机会跟老师交流。

其次, 听讲座也是一种与大师进行思想对话的重要方式。聆听讲座并不可能学到系统的知识, 但是一场好的讲座或许可以让我们获得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 对于某一些具体的问题可能获得某些平常我们很难获得的真知灼见。

再次, 读大学, 除了读大师, 最重要的便是图书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真正意义上的读过大学, 是在图书馆里认认真真、安安心心地读过几本受益终身的书。要多读好书, 读大师的书, 看书的过程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享受。

三、关于社团

踏进大学的校门, 各色社团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在眼前, 新生或呆萌或高冷, 老生或沉着或热情。各社团在招新的时候也是使出浑身解数, 新生们犹豫不决, 徘徊左右, 不知如何取舍。大学区别于校园之外的显著特点就是会有相当数量的社团。因为有才能的人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 所以大学时代至少应加入一个社团。依据自己特长加入一个社团, 承担一定的领导职务, 做一些组织策划工作以便展现、加强、提升自己的独立工作的能力, 另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做普通成员, 以扩充自身视野, 体验一下做普通成员的感觉。

四、关于挣钱

不用急于大学挣钱, 因为世上有挣不完的钱, 在校生的劳动力很廉价;即便毕业以后也有很多机会去积累工作经验, 毕业以后很快也能学会读大学期间通过社会实践好不容易才明白的东西。挣钱、社会实践与学习的关系要看哪种事物不复再来。

五、关于校园爱情

花开堪折方须折, 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期而至的, 我们可以期待爱情, 但不可以制造……越是寂寞, 越要经得住考验, 更要时刻警惕爱情。爱情是需要境界的, 泰戈尔说:“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撑着伞。”

六、关于考证

不要成为证书的奴隶, 但毕业证学位证除外。各种证书可以证明自己很牢固地掌握了书本知识, 但各种技能必须在实践中磨炼, 所以说, 证书很重要, 能力更重要。

七、关于创业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我们一定要有创业的勇气和魄力。如果你一直满足于给别人打工, 那么, 即使你工资再高, 也永远只是一个可怜的穷光蛋。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 你还可以通过兼职来积攒一些社会经验, 通过与人的交流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态, 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将来创业创新作计划。

八、关于职业规划

虽然提倡早规划、早打算, 但今后能够在哪方面有所作为, 最后还是听从自身所拥有的最擅长最有能力的意志召唤。鲁讯与孙中山本来都想当个医生, 毛泽东的父亲给儿子职业规划的是帐房先生, 他自己本来是想当个教书先生, 可后来却成了“红太阳”从了政, 而鲁迅也从了文, 可见规划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九、关于读大学的意义

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 现实虽然残酷, 但读大学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 获得一生中唯一一次集中而大量学习知识、提升思想的机会。若遇暂不能改变社会现实的时候, 只能选择妥协, 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妥协不等于软弱, 它在某些时候甚至就是勇敢, 所以放弃大学比读大学更难改变命运。我们必须明白社会差距不是读完一个大学就能够弥补得了的, 可能会付出一生的代价。读完大学, 我们必须有独立的思想, 有创新的胆识, 才能够取得个人的成功, 并用自己的成功一点一滴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诚然, 一本书不是灵丹妙药, 也许在一些人眼里, 它只是一本普通的励志书, 或者只是一碗心灵鸡汤而已, 但是当我认真看完了这本书以后, 我觉得对我们高职生还是有不少启发的。所以, 不论我们学的是什么专业, 不论专业冷热与否, 好好地看看吧, 因为它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请热爱课堂, 热爱图书馆吧, 因为那里才是大学的精神地标!

摘要:没读过大学的, 无限向往, 上过大学却又很迷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怎么读?此读后心得就着力回答困扰着大学生们这个绕不开的话题。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3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 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國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国家),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从这本名著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 篇4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故事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各霸一方。刘备,曹操,孙权,结四方人才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大都督司马懿掌握兵权,吞并了三国,建立了晋朝。

读完整本书,我发现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十分重义气。我敬佩刘备重兄弟情义,欣赏关羽的义薄云天,最令我钦佩的人是诸葛亮,他勤奋好学、料事如神,初出茅庐,便火烧博望、新野,杀得曹操打败而归。之后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不仅战功显赫,还有着高尚的品质,从他身上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要意志坚定。诸葛亮北伐曹操时,受众多人阻止,但他依然不放弃,完成北伐。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学习上、生活中,都要怀着永不放弃的信念,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其次,我们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在火烧赤壁、商量对策时,许多谋士、武将向周瑜、诸葛亮提自己的看法,但是,诸葛亮脑中有自己深思熟虑的想法,不被别人的意见左右。我也要这样,遇到问题时,要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相比之下,武力高强的吕布,虽然英勇,但见利忘义、有勇无谋,不会分析局势、独立思考,经常被人贿赂、蛊惑。人送外号三姓家奴!最终葬身白门楼。

三国演义小说读后感心得 篇5

要说在三国之中我最喜欢谁?那当然是诸葛亮。我喜欢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我喜欢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更喜欢他前知5,后知500载。在他身上发生了许多神奇的、不可思议的事。要说最神呐,我感觉就数《草船借箭》了。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天时地利,更算准了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不敢出城迎战,顺利地完成了周瑜布置的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简直神乎其神、令人叹服。每每想到他那羽扇纶巾的模样,我恨不能化身为他。

说到曹操,我却不太喜欢,因为他生性多疑,不相信别人。他杀害了他叔父吕伯奢一家,又杀害了为他治病的华佗,使我国失去了非常宝贵的医疗技术。

三国演义个人读后感心得800字 篇6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汉末时期,天下大乱,汉朝皇帝失去职权,汉朝被瓜分成三国:魏、蜀、吴。三国为了称帝天下,而群雄争霸的故事。中间包括了古人无限的智慧。读了这本书,你可能会为刘关张三人的浓浓兄弟情感到感动;可能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感到感动;可能为赵子龙为了报答刘备,不惜单骑救主感到感动......在这本书中,最感动我的就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吧!

东汉末年,张角率领“黄巾军”进攻汉朝国都洛阳。朝廷发布了榜文,召集天下义兵,共同抵抗“黄巾军”。正是这条榜文,引出了一个英雄。他就是汉室宗亲——刘备。刘备看到榜文,不禁仰天长叹。忽然后面一个人大喝道:“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为何长叹?”刘备回头一看,那人正是张飞。刘备请张飞共举大事,张飞答应了。刘备大喜,和张飞一起到店中饮酒。正在喝酒时,一个红脸汉子从店门前经过,喊道:“快盛酒来,我要赶去投军!”这人正是关羽。刘备看他谈吐不凡,便上去打招呼。于是三人一起回到张飞的庄上,共议大事。三人在张飞的桃园准备了祭礼,结为兄弟。后来,他们果真情同手足,一起为刘备打下了江山。这便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刘关张三人的情谊深深的感动了。不正是因为他们的情谊,刘备才得以在乱世中称霸吗?要不是张飞和关羽和刘备情同手足,刘备连在这乱世中活着都难,更何谈建立蜀国呢?所以说,友情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认为真诚才是最重要的。要不是刘备的真诚,张飞和关羽会愿意结拜吗?要不是刘备的真诚,诸葛亮会愿意出山吗?要不是刘备的真诚,赵云会愿意归顺吗?刘备不正是因为真诚,才能聚集人才吗?如果刘备不是真诚的邀请别人,别人还会愿意帮他吗?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艺术 篇7

一、以事服人, 以理服人

大凡人才, 都有主见, 有傲气。刘备的五虎将之首关羽, “过五关斩六将”, 抓檛鼓三通斩蔡阳, 单刀赴会, 文武兼备, 忠义有加, 与刘备是结义兄弟。有此前提, 所以, 对刘备器重诸葛, 内心是有不服的。对这一点, 诸葛亮心中有数, 不与计较。他深知, 对这样的人, 只能用事实征服之。

机会终于来了:且说诸葛七星坛祭风完了, 与玄德在夏口会合, 急忙布兵欲擒曹操。

首先谓子龙曰:“子龙可带三千军马, 渡口经取鸟林小路, 拣树木芦苇密处埋伏。今夜四更以后, 曹操必然从那条路奔走。等他马军过, 就半中间放起火来, 虽然不杀他尽绝, 也杀他一半。”

又唤张飞曰:“翼德可引三千军渡江, 截断彝陵这条路, 去葫口埋伏, 曹操不敢走那彝陵, 必往北彝陵去。来日雨过, 必然来埋锅造饭。只望烟起, 便就山边放起火来。虽然不捉得曹操, 翼德这场功料也不小。”

再唤糜竺、糜芳、刘封、李琦等各率兵马领命而去。

时云长在侧, 孔明全然不睬, 云长忍耐不住, 乃高声曰:“关某自随兄长征战, 许多年来未曾落后。今日逢大战, 军师却不委用, 此是何意?”孔明笑曰:“云长勿怪!某本欲烦足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 怎奈有些违碍, 不敢教去。”云长曰:“有何违碍?愿即见谕。”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 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 必走华容, 若令足下去时, 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叫去。”

云长曰:“军师好多心!当时曹操是重待某, 某已斩颜良、诛文丑, 解白马之围。报过他了。今日撞见, 岂可放过!”孔明曰:“倘若放了时, 却若何?”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立了军令状。云长曰:“倘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孔明曰:“我亦与你军令状。”云长大喜。

这一描述, 不似下属服从调遣, 而是两人打赌, 这显出关羽之身份、之不服。诸葛亮也很是给他面子, 毕竟人家是主公的兄弟, 在他们兄弟们面前, 不可以丞相自居, 这就是孔明为人的艺术。

结果, 不出孔明所料, 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

关云长引军自回。此时诸路军马, 皆得马匹、器械、钱粮, 已回夏口;独云长不获一人一骑, 空身回见玄德。孔明正与玄德作贺, 忽报云长至, 孔明忙离座席, 执杯相迎曰:“且喜将军立下此盖世之功, 与普天下除大害。合宜远接庆贺。”

云长默然, 曰:“关某特来请死。”

孔明曰:“莫非曹操不曾投华容道来?”

云长曰:“是从那里来, 关某无能, 因此被他走脱。”

孔明曰:“拿得将士来?”

云长曰:“皆不曾拿。”

孔明曰:“此是云长想曹操昔日之恩, 故意放了。但既有军令状在此, 不得不按军法。”遂叱武士推出斩之。

孔明在此文章做得足足的。

经玄德再三求情, 孔明方才饶过。

自此以后, 孔明声威大震, 给关羽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他哪里还敢不服?治关羽这等人, 就得用这种法, 这就是用人艺术——以事服人。

以理服人, 还可举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事例。赢得东吴诸臣与孙权的信任, 完成结盟使命。

曹兵大军压境, 东吴朝野一片议降声。此时诸葛亮受命出使东吴。在东吴诸臣看来, 诸葛亮不过是效仪、秦之舌, 来游说的。于是对诸葛亮群起而攻之。而孔明对答如流, 尽皆失色。随后由鲁肃引之堂上, 孙权降阶而迎, 优礼相待。

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 今幸得相见, 敢闻教益。”

孔明曰:“不学无才, 有辱明问。”

权曰:“足下近在新野, 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 必深知彼军虚实。”

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 更兼新野城实无粮, 安能和曹操相持。”

权曰:“曹兵共有多少?”

孔明曰:“马陆水军约有一百余万。”

权曰:“莫非诈乎?”

孔明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 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 恐惊江东之士也。”鲁肃在旁闻言失色, 以目视孔明, 孔明只作不见。

权曰:“曹操部下还有战将多少?”

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 能争惯战之将, 何止一二千人。”

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 复有远图乎?”

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 准备战船, 不欲图江东, 待取何地?”

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 战与不战, 请足下与我一决。”

孔明曰:“亮有一言, 但恐将军不肯听从。”

权曰:“愿闻高论。”

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 故将军起江东, 刘豫州收众江南, 与曹操并争天下, 今曹公芟除大难, 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 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曹操用武之地, 故豫州逃遁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中, 若能以吴、越之众, 与中国抗衡, 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 何不从谋士之论, 按兵束甲, 北面而事之?”权未及答, 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 内怀贰疑之见, 事急而不断, 祸至五日矣。”

权曰:“诚如君言, 刘豫州何不降曹?”

孔明曰:“昔田横, 齐之壮士耳, 犹守义不辱。刘豫州王室之胄, 英才盖世, 众士仰慕。事之不济, 此乃天也, 又安能以曹操屈居人下乎?”

孙权听了孔明此言, 不觉勃然大怒, 拂衣而起, 退入后堂。众皆哂笑而散。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放出此言?幸是吾主宽宏大度, 不即面责。先生之言, 藐视吾主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也!我自有破曹之计, 彼不问我, 我故不言。”肃曰:“果有良策, 当请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视曹操百万之众, 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 则皆为齑粉矣。”肃闻言, 便入后堂见孙权, 权怒气未息, 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肃曰:“臣亦如此责孔明, 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 孔明不肯轻言, 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策, 故以言刺激我, 我一时浅见, 几误大事。”便同鲁肃重复出堂, 请孔明叙话。权见孔明曰:“适来冒我威严, 幸勿见罪。”孔明亦笑曰:“亮言语冒犯, 望乞恕罪。”权邀孔明入后堂, 置酒相待。

于是, 诸葛亮把联吴抗曹的计策娓娓道来, 剔透明晰, 使孙权心悦诚服。权大悦曰:“先生之言, 顿开茅塞, 吾计决, 更无它疑, 即日商议出兵, 共灭曹操。”

现在有些企业的领导人, 如董事长、CEO等, 往往不说理, 或是不会说理, 而是以势或以权压人, 一味贯彻所谓的“理解的要执行, 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根本谈不上领导艺术。领导者只有理服人, 以事服人, 才能形成真正的领导核心。

二、宽宏大度

能容人才, 才有人才可用。

当初袁绍兵多将广, 其势最大, 但因何很快为曹所灭?其中一个最大原因, 是因为袁绍气量小, 不容人。其诛田丰一事, 最为证明。

袁绍与曹操欲在官渡决一死战, 曹操起兵七万迎战。绍发兵时, 田丰从狱中, 上书谏曰:“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 不可妄动大兵, 恐有不利。”

绍读罢信, 怒曰:“田丰漫我军心, 吾四日必斩之。”

官渡之战, 不幸被田丰言中, 绍军大败, 从此败亡下去。

袁绍本该由此反省, 念及田丰远见, 自当重用田丰, 然袁绍心胸狭窄, 妒贤嫉能, 反而说:“吾不听田丰之言, 兵败将亡, 今日回去有何面目见之耶!”因羞见田丰而杀了田丰。这样诛贤杀能, 焉能成事!

曹操则不然。

曹拟西取乌桓, 大将曹洪谏之, 操执意不从, 后历经险阻, 做出重大牺牲而险胜。曹操班师, 却重赏曹洪等, 并说:“孤前者乘危远征, 侥幸成功, 虽得胜, 天所佑也, 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 乃万金之计, 是以相赏。后勿难。”

这就是所谓:“为明主谋而忠, 其言虽不验而见褒;为庸主谋而忠, 其言虽验而见罪”。

“此孟德, 本初之所以兴亡”之分野。

言验见罪, 故人不敢言;言不验而见褒, 故人不难言。

伟人言:“要团结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 而后来证明是反对错了的那些人一道工作。”这当然可以团结同志, 广开言路。

但更难的是, 要团结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 后来证明是反对对了的那些人一道工作。袁绍诛田丰就是一证。这决定于人的胸怀, 决定事业的成败。“心胸有多大, 则事业有多大”。

三、激励的艺术

人是有感情、有欲望的, 有天生的义侠血性, 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 越是人才, 越是如此。“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已者容”。

当初, 关羽在曹营, 曹操为得关羽其人, 同意其“三约”之事:“一者, 吾与皇叔设誓, 共扶汉室, 吾今只降汉帝, 不降曹操;二者, 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赡养, 一应上下人等, 皆不许到门;三者, 但知刘皇叔去向, 不管千里万里, 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可降。”

且关羽自到许昌, 曹待之甚厚:三日一小宴, 五日一大宴, 送美女, 赠金袍, 上马一提金, 下马一提银……, 为的是“施厚恩以结其心。”

果然厚恩得报:先是斩颜良、诛文丑, 解白马之围。后来, 华容道狭路相逢, 关羽想起当年之厚待, 还是放了曹操。

今日, 企业之所以能集聚人才,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较高的薪酬。薪酬高是最根本的物质刺激。

当然, 除了物质刺激, 还当有精神鼓励。

《三国演义》中, 刘备摔孩子, 最能体现精神鼓励的激励性。

刘备与曹操在长板坡遭遇。赵云自四更十分与曹军厮杀, 往来冲突, 杀至天明, 寻不见玄德, 又失去了玄德老小。云自思曰:“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 托付在我身上, 今日军中失散, 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 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回顾左右, 只有三、四十骑相随。

赵云几经冲杀, 终于寻到糜夫人, 夫人弃阿斗于云, 翻身投入枯井中而亡。赵云放下掩心镜, 将阿斗抱护在怀, 绰枪上马。又几经厮杀, 血染征袍, 夺路而走。行二十余里, 见玄德憇于树下。云下马伏地而泣, 玄德亦泣。云喘息而言曰:

“赵云之罪, 万死犹轻!糜夫人带重伤, 不肯上马, 投井而死, 云只得推土墙掩之。怀抱公子, 身突重围;赖主公洪福, 幸而得脱。适来公子尚在怀中啼哭, 此一会儿不见动静, 多是不能保也。”遂解见之, 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

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掷于地曰:

“为汝这儒子, 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 泣拜曰:

“云虽肝脑涂地, 不能报也!”

在这里, 玄德既未赠金, 亦未奖银, 只将太子一摔, 便赢得了赵云的“肝脑涂地”。

四、试探的艺术

“人心难测”, 大凡英雄豪杰, 有志之士, 城府甚深。怎样了解其真实意图呢?这就需要有试探的艺术。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 可见一斑:

刘备与曹操攻破下邳, 杀了吕布, 班师回许昌。路经徐州, 百姓焚香遮道, 请留刘使君为牧。操曰:“刘使君功大, 且待面君封爵, 回来未迟。”

徐州乃军事要地, 岂能让与外人!遂唤东骑将军车胄领徐州。回许昌留玄德在丞相府附近宅院歇定。

玄德深知曹操对其防范之意, 就在下处种菜, “亲自灌园, 以为韬晦之计。”

一日, 关、张不在, 曹操派张辽引十人入园相请刘备。至相府见操, 操笑曰:“在家做得大好事!”吓得刘备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 直至后园, 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

酒至半酣, 忽险云漠漠, 像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挂龙, 操与玄德凭栏视之, 操曰:

“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 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宇宙之间, 隐则伏于波滔之内。方则春深, 龙乘时变化, 犹人得志纵横四海。龙之为物, 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 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玄德备数当世英雄, 操皆不以为然。遂指玄德曰:“今天下英雄, 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 吃了一惊, 手中所执匙箸, 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附首拾箸曰:“一震之威, 乃至于此。”

三国演义读后心得 篇8

这本书首先讲了瓦岗寨众英雄好汉同腐朽的隋朝统治作斗争,最后辅佐秦王李世民建立唐朝的过程。小说不仅讲述了瓦岗寨众英雄好汉勇猛杀敌,忠心辅佐秦王李世民打天下的故事,还贯穿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是过的怎样腐朽的生活,怎样的剥削老百姓,秦王李世民怎样称帝,怎样建立唐朝,后来秦王李世民又如何勤政爱民,及秦王李世民的子女在后来的守家卫国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勾心斗角的故事,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隋朝和唐朝宏大的历史画卷。

读完这本书,我首先恨的是杨广这个人,他在谋取太子之位用的卑鄙手段让人可恨,刚开始他假装勤奋,假装好学,后来他居然杀害他的弟弟和他的父亲来谋取皇位,让我了解到他是多么奸诈,多么可怕,而且当他当了皇帝,又拖掉了所有以前的伪装,变的特别好色,特别奢侈,日日狂欢,还让各地不断的送来美女,送来银两,以供他享乐,他不顾老百姓的日子,把人心搞的鸡犬不宁。隋炀帝杨广每天花天酒地,客观的反映了为什么农民要暴动,为什么要推翻他的社会背景,隋炀帝杨广是一个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考虑人们的暴君。所以一定会招来灾祸,他的国家一定会灭亡。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学隋炀帝杨广那样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美丽,很舒服了,我们要爱惜一切,不能浪费。

读到了秦琼卖马,知道困难是一时的,不要放弃,坚持一下就会有转机的,就像秦琼后来遇到自己的好友来帮助自己,使自己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而且我知道一定不要欠别人的东西,别人钱财,我知道在以后遇到事情时不要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要勇敢面对,只要是正确的,就坚持。我想我会在以后遇到事情时要敢于面对,我一定会努力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水浒传读后感 篇9

八六班陈宜聪

或许,流星是短暂的,它划破天际的一瞬,也就坠地了。但,是那么耀眼夺目!在它粉身碎骨的片刻,人们并不惧那飞射的碎片,而是会静静地仰着头,醉也似地欣赏着星空,专注地看着那辉煌的光芒-----那是永恒的光明,带领我们走进星光璀璨的世界„„名人的事例,名人的魅力,似那点点繁星般动人,《三国演义》、《名人传》中的那一颗颗闪亮的明星发出动人的光芒,吸引着人们去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群雄三国近九十年,其间充满着风云变幻、动荡不安,怎能忘记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硝烟过后,是三块完整的版图,好似一场梦。风如针一般在耳边呼啸,呐喊声埋没了起来,只剩凉风卷枯蓬。战乱时节,逆境重重!刘备始终不忘自己是汉朝后裔,一心只为光复汉室,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与支持,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孙权在江东风雨动摇之时,坚定地跨上统领的位置,无惧曹魏的威逼利诱,果断地奋起反曹,赤壁一战,烟雨楼台风火中;曹操虽是奸诈,但同样无惧刘、孙两家的联合对抗。大浪东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士不可以不弘毅”!于是,因为胸怀统一天下、实现太平的梦想,他开始奋起反抗,迎着雄风大浪搏击。最终在诸侯混战、割据一方的混乱局面中,呐喊着,冲锋着,屹立在大地的一方!

国家的创立者是经过了何等的苦难,这也就使他们经历着异于常人的传奇只能使碌碌无为者叹而观止。然而他们最初就是怀着拼搏图志的理想,所以才有面对逆境的博大胸怀!是的,时代造就英雄,我等平庸之辈尝效仿乎?虽不欲都与三国君王的功业媲美,但是倘若连这种想法都没有,那才是真正的可悲了。看看那些文臣武将吧,他们有几个是世代为官的?关羽只是江湖浪子,张飞只是屠夫,诸葛亮只是村夫„„或许机遇与他们有一定缘分,但仅是消极待世,传世业绩可成乎?赫赫战功可立乎?这就是使命感、责任感造就了他们的机遇,使他们成就一番事业,因而死亦无憾。

时光如一支箭----这只箭,一旦射去,就不会复返,连它的力度也是持久的,总是那么快、那么快。一千五百年后,也有如此三位人物,他们并非掌权 1

治国之人,而是有伟大创想的艺术家,依旧演绎着逆境中的传奇,流星依旧闪烁着、闪烁着„„

“腐败的气息笼罩着老欧罗巴”。这是《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的感叹。对于千千万万有抱负的人来说,当时的环境真是苦不堪言:金钱至上,政治黑暗,再加上各国混战,民不聊生。而贝多芬却天性快活,渴望快乐。悲惨的童年,坎坷的命运,孤独的内心,生活的苦楚,都经过他非同凡人的思想,谱成让人铭记于心、久传于世的乐章!他的音乐,悠扬而深情,充满着忧郁气息的色彩:《田园》之轻快舒展,《命运》的深情忧郁,《英雄》的悠扬振奋。那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奏动人们的心弦,深触人们的心扉。唯有纯真,才是唯美,黑暗终会被鞭挞!耳聋的天才心中如此呐喊,然而人们却毫不知情,这位与音乐融合的伟人背后多么惨凄,贫困、疾病、情感逼迫他不得已躲避在“一棵大树”之下,这,就是“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吧。这好像两个世界,他的表现大相径庭。在今看来,更不为人理解-----乌烟瘴气中如此乐观,而宛如仙境的桃花源中为何又愁苦交加呢?这大概就是贝多芬欲借古典音乐抚愈乱世中的庸人吧,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大树下看到远方的太阳多么鲜亮!啊,新生的曙光!终于,他狂奏《欢乐颂》,向着炽热的光明,一去不复返„„

“扼住命运的咽喉!”这话的另一层意思是“命运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不是吗?文艺复兴最后一位艺术家米开朗琪罗不恃家富,在教皇压迫之下,承担者奴役般超负荷的教堂壁画任务,但他惊人的天分,雄心勃勃地创造《大卫像》、《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托尔斯泰也是如此,一生致力于农民土地改革,却苦恼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但他的双眼,看透了迷雾中的一切,之后向人们“发射准确无误的频波”。哦,漫天花雨的高贵灵魂啊!

逆境的潮流袭击着我们的躯体,有的被活活打垮,有的却最终穿越逆境的屏障,铸就辉煌。其实,只要心灵之中有微弱的火光,这足以让血液沸腾起来,冲撞人们的胸膛。有了明确的航向,逆境的阻挡只能让前进的动力更加强大。

人的生命毕竟短暂-----谁不是呢?悬挂在空中的星辰,终将陨落在生命回归的大地上。但逆境让凡星不再平凡,经历过苦难,战胜生命中的障碍,在飞逝一瞬,升华成流星,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孙权,《名人传》中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那样,放射生命激越的火光!

三国演义读后心得 篇10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形象

一、《三国演义》上的曹操形象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编写的,流传甚广。正因为是演义,所以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说“七分实三分虚”, 三国演义为了对人物形象进行强烈的刻画,罗贯中吸收了许多地方野史,民间传说传闻逸事。何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九八年版《三国演义》前言暨校注说明中说到“取材于历史, 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制,是《三国演义》创作方法的一个特点。小说取材的来源包含两方面:一类是历史书,像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等;一类是民间和文人关于三国故事的创作。”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空城计是诸葛亮摆下的,但是,《三国志》上记载,空城计实际上却是曹操摆的。易中天在著作《品三国》中也认为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是由曹操摆下的。

再说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中”,写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单骑逃出洛阳,在成皋,与陈宫投奔在曹操父亲友人吕伯奢家中,夜里 “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 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 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当看见是吕家人为其杀猪款待的时候,发现误杀时为时已晚,曹操与陈宫赶紧逃跑,在半路上,看见骑着毛驴回家的吕伯奢,曹操就一刀杀了吕伯奢。而后曹操的原话在《三国志》记载的是 “既而凄惨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遂行”。而在《三国演义》结果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说明了在文学创作中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从这里就看出来,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是真的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对于《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来说,首先与作者罗贯中有紧密的联系。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级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样就说明作家的创作离不开作家本身的社会经历,同时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这样,我们就先了解一下罗贯中。罗贯中经历了元末明初的社会动乱,亲眼目睹了现实社会的政治动荡、官僚生活的腐朽、下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内心强烈的政治抱负和对下层劳苦大众的深深的同情。当时在思想文化上,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程朱理学达到顶峰,对于三纲五常,仁义礼智等社会伦理规范不断深入人心,使人民群众更加推崇和信仰以“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正统思想。这也会使作者的思想上有所影响。这时候,经过在长时间的民间文学、 话本及戏曲创作中对曹操的丑化不断加深,奸雄形象的曹操更加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形象更加根深蒂固,这样推崇“忠”“义”,主张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的罗贯中对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通过民间野史,传说轶闻再一次的进行丑化,以“尊汉抑曹”的主旨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将曹操的 “奸诈”刻画得淋漓尽致,将曹操刻画成《三国演义》中三绝中的“奸绝”。刺杀董卓即将要败露时该做献刀镇定自若,巧妙应对。 为了自身安全曹操对侍人说自己会在梦中杀人,为了让人相信,曹操就真的假装做梦杀死了一个侍从,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将曹操是汉家之贼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就这样,《三国演义》吸收了民间野史将曹操的奸诈,心狠手辣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是,罗贯中也没有对曹操进行全盘的否定,而对曹操的高瞻远瞩、 知人善用、文武双全进行生动的刻画,也进行了歌颂,照应了《三国志》中“治世之能臣”中的“能”字,没有将曹操写的一无是处。对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无过于泄愤一时, 取快四载”。鉴于作品,作者不能简单的叙述历史,而是要在文章中添加自己的主观思想,有意识的对史实进行加工, 这才是文学创作。

其次,曹操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同样都是割据一方的霸主,乱世的枭雄,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落得和曹操一样的下场呢?在我看来就是刘备虚伪,摔阿斗就是在收买人心,最重要的是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样就在儒家正统思想的指导下就确立了他的地位。而曹操更多的就是性格直率,他从来就没有去刻意的避讳什么。曹操在初登仕途的时候,锋芒毕露,棒杀犯禁,威震洛阳,除残去秽,名噪济南, 这样,曹操就必然得罪了许多人达官贵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这样就会对他进行诽谤。对于别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他也没有生气,曹操认为起码承认他是有雄才大略的。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当时以及日后的广大读者们所接受,甚至广为推崇的“奸雄”曹操。 在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 中的曹操形象是历史的真实与罗贯中作者个人意志" 尊刘抑曹" 的创作相结合,因为其中参与了罗贯中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个人情感化设定及具有思想性的情感赋予,其形象更加鲜活,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二、史书上的曹操形象

首先,《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史书《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从望梅止渴的故事中也看出来曹操的智慧超群。曹操的真实形象在《三国志》中得以找寻答案,《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撰,作者经过对史实认真的考订、慎重的取材,对于野史轶闻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从历史事实出发,所述的历史事件多是其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相对于其他史书来说更贴近历史事实。而裴松之对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在《三国志》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地查找史料进行引注,这样书中的历史人物就更加的有血有肉,对曹操的人物就会有一个全方位的展示。 对于曹操的人物形象,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进行里高度的评价:“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故世人未之奇也”,裴松之注引《魏书》中的记载:“政教大行, 一郡清平。”“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魏书曰,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视,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 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姦宄遁逃,鼠入他郡。”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确是“治世之能臣”而在《三国志》中也记载了一个重用贤臣的曹操形象,在于袁绍作战中闻许攸前来辅佐他,曹操“跣出迎之”,通过这件事情也刻画了一个求贤若渴的接触的政治家的形象。

而对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在现当代的文学史上,许多文人都对曹操的人物形象做了辩解。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道:“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主席也对曹操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就进行了辩解。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在1958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说:《三国演义》把曹操当做奸臣来描写,《三国志》则把曹操当做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把曹操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1959年形成了一股为曹操翻案之风。2月,毛泽东读了《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翦伯赞写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

的确,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 的确,曹操真的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三国时代中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人民希望归于全国统一,这时候,面对东汉末年宦官乱政,外戚干政,社会动荡不安,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情况下,时势造英雄,这时候,曹操逐鹿中原,芟夷群雄,陈留起兵,讨伐董卓,征袁术,伐陶谦, 战吕布,大战官渡,消灭禁敌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平定四州、雄霸北方,北征乌桓、袁氏联军,破荆州,下江陵, 赤壁鏖战。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曹操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司马氏兼并天下都奠定了基础。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三国志》中所记载,曹操为整个北方的统一、经济恢复等立下很多功劳。迁都许昌后,曹操推广各种农业工程,大兴水利,推广稻种, 使中原地区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司马氏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由此看来,《三国志》中所记载的真实的曹操是智勇双全、能文能武、不拘礼法、胸怀大志的英雄人物。

三、结语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班级:营姓名:张学号:日期:

春 201000614217 2011-11-10

读《三国演义》有感

打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时候,已经是数年前的事情了。每当反复阅读之时,心中不由升起崇敬之情,并且每一次阅读都会随着本人所处的不同环境而涌升出不同的感觉。我想,有必要借此机会把自己的所感所悟,与大家分享。

首先,《三国演义》是继《水浒传》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面对当时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历史局面,在小说作者的编撰下,演绎出雄才伟略的人物故事,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葩,永远闪耀着光辉。

打开首页,“自古以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映入眼帘。自周天子而立周,经历数百载,而后以自东周末年,诸侯四起,群雄争霸,上演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历史华章。此后,秦国突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强大,并吞并六国,结束了周朝以后长达四百载的分裂局面,而秦帝国的建立,也标志着封建制度在我国的完全建立。秦覆灭,楚汉相争,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而今。正处于东汉末年的多事之秋,群雄并起。又是一个割据分裂的局面,看罗贯中如何演绎的一篇奇文章。本书讲述的是东汉末年,董卓乱政,三国鼎立,而最终并入晋的战争史。

明代杨慎的《临江仙》,即《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 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这首词被赋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显然有显题达意的妙用,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两方面认识其中的意义。

《三国演义》犹如一盘棋,棋盘上狼烟不断,烽火四起,既有铁骨铮铮的猛将甲兵,也不乏有能文能武的谋士良才。他们时而杀声震天响,时而鸦雀又无声;时而剑锋相接,时而卧而相息;时而勇以决胜千里,时而谋以运筹帷幄。正如下棋一般,人随未动,而一场场战争正在悄然中进行。

全书共涉及人物达四百余个,刻画明显的就有二百人之多,那么在读好这本书之前,我们首先,应对主要人物有一个了解。曹操,属于典型的大胆型人物,同时也十分奸诈。在曹操为董卓献七星宝刀失败后,逃之中牟,被陈宫县令抓获,在狱中的交谈中,陈宫被曹操的大义说服,于是弃官与之共逃。途中经过吕伯奢的家时,误听后房“先帮后杀”怒而杀之,连杀吕伯奢一家八口。逃跑之后途遇吕伯奢,又将其杀死。曹操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充分表现了曹操生性多疑,而又极其狡诈的心理。陈宫于晚上感到不能相容,遂弃之。但同时,曹操又是一个极其幸运的人,被多次刺杀后,都能躲过,看来如果不是狡诈残忍,曹操就会退出历史舞台。

刘备,当以仁义为先,匡扶汉室为己任,热爱百姓。在落难时,他仍坚持带百姓一起逃命,不管是新野,还是徐州,都布施仁政,深得爱戴。

他们二人也有共同特点——爱才。曹操在郭嘉死后,痛哭其为家人,为求的关羽,赠每日美酒与珠宝,赤兔马等,诗中说“今有嘉宾,鼓瑟吹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向太史慈要赵云等都传为佳话。

然后,我们在看一下下一个话题:董卓乱政,纲常礼乐破坏,曹操为灭董卓,号召其余诸侯,共灭之。共推三世公袁绍为盟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为发起者,而让盟主之位于袁绍,其用心又有几人知?袁绍脾气大,曹操性多疑,势必造成两家的积怨,而后孙坚又意外的得到了汉室玉玺,各怀敌意。这就像我们北伐战争,当看到北洋军阀差不多的时候,他们又会担心其他会盟的成员会不会实力大增,威胁自己。有了这样的想法,北伐战争才会失败。遂武汉、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对共产党人的迫害,北伐失败了;同时,曹操和其他会盟者一开始就心不齐,而后曹操发兵,其他人按兵不动,致使曹操大败。会盟之心早已没有,只有失败一条道路可走了。

且说忠臣志,刘备手下大将当属常山赵子龙,当初赵云舍命在曹军万千之中,救出少主,当抱着阿斗回来见刘备时,刘备气得抱起自己的孩子就要扔了,说:“失去己子何妨,如若失去子龙,蜀国安存于天下?”可见刘备的招数,更使赵云的爱才之心城服,誓死报知遇之恩。

《三国演义》里多少难忘的故事,怎么会因长江水的流逝而磨灭呢,小学课文就学过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智取西川,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一系列巧妙运用其聪明才智的成功战例,令后人代代口耳相传。

在官渡之战中,许攸的作用可为功不可没,在袁绍大帐中,许攸多次禁言,但都无奈被回避,而且还被袁绍说成其欲与曹操暗中连接,欲害我袁军,终免不了弃之而去。回到曹操那里后其才被曹操重用,在以后大战中立下无数汗马功劳,从而才有曹操的气势统一北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在用人面前不知利用人才,致使失去很多机会,而曹操当知道许攸前来投奔,竟不待穿上鞋子,赤脚相迎,这一招竟是许攸对这位发小心悦诚服,故而线上一计,保证了曹军的大胜。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合,共抵曹操,周瑜、黄盖、庞统、诸葛亮等一展才华,一个个计谋是曹军丢盔弃甲,也是曹军实力严重受挫。赤壁之战可以说是计谋之战,是战争的上乘法,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在《三国演义》中猛将忠士的身影和战功比比皆是,但也有不少女人在里面起了不小的作用。

司徒王允献计貂蝉,从而挑起了董卓和吕布的矛盾,从而使其父子反目成仇,成功的离间了父子关系。(第八回 司徒巧使连环记,董太师大闹凤凰仪亭)

貂蝉的角色拿捏的恰到好处,董卓被其玩弄与股掌,同时与吕布暗送秋波,最终郎才女貌,可为佳话,却再心无天下,然吕布兵败之后,貂蝉现身,一句“将军与妾做主,勿轻身自出。“不知貂蝉是否与吕布同尽,还是被曹操等笑纳,而不得后话。这也许正如其美貌,给人留有想象比现实更重要。

而二乔可为江东美女,乔老生得二女,均得以嫁给如意郎君,大乔嫁于孙坚,二乔嫁于周瑜。二乔在小说里也有其相当大的作用,周瑜心胸狭窄,气量比不得诸葛亮,在周瑜家里,二乔经常让周瑜平心静气,无奈被诸葛亮三言两语之下,呜呼命已归黄泉。曹操也对二乔眼馋,在铜雀台上,将儿女关上,又不知所以云,后事不得而知。曾有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再说诸葛亮,司马懿之才。在用计上,诸葛亮也算计略高一筹,诸葛亮舌战群儒,把东吴的谋士说的哑口无声,可见谋略过人,口才也好。诸葛亮在识人方面也很准,智取华容道,让关羽报恩。锦囊杀魏延等,七擒孟获,搞好邻里关系。而司马懿自动引退,少了戒备之心。而空城计,司马懿真的上当了么?当时朝中最害怕的是诸葛亮。如果他死了,估计司马懿也活不长,毕竟鸟兽尽,良弓藏,他还是懂得的。

反过来,再看下阕,“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西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仔细看来,又彷佛两个人:渔夫,樵子。

虽羡功名续万代,更幕笑谈此三人。渔夫的出现永远都带着烟火气,又带着远离尘世的潇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夫独钓江雪,煮鱼煮月,于是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达非取鱼。”

一边低头看花,抬头看月,微笑上脸如同水里养鱼。怒则真怒,笑则真笑,喜则真喜,悲则真悲。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才是旷达,渔夫,美哉。

拙见,望请斧正!

对本课的建议:

1.在课堂上,我感觉老师和学生缺少文学的交流,学习是互动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互动。

上一篇: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报告会心得感悟下一篇:大班水的用途的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