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人物(共8篇)
太史慈(字子义)毛 玠(字孝先)公孙度(字升济)公孙瓒(字伯圭)文 钦(字仲若)文 聘(字仲业)尹 奉(字次曾)邓 艾(字土载)邓 芝(字伯苗)邓止飏(字玄茂)孔 伷(字公绪)孔 昱(字世元)孔 融(字文举)母丘甸(字子邦)母丘俭(字仲恭)甘 宁(字兴霸)左 慈(字元放)卢 植(字子干)申 耽(字义举)田 丰(字元皓)田 畴(字子泰)田 豫(字国让)史 涣(字公刘)乐 进(字文谦)冯习(字休元)司马师(字子元)司马防(字建公)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字子尚)司马儁(字元异)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望(字子初)司马徽(字德操)司马懿(字仲达)边 让(字文礼)吉 穆(字思然)吉 邈(字文然)毕 轨(字昭先)吕 布(字奉先)吕 范(字子衡)吕 凯(字季平)吕 岱(字定公)吕 虔(字子恪)吕 据(字世议)吕 蒙(字子明)朱 隽(字公伟)朱 然(字义封)伍 孚(字德瑜)伍 琼(字德瑜)任 峻(字伯达)华 陀(字元化)华 歆(字子鱼)华 核(字永先)伊 籍(字机伯)向 朗(字巨达)全 琮(字子璜)刘 巴(字子初)刘 永(字公寿)刘 协(字伯和)刘 先(字始宗)刘 邠(字令元)刘 劭(字孔才)刘 表(字景升)刘 岱(字公山)刘 备(字玄德)刘 放(字子弃)刘 宠(字祖荣)刘 勋(字子台)刘 晔(字子扬)刘 陶(字子奇)刘 理(字奉孝)刘 焉(字君郎)刘 琰(字威硕)刘 禅(字公嗣)刘 虞(字伯安)刘 廙(字恭嗣)刘 璋(字季玉)刘 繇(字正礼)刘 瑢(字文衡)刘 馥(字元颖)羊 祜(字叔子)关 羽(字云长)许 允(字土宗)许 攸(字子远)许 劭(字子将)许 靖(字文休)许 褚(字仲康)许 慈(字仁笃)孙 礼(字德达)孙 匡(字季佐)孙 权(字仲谋)孙 休(字子烈)孙 观(字仲台)孙 坚(字文台)孙 和(字子孝)孙 河(字伯海)孙 亮(字子明)孙 桓(字叔武)孙 峻(字子远)孙 资(字彦龙)孙 乾(字公祜)孙 皓(字亢宗)孙 皎(字叔明)孙 翊(字叔弼)孙 綝(字子通)孙 策(字伯符)孙 登(字子高)孙 瑜(字仲异)刘 静(字幼台)孙 韶(字公礼)邯郸淳(字子叔)严 畯(字曼才)社 预(字元凯)社 袭(字子绪)杜 琼(字伯瑜)杜 微(字国辅)杨 仪(字威公)唐 阜(字义山)杨 修(字德祖)杨 洪(字季休)杨 彪(字文先)杨 暨(字休先)李 严(字正方)李 典(字曼成)李 胜(字公昭)李 恢(字德昂)孝 通(字文达)李 福(字孙德)李 撰(字钦仲)吾 粲(字孔休)邴 原(字根矩)来 敏(字敬达)步 骘(字子山)吴 质(字季重)岑 晊(字公孝)何 进(字遂高)何 宗(字彦英)何 晏(字平叔)何 曾(字颖老)何 颙(字伯求)
应 劭(字仲远)辛 毗(字佐治)辛 敞(字泰雍)宋 忠(字仲子)张 飞(字翼德)张 辽(字文选)张 休(字叔嗣)张 华(字茂先)张 纮(字子纲)张 茂(字彦林)张 松(字永年)张 郃(字隽乂)张 承(字仲嗣)张 南(字文进)张 昭(字子布)张 津(字子云)张 特(字子产)张 悌(字巨先)张 既(字德容)张 鲁(字公祺)张 温(字惠恕)张 缉(字敬仲)张 裔(字君嗣)张 嶷(字伯歧)张 邈(字孟卓)张 翼(字伯恭)陆 纡(字叔盘)陆 抗(字幼节)陆 凯(字敬风)陆 逊(字伯言)陆 骏(字季才)陆 康(字季宁)陆 绩(字公纪)陈 武(字子烈)陈 宫(字公台)陈 泰(字玄伯)陈 矫(字季弼)陈 琳(字孔璋)陈 翔(字仲麟)陈 登(字元龙)陈 骞(字休渊)陈 群(字长文)陈 震(字孝起)邵 悌(字元伯)苑 康(字仲真)范 滂(字孟溥)和 洽(字阳土)金 尚(字元休)金 袆(字德伟)金 旋(字元机)周 奂(字文明)周 昕(字大明)周 毖(字仲远)周 泰(字幼平)周 鲂(字子鱼)周 瑜(字公瑾)周 群(字仲直)庞 统(字土元)庞 德(字令明)庞德公(字山民)郑 泰(字公业)郑 袤(字林叔)法 正(字孝直)宗 预(字德艳)审 配(字正南)孟 达(字子度)孟 光(字孝裕)孟 宗(字恭武)孟 建(字公威)赵 云(字子龙)赵 歧(字邠卿)赵 昂(字伟章)赵 咨(字德度)荀 攸(字公达)荀 恽(字长倩)荀 彧(字文若)荀 爽(字慈明)荀 勖(字公曾)荀 谌(字友若)荀 顗(字景倩)胡 奋(字玄威)胡 质(字文德)胡 济(字伟度)胡 烈(字玄武)胡 渊(字世元)胡 邈(字敬才)种 会(字士季)钟 毓(字稚叔)钟 繇(字元常)种 劭(字申甫)钟 拂(字颖伯)皇甫嵩(字义真)郗 虑(字鸿豫)郤 正(字令先)姜 叙(字伯奕)姜 维(字伯约)娄 圭(字子伯)祖 茂(字大荣)祢 衡(字正平)费 观(字宾伯)费 祎(字文伟)骆 统(字公绪)秦 宓(字子敕)秦 朗(字元明)袁 术(字公路)袁 尚(字显甫)袁 绍(字本初)袁 逢(字周扬)袁 隗(字次阳)袁 遗(字伯业)袁 熙(字显奕)袁 谭(字显思)耿 纪(字季行)桓 阶(字伯绪)桓 范(字元则)桥 玄(字公祖)贾 充(字公闾)贾 诩(字文和)贾 逵(字梁道)夏侯玄(字大初)夏侯尚(字伯仁)夏侯和(字义权)夏侯威(字季权)夏侯敦(字元让)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惠(字稚权)夏侯琳(字子林)夏侯霸(字仲权)顾 雍(字元叹)徐 晃(字公明)徐 盛(字文向)徐 庶(字元直)徐 璆(字孟玉)脂习(字元升)留 赞(字正明)凌 统(字公绩)高 干(字元才)高 柔(字文惠)郭攸之(字演长)郭 奕(字伯益)郭 恩(字义博)郭 淮(字伯济)郭 嘉(字奉孝)诸葛诞(字公休)诸葛亮(字孔明)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珪(字子贡)诸葛原(字景春)诸葛靓(字仲思)诸葛瑾(字子瑜)诸葛瞻(字思远)陶 谦(字恭祖)黄 权(字公衡)黄 忠(字汉升)黄 盖(字公覆)曹 仁(字子孝)曹 丕(字子桓)曹 休(字文烈)曹 宇(字彭祖)曹 芳(字兰卿)曹 奂(字景明)曹 纯(字子和)曹 昂(字子修)曹 洪(字子廉)曹 真(字子丹)曹 爽(字昭伯)曹 植(字子建)曹 嵩(字巨高)曹 髦(字彦士)曹 睿(字元仲)曹 彰(字子文)曹 操(字孟德)眭 固(字白兔)崔 琰(字季珪)淳于琼(字仲简)彭 羕(字永年)
董 允(字休昭)董 卓(字仲颖)董 和(字幼宰)董 昭(字公仁)董 袭(字元代)董 厥(字龚袭)蒋 干(字子翼)蒋 钦(字公奕)蒋 济(字子通)蒋 琬(字公琰)韩 当(字义公)韩 珩(字子佩)韩 浩(字元嗣)韩 遂(字文约)韩 嵩(字德高)韩 暨(字公至)韩 馥(字文节)程 秉(字德枢)程 昱(字仲德)程 普(字德谋)程 畿(字季然)傅 干(字彦材)傅 巽(字公悌)傅 嘏(字兰石)鲁 肃(字子敬)蒯 良(字子柔)蒯 越(字异度)楼 玄(字承先)虞 翻(字仲翔)路 粹(字文蔚)简 雍(字宪和)满 宠(字伯宁)蔡 邕(字伯喈)蔡 琰(字文姬)臧 霸(字宣高)裴 秀(字季彦)管 宁(字幼安)
谯 周(字允南)
潘 璋(字文圭)
霍 峻(字仲邈)
高尔基说:“小说需要人物, 需要具有其心理底一切错综的人, 而在我们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 人的心理是十分混乱的, 假使作家把一个人描写成仅是一些恶行或者仅是一些善行的容器, 这就不能满足我们, 这就不能说服我们。”因此, 性格的复杂性是人物获得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必要条件。
《三国演义》塑造的一系列人物, 性格复杂而又有机统一起来。比如曹操, 作为奸雄的典型, 就具有“似乎忍”、“似乎义”等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小说竟刻画了他的机敏, 求贤、容人、从谏和雄才大略, 又刻画了他的奸诈和残暴。他时而是个恶棍, 时而是个天使, 时而是个智者, 时而是个痴呆, 智慧与情感、热情与冷漠、自信与绝望, 似乎一切不可调和的东西都有了调和的可能性、合理性。
小说的曹操是一个能征惯战、文韬武略、雄才大志的人物, 他骄横但不愚蠢, 在许多重大战略问题上, 干脆果敢。他经常失败, 却从不灰心, 善于将失败的阴云化为乌有, 重整旗鼓, 继续奋斗, 充分体现他鲜明独特的个性。
小说侧重刻画其自私、奸诈、暴虐的性格, 疑杀吕伯奢全家, 逼死吉平、杀杨修、孔融, 借王垕之头以压众心, 计杀耿纪等七百口, 以至带剑入宫, 逼死怀孕的董妃, 棒杀伏后, 鸩杀皇子, 射猎时敢同天子“并马而行”, 甚至代天子受群臣祝贺, 挟天子以令诸候, 这些情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他的自私、诡诈、残暴不仁。
他以“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为座右铭, 草菅人命、横行朝野。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 他经常表现出宽宏大量, 破袁绍之后, 把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付之一炬而“令反侧子自安”。他重用忠实于他的人才, 为了得名将, 他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并付出极大的代价, 像对待屯土山上被困的关羽和长坂坡厮杀的赵子龙。
曹操身上不光有奸诈暴虐、极端自私的一面, 为了国家利益, 他冒死刺董卓, 并独自率军伐董卓, 又表现出一种“宁可玉碎, 不可瓦全”的英雄气概。他能放下豪族的架子, 慧眼识英雄,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情节就表现了曹操对当时身轻名微的关羽的支持。他虽好猜忌, 滥杀人, 可他对陈琳却“怜其才而赦之”, 还义释张辽, 表现“不念旧恶”的政治家的风度。
曹操形象的本质特点是奸诈、残暴、自私, 但小说不是简单地丑化他, 相反, 他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形象。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人不是一片湖泊, 而是一道河流, 而且是草原上的河流。因此, 这道河流有的地方干涸无水, 有的地方宽阔, 有的地方泥淖, 有的地方清澈, 有的地方湍急, 有的地方平缓, 但总是这道河流。”一个人除了白粉, 不可能尽是炭黑, 在错综复杂的性格发展中, 要让人感到“总是这道河流”, 在一个完整的性格中, 要有性格的主干, 让这根主干体现人物性格质的规定性, 支配人物的命运, 人的行动、语言, 正是这根主干形成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和最终归宿。
小说刻画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 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塑造性格的多重返光, 多重折射, 相比相关地突出曹操最本质的性格因素。“奸邪、诈伪, 阴险凶残”是曹操性格的主干, 统辖其性格的各个方面。黑格尔说得好:“人物性格也必须把他的特殊性和主体性融合在一起, 他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 而在这一种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三国演义》把曹操的本质性格因素和非本质性格因素相对相交地表现出来, 既达到对曹操性格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揭示, 又强化了曹操的本质性格, 使曹操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真实可信。
二.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是诉诸视觉和思维的艺术, 必须意象明朗, 使读者能当场理解明白, 因而往往采用对比的手法, 有时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描写, 个性相反, 双峰对峙, 泾渭分明, 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小说描写徐庶荐孔明的情节:“庶日:‘此人不可屈致, 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 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如何?’庶曰:‘以某比之, 譬犹驽马并麒麟, 黑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促, 乐毅, 以吾视之, 管、乐殆不及此人也。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三国演义》第36回) 文中先把诸葛亮比为周朝的吕望, 汉朝的张良, 又把徐庶和诸葛亮相比, “驽马并麒麟、黑鸦配鸾凤”, 再把诸葛亮和管仲、乐毅相比, 说管、乐殆不及此人, 诸葛亮未出场, 就通过徐庶的三次对比, 而先声夺人, 显示出诸葛亮是“天下一人”。
在塑造诸葛亮这个典型人物时, 把他同周瑜、曹操、司马懿乃至鲁肃等作对比。其中以同周瑜的对比尤为出色。赤壁之战前的曹操, 困陶谦击张绣、战袁术、斩吕布、破袁绍、降刘琮、所向披靡, 绝无敌手;但赤壁之战中遇到了周瑜, 曹操就显得束手无策, 处处被动, 难以应付。周瑜连施妙计, 赚蒋干, “苦肉计”, 火烧曹营, 大败曹操, 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周瑜之计瞒过曹操, 却瞒不过诸葛亮。小说多处作了渲染, 以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 就不用说曹操了。周瑜对付曹操易如反掌, 但对付诸葛亮却力不从心。在孙、刘联盟抗曹的过程中, 周瑜发现诸葛亮才智过人, 久后必成吴国的大患时, 千方百计加害诸葛亮。如派诸葛亮往聚铁山劫粮, 即欲借曹操之手杀之;令其十日内造十万枝箭, 欲借军法杀之, 诸葛亮却机智地应付了。通过周瑜和诸葛亮性格的鲜明对比, 一个器量狭小, 嫉才妒能, 眼光短浅;一个宽宏大量, 顾大局, 有远见。打败曹操后, 周瑜同诸葛亮为地盘明争暗斗, 但周瑜总是计逊一筹, 以失败而告终, 而诸葛亮每计必胜, 夺得荆州, 为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的强烈对比, 突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 沉着冷静, 果断勇敢的性格特征。
毛宗岗在评《三国演义》时说:“文有正衬与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 其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为加倍乖巧, 其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 以丑女形之而美, 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 写虎将者, 以懦夫形之而勇, 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
毛所谓“衬”就是对比烘托。“正衬”如以勇比勇, 以智比智, “反衬”如以懦比能, 以愚比智。毛宗岗认为“反衬”不如“正衬”, 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 比如用“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就不如以“周瑜乖巧”更能衬托出“孔明之加倍乖巧”。但反衬的作用也不可小看, 如以曹操的奸诈暴虐衬刘备的仁慈宽厚就很有力。总之, 不论“正衬”“反衬”, 只要用得恰当, 就能使对比鲜明、突出、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大有裨益。《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就是在“衬”中鲜明突出的。
三.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前进的。小说要塑典型人物或典型环境, 也必须表现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如“空城计”一节作者把诸葛亮和司马懿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他的性格。“空城计”实乃心理战, 诸葛亮以一空城设疑阵, 吓走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突出地反映了两军主帅性格的矛盾冲突。诸葛亮“平生谨慎, 不曾弄险”他料到司马懿深知自己这一特点, 即加以利用而成功。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 面对空城就产生了疑惑, 不敢轻易冒进, 引军匆匆退去。毛宗岗评说:“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 必不敢大胆于一时。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 正为信其小心平日耳。”可谓得矣。
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人物性格而发生出矛盾冲突, 通过矛盾冲突又表现人物的性格。毛宗岗说:“以豪杰折服豪杰不奇, 以豪杰折服奸雄则奇;以豪杰敬爱豪杰不奇, 以奸雄敬爱豪杰则奇, 夫豪杰而至折服奸雄, 则是豪杰中有数之豪杰;奸雄而能敬爱豪杰, 则是奸雄中有数之奸雄也。”
小说第二十六回, 写关羽落到曹操手里, 曹操按理该杀之, 结果却“不觉爱之敬之而不忍杀之”。这不是曹操有容纳关羽的“仁”, 是关羽的“义”将他折服了。把奸雄和豪杰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 对立性格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鲜明地表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第四十五回, 写蒋干盗书, 把周瑜和蒋干放在尖锐的冲突中来刻画其性格特征。毛宗岗说:“周瑜诈睡, 是骗蒋干;蒋干诈睡, 又骗周瑜。周瑜假呼蒋干, 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 是不知其诈呼。周瑜之醉, 醉却是醒;蒋干之醒, 醒却是梦。妙在说破他是说客, 使他开口不得;又妙在说他不是说客, 一发使他开口不得。妙在梦中呼子翼, 骂曹赋, 使他十分疑惑, 又妙在醒来忘却呼子翼, 益发使他十分疑惑。周瑜假做极疏, 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 却步步是呆。”周瑜机智、善谋的性格和蒋干呆笨、愚蠢的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十分鲜明突出。
《三国演义》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 不仅丰富了情节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反复渲染, 深化人物性格
为了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和描写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小说常常采用类似中国画中皴染的手法。通过一系列情节的描写, 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特征, 使得人们性格更鲜明, 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曹操刚出场, 汝南许劭对他说:“子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曹操不但不恼, 反而闻言大喜, 其奸雄本色之露。后疑杀吕伯奢一家;屠戮许州人民;杀害刘琮母子;骗杀无辜将士三百余人;“借”王垕头平从怒;假手杀祢衡;梦中斩刺客等情节的描写, 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恶德。
《三国演义》中典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往往是作者理想的集中体现, 所以对典型形象的主要性格的着意渲染, 使作品理想化的光彩更加耀眼夺目。
作者把忠义作为臧否人物, 评论是非的标准, 小说所有人物, 孰忠孰奸, 孰义孰不义, 泾渭分明。作者的极力赞忠义, 批奸伪, 塑造了许多受人景仰的忠义之士, 最突出的莫过于诸葛亮和关羽。作者不惜笔墨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渲染。
关羽是勇武重义的典型。小说通过斩华雄, 诛颜良、文丑, 过五关斩六将, 单刀赴会等情节的层层渲染来表现他的神勇。又通过桃园结义, 封金挂印, 千里送嫂、辗转寻兄、宁死不屈等情节表现了他对刘备蜀汉事业的忠义。还值得一提的是“义释曹操”的情节, 这一点历来受人指责。其实, 这一情节倾注了作者的心血, 不仅升华了关羽重义的品质, 也深化了主题。因为关羽的义高于一切, 其忠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明知军令在身, 却冒军法之险, 弃盖世之功, 置刘备一统大业于不顾, 动故旧之情, 在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这就突出地表现他为义而牺牲自我的精神。关羽放走曹操是原则性的错误, 但他知恩必报, 恩怨分明的重义性格, 必须这样写, 才符合其性格发展的逻辑, 如果不这样写, 反倒损害关羽形象的统一, 使关羽性格前后矛盾, 那就不是艺术典型的关羽了。作者不惜花费许多章节对他的义进行多层次的刻画, 使其性格特征得以突出, 达到统一。
作者在揭示关羽悲剧性格时, 并没有把他停留在夜读青史、为人磊落, 恩怨分明上, 而是深刻地揭露了他傲慢自负, 刚愎自用的性格, 并且不惜笔墨, 进行了大量的渲染, 他独镇荆州时, 悲剧性格就日益萌发, 诸葛亮一句“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的赞语, 顿消他欲与马超争高下之念;为显示自己的超群绝伦, 而不愿与黄忠“老兵同列”。其傲慢自负之气焰不仅于此, 他还置诸葛亮“北拒曹操, 东和孙权”的总体战略而不顾, 导致孙刘联盟破裂, 荆州失陷;他缺乏宽厚之风, 待部下苛刻, 结怨于人, 使縻芳等献城降吴, 孟达、刘封坐视不援, 这些情节的渲染, 揭露了他悲剧的根源, 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反复渲染、刻画, 使得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 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和质感, 更加耀眼夺目, 光彩照人。体现了人物形象塑造上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特色。
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突出主要人物时, 小说常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既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又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起到强化作用。
小说第八十五回, 写曹丕乘刘备刚死, 用司马懿, 调五路木军攻蜀;诸葛亮稳坐相府, 运筹帷幄, 五路军马均被平息。作者仅对遣使入吴作了一点实写, 其余全用虚写。实际上只写诸葛亮的应敌之策和各路兵马被平息的结尾。然而诸葛亮的“鬼神莫测之机”跃然纸上, 这个智慧人物就更加突出了。
在刻画关羽的神勇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关公曰:‘如不胜, 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 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 某去就来。’出账提刀, 飞身上马。众诸候听得关外鼓声大振, 喊声大举, 如天摧地塌, 岳撼小崩, 众皆失惊。正欲探听, 鸾铃响处, 马到里中, 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三国演义》第五回)
关羽如何斩华雄, 作者没有实写, 全部放在背后进行, 让读者去想象。此前实写华雄的勇猛, 斩鲍忠, 败孙坚, 杀祖茂、毁愈步、敌潘凤、吓得各路诸侯惊慌失措, 把华雄的勇猛写得很有声势。然而关羽却在酒尚温的工夫就把他的头提, 关羽的神勇就可想而知了。关羽斩华雄的这段描写收到了“此时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
再如张松献地图一事, 实写赵云、关羽和刘备的行为, 将诸葛亮隐蔽在后面, 却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睿智, 正如毛宗岗批道:“文有‘隐而愈现’者。张松之至荆州, 凡子龙, 方长接待之礼与玄德对答之言, 明系孔明所教。篇中只写子龙, 只写玄德, 更不叙孔明如何打点, 如何指教, 而令读者心头眼底, 处处有一孔明在焉。真神妙之笔!”《三国演义》在许多地方将虚与实的描写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 不仅使内容显得广阔, 头绪清楚, 而且主要人们的性格鲜明、突出, 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六.具体鲜明的人物语言, 展示人物性格的独特个性
《三国演义》在该画人物性格时, 往往是让人物亲自登场, 自我暴露。这种任人物亲自登场表演, 让读者直接接触人物性格,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小说第三回曹操说:“宦官之祸, 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 使至于此。若欲治罪, 当除元恶, 但付一吏狱足矣, 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 事必宜露, 吾料其必败也。
当时何进为了铲除宦官, 想召各方军队进京, 在当时国家动乱之机, 这样做的结果, 无非是引狼入室, 给野心家以可乘之机。曹操看到这一点。但何进不听劝告, 最终身败名裂, 还遗患了董卓之乱, 造成天下纷争的动乱局面。曹操话虽不多, 但表现了一个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表现曹操有超人的识人才能时, 最精彩的是“煮酒论英雄”中同刘备的对话, 曹操十分精辟地对当时各路群雄予以透彻的剖析。
刻画他的奸诈时, 最突出的是通过他同王垕关于军粮的那一段谈话:“吾欲向汝借一物, 以压众心, 汝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 但不杀汝, 军心变矣。汝死后, 汝妻子吾自养之, 汝勿虑也。” (《三国演义》等十七回) 这段话揭露曹操损人利己是何等刻骨阴毒, 本来是自己的意图却借别人的手来实现。其后, 用别人的脑袋来救一时之急, 以增强自己的威信, 既解决了粮食的困难, 又激励了士气, 但却暴露出了他的凶残, 奸诈的性格特征。
刻画刘备请诸葛亮时, 刘备说:“先生不出, 如苍生何!” (《三国演义》第38回) 。他在携民渡江逃亡时说:“为吾一人而百姓遭此大难, 吾何生哉!” (《三国演义》第41回) 表现出他大慈大悲。他还说:“举大事者, 必以人为本。令人归我, 奈何弃之?” (《三国演义》第41回) 这些话, 在曹操的口中是无法说出来的, 只有刘备方能说出此话, 这使他俩的个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从而体现刘备的宽厚、仁慈。
诸葛亮的语言也极富个性特色。如“隆中对策”的精辟阐述, “舌战群儒”的机智灵活, 《出师表》里的肺腑之言, 非常突出地体现了诸葛亮忠贞、睿智的性格特色。
关羽傲慢自负, 刚愎自用的性格也通过他的语言体现出来。如他同诸葛瑾的一段对话:“云长曰:‘子瑜此来何意?’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公吴候有一子, 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 特来求亲, 两家结好, 并力破曹。此诚美事, 请君候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 立斩汝首!再休多言!” (《三国演义》第73回) 这段对话将关羽不可一世、傲慢自负的性格刻画得十分深刻。又如, 当他听到黄忠被封为“五虎大将”之列时, 大怒道:“……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三国演义》第73回) 关羽争强好胜而不分敌我, 视战友为对手的性格跃然纸上, 通过关羽的语言反映出他刚愎自用, 傲慢自负的悲剧性格是很具体的。
在《三国演义》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独特个性, 是作者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三国演义》中人物语言的独特个性, 为后来的古典小说, 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在人物语言的描写方向开了先河。
《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典型形象方面,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才能, 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 小说生动而形象地将诸葛亮, 曹操、刘备、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孙权、周瑜、鲁肃、郭嘉、程昱、荀彧、许褚、马超、徐晃、张辽、司马懿、吕布等不同的人物性格刻画出来, 塑造了许多典型的艺术形象, 使他们以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的姿态走进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的画廊里。
参考文献
[1][苏]高尔基著缪灵珠译《俄国文学史》,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第2、3页。
[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第307页。
[3][转]钟文性格的复杂性与质的规定性《文艺研究》1984年01期。
[4][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 2006。
一、曹操奸的一面
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由于《三国演义》中具有尊刘抑曹的倾向,描写曹操奸诈的地方很多。但塑造的最为典型的还是吕伯奢之死和借王垕人头。
1.曹操行刺董卓未成才潜逃到吕伯奢家的。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不图千金之赏和万户侯之封,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收留了前来投宿的曹操。对曹操以宾主之礼相待,毫无自尊傲幼之态。他嫌杀猪作食还不够热情,还要亲自去邻村沽取好酒来为曹操压惊。在那个世风日下,人心浅薄的时代,这个寻常小民吕伯奢待曹操义重如山,恩情何深!然而曹操不但不以恩德相报,反而杀光了他的全家,甚至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也不放过。如果说曹操连杀八人是由于误将磨刀杀猪当作要杀害自己属于误杀;那么,他杀吕伯奢本人则纯属故意杀人。其杀人情状不仅十分歹毒,手段也极其狡猾。“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可见曹操多么凶残、狡诈。与曹操一起杀人的还有原中牟县县令陈宫。当发现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属后,陈宫悔恨莫及,曹操则毫无悔意,又在逃跑中杀害了吕伯奢本人!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一系列罪行终于使陈宫识透了他的真面目:“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
2.“借王垕人头”更能表现曹操的诈术之深。曹操征讨袁术时,当时十七万曹军围困了寿春城,长期攻打不下,日费粮食浩大,而附近诸郡又遭荒旱,接济不及;从孙策处借来的十万斛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摆在了曹操面前。但曹操毕竟还是曹操,他又一次逢凶化吉,轻易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他先用诈术来让王垕上钩,然后借王垕的头来平息众怨,维护自身的威信。曹操这样做当然不只是靠小斛分粮的办法节省了几颗粮食,他明知这样会带来士兵的怨恨,但他正需要这种怨恨情绪。因为只要杀了王垕,把责任往死鬼身上一推,不明真相的士兵们就会转恨于王垕,而他这位曹丞相却嬴得了为士兵平愤和关心士兵命运的美名。这样,士兵们就会对他感恩不尽,甘心为他去拼命。果然,第二天对曹操感恩不尽的士兵们不惜牺牲生命冒矢石前进,很快就攻下了寿春城。可见曹操是多么残忍、诡诈。正是由于曹操奸诈的个性,使许多文人志士宁死不为他效力,而最终限制了他成就一代英雄伟业,只能统一北方而不能统一全国。
二、曹操雄的一面
如曹操除了奸的一面,也有他雄的一面。不然他也不会在群雄当中取得擒吕布、灭袁术、除袁绍、败刘备和夺荆州等一系列巨大胜利。他能够识人、用人,有谋略,是一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二十岁任洛阳北部尉时就执法严明,不畏豪门权贵。一日,宦官蹇硕之叔,提刀夜行犯禁,他捉住后依法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后来董卓专权,满朝公卿一筹莫展,是他首先发“矫诏”驰扱各道,招集“义”兵,讨伐董卓。曹操在用人上,不计出身贵贱,职位高低,唯才是用。第五回写讨董大军在汜水关被华雄连斩数将,公孙瓒属下马弓手关羽请战,袁绍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正是曹操他不仅支持关羽上阵,而且酾热酒一杯助威。才有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故事。
当关羽投降曹操后,他对关羽十分爱怜,想方设法要留住他。当知道这己是不可能时,心中虽然不快,但还是要做出个样子来,赞叹关羽是“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也”。下令各关隘放关羽通行。特别是,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他仍不改原旨。这是因为他知道尽管失去一个关羽,但却会嬴来更多的人对他的忠心。而赐马赐袍的恩德,果真使关羽铭记在心,到了华容道上,到底赚回了一个性命。其实他何尝只怜惜一个关羽!他手下的大将典韦死了,他亲自去哭奠,并对手下将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这是哭着死人,给活人看。一次兵败,退至襄城、淯水,忽然,他在马上放声大哭,使人大吃一惊。原来,他想起了失去的大将典韦。这自然是触景生情。在祭祀中,他连战死的典韦的坐骑也祭了。由此可见,曹操手下之所以兵多将广,不是没有原因的。
曹操也是很有谋略的。在官渡之战中,他获得大胜。但从敌方图书中捡出许都及军中诸人战前私通袁绍的书信一封。按照曹操的本性,是不会轻易饶过那些人的,然而却不,他竟认为那时袁绍强盛,连他自己都难自保,何况别人呢?于是把书信尽行烧毁,既住不究。这一手可以看出他还有一个政治家的气度。正是由于曹操的这种雄才大略才使他能够在乱世纷争中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领袖。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贬重于褒,因此,许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臣,只看到了他奸的一面,而忽略了他雄的一面,这是错误的。曹操的奸与雄是相统一的,舍去哪一方面都不是奸雄曹操的形象。
暑假里,我读完了学校老师推荐的名著——《三国演义》。这部巨著讲的是在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为代表的诸侯争霸,魏蜀吴三国兴亡、忠奸仁义之士群雄逐鹿的历史。
我最喜欢的英雄人物是常山赵云赵子龙。他一方面武艺超群,在长坂坡三进三出曹操百万军重围,救出阿斗;另一方面忠心不二,自追随汉室皇亲刘备以后忠心护主又十分懂得礼节和计谋,每一次诸葛亮下命令之时,他只干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从不过多问为什么,他有勇有谋,忠于报国,所以我喜欢他。
我最讨厌的人物是汉贼曹操。他有三曹之文才美名,虽然南征北战,历经官渡之战平定内乱,统一了北方,但是为人奸诈,为实现自己的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生性多疑,怀疑任何人任何事,错杀、误杀不计其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诡辩说法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我最佩服的谋士是诸葛亮。虽然地处偏僻卧龙岗,但胸怀天下事,隆中对一策决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空城计使司马懿望风而逃,火烧赤壁使曹操百万大军土崩瓦解,木牛流马解决了运输的大难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千古绝唱。
《三国演义》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忠义,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作者罗贯中通过汝南许劭、南阳何颙之口,对曹操的一生作了总的定性。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于所谓‘炎刘’实有大功‛;‚曹操站的地位高,形象大,方面广,脑子复杂,非封建史家、世俗说话人及一般听众所能理解‛。
近年来,随着《三国演义》、《曹操与杨修》、《曹操与蔡文姬》等影视剧的播出,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较大的‚三国热‛。这些影视作品和随之产生的影评、剧评,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析研究,多受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的影响,重在突出其欺君罔上、窃国谋逆、玩弄权术、残暴不仁、虚假伪善、奸诈狡猾的‚乱世奸雄‛这一负面,而忽略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正面。
为此,笔者在反复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并结合晋代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和部分学者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评述后认为:‚乱世奸雄‛曹操,性格最为复杂;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一生功大于过;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笔者就从曹操性格的多元化、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三个方面,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一.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给他作结论。‚奸诈‛,可以说是曹操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但正如‚多愁善感‛说明不了林黛玉一样,‚奸诈‛也远远不能把曹操这一形象的丰厚意蕴囊括无余。
曹操形象复杂性格的出现,是罗贯中有意识的艺术追求。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一切事物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才能‛。罗贯中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在保持曹操形象的‚定性‛的同时,写出了其情感的丰富性和性格内在的复杂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而使该形象获得了真实性、审美性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1、鲜明独特、反差巨大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曹操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但当他在行军途中目睹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时,却又动了真情实感;‚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对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等群雄的评价入木三分,表现出敏锐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但却对刘备后园种菜、闻雷失箸的韬光养晦之计毫无察觉,又显得十分愚顿;曹操一方面极力搜罗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却又嫉妒人才,斩杀聪明过人的杨修;在曹氏集团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曹操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充分展示了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但‚梦中杀近侍‛又显露出内心的狐疑和空虚;曹操有时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甚至打了胜仗还要奖赏事前劝阻之人,有时则刚愎自用、无比骄横,故有濮阳之狼狈,赤壁之败绩;‚焚书不问‛、‚赦免张辽‛、‚义释关羽‛,曹操的宽宏大度令人叹为观止,而荀彧、荀攸这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智谋之士稍有冒犯,便翻脸不认人,其气量之狭窄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人物就是这样在时空的变迁中,展现着自己的丰富侧面。这些乍看起来互不见容的侧面融为一体,形成了曹操多姿多彩的性格世界。
作者在写出曹操诸多性格鲜明而巨大的反差的同时,还提供了形成这些反差的真实可信的内在依据。曹操生逢乱世,臵身于你死我活的政治舞台上,较之常人其社会关系更加特殊;曹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有志于‚削平天下‛,其生存意志比常人更加强烈;曹操的文韬武略,不仅芸芸众生难望项背,而且当时的群雄即使是刘备、孙权也无法相提并论,不得不曲居其下让他三分。凡此种种,决定了曹操这个人物既可以建树重大的德行,也可以制造重大的罪恶,他的性格内部的冲突更加尖锐而多样,诸多性格之间的辩证内容更加丰富而突出。罗贯中对曹操性格诸元素相反相成的表现,符合生活与人物性格的逻辑,体现着艺术的辩证法。
2、复杂多变、正反交叉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多变的。以‚赦免张辽‛这一情节为例,曹操初欲手刃张辽,暴露出易于冲动和气量狭窄。但听了刘备、关羽的劝谏,又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显现出惊人的反应控制能力和过人的度量。他爱惜张辽之才是真诚的,但说什么‚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就显得十分虚伪了。这一方面是为了掩饰自己有失风范的丑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消刘备、关羽救保张辽的影响。曹操从拔剑到掷剑、从恼羞成怒到笑脸相迎,张辽由阶下囚到座上客,是在转瞬之间完成的,反映了即使是在一件小事上,曹操的性格元素也是表现得异常活跃和丰富的。
曹操的性格之中,反中有正,正中有反,是正反交叉的。曹操攻破下邳,首先想到的是先差人进城安民,稳定民心;击败袁绍之后,深感河北百姓之苦,尽免其当年赋税。这些举措,不能全以‚虚伪‛视之,作为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与一味杀伐的董卓不同,深知以民为本的道理。但攻冀州时,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于是军民震服,曹操亦心中暗喜‛,则又见出他爱民的伪善。曹操性格中的‚豁达乐观‛,大多表现为胸襟开阔、积极进取、不计前嫌,但赤壁之战中几十万军队顷刻间‚灰飞烟灭‛,不得不率领残兵败将落荒而逃,此刻他反而三次大笑,这时的乐观就是一种强打精神、可笑可怜的自我解嘲了。
再如曹操的‚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高的智慧,所以有时并不觉得可憎可鄙,而是显得很机智、巧妙,让人虽不能心悦但却能诚服。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以‚望梅止渴‛为例,说他奸诈、愚弄将士也可,因为梅林毕竟是虚造的幻影;说他机智、爱护将士也可,因为在行军途中将士缺水口渴的情况下,他巧妙地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达到了将士‚不渴‛的目的,奸诈中有机智,愚弄中有爱护。其余事例,如‚装病谗叔‛、‚刺卓献刀‛、‚借头稳军心‛、‚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是如此。既有奸诈狡猾、虚假伪善的一面,也有机智勇敢、以身作则、求贤若渴的一面。
二.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
出于正统的需要,在罗贯中的笔下,在后世许多学者的文里,在文学艺术之中,在舞台艺术之中,曹操总是得不到半点‚好处‛,人们对他总是贬多于褒,将他塑造成为花脸式的‚大奸臣‛。只有现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等少数学者,敢于站出来为他‚叫屈‛,替他‚平反‛。
纵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活动,以赤壁之战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操与后期的曹操比较,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曹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总的说来,功是大于过的。
1、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
前期的曹操虽已开始‚挟天子‛,但目的却在‚令诸侯‛。他此时面临的主要是与中原各个军阀的矛盾,所致力的是壮大实力、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作者在表现曹氏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创业过程中,重在表现曹操的‚雄‛、‚智‛和‚可爱‛。后期的曹操主要处理的是与蜀、吴的矛盾,尤其与以恢复汉室相号召的刘备集团的矛盾更为突出,其最终目的是‚扫清四海‛,统一天下,取刘汉而代之。此时作者重在表现曹操的‚奸‛、‚愚‛和‚可恨‛。曹操的形象是流动变化的,大致说来,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
作者罗贯中在表现曹操的奸与雄、智与愚、可爱与可恨时,并不是截然分明、纯粹平行的,而是交叉混杂、互相包容的。奸是雄者之奸,雄是奸者之雄;愚是智者之愚,智是愚者之智;恨是爱者之恨,爱是恨者之爱。例如曹操大宴铜雀台时,臣下有劝进之意,他当即宣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这些话,当然不无自我开脱、自我粉饰的成分,但他毕竟没有称帝,却是不争的事实。宋贤评曹操诗云:‚虽秉权衡欺幼主,尚存礼义效周文‛,对曹操的评价比较恰如其分。这也是曹操‚藏奸‛的地方。
2、曹操之功。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曹操的发绩,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通过招兵买马、诱降义军、招降敌将、招降敌兵等手段,网罗了许多人才,扩充了军事实力。先是高举‚忠义‛大旗,矫诏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然后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逐步削平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为了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在北方分兵屯田,兴修水利,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他用人唯贤,重视人才,敢于打破世族门第的观念,罗致了许多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他还对那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加以抑制,不至使他们尾大不掉,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阀权力。这些举措,不但巩固了摇摇欲坠的汉末中央政权,而且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北方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处于和平环境之中,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不断加强,为曹操死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最终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奠定了基础。
(3)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
3、曹操之过。
(1)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他们的双手都粘满了人民的鲜血。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例外。‚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董卓、王允死后,青州黄巾军再次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不仅靠着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2)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3)玩弄权术,残暴不仁。
历史上的阴谋家、野心家都喜欢玩弄权术,曹操更是得心应手,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寿春伐袁术时,曹军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散‛,曹操便让管粮官王垕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管粮官王垕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借用毫无过错的王垕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多年来,曹操杀人不眨眼,结下了不少仇家,常害怕被人谋杀死于非命。为了掩饰自己怕死的丑态,便编造谎言,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要左右亲信在他睡着后‚切勿近前‛。当一个大白天忠于职守的近侍替他覆盖落被时,他便‚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假装吃惊地问‚何人敢杀吾近侍?‛,还假惺惺地痛哭,命人后葬。曹操的这些举动,一来是为了证实自己‚梦中好杀人‛,二来也是为了收买人心替他卖命。当耍弄权术的手段被杨修识破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曹操便借故斩杀了杨修,让这个秘密永远石沉大海,不为人知。
曹操的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报父仇攻徐州‛,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4)虚假伪善,奸诈狡猾。
曹操的伪善和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多的智慧,所以有时并不觉得可憎可鄙,让人虽不能心悦但却能诚服。青少年时代的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为了达到我行我素、游荡闲逛、逃避责难的目的,他曾‚装病谗叔‛,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董卓进京后独霸朝纲,废少帝立献帝,擅杀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义愤。曹操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从衣镜中窥见拔刀动作,他随即跪下献刀,掩盖刺杀的失败,‚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董卓虽然见疑,但仍被他瞒过,任他逃脱。其余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都可以证明曹操的虚假伪善和奸诈狡猾。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5)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蓬勃发展到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他们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来,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进宛城,见张济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语来打动她,‚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也‛,并许以还都后扶为正室,每日与之取乐,不思归期。其实张绣之降在此事之前,全与张济妻无涉;曹操本以‚妓女‛视之,岂有扶为正室之理?以曹操当时的地位,对阶下一个弱女子尚且如此,他的贪恋美色和狡诈本色可见一斑。当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志得意满时,个人的骄横无比和刚愎自用便显露无余,‚宴长江赤壁赋诗‛,刘馥只不过指出‚丞相何故说出不吉之言‛,便惹来杀身之祸,曹操大怒说,‚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曹操还在漳河之上修建壮丽无比的铜雀台,并‚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供自己晚年享乐。
曹操嫉贤妒能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斩杀杨修‛。杨修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筑园在门上书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都被杨修一一识破,让杨修所助的一方占据了上风。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称美‛、‚喜笑‛,但在内心深处却‚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
曹操所犯下的过错,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结束军阀割据、追求国家统一当中所犯下的过错。曹操的一生,功是大于过的。
三.曹操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社会**中,曹操本来‚名微而众寡‛,凭着他的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凭着他的雄才伟略,一跃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确立了‚乱世奸雄‛的地位。尽管曹操有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政治家曹操
(1)目光远大,胆识过人;
作为一个政治家,要在群雄林立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占有一席之地,没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是不行的。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就是因为他具有这样的目光和胆识。当汉末中央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曹操大胆采纳了谋士荀彧的建议,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此后,他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的名义行事,而且可以逐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通过对当时的群雄逐一进行分析后认为,淮南袁术是‚冢中枯骨‛、河北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荆州刘表‚虚名无实‛、江东孙策‚藉父之名‛、益州刘璋‚乃守户之犬耳‛,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刘皇叔具备‚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气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这些评价都十分中肯,入木三分。
(2)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在他的麾下,‚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智深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曹操宛城征张绣时,见张绣的使者贾诩才思敏捷,‚应对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贾诩以不弃张绣婉言相拒,他亦不为过,反待之甚厚。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3)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若论胸襟开阔、豁达乐观,曹操当首屈一指。‛白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关的劝谏,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关羽降汉不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战袍、赤兔宝马、美女金帛。关羽得知刘备确切消息,封金挂印护嫂寻兄,曹操‚叱退蔡阳,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路资锦袍。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2、军事家曹操
(1)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曹操治军素以‚军法甚严‛著称,对百姓也颇为爱护。宛城征张绣时,正值麦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夏侯敦所领青州之兵‚劫掠民家‛,于禁领兵‚于路剿杀,安抚百姓‛,青州之兵诬告于禁谋反。曹操查明真相,不仅惩责了夏侯敦治兵不严之过,而且对于禁大加褒奖,‚赐以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攻冀州时,曹操曾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平定冀州后,又下令尽免河北百姓当年租赋。这其中虽有伪善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爱民之举,毕竟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2)豪爽多智,指挥若定。
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曹操‚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斗中,曹操总是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
(3)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曹操多年征战,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亲自领兵上阵,与群雄厮杀,曾被兵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以身作则,要数‚割发权代首‛这一事例最为典型。宛城征张绣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他‚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之义劝阻,免死‚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
(4)善于总结,著述颇丰。
在长年的军事生涯之中,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形成了系列的军事理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著有《孟德新书》,历史上的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内容提要:对比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它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技巧。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得当。这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小说中许许多多的人物正是通过对比,更好地表现出本身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纵观全书,人物之间的对比首先表现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上。比如聚兵起事之前曹操与何进、王允等人的对比,作为军事统帅的曹操与袁绍、周瑜等人在作战之中的对比,关羽和吕布的对比等,作者就是这样有意地写不同人物对待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态度与做法,从而展现出人物之间迥异的个性特征。其次对比还表现在人物自身的对比上。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写人物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为《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增添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三国演义》 对比 不同人物 人物自身
对比是作者有意地把相互对立的事物合乎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加以对照,以突出对立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作品的形象更鲜明、更突出,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更深刻,给人以强烈感受的一种创作手法。对比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它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技巧。在小说的创作中,对比手法常常被广泛使用。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在写人物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为《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增添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小说中的人物如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年轻气盛的周瑜,乐不思蜀的阿斗,优柔寡断的袁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等无不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可以说,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对对比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主要表现在:
一 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
运用对比手法将两种人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在《三国演义》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俯拾可得。对待同样的一件事,作者有意地描写不同人物不同的态度与做法,从而展现出人物之间迥异的个性特征。如
(一)聚兵起事之前曹操与何进、王允等人的对比
东汉末年,汉灵帝病死,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拥太子辩即皇帝位,阉臣十常侍作乱,且与何进不和,对待怎样杀死十常侍,该不该当机立断,该不该引外兵入京,何进和曹操的态度截然相反。何进没有主见,听从袁绍建议:发檄文到各镇,招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对于这一举动,典军校尉曹操向何进提出自己的见解: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招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对待曹操的正确建议,何进怒斥曹操怀有私心。从结果来看:十常侍得知此消息,设计杀死了何进,外兵虽杀死十常侍,但常有不臣之心的董卓名正言顺地进了京,最后派人杀了少帝辩、何太后、唐妃等人,拥陈留王协做了汉献帝。如果开始时,何进仰仗着皇威,和他手中掌握的重兵,行权立断,杀死十常侍,正如曹操所说简直“易如反掌”。但何进却采用了错误的举动,导致了董卓专权的可悲后果。无怪乎何太后死前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导致了少帝被杀之祸。作者正是从曹操和何进如何杀死十常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比中,让读者领悟到曹操的机智与谋划远胜何进一筹。
面对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的局面,开始时,司徒王允与朝廷众官背地里皆哭,只有曹操一人抚掌大笑。曹操笑是觉得“哭能哭死董卓否?”再如正向曹操所说“ 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面对如狼似虎的董卓,曹操早就下定除去他的计划。他对王允所说的话证明了这一切:“近日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尽卓。闻司徒有七星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作者用“哭”“笑”这一对反义词,较好把曹操和王允等人进行对比:哭反映了王允等人束手无策,无计可施;笑则道出了曹操是早有谋划,成竹在胸。
此时曹操的官职很小,他还没有聚兵起事,但他的胆识与远见与王公大臣比较起来,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远胜一筹。
(二)作为军事统帅的曹操与袁绍、周瑜等人在作战之中的对比
聚兵起事后,曹操率领曹军,和袁绍,孙刘联军等进行作战,在描写战斗的过程中,作者把对比特色表现得也很明显,其中有交战双方主帅对于谋士态度的对比,主帅对战机的把握机会的对比等。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中描写的是官渡之战,这次对阵的双方是袁绍和曹操的军队,袁绍当时拥有北方的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大片土地,又有丰足的粮草,共调动了七十万军队进攻许昌,曹操仅以七万军队在官渡迎敌。双方的情况正如沮授对袁绍所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荀攸也对曹操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从上面的内容,不难看出,双方军队人数有十倍之差。同样,在这场战争中,粮草的问题是双方谋士向主帅建议应该非常重视的问题。但袁绍和曹操对粮草重视的程度是不同的。对于沮授的正确分析,袁绍不但不听,反而把沮授囚禁起来。谋士审配深知屯粮之所乌巢的重要性,建议袁绍派重兵把守,结果袁绍只派了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乌巢。曹操深知曹军的粮草缺乏,当得知袁绍军中大将韩猛为袁军运粮时,曹操听取谋士荀攸的建议,派将军徐晃来截行韩猛,曹军第一次放火焚烧了袁军的粮车。不仅如此,袁绍不听许攸趁许昌空虚,应该趁机攻打许昌,以及趁曹军粮草空虚,同时攻打曹军,这样两路夹击,可大败曹军的建议。还怀疑许攸是奸细,想杀了许攸。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操,许攸建议曹操选精兵诈称是袁将蒋奇领兵到乌巢护粮,乘机烧了袁军的粮草辎重,曹操果断采用许攸的建议,派于禁领五千精兵,在夜间放火第二次烧了袁军的粮草重地乌巢,那时,袁绍派去的淳于越正醉卧帐中。从以上对比中不难看出,袁绍重视粮草的程度远远逊于曹操,所派的将领不是得力干将,完成不了保护乌巢粮草的使命。对于谋士的正确主张,袁绍善于主观用事,不能够正确的加以分析,采纳,结果错失作战得胜的良机。而曹操却截然不同,凡是有利于作战的建议,他都敢于肯定,积极采纳,并果断采取军事行动。他两次派上将烧掉了袁军赖以维持的军粮。使失去粮草根基的袁军人心涣散,毫无斗志。曹军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死伤无数,元气大伤。曹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这次胜利,曹军士气空前高涨,这也为曹操实现统一北方的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交战的双方是曹军和孙刘联军,当时曹军人数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人数众多,水陆并进,浩浩荡荡,东西寨栅联络三百余里。孙刘联军加在一起不足八万人,力量薄弱。但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东吴军队长期在水上操练,擅长水上作战。周瑜和诸葛亮两人不约而同地制定了对付曹军的火攻计,为了火攻计的实施,周瑜精细谨慎,毫不懈怠。他使用苦肉计痛打黄盖,阚泽到曹操处献黄盖打算“投降”曹操的密书,曹操相信黄盖真的投降了自己,欢喜不已。庞统授连环计,让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船连结在一起,习惯陆地作战的曹军在战船上练习水战好平稳。曹操采纳了庞统的建议,命令士卒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为了火攻的计划得以实现,诸葛亮在“七星台”上做法,借来三日三夜东南大风。但决战之前的曹操呢,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大会诸侯。曹操还慷慨陈词: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酒兴时与诸侯作歌、和歌。当程昱说:船皆连锁,故是平稳;但彼若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曹操笑程昱说,凡用火攻,必借风力。方今
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曹操不知自己危在旦夕,轻敌麻痹,盲目骄傲之态显露无遗。最后结果,黄盖的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底。曹军损失惨重,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曹操狼狈逃窜,只带二十七骑从华容道脱险。(还是关羽手下留情)孙刘联军大获全胜,刘备不再被曹军所逼,孙权的地位也更加稳固。同时,这次战争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两个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作者就是这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作战双方统帅对战事的分析、战术的运用、时机的把握等表现得活灵活现。读者有时即使还没有写读到出战争的最后结果,就已经从主帅对战争进程掌控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谁胜谁负的结论,并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败的原因。
(三)关羽和吕布的对比
关羽和吕布,都是当时武艺超群之人,作者并没有把这两个人放在一场具体的作战场面中加以刻画,但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知道关羽是个忠义的典范,而吕布则是不忠不义之徒。他们两个,一个却被人敬若神明,一个为后人所唾弃。后人对他们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究其原因,是作者在他二人身上较好的运用对比手法,阐释了不同的人对于忠义不同的态度。
所谓忠义,就是讲究信义,不忘故主,有恩报效。关羽用自己的言与行,为人们树立了忠义的丰碑。第二十五回中,关公被困屯土山,经张辽的一番规劝后,凭着对刘备的一片忠心,委曲求全,约法三章“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当曹操答应这三件事以后,关羽又说:“虽然如此,暂请丞相退军,容我入城见二嫂,告知其事,然后投降。”在得到甘糜二夫人的允许下,关公才暂时委屈于曹操之处。曹操班师还许昌时关羽亲自护送二位皇嫂。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曹操: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这样穿的原因是 “非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当曹操把吕布所骑赤兔马赠给关羽时,关羽高兴地说:“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后来,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不顾自己的性命,不惜千辛万苦,保卫着两位嫂嫂,去与刘备会和,关羽的忠心,令曹操折服,令世人景仰。
云长同样是个义重如山之人,这表现在书中第五十回中,关羽在华容道与曹操狭路相逢,因感念曹操昔日善待自己的许多恩义,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关羽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下令众军:“四散摆开”,放了身陷绝境的曹操。罗贯中高度评价关羽“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但是,吕布呢,论武功,吕布可谓胜出关羽许多,曾经的三英战吕布竟然没有能够将吕布拿下。可见吕布的武功超群,高出关羽一大截。可是吕布为后人所不齿。吕布纯粹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世俗小人。他厚颜无耻、见利忘义,先是为了一匹千里马、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杀掉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在他杀丁原前,正在秉烛观书的丁原问:“吾儿来有何事故?”吕布答道:“吾堂堂丈夫,安肯为汝子乎?”他提着义父丁原的首级来投奔了董卓。并叩拜董卓说:“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就这样,他又成了董卓的干儿子。后来,又为了争夺一个美女貂蝉,投奔了王允,亲手杀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义父董卓。吕布他不恪守忠义的行径,使他为人所鄙弃,为世人所痛恨,最终虽然空有一身的本领,却四面树敌,众叛亲离。吕布的坏名声,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最后却落了个无家可归的结局,谁都不肯收留他,就连广揽天下人才为己用的曹操都不用。
作者就是这样让读者用心地把关羽和吕布进行比较,从比较中,让作者领悟到,关羽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对刘备的忠心从未改变过,不仅如此,对身处敌对阵营、对自己有恩的曹操,也竭尽了自己的义气。而吕布则把“利”字放在首位,丁原、董卓对他有利时,他称他们义父,一旦他认为“义父们”阻碍了他自身的发展和利益,他便翻脸不认人,并痛下杀手,除“义父们”为后快。吕布无视忠义,被人鄙视,张飞一见到吕布就来气,多次骂他为“三姓家奴”。袁术骂吕布为背主家奴。
在《三国演义》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绝不仅限于以上几组,可以说这样的对比随处可见,如刘备与曹操的对比:操以急,备以宽;操以暴,备以仁;操以谲,备以忠。关羽水淹曹操七军,主帅于禁与先锋庞德双双被俘,面对死亡时,二人的对比:庞德立而不跪,引颈受刑;于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 读者正是从对不同人物之间的分析、比较中,窥探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领略不同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二 人物自身的对比
一个人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所遇到的一些事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或对某个问题的态度不可能一成不变,只是有的人变化不明显,有的人却变化很大。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人物自身的对比同样让人赞叹不已。
如孟获对诸葛亮态度的变化明显,可以说前后简直判若两人。孟获当时是蛮王,在南蛮享有极高的威望。建兴三年,他大起蛮兵十万,侵犯蜀地边境,诸葛亮亲自率领蜀军来
平定叛乱。孟获第一次观望蜀军时,回顾左右蛮将说“人每说诸葛亮善能用兵;今观此阵,旌旗杂乱,队伍交错;刀枪器械,无一可能胜吾者:始知前日之言谬也。早知如此,吾反多时矣。谁敢去擒蜀将:以振军威?”此时的孟获雄心勃勃,傲然不可一世。根本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被魏延生擒后,孟获反驳诸葛亮 “先帝待汝不薄,汝何敢背反?”时说:“吾世居此处,汝等无礼,侵我土地:何为反耶?”孔明曰:“吾今擒汝,汝心服否?”获曰:“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诸葛亮第一次放了孟获。孟获第二次、第五次都是被受到诸葛亮恩惠的蛮人绑着交到诸葛亮面前,他不服诸葛亮,理由是他被擒不是诸葛亮的本领,乃是他手下之人或者洞中之人自相残害,当然不肯服!诸葛亮第二次、第五次放了孟获。孟获第三次被捉时说:“丞相若肯放吾兄弟回去,收拾家下亲丁,和丞相大战一场。那时擒得,方才死心塌地而降。”后来被放的孟获见到车上端坐的孔明,大怒,回顾左右曰:“吾遭此人诡计!受辱三次;今幸得这里相遇。汝等奋力前去,连人带车砍为粉碎!”结果孟获掉入陷坑被魏延,引数百军来,用索缚定,第四次押到诸葛亮面前,孟获对诸葛亮说:“吾今误中诡计,死不瞑目!”孔明叱武士推出斩之。获全无惧色,回顾孔明曰:“若敢再放吾回去,必然报四番之恨!”孔明大笑,令左右去其缚,问曰:“吾今四次以礼相待,汝尚然不服,何也?”获曰:“吾虽是化外之人,不似丞相专施诡计,吾如何肯服?”孔明第四次放了孟获。第六次,孟获诈降,被诸葛亮再孟获洞中捉住。孔明问孟获曰:“汝原说在汝家擒住,方始心服;今日如何?”孟获说:“此是我等自来送死,非汝之能也。吾心未服。”诸葛亮第六次放了孟获。第七次,孟获利用乌戈国的藤甲兵再一次与蜀军抗衡,诸葛亮用计大破藤甲兵。捉到了孟获。孔明让人对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此时的孟获流下眼泪,终于被诸葛亮所感动,坦言道:“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说:“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问:“公今服乎?”孟获感激涕零地说:“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
在诸葛亮对孟获恩惠态度的感召下,深受蛮人爱戴的孟获,从前六次态度傲慢,不服诸葛亮,到最后心服口服,这个过程比较曲折。而从孟获前六次与第七次对诸葛亮的态度对比中,读者同样不难领悟到诸葛亮平定南蛮的良苦用心,从那时起,孟获统领的蛮军,臣服于蜀国,蜀国南部边境安全类,远离了战争的威胁。
一个人自身的对比在其他人身上也有展现:如曹操的父亲曹嵩、弟弟曹德被陶谦手下人所杀,曹操大怒,为雪父仇,出兵攻打陶谦,并下令曹军,但得城池,城中百姓,尽行杀戮。曹军所到之处,血流成河。曹操的暴行令人发指。但在官渡之战中,为了取得民心,曹操命令“全军将士,上至统帅,下至马夫,行军训练,不准践踏庄稼,不准打骂
百姓,不准调戏女子,不准侵犯民利,违令者斩首。”从此,部队行军训练十分谨慎,遇有麦场,骑兵下马,扶麦而行。曹操的做法使百姓交口称赞。还有魏延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对蜀国尽心竭力,诸葛亮一死就带兵造反。同一个于禁,先前是足智多谋,英勇无畏,后来却贪生怕死,失节投降这样的对比不一而足。
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人的主观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从以上对比中,读者可以领悟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态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可以领悟到一个人个性特征中的不同方面。
总之,《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得当,这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深度。小说中许许多多的人物正是通过对比,更好地表现出本身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通过对比,读者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更加全面的来看待小说中的人物,对小说中的人物作出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进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小说中的人物带给自身的审美享受。再有,对比的运用对突出文章的中心,能够让读者更好更快地掌握住小说意蕴之所在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罗贯中 《三国演义》(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6年 5月)2 周汝昌 《明清小说》(中央电大出版社 2010年 1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 各方评说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曹操, 何许人也?曹操, 字孟德, 一名吉利。目前, 比较客观的评价是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众多名人曾评说过曹操的形象, 褒贬不一。鲁迅曾评价曹操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三国志》的史学家陈寿说曹操是“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酷爱读史学类书籍, 他认为“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 对统一都有所贡献, 而以曹操为最大。”而《三国演义》小说中却称他是“乱世之奸雄”。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举事实论证, 从曹操的政治作为、处世方式、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等许多层面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2 笔者眼中的曹操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读着历史的春秋, 读着时代巨轮的变迁, 读着昨日的失败与今日的辉煌, 读着文明与野蛮的激烈碰撞。《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没有在岁月中消逝, 而是作为极具分析价值的形象流传至今。
首先, 曹操是一名伟大的诗人。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赋予了沧海以苍茫幽深的实行情怀, 留下了咏海的千古绝唱。遥想当年, 挥着长鞭在戎马倥偬的途中匆匆行军的曹操, 看到洪波涌起的沧海, 奔腾咆哮的沧海, 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人生辞典。沧海, 包含的是一种格局, 一种情怀, 千重感慨。“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曹操借诗明志, 寓情于景。
曹操是有勇有谋的治世能臣。曹操在收编农民起义的大军中壮大自己, 为自己建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和军队力量。然后汉献帝无能, “挟天子以令诸侯”, 步步为营, 占据了政治上的高地却又没有动摇民心。其后, 曹操在徐州把吕布军队消灭, 在官渡之战中大败了袁绍的大军, 最后将北方的控制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在三国鼎立的情形下, 曹操深刻地意识到只有自己强大了, 才不会被欺负, 才有实力去实现统一大业。他实施了正确的农业政策, 广泛开展军屯民屯, 积极发展了魏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始终将统一国家作为追求的目标。国有良策、良主, 从长远考虑国家的发展, 这是国之兴也。
虽然他观沧海顿悟“世界上大海最大, 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但是当他位高权重时, 他不能舍弃大多数领导者和统治者都具有的——猜忌和自私。孔融、华佗或许不会过早死去, 或许能造福更多的人。杨修因才能而担任曹操帐下“主簿”一职, 因聪明而三戏曹操, 最终被曹操斩首。一切源于妒忌和自私。如果曹操能够做到“海纳百川”, 得道者自然有多助。源于自私, 所以心狠手辣。当曹操暗杀董卓计划败露后, 逃跑到父亲好友吕伯奢的家中, 主人为了能好好招待曹操, 让自己的儿子磨刀杀猪。但曹操听见磨刀声音, 误, 以为父亲的好友吕伯奢为了赏金而暗杀自己, 遂先下手将父亲好友全家杀害。一家八口, 八条人命啊, 生命应该值得同等的尊重, 但是“利己主义”在曹操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曹操虽然惜才, 善于用人, 招揽天下贤士, 但是他却不懂得与人才相处的方法, 导致了他的“众叛亲离, 树倒猢狲散”的悲剧结局。
曹操确实也是个好色之徒。在其儿子曹植所作《铜雀台》一诗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攻打赤壁之时, 曹操命人建立这座铜雀台, 想在占领江东后把大、小二乔两位国色天香的美女, 安身于铜雀台之中让他晚年满足欲望和乐趣只用。虽说:食色, 性也。但“利己主义”再次将曹操致于被唾弃的深渊。
3 结语
或许, 曾有人假设, 如果曹操能够大度一些, 或许成为人之所向, 完成中原统一大业?或许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赞扬?沧桑的时光只是把这些疑问留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猜测, 曹操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极具研究、分析、学习价值未尝不是“人生赢家”啊。但是, 《三国演义》小说的曹操形象, 毕竟注入了作者罗贯中的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 小说“虚实结合”的本质, 展现的并非一个真实的曹操。于此, 只是对《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浅析, 若有不当之处,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中琴, 杨祎.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再分析[J].科教文汇, 2009 (24) :247-2.
[2]郭秀琦, 孔德刚.易中天《品三国》补正[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8, 21 (1) :11-14.
[3]宋培宪.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对四十年前一桩公案的探源[J].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9, 6:001.
[4]陈继征.论曹操的“奸”与“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022.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丕的母亲卞皇后谦恭节俭。曹丕被立为太子的当天,很多人前来祝贺,有人对她说:“今天可是大喜的日子,您府上有那么多宝物,是不是应该赏给我们一些啊?”卞皇后说:“曹丕是因为年长才有这个机会的,我作为母亲,只庆幸没有‘教导之过’,怎敢随便行赏啊!”
还有一回,曹操得到一些首饰,让卞皇后挑选,卞皇后选了一个中等尺寸的。曹操问她为何选那个,她说:“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
…………………………………………………………………
胡威巧妙赞父
《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记载,胡质、胡威父子都是清官。早在胡威年少时,胡质已担任荆州刺史,但胡质家无余财,所以胡威从京城去探望他时“无车马童仆”,只能骑驴赶路,为了节省开支,路上只住旅店,自己在野外做饭。到荆州后,胡威没受到父亲的款待,“停厩十余日,告归。”
后来胡威受到晋武帝召见,武帝问:“世人说你们父子是清官,那你和父亲谁更清廉?”胡威说:“我不如父亲。”武帝问:“你哪里不如他?”胡威说:“父亲清廉怕人知道,而我清廉怕人不知,所以我和他相差很远。”武帝听后连连点头。
………………………………
简雍幽默进谏
《三国志·蜀书·简雍传》记载,某年蜀地大旱,军民饮水困难。刘备为了节约用水,下令各地禁止酿酒,违者严惩,家中存放酿酒器具也与酿酒同罪。
将军简雍认为后一条禁令不妥当。有一天,简雍和刘备外出,看见有一男一女走在前面,就对刘备说:“那男女要行淫秽之事,为何不抓起来?”刘备十分疑惑:“你怎么知道?”简雍说:“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刘备大笑,知道了简雍的意思,于是允许存放酿酒器具。
………………………………
伊籍随机应变
《三国志·蜀书·伊籍传》记载,伊籍曾任蜀国的左将军从事中郎,以有口才著称。
【三国演义的人物】推荐阅读:
与三国演义人物、故事有关的成语06-09
三国演义人物梳理11-18
三国演义人物之关羽11-24
三国演义经典人物分析07-14
解析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09-17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感悟09-30
三国演义的好词好句06-07
绝妙的三国演义的歇后语06-15
读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初中11-23
三国演义吕布的成语故事的典故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