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2022-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案例主题: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阅读———质疑———合作———拓展。

案例背景: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 作为传承中国文化, 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 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的串讲, 课堂气氛沉闷, 索然无味, 教学效果欠佳;二是全篇感悟, 从整体意会, 轻基础知识的落实, 学生对文言实词积累不重视。文言文教学往往走入“越蛆代庖”的误区, 其结果只考得老师叫苦, 学生挨累, 且收效甚微的下场, 无法完成新课程“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要求。如果全盘放手, 让学生各抒己见, 课堂虽然活跃了, 但无法落实基础知识, 不能应对考试。怎样做到在课堂上既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活跃, 又使知识落实,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应倡导阅读———质疑———合作———拓展的方法, 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的问题,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方式, 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扮演引路人的角色, 使学生在自读质疑、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也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框架描述:

带着这样的思考, 在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第一环节:从“破曹操擒关羽”的故事导入, 揭示主要人物孙权。

第二环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初读课文, 正音正字;译读课文, 整体感知。

第三环节:思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脉络, 分析人物性格, 不懂之处提出质疑, 讨论解决。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启示, 抓住“善劝”这一点, 针对学生辍学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

第一环节:从“破曹操擒关羽”的故事导入, 揭示主要人物孙权。

选文是篇佳作, 从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 学生对“义绝关羽”、“奸绝曹操”已经耳熟能详, 那么, 这两个风云人物又是败给谁了呢?一定让学生极为感兴趣, 也就能激起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 从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第二环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初读课文, 正音正字;译读课文, 整体感知。

意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文教学。首先展示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接着, 在初读课文时, 请同学们正音正字, 注意停顿;译读课文时,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把重心放在对文言实词虚词等的积累上, 这样才会印象深刻。此环节充分地放权给学生, 并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 老师死板地讲, 变为学生灵活地学。

第三环节:思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脉络, 分析人物性格, 不懂之处提出质疑, 讨论解决。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 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言素材, 在前一阶段的熟读、翻译、背诵中, 对文章内容也有了初步了解, 或许此时, 他们更想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此时对文章结构的理清, 人物剖析乃至写作手法的运用都应做重点讲解。同时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积累。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启示, 抓住“善劝”这一点, 针对学生辍学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以致用。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课文, 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区解读课文, 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课文, 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 让学生学会透过作品的价值去发现在生活中的运用, 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反思:

长期以来, 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 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 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 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 一段一段地读, 一句一句地讲, 一字一字地解, 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 毫无兴趣。而今, 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动中, 有的教师又脱离了双基, 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这样以来, 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 当他们合起书本之后, 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 笔者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阅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增强其语感, 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 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 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2) “质疑、合作”:教师适当的给予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 产生质疑, 并互助合作进行解读, 再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对于中学生来说, 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 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 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 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 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本文中的理解, 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 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

(3) “拓展”: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同以前的知识相联系, 将课本上的知识同课本外的知识相联系, 将课堂知识同社会知识相联系, 从而实现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步发展。

上一篇: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疗分析下一篇:阴式子宫切除术81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分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