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实录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劝学》教学实录(精选8篇)

《劝学》教学实录 篇1

 宁安镇范家学校 语文教师 孟秀梅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

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韩维哲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 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生:可以先给他讲讲吕蒙的故事。

生:老师,你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来吗?你让我们读书,你自己不是也在读书吗?你也可以像孙权一样,用现身的说法来教育他好好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会采纳。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这篇短文背下来,看谁记的最快?开始!

(5分钟后检查,时间允许,可指名背,时间不允许,可集体齐背)

师:一节课很快下来了,根据这节课的表现,大家看看我应该把奖品送给谁?(学生们自己推选出很多人选),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我也不知道把奖品送给谁了?就送给大家吧!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什么奖品?(出示带有书和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幻灯片)

老师就把这书连同这些名言警句一块送给同学们,(学生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作业设置

《劝学》教学实录 篇2

一、咀嚼口才

吕蒙乃一介武夫, “有胆而已”, 素恶从文, 被说服学习, 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应该让学生充分朗读, 从中体会孙权的神态、语气, 品味他的绝妙口才。孙权先点名学习的重要性, 当途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 又现身说法, 指出学的可能性, 让吕蒙无可推脱, 乃始就学。孙权高超的口才应细细品味, 这样更能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填充空白

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 有意言不尽, 留空白供读者品味, 教学时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予以想象和补充。吕蒙和鲁肃对话, 一唱一和, 互相打趣, 文中没有具体的描写, 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想象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这样有助于深入体会任务的内心世界。

三、变换角度

这个故事运用第三人称, 依照时间的推移作了顺叙的安排。教学时, 不妨变换角度, 重新构思、组织、融合, 进行新的转换表达。

1. 转换顺序

可以先写吕蒙与鲁肃议论之事, 再交代原委, 从而变换成倒叙的写法。

2. 变换人称

可将孙权、吕蒙、鲁肃选其一换成“我”, 以第一人称展开叙写。变换的过程实际上是比较、鉴别的过程, 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即在其中了。

四、拓展情节

所谓“拓展情节”, 即指在文章“空白”处予以补白;在文章概述处具体细腻地展开;亦指对文章的续写等。旨在挖掘文章的隐含, 在比较中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写作精妙。可发挥想象续写吕蒙文武双全之后, 会发生什么事。

五、评论疑点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优秀的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 有疑处释疑, 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 让学生提出问题, 借此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

六、延伸课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3

1.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4.体会“开卷有益”的主旨,启发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开卷有益”的主旨,启发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2.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方法】

读—悟—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作品简介

(充分利用课前预习提示和课下的注释,同时还要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

(二)整体感知

A.第一步曲:“读一读”(文言学习三步曲“读一读,悟一悟,背一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好停顿和语气。

2.指名朗读,教师正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5.小组相互评读。

B.第二步曲:“悟一悟”。

1.先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四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先标注疑问,再问教师。(提醒学习方法:调序法、加字法、换字法;文言文翻译三字原则:信、达、雅。)

2.小组推荐发言人解决本文翻译,本小组其他成员适时补充。

3.教师强调特别注意的几个词语和句子:

①初:当初 但当涉猎:但,只;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熟:谁;哪一个 若:比得上 就:从事 论议:讨论评议 吴下阿蒙:当年在吴县的阿蒙,指没有学问。现在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有长进,或地位高升以及从穷苦而变得富有了,都可用此语。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见:认识。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细部探究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那么孙权是如何劝得呢?请同学们选读文中相关的语句。同位互读,看你们能否体味出孙权劝的口吻、神态及心理呢?并相互说说。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3.劝学的结果如何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那么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学有所成,他自己高不高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待”,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样的人?

6.请同学们自由表演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之后,我们将分角色朗读课文,要做到声情并茂。)

7.分角色表情朗读。

8.从本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C.最后一步曲:背一背(请同学们在背的过程中,进一步品味文意,理解人物形象,一定要做到理解性背诵,切忌死记硬背。)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摘抄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

【板书设计】

(作者单位 湖北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

《劝学》教学实录 篇4

师:(板书“刮目相看”)大家知道“刮目相看”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生1:擦亮眼睛看。

生2:用新的眼光看待。

师:很好,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那么大家知道这一成语的出处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了解这个成语的来由吧!(板书:孙权劝学)先请大家默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通译全文,组内互相讨论课文内容,划出有疑问的地方。

(生默读,后组内讨论课文内容,释疑)

师:这篇古文比较简单,同学们应该能轻松地理解,现请一位同学试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通译这篇课文。

(生跃跃欲试,但没人敢举手)

师:对不对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能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理解对了可以供同学们学习,错了出可以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啊!把自己的风采展现给同学们,来吧!

(生情绪高涨起来,很多同学微笑着举起手来)

生:我来试试,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出改正,我是这么理解的:开始的时候,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推辞以军中事务多。孙权说:“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但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你说你事务多,哪里像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大惊道:“你现在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下的阿蒙!”吕蒙得意的说道:“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老兄你知道这事怎这么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他结为朋友就走了。

(下面马上有同学举起手)

师:这位同学翻译的基本符合原文的意思,这可看了他仔细的读过课文,但好像还有些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生1:我认为在“孰若孤”的“孰”字作“谁”来解更好,这句就是“谁像我呢”或“谁有我事务多呢”,这样更贴近整句话的意思。

生2:我赞同他的意见,我有点疑问:在《〈论语〉十则》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里的“三”作“多、几”解表虚指,而“士别三日”中的“三”是实指还是虚指呢?

生3:我认为是虚指,就是“分别了一段时间”,而不是分别了三天。

师:对,文言文中“三”一般是虚指,可译成“几,多,屡次”等。

生4:我听他翻译时把“蒙辞以军中多务”译得比较生硬,我认为应是“吕蒙用军中事务来推辞(孙权的劝学)。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意见非常中肯,也更能增进我们对课文的了解,那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孙权劝吕蒙学习。(板书:孙权劝学)

师:孙权是怎样劝吕蒙的?

生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说明了吕蒙一定要学习的理由。

师:成功了吗?

生2:没,吕蒙推说事情太多了。但接着孙权以自己的例子来说明读书的好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才打动了吕蒙,吕蒙才开始读书。(板书:吕蒙就学)

师:吕蒙的才学怎样了?

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师:文中有没提到吕蒙是如何的有才学呢?

生:没有,只是通过鲁肃的赞叹看出吕蒙的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对,像这种描写方法就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侧面描写,通过鲁肃叹学就理能表明吕蒙经过学习之后才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板书:鲁肃叹学)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地方。

生1:“肃遂拜蒙母”这句通过鲁肃的行为从侧面表明吕蒙才学的长进。

生2:对,还有最后的“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学而惊讶,于是就与他结为朋友,这也是从侧面证明了吕蒙的才学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对,不知大家还有没注意到本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

(生朗读)

生1:全文都是对话。

生2:是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

师: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生1:孙权爱护部下。

生2:鲁肃敬才爱才。

生3:吕蒙的洋洋得意之情。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这说明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完整的.了解。吕蒙从一个只有匹夫之勇的武夫成长为了一个才学较高的将军,这对我们是否有所启示呢?

(组内讨论,各组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一个学习基础差不要紧,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生2:学习需要天资,但更需要后天的努力,吕蒙身上就验证了这一点,而方仲永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生3:我认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这样才会促进自己的进步。

生4:要多看书,多看好书。

生5:要多与学识好的人结为朋友,多向他们学习。

生6:不要老是用旧眼光看问题,“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们要注意到别人的变化。

师:是啊,“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们同学们更是“士别三分,即更刮目相看”啊,我们的社会在飞速发生变化,我们的周围在不断的变化,我们的同学也在每天快速的进步,时不我待啊。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点滴体会,其他同学肯定还有不同的想法,那么拿起你的笔,把你自己的认识写在日记本上,以此来鞭策、勉励自己。

【教学反思】

劝学教学设计 篇5

白依拉嘎小学马秀娟

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部首“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在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即一步巩固识字和写字的方法。

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

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 教学难点:

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入学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谁能借着今天这个机会为大家展示一下?

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古诗《劝学》(板书课题)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特别漂亮,风格独特他的字被称为颜体。他很喜欢我们班的孩子,据说有一些话要对我们说,你们想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吗?生:“想”﹗想的话你可要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了!因为这番话都藏在诗里呢!你们有信心学好么?

生:“有”﹗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2、教师领读,学生感知诗的节奏。

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认的字,借助音节学习生字。

4、指名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汇报识字情况。

古诗大家已经读熟了,在这个情境里字音叫得也很准。现在老师把这里的生字都叫出来,我想看看你们是否还能认得准?

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生字。

1、通过“劝”字,认识一个新部首“又”。书空:横撇、点。

2、多音字:更、发

3、字理图学习“首”,理解“首”指的就是“头”。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以各种形式读古诗。

2、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感悟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3、生展示自己查阅的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四、指导书写生字。

师:作者用28个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如果浪费时间就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莫过于书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字。

1、学生观察字的笔画、结构。

2、指导书写。

3、进行扩词。

五、背诵古诗、巩固生字。

1、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将生字卡贴到正确的位置。

三()()火五更鸡,正是男儿()()时。

黑()不知()学早,白()方()读书()。

2、熟练的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 教学重、难点:

1、书写生字。

2、积累有关惜时的名言。

3、掌握两组反义词。

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

2、背诵古诗。

3、在这首古诗里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迟—早黑—白

二、指导书写。

劝: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又”做偏旁捺变点。半包围结构:迟、发。

三、课后练习。

1、读一读。

体会情境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a)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b)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要写的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背诵惜时名言。

4、听写词语。

《劝学》教学反思 篇6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教学反思1

教学课题:《劝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9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3、生字卡片。

4、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难点:

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

二、文学常识

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①孟子强调“法先王”;荀子强调“法后王”,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②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②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3、题解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

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语法总结

难点翻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1、通假字(107练习三)

①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

2、一词多义(107绝、强、假、望、闻)

生: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一:骐骥一跃(一,数词)

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

3、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4、古今异义词

①蟹六跪而二鳌蟹腿,跪下

②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帮凶、走狗;感情色彩变化

5、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分析课文(先完成106练习一)

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作用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五、作业:背诵全文

2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阐述一个道理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基本的“人性恶”的观点,提出问题荀子是如何劝世间人学习的,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节课我很重视古诗的朗读,让学生听范读 正音,理解大意,划分节奏,全班集体朗读解决字词,自由读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最后熟读成诵。通过这节古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津津乐道,很有兴致,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诗歌学习以及朗读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课堂掌控能力不强,在后面讲比喻论证的时候,讲的较浅不够深入。通过这次参加课堂教学大赛,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自己也将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段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劝学》教学反思2

《孟母断织劝学》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讲的是孟子逃学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对话,孟母知道孟子逃学回家不想读书后,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以剪断快要织好的布来激励他,告诉他,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弟子规》导入课文,孩子们背完一段后,讲述人物故事,借助视频引出“孟母三迁”的故事。接着我就告诉孩子们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就是这样一位大教育家,也逃学了呢?这时孩子们就特别的好奇了,于是我就引入课题《孟母断织劝学》。

这是一篇剧本课文,是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我以提问让孩子们发现什么是剧本,对之前所学课文进行区别。然后让孩子们品读剧本中的对话,引导孩子们体会剧本中孟子和孟母对话时的心情和说话语气。

教学过程在开始时很顺利,但是到表演时就比较难控制课堂了,没有有效安排时间。因为孩子们对表演比较感兴趣,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表演、品读。

上完课后细细想来,有几个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需要反思。首先这是一篇剧本,首先主题导入的时间太长,没有恰当合理分配时间。其次,在引导学生品味剧本时,每一句话都去品味了,但不应当作习题去练,而是以此为重点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教授。接着,板书的设计过于简单化,没有选、重点句子来详细品读、重难点不够突出、详细,然后就是在孩子们表演时,课堂准备没有做好,如果老师准备了一块布给孩子们表演时剪断,那么学生会感受到织布的辛苦和艰难,课文理解才会深刻,能更好的体会“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最后就是在课堂练习没有组织好,应该多留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在练中懂得所学知识。这是我上完这一课的体会,我觉得教学也是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任何一次的反思和总结都会让我有所收获,告诉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筋多花心思去设计教学,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劝学》教学反思3

1、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文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2、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可以分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3、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4、上好这篇文章,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非常重要。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课下的注释疏通字词,然后通过初读了解课文内容,明确中心论点,了解论述的层次。第二步,教师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这个步骤是学习的重点。第三步,在学生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反思4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所以常有不少人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少数学生厌学文言文。我对此也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中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者把抽象的枯燥的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下面以教学《孙权劝学》为例作探讨:

《孙权劝学》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且以对话为主,简短的对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一定让他们熟读成诵,再借助注释,课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讲故事,再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两大块:前期是以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为主的自学活动;后期是以学生形象的表演为主兼以朗读、评议的巩固阶段。前期重在知识的输入、学习与吸收,训练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后者重在知识的输出,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其语言表演等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司马光的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三、检查预习

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文章作者及文中的历史人物。

⑴ 司马光,宋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故事:① 砸缸,表现其聪明、机智。

② 圆枕,表现其勤奋、惜时。

总结:正因为有这两点,司马光才创作了《资治通鉴》这一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历史巨著。

⑵ 文中的历史人物:

孙权,东吴国君,少年英主形象

吕蒙,权之大将

鲁肃,孙权的谋士,著名的大臣

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活动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总结:作为一代英主,劝学于部下,本身就包含了他对吕蒙的器重、期望、关心和爱护。况且他句句中肯,字字真诚。

2、再找出劝的结果:

蒙乃始就学。(吕蒙听劝求学的行动,表现他知过能改、坦诚豪爽的武将风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惊叹,表现他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的豪爽和儒雅的风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学而大有长进后的得意对答。)

总结:吕蒙由一员不爱学习的武将到愤而求学并学得卓有成效,以致连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鲁肃都惊叹不 已,结友拜别。可见孙劝之善劝。全文围绕孙权劝学组织材料,详略得当、性格鲜明、中心突出、语言简练。写作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在重点学习、反复朗读上面七个句子之后,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阅读全文,贯通文意。思考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按剧幕、场划分的原则可以分为几幕?怎么安排?

第一幕(地点)孙权的宫中(人物)孙权与吕蒙

第二幕(地点)吕蒙军帐中(人物)吕蒙与鲁肃

把故事分作两幕,分四个小组来表演。

1、第一轮 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要把对人物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都想象出来。共表演两次。

2、第二轮 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注意人物的语气。共表演两次。

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身的想象力及表演才能,也可发现他们在古代文化方面知识的`欠缺,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他们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至今犹在耳边。

六、体验反思

笑声中课就要结束了。想一想,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

有的同学说:读书长知识,有见识。

有的说:读书可找到好朋友。

有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结:读书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也是司马光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

七、最后,齐声诵读,试背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活动或者教学游戏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牢固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还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故事性较强、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或许有一定的启示性。但是,当堂的即兴表演,对于上课思想集中、程度较好的学生能记住故事大意和文言句式,表演起用语自如,效果较好;而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则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而对于文言句式就显得有些吃力。

《劝学》教学反思5

《劝学》这首诗以短短的28个字,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如果虚度光阴,就只能是“老大徒伤悲”了。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教育的一篇好文章。

因此,教学本节课时,我在备课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对人物的介绍,详细准确。在引入课题时设计的三种方法,最后采用古诗导入法。指导朗读时,方法也比较灵活,如:自读,领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拍手读等,因此,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空间内就能将古诗当堂背诵下来。同时本节课能注意让学生积累好的词句。例如:教学指导讲解诗意之后,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出示了格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所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砺,岁月不待人。)然后,我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该怎样珍惜时间,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虽然感觉有一些成功之处,但也发现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学生对诗意理解不是十分好,明白意思但说不到位。分析原因感觉在指导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方面还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利用好的方法,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为此,今后我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培养,保证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劝学》教学反思6

上完《劝学》课堂后,深刻反思,通过教学虽然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回忆起来感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现做一下总结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克服。

教学本节课在备课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对人物的介绍,详细准确。在引入课题时设计的三种方法,最后采用激趣导入法。同时本节课能注意让学生积累好的词句。例如:教学指导讲解诗意之后,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出示了格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所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砺,岁月不待人。)

古文教学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不愿意学习古文的原因除了需要识记的知识太多不易掌握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学生认为古文与时代距离太远,于实际生活无用。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到的就是如何让学生觉得古文有用。首先我设计了一个翻译的环节,把《劝学》中课文没有选取的一段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文字给学生展示出来并要求他们翻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第一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劝学》及荀子的个人思想;第二在于让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立即应用到学习中去,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收获新知的喜悦与满足。我设计的下一个环节是学习荀子的论辩语言和思维。《劝学》是荀子论辩才华的一次集中展现,这种能力恰恰也是学生在平时写作及生活中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在介绍完荀子论辩文的基本特点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命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提出这个命题的原因在于第一“人性本恶”是荀子的人性论的思想中心,这个中心恰恰与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的“人性本善论”相左。我希望通过这个命题加深学生对儒家两大代表人物“人性论”的理解;第二个原因在于这个命题曾经是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辩题,我可以通过展示当时辩论会上的精彩辩词让学生对比出自己需要提高、改进的逻辑和语言。

但是发现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课堂讲的多,对诗意理解讲得过细,耽误了时间。指导朗读,练习朗读时间也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以识字教学为主,造成时间紧张,指导写字时时间太短。

分析原因感觉在指导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方面还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利用好的方法,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为此,今后我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培养,保证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劝学》教学反思7

文言文复习一向不受学生青睐,除了枯燥,最让他们头疼的是课文背诵,而复习课的目标是要夯实基础,古诗文的背诵就是最重要的基础,当然复习课也要提升能力,更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实施。回头反思自己刚讲过的这堂复习课,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前我展示了几则劝勉学习的名言,之后明确了学习任务:储备文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背诵,探究文本、理清论证结构,积累作文素材并学以致用。然后就进行知识点的检查提问,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翻译句子,并进行“高考链接”,结合今年高考题中的“为”字进行知识迁移的练习。我觉得文言文的一轮复习,就应该紧扣教材,重点掌握文言知识,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断句还是翻译,核心都是对文意的理解,文意理解的基础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这也是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石,失去这个基石,阅读能力的养成就成了空中楼阁。

在完成探究文本层次这一目标时,我是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了文章结构思维导图,课上将思路清晰的导图投屏展示给大家,其实目的主要是想让同学们结合导图进行背诵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我带领全班根据导图提示,齐声诵读了相关段落,又给了一些时间背诵,接着以情景式默写的方式进行了检查,本来是想收上来批改,但又想到趁热打铁或许效果更好,于是让学生马上互批,我用屏幕展示了答案,并强调了易错字。

其实这里如能像以前一样推送白板,让学生拍照上传,当堂展示出错之处会更有成效,可惜这个班级没有平板。但对于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而言是没有差别的,他们总能牢固掌握、准确默写。其实,默写在高考时也是很能拉开差距的,有可能是6分之差,所以在以后的背诵任务中我应该想出更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得快,更要让他们背准写对。

接下来的环节是引领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积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名句进行了角度分析,以此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也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课内素材。针对这点我设计了一个小论文写作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劝学”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也可以文中的一个分论点为话题,比如谈积累或谈坚持,但不论写什么都必须观点明确、事议结合,运用上比喻或对比论证,当然,可以化用文中的语句。时间有限,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展示,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课后我看了大家的习作,林秦雪、姜尚禹等同学写很不错,有明确的中心,也能做到事议结合。

现在想想这堂课虽还算充实,但太缺少创新,也应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多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展示,特别是应该多引领学生诵读,诵读是理解文本、剖析思路、感受文章神韵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语感的必经之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多诵,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就达到了要求,就能准确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就为学生阅读课外文段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在迁移拓展这方面我也做得还不够,其实可以考虑从高考题中选取更多语段,或是与文中文言知识对应的,或是与文章主旨契合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练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方面做的也不够,《劝学》作为千古名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智慧,只有多角度透析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精髓,如果时间允许,课堂上还是要多赏析文本,也可以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同话题素材,比如课前可以默写《论语》中一些关于学习的名句,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视野,积淀智慧,这也是实现了德育的目标。

总之,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迈入课堂之前确实需要教师精心打磨,复习课更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时时鞭策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

《劝学》教学反思8

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采用了多读,整体感知内容,精读研讨归纳主题,拓展延伸,“从吕蒙看我的实践”联系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朗读。开始通过默读,学生边读边查字,查清字义,了解字义。限时限量,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质量。朗读,让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达到流畅,结合注释,还进行了自由读,小组竞读,集体读。

最后,讨论归纳主题后,又让学生精读,读出感情,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染力。其次,得益于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拓展练习,“从吕蒙看自己”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是本课因为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不够准确。第二点是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精读,讨论,归纳了主题,因而没有当堂完成背诵,说明教学结构和节奏还不十分紧凑。第三个不足是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基础很差,教师又没有逐词逐句讲解,因而对文意把握不是很好。

《劝学》教学反思9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解文言文词语解释难题

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 柏强英

作为文言文教学,老师最头疼的就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的翻译。作为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厌恶心理的原因也就在于大量需要背诵识记的解释及课文文本。通过劝学一课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将文言文回归生活,用我们常见、常说的词语推敲得出文言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解决文言文实词解释疑难,让学生不再害怕文言文,不再厌恶学文言文,让本来单调刻板的文言文教学变得有活力与生机。

下面列举《劝学》中的一些词语的解释来说明。“学不可以已”的”已,我们常说“死而后已”意思就是死了然后才停止,与课文中解释完全一致。“木直中绳”的中,我们常说的“命中”、“打中”的意思就是合乎目标,与文章合于的意思也一致。“虽又槁曝,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中的“挺”与我们经常说的“西装笔挺”、“挺进”等词语都是直的意思。“假舆马者”的假,我们有个成语“狐假虎威”,小学时学生都学过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住了各种动物。假在这里就是凭借的意思。“假舆马者”的假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部分词语的解释,类似方法的词语解释还有很多。语文来源于生活,文言文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存在的许多词语、成语都与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意义不谋而合,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总可以找到一条学好文言文、记牢文言文的方法。

《劝学》教学反思10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对字词的讲解透彻具体,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

2、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特别适合朗读,我在本节课组织学生多种方式的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自读、小组分角色读、模拟白话文表演、背诵等。”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主动性。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对着幻灯片上的重点词句进行字字落实翻译,有利于培养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提炼翻译文言文的五字法“留、调、补、删、替”。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4、引导迁移,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本文的体会,特别是如何看待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有同学从中受到启发总结出这样的话语:不为偷懒找借口,只为读书找机会。最终强调学习态度的问题,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

不足的地方有:

1、本文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句翻译,人物对话的揣摩、形象特点的提炼,学生情感教育得到体现,但没有时间完成课后拓展。

2、模拟白话文表演,这个环节不应放在最后环节,应放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再认知。

《劝学》教学反思11

一、根据文本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了解一代名将的胆识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学习本文,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重难点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本文的重难点,以下是本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1、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把握内容。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学习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课堂活动:

一、导入:一堂新课,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能激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平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我有个学生,他不肯努力学习,我劝他好好学习,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学不学无所谓,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看,该怎么跟他讲道理。”

生:“跟他说说学习的好处”、“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翻开《孙权劝学》寻找答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几遍,并借助注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2、请同学们翻译句子(一人一句、先读后议),师适当补充个别重点虚、实的用法注释。

当同学们疏通了文意之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本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吕蒙是怎样的人?孙权为何劝他学习?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了解了,最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总结同学们学习本文的收获“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

3、当堂掌握本文出现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以下是在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高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文中出现的人物(吕蒙、孙权、鲁肃)分析可以进行拓展,多些介绍。

2、适当进行故事引导,多读。

3、举例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4、虚实词结合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提高学生的能力。

5、可以抓住“劝“字,引导同学学以致用,劝好友学习。

个人反思:上课的时候课外知识不够,这可能是由于自己平时的阅读量还不够,知识不够全面。授课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重点还把握不好。今后我会多学习多听课,力求有更大的进步。

《劝学》教学反思12

因为按照昨天准备《劝学》的几点去上课,因此,今天第一节课有些失败,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气氛沉闷,他们甚至觉得不知所云。

究其原因,是我在没有引导他们完全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就探究关于荀子所谓学习的内容和现代意义的学习内容有何区别,劝学主体及客体是谁这两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假如学生完全理解文本,那么让他们从文中找出答案自然不是难事,但是在他们不理解文本,甚至连有些句子的字面意义都不理解的情况下去探讨这些问题遭到失败就是毫无疑问的了。

由此想到的是,要想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甚至深入的探究,则势必要有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能够万丈高楼空中起,不能够忽视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一味图深刻求探究有浮华不实之嫌。另外,从这一课本身来说,开头抛出的这两大问题与本课关联并不是很大,设计这样的环节是没有必要的。

关于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所举生活普遍现象的共同点或者说规律,及这些共同点或规律与所要论述内容的关系这个环节倒是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较强,学生容易被吸引和被调动。另外这个环节事实上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甚至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分析这些生活常见现象的共同点和规律找到他们与学习的关系,而且能够发现写法上的特点,即将奥妙深刻的道理通过浅白易懂的例子表述出来,表现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高超的抽象能力和艺术的表达能力。

关于学习的意义,学生依然不能够概括出来,他们的答案是作用是好处,也就是说以他们现在的思维能力,并不能把意义和作用这两个词区分开来。包括后来的作用,答对的也是寥寥无几。

另外,今天忽然想到昨天应该修正的想法,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那么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作用是可以证明这一点的,因为既然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及作用,那么学习就不可以停止。当然逻辑上的漏洞也是在所难免的,对于那些尚未认识到学习意义及作用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开始学习就谈不上停止。

《劝学》教学反思13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备课和上课需要反思的很多。先从备课说起,首先,过于贪多。尽管是一首古诗,文章篇幅并不长,但相连带的内容都想讲到,要考虑知识的扩充,还要考虑到本课知识讲得是否透彻。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想完成太多,太不可能。课前估计不足,因而导致拖堂。其次,授课识字环节,处理不当,导致整体认读生字环节删减。而古诗诗意的理解费时太多,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诗意,对学生学识估计不足又是导致结尾匆匆的原因。

再说上课环节,整堂课的安排前松后紧,孩子小,注意力不够持久,加之有听课老师在,学生觉得新奇,注意力更不容易集中。前半节课学生还会顾忌老师讲的要求,但后半节课便不受支配,爱动则动,爱说则随便说了起来。尽管课堂上我常鼓励孩子说想说的话,尽量不对他们限制太多。但学生的规矩和习惯看来还没有养成,这是日后教学中需要强调并要引起注意的地方。让学生在不限制思维,不受太多约束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最后说自己,准备不够充足,不能很好的预设学情,致使后面的许多环节没有进行,所以整堂课的效果离自己的设想有一定的距离。另外自己的语言不够生动,表情更不象花一样,加上这是一首古诗,所以整堂课没有童趣充斥。教师要拉近学生的距离,不但是身体上的,更是心里上的。

教学实际能反应一定的问题,应该是一件不错的事。最起码能发现问题,所以以后的工作便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从学生表现看,发现了学生存在的不足,也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清楚流利。对于这一课,我只是告诉学生回家预习,学生很少猜到老师要讲的内容,因而学生在丝毫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能看清孩子最真实的表现。

尽管各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好课多磨,有问题,才会有提升。

《劝学》教学反思14

上完文昌市比赛课《劝学》,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一、关于备课

拿到比赛课题、赛课的要求,心里挺紧张的,长年在高三,上的都是专题复习课,感觉自己已经不懂得如何上课文,如何上好一节课。非常幸运的是,在我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教研室主任邢老师给我指点迷津,教会我从宏观上去把握一篇课文,告诉我如何指导学生学一篇课文。

劝学是必修二的课文,在备课之初,我没有借用参考书,自己以学生的身份读了三遍课文。第一遍读感知课文,把课文里难读的音、难懂的字词勾画出来;再读第二遍疏通文意,调动以往的积累,思考能否通过知识迁移解决费解的字词句;在解决疑难字句之后再读第三遍,对整篇文章做出评价。根据赛课要求1课时,结合单元目标和课后练习,确定课堂目标和重难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如果根据传统课堂的讲法,1节课只能完成疏通课文的目标,没有办法对课文的重难点——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透彻的讲解分析。在反复的思考之下,决定不走传统课堂字字落实路线,而是通过运用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提前预习,在课堂上解决比较难懂又没有注释的个别字词句即可。所以最后定下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文言重点字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的论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设想的时间分配是,10分钟对课文进行梳理,20分钟对比喻论证进行分析,10分钟留给学生背诵。

二、关于课堂

在导入环节,一开始处于紧张状态,抛出问题“你们家长是如何劝你们学习的?”没有给学习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慌忙找两个学生作答就草草总结,没有达到导入的预期激趣效果。

课文梳理环节,我挑选了文中难懂的四个句子分析。

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给学生总结了在疏通文言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的四种方法:

①看字形。

②看注释。

③联系以往知识进行积累。

④迁移成语。

在这个环节进行的知识迁移都是学生以往学习过的,所以师生配合还算不错,有点小瑕疵是没有让学生动笔做笔记。

课文分析环节,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带领学生精学第二段的比喻论证,看看荀子都运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学不可以已”这个深刻的道理,学生再根据指导方法自学三四段,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全文的比喻论证。

预期设想是,因为课前预习,学生都能把第二段的五个比喻论证找出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老师告诉学生荀子就是运用了这几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进而证明学习的重要性。精讲完第二段,要求学生从三四段中任找一两个比喻论证的例子,说说它们是从哪方面论述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失误。因为害怕时间不够,语速过快,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探讨的时间,就急着总结归纳,老师一直在课堂上讲,学生就一直被牵着走,没有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仓促作结。

背诵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好背诵的方法进行背诵。具体做法是在先在幻灯片上提示第二段落每一句的开头和结尾的字,让学生面对大屏幕第一次背诵,卡壳的地方再对照课文;第二次背诵时提示再精简,只提醒开头一个字;第三次背诵没有提醒,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背诵出来。这个环节学生状态都不错,都能按照指导方法背诵,主动起来背诵的学生完整背诵了第二段。

教完整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反思。

首先要检讨的是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但是,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口语太多。

第二,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整堂课都只想按自己设想去完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思考空间,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一直在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思想,没有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意愿的机会与权力。

第三,扮演课堂学习组织者的角色,却没有很好地组织学生对文章的各个层次思想进行挖掘。一味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机械教学。没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挖掘文章的内在思想,所以,对《劝学》一文中饱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处于零状态。

第四,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课堂很仓促,教师很紧张,环节很松散,引导很生硬等等是自己上完课的最大感受。这些都和自己的心态有着很大的关系。过于紧张的心态让自己在课堂上丢失了与学生之间的融洽配合,自己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总之,这堂比赛课上得不尽人意,甚至是一塌糊涂。虽然多少有失落,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自己从中发现了的不足,正视不足,反思不足。教师影响学生是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就是体现一个老师是否具备娴熟的教学艺术的时候。回首自己的教学生涯,不禁为自己知识的鄙薄而悲慨,为自己的教学态度感到羞愧。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钻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让我的惭愧万分。

教学基本功的夯实,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钻研能力的提高,都将成为我教育之路上不断奋斗的目标,今后的教学路途中,我将扎扎实实,埋头苦学,认真钻研,丰富教育教学的手段及艺术性,力争尽快成长,不负使命。

《劝学》教学反思15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学习本文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劝学》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这对于高中生认识学习意义和改进学习方法有一教育意义。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本文又是一篇典型的的总—分式议论文。全文多次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第一课时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主要是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结构,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了解作者的学习观,讨论其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新课标强调要课堂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倡导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三个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所以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及时点拨,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同时诵读法始终贯穿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读自悟。

3、反复诵读。

3、讨论法。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互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然后合作探究梳理文章结构,作者思路。列出提纲明确文本的论点。(组内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然后带领学生梳理第二段,明确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学生以此为范例梳理第三四自然段。

梳理了文章的思路,也就明了了本文的论证方法。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学不可以已”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科技文化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不充实自己,就会被社会淘汰。学不可以已,和现在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的理念非常契合。学到老,活到老。

让学生思考联想古人的学习名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日后的学习。

最后进行比喻论证的仿写,讲练结合。

《劝学》教学实录 篇7

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拟以组织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反复诵读为主要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本课设计二课时,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课时以第二段作为“解剖麻雀”范例, 以触类旁通, 延伸到第三、四段去进行自主性阅读) 。

【教学目标】

1.以诵读感知全文, 掌握和积累“中”“知”“假”等文言实词, 学习和积累文中假借字、名作状、一词多义等文言词法;

2.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 初步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3.感受和欣赏“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本课学习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以学生交流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导入;

2.解题:“劝学”为何意?本文以“劝学”为标题又有什么用意?

二、诵读——初步感知

1.学生齐读全文;

2.教师导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调;

3.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 ;

4.学生反复诵读。

三、品读——文本鉴赏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教与学融合)

1.研讨问题 (1) ——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赏识本段的论证角度;

2.研讨问题 (2) ——以第二段为范例指导学习假借字、名作状、一词多义的用法;

3.研讨问题 (3) ——以第二段为范例指导学习本段运用比喻论证 (正面设喻) 的方法。

四、诵读一熟读成诵

背诵第二自然段 (在熟读的基础上,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背诵)

五、作业——拓展学习

1.继续积累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

2.自主探究第三、第四自然段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方法, 继续积累相关文言实词与虚词。

《劝学》教学实录 篇8

一、在传播荀子的教育思想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荀子是先秦著名思想家,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这博大而精深的思想土壤也孕育了他那丰富而系统的教育思想。《劝学》就是一篇能很好地体现其丰富教育思想的例文,它不仅是一篇独具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更是我国古代心理思想史上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重要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系统的教育思想。首先,他所说的学习不但学生需要学习,更要不停地学习。这篇课文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尤其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学生基础薄弱,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语句或文章,老师更应该随手能举例来说明道理。

二、在传播终身学习理念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劝学》开宗明义,以“学不可以已”为纲而立论,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习不可以停止,荀子的这一观点与当今“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文章通过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强调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即“学不可以已”。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学习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第二,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才能。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认为,人的聪明才智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要刻苦学习,“善假于物”,就一定能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第三,学习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认为,要想成为“君子”或“圣人”,就要不断学习,修身养性。因此,我们在讲授《劝学》一文时应不断给学生灌输终身学习的好处,把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传递给学生,形成其学习的一种信念和理念。教师应经常强调“开卷有益”,因为中职学生大多不爱看书,不爱学习,比较散漫,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如果能植入这种不断学习的理念,必然成为其学习的驱动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三、在传播学习经验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中职学生除了缺乏学习兴趣外,更严重的问题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荀子的学习方法就是长期学习实践与经验的总结升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向学生传播别人学习的成功经验,老师可以借助《劝学》中荀子对学习方法的精辟分析来教导学生,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和如何学习的问题。《劝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让学生明白:学习方法主要有:一是学习必须积累,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正所谓“积少成多,积善成德,熟能生巧”任何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运用自如。二是学习必须专心,荀子以蚯蚓与螃蟹对比来比喻专一与不专一的不同结果。“蚓无爪牙之得,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俗话也说:“一心不可二用。”因此,教师讲授此文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将所有的心思集结在一点,集中用力,才能利用思维的会聚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引爆灵感。三是学习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荀子认为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道德学问在于不断积累,贵在坚持。首先在于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如果有毅力,肯刻苦,虽然自己的聪明才智远不及別人也能有所成就;反之,如果在学习上一曝十寒,即使资质过人,也终将一事无成。读书学习,贵乎立志,无志者心无所务,无志者心无所事,心无所求,力无所聚,心力散漫,自然也就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立志、聚力、积功。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寻得一个寂静场所,让精力高度集中,便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综上所述,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不但要教学生如何理解课本上具体的字词句,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获得知识的途径、步骤和原理。这样作为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在课堂内,可以以课本中的某项知识为例,教导学生如何“积累”,如何“坚持”,如何“用心”,并且在课堂外引导学生运用课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授人以渔”,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了解和掌握语文之外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

上一篇:感情的本质随笔下一篇:高中数学选修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