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美译本差错分析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唐诗传播需要译本作为载体,译本质量和传播效果息息相关。除了国内译者、国外汉学家等做出努力之外,也有国外民间译者基于兴趣尝试,但尚未有学者对这些译本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分析美国白松出版社(White Pine Press)的《唐诗三百首》译本300 Tang Poems,发现此译本存在一些翻译差错,包括字中差错、词中差错以及句中差错三大块。这些问题影响目的语读者的理解,本文将译本中出现翻译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探析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300 Tang Poems;美译本;翻译差错;

诗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唐诗更为诗中精粹。唐诗英译的发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于世界,一些热爱中国文化的国外民间译者也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英译唐诗的道路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自新世纪起,《唐诗三百首》的译本在英语世界频繁出版,2011年美国一家文学出版社White Pine Press出版了《唐诗三百首》英文全译本,以香港太平书局1965年版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为底本,共译诗317首。译者杰菲里·沃特斯(Geoffrey R.Waters)、迈克尔·法曼(Michael Farman)和戴维·伦德(David Lunde)既非职业汉学家,不是学者,也不为职业译者,他们的译本中存在的翻译差错,值得归类探究,给予国外的民间译者一些启示。

1 相关研究

关于唐诗翻译差错,乃至是诗歌翻译差错的研究,目前未在知网上发现相关论文。而主题搜索关键词“唐诗翻译问题”,与之有关的论文只有两篇,李恒春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唐诗翻译问题》中的主要观点受许渊冲、王佐良的影响,即翻译唐诗时,不可能做到两种语言之间完全对等,应以抓住原诗的意境为主,做到“意美”,再考虑韵脚之“音美”以及诗歌结构之“形美”,讨论了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这一意象等数个翻译问题。贾苏雅在《唐代边塞诗英译问题分析及对策》中指出边塞诗研究不足以及英译准确性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边塞诗尚未有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且边塞诗中存在地点、兵器、官职等生僻名词的翻译难点。主题搜索关键词“唐诗英译问题”,同样只得到相关论文寥寥几篇,李颖、瞿继勇都对唐诗中存在的意象英译问题进行了研究。郑珂针对唐诗语言结构中出现的如缺少连词和介词等超脱语法而造成翻译困难的情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英译相关作品时应适度异化。以上论文大都是对唐诗翻译中出现的难点或者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研究,鲜有对翻译差错进行详尽列举与讨论的文章出现。

通过整理白松出版社的300 Tang Poems,发现此译本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翻译问题:字中差错,包括多音字、字义以及对一字多义的把握问题;词中差错,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的拆解、词表达效果的偏差、词义不明的问题;句中差错,包括句式、句子情感以及句子背景把握不到位。

2 翻译差错

2.1 字中差错

2.1.1 多音字差错

例:客去波平槛。

译文:You left;waves lap at my doorstep.

出自李商隐的《凉思》,描写了诗人秋日夜晚凄凉的思绪。此处“槛”的读音应为“ji伽n”,应为栏杆之义,写愁思产生的环境,访客离去,潮水将栏杆漫平,译者将其译为“doorstep”,显然是取了“槛”的另一个读音“k伲n”,因音之差而改变了原诗的意象,是一种误读。

2.1.2 字义差错

例:晴川历历汉阳树。

译:Across the sunlit river,bright the trees of Hanyang.

崔颢的《黄鹤楼》是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触景生情之佳作。其中“晴川历历汉阳树”,“川”指平原,而译为“river”,意象发生了改变。类似的对意象的错误解读还有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桂华秋皎洁”中的“桂”指代桂花,并不是月桂“laurel”,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天边树若荠”中的“荠”指荠菜,而不应译为荸荠“water chestnuts”。

例:淡扫蛾眉朝至尊。

译:She wiped it off before entering the emperor’s presence.

张祜的《集灵台·其二》一诗讽刺了虢国夫人的风骚,虢国夫人清淡地画眉后,便去朝见唐玄宗了,表明她自恃美艳,不施脂粉,显示出她的轻佻与骄纵,而译者将“扫”译为“wipe it off”,即将妆容擦拭而去,显然是对“扫”字此处意义理解错误。

例:乡泪客中尽。

译:I put an end to homesick tears.

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是一首抒情诗,当时正值寒秋,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思乡流泪。“乡泪客中尽”中的“尽”是指诗人思乡的眼泪已流尽,写出客旅生活的辛酸,是极度思乡又无可奈何的结果。译者对此理解存在偏差,眼泪并不是诗人可以主动选择去止住的,而是已经流到不能再流的程度,将“尽”译为“put an end”,无法体现诗人悲到极点的心情。

例:寒塘欲下迟。

译:Too late,you settle on an icy pool.

出自崔涂的《孤雁·其二》,全诗描写了一只孤雁失群的场景,它在暮雨中飞行追赶已精疲力竭,想歇息,却又担心伙伴越离越远,那种欲下未下,显示出孤雁又迟疑又畏惧。“寒塘欲下迟”,译者将“迟”理解为晚,译为“late”,并不能体现孤雁迟疑的心理。

例:坐愁红颜老。

译:I sit,mourning the loss of my youthful beauty.

李白的《长干行·其一》,反映了妇女的生活,诗中丈夫十六岁时就离家远行,如今看到蝴蝶双双飞舞在园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妻子深深的愁容使得容颜衰老。此处“坐”为副词,表达“愁”的程度之深,并非现代汉语常取的动词“坐”的意义。《蜀道难》中的“以手抚膺坐长叹”也有个“坐”字,译文“Clutch your chest,sit down and gasp for breath”同样将“坐”译为“sit”,“坐”的意思取“徒、空”,才更符合行人面对又高又险的蜀道的那种空自嗟叹、无可奈何的感觉。

2.1.3 一字多义

例:英姿飒爽来酣战。

译:Stand grim,bold and heroic,as if still drunk with battle.

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赞颂曹霸善画,此句颂扬了曹氏人物画的成就,写出唐代开国名将褒公、鄂公作战时的英姿。“酣”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饮酒尽兴,二是指战斗激烈,显然这里不是让人作战时喝酒,而是指作战久而激烈,是对多义字的解读偏差。

2.2 词中差错

2.2.1 一词多义

例:今朝都到眼前来。

译:This morning,I see it all come true before my eyes.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是诗人为怀念去世妻子的诗作,此句出自三首其二。“昔日戏言身后事”作为前一句,是诗人与妻子曾经所讨论的有关身后事的设想,诗中的“今朝”是与“昔日”相对的,指如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总能令他忆起妻子,而并非指今天早晨。同样,还有孟浩然《留别王维》中“朝朝空自归”,“朝朝”译为“each morning”,属于同类问题。

2.2.2 古今异义

例:忆昔初蒙博士征。

译:I remember,I’d just won the highest degree.

出自韩愈《石鼓歌》,此句为诗人回忆自己蒙召做国子监博士的时候,“博士”在古代是一种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而非今日的一种学位,所以翻译为“the highest degree”并不准确。此处译作“government official of teaching”较为妥帖,译者在处理这样一类古今异义词的时候应当注意。

2.2.3 词的拆解

例:东林怀吾师。

译:When the master I revere is in the eastern forests.

《秦中寄远上人》,孟浩然在长安写了这首诗寄给远方的友人,抒发自己应举不中的悲怀。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而非东面的林子。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也出现了类似的差错,其中“关城树色催寒近”,译文为“By closed city gates,trees will soon change color from the cold”而“关城”指“潼关城”,并不指“关闭的城门”。

2.2.4 表达效果的偏差

例:浩然离故关。

译:On impulse,you decide to leave.

温庭筠的《送人东游》,诗人在瑟瑟秋风中送别友人、关切友人,情深义重。“浩然”指意气充沛、豪迈坚定的样子,指远游之人的志向十分坚定,“on impulse”指一时冲动,人的头脑发热、不冷静,和诗人所要表达友人的志向坚定完全不同。

例:山红涧碧纷烂漫。

译:Red peaks,jade streams,one after another,brimming over.

韩愈的《山石》为山水游记之佳作。“山红涧碧纷烂漫”,山中山花红艳、涧水清碧,故此处“烂漫”写出了山景颜色鲜丽的样子,译者将“漫”看作一个动词,“烂漫”的译文为“brimming over”,即漫出、溢出的意思,旨在表现山景的丰富多样。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改变原文中词的词性是常见的翻译技巧与策略,但此处译者的词性选取弄错了意义,这并非韩愈要表达的含义。

再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人白居易描绘古原野草顽强生命力的同时,表达出他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其中“萋萋满别情”的“萋萋”展现出草木生长旺盛,译文用“rustle”,变为拟声词,指轻轻摩擦而发出的“沙沙”声,并没有展示出草原上草木茂盛的场景,而诗人正是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情谊。

2.2.5 词义不明

例:日色才临仙掌动。

译:Sunlight first strikes the palace doors,decorated with Immortals’palms.

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描写了早朝时大明宫中的各种景象,显示出宫廷的庄严与华贵。其中“日色才临仙掌动”,“仙掌”即“障扇”,是为帝王障尘遮日的用具,因“日色才临”方“动”,为皇帝蔽日。而译者将“仙掌”译为“immortals’palms”,障尘蔽日的用具只是作装饰,没有译出其真正用途,曲解了其含义。再如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的“绿蚁新醅酒”,新酿的酒还未过滤时,浮在表面上的细小的绿色泡沫,称之为“绿蚁”,译文为“green-ant”,表面上并无差错,但这样翻译并不能让读者真正明白“绿蚁”到底指代什么,这样的传达实际上是失败的,应在翻译酒的泡沫的基础上,再增加原文的比喻色彩。

2.3 句中差错

2.3.1 句式不明

例:城阙辅三秦。

译:Changan’s walls protect the Three Qin lands.

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即唐代京师长安。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即“城阙辅之以三秦”意思是长安以三秦作保护。译者翻译时,受到此句句式影响,而导致译文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意为长安护卫三秦之地,传达了错误的地理信息。

2.3.2 情感不明

例:月是故乡明。

译:And the moon is bright as it was above my old home town.

此句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诗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发出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这样的感叹,实际上是一种他对兄弟的思念与对故乡的感怀,而如果像译者一样理解成月亮和家乡的一样明亮,是无法表达家乡对他此时境遇的特别之处,是无法表达他如此浓厚的思乡之情的,证明译者并不了解中国人擅以月抒怀。这样的理解差错源自文化的差异。“敢告云山从此始”出自李颀的《琴歌》,译文为“Dare I tell them clouds and mountains mark my journey’s end?”“敢”为副词,表示谦敬,“敢告”就是敬告,诗人李颀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听到的缕缕琴音让他思乡垂泪,仕途已使他深感厌倦,他便萌生了到云山中归隐的想法,于是他敬重地告诉大家自己的决定,并非要强调自己有勇气、有胆量,译者并未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2.3.3 背景不明

例:寒雨连江夜入吴。

译:Cold rain crossed the river the night we entered Wu.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经典的送别诗作,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描写了吴地江天的迷蒙烟雨,这样一幅高远壮阔秋夜之景,渲染出了离别的凄清气氛。原诗省略了主语,而这首诗是王昌龄在吴地送辛渐去洛阳,不会是二人半夜来到吴地,所以此句“入”的主语应是夜雨,而不是“我们”,译者对句中主语判断有误。“嵩云秦树久离居”出自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诗句中的“嵩”“秦”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所在的长安,云、树是分居两地的朋友眼前之景,表达了诗人与令狐郎中的思念之情,译文为“Clouds of Song Shan,trees of Qin,far behind me now”,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嵩地的云和秦地的树离诗人十分远,而是地处洛阳的诗人觉得长安之远,地处长安的令狐感到洛阳之遥,以上两处都是译者对诗作背景不了解的情形。

3 结语

研究发现,白松出版社的《唐诗三百首》译本存在不少的差错,无论如何,感谢国外民间译者为《唐诗三百首》传播做出的贡献,让更多外国友人接触到中国的文化精华。同时,译本存在的这些翻译问题,包括字中差错、词中差错以及句中差错,归结起来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未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对唐诗中许多意象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有较小一部分是因为文化差异,比如“月是故乡明”的翻译。

这些译诗过程中碰到的重重阻碍提醒译者,唐诗因其特别的文体形式,翻译到位的确非常难,应先保证译文准确性,而在此基础上再追求译诗的意境、音韵以及结构。要做到这些,译者首先需要了解唐诗背景,再深刻理解唐诗含义。这就要求译者不断提高中文素养,面对诗中深厚的文化背景,应查阅资料,不断钻研;面对含义丰富的字词,多下功夫,查阅词典,体会诗人情感,最终也可以与中国译者合作,推动唐诗传播的质与量同步上升。

参考文献

[1] WATERS G R,FARMAN M,LUNDE D. 300 Tang poems[M]. New York:White Pine Press,2011.

[2] 贾苏雅.唐代边塞诗英译问题分析及对策[J].文学教育(下),2020(7):42-43.

[3] 李恒春.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唐诗翻译问题[J].东南亚研究,1996(2):60-62.

[4] 李颖.唐诗英译中的意象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5] 瞿继勇.唐诗英译中的意象问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8):80-83.

[6] 郑珂,胡宗锋.论唐诗超脱语法与英译问题[J].外语教学,2015,36(3):110-113.

上一篇:动画艺术与动画技术关系论文下一篇:基于OBE理念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