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作敢为的事例

2022-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敢作敢为的事例

基于事例的汽车夹具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以汽车夹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汽车夹具的相似性,指出汽车夹具相似可描述为功能相似和结构相似两个方面,根据基于事例的推理方法,研究了汽车夹具设计中的事例库组织、检索方法、检索算法和事例检索器等关键技术。实践表明,基于事例的求解方式对汽车夹具设计CAD系统来讲是一种有效的推理方法。

关键词:基于事例的推理;汽车夹具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引言

汽车夹具在现代制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产品的加工质量、生产率、成本,制约着产品上市时间,汽车夹具设计作为制造环节中生产准备时间和加工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倍受关注。本文运用基于事例的推理CBR(Case Based Reasoning)方法,通过汽车夹具相似性的分析,提出了基于事例的汽车夹具设计方法,并就其中的事例库组织、事例检索、检索算法和事例检索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1.CBR的基本原理

CBR是8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AI技术,其实质是根据问题描述,从事例库中提取相似的事例,并通过对事例的参考,得到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1.索引:输入待解决问题的要求,初始条件等新任务相关的信息,指定一个索引;

1.2.检索:根据索引,从事例库中提取一個或一组与当前问题相似的事例;

1.3.修改:从相似事例中找出最相似的事例或多个事例的组合,形成问题可能解决方案,并通过目标方案的评价修改,来满足当前的设计要求;

1.4.存贮:问题解决后,当前的解,即可作为新的事例存入事例库,实现自学习。

2.汽车夹具的相似性

汽车夹具通常按所用机床分为车床汽车夹具(简称:车夹)、铣床汽车夹具(简称:铣夹)、钻床汽车夹具(简称:钻模)以及镗床汽车夹具(简称:镗夹)等;在具体的结构上,虽因所装夹的工序件的特征不同其具体的结构形式不同,然而其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在空间中,汽车夹具的设计信息包括零件的基本特征、工序件特征、工序内容、毛坯性质、加工机床、刀具类型等,反映了汽车夹具的功能。因此,汽车夹具的相似性表现为汽车夹具的功能相似和汽车夹具的结构相似两个方面。

现代企业为了满足市场大批量定制的要求,生产大量变型产品,因此,企业中有许多同类型或系列化的产品。因此,如将基于事例的推理方法应用于汽车夹具CAD系统之中,可以避开传统汽车夹具CAD系统中知识获取、规则组织的瓶颈以及大量设计信息输入的需求,而只需要收集过去的事例,这符合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习惯,从而减少因重新设计及设计验算所化费的时间,提高设计速度,达到保证设计质量的目的。

3.汽车夹具事例库组织

3.1.汽车夹具事例库的结构

汽车夹具的结构相似,表现为整体相似、组件相似和元件相似,因此,就形成了整体结构事例库、组件事例库和元件事例库。汽车夹具的整体结构事例表现为汽车夹具满足特定的功能,即由零件信息和工序信息所约束,同时,表达了其组成中功能组件的名称、数量、与目标对象工序件以及组件之间的装配关系;组件事例反映了其成员:功能元件及其它结构件的驱动主参数、数量以及装配约束关系;元件事例则是具体的功能元件和结构件。现代汽车夹具设计中含有较多的已参数化的标准件和常用非标件,元件事例库记录着相应事件下的规格参数和元件路径。汽车夹具事例库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汽车夹具事例库的组织结构

本人所服务的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在汽车夹具事例库方面的管理方法是:针对本公司汽车生产的五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发动机)的要求,根据夹具的功能将汽车夹具归类为焊接夹具和装夹夹具二大类,其中焊接夹具仅适用于焊装车间,它的功能是将多个汽车车身零部件在夹具的定位并夹紧下通过焊接方法使之成为焊合体;而装夹夹具可适用于五大车间,如冲压车间模具维修钻铣床加工的装夹夹具;涂装车间电泳和喷涂用于车门限位的装夹夹具;焊装车间的车门及翼子板的装配夹具;总装车间的发动机、前后桥、油箱、轮胎等零部件的装配夹具;发动机车间的各种加工专机的装夹夹具。另外对于同一车间的夹具又可以按照车型不同进行细分,也可以按照仕样不同进行区分:比如有专用夹具与共用夹具之分;手动夹具与自动夹具之别。最后工艺设计人员将这些不同用途的汽车夹具进行归纳,并根据图1组织结构分类后资源共享,对公司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工艺装备的设计和优化起到了省时省力节减成本的作用。

3.2.事例的检索方法

汽车夹具的功能相似和汽车夹具的结构相似,反映了汽车夹具设计信息与汽车夹具结构特征之间的映射关系。基于汽车夹具功能相似的检索,通过输入相应的设计信息,可以获得相似工序件下的汽车夹具结构组成;而基于汽车夹具结构相似的检索,则在检索相似结构事例的同时获得事例相应的使用场合,常用于对功能组件和汽车夹具元件的检索;当设计人员已具备一定的设计经验时,也可少输入一些设计信息,采用与汽车夹具结构特征混合检索的方法,进行快速检索。

4.检索算法

在基于事例的汽车夹具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相似事例的检索,最佳事例的选择与事例参数的修改。针对汽车夹具设计要求,采用知识引导和最相邻近策略相结合的方法。知识引导策略主要用于在引导程序打开相应的事例库,如事例中带有一面两销定位信息时,则打开一面两销定位组件事例库,事例中有支座的信息,则打开支座事例库。

检索算法:

4.1.根据汽车夹具事例库的索引信息,打开相应的事例库;

4.2.将新的事例信息与打开的事例库中的所有事例信息逐个进行匹配,并进行相似度计算,从而得到n个相似度值;

4.3.对n个相似度值进行排序,值最大的即为最相近的事例。

相似度是所求问题事例的属性值与以往事例属性值一致程度的度量值,在汽车夹具事例信息既有数值型,又有字符型数据,提出了如下的相似度计算公式:

5.事例检索器和设计任务的完成

在汽车夹具设计过程中,设计任务的内容是逐渐增加的,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从整体结构汽车夹具到汽车夹具组件以及到汽车夹具元件,常常是要进行分解和组合。因此,事件的检索过程可通过不断地检索设计任务的内容来触发。检索器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汽车夹具事例检索器的结构图

将设计任务存放于黑板之中,检索器不断地对黑板中的数据进行检测,若某个设计任务所需的数据完备时,将引起触发的动作,即对事例库进行检索,相似度计算和排序,修改后完成这个任务,并将生成的数据写入黑板中,这样重复直到整个汽车夹具设计完成为止。

6.结束语

通过对汽车夹具结构特征和汽车夹具功能分析以及企业中存在大量相似结构特征的零件事实,指出汽车夹具设计中存在大量相似的设计工作。通过对CBR技术研究,我们认为CBR在汽车夹具设计CAD系统中是可行的。并就系统中的汽车夹具事例库、事例检索、检索算法和事例检索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提高了汽车夹具设计效率,实现了设计的规范化,保证了设计质量,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田锡天. 机床夹具智能化设计系统[J]. 机械科学与技术,1997,16(3)

[2]孙晓斌,杨海成,李原. 基于特征的夹具设计方法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19(3)

[3]沈晓红等. 概念设计中的夹具几何特征识别[J]. 工程图学学报,2001,21(1)

作者:王丽萍

第2篇:外国宪法事例中的健康权保障

摘要:二战以后健康权被宣布为基本人权并写进许多国家的宪法,近30年来在国际上已经出现了较多的健康权宪法事例。根据不同的标准,外国宪法中的健康权条款及保障健康权的宪法事例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其中有些途径和方法具有开创性。健康权能否最终得到保障和怎么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态度和意愿。在法院倾向于提供保障时,即使宪法上的健康权条款缺乏直接可诉性,法院仍然有多种推理与解释的技巧和方法可以运用。

关键词:宪法事例;健康权;健康权的可诉性

作者简介:曲相霏(1973—),女,山东荣成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从事人权原理与人权法、宪政原理和法理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项目“健康权研究”,项目编号:20080430481

1946年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宣布:“享有可能获得的最高标准的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不因种族、宗教、政治信仰、经济及社会条件而有区别。”这是健康权首次被宣布为基本人权。可以说,在人权与宪法基本权利的体系中,健康权是一项年轻的权利。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今天对健康权研究已经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国的健康权研究刚刚起步,而健全健康权保障机制又十分急迫。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外国宪法保障健康权的方法和途径,对促进我国的健康权研究和健康权保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外国宪法中的健康权条款

世界上最早规定健康权的宪法是1925年智利宪法。二战以后,健康权进入国际人权法领域,并逐渐得到更多国家宪法的保障。据Eleanor D. Kinney和Brain Alexander Clark教授2004年对二战后世界各国宪法的统计分析,目前世界上有超过2/3的国家宪法规定了健康权条款[1]。他们把这些健康权条款大致分为五种类型:1.目标型(aspiration),即设定与公民健康相关的目标①。2. 授权型(entitlement),即规定公民享有健康权(right to health)、医疗权(right to health care)或公共健康服务权(right to public health services)。3. 国家义务型(duty),即规定国家负有提供医疗或公共健康服务的义务。4.方案纲领型(A programmatic statement ),即通过方案纲领说明资助、提供或规制医疗和公共健康服务的方法。5.参照条约型(referential),即通过参照具体条款把规定健康权或医疗权的国际性或区域性人权条约纳入国内法。根据Eleanor D. Kinney和Brain Alexander Clark教授的统计,各国宪法健康权条款这几种类型的比例中,授权型条款比例最高(占38.7%),国家义务型条款次之(占38.1%),方案纲领型占26.3%,目标型占11.3%,参照条约型仅占4.6%。其实很多国家宪法的健康权条款都是同时包含了几种类型。例如南非宪法第27条第1款规定“人人有权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包括生殖卫生保健”;第2款规定“国家应采取适当的立法及其他方法,在可利用资源范围内,逐步实现健康权”,并规定国家有义务“尊重、保护、提高和实现这些权利”。

为深入认识和研究各国宪法中的健康权条款,还可以根据其他标准对它们予以分类。例如,从宪法中规定的健康权的性质来看,大多数国家宪法规定了社会权意义上的健康权,也有国家宪法规定了自由权与社会权结合的健康权,还有国家宪法规定公民维持健康的义务。意大利宪法中的健康权是社会权与自由权结合的明显例子,其第32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民获得健康服务的权利,包括贫穷者(尤其是工人)获得免费健康服务的权利;二是防止侵害的权利,包括公民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完整权和身份认同权,例如性别认同权,等等。保加利亚宪法第52条也是社会权与自由权的结合。莫桑比克宪法第94条则规定:“所有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医疗权,并有义务促进和保持健康。”

根据宪法条款中规定的健康权内容是否具有可诉性,各国宪法中的健康权条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可诉性的,主要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南非、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宪法都明确规定了健康权并认可其具有可诉性。如俄罗斯宪法第2章“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第41条规定“人人享有健康保护权和医疗帮助权”。这一章的概括性条款第18条规定,“人和公民的这些权利和自由直接有效。它们决定着法律的精神、内容和适用,规范立法、行政和地方自治行为,并应受到司法保障”。另一类是原则上不具有可诉性的,如荷兰、印度、菲律宾等国,其宪法所规定的健康权内容只是作为国家政策和政府目标,具有指导意义而不具有司法意义。大多数国家宪法中的健康权条款属于后一种类型。例如1983年荷兰宪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公民享有医疗权及政府应采取步骤促进全体居民健康的义务。一位原告引用该条款要求获得涉及艾滋病的心理帮助津贴。中央上诉法院即认为该条款规定的是一个总括性的公民权利和国家促进健康的义务,并不能成为案件的具体评判标准,只有在理论上政府的行为才会违反该条款,而在实践层面这些宪法社会权的可诉性是非常有限的①。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健康权保障的不断加强,这些原则上不具有可诉性的健康权条款,在实践中也有可能通过宪法法院的司法解释得到适用,从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可诉性,下文中的若干健康权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外国的健康权宪法事例

近30年来在各国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健康权宪法诉讼,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对健康权的司法保护已逐渐增强。了解外国保障健康权的这些宪法事例②,对于深入研究健康权、完善健康权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医疗福利权保障的事例

在外国宪法事例中,健康权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对国家卫生医疗福利的请求权。

印度有一个关于紧急医疗权的案例③。原告是一位穷人,从火车上摔下,头部受到严重的伤害并脑溢血。他被送到几家国立医院但都遭到拒绝,理由或者是医院缺乏必需的治疗设备,或者是缺乏空间,尽管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此案中,印度最高法院认为,“宪法设想在联邦层面和州层面建立一个福利国家,在一个福利国家里政府首要的职责就是保障人们的福利。提供适当的医疗便利设施是政府义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政府通过营建医院和卫生中心等来提供医疗服务、履行这个义务。政府的医院和医生负有义务为了维护生命而提供医疗帮助。维护人们的生命具有最高的重要性,政府医疗机构没有及时为需要的病人提供医疗侵犯了宪法第21条所保障的生命权”。法院依据印度宪法第21条,认为原告拥有获得可利用的紧急医疗的权利④。

1997年南非宪法法院的一个案例对“紧急医疗权”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⑤。该案中原告因多种慢性疾病而不能进行肾移植,只能通过定期血液透析来延长生命。国立医院由于缺少足够的医疗资源而只把血液透析的机会留给等待进行肾移植的病人。原告宣称根据南非宪法第27条第3款的规定,医院不能拒绝对其进行紧急医疗。南非宪法法院判决认为,南非宪法第27条第3款必须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解释。根据南非宪法,医疗保障权是“合理范围”内的医疗保障。该案中原告的情况并不紧急,而是“由于原告肾功能下降而导致的长期治疗事件,而这一疾病是不可治愈的”。“为了延长生命而对慢性病进行的长期的治疗”不是“紧急医疗”,且超出了宪法保障的医疗权的“合理范围”。

在印度1988年的判例中①,一封给法庭的信揭露了Bihar 州精神病之家的残疾妇女被强迫生活在非人的条件下。法院参照印度宪法的指导意见第38条,第39(f)、39-A 和第42条来解释宪法第21条。依据法院的解释,国家被认为有义务保护社会弱者,至少要为受害者提供保障人的尊严的最基本的条件。法院发布了指令要求州政府为受害者提供合适的可替换居所,并且每天应有一名医生去查看。

1996年荷兰中央上诉法院的一个案件涉及到一条荷兰的法令,该法令要求个人承担一部分医学上所要求的在医院分娩所产生的产科照顾费用②。案件申请人援引国际劳工组织宪章第102条和103条提起诉讼。荷兰中央上诉法院认为,从国际劳工组织宪章的整体和第102条、103条这两个具体条款两方面来看,这两个条款都具有强制力和直接效力,可以援引这两个条款来否定与其不相符合的国内立法,因此支持了申请人的诉讼请求。

还有几个案例涉及医疗基金的退款补偿。例如,荷兰的一位心脏病人没有经过医疗基金机构的许可而在伦敦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③。审理这个案件的地方法院认为,本案中长达三个月的手术等待期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无法接受的巨大风险,因此病人别无选择只能到国外接受必需的手术治疗。尽管没有得到医疗基金机构的事先许可,病人仍应得到医疗基金的退款补偿。还有一个被称为“坏床”的案件④,一个有私人保险的病人因为康复之家不能接收他而不得不在医院又待上一段时间。海牙地方法院认为,原告继续留在医院虽然不是因为治疗的需要,但却是因为康复之家缺乏空间而不得不留在医院里,由此所产生的费用应该由国家给予补偿。

哥伦比亚宪法法院的一个判例中,原告患有艾滋病且付不起医疗费用,医院因此拒绝为其提供医疗服务⑤。原告宣称医院的拒绝侵犯了哥伦比亚宪法第13条规定的健康权。宪法法院认为,由于资源有限医院并不能为所有的人提供免费的医疗,但是根据哥伦比亚宪法第13条的规定,州政府应该在公民因经济资源匮乏“而不能减少晚期疾病、传染病和不治之症所带来的痛苦、歧视以及社会风险”时提供特别保护。法院判决医院必须为该名艾滋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而在另一个案例中,宪法法院认为,有限的可用医疗资源必须公平分配,因此在该案中医院有权拒绝医治这个患不治之症且病情不稳定的孩子⑥。

(二)关于政府保障健康权免受第三方侵害的事例

如上文所述,荷兰宪法中的健康权条款一般被认为不具有可诉性。但下面这个事例对此提出了挑战。这是一个涉及国家保护病人免受血液感染的事例。在此案中,监察官认为根据宪法第22条“政府应采取步骤促进全体居民健康”的规定,国家具有促进居民健康的义务,促进健康包括消除对健康的威胁。监察官检查了1982—1989年间公共卫生部的行为,发现政府没有根据荷兰宪法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血友病人避免受到荷兰血液提供者从美国进口的污染血液的艾滋感染⑦。监察官认为,虽然在常规情况下政府不应卷入病人的医药治疗,但是如果医药开业者们不能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那么政府就必须积极干预来促进公共健康。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对血友病人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采取一个更加警惕灵敏的态度。换句话说,政府应当积极干预以保护病人免于血液感染。政府必须要有所作为,保护公民免于血液银行、医院、药物工厂等第三方不安全行为的侵害。监察官认为在此案中政府显然违背了宪法。

印度1990年著名的Bhopal decision案起因于1984年12月2日晚Bhopal市郊碳化物工厂的化学反应事件⑧。此事件造成上千人死亡、上万人受伤或感染。受害者在美国和印度都提起了诉讼,审判最终决定在印度进行。印度最高法院认为印度政府相当于“一国之长”,应代表受害者来对抗碳化物工厂。法院宣布“印度宪法第21条的生命和自由权包括免于污染的空气和水的权利”。法院参照印度宪法指导原则第48A和51(g)条款,判定政府对建立在宪法权利基础上的公民健康具有“保障义务”。

有时第三方还可能是某些个人。例如荷兰某位内科医生H给病人开美沙酮这种药,政府引用宪法条款中政府促进全体居民健康的义务,来要求H停止给病人开此药。阿姆斯特丹地方法院认为H的行为威胁到病人的健康,并威胁到大众健康,因此判定H的行为是违法的①。

意大利宪法中的健康权包括在公共卫生领域保护公民免受第三方的侵害。意大利的一个案例涉及要求某些有传染性疾病(例如艾滋病)危险职业的从业者的强制体检②。法院认为,健康权的保障也给个人施加义务,使他们不能因自己的行为而给他人的健康带来伤害或使他人的健康处于危险中,这样的强制健康检查是宪法第32条所允许的。在另一个关于强制免除对艾滋病人的判决案例中③, 意大利宪法法院认为,立法机构必须在保护公众免于罪犯被释放后再犯罪的危险和保护其他一些罪犯享有宪法第32条所保障的健康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释放罪犯以优先保障其他罪犯们的健康权的决定是正确的,其他罪犯们的健康权具有比公众免于犯罪危险的权利更大的优先性。

(三)关于政府“维持和改善环境”以促进健康权方面的事例

荷兰的一个案例涉及政府“维持和改善环境”以促进健康的义务。政府在水源处重建高速公路,而又拒绝向自来水公司支付防止地下水被重建工程污染而产生的费用④。海牙上诉法庭认为环境利益具有较高的优先性,依照宪法第21条保护环境属于公共利益,在此案中政府应承担防止地下水被污染的费用。

在荷兰的Benckiser案中⑤, 政府又引用了宪法中的国家义务条款来保护健康权免受第三方侵害。在此案中,政府没有依化学废物法对被告施以行政处罚,而是依据宪法第21条和民事法律,以侵权为由在民事法庭上要求Benckiser为他在荷兰各地倾倒危险污染物的行为负责。

1987年印度的另一个案例⑥也涉及到国家保护环境以保障健康权的义务。该案中,一些制革工业污染环境而当局又没有采取恰当的措施,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印度宪法第21条是生命权条款,第48-A及第51-A规定了国家和个人保护环境的义务。印度最高法院联系第48-A及第51-A来扩大解释了宪法第21条的生命权条款,认为生命权包括免于污染的水和空气的权利以及工人的健康权。最高法院认为,尽管关闭工厂会带来失业和减少税收,但生命、健康和生态对人们具有更大的价值,因此制革工厂如果排放物不能达到标准就必须关闭。为此,最高法院发布了一系列指令或规定来关闭那些不能采取必要措施处理工业排放物的制革工厂。

菲律宾1993年关于环境权的一个案件⑦, 是支持健康权具有可诉性的代表。在菲律宾由于过度砍伐森林,25年间1.6亿公顷的雨林只剩下1.2亿公顷。认为过度采伐导致了对当代和后代无法挽救的伤害,侵害了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的权利,43名儿童作为原告由他们的父母作为代表,要求政府撤销已颁发的采伐证并且不再颁发新的采伐证。原告引用了菲律宾1987年宪法的原则和国家政策宣言中的第15部分、第16部分中的“政府应当保障和促进人们的健康权并且向人们灌输健康意识”;“人们有权拥有一个符合自然节律与和谐的平衡而有利于健康的生态,政府应当保障和推进这种权利”。此案在审理时,下级法院认为基于“权力分离”的原理,此案涉及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一个应该经由法庭解决的法律问题。由于认为案件没有涉及具体法定权利,下级法院驳回了起诉。在最高法院,原告即这些未成年人是否具有诉讼资格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最高法院认为,不仅他们有诉讼资格,而且他们甚至可以代表他们尚未出生的后代。最高法院认为:“虽然拥有一个平衡的和有利于健康的生态的权利规定在原则和国家政策宣言中,而不是规定在权利法案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如列举在它后面的公民和政治权利那样重要……实际上,这些基本权利甚至不需要写在宪法上,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从人类之初就存在的。”菲律宾最高法院认为,宪法中的公民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权利具有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拥有一个平衡的和有利于健康的生态的权利伴随着相关的制止损害环境的义务。对于有人认为的“国家是否应该停止签发采伐许可证纯粹是个政治问题不应该由法院依照法律来裁判”的看法,最高法院不予认可。最高法院认定,国家有义务去保护控诉者拥有良好环境的权利,因此所有的许可证都会通过行政诉讼被吊销或者废止。

(四)劳动关系中的健康权保护事例

印度宪法中的生命权被理解为包括健康的工作条件的权利和紧急医疗权。印度有一起代表矿工和石棉工厂劳动者的公益诉讼①,这些工人由于石棉的伤害而易于患肺癌及其他疾病。最高法院认为宪法第21条、38条、39(e)条、41条、43条和48-A条等条款,都是为了使工人的生命有意义并以保障人的尊严为目的。不管是联邦或州政府,还是公共的和私有的企业,都有义务采取行动为工人提供相关保护措施,保障工人在职时及退休后的健康与活力。

在印度1982年的一个案例中②,生命权被解释为提供保护以反对非人道的待遇。案件涉及印度国有采石场中工人们被奴役,缺乏急救服务和医疗设施,被拒绝伤亡赔偿,缺乏基本生活品如安全饮用水、住房和教育设施等。法院重申印度宪法第21条保障“有尊严地生活和免于被奴役”,认为此案中工人们的基本权利遭到了侵犯。在法院随后发布的八个指令和规定中,有三个涉及改善工作条件保护工人的健康。

印度最高法院的判例看起来还有一个发展倾向,即引用国际法中的健康权条款来进一步解释印度宪法。1992年的一个案件中最高法院Ramaswamy法官认为,依据国际人权法条款和印度宪法,私有雇主对健康权负有保障责任③。他引用了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7(b)条和印度宪法第39(e)条,要求政府制定政策来保障工人的健康权。

(五)通过公民政治权利保障健康权的事例

还有一类事例,是法院通过适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中的程序条款及非歧视条款等而对健康权提供保护。

例如在1985年的一个案件中,荷兰的Feldbrugge夫人向欧洲法院诉称她在缺乏公平审判的情况下被剥夺了医疗福利,即她被剥夺了在哈勒姆上诉委员会听证的权利④。欧洲法院认为,给予和剥夺医疗补贴必须经过公平合理的听证程序,此案中原告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在1992年克罗地亚的一个案件中⑤,原告在没有得到医疗基金答复的情况下到国外接受了手术,随后他的退款补偿要求被健康保险机构驳回。法庭认为,原告已提出了请求但没有得到答复,这其实是被拒绝了正当的程序保护,所以原告不能被视为在没有得到事先允许的情况下接受国外治疗的人。在此案中,克罗地亚宪法法院明确地参照了宪法中的卫生保健权,认为“实现这项权利需要适当的程序”。

在西班牙的一个案件中,上诉人认为西班牙某镇上的垃圾处理厂对上诉人女儿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法院认为,上诉人依据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享有尊重其家庭及私人生活的权利,“严重的环境污染会影响个人健康状况并且妨害其享受家庭生活”,判定地方当局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⑥。在意大利的一个案件中,政府被指控未履行法定职责向居住在化工厂周围的居民说明其危险性。法院也适用了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指出意大利政府应该提供相关信息说明上诉人及其家人如果继续居住在此地可能会遭受的危险⑦。

1974年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个裁决为穷人在“旅行权”之下确立了获得非紧急性医疗的权利⑧。上诉人是一位患哮喘和支气管疾病的患者,在一次严重的呼吸障碍之后被送到了某医院。该医院为一家非盈利性的私人社区医院。在为患者进行了治疗后,该医院请求马利柯帕县将患者转至公立医院并补偿该医院为患者支出的费用。但依亚利桑那州法律,马利柯帕县只为在该地居住一年以上的穷人提供免费医疗,而上诉人患病前一年并非该县居民,因此马利柯帕县拒绝了这一请求。美国最高法院对此案作出裁决,指出亚利桑那州在非紧急性免费医疗方面对于居住时间的要求造成了“不公平”,这种规定与州际旅行权利相冲突,因为这种要求否认了新来者的“基本生存需要”。

在美国的另一起案件中,一位丈夫不同意医生和医院对他的妻子进行绝育手术,从而对医生和医院提起了诉讼,理由是医生和医院侵犯了他及妻子的婚姻权利并剥夺了其再生育的权利⑨。法院拒绝受理此案,认为女性不论婚否都拥有接受医学治疗的权利,已婚女性拥有健康权并且“这种健康权不因配偶是否同意受到影响”。美国还有一个事例⑩, 新泽西州的一项立法禁止公共医疗补助基金为堕胎提供资助,“除非医学上确定是为了保护女性的生命”。原告声称该立法违背了美国宪法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条款及所规定的权利。衡平法院认为这一立法违背了新泽西州宪法和美国联邦宪法规定的基本健康权利。新泽西州最高法院表示:“不需确定新泽西州是否存在宪法性健康权利,我们发现这一立法侵害了怀孕女性在新泽西州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平等保护的权利。”

三、对外国健康权宪法事例的分析

从上述这些健康权宪法事例可以看出,健康权保障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医疗权方面的内容,又包括与获得健康的前提条件相关的内容。前者例如:医学上所要求的住院分娩的医疗福利,因无法接受漫长的手术等待期而到国外接受手术的医疗费用补偿,紧急医疗权,为贫穷的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费治疗,保护患者避免艾滋病的血液传播,等等。后者包括:精神残疾者的人道主义待遇,安全的饮用水,避免威胁健康的环境污染,保护雨林免于过度开发以拥有一个平衡的和有利于健康的生态,关闭影响健康的制革工厂,使工人获得有利于健康的工作条件,传染病危险职业从业者的强制体检,不收押患有艾滋病的罪犯,禁止医生给病人开美沙酮药品,等等。这些事例所展现的健康权的丰富内涵,与2000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健康权的第14号一般性评论相一致,也与国际法事例中的健康权内涵相互论证。在健康权的国际法事例中,健康权在一定意义上就指向获得健康条件的权利,而且,不仅限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方面的内容,而是与有可能影响或侵害健康的所有活动相关,如核武器的使用、水电站的建设、道路的修建、空气的熏蒸、供水系统的提供,甚至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等等[2]。可见,健康权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权利。

这些宪法事例为健康权的国内司法保障开辟了新的空间。从这些事例来看,判断健康权的可诉性有四个标准。一是相关的健康权条款是否清晰而具体;二是是否为政府设定了明确的义务;三是与争议事项的严重程度相关,在对健康影响非常严重的案件中,法院倾向于把他们的决定建立在健康权的基础上;四是法庭倾向于认为当第三方有可能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时国家有义务干预。前两个标准涉及规范的特性,后两个标准与案件的状况相关联[3](P238-240)。可诉性是困扰包括健康权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权的一个核心问题,目前在联合国层面尚无使其具有可诉性的具体法律程序。包括个人申诉程序的经社文权利任择议定书尽管已经通过但还未获得法律效力。地区层面的申诉程序的发展要优越于联合国层面。在欧洲,通过《欧洲社会宪章》附加议定书,集体可以就健康权问题向独立专家委员会提出申诉。在美洲,依据《美洲人的权利和义务宣言》,受害者可以向美洲间人权委员会提出关于健康权的申诉,但依据《美洲人权公约》的《圣萨尔瓦多议定书》,个人不能向美洲间人权委员会和美洲人权法院提起关于健康权的申诉。在非洲,则是国家间控诉和个人控诉程序都适用于健康权保障[2]。外国宪法中的这些健康权事例明确了健康权可诉性的标准,对推动健康权的司法保障有着重大的意义。

由于有些国家宪法中没有规定健康权条款,或者已规定的健康权条款直接可诉性不足,为保障健康权,宪法法院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第一,直接从其他具有可诉性的条款中引申出健康权内容。例如在Paschim Banga Khet Mazdoor Samity and Others v. State of West Bengal and Another案中,印度最高法院从印度宪法第21条的生命权条款中直接引申出紧急医疗权。第二,引用宪法中的健康权条款解释其他具有可诉性的条款。例如在印度的Vikram Deo Singh Tomar v. State of Bihar案、Bhopal decision案、M. C. Mehta v. Union of India案中,印度宪法中与健康权相关的指导原则被用来解释宪法第21条,从而使之包含了工人的健康权、弱者的人道待遇权及免于污染的水与空气的权利。第三,引用国际法来处理健康权案件。如国际劳工组织宪章第102条和103条、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都被法院引用来保障当事人的健康权利。第四,通过适用自由权与程序条款来间接保护健康利益。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宪法中没有规定健康权条款的国家。例如美国不存在基于国际人权法或宪法的健康权,只有一些针对不同人群的医疗权立法,但美国通过宪法中的正当程序条款、平等条款等来保护公民的健康利益,Memorial Hospital v. Maricopa Country案和Murray v. Vandevander案就是这种作法的代表。这些途径与方法具有创造性,对健康权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第一款规定健康权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权利,健康权的内容和保障水平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可获得的社会医疗资源的制约。这些宪法事例表明,国家为个人提供的医疗福利只能在社会资源所许可的“合理范围”之内,而不是所有情况下的所有医疗。但在医疗资源允许的情况下不提供某些医疗服务如紧急医疗等,就是对健康权的侵犯。哥伦比亚宪法法院的判例还要求必须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这些案例也说明,在健康权保障方面,程序公正、权利平等是必须坚持的,并不受任何因素的制约。

在这些事例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从人权原理来说,政府既是人权保障的义务主体,也是人权需要防范的对象,在人权诉讼中原告一般都是权益受到损害的个人。但有几个健康权诉讼,诉讼的原告都是政府。例如印度1990年的Bhopal decision案,印度政府代表受害者来对抗碳化物工厂。在荷兰的Benckiser案和美沙酮案中,也是政府引用了宪法中的国家义务条款来对抗第三方[3](P232)。这几个案例显示了政府在履行其对公民健康权的“保护义务”方面的积极作为。即政府不仅以立法的方式、行政的方式来履行其保护义务,更以提起诉讼的方式来施予保护,而这种方式在刑事诉讼之外的领域是很少见的。这种人权保障方法在法理上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另外,在菲律宾的Minors Oposa v. Secret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案中,最高法院认为原告可以代表他们尚未出生的后代来提起诉讼,这在人权保障制度上也具有开创性。

从上文可以看出,目前世界上超过2/3的国家宪法规定了健康权条款,并形成了数量较多、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宪法事例。这些健康权事例表明,健康权最终能否得到保障和怎么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态度和意愿。在法院倾向于提供保障时,即使宪法上的健康权条款缺乏直接可诉性,法院仍然有多种推理与解释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运用。

我国宪法中也有多项与促进和保障健康相关的条款,如宪法第21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42条规定国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第45条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尽管已经有了这样一些健康权宪法条款,但与外国宪法保障健康权的实践相比,我国宪法对健康权提供的保障还十分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例健康权宪法事例,这些宪法条文几成具文。当然,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宪法诉讼制度。但是,假设宪法诉讼可行,我们是否就有能力依据宪法中的这些健康权条款来有效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呢?关注外国宪法保障健康权的这些途径和方法,为我国宪法保障健康权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ELEANOR D. KINNEY,BRAIN ALEXANDER CLARK. Provisions for Health and Health Care in 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J]. Cornell Int’l L.J,2004,(37).

[2]曲相霏. 国际法事例中的健康权保障[J]. 学习与探索,2008,(2).

[3]BRIGIT C. A. TOEBES. The Right to Health as a Human Right in International Law[M].Intersentia Antwerpen-Groningen-Oxford,1999.

[责任编辑李宏弢]

Protection of Health Right in Foreign Constitutional Case

QU Xiang-fei

(School of Law,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Key words: Constitution case; health right; appealing provision of health right

作者:曲相霏

第3篇:宪法事例在宪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法学教育的改革一直受到广大的关注,作为法学中的主干课程宪法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近几年的探讨热点。如何使得宪法学的教学课堂生动形象,并且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课堂引入宪法事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做法。

关键词:宪法学;宪法事例;教学改革

宪法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具有基础理论性质的专业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具备完全相对应的地位。由于宪法学本身的理论性、抽象性及政治性强的特点,而面授对象又是由中学教育向大学教育转型的大一新生,传统宪法学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始终摆脱不了空泛说教的命运,一直不受学生的欢迎。但是,将新鲜生动的宪法事例引入课堂,无疑是给这无味的“鸡汤”添加了一点美味的作料,或许能够改变烦闷的课堂,改变“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尴尬状态。

一、宪法事例的界定

宪法学教学改革问题已经引起了各高校宪法学教师的关注。200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宪法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针对宪法教学中到底是使用“案例”、“事例”,还是“判例”、“实例”或者“范例”,学者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1]笔者认为,所谓宪法事例,通常是指在宪政法制实践中真实发生的与宪政法治有关的未经法院进行宪法审判的各类社会事件。宪法事例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经过宪法司法裁判,即法院及其特定机关没有依据宪法得出确定的结论。尽管没有经过司宪的处理,但这些事例本身却仍然具有分析的价值。由于我国宪法未进入司法化,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严格意义上的宪法案例是不存在的。而单纯地依靠国外宪法的案例又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引入教学事例是必要的。正如郑贤君教授的观点:“事例是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实,它们不是法院作出的,但其中蕴涵着宪法原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宪法原理为标准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评判,并做出结论。”从宪法学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上所发生的现象或事情,就事例中所触及的宪法规范、原则、原理、精神等问题进行有根有据的深入阐释,有助于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宪法本身具有的最高法地位,很多普通法案例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宪法问题,所以,有些部门法案例也可以上升到宪法层面作为宪法事例来讨论。至于为了教学需要由教师虚构的宪法事例,则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本文所言宪法事例均为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例。

二、宪法事例引入教学的意义

1.推进传统宪法学教学的改革

我国宪法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宪法学的教学也一度以倡导社会主义的宪法的优越性为宗旨,宣传大而空的理论,抽象的概念规范,使得大家对宪法学产生很强的排斥心理。而宪法学本身的政治性又使得学生对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认为和高中政治没什么区别。如此以来,宪法学的“鸡肋”定位就不可避免了。将宪法事例引入课堂,可以积极地改善这种局面。通过对宪法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使学生逐渐掌握宪法事实,选择相应的宪法规范,再到法律后果选择的宪法推理方法。事例分析法的运用,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宪法的基本看法,即从抽象的宪法原理认识进入到宪法实践性认识,丰富了宪法学知识。也使得教师避免了无味的说教和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的积极参与加教师的良好引导,会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宪法课。

2.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加强公民素质教育

法学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教育,也是普及教育,它有利于人们法律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培养,提高民众的法学素质和道德自觉性,使其成为法治的真正维护者、捍卫者和创造者。在宪法事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态度和意识,关注国家政权建设,关心基本权利保护,积极参与、讨论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政策,是主人翁意识的现实落实。宪法事例教学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培养学生以独立的主人翁态度关注国家大事,并运用所学宪法学原理考虑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达到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目的。

3.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尽管我国宪法尚未进入司法化,但是宪法事例或者其它法律案例对宪法学的指引和折射都能够带动学生将自己的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良好地联系起来。法学是一门很重视实践成效的学科,而学以致用是课堂讲授的最终归宿。对宪法事例的评析,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所以,从宪法学的角度而非政治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事件或者问题是必要的。在宪法事例教学中,通过对于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正是由于宪法事例本身的鲜活性,用来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可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宪法事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努力将宪法事例引入教学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归纳如下。

1.宪法事例教学要注重事例的选取

宪法事例的选取必须具备针对性、典型性、时代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针对性是在宪法事例选取时,要按照教学的需要来选择,使选择的事例能够说明或者解释抽象的宪法规范、原则等。丰富课堂并不是说随意地添加学生感兴趣、但是与教学无关的内容,来博得学生的喜欢,这样极容易浪费时间,又会使得学生在回首宪法课时感到什么都没有学到。

典型性是指宪法事例应该选择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且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的事例,能够体现某一类案件或者某一群体的权利利益。比如孙志刚案件、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案件,齐玉苓案,都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能够很好地代表公民基本权利受损时如何救助的事例。

时代性主要是指宪法事例的选取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选择在时代前沿和信息较新的事例。由于涉及公民和国家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成为焦点的宪法事例往往反映了最前沿的社会价值观,代表了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冲突和理念选择。由此,宪法课程主讲者对宪法事例的选择就应当“与时俱进”,那些“刚刚”发生、媒体正在关注的典型事件,应当及时融入到宪法学课堂教学中去。例如2008年广东法院判决企业禁止员工外宿违宪,案中涉及宪法中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居住自由权的规定,裁定公司禁止员工外宿违背宪法精神,笔者及时引入到当年的宪法教学课堂讨论中,从而使宪法学教学发挥展现和关注社会现实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反思性是要从表面的事例内容看到社会的进步、背后的法制缺失、宪政秩序的不完善,等等。和其它部门法案例相比,宪法个案是在宪法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发生激烈冲突的环境下出现的,暴露了宪法实现机制的缺失。在部门法案例解决社会问题不能令人满意时,社会成员从合法性保护发展到追求合宪性保护,这种把自己的利益的追求寄托在寻求更高的宪法价值规范的做法,正是社会民主宪政成熟与进步的表现,也由此生发出以利益为动力寻求宪法救济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成员宪法意识的不断成熟。这种发展是与社会成员对于宪法事件的反思分不开的。宪法事例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在“争议性”的过程中,利益博弈得以完成,新的宪法价值观念得以确立。这种反思性代表了宪法作为根本大法调整根本社会关系的特点,也是宪法得以发挥社会实效的基础,而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无论是公民素质教育还是实践能力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宪法事例的选取,应该注重体现社会价值演变的反思性。

2.宪法事例教学的具体操作

教师在课前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宪法事例后,根据课堂需要,可选择全景再现或者部分概述宪法事例的发生过程,对宪法事例发生的背景给以适当的介绍,随后可启发学生结合事例分析其中蕴含的原则、精神以及相关的宪法规范。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学生在准备了相应的材料之后,在课堂上展开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丰富自己,发现自己,成熟自己。让学生讲,教师听,把被动的“填鸭式”教学转换为学生积极地汲取知识。课堂教学还可以整理成为文字内容,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他们对法言法语的掌握。

四、宪法事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宪法事例选取要慎重

由于具有时代性的宪法事例往往反映了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一时难有定论,而我国宪法制度目前还存在滞后性,很多情况下难于发挥根本大法的调整作用,容易造成庄严的宪法规定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的感觉。所以,对于现实生活中即时发生的宪法事例的选择要慎重。

2.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思考相结合

宪法事例教学是宪法学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但是将宪法事例引入课堂,并不单纯是指教师向学生讲述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或结果,更重要地是通过这种讲述启发学生从中找出宪法学的理论支持,提升学生的宪法意识,明确我国的宪政状态,模拟完善制度缺失。宪法事例教学法对法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深刻而又高效的方法,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辩论的能力。通过学生走上讲台、学生分组讨论、辩论、相互评价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之真正成为教学中主动发挥作用的主人。宪法事例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导,但学生主导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从宪法事例的选取、宪法事例教学的事前设计、掌握学生讨论的方向及正确性,等等,教师必须认真准备,全程介入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完善宪法事例教学法

笔者通过几年宪法事例教学,逐步掌握了教学的主要操作方法,但由于宪法事例教学是宪法学教学中正在摸索的新型实践教学方法,教师经验有限,所以必须善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改进。在宪法事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应当及时和学生沟通,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在实践教学进行中,也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安排。同时,由于法律规范的不断变化和法治环境的不断进步,新的法律事件随时发生,法学也包括宪法学就面临着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因此宪法学教学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比如宪法事例的重现方式、学生对于宪法事例中体现出的理念与现实的落差的讨论、模拟宪法审判,等等,都需要重视对度的掌握情况,都有待于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刚志,肖北庚.论法学教育中宪法事例教学的原理及其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

[2]王秀哲.宪法事例教学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3]韩大元.中国宪法事例研究(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范进学,杨阿妮.宪法事例评析之于宪法学研究的价值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8,(6).

作者:王新娟

第4篇:敢作敢为的抒情散文

凡是越西人看了,感同身受,无不为之赞扬与分享。

在越西富裕的人家,基本都会考虑搬去西昌;

在西昌有钱后的人家,不少要在成都买房;

在成都发达了,或许首选迁往上海;

甚至有的

得到绿卡,换了国籍.....假如还有另外一个“地球”,将来我们只能用哈勃望远镜来瞻仰?

不,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

正如,同一个越西。

不会忘根忘本,

也不会,

等到衣锦还乡才想起为老家谋福,

而是立足眼前,展望将来。

去年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在义工组织的“心连心”过程中,有幸结识一位浙江台州的事业家,即现在我的大姐——陈。那次我上台演讲过,表明自己的初态:回越西创业,搞汽车维护与美容门店。那是因为:

1、旅游经济的兴起与山区落后交通设备、路面状况成鲜明对比,车来车往,必有磨损。

2、成家立业,婚姻的重要筹码——有车有房。

3、买车容易养车难,服务业渐进越西市场。

4、总之,吃穿住用行乃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有需要、有市场、有前景、有人脉,有资本——陈姐不止一次为我设想过,可以为我筹集资金准备。同样,我也把这个计划向我敬爱的饶娟组长交谈过,得到她的认可。

但是,那仅仅是站在个人利益点出发。不搞起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对不起人间走一回!

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既然能被天坤国际互联网公司看重,为我提供上台施展抱负的机会。那么,本人必然全力以赴——勇敢的走上去,直抒胸臆。

对咱们越西来说:

我们越西老家在建设职校,响应国家劳动技术升级的号召。虽然成都是西南运营中心,只是还没有深入到凉山来。目前三年目标中包含在西昌建立分公司,促进凉山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让我们乡亲父老走出大凉山,与时俱进。让怀有建设家乡梦想的人一起融入进来——无男儿,不热血。何况还有巾帼不让须眉一说,对吧?

对咱们凉山来说:

有着“东方狂欢夜,西昌火把节”的民族风情;有着电视节目上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气干云;有着由凉山州委农工委、凉山州商务局主办的电商“山里淘”......而我,走到哪,宣传到哪!

对咱们四川来说:

要致富,先修路。目前,成昆高铁正在积极建设,横穿凉山腹地。许多惠民工程,关注着少数民族的贫困生活。

来四川,上凉山;到西昌,游邛海;访文昌故里,当选水韵越西。

对咱草根阶层来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好高骛远确实理想很丰满,脚踏实地确实赢在转折点。若是问我哪里来的自信:物以稀为贵——接触过我的人,哪位不知道咱大山里出来的孩子本着真善美?!南昌工学院——将是由公司副总裁带领我们前往演讲的第一站!公司上层觉得我平时能说会道,有点文采口才,可以挖掘潜力来塑造。只是我是慢热型人物,特别是在公众场合,表达显拙不够顺畅。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所以,特别派遣我见识些场面,摸索社会界面的交流规律。然后把感想和言行适当的结合起来,不断开发人力资源和市场。

时势造英雄!上天冥冥之中有安排,来到上海。天坤国际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08年,经过“八年抗战”是一家集职业教育投资建设(对越西老家职校有用)、人才派遣和招聘(带动凉山人力资源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管理咨询(鼓励创业,给有眼光思想的人投资合作,并且帮助其管理和改善方案)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化拟上市公司。集团拥有六大运营中心,百余家分支机构,整体投资过亿,更是国内第一家致力于人力资源产业链深度开发的综合性企业。如此志同道合,让我发挥“工匠”精神,那也不是不可能。一股蛮劲,有光明的途径来疏通,发挥的淋漓尽致直捣黄龙!

限于作者学识有限,仅仅个人愚见,若有冲突请附议。若感怀,那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谋山河——助我分享加好友。首先南昌工学院打响第一炮,是我讲师第一站!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第5篇:敢想敢作敢为_前言

亲爱的朋友,您是否觉得时间永远都不够用,处世技巧不够圆熟,成功离你太遥远?请不要在忧心、彷徨,本书系所提供的全方位的方法与技巧将在您的事业之旅中成为您成功的得力助手。成功是每一个人终身追求的目标,在这段追求的过程中,本书将扮演一个站在您身后的智囊团的角色,尽其之力,提供所知,着力于把最有效的成功方法和最新的成功资讯奉献给您……在伴您创造成功的历程中,使您获得精神上的指引、激励和扶持,最终让你品尝到不断成长中的成功喜悦。

本书系提取了众多著名成功学大师的成功理论精髓。与一般的成功学教程不同,它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全方位探讨创造成功,助您成功是本书系惟一的目标。在介绍方法与技巧时,既对绝大多数领域的成功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又引述了各领域的名人事例,作为典型加以分析。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更利于全面地对成功方法进行介绍。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是一个机会频生、奇迹迭出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渴望成功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必须在思考和学习中塑造自己,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必将学到许多实实在在的成功方法,这些都将成为你今后生活、工作、事业中的指南。

与其自行艰苦摸索,不如寻求成功方法的指导。既然你不想在平凡中昏昏噩噩地度过一生,而是希望生活每一天都有一种全新的气象,那么思路就很明显:我们必需不断的学习前人的成功方法,对前人的失败进行反思。

本书系是迈向成功的人士不可缺少的左臂右膀,将会为您解决的困惑,树立您的成功信念。读书虽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成功,但至少它会让您所踏出的没一步路都不致歪斜走偏。也许你看了太多的成功励志类的书籍,但相信你会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找到您所需要的——那块助你成功的敲门砖!

第6篇:敢想敢为的水磨坊坊主

水磨坊的主人叫陈自良。陈自良这个四十出头的四川籍汉子,个头不高,却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浑身似有用不完的力量。他胆识过人,从小就敢想敢为。早年,他到此地的张官村安家落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庄稼人。直到一九九二年初,他想他应该赚点钱,以改善身为农民的困境,他是个敢想敢为的人,于是就毅然决然赶赴巍山县牛街乡锑矿山开矿。矿山的生活是艰苦的,环境是恶劣的。而且,矿山又是一个天然的赌场开矿者是掘金者的骨气和运气,然而,陈自良输了,而且输得很惨。他没有挖到矿,还丧失了不少资金。运气没有的他,只好收拾起行囊,离开了矿山。陈自良回家之后,总是不服气,心不甘,不信邪,没过多久,敢想敢为的他,又背起了行装,再次踏入矿山。这一次,陈自良成功了,他挖到了金,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走出困境的他,于二00八年二月,开始筹建先辈留下的水磨坊遗址。投资近三百万元的古老的水磨坊,旧貌换新颜,于二00九年五月一日正式对外营业。此次,就有了水磨坊山庄的今天,陈自良便成了水磨坊的坊主。

水磨坊山庄是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实体。在这块生态极美的好地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文墨骚客,打破了一度无人的沉寂。水磨依旧,水碓依旧,水车依旧,住房、餐厅、休闲屋、棋牌室又付与了现代文明的气氛。在这块没有污染的净土上,当大面积的自然灾害铺天盖地之时,当百年未遇的大旱来临之际,以水磨坊为中心的这块绿地,却河水咚咚,奔流向前,水磨水碓水车的声响,依然是清雅耳,永不中断。

为此,曾经在对面两个山坡上同种冬瓜的“冬瓜朋友”现今是五百亩果园的园主兼作家的刘绍良先生就给陈自良送奉一句很好的广告词,词曰:有绿色文明,才有水磨坊!不仅如此,刘绍良先生还大发雅兴,为水磨坊而歌。

第7篇:敢为人先

敢于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时的总结报告,同时也被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次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们的思想仍受余毒影响,国家处于发展的踌躇与停滞期的背景下所作,是冲破思想禁锢、开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宣言与纲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共论述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这部分讲了在党的干部中思想僵化现象形成的的原因、后果和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思想僵化会导致条条框框变多、随风倒现象增加、本本主义严重等问题,不解放思想,无法实现现代化。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勇于思考,勇于创新,勇于探索,才能使我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

(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第二部分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是保障充分的民主,提出了创造民主条件的方法和保障民主权利的措施。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宪法和党章规定的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党的领导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而要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就要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三)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

第三部分揭示了尽快实事求是解决遗留问题的意义和作用,对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做出了公正的评价总结。 处理遗留问题是解放思想的需要,也是安定团结的需要。目的正是为了向前看,正是为了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

(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四部分主要提出要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官僚主义)、管理制度(责任制)、经济政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三方面的新问题;强调只有坚持钻研、不断学习马列主 义,才能不断解决好新的矛盾。

仔细阅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文章,我深受震撼,感悟良多。我的感想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这篇讲话的背景来看,邓小平同志坚持真理的勇气与摆脱束缚的睿智令我感到震撼;二是从文章本身的内容来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念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仍有着独特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解放思想仍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充分肯定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积极支持推动这场大讨论,使全党摆脱“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在这篇讲话中振聋发聩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篇被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讲话,是我们党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

在这样的时代,如此“壮举”的动力来源于什么?我认为一方面是十年动荡中对社会主义、对党的道路的重新思考,另一方面则是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这两点又何尝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呢?在逆境中,坚持思考,不人云亦云,有坚持真理的勇气,才是一切成就的根源。

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又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如何如何使国家发展的脚步不停滞,人民民主的进程不停止,一方面检验着我们的思想是否能不断解放、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是否有勇气、有能力、有智慧现实考验。

我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解放思想需做到打破利益羁绊、解放话语权。 关于思想和利益,有一个十分形象的说法叫做“屁股决定脑袋”,就是说人的利益决定立场,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决定行为。因此,要实现民主,解放思想,就要打破既得利益的羁绊。如何做到调整利益格局,破除既得利益呢?一是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要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消除权力自我牟利的空间,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只为人民谋利益。

第8篇:科学探究的事例

邓稼先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后被誉为"两弹一星"

第9篇:面对挫折的事例

理想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挫折是人生最的烦恼!(真事)......

提到理想,人人接有,男人,在人生的漫长的路上,你在经历自己的理想中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有些人为了实现理想不择手段,那也是一中自己的快乐,也有些人做不好而过早的放弃了理想的实现,人往往在成功到90%的时候放弃,只有坚持到剩下那10%的人成功了。有人会说家庭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快乐,是的那也是对的,世界个人认为不就是那样的吗!任何事都可能变化,或是做的好些差些吧了,简单的说就看经历事的人心理想那方面的事更重些......

提到挫折,每个人都有好多,在生活里懂事起就背上的这个“责任”,像演义的小丑,不管你心理有多不想笑,可你就站在“舞台”上,你就要笑的面对......

例:出生起他很幸运,虽然家庭不富裕,38岁的父母们对他是个宝,两个姐姐都被冷落了,慢慢的他18岁了,亲戚的到来让他去的南方的打工的路,(经商)父母姐姐们相当的支持他去,你去练的的能力,别想我们这样一辈子都没有多大的出息,他们(亲戚)经商,你也练练见识,回来后也好能出息。2年多;从什么也不懂到乐观的对待每件事,也有了女朋友......后;他成熟了了解现实问题。工作又换个城市,要离开女朋友。他为了理想放弃的爱情,提出的分手......在后;他后悔了,可已经不可能了,自责随之而来,全心投入他的理想,可还是放不开那段初恋,做事变的极端不择手段,因此做了店长。没有钱没可能去做亲戚家那样的生意,那怕是小的不没可能,开始策划回家去创造我自己的天地,爱的自责,成熟的波动,家庭的不理解,显然他刚刚练出来的心理接受能力对与现实稳定环境是有摩擦的,他没做好准备,到承受不了,自杀了2次........潜意识碎了.......一一被家人救了,开始没有自信,逃避现实上网吧,自己辛苦赚的钱花光了,冲家里要钱依然逃避现实,总总说到他的伤心出,他大口骂了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带勾的现实要面对的事,到现在,时小个什么不懂的小孩一样的状态,时依然能力健在的状态,他真的累了,他想变回自己......可就现在一切都在进行中......

我的!希望还没遇到这样事的人都别像我现在的状态与状况.....

上一篇:中频炉炼钢应急预案下一篇:卫生局民主生活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