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从实施国别战略到实施全球战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 篇1:

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宏观因素分析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世界并购格局。从世界经济的宏观视角看,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全球化的牵引作用,世界经济周期的助推与制约,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优势产业扩张”与垄断优势的获取提供了机遇,世界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冲击,非传统安全壁垒对并购的阻滞。因此,只有充分预估与周全应对这些外部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跨国并购中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跨国并购;经济全球化;非传统安全

Macroscopic Factor Analysis of M&A in Developing Country

LI Guang-nian

(School of Mach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Key words: multinational M&A; economic globalization; non-traditional safety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新兴经济体的迅猛崛起,它们实力的增强已经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从世界经济的微观领域来看,2009年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额已经占全球并购额的17%,达到1 860亿美元[1],发展中国家企业以跨国并购为主的对外投资改变了世界投资格局。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的迅猛增长,既有企业内在因素推动,也有外在宏观因素的影响,本文力图对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宏观因素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

一、 经济全球化的牵引

根据张宇燕的研究,经济全球化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2]:“首先,器物层面的全球化趋势的展开是由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制度层面的全球化意味着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增强。最后,观念方面的全球化,虽然这样的明显证据需要进一步考证”。这三个层面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张宇燕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资本主义不断追求最大利润的本质所决定。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这种不可遏止的追逐利润的狂热,这种可诅咒的求金欲,始终左右资本家[3]”。另外,经济全球化也是劳动分工和市场范围扩大的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增强”(IMF,199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经济学家费希尔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的视角强调了全球化[4],“全球化是在商品和服务跨国界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数量和形式不断增加、在技术扩散广度和速度不断提升基础上形成的日益加深的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但是,不管人们如何定义经济全球化,其推动世界经济在资本、生产、消费和流通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最近20年的经济全球化对一些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已有的关于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共识: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并购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具体而言就是跨国公司加速了资本、技术、生产在全球的扩散,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尽管上述研究者没有区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全球化的关系的异同,实际上他们是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所以,上述研究结论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并不是完全适用。关于全球化的划分,罗伯逊(1992)把近500年的全球化分为五个时期。关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状况,邓宁(1993)等学者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划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是萌芽阶段、兴起阶段和迅猛发展阶段,从中可以看到全球化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发展是相伴而来的,有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与此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是在全球化兴起后,在深入发展阶段才出现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推动者而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参与全球化,但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起到重要的推动和牵引作用:

第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市场的统一,有利于跨国并购企业实现内部化优势。冷战终结,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东欧国家等纷纷转轨为市场经济国家,全球大市场日益统一,全球规制的日趋统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全球化也带来了物流成本与信息流成本的大大降低,有助于跨国并购企业更好地实现内部化优势。

第二,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发展,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海外融资获取足够的资金流量进行海外并购,也可以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非现金的跨国并购交易,从而大大加速了企业的海外投资。

第三,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同向并购。

第四,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社会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发展中国家企业逐渐融入其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动进行跨国投资和并购,推动着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建立。在这个体系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居于产业链高端,发展中国家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二者是研究开发与生产的分工。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绝不是仅仅受益于全球化,受全球化牵引,一旦发展中国家企业被纳入到国际分工体系,进行绿地投资与并购时,其对全球化的发展就从原来相对被动转变为主动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如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样,形成了与全球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 宏观经济周期的助推

宏观经济周期从国家和全球的视角可以分为国内经济周期和世界经济周期,本文主要探讨世界经济周期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世界经济周期(World Business Cycle)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波动越来越具有较强的协同性现象。世界经济周期理论是从经济周期等理论逐渐发展起来的,相关学者对世界经济周期的生成机制和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世界经济周期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部门传导、外部冲击和国际传导。跨国并购作为国际对外投资作用到国际传导和部门传导,同时对虚拟经济也有内在传导作用。跨国并购涉及到国际投资和产业的横向和纵向并购,这必然在国际传导和部门传导中体现出来;同时跨国并购的多数企业都是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无论其通过现金交易还是非现金交易(股权置换、增发新股等)都必然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是在海外上市,其在金融领域的传导就更为明显。例如经济规模大、实力强的美国,其对世界经济周期的作用,往往超过世界经济周期对其的反作用,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往往受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于其对世界经济的传导。

通过对世界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的简要说明,本文认为世界经济周期和国内经济周期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世界经济越来越强的协同性对跨国并购有着重要影响。总体而言,跨国并购与世界经济具有同周期性,即世界经济增长时,跨国并购也处于活跃;当世界经济处于衰退时,跨国并购也处于低迷状态。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的历程看,其跨国并购首先是受世界经济周期的牵引,即发达国家跨国并购兴起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才开始活跃。具有一定的延迟效应和“逆周期”效应,但并不十分明显①(这也说明了世界经济协同性的另一面非协同性)。例如2006年世界跨国并购交易数量总体是增长的,同期印度、中国的海外并购也在增加。这表现出了与世界经济周期的一致性。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跨国并购的交易总数迅速下降,而中国、印度的跨国并购却迅猛增加,到2009年后才出现减少。这说明了中国、印度的跨国并购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并非完全反周期并购。第二,从一国国内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都是与国内经济周期一致,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关的研究者[5]分析中国宏观因素对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得出结论经济周期与海外并购具有同向性,经济周期上升时,海外并购增多。该研究也认为货币供应,汇率、对外开放度对跨国并购也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发展中大国的金砖国家,中国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其跨国并购可以适当采取逆周期的战略和策略。认识到宏观经济周期与跨国并购的关系,企业进行海外并购要制定合理的应对经济周期的战略。经济增长时,企业资金充裕海外并购欲望强烈,但这时目标企业资产价格会较高,竞争者也会增多,风险较大。相反,如果在世界经济周期的下行时段进行并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格相对较低,并购操作的非经济因素影响也会变小。“逆周期并购”是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综合实力的考验,这要求企业具有应对经济衰退的能力,较强的融资能力和周全的并购策略。

三、全球产业结构演进的推动

世界经济形成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都经历了三轮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者,全球产业转移的基本路径就是发达国家将落后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更进一步向其他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一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所占的比重是逐渐下降的;第二产业的国民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先是不断上升,之后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产值和劳动力)是不断上升的。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其是通过对一国的产业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得出的结论。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全球的产业结构演进也符合这一产业规律。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其将劳动力密集型、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将纺织业等轻工业转移。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开始出现“产业空洞化”,其实质是将劳动力成本高,技术附加值低的,资源密集型重工业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又将其没有竞争力的部分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如2003年美国的IBM公司主动将其无竞争力的PC业务出售给中国的联想集团。通过产业转移,一方面发达国家进一步实现了产业高级化,在其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继续保持绝对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少数发展中国家成功利用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中提升核心竞争力,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

发达国家企业跨国并购多数符合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数字经济时代其朝阳产业也同样对外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时,从该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与发达国家并购相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对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并不符合边际产业转移论,其对外并购的产业恰恰是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主导产业),可以称之为“优势产业扩张”。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针对发达国家的并购)同样也是受全球产业结构变迁的规律制导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并购的技术水平是受制于本国主导产业的发展程度,企业的对外并购有利于提升本国产业发展水平。200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制造业领域进行了大规模并购,这些并购基本上属于技术获取型,品牌获取型等战略性并购,并购的目标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发展中国家二次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产业链位置,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链低端,发达国家企业的垄断优势非常明显。所以,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制造业的跨国并购中必须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垄断优势为目标。

第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应该是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中依然具有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一般来说,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基本上都属于夕阳产业,但其中的一部分企业依然是具有核心竞争优势。这些企业由于其劳动力成本过高或管理失衡等原因导致其丧失竞争优势,但其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研发优势、全球销售渠道等都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迫切需要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要积极并购这类企业,获取其所有权优势,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加速成长。

第三,在数字经济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中国家企业在三次产业领域内也可以实现并购成长。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都是按照产业演进规律发展的,今天数字经济与全球化的时代,物流成本和信息流成本大大降低,使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例如印度的第三大软件企业维普罗成功通过跨国并购实现了自身发展。总而言之,发展中国家企业要依据国内和国际产业发展的实际趋势,通过获取相关企业的所有权优势,进而在相关产业领域内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四、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冲击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形式,跨国并购过程中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并购中的不确定性一般是指不可预知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对世界经济和FDI具有巨大影响的突发性经济或非经济事件,这类事件会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产生不确定的结果,主要包括三种不确定因素:第一,对地区或全球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金融事件。重大金融事件的发生,一般都会导致一部分企业的资金紧张或资金链断裂,企业的信用评级降低,资产价格或股票市值也大大缩水。此时对处于困境的目标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比较容易成功,并购成本也会大大降低。第二,对能源价格有着巨大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主要涉及到能源地区的热点问题与一些国际炒家对能源价格的不定期操纵。第三,对世界经济有巨大冲击的恐怖主义袭击。以上三种因素对跨国并购有着不可预知的影响,其会加速或减缓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并购中往往由于东道国政府借口国家安全原因(经济安全原因、信息安全原因等,这些原因都可以归纳为非传统安全壁垒)不予批准,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非经济原因。

第一,发达国家常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阻止跨国并购。如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185亿美元的价格(高出竞争对手1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中海油发出并购要约后,美国部分议员就发出“中国企业正在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论调,有的甚至把其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收购美国相提并论,美国国会以“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为理由否决了该并购。这宗并购失败案例从表面上看是经济安全,其背后则是大国竞争的政治博弈,这再次说明大国关系的本质更多的是竞争的一面,一个新兴大国的发展与崛起必然要受到霸权主导国的制约和遏制。

产业安全也是跨国并购中很难逾越的门槛,产业安全主要是一国产业部门能够保持国际竞争力,保障在国内产业和国际市场上的利益与可持续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和能力。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能源产业和获取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并购必然要面对东道国“国家安全”这道门槛,企业应该从以下三点着手:首先,做足政治风险评估。通过高质量的风险分析及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使企业更好地进行海外发展。政治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东道国政府质量和政治风险,东道国政府的规制因素,投资国和企业在东道国民众中的认知和态度,东道国的资源质量和资源风险等。其次,做好相应的公众公关工作,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并购。一般情况下,当东道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或并购双方所在国家间关系处于比较平稳时有利于跨国并购。

第二,文化差异、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同样会阻碍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并购。“9•11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文明冲突”加剧,导致阿拉伯国家的跨国并购面临巨大困难。2006年美国国会再次以“经济安全”为理由,拒绝批准阿联酋迪拜港口公司对美国六城市港口经营权的收购。其背后的实质是“文明冲突”为主要因素,因为早期中国公司接管美国港口并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文化安全是在跨国投资过程中,东道国要防止其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被并购,担心其后会在文化上推动母国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安全的瓶颈在目前跨国并购中还很少发生,未来可能会遇到。“文化差异”也会发生在企业跨国并购成功后的并购整合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东道国文化和目标企业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并购整合将很难顺利,甚至导致完全失败。信息安全也是跨国并购中的一个瓶颈。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安全越来越重要,跨国并购时常会遭遇信息安全的壁垒。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对跨国并购的影响,需要并购方采取更加策略灵活的并购方式才能解决,如通过参股第三方企业,该企业与目标企业无文化差异因素,进行跨国并购。

第三,东道国政府规制对跨国并购有一定的制约。一般来说,发达国家都有相对完整的关于并购的法律体系,这些规制一般是由政府或立法机构制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对外并购时(特别是针对发达国家企业)要对其政府规制有深入了解,对可能的风险有充分的准备,以免在并购中或并购整合中付出惨痛的代价。中国企业TCL并购法国汤姆逊电子公司,经过两年的并购整合也没有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就对法国政府的相关规制不了解[6]。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会放任外国公司在本国的并购行为,发达国家从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和政府规制的角度对外资并购进行审查、限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非经济原因(政治、利益集团等)人为设置并购障碍,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奉行投资保护主义。从长远看,投资保护主义最终也会损害保护国自身的利益。从国家竞争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博弈),企业跨国并购中受到非传统安全藩篱的阻碍是很正常的事情,未来这样事情还会不断发生。面对这些可以预见的干扰因素,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企业间应该增加互动,加强公共外交与企业公关等措施积极从容应对。

经济全球化、宏观经济周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非传统安全是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五个主要宏观因素,面对不确定的外部宏观因素,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对这些影响有着充分的预测与分析。发展中国家企业只有制定全面的跨国并购战略,才能实现“逆风飞扬”,“并购成长”,从而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注释:

① 没有收集到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献支持,我们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这一结论有待进步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 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R].联合国贸发会议,2009.

[2] 张宇燕.全球化与中国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5.

[4] Helmut Wagner, eds. Globalization and Unemployment Published 2000 by Springer Heidelberg, p19.

[5] 林泽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8).

[6] 宋雪莲, 李东升.TCL不想成为海外并购失败案例[N].中国经济周刊,2007(23).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里光年

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 篇2:

基于全球视角对跨国公司的审视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从实施国别战略到实施全球战略。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的影响主要有:(1)导致投资方式趋向于独资和跨国并购;(2)导致从产品分工到要素分工;(3)导致贸易投资一体化;(4)导致与其母国利益相背离;(5)导致国家经济统计标准发生改变;(6)导致全球经济安全互动性加强;(7)导致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很难奏效。

关键词:全球视角;跨国公司;全球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的深化,从全球战略出发,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也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之中,不断的影响、也不断的适应国际经济环境。

1.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跨国公司规模在不断扩大,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其地位、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简称“贸发会议”)最近发布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披露,主宰全球经济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随着国际化大生产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全球的跨国公司大约有6.5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拥有大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2001年,这些分支机构的雇员大约有5 400万人,而在1990年只有2 400万人。这些公司的销售额大约是19万亿美元,是2001年全球出口额的两倍多。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目前分别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0和全球出口量的1/3。如果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包、生产许可证发放、合同制造商等活动都考虑在内,那么,跨国公司占全球GDP的份额就会更高。

跨国公司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世界上100个最大经济实体中,51个是跨国公司,49个是主权国家。199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值(1 806亿美元)超过波兰的国民生产总值GNP(1 608亿美元),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产值(1 501亿美元)相当于印尼的GNP(1537亿美元)。

2.跨国公司从实施国别战略到实施全球战略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立足全球,对生产经营实行全球性战略安排,把别国的市场和资源纳入其全球性的安排之中。企业从单纯追求原料供应和产品市场,过渡到跨国投资和经营,资金、技术、人员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自由。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充分利用新出现的技术,将一个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细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并把不同的阶段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个国家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通过各个环节的最优化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并不能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有比较优势,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才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因此,许多跨国公司只将战略环节紧紧的控制在企业内部,其他非战略环节则通过外包、许可证等委托方式完全或部分的分散出去。这样本国的跨国公司变为世界范围的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利用其他国家、地区的要素优势,减少经营成本、增加灵活性,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导致投资方式趋向于独资和跨国并购

面对国际经济激烈竞争,为了在全球市场谋求发展、壮大,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资金的等方面的优势,采取整体收购、重组控股收购、增资控股收购以及股票认购收购等多种并购方式,在国外大力开展兼并、收购业务,不断实行产业整合,扩大经营规模。与在国外直接投资建厂相比,跨国兼并、收购是跨国公司获得别国有形和无形资产及竞争战略优势的最迅速、最有效的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企业之间的并购规模也达到了新的高潮。也就是讲,并购方式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和动力。

另外,跨国公司投资方式另一个变化趋势是倾向于独资或控股。这也是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产物,也是为了在变化迅速的环境下顺利实施全球战略的客观要求,这样可以减少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根据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及时进行各种经营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独资和控股形式可以保证跨国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因为其独有的跨国交易内部化及其避开各国监管和控制的能力向东道国提出了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控制跨国公司的“转移价格”,以增加东道国的税收。

4.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导致从产品分工到要素分工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质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和利用全球资源。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要素禀赋及相应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在微观上要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一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在生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利用他国的比较优势,实现更为细致的分工。

与产品分工不同,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根据全球各国不同的要素优势把不同的生产工序放到最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进行投资生产,然后再把所有的零部件通过贸易集中到最有组装优势的国家进行组装生产(投资),最后通过贸易再把最终的制成品销往各个国家,一次完整的经济行为结束,新的经济行为再次重复投资(生产零部件)——贸易(零部件)——投资(组装零部件)——贸易(最终产品)的模式。从产品的结构来讲,要素分工又可以叫中间品或半制成品分工。

要素分工的发展将会导致国际分工格局向使国际分工更富有效率的方向发展,表现为各国产业和企业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追逐。这个过程也是旧的分工模式被打破,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分工模式形成并得到巩固的过程。实际上,国际分工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过渡,也是世界各国国内产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的时期。

5.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导致贸易投资一体化

在产品分工的时代,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是互为替代的关系,跨国公司到一个国家进行投资主要是跨过贸易壁垒,以投资国的国内市场为主要目的,投资的增加必定带来贸易的减少。但是,在要素分工的时代,在国际投资蓬勃发展的同时,国际贸易也迅速发展,国际投资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即所谓的贸易投资一体化,也就是讲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有很明显的互补关系。

就其原因,跨国公司特别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就是贸易投资一体化的主要推动者。(1)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根据企业面临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实施全球战略,进行大规模的国际化生产,跨国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程度较高,使全球的生产能力也不断的提高,为开展国际贸易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实行跨国、跨地区的全球性经营,开展多领域的对外贸易,促进国际贸易经营领域规模的扩大。(3)同时,要素分工的形成使跨国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零部件贸易剧增,产生了大量的生产要素(零部件)的公司内贸易(产品分工时代没有的贸易形式)。(4)还应看到,相当数量的跨国公司在国外不断新建扩建子公司,兼并和收购国外企业,并向国外子公司提供必需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大大带动了国内产品和技术的出口。(5)随着货物贸易交易量的增加,服务贸易的交易量也随之激增。所以,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活动,不仅加强了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而且使得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数额不断增加,新的贸易形式的产生,从而促进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6.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导致与其母国利益相背离

由于不同国的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股权多国化,相互持股,公司的“国籍”也变得日益模糊了。这样跨国公司就不仅仅是民族国家的工具,也可能冲破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可以独立发挥作用的权力中心。例如,美、日两国竞争愈演愈烈,美、日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关系却在稳定发展,这就说明了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行为首先考虑的是公司的本身的利益和目标,而不是母国的利益和目标,其利益和目标已经凌驾于母国之上了。主要原因在于:(1)前面已经分析过,高度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已经将把与产品生产和销售有关的工序部署到了国外,其国外业务在整个公司业务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有的甚至不在本国国内设厂。例如,荷兰飞利浦的海外销售比重为93%,瑞士通用电器为85%,德国拜耳公司为84%等。(2)跨国公司既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政治实体。在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国际关系中,跨国公司可以将经济权利转化为政治权利,深深地影响到国际及其他国际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地位的变化。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对国家的主权造成了挑战。减少了寻求母国政府的支持, 日渐摆脱了母国政府对其的控制,与其母国的政治目标越来越脱节。(3)跨国公司通常采取“公司公民”的管理政策和“公司外交”的国际战略,在全球员工中培植对公司的忠诚由于对国家的忠诚,淡化员工的国籍和种族的观念,使他们成为“公司公民”。正如前面讲过的,目前世界上100个最大经济实体中,51个是跨国公司,49个是主权国家。

所有的这些都是由全球战略的本质决定的,一项全球战略的制定,就意味着决策者不受任何民族和国家的障碍来考虑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的分配,而不是单单的考虑一个特殊国家的市场和资源,包括母国。

7.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导致国家经济统计标准发生改变

目前,除了上面讲到“公司无国籍化”以外,任何一种最终产品也都是“国际综合性产品”,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在与产品生产有关的国家组织生产,而又通过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把这些国家的生产活动和工序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是一种“国际综合性的产品”,这也标志着传统观念上的某国产品受到了重大的冲击,模糊了产品的“国家属性”。同时产品的销售也成为全球性的了 。一个著名的产品要百分百的“本国化”是难以做到的,而且是不经济的。同时,在一国国境内,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民族企业,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都能给国家带来税收、就业,它们同为“国内企业”。一个国家贸易保护的对象不单单是民族企业,而是所有“国内企业”,当然包括外资企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国家生产总值以GDP代替GNP作为衡量标准更为合理。

8.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导致全球经济安全互动性加强

全球的经济安全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安全之上的,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又是建立在微观经营主体企业的安全经营之上的。也就说,企业的经营安全是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安全的保证。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和投资,其子公司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每个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或工序,对跨国公司来讲都有一定的“专用性”(这里的专用性是指他们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是相对的专用性),这样为了保持整体运作的顺利,必然要求各个子公司保持正常的运作,而不同的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全球经济安全互动性加强了,如果一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出了问题,必然会影响到生产价值链上其他环节所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一个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必定影响到其他所有的国家,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所产生的连锁效应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这种效应会越来越明显。所以,要保持整体顺利运作,就要求各个有关国家和地区经济运作良好。

由于和母国的关联降低,和东道国的关联加强,以往的经济投机和从母国利益出发的政治行为必定大大减少。不同跨国公司特别是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使这些行为更是大大的减少。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管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还是跨国公司本身,他们唯一的选择都是选择长期、稳定的合作。简言之,当代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根据其自身利益的要求必然会保持全球经济安全、稳定的发展。

9.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导致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很难奏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素分工网络的形成、各国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等环境的变化,现在一国实施和以前相同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可行性、所产生的效果也将发生很大变化(以下均以幼稚产业为例,因为实施贸易保护最有力的论据是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单纯考虑本国利益的自主贸易保护政策难有生存的余地。这是因为:(1)单边的自主保护妨碍外国跨国公司的资源整合,将遭到跨国公司的报复。(2)保护的对象容易发生错位。

一国国内市场上往往是 “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群雄纷争,两者的界限很难明确划分。很多幼稚产业,战略产业都是合资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的对象是合资企业,贸易保护对象发生错位。(3)保护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国际产业结构的升级非常迅速,今天保护的幼稚产业经过一定时期的保护很可能变成夕阳产业了,保护只能给以后的结构调整增加困难;另外,实践证明,过度保护只能造成低效率。隔绝了外部竞争的保护使本国企业感受不到竞争的压力,这有可能使某一幼稚产业永远幼稚下去。(4)应该看到,国际投资是双向的,不仅仅是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整合资源,本国企业也在国外市场进行着资源整合。一国在存在对外投资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出于所谓民族利益,限制外国企业进入或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最终也可能限制了甚至主要限制的是本国的海外企业,使民族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5)保护的代价也很大,保护的往往是外商的利益,且外商不需转让先进的技术就可以获得垄断利润。

总之,由于跨国公司实施的是全球战略,入世以后所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从国内到国际),任何一个与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有关国家或企业战略的制定都应该对其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只有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之后,才能制定相应有效的局部性战略性政策,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从全球的角度去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各种政策,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在国内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全球战略,以保证在进行合作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利益,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企业长期稳定的运行。没有全球观念,没有全球战略的国家和企业注定要灭亡。

参考文献:

[1]贝蒂尔`奥林.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张二震,马野青.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J].福建论坛,2002,(3).

[3]丁扬,张二震.从战略性贸易政策到全球竞争政策[J].经济学动态,1999,(7).

[4]白树强.全球竞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王洛林.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0[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6]王志乐.2001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Vemon V: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 1996.

[8]Dunning J.H:The globalization of Business The challenge of the 1990s,London:Routledge,1993.

[9]Feenstra,Robert :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4),31-35 ,1998.

[10]R E Caves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Economic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1]Dunning .J.H: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 Oxford Economic Papers.25,1973.

[12]Buckley, Peter J. and Mark Casson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ton: Macmillan,1976.

[作者简介]涂志玲(1973-),女,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电子商务。

魏浩(1979-),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收稿日期]2007-01-20

(责任编辑:启方)

作者:涂志玲 魏 浩

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 篇3: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因及机遇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及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许多企业也实行跨国并购,积极“走出去”,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以适应世界经济潮流,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因此,本文从企业跨国并购的概念出发,探究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原因,并分析了我国企业实行跨国并购的种种良好机遇,以希望能为相关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参考,紧紧抓住机遇,以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跨国并购 原因 良好机遇 分析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中,全球逐渐掀起了企业跨国并购的热潮,许多跨国企业以此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以及后来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了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的发展,我国许多跨国企业也实行了全球化经营策略,逐渐掀起了跨国并购的热潮,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而此时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也遇到了一些难得的机遇。因此,对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因及机遇进行分析,以紧紧抓住各种机遇,这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跨国并购的概念

企业跨国并购是指企业跨越国界进行兼并和收购的活动,它包括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两部分,它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被并购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足以让其行使运营映活动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以控制该并购企业的运营活动,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所以,企业跨国并购是跨国企业进行资本输出的一种方式,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它体现了一种全球化经营的策略,彰显了一种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更快地“走出去”,而且更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的要求。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原因探究

(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推动跨国公司全球并购的巨大外在推动力,因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球资源的有效供给为跨国公司的全球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1]可见,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了一个整体,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这使得全球许多企业都纷纷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实行跨国并购以加快本企业的发展。为了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的发展,我国企业也加快了跨国并购的步伐,积极“走出去”。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得我国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与国际市场风险,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实行跨国并购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风险。

(二)促进自身技术发展的需要

2012年,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达成协议,使用沃尔沃授权的核心技术,这是吉利跨国并购取得的后续成果,也是跨国汽车公司首次向我国本土企业转让先进技术。2010年,比亚迪收购日本狄原磨具厂后,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汽车磨具的核心技术,大大改善了汽车磨具水平。[2]可见,实行跨国并购可以缩短我国企业相应技术的研发时间,可以较好地引入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从而促进自身技术的发展。由于我国企业目前的生产技术与国际上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所以,我国实行跨国并购是引进其他企业先进技术、促进自身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企业增强自身技术竞争优势的需要。

(三)是便利资金融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由于企业跨国并购是将被并购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足以让其行使运营映活动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所以一方面,我国企业实行跨国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的所有资产,这样便利了我国企业的资金融通,从而促进生产的开展。或者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获得足以对目标企业行使控制权的股份,这样显然可以避免用现金支付的压力,从而进一步便利我国企业的资金融通。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企业的逐渐“走出去”,我国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我国企业实行跨国并购,这实质上是一种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我国企业获得了目标企业的优势资源,而且还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与自身资源优势。所以,我国企业实行跨国并购是便利企业资金融通、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良好机遇分析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需要紧紧抓住这种种机遇,推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跨国并购势头发展良好

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的272家企业共实现海外营业收入6.1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2.45%;245家企业的海外资产总额为8.18万亿元,同比增长24.03%;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有10家,海外资产占比超过30%的企业已有18家。[3]由于企业跨国并购是企业的一种主要对外投资方式,是一种常用的资本输出方式,所以2014年中国企业海外资产总额的迅速增长间接反映出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迅速发展,反映出了我国企业整体上“走出去”的进程不断加快。由此观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势头发展良好,这无疑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机遇。

(二)国家政策鼓励支持

2008年12月6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商业银行对境内外企业发放并购贷款。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政策上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和对外并购,并在金融、管理、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措施。[4]显然,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它需要我国政策上的扶持。而允许我国企业就并购向商业银行贷款和鼓励我国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并给予一定支持等措施,这无疑都体现了我国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机遇一定的政策支持,切实鼓励我国企业积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这显然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机遇与外部环境。

(三)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它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所带来的机遇依然存在。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世界,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而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跨国企业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就更加密切了。这使得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从而加快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进程。如今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所创造的国际机遇和市场机遇依然存在,我国企业要切实把握好这一个良好的机遇,推动企业跨国并购的稳步发展。

四、总结

由此观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迅速发展,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也发展很快,其中也遇到了种种机遇——跨国并购势头发展良好、国家政策鼓励支持、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因此,我们需要紧紧抓住这些难得的机遇,来共同推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1]王凤平.关于跨国公司并购的探讨和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03-10.

[2]陈宝明,彭春燕,陈原.利用跨国并购方式获取国际创新资源[N].中国科技奖励,2013-08-15.

[3]何宗渝,陶冶.海外并购金额屡创新高 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任重道远[N].中国信息报,2014-09-04.

[4]邢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12-06-07.

作者:吴莞生

上一篇:项目公司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员工帮助计划优选3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