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体制分析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金融监管体制各方面的比较,进一步分析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哪些薄弱环节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而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及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金融监管体制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金融监管体制分析论文 篇1:

国内外金融监管体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不少缺陷,致使金融监管不到位。本文通过对中外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分析,建议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提高监管预见性,加快培育社会信用,加强监管法制化建设,增强监管透明度,不断创新监管制度。

[关键词]国内外金融监管 体制 分析

[作者简介]宋贤荣(1970—),广东龙川人,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

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约束和实施行业系统风险控制是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目标。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不少缺陷,致使金融业经营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因而借鉴国外经验,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显得十分必要。

一、当今世界金融监管体制概述

金融监管是现代市场经济和金融制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制的安全运行。金融监管模式涉及一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工作目标、职责分工和协调运作问题。由于受到各国的法律制度、民族文化、货币制度、信用程度、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各国实行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同。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目前各国(地区)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分为混业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和部分混业监管体制三种。混业监管体制,是把一国金融业(包括银行、信托、保险、证券)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由单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承担起全部的监管职责,目前英国、瑞典、日本、新加坡等国实行这种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分别进行监管,一般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责任,目前美国、法国、德国、波兰、香港是实行分业监管体制的代表。部分混业监管则是将金融业的一部分实行单独监管,其余部分实行混业监管的体制。另外,还有一种就是目前中国、印度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

混业监管和分业监管体制的优劣目前尚存在争议。一般说来,混业监管体制能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的总体发展趋势,由单一机构独家承担监管职责,能协调监管矛盾,避免重复监管,可防止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相互推卸责任,能有效提高监管效率并降低监管成本。但由单一监管机构实行混业监管存在以下缺点:(1)很难在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和业务之间制定统一的、必要的措施;(2)由于行业及风险类型仍存在差别,难以针对不同机构和业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一致的监管目标和监管方法,由于缺乏监管的差异性,不利于各类型金融机构风险的防范;(3)容易导致权力垄断和极端官僚主义出现。而分业监管则相对可以克服这些缺陷。

二、国外典型金融监管体制的分析

1.美国。美国是实行混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国家。美国银行以及储蓄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由国家财政部货币监管局、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三大联邦级监管机构和各州监管机构共同负责;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信息披露机构、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履行监管职能;保险机构由所在各州的保险监管局负责监管。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负责协调各州保险立法,保证各州保险法和保险监管的统一性、协调性。1999年,美国政府对其金融监管框架进行了改革,由美联储继续作为综合监管的上级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监管,允许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业务相互渗透。美联储还对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实行监管,必要时对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的限制监管行使裁决权。另外由国家财政部货币监管局、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各州保险监督局等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行业实行分业监管。若分业监管机构认为美联储的限制监管内容有重大恶劣影响时,则分业监管机构具有裁决权。

2.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实行金融分业监管,由英格兰银行负责对银行业监管,由证券和投资理事会负责对证券业和投资公司的监管,由贸易和工业部负责对普通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监管。70年代以后,英国金融业务发展迅猛,呈现出混业经营的局面,特别是1986年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改革,使银行业可以从事证券及其他投资等业务,更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但此时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未能跟上金融混业经营的形势,以至引发了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1997年英国政府对本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将英格兰银行的监管权力剥离出去,英格兰银行成为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发展和改善金融设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机构;并成立了金融监管服务局,主要负责对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和住房信贷机构的审慎监管,以及对金融市场、清算和结算体系的监管;英国财政部则全面负责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制定和金融监管的立法。至此英国已正式步入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时代。

三、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金融监管是随着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深入逐步建立起来的,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1984年开始,金融监管只限于一般性的行政检查和管理,金融监管法规不健全,金融风险的控制、防范没有成为监管的重心。(2)1992年10月,国务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将证券业的部分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3)从1998年开始实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各司其责的分业监管。(4)从2003年4月开始,人民银行不再承担金融监管职能,国务院正式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至此,我国已建立起了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组成的分工明确、互相协调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

虽然我国的分业监管体制集中了专业监管人才,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较好地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金融业将逐步开放,金融混业经营已是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业及其监管体制将面临更大的冲击和挑战,现有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亟待完善。

1.监管力度不大。金融监管机构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罚措施,长期以来形成的碍于人情违规不究或执法不严的现象较为严重,直接影响到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威及监管效果,不利于金融机构的规范运行。

2.监管手段单一,监管方式落后。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电子化的飞速发展,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日益多样化,金融结算手段日益现代化,而监管机构的监管仍停留在传统的操作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不佳,难以更深层次地发现问题。

3.监管机构力量薄弱。其突出表现是人员的素质较为低下,目前监管机构普遍缺少既懂经济、金融知识,又懂法律、计算机知识,熟知金融业务流程的复合型监管人才,这必然会影响到监管的实际效果与权威性。

4.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面临冲击。我国已加

入世贸组织,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化,各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合作和渗透将进一步深入,这对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将形成极大的挑战。

四、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1.充分发挥金融监管的可预见作用。监管机构需要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全过程进行周密的监管,要根据审慎监管的原则,提前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与控制金融风险。

2.努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目前我国的信用制度尚不健全,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必须从建立规范、完善的社会信用监控体系入手,建设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个人征信系统、支付信用监测系统和支付交易监测系统、反洗钱监测系统等社会信用监控体系。对签发空头支票或利用银行账户逃贷、逃债、漏税逃税、洗钱等不良信用信息要如实、准确记录,并最终实现各金融机构、监管机构、执法机构信息共享。还应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力争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氛围。

3.加强金融监管法制化建设。虽然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审计法》、《票据法》、《担保法》、《会计法》等金融法规,初步营造出良好的法制环境,但是金融监管力度必须加强,对于违规、违法行为要有非常清楚的惩治措施,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建立起行业准入规则和退出准则。

4.增强金融监管的透明度。金融监管机构应定期披露监管信息,对其他金融机构也可起到警示的作用。另外要发挥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5.不断创新监管制度。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入驻,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监管体系应随被监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建立一个更集中、更协调的监管体系。我们对这种监管体系的构想是,事前监管与事后监管分离,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审批即事前监管;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的金融监管局,负责对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现场稽核检查,以及破产兼并管理及应急措施,即事后监管。金融监管局可在区域设置分局,省(直辖市)设金融监管办事处,金融监管局及办事处行使对所有金融机构的现场监督管理职能。

(收稿日期:2006-07-24 责任编辑:垠 喜)

作者:宋贤荣

金融监管体制分析论文 篇2:

中美金融监管体制的对比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金融监管体制各方面的比较,进一步分析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哪些薄弱环节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而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及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中美金融;监管体制;对比分析

[

1 金融危机反映出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问题

1.1 多头监管

同时接受多家监管机构的监管是美国金融机构的常态。多头监管是指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实行分业监管。但实际上,美国金融机构已经进入了混业经营阶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和被监管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叠和错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既有联邦的,也有州一级的,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设立了不同的监管机构。以花旗银行为例,它不但要受到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机构、储蓄机构监管署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还要受到50个州的地方监管者的监管。这些机构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监管的现象。没有任何单一金融监管机构拥有监控市场系统性风险所必备的信息与权威,现有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在应对威胁金融市场稳定的重大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金融机构还常常因同一件事、在同一个部门不停地接受不同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在全球金融市场密切相连的情势下,这种过度监管正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日益丧失全球竞争力。

1.2 监管疏漏

在监管重叠的同时,美国“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还存在监管疏漏。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突然濒临破产,如此大规模、如此广泛参与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金融机构,竟然没有一个机构宣称对它实施过监管。在LTCM事件中,许多银行在对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细节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就把大量的资金贷与其从事高风险投资。直到美联储最终调查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陈柳钦,2009)。LTCM只是那些未受监管的上千家对冲基金中的一家。如今10多年过去了,尽管结构化产品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至今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宣称对这些产品的运行、风险揭示、投资者保护和运输负有监管责任。监管权力的分散容易导致监管空白,从而成为引发这次金融危机不可或缺的一个原因。

1.3 监管滞后和缺失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进一步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放松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监管部门对信贷尤其是次贷监管缺失,无论联邦还是各州至今没有明确针对次贷的法律;监管部门任由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泛滥发展,对其中可能存在的欺诈客户、信息披露瑕疵、交易结构法律缺陷等问题未及时介入监管;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也存在滞后等。许多学者认为,如果监管部门能够更加有所作为,美国金融危机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1.4 监管失控

在围绕次贷和次债进行的各种衍生过程中,监管是严重失控的。首先,从源头次贷发放来看,一些金融机构为更多更快地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贷款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甚至是“零首付”。因为他们只要把次贷转卖给“两房”后自己就是安全的。加之借贷人持续还款能力偏弱,这些作为次债基础资产的次贷在发放时就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其次,在次贷通过证券化转为次债的过程中,不仅存在担保过度的问题,而且信用增强的手段过于单一,主要是依靠“两房”背后的隐性国家担保。最后,围绕次贷和次债进行的一系列衍生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信用评估是相互脱节的。每个环节掌握的信用评级和有关信息都只是一个碎片,以至于一些人、机构甚至不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时,就把口袋里的钱交给了衣冠楚楚的金融精英们。如今,无论风险管理手段多么完善的金融机构,都难以避免因为机构内部原因或市场外部的变化而遭受风险事件的影响,这是由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高不对称性的特性所决定的,现代金融体系内的风险产生和传递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2 金融危机下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

2.1 近期监管改革计划:强化协调机制

一是在不改变现有监管权力体制的前提下,增强总体金融市场工作组的协调功能。二是新设抵押贷款创设委员会,设置抵押贷款业务的最低资格标准。

2.2 中期监管架构改革:现有监管架构的有限调整

将美国储蓄联合会转型为普通国民银行,美联储代表联邦监管州立银行,将支付与结算系统纳入美联储监管范围,建立全国保险监管机构,合并期货与证券监管机构。

2.3 长期的最优监管架构:基于目标原则的体制革命

据此,蓝皮书提出了三大监管目标:市场稳定性监管,即保障整体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审慎性金融监管,即对具有政府保证性质的特定金融市场实施监管;商业行为监管,主要是为市场实务制定行为标准(张波,2008)。

3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对中国的启示

3.1 目标性监管是可供参考的改革路径

中国的金融市场综合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企业的主业特征比较明显,统一监管的必要性并不充分。本质上,无论哪一种监管组织体制,其监管目标也基本一致,即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保护公众利益以及运营秩序等。因此,可以在协调现有机构实施功能性监管的基础上,明确主要监管目标的负责主体。

3.2 要尽快明确责任主体控制全面市场风险,落实市场稳定性监管

在市场综合化的背景下,市场稳定性监管成为首要监管目标,也是抵御金融风险的主要屏障。建议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在现行体制下由人民银行承担该职责,并在人民银行内部建立专门的综合监管局,具体负责协调、整合各职能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与行动,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

3.3 正确认识职能监管机构的利益主体性和竞争性,平衡安全与效率考量

在分业经营的情境下,各职能监管机构的治理目标带有明确的部门性,利益难以协调,甚至可能相互冲突。在市场综合化的情况下,监管竞争可能诱使一些监管机构纵容本部门的越界行为,并造成各金融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从而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因此,在分业监管的现有体制下,要尤其重视对监管政策的组织协调和综合考量。

3.4 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推动立法扩大监管范围

把私募基金、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等纳入规范的监管视野,并加强对金融关联企业的并表监管。蓝皮书检讨了美国监管体制的真空现象,尤其是对冲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的自由放任。虽然中国金融业远未发达,但在近期的股票市场震荡格局中,此类机构的影响已经比较明显。

总之,一个国家究竟选择何种金融经营体制,采用什么样的金融监管体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完全由这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规定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任何国家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架构符合本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能够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成熟的金融监管体制,并加以吸收、优化,逐步建立和完善本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使金融监管体制能够在监管目标、主体、方式等各要素间实现内在的统一和协调,而非金融监管名目上的诉求。只有重视和强化实质性金融监管的协调和效率,才能选择并制定出一套系统化的、富有逻辑性的、各监管要素之间能够良性互动的金融监管体制。

[作者简介]刘喆(1966—),河南鄭州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基本理论。

作者:刘喆

金融监管体制分析论文 篇3: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分析与改革

摘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又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金融体制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时期。过去中国金融体系非常单一,改革后,国内金融体系由单一的银行制转变为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体系,这些金融机构统一以中国央行为领导。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给出改革意见。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一、中国金融制度现状分析

(一)在现有的结构方面,国有银行仍在垄断这大部分的金融业务,就算是创新的金融机构,都有这政府直接参与或者持有国有的股份;纯粹的私人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目前,虽然国有银行的垄断的金融业务已被多元化的机构所打破,但是从整体上讲,国有银行还在占据这高度垄断的位置。这种所有制的结构导致这我国的金融体制的几个严重的问题:(1)银行信贷资产量降低;(2)国有银行和非国有的证券。房产等投资商“合作”,避免了相关政策的限制;(3)公民的存款受到严重的侵害。

(二)金融制度学认为,金融市场的出现的出现使市场的交易费用降低,达到资本。资源的配置的作用。中国的证券市场因为法律的不健全、信息传输的不顺畅、投资者的素质低等相关因素,使得证券市场中证券的价格不能更好的反应相关信息对收益的影响。然而证券市场作为资金供求媒介而不能充分实现资金流向,不利于降低生产要素的交易费用。

(三)监管机制效率不高。我国于2003年建立三方监管会议制度,规定了每一个季度召开一次的会议,三方都会共享信息的资源。但是,近年的金融集团给监管机构也突出了很多的难题,因为金融集团的业务范围很为广泛,涉及到各个行业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机构就会出现一些程序上面的错误。虽然有三方的会议制度,但是只有三方信息共享和沟通的,不能真正的做到对金融集团的有效监管,所以,我国的监管制度还有待全面的完善

二、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创新

一是央行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来看,目前央行并不具备有独立性。在以中国银行作为内阁成员的基础上,其货币的去向可以由国务院直接决定,但是货币的具体操作还的有中央银行来决定。但是目前中央银行还不具有相对的自主权利,这是这个很大的问题存在。其次,宏观和微观的监管的关系。一旦“一行三会”的关系处理的不当,那么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行就会存在很大的障碍。不同把“一行三会”看成是个平行单位,靠中央来处理他们之间关系。今年的金融危机就很好的体现出了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稳定的体系,在从中也起到了很到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央银行的最后的贷款人是要充分肯定的,也要对他进行约束。要更好的发挥好贷款人的责任。同时要实现金融监管的信息共享,制约监管和中央银行的权利,任何的权利都会受到制衡。不论什么样的政策制度,这样的论文都要好好的贯彻下去。

二是机构立法与行为立法之间的关系来看。金融业包括了证券、银行、信托和保险,想对应的法律关系就是股权、债券、信托和保险。保险的法律关系不能够被看做是债务关系,而是建立在大数法则基础上的户主关系,即少数人的经济风险用多数人的保险费来补偿,这是经济补偿的功能。而今,更多的人把保险看成一种投资,从而偏离了保险的本质,市场的混乱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

三是机构监督与功能监督的关系来看。现阶段的某些现象反映,部分监督机构与监督当局利益相互庇护,利益互相挂钩。根据这种情况出台了不同的相对应的法律关系规则,导致市场混乱。因此应该逐步实行功能监管,但还是以机构监管为主。

四是综合经营路径选择。综合经营的路径选择就是集团综合、法人分业,若我们的监管能够实行业务牌照制度,就会涉及到这点。如果没有太大的经营冲突在分开经营的过程中,就可以施行申请多种牌照。

五是顺序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体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力度得以加大,使人民币演变成结算货币,等得以大范围应用以后,变成国际化货币,最后可以成为储备货币。但是汇率改革方面,大家都难以达成共识,所以人民银行剑走偏锋——会形成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之前人民币结算存在于一些周边国家,起主干作用的还是边贸,现在人民币结算都运用于国家贸易了。这方面可以有效的促进我们加快资本项下可兑换进程,原因在于必须使货币得以流通。如果回流渠道这块被忽略的话,人民币结算不会被人们所使用,导致倒逼资本项下开放。再者,香港形成离岸人民币中心以来,香港人民币贸易汇率一直是汇率的一个参照本,也就促使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国家化。(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贵阳;550000)

参考文献:

[1] (摘自 经济学动态 2010年第9期[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完善])

[2] 胡炳志.中国金融制度重构研究[M].人民出版社

[3] 江春.新制度金融学探索D].经济学动态,2002,6

[4] 何自云.商业银行的边界:经济功能与制度成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作者:蔡栋

上一篇:一周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电商网络营销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