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化数字校园管理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对于教育信息化而言,数字校园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领域在校园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数字校园本身是一项较为先进的思想观念,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经验借鉴,想要推动建设目标的实现,尚需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安全化数字校园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安全化数字校园管理论文 篇1:

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

【摘 要】

当前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如何实现高效“协调与合作”已经成为制约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数字校园协同,促使数字校园产生协同效应,将会是提升数字校园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学校已经潜意识或有意识地逐步开始强化数字校园协同,以提升数字校园价值。文中以分析具体的数字校园建设案例为切入点,归纳了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了促进数字校园协同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数字校园;协同;案例分析

目前,数字校园已经从以前的独立建设、数据分布、信息孤立,逐渐走向了合作建设、数据整合、信息共享的阶段。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存在以下现象:信息中心的地位不高,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困难;业务部门对数字校园的认可度不高;建设参与人员互相推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数字校园建设愿景难以有效落实,执行难度大;基础设施和各类信息系统建设容易实现,深入应用推进困难等。由此“协调与合作”成为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必需面对的问题。

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如何突破“协调与合作”困难的障碍,成为数字校园研究者与实践者亟须关注的问题。“协同学被誉为协调合作之学”,我们有必要运用“协同学”的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采取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协同以促使数字校园产生协同效应,通过促进数字校园协同,提升数字校园协同效应,提升数字校园的价值。

目前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很多数字校园建设者已经潜意识或有意识地逐步开始强化数字校园协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建设与应用水平较高的数字校园协同较好,并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应;而建设与应用水平较低的数字校园协同较差,尚未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发展迅速,引起了很多高校与媒体的关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与好评。2010年1月,被评为北京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短短几年之内,如何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值得我们探索,以为其它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参考。以下将以北师大的数字校园为例,对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一、数字校园发展概况

(一)校园网发展历程

北师大校园网建设具有起步早、发展快的特点。1995年,作为首批建设并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十家单位之一,第一期投资478万元启动了计算机校园网建设。1999年至2000年,投资450万元进行了校园网的升级、改造和扩展工程。2003年至2004年,通过了“211工程”二期建设,对校园网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改造,将校园网的核心拓扑结构从星形改为环形,校园主干网络带宽从千兆升级为双万兆,校园网出口带宽从百兆提升为千兆。2005年4月,在教学科研区、学生区同时开通IPv6网络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开通IPv6的高校。2008年3月,完成校园网无线网一期工程,开通教学科研区无线校园网;2009年6月,进行了无线网二期工程建设,无线网覆盖了所有楼宇及学生宿舍。目前,校园网已实现“万兆核心,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支持IPv4和IPv6网络双协议及无线接入方式。教育网出口带宽为1000M,公网出口带宽为400M,校园网用户愈3万人。

(二)数字校园组织机构建设

20世纪80年代,学校设立了计算中心,主要负责科研计算和计算机公共服务与教学。1995年学校成立了网络中心,负责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1999年网络中心与计算中心合并成立教育信息网络技术中心,2000年更名为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能力,2004年5月由网络中心、MIS中心等信息化建设队伍组建成新的信息网络中心,挂靠学校办公室,全面负责和协调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信息网络中心下设网络部、信息系统部、校园卡管理与数字注册中心、学生区网络管理中心和办公室。

为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管理体制与关系不畅等原因,2003年11月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2006年4月和2009年5月,分别对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

(三)数字校园相关规章制度文件

为了加强数字校园管理,促进数字校园应用,2004-2010年相继制定了《关于成立信息网络中心的决定》(师设[2004]15号)、关于办公自动化(OA)系统试运行的通知(师校办发[2005]19号)等30多个规章制度文件。除了学校层面的规章制度文件外,信息网络中心还先后制定了《网络机房安全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中心人员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中心印章管理办法》等10多个规章制度文件。

2004-2010年,校办发和校发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的年度分布如图1。从“师校办发”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数量看,2006年最多为5个,2008年和2010年均未发布;从“师校发”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数量看,2004年最多为7个,2010年未发布;从年度分布数量看,2004年发布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数量最多为9个,2010年未发布。从文件的类型看,关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调整或会议纪要的文件有6个,关于办公自动化的文件有6个,关于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资费的文件各3个,关于电子邮件的文件2个,关于成立信息网络中心、启用印章各1个,关于启动数字博物馆、开通信息门户、开通互联网国际出口、启用校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文件各1个,关于校园网管理、内外网信息分离管理、信息共享管理的文件各1个,其它关于服务器和IP地址普查、“一卡通”、管理信息标准、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各1个。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04年最关注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建设,随着各类规章制度文件的逐渐健全,对此关注度降低,2010年关注度最低,没有发布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从文件内容来看,信息化领导小组建设、办公自动化、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资费等是关注的重点。

(四)信息系统应用与数字化资源

数字校园的应用系统主要有办公自动化(OA)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研究生)、学生管理系统(本科生)、资产管理系统、数字化迎新系统、学生收发费系统、留学生管理系统、学生就业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校园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等。

建设了大量的数字化资源。截至2010年,在数字博物馆方面,文博馆有数字化文物65件,资源近500G,文字32万字;民俗馆有数字故事藏品17322条,数据量50G;启功馆有数字化书画300余件;动植物馆有动物类图片564张,植物类图片1566张,视频50个,三维模型10个;顾明远馆已初步建成足迹馆、著述馆、荣誉馆框架,文字50万余字,图片约200张。在数字图书馆方面,拥有中外文数据库244个,中外文电子期刊6万种,学位论文全文264.4万篇,中外文电子图书242万册,学校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25个。Blackboard教学平台拥有课程1746门,资源量达585G;精品课程282门,资源量达128G;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303门,资源量8600G;网络教育课程294门,资源量1000G。网络电视(IPTV)扩容到61路网络电视直播,新增了16路卫星电视和高清数字节目。此外还建设了哲学社会科学数字科研数据资源库,以及大量的校园文化资源等。

在服务器总数量方面,截至2010年数据中心服务器总数量达到了197台,其中学校公共服务器数量为130台,各单位托管服务器数量为67台。

(五)数字校园的应用情况

数字校园的应用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一是数字校园应用过程中生成的能反映使用情况的各种统计数据;二是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各类用户的直接体验。数字校园应用的各类统计数据能够从整体上反映数字校园的使用情况,但是不能反映某个用户对数字校园的直接体验。数字校园用户自身具有很大的个性化差异,因而对数字校园使用的体验也会具有较大的差异。即使数字校园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服务,也难以使所有用户都能获得最满意的服务。在数字校园应用推广过程中,用户不断地挖掘数字校园的服务价值,同时又会激发新的服务需求。

1. 数字校园应用的数据统计

数字校园的应用情况具体可以体现在校务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系统、电子邮件、校园卡、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它们的具体应用情况如下:

在校务管理系统访问方面,2007、2008、2009、2010年的访问量分别是106,086人次、134,154人次、178,515人次、241,727人次。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方面,2005年至2010年的发文数量分别达到了211篇、550篇、794篇、1010篇、1707篇、2080篇。在应用系统访问量方面,2009年应用系统访问量最高月份(9月)达到了69,060人次,平均每月24,834人次;2010年应用系统访问量最高月份(3月)达到了52,499人次,平均每月20,143人次。2

在电子邮件方面,2010年电子邮件系统升级以来,教师邮件系统用户数4,266人,每月平均收信数目为141万封邮件,其中过滤的垃圾邮件占88.3%,每人每天收取邮件为4.7封,发送邮件为1.4封;学生邮件系统用户数25,749人。

在校园卡应用方面,校园卡的功能主要有身份识别、机房上机、补助代缴费、就医、餐饮水控、购物、网上自助缴费等。校园卡子系统逐年增多,2006年至2010年校园卡子系统数量分别是43个、58个、68个、81个、86个。校园卡刷卡交易额逐年提高,2008、2009、2010年校园卡刷卡交易总额分别达到了4615万元、5502万元、6012万元。2008、2009、2010年银行自助转账日均金额分别达到了6.36万元、9.53万元、10.7万元。

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以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上的数字化资源为例,截止2011年3月24日,建成课程数342门,公开课程数44门,资源个数12,090个,用户数53,707,运行半年总点击数达573,406次,其中点击数排前3名的课程分别是“计算机应用基础”6,031次、“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3,844次、“计算机应用基础”(另一位教师开设)3,018次;建成附属学校的视频观摩课303节次(学前19节次,小学73节次,初中64节次,高中146节次,高等教育1节次),运行半年视频观摩课点击数达到了3,240次,其中点击数前3名的视频观摩课分别是“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06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69次、“魔法抱抱”123次。

2. 数字校园应用的用户体验

数字校园用户的群体有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等,以下将以研究生的身份描述3年来对数字校园的使用感受。

2008年6月,研究生收到入学通知书时,同时收到一张银联卡,如果需要在学校住宿或者缴纳学费,则可以向银联卡预存一些住宿费或学费,以便于学校直接转账,节省了学生开学时排队缴费的时间。2008年9月份开学时,先到院系报到,可以领到一张校园卡,然后到主楼大厅下临时设置的学生注册处刷一下校园卡,则完成了报到注册任务。“数字迎新”系统简化了报到注册手续,给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随后,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可以利用校园卡完成图书馆借阅书籍、自助打印复印、餐厅用餐消费、超市购物、机房上机、校医院就医、银行转账、缴纳网络费等活动。研究生可以在校园信息门户网站查阅学校新闻、学术活动信息、论文抽检信息、论文答辩信息等;可以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WebCL协作学习平台、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等学习课程、提交作业、进行讨论;可以在“师悦网”观看网络电视,以及校内的毕业生晚会、合唱团专场演出、健美操大赛、校园服饰大赛,享用失物招领、跳蚤市场等生活服务;可以在“京师心晴”进行心灵的沟通;可以在数字图书馆查看图书借阅信息、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报纸全文数据库;可以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查看课程成绩和奖学金信息、对教师评教、提交科研成果信息、提交论文答辩申请等;可以在就业管理系统查看就业信息、提交就业信息等。

尤其是2010年以来,明显感觉到数字校园的智能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例如:2010年10月,图书馆尝试了新的服务方式,结合无线射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与合作厂家联合推出了智能全自助借还书一体机,可以实现24小时借还书、预约书等多种服务;2011年3月,面向师生开通了网络漫游自助打印系统,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任意电脑上按照打印服务客户端软件,提交打印作业,通过就近的自助漫游打印机刷卡完成打印任务。数字校园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支持。但也偶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无线网络掉线频率高;有的网页出现空连接现象;有的应用系统功能完善不够,如在信息提交处,缺乏排版功能或限制的字符数太少。

二、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分析

近几年,北师大数字校园发展迅速,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高度整合和共享的信息门户、覆盖全校的无线网、超前规划的数字资源门户”;在一高校信息建设会议上,一位资深的信息化工作者评价说:“北师大信息化已经今非昔比了”。[1] 纵览数字校园推进的过程,其成功的经验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数字校园战略的高度协同

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战略协同非常重要,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数字校园战略协同主要表现为数字校园内涵理解共识的达成、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标准的协调一致、战略规划与教育热点问题的相互关照、战略规划的本地化特色彰显等。

由于专业与工作背景的差异,每个人对数字校园均会存在自以为最理想的理解。数字校园建设的参与者是否对数字校园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对于推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化数字校园建设实践者和研究者对数字校园的认识,达成数字校园建设的共识,有必要采取举办讲座、集体学习、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信息化人员的业务能力。数字校园建设不只是信息网络中心,或其它某些部门的事情,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全校力量积极参与,促进业务部门间的合作。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部门之间的战略协同,获取业务部门的支持,信息网络中心需要主动与业务部门沟通。

数字校园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国家、省市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教育信息化相关技术与标准等,使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与国家政策的导向保持高度一致;紧密关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如免费师范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资源共享、创新与变革学习方式等;以“基本建成优质、安全、和谐的智慧型数字校园,为学校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提供有力支撑”[2]为目标,强化数字校园“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彰显数字校园的本地化特色。

(二)数字校园建设的有效协调合作

协调合作困难是大多数学校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障碍,北师大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方面的障碍。北师大的信息化工作在国内起步很早,但在一段时间里,步履维艰,各方协调困难。为了促进数字校园建设的有效协调合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以重组信息化领导机构增强统筹协调能力

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机构先后经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教育信息网络技术中心、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信息网络中心的变更。尤其是2004年,“学校领导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高度出发,为了实现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目的,改变了原有的体制,将研究院人员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人归到教育技术学院,另外一部分人成立了信息网络中心”[3]。这次机构重组,改变了当时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主要承担教学任务、属于教学科研和技术保障部门、统筹协调能力较弱的状况。

2. 以创新用人机制强化信息化队伍建设

优质的信息化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数字校园的重要保障。2004年成立信息网络中心时仅仅几个人,目前人数增加到了20多人。在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三种措施:一是增加编制名额;二是建立合同制的用人机制;三是招聘学生作为兼职网络管理员。2005年11月首次招聘了14名学生作为兼职网络管理员。

此外,还注重借用校外信息化专家的智慧,为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把关。如2010年10月17日召开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校外专家咨询会,邀请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信息化专家为数字校园的发展出谋划策。

3. 以校级领导牵头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服务的最高管理和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规划和政策、监督和审批学校大型信息化项目、平衡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投入、协调校内外资源,以及指导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工作。[4]从分别于2006和2009年成立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看,均以副校长任组长,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及其成员具有较高的行政级别,能够方便统筹调配学校各种资源。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一直强调“一把手”工程,由校级领导统一协调,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一卡通”的建设是统筹协调工作的典型例子,为了保证“一卡通”工程的顺利实施,主管副校长亲自召开多次协调会,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建设完成。

4. 以创新业务提高效率获取部门的认同

在数字校园建设之初,信息化协调工作困难重重,各部门有各部门的难题,为此,信息网络中心想了很多办法引导和帮助各部门创新,让各部门尝尝信息化创新业务提高效率的甜头。[5]数字校园推进的过程,最理想的途径就是业务部门牵头提出业务需求,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在业务部门尚不能很好地提出其信息化支持需求时,预先让业务部门尝试信息化给业务创新带来的便利,这也正符合创新变革的基本规律。这就是如果想让个人或组织发生变革,必须先让其知晓或体验变革所能带来的益处。

(三)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比较注重校内外技术力量的整合,以促进高质量部署网络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应用系统和数字化资源。善于借助知名企业的技术力量共建应用系统及各种资源。2005年5月24日,教育部科技司、中国惠普公司及北师大签署合作协议决定联合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系统;2005年10月28日,学校与IBM代表团就人才培养与数字校园研发等多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2006年11月,学校与IBM公司正式签署了“数字校园研发联合实验室建设”合作协议;2007年5月,学校与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共建SuperMap GIS开放实验室协议。

在校内外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的研发。该系统是“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应用示范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该系统的研发主要依托教育技术学院完成,在系统需求调研、设计、开发过程中,项目组充分考虑了四所师范大学及部分附属学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已有的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师范生的学习需求等,四所师范大学及部分附属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或视频观摩课。该系统的研发与资源的共建,充分调动了四所师范大学及部分附属学校的信息网络中心、教务处、院系或年级组等部门领导、技术人员、教师的积极参与。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汇集了众多领导、专家学者、教师、技术人员的智慧,可以说是跨校、跨部门协调与合作的一次重要尝试,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的典范。

此外,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强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各部门的“私有”资源公开化。2006年,在学校内部进行了数字化资源普查,调查了数字教学资源、数字科研资源、数字文献资源、数字文化资源、生活服务资源等,了解已建资源、重复建设情况、共享和公共化程度的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数字资源统筹规划蓝图”,建成数字资源门户,力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6]除了重视校内资源的共建共享外,还重视与其它学校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利用视频会议系统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大学共同开设一门课程;拟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支持下,实现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之间的优质课程共享。

(四)完善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

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各种规章制度文件是促使数字校园顺利实施的保障,也是促进各种机制形成的重要手段。2004-2010年期间,仅校级层面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就多达33个,内容涉及组织机构建设、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网络安全、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资费管理等;信息网络中心也制定了关于网络机房安全管理、信息网络中心人员管理、网络设备管理、服务器空间共享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文件。这些规章制度文件涉及数字校园协同效应实现的作用机制中的领导机制、保障机制、安全机制、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服务机制,但是尚未涉及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

以安全机制的建立为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中办发[2007]16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意见》(教电[2007]399号)的有关精神,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师校发[2007]42号);针对重点时期,重点关注信息网络安全,如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国庆期间分别制定了《关于加强奥运会期间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师校发[2008]38号)和《关于加强国庆期间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师校发[2009]42号);信息网络中心还制定了《网络机房安全管理条例》等。此外,还采取了内外网信息分离的管理方式,在数字校园安全管理中逐渐形成了“预防为主,应急为辅,主动防御强于被动防守”的理念,在建立安全评估机制的基础上,部署多层病毒防线,融合“云安全”新技术。[7]

数字校园建设中各种机制的建立,主要依靠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数字校园管理体制方面,学校多次调整信息化组织机构,实时变更了校园网络环境的扩建与改建项目负责人,并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两次调整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强化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在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方面,具有较为完善、内容涉及面广的特点。顺畅的数字校园管理体制和较为完善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为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使数字校园产生协同效应。

三、数字校园协同发展的启示

北师大数字校园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信息化工作中“协调与合作”困难的现实问题。在以往的教育信息化阶段,学校中各部门是“单干户”,彼此独立建设应用系统和资源,而数字校园最大的特点则是“整合与共享”,将应用系统和资源整合在一起,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之能够互通有无。正是由于各部门从“单干”走向“合作”,引发了信息化工作协调困难。然而一旦跨越了这个困境,数字校园系统将会进入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促使数字校园产生协同效应,实现数字校园的协同发展。

北师大数字校园已经初步发挥了协同效应,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升数字校园协同效应,使数字校园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是当前跨越了“协调与合作”困境的大部分数字校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纵览北师大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具有以下四方面的显著特点:①数字校园战略目标的高度协同,同时关注数字校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如强化服务精细化,以人为本、绿色、和谐等理念。②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数字校园建设的有效协调与合作。③强调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技术整合与资源整合。④完善的各种规章制度。这四方面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协同理论视域中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理念。

数字校园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能否持续性地彰显数字校园以上四方面的特点,使数字校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此外,为更好地促进数字校园协同发展,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①强化数字校园的校际协同,促进资源的校际共建共享,增强数字校园的社会服务功能。②继续完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如:制定激励制度以鼓励和引导数字校园的创新应用,激励全校所有人员积极参与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团队的协调与合作;制定评估制度以更好地诊断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数字校园用户与建设者之间的良好互动。③增强数字校园资源的智能推送功能,使用户能够个性化地获取所需的资源。④强化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会的识别,利用一切潜在的机会,促进数字校园协同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6][7] 傅宇凡. 融合与创新 服务与公平 高校信息化需抓住两个关键点——访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刘臻[J]. 中国教育网络,2009,(6):38-39.

[2] 信息网络中心与图书馆共同研讨信息化规划[EB/OL]. [2010-09-30]. http://info.bnu.edu.cn/zxhd/27230.htm.

[3] 萨日娜. “行者”刘臻[N]. 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11-19(Z14).

[4] 刘臻,樊秀萍.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管理模式探索[J]. 教育信息化,2006,10(增):75-78.

[5] 张瑞. 北京师范大学构筑校园网防毒围城[J]. 中国教育网络,2010,(6):47-48.

收稿日期:2011-05-15

作者简介:王运武,博士研究生,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221009);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100875)。

责任编辑 三川

作者:王运武

信息安全化数字校园管理论文 篇2:

Web2.0时代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内容 及策略分析

摘 要:对于教育信息化而言,数字校园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领域在校园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数字校园本身是一项较为先进的思想观念,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经验借鉴,想要推动建设目标的实现,尚需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文针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进行讨论,了解该项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对实现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方法进行探讨和描述,希望能够对中小学校园数字化的有效建设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内容;策略

数字校园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它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也被赋予了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内涵。在Web2.0时代,数字校园的最高境界是基于互联网下、统一于一个应用平台下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其核心特征在三个层面反映: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和互相感知的接口。在具体建设中,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基础;集成化和智能化是核心;智慧化的云计算是灵魂。

从逻辑功能方面来看,可以将数字校园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基础设施层;二是基础支撑平台层;三是统一信息层;四是应用系统层。这些层次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基础设施层是实现校园数字化的前提条件,涉及很多硬件设备,包括数字投影系统、电子黑板、数据中心设备以及多媒体网络等。基础支撑平品台层能够对各种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支撑,包括身份管理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等。统一信息层能够对信息进行综合的展示及查询,能够直接联系下层应用系统,并在各应用系统当中对相关用户信息进行查询,同时也能利用网页形式对信息进行集中的展现。应用系统层是数字校园当中的业务应用平台,能够进行教学服务、管理服务等,是校园数字化功能应用的重要保障。

一、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校园网络建设。在对其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它的稳定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使校园在教学、管理以及资源共享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网络环境。校园网络具体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通常每栋教学、办公楼都要保证千兆网络,而达到桌面也要保证有百兆网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纯千兆网络加以设置。

第二,数据中心建设。对于数据中心而言,安全、高效、节能是其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要求数据中心能够对各项信息化服务要求加以满足,特别是在大数据的收集与应用方面,能够使校园建设获得相应的参考,对校园数字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数据中心的建设内容包括中心机房、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库系统以及存储操作系统等,可以利用虚拟手段对存储和服务器进行整合,达到共享存储资源的目的,使服务器当中的软硬件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挖掘,而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用途就是对各项数据进行存储和查询,在建设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合理的选择。

第三,网络安全和管理系统。学校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至少要配备一名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使校园网络可以正常运行,并利用技术手段,对信息安全加以保障,例如防火墙等系统的安装与强化等,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对于网络安全并不重视,但在遇到问题时,非常容易造成网络故障,导致数据丢失,甚至为学校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建设数字校园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网络安全进行有效的强化。[1]

第四,数字多媒体教室。在现代教学当中,数字化教室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的内容涉及到电子黑白板、扩音系统、展示系统、集中控制系统、课堂练习反馈系统以及电子书包等等,这些系统实现了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有效构建。

2.应用服务建设

第一,教学服务。主要是一些数字化服务内容,包括教学活动、资源管理等,这些服务主要借助教学系统、管理系统以及学生档案系统等平台来实现,所以,中小学需要结合自身需求对教学服务平台加以建设。

第二,科研服务。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包括教研活动和科研管理等,具体由网络教研平台以及科研管理平台来实现。

第三,管理服务。能够使学校的管理获得数字化服务,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管理、学生管理以及自动办公平台等。

第四,公共服务。全校师生都可以从中获得数字化的公共服务,包括办公OA以及数字图书馆等服务。

3.数字资源建设

中小学校当中的数字资源包括场馆资源、图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等,其中建设的重点是教学资源,这些资源需要通过商业、非商业或自主开发等途径获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数字资源与相关硬件基础同样重要,是校园实现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2]

二、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方法

1.对特色应用进行强化

从本质上来看,校园的数字化建设实际就是對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中小学校应该对数字校园在各业务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加以了解,包括教研、管理以及家校互动等领域,根据自身教育特点、工作重心以及改革目标,对数字化背景下的学校建设思路加以完善,确保校园数字化建设方案能够适应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其发展牵引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对创新应用以及课程整合加以突出

当前阶段,怎样在教育教学当中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两者的有效融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数字校园建设期间,中小学校应该从创新应用以及课程整合入手进行思考,在创新应用方面,要对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加以关注,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大数据内容,对其中教学数字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以此为基础实现教育流程的合理优化,而在课程整合方面则需要关注传统教育与信息化、网络化教育的有效融合,要对上述思想进行综合应用,以此来推动数字校园的有效建设。[3]

3.加强服务拓展

在建设数字校园期间,不仅要对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进行提升,使其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意识,增强教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教育创新的能力,还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加以改变,将原有的教师教学服务,转向学生的学习服务,对信息技术加以应用,以学生为中心对新型学习环境加以构建,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使学校教育能够向社会环境开放,实现学校与家庭的有效互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教育环境。[4]

4.提升教学应用的社会化、智能化和趣味化

建设数字校园,需要在教学当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不断的深入,提升教学应用的社会化、智能化和趣味化,在建设数字校园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中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应用;构建学习环境时,要在教师备课、教学以及测评等方面提升工作效率;对于学生学习,要对其学习习惯加以培养,使其能够形成终身制的学习能力,要对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其信息素养进行提升,对于教学空间内容,要在结合社会与家庭的同时,对其进行不断延伸。[5]

5.对移动技术的应用加以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移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当中,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手持设备为基础的研究正在不断涌现,包括一对一学习、普适学习以及移动学习等,这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使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建设数字校园的过程中,中小学校应该对移动数字校园方面的建设进行深入探索,利用移动技术,对自身教学环境进行优化,使其能够适应学校的未来发展。[6]

6.实现信息化的区域教育和校园数字建设的有效结合

数字校园不但要在学校范围内对各项业务进行数字化建设,还要对校园教育服务方面的功能进行有效深化,使校园时空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实现校内外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这也说明,校园数字建设与区域信息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区域资源共享、公共服务、教育管理、教学规律挖掘以及校园系统互联等方面,信息化的区域教育设施都能够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深化的过程中,要对区域信息化方面的相关应用措施进行不断深化,并将其向校园数字化设施延伸和拓展,最终实现融合,使校园当中的数字化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强化。[7]

三、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评估标准

总体而言,需要贯彻落实“以教育应用为主导,技术装备为保障,效益评估为手段”的数字校园建设原则,对于建设成效的评估,我们初步考虑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机构队伍、人员培训、制度与保障

对学校的评测点主要包括:有校级领导主管并定期召开的信息化工作会议,每学期至少1次,有相应的会议记录和过程性材料;有中层管理机构(如教育信息中心等),能够撰写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其中人员、职能、职责、待遇明确;有经过培训的专(兼)职音、视频资源制作人员;有多学科数字化校园应用研究团队及相关应用研究资料;教师按要求参加并通过省市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相关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在墙上贴出(含管理、应用、网络安全、人员培训等);每年均安排相应的经费用于设备增添和更新、维护和保养、软件更新和相关应用服务等。

2.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这里的评测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专用多媒体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教室占班级总数比例、自动录播教室、校园网络管理中心、校园广播系统、生机比、师机比达标。在主要公共区域或教室内配置一定数量的公共终端供学生使用;网络中心的环境要求达到省标相应的标准(布局、位置、面积、温度、相对湿度、避免阳光照射、防静电设备、防雷设备、消防设施、技防设施);校园网络出口设备选择支持百兆以上带宽的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有网络行为管理的措施(3分)。校园网出口位置设置NAT设备及配套的NAT日志记录和查询系统,保存至少60天的可查询到每个用户网络访问记录;依据学校的实际应用需求,合理构建安全可集中管控的无线网络环境。办公区域、会议场所、图书馆等能够支持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办公、教学和移动学习;网络中心有标注规范的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并贴在墙上。网络信息点覆盖所有教育教学场所,提供端口对照表与维护记录等。

3.校园数字化资源建设

这里的评测点主要包括: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和培训资源;有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并及时补充、更新;资源覆盖所有学科和年级,并有一定的存量,按年度列出制作校本资源的目录;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多媒体课件、试题试卷、网络课程、研究性主题资源等;广大师生可以方便地上载、下载、检索、浏览、重组和收藏资源;市、区、校的资源开发实现联动,优质的校本资源共享(上传或开放链接);示范级学校应在所在市(区)的资源建设共享排名前列等。

4.校园数字化管理

这里的评测点主要包括:信息发布、更新及时;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进行统一身份认证;校内工作人员能够依据权限发布和获取信息;提供统一用户管理,实现用户账号信息集中管理,与上级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实现单点登录功能、提供访问统计功能;校园网上有每周工作安排、公示、通知、文件、作息時间表;提供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功能,包括收发文、文件流转、信息发布、公文审批等。

5.校园数字化应用成效

这里的评测点主要包括:有电子备课教案(资料汇总,包含课件、教案等);计算机房等专用教室使用效率高,利用信息化手段开课课时不低于学期总课时的80%;有数字化的成绩分析、试卷分析、交流沟通记录、教学反思等;学校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中至少有1门是基于网络学习的课程,并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有相关的教育技术方面的论文、论著,支持同学科教师协同设计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有学生个人主页、班级主页,初中(含)以上有学生制作的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学生能进行个人学习资源管理、网络交流、在线测试、选修课程等各种网络学习活动;近两年内学生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获奖;学生能熟练使用不少于3种的网络交流工具(即时通讯软件、在线论坛、电子邮件等)与同学、教师、专家交流等。

四、数字校园建设实例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高度重视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历经二十年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学校拥有教师用电脑181台、平板电脑59台,师机比为1:1,学生用电脑434台、平板电脑61台,生机比为8:1,能有效支撑办公自动化及学生移动学习;同时学校还在公共区域投放数字大屏5台,互动触摸屏12台,所有设备都能互联互通,有效构建了信息化校园环境;学校还建立了数据中心、校园广播及会议系统、与公安部门对接的安防系统、数字录播系统、基于腾讯智慧校园的办公平台、基于V校的学生评价系统、家校沟通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等多种应用。一年来,该校教师在各级各类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业务竞赛中获奖32项,中央电教馆课题立项1项,学校的硬件环境大为改善,为师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智慧环境。

五、问题和反思

我们发现,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亟待统筹解决。其中具有共性的问题,一是创建工作时间短,往往需要一年就呈现一定的成果。二是创建工作量大,其中包含建设、应用、总结等诸多方面。三是创建工作涉及面广,不仅仅是对学校部分工作信息化改进,还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全面革新、对学校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对学校办学模式的全面优化。因此,数字化校园创建一定要注重顶层设计,要上至一把手校长,下到一线教师,集体统一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全体形成合力。另外下列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首先,期待更高位层面提供的功能服务。教育教学许多工作流程具有一致性,如果能在区级、市级层面来统一部署公共资源、公共服务,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定制开发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数据上下贯通一致。

其次,轻量化的应用与统一身份認证的矛盾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采用网上免费的轻量化应用来解决,但是这些应用要做统一身份认证很困难。

第三,技术发展与标准测评的问题。比如物联网的许多技术并未成熟,代价也高,而考核指标有物联网应用。所以我们只能先暂时试点,等技术发展再铺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校园建设是中小学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学校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经过前一阶段建设工作的实践和总结,笔者认为,数字校园建设要有八大思维,即整体思维、移动思维、平台思维、智能思维、混合思维、跨界思维、数据思维和安全思维。通过八大思维的合力,未来希望达到以下十六个字的目标:统筹管理、高效决策、便捷服务、精细管理。我们坚信,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田雪林.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内容与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6(22):50-52.

[2]张虹波,申军霞.中小学数字校园内涵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4(7):56-59.

[3]冯晨,王翠.浅谈智慧校园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4(24):145-146.

[4]问馨.论中小学“数字校园”环境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7(38):237-238.

[5]薛小文.浅析我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J].西藏教育,2013,2(8):50-52.

[6]黄荣怀.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及战略重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5(8):6-7.

[7]孔志业.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若干问题的解决方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45-47.

(编辑:王晓明)

作者:颜鼎

信息安全化数字校园管理论文 篇3: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解读(上)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师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立“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核心目标从“三通两平台”转向“三全两高一大”。为了实现“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目标,启动实施数字校园规范普及计划,4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为落实数字校园规范普及计划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统一社会各界对《规范》的认识,加快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该文从背景、思路、主要内容及特征等方面对《规范》进行解读。

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数字校园建设”列为重要工作,明确提出“制订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推动全国中小学数字校园达标建设”。同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将“绿色数字化校园建设”列为中小学试点工作的重点内容,第一批在中小学校确立了351个试点单位,其中有47个单位选择了以数字校园或数字化校园为主题的试点项目,占13.4%,是试点内容分类中占比较高的内容之一。2012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实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旨在遴选一批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和应用效果好的学校,通过实验探索,形成数字校园示范校,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第一次明确以“数字校园”为主要实践内容的试点项目。为推进项目的实施,中央电化教育馆制定并发布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

各地在“政府推动、试点示范”的引导下,参考中央电化教育馆发布的《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依据本地特点,积极引导数字校园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成绩是巨大的,但也存在建设模式不一、技术支持服务模式单一、离“创新发展”具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如何發展观点不统一等问题,亟须国家规范指导。

按照教育部《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工作部署,在教育部科技司的指导下,中央电化教育馆2017年初组织专家在“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等工作实践的基础之上,开展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编制工作。经过历时一年的努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正式颁布,为编制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编制思路

《规范》编制项目组在编制过程中主要开展了全国调研、规范撰写、内部讨论、专家评审、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等工作。编制项目组搜集调研了各地(省、市)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指导文件58项,以2012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发布的《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为基础并结合调研情况撰写规范,共召开了7次专家集体研讨会和2次专家评审会,最后发文向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内有关单位(政策法规司、发展规划司、基础教育司、教师工作司、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征集意见共计51条,并对其进行了逐条研究、认真吸纳,对《规范》文稿进行修改完善。《规范》的主要编制思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互联网+”的行动路线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战略格局包括云、网、端三个层次,云、网、端的结合,是“互联网+”战略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基本模式,教育中的“互联网+”核心是探索新型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随着教育领域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国家鼓励提供云端支持、动态更新、适应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教育云”是指按照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标准规范,由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建设、租用、购买服务等方式建设和维护的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构成的基础资源。“十二五”以来,国家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引导下,多地也建立了各自的教育资源平台,这些平台多是采用云计算技术搭建,有越来越多的试点区域平台接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据2018年3月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显示,已接入30个平台,其中包括9个省级平台、13个市级平台、8个区县级平台。“国家云”“区域云”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为新阶段学校连入互联网后能够享用到各级云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融合创新”的基本思想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包含起步、应用、融合与创新四个阶段。十九大后,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式从1.0时代的起步应用走向了2.0时代的融合创新,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构建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成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核心发展目标。具体来看,“融合”体现在信息技术全面深入应用到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等物理场所,“创新”体现在学校采用信息技术重构学校的组织机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重组教学形态。依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人人用空间”的要求,网络学习空间逐渐成为每一个师生的标配,依托空间集成各类应用将成为师生和学校发展的核心支撑。随着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将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开放、共享、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信息技术将从学校的外生变量转向为内生变量,师生从被动应对走向自我突破,信息素养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而具体到学校信息化推进中,如何规范学校用好公共服务体系、指导师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更好地教与学,是信息化从“深化应用”到“融合创新”的必经之路。

(三)服务学校的组织变革与人才培养

有理由相信,互联网作为通用技术的时代,将会诞生一种有别于依托纸质印刷媒体的工业革命时代的学校新形态,体现以人为本、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学校的新形态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再造、课程体系重构、学习方式变革以及教学模式创新四个方面,以培养符合21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到数字校园应用,在学习环境上要从“为集体授课而建”转向“为个性学习而建”;在课程体系上要依托资源开展课程校本化,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支撑多样化的跨学科学习;在学习方式上要突破传统的学习顺序,创造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在教学模式上要体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学习。

三、结构与主要内容

《规范》由八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前言;第二章是总体要求,总体要求中提出了建设目标、原则、模式、内容与流程;第三到七章是主要内容,分别是用户信息素养、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和保障机制;第八章是附录,包含术语定义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面从六个方面重点介绍该规范的核心内容。

(一)建设目标与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认为,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必然结果。实地调研发现,部分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应用阶段,并存在一些的现实问题,比如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等,这些现实问题成为困扰数字校园进一步发展的“要害”。新时代数字校园的建设既要满足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发展要求,又要着力解决困扰其发展的现实问题,推动数字校园从1.0时代的起步应用走向2.0时代的融合创新。

《规范》在制定建设目标与原则时从现实问题出发,围绕教育信息化2.0的指导思想,坚持“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基本理念,采用云服务模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学校教育的质量提升。数字校园具体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三实现一创新”,即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信息系统互通互联、用户信息素养提升,创新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三大建设原则,即应用驱动、融合创新;重组整合、资源共享;适度超前、特色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主流业务、主要环节的常態化应用以及区域学校间的资源共享,打造特色鲜明、绿色安全的数字校园。

(二)用户信息素养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然而面对发展迅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传统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却难以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信息素养有待提升。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学会学习的主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及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分享、信息安全等要素。进入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教师、学生、管理者以及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决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进程以及技术变革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

在数据驱动教学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打造一体化的高效互动式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规范》强调的具有信息素养的用户是一个群体,不仅包含教师,还包含学生、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内容涉及信息意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信息意识包含技术认同意识、信息道德与安全意识、终身学习意识、解决问题意识;应用能力包含学生能力、教师能力、管理人员能力、技术人员能力。《规范》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比如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学生学情数据,开展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强调发展教师的数据素养,以适应数据驱动教学时代的基本要求;学生能利用媒体终端进行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和分享等,强调发展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并满足移动学习的基本要求。

(三)信息化应用

93.1%的中小学校(不含教学点)初步实现了校园互联网的接入,但是由于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缺乏统一规划,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服务模块不兼容,数据标准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不能共享数据,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从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此外,在应用服务供给方面,大多数地区或学校在教学、管理、评价以及生活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不接地气”,没有考虑到师生的实际需求,无法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规范》在信息化应用部分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生活服务四个方面覆盖了学校开展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场域,并从功能需求角度规定了四类信息化应用服务的总体要求。在建设要求方面,要求各类应用服务的提供均采用“云服务”模式,学校根据需求采购应用服务,为师生提供满足其发展的服务类型;同时对学校采购的应用服务提出能快速接入上级平台的要求,并要具有较强的扩展性、稳定性和易用性,通过基础数据的共享以及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实现数据与信息的互联互通,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化应用服务的集约化建设。在应用要求方面,要求学校内各种终端能够接入云服务平台,用户按需享受权限范围内的应用服务。考虑到不同学校在网络学习空间普及的阶段性和地区差异性,《规范》将“网络学习空间为纽带,贯通教、学、管、评等学校核心业务”“探索形成新型教学、管理与服务模式”定为可选项。

作者:《规范》编制项目组

上一篇:有关移动公司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加油站站长竞聘演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