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贸易策略探究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美国反倾销早在1982年,美国就对我国涤棉印花布和棉毛巾采取反倾销保护措施。2007年美国又针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熟丝采取了反倾销的措施。2019年5月10日,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几乎函盖我对美出口的全部纺织服装产品,涉及金额约450亿美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纺织品贸易策略探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纺织品贸易策略探究论文 篇1:

中国纺织品如何应对后配额时代的挑战

摘 要 后配额时代,纺织品的国际贸易进入了自由贸易期。在全球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大环境下,中国纺织业遇到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分析“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面对的新情况、存在的问题,在后危机的背景下提出应对“后配额时代”挑战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后配额时代 “双边监控”体系 技术性壁垒 贸易预警机制

2005年1月1日,垄断全球纺织品贸易40年之久的纺织品服装配额终于“寿终正寝”,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正式回归到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中。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使得全球纺织品服装生产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纺织行业将凭借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但纺织品配额的取消绝不意味着世界纺织品全面进入自由贸易时代,全球纺织品市场格局也不会因此产生根本性与革命性的变化。

一、现阶段中国纺织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注重研究2005年后的数据来简要分析我国纺织业现状。在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业表现的显著特点就是出口增长势头迅猛。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http://218.249.10.82/

参看图1,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势头,甚至在配额制度取消之前,我国的纺织业就实现了出口额的逐年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http://218.249.10.82/

通过计算平均值,得出2001年到2008年的这8年间,纺织品出口额平均增速达到18.44%,远高于世界纺织品出口平均增速8.32%。但表2中清楚地显示了,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自2003年以来逐年回落,而05、06年的过度增长正是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出口迅速飙升,出口形成“井喷”之势的体现,但是在07年降为18.9%,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直降至8.18%。

短暂的大规模出口并没有给我国纺织业带来持续上升的产值,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我国纺织品竞争力已显现出向下的趋势。尤其是08年,在遭遇了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率几乎跌至了21世纪以来的最低点,与01年增长水平相当。从我国纺织业自身特点来分析,导致我国纺织品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

(一)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消失

据美国WERNER国际纺织权威统计所报告,07年中国沿海地区纺织品劳动力价格为0.85美元/小时,内陆地区为0.55美元/小时,仍具有很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由于长期高强度使用廉价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供应相对减少,劳动力边际成本持续上升,限制了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原材料进口依赖性强

中国是纺织品原材料生产大国,但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纺织天然原料存在资源供给瓶颈,加上中国纺织品加工能力庞大,每年须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棉花和化纤原料。相比之下,同为纺织品出口国的印度是棉花的净出口国,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净进口额也比中国低得多。因此,近年来国际市场棉花油价格的上涨,给中国纺织品生产造成很大压力。

(三)纺织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弱

配额制的取消固然给出口企业带来机遇,但一旦出现有力的外来竞争者、国际市场萎缩或金融危机等状况,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这说明我国纺织业应对市场变化风险的能力很弱。即使是在华东产区的江浙地带——这里的纺织业具有高度的集群效应,在面对市场的不景气时,也不能自保。

二、解读后配额时代

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市场呈现出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新特点,唯有正确分析并把握这些特点,才能准确评价中国纺织业在这个新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后配额时代带来的机遇

配额体制的瓦解也打开了发达国家因配额限制而受到保护的纺织品市场,大量增加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在发达国家市场的贸易机会。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纺织企业高端产品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市场也变得进一步开放。配额制的取消推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扩大了纺织品贸易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在配额取消后,各纺织品供应国突然释放的生产能力加剧了市场的争夺。市场的优胜劣汰使得过去靠配额的庇护得以生存的企业将被淘汰,而中小生产企业也引来了重组的机遇。

(二)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市场面临的挑战

后配额时代,出口与进口之间的矛盾造成全球纺织品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这一点在欧美发达国家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国威胁论”、“双边监控”体系、反倾销调查、生态标准技术壁垒和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等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在配额取消后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我国加入WTO时做出的让步——与欧美等国家(地区)签署的纺织品“特保”条款也成为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入的最主要措施。上述这些都是我国纺织品在后配额时期受到的挑战,如不能顺利克服,就会阻碍我国纺织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对我国整体经济造成影响。

三、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面临严峻挑战的原因分析

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国际上一些人士认为,中国是配额取消后的最大受益者。而从近年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和受到的挑战中可以看出,中国纺织品出口并没有维持大幅度的出口增长。从配额取消中的到得实惠也不足以抵消国际市场变动所造成的冲击,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低价竞争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的纺织品制造企业单纯追求扩大市场分额,过分注重数量增长,而使纺织品出口价格被压得过低。据统计显示,纺织出口大省江苏省大多数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数量都连年翻番,而单价却大幅下跌。低价抢滩欧美市场,给当地市场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冲击下,中国纺织品的低价优势将必然被看作是倾销的嫌疑。

(二)自主品牌缺位

目前,纺织品行业的利润分配呈“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纺织品生产与出口国,但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等中间环节的微薄利润,在产品原料和销售等大部分利润则几乎都被国外企业赚走。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微薄”的3%-5%;这些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我国纺织品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在整个利益链中,中国纺织品制造商只有10%的利润。

(三)过度依靠国际市场

目前中国纺织品每年的产量中国内只能消化35%,65%都要在国际市场寻找出路。在去年的金融危机的打击下,闽粤、江浙等地的很多小型纺织企业纷纷倒闭、停产。其根本原因不是上升的原材料价格遏制了生产能力,也不完全是工人的工资水平上涨,罪魁祸首是骤降的国外订单数量。

(四)频发的贸易摩擦和恶化的贸易环境

近二十年来,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让许多国家暗怀戒心。在各国面临的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化时代,当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想在世界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时,必然会遭遇与其他国家企业的冲突。

(五)发达国家过度保护

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制造在世界范围已不再具比较优势,但它们能在本国具有优势的高科技产品等领域获得补偿,从而与发展中国家实现优势互补。但发达国家对其纺织业的过度保护激化了其与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出口国的利益矛盾。反倾销方面,国外调查机构在计算出口产品倾销幅度时,用所选择的替代国产品的正常价值作为出口国产品的正常价值,常导致不存在倾销的产品被认为存在倾销。

四、中国纺织品应对后配额时代挑战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增强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后配额时代的挑战。

(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1.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现代纺织业的发展,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进行产业升级,而现代纺织企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建立创新型产业集群。所谓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形态,它既有产业属性又有区域属性。同时,它的微观构成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强调一定地域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包括产业基地、产业链、特定空间竞争力集聚、各类支撑服务体系4方面要素。

2.开发自主品牌

在后配额时代,还应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不是单纯以数量增长的途径发展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具体讲,就是要从技术和设计两方面提升产品附加值。企业还应加强品牌研发和推广能力,特别是有资金实力的大企业,一方面可以在国外适宜地设厂,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全球供应链;另一方面,可以探索介入国外营销网络,开发自有品牌,获取品牌及批零利润。

(二)加强国际间的协商合作,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应让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受益者不仅是中国企业,还包括为数众多的外资纺织服装企业、国际买家及消费者。同时,中国国内巨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也为各国纺织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和纺织品的出口,通过与贸易国的协作是可以达到共赢的。

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利用WTO协商机制加强与国外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对话,加强双方沟通理解,开展合作交流。通过客观事实澄清“中国威胁论”的错误观点,争取与印度、印尼等国建立合作互利关系,为我国纺织业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建立预警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应对贸易壁垒

首先,要密切关注我国纺织企业重点出口地区情况,及时了解国外贸易壁垒的出台及政策动向,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一方面及时预警、限制出口量大、价低、质劣的出口纺织品;另一方面及时通报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形势,避免盲目出口,规避出口风险。

其次,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纺织企业出口经营秩序,杜绝恶性竞争。对重点敏感出口纺织品要做好出口价格、国家和地区的监测工作;对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运用科学手段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个别企业竞价销售、扰乱出口秩序等恶性竞争,建立必要的惩罚制度,保障出口秩序的正常化。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着有利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我国纺织业应在这个新时代里,利用自身优势和基础把握住机遇;同时,用全球化的视野分析看待我们自身的缺点,探究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我国纺织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取得更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黎友焕.后配额时代的广东纺织业.广东社会科学.2006(1).

[2]金伟杰.对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分析.新西部.2008(4).

[3]陈钢.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商场现代化.2009(总第565期).

[4]严斌,赵银德.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06(总第456期).

[5]刘晶晶.关于中国纺织品出口低价的探讨.经贸观察.2009(01).

[6]贺映辉.论配额取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商业经济.2005(总第272期).

[7]杨金玲.从"双边监控"走向"配额管理"——2008年中欧纺织品贸易展望.对外经贸实务.2008(4).

作者:景楠 陈首哲

纺织品贸易策略探究论文 篇2:

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遭遇美国反倾销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美国反倾销

早在1982年,美国就对我国涤棉印花布和棉毛巾采取反倾销保护措施。2007年美国又针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熟丝采取了反倾销的措施。2019年5月10日,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几乎函盖我对美出口的全部纺织服装产品,涉及金额约450亿美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美国近几年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纺织品产业反倾销的案例逐年上升。确保长三角地区纺织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避免或降低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损失。

一、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遭遇美国反倾销现状

(一)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贸易概况

1.出口贸易规模

据统计,2018年长三角地区现有纺织品企业600余家,从事纺织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工作的从业者超过12万余人,纺织品服装产业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不可取代的重要产业之一。但由于原材料成本的持续上扬,造成区域内劳动力外流,大量的劳动力流入北京、四川、广东等省市,导致了长三角地区纺织品行业面临着人工成本压力过大、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象。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17年,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品出口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其出口总值由2015年的405.2美元增至2017年的424.74亿美元,共增长3.8%;从出口交货值方面分析,其增长率呈波动态势,其中2014年出口交货值出现4%的负增长。由于受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影响,2018年纺织品出口总额仅为395.5亿美元,同比增幅降低6%。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品出口因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定的市场波动。

2.出口商品结构

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种类丰富,覆盖面廣。其中,服装在纺织品出口总额中占比58.85%,纺织面料紧随其后,占出口总额的20.45%,其后次依次为纱线及其制品等。从纺织品出口整体的商品结构分析,服装类商品仍旧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也是我国长三角地区从事服装加工贸易企业较多的原因,且这部分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大的上升空间。

3.出口贸易方式

从出口贸易方式看,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所占比例呈稳步上升态势,2018年所占比重达到76.4%,同比增加1.9%;加工贸易占比则从2017年的13.5%下降到2018年的10.1%。由此可见,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纺织行业不再过分的依赖于外资的引进,更多的是自主生产和加工一些自主品牌,单纯从事纺织品贸易加工的企业随着经济结构逐步转型,成为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见表1)。

表1 2017-2018年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贸易方式

(二)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现状

1.反倾销案例数量及损失持续增长

近些年来,我国纺织品是美国对华反倾销的重要对象,也是遭美国反倾销诉讼立案数量与裁定率做多的国家,涉及出口金额数百亿美元。从反倾销案件总量上看,截至2018年,已有40起反倾销案件涉及长三角地区纺织业。从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案件数量来看,自1980年以来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而长三角地区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超过50%。

中国入世以来,由于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总额以每年20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因此,美国于2005年开始对华纺织品进行反倾销,以保护其国内产业。随着近年来中美贸易争端的持续,美国又于2018年11月对华拉伸变形丝进行双反调查,从而给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业造成重大的损失。自1980年到2018年,美国对华纺织产品发起269起反倾销调查,平均年均7起,涉及商品金额达282.2亿美元。据统计,美国利用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已经给长三角地区纺织业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且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这对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自2015年起。我国虽然调整了对美纺织品出口的数量规模,将非关税壁垒带来的损失降低了近7%,但由于受美国反倾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金额和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反倾销税增幅日渐增高

面对美国反倾销调查时,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企业大多存在跟风观望的态度,没有及时构建起预防和抗辩的应急措施,再加上美国反倾销裁决的不公,以致于最终美国裁定的反倾销税率极高,征收的税率低则百分之几十,高则上千。例如,2018年11月,美国对自中国进口的拉伸变形丝进行双反调查,预计将征收超过77%的反倾销税。高昂的反倾销税率使我国企业无法承受。因此,许多纺织品企业只能抛却美国市场。

3.反倾销涉及商品种类繁多

在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诉讼的产品中,几乎涉及到长三角地区纺织行业的所有商品种类,从传统的纺织纱线逐渐扩大到各类纺织面料、服装和聚酯产品等诸多的领域,从而给长三角地区纺织业出口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遭遇美国反倾销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从传统的工业经济逐渐向高科技经济转型,而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纺织制造业在美国已成为夕阳产业。但美国并未放弃国内纺织业的发展,在2016年4月的NNMI(国家制造创新网络)项目框架指导下,将传统纺织品升级为融集成化和网络化为一体的新型纺织品,以摆脱对中国纺织品的依赖。自中美贸易开展二十年间,美国纺织业工人从1999年的113万人降至2018年的35万人。由于贸易保护措施能够增加美国纺织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所以美国纺织业集团及劳工组织就不断的寻求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的保护,督促政府当局对进口中国的纺织品进行限制。

2.美国反倾销政策对中国存在歧视

美国经济发达,其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所有出口贸易国家所不愿放弃的。按照反倾销的基本定义,如果一个企业的同样产品在国外的卖价比国内低,就有可能被认为倾销。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获取了为期长达15年的贸易保护期,但是受多元化国际政治性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是全世界范围内遭受国际贸易组织相关规则限制最严格, 打压最严重的主权国家,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贸易市场发展演进背景之下,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业务改良提升手段,实现自身国际贸易事业的良好有序发展,获取最佳经济收益收益目标。但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以“非市场经济国家”为由歧视中国产品,常选取一些纺织业不发达或市场价格不合理的国家作为中国的替代国,以致于造成中国纺织品的生产成本被过度高估,并处以高额的反倾销税。

(二)主观原因

1.中国市场及企业自身缺陷

首先,我国对国内出口商品长期实行出口退税的优惠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但这与WTO条款有所背离。长三角区域的纺织业起步较早且增速较快,许多企业为争夺出口市场时纷纷采取低价出口的策略,从而造成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无序竞争,以致于美国政府以我国企业恶性低价倾销为借口,频频发起反倾销调查。同时,我国纺织企业因内部财务体系完善,当遇到反倾销调查时,许多企业都无法提供适用国际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不能体现出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以致于在应诉时的证据说服力不足,从而造成反倾销诉讼败诉风险的增加。其次,由于我国纺织品行业出口集中且密集,加之我国地大物博,纺织品的原材料价格较低,这使得许多纺织品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行生产和加工,市场中的纺织商品越来越多,导致间接地压低了我国纺织品市场的平均价格。

2.纺织品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营销战略缺乏

首先,长三角地区纺织品产业的发展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于纺织品原材料、粗加工纺织品,以及低价位服装产品占据着较高的数量比重,导致我国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在出口美国的国际贸易实践过程中具备显著的比较价格优势,在出口交易数量规模不断扩增的背景下,极易诱发美国联邦政府制定和实施一定形式的反倾销行为。

其次,我国纺织品企业一直保持着较为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许多纺织品企业都是由传统的加工制造纺织品企业转型而来,在生产和加工上虽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品质和质量,但是企业在营销方面仍旧显得不足。如今,我国纺织品企业存在着经营思路老旧、营销策略缺乏等问题,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纺织品的出口企业,这使得在前期对国际纺织品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和分析出国外纺织品市场的现状和纺织品的价格浮动范围。一些企业盲目地降低自己产品的销售价格,试图以低价格高质量、低价格多数量的战略方式占据国际市场。

3.缺乏应诉意识,反倾销人才匱乏

面对美国日渐增多的反倾销诉讼,我国纺织企业常因应诉耗时耗力且胜诉率低,而常常放弃应诉,从而造成美国反倾销诉讼轻易获胜。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普遍存在应诉意愿较低的问题,许多企业遇到问题时总是期待其他企业出头而搭便车,或者是一味地退让,这无疑是助长了美国抵制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意愿,从而造成许多美国企业毫无顾忌的对长三角纺织企业频繁发动反倾销诉讼。作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我国在实践中虽积累了许多经验,也加大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但仍难以满足当前大量的反倾销应诉需要。

三、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应对美国反倾销的策略

(一)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从长期角度来看,我国政府要参与到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要充分掌握WTO规则的使用,要毫不妥协、立场坚定的反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同时,要积极参与多边贸易措施谈判,支持和推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全球性活动。在WTO贸易协定的基础上,以身作则履行入世承诺,制定符合WTO规则的经济刺激方案。此外,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善于利用WTI规则来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尽管WTO规则有着不少的灰色操作区,其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仍是维护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要对WTO规则做全面充分的掌握,在我国政府的配合下充分发挥WTO规则的效力,以应对来自美国的反倾销调查。

(二) 加大内销比例,开展对外投资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频频发起对自中国进口商品的“双反”调查和“301”调查,而纺织品服装作为中国对美优势出口产品,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避免成为中美贸易博弈中的牺牲品。首先,纺织企业应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和消费升级的需求是推动纺织业发展的新动力,纺织企业应在满足内销需求方面投入更大力量。其次,为提升出口纺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要开辟新的区域市场,通过跨界发展等途径提升纺织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在掌握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前提下,纺织企业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整合资源,通过在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本地化生产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通过跨国投资建厂方式,让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价值链的范围内重新分工。同时,将附加值较低、比较优势不足的生产工序转移到要素禀赋相对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再将该国作为产品价值的增值地和出口平台,避免从中国出口而遭遇美国的高额关税。

(三)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多元化营销

相对而言,国外高端纺织品虽然产量较少,但却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品牌溢价,因而拥有较高的附加值。因此,我国纺织品企业要立足于行业现状和产品的质量,强化纺织品行业产学研结合,将一部分利润投入到纺织品的革新和新品开发中,结合国际通用的SA800标准、Oeko-tex100标签、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升级现有生产及营销体系,提升纺织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在纺织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纺织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虽表面上获得顺差,但低附加值所带来的利润十分微薄。所以,纺织企业应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通过技术研发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而拓展到“微笑曲线”的两端。此外,为应对日益增多的反倾销调查,纺织企业要在对产品的质量及技术做持续的改进和完善,以适应国内市场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从而逐步缩减对美国出口的数量规模,减低出口反倾销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其次,要对出口市场结构做合理调整,增加产品出口的目标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以分散纺织品的对外出口分布,以减少在单一出口市场中的激烈竞争。

(四)加强行业联合,组织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

应诉不积极是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遭遇反倾销诉讼时常见行为,也是美国反倾销调查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对国际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以及高额的诉讼费用,许多纺织企业从投入产出比角度出发,未能看到积极应诉所带来的收益,所以很多纺织品出口企业选择放弃国际市场份额。面对这种情况,纺织协会应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联同业内企业构建反倾销预警体系,对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进行规范,对价格及出口市场结构做及时调整,以防止遭遇反倾销调查。在反倾销调查初期时,行业协会应联同各家企业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或降低反倾销的负面影响。同时,我国纺织品企业和当地政府都有责任,把有实际操作经验和具备一定的反倾销理论知识能力的人才聚集起来,联系国外知名的企业、工厂,选派人才队伍前去考察和学习,了解国外的纺织品贸易现状,学习国外应对反倾销的相关经验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洋.规范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秩序[J]. 对外经贸实务, 2007(5):50-53.

[2] 陆文龙. 纺织品出口配额,关税与反倾销[J]. 上海纺织科技, 1994(1):4-8.

[3] 戴静. 后配额时代中国应对美国纺织品反倾销的对策[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07(3):88-93.

[4] 张燕芳. 中国纺织服装品遭遇美国反补贴的可能性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 2008(5):41-43.

[5] 贺政国. 刍议纺织服装出口反倾销应诉基金的建立[J]. 对外经贸实务, 2006(12):20-22.

[6] 赵闯. 开拓拉美地区经贸业务的思考与建议[J]. 对外经贸实务, 1995(7):23-25.

[7] 谢建国, 章素珍. 反倾销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以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为例[J]. 国际贸易问题, 2017(1):153-164.

[8] 龙小宁, 方菲菲, Piyush C.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出口产品种类溢出效应探究[J]. 世界经济, 2018(5):78-100.

作者:杜方方

纺织品贸易策略探究论文 篇3:

浅谈中美贸易摩擦

当今世界,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05年国际贸易额美国世界排名第一,中国世界排名第三,中美贸易关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条件及消费水平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两国发展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然而近年来,美国持续的贸易逆差却使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在某种特定背景下,它可能会成为中美政治经济恶化的触媒。因此,分析中美贸易现状,探究贸易摩擦出现的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对以后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加以预测,这对维持良好的中美政治经济关系,改善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有重要作用。

一、绪论

当今世界,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05年国际贸易额美国世界排名第一,中国世界排名第三,中美贸易关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美贸易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深度不断增强,贸易额从1979年的24.51亿美元,发展到2005年的2116.3亿美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美贸易扩张创造了条件,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贸易利益,同时,在两国贸易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障碍、摩擦。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汇率、市场经济地位、纺织品服装等问题将成为今后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中美贸易纠纷,世界身受其害,中国如何摆脱其害,实现中美贸易的双赢,维护世界经济贸易形式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中美贸易的发展过程和概况

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涉及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O年代及新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在这30年中,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一帆风顺,可谓经历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演变。从最初单纯的共同应对苏联威胁的战略关系发展到影响国际形势全局、全方位的建设性合作关系,再到今天的应对共同挑战的关系。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也最复杂的一对双边关系。

1.20世纪80年代的中美贸易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美曾不止一次地在贸易问题上迎头相撞。背后有政治玄机,前景是互争互利。人民币汇率争端尚未平息,美国又开始向中国输美的纺织品、彩电、钢管、家具等产品下手,贸易摩擦升级。过去的20多年中,中美双边贸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建交时的23亿美元增加到今天的1470亿美元(美方统计数字)。但其间两国曾多次濒临“贸易战”的边缘。

1983年1月,中美谈判未能就中国输美纺织品配额问题达成协议,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对中国的限制措施。中国政府回应强硬,包括停止批准自美国进口棉花、大豆、化纤的新合同,并削减从美国进口小麦、大豆等主要农产品。这场冲突的背后实际上是美国纺织业与农业利益的冲突,美国纺织业力主限制中国输美纺织品的数量。最后,在农业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下,美国政府缓和了立场,并最终解决争端。但是中国仍然减少了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的数量。有趣的是,美国政府同时放松了对华出口管制的限制,以弥补农产品贸易减少的损失。

2. 20世纪90年代的中美贸易

进入90年代以后,中美围绕最惠国待遇問题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经贸冲突。老布什政府以及后来的克林顿政府,为了“保住”对华最惠国待遇这一两国关系的根基,不惜在其他经济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强硬姿态,满足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需要。这些问题包括中国劳改产品的出口、市场准入、纺织品转运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问题。中国给予美方以一定的“理解”或“配合”,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达成了劳改产品出口、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双边谅解备忘录。在谈判过程中,特别是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美国两次威胁制裁,公布了高达10亿美元的制裁清单。中方也不示弱,同样公布了等额的反制裁清单。中国的反制裁行动起到了良好的反制作用,美国国内反对两国“贸易战”的利益集团出来“说项”、“灭火”。沸沸扬扬的“贸易战”最终因两国及时达成协议而“熄火”。

3. 中国加入 WTO后的中美贸易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143 各成员。在这近十年来,中美两国贸易开辟了新的篇章,进入了超常发展阶段,经贸关系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2002年,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策略地抵制了美国对钢铁业的保护措施,令美国当局对中国刮目相看。该年4月,小布什政府发动了“201”条款的临时“保障”措施,对来自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国的钢铁征收临时性的附加关税。中国与同是“受害者”的欧盟等各方积极协调立场,一纸诉状把美国告上了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WTO最终裁定美国的做法违反自由贸易的有关规定,限期其撤销决定。当时,中国的果断做法令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官员颇为“吃惊”,认为中国行为“过分”,没有给美国“面子”。

4.中美贸易发展的经济影响

中美双方经济的互补需求远远大于摩擦冲突,中美两国都从贸易中获得很多实惠,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中国从美国引进了大量的外来投资,进口了大量的资本品和之间产品,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市场快速增长促进了美国的出口,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以及对美国金融资产的投资则帮助抑了制美国的通货膨胀和理率上升,为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创造了条件。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及原因

1.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

1.1中美贸易摩擦的内容

(一)贸易失衡问题

中美贸易统计也许存在一些小差异,但贸易失衡迅速扩大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对美贸易的顺差国,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了最大的的贸易顺差国。美国将中美之间这种贸易失衡视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头等问题”,甚至有人想把这种问题政治化。2001年中国入世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之前增长了一倍多,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着增加了。

(二)反倾销问题

反倾销摩擦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形式。随着中美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实施反倾销也日益频繁。自1980年起,美国共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涉及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纺织、家电、家具等多种产品,涉及的金额也呈扩大趋势。现在,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

(三)中美农产品贸易之争问题

农产品贸易在中美经贸关系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美双边贸易摩擦的焦点之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农产品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30%,主要有粮食、大豆、棉花等。1999年4 月中美签订《农业合作协议》,解决了中国从美国进口柑橘、小麦及其检疫等问题,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拓宽了道路。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2002年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总值为26.72亿美元。2003年头9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已经高达25、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猛增了123%;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仅为9.3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6.2亿美元。但是,美国在对中国其他产品出口至美國市场横加指责的时候,对其农产品贸易顺差却只字不提。为了保护国内农业和食品安全,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条例,中国于2002年开始对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实施安全审查,影响到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结果农产品贸易被美方认为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特别有争论的问题”。虽然经过谈判双方最终就该问题达成协议,推迟安检条例的执行,简化有关申报和审批手续,但由于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前景不容乐观。

(四)人民币汇率问题

自2002年底以来,国际上掀起了一场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国际风波。这场风波不仅引发了国内外学界、政界的广泛讨论,而且也已演变成中国与美日等国的经济摩擦,成为了干扰正常的中美经贸关系的一大问题。在这场风波中,中国政府受到的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而美国正是这场风波的主导者。2006年3月,一个关于对华27.5%

惩罚性关税的议案刚宣布推迟表决,美参议院又抛出更具操作性的新议案,要求中国采取与“国际贸易体系相符”的货币政策,并获得布什政府支持。2006年以来,美国更是积极利用国际机构和多边场合增加对华压力,催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强监督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制度,推动七国财长会议点名要求中国增加汇率灵活性。2006年,中国出台一系列继续改革的措施,人民币汇率对市场反应更加明显,贸易加权汇率比去年同期上升10%。实际上,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关系不大。据牛津经济预测机构预测,即使人民币升值25%,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总额也最多下降2%。

(五)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摩擦也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内容。中美在知识产权领域屡起风波,知识产权、专利的外溢会影响到美国在对外贸易中的获益。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美国在华利益涉及知识产权的份额日益增加。美国对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努力始终感到不满足,多次挥舞301条款,对我国进行制裁和指责。2005年,提出中国知识产权侵权程度达90%以上,给美国造成28亿~35亿美元的年损失,还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其目的就是以知识产权为突破口,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改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扩大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占有份额。

2.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2.1美方原因

(一)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贸易保护主义,要求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只要美国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从而引发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受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的经济连续下滑,失业率上升。虽然国内经济已出现好转的迹象,但经济复苏的前景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而中国在入世后,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贸易大国。在这种情形下,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理所当然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就不断的砸向了中国,而中国就成为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如2002年的钢铁保障措施影响了中国每年3.7亿美元的钢铁出口;2003年对中国的彩电、家具、纺织品等商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或特保措施;2009年奥巴马政府对华实施的“中国轮胎特保案”等,都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典型表现。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维持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强大,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不断增强,并成为左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而中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非西方文明”的特质决定在其强大后必然会与美国的全球利益发生冲突。因此,从全球战略考虑,美国并不希望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出现,并且希望永远维持世界经济的单极状态。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势必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既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同时又惧怕中国的强大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利益。因此,美国对华采取既合作又打压的政策,在国际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不断给中国设置各种障碍,试图阻碍中国发展,遏制和延缓中国的崛起。在这种政策下,中美贸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三)美国对华的贸易歧视政策

美国在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时往往具有歧视性,主要体现在“非市场经济国家”运用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中美协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15年内美国仍可以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贸组织的《反倾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可能是不适当的,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该替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当与该“非市场经济国家”相当。但在实践中,美国常选择经济发展水平比我国高出数倍的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作为替代国。这就导致了确定我国出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行为时的价格标准过高,裁定的倾销幅度过大,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过高。如2003年美国对华的“反倾销”调查力度,对中国的彩电、家具、纺织品等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或者实行配额限制,这是美国对华实行歧视性贸易政策的典型表现,也是引发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重要原因。

(四)美国对高科技出口的管制政策

放宽高科技出口管制是缓解并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捷径。但美国处于政治目的,一直坚持对华出口管制,限制高技术产品出口。而中国的低工资使得中国的产品成本低价格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美国科技发达,劳动生产率较高,在高新技术产品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美国对华却实行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政策,这是影响其贸易平衡的关键。

(五)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市场拓展之间的矛盾

当代,各国经济发展对市场,特别是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市场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可以预见,在今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寻求和占领新的市场仍将是各种经济力量争夺的焦点。就中美贸易关系来讲,美国要求在资本、能源、通信、航空等领域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为保护某些国内的幼稚产业,还不能完全开放本国市场。所以在市场问题上中美之间的矛盾同样不可避免。

(六)跨国公司生产基地的转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势头,以及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美国的跨国公司以及对美国出口的他国公司纷纷将生产基地转移到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中国。并将产品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返销到本国或其他国家,使得中国的出口猛增。

(七)其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担心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会导致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因而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论”;同时经常将贸易问题政治化,如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横加干涉,又如将贸易问题与人权问题、政治问题挂钩,力图用贸易迫使中方在政治问题和许多原则上对美国妥协。在制定贸易政策的时候,并不是把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作为目标,而更多的是考虑政治利益等诸多因素。中美贸易摩擦也与美国国内的政治需要及政治局势有关。在历届总统选战中,美国政客们经常为了自身利益集团的需要,在对华的政策问题上做文章。如为了获得产业阶层的选票,而找各种借口对中国的贸易发展制造障碍,挑起贸易争端等。

2.2中方原因

(一)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过大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指标,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10%提高到了1990年的30%,到了2007年已经超过了70%。这个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问题。这也深刻地体现在中美贸易上。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经济依存是严重不对等。

(二)中国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仅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出口竞争,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越来越多的竞争。同时,长期对出口产品进行出口补贴,导致对出口产品定价过低,因而经常被控倾销。另外,由于中国经济仍处在经济转型阶段,各种政策实施的透明度有待加强,特别是中国在许多外贸方面的数据统计远远落后于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加上中国国内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中国政府全面履行世贸组织协议的进程。这也是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地重要因素。

四、贸易摩擦的对策分析

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贸易摩擦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和原因,外贸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减少或消除摩擦。谋取中美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达到“双赢”目的。

1.提高国家的经济地位。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从而缩小中国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体制差异。这种差异的缩小可以使得信任程度增加和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使中美贸易实现平衡,从而使中美贸易在进出口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健康发展。长期以来,西方很多国家并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他们一直认为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套在许多中国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它不仅阻碍了中国企业更深更广地参与和融入到世界贸易和国际经济中去,而且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成为中国企业屡屡败诉的主要原因。

2.中国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美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认识与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美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了解的增进,可以避免在对美国交往的过程中和处理贸易纠纷的过程中实行上述的不对症下药的问题。以使对美贸易政策与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贸易政策。诸如自动出口限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ictions)等贸易政策措施。这种贸易政策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起到对逆差国和进口国产生有效的安抚作用。同时,又把限制出口的主动权掌握在出口国手中。这样一来,中国可以有选择地对那些对中国经济造成损害较小的出口产品进行限制,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机制维护自身权益。作为WTO成员,中国应关注其他成员针对中国正常出口贸易的各类限制措施,并根据WTO相关规则消除中国出口面临的不合理限制。加快建立有效地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按照WTO健全贸易救济措施和安全保障体系,并适當运用“二反一保”等公平贸易手段,有理、有利、有节地对贸易伙伴实施贸易救济,通过努力建立专门的贸易救济机构,建立中国贸易预警机制,健全中国自身的《反倾销法》、《保障措施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打破对方的进口限制,保护中国的对外贸易。

5.适时加大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中国在时机成熟的前提下,可以积极筹划组织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摩擦,而且通过投资设厂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

五、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美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很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为了减少中美贸易的摩擦。中国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同时要积极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美国和中国分别作为世界的第一和第四大贸易国,虽然贸易摩擦不断,但从长远来看,两国间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只要双方抱着积极务实的态度处理问题,加强沟通与协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中美贸易一定有更大地发展前景。(作者单位为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何友萍

上一篇:课程教案(3篇集合)下一篇:期限合同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