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历史教材“宋明理学”编撰的历史沿革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国至今, 我国中小学历史教材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共有51、53、56、61、63、78、86、92、96、03、04版等十余种不同版本。每个时期都各具特色:51版夹叙夹议, 引证丰赡有趣, 深入浅出;56版内容体系具体详实等。本文以1956年版为基础, 在对建国之初的三个版本中“宋明理学”一课的编撰情况予以比较分析, 借以回顾新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沿革。

百废待兴的建国之初, 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 中学历史教科书除了部分改编老解放区的教材和史学专著外, 还选用了国民党统治区一些历史教材。可见, 当时历史教材带有过渡性和应急性。随着过渡时期任务的逐步完成, 1956年全国第一套完全自编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编出并正式在全国通用。这种“一纲一本”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必要的, 保证了历史教材编写的政治方向。56版历史教材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历史学科课程体系, “宋明理学”知识的编排更彰显了56版教材的编排特色与地位。

1 在课程体系编排上, 将“理学”置于文化思想史某一章节子母中进行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编排

(1) 相对于51版改编教材而言, 56版教材基本上形成了合理的课程结构。教材内容的选编注重历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对新课改之前的课程教材建设有导向和奠基作用。以编、章、节、目的教材结构体系编排, 章节子目标题设计具体直观, 以通史型教学体系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介绍每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宋明理学知识置于第六篇“宋辽夏金元”第三十六章“宋元的文化”第二子目“理学”及第三十七章“明清的文化”第一节“哲学图书的编纂”第一子目“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之中。与51版教材的基本指导思想一致, 56版教材侧重阶级斗争, 认为理学是“维护封建地主利益”的工具、朱熹和陆九渊等思想家是“唯心主义者”。这种教材指导思想是由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大时代背景及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决定, 除此之外, 与当时过分强调课程教材直接为政治和生产服务的课程观也密切相关, 并且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之前。

2 置于文化史教学内容内, 正文中节选了理学家的主要观点等史料, 以概论性语言总结理学观点, 侧重于理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56版历史教材最大的特色是增添了文化史知识, 宋明理学知识单独列为“理学”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这两个子母教学, 对理学知识的阐述比51版详实具体。课本中明确提出“理学”这一说法、朱熹“理”“气”论、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的等观点、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 并节选了思想家的原著史料来解释理学的思想内涵、增添了“白鹿洞书院”“鹅湖辩论”等知识。

但在教材内容上也有以下几点不完善之处:

(1) 与51版相比, 在语言表述上56版教材虽然夹叙夹议简洁易读, 但多是概论总结式表述, 重说教义理, 文风较呆板。摘录史料不如51版生动有趣。51版教材如“讲故事”般介绍杨时及朱熹的生活言行方面鲜活的事例, 学生可以从侧面理解统治阶级用理学愚弄人民的一面。而56版教材直接摘录理学家的言论史料, 并且进行文字翻译解释, 虽然对学生理解记忆理学观点有帮助, 但对学生思考并拓展理学知识使之对其产生独特见解有限制。

(2) 文化史教学从政治史中分离出来, 对学生全面掌握某一历史时期的时代面貌有帮助, 但56版教材也过分强调历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编排知识点过多, 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降低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宋明理学知识的选编比51版本要详实具体的多, 单就第六篇“宋辽夏金元”教材内容来说, 教材就单列了“宋元的文化”一章。而且除“理学”外, 还有“书院”“史学的发展”“宋词元曲话本和小说”“绘画”“三大发明”“科学技术”共7个子目。学习如此全面系统繁杂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而言无疑会增加其学习负担, 滋生畏难、烦躁继而反感厌恶的情绪。

(3) 对理学的定位狭隘, 仅强调理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忽视理学在儒学发展脉络中的位置。并且虽提出“理学”概念, 但未明确“心学”说法。

3 历史教材呈现方式以现代文为表达方式, 出现简体字, 采用西式排版从左往右横排本, 除正文外, 还配有黑白插图

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 56版历史教材也奠定了新课改之前的历史教材的排版框架。以宋明理学的编排为例, 正文表述以现代文为主, 出现简体字如“国, 这, 学”等。采用西式排版从左往右横排本, 相对于51版而言阅读更方便。除正文外, 还配有朱熹和王守仁的黑白简笔插图, 图下有人物的名字及生卒时间注释。但插图过于简单, 基本以手绘黑白简图为主, 对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的作用略显不足。

在百业待兴的建国初期, 各版本历史教材都汇集了前辈们的智慧和心血, 彰显出他们斗志昂扬, 举步向前的精神。新课改的今天, 希望广大历史教材编写者能总结继承前期教材建设的宝贵经验, 注重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 进一步完善课文辅助系统, 编出更符合时代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具特色的历史教科书。

摘要:建国初三个版本的历史教材烙下了时代痕迹, 彰显特色, 为新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奠定基石。笔者基于56版教材有关“宋明理学”内容的编撰引述及特征分析, 力图展示教科书编撰历史沿革, 希望广大历史教材编写者能理性扬弃, 编出更符合具特色的历史教科书。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编撰,宋明理学,历史沿革

参考文献

[1] 叶蠖生.初级中学《中国历史》课本 (全一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1.

[2] 李赓序, 王剑英.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3.

[3] 陈乐泰, 王永兴, 李光壁, 邱汉生, 王芝九.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

上一篇:基于无线传输的酒店智能点菜系统的设计下一篇:燃气供暖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