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关键词:中学信息 技术课 教学设计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任务”的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信息技术课可操作性强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在信息技术课上用“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间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在进行情感交流,在学生初学计算机这一学科时,他们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都较高,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比较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就会逐渐减弱,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信心。课堂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教学手段上要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个别学习、小组学习或者群体学习。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以利于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浓厚兴趣。

三、增强学生能力

比尔·盖茨在《末来时速》一书中写道:“.....末来社会属于那么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信息技术发展目新月异,而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多久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我在上机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遇到问题时不想办法去自己解决,而是张口就问:“老师,这里怎么办?这是什么?”这一方面是由于以前对计算机形成的错误的认识——计算机比较娇气、容易坏,最好不要乱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小学时,小学老师一教包到底而形成的思维惰性,他们缺乏自己思考的习惯或是认为自己想不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反正老师最后一定会公布正确答案的,因此,他们总是等待老师最后给出正确答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纠正学生对计算机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敢于动手: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教科书上或者与旁边的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学生常常能通过这种方式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

四、创造一個良好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绪高昂,则思路敏捷;情绪低落,则反应迟缓。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对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案设计“任务”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视频、声音、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统筹兼顾,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并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终生受用。

作者:王雪松

第2篇:探索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摘 要】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虽然属于必修课程,但是存在着实际的问题:学科贴着“小学科”的标签,教学效率较低,学生学得漫不经心,教师教得无所适从。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早在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从此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新的篇章。

十几年过去了,信息技术学科已经成为了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我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课程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在训练这种能力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能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但是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实际的问题,学科不被重视,被贴上“小学科”的标签。如何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关键。

二、教学模式

2.1 演练结合

信息技术学科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如果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学生没有充足的练习时间,那么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一味地上机练习,就达不到教学目标。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通常一堂课我安排10-15分钟讲解知识点,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践、掌握情况,分几次示范,逐步推进讲解。这样,学生能在教师讲解和自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巩固知识点。

2.2 精讲多练

教材只是提供教学参考,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内容,精讲学生普遍感到陌生困难的知识点。剩下的内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挖掘出相关的问题,再对應解决。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極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

2.3 合作学习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擦出新的火花,蹦发新的思维。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解决问题,获取到新的知识,得到新的启发。

2.4 分层次教学

近几年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当顾及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不能再用同一个模式进行教学。分层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等,科学地将学生分成两个以上的层次,并且区别对待。通过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学习效果评价分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的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实现知识的充分掌握和能力的充分提高。

三、教学方法

3.1 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地讲解,以教师传授为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针对信息技术学科中常识性的知识点,行之有效。

例如,“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时,可以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器件进行展示介绍。对于基础性知识点,教师使用讲授法,可以更加地系统、有针对性,便于学生掌握概念性的知识点。

3.2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明确的任务驱动为目标,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制定任务的时候要把握好阶梯性。任务的设置既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网站主页制作”这一课,我将任务划分成三个: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了解网页的布局元素和样式,掌握在网页中插入表格;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除了掌握在网页中插入表格,还应掌握在表格中添加图片、文字等元素,尽可能做到美观大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制作出多个不同样式搭配的页面,通过超链接组成一个完整的网站。

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水平差异,所以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在观察学生完成情况之后,有针对性地补充讲解,特别要注意做好个别辅导和答疑。例如,制作电子板报,有的学生会对图片的编辑插入不了解,有的学生不熟悉图文混排的方法,有的学生没有掌握艺术字的编辑……如果教师不分具体情况统一讲解,会影响学生任务的完成,所以个别指导必不可少。

3.3探究发现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设置疑问,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勇于自主发散思维、尝试实践、独立或合作探究完成知识的学习。

探究式教学法适用于规律问题的学习和创作性作品的学习。例如,“制作统计图表”这一课,教师可以先创设“零用钱花去哪了?”的情境,然后引出问题“这一学期零用钱的花费去向?可以用什么直观的方法来表示?”由情境引出问题设疑,引入统计图表的相关内容,接着由学生交流讨论用什么类型的图表?怎么选择源数据建立图表?图表完成之后,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转换图表,修饰图表。这样,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探究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引导,协助解决问题,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后要及时总结,合理评价,再引出新的知识点供学生进一步探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上述几种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不同的知识点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组织实施,有时甚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整,使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使每一个学生收获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讲授法”,http://baike.baidu.com/

[2]李婧.《浅析分层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3(05):71

作者:李婧

第3篇:谈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几年前,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如果不能在教学的各个方面真正有所改革,是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的。下面,本人就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作法。

一、新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整个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变化。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形成,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同时还能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思想是近几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边讲边练。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练掌握。

(二)精讲多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课件定义的教学目标是否与使用者定义的教学目标相一致;2.学生知识水平是否达到课件所需要的程度;3.课件能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4.课件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5.课件是否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能和超文本链接功能。多媒体课件应该以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来代替课堂上的粉笔、黑板和幻灯等。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现在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当然也应该首当其冲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去。

二、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必要的,而在高中教育阶段则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改为“指导作用”更恰当些)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作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决不应忽视这一方面而走到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忽视教师(甚至也忽视教材)的作用。

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或者说,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0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按照这种改革目标所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老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与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可以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各种特性加以论证。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将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一)探索式学习。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来解决的问题,通过较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題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了崃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二)讨论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的实施主要依靠BBS系统进行,其实施过程是:由教师在BBS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实时地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评论,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研讨一些没有明确是非标准的话题。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引入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要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课题,引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和光盘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材料从而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式学习。因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流观点、发表评论意见的互动过程中,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作者:何力军

第4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应用"建构理论"来指导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中学生中不仅要开好必修课,同时也要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要求,培养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技术人才。中学信息技术课要建立灵活的成绩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关键词]教学探讨,普及知识,教学模式,选修课,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教育已列为中学必修课,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并初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较为不足,对计算机的理论和原理仍感到很高深莫测,我们的教学如果重理论而轻应用,结果只能是学生害怕电脑。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立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电脑知识,树立他们的信息意识。教育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中学信息技术课也绝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模式的专家人才,从现实上说,中学生刚刚在打基础,也不太可能就成为专家。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增强信息技术意识;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文字、图形输入、输出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安全忧患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改革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模式来教学,更不能采用"机灌式"来教学。信息技术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和动手,要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才能为学生将来步入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工作、生活和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影响一代人的成长。例如,对"Windows98中的文件系统及其管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向学生讲清"文件、文件夹、剪切板"的概念和作用即可,其余的知识和操作都必须让学生上机操作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的反馈。又如在高一年《几何画板》选修课里,也只需花上一至二节课的时间,介绍《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如点、线、圆和由线组成的各种图形)和实现动态效果、追踪、量度等功能,并展示一些由《几何画板》创作出来的作品(我准备有物理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光的传播"和"物体的运动"等作品),精采的作品早就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按耐不住,随后就该让学生去创作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速度、学习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创作出来的不少优秀作品都成为了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

第5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应用"建构理论"来指导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

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中学生中不仅要开好必修课,同时也要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要求,培养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技术人才。中学信息技术课要建立灵活的成绩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

[关键词]教学探讨,普及知识,教学模式,选修课,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教育已列为中学必修课,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并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和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下面就如何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谈几点做法,欢迎指正和批评。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较为不足,对计算机的理论和原理仍感到很高深莫测,我们的教学如果重理论而轻应用,结果只能是学生害怕电脑。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立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电脑知识,树立他们的信息意识。

教育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也绝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模式的专家人才,从现实上说,中学生刚刚在打基础,也不太可能就成为专家。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增强信息技术意识;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文字、图形输入、输出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安全忧患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改革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模式来教学,更不能采用"机灌式"来教学。信息技术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和动手,要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才能为学生将来步入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工作、生活和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例如,对"Windows98中的文件系统及其管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向学生讲清"文件、文件夹、剪切板"的概念和作用即可,其余的知识和操作都必须让学生上机操作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的反馈。又如在高一年《几何画板》选修课里,也只需花上一至二节课的时间,介绍《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如点、线、圆和由线组成的各种图形)和实现动态效果、追踪、量度等功能,并展示一些由《几何画板》创作出来的作品(我准备有物理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光的传播"和"物体的运动"等作品),精采的作品早就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按耐不住,随后就该让学生去创作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速度、学习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创作出来的不少优秀作品都成为了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

三、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们承认学生发展是不平衡的,学习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各异的。从社会需要的人才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行业部门计算机的用途也是不同的,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能和计算机强大功能充分的结合起来,那还有什么会学不好和做不好呢?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不仅要开好必修课,而且也要办好选修课,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充分体现素质教

育的要求。

必修课的内容应是一些基础的共性的知识、方法论的知识,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和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选修课的开设是必修课的一种延伸,是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差异而开设。做为选修课则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空间余地,尽量使学生都能朝着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方向发展。多年来,我们在选修课程设置中,提供了许多跟学生兴趣相结合的学习软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如与美术结合的有图形图象处理软件;与音乐结合的有音乐编辑创作软件;与影视结合的有视频、动画编辑创作软件;有多媒体创作软件;有网面设计软件;有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有数据处理软件等。现在的应用软件都很庞大,功能也很强,每一个应用软件都可以成为一门专业,学一学期是不成问题的,然而有句老话说得好"师傅引入门,修行在个人"。选修课的教学中宜多采用探索式教学,学校仅可能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教师要起点拨和指导作用;现在的软件都有自身强大的在线帮助功能,可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并掌握相应软件的使用,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要建立灵活的成绩评价体系

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确定成绩时,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好范文整理)

第6篇:[信息技术论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课堂改革材料]

中学信息技术课改之我见

中学信息技术课改之我见

从计算机课走过来的信息技术课,我们除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电脑技术之外,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电脑作品之类的活动,内容确实贫乏,活动也单调得可以。我们是否真正关注到学习者的本质需要了呢?我们无法回避信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位这一事实。面对青少年的强烈渴求,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尤其网络道德教育的薄弱,使青少年只好到学校以外触网,这又使得青少年触网时缺少必要的引导,于是本应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有力阵地的学校,却成了真空地带。

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结合实际,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充分、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教师在每一节课不需要急着向学生“灌输”新的知识,而是应该先和学生熟悉一下,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了能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而又不至于占用太多课堂时间,可以采用拟定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学生了解情况。在一章学习完毕前,也应做好学生情况的了解。对不足部分及时弥补。

二、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调动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运用小组协作的形式,针对情况,有效分组,遇有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取长补短,一段时间后,分各组选出小组长,帮助教师对其他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同时也可带动没有学过的同学认真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也可以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一举两得。

三、解决问题,任务驱动任务。表层意思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更进一层,可以理解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寓学于实践的环境,逐步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而在设置任务时也应注意任务的分解和层次,不能盲目求大,颁布多过多重任务,以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任务,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要保证每堂课的任务的针对性,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如:在初中信息课第三章Word2000的教学中,整章完成小报的制作这个大任务,而每一节分别有录入、保存、编辑、排版等小任务。各个任务之间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一个阶梯,走到顶层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各知识点的过程。

四、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目前硬件条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一方面组织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适当的演示,引导,解决难点,教师利用电子教室的监视功能,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小组辅导,部分答疑,同时利用实时转播功能,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一方面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使学生熟练使用Internet的各项功能,善于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BBS,论坛等组织学生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发现新问题,展示新方法,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交流。

五、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把每一个班级中对计算机有着强烈的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让我们教给他们课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利用网络,了解国际上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组织起来组成兴趣小组,提出不同的课题让他们来探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当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让他们学有所成,进一步提高兴趣。而且可以充分培养这些学生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和水平的提高。

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程整合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概念,我们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简单理解为将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在课程整合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老师可以不断的融合其它学科的教师,使他们也成为信息技术的教育者。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才是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最终目的。

当然,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改革,无论从教学思想、方式,还是从设施装备上来说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我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提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推动教育信息化向前发展。

第7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本文以个人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以及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何搞好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

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

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

,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方法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万事无悠》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互动性教学的意义和实现》区建峰(好范文整理)

第8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如果不掌握信息技术,将难以在 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学必不可少的必修或选修课科目。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 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表达)等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并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 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也 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的设计三个方面谈一点看法。

一、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整个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变化。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形成,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同时还能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 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思想是近几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一个 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个人独有的方式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且,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要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边讲边练。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 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

一、两节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 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 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 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 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课件定义的教学目标是否与使用者定义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2)学生知识水平是否达到课件所需要的程度;

(3)课件能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4)课件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5)课件是否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能和超文本链接功能。

多媒体课件应该以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来代替课堂上的粉笔、黑板和幻灯等。运用多媒体课件 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现在提 倡计算机辅助教学,当然也应该首当其冲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去。

4.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 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可以在讨论中,使每个人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

5.分层次教学。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 一的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 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信息技术,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试。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按 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他们已经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 认为没有必要再听课,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给他们安排另外的任务。

二、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1.适当运用比喻。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学生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 师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分门别类的存放,我们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我们的书籍作 比喻。又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 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 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

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 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2.结合现实生活。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 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来讲解:“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 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 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 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 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 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可以让学生觉得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3.任务驱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 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 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 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能既快又牢固地掌握。

4.自主学习。尼葛洛庞帝提出,面对无际的信息海洋,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 而应该掌握的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当人们处于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均达到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处理能力”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 “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 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 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 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能否成功地引入课题,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每节课都要力求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 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这些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如果进行以下设计,可能效果就不同了: 用RealPlayer播放一首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歌,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对此产生了好奇。学生希望自己也能播放歌曲,但自己机上没有歌曲,也 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自然地引入了。

2.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 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 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 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 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 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 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计算机基本知识,尤其是应用软件,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比如 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的。长篇大论地介绍界面、菜 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觉得应该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来讲也未必不可。比如讲POWERPOINT时, 首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的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 学生们可能很好奇,这样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 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这样的效果更好。

总之,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怎么走,走什么样的路子,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共同探索.

第9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已影响到整个社会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时代对信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计算机与 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几年来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乐于去学新的知识。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使他们乐学。

当然这儿所说的“导语”,不仅仅是指“语言”,还可以是“范例”。

让学生看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制作完的成品。比如:讲解WORD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反应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春”、“海滨仲夏夜”、“高智商的青年如何拥有健康人格”、“父亲节贺卡”、以“环保”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版报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上课伊始,巧设“导语”,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从而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演示、实践

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当然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

因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多巡视指导,做到所

学知识能够随学、随练、随巩固,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学生示范

教师的示范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操作示范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更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都会借助“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学生示范”功能,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分组学习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然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协助解决。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当然,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 促进的。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

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2014年6月20日

上一篇:党建计划组织工作下一篇:初中化学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