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将民乐引进第一课堂——以二胡为例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 地球越来越像一个大村庄, 社会意识形态也越来越多元化。在这种大背景下, 当卖当劳、肯德鸡携带美国文化风靡全国时;当“RAP”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时, 我们忽然发觉, 我们民族的东西正在被逐渐的淡漠, 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 我们应该承担起民族艺术在基层的普及工作的责任。而将民乐引进第一课堂, 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的接触我们的民族艺术, 培养他们热爱我们自己民族的瑰宝。

关于对二胡等民乐在中小学里面的普及工作的探讨研究, 前辈们已经做过了大量的工作, 中央音乐学院的赵寒阳教授在《小演奏家》2003年第4期中发表的《学习二胡问答》中, 对业余学二胡和专业学二胡做了一个区分。文章指出“业余学者, 在演奏方法、音准、节奏、发音上即使存在一些缺陷也可以不加苛求, 在人力、财力、精力和时间上有没什么特别的要求;而专业学二胡就要辛苦、艰难的多”。这种观点非常的好, 他把二胡的普及工作划分了层次, 使基层的普及工作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方向。

1 实践的缘由

笔者于1993年进入小学工作, 当时第二课堂刚刚兴起, 笔者就组织了小民乐队, 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民族器乐的教学工作。在学校1995年元旦节的演出当中, 民乐队演奏了耳熟能详的曲目《喜洋洋》、《步步高》等曲子, 但是令笔者震惊的是, 很多家长, 还有我们自己学校的老师都不知道曲子的名称。笔者当时就感慨我们的民乐市场只所以萎缩, 就是因为基层的普及教育工作做的不够好, 只有演奏者而没有听众, 那么民族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只有拥有了广大的观众群, 我们的民族艺术才会有明天, 于是本人就产生了将民乐引进第一课堂的想法。在全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准备后, 本人于1996的夏天, 开始了将民乐引入第一课堂的尝试。

2 实践过程

(1) 在民乐中选择二胡缘起。因为本人从小就学习二胡, 而且普通二胡的价格也容易被接受。就这样, 笔者开始了将二胡引进第一课堂的尝试历程。

(2) 加强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于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相对还是比较弱的, 因此在二胡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第一步, 也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赵寒阳先生认为:“教育儿童学习音乐就像是在教给他们做一种游戏。特别是思维理解能力极其有限的幼儿, 应当多以趣味的培养和熏陶为主, 以练习为辅, 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进行二胡基本演奏技法和基本音乐感知的培养。

(3) 通过欣赏课,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和音乐审美意识。笔者提出的将民乐引进第一课堂的核心论点是培养我们民族艺术的观众群, 而要想让孩子们成为民族艺术的拥趸, 就必须激发起他们对民族艺术、民族音乐的热爱。而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的感悟力, 是需要培养的。

笔者在上欣赏课的时候, 给学生听的都是一些有鲜明特点的、有民族韵味的、旋律优美的曲子。比如说《丰收锣鼓》, 曲子里面很多地方用内弦模仿了打击乐器的音色, 表现的是敲锣打鼓欢庆丰收的场面, 很容易就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比如《二泉映月》, 是二胡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曲子之一, 这首曲子绝对是中国音乐的骄傲代表。在欣赏这些曲子的时候, 笔者注重介绍是曲子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等。

在上欣赏课的时候, 笔者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 大胆的说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4) 实践的结果。通过一年的尝试, 笔者的工作还是看到了一些成果, 学生整体音乐欣赏能力明显的上升, 最关键的是, 孩子们对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平时不再唱那些流行歌曲了, 而都哼起了民间小调, 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民族艺术观众群、听众群, 这次的尝试基本上是可以称的上是成功的。

3 反思与总结

现在回头看看过去, 当时的尝试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问题, 比如说笔者在上课的时候, 对于音准和节奏要求的过于生硬, 一味的讲解、纠正, 缺少趣味性, 因此在一个阶段内让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

抛开技术上的问题不说, 笔者觉得最大的问题, 还是基层的音乐工作者们达不成共识, 笔者曾在音乐教育工作会议上作过关于这方面的报告, 但是没有引起重视, 这也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 笔者人微言轻, 徒呼奈何。

4 结语

将民乐引进第一课堂, 培养广泛的观众群、提高孩子们的音乐修养, 这不管是对于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普及, 还是对于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来讲, 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不得不承认, 民族艺术现在的状况是比较尴尬的, 最大的问题就是基层的普及工作做的不够彻底, 不够好, 这也和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有关。现在国家已经努力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靠拢, 这也会给民族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提供更大、更好的空间和土壤。

笔者以二胡为例, 将民乐引进第一课堂的具体实践, 所收到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也充分说明了将民乐引进第一课堂这个课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说明此课题是值得探讨、推广和研究的。本次实践只是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 还需要去认真的反思和总结。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笔者相信当民乐等各种不同的民族艺术都能走进第一课堂的时候, 也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彻底改革的时候, 也证明了我们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当然, 这还需要做大量的艰苦的工作。笔者相信, 通过有志之士的努力, 我们的民族艺术会重新振作起来, 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笔者也会为这个目标, 不懈努力。

摘要:本文通过以二胡为实例, 对将民乐引进到第一课堂, 改变中小学民乐普及的根本理念做了一个深入的探讨。将民乐引进第一课堂, 重要的不是培养孩子们的演奏能力, 而是培养孩子们对我们民族艺术的兴趣, 以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音乐的审美意识, 让他们懂得欣赏民族艺术, 体会到民族艺术的动人之处。这个课题如能加以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对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民族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第一课堂,民乐,兴趣,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寒阳.二胡演奏少儿歌曲100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 李双彦.少年儿童趣味二胡教程[M].兰州: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3] 卫培泽.关于二胡教学中儿童兴趣的培养[J].黄河之声.

[4] 张仕安.少儿二胡演奏常见毛病及纠正[J].小演奏家.

[5] 刘发洪.二胡的定音、定弦及音色特点[J].琴童.

[6] 黄闻绘.浅谈二胡的演奏及发展[J].艺术研究.

上一篇:论信息公开申请中公民知情权的滥用——以“陆红霞诉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答复案”为例下一篇:试论科研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要求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