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外交

2022-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外交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东方外交史:发展与前瞻

2018年7月17~19日,由中国日本史学会、《历史研究》编辑部、长春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东方外交史”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及相关学术期刊的主编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共设1个主会场和3个分科会场,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围绕“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东方外交史及相关问题作了发言和讨论,期待通过学术交流进一步推进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此次会议所涉主题领域广泛,与会学者主要就“东方外交史研究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日朝(韩)经济文化交流”“近代西方殖民主义与东亚国家关系的探索”“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走向与大国关系”“口述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议题展开了研讨。文章就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研究视角、讨论重点及学术影响等进行整理综述,希望可以为学界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东方外交史”是东方国家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完善的方法体系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随着近年来东方国家经济的崛起以及对外影响力的提高,历史研究也应不断开辟新的领域,更好地为东方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陈奉林教授回顾了东方外交史研究的十年历程,指出东方外交史的兴起是随着东方国家的整体崛起而在学术界产生的,东方外交史作为一门学科应包含重要的理论课题,包括东方外交史研究的体系构筑问题、主线问题、编写原则设定以及理论分析模式问题。关于东方外交史的发展,陈教授认为该学科不同于传统的外交史或一般性的历史记述,该学科应具有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重视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必要的学术话语,其体现的应当是大变革时代东方社会的总体特征和东方国家外交的整体风貌;中国政法大学刘丹忱副教授从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对东方国家内部的外交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介绍了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及其产生的文化影响,指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传播上有别于西方文化,强调其传播并非是依托于武力或者传教的方式强行输入自己的价值观念,而是凭借着自身的优越性、精神感化力和理论去影响他国;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唐欣伟则分析了北宋王朝与近邻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探讨北宋与辽、夏的经济与外交往来,提出应通过研究这段历史重新思考当前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中的定位。

此外,南开大学李凡教授以日俄领土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两国解决领土纠纷的趋势,梳理了日俄两国在围绕领土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及主张,归纳了两国争论的主要焦点,并总结了在领土纠纷问题持续下产生的对抗性结果。李凡教授认为,在领土纠纷问题上,日本对俄罗斯和对中国所持的

立场存在着本质性的不同。针对前者,日本主张领土问题是“政经不可分割的”;而对于中国,则保持着“政经分割”的立场,值得学界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海洋发展规划是这次会议探讨的重要议题。所谓“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未来将涉及到与众多国家的合作,但对于合作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不应局限于当前的政治经济现状,更应关注当地的人文历史因素。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张建华教授论述了在后冷战时代里海与中亚地区的“文化真空”和“地缘文化想象”问题,指出苏联解体后,在原苏联境内的中亚四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位于高加索的阿塞拜疆和土耳其,这六国正在以“突厥文化”和“突厥化”作为一种跨国的文化凝聚力,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文化共识。

针对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课题的研究,美国郑和学会研究员李兆良以位于大西洋的孤岛——海伦娜岛为对象,结合文献记载以及古人绘制的海图等历史资料,分析了明代郑和大航海所航行的交通路线,并推测海伦娜岛曾经作为中国海上补给的中途站,在明清时期的航海活动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大连海洋大学洪刚博士研究了在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海洋价值观的历史与展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之海”理念同近代西方国家构筑的“国家之海”理念进行比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海洋”概念的认识中蕴含的文化哲学思想,即以“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化共生理念、人海和谐的“世界之海”理念,以及实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雏形。

北京大学宋成友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对东亚外交格局具有重大影响的美国海洋战略由来,并从构筑这一战略理念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所著《海权论》入手,结合马汉所在时代的社会背景,将国家的发展视为工业、市场、控制、海军以及基地等因素串联成的逻辑链条,由此论证在未来太平洋地区和东亚仍将是美国海洋战略的重点,且在美国的亚太海洋战略中改变中国也依旧是其核心问题之一,值得学界的重视与深析。

此外,海军潜艇学院仲光友副教授研究了中国北向经略日本海的问题,指出日本海是东北亚地缘战略的核心地区,中国发展自身的海洋战略,日本海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也是与日本海有关的国家。同时,作者主张为提高对日博弈和竞争的地缘战略优势,中国应当有意识地加强和突出在日本海地区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存在。

中外关系研究始终是“东方外交史”学术研讨会的重要议题,此届研讨会继续传承了这一特点。在中日关系问题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汤重南研究员将新中国的对日外交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从“民间外交”做起,进而促进并改变日本政府所持的官方态度;然后恢复和建立中日两国的正常邦交关系,其间通过高层会谈确立签订有关原则性条约;接下来努力构建战略互惠关系,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汤重南同时指出,在不同阶段都有阻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隐患存在,并强调中国需要清醒、冷静地认识到中日间的结构性问题以及美国的国家战略对中日關系的影响,既要珍惜前人的成就,又要谨慎客观地处理相关问题。

当前,朝核问题在东亚地区仍是地缘政治的重要课题,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朝鲜周边的国家,同时也影响着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政策。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林晓光教授论述了战后日本的对朝政策,作者首先从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日本的跟进介入,阐述了日本利用朝鲜战争改善其媾和条件以及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接着林教授又梳理了冷战时期日本的对朝政策演变过程,指出这时期的日本出于对美政策追随的考虑而侧重对韩国的外交沟通。而后,他归纳了冷战结束进入多极化时代下影响日本对朝政策相关因素,包括国际环境等外因和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问题。最后,林教授指出日朝两国在处理彼此外交问题中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以至于双方外交可能陷入持续性的僵局。

关于日朝关系问题,天津社会科学院葛建华副研究员分析了平昌奥运会之后的日朝关系动态。他提到日本在平昌奥运会之前,极力渲染朝鲜局势危急,并进一步加强对朝的施压政策,同时增强国防力量。而在奥运之后,受到半岛局势缓和的影响,日本不得不调整其对朝政策,在继续维持制裁压力的同时,寻求日朝首脑会谈的实现。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主要包括避免地区形势变化而导致日本自身被边缘化、安倍政权因国内支持率下降而寻求获得外交成就等等,但日本的对朝政策所维持的根本原则并不会发生实质变化,也将导致今后日朝关系实现缓和仍将存在风险。

此外,中俄关系也受到此次与会学者的关注与探讨。辽宁师范大学张丽教授研究了中俄跨境铁路运输走廊的构建问题,指出此项目的实现不仅得力于当前中俄关系的良好发展以及朝鲜局势的缓和,同时也受益于俄罗斯远东铁路发展布局保留的历史基础。但在对中俄两国合作成功予以肯定的同时,张教授也指出了该项目存在的问题,包括建设进度缓慢、运输能力有限、跨境运输货物来源的不稳定等问题,他主张一方面应通过合法投资合作等手段,减少俄方的疑虑,增进中俄两国的信赖关系;另一方面,加强东北地区的振兴与发展,提高跨境铁路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并强调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应将希望寄托于周边地区的援助,而应更多地进行自发性的创新与改良,进而实现地区的健康发展。黑龙江大学高龙彬副教授则结合中俄关系的演变,以哈尔滨在历史发展中经历的三次城市转型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从1896年至今的中俄关系变迁对于哈尔滨的影响。指出伴随着俄国经过沙俄、苏联以至俄罗斯这三个时代的转换,各个时期哈尔滨所发挥的作用也颇具时代特色,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哈尔滨不仅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还正在努力向东北亚的中心和枢纽发展。

除以上主要议题外,东北地区口述史问题也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辽宁省教育厅齐红深研究员长期从事日本侵华口述史的研究,其通过与日本研究者合作,积累了大量口述记录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齐红深与日本学者伊月知子共同研究了伪满州国发行的教科书中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叙事问题,对曾经在伪满州国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员及接受过伪满洲国教育的学生进行了采访,以这些历史证人的证言揭露了侵华日军为实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长期统治,利用精心构建的教学大纲、歪曲的历史教育体系进行愚民教育,并不断宣扬日本的优越性,践踏当地文化传统,进而达到奴化中国人民的目的。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赵士见助理研究员以日本侵华时期的相片管理为研究对象,指出日本军部和报社共同选派相关的写真人员,写真人员接受军部发行的“写真许可证”后进行随军拍摄记录。对于拍下的照片,日本方面通过有关机构进行审查,分为“检阅济”“保留”“不许可”三类,而“不许可”类别的照片作为机密被隐瞒,以达到防止泄密和欺骗群众的作用。然而,此类审查的过程存在许多疏漏,致使日本最终无法掩盖其侵略罪行。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中国发展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互利共生、求大同存小异等思想在新时代的体现与发扬。随着东方国家整体的兴起,中国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将面临诸多的挑战。如何妥善应对和处理这些课题,需要借助历史经验和教训,通过重新回顾、审视东方国家发展的轨迹,以及曾经涉足过东方国家的记录,论述其历史影响,并从中寻得经验和启发,亦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特点。此次会议不仅展示了国内学者关于东方外交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对当前的时事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不失为一次具有重要學术价值和重大社会影响的会议。

作者:邹圣婴 陈强

第2篇: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税收问题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构建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国际合作的开展,税收问题成为实行“一带一路”战略的一大挑战。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税收存在的问题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完善“一带一路”战略税收问题的对策,以促进“一带一路”战略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税收问题;税收服务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目前参与“一带一路”戰略的国家共有65个,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实现各国之间的贸易畅通,加强各国间的政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对推动我国走向国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进行,税收问题也接踵而来。处理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税收问题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一带一路”战略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所得税抵免不足

税收抵免方法的好坏影响了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我国的税收抵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税收抵免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实行“分国不分项抵免法”,企业要想进行跨境投资,既要计算不同国家的税率抵免额,又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税率,制定不同的投资方案,工作任务繁重。其次,企业境外税收抵免有严格的等级限定,限制了规模较小公的发展。再次,间接抵免规定设置模糊不清,造成重复征税等现象的发生,增加了企业的纳税成本。最后,税收饶让制度落后,限制了企业的跨境投资。

2.税收服务体系落后

首先,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跨境投资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并没有单独设立专门的税收服务机构,不能及时为企业提供纳税和投资的信息支持,发挥不了政府对企业跨境投资的辅助作用。其次,政府没有对跨境投资企业进行合理的分类归档,对于沿线国家的投资情况不甚了解,无法形成完整的税收管理体系,导致了跨境投资的企业无法在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同时降低了我国的税收收入。

3.国际税收机制不完善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旨在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赢的目的。然而各个国家为了使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化,抵制中国的出口产品,对中国形成贸易壁垒,并促使国际贸易区域化,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同时,伴随着跨境投资活动的进行,国际争端发生的频率也日益增加。而税收协商机制不完善,也使得国际争端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完善“一带一路”战略下税收问题的对策

1.完善税收抵免制度

我国现行的是“分国不分项抵免法”的税收抵免制度,这种抵免方式造成了重复等现象的发生,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可以采用综合抵免法,统计各国的的所得税并进行汇总。此方法有利于避免抵免额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放宽企业境外投资抵免的等级限定,使得小企业可以去海外进行贸易,提高小企业的竞争力。再次,明确间接抵免的规定,取消不能提供合法完税凭证的企业境外投资的资格,保证国家的税收收益不受损害。最后,完善税收饶让制度,及时更改税收饶让的条款,使得对外投资的企业能够充分受到境外税收的优惠。如某国在税收协定中规定,对于企业投资获得的收益所得税,可以实行税收抵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2.建设税收服务体系

首先,要建立专门的税收服务机构,专门负责企业对外投资和纳税的相关事宜。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档案要合理分类和归档,以备查看。其次,要加强税收网络系统的建设,使得企业能及时方便地进行税收信息的查询和业务办理,为企业的境外投资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如某国设立纳税管理局,多渠道的对境外投资目标国家的税收信息进行收集,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再次,构建跨境企业数据库,对跨境企业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为投资者提供指导。最后,拓展多种渠道,对税收政策进行宣传,让跨境企业能及时了解税收政策。如某公司通过引进“服务云”APP,使企业能随时查询跨境投资政策,进行业务办理等,及时方便,为跨境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完善国际税收机制

境外投资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国际税收争端层出不穷。因此,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国家税务的情报互换,建立多边合作的税收机制,以有效解决国际争端,使企业在和谐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同时,国家要积极构建国际税收信息共享平台,收集企业进行跨境投资需要的金融、物流等信息,为企业提供更好地服务的同时,也要与其他国家共享自身拥有的资源。例如某国家建立了专门的税收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共享本国的自有资源,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促进了资料收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纳税人提供了便利。

四、结论

本文立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分析了税务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所得税抵免不足、税收服务体系落后,国际税收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完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税收问题的相关措施,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税收抵免制度,采用综合抵免法,避免抵免额的浪费,加快建立税收服务体系,为投资者进行跨境投资提供指导,完善国际税收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税收信息共享平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振坤,张毅.“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与税收利益国际协调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43-51.

[2]龚辉文.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税收政策及征管研究[J].国际税收,2015,12:9-14.

[3]厦门市地税局课题组,吴振坤,张毅,刘万年,李栋文,张标敏.“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与税收利益国际协调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43-51.

[4]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龚辉文.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税收政策及征管研究[J].国际税收,2015,12:9-14.

作者简介:

蔡泽文(1995—),男,籍贯:江西省南昌人,学历:本科,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专业:税收学。

作者:蔡泽文

第3篇:西安:“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发展路径

2013年习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响应。作者立足西安特色,系统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带给西安的机遇,归纳了西安的六大优势,并提出了西安抢抓用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的六大突破路径。

发展机遇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西安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机遇。《关天规划》提出西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为西安加快国际化建设提供更多政策利好和便利条件,带来更为广阔的国际交往空间。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之东风,西安将可能成为区域内的强大“磁石”,吸引大量的跨国资本、企业和人流向西安汇聚,从而加快提升西安的经济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愿景与行动》中提出要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西安必将成为经济技术合作的受益者,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畅通,将会为西安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同时,西安作为国内连接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将吸引大量国内外企业进驻,带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推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西安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战略契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具有历史创新性的系统工程,必将依赖体制机制改革来优化资源配置。这就要求诸如西安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协调、机制创新、务实合作等方面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与新制度,勇于担负起进一步深化改革、谋求创新发展试验的重担,这也将为西安深化自身体制、机制的创新,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提供历史契机。

西安优势

区位地缘之便——欧亚大陆桥的中国心脏。打开中国的版图,西安处于承东启西的中西部交叉点上和南来北往的南北分界线上,西安位于中国大地的原点,是中国西进战略中承东启西的关键支点。西安还是全国六大通讯枢纽之一和全国十大航空枢纽城市之一,是全国“米”字形高速公路交叉穿过的中心城市之一。

历史人文之厚——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也是被联合国确认的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代表性和识别性,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缩影。西安拥有丝路沿线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

科技教育之强——欧亚合作的智力高地。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其中国家级重点试验室及国家技术研究或行业测试中心122个,拥有全国城市中最强的军工科技力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密度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63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创新资源汇聚高地。

产业基础之优——经济合作的互补基地。西安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五区一港两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为引领的良好发展格局,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石油设备、汽车制造、有色金属等产业基地,是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发展的龙头。

开放口岸之全——开放经济的广阔平台。西安拥有中国最大的陆地港口、2个功能齐备的综合保税区和1个出口加工区,“西安港”纳入国际港口航运体系,取得国家港口代码。实现了与上海、天津、青岛等重要港口和新疆霍尔果斯等口岸的无缝对接,能够为欧亚各国企业提供便捷的口岸物流服务,是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对外交流之广——互动融合的国际窗口。建国以来,有超过300位国家元首访问过西安,其中186位元首将西安作为访华首站。近年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目前,全市已吸引外国投资企业3100多家,累计投资总额达339.3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9家在西安设立了146个企业和办事机构。

发展路径

西安要传承历史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上取得突破。西安要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与丝路沿线城市合作举办艺术节、电影节等活动,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加强旅游合作,打造“汉风古韵”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风情体验旅游走廊,联手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西安要增进互联互通,在综合立体交通建设上取得突破。充分利用西安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建设通江达海、陆空联运、无缝衔接的对外开放大通道,加快形成便捷高效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港,开通更多西安到中亚、西亚、欧洲旅游航线及货运班机,打造丝绸之路空中走廊;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推动中国西部——中亚国家高速公路对接。

西安要增进贸易往来,在商贸物流平台搭建上取得突破。充分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和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动以多式联运为主的西安集疏运体系建设,形成辐射中亚乃至欧洲的商贸物流网络大格局。加快构建公平、统一、高效的监管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负面清单利用外资管理模式,在金融、加工、物流、结算等领域与世界接轨,创造国际化、市场化、便捷化的营商环境。

西安要加强产业互动,在关联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要从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发展趋势出发,寻找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和共振点。鼓励电子信息、通信等高技术企业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投资兴业,支持汽车制造、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企业到劳动力富集国家扩大生产经营。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领域合作,推动西安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服务机构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共融发展。

西安要释放科研潜能,在创新科技研发上取得突破。西安要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大市场,通过盘活西安市丰富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助推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资源集聚中心、科技创新交流中心和科技成果国际交易平台。

(作者单位:西安市经济研究所)

作者:梁慧歆

第4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的军事外交

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惠及亚洲、欧洲、非洲乃至世界,对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具有深远意义。可以预见,这一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宏伟蓝图必将在各国互信合作中得以实现。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保障国家战略的顺利推进是中国军事外交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军事外交的需求

“一路一带”战略构想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协调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两大重心,不断拓展中国战略空间,构建新时期的中国地缘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反映了中国发展外交战略新思路,也为军事外交为国家战略提供坚强有力保障提供了机遇。国家正是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设计,确定了对军事外交的战略需求。

(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安全需求

就“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而言,它的两端不仅仅是中国西北五省以及中亚五国,而是一头连着繁荣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从战略内涵而言,“向西辐射”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带向西延伸,直到欧洲和非洲,中国不仅要获得中亚的资源,也要放眼欧洲的资金、技术以及非洲的能源和市场。然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安全环境并不理想。

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曾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目前上述“三股恶势力”虽受到沉重打击,但未偃旗息鼓,仍在暗中积蓄力量,并不时制造新的恐怖袭击事件。周边地区恐怖主义的蔓延和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产生影响,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和稳定,尤其是中亚地区“三股恶势力”与中国新疆境内外的“东突”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已对新疆的稳定和中国的统一构成现实威胁。近年来以极端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为首的三股力量在西北边疆不断制造暴力恐怖事件,妄图分裂国家。

非洲的安全环境对我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也有挑战。随着我国推进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在非洲发展的重要问题。苏丹的例子就很典型,我国大笔投资进去了,西方国家给我们捣乱,当地也有人搞破坏,美国釜底抽薪把苏丹变成南北苏丹,我国的投资在北苏丹,而油田在南苏丹,最后我们千方百计把南苏丹拿下,可美国又挑起了南苏丹的内战,最后的目标就是让我们在这个地方的投资打水漂。许多年来我们与很多国家的合作最后都铩羽而归,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军事安全保障这一重器。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中,必须政治诉求、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齐步跟上,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沿线国家情况错综复杂、贫富差距巨大,多种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以保障我海外能源资源和战略通道安全以及海外机构、人员和资产安全等海外利益安全问题凸显,特别需要加快军事外交和军事力量走出去。

(二)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安全需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构想向东延伸,直到东亚经济圈,力求在经济合作的同时“溢出”到政治、军事和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因此要求通过军事外交促进海上互联互通、海上安全合作机制以及军事互信,将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构想沿线国家形成稳定的军事互信关系。

东南海疆是我国又一最不稳定的战略方向。随着海洋利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近年来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海洋权益争端和利益冲突不断上升。相关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其中以越南、菲律宾为首的周边国家不断在南海侵犯我主权,企图从乱局中牟利,且相关国家大有拉帮结派之势,“以斗谋权”、“以武侵海”、“群狼战术”等倾向日益明显。

维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通畅和安全,需要军事外交在军舰访问、远洋护航、国际救援、国际联合军演、国际联合反恐等海上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给力。自从2008年12月26日我国派出首批护航编队以来,至今已派出第二十批护航编队,有效履行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的神圣使命,充分展示了我负责任大国和我军和平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需要军事外交为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三)对大国关系的安全需求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除了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也势必对中美关系形成一定影响。近年来,东海和南海的潜在争议点相继浮上水面,背后都有美国怂恿的影子。日本、菲律宾、越南等不仅行动尺度大,而且对华态度相当嚣张,联合形成对中国地缘政治压力。对此,军事外交面临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认真研究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安全形势,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营造有利的区域安全环境。

自奥巴马在第一届总统任期内推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后,又推出TPP战略,而该协定对中国战略意图微妙。美国推动TPP的目标不排除在经济上有防范中国的意图,但其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一个取代WTO的世界经济规则。

中俄关系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保障。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今天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境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然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比拟的。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俄双方关系已发展成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如今中俄已经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政治关系基础牢固,双边贸易额迅猛增长,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协作更加密切。就目前国际战略格局来看,中俄关系是最好时期。

(四)对欧盟关系的安全需求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而“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除了增进经济交流并加强欧盟和中国之间贸易关系外,对推进和平与安全也具有积极影响。在向欧洲推进的途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中包括中亚和中东地区一些全世界最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是欧洲的“远邻”,对欧盟具有相当的安全意义。

欧盟的外交政策目标之一是让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社会,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因而可以作为欧盟深化与中国在发展和安全方面的合作机会。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展开,它可能会遇到繁杂的安全挑战,这就要求中国配合欧洲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中东地区和乌克兰当前的危机就是例子。伊朗的核危机与乌克兰的持续冲突都令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可行性受到质疑,但这一共同挑战可以为中国与欧盟加强安全合作提供机会。

二、军事外交要为“一带一路”战略保驾护航

一是通过军事外交沟通加强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加强军事交往与合作。中国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沿线区域国家合作的重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而军事外交沟通作为“五通”的必要补充,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国家的军事交往和沟通,构建与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新形势下军事外交在国家外交和安全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军事外交应服从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大局,围绕实现国家外交战略、安全战略,加强军事外交整体设计,不断拓展对外军事关系,深化对外军事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军事外交格局。

二是运筹军事外交要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需求相配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战略通道、重要港口、能源基地、金属矿区等,这既是经济利益拓展建设的重点,也是军事力量海外布局的要点。因此军事外交就应该为这些建设营造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氛围,应当把推进军事力量走出去纳入“一带一路”总蓝图,同步考虑、统筹安排。军事外交在运筹对外军事关系时,也必须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点项目安全需求,统筹考虑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部署,构建与深远战略相适应、与经济发展利益相匹配的军事力量海外布局,增强海外军事存在的适应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在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调整改革时,也应当把适应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作为改革重要内容通盘考虑,建设一支具有远征能力的联合作战力量,在千里之外仍有足够的保障和战斗力,真正使“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获得可靠的安全保障。

三是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下发展加深中美两国的军事关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因此如何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下加强中美两国的军事关系,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供有力保障是军事外交的重要内容。当今中美两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呈现出“竞逐兼容”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中美在中国周边的亚太地区进行着激烈的竞逐,两国的“战略互疑”均有增长;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两国在确保亚洲经济繁荣和维护地区稳定方面有着广泛的共有利益,可以做到利益的兼容共存。未来中美两国都要遵循的原则是:美国需要务实地接受中国迅速崛起的事实,认真思考如何与中国在亚洲地区共生、共处、共荣;中国要现实地认识到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历史存在和实际利益,以不损害美国重大利益的方式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此外中国军事外交需要更加重视周边军事外交和夯实周边战略依托,以增加对美外交的“砝码”。

四是加强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军事外交与合作。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内正式成员的中亚国家、俄罗斯等都面临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安全与合作是推动组织发展的两个“轮子”,而区域经济合作己成为该组织元首峰会和总理会议的重要议题。其中,俄罗斯是中国军事外交中为数不多的有利性大国因素之一,中国宜充分利用俄罗斯因素,以促进对周边国家的军事外交。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俄目前都面临“西方制衡”形势下如何崛起的考验。中、俄两国都把国家的复兴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这是两国合作的重要基础。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特别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地跨欧亚、南亚、西亚,有一定重合,大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军事合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区域带营造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

(李大光,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

第5篇:“一带一路”:中国外交战略的神来之笔

——写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召开之前

朱毛斋

随着3月31日申请期限临近,3月12日,英国向中方正式提交了作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确认函。3月17日,法国、意大利和德国也表示同意加入亚投行,这是以中国两会为节点 “一带一路”的最新进展。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2015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将在3月26~29日举行。而媒体透出,在此前后,一份“一带一路”规划有可能很快公布,总计几百重大项目的清单有可能亮相,包括铁路、公路、能源、信息、产业园区等。3月27日,香港特首梁振英也到博鳌,就“一带一路”和香港机遇发表演讲。今年的博鳌论坛主题为“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将成为重点话题。作为中国第二步现代化阶段的经济外交战略,“一带一路”信息在早春时节如此密集绽开,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是‘一个重点、两条主线’,以全面推进‘一带一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政策沟通;同时做好和平与发展作为两条主线。” 这是3月8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外交部部长王毅强调的声音。“‘一带一路’是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这是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在福建泉州举行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高峰论坛的呼应。上周二,敏锐的深圳商报发表评论员江风扬的独家评论:《亚洲国家更需要“一带一路”》。

有位专家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3月23~24日,他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世界第五届中国学论坛。两年前的一个观察焦点是,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完成第一步现代化,进入第二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面对发展中的内外部问题,历史上确实也从没有哪个大国走过的路是和平崛起,中国怎么办? 十八大后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外交战略是什么?如今, “一带一路”从提出到亚投行被付诸实施,“一带一路”已然成为新时期,最耀眼的中国外交发展战略的一个神来之笔。

发展与新常态期

对称的外交战略

诞生于全球化时代,“一带一路”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而非一个大国的地缘政治工具。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给出的信息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一带一路”绝非一家独奏曲,而是各方参与的交响乐,“一带一路”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合作共赢。

在记者会上,作为官方的代表外交部长王毅告诉中外记者,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中方将注重照顾各方舒适度,注重保持透明和开放,注重与各国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说,“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倡议、中国的方案,它并不是排他的,而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合作建议,秉承着开放、包容的原则,凡是有意愿参与这一合作的国家、地区、区域组织和国际组织,都可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参与进来。

为此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中国目前经济增速放缓,进入主动换挡、布局有质量发展的新常态时期,经济转型急需要外部的资源,也需要外部的市场,因此需要非常有效的、与经济发展战略对称的外交战略。

韩方明认为,“一带一路”将构建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一带一路’是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决策,它至少在新时期外交上,可以发挥政策统筹落实的重点作用。‘一带一路’的执行主体,涉及国内外的政府、各部门、地方、企业和人员,我国在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政策落实等方面,均需更合理完善的统筹,协调内外两个大局,成为周边外交工作的重点和主要抓手。”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3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名家午餐会上,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CCG主席龙永图表示,从中国加入WTO到“一带一路”思想的提出,到今天“一带一路”思想的启动,中国从一个不断接纳世界、参与世界游戏规则的国家,变成一个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国家,一个从资本到产能到人才各方面都需要走出去的国家。从入世到“一带一路”思想的践行,是一个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国政协前发言人、CCG顾问吴建民提出,“一带一路”涉及44亿人口,65个国家,是中国外交史上空前的战略性倡议,实现一带一路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联合世界三大中心,即动荡、冲突的中东、北非,国际金融危机中心欧洲,经济增长中心东亚,“一带一路”政策可以为亚洲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与“马歇尔计划”

没有可比性

自从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之后,“一带一路”就被西方媒体和一些经济学家比喻为1947年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

“‘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古老得多,又年轻得多,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如此说的还是外长王毅。

资料显示,“马歇尔计划”因由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将军首先提出而成名,其官方名称是“欧洲复兴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在1948年4月至1951年底执行期间,美国为战后的西欧国家,提供了包括金融、食品、技术、设备、原材料等多种形式、合计131.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既消化了自身的过剩产能,开拓了新的巨大市场,还锁定了欧洲的后续采购方向,这对帮助西欧国家迅速重建,并恢复经济、刺激出口、确立美元的全球性国际货币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陈新光教授认为,有人将“一带一路”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不仅有违客观实际,也将危害该战略的实施及其效果,必须加以区别。

陈新光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本质的根本区别在于:一是实施的背景和对象国不同。二是参与方的角色和地位不同。三是最终目的不同。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不仅具有经济目的,更具有政治目的。某种意义上,“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的冷战工具,实施有明确的抗衡对象和盟友选择性。它在名义上是帮助欧洲重建经济,但其战略指向很明确,那就是要将西欧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巩固自身全球霸主地位。正如马歇尔所说,该计划的根本目的,是要“提供一个自由制度得以存在的政治社会环境”。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投资对象主要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非洲和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比马歇尔计划涵盖的国家和地区更多,范围更广。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出资开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欢迎任何国家加入,包括与中国有岛屿争端的菲律宾等国家。历史上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友谊的见证,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推出“一带一路”战略,目的在于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继承当年丝绸之路的美好愿景,加速与各国经贸往来,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遵循国际通行合作模式

营造合作环境

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新闻发布会前6天,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曾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发言时说,面对世界环境,中国亟须在对外交往中有针对性地做好增信释疑工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和合作氛围。

作为活跃在外交舞台的外交家,周文重的观点发人深思。他说,在政治安全领域,目前正在欧洲和中东愈演愈烈的一些争端,本质上都涉及欧洲和中东地区安全秩序重构和政治边界重划的问题。美国强化美日安全同盟,日本加快推进“国家正常化”,本质上涉及二战后东亚战后秩序调整和重构。在经济领域,国际货币汇率复杂波动、石油价格持续下挫等重大变化,本质上都涉及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结构性重组,并由此牵动全球增长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本流动结构发生变化。当前,美国等各大国纷纷加大对国际秩序变革的影响和投入。在此背景下,我国应重视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平台,提出和确立新规则、新模式、新秩序,改革和完善世界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

推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两大全球性机遇:一是以结构调整为推动力的全球性基础设施投资机遇。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既要保增长,又要调结构的双重挑战,因此把解决这两大难题的联结点,放在增加定向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上,近年来纷纷推出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开发规划。这为我国与沿路沿线国家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平台。二是以解决FTA(自由贸易协定)碎片化为推动力的自贸区整合机遇。目前,全球各类区域性FTA已达583个,但真正开始实施的只有277个,不足一半。企业实际利用FTA的比率普遍不高。提高FTA的利用率和整合碎片化的FTA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迫切愿望。这种需求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力抓手。整合沿路沿线现存的各种FTA,将有助于从战略高度出发,打造新型的国际贸易投资合作规则和体制。

“一带一路”涉及沿线多国,要想获得相关国家的认可与配合,就要实现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还认为,整个对接的过程,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受益”。这是国际通行的“多利益相关方”模式,当然也应该是我们遵循的原则。只有让国内外相关的利益方共同受益,才能实现对接式、捆绑式发展。——显然,多利益相关实质是个好外交战略的纽带。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亦强调,“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要充分尊重沿线国家的意愿,战略实施要考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

霍建国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单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构想,需要沿线各国的参与和合作才能真正落实,但“一带一路”各国资源禀赋、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差异较大,甚至宗教文化也不尽相同,中国在推动建设进程时,需要对沿线国家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承受力,避免出台由中国单方面主导的政策措施。

霍建国同时指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质,是实行“以我为主”的对外开放及外交战略,要充分考虑到因此可能带来的地缘政经格局变化。一方面,中国与亚欧发展中国家的政经合作会加强;另一方面,与大国的竞争也会更为激烈。中亚各国多数是欧盟主要贸易伙伴、投资及能源供应地,是俄罗斯长期的“后院”。虽然中国强调“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营造势力范围”,但也难免不产生中国与美欧抗衡的嫌疑。因此,要本着“多做少说”,避免与美欧等国发生争夺中亚市场的直接对抗,关键要通过务实合作,使得沿线参与各国受益,并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要充分估计可能的反作用力,避免问题出现时措手不及。

有效防风险

是一个考量重点

记者采访到的专家几乎都共同提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亦须防范可能出现的地缘政治风险、国际金融风险以及投资和经营风险。

周文重认为,“一带一路”面临两大战略风险:一是地缘政治风险。沿路沿线的合作伙伴中,许多是正处于社会和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它们在安全和发展方面普遍存在不确定性矛盾,其中地处中东、中亚、以及南亚这一“战略不稳定弧”的国家尤其如此。由此带来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值得高度重视。二是国际金融风险。今年美联储将开始逐步退出量宽,而欧洲和日本央行则在扩大量宽。这将加剧国际货币市场的动荡不定。此外,全球债务规模的膨胀速度,远高于全球GDP增速。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须对合作对象逐一具体分析,防范汇率波动和债务风险冲击大局。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方方面面的风险还是蛮多的。比如投资环境、政策变化的风险、企业管理经营方面的风险。一个企业的力量不够,那就要抱团,整个产业链可以过去,一个企业做一类产品。整个产业链条移过去的话,对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包括公共性的风险就会降低得多了。不光是‘一带一路’,到其他地方去投资也是一样的。”

国务院参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在多个高风险地带深入推进,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地缘政治复杂,缺乏多边自贸安全体系和有效投资合作机制,制约了区域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带一路”还会可能因挑战国际秩序引发大国战略冲突。“除了外部风险,还有我国企业面临的内部风险。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的准备还不足,企业在国内政府种种政策的呵护下还能生存,到比较恶劣环境里,还能不能生存?从总体上来说,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大规模走出去,快速走出去,就有可能要交很多的学费。”同时,中国企业还要面对着保护主义、汇率风险、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以及东道国在环境、法律、劳工福利等方面的要求。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焰,建议将保险作为制度性安排,纳入“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之中。他认为,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与资金融通机制,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应进一步支持保险业尤其是大型保险金融集团走出去,支持中资保险公司进一步拓展保险资金境外运用的范围和形式,提升保险资金配置效率。吴焰还建议鼓励银保联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无缝连接”的保险金融服务。

第6篇:中国梦视野下的“一带一路”战略

【摘要】中国梦由国家、民族、人民三个维度构成,它不仅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更是一个宏大的发展目标,中国梦的提出凸显了中国的国际责任,也要求中国要优化发展道路。“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大战略,与中国梦的目标相契合,是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它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的格局、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它在现实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关键词】中国梦;“一带一路”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年12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①

此后,在国内外多个场合,总书记就中国梦的实质、奋斗目标等进行了阐述。2013年3月23日,总书记访问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演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

目前,学界上对中国梦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看法,分别有“本意说”、“人民主体说”、“两层内涵说”、“三层内涵说”、“多维度说”等几种界定③。但笔者认为,无论如何界定,中国梦最终还是以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核心。由此,我们认为,中国梦由三个维度构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自从近代以来,积弱积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梦把国家、人民、民族三个维度有机统一起来,找到了凝聚中华民族的最佳支点,它不仅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还是一个宏大的发展目标,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二、中国梦的应然要求

(一)中国梦凸显中国的国际责任

当今,国际体系处于转型时期,国际秩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趋于稳定,局部地区动荡仍频。随着非传统安全议题的增加,国际反恐、跨国犯罪、毒品走私、互联网安全等问题需要更多的国际协作,在全球治理的层面上解决。国家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南北贫富差距加大,贸易摩擦增加,更需要大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领导作用。

中国解决自身的问题,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也就是承担了相应的国际责任。中国作为占世界1/4人口的大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本国人口,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吨以上,自给率达到95%以上;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20%,特别是经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坚挺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至关重要。

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解决自身问题来承担国际责任是不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就是要更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合理利用规则,增加议题设置能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与自身地位相符的贡献。

(二)中国梦要求优化提升发展路径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给中国注入了发展的新动力,特别是在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后,市场活力受到激发,经济高速发展,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贸易大国,从原来的资本输入国开始变为资本输出国。

随着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国外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世界局势动荡,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大国之间的博弈激烈,全球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国内方面,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这一区间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不足,单纯靠投资刺激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经到头,亟需经济结构调整,消化过剩产能,应对能源安全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开拓国际合作的新空间和新领域。

然而,仅仅把目标放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是不够的,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国家的市场已经饱和,可以开拓的空间不大。泛欧亚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其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强劲,比较经济优势明显,经济发展结构与中国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这些新兴经济体也想通过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助力本国经济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站在更高的起点,放眼全球,以拓展新兴经济体为战略支撑,为实现中国梦积极拓展新经济发展空间。

三、“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梦的助推作用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

2013年9月、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规划未来发展的蓝图,实现蓝图需要一定的手段,而“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梦提出后实行的可行路径和路线图。从中国梦的视野来看,“一带一路”是一个统筹了国内外两个大局的大战略,它的实现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国际环境,最重要的是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开拓了战略空间。这意味着“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应付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产能过剩的权宜之计。当前,中方制定的“一带一路”规划基本成形,包括了:“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2015年3月27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外交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对中国发展将产生历史性影响的“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推进建设阶段。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梦的助推作用

1、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优化改革开放的大格局

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句话明确了改革开放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关键作用。

由于历史、地理区位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东西部发展落差大,处于不平衡状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助于优化改革开放的格局,一方面,西部将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提升西部的教育、医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激活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同时,也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另一方面,对于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东部地区的企业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产品升级换代和海外投资的新阶段。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快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特别是深化同东南亚的自贸区合作。正如2013年中国周边外交工作会议指出:“要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贸易、投资合作空间,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④有效提升东部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经贸关系,有利于东部产业转型与升级,同时带动东部对外资本输出。

2、“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走出去”的塑造全球化新阶段。新中国建国60多年来,一直强调自主独立的外交路线,但不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倡的世界治理的新模式,它突破了以往狭隘的经济发展观念,强调中国的内部同外部一样是处于一个互惠互利的共同体之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往,经济全球化是在旧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建立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主导作用,少数西方发达大国操纵世界经济事务,破坏国际间平等合作的互利原则,激化局部地区的经济、民族、政治矛盾,造成南北两极贫富分化。而“一带一路”框架包含了与以往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而且强调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最终要构建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是高度活力的新兴经济体,惠及人口超40亿,经济总量几乎占全球的1/3,西接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亚太地区,东系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欧盟,给欧亚大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战略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先行,其次建立自贸区深化贸易发展水平,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最终自贸区连接成片,实现共生共荣。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在设置议程、机制方面拥有主动权,“国际贸易涉及国家间的重大经济利益,国际贸易规则是国际贸易互动中制定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不能掌握与自己贸易地位相符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它的利益就不能得到维护”⑤避开了以往融入世界进程中要搭便车的境地。通过经营“一带一路”,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把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论传播到周边各国。周边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的基础。经营好“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的影响力将极大提高,在未来国际事务中更有发言权。

四、结语

“一带一路”是一个世界级的大战略,它统筹了国内外两个大局,是中国梦的路径选择,必须审慎细致做好计划的规划落地工作。大战略不能拘泥于短期因素,仅仅着眼于转移产能,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是不妥当的。

相关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方案,做好中央和地方在项目上的对接,避免地方出于部门利益冲动,一窝蜂同质化建设,各自为政,重复投资。政府应该合理引导走出去的企业,不能将国内走捷径、耍聪明甚至是违背法律的做法带到国外,破坏中国的形象。总之,“一带一路”目前需要在做足规划的前提下顺利实行几个项目,做好了,下来开展工作就容易开展,要是完成不好,接下来的困难会比较大。

注释

①“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中国网,2012年11月30日,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30/content_27270494.htm.

②“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网,2013年03月2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24/c1024-20892661.html.

③史为磊:《当前“中国梦”的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

④“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人民网,2013年10月26日.

⑤王仲伟、胡伟:《中国梦:大国崛起呼唤国家能力*》,《管理世界》,2013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袁晓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

第7篇:从一带一路看中国外交

政治论文

论文题目:从“一带一路”看中国外交 学生姓名:龚振 学号:2015021214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时间:年月日

从“一带一路”看中国外交

【摘要】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近年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即与沿线相关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目前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端于古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的壮举,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目的就是重现当年壮举。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打造我国外交新局面,开创我国周边外交、大国外交新局面。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周边关系 大国关系

一、“一带一路”的概念: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由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的经济合作概念,属于跨国经济带。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亚洲和欧洲访问时进一步推广,并写进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中国对外的主要经济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是习近平在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时提出,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国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计划加强沿路的基础建设,也计划消化中国过剩的产能,并带动西部地区的开发。

“一带”连接亚太地区及欧洲,而中间经过的中亚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像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在丝绸之路上,其他5个观察员国及3个对话伙伴也在丝绸之路沿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包括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西南的重庆、四川、广西、云南以及内蒙古。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则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东、北非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合作。福建获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和福建成为“一带一路”的最大赢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是沟通中外航运和海上交流的要塞,自古以来就是举世公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东方起点,是中国链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海路枢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二、“一带一路”周边关系

“一带一路”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互利共赢为宗旨的发展内涵。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这一点集中阐述了丝路精神的基 本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国家地处中国周边地区,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亚等地区的国家,如何与这些国家处理好关系,成为决定“一带一路”成败的首要任务。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经略周边的战略和亲、诚、惠、容的理念,强调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强调以诚待邻、以利惠邻,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新一轮经略周边的外交努力中,越来越强调争取更多朋友,从片面强调外交服务发展向服务发展和依靠发展并重,在强调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的同时,将突出推动建设互联互通基础上的高质量自由贸易区,发展形式多样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夯实周边战略基础。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经略周边提供了目标和抓手。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周边外交所必须紧紧围绕的主题就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国家 的关系也都要在这一顶层设计的框架内考虑,通过创造性的努力,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实现沿线国家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能会带来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后退绝对是无路可走,惟一可行的选择只能是直面矛盾和争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气魄,以立体、多 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周边问题,确立经略周边的战略理路,通过释放地缘战略和周边外交的智慧,扎实推进周边外交工作,为“一带一路”开路搭桥。当 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中国强调经略周边,并非重蹈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和霸权主义者的覆辙,既不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也不是建立谋求地区霸权,而是寻求与 沿线国家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目标协调和政策沟通为主,不可以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带一 路”所要求的经略周边,

是一种开放性的区域主义思维,并不着眼于构建一种有着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联盟体系、地区组织和国际制度,而是重在汇集各方合作预 期,通过互利共赢的有效合作,逐步建立起一种机动灵活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这才是“一带一路”的地缘精神所在,也是“一带一路”之所以有前途的一个原因

三、“一带一路”大国关系

在“一带一路”的总体布局中,大国外交居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只要大国外交实现了突破,“一带一路”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在陆地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否取得成功,首要的是取决于中国与俄国和欧盟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作为地处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俄罗斯是“一带一路”的关键棋手,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尤其是经过蒙古和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北线和经过中亚和俄罗斯抵达欧洲的中线就难以获得成功,保持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行,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发展方向。

同时,欧盟中的德国、意大利、法国以及僻居英伦三岛的英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方引擎,如果欧洲大国对“一带一路”反应不积极,即使实现了“一带一路”的贯通,也难以维持,因为没有欧洲经济圈的加盟,“一带一路”就失去了互利共赢的基础,故而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是“一带一路”外交的重要一环。中欧关系发展40年来,有过高潮和低谷,但总体还是向前进步的。中欧关系之所以能够持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源于中欧之间的三个“共同”:一是共 同的战略需要:中欧之间没有地缘政治上的根本利害冲突,也不存在历史遗留争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两大经济体,中欧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都反对霸 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二是共同的政策定位:中欧领导人都看到,双方合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互利共赢。中国始终是欧洲一体化的坚定支持者,中国愿意看到一个团 结、稳定、繁荣的欧洲和一个强健的欧元。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一直在为欧方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就证明了这一点;三是共同的发展利益。中欧经济利益和决策互 补性很强,是互不可缺的伙伴。欧盟具有技术、管理的优势,可以成为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合作伙伴。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为欧洲扩大就业 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欧洲是“一带一路”的终点站,总的来看,欧洲人对“一带一路”是比较感兴 趣的,它为欧洲展现了新的合作前景。比如亚投行成立伊始,英国带头申请成为创始成员国,紧接着德国、法国、意大利也都参与进来。欧洲国家看到加入创始成员 国,将来亚洲的基建项目可以参与。这种利益关系并不局限于地理位置,而是能在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欧洲能有利益获取。随着时间推移,项目慢慢的落实 下来,欧洲对“一带一路”的接受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再次,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及其盟国体系,影响力遍及全球,尤其是在海洋事务中拥有着主导地位,决定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未来。近一段时期以来,美国在南中国海岛礁建设上频频出手,搅动了地区时态紧张,也表明美国及其亚太盟国掌握着在海洋事务上的主动权,稳定与美国及其盟国的关系,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要求。中美两国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总体上合作大于分

歧,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中美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中美合作面大于竞争面,中美 两国应该牢牢把握共同利益,坚持以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稳定中美关系大局,在重大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方向上要相向而行,不要相互拆台,而是应该相互补 台。当下,美国正在全力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合作计划”(TTIP),中国则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尽管两国在两大倡议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定位, 但加强两国在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对话沟通却是符合彼此共同利益的。中美两国应该推动两大倡议越走越近,而不是渐行渐远,即使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根本上的一 致,但两国都要探索适当向对方开放若干窗口,比如在双边投资协定、服务贸易协定、反腐败和追逃追赃合作等问题上保持合作势头,深化务实合作,逐步将中美关 系向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逐步推进。换言之,中美即便是无法合作,也不至于一定要走向对抗,要保持沟通窗口,完善对话管道,全力夯实中美新型国际关系 的基石,筑牢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坚强堤坝。

此外,印度地处印度洋沿岸,扼守着印度洋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且在南亚地区没有与之抗衡的地区国家,要想保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也必须巩固和加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加强合作,深化合作基础。如果获得印度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造势将会有更好的效果。无论是以当面俄国总理主张的中俄印三大国,还是以金砖国家的形式出来主 张什么事情,对西方都会有更大的压力,对其它中小国家都会有更大的影响力。不用说,还应该加上两国之间的和睦相处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日本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给日本的内政外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在如何对待中国的“一带一路”问题上,其国内各界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争论之中,日本政府逐渐形成了一个既融涵着各种复杂心态,同时又思路非常清晰的应对措施:以一个竞争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应对措施,既有岛国心理作用下的历史文化情节,也有现实利益上的考虑;既有对失去市场机会而引发的焦虑,也有来自现实国际关系方面的制约;既有对地缘政治变化和市场环境的恐惧,也有为将来的政策转变留有余地。

总 结

“一带一路”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创新,更通过经济合作带动政治合作,对中国的外交来说,无意识神来之笔。“一带一路”战略,可推动沿途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南南合作,并与第二世界的发达国家互联互通,通过发展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 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反制美国因霸权急剧衰落而正在力不从心地实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为至今复苏步履艰难的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一带一路” 战略将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深刻的战略内涵,而且具有新颖的外交布局。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引进来”为主、“走出去”为辅的局面,形成了“走出去” 为主、“引进来”为辅的新局面,

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谋篇布局。它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重视与西方大国发展关系的历史,主动营造中国经济 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并加强与新兴大国的关系,借重多边机制推动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必将对中国外交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复兴丝绸之路,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宏大蓝图正在铺展开来。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

第8篇:从一带一路看中国外交

从“一带一路”看中国的外交战略

摘要:古代丝绸之路曾经繁华全球海陆,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现如今,“一带一路”再现海陆繁华盛况。2013年9月7日,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即我们所简称的“一带一路”(OBOR)经济发展战略。到现在一带一路已成了一个国际热门的话题,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其中来,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深。一带一路的实施带来的是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世界各国的友谊。

关键字: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文化交流、和平发展;

一、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

从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如今,“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正在将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各国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如果说迪亚士、达伽马发现经非洲南端到达亚洲的新航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第一次实践环球航行为代表的新航路开辟打破东西方地理上的隔阂,促成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那么“一带一路”就是让这个整体更加的紧密相连,让世界正真成为一个整体的开端。 “一带一路”传承着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丰富沿路人民的生活,相互学习与借鉴。“一带一路”建设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映世界人民向往和平、向往安定,希求发展,渴望发展。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文明在开放的发展中才能更加的灿烂辉煌,民族在融合互补与融合。“一带一路”是链接文明的纽带,是促进民族交流融合的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为了共存而不是独在,它既有利于区域化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

“一带一路”是一个战略构思,并不是由中国一个国家就能完成的,更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习近平主席14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说,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我们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匈牙利等国的规划对接工作也全面展开。中国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同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发出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各方通过政策对接,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正所谓“道路通,百业兴。”我国相关国家一道共同加速推进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等项目,建设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规划实施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

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我了解到,仅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农产品到达中国市场的通关时间就缩短了90%。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融资瓶颈是实现互联互通的突出挑战。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开展智力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建设,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鼓励国际文教交流。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百花纷呈,人们往来频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丰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对世界发展的愿景,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又一重大贡献。只要人心相连,海陆繁华必将再现。

第9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及战略分析

摘 要

“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寻找新的增长点,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促进亚欧国家共同繁荣的重要战略。这一战略利用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带动中国腹地地区和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以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为核心,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化全球贸易合作。中国建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保证资金融通,确保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间合作扫清交通障碍。“一带一路”包含“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基础建设

引言:

2013 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根据《愿景与行动》,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像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1]。 “一带一路”通过联系欧亚非大陆和附近的海洋,使得“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在经济上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架。这表明中国期待全球经济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带动周边国家一同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政治格局做出贡献。这表明中国国际政治外交上的转变,又一个旁观者到参与者,到现在政治的制定着,改变了西方政治霸权的格局,为亚洲国家能争取平等的机会。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发展的同时,也让周边国家享受中国发展的红利,“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给周边国家共同发展提供的契机。 战略分析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份额只有5%左右;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5%。到2013 年,中国 GDP 占世界的份额已上升到 12.3%,出口额所占比重上升到12%。相应地,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2]。这是中国经济的奇迹,也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贡献,中国伟大复兴的时刻正在到来。“一带一路”是国家顶级战略,从它萌芽至今,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国家间合作加深,未来成果将更加显著。

从国内来看“一带一路”沿着两条历史之路,丝绸之路以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圈定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市。丝绸之路带动了我国腹部经济发展,将成为改善东西部经济差距,使得我国内陆地区能克服地理区位的阻碍,借助“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3]。“一带一路”利用各区域及其毗邻国和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为后盾,开展全方位的开放。

第1页(共5页)

图1.“一带一路”路线图

表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1) 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开发。我国内陆将建成以新疆和福建为“一带一路”核心区[4],利用陕西和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来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5]。兰州、西宁打通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内蒙古联通俄蒙,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2) 西南地区开发方案。广西位于海上丝绸带上,利用东盟国家陆海相邻,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6]。云南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心。西藏加强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3)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发挥后台作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沿海城市地理优势,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4) 欧亚国家积极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来。习近平主席出访欧亚国家,许多国家表示愿意支持与参与“一带一路”,与14个国家签署自贸协定,与中印缅孟合作建立“中印缅孟经济走廊”[7],“中巴经济走廊”是重要组成部分[8]。

战略成果

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共取得五方面的成果。 (1) 政策沟通。我国有293个对外开放口岸,其中264个分布在沿海、沿边地区,

第2页(共5页) 内陆地区口岸只有29个。我国将进一步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将根据于不同区域开放型经济,形成陆海空统筹、东中西互济模式的对外开放,并拓展外贸增长空间来提升外贸发展潜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目前与多国签订了协议:中俄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与7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5国开展海洋领域合作,2国表示完全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2) 设施联通。与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制定良好的对接体系。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国际骨干通道建设,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保障“一带一路”沿线交通顺畅。现有的成果:中俄同江铁路桥,中巴喀喇昆仑公路,中哈连云港为物流合作基地,建设瓜达尔港东湾快速路。

(3) 贸易畅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占中国贸易总额比例逐年增大,2001年的16.5%增长到2014年的26.0%。其中出口比例从2001年的 14.5%增长到 2014 年的 27.2%,几乎增长了一倍,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大于中国出口对其依赖程度[9]。国内腹部地区经济也取得显著的发展,经济增速十分明显。新疆地区以其地理优势作为丝绸之路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在“一带一路”中收益极大。新疆近年来GDP持续增加,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平均GDP。2015年新亚欧大陆桥是建设重点,新疆收益许多。

图2.新疆2009-2014年GDP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3页(共5页)

图3.新疆2009-2014年GDP增长率和全国平均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4.新疆2009-201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美元)

(4) 资金相通。“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之间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便于合作国家之间金融合作。同时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要加快。“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中的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共同推进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

(5) 民心相通。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内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巨大,各国家相互尊重各国习俗,人民之间相互团结,才能使“一带一路”得到国家人民真心拥护和支持。各国做出许多贡献:累计向沿线有关国家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1.8万名,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中哈吉联合申遗成功、国家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遥感卫星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

(6) 生态环境保护。中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环保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带一路”加大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创造绿色丝绸之路[4]。与9国签署关于河流、林业、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与东盟国家签订了有关环保的合同:《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4—2015)》、《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16—2020)》、《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

第4页(共5页) 结论

中国在经济发展上有许多经验,“一带一路”实施以来建树颇丰,随着合作加深将继续带给中国和合作的国家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加深亚洲人民之间的感情,欧亚大陆将联合一个整体,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福利。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3-28 [2]刘卫东.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5 [3] 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 [4]冯瑾,姚彤.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乌开幕[N].新疆日报,2014-06-27(1) [5]赵正永.向西开放:西部大开发的新机遇一带一路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N].人民日报,2013-10-9(7)

[6] 陈武.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N].人民日报,2014-01-15(7)

[7]赵明昊.习近平逐渐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N].人民日报,2014-06-11(1) [8]杜尚泽,赵成.习近平会见巴基斯坦总统[N].人民日报,2014-05-23(1) [9] 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唐志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

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15.5

第5页(共5页)

上一篇:起个英文名下一篇:二十四节气导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