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

2023-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究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期间内,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许多珍贵的探索和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同时也给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珍贵的启示。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它给中国革命和建设所提供的知识普遍性的基本原理,并不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具体的答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特殊国情,要求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各个不同时期,中国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首先,土地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曲折而艰难,革命进入了低潮,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各地工会组织,也都土崩瓦解。八七会议后,党内的“左”倾情绪继续生长。这些都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政策的推行,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都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这样的阶段性实践中进行革命,并取得胜利,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严峻的考验。

其次,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磨难。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937年2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那么,在统一战线中,领导权问题、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等,都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历史课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极力想夺取战争的果实,夺取政权,发动了全面内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阶段,怎么样才能保住战争的胜利果实,中国应该建立怎样的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该从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也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面临的敌人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造,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

1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陈独秀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际斗争中发现,“中国的劳工运动,几乎无一次不是反对军阀阶级或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党的纲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有很大出入。在这一时期,陈独秀的国民革命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革命的最初理论成果。

(2)关于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问题,陈独秀认识到,“解决现在的中国政治问题,只有集中全国民主主义分子组织强大的政党,对内倾覆封建的军阀,建设民主政治的全国统一政府,对外反抗国际帝国主义,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独立国家,这才是扶危定乱的唯一方法。”

(3)关于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陈独秀逐渐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并亲自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在《中国农民运动》一文中,他用阶级分析方法制定了划分农村阶级的标准,揭示了农民痛苦的根源,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对早期党领导的农民运动起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2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毛泽东根据不同的时势变化,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创新。

(1)关于中国应该走怎样的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探索中国实际,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党的工作要“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它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灵魂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理论的大胆创新。

(2)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创建性地运用列宁主义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而且长期生活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里的中国共产党如何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部队性质的问题,强调首先从思想上建设党,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铁的纪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树立三大作风。

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情况也是不一样的。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应该得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在中共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主义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与时俱进地把握国情是考虑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首要出发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备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赵 爽

第2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历史演进

【摘 要】纪念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相伴随。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注重塑造政党形象、动员组织群众参加革命,已具有组织开展纪念活动的策略意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纪念活动成为国共党争的工具、塑造苏维埃政权与红军形象的载体、协调中苏关系的纽带、联通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桥梁。但这一时期的纪念活动,存在“左”的偏差。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活动,主要围绕抗战动员、协调国共关系、建构中国共产党形象、争取国际支持等方面展开,对于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解放战争的纪念活动,主要服务于解放全中国的政治动员、谋划新中国建设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权威。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

新民主主義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会议纪念、文本纪念、行为纪念、艺术纪念、符号纪念等形式,举行了系列纪念活动。纪念活动服务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融入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折射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梳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演进的基本过程,可从一个侧面衬托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纪念活动的出发点之一,是协调与共产国际、苏俄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十月革命纪念成为这一时期纪念活动的重点之一。1922年11月7日,李大钊在《晨报副刊》发表《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一文,说明十月革命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借助十月革命纪念,李大钊提出协调中俄关系的主张,要求当局:“无条件的承认劳农政府”,“无条件的开始中俄会议”,“不许一味仰承资本主义国家外交团的意旨来办理对俄外交”,“不许沿用媚强欺弱的帝国主义式的无耻的外交手段来办理对俄外交”。①国共合作后,随着“联俄”政策的确立,十月革命纪念走向有序化。1925年10月28日,《中央通告第六十号》就当年纪念十月革命作出规定;1926年10月21日,《中央通告第二十五号》,就当年纪念十月革命的宣传进行部署。

中国共产党尽管是在秘密状态下成立的,但一经成立,就面临政党形象的建构和塑造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增进民众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法地位,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开始了对马克思、列宁的纪念。1922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活动。4月23日,陈独秀在吴淞中国公学发表《马克思学说》的演讲,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行了介绍;5月5日,在马克思纪念大会上又发表演讲,指出马克思的学说和行为有两大精神,即实际研究的精神和实际活动的精神。②5月6日,李大钊在《晨报副刊》发表《马克思与共产国际》一文,梳理了马克思对于第一国际创立的贡献。1924年4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要求五五纪念“开一纪念会,由同志中在理论上素有研究者讲演”。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神实质的概括和传播,有利于民众认知、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接近、认同马克思主义。1925年1月,列宁逝世周年纪念,中共四大发表《对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称列宁为“全世界工农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的首领、教师、同志”,号召中国的工人们、农人们和一切被压迫民众,“要想脱离你们的重重压迫与奴隶地位,只有起来努力了解列宁主义,实行列宁主义,因为只有列宁主义才是我们自己解放自己的唯一武器。”②“首领、教师”与“唯一武器”的定位,有利于民众把握列宁的地位与列宁主义的价值。

同时,党的性质、党员品格也是政党形象建构的重要方面。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注意彰显党的性质,展示党员品格。1926年1月15日,《中共中央通告第七十二号》提出:二七纪念时,应当举行“职工运动战士大追悼周”,说明二七在中国职工运动史上的地位,说明二七以前中国共产党已开始引导中国工人阶级为自己的民族的利益而斗争,中国共产党为工人阶级奋斗,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的利益,他没有自己的利益;二七之后工人阶级开始在事实上成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锋。③中国共产党力图通过举行纪念活动,扩大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增强民众对党的性质的了解。中国共产党是由党员组成的,党员形象是政党形象的表达。1926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通告,要求迅速搜集编辑二七以来党的烈士传略。因为,“他们奋斗的精神,牺牲的勇气,是可以鼓励我们前进的勇气与决心,并可以使社会群众认识我党,增高我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尤其是在国民革命高潮的今日,群众急欲知道我党,敌人又故意造谣污蔑,我们只有宣传这些具体行动的事实,宣传我们先烈奋斗的壮史,可以封敌人之口,坚群众之信。”④因此,中国共产党力图通过烈士传略的编撰,在纪念烈士的同时,建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增进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意识到单靠自身力量无法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因而注重利用二七、三八、五一、五四、五七、五卅纪念,动员、组织群众参加革命,以壮大革命力量。1924年4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制定的《农民兵士间的工作问题议决案》,强调在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国民革命宣传时,“尤其要趁国内各种政治运动式的纪念日”。⑤1926年4月,中共中央就5月各纪念日的宣传发表通告指出,从五一、五四、五五、五七、五九以至五卅,“没有一个纪念日不值得我们作广大的宣传,警醒民众,检阅自己的力量,向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示威。”“我们不放过一点宣传的机会,同时也不简单的妄动。”⑥比如,二七大罢工,中国工人阶级付出了血的代价,二七大罢工纪念对于动员工人加入革命的队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二七大罢工发生后的第二年便举行了纪念活动。1924年2月7日,在广州追悼列宁并纪念二七大会上,李大钊发表演讲指出:“今日何日?就是中国劳动界为人民争自由、为无产阶级向军阀争自由流血的纪念日”。“现在中国是在资本帝国主义压迫之下,试看全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阶级谁能反抗?只有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当先锋的亦只有无产阶级。”⑦李大钊肯定二七大罢工的意义,认为“国民革命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与‘二七’死难工友有同一的价值”。①1925年2月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通告第二号》,就当年二七纪念的宣传要点作出规定,要求各地在举行纪念时,着重说明二七纪念的意义、二七以后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表现与作用、世界工人阶级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关系。通告强调:“‘二七’斗争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勇猛而最革命最能牺牲的斗争,证明中国工人阶级能担负领导中国解放运动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工人阶级而奋斗的唯一的政党”。②又如,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并要求袁世凯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政府决议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引起全民公愤,史称“国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围绕五七开展了纪念活动。1924年5月1日,李大钊在《这一周》的短文中指出:“五七”纪念日,“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提出致我死命的二十一条款,威迫袁世凯政府,使之屈服于日本‘哀的美敦’之下的国耻纪念日,亦即是帝国主义压迫我民族的纪念日,这是个国民的耻辱的纪念日。我们在这一天,应该回思过去一切的痛史,以作国民的薪胆,大声疾呼的向国民喊道:‘国际帝国主义是我国民惟一的仇敌!’”③这种犀利的文字,有助于激起民众的反帝意识、反帝热情,也有助于强化对“国耻”的记忆。再如,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是近代中国反帝爱国运动的组成部分,对于动员民众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颇具教育和启迪意义。1926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为五卅周年纪念发表告全国民众书,肯定五卅运动“是被压迫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对压迫者帝国主义作大规模反抗之第一次,是全国各阶级民众反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之开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壮举”④。并且指出:五卅纪念“不是垂头叹气的纪念,应该是挺身奋起的悲愤纪念啊!各阶级的革命民众都应该挺身奋起,以满腔悲愤,恢复去年五卅运动中反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并扩大巩固此战线,以打倒反赤的直奉军阀,实现国民会议。”⑤因此,五卅纪念也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动员。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有的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具体安排的;有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应邀参加的;有的是以国民党的名义来组织实施的。比如,1924年4月19日,《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对当年的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纪念与宣传进行了具体安排,并要求各地将活动情况汇总后报告中央。从后来各地共产党组织报告的情况来看,有的是纪念活动的发起者,有的是纪念活动的参加者。上海地方党组织给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提交的报告指出:参加五一、五九纪念会,发起五四、五五纪念会。⑥山东地方党组织给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提交的报告指出:最近的市民运动——如五四、五七皆有较好之成绩,并且在五四那一天由各校学生提议成立恢复学生联合会,现已推定筹备九人成立了临时执行委员会,预计不久可正式成立。⑦不过,国共合作时期的纪念活动,大多以国民党的名义进行,共产党参与其中的組织工作。山东地方党组织给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提交的报告指出:“最近五月的纪念日——‘五一’、‘五四’、‘五五’、‘五七’,除‘五五’纪念性质稍差外,余皆由国民党名义发的传单,并且参与演说者,亦以国民党名义。”①1926年10月21日发出的《中央通告第二十五号》,就当年纪念十月革命的宣传进行部署。其中强调:“在广东、湖南、湖北、广西、四川及国民政府势力所及的地方,我们应以国民党名义或其他社会团体来号召广大的群众大会、讲演、游行、示威;在反动势力统治的地方,亦应尽可能的召集会议或游行发传单宣言等。”②因此,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不少纪念活动是以国民党的名义组织开展的。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不仅有统一部署和安排,而且要求报告具体开展情况。1924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即要求各地向中央汇报纪念活动情况。1925年4月,《中共中央通告第二十二号》明确要求:“以后凡遇各种纪念日及大的宣传运动,各地于遵照中央宣传大纲实行之后,当迅速将宣传之经过,报告于中央。最近之‘三八’纪念,巴黎公社纪念,孙中山死后之宣传,望即报告。”③要求各地报告纪念活动的开展情况,实际上是对纪念活动的督促和检查,有利于中央统一部署的实施。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已有了策略意识。1925年2月4日,《中共中央通告第二号》就当年二七纪念的宣传要点作出规定时指出,二七纪念的宣传“不可太死板,须注意被宣传的群众的感情与心理,总以机敏地能运用原则而又能得到群众的欢迎为妙。”④纪念宣传注意受众的“感情与心理”,既符合传播学的原理,也能收到最佳的宣传效果。1926年4月,中共中央就5月各纪念日的宣传发表通告时也指出:“如果‘五一’节敌人的防备很严,罢工及游行或势难做到,我们亦不十分勉强,只要能做到飞行集会、秘密集会,发表宣言、传单、通电等事即可。‘五四’、‘五五’、‘五七’、‘五九’,均只相当表示,而集中力量于‘五卅’的宣传。自然各地情形不同,孰轻孰重,孰急孰缓,亦可按照当地政治情形及群众革命情绪决定。”⑤因此,纪念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已具有一定灵活性、策略性。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纪念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尝试。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民族危机加剧,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纪念活动成为国共两党斗争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举行纪念活动的过程中,融入了反对国民党的宣传,揭露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本质,号召民众以武力推翻国民党的统治。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⑥。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举行的纪念活动注意彰显武装斗争的重要性。1928年7月,中共六大正式决定,广州暴动日(12月11日)为固定纪念日,号召千百万劳动群众纪念它。其理由在于:广州暴动是中国苏维埃革命阶段的开始,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同盟者单独用自己的力量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开始;广州暴动不是简单的军事行动,不仅开辟了中国民权革命的新的阶段——苏维埃革命的阶段,而是一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著作,认定广州暴动与巴黎公社有“同样的价值”。⑦纪念广州起义,实际上是为了确立武装斗争、“苏维埃革命”的地位。1930年10月28日,为纪念十月革命和广州暴动发出的《中央通告第九十二号》指出:“要使全国广大的工农劳动群众深切的认识:在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下,在‘国民会议’的欺骗口号下,只有日加痛苦,饥饿失业与走向死亡,再也不能得到解放”。中国工农劳动群众纪念十月革命和广州起义,“更加要加紧反抗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进攻苏维埃区域与‘围剿’红军,以保持与扩大中国苏维埃革命的胜利”。①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11月9日,《中央关于广州暴动纪念日的工作决议》提出:“印发各种宣传品,在群众中进行广大的宣传与鼓动,解释广州公社的经验与教训,宣传武装暴动推翻国民党统治的必要。”至于宣传方法,中央要求进行文字宣传与口头鼓动,说明两个政权的对立,动员工人农民及一切劳苦群众拥护苏维埃政权。“这里最好的方法是将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与法令与国民党的法令对照”。②因此,广州起义纪念成为动员民众推翻国民党统治、拥护苏维埃政权的重要途径。1933年5月22日,中共中央为五卅运动八周年纪念发表《告中国劳苦民众书》,针对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的严峻形势,认为“中国民族实处在生死存亡的危亟关头”,“只有打倒国民党,才能胜利的进行民族革命战争,才能保得住中国和中国民族的生存”。③这里将民主革命作为民族革命的条件,进一步凸显了推翻国民党统治的必要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纪念活动成为塑造苏维埃政权与红军形象的载体。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红军的形成,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重要进展。为了增进民众对于苏维埃政权的认知与红军的了解,确立苏维埃政权的合法性,建构红军的良好形象,中国共产党在开展纪念活动的过程中,竭力诠释苏维埃政权的特点与红军的性质。为纪念十月革命和广州暴动发出的《中央通告第九十二号》指出:在苏维埃区域,“能得到八小时工作制,得到土地,得到免除一切苛捐杂税的利益”;“苏维埃政权是自己的。工农劳动群众要拥护苏维埃政权,不仅要自己选举代表去参加建立全国临时政权的苏维埃大会,以厉行集中革命势力组织革命战争的任务,并且更要加紧自已的革命斗争,准备在自己的区域里也能建立起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政权”。为使民众了解红军、接受红军、加入红军,中央强调:“要使群众认清红军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武力;要拥护红军,便要从实力上来加强它。——号召广大群众去加入红军,选派得力的工人干部去领导红军,尤其是加紧在敌人士兵中的鼓动宣传与组织工作,领导他们投入红军中去。”④这样,中国共产党借纪念十月革命、广州起义之机,建构了关于苏维埃政权、红军的形象。1934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三八”妇女节的决议》提出:“各级党、团、工会的组织,应利用一切的机会向白区劳动妇女广泛的宣传中国苏维埃与红军的伟大胜利,介绍苏区内劳动妇女解放的情形。”中央要求利用统计、通信、画报等实际材料,向白区劳动妇女解释“在苏维埃政权下劳动妇女如何参加了政权,分得了土地,获得了劳动法的保障以及解脱了一切封建的束缚等等,拿具体的活的事实向她们证明,只有苏维埃的道路才是劳动妇女真正解放的道路。”⑤这样,三八妇女节纪念也被用来服务于红军形象的塑造。1936年7月24日,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九周年,杨尚昆在中央北方局机关刊物《火线》第61期《前进》,发表《前进!向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前进》一文。文章回顾了红军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指出:九年以来,中国红军浴血的战争中,度过了无比的艰苦,创立了极其伟大的事业!在它的队伍中有着无数百战百胜的英雄。九年来红军艰苦奋斗的成绩,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光荣的历史。九年来红军所走的道路,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大道。它所创立的事业,也正是中华民族解放的事业!在红军的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幸福的未来,寄托着四万万同胞的命运。文章强调,红军是抗日救国的先锋,它担负发动组织和领导抗日战争的任务;有了红军这样强有力的中坚,无疑是给了抗日战争胜利以极大的保障。①这是对红军历史地位、历史使命的全面总结和概括。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纪念活动成为协调中苏关系的纽带。中国苏维埃政权是借鉴苏联经验、苏联概念建立起来的,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形象与苏联的形象密切相关。因此,这一时期的纪念活动注意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建构关于苏联的各种印象,使民众认识到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必要性。1931年11月9日,《中央关于广州暴动纪念日的工作决议》指出:“进行广大的拥护苏联的宣传和鼓动,必须将五年计划第三年的成功与世界经济恐慌对照起来。”②广州起义纪念成为拥护苏联、宣传苏联、建构苏联形象的动员。中央要求在党报及中共领导下的各种报纸上开展对苏联的宣传,揭露国民党与帝国主义媒体上反苏联的谣传,并组织公开、半公开拥护苏联的组织。这一时期的三八妇女节纪念,也嵌入了建构苏联形象的内容。1934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三八”妇女节的决议》强调:各级党、团、工会的组织,“应利用一切机会向中国劳动妇女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与苏联妇女生活的情形,告诉她们苏联的妇女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与男子完全平等的地位,而且由于公共食堂、公共洗衣所、托儿所的普遍建立,使她们已经彻底的从厨房工作以及家事压迫下完全解放出来了。苏联的妇女已经能够尽量发展她们的天才和能力,同男子站在一条战线上,从事于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向她们解释苏联妇女的道路就是全世界劳动妇女解放的唯一道路。”③因此,三八妇女节纪念成为向中国妇女宣传苏联妇女解放程度、建构苏联形象的契机。这一时期的十月革命纪念,更注意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宛生在《十月革命十五周年纪念》一文中,对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对比,并且用“天堂”与“地狱”来形容,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在飞快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是在经济危机的深坑里”。④土地革命时期的经典作家纪念,也融入了协调中苏关系的内容。1933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在《为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告民众书》中指出:“现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眾,从苏联的实际生活中可以完全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定义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论断,是推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真情流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纪念活动成为联通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桥梁。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共产国际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必然引发新的帝国主义战争,因而决定于8月1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5周年之际,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动员自己的力量,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决定,将每年的8月1日规定为“八一国际赤色日”,亦称“八一反战日”、“八一反帝战争日”。1929年7月,《中国共产党为八一国际赤色日宣言》指出:“今年八月一日,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都要在共产国际口号之下动员起来,以群众的示威,反对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①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后来的决议来看,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1929年开展八一国际赤色日的情况并不满意。共产国际认为,中国共产党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任务,“在开展的运动中有许多不足之处。最主要的不足是中央未能领导全国运动的准备工作。”在共产国际看来,八一运动应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首先应该在像哈尔滨、武汉、奉天、北京、天津、上海、香港和广州这些工业中心区进行,但中国共产党“仅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上海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无产阶级据点上”。同时,“整个党的工作仅限于散发党的传单”,而未能举行集会、群众大会、示威游行或罢工。②这一状况后来得到了改变。1932年6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八一反帝战争日”决议》提出,成立各种各样的反帝组织;举行盛大的群众大会与武装的游行示威;发动与组织八一那天一厂与几个中心厂以至一业的同盟罢工;成立真正有群众基础的八一反帝战争的筹备委员会与八一行动委员会;文字上与口头上的宣传必须深入到工厂、农村、兵营与党校的群众中去。③这里的设计和安排,明显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批评,采纳了共产国际的建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纪念活动成为抗日动员的平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震惊了中国社会,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行径,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出兵抗日。中国共产党利用纪念活动,进行了抗日的政治动员。1932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九一八”一周年纪念的通知》,部署了一系列活动:组织与发展反日运动与反日组织;组织日本企业的反日罢工与同盟罢工;组织决死团、义勇军后援会,援助东北义勇军;组织农民反日会与抗日义勇军或反帝同盟军;开展抵制日货工作;举行群众大会与示威游行。④1933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九一八”二周年纪念的决定》,进一步部署了系列反日、抗日活动。一二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内地的重要步骤,对一二八事变的纪念也成为抗日动员的途径。193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二八”周年纪念的通知》,同样部署了系列反日、抗日工作:组织开展群众的反日反帝运动;建立、恢复、扩大群众的反帝同盟组织;在日本企业进行反日罢工;组织反日反帝反国民党的示威游行、飞行集会;用最大力量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宣传鼓动,动员士兵参加反日反帝反国民党的民族革命战争。⑤1934年1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一二八”两周年运动的决议》指出:“一二八”两周年纪念的主要任务是:“在反帝统一战线基础上,号召与组织广大的群众进行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的新进攻,反对国民党新的出卖与‘中日直接交涉’,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的五次‘围剿’。”⑥《红旗周报》刊发的《怎样纪念“一二八”》甚至提出,要使“一二八”纪念“成为推动反帝抗日运动到更高阶段的关键”,“不停留于简单的纪念”。为此,布置了纪念的具体工作,如扩大巩固反帝抗日组织、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自动抗日活动、动员力量进行抵制日货活动、参加国民党把持的反日团体等。⑦可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已开始利用纪念活动进行抗日动员。

应当指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纪念活动,存在“左”的偏差。受这一时期“左”倾盲动错误的影响,纪念活动中也出现了不顾时间、条件、场合盲目行动的做法。刘少奇在《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一文中,对纪念活动中“左”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他说:“纪念节在过去几乎成了我党冒险主义‘教徒’的‘礼拜日’。在这一天,照例要发宣言、发传单、出特刊、关车、罢工、到马路上示威、叫口号、开会等。在严重白色恐怖下不管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不管自己的力量和群众的情绪,不管敌人的戒备和阴谋,我们是照例要做这些事的。……结果在这些纪念节的损失,是难以计算的。”①张闻天在《关于白区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的讲话中,对白区纪念活动中“左”的错误也进行了批评和反思。他说:“每当纪念节不顾具体环境必须‘纪念’,必须发传单,写标语,出刊物,到马路上去喊口号,组织游行集会等等,这种传统是必须废止的。但这里需要废止的是那种不顾具体环境而组织的‘纪念节’活动,不是一切纪念节。如果形势非常有利,利用纪念节有动员广大群众到马路上的可能时,那我们应该组织这类纪念的纪念节活动。”②从刘少奇、张闻天的批评和反思,不难体察土地革命时期纪念活动中“左”的做法与危害。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活动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全民族抗战的起点。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活动,主要围绕抗日这一主题展开。1938年后,每逢七七纪念,中国共产党都要发表通电、宣言或者口号,表达抗战主张,动员、集中各方力量共同抗日,以赢得抗战胜利。比如,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向全国同胞、将士倡议:“坚持抗战,动员一切人力、财力、物力,展开全民族的全面的抗战!巩固国内团结,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共合作,力求进步,彻底实行三民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坚决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这就是我全中华民族继续努力的总方向。”③这是全民族抗战的总动员。1940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认定“日本帝国主义是必然要崩溃的,中国决不会亡,最后胜利必然属于我中华民族。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已在我三年英勇抗战中大大削弱了,中国抗战到底的意志已凝结于全民族的心目中,而目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基本上是有利于中国的。”④这种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念,为相持阶段的抗战提供了精神支撑。

除七七纪念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其他纪念活动,都嵌入了抗战动员的内容。比如,三八妇女节纪念在动员妇女参加抗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39年3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要是没有女子参加,就做不成气。我们打日本,没有女子参加,就打不成”。他号召妇女“参加男女合起来的团体,组织妇女自己的团体,参加自卫军等等”,以在民族自卫战争中“表现出她们应有的力量”。⑤毛泽东的这番讲话,旨在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在抗战中争取妇女的自由与平等。1941年2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三八妇女节工作的指示》提出,在反对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反对亲日派制造内战破坏抗战、保护妇女切身利益等口号之下,进行抗日动员,并主张通电苏联、日本、英、美、德、法、意、印度,朝鲜、台湾、南洋各地妇女,号召共同实行反帝反战的战斗。①因此,皖南事变后的三八妇女节动员,既有明确的指向,也有開阔的视野。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这是国共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纲领,遇事协商的合作。抗日战争时期纪念活动的旨趣之一,是维护和巩固国共两党的关系。1938年7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为抗战一周年致蒋介石及全国抗日将士电》,向蒋介石及全国抗日将士“致以无限热诚之慰问与无限崇高之敬礼”,肯定蒋介石“统筹全局”之功,并希望蒋介石及全国抗日将士能“再接再厉,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与坚持持久战,本一年之经验,作艰苦之斗争,动员全民力量,一德一心,以争取最后之胜利。”②这就借七七纪念表达了对蒋介石的推崇和期望,将抗战纪念与抗战动员有机结合起来。同年9月18日出版的《解放》第52期,发表时评《纪念“九一八”巩固国内团结》,既表达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又表示不能动摇拥护蒋委员长与拥护政府坚持抗战到底的方针,“我们将以极端诚恳的态度,帮助蒋委员长与政府克服一切困难,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并希望当局“以更大的决心实行抗战建国纲领,开放民众运动,建立民主政治,去掉一切足以造成党政军民间不团结的障碍物,使一切阴谋诡计之徒,无从实施其挑拨离间的技俩,使抗战建国的伟业得以早日抵于完成!”③孙中山纪念、辛亥革命纪念有协调国共关系之功,因而这一时期重视孙中山、辛亥革命纪念。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讲话,认为孙中山的伟大,在于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我们纪念孙先生,如果不是奉行故事的话,就一定要注意这样的三项:第一,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第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而奋斗;第三,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我以为这三项是孙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一切国民党员,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爱国同胞,都应接受这个遗产而发扬光大之。”④毛泽东强调继承、光大孙中山的遗产,其意在于为国共两党合作提供基本遵循,以维护国共两党合作关系。这次大会通过的《边区各界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宣言》则明确表示:“我们应该在最高统帅蒋委员长及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巩固国内团结,坚持抗战到底”;“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拥护统一的国民政府,加强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⑤因此,中国共产党借助孙中山纪念表达了维护、巩固国共两党合作关系的主张。1941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纪念双十节的决定》提出:“对于蒋介石先生在今年‘九一八’十周年纪念发表的宣言,应该予以积极的拥护,因为他在那篇宣言里表示了绝对不容许投降日寇的决心。他所说的不许日寇有一兵一卒存留于中国,非收复东北决不停战,这种坚决的表示,正与我党‘打到鸭绿江边,收复一切失地’的口号是相符合的。故共产党人与全国人民均应该拥护国民政府与蒋委员长领导抗战到底”。⑥因此,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借辛亥革命纪念表明了对蒋介石的态度,对于维系国共合作不无意义。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建党纪念,也注意维护、巩固国共两党合作。1943年7月1日,《解放日报》为纪念中共成立22周年发表的社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指出:“根据历史证实了的经验,我们认为,如能加强国共两党的团结,抗战中的一切困难即可迎刃而解。”“我们共产党人,主张国共两党更加亲密的合作,来克服困难,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我们坚决反对分裂,反对内战,反对祸国殃民的法西斯主义,坚决主张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①可见,中国共产党借助建党纪念,表达了国共合作“更加亲密”的诉求。

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活动,注意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中共中央立足延安后,对外注意借助海外媒体、记者的影响力来建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澄清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对内注意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方式来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回应国内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批评。1938年6月24日发布的《中央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作出了这样的概括:“中共过去的十七年即是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艰苦奋斗的十七年。”②这是依据三民主义对中国共产党17年历史的基本定调,是建构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重要支撑。1943年7月2日,《解放日报》发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在分析抗战局势、提出抗战主张的同时,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22年的历史,对共产党员的品格进行了概括:“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③中国共产党是由党员构成的,党员品格是党的形象的折射和反映。为塑造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注意借助纪念澄清事实与谣言。《中共中央关于纪念双十节的决定》提出:“对于国内若干反共分子所散布的荒谬宣传,例如说共产党是‘奸党’,八路军新四军是‘奸军’等等,必须予以坚决的打击,绝对不容许这类荒谬宣传在中国境内横行霸道。”④1943年5月3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纪念抗战六周年宣传工作的指示》强调:“抗战六周纪念之宣传应该集中于我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之英勇壮烈,并说明我们之所以能够坚持的原因,借以击破游而不击、封建割据及交出军队、政权之类的反动宣传。”中央书记处约请各根据地负责同志撰写文章,要求文长不超过五千字,并且“多作生动活泼之描述与分析总结,少用枯燥无味之表格统计”。⑤可见,中国共产党注意借助纪念活动澄清关于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抗日根据地等有损党的形象的谣言,以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活动注意协调国际关系,以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为协调中苏关系,赢得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利用十月革命、苏联红军纪念,表达了对苏联、苏联红军的支持与推崇。1939年2月16日,为纪念苏联红军建立21周年,应苏联《真理报》征文之约,毛泽东撰写《中国军队应当学习苏联红军的经验》一文。文章说:“苏联红军经过二十一年的锻练,他的陆军、空军,还加上海军,已经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了。在英明领袖斯达林同志与统帅伏罗希洛夫同志领导之下,由于他是工农人民的军队,由于他具有坚强的技术装备,深厚的军事素养,正确的政治工作,不但早已成为保卫社会主义苏联的柱石,而且早已成为保卫世界和平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中坚力量,成为全世界任何真正愿意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武装部队的模范。”①这番赞美之词,尽管有基本的事实支撑,也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证实,但其旨意仍在协调中苏关系。1939年9月28日,毛泽东应中苏文化协会之约,为纪念十月革命22周年撰写《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一文。文章批驳了认为这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于苏联不同英、法订立互助条约而同德国订立互不侵犯条约所促成的,以及苏联红军似乎即将参加德国帝国主义的战线等说法,认为“苏联红军决不会无原则地参加帝国主义战线”。②毛泽东站在苏联一边,澄清国际社会对苏联的误解,为苏联提供了舆论上的支持。1942年2月18日,毛泽东为苏联红军24周年纪念撰写文章。文章指出:“当此全世界划分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线并进行着最后决战的时候,红军便是人类绝大多数的主要希望所寄。”③将苏联红军视为人类的希望,这一评价蕴含协调中苏关系之意。11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的《祝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一文,充分肯定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并对十月革命的道路充满信心。1943年2月21日,为庆祝苏联红军建立25周年与红军反攻的胜利,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联共中央和红军将士。贺电说:“五大洲一切民族爱好自由的人民,都已由亲身的经验,一致公认红军和苏联人民是抵抗法西斯暴力的中流砥柱,是创造新的和平世界的急先锋。”红军近三个月来的攻势,“无疑是历史上空前的,并且其规模和速度还在不断加大”。并且相信“由于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由于苏联、英、美的胜利和对于中国的援助,我们也一定能够转入反攻并取得最后胜利的。”④这里既肯定了苏联人民和苏联红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地位,也表达了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诉求。11月5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斯大林、苏共中央和苏联全体军民,庆祝十月革命26周年,庆祝红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胜利。并表示:中国人民将永远和苏联人民携手并进,团结一致,争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⑤1944年11月7日,毛泽东、朱德设宴庆祝十月革命27周年。出席宴会的有苏联、美国、英国的来宾,在延安的国际友人及延安各界人士百余人。⑥因此,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十月革命纪念、苏联红军建立纪念发表了不少文章、贺电,也举行了晚会、宴会,中国共产党通过纪念活动协调中苏关系,以赢得苏联对中国抗战支持的意图较为明确。

可见,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活动,主要围绕抗战动员、协调国共关系、建构中国共产党形象、争取国际支持等方面展开,对于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纪念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革命胜利、谋划新中国建设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权威提升、准备执掌全国政权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时间不长,且处于激烈的战争环境下,纪念活动相对较少。这一时期的纪念活动,主要服务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和中国共产党权威的树立。

利用纪念活动实施解放全中国的政治动员。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内战爆发之初,中国共产党仍借助纪念活动表达了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诉求。7月7日,中共中央为纪念七七抗战九周年发表宣言,明确提出,“独立、民主与和平,这已经成为我国人民三位一体的斗争任务”,“没有民主,中国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与和平,而中国如果不能完全独立,和平与民主就更是空话”。①在这一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分析了内战爆发的原因,一方面是蒋介石在日本法西斯残余的拥护与美国的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另一方面是美国企图代替日本地位,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宣言明确提出了“反对内战,坚持和平”、“反对独裁,坚持民主”、“反对卖国,坚持独立”三大口号。②为使民众认清蒋介石的本质,中国共产党发起了西安事变纪念。1946年是西安事变爆发十周年,12月3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大规模举行“双十二”十周年纪念给东北局的指示》,要求延安及东北举行大规模纪念,具体纪念内容包括:痛斥蒋介石一贯的卖国罪行;要求释放张学良、杨虎城;由人民团体及纪念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废除中美商约,严惩签订卖国商约的罪魁蒋介石、宋子文、王世杰。中宣部要求东北局发动纪念“双十二”十周年的筹备会、座谈会等,并希望张学诗、吕正操、高崇民、阎宝航、万毅等人撰写纪念文章。③中国共产党力图通过西安事变纪念,勾起历史的记忆,使民众认识蒋介石的所为与品性。挫败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1947年6月30日晩,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7月7日,中共中央为纪念七七抗战十周年发布对时局口号,号召“全解放区军民团结起来,发展正义的爱国自卫战争,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蒋介石进犯军”;“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反对背叛政协决议执行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蒋介石政府”。④这次七七抗战纪念成为反对蒋介石内战政策、饥饿政策、独裁政策、卖国政策的总动员。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⑤五一口号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对于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具有动员意义。6月2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发出关于纪念七一和七七的通知,规定两个纪念日的具体纪念办法。其中关于七七纪念提出,“各级党委应该向政府和人民团体提议,举行适当形式和适当范围的群众纪念”。在这个纪念中,除告诉人民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人民抗日、蒋介石向美日出卖民族利益的历史外,还应该告诉人民:“恢复中国民族利益,抵抗美日两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方法,就是发展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解放战争,推翻蒋介石的卖国政权,成立民主联合政府”。⑥因此,解放战争时期的纪念活动,成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动员手段。

利用纪念活动谋划新中国建设。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纪念活动表达国家建设的主张。1946年7月7日,中共中央为纪念七七抗战九周年发表宣言,明确提出“改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各级政府为各级民主联合政府”。⑦1947年7月7日,中共中央为纪念七七抗战十周年发布对时局口号,重申“恢复政协路线,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主张。①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全国人民、各党派、解放区的职工、蒋管区的职工提出了促成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系列方针。这一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发表宣言、通电和谈话,并接受邀请奔赴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1949年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勾勒了新中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②因此,在新中国建设的关键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借助纪念活动表达了主张、提出了构想。

利用纪念活动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增进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增强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性。1947年7月1日,新华社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创立26周年发表社论《努力奋斗 迎接胜利》,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进行了定位,称中国共产党经过26年的锻炼,“已经成为伟大的成熟的老练的政党”,“已经是在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领导之下,坚强团结起来的政治上完全成熟了的党。”并且坚信:“有了这样的党,我们祖国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就有了确切的指望,这种指望使我国人民更加坚强了信心和勇气。”③伟大、成熟、老练的政党,自然有能力、有资格执掌全国政权。1948年建党纪念时,中央宣传部要求“各级党委应该召集党的干部会议或党员大会或活动分子的纪念会”。在这个会上,应简要报告党的27年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由几十个人的小组发展为现在业已超过三百万人的完全群众化的大党,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说明中国共产党所主张和实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完全正确的。④群众化的大党、人民拥护、路线正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的重要条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⑤,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既有利于民众认知中国共产党的特性,也有利于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权威。

可见,纪念活动存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全过程,伴随革命的发展,纪念对象逐渐拓寬,纪念方式日益多样化。纵观革命时期,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积累了组织开展纪念活动的经验。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陈金龙

第3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相对比较重要的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特质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里程碑式的伟大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这为新时代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在新时代只有发扬光大毛泽东和谐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革命总路线的阐述、纲领理论、革命道路理论及对“三大法宝”的阐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制定完善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实现各阶级之间和谐的基础即建立统一战线;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是党的建设问题。立足新时代弘扬毛泽东和谐思想还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切实深入和加大对毛泽东革命理论中和谐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力度,强化研究队伍的建设;加大其理论中和谐思想的宣传力度,开拓新的宣传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的和谐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思想;和谐

[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里程碑式的成果,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又创造性地将中国具体国情和革命实践融入其基本原理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新时代,充分理解和发扬毛泽东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今党和国家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的特质理论,这一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革命的理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最主要的内涵是其总路线。毛泽东同志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概括为:“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个总路线明确地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他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只能是无产阶级,并指出,无产阶级之所以领导这场革命,是由于“其阶级特性决定了能领导这场革命,这个特点是其他任何阶级都不具备。”这个特点:(1)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他们所受的压迫最深,所采取的反抗就最激烈,因而由其领导的革命也就最彻底,这种革命的彻底性是其他阶级所不具备的。(2)无产阶级与农民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中国的大部分无产者都是从农民转化来的,他们最能体会农民的疾苦,无产阶级的领导懂得农民的所思所想所需,因而所提出的看法和主張最能得到农民的支持。(3)中国的无产阶级高度集中,有助于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基于这些特点,无产阶级能够代替资产阶级担负起革命的重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总路线中也明确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即“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不是指某一个阶级,它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必须依靠这些阶级来推动革命的发展。将民族资产阶级纳入革命动力范围是毛泽东的首创,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动力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其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对这种压迫感到十分不满,甚至想与其对抗,因而具有革命性。中国共产党若对其采取正确的策略,在革命的某一时期或者阶段将其争取过来,与它建立广泛的革命战线,它将成为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革命的对象,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尤其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明确了革命的前途,那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2.纲领理论也是其内涵之一。

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具体化,其内涵包括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政治纲领是指关于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的认识和主张。它包含政体和国体两个部分。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是一定的社会阶级来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些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毛泽东主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经济纲领是指推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的认识和主张。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了推行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通过这一制度的推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形成了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文化纲领是指推行什么样的文化制度的认识和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推行“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纲领有以下内涵:(1)这一文化必须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的;(2)这一文化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主张;(3)这一文化有三大特点,即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

3.革命道路理论也是其内涵之一。

毛泽东在探索革命道路时,首先面对的是“城市中心论”,中国革命初期也走的是这条道路,如北伐战争。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反革命势力也主要集中到了大中城市。三大武装起义说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未怀疑过此道路,后来经实践检验这条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毛泽东才开始怀疑并且探索其他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主力是农民,所以不能站在城市来领导乡村,应该回到农村。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正式开启。

4.关于“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通过总结以往革命经验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总结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法宝之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其必要性是由中国社会阶级的结构所认定的,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属于中间阶层的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占比重最大,所以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都在争取中间阶层,革命经验促使我们走上统一战线。其可能性在于,中国国内大部分阶级都遭受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有极其不满和反抗意识,只要无产阶级能利用这些有利的因素,采取正确的策略,就能够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由于我们面对的敌人是武装到牙齿的反革命,所以中国革命主张采取暴力形式进行武装斗争。斯大林曾经评价中国革命时说:“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也是其优点。”(3)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的核心。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党的建设理论,他所创立党的建设理论对于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力量。其内涵包括:(1)着重党的思想建设,提出要在思想上建党。原因有两点:中国是农业国,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多数人;为了统一党内思想,避免出现思想错误,所以需要通过思想建设加强理论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也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倡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2)明确提出了三大优良作风,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3)廉政建设,提防腐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由于贯彻了这个工程,使我们党有了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领导核心。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和谐思想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和谐思想主要侧重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条件。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条件,主要包括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制定完善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建立统一战线以及进行党的建设。

1.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从历史的视角分析问题。他强调,周秦以来,中国属于封建社会,没有外来国家的侵略,主权是独立的,领土也是完整的,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对内实行残酷的压迫,“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对内要反对封建专制,实现人民的民主和自由。为了达此目的,中国的有识之士从未间断过革命与反抗,各阶级都先后登上过这个历史大舞台,但都没能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基础上,于1921年7月23日正式成立了中國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不仅制定了民主革命的纲领,而且走上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历程,并由两党联合进行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这为构建和谐社会创立了基本条件。但后来因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抛弃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英美帝国主义勾结,开始出卖国家主权。因而,我们党需要进一步完成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的任务。1927年8月7日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要以武装的方式推翻国民党政权。并开展了三大武装起义,为了获得人民的支持,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因而壮大了革命的队伍,加强了革命力量,扩大了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影响力也提升了。但正当国共两党内战之际,日本帝国主义也大肆入侵中国。不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而且于1937年的7月7日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战后国民党推行的是专制制度,并于1946年6月26日挑起全面内战,经过三年的内战,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从而,国内阻碍民主自由的因素被消除,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因此,毛泽东指出:我们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人民自由的社会。为今后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基本前提。

2.制定完善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和谐社会必须具备完备的制度体系,“不但要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所以主要强调三大制度: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政治制度主要指国体和政体。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国体上选择实行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制,政体被确定为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当时需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制,应该让各个阶级平等地享受革命成果,享有法律、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平等。通过建立适宜的政治制度来实现阶级和谐,建立和谐社会,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在经济制度方面,我们要建立一个适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各经济成分和谐并存,为整个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谐提供经济基础。实现方式是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因为它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将其改造为国营经济后,国营经济能够控制经济命脉,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经济基础;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发展农民个体经济,实现“耕者有其田”;保护、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能够解决诸多不和谐因素,农民需要生产资料,但是国营经济不能完全满足,所以需要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资料,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基础需求,不打击、排除、压制任何有利于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经济成分,为更完善和谐社会的组建提供经济制度保障。在文化制度方面,应该建立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文化,即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也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制度保障。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文化构成了文化战线的反动同盟,他们提倡奴化和反动文化,这意味着他们所希望建立的政府与人民大众之间形成了不平等关系,将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使得人民大众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文化,这个力量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因而要对这个文化采取民族的形式,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先进文化。这种文化必须宣传实事求是,倡导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不迷信,不盲从,必须来自大众、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唯有这样的文化制度,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制度保障。

3.建立统一战线是实现各阶级之间和谐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和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1924年至1927年,中国内部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参与其中。1937年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又使国内各革命阶级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虽然那时毛泽东还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负责人,但他在这时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因而,他提出的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议得到了全党的认可。全党认识到:中国各阶级都遭到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其极大不满,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建立一个各个阶级和谐共存的局面是能实现的。但是要把可能变为现实,必须要有一定的策略,毛泽东在实践中逐步提出了中国国内各阶级在革命阶段相处的基本策略。(1)相处的总原则是必须保持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这里不仅指的是本党、本阶级,认为其他党派、阶级也应保持独立自主,保持其政党的独立性,在政治上保持自己的纲领和目标,相互尊重。唯有这样,和谐关系才能维持。(2)革命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即“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就是放手扩大八路军新四军……”;争取中间势力是指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开明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是指孤立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并提出了争取中间势力的相关策略,即满足中间阶层的利益,我们需要了解每一个中间阶层的利益,了解他们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从而相对应地解决其问题。还需要通过对顽固势力的最大孤立来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大限度地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势力,其内部可分为亲英美派和亲日派,对于亲英美派,尽可能地拉进统一战线中,满足其除了原则性之外的要求,为了实现国内各阶级和谐相处、一致对外,而主要的斗争对象就是亲日派。(3)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4)还要联合国际上所有友好的政党和阶级,保证在国际层面统一战线。

4.党的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强调的问题,也是毛泽东非常重视的内容。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应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进一步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发展为适合中国实际的一套完整的建党理论。在这些建党理论中,毛泽东的和谐思想具体表现为:(1)毛泽东认为最起码的和谐是党内在思想上要和谐,而且思想和谐应被放在首位。中国当时的历史环境造成中国共产党的迫切需要,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活动领域主要选择在农村,党的组织发展主要通过吸收农民来实现。这种发展形势,使得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被带进了党内,导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进程中不断出现“左”和“右”的错误,党内思想不和谐统一。为此,毛泽东认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必须在党内把思想和谐放在首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全党,统一认识。(2)毛泽东强调党的组织和谐。第一要选拔好党员队伍,要严格把控党员的选拔程序和选拔标准,要让党内成员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坚决服从党的领导。第二,要必须实现党组织的内部和谐,也是党的领导机关的和谐,党的领导内部要实现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因为只有集体领导才能防止个人专断,防止“家长制”的出现。第三,要想达到组织和谐,党内还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营造民主习惯和民主氛围,使每一个党员都充分享受到其基本权利。做到以上三点,党组织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和谐的组织。(3)党内还必须保持作风上的和谐。毛泽东强调了党员与群众的和谐,党员必须了解、思考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还必须时刻查找党员与党组织的问题,时刻检讨,提出整改意见方案。(4)必须正确、科学地对待理论问题,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和谐,这也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5)中国共产党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党派之间的和谐,尤其是实现党际之间的和谐问题。

三、立足新时代弘扬毛泽东和谐思想

新时代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研究、宣传、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和谐思想,扩宽渠道、建设平台,不仅要进一步加大对毛泽东革命理论中和谐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力度,强化研究队伍的建设,还要加大其理论中和谐思想的宣传力度,开拓新的宣传方式,更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拓展和谐思想的内涵,为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奋斗。

1.必须加大对毛泽东革命理论中和谐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力度,强化研究队伍的建设。

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已经过时了,这是非常无知的体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式成果,是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实践提出的总结性指导思想,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强化毛澤东和谐思想的挖掘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也说明新时代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力度还不够,对毛泽东思想中潜在的和谐思想研究力度不够,一般群众就更不可能理解了,所以要加大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挖掘和研究投入,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强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包括研究资金、研究队伍的投入,国家给予适当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增加研究毛泽东和谐思想的现实可行性,培养年轻一代的研究人员,出台相应的人才保护政策,为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注入新鲜血液。还可以通过增设研究毛泽东和谐思想的刊物,招募有理想、有信念的有识之士,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人才优势,系统而清晰地剖析毛泽东思想中的和谐思想,结合新时代的特性,将毛泽东思想潜在的有助于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尽可能地挖掘出来,力求使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历史,以史为鉴。

2.加大其理论中和谐思想的宣传力度,开拓新的宣传方式。

把毛泽东思想中的和谐思想先研究出来再宣传,让人们了解其中一些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拓宽宣传渠道,建设新的宣传平台,新时代的社会在进步,政治、文化和经济都需要适应社会的进步,现代传媒也在高速发展。新时代宣传毛泽东思想,就要求我们学会利用新时代四通八达的网络传播媒体和平台,但也不能抛弃传统的宣传渠道和传播媒介,努力为毛泽东思想中和谐思想的宣传提供更广阔的宣传渠道。除了拓宽宣传渠道,我们还需要加大宣传队伍的建设,宣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所以宣传队伍内部更需要加强互相监督,确保毛泽东思想的进行科学传播。建设新的宣传平台,就需要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开拓新的宣传形式,比如开辟纪录片和影片这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加大人民对毛泽东思想中和谐思想的了解。同时,对毛泽东思想了解的弱化是从年轻一辈开始的,“少年强则国强”,中国的未来永远掌握在年轻一代人的手里,所以要加强青少年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理解。并且,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所以需要为毛泽东思想的和谐思想提供良好的宣传氛围和条件,加强中小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了解和学习,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3.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的和谐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任何一种思想的实践性都是需要后人不断继承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毛泽东思想也不能例外。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式成果。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而凭空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永不落伍的特质,要让毛泽东思想中的和谐思想在新时代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指导作用,就要结合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具体国情和国际环境,使其适应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用毛泽东思想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导航,毛泽东思想与其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条件和实践要求,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所以中国社会指导思想是离不开前人的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也是永不落伍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时刻牢记革命先辈和几代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的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所做的牺牲和贡献,不能忘记他们在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探索中总结出的理论成果,不可否认中国的发展与强国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牢记历史,开拓创新。

四、结语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将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直把和谐社会建设当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国家建设与历史发展处在统一战线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彭厚文.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放手壮大人民力量的方针[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22-126.

[3]萧诗美,蒋贤明.论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J].东岳論丛,2012,(8):5-11.

[4]张若云,苏志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中间阶级理论探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22.

[5]汪青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创新[J].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2):19-45,263.

[6]吴玉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7,(4):158-160.

[7]蒲国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历史地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2-6.

〔责任编辑:崔家善〕

作者:孙怡欣

第4篇:《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设计)

龙玉梅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学生在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中国第一次工运高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土地革命、长征、遵义会议、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意义。

比较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分析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的原因,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国共两党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㈡教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节内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去寻找宏观知识、微观知识的呈现规律。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中共成立是中国民主革命过程必然现象。 2.通过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任何真理必须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3.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综合分析,认识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感悟“五四精神”和“长征精神”

5.通过对土地革命改革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的分析,明白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历程。“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要处理好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人民群众与杰出领袖、政党之间关系,辩证法中的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间关系。

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成熟。

三、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师: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旧民主主义

- 1封建军阀。

师:进一步问学生,中共“一大”规定的党的任务有推翻资产阶级,是否符合中国革命的国情。 生:回答不符合中国国情,当时中国革命的敌人还不是民族资产阶级,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

师:中国共产党纲领的不完善性,说明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政治上不成熟。 ⑵成立的过程:一大、二大 ⑶成立的意义: 国民革命:

⑴国民革命又称大革命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⑵讲述本框题必须向同学们说清楚,推进国民革命的旗帜是革命统一战线。

师:问学生,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政党,为什么还要与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政党合作呢。

生:思考、讨论,得出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的强大和凶残,单靠无产阶级是无法战胜敌人的,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师:充分赞扬学生得出的结论,并充分说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接着教师必须简要叙述国民革命发展线索,从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到失败,并认真解析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国民革命 1.原因

2.兴起:国民党一大 3.发展

4.失败:标志、原因、意义、教训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⑴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这个框题,讲的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个符合中国国情革命的探索过程,这个革命道路开辟是用血的代价换来,也充满了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⑵中国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农民阶级,所以中共走农村革命路线推翻封建军阀存在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赢得广大农民对革命战争的支持。

⑶必须向同学们重点说明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发展、转移这样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总的发展轨迹。

⑷在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段史实时,重点引导学生思索两个问题,一是红军长征原因(主

- 3⑸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师可让一名普通话讲得好的同学有感情朗读,教师逐条讲解,宏观上从国际意义、国内意义加以解析,从而得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必然。

⑹关于本课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的处理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学案体现出来。学案包括本课框架结构,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自习时能够初步认识本课主要内容。具体的练习题书本上题目应首先要求学生练习,作出做到位,适当编一些填空题、选择题,一题多问式的问答题。课后小组讨论题,撰写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与教师就这一课教学进行教学对话,就某一问题进行小范围的教与学的争鸣,以起到教学相长之功效。

1.人民解放战争

⑴防御阶段 ⑵ 反攻阶段 ⑶决战阶段 ⑷ 渡江战役 ⑸土地革命 2.新中国的成立 ⑴准备 ⑵成立 ⑶意义

⑷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⑸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

六、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涵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内容多,教学层次复杂,阶段特征模糊,如果用一课时把教学任务完成,教师真要好好构思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预先要设计好学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抓重点,攻难点,找切入点,激兴奋点,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感觉到新教材编写体例既有中国革命史编写痕迹,又有中国通史编写特点,怎样把两种编写体例通过我们认真备课,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这是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难点的教学内容还较多,例如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为什么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工农武装割据与中国旧的军阀割据的区别;共产国际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国的施行;红军长征精神内涵,“农村、农民、农业”这样的三农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现等等。教者怎样认真备课,既不要过高地拔高教材,又要深入浅出,节约教学时间,资源,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实现三维目标这就是新课程、新教材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第5篇: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的总路线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中已经表明,这场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其性质又表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样的说法是否矛盾呢?我的答案是否,我对此总结出一下四点理由: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命运。因此革命的任务仍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治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当然也包括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大资产阶级,如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但是革命的锋芒不是指向一般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这点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国共的第一次合作促成了北伐战争的胜利;1937年,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经过八年抗日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位;在革命后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打败国民党专政,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有资产阶级参与和领导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政治上采取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因为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但因为其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未能真正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它的两面性决定它只能充当革命的动力之一而不可能是主导力量。

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开辟道路。经济政策不是要废除,而是要保护私

有资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要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进行土地革命,扫除剥削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发展农民个体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与债务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1931年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民,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规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土地政策。

第6篇: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历程

[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

导入新课:

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9年,著名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用生命实践了他的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无独有偶,1919年,在巴黎和会中国的主权遭到践踏的时候,中国的青年学生起来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起来了,中国的商人起来了,中国的工人阶级起来了,他们同样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不怕流血,不怕坐牢,与北洋政府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教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举行的讨论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即巴黎和会。压抑了80年可算是一战让我们当了一回战胜国。但作为一个战胜国,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特权的合理要求,竟然被断然否决。去的时候满怀希望,结果到了没了,你这不吭让吗?首先学生先怒了。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上街游行示威,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军阀政府开始逮捕学生,学生还不好办吗?学校开除你,你没办法吧。所以学生的游行很快被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罢工,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罢工可比学生罢课厉害,而且是长江流域,英美帝国主义的大本营上海。英美跟日本在争夺中国的问题上有矛盾,所以美国的公使告诉美国外交官对五四运动的学生反抗要报同情的态度。英美对北洋政府施压,要求给学生一个说法,不然工人都罢工了。北洋政府亲近英美,一看老大说话了,马上下令释放被捕学生,不在合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影响

是一次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诞生的条件:经济基础是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成立。

2、中共一大的召开:关于中共一大的召开,学生掌握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之后,应该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的由来。

概况:时间: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地点:上海,后来又转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共有13个代表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煮、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十三人,代表全国五十七名党员出席了会议。

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而党的诞辰纪念日是7月1日。两者时间不一,为何“七·一”成了党的诞辰纪念日呢?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于斗争的残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条件组织统一的活动来纪念党的生日。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

3、中共二大的召开

时间:中共二大(1922年7月);最高纲领:就是中共一大上提出的党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就是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4、诞生的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出国共合作的条件、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合作实现的意义(国民大革命运动迅速展开)即可

1)、国共合作的条件和实现: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a、概况:1924年初,广州

b、内容: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

c、影响: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归纳出目的、对象、胜利进军等主要内容即可。可以适当补充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史实和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在革命阵营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等史实。 概况:1926年7出师北伐,进展迅速,取得巨大成功。

3、国民革命的失败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需要提醒学生掌握失败的标志和失败的原因。

1)、概况: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政变,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2)、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国民革命给中共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坚持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

4)、失败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中共缺乏经验,共产国际错误指示,陈独秀在革命后期放弃领导权

4、历史功绩

(1)性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南昌起义

1)、背景:大革命失败,革命人士被屠杀,革命转入低潮,共产党人处于不利地位。

2)、时间、地点:1927年8月1,南昌

3)、影响: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汉口

2)、内容: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3、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秋收起义时间、人物:1927年秋,毛泽东

2)、秋收起义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4、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意义: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有了改善。为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大力发展生产。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1)、性质:是代表工人、农民的民主政权,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

政权,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中央政府、主席、宪法。(毛职位下降,主席,走下坡路。正确路线――错误路线)

2)、意义:在实践上为尝试建设全国政权积累了经验,促进了根据地的发展。

6、“围剿”与反“围剿”

1)、概况:从1930-1933年,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围剿”。前四次被粉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中共犯了“左”倾教条主义路线错误

7、红军长征

1)、时间:1934.10―1935.10(中央红军);1936.10(三大主力会师)

2)、遵义会议:内容-结束了„、肯定了„,确立了„。意义-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 抗日战争

1)、胜利原因: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的抗战。

2)、历史地位:中华民族取得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人民解放战争

这里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抗战胜利后,中国并没有获得一个和平稳定的局面?让学生了解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的方针。这里面要强调一下毛泽东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于整个战争的进程,可以将它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战争三阶段:战略防御(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战略反攻(1947年6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战略决战(1948年底至1949初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2)、夺取最后胜利: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向全国进军。

3)、新中国的成立:筹备(1949年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历史意义: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来概括:其中国内意义强调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国际意义强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思想

意义强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3)、标志:新中国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五、总结

本课着重讲述了五四运动,中共成立的主要史实,以及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经历的四个历史阶段即国民革命时期或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小结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今天让我们铭记这一段历史,继承先烈们传承下来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21世纪的复兴而努力。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期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区别就是

领导者不同:前者是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后者是无产阶级领导。不同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目标不同:前者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后者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前途不同:前者是资本主义,后者是社会主义

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三民主义,后者是马克思主义

相同点:A、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D、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E、主力:人民群众。

第7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包含;1.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2.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工农武装割据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毛泽东活的思想的三个方面;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即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理论;第一,提出了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农业合作化的发展道路;第二,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扶的原则和有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步骤;第三,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第四,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想结合;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的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中蕴藏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理论;第一,将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对官僚买办资本应对暴力剥夺将其没收变为国有资产,利用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引导其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二,党和政府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等一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最终接受和平赎买。第三,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进行和平改造。

第8篇: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大主要任务是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利用统一展现、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进行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个革命阶级联合转正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在经济上,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并且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人民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真正当家作主。

第9篇: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期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2)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3)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4)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5)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2)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第三,占世界面积2/3人口,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2)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就是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立。美国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上一篇:八8班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永远跟党走主题班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