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铸丰碑

2022-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旗帜铸丰碑

奇迹铸丰碑

2010年初秋,全国党刊记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成都。当我们一行站在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上,看着滔滔岷江奔流而下,思绪也随之飘得很远很远……

从2000年前蜀人与洪荒的搏斗,到“5·12”之后废墟上的重生,一幕幕场景浮现,令人感慨万千!

四川,有着奇迹般的历史——千年古堰,让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四川,更有着奇迹般的现实——在那片曾是废墟的土地上,新的城镇拔地而起,新的土地果实丰硕,新的道路通向远方:那些曾经布满泪水的脸庞上开始绽放笑容,心灵创伤正在愈合,肢体疼痛正在消退,幸福祥和正在地震灾区滋长……

这奇迹创造了历史,只因我们欣逢这个伟大的时代:

这奇迹跨越了地域,只因它汇聚的是全体华夏儿女的力量;

这奇迹净化了心灵,只因它升华的是民族与时代的精神!

现在,我们就从都江堰出发,向着汶川、北川、青川……

10多万援建大军、3000万干部群众,在这个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建筑工地上,800多个夜以继目的艰苦奋战,让灾区大地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两年跨越二十年”,铸就着汶川奇迹、四川奇迹、中国奇迹。

第一部 走进灾区,记录汶川奇迹

一个个复活与新生的美丽村镇,如颗颗璀璨珍珠,镶嵌在绵延300公里的龙门山地震带上

从都江堰出发,汽车行驶在都汶高速路上,透过车窗望去,在岷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上,那些曾经被地震撕裂的大地,已经开始披绿。车行20分钟,在经过四个长隧道后,再过岷江,震中映秀映入眼帘。

在地震中,映秀镇中心区被夷为平地,全镇80%以上的人口遇难,95%以上的房屋倒塌。而现在,除了漩口中学几栋歪倒的房子在向人们诉说惨痛外,你已经很难想像当时地震的惨烈景象了。

白墙吉瓦的川西民居,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映秀人的新家,竟是如此温馨美丽。群山环抱,林木葳蕤,郁郁葱葱,茶马古道,隐约山间。岷江从远处而来,穿镇而过;在镇中心,渔子溪河加入合唱。今年5月,在恢复重建现场会上,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面对新生的映秀,激动地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说,什么是奇迹,这就是奇迹,映秀就是奇迹!

从映秀到水磨,只有30分钟车程。青山绿水掩映间,黄色的羌族碉楼时隐时现,中国结、灯笼、牌坊点缀其中,这融合了羌、藏、汉民族风情的建筑,倾注着水磨人所有关于家园的追忆和梦想。凡是来过水磨的人,无不对这座藏于群山怀抱中的美丽小镇惊叹不已,全球人居论坛授予其“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荣誉称号。

行走在灾区,一个个崭新而美丽的城镇和村庄,山水田园风光争辉,民族地域特色突出。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带上,虹口、天马、龙门山、寿阳泉、汉旺、晓坝……那些曾经撕裂人心的名字,100多个涅檠重生的小镇,如颗颗璀璨的珍珠。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人民”

这是一组特别的数字,令人难忘——

震后一年内,四川灾区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数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有着怎样生动的民生诠释?

我们来到“联建第一房”——茶坪村民王全的新家。这是一幢上下两层披檐阁楼、青瓦白墙的乡村别墅。还未走进楼里,鲜红的对联映入眼帘。上联:大地震,毁家园,党的政策来解难;下联:小别墅,标准间,茶坪百姓好喜欢。横批:震后新生。走进室内,塑钢门窗、实木地板、现代家具、一应俱全的家电……王全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引入社会资金,将自己的宅基地转让给联建方建设“乡村酒店”,自己不花一分钱就得到了一套别墅。他自己的别墅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租赁给公司,用于发展“乡村连锁客栈”。

都江堰虹口乡,用资源换资金,把住房重建和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建起游客接待中心、熊猫驿站、光荣村安置房、高原村猕猴桃观光道、瓦子坪安置小区、山水丽苑农家乐、忆江南乡村酒店……藏在大山里的这一切是如此的新鲜、规范、美丽,让我们由衷地佩服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灾区采访参观,那一栋栋农家新楼常常让我们流连忘返。从汶川、北川的羌式小楼,到都江堰、绵竹的川西民居,到彭州宝山村的别墅洋房,重建自救让民族风情、传统诗意全面回归。可以说,新民居将这本就山清水秀的川西,点缀成一幅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

除了住房的重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诉求,同样是重建的重点。

走进北京对口援建的什邡职业中专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旁,一块黄绿相间的足球场格外“打眼”。橘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学生们正在跑步锻炼。这所学校投资近两亿元,专业车间、阶梯教室、计算机教室,现代化的设施应有尽有。

来到平武平通新场镇,中心小学、卫生院、综合文化站等一批公共设施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山区特色集镇已经在昔日的废墟上拔地而起。

“最好的房子在灾区,最好的设施在灾区。”通过灾后重建,学校、医院这些农村以往的“短板”得到修复。学校全新的塑胶跑道,卫生院现代化的医疗设施,这些过去在农村想都不敢想的东西,提前在灾区农村亮相并发挥功能。现在,走进灾区,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你会发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上学国家包,看病能报销,养老靠农保”。灾区恢复重建,“最满意的是人民”,这一点也不夸张。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产业发展领跑,四川化危为机,迈出了从重建到跨越的崭新步伐

坐上乳白色流线型的“和谐号”动车组,半个小时就从繁华的成都来到了世界双遗产——青城山脚下。这是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个重大铁路项目,250公里的时速正契含着四川基础设施重建的速度。

地震后,全川480多个交通项目完全损毁,171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受损,2700多条电网线路停运,164条高压线路完全损毁;灾区水系被破坏,上百个受灾乡镇群众饮水困难……大地震摧毁了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道路、桥梁、电站、水厂等基础设施,上万亿元的社会财富瞬间湮灭。

重建为四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崭新的机遇。距离汶川特大地震仅仅800多天,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在灾区延伸,一座座电站修复发电,一个个饮水工程让受灾群众在自家的厨房里直接取用干净的自来水。截至目前,四川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1366个,占重建任务的99.64%。11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5条,恢复修建农村公路3万多公里。23个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四川铁路正与东部地区同步迈入高速时代。

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提速,为灾区的产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青川县经济和商务局局长徐富荣形象地说,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搞,后续的产业跟进也很重要,不然老百姓就会“住着别墅吃红薯”。

“住着别墅吃红薯”,一句话点到了灾后青川的要害,也点到了整个灾区的要害。灾区都把产业重建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

在北川新县城内,北川一山东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为什么将工业园区放在新县城里面?规划人员介绍,“新县城内,将要安置失地农民近3万人,必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如果工业园区在城外,他们怎么去上班?”产业园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投产,这将为未来北川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汶川,依托气候、地理环境,已经发展起甜樱桃、猕猴桃、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基地5万余亩,扶持发展起一大批种植专业大户。

在绵竹,沿山一带建成了万亩玫瑰园,组建了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玫瑰种植、玫瑰香精加工、玫瑰园生态游等产业协调发展……

淘汰“小、劣、差”,引进“大、优、强”。四川灾区产业发展正在走出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生之路,实现着从“起立”到“起跳”的跨越。

一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强有力的党,依托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采用举国体制的中国模式,调动和集中13亿炙黄子孙的国力民智与奉献精神,汇聚成坚不可摧、能够创造出任何人间奇迹的中国力量!

第二部 走进灾区,见证中国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有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有地方党委的有力组织和开拓创新,没有战胜不了的灾,没有攻克不了的难

“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西班牙国土;受灾人口3000多万,超过北欧五国总和;地震破坏程度为建国以来之最,重建规模与难度世所罕见。

当时,世人不禁发问:这么严重的破坏,灾区什么时候才能恢复,10年?20年?

然而,刚过两年,一份答案竟是那么让世人震惊。这力量来自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有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有地方党委的有力组织和开拓创新,没有战胜不了的灾,没有攻克不了的难。

2008年6月5日,当灾区还是一片废墟时,胡锦涛总书记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6月8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颁布。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深入灾区慰问、考察、调研。“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总体指导思想被反复强调和牢固确立。对口援建、资金支持、政策倾斜、项目支撑……一系列重大决策措施相继出台。

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灾后重建战役在川、陕、甘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响。

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推出,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取得——以住房建设为重点的八大民生工程凝聚起人心,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添着信心,资金难题逐步破解,产业建设稳步推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统筹城乡中促进科学发展……

“举全国之力对口援建”,空前的援建规模和成效,彰显出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国家力量

在新北川县城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立着230多台塔吊。3万多名施工人员、1000多辆工程机械正日夜不停地奋战。地震后,承担了援建北川任务的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援建北川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要人有人,举全省之力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一座现代化新城正拔地而起,向人们展露出她那亮丽的容颜。

这仅仅是十八省(市)对口援建的一个场景。

震后37天,国务院制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成就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

在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援建者中,有建设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八大主力”,有建设上海世博会的“王牌军”,有曾参加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特级建设企业……他们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无限深情,背负着神圣的国家使命,不畏艰难,忘我工作,战斗在灾区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动情地说:“对口援建不仅带来了资金、项目、人才、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管理方式,促进了东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

走一路,感动一路:走一路,感慨一路。在这里,矗立起的不仅仅是家园、学校和医院,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就如一位援建者所说:“在我眼里,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

灾区党员干部的牺牲与奋斗,擦亮了“共产党人”这个闪光的称号,激发出灾区人民巨大的奉献与创造精神。

在灾区,共产党员的奉献牺牲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凝聚着灾区的人心,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唤起了灾区人民群众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巨大热情。

重建中的三江乡,当群众对灾后旅游发展前景不看好时,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带头建设“藏家乐”;而对群众抢着做的项目,党员干部却自觉回避,主动让利。在党员干部的“争”与“让”中,党组织的威望一天比一天高。干群同心,三江景区实现了从2A到4A的飞跃。

重建中的水磨镇,旧房拆迁工作一度阻力很大。老人村支部书记余平良的母亲死活不同意拆迁,余平良含泪强行背出了老人,带头拆了自家的房子。在余平良的带动下,群众很快理解并自发地加入到拆迁行动中。正是有了他们无私无畏的付出,才有了今天誉满天下的新水磨。

重建的力量,来自人民;重建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走在灾区的路上,干群一心共同面对困难的场景,总是令人动容。他们的信心、激情和干劲,正是灾区重整山河巨大力量的深厚源泉。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光大与升华,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上的一次伟大重建与飞跃。

第三部 走进灾区,感悟时代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是一次民族的觉醒,国家的进步,执政理念的升华

以人为本,贯穿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程。

在抢险救灾中,“生命至上”,8万余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在安置群众中,“安民为要”,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在恢复重建中,“民生优先”,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

在都江堰,注重对宜居生活环境的保护。上海援建者说:“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责无旁贷。”为此,上海宁愿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在环境保护上着力。

在什邡,努力消除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现在,走进什邡任何一所学校,你

都能看到塑胶运动场、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

在安县,处处体现对孤寡老人的关爱。在辽宁援建的社会福利中心,整洁的宿舍、漂亮的餐厅、安静的阅览室和崭新的健身器材,映衬着老人们的笑脸,一派和谐、安宁。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多年来一直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地震后,更是次生灾害频发。重建伊始,中央就提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重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全省灾后重建,为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子孙后代负责”,从选址到规划,从设计到施工,都贯穿着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注重质量、不留隐患,注重长远、不留包袱,统筹兼顾、有利发展的原则。两年中,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实践着对灾区人民的郑重承诺!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来,因为我们是唐山人”,这是灾区最动人的话语。在汶川地震灾区的每一个地方,都会见到唐山人留下的印记,都会听到有关唐山人的故事。因为,汶川地震触动了唐山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来,因为我们是同胞”,这是灾区最深情的话语。在这里,香港派往灾区的心灵重建义工已经达到几十批数百人:澳门旅游局专门拨付1000万澳元组织居民到川旅游:台资企业不断在灾后增加投资、扩大规模……

“我来,因为我们是志愿者”,这是灾区最有力的话语。“志愿者”——这个曾经并不多见的群体,自地震那一刻始,从救人到重建,在汶川、北川、吉川,无时无刻不闪现着他们青春的身影。

从这么多人的身上,我们最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万众一心、什么是民族团结。

在汶川县城,我们见到一座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的体育馆矗立于滔滔的岷江河畔。高低起伏的白色屋顶如同洁白的哈达随风舞动,条块相间的红色图案如同美丽的羌红传递着幸福与欢乐。这座既时尚现代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正是地震灾区民族团结和进步的象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古老的精神风貌,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有了新的诠释,凝聚起极大的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四川崛起危难,谱写了一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最强音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两年前,面对天灾,青川县枣树村朴实的庄稼汉自创的两条标语,“吼”出了精气神,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赞誉。

两年过去,“标语人家”李玉明当上了农家乐老板,步入“有车一族”。另一户“标语人家”的户主石光武,除了生意红火的副食店,还在养鸭、修鸡圈……李玉明与石光武仅仅是灾区群众的普通一员。其实,灾区群众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标语,标记着他们度过艰难时刻,迎来红火日子的坚强和奋进。

行走在灾区,时时处处可以看到张张充满自信的脸庞,可以感受股股坚定坚强的民意。

走进极重灾区绵竹市棚花村,不少村民正在年画传习所里绣着年画。棚花村有着悠久的绘制年画习俗,是誉满蜀中的“年画村”。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这座小村庄瞬间沦为废墟,年画这一传统文化产业也遭受重创。

棚花村党委书记朱明俊说:“震后,为了不让文化产业就此消亡,村民们曾三五成群地在帐篷里组织起了年画生产。”现在,绵竹年画已经走进了奥运和世博,规模和影响在不断扩大。

“年画村”的复兴,象征着灾区一座座“精神家园”的恢复与重建。

尾声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

在采访团走进汶川灾区的前夕,一场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在“5·12”地震重灾区集中爆发。震中映秀告急,都江堰龙池告急,绵竹清平告急……中央关心,国人揪心。人们在问:地震灾区的人民能够挺住吗?灾后重建的成果能够保住吗?

“誓死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死保卫灾后恢复重建重大成果!”这就是四川人民的回答。

在这里,我们共同见证了:再次面对突袭的灾害,是科学的监测预警使得避险有力有效,是科学的应急体系使得救灾有条不紊,是科学的恢复重建使得伟大的四川人民从容不迫。

在这里,我们共同感悟了:有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有血脉相依的子弟兵,有挺身而出的党员干部,有感恩奋进的灾区人民,有守望相助的同胞兄弟,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灾,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

映秀挺住了。清平挺住了。龙池挺住了……

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保住了。

四川灾后重建的伟大成果保住了。

奇迹再次在这块土地上发生!

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再到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这是一个个人间奇迹和历史丰碑。

奇迹铸丰碑!!!

(责任编辑:王敬怀)

作者:全国党刊记者联合采访团

第2篇:纪律铁 险地铸丰碑

水是维系生命的源泉,电是社会发展的血脉。化水患为水利,变水流为电流,是人类实现文明进步的重要课题。在共和国治水兴国的历史长河里,近半个世纪以来,武警水电部队以治水安邦、造福人民为己任,以人定胜天、勇往直前的斗志,用“吃尽千般苦、造福亿万人”的精神,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共承揽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50多项,总发电装机容量400多万千瓦。

从世界海拔最高的西藏羊湖电站、亚洲第一高的天生桥电站大坝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永久船闸,从“西电东送”到“西气东输”,从青藏铁路到南水北调等一座座“世纪工程”,一代又一代武警水电官兵叱咤江河湖泊,驰骋戈壁高原,创造的“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不胜枚举,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在近半个世纪的成长历程中,善于在艰苦地区作战的武警水电官兵们,攻克的国际性的施工难题不枚胜举。武警水电部队形成“天生桥精神”、“羊湖精神”、“三峡精神”等水电精神就是他们不懈攻克难题的见证。

一项项科研成果,一次次技术革新,水电官兵们勤劳的双手成了开山筑坝,横刀断水,劈山为峡的神刀巨斧。那一座座电站,与万水千山同歌,共青山绿水长在。

“世界屋脊”的工程奇迹

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西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西藏境内的水资源总量达3548亿立方米,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是西藏能源建设的优势所在。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使得这块辽阔的地域,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自治区有三分之二的县为“无电区”,木材、牛粪、草皮是当地生产生活的主要燃料,甚至在医院的手术台上,有时也不得不用油灯照明;在全国28个无电县中。西藏就占了21个。

为彻底改变西藏严重缺电的状况,1985年3月,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修建西群湖电站的问题。同年9月,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向西藏人民宣布: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羊湖电站作为一份礼物,献给西藏人民!

羊湖全称羊卓雍错,海拔4400余米,位于西藏南部浪卡子县境内,面积约800平方公里,是喜马拉雅山北坡湖盆带中最大的淡水湖。

中国人修建羊湖电站的消息,使世界各国的水利专家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先后多次来这里实地考察,结果无一不忍痛割爱。这里条件太艰苦了!

5名法国“探险者”到西藏考察后,在给世界水利组织的报告中写道“在这里修建水电站是上帝的旨意。但是,就像人类无法遵从上帝要我们戒除战争和罪恶一样,人类将永远无法完成上帝的这一旨意,如果你想创造奇迹——建造电站,那你建造的很可能不是电站,而是自己的坟墓……”

修建羊湖电站的环境之恶劣、任务之艰巨,使众多施工单位望而却步。西藏缺电的现实深深地刺痛了武警水电官兵的心:为西藏人民修电站、送光明是水电军人的历史责任!

面对许多施工单位望而却步的艰苦条件,1985年8月2日,武警水电部队从全国各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地抽调精兵强将,挺进雪域高原。一场为西藏人民送光明的战斗在“世界第三极”打响了。

在海拔4000多米的羊湖电站工地,8级以上大风每年要吹100多天,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呼吸困难、胸闷、头痛、呕吐,甚至会患上肺水肿、脑水肿……官兵们冒着生命的威胁轮番上阵。坚忍不拔的1000多个日夜奋战后,官兵们终于在缺氧50%、机械功率下降50%的情况下,贯通了一条6700多米的引水隧洞。惊奇、激动、幸福、辛酸,种种难于言表的情感伴着奔放的泪水在这一刻积聚、升腾着,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对“世界屋脊”的大穿越,高原人民那个美丽的梦想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厚望,胸怀改写江河历史的壮志,滚滚铁流碾碎唐古拉山的千年积雪,一批又一批武警水电官兵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一年又一年,广大水电官兵面对艰苦的施工条件和艰巨的施工任务,历时8年建起了西藏最大的水电站——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使古城拉萨变得璀璨夺目,克服交通不便、高寒缺氧等诸多困难,历时7年建成了西藏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一满拉水利枢纽工程,使“西藏粮仓”江孜县年年丰收;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藏北高原搏击风沙,建成了查龙电站,使羌塘草原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西藏四大山系、五大水系、五大行政区,38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先后完成了沃卡、普兰、金河和直孔等20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高质量的施工创造出一批精品工程。查龙水电站大坝被建设部和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工程青年文明号”:满拉水利枢纽工程荣获建设部颁发的建筑业最高奖一“鲁班奖”。水电部队被授予“世界屋脊水电铁军”称号。

1996年8月,藏北那曲查龙电站建成,结束了当地无常规电源的历史;

1998年,总装机容量11.25万千瓦、年发电量8409万千瓦时的羊湖电站正式竣工。这个电站的建成,使拉萨电网增加了两倍以上的电力,并使西藏的电站总装机容量首次突破了30万千瓦。

2001年8月,满拉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总装机容量2万千瓦,总库容达1.55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8.5万亩:

2004年5月,昌都地区金河水电站首台机组发电投产,一直制约着藏东经济发展的缺电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2006年9月,阿里狮泉河首台机组发电,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地区所在地无常规用电的历史:

2007年5月,拉萨河上,总装机10万千瓦的直孔水电站并网发电,推动西藏电力发展进入快车道……

25年中,武警水电官兵在西藏所建电站总装机容量达46万千瓦,已覆盖广袤的拉萨、昌都、林芝、日喀则、山南、那曲、阿里等地区。一座座电站发出的电照亮了雪山草原,点亮了万家灯火,使祖祖辈辈用牛羊粪火取暖、点酥油灯照明的200多万藏族同胞开始过上了看电视、用冰箱、打手机、刷磁卡、上网冲浪的现代生活。

20多年来,先后有1万多名水电官兵在雪域高原奉献青春才智,四成以上的官兵患上各种高原病,20多人长眠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这一座座由水电兵参建的水电工程,如一座座丰碑,矗立在世界之巅。

高原筑天路

在世界瞩目的青藏铁路的施工过程中,武警水电官兵硬是攻克了高原冻土等一道道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

多少年来,唐古拉这座“鹰也飞不过去的高山”,被世人称为“生命禁区”。面对风沙肆虐、年平均气温零摄氏度以下、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一半的恶劣自然环境,水电官兵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但创造出了“高原病零死亡”的纪录,实现了“上来多少人,下山多少人,一个也不能少”的铮铮誓言,而且以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把高山之巅变成了征服世界级难题的起点,连续攻克了“冻土施工”等一道道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

“冻土”就是土壤在低温下冻结,它的特性对铁路修建有非常大的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冻土体积发生膨

胀,路基上铺好的钢轨会被顶起来。到了夏天,融化了的冻土体积缩小,路基就会随之下沉。反复的冻胀、融沉,就会造成翻浆、冒泥,严重时会影响到铁路的安全运行。青藏铁路有550多千米要经过冻土地段,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冻土地区最长的高原铁路。如何才能有效保持冻土温度的稳定7无数目光关注着中国的铁路建设者。

水电官兵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总工程师周志东博士带领科技攻关小组,同高原冻土较上了劲。经过反复的试验分析,他们发现,25.8千米的管段内集中了含土冰层、高含冰量冻土、高温不稳定冻土等多种复杂土体,对铁路路基的稳定性有非常大的影响。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采纳了他们提出的建议:部分路段由原设计的地面路基改为桥涵通过、采用能够增加冷储减少热蓄的片石通风路堤施工方法施工,这就大大提高了路基的稳定性。

武警水电部队承担的第19标段共有桥梁33座,总长3700多米,其中特大桥一座,大小桥墩近300个,最高的15.9米。因自然环境恶劣,在高原上建设这样的桥梁,会出现“十桥九裂”的现象。在解决超低温条件下桥梁施工的难题方面,国内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摸索。在混凝土生产上,水电部队首先利用暖风机对易结冰的沙子、碎石等进行升温,并首次采用国内自主创新研制的DZ外加剂,保证混凝土在浇筑24小时内不会结冰。浇筑时所有桥墩连同模板一起用保温棚包起来,棚内用火炉加温,拆模板后再用棉被、塑料薄膜包起来,以防脱水、防风干。经过这样“穿靴戴帽”式呵护而建成的桥梁既美观又坚固,成为了风雪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鏖战天生桥

新世纪开始,从云贵高原的南盘江畔传来喜讯由武警水电部队承建的天生桥一、二级两座装机容量达252万千瓦的水电站建成并投产运营,开始向东部地区送电,自此,拉开了“西电东送”战役的序幕。为了这一天,武警水电官兵在这里整整鏖战18年,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西电东送”的通途。

亘古万年,激流汹涌的红水河滩多流急,使下游饱受洪涝之灾。为开发红水河丰富的水力资源,变害为利,国家规划了天生桥水电工程。其中,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32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可达88亿度。天生桥位于广西隆林与贵州省安龙县接壤处南盘江的雷公滩段峡谷上,峰峦回转,石陡崖峭,山险水急。一位老水电工程师感慨地说:这条河流是流金尚银的河啊!一滴水就是一枚伍分硬币,千百年来就这样流走了。日本一位水电专家到工地考察后,也曾经感慨地说“这是世界上少有的‘黄金河段’,但不易被人类所开发利用。”

敢打硬仗的水电兵以前所未有的勇气知难而进。武警水电部队第一总队在建设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时,按照水电专家的构想,要利用南盘江雷公滩U型河段181米大落差,在大山腹内开凿4条总长40公里的引水隧洞,让河水流向建在雷公滩尾的发电厂房发电。在喀斯特溶岩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的“地质博物馆”里,“水电雄师”兵分三路,同时向大山腹内掘进。

按照要求,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在开工当年的1997年汛前,大坝要填筑到725米高程,能挡300年一遇洪水;次年汛前大坝要填筑到768米高程,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11999年底大坝达到787.3米高程,全部填筑完成。可以说。这每一组数字,都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官兵们十分清楚,眼下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而且只能胜利,不能失败。

此时,离1997年汛期到来的时间不到3个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达到填筑目标,必须每月完成50万立方米填筑量,每天就要完成1.8万立方米。

南国的3月烈日炎炎,袒露在阳光下的大坝工地被晒得滚烫。天生桥峡谷里没有一丝风,憋得人喘不过气来。水电官兵们每一天都早出晚归,在机械轰鸣声中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在炎热的阳光下不断夺得高产。每一个班下来,浑身上下湿漉漉的,脱下工作服使劲一拧,能拧出汗水。有不少人积劳成疾,但凭着坚强的信念,仍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正是由于有了他们,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提前完成了725米高程的填筑任务。

二支队五连在攻克768米高程目标时,从早到晚,昼夜苦干。广大官兵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共完成钢筋绑扎、架设560多吨,止水钢片制作、焊接520米。十几天之后,极度疲劳的战士干着活儿就睡着了。支队领导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忍心让战士们这样拼下去,高声地喊着:“休息!休息休息20分钟!”一百多名战士齐刷刷地往钢筋上一躺就睡着了。20分钟一到,支队领导就把战士叫起来了。此时,他们多想让战士多睡一会儿啊,可是防洪度汛目标不许可。而无怨无悔的水电官兵们站起身后,又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去。

为了加快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施工进度,部队购进了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长150米、重160多吨、钻头比三层楼还高的全断面掘进机。这种大口径掘进机当时全世界仅有3台,其中在天生桥工地就有两台。操纵这两台激光导向、液压掘进“钢铁巨兽”的,是20多岁的年轻战士。在日夜争分夺秒勤学苦钻后,掘进机安装完毕的同时,官兵们就掌握了技术要领和实际操作动作,使掘进机一次安装、试运转成功。

但是,全断面掘进机这个“钢铁巨兽”也时常会遇到溶洞、暗河,陷入困境。这时,在弥漫着刺鼻硝烟和雾状尘埃的引水隧洞里,一群光着脊梁、身穿短裤的官兵,会冒着生命的危险,夜以继日地清理溶洞、暗河,为掘进机“鸣锣开道”。工作面狭窄无法动用现代化机械,他们就用最原始的工具,一铲一铲地挖,甚至用双手一点一点地抠,有的战士手指磨破了用胶布贴上坚持工作,有的双脚在泥水中泡烂了也全然不顾。

在这里,忠于职守的水电官兵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写下了许多应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数字。仅在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施工中,他们就开挖土石方359.01万立方米、衬砌混凝土200.99万立方米,先后治理跨度10米以上的大溶洞20个,通过岩爆区5000米,穿越破碎带46000米,架设钢支撑2000米。

作为红水河梯级开发的龙头电站和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天生桥水电枢纽工程以全部大机组、高电压、大容量、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而蜚声中外。其中一级电站由拦河大坝、放空洞、引水系统、地面厂房等主要建筑物构成,建设中广泛采用当今国际先进技术,多项指标和建设规模堪称国内已建水电工程之最。坝高178米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高度在同类型坝中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全长1745米的开敞式岸坡溢洪道,长度全国第一:死水位以下的放空洞工作闸门,水头上高130米,受水压力6240吨,为目前全国受水压力最大的闸门。大坝形成蓄水总库容为102亿立方米的多年调节水库,除保证自身发电能力外,还可使下游天生桥二级、岩滩、大化等电站年增发电量共40亿千瓦时。天生桥一级水电站距下游天生桥二级水电站7公里,电站总装机120万千瓦,大坝采用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大坝总

长1168米,高178米,仅次于墨西哥的阿瓜密尔巴电站,是当今世界第二、亚洲第一高坝。

参战西气东输工程

2000年3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启动西气东输工程。经过激烈竞标,武警水电部队承担了西气东输工程延水关穿越黄河隧道、陕西靖边至山西临汾段66公里伴行路和16条总长5130米的陆上隧道工程的施工,施工任务分散在600公里的施工战线已

2000年9月,武警水电部队一大批技术骨干和100多台大型机械设备千里开进,集结于陕晋交界的黄土高原,投入到西气东输某段输气管道工程,率先打响了西气东输工程的第一炮。

山西永和县,山峦起伏,2500多条沟壑把黄土地分割得千疮百孔。水电部队官兵们的生活保障极度困难。为解决吃水问题,炊事班的战士们每天骑着三轮车往返30公里拉水做饭。官兵们每人每天的生活用水只有半盆,收工后回到帐篷,手还没有洗干净,水早已变成了泥汤。

双锁山AK段,一条长25公里的伴行路,施工条件复杂,难度大、工期紧。大型机械开不上去,官兵们就把机械化整为零,装上农用三轮车拉上去,再组装起来;重型机械耗由量大,没有路可供补给车上山,官兵们就肩挑背扛送上去;几十台机械设备,每天消耗油2吨多,官兵们每天累计往返400公里进行保障,保证了施工机械的正常运转。

白天,是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晚上,官兵们又倘佯在知识的海洋。西气东输工程是国际融资的大工程,参建队伍必须符合国际有关QHSE(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对于水电官兵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一顶顶帐篷变成了官兵们学习新知识的一个个“夜校”。他们成立了“质量安全管理环保委员会”,项目部编写了《质量保证大纲》等有关书籍下发官兵,大家从基础开始,把“以人为本”的QHSE管理体系贯穿于工程始终,官兵们严格遵守不在施工线路20米以外取土的规定,机械、车辆行驶只走一条道。参加施工的人员都配备了装垃圾的塑料袋,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营区内和工地上的生活垃圾全部被分装处理。

决战三峡世纪工程

1993年10月25日,长江西陵峡畔,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山坡上,一夜之间支起了15顶军用帐篷。一支露宿野外、身穿橄榄绿的队伍,开着各种机械,正在开辟一条进入三峡永久船闸施工主战场的路。这是武警水电部队进驻三峡的第一批先遣人员。

初来乍到,施工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路走,他们斩荆棘,攀峭壁,背着砍刀和斧头趟出一条小路;没有生活用水,他们就到长江里挑,浑浊的长江水把白米煮成了黄色的“玉米饭”,难以下咽,只好常常啃方便面。

夏天,帐篷里热得像蒸笼,除了要忍受蚊子叮咬,还会遭遇毒蛇、蝎子等动物的袭击。冬天,瑟瑟的寒风呼呼地吹,帐篷里的被窝从来没热过。遇到长时间的雨天,帐篷里就成了“小池塘”,湿漉漉的被褥上长出了绿毛。

就在这种超乎想象的艰苦恶劣条件下,第二批、第三批

武警水电部队的精干力量和精良设备从江西、广西、河北等地陆续向三峡集结,密密麻麻的帐篷在大象溪、坛子岭等山坡上搭起,水电官兵们从此开始了他们创造史诗般的治江壮举。

1994年4月17日上午10时,几千名水电官兵和数百台施工机械设备冒雨开进三峡坝区制高点——坛子岭,在数十平方公里的大山上,摆下了武警水电部队永久船闸开山劈石的战场。

随着上级一声令下,“轰”的一声巨响,惊醒了沉寂千年的江边群山,一个叫冯育俊的士兵开着挖掘机,挖下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峡船闸工程第一铲,拉开了水电官兵改写世界航道建设史的序幕。

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考验——

20个月时间里,官兵们要将长江左岸18座连绵起伏的花岗岩山头从海拔270米挖到海拔150米,垂直高度为120米,形成一条长6400多米、宽300多米的人工航道。

山坡上的一间铁皮屋里,前线指挥所的廖多祚、张积仓、王青屏等领导眉头紧锁,常常反问自己“我们能干好吗?”虽然他们有建设亚洲第一高坝——天生桥水电站一级高坝和世界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一西藏羊湖电站的经验,但是心里还是没底,因为以前他们从来没有干过这么高强度、工程量如此浩大的工程。

这种反问不是退缩,这种反问是为了时时告诫自己三峡工程,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

20个月的风餐露宿,20个月的浴血奋战,高耸的山头在一点点消失。他们创造了水电建设史上,月开挖土石152万立方米的世界纪录,提前8天以100%的合格率,圆满完成船闸一期工程开挖任务。

2001年3月25日上午8时22分,四级士官耿忠荣开着高大的吊车将“天下第一门”——三峡永久船闸北一闸室的人字门第一节门体徐徐吊装到位,三峡工地因此又一次开始改写世界水电史而沸腾起来。

永久船闸人字门,是为过往船只而设计的,顿似民居的对开门,关闭时成“人”字形,故而得名。每套人字门由24节组成,单节最重达100吨,这样一堆硕大无比的物件,就是运进船闸也是个难题,何况吊装、安装、焊接……

只有把每扇闸门的24节门体焊接在一起,闸门才能发挥作用。三级士官吴东升带领焊工排18名20多岁的年轻战士,3个月内仅焊条就用掉200多万根,把这些焊条连接起来比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还长。

年轻的高级工程师欧阳运华带领上百名工程技术骨干在峡谷中昼夜奋战,一举完成了这项涉及声、光、电等10多个学科和焊接、起重、机械等20余个工种的创世纪施工。安装后的“天下第一门”关闭缝隙小于0.1毫米,承受6000吨的水压时,滴水不漏。

2003年6月16日,是一个永远载入世界水利水电史册的日子,世界上水头最高、规模最大、级数最多、技术最复杂的双线五级船闸——三峡永久船闸试通航成功。

一位水利专家说“自水泥诞生150年来,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工程像三峡永久船闸这样,将1.5米厚的混凝土均匀光滑地浇筑在高68米、长1600多米的直立岩壁上。但三峡水电官兵硬是凭着自己的才智和自主创新精神,用混凝土浇出了世界水电工程上的一个‘永久模特”’。就是这样不断地攻坚克难,武警水电官兵在三峡工程建设13载的卓越奋战中,创造出10多项水利水电建设的世界纪录。

第3篇:创人类航天文明 铸民族科技丰碑

上海航天局第八设计部(以下简称“八部”)是上海航天局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单位,主要承担国内多个领域的武器系统总体设计业务。

经过三十七年的发展,八部以“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为使命,发扬“发发创优、步步争先”精神,研制成功的多型导弹武器批量装备部队,其中有六型武器装备先后参加了国庆50周年、60周年以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八部在航天系统党建方面卓有建树,先后获得中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文明单位标兵和企业文化示范点等荣誉。近日,记者采访了上海航天局第八设计部党委书记谢维建。

记者:谢维建书记,请您首先介绍一下上海航天局第八设计部的情况?

谢维建:上海航天局第八设计部(以下简称“八部”)成立于1978年,是涵盖多个领域的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单位,也是我国第一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空导弹诞生的地方,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八部在系统设计、导航制导控制、微波通讯、电子测控、软件开发等领域具有较强专业实力,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

八部以“员工热爱、军方优选、各方满意、社会信任”为目标,所获得的120项科研成果奖、所具备的技术和领域优势、在多次重大军事演习中的出色战绩,充分彰显了八部的综合实力。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五部委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全国模范之家、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多项荣誉称号。各类荣誉的获得,让广大八部人乃至航天人对从事的事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

八部党委认真践行“融入式、科学化”党建工作格局的要求,牢牢把握“四化”转型要求和八部建设重点,按照系统化引领、科学化组织和多元化文化的思路不断探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将党建资源转化为八部改革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记者:党委是如何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发挥政治引领核心作用,系统化引领八部发展优势?

谢维建:系统化引领八部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聚焦问题,以党委中心组专题研究为抓手解决发展瓶颈。按照“战略引领、问题导向、专题研讨、指导实践”的要求,八部党委以改革、转型、发展为目标,紧紧抓住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通过“开放式、互动式、研究式、共享式、启发式”开展专题研究,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既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又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实现将理论学习变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将小党建转变为大党建,确保党建与中心工作一体化。如针对总体能力仍有不足这一问题,党委确定了《总体能力提升要素和方法研究》这一专题研究课题,梳理出7大要素及24项要点,探索总体能力提升途径,理顺系统性的建设脉络,切实推动总体能力提升,为落实“三保”责任注入动力与活力,更为八部全面深化改革,谋划“十三五”发展蓝图提供重要支撑。

其次,锐意改革,以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为契机助推“弯道超车”。2015年,八院根据上级要求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一个优化、两个转型、三个战略落地”的转型发展目标。党委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与推动战略转型重大使命紧密结合,将“新常态”转化为“新引擎”,将“新变革”转化为“新面貌”,深入分析八部要实现“弯道超车”的优势和机会,充分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看清“路况”,发挥党委引领作用。作为导弹武器总体单位,顺应改革大势、做强总体部,是党委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八部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二是打好“方向盘”,发挥党委推动作用。通过组建研发部,强化战略预研总体研发与预研项目管理职能,推进战术武器综合保障中心实体化运作,构建战术武器综合保障体系新布局,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三是踩准“油门”,发挥党委保证作用。通过人员分类管理,逐步适应专业化、大协作的“矩阵式”科研模式;通过设置“专业代表”,实现专业人员在型号项目间的统筹使用,着力营造“崇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推崇技术、尤其是技术创新”的科研氛围,持续加大对科研骨干和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为转型发展提供动力。

再次,管防兼备,以“四手”为基点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八部党委按照八院相关要求,制定了《八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业务部门监管责任实施方案》,强化责任分解,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体系,并建立季度自查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落实机制,把责任融入到经营管理的各条线、各领域、各环节,构筑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一是党委班子“不松手”,围绕“主体责任”在603基地工程、研发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源头介入开展招投标现场监督;二是党政主要负责人“不甩手”,牢记“第一责任人”,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一站式信息化综合公开平台,切实落实“四个亲自”;三是班子成员“不缩手”,落实“一岗双责”,班子成员在年初部署条线工作的同时,针对廉洁从业提出明确要求并在业务流程中加以闭环。四是党委、纪委“齐动手”,构建“预防体系”,全面公开行政权力事项和运行流程。

记者:那么,党委又是如何以聚焦问题为导向,发挥基层组织凝聚作用,科学化助力八部党建工作?

谢维建:八部党委秉持“科学规范、有效管用”原则,完善党建相关制度,以“强化规范管理,夯实支部基础”为基准,推动各支部规范地开展支部考核、党员教育、党员发展等基础性组织建设工作,在创新实践中走出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

其一,量身定制,以“特色订制”为指导促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融合。即在年初部党委指导各个党支部,结合各部门年度工作重点,将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订制的出发点,同时策划个性化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党委全年借助党支部信息月报等渠道,对支部各项工作的落实进行实时指导和交流。同时,为了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对党支部考核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将原有的8大项、25小项的量化考核体系,通过“表格化、菜单式”的填写方式,将必选、限选和自选工作清晰分类,形成工作“菜单”,并进行持续更新;将原来的“一年一评、次年奖励”的评价模式缩短成了“月报季评、每月反馈、次季奖励”的评价模式,使得优秀的支部能及时获得鼓励,先进经验能及时传递推广。如十一室党支部着力聚焦“设计和分析人才专业单一”问题,提出 “培养结构设计分析复合型人才”主题,举办十余期打破型号和专业界限的“青蓝论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室是武器领域的制导控制总体研究室,该党支部以“格物致知、思源致远”的支部文化为根本,聚焦“专业规划建设”这一重点,提出了专业建设“五步走”的思路,有效促进了部门的专业建设,四个专业团队在低空大动压技术,相控阵捷联制导技术等攻关中取得突破。

其二,立足中心,以“责任团队”为载体延伸基层党员组织效能。确保型号任务圆满成功始终是航天企业的首要政治任务。多年来,以解决任务中的“急难险重”为出发点,组成跨班组、跨部门、跨单位的党员责任团队,通过责任团队的建设达到激发党员队伍岗位建功的内动力,推动党员从个体创优向集体创优转变,从区域责任向目标责任聚集,从党支部创先向跨界党员团队创先覆盖,打造与中心任务深度融合的平台。同时还扩展外延,在确保纵向任务圆满完成的同时还促进了横向专业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某党员责任团队以“应急、克难、担重、保险”为抓手,突破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创造了空空导弹当年启动、当年立项、当年首飞成功的先例,为我军发展开拓新领域。同时,该党员责任团队在研制推进过程中,还推动了各大专业的发展,带动制导导航等专业的能力提升,带动首次应用于型号的新技术应用,带动一批具有总体把控能力的设计师人才,助推他们成为机载武器研制的中流砥柱。

其三,内外双赢,以“支部共建”为途径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部党委将“党支部结对共建”作为增强党支部活力,创新活动方式的切入点,促进党建融入中心工作,18个党支部均开展共建活动,并形成交流互助的长效机制,其中四室党支部与七室党支部共建实现内部交流沟通,寻找发展新方法;质量处党支部与商飞质技部党支部外部加强合作,寻找发展新概念,达到了“内外双赢”的目的。

记者:在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发挥“创争”文化作用方面,党委又是如何多元化营造八部企业环境的?

谢维建:部党委通过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的相互融合,促进软实力大幅提升,通过整合、提炼、发展、建设,构建融会贯通、协调发展的企业文化体系,使八部特色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为八部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第一,层层推进,以立体文化架构为载体,形成特色理念。

——在全所层面,从打造一流总体部的战略高度,对总体部特色理念“发发创优,步步争先”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

——在支部层面,一室党支部的“狼文化”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和集团公司金牌班组的荣誉。八室综保办联合党支部针对批产保障人员常期在外、四处奔波的特点,大力推进“关爱职工”的“家文化”,从员工长期出差定期轮换、给青年员工家人写“家书”介绍工作情况等细节工作入手,增强部门的凝聚力。

——在班组层面,七室红外仿真班组从自身工作理念出发,提炼出 “四查、四清、三全”的班组“啄木鸟”特色文化,该组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第二,精准传递,以信息传播系统为载体,凝聚核心价值。

——在选树典型方面,构建“每月之星”、“条线推荐”、“部门推荐”三个维度的平台,由传统事迹介绍式转变为适时点评,更加有针对性地传递各层级当前工作的导向。

——在管理创新方面,打通“管理思路”、“外部信息”两个维度的渠道,使员工能清楚了解当前八部各项工作的“管理思路”,从而“听”得更清;准确接受有借鉴意义的“外部信息”,从而“看”得更远,实现变传统集中宣传、被动接受为即时宣传、主动学习。

——在宣传阵地方面,依托战地红旗授旗仪式等活动,将科研工作的荣誉感、成就感从成果延伸到过程,更充分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依托“战术型号荣誉墙”及其新型号入驻仪式等载体,把激励作用从记档案转移到日常工作中,变为在八院战术型号最荣耀的地方每天展示。

第三,问需于民,以求解幸福方程式为载体,党建带动群建。

——能力提升做加法:逐步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制,抓好“科技人员持证上岗”“科学作风建设”等专项工作,提升各岗位的业务能力;推进八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继续推进“科学作风培养”工作,引导员工坚持实事求是,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脚踏实地推进各项工作;打造“天盾技术沙龙”、“青年科技创新节”等论坛和技术平台,营造自由宽松、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始终关注员工的自身成长。

——工作压力做减法:将文体活动的开展作为提升职工素质、缓解工作压力的重要方式。先后成立了羽毛球等7个协会,活动时间涵盖每周七天。建成了环境一流的综合健身场所,涵盖羽毛球场、乒乓球房、台球房、练功房,总面积达到近千平米。每年组织健身节,每年有两千余人次参加各类赛事,所领导带头参与,形成“快乐航天”的氛围。

——促进和谐做乘法:建立了上海航天第一家“心灵加油站”,构建了四大场所(活动中心、爱心小屋、减压中心和文化广场)和六大关爱板块(情绪小档案、芳香图书馆、身心放松BAR、阳光小沙龙、心情小护士、成长面对面)全方位、立体式打造“正能量”的发源地,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停留在意识中转为仪器检测加数据科学分析,全面缓解八部员工繁重的工作压力,营造温馨的大家庭氛围,被授予上海市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示范点荣誉称号。

——后顾之忧做除法:坚持面向一线,面向基层持续开展“面心实”活动,在青年职工、劳模先进、骨干职工群体中,落实各项个性化关爱举措,从不同层面,多种渠道,切实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通过组织“航天家属看航天”活动,将原来传统的家访这一“走出去”的形式换成了“请进来”,稳定工作的大后方。通过“红娘协会”,扩大年轻人交友圈,协会成立以来,已为所内近206名职工介绍过男女朋友,其中有28对领证。

作者:朱珊珊

第4篇:一座丰碑,一面旗帜

陈超英,年仅53岁她就为党和国家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纪检干部,本还有几年就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可她,走了。53年的时间很短,但她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工作上不畏艰苦、勇挑重担,生活上不怕吃苦、不贪图享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范。她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对企业的无限忠诚,对公司员工的满怀深情。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作为一名党工干部,一直信念坚定、清正廉洁的保持着对党对公司的忠诚,坚持原则、坚持党性、勤政廉洁、公道正派,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纪检干部的良好形象。如今我国正处于发展改革的转型期,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面临新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压力,物质、金钱、权利、名利等等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作为新时期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诱惑面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党性观念,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件小事,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克服浮躁心里,努力学习,躬身实践,着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从政能力。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胸襟坦荡,气节刚正,为人处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刚正不阿,秉公办理,面对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疾恶如仇、敢于斗争。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纪检监察工作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纪检监察工作的担子更重了。要成为合格的纪检监察干部,就必须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做到懂全局、精本行。在纪检检查系统中,陈超英同志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让我们时刻能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自己在纪检检查工作中能随时警醒自己;在纪检监察系统中,陈超英同志为我们举起一面旗子,人只要有一种精神,就会不知疲倦,永不停歇。而这种精神就是要热爱工作,永远充满激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凡事都能恪尽职守,尽心尽力,我们就一定会乐在其中,忘记辛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5篇:《一面旗帜,一座丰碑》。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一面旗帜,一座丰碑》。

看,绵绵细雨中,数万群众长街相送,送的是一位人民的好书记;听,神州大地上,响彻着同一种追忆的声音,忆的是一位人民的好公仆。他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着全国人民的眼球为之转动?他又有什么作为感动着成千上万的群众为他的离去而悲痛?

他,就是原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一位人民爱戴的好书记。多好的名字,比鲁迅笔下的孺子牛更加高洁、更加无私、更加鞠躬尽瘁;多好的书记,先人民之忧,后人民之乐,把一生交给了人民。

为了城市的繁荣富强,他拼命工作,4天可以跑5个城市,住的却是普通的标间,饿了在小饭馆草草填饱肚子;为了解老百姓的酸甜苦辣,他经常步行或乘出租车到大街小巷、居民小区等地方体察民情。他经常说:“执政为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享受到成果”。从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到公园的免费开放;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到油盐酱醋米等市场供应,牛玉儒总是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活着,是一面旗帜!逝去,是一座丰碑!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诗: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牛玉儒就是用辛勤与汗水为呼和浩特人民筑起一座安定的丰碑;用生命与智慧为“三个代表”做出一个具体的诠释;用赤诚与执着给世人留下一个鞠躬尽瘁的“孺子牛”形象;用燃烧的激情为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旗帜,又添上了一抹耀眼的亮色。

牛书记的事迹在我们这片红土地上广为传颂,牛书记的精神正催开杏坛万紫千红,广大教育工作者正踏着牛书记的足迹,昂首阔步,勇往直前。他们时刻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有用心浇灌满园芬芳的大一小副校长江远萍;有刻苦钻研,积极推进新课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赣二中教师罗筠;有一心扎根偏远山区教育,愿做绿叶勤奉献的水西镇石甫小学教师钟行时……还有一大批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辛勤园丁。

第6篇:光辉的旗帜 不朽的丰碑

——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一叶飘摇的小船,传出那用无数英烈的鲜血谱写的壮歌。那歌声从那嘉兴南湖畔飘起。镌刻了无数不朽的传奇。

红军两万里铁血长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是踏着同胞的血肉之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他们为了什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他们只有一个愿望,还我们一个安定的生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90年的风风雨雨,90年的艰苦奋斗,造就了90年后繁荣富强的今天。

我们凝望党旗,在心中筑起一道新的长城。 是中国共产党编织了这面真理与光明的旗帜,是他们带领我们改革开放,抒写了这彪炳千古的革命里程碑,迎来灿烂的今天。

改革开放以来,就连我的家乡扬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听长辈们讲,以前,他们有很多年都是在不安中度过的。扬中四面环江,每年长江汛期来临时,除老人、孩子外,其他人都要带着工具上堤筑坝,防止洪水的侵袭,然后胆颤心惊地等待着潮水的回落,第二年,大家又费力地挑土、筑堤……就这样周而复

始地重复劳作着。同时,人们要想走出扬中读书、求医、做生意,只能坐船,遇到大风、雨雾的天气,任你有多大多急的事情都只能望江兴叹。尽管小心又小心,江面上还是经常发生船翻人亡的悲剧。

而如今再来扬中,你会发现,整个小岛四周建起了坚不可摧的 “万里长城”,紧挨“长城”内侧的是环抱着扬中人民的沿江公路,在那宽阔平坦的大道上,人们可以舒适地漫步、远眺,还能举行环岛自行车比赛、马拉松比赛、沿江一日游……十多年前,扬中人民自筹资金建造了轰动全国的扬中大桥,从此,扬中人民将外面的精彩迎进了小岛,也将扬中自己的独特之处展示给了岛外的人们:芦、柳、竹三“宝”、肥美的江鲜、精致的手工……全国闻名的农民小康住宅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这些年,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已展翅高翔,翻开了中国历史最光辉的一页。

第7篇:铸高尚师德 树人格丰碑

真水无香,真爱无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参加这个主题演讲,我的演讲题目是“真水无香,真爱无言”。

七年前,怀揣着美丽的梦想,我踏上了这条充满希望的阳光之旅。漫漫长路,一路走来,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但更多的时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七年的辛勤耕耘,七年的默默守望,使我深深的喜爱着教师这一平凡而充实的职业。清晨,当黎明的曙光射进教室,我已静候在三尺讲台旁聆听学生们的琅琅书声,那是天底下最动听的乐章,而我仿佛在享受人世间最美的旋律;黄昏,踏着最后一抹儿夕阳,我目送他们高兴地离校,我的一天就这样在充实愉悦中平静地度过,每每细想我便感到: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与安慰。

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奉献的事业,是有关良心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但需要知识和高于知识的智慧,需要方法和高于方法的能力,还需要修养和高于修养的人格力量。我有些茫然,有些紧张,有些敬畏,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不知怎样来求索。于是,我希望找到优秀的楷模来模仿。其实啊,停下脚步,看看身边的老师,我才发现真正的好老师并不是遥不可及,真正的圣贤不只是在古书里,不只是在电视屏幕里,师德师风也不是枯燥的理论和高举的旗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所以,我可以骄傲地说,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楷模。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诠释了师德师风的内涵。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温存的问候,一汪感动的泪水,一次倾心的交流,一番严厉的批评,一节精彩的课都无不体现着老师们的风采和内蕴。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在脚踏实地

干;没有望洋兴叹的感慨,却用滴水石穿的信念在前行;没有身为人师的骄傲自负,却在收获着一季又一季的桃李芬芳。老师们的行动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开始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备课到上课,从学生的课后辅导到教学反思;我开始用宽容理解去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关心着他们的方方面面,接受他们的每个优点和缺点。当我在课堂上倾心投入和孩子们教学相长的时候,当我和孩子们在办公室敞开思想促膝谈心的时候,当我在节日里收到学生温馨的祝福和问候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的成绩明显进步的时候,我和许多老师一样,体会到了付出后的欢乐,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快乐。“真水无香,真爱无言”,我们手中托着生命的天平,用心作犁,播种智慧的种子,传承民族的美德。我们不会有千金掷出的豪爽,但不会没有克勤致检、细微育人的执著;我们不会有山珍海味、高档轿车的享受,但不会没有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清水般的厚德。

曾读过这样一首诗: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有人说:“教师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事业。”是啊,我们是孩子们理想风帆的导航者,是美好心灵的缔造者,是智慧和技能的传播者。今天,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美的颂歌——我,会真爱每一个孩子;我,会善待每一个生命,我,会衷情于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真水无香,真爱无言

——师德建设演讲稿

龚得基 2013.5.14

第8篇:铸高尚师德 树人格丰碑

李冉冉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很荣幸今天能参加这个主题演讲,我的演讲题目是“铸高尚师德 树人格丰碑”。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关系着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成败和兴衰。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教师,犹如辛勤的农夫,在自己所钟爱的这片土地上,一年又一年精心耕作、无私奉献。

师范部就有这样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他——就是主抓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多年来,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张老师平日寡言少语,埋头苦干,一台破旧的28自行车是他提高工作效率的便捷工具,也是他行动的标记,自行车停在校园的哪里,哪里就有他奔波忙碌的身影。张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而,他以管理严格著称校园。他坚持每天早来晚走,从早操、间操,一直跟到学生下晚自习,熄灯睡觉,才放心回家。有时忙起来,甚至几天几夜住在学校。他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并坚信所谓的“落后生”、“问题生”是可以改变的。针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信仰淡漠、道德缺失、迷惘厌学等问题,张老师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围绕成长与成才、立身与做人这个基本问题,

他经常找学生谈心,一方面把大道理讲实、讲清,要求学生要把革命理想与个人利益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个人追求融入革命理想之中;另一方面坚持把小道理讲深、讲透,引导学生跳出个人的圈子,正确把握“大我”与“小我”、“大家”与“小家”的关系,认清任何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更离不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既看到眼前利益,更看到长远利益,自觉把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个人追求与革命理想统一起来,在实现个人理想和志愿的同时,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多年来,张老师坚持每次谈话前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做精心准备,谈话时口干了,他喝口水再讲,胃痛了,停一停再说。他的苦口婆心与循循善诱终于有了回报,一个又一个“问题生”终于逐渐明白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去做,并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张老师对学生管理工作充满了爱,但“爱”仅仅是他“师爱”内涵的一半,其另一半则是“严”。从严要求,严格管理,“严”字当头,是张老师一贯主张。张老师虽以“严”字闻名,但学生都知道,他严中施爱,爱中求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在他冷峻、不苟言笑的面孔背后有一颗滚烫而真挚的爱心,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学生们既怕他又爱他,更多的是敬畏他。

学生们理解:张老师的严厉,是一种父威,又是一种格外的父爱。一次次半夜发病,一次次把张老师从熟睡中惊醒,他不仅陪着上医院看病、买药,第二天早晨,还将热腾腾、香喷喷的面条煮鸡蛋送到患

病学生手中;他对待每一个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去年暑假,有十几个学生因学习而不能回家,校内食堂不开伙,他们的一日三餐只能对付,吃的最多的是泡方便面。张老师了解了情况,不声不响地来到菜市场,买了鸡鱼鸭猪肉等,嘱咐爱人精心烹饪,然后把学生分成几批叫到家里聚餐,学生们吃着可口的饭菜,阵阵暖流从心中涌起,真切地感受到张老师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伟大情怀。

师爱无言,师爱无价。忘不了,学生们每次放假前,张老师细心的千叮咛万嘱咐;忘不了,寒暑假里,张老师替他们精心看护着每一盆花草;忘不了,为了让学生按时出早操,张老师身体力行,一年四季坚持第一个站在操场上等着同学们,一天都没有缺席过;更忘不了,正在生病点滴的张老师,刚听到间操广播响起,不听校医劝阻,毅然拔掉针头,跨上自行车,冲向操场……同学们说一天看不到张老师就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神圣的情感。张老师的爱是严慈相济的爱,是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他的爱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同时又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凝聚力,学生们喜欢他,尊重他,爱戴他,佩服他,感受他的拳拳之心,愿意接受他教诲,在他的师爱感召下,快乐地进步成长。每到节假日,学生们发给张老师的信件、短信满载着祝福与问候如雪片般地飞来;不时的,他十多年前的学生还会千里迢迢的来看他。这些,对于一个把自己的人生都奉献给了教师事业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慰籍?这也是对一个优秀老师的最大褒奖!

他体弱多病,经历了两次大手术,胃病缠身,严重时,滴水难进,痛苦不堪,但他一直以顽强的精神坚持工作。张老师性格坦率,对人真诚,乐于助人,满腔热情,谁家有了困难,他第一个先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见荣誉就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淡泊名利,默默地做着平凡的工作。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争名逐利的社会里,他活得真实、滋润,舒心,活出了 高风亮节,活出了人生的境界,以自身的崇高形象,成为学生心中永不磨灭的人格丰碑!

第9篇:弘扬长征精神、再铸历史丰碑

—纪念红国长征胜利70周年演讲稿

北炉乡代表队_______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我叫_______,是北炉中心校何杖子小学的学生,今天根据北炉乡党委的安排,有幸参加“凌源市纪念建党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演讲会”。在此,向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礼!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弘扬长征精神、再铸历史丰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每当回想起70年前那些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都时时令我们年轻一代心潮翻滚,思绪万千„„

20世纪2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紧,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奉行的是对内残酷统治,对外卖国投降政策。这一切一切,造成了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以反帝爱国为旗帜的学生运动。

1921年7月,在我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诞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运动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向湘鄂边界的井冈山进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建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

1928年4月至1930年底,井冈山中共红军多次粉碎了敌人的“进剿”。在井冈山斗争的影响下,全国红军建立了大小15块根据地,红军总数达到14个军约10万人。

1930年12月—1933年2月,中共红军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先后粉碎了由蒋介石挂帅的四次重点“围剿”。全国红军达到30万人,共产党领导下土地革命战争在到高潮阶段。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就在蒋介石重兵“围剿”红军的同时,1931年,日本兵在沈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事变,到1933年东北彻底沦陷。1933年3月2日,日本侵略军米川,山原两部队侵占凌源县城。直至1945年8月18日苏联红军进入凌源,我们凌源人在日本侵略者扶持的伪满洲国统治下达13年之久。

1934年10月由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造

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共红为保存实力率部

8.6万人从福建、江西出发,向湘西突围,开始了重大战略转移——长征。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一步步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先后四渡赤水、强渡鸟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翻越大雪山。1935年与四方面军会合后,跨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1935年10月19日,红军与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至此,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11月,红

二、六军团自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

二、六军团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

一、

二、四方面国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伟大长征全部胜利结束。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英勇的红军将士以无比坚强的革命毅力,历尽艰险,创造了举世震惊的奇迹。

伟大的长征,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结束。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长征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军国“围剿”政策的破产,沿途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为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长征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气概,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向新的高峰登攀。它将永远放射出耀眼光辉,指引着后人们沿着长征的革命道路勇往直前,奋斗不息。

前无古人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今年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当今天的人们翻开史书回望长征,思索长征时,就会发现长征留给我们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一首史诗,一个佳话,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是在崇高理想和伟大目标指引下的开拓进取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气概和斗争精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屈不挠、敢打敢拼的忘我牺牲精神;是坚持党的领导、团结一致、维护大局的精神;是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策略的唯实精神;是为党和人民最高利益舍得一切的服务精神和献身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长征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又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建国后,我们又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经过建国57年以来尤基是改革开放27年以来的发展建设,我国以东方巨人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今中国人民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明大道上奋勇前进。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即2050年前后将我国建设成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一个新的更伟大的长征,已经摆在我们每个中国

人的面前了。

我们要树立理想、坚定信念。要像红军战士那样,在党旗、国旗、战旗指引下,向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永不停顿地冲峰、前进。我们要热爱祖国、报效国家。为了祖国的尊严、荣誉奋不顾身、舍得一切。我们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一个纯粹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我们要艰苦奋斗,热爱劳动。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要学习文化、崇尚科学,不要封建迷信,不要歪理邪说,不要愚昧无知,要相信科学、崇尚科学,依靠科学发展观解决问题。

我们要知荣明耻,爱岗敬业。要健康文明,诚实守信;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中的种种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成果中的一切优秀和崇高的精,不负先烈们的重望。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一个文明社会、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平安社会,让我们团结起来,振作起来,发奋起来,在长征精神的指引下,向着理想的彼岸进发吧!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2006年5月30日

上一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下一篇:物业19年个人工作计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