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反思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丰碑教学反思(共10篇)

丰碑教学反思 篇1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

这节课我从文章的题目“丰碑”入手,直奔中心,抓住“为什么说牺牲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中心问题,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深入课文内容,重点讲读第七、十二自然段,并以这两段为中心,带动其它内容的理解,从而逐步深化学生对“丰碑”的理解,思路明晰简洁,且有很强的整体感。

2、相信学生能力,主体意识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其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而导之,思而辩之,使其认识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这节课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弄清了学生认识的底数,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弄清“军需处长究竟为什么会被冻死,这到底表现了军需处长怎样的精神”,使其认识准确化、深刻化;再引导学生体会将军和战士们情感的变化,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的深刻影响,使其认识全面化;最后让学生完整表述这一问题的理解,使其认识条理化,这样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意识。

3、主次分明,训练意识强,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本课中第七段对军需处长的直接描写和第十二自然段对将军的描写就是文章的亮点。这节课我就以这两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这两段为中心向其他各段辐射,并以对中心问题的理解为经,以各段重点词句为纬构建本课的`训练场,第七段抓“镇定、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第十二自然段抓“愣住、敬礼”带动全文,体会将军的复杂内心世界,使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可以摒弃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讨论。还突出重点,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推理、判断表达能力均得以较好的训练。

4、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让学生根据文中对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情景?假如你是将军,看到眼前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你会想些什么?假如你是红军战士,看到军需处长这座丰碑时你会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重视朗读指导,入情入境。

整篇文章都是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文章感情强烈,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朗读第七自然段,我指导学生怀着对冻死的军需处长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读出对军需处长崇敬之情。朗读八至十自然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斥责、威严的口气。读十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将军得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那种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在教学中,我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6、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改革意识增强了。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老一套的“师问生答”或“填压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军需处长为什么为冻死”,“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去学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文中重点段落时,我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圈画,并同桌讨论交流学习收获,学生协作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变浓了。

二、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环节。在学习描写将军的段落时,因没有理清将军当时的情绪变化,导致课堂上当时的冷场,孩子们对第12段读得不到位。

2、由于时间关系,教者本身钻研教材不够,同时也由于课堂上的紧张,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有位学生说将军当时生气,是因为当时没有人回答他。我因自己课前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当时脑子中只有教案,急着让学生回答是将军误认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生气,竟否定了学生。

丰碑教学反思 篇2

师:你们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他是个关心集体的英雄。

生:军需处长是一个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好战士。

生:我认为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军需处长。因为他也是部队的一员,他解决了别人的棉装,却没有解决自己的棉装。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好,请坐!

生:我也觉得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军需处长。因为人是革命的本钱,他连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去消灭敌人呢?

师:这是你的体验,有点道理。 (点点头,示意这名学生坐下)同学们对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家谈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王元安提出:“这篇文章真正的价值取向在于歌颂军需处长在军需物资匮乏的恶劣环境下,牺牲自我、关心集体的伟大人格和无私品德,他的精神是一座丰碑,令人崇敬。显然,这个对话教学是不成功的。后面两名(尤其是第四名)学生的见解,从儿童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可他们的认识和缺失教师价值引导的教学,又确实把该课的教育意义冲得烟消云散。这样远离文本价值的解读,即使观点再新、形式再活,其结果也只能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对王元安老师举的这个案例以及教材编者的观点,我有一些不同意见。如果说得不对,请王老师和教材编者多批评。

首先,我感觉这个案例不够真实。

我认为,这个故事的价值取向是很明确的,凭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不难体会文章基本的含义。从幼儿园起,我们的孩子就接受这种教育,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先人后己、舍己救人、舍己为公、舍生取义,以这些教育为主题的课文和故事已学过很多了。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主题的课文有《王二小》《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她是我的朋友》《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一个苹果》《给予是快乐的》《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普罗米修斯》《黄继光》《小珊迪》《地震中的父与子》《狼牙山五壮士》《半截蜡烛》《再见了, 亲人》《金色的鱼钩》……还有,在幼儿园时老师讲了三年的故事,在品德课上老师讲了不少道理,类似的主题应该不会少。通过这么多主题相似的课文的学习,还不懂《丰碑》一课的价值取向,好像说不过去。这些故事蕴含的道德观, 学生虽然不一定做得到,但都是知道的,而且深入人心。他们虽然不太会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但对别人,他们已经学会用这种标准进行评价了。我想,学生对这篇课文主题的理解,应该不是问题。至少,我教过这课,也听过几次这堂课,没有出现过上面案例中的情景。

所以我感觉,第三、第四位学生的观点,出自学生口中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我感觉第三、第四位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

如果上面第三、第四位学生的观点真是出自五年级学生之口,这两个孩子一定非同小可。事实上,这两个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个学生说:“我认为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军需处长。因为他也是部队的一员,他解决了别人的棉装,却没有解决自己的棉装。”是的,他自己也是军队的一员, 没有解决军中一员的棉装, 导致这个人严重受冻(最终还出了人命 ),他当然难 辞其咎。 而且这件 事 ,他的上级(也就是那个吼他的将军)还不知道,说明他没有及时汇报情况。工作失职,导致出现死人事故(尽管这个人是他自己),说这个军需处长的工作做得不好,不过分吧。

第四位学生的观点是:“我也觉得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军需处长。因为人是革命的本钱,他连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去消灭敌人呢? ”这个同学比前一个更厉害。这话太有道理了,连自己都保护不好,这个军需处长合格吗? 学者刘铁芳说:“作为独立的个体, 我们在对社会负责的同时,也同样必须对自己承担责任,理直气壮地维护自身生存的正当权利,关照我们自己,努力使自己不成为社会的负担。”作为一个军需处长,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杀敌?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保护部队里的同志? 自己都保护不好,谈何革命,谈何解放全中国? 这样的无谓牺牲,有意思吗? 这个人的生命观正确吗?

这两位学生的观点不但不错,而且很先进。事实上,要在十年前,社会还没进入到“以人为本”的年代,这样的观点我也想不到。直到最近,随着社会的进步,自己阅历的增加,才逐渐感受到,这位军需处长近乎自虐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他的人生观也是有问题的。

最后,我感觉这篇课文不适合小学生学习。

先讲一个故事吧。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

我有位世伯,“文革”前是工读学校校长,总拿二十四孝为教本,教学生说,百善孝为先,从老莱娱亲、郭解埋儿,一路讲到卧冰求鱼。学生听得毛骨悚然,他还自以为得计。忽一日,来了“文化革命”,学生把他驱到冰上,说道:我们打听清楚了,你爸今儿病了,要吃鱼──脱了衣服趴下吧, 给我们表演一下卧冰求鱼———我世伯就此落下病根,健康全毁了。

老莱娱亲、郭解埋儿、卧冰求鱼、割股疗亲……这些故事,跟这个军需处长不是如出一辙吗? 这些故事的道德高度,我们自己能达到吗? 用这些高尚得有点不正常的故事教育学生,结果也许就是这样的。

也许你会说,这二十四孝的故事我们现在也不讲了。那好,讲个《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学生读的故事。课标推荐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本什么书呢? ———自传体小说,故事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就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他为了革命工作,最后把自己整成了残疾人,几乎生活不能自理(瘫痪、失明),还要别人伺候,写个小说还要别人帮着记录。这样几乎是摧残自己的心态,健康吗? 这样的人,生命观正确吗?

学者吴思也跟我们很多人一样, 十几岁时就读这本书,一样很“受教育”。很多年后,有记者问他:“能不能开个书目,谈谈对你的思想产生影响的书籍。”吴思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的原话如下:

第一本,我很不情愿,但是又不得不承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影响极大。十七岁那年,我就把保尔那段“生命属于我们 只有一次” 的名言抄 在日记本 的扉页上 。二十岁前后,我把这本书放在枕边,经常翻看保尔修铁路的那一段。当时我在山里修路,干的活和保尔差不多,琐碎而艰辛,还吃不饱,很需要用人生意义之类的说法来支撑自己。

可是,六年前我重读此书,竟有不忍卒读的感觉。保尔的偏狭和自负让我大吃一惊! 难道这就是我当年的偶像吗? 我竟然努力模仿这种人? 我感到很不好意思。我不会向我女儿推荐这本书,我以后也不会再读,除非要挑毛病说坏话。

我不知道, 制订语文课标的专家们自己有没有去学保尔,但我确信,他们不会让他们的子女去学保尔。

十几年前,我们都教育学生学赖宁。特级教师薛瑞萍在《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一书里,对学赖宁这件事说过这么一句话:“只是我怀疑———同样的殊荣, 教师是否真心愿意让自己的儿女去争取。”现在,“学赖宁”已从学校消失,这是社会的进步。

时常在媒体上看到学生为一点点小事轻生的新闻,这难道和我们的教育没有关系吗?

《丰碑》教学设计 篇3

《丰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了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赞颂了红军将士那种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揭示了红军能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

设计理念:

1.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本节课在设计时体现信息技术营造情景的特色。通过多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教师充满激情地引读,把学生带进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带进风雪弥漫的红军征途中,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2.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本节课时,教师在各个环节中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教给学生“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3.独辟蹊径,个性体验

整节课在设计时不仅注重让学生读—说、说—读,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课文。抓重点词、句、段,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

2.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资料。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层次,想象之路更为宽畅,学习记忆更为深刻持久。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历史片《长征》,在音乐声中教师满怀激情地介绍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二)联系语境,品读体味

1.齐读1、2自然段,了解红军过雪山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2.重点研读第7自然段。

(1)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情感,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悲痛之情;

(2)抓住以下两点引发学生思考,从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一是作为一个掌管整个部队物资的军需处长,最有机会第一个穿上棉衣,可他为什么穿得如此破旧单薄呢?二是为什么军需处长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

(3)再次朗读第7自然段,表达对军需处长无限崇敬之情。

(文章的第七自然段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是学生要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现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从关键词“安详”“镇定”“单薄破旧”入手,进一步诱导学生去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配乐朗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和伟大。)

(三)比较品评,激活想象

1.运用“读、画、说”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2.追问:将军为什么愤怒?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将军愤怒的?

3.指导朗读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将军情感变化。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让学生以“读、画、思”的方式根据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8—10自然段。理清将军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浓浓的情感和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和文本融为一体。)

(四)把握主旨,情感升华

1.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理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的含义,揭示红军战无不胜的原因。

(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时再回到课题,理解“丰碑”在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学生边看图边回答,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深刻理解课文。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感召下,红军战士一定能够战胜重重困难,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理解了文章的深刻内含。)

三、创新应用

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在学生读文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

四、课程结束,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革命英雄和新时代英雄的图片,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走出文本,拓宽语言学习的领域,与生活这本“百科书”融为一体,课尾延伸处,利用课件播放新时代的英雄,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也是人民心中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更是祖国的中流砥柱。)

(第2课时)

一、积累内化

1.浏览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在自选词语中填写本课自己喜欢的词语。

二、识字写字

1.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

3.辨析多音字:恶、将

辨析形近字:尊—遵 辨—辩 漫—慢

4.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遭、尊、塑、辨、属”这几个字。

三、扩展阅读

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第23课《金色的鱼钩》。回答文后问题:文章写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读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丰碑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代表的含义。

3、学习红军将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体会红军官兵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无忧无虑地教室里学习,是多么幸福啊!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有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丰碑》(板书课题)去聆听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吧!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体会

1、在生汇报的基础上追问: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僵,当时的环境怎么样?

2、环境如此恶劣,而红军队伍的装备又很差,如果你是这支队伍的将军,你会担心什么?是啊,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将军怎能不疑虑重重呢?

3、然而将军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速度,发生了什么事呢?

4、冻死了一个怎样的人?

老战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被冻死了,如果你就是将军,面对自己的战士被冻死时,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5、将军面对这一幕时,有怎样的表现?

6、指导朗读

现在你就是这位发怒的将军,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这两自然段。

7、从将军的语言中你体出了将军因什么而愤怒吗?

8、让我们一起当这位怒不可遏的将军好吗?

9、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你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吗? 他为什么会被冻僵呢?

军需处长为什么会穿得这么单薄,他不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冻死吗?他为什么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下面请同学们想象在军需处长死之前可能发生了哪些事? 过渡:想到这些,将军愣住了……

10、此时你觉得将军还是愤怒的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是啊,这样可敬的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而自己却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谁能不为之感动呢?

如果你也被感动了,并且您愿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请你站起来再读这一段,可以加上动作。将军这一个庄严的军礼中包含着什么?

过渡:风更狂了,那是狂风在为军需处长唱赞歌;雪更大了,那是纷飞的大雪为军需处长送行来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同学们知道碑是什么吗?(师解释:丰碑是指高大的石碑。)课文为什么说: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指的是什么?

14、课文学到这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文章的开头,将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思索: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你认为将军找到答案了吗?

(导读最后一句)这是一个反问句,“这样的队伍”指的是怎样的队伍?

15、练习背诵

四、拓展思维训练

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呢? 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丰碑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 7 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

2、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

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捍卫和平,保家卫国,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师: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齐(老师手势示意生齐读课题)丰碑。

3、师:孩子们,你们见过碑吗 ?

生:见过。师:一般指什么?

生:石碑。师:那什么是丰碑呢?

生: 师:文中的丰碑是来纪念谁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丰碑

1、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读课文的时候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多读几遍。生自由读,师巡视。

2、课件出示词语

师: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读课文的情况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生齐读 师:你们把词语的字音读的很准群,那么刚才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文中的丰碑纪念谁的? 生:军需处长。(师板书)

3、军需处长怎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再来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

师:谁来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生:

预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士而自己却被冻死了的事。

师:孩子们可真会读书,概括的这么好。

三、品读感悟,感受丰碑

1、师:故事发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课件出示红军长征恶劣的环境(第一段)

2、师:看着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当时天气很冷。师:冷到什么程度。

生:把云中山冻成了大冰坨。师:是啊,当时的环境非常恶劣,你们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生:

3、师:谁来读读这段话,感受一下这恶劣的环境。指名读

师:从你的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了寒冷。

4、师:在这一段中,红军队伍的装备具体指什么?

生(枪支弹药,棉衣,食物)

师:孩子们说得这些都是长征途中不可缺少的,现在请看大屏幕,说说你怎样理解“装备很差”?

生:

5、可见,这支队伍的装备实在是太差了。战士们冒着寒风,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进,在途中会出现什么困难呢?第二段 课件出示:可能。。。可能。。。可能。。。师:孩子们想象的很合理,前进的途中可能。。。可能。。。可能。。。

6、师:红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正因为如此,将军非常担心,将军是怎么做得呢?

生:

师:这可以看出将军是个怎样的人?

生:关心爱护战士。

师: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3自然段。

用-------划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师: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指名读出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课件出示

师:第七自然段是详细描写军需处长的,为什么他的神态还是那么镇定、安详? 生:

师: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谈谈你有什么感想? 生: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已为人

师板书

师:多好的战士啊,多么伟大的军需处长啊!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他累极了,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师: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一起读读这段话。

8、师: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衣着三方面详细地描写了军需处长。我们再来看看将军的神态变化。

生:读出将军神态变化的句子。课件出示

师: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时,为什么愣了一下?

生:

师:将军看到老战士穿着单薄的衣服活活被大学冻僵了,他是怎么做的?

生:

指名读,读出愤怒。

9、将军心里非常难受,所以他吼叫起来。当他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的时候,将军又愣了一下,可惜军需处长已经听不到这吼声了。他已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塑成了一座---丰碑。

10、师:看到此情此景,将军又有何表现呢?

课件出示敬礼的画面 生:将军向军需军长敬了一个军礼。师:从这个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敬佩

感到

内疚

悲痛

师:是啊,这时他的心情很复杂,他的眼睛湿润了,将千言万语化作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军礼。

11、齐读第十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

师:军需处长那冰雪中的形象看起来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我们心里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12、师: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课件出示 师:换个说法怎么说?

生:

四、升华情感,永记丰碑

师:此时此刻,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相信你们和老师一样有很多的话想对军需处长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师: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的下方写一两句碑文。

播放《沉思曲》

《丰碑》教学设计 篇6

1、充分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教师利用学生已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对长征进行多角度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2、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创设学习氛围的工具。

3、利用网络环境开放课堂,开放学习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宽泛的空间与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引入。

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满怀激情地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丰碑》

生:齐读题目。

3、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自渎、质疑、合作、探究。

1.感受艰难: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已经被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的云中山艰难地跋涉着,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2.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知道环境恶劣。天气恶劣,装备很差,遇到很多困难。

3.品读重点。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军需处长?(第七自然段)找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及外貌的句子。

4.感知形象。从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严寒的体验,了解军需处长冻僵的直接原因,认识人物形象。

5.入境体验。军需处长在死神面前表现得怎样呢?画出重点词语:坐、夹、伸、镇定、安详等词,体现了他舍已为人的精神;从“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到他死时,心境平和,无所求、无所怨、死得其所……)

6.指导朗读(用敬佩、深沉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范读,指名读,齐读。

将军看到此情景,神情有什么变化?读描写将军神情变化的句子,体会将军“严峻、抽动、吼道”的原因。

读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战士们是什么原因既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因为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知道冻死的正是负责发棉衣的军需处长!)

过渡:当将军知道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他有何表现?

7、自己作为将军看到自己的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而难过。从哪里体会?

(我是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我体会到将军很敬佩的心情,从“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知道。)

体会此时将军的思想感情?

体会到将军自豪的心情,他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自豪,为红军队伍有这样的好同志而自豪。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换个说法怎么说?

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为什么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

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更因为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革命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我还知道了“这样的队伍”是一支不怕困难、怕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队伍,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三、真情朗读,颂扬英雄

气氛熏陶,读中升华。

1、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教师总结。

2、引导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男女组读,个人读。

3、讨论“晶莹的丰碑”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大雪覆盖中的军

需处长身躯)再一次出示军需处长冻死时的镇定、安详的画面。理解“晶莹的丰碑”的深层含义。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4、指导怀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崇敬与怀念一起来读读12――14自然段。

再次感受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精神.

四、课堂训练 填空:

你是一座( )

你把( )给了( )

而自己却( )

你用你的( )告诉我们,红军队伍

一定能经受得住( )

你用你的( )鼓舞我们,同样告诉敌人,红军队伍是( )

啊!你的确是我们心中的一座( )。

五、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总结:正因为在我们队伍中,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军需处长,有关心战士的好将军,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队伍组成了我们革命的队伍,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革命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自然更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板书:

丰碑

神情镇定安详 冻僵的老战士 衣服单薄破旧

仰望一座丰碑永葆一颗丹心 篇7

本期“名师导学”配合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学习,本期主持人:贾厚明

打开飘溢墨香的语文课本,点击第一、二单元的课文, 品尝编者为我们精心“烹制”的精神大餐, 我们的心弦会被轻轻拨动,我们的心灵会被慢慢浸染。让我们紧扣两个“一”,展开对这两个单元的学习———

一座丰碑———长征

对于不少初中生而言,发生在20世纪的“长征”似乎只是历史教科书上遥远而生疏的名词。他们也许不太清楚,70多年前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 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因此,21世纪的今天,了解长征,缅怀传统才显得尤为重要。

“长征之歌”单元的课文,体裁丰富多样, 它们从不同侧面将那段峥嵘岁月展现在我们面前,品味这些篇章,就是重温一段历史。我们可以追思长征伟业, 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一颗丹心———爱国

爱国,绝对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如何爱国? “爱国情怀”单元是很好的行动“指南”。

《枣核》中 ,萧乾借一枚小小的“枣核”告诉我们:“改了国籍, 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身在异国他乡,中国心永远不变,千万不要在崇洋媚外中忘本。

《最后一课》中 ,都德借最后一堂法语课告诉我们:“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我们要热爱本民族的语言,那里有我们文化的脉动。

《古诗四首》中,陆游和文天祥告诉我们:为了祖国,我们一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祖国,我们应该保持节操,舍生取义。

《晏子使楚》中 ,晏子与楚王的交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尊贵或是卑贱,都要誓死捍卫祖国的尊严,不能让祖国母亲受委屈!

……

丰碑教学设计(推荐) 篇8

《丰碑》教学设计

读教材:

《丰碑》和《军神》都同样是反映军人的优秀品质,在写法上有些许相似的地方。

《军神》写的是刘伯承的故事,文章极为精炼地抓住刘伯承和沃克一生的对话以及主人公少量的动作,刻画一个意志如钢、毅力非凡的“军神”。而《丰碑》写的是红军过云中山时的一个故事,虽然也有语言、动作的刻画,但与《军神》一文的写法极为不同。《军神》描写主人公的语言、动作,而本文更多的是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而非主人公军需处长,字课文中有两处第7、13自然

段对军需处长做了场面刻画,是正面描写,而将军一系列语言、动作起烘托陪衬作用,塑造军需处长那如“丰碑”的精神,而此文中,这位军需处长和将军都没有具体姓名,只知道是红军,此文更多的是表达对如军需处长这样的无数革命先烈的缅怀。

文中“晶莹的丰碑”不仅仅是指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身体的模样,更重要的是指他在棉衣缺少,天气极为恶劣的条件下能够舍己为人的精神。而文中的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尤其显得重要。“狂风怒吼”、“大雪纷飞,风雪弥漫”“风,更猛了!雪,更大了!”等词句,不仅突出了自然条件的恶劣,也是推动股市情节发展,也文中将军神态、动作的变化以及军需处长的牺牲有着密切的关系。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军神》时思路:从“人”切入到“军人”,再到“军神”。而从“军人”到“军神”的环节大致如下:①与普通军人不一样的地方②难道不痛吗?从难写语言看出他痛?参照这一教学设

计,我对本文的教学构思如下:从“碑”切入到“丰碑”的意思到文中“丰碑”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冰天雪地、狂风呼啸”等词语。

2.品读重点语句,感悟军需处长的人物形象,体会“丰碑”的含义。

3.初步感受文章的细节描写,并能展开想象,写写军需处长的在牺牲前的心里话。

教学过程预案:

一、题文联系,感知“丰碑”

1.板书“碑”:说说什么叫“碑”

2.补充板书“丰”:说说什么叫“丰碑”

生不会,出示字典中的解释:

1.容貌好看2.风度神采3.盛,多,大4.姓。

请生选择意思,明白“丰碑”:高大的石碑。

3.借文解题: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 的石碑吗?浏览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第13自然段: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指名读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明确“丰碑”在课文中指的是军需处长。

二、人景联系,感受“丰碑”。

引导: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请打开课文,自由读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词语:

出示词语:

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冻僵镇定安详

逐行出示,指名读,读完后:你发现这一行词语是写?

选用其中的几个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直入重点

引导:课文有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

军需处长的样子。

出示第7自然段: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要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的理解。在谈中引导关注“冻僵”

“冻僵”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位老战士会被冻僵?

预计一:气候恶劣

①联系第一自然段: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学生可能会谈到“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引导学生关注

一个词“吞掉” ②“吞掉”平常事用在什么地方?如“大象一口吞掉了小鹿”

引导学生感悟:“吞掉”是用在有生命的动物

“吞掉”一般是强大的将弱小的吃掉

③文中指的是什么“吞掉”这支队伍?

狂风大雪严寒恶劣的天气

④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狂风、大雪、严寒,这所有的一切似乎是那么强大,二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它们面前似乎是那么弱小。你从这个“吞掉”感受到什么?

⑤你看,文章中的语言,这一个“吞掉”将红军的艰难,天气的恶劣,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请你用朗读将我们感受到的表达出来。

预计二:装备很差

①一个军队的装备有哪些东西?

武器、衣服等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

②装备很差,让你想到了:他们的武器可能是——,他们的干粮——,他们御寒的棉衣——

③出示: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引导关注“贴”:同学们,请读读这句话,这里的一个词在这里似乎不太准确。

④平常,我们说衣服是怎样在身上?穿

⑤而这里用了一个“贴”,它和穿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若生不明白,引导:

“贴”这个词,一般用在哪里?比如:我把一张奖状贴在墙上。这个“贴”相当于“粘”,奖状与墙之间

有没有其他东西?而“穿”不同。孩子们,你的衣服穿在身上,里面还有其他衣服吗?你的衣服能不能说贴在身上?

但即使你只穿了一件衣服,也不能说贴在身体上,这又是为什么?还是刚

才的例子,一张奖状贴在墙上,是什么使它贴在墙上?同样地,在当时,又是什么使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衣服单薄,大雪纷飞,雪落在衣服上,化成雪水,将他的衣服贴在身上

⑥这一个“贴”字形象地告诉我们,他因为衣服单薄,天气寒冷而被冻僵了。

⑦指名读第7自然段

三、图文联系,感悟“丰碑”

1.读着第七自然段,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这位老战士在死神面前,他是那样——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板书:镇定、安详

2.指名读文中刻画他镇定、安详的句子并出示:

他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要向战友借火。

①你是从哪些举动中感受到他的

镇定、安详,将有关的词语圈出来,并写下你的体会,交流

预设:中指和食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当时的他正在吸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似乎向战友借火 ②他们说的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他安详,可书上怎么说他是镇定地,你又是怎么理解?

③指名读

④若你了解到他就是均需处长,你对这“镇定、安详”又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引导: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军需处长掌握着这个部队所需的供给

想象说话:他怎么会被活活地冻僵,请你根据他镇定、安详的神情,联系他特殊的身份,展开合理的想象。

让孩子体会他的舍己为人,他将不多的棉衣分给了其他战士,而自己没有分到棉衣,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3.当我们读懂了镇定、安详的背后的含义,此时,你对军需处长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悲痛:多么无私的一个人,然而被活活地冻僵。

敬佩:舍己为人??

学生说并请学生朗读句子

四、首尾联系,升华主题

1.难怪将军——出示: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此时将军的心里对军需处长所怀的情感和你们一样,钦佩而又悲痛,齐读。

2.引读: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晶莹的丰碑”仅仅是说军需处长此时外在的模样?生交流,若说不出,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指他的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3.若将军一开始还在思索,出现句

子: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而此时,从军需处长,我们联想到其他的无数红军战士,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沉重二坚定的声音告诉他: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这沉重而坚定的声音也在告诉所有的人们,齐读。

4.军需处长是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晶莹的丰碑。当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他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中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交流

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在中华大地上永存,它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战争年代,你想到了哪些人也像军需处长一样,成为你心中的丰碑。

黄继光刘胡兰等

五、作业:课后去找一找这些英雄故事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丰碑

《丰碑》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丰碑”的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品格。

2、学习课文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生活,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前准备:

1、 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介绍,创设情感基调

1、同学们,当你们坐在宽敞舒适的教室里上课时,可曾想到过今天这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通过浴血奋战换来的吗?你们可知道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的革命先辈抛洒热血?你们可知道在长征的途中,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前被堵截、后有追兵、空中又要提防敌人的飞机轰炸的情况下历尽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渡大河,用了整整一年零八个月,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无数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其中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丰碑。

2、破题设疑:碑是什么?(石碑)那丰碑是指怎么样的石碑?(高大的石碑)那课文的题目《丰碑》指的是“高大的石碑”吗?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走进课文中。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课文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生交流。

3、师:说得很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红军队伍,走进茫茫的雪山……(播放红军过雪山的录像)。看后,你想说什么?(……)带着你们的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读出当时红军处境的艰辛。引读:“严寒把云中山……。狂风呼啸,……,似乎要……。等待着他们的是……,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还可能发生什么事?(生说)正因为种种的可能,作为一个将军必然会担心:这只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生读)最终,他还有这样的担心吗?(没有)从课文哪句话看出,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来。

幻灯片出示重点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这是一句反问句。谁能把他改为陈述句?

点击幻灯片出示: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2)读了这句话,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怎样的队伍,为什么一定属于?)

过渡:究竟是过雪山中哪一幕让将军坚定了这个信念?

三、抓住重点,感受崇高精神

1、请同学们默读3-13小节,找出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2、反馈。

幻灯片出示第7小节。

这个老战士是谁?(军需处长)军需处长是负责什么的?(负责部队给养的)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位军需处长身上。

幻灯片出示要求:

(1)自由读一读这段话,如果哪个词哪句话深深地揪着你的心,就把他划下来。

(2)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预设:

(1) 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A、说说你的理解。

B、(出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引读“右手……”同学们,在风雪中冻僵该有多痛苦,而老战士为什么能这般的镇定、安详,他临死前可能在想什么?

C、幻灯片出示:“左手微微向前……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又好像在______。”

D、从这份镇定、安详里你看出了什么?(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是的,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看着这幅图,看着他的脸,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死亡毫无畏惧,谁能读出来?(指导朗读)

(2)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A、为什么他的衣服是如此的单薄破旧?(让给别人了)从这你想到什么?(舍己为人、一心只为他人着想……)

B、我们一般都说衣服穿在身上,而文中却用“贴”,从这“贴”字你体会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十分单薄,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云中山上可想而知有多么地寒冷)读出这份寒冷。

读了这么多,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生答。(略)

师:是啊,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在风雪中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也冷极了,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让我们读出心中深深的敬意。(播放音乐,配乐齐读)

四、情感升华,领会将军的伟大精神

1、师:这一幕也深深地刺痛了将军的心。将军的神态又有哪些变化,在文中都划出来。提示:在6-12小节。

2、反馈:

A、当他听说有人冻死了,将军的神情是?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为什么愣了一下?

B、当他真切地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时,他的神情是?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从嘴角抽动里,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痛苦、愤怒、生气)从他痛苦生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关心爱护下属的好上级)

C、当他误以为这一切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时,他的愤怒到了极点,神情是?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他的两腮的肌肉抖动着,样子十分可怕。”(指导朗读)

D、最后,当他得知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军长时,他又是怎样的?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范读,此时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同学们想想:

幻灯片出示:他心里无比         ,因为          。

他心里无比         ,因为          。

他心里无比         ,因为          。

过渡:是啊,震惊、难过、内疚、敬佩一齐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引读后半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敬了一个军礼。)

朗读:这个军礼包含了太多要说的话,这个军礼是对军需处长牺牲的沉痛哀悼,请女生读出那沉痛的心情。这个军礼更是对军需处长的崇敬。男生们读出你们的崇敬。(配乐)

五、知情融合,理解“丰碑”含义

1、风更狂了…… (出示句子:“风更狂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齐读。

2、军需处长永远长眠在雪山中了,让我们最后再去看一眼。(动画)这里的丰碑指什么?仅仅指被雪冻住的军需处长身体像一座丰碑吗?(生说)

3、是啊,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就像立在战士们心中的一块丰碑,激励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全体起立(生起立),让我们再次赞颂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齐读),最后让我们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礼毕,请坐。

4、老师还又一个疑问: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一个人吗?不是,还指谁?(将军,所有的战士)

过渡:是的,一个军需处长永远地离去了,但是更多的军需处长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了,(课件演示:抗震救灾现场中的武警官兵) 看,这支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中的队伍,不正是许许多多的军需处长吗?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冒险挽救人民的生命,这支队伍不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且一直走到了今天。

六、拓展延伸,撰写纪念碑文

1、所以将军和战友们都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关心战友)

幻灯片出示,语段练习:

长征队伍中,正因为有这样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所以                 ;正因为有这样关心战士,身先士卒的将军,所以                  ;正因为有这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红军战士,所以                   。

是啊,这崇高的红军精神,就是一座丰碑,在中华大地上永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在战争年代,你想到了哪些英雄?那么,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让我们把他们牢牢地记在心中吧!--丰碑。

2、革命胜利后,我们要为军需处长立一座石碑,你将在石碑上刻下怎样的碑文呢?把你心中最真切感受写出来。你可以写几个词,也可以写几句话。

板书:

丰碑教学反思 篇10

保尔·柯察金从小是一个苦命的孩子, 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受尽压迫和欺侮, 挣扎在死亡线上, 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没有保障。但是, 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他一生的经历实际上就是向不公平的命运挑战, 向困难、挫折挑战的过程;向自身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可是, 一个人究竟能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无数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筑铁路;从死神里挣扎出来并躺在病榻上, 受尽痛苦和折磨;坐在轮椅上“偷听”到医学专家的判断:不过多久他的双目将会失明, 下肢也将会瘫痪;这时, 达雅的信又给他带来致命的打击, 自己千辛万苦写下的手稿下半部被邮局弄丢了。这一连串的打击, 使他伤心难过。双目失明后他沮丧地回到家乡, 只求能够听到母亲的声音, 然而敬爱的母亲已化作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 他强忍悲痛, 最终把自己的经历升华成精神财富奉献给人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 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它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丰碑, 是指引我们成长和追求的路标。

保尔的形象包含了一种追求真善美, 为大众直至人类幸福而奋斗、而献身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它给人们的启迪是永恒的:那就是一个人应该让生命焕发光彩。

也许有人说, 如今时代不同了, 中国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 保尔已经过时了。与他相比, 我们更了解比尔·盖茨, 更欣赏他, 甚至更崇拜他。还有人认为:保尔的志向品质固然非常值得学习, 但现代社会更崇尚个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性的充分张扬, 每个人都可能是一部神话。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某些价值的取向。诚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努力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 保尔的精神应不应该弘扬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保尔的精神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有着更强的现实意义, 它让人明白: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迷惘无为的人;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 个人奋斗惟有和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人生才会显其辉煌, 才会更有意义。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我国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保尔式人物:张海迪出现了, 孔繁森出现了, 李向群出现了……社会需要这种保尔精神, 让这种精神去鼓舞千千万万的青少年, 激励他们在困难中奋起、在挫折中坚强, 让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 敢于拼搏的精神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 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成为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一座灿烂丰碑。

上一篇:语文教案枣儿的课文教学设计下一篇:规范护理文件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