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是一面旗帜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共产党员是一面旗帜(精选11篇)

共产党员是一面旗帜 篇1

走进广西卫生厅幼儿园荣誉室,眼前玲琅满目的荣誉勋章就让你充满着感动,那一面面锦旗、一本本证书、一尊尊金银铜奖杯。无不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在这些荣誉面前,你会看到共产党员们都是一面面飘扬的旗帜!看这边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退休老党员周润华主任,周主任长期以来发扬着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大家;看那边有原党支部书记张春凤同志,张书记即使在重病期间,还仍然惦记着她钟爱的孩子们。虽然她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精神依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

还有一面更引人注目的旗帜,那就是共产党员黄庆新同志!

在多年的教师岗位上,她就是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的精神和博大的爱心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记得有一次,一位幼儿便秘拉不出,疼痛得哇哇大哭,黄庆新不顾脏臭,用消毒过的手指为孩子把便便一点一点往外抠,让孩子减轻了便秘的痛苦。她就是这样,用妈妈般的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妈妈老师,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好老师!”

在担任园艺术团团长期间,她大胆提出组建幼儿体操队,参加北京少儿体操大赛。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从北京捧回了鲜花和奖杯。时任的卫生厅厅长,还亲自到火车站迎接这些凯旋归来的使者!为广西卫生厅争了光,为幼儿园在当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入一块坚实的基石。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她带领园艺术团到澳门参加“首届全球华人艺术节”比赛,幼儿舞蹈《壮乡娃娃迎奥运》获得了金奖。在那里,她又收获了特区人民给予的掌声,鲜花和荣誉。她激动地说:“我身为一名普通的党员,能用这种方式把祖国人民的心连在一起,是多么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啊!”

去年五月,卫生厅把参加全区安全生产文艺汇演的任务交给了幼儿园,又是她再一次地担负起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并确立了舞蹈《在路上》的节目编排。正当她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节目的训练当中时,她的母亲身患重病住院,不省人事。此时,她本可以放弃这一任务全心全意照顾母亲,但是党员的责任和使命感让她不能轻易放下肩上这个重任。自古忠孝两难全!她夜以继日地奔波在训练场地和医院之间,双眼布满了血丝,面容憔悴。就在汇演前夕,她母亲不幸病逝在手术台上。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悲痛,她强忍着泪水,带领着团队一次又一次地修改编排动作,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服装道具。终于不负众望,舞蹈《在路上》获得了全区安全生产文艺汇演二等奖的好成绩。鲜花,掌声和泪水交织在一起,她默默地仰望长空,“妈妈,你安息吧!我没有辜负党的培养,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我没有辜负您的嘱托,我是您的好女儿!”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她像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一样,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在困难面前更坚强!

然而,在这些鲜花和荣誉的背后,蕴藏着多少酸甜苦辣。为了工作,她常常是“为了大家,顾不上小家”。多少次她对女儿的承诺没有兑现,多少次她对丈夫的许诺没有实现。她说共产党员是和责任,困难,牺牲,奉献连在一起的,一分钟党旗下的宣誓,是一辈子的坚持!

雷锋同志说过: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今年初,黄庆新被选为支部书记。面对新的挑战,她没有退步,勇敢地挑起担子,组织党员到那楼支教、扶贫助困,让更多有困难的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温暖。

黄庆新,一个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做率先发展的先锋!这不正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明显体现吗?黄庆新的榜样作用,让我们前进有了目标,进取有了决心。开展创先争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是园党支部提出的更高目标要求。

共产党员是一面旗帜 篇2

在河北省沙河市西部山区蝉房乡,遭受洪灾后的道路还不是十分通畅,但是只要看到95598标志的黄色抢修车辆,乡亲们总是主动让道。他们知道,这群人又要奔赴新的抢险现场,为乡亲们送去光明!

这群人,是国网河北沙河市供电公司温家沟供电所的员工!

这群人,是温家沟供电所党员服务队的队员!

这群人,从2016年7月19日暴雨引发洪灾开始,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和能打硬仗的顽强作风,连续6天,日夜奋战在抗灾抢险最前线!

站得出

“不好,停电了!”

7月20日6时许,持续一天多的特大暴雨,击垮了温家沟供电所辖区的唯一一条10 k V线路——安石线06路。辖区东石岭水库水位暴涨,随时有泄洪可能,供电抢修刻不容缓。

“我去!我去!”停电就是命令!面对瓢泼大雨,全体党员服务队队员们齐刷刷站了出来,每个人都斗志昂扬!温家沟供电所所长、党员服务队队长秦伟简单交待了任务,和10名抢修队员一起冲进了雨幕之中。

山体滑坡,路被冲断;徒步前行,信心弥坚。顶风雨,冒危险,战泥流,抢修队员终于找到故障点,立刻组织抢修。经过5 h鏖战,一次试送成功,终于保住了为水库提闸供电的“生命线”!

豁得出

7 月20日下午,东石岭水库以西断电。

“我们不能坐等支援,必须摸清灾情,向上级报告,同时要开展自救!”队长秦伟的话道出了党员服务队队员们的心声。队员们无视风雨,兵分三路,迅速出击,勘察灾情。

沿途,折断的电杆、断落的导线、被洪水冲垮的变压器台架……电力设施损毁的惨状令人心痛。队员们强忍泪水,一条条记录,一处处标记,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地巡视着。

在通往五道沟的途中,唯一的一座桥梁被洪水冲垮,湍急的河水翻腾着仿佛在向勘察的队员们示威。

没有路怎么办?秦伟几乎没有思考就决定:“豁出去了!”他从老乡家借来大绳,一头绑在腰间,一头绑在树上,凭着多年的水性,他要涉水过河。

“我们也要去!”身教胜于言传。看到队长要下去,队员徐江涛、赵斌魁也把自己绑在了绳上。绳索凝聚的是3人的身体,党性凝聚的却是前进的力量!

半天时间,勘察灾情的队员们冒着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趟着没膝的洪水,踩着泥泞的道路,巡查了10 k V安石线06路27个大的分支,掌握了灾情的第一手资料。由于道路、通信中断,他们又徒步30km,第一时间向公司汇报了受灾情况。

胜得出

7 月21日,服务队经过一天的抢修,恢复了10 k V线路的2个分支供电,队员们21时才回来吃晚饭。

匆匆吃过晚饭,队长秦伟又下达了任务:“不管多难,今晚必须完成乡政府和防汛救灾指挥部的复电任务!大家有信心没有?”

“有!”队员们精神抖擞地齐声回答。

他们迅速制定方案,准备工具,向着20 km外的目的地前进。

上坡、蹚河,摸黑巡视;爬杆、接线,熟练操作;手电筒、对讲机、绝缘杆、必要的工具。队员们虽然很少出声,但每个人都按着既定程序有条不紊地紧张操作着。巡查、处理完最后一基斜杆,履行了相关手续后,合闸试送,一次成功。

蝉房乡乡政府和防汛救灾指挥部恢复了供电。此时,已是22日凌晨3时。是夜,8名队员,历时近5 h,行程25 km,先后完成了对8台电压器和10个分支的抢险维修,终于赢得了胜利。

灾情发生6天来,在温家沟供电所,这样的抢修数不胜数。无论是所长还是员工,每一个人都在抢修中奔跑,每天休息的时间都超不过3 h。

6天来,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把服务群众当做最根本的职责,心里想的都是抢修、抢修、抢修。

6天来,他们冒着危险,争分夺秒抢修供电线路127 km,恢复了175个受灾自然村的供电。

6天来,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供电所党员服务队的身影;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供电所党员服务队的旗帜!党员服务队队员们以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用行动践行了党性,用党性书写了责任和担当。

6天来,在温家沟供电所党员服务队的全力拼搏下,在国网沙河市供电公司的精心组织和国网临西县供电公司的大力支援下,辖区里所有受损线路全部恢复了送电,抗灾抢险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是什么力量,让这群人、这支队伍如此坚强?供电所所长兼党员服务队队长秦伟给出了答案:“我们是党员,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险时刻豁得出,艰难时刻胜得出,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善良是一面旗帜 篇3

“借来了!借来了……”

母亲到家顾不得休息,便张罗着做饭。那时候,山都是集体的,我们家没有自留山,所以烧柴火也是件大事。常常是父亲在头一天,从河滩地割来一些蒿草,放在院子里,晾晒一个下午,第二天就要烧了。湿柴禾常常是老半天也引不着。母亲使劲用嘴吹,才费力地把柴火点燃,半干的蒿柴冒出滚滚的浓烟,弥漫了满屋,然后,又弥漫到满院……

下午过半晌的时候,一锅香喷喷的饭煮熟了。我们兄弟几个端着碗,拥挤着跑到母亲跟前,叫嚷着让母亲盛饭。不一会儿,母亲煮的饭,被我们兄弟狼吞虎咽吃下一大半。

这时候,一个乞丐出现在我们家的门前。那乞丐年龄已经很大了,衣服穿得很褴褛。那神情,那神态,仿佛是我们的老祖母……母亲用我们家那只粗瓷碗,盛满一碗饭,端到乞讨的老人面前,递给老人:

“老人家,趁热吃下吧……”

那老乞丐一双眼望着母亲,对母亲说:“好人一定有好报,善人一定有善报……”

我记得,那天母亲始终没有吃饭。在我们兄弟几个都吃完后,她才草草地吃了一口。

那天晚上,我们兄弟几个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们不解地问母亲:

“妈妈,你没舍得吃,怎么给了那要饭的?”

“那么大岁数了,出来讨饭,实在是不容易啊……”

“那你不饿肚子了吗?”

“我不饿!常言说:因为没儿舍口饭,因为没女儿舍身衣……”

“那你可是儿女双全的呀?”

“那积善行德也是人的美德啊……”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篇4

撰稿人 南洋演讲人 南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邮政局的一名新兵,很荣幸参加今天的演讲比赛。我演讲的题目是《一名党员 一面旗帜》。

当翻开历史尘封的烙印,激昂的旋律响彻云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唱出了广大人民心声。我们是幸运的,出生在一个和平、繁华的年代,没有体会过衣不裹体的尴尬,更没有体会过生命威胁的恐惧;无法真实地感受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解放前后新旧中国那鲜明的对比。但这丝毫不会让我们忘记那九十年的沧桑巨变、风雨历程。

党自诞生的那天起,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日益成长,领导了震惊世界的中国革命,推翻了长期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让中国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为实现富民强国的梦想而不懈努力。这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决走群众路线;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三个代表” 1

重要思想更加明确了党的性质,“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党的指导思想;八荣八耻,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道德标准。九十年的风雨沧桑、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永远不落的红太阳。

从汶川大地震到玉树地震,从2008年的南方大雪到舟曲特大泥石流,不管是任何的天灾人祸,中国党产党员总是身先士卒,勇往直前,总是第一时间前往事发现场。他们无视生命的危险,压不垮,打不败,高擎党的旗帜,为广大人民带来希望,带来光明。中国共产党员用他们的鲜血铸就了和平年代欣欣向荣的生活,入世贸、办奥运、开世博更能体现在党的领导下民富国强。正是因为共产党员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才能向世界展示祖国的飒爽英姿。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我们邮政人中飘扬着同样的“旗帜”。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一名普通的乡邮递员、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王顺友。20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平凡的工作呈现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

其实在我身边还有许多像王顺友一样默默无闻的共产党

员,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平,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献给了邮政事业。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要带领团队前行,做好表率,真正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县邮政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业务量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增幅连续几年在哈郊县名列前茅。

爱党敬党已不再是凌空于生活的单纯的誓言。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又能为我们的党做点什么呢?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时代为己任,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服务于人民为宗旨,立足于邮政事业、做好本职工作、坚决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要把实现自我价值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为我县十二五规划添砖加瓦,为早日实现江北特色中等城市的伟大蓝图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我相信凭借我对党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早日通过党对我的考验,加入这个伟大的组织,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篇5

我是来自压气站的郭海亮,大学期间,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作为一名党员要思想上政治上过硬,我知道作为一名党员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我也知道作为一名党员,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也许是阅历的浅薄,开始的我一直无从深刻理解一名党员的价值,直到我参加工作,直到我的队长,一个普通的党员,用行动告诉了我一切。

不曾忘记冬天的那个零点班,寒冬腊月天气特别特别的冷,到凌晨三点多一个至关重要的自动阀门冻住了,失去了作用,需要立刻为其解冻并保持畅通,外面零下十六度,刺骨的北风肆虐着这个漆黑的夜晚,撕破了深夜的宁静,离地面20多米高的塔顶上出现了他瘦小的身躯,因为那个冻住的阀门就在那里,它需要立即解冻,可现场又没有保温材料,库房保管员早已下班,此时,我的队长,他,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直接把身上的棉袄脱下来,将阀门裹的严严实实,不久阀门终于解冻了,可他,我的队长,真的冻坏了,为了使阀门不再冻堵,随冻随开,他站在阀门现场盯守着,盯守着,直到天亮,直到交接班…..当电话那头汇报说居民区的供气一切正常,居民可以吃上热腾腾的早饭时,大家终于舒了一口气,此时队长红通通冰冷的脸上露出了“僵硬”的微笑。这就是我的队长隋海滨同志,参加工作20年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常对我说:“党员,平凡的两个字赋予了不平凡的身份,我们是党员,这是我们的骄傲,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必须肩负起应有的使命,那就是作为一名党员,一言一行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要努力成为群众心中的一面旗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困难面前不低头,脏活累活抢着干,在他的带领下,才有了我们这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队伍,为您手中的一碗热饭为您睡前洗一个舒服的热澡贡献着我们的力量。

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德利公司还会有许多脏活,许多累活,有许多环境极具艰苦的工作,这就更需要我们共产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坚信每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下一定会有一支坚强的队伍,我们坚信这支队伍一定会团结一心,一定会拧成一股劲,一定会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心得体会 篇6

党员不仅仅是一种称号,更是一种责任的象征,“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它要求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这盏灯,这面旗,应该是明亮,应该是鲜艳,应该是火红,既要照亮自己,更要照亮了别人,使群众满意,给党旗增辉。

一、做“讲政治、顾大局”的旗帜。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执业理念;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二、做“严于律己”的旗帜。

自觉遵守执业道德,公平正义、廉洁执业,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履行党员义务,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积极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遵纪守法,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

三、做“永葆先进性”的旗帜。

不断增强党性修养,保持政治思想纯洁,提高品质和能力,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具体地讲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增强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讲政治上狠下功夫,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新形势下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增强政治辨别力。二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脱离低级趣味。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把自己真正培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三是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朴素的作风。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一种精神境界,是共产党人风范的体现,是完成我们事业所必须的。必须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共产党员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这才是正常、合理、理所当然的。

四、做“爱岗敬业”的旗帜。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熟练掌握律师业务知识和技能,在律师执业中成绩优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时刻以饱满的热情,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既要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要广泛涉猎,学习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趋全面,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五、做“创优争先”的旗帜。

创先争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续,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终身追求,每个党员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让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创先争优推动科学发展中,身为党员要有韧劲,坚持不懈,勇于攻坚克难;要有思路,改革创新,大力推动科学发展;要有激情,人人争先,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要有贡献,求真务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形成“干事创业、建功立业”、“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共产党员是一面旗帜 篇7

一、开展课外活动, 渗透德育教育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选修课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联系, 拓宽知识面, 发展兴趣与特长, 培养能力, 为学生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课外活动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开阔知识视野、发展个性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 利用课外活动课进行德育渗透, 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劳动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二、结合化学教材, 进行德育教育

(一) 道德教育

当今的青少年很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便娇生惯养, 家庭的宠爱、生活条件的提高, 极易造成唯我独尊的心态, 缺少团队精神, 因此在化学课程中, 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比如, 在面对开放性试题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探讨, 指导他们根据不一样的内容探索问题, 形成互补, 让学生拥有更多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 并在探讨中看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又如, 在开展探索性实验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组合, 共同设计实验, 共同开展实验, 共同研究, 一起解决问题, 利用交流协作, 达到同学间互相影响、互相启发的教学目的, 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

(二) 法制教育

化学中有一些关于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相关内容, 存在于高中化学各环节内, 如酸雨和环境治理、NO2和光化学烟雾、氟里昂给臭氧层带来的影响、聚氯乙烯与“白色污染”等。教学时, 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 提高学生爱护环境的思想与责任心。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率先示范, 教导学生爱护环境, 不能只放在嘴上, 而要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琐事做起。

三、阅读感人事迹, 融入德育教育

在学习“钠的化合物”时, 提到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一心想着祖国, 努力刻苦的事迹。在美国留学8年取得博士学位以后, 他毅然放弃外国的优越条件, 凭一腔爱国热情回归祖国, 建立了具备世界领先水准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后, 天津被攻陷, 侵略者逼迫永利厂合营时, 侯德榜坚决反对, 果断拒绝, 后带人来到四川, 建立了新的工厂。在他不断的摸索与实验下, 最终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享誉中外, 给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通过对“王水”的学习, 提到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中被逼离开祖国的故事。为表明必须回国的决心, 他把诺贝尔奖牌偷偷放在王水里。后来纳粹侵略者来到玻尔的房子, 那瓶溶解奖章的王水溶液并没有被侵略者发现。战争结束后, 玻尔再次从溶液里还原了金, 并再次做成了诺贝尔奖牌。第二次做成的奖牌显得更为珍贵, 因为它融入了玻尔的一片爱国之心。讲解“氧族元素”时, 重点介绍一生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告诉学生她把辛苦钻研得到的元素叫做“钋”, 以此来纪念自己的国家波兰。当然, 在高中化学课本里, 还拥有很多事例能够引用, 这些事迹能够提升学生关注科学、心系祖国的优秀品质, 是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

四、注重环保, 关注德育教育

随着工农业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们的生活模式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爱护环境, 爱护地球已变成人类迫切的呼唤。在这一形势下, 把环境爱护内容融入化学课程之中,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有关键意义。我认为课学中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 发掘化学课程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 从学生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出发, 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 在讲授二氧化硫时,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硫是一个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是变成酸雨的关键成份, 它可导致水质酸化, 破坏树木、庄稼。

(二) 规范试验操作

上化学实验课的时候, 对药品制定了用量与浓度。如果采取微型实验, 不但方便讲授, 而且易于操作, 更容易使学生学习与记忆, 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改进实验操作

把某些有毒物质参与和生成的实验加以改革, 让操作越发合理和有效, 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废品量, 提高学生的环保观念。比如, 铜和浓硫酸的实验需要进行演示, 依据课本上的方法, 坐在后排的学生很难观察到, 效果不显著, 但改成学生实验就会有很多二氧化硫产生, 污染非常严重。针对这一点, 我们可以把实验里的铜屑改成呈螺旋状的细铜丝, 铜丝和浓硫酸相碰就会发生反应, 分开就会结束反应。如此一来, 不仅能够让学生轮流查看和操作, 还能让二氧化硫的产生达到最小程度。

总之, 化学学科源于生活, 服务于社会。只要我们拥有德育意识, 合理选择化学知识和德育因素的最佳结合点, 就一定会让学生在知识与品格上收获更大的进步, 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摘要:化学作为一个把实验作为基本内容的学科, 其关键内容是研究物质的构成、特性、作用、制作等。表面来看, 化学课程和德育教育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只要细心观察和探索, 便能看出二者之间拥有很多方面的联系。如果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时, 进一步提升政治观念与思维道德品质。本文即对化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展开探究, 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参考。

尊重自然是现代生态学的一面旗帜 篇8

唐锡阳先生也借此机会提出一家之言,畅谈我们为什么要尊重自然,什么是“以人为本”。

本文即将收入再版的《唐锡阳绿色沉思与百家评点》一书中,本刊分两期连载。

“以人为本”不能套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何先生郑重地申明:“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

我佩服何先生的郑重其事,但“以人为本”,就如同“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天下为公”等一样,只是政治、社会,人类领域中的一个口号,一个准则,一个理想,一个目标,只能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套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当然以自然为本.以生态为本,以生态规律为本;在这个领域谈以人为本,根本谈不通,也行不通,甚至是背道而驰。在历史和现实中,可以找到很多很多的教训。

狼猎食家畜,危害牧业,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应当消灭。但狼被消灭以后,草食动物失去了控制,暴发性地繁殖,给草原带来了灭顶之灾。人们为了恢复草原,恢复生态,不得不又引进狼群,就像现在欧美一些国家所做的。这也可以说是从“以人为本”到“以生态为本”的认识的一种转变。

在我国“大跃进”年代,人们认为麻雀危害庄稼,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把它列入“四害”,在全国上下发动了一场消灭麻雀的人海战术。等麻雀不见了,害虫暴发了,才发现麻雀有控制害虫的一面,而且是其主要的方面,于是转而“以生态为本,把麻雀排除在“四害”之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挂牌世界自然遗产的规定很明确,即保护它的原始性和完整性,这完全符合生态学原理。而在我国的张家界、黄山、泰山的一些人却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实际是以市场为本,以赚钱为本,大搞缆车、悬崖电梯、股票上市以及各种不伦不类的垃圾建筑,把自然遗产搞得面目全非。这是糟蹋自然遗产,也是糟蹋“以人为本”,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

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和催生激素、转基因产品等等,也可以算是“以人为本”的产物,对人“益处”多多。但从《寂静的春天》开始,这些产物正在接受“以生态为本”的检验,证明了虽然从“以人为本”出发,但它们达不到“以人为本”的目的,反而可能 “与人为害”。因为它不符合生态规律,违反了“以生态为本”。

同样的道理,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开垦湿地,滥猎动物,超载放牧,如果当初从以人为本来看,也不算什么问题,但现在从生态学和生态规律来看,可能就是一场灾难,而这种灾难不能不降及人类。经历了这么多年,这个道理,现在很多人也应该懂得了。

目前又出现一些新的动向,为了防御沙尘暴,动员大家到草原,荒漠地区去种树。树和草本植物、灌丛植物不一样,需要吸收和蒸发大量的水分,在干旱地区种树,就等于安装了许多抽水机,结果是树活不了,草和荒漠植物也没有了,土地更沙化了。还有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为了美化环境,就搞了许多的洋草坪,洋草坪只适合“洋”环境,不适应“土”环境,因此必须特殊护理,需要勤拔杂草,需要施用农药化肥,需要灌溉大量的水,反而增加了环境的负荷与污染;他们又出新花样,把野外成千上万的大树搬进城。“树挪死,人挪活。”结果这些高龄而又庞大的树在搬运和挖了再栽的过程中,死亡率很高,有的高达百分之九十,而每一棵树的成长都需要几十年、一百多年,它既需要所适应的生长环境,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是暴发户有钱,山村人穷困。这种交换的严重后果是生态遭殃。现在山羊绒的市场价值很高,就盲目地发展山羊,改变了草原的畜牧结构,历史选择适合在草原生长的绵羊、骆驼被山羊代替了。而山羊那种“一次性消费”的食草方式——连草根都不留,彻底破坏了草原生态,最后是骆驼、绵羊和人均无立足之地,山羊也发展不下去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想人们这样那样做都是有道理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人类(经常是某些人)为中心,过分强调人类(经常是某些人)短期的片面的利益,他们没有想到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应当以生态为本;而且“以生态为本”和“以人为本”并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人们在实践以生态为本的过程中,就包含着人的利益,生态伦理、绿色文化和人文关怀是一脉相通的。这也算做如何处理个体与全体、局部与全局、目前与长远的关系吧。但我们不能颠倒过来,让大自然服从于人类,让自然规律服从于社会规律,让“以生态为本”服从于“以人为本”。

何先生的意思是,如果敬畏自然,人类就会无所作为。我的认识刚好相反,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有作为,甚至是大有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荀子说得非常好:“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应之以乱则凶”的事例前面说了不少,这里说几个“应之以治则吉”的事例。

我三次拜访过四川的都江堰,那确实是一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它完全是按着自然的山势和河势,用“鱼嘴”把奔腾不息的岷江劈为两半,西边一半江水通过闸门向外江流去,从宜宾汇入长江;东边一半江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宝瓶口“,限量流入内江,灌溉着几百万亩的成都平原。无须任何外来的能源,涝有外江自动分洪,旱有内江自流灌溉,二千二百多年以来,都江堰形成了一个“天府之国”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2001年3月庄严地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都江堰的山旁还屹立着一座雄伟的寺庙,是世界上惟一尊水利专家为神的殿堂。我劝研究水利的人都去庙里看看,从李冰身上吸取一点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的灵感。遗憾的是在水利界竟有人还要在离“鱼嘴”只有1310米的上游,另建一个大型的杨柳湖水库,如此将彻底摧毁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由于遭到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个水库“暂停”了。但上游6公里处的紫坪铺水库仍在修建.应该说这是水利界一件很丢人的事。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也是一种有五百多年历史的人工生态系统——水体和陆地交互作用的成功典型。塘泥肥桑,桑茂蚕壮,蚕壮丝多、屎多,丝多收益多,屎多鱼肥,鱼肥塘泥养分多……这种物质和能量顺利传递的生态平衡,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扩大了经济效益。每年可以获得八造蚕丝.每亩产鱼千斤以上。所以这一带平均每平方公里养活600人,成为我国农村最富裕、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而且这种生产方式已经扩散到其他领域和其他地方,如草基鱼塘、垛基鱼塘、果基鱼塘、稻-苇-鱼、稻-鱼-麻等等。可惜在经济开发的大潮中,珠江三角洲这种典范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日益被蚕食了。

我国由古至今还可列出许多著名的伟大工程,如秦代始建的广西灵渠、新疆吐鲁番的坎尔井、河西走廊的“金张掖、银武威”等等,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杰作.都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既保护生态、又造福人类的成功典型。

这是历史,现在人们有了生态学,懂得了生态规律的重要,因此自觉的行动就更多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生态旅游、生态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等等,如雨后春笋,尽管有些做得还不够好,还不够完善,甚至也有个别“挂羊头,卖狗肉”的,毕竟说明了生态学已经赢得了人心,连不关注生态、不懂得生态的人也要利用这块招牌了。当然,人们有生态意识,有生态观点,肯向自然学习,向生态学习,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绝不是喊几个口号,搞几个样板,问题就解决了。生态是客观的,是复杂的,是千差万别的,认识是逐渐的,正因为如此,在尊重自然的情况下,人不仅是有所作为,而且是大有作为。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它有着光辉的前程,也经历着艰难而曲折的道路。特别是具体到每一门科学,在研究客观世界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的时候,有成功,有失败,有否定,有否定的否定,遭到批评与反对是正常的。真正的科学不怕批评与反对,越批评越科学,越反对越科学。

现在有人喜欢用“反科学”的帽子来吓唬人,这正好说明了他的思想法、态度不科学。

纵观近百年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应该看到许多的科学成果好比一把双刃剑,用荀子的话来说,它既带来“用之以治则吉”的福祉,也带来“用之以乱则凶”的祸害。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福祉多于祸害。这问题不在科学本身,而在实践科学的人。我想起了圣雄甘地的一句话,而且越想越深刻:“人类的伟大之处,与其说是善于改造自然,不如说是善于改造自我。”

譬如人类要改善生活,就发展农业、牧业、林业,纯农、纯草、纯林有益于管理和提高产量和品质,但这不合乎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则”,大自然就“差遣”了一支别动队——害虫,来干扰纯农、纯草、纯林。(注:我这里多打几个引号,是避免有人误解,我把大自然人格人性化了。全文同。)人类很苦恼,很无奈,几经努力,终于发明了DDT。这个伟大的科学成果还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实践的结果,农药并不能消灭害虫,因为农药会增加害虫的抗药性,会杀死害虫的天敌,会残留和转移到土地、水源、植物,动物和人体之中,从而开创了一个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危害人体健康的时代。于是人类不得不转变方向,用改变作物的抗虫性、调整种植格局和生态管理的办法,来控制虫害和发展农林牧业,至今问题仍未真正解决。DDT在许多国家早已禁用了,而在我国却是屡禁不绝。人类要真正认识这个问题,我想至少需要一百年。

至于控制水害的问题,人类的认识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这要从鲧禹治水说起,这个故事真实到什么程度,可以留待历史学家去考证,但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治水精神却值得我们深思。鲧以堵治水,失败了,因为他违反自然规律;禹以导治水,成功了,因为他顺应自然规律。当代治理河流,无论中外,仍然是这两条路线,即主要是工程治水,还是生态治水。工程治水的主要标志是筑堤筑坝,强调人的行为,用“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生态治水的主要标志是保护森林,保护湿地,强调尊重自然,用“自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主张生态治水,并不排斥工程治水。都江堰也算一“坝”,谁反对呢?河狸在筑坝拦水,人类也在筑坝拦水,过去在做,现在在做,以后还会做。河狸能量小,啃树筑坝即使对自然有所破坏,自然也有能力修复,而人类筑坝是越筑越多,越筑越大,越筑越高,而且是跑马占地,不给任何河流以任何喘息。有人要提个意见,他们便把问题推向极端:“环保主义者就是反对所有的修坝。”对这句话我提三个意见,第一、我不同意用“环保主义者”这个词,正如我不会称呼这些人士为“水利主义者“一样;第二,反对无节制地筑坝并不只是关注环保的人,它包括各方面人士,其中就有一些有良知有历史责任感的水利工作者。第三、我们从来不反对所有的筑坝,在什么地方筑坝?什么地方不筑坝?筑多少?筑高坝还是低坝?是有原则区别的;同样的道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并不是原封不动。人类要改善生活,社会要前进,大自然也永远不会重复自己,原封不动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么动?是根据主观的愿望“以人为本”来动,还是根据客观的规律“以生态为本”来动。何先生说要权衡轻重,我看重在后者,不在前者。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是重中之重。河流是流动的,是有生命的,河流是一个生态系统,河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人类文明大都诞生于大河两岸,并非偶然;而文明的衰落,却又与大河流域生态的破坏息息相关。沿黄河流域的历代古都西安(镐京)、长安、开封(汴京)。洛阳便是一例。古看黄河,今看长江,当长江变成“黄河”的时候,黄河又开始断流了。中国在五十年之间,已经建设了八万多座水坝,其中大坝的数量已经接近世界大坝总数的一半,如果我们再把全国的江河都变成梯级水库,完全改变了山河的自然格局,就会将所有河流流域的生态破坏殆尽,有河无流,污染和淤塞频频告急,再加上堤坝老化和病险的速度相当快,面对着残破山河中这一堆堆水泥垃圾,我们的子孙又将如何收拾?我想一个从客观、从全局、从历史、从绿水青山和子孙后代着眼的人,是不会不考虑这些问题的。

正是在这种种认识的过程中,引发人们要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究竟应该是以主观为本,还是以客观为本?以某些人、某些集团为本,还是以整体人类为本?以一两代人的利益为本,还是以千秋万代和万物一体为本?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为本?正因为如此,才逐渐形成了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与生态伦理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产生了人对自然的态度的转变——从藐视自然到尊重自然,因此我们才宣扬生态伦理,宣扬爱心,宣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的已故妻子马霞——一个钟爱自然和执著环保的美国人,说过一句感染过很多人的话:“热爱大自然的人都是好人。”我相信,这种天人交汇的精神力量可能比孔子、释迦牟尼、雷锋的意义还要深远。认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把爱心扩展到大自然没有可操作性”的何先生,可能不会存有这份心情,但我们中很多人以及我们的后代,也包括何先生的子孙在内,一定会热爱大自然,这是一定的。

如果你希望把你的阅读感受与人分享,或者你希望购买《错错错——唐锡阳绿色沉思与百家评点》这本书,请与唐锡阳先生联系。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东里17楼7门503 邮编:100073

党是一面旗帜 篇9

党是一面旗帜

----读《共产党员在改革大潮中》后感

设计艺术学院B工设101

张瑞远***

记得第一次接触党的时候,我还很小,是从外公那里知道的。但那时,对党的认识却很模糊,只知道党是一个很伟大,很优秀的组织,是让新中国取得胜利的集体,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渐渐地,我长大了,走过了少先队员的岁月,向往着更高的追求。在初中的日子里,我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一名团员,明白了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助手和后备军,要以团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更要以党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进入大学后,参加了学院里的第30期团员培训,这是我第一次真真正正的接触了党,也开始明白了为什么只有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为什么党永远都是伟大的,是神圣而不可取代的。

因为党是一面旗帜,一面指引着中国人民前进的旗帜。

在硝烟迷漫的年代里,在战火烽飞的岁月里,是党的引导,带领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争取到了幸福,让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下的老百姓获得了自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在毛主席的带动下,中国工农红军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党的一项项重大的决策,指引着中国一步步的从穷困走向富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变革,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我们找回了离家多年孩子——香港、澳门。“求同存异”的思想,让我国的其它党派在中国的领导下和平共存。

因为党是一面旗帜,一面忠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旗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不变的宗旨。党把自己永远都看成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儿子,也为了人民而不停的奋斗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就是这样要求自己,提醒自己永远都是群众中的一份子,是一个普通人;党员没有特殊,但却要以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因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党坚定不移的放弃个人利益,以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和实现作为党的工作是否完成的唯一标准。雷锋、李素丽、任长霞等多少令人称赞的先进人物,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

因为党是一面旗帜,一面严以律己,不断进取的旗帜。

自1921年成立以来,到2005年,中国走过了84年的风风雨雨,但她依然年青,风采依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斯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不断的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

“党在我心中”读书征文

对其进行的研究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并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的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坚决抵制不良的思想侵蚀党,危害党。党的组织拥有最为优秀的中华儿女,虽然现在,在党组织中存在有腐败分子,但是他们不代表党,他们正在或将要受到党纪国法的惩罚,经过长时间的清理,最终都会将这些腐败分子一一排除。

如今党在我心中的形象已经不再是小时候那么模糊了,而是变得真切。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能看到他们的踪影。在我的心中,已树下了党员的光辉形象,它给予了我灵魂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激情,将伴随我一生。

“三个倡导”是一面高扬的旗帜 篇10

杨永志

2013-1-19 6:49:33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9日 11 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首次纳入到党的纲领性文献之中,为我们树立起了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三个倡导”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自觉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要求更加明确。近些年无论是实际工作者还是理论工作者,对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声很高,期待非常热切。特别是有些理论工作者,率先开展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探讨,一些重要报刊传媒也进行了大力的推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提出来,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最高追求给出简明回答的意愿,更体现了我们党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使用了“倡导”和“培育”的字眼,这既是一种开放性的表述方式,也能体现党对理论创新的审慎态度,不仅为今后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认识、培育、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有充分余地,又可避免在理论概括上犯主观主义错误。“三个倡导”就是一面新旗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个倡导”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对理论发展和实践指导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在社会运动进程中需要也应当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适时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具有非凡的意义。

其二,有助于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面对国际国内条件变化造成的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保障我国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发掘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亮出自己的精神旗帜,有助于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团结和凝聚起来。

其三,有助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思想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体系。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通俗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其四,有助于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和普及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当前,人们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正发生深层的碰撞,人们的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与整合都遭遇了困惑、疑虑和迷茫,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新的社会主流价值的渴望和探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应对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挑战的关键。

其五,有助于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近年来,《光明日报》和《学术月刊》等新闻媒体和学术刊物发起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大讨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变成全国性热议话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现阶段应该倡导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将进一步引导相关讨论的健康发展并走向新的高度。

“三个倡导”的提出,推动理论工作者积极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总结经验并开展深入的研究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基础上,尽管我们的认识加深了,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仍任重道远。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任务,除了深入学习其精神实质外,还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其一,进一步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群众易记和熟知,真正发挥理论武装群众的作用;其二,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提高它们引领社会思潮的互补性和实效性。

回顾和总结近几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虽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也不能否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学术探讨,同时存在一定的偏颇,需要我们继续总结经验并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不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更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村学校的一面旗帜 篇11

多年来,在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的背景下,红庙中学的学生数不降反增,1300多名学生中有一半来自于其他乡镇。全校56名教师,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且他们大多是“民转公”教师,或是红庙中学的毕业生。他们从不抱怨,坚持以爱育爱,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孜孜以求。

民主化和精细化管理让学校摘掉了“红老九”的帽子,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1987年,龚庆华成为红庙中学的第九任校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红庙中学因连年考试成绩在当地综合排名第九(倒数第一),被人们笑称为“红老九”。当时学校生源萎缩,教师人心不稳,科班出身的教师大部分“流失”,留下来的绝大部分是“民转公”教师。

龚庆华认为,“红老九”是压在全校教师心头的一块巨石,要突破学校发展困境,唯有首先通过改革凝聚人心,然后带领全校教师谋求发展。于是,经过学校领导班子和职代会充分酝酿和反复讨论,学校决定推行“绩效考核”,即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量化评价,评价结果与工资挂钩。此举开监利教育改革之先河,并不断完善,沿用至今。

在绩效考核面前,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人人平等。这项在当时看来似乎不近人情的改革,彻底改变了教师慵懒散漫不作为的工作状态,给每个人的工作立下了“规矩”,明确了个人教育教学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此后,红庙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开始走出低谷,并且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2000年前后,红庙中学生源锐减,虽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没什么影响,但此时全县实行撤点并校,这意味着如果教育质量上不去,“红庙中学”的名字有可能将不复存在。

第十一任校长龚振华根据校情和撤点并校的严峻现实,明确提出了“要把B类学校办出A类学校水平”的发展目标,他在完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学校制度建设的力度,抓实抓细教学常规,学校一切工作服从并服务于教育教学这个中心。

生产关系的调整与优化,带来的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攀升。2003年,在监利县中考质量综合考核评价中,红庙中学一举跃至全县前三强,彻底摘掉了“红老九”的帽子。

1995年大学毕业后,舒成名回到母校红庙中学工作,从一名普通教师一步步走上校长岗位。在他看来,红庙中学的发展得益于建立健全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是民主化和精细化管理让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好。

目前,红庙中学的制度体系,包括各类计划、方案等共计二十八大项,涵盖教育、教学、教研、安全、财务、后勤、奖惩等方方方面,学校实现了制度管理无死角的目标,每一项工作均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这些制度之所以“立”得住、能管用,是因为这些制度都是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后才颁布实行的。试行中如果存在问题,再征求意见和建议并组织职代会代表讨论,直至通过为止。比如,学校工作计划,首先由校长起草,然后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最后形成正式文本并在学校例会上发布。

在红庙中学,学校每一项制度的管理与落实,都有专人负责。例如《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和《值周教师职责》由该校党支部副书记兼政教主任负责管理实施,各班班主任和值周教师积极协助。学校对值周教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精细化的管理,让红庙中学始终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并且每一项工作都有“规矩”,每一个岗位都有职责和目标。舒成名说,是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了红庙中学这列火车的规范健康运行。

每个年级每个学生都是重点,把教学常规做到极致,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的教育质量才会“屹立不倒”

红庙中学为什么能创造农村学校的奇迹?舒成名说:“在红庙中学,我们的管理不仅看重结果,更重视过程和教学常规方面的细节。”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重点是哪一个学年?很多学校理所当然地确定为九年级。“管理要从基础、源头和过程抓起。”舒成名认为,在管理策略上,九年级是重点,但七年级是基础,八年级是关键,所以同样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舒成名说,“这如同我们跑步,开始拼命跑,而中途不断掉队,那最后还怎么冲刺?”红庙中学提出了“一年中考三年抓,注重七、八、九年级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同时注重各个年级的侧重点”的管理思路,即七年级侧重习惯养成教育,八年级侧重学科平衡发展,九年级则坚持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有效的常规教学管理是提升教学质量最有力的保证。在常规教学管理中,红庙中学坚持做到突出“五个环节(即集体备课、教案编写、课堂教学、单元过关和作业设计与批改)”和严把“一个关口(即常规检查关)”,按照常规检查制度,做到推门听课与上公开课相结合、月末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并公开评分评级。

每次月考,对红庙中学的教师们来说,并不是对教和学的简单检测,而是通过考试抓好教与学的全面分析。质量分析不单单看分数,还要看“三率”(及格率、优生率和低分率),更要从知识、能力、智力,从课内、课外,从教法和学法,从师生互动、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既总结成绩和经验,也要查找知识上的缺漏和教法学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而采取分层指导和课后补救等措施。

在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红庙中学教师发现:学校优等生数量不多,进步空间较小;中下等生人数众多,进步空间往往非常大。为此,学校倡导“培优补差”,重在“补差”的教学策略。

舒成名说,学校班班有绝招,人人有妙法。上学期狠抓学习兴趣,攻优提能;下学期开展生生结对搞竞争,利用擂台赛、小考比、大考评,不抛弃,不放弃,调动积极性,分层促提高,消灭低分率。

课堂教学的优劣是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靠全校教师。比如,张志利老师探索并运用“243”课堂教学模式,即每节课按2∶4∶3的时间比例,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总结”三个步骤来实施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张志利老师总是“蹲”下来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和困难,想办法帮助其解决,与全班学生交朋友。

作为学校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张志利还组织和指导语文教师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分年级分层次编写了《记叙文写作层级训练》,让学生不再“怕作文”,并在学校成立了“荆蕾文学社”,学生慢慢由“怕作文”到“爱上作文”。

红庙中学采用教师积分评价制度,按照《红庙中学教师常规教学奖计算方案及教师积分办法》,把每学期教师任课班级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折算成教师的绩效积分,以此来兑现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同时把教师积分作为教师评优表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在红庙中学,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没有“权威”,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每个年级每个学生都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都是老师们关注的对象,他们通过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舒成名说,如果能挖掘出全校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那么学校的教育质量能不好吗?

围墙可以围住学生的人,但围不住学生的心,尊重并关爱每一个学生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文化

红庙中学地处江汉平原,四周沟渠纵横,但学校没有围墙,只有一条护校河。

40多年前,红庙中学搬迁至现址,受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学校一直没有建围墙,后来就在学校四周挖了一条护校河,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学生晚上去网吧怎么办?学校副书记兼政教主任蔡文华自豪地说,从学校到镇上开车需要20分钟,以前偶有学生悄悄溜出去上网的情况,而现在除开正常放假,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纪律,浅浅的护校河本来就拦不住 “铤而走险”的学生,如今基本上算是“形同虚设”。

“围墙围住的是学生的人,但围不住学生的心。”舒成名说,在红庙中学,不搞教师跟班上、不搞大循环、不办实验班,但每个科任教师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了如指掌。

学校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留守青少年实行“爱心包保”,即生活上知情、学习上引路、成长中保护。每名班主任结对帮扶10名学生,每名学科教师结对帮扶6名学生。作为结对帮扶的导师,学校要求定期家访,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学校还争取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支持,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和资助。

多年前,季从明老师为帮助他们班上的学生唐国栋戒掉“网瘾”,最后发展到“陪吃陪睡”,后来干脆把他接到家里“同吃同住”。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国栋的网瘾慢慢戒掉,后来以不错的成绩被一类高中录取。

在红庙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没有“真空”地带,他们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和呵护,竭尽所能,全力以赴。

承担九年级思品三个班教学任务的学校工会主席薛东辉,承担九年级历史三个班教学任务的总务主任李玉华,都是九十年代从村小选拔到红庙中学的。像他们这样“从田埂上走出来的教师”,在红庙中学占一半以上,其中“民转公”教师30多人。舒成名说,这些老教师非常敬业,不甘落后,生怕因为自己的工作拖了年级或班级工作的后腿。

张志利也是一名“民转公”教师,2000年从村小选拔至红庙中学任教,承担九年级语文、历史、生物、体育等多门学科,还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他积极钻研教学,2014年因教学质量佳和管理能力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他告诉记者,“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带主课,搞教研,干得扎扎实实,我们能不兢兢业业吗?”

张志利在学校还推行了“136”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即“1”个班主任助理,“3”套班委会,“6”个学习小组自主管理,学生不仅成了学习的主人,也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尊重并关爱每一个学生,已经成为红庙中学的传统文化,并且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在监利县教育局副局长周五一看来,红庙中学所创造的教育质量奇迹,依靠的是教师队伍精神和行为文化的巨大力量。

学校的“软件”比“硬件”更重要,是薪火相传的“红中精神”照亮了孩子们的发展之路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血脉,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舒成名说,红庙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之所以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红中人在工作中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红中精神”,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勤奋敬业的进取精神,爱生如子的博爱精神,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

上世纪七十年代,红庙中学所处的地理位置曾是一片低洼地,当时从异地搬迁过来时,镇里仅有能力建几间教室,而操场、食堂、厕所等教学生活用房和教学设施只能靠学校自己想办法解决。没有围墙,学校想出“土办法”,组织教师开挖护校河,肩扛背驮,一个冬春的工夫就完工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有40多名公办教师,因为大多是“民转公”教师,所以多属“半边户”,仅凭丈夫(或妻子)一人教书,很难养活家人。为了让教师们“安心从教”,学校利用勤工俭学基地,想出了“挖鱼池养鱼植藕,在田埂上种菜,还把学生的剩菜剩饭收集起来开办养猪场”等办法和举措,以便安排“半边户”教师家属“就业”。

近15年来,红庙中学勤工俭学收入达100多万元。靠勤工俭学创造的财富,学校修起了办公楼、学生宿舍、实验室、阅览室、仓库等,为学生添置床铺百余套,蔬菜、油料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事实证明,学校的‘软件比‘硬件更重要。”舒成名深有体会地说,红中人不等不靠,凭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一步改变着学校的面貌,实现了红庙中学“起步—崛起—腾飞”的发展目标。

或许,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大多竞争激烈,空气中会有一种“火药味”,红中人也爱竞争,但他们的竞争走出了狭隘的一己之利的局限,更注重团队协作。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的战斗集体。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首先体现在历任“校长”身上。学校的发展规划,不是一任校长一个样,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注重传承,像血液一样在人体循环。有的校长虽然离开了红庙中学,但是新校长们总会定期把老校长接回学校,虚心求教;老校长们有时不请自来,经常 “回家看看”,并根据听到的新情况和看到的新问题,出谋划策。

在采访中,红庙中学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给记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对红庙中学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淳朴的校风,纯粹的人际关系,让这所学校如此“与众不同”。

现年50岁的季从明,曾经有过几次更好的去处和发展机会,评委老师一看他写的板书,就说“不用上了,我们要了”,但他最终因为舍不得丢下自己的学生,而选择了放弃。2014年,季从明参评农村特级教师,因为没有专著而失利。他说:“我经常看余映潮等大家的教学视频,我虽然曾经是一名民办教师,但我绝不想落下‘误人子弟的名声。”

上一篇:制造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下一篇:旅游统计学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