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奇案》随想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富勒1949年发表的《洞穴奇案》虚构了5名洞穴探险者以抽签方式吃掉其中一人求生的经典案例和5个法官的判决,50年后,萨帕续貂之作又虚构了一个漏网的案犯和9位大法官的不同判决。《洞穴奇案》透过这宗虚拟的案例以14份判词生动、具体地道出了法是什么?让我明白了20世纪西方主要法学流派的主要思潮。在充满争论的多元法哲思想交锋中,我深刻地领悟到法律的价值在于对法律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更让人叹服的是法官们高超司法技艺,每一份法官意见书都抓住了法律是什么这个核心的词汇,并精准而富有深度地诠释了法的合理内涵,并建立起有论证效力的法律事实,由此法律是什么问题得到多角度的和全方位的揭示,这使我这个初涉法律的大学生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首先从支持有罪判决的法官那里我学到了理性,看到了法的理性特质:

1.法就是法律条文,罪刑法定,为避免司法权之滥用,保障法律的稳定性,任何人不应该超脱于现行法律规范。法官应“尊重法律条文,不允许任何例外。”①

2. 法律具有权威性,意识形态不应左右法律。

法官要坚守职责,坚持立法至上原则,不要试图对法律条文重新构建,要抛弃个人道德喜好,依法行事。因为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多元的,不存在一致的道德或正义,如果法官不顾法律去实施个人的正义,并使之成为规则,那就会冒犯和压迫道德观点与我们不同的人,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恶果。

3.法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立法机关而言,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离;对司法机关而言,道德与法律应相互独立。”② 法官不应以道德名义否决法律,或者以解释的名义混淆道德与法律。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确认了生命平等和神圣原则,“任何牺牲都必须是自愿的,否则就是违法的”③ 。威特摩尔没有主动牺牲,每个人都有义务面对死亡,吃掉他人自保不仅违法而且有损人性尊严、人之良善本性与核心价值的文化精神。难道肾病、肝病患者能枉顾他人性命取与之匹配人的肾或肝吗?

5.法律起源于合意和契约,但被杀者威特摩尔撤回了同意参与抽签杀人的活动。人们遵守法律的义务不是建立在道德义务上,也不是建立于权力之上,而是建立在我们要遵守它的承诺上。

6.法涉及经济学,本案也是一种“囚徒困境”,犯罪成本低于守法,无罪判决可能会导致悲剧重复发生。严格惩罚犯罪是预防犯罪的最有效手段,威慑是刑罚的真正基础。

其次,从反对有罪的判决中,我学到了宽容和人性。

是否要考虑到立法之目的?是否要考虑当时之具体条件,情节、以及当事人主观之恶性大小?面对高高举起的法律之剑所折射的道道寒光,我们还是不忍将它落下,因为法学也是人学。面对生存困境,人应该接受现存法律,还是抗争、违反法律?自由是人的本性,法律应以人的自由为目的,而不能与自由相抵触。即使对吃人者法学大师们也应从法律的角度论证、阐释、保护和扩大人的自由,探索着人类自身的解脱之道。本案对吃人者其苛以刑罚显然与一般民众的朴素法感情相违背。所以反对有罪的法官满含悲怜地表达了以下观点:

1.法是善良和正义的艺术。当法律迫使我们做出令人羞耻的结论,而只能借助于行政长官个人意愿的赦免,这就是承认联邦的法律不再彰显正义。我们不能做法律条文字面解释的囚徒,因此法庭可以拒绝法条的字面文义解释,经过法律目的的分析赋予法律相应的含义。通过法律解释能“纠正法律的缺陷,发展法律,寻找裁判依据。”④

2.本案实定法缺乏,没有管辖权,应依据自然法,应适用与当时处境相适应的法律原则(生死协定)。

3. 在法律不确定时,可以常识来判断。

法律为人服务才有意义,人是根本,人是法治的价值承载与归宿,“法源于人性,应从于人道,合乎人情,顺乎民心”⑤ 。因此,法庭应该考虑民意。

4. 从技术层面和结果看,紧急避难是正当理由。

一命换多命,公共政策支持人们选择较小的恶而不是较大的恶,更多的人活下来总比更少的人活下来好。另外紧急避难是法律,紧急避难抗辩在法官和法院可控的范围内,合理的紧急避险抗辩可以让那些即使是故意的被告被判无罪。所以紧急避难抗辩在这里不仅仁慈而且公正。

5. 从犯罪要件———动机来看,在此案中,被告杀人是唯一的求生选择,在人人有可能被吃时,他们选择以较小的暴力方式解决,所以他们并非“故意”杀人。

处在同样境地,暴力不可避免,由于人性的自我保存本能,人们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而惩罚被告有悖于法律的目的,起不到应有的预防、改造和震慑作用。

6. 从感情上,不能惩罚不比自己坏的人。

他们的判词以人性为根基,充满了对人类的悲怜,而且设身处地想问题。他们对人性抒发与人的行为规制的探索使我意识到法学也是人学,法官们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法律思想和判决。这使我对法是什么有了清晰、生动的了解,使我眼界大开。

另外,从两票弃权,使我看到了司法的两难处境:

1.法律与道德的两难。饥饿是杀人的理由,但10位英雄生命换来的4条生命被处死又何其荒谬。

2.本案欠缺法律规定,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使用不可避免;另外无法判断被困者是否拒绝了本国法律,起草了自己的法典来对付困境,这难以判断。

本案最后通过英国女王的特赦实现了圆满。而现实中问题复杂得多。法关乎正义、关乎道德、关乎理性与情感、关乎民意,关乎个体与群众、关乎平衡等。各路法学大师们雄辩滔滔,经过激烈的唇枪舌剑,难分胜负。他们激情碰撞中迸发的智慧光芒照亮了我的大脑与心灵,让我这个初涉法律的大学生真正领悟到了法的实质是什么?法是正义的生活之学,正义是法的“理念”和根源,正义的根源地位决定了法律和司法至上的权威。但法学的内在品格是人文精神,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尊严,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人之良善本性。法体现着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追寻,法应该向社会传递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理念,应该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质。而永无止境的法的真理性追求决定了同一案例不同的判决和法的不同流派。

同时我还更深地领悟到,法的执行者———法官,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莫大的胸怀,有时要不带个人好恶站在中立者角度断案,有时为了自己的正义感不得不弃权。每一次思想挣扎都是良知和勇气。作为法学律人不仅要了解法律的基本内核还要有具备深厚广博的人文素养和维护公平正义的道德良心,尊崇人性,树立牢固的法律信仰,才能把握法治的真谛,才不会导致法律的价值迷失。作为一个法律人我要学的还很多,要走的路好很长。

摘要:法是什么?法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在学习中我原以为自己很明确,但读完《洞穴奇案》,我感觉对法的定义不可掉以轻心,人性是复杂的,对法的真理性追求永无止境。

关键词:理性特质,人文性,感悟

注释

1[美]萨伯Peter Suber著,陈福勇,张世泰译.洞穴奇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17.

2[美]萨伯Peter Suber著,陈福勇,张世泰译.洞穴奇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57.

3[美]萨伯Peter Suber著,陈福勇,张世泰译.洞穴奇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117.

4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81.

5周叶中.法学归根结底是人学[N].北京日报,2015-11-23.

上一篇:乏汽回收技术在甲醇系统的利用下一篇:校园与周边安全防控体系建设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