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欣赏(精选12篇)

如何欣赏 篇1

抽象艺术是从原始艺术、中世纪的宗教艺术, 非洲和大洋洲艺术, 东方的文字、书法中汲取养料的。不少抽象主义作品表现出逃避现实、社会虚无主义的倾向, 国内外学术界对此评价不一, 但到底要如何理解抽象艺术, 特别是让我们的中学生能从理解到欣赏到有利的形象思维的开发, 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课题。

在西方艺术诸著中, 抽象主义、抽象艺术、抽象派都是同义语。它是属于现代派艺术, 它的宗旨是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写实美术传统, 强调表现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和对艺术形式方面的种种探索。一般泛指的抽象艺术, 包含两种类型: (1) 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 形成简单的, 极其概括的形象。如:英国当代最著名的雕刻家, 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青铜雕塑, 它被安放在英国英格兰地区一个贫瘠的山坡上, 两个人物一高一矮并排坐在那里, 面孔都是古怪的扁平状, 并各有一个孔眼, 可以透过后面的天空。虽然它是半抽象的雕刻, 但我们都能分辨男、女形象及体会到它带给我们的神秘的原始的气氛, 而且造型非常美。 (2) 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的几何构成。如:荷兰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 整个画面绝对没有自然的物象, 只画了一些由水平线和垂直线所组成的大小不同的矩形, 并配以红、黄、兰三原色和黑、白、灰。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闪烁的灯光和华丽的节奏。

抽象主义艺术的产生除了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外, 还受到工业、科学技术推动的原因。抽象艺术的产生是对写实艺术的补充, 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 激发人们的想象, 启迪人们的思维。

在弄懂了什么是抽象艺术后, 要让学生能具体地欣赏作品, 首先, 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抽象是人对事物本质、类型及内在真实的认识与表现, 是人们在纷繁和变化的自然中寻找秩序稳定的结果。

儿童和原始艺术家具有一种未经分化的幻觉, 他们的自我充斥着宇宙。因此我们常常为几岁小孩子的想象力而惊奇。比如你随手画一小圈, 问是什么, 小孩子们会有很多答案:鱼泡、水果糖、老鼠洞、眼睛……而初中学生大多只会说是句号。为什么年龄越大, 知识越多, 而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却越差了?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那么在后天的抽象训练中则可以有很多方法。如;对形体的抽象联想。先画一条直线, 让学生描绘。最初大多数学生只会说是一条直线。那再想想, 我提醒。就有同学说, 海岸线, 好!鼓励学生。地平线、河流、电线、管道等等……引出了很多抽象的事物联想。那更进一步用色彩表示情绪呢?如忧虑, 学生想了想, 用了低调的紫色、蓝色;表示喜悦, 用了明亮的红、黄色。其实学生是有抽象表达能力的, 关键看老师的引导。

除了培养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 还应在完成教纲的同时, 培养学生对抽象艺术的兴趣。可以把它浅显化, 让学生有种亲近感, 而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如讲到我国的艺术, 可以从我们密切相关的文字、标识讲起。至远古, 我国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 《人面鱼纹盆》中的图案, 人面和鱼纹都是抽象的, 青铜艺术的纹式, 再到我国的国画, 追求的似与不似之间、意境等, 都不是追求具象的形式, 但早被我们的祖先所运用了。另一方面, 在说到外国艺术中, 埃及的金字塔外形;希腊的几何风格时期陶器上的各种抽象图案, 更不用说近现代西方的众多的艺术流派等等。使学生理解了抽象艺术并不那么孤高难懂, 它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总而言之, 对抽象艺术的好恶, 它属于个人艺术价值选择的问题。不能让每个学生都选择和喜欢, 但作为一种教学内容, 它的确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抽象美术本身包含着一定的选型法则和基本原理,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造型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再加上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注重个性的独立、自我的拓展, 美术展览、电影、电视广告无不充斥着抽象的元素。其实, 抽象艺术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密不可分了。

摘要:对抽象艺术的好恶, 它属于个人艺术价值选择的问题。不能让每个学生都选择和喜欢, 但作为一种教学内容, 它的确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如何欣赏 篇2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 在潜移默化之中,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知道欣赏音乐是要通过听觉来感受的, 要使学生理解音乐形象, 首先必须懂得一些音乐基本知识, 还须对音乐有灵敏的感知能力。其次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 积累知识, 还能提高审美能力, 陶冶道德情操。但由于受应试教学模式的束缚, 课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迫当“听众”, 个性发展受到了压抑, 因此,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我们首先应搞清师生关系应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以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 以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为切入点, 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功力, 上活音乐欣赏课。

欣赏乐曲不像学唱歌曲那样, 比较形象直观。欣赏乐曲难度比较大, 直观性差, 再加上学生本身音乐修养不高, 审美能力低, 生活经验不丰富, 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因而对欣赏乐曲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情感难以理解, 更难产生共鸣。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 学生被动地耐着性子坐在那儿听, 久而久之会觉得欣赏很枯燥, 缺乏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听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呢?如在欣赏《国歌》歌曲中, 由于学生对歌曲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 难以产生共鸣。因此,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 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 学生一边听着《国歌》这首歌曲, 一边看着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动人场面, 体会到歌曲的内涵, 在欣赏《国歌》时,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 通过多媒体播放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手捧奖杯, 仰望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激动人心的画面, 通过这些形象、动画、声音,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不得不被这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乐曲所渲染, 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国歌韵律的神圣和庄严,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接着, 我再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名《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它曾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 将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显然, 在既定的情景中, 又了解了《国歌》的创作背景, 再学唱《国歌》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再如在欣赏《草原放牧》时, 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看由多媒体软件制作出的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画面, 并配上风雪交加、肆虐的声音, 学生听的认真, 看的仔细, 均被眼前的情景所渲染, 由此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何欣赏黑白摄影 篇3

尤金·阿杰的“老巴黎”经典作品<<

摄影艺术的先驱尤金·阿杰(Eugene Atget,1857-1927),从19世纪末开始,以一种明澈无比的视线,用一台18×24cm(接近8×10英寸)的大画幅相机,30年间,默默地记录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在消失的巴黎,包括历史建筑物、老街景色、商店门面及内景招牌、公园等等。

阿杰用十分朴实的视点拍摄巴黎,在他的作品中,被摄体的美是内含的,甚至是掩饰着的,具有彻底的视觉上的纯净性。

十分敬仰阿杰的安塞尔·亚当斯在1931年曾这样评述:“阿杰的魅力并不在于他能娴熟地使用当时的底版和相纸,也不在于他的照片中所显示出来的漂亮的服装、建筑物和人性,而在于他的公正的和亲切的观点……他的作品是他周围最简单的事物外貌的简明的揭示。”

阿杰在摄影的技术把握上,也达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他使用一台带木制三脚架的旧式相机,18×24cm的大玻璃干板,P.O.P相纸( Printing out paper )来直接印像,而且对照片做了金保护调色处理,才使得作品到今天还保存良好。

尤金·阿杰的摄影是一种十分纯粹的返璞归真的表达,非常朴实和超脱,也是摄影艺术最本质的体现。他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摄影家,但阿杰的表现方法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介绍和认可,这一点尚有待于我们更多的摄影人来研究和探讨。

黑白摄影是一种相对于彩色摄影来区分的摄影的表现方式,因为它采用黑、白、灰单一影调来表现,与现实的彩色世界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可以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的、带有明显主观特征的表达。在滤除了色彩因素的干扰之后,黑白影调的诉说力显得更加集中和突出,它的摄影语言显得更加纯净。又因为历史的原因,使黑白摄影又多了一种令人怀旧的、典雅的情愫。

但如果从摄影爱好者的角度来欣赏黑白摄影作品,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从喜欢某一位摄影家的作品开始的。

>>黑白影调的极致:

安塞尔·亚当斯作品和“F64小组”的探索<<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1902-1984),在他长期的和多产的摄影生涯中,创作了一大批作品,其作用不仅为完美的摄影手法提供范例,而且表现了他对美国西部风景摄影的权威性。他还具有强烈的意识使荒原恢复它的美丽,使人们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这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这一点在中外摄影家里面也是难觅先例的。另外,他特别重视摄影技术的完善,并且坚持对摄影操作方法的严格控制,这一切更增加他的作品的信誉和声望。

亚当斯在中国也是影响很大的摄影家之一。很多摄影人都知道他在摄影教学的实践中,创造出一套曝光、冲洗和制作照片的方法,叫做“区域系统”(Zone System)。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大画幅摄影形成一股不小的风潮,参照亚当斯的理论来实践黑白摄影的摄影爱好者也为数不少,国内也终于有收藏家倾巨资购买了亚当斯的原作,使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亚当斯的真迹,可喜可贺。

但怎样来理解和欣赏亚当斯的作品,国内摄影界长期也有一些分歧和争议。有一些把纪实摄影、报道摄影当做摄影第一大任的摄影人,十分可笑地将亚当斯的摄影当做“风花雪月”的风光摄影来看待;而另一种极端是把亚当斯“区域系统”技法当做技术至上来信奉,追求一种片面的技术表现。

相机和方法都是摄影表现的工具而已,我们欣赏亚当斯作品时,应当把他同艾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保罗·斯特兰德的交往中,承接了“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的理念,为探索摄影艺术的本质,最终和其他几位加利福尼亚的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伊莫金·坎宁安等共同创立了“F64小组”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区域系统”技法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扩展摄影的表现语言,更加深刻展现影像的思想内涵的方法而已,并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亚当斯认为:“所谓伟大的摄影家,一定要能表达出一个人对摄入的景物的感觉,而且表达得完整充分,深刻精到,就是真实展现一个人心中对整个生命的感觉。要经由视觉展现内心的感觉,就必须对所使用的器材有最单纯的投入,必须在摄影创作和制作的条件中,作最清晰、最完美的陈述。”

把黑白影调做到极致,用摄影最根本的语言来充分地表达你的思想,才是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亚当斯黑白摄影技法的关键所在。

>>快照的美学: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

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当这个瞬间来临时,周围的诸种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最为协调的几何形态,并显示出某一事件的完整面貌。这个瞬息即逝的瞬间,就是决定性的瞬间。摄影就是能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准确地抓住各项因素都达到完美状态的最关键的一刻,并把这一特定瞬间固定下来。这就是法国纪实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决定性瞬间的快照(snapshoto)摄影美学。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在千变万化的人的活动中抓住一个快门机会,获得情感高潮或动态高峰。

在中国,布列松也是影响很大的摄影家之一。布列松使用一台徕卡135相机,抓拍生活中精彩片段,这需要对生活有深入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敏捷的手脚。

我们欣赏布列松的黑白摄影,在现实的生活或突发的事件中,摄影师如何挖掘出精彩的“瞬间”,并以此来表达你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布列松认为:“首先,我渴望用一幅照片去捕捉正展现在我眼前的某种局势的全部本质……拍照意味着记录,同时和在若干分之一秒内事实本身和视觉看到的形式的严密组织,而形式将赋予它意义。这是把人们的头、人们的眼睛和人们的心置于同一轴线上。”

获取黑白

文_郑壬杰

由于黑白影像的色彩并不真实,所以黑白照片更具有视觉力度;

由于黑与白之间的反光率之差比任何色彩间大得多,所以黑白影像要比彩色照片更富于解释性和微妙感;

由于银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黑白照片能保存上百年,所以黑白照片更适合收藏陈列。

黑白摄影是一种令人着迷的艺术表现手段。

>>黑白负片<<

黑白负片是一种最为传统的感光材料,由片基和乳剂层构成。乳剂是由明胶和卤化银结晶体组成的,只要卤化银晶体颗粒遇到光,明胶就会使晶体凝固在片基上。拍摄完成的黑白负片通过显影液使乳剂层上记录的潜影增强,变成可见的黑色银,然后随着卤化银被除去,在透明胶片上留下黑白负像,形成黑白底片。

制作黑白照片是利用放大机的光源和镜头将底片投射到相纸上进行曝光来完成的。与胶片曝光一样,相纸的曝光强度和曝光时间是关键,而这个曝光主要通过放大机光源的开与关来控制。

在20世纪80年代前,黑白负片是人们最常使用的感光材料。当时并非没有彩色胶卷,主要是因为黑白负片的构成相对彩色负片和彩色反转片简单得多,生产制造非常简单;其次,黑白胶卷价格低廉,而且可以自行冲洗印放。可以说低成本、低消费是那个时代黑白普及的主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彩色负片迅速得到普及,黑白胶卷市场开始急剧萎缩。如今,黑白胶卷及传统暗房产品只有在为数不多的专业感光材料商店才能见得到。

>>前期拍摄<<

虽然使用黑白胶片所拍摄出来的照片不具有丰富的色彩,但摄影者必须要熟悉各种色彩用黑、白、灰来体现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要预先确定拍摄目的,明确最终得到的效果,并通过胶卷的选择,滤色镜和前期的测光/曝光来控制影调、反差、颗粒感等等。虽然暗房或计算机可以对照片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前期拍摄为后期制作提供广阔和便利的调整空间,是获得理想黑白作品的先决条件。

黑白摄影的常用滤色镜

>>获取底片<<

制作优秀的黑白照片首先需要一张高品质的底片。高品质的底片源自前期准确的曝光及胶片合适的显影,所以底片的显影过程非常重要。不同的显影液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反差、颗粒都会有所不同,而底片的曝光,药液的比例,冲洗温度和时间都会对底片的品质有所影响。所以冲洗底片看似简单,却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

>>后期制作<<

与数码后期不同,传统黑白照片的放大制作需要在全黑的暗房中进行,而且需要比胶片显影更多的设备和材料,如放大机、镜头、计时器、调焦放大镜、冲洗盘、照片夹子、安全灯、相纸裁刀等等。此外,相纸的选择也非常关键,从片基区分,有纸基型、涂塑型;从厚薄区分,有薄、中、厚类型;从色调区分,有冷、暖类型;从表面区分,有大光面、半光面、绸面和绒面类型;从反差区分,有不同型号,一般数码越小,反差越低。如1号=低反差,2号=中等反差等等。此外还有可变反差相纸,可在专用滤光镜的使用下使反差产生变化。

放制照片时的曝光一般可剪裁相纸的边缘当做试条,确定曝光时间合适后再正式进行照片放制。由于拍摄的底片不见得全部十分完美,所以在放大曝光时,有经验的人会采用局部加光或局部遮挡的技术使照片的层次更加理想。

随着彩色扩印的普及和数码暗房的兴起,热衷于传统暗房的摄影爱好者越来越少,但是作为一种成熟的化学成像工艺,传统暗房所带给操作者的感受是非常美妙的,而且,传统手工制作照片的可复制性远远低于数码输出,所以制作精良的传统黑白照片也会使收藏价值得到提升。

目前,北京市内的传统暗房冲洗店屈指可数,比如百年印象摄影画廊,老兵摄影室、绿影室、舒评影像、工作室等,这些以传统黑白冲印见长的工作室并不像数码图片社那样红火,但是在摄影领域中,他们的地位和价值却越来越高。

传统黑白的优势

1.拍摄黑白照片不受环境色温的影响。

2.冲洗工艺相对彩色照片简单,富有操作乐趣。

3.使用滤色镜可以滤除或强化某种色彩的影调。

4.放制照片时,可采用局部遮挡来控制画面局部层次。

5.手工操作赋予了照片感性和不可预见性,甚至具有再创作性。

6.黑、白、灰构成的影像更加纯粹,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

传统黑白的难点

1.需要有上下水的空间来布置暗房。

2.传统暗房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放大机的镜头品质及相纸分辨率会对照片素质产生一定影响。

4.黑白感光材料及设备成本越来越高。

5.黑白底片的数码化对扫描要求极高。

6.药液对操作者身体有一定危害,且不利于环保。

>>数码黑白<<

现在是数码影像一统天下的时代,即使是传统的黑白照片或黑白底片想要通过媒介传播出去,也必须要经过数码化的过程。与传统黑白摄影相比,数码相机则完全摆脱了传统胶卷的束缚,拍摄模式的设置可以使彩色影像瞬间转化为黑白影像,直方图等功能也使拍摄时的曝光变得更加精准。计算机和打印机构成的电子暗房让操作者完全摆脱了黑暗,轻松地拖动着鼠标,控制着千变万化的图像色彩,可以说,在数码影像面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所以在传统黑白感光材料极为稀缺的今天,我们仍能看到很多具有新意的黑白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出于数码相机和打印机。

>>黑白摄影模式<<

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上都有黑白摄影模式,数码相机上的黑白摄影模式是一种通过影像处理器特殊计算并经过去色处理的影像效果模式,而并非是简单地将彩色影像转化为单色图像,所以数码相机的黑白摄影模式能够产生非常丰富的影像细节。对于喜欢黑白影像,而又不精通Photoshop的摄影爱好者而言,数码相机上的黑白模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选择。

此外,很多数码单反相机中还具有黑白滤镜模式,可以通过相机中的软件模拟“红镜、黄镜、绿镜”等黑白常用滤色镜效果,甚至一些数码相机还具有模仿传统黑白摄影的“高反差粗颗粒”效果,为黑白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数码暗房<<

在数码时代,许多黑白作品的原始图像是彩色的,通过计算机软件将彩色图像转换成黑白效果是当前摄影爱好者最常采用的一种处理方式。

数码暗房的主要硬件是计算机和打印机,钟爱胶片的人还会配备底片扫描仪。数码暗房可以在明亮的环境中操作,而且数码化的处理精度远高于手工操作。处理好的数码文件可复制性非常强,只要做好相对应的色彩管理,任何时候都可以打印出色彩影调完全一致的照片,无论彩色还是黑白。这也是传统暗房无法做到的。

在数码暗房中,不得不提到照片打印机。21世纪后,以爱普生为首的打印机厂家在照片输出品质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使用“世纪虹彩K3”系列的颜料墨水的打印机都具有黑白模式,可以直接输出近似于传统暗房色调的纯正黑白照片。操作者也可以在色彩管理的条件下,用彩色模式输出更加理想的黑白摄影作品。而且配合纯棉无酸的美术纸,照片的保存期限可以与传统的纸基黑白照片相媲美。所以这一被人们称为“艺术微喷”的技术也得到了许多国内外专业画廊及博物馆的认可,成为收藏级艺术品复制的技术手段之一。

数码黑白的优势

1.数码相机的模式转换可以随时拍摄并观看黑白效果。

2.数码暗房摆脱了传统暗房的黑暗。

3.数码技术可以瞬间将彩色图像转化为黑白影像。

4.图像处理软件可以轻松处理影调图像上的瑕疵。

5.图像软件可以更精准地对图像局部进行影调调整。

6.部分打印机可以直接输出纯正的黑白照片。

7.照片复制的一致性得到了保证。

8.数码技术利于环保。

数码黑白的难点

1.数码暗房的投资成本相对较高。

2.获取高品质的黑白照片需要操作者熟悉软件及

色彩管理。

3.易于复制性一定程度地降低了照片的收藏价值。

奥林巴斯E-30型数码相机的“高反差粗颗粒”模式

如何欣赏昆曲 篇4

一、昆曲概述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昆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昆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于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未年還流入北京。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昆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碼。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碼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昆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麯、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呐、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俞振飛是卓越的昆曲藝術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于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他深受海內外推崇的代表節日有《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遊園·驚夢》中的柳夢梅;《驚變·埋玉》中的唐明皇;《琷挑》中的潘必正;《八陽》中的建文君;《斷橋》中的許仙等,演來無不栩栩如生。

二、昆曲如何欣賞

喜歡一個東西的原因,是因為這個東西能帶來人身心的愉悅,如果單純為了學術研究,那麼就和欣賞不同了,一個是嚴謹,一個是放鬆。

1、昆曲首先是一種伴唱音樂,也就是說一定是先有詞後有曲,那麼欣賞首先就要打開你古典文學的嗅覺細胞,對古典文學感興趣,並且能理解其中的含義,才能深諳其味。舉例,長生殿聞鈴一直被稱為大官生的當家戲,先拋掉音樂性,單純說文學性,文學性中最驕人的就是它的意境,在風雨飄搖的路途之上,遙想自縊在馬嵬坡的愛人,自己撕心裂肺的那種痛苦,那種不得已的哀傷,都寄託在一片悲苦的感情中,於是在那最感人的前腔唱段中的尾聲部分,唐明皇唱到:迢迢前路愁難罄,厭看水綠與山青,妃子啊,傷盡千秋萬古青,尤其是最後的萬古青,要是聽過唱腔的人就會知道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聽曲,一定要對曲詞要完全爛熟於心,才能把真正的意境聽出來,才能感受到作者要表達那種意境。

2、對於昆曲美的地方我個人認為以前很多學者或者去家都沒有提到,那就是:叫人的興奮點達到高潮。

舉例牡丹亭的遊園中,很重要的一句:可知我一生愛好是天然!!其實我覺得這句話遠遠超過了姹紫嫣紅,雨絲風片,杜麗娘的心是一種浪漫的自由主義,一種對生活的熱愛,那種天性,那種美,那種超出一般禮教的情感,才是湯顯祖要表達的真理和追求,因此劇本本身的思想性和興奮點,才是昆曲教化人的無形春雨。

3、這也是個麻煩事,就是你必須對中國漢語的音韻學必須瞭解,尤其是姑蘇一帶的發音,因為很多昆曲都是用南曲,這樣有些入聲字,還有有些發音,你是一定要按照中國古代的音韻學的規律來的。

很多現代的昆曲表演者(尤其是舞臺表演者)大大弱化了昆曲的字,昆曲就是靠著字的發音來傳承的。舉例,在一出琵琶記中,賣發一折,其中有個字:資送他,我聽到復旦大學一個曲友唱成----------資送tuo,我一直以為他是錯的,結果我查了韻學驪珠,才知道我錯了,這個曲子壓的是guo---luo韻(歌guo羅luo),所以你如果對中國的韻學不瞭解,那麼你一定無法完整欣賞真正的昆曲。現在演員的昆曲基本上規範的不多,但是業餘曲友的演唱就有很多規範並且超過專業演員的地方,出現了演員向曲友學習的情況。

4、我們來說音樂的問題,這一個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昆曲演唱講究: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有空你們可以聽聽王正來的演唱,就知道什麼是收音。

比如昆曲牡丹亭中拾畫顏子樂,其中有:畫牆西正南側左,每一個字都是那麼完美,尤其是那個牆和南字,我一輩子也沒有聽過這麼美的漢字發音,那種收音和韻味,就是完全按照漢字本身的發音來譜曲,所以曲托字,字襯曲,天衣無縫。

5、多聽多學多看,我基本不看舞臺演出,因為演員的表演基本屬於---昆劇。

我們業餘曲友屬於清台,我們側重于曲+字,對於表演完全外行,所以這個需要和專業演員請教。

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昆曲=昆劇,這是完全錯誤的,老的藝人為了生存,更改了很多的昆曲原來的風貌,為了迎合演出需要,大肆更改,導致昆曲的曲貌發生了很大改變,但是曲家更注重昆曲的文學性和音樂性,完全是根據音樂和音韻來演唱!

三、昆曲的行當分三大類:旦角、生角及淨丑角。

1、昆曲的旦角行當分為:老旦、正旦、作旦、刺殺旦(又稱四旦)、閨門旦(又稱五旦)、貼旦(又稱六旦)、武旦。

老旦是年老婦人,用本嗓近似老生,和其他旦行不相通,如《荊釵記》的王母、《精忠記》的岳母、《牡丹亭》的杜母。

正旦採用本嗓,咬字吐音比較用力,有「雌大面」之稱,大都是正直剛毅的婦人如《琵琶記》的趙五娘、《竇娥冤》的竇娥、《慈悲願》的殷氏。在正旦行當中有幾個特殊的角色,違反傳統,性情尖銳的婦人特別歸成一類,她們在服裝上有一特色,是把水袖翹起不用,故稱為翹袖旦,如《爛柯山》的崔氏、《獅吼記》的柳氏、《蝴蝶夢》的田氏。

作旦是年幼的兒童,不分男女,作幼童打扮如《浣紗記》的伍子、《邯鄲夢》的番兒、《白兔記》的咬臍郎。其中咬臍郎頭帶插有雉尾的紫金冠因此也可以雉尾生應工。

刺殺旦的著名戲碼有所謂的「三刺、三殺」。刺殺他人的「三刺」是《鐵冠圖〃刺虎》的費貞娥、《漁家樂〃刺梁》的鄔飛霞及《一捧雪〃刺湯》的雪豔娘。被殺的「三殺」是《義俠記〃殺嫂》的潘金蓮、《水滸記〃殺惜》的閻婆惜及《翠屏山〃殺山》的潘巧雲。刺殺旦並非武旦,除了刺殺時有些翻撲打鬥外,演唱時必須要能準確的表現人物的個性。

閨門旦簡稱旦,嗓音講究寬而甜、腔要柔,柔中仍需有抑揚頓挫,實腔與虛腔要分明,發揮抑揚最重要的就是橄欖腔。閨門旦大都扮演美貌、含蓄又富感情的深閨少女或年輕婦人,如《牡丹亭》的杜麗娘、《玉簪記》的陳妙常、《長生殿》的楊貴妃。唱腔、白口及身段都必需在細膩莊重中表達出內心的情感。

貼旦簡稱貼,穿坎肩彩褲,系腰巾,持團扇,不帶水袖。嗓音細而脆,演唱節奏較輕快,需注意行腔運氣、步法身段。貼旦大都扮演丫環或性格爽朗的少女,如《西廂記》的紅娘、《牡丹亭》的春香、《釧釵記》的芸香,天真活潑但不逾矩,這和京劇中的花旦有很大的差別。

其他劇種的武旦只重開打,而昆曲的武旦唱念作打並重,要把動聽繁重的唱段、高難度的作功配合在精彩的開打之中。如《扈家莊》的扈三娘、《西遊記》的鐵扇公主。

2、生角指男性角色,昆曲的生角行當分為:老生(又稱正生)、外、末、冠生、小生(又可分為巾生、雉尾生、鞋皮生)、武生。

老生是年長的男性,的造形以黑三髯口為主,用本嗓,如《牧羊記》的蘇武、《滿床笏》的郭子儀、《漁樵記》的朱買臣。

外的年齡比老生更長,造形以白髯口為主,如《浣紗記》的伍子胥、《長生殿》的李龜年、《義妖記》的法海。

末是地位較次的老生,造形以黑滿髯口為主,如《荊釵記》的李成、《一捧雪》的莫成、《牡丹亭》的陳最良、《長生殿》陳元禮。

冠生是有權位功名的男性,低音用本嗓,高音用小嗓,大小嗓的交換要不露痕跡。大冠生年齡較大,帶髯口,以用嗓的方式與老生區別,如《長生殿》的唐明皇,《邯鄲記》的呂洞賓、《千忠戮》的建文帝。小冠生年齡較輕,不帶髯口,以用嗓的方式與小生區別,如《琵琶記》的蔡伯喈,《金雀記》的潘安、《牧羊記》的李陵。

小生用小嗓,又細分為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巾生大都是風流瀟灑的文士,如《牡丹亭》的柳夢梅、《西廂記》的張君瑞、《玉簪記》的潘必正。雉尾生頭帶插有雉尾的紫金冠,如《連環記》的呂布、《白兔記》的咬臍郎。鞋皮生是指窮困潦倒的書生,如《繡儒記》的鄭元和、《彩樓記》的呂蒙正。

武生英武矯健,如《寶劍記》的林沖、《祝家莊》的石秀、《義俠記》的武松。

3、淨丑角指以油彩勾出特定造型的角色,故統稱花臉。昆曲的淨有:文淨及武淨(統稱大面或大花臉)、白麵。醜有:付(又稱二面或二花臉)、文醜及武丑(統稱小面或小花臉)。

文淨威武,如《蓮花寶筏》的尉遲恭、《千金記》的項羽,其中有幾個特殊的角色以紅色為主故又稱紅生,如《單刀會》的關羽、《風雲會》的宋太祖趙匡胤。

武淨粗獷,如《蒲葵傳》的鍾馗、《虎囊彈》的魯智深、《鐵冠圖》的李固。

白麵陰狠,全臉塗白,如《連環記》的董卓、《鳴鳳記》的嚴嵩、《長生殿》的楊國忠。

付大都是性格與外表不一的人,如《躍鯉記》中薑詩的迂腐、《水滸記》中張文遠的油滑。

文醜滑稽,如《漁家樂》的萬家春、《義俠記》的武大郎、《孽海記》的本無。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篇5

一、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基本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生的形象与逻辑思维能力均有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在感觉接受音乐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大脑中对音乐内容进行着合理地“加工”或大胆的“创造”。甚至有时学生的这种“加工”与“创造”活动还是十分强烈和频繁的。这种活动一般可通过学生丰富的面部表情、形体动作或语言表现出来。可以说,这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或“特色”,同时也是音乐教学的根本所在。因此,要想上好音乐欣赏课,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难得的“亮点”或“特色”,让学生的“亮点”在课堂上真正地“亮”起来,让学生的“特色”在课堂上明显地“显”出来,以体现教师的因材施教与有的放矢,体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二、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过程

比如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时,由于现在的学生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他们不懂得这种幸福安逸的生活是多少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很难体味、理解《黄河大合唱》的那份博大、悲壮与深沉,那种气势磅礴的力量。他们只知道现在的歌星、流行歌曲。面对这样的现实,我通过设计比较合理的教学过程,拉近了学生对《黄河大合唱》的距离。

一是结合学生语文、历史课上学过的有关抗战时期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观看录像片,回想自己所了解的这一时间的素材,欣赏这一时期产生的其他音乐作品,如《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以及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等,然后完整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世界上伟大的音乐家和有良知的人都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痛恨残忍的侵略,崇尚热爱和平,于是,他们创作出大量的表现民族正义精神的音乐作品。

二是在欣赏过程中向学生介绍《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及创作过程。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是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毕业的优秀学生,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回到了祖国。《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简陋的窑洞里仅用了6天的时间完成了作品,同年在延安演出时就获得极大成功。毛泽东主席听后高度赞扬了这部作品,周恩来总理也在冼星海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普出呼声”的题词。这部作品从此迅速传遍全国,至今传唱。可以说,这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型音乐作品。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是在欣赏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如乐队伴奏与合唱融为一体所发挥出的那种雄浑气势,动情的声乐演唱形式,朗诵在每一个乐章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每一个乐章在感情上的表达等。比如,《黄河颂》显示出了雄伟气魄,以及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黄海谣》表达了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地的深情,对敌寇践踏,悲愤、控诉之情;《黄河对口曲》是两个背井离乡的老百姓在黄河边互诉衷情,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通路;《保卫黄河》的跃动,生气勃勃,是战斗精神的象征;《怒吼吧黄河》是对整部大合唱更高、更深的概括,它以排山倒海之势发出战斗的号召。觉醒的中国人民将团结成一个无比坚强的整体,联合全世界人民向法西斯侵略者发动总的攻击,而掀起怒吼的巨浪把音乐推向高潮……

四是在教学中有意地让学生演唱自己喜欢的乐章。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演唱《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等,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活跃课堂的气氛。

就是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感情已全部融入了作品之中,从《黄河大合唱》的每一个章节中感悟到了它结构的完整、富于变化以及独自的形象特征,更增强了爱国意识。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三、要努力提高音乐教育的品味

音乐教育是陶冶学生美好情操的教育,更是塑造学生美丽心灵的教育。因此,音乐教师应以情唤人,以情感人。而且,音乐作品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让学生在品味音乐的同时,品出不同品种不同味道的音乐,多一些聆听,多一些沉思。音乐很抽象,但也是一种语言,需要有丰富的联想才能读懂。只要教师能激发出灵感,活跃课堂气氛,音乐的教学效果也就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切实提高。马丁·路德曾说过:“音乐一半是纪律,一半是教育大师,它使人变得更柔和,更温良,更端庄,更智慧和更坚强。”可见,音乐也是左右人性格的力量。而且,音乐对于人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都达不到的,因为它直指心灵。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把音乐欣赏课设计成优美的、民主的、开放型的,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放松,体验到成功与快乐,那么这样的课必将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音乐鉴赏课能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化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因此,在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应坚持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为主的原则,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达到上好音乐鉴赏课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欣赏,基本素质,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董堂新.当前音乐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J].音乐大观,2011(10).

[2]李丰意.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学管理,2011(6).

[3]张波.试论音乐鉴赏教学的创新性[J].儿童音乐,2011(3).

如何进行高中音乐欣赏教学 篇6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的好,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首先要有常“流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 但是, 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 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 才能灵活驾驭课堂, 开展其他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教师除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 还有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必须掌握外, 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 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 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 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智慧, 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 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巧妙运用音乐教育教学艺术

高中音乐欣赏课内容繁多, 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 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 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 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 就表现出厌烦情绪, 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 不认真听, 不动脑想。签于这种情形,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

三、精心传授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 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这就是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 (感官) 欣赏———感觉 (情感) 欣赏———理智的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

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 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 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而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 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 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 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对于器乐曲的欣赏:对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 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 通过自己的联想, 去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如: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品是以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 借鉴民间器乐的表现手法, 并以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 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创作成的。在欣赏时, 要求学生按照揭示的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纵身投坟———化蝶”灵活去理解欣赏乐曲内容。

四、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 主动借助有关图片、幻灯、录像、电脑进行教学, 但必须强调“以听为主, 以看为辅”, 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将音乐知识讲解与乐曲欣赏相结合。

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 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而孤立地讲授音乐知识,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 不容易记。因此, 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乐曲的同时应结合音乐知识的讲解,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聆听。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 敏锐的听觉, 在欣赏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状态, 知识能力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 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产生欣赏的热情和欲望。例: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时,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引子是由什么歌曲的音调发展而成的?2、主题重复时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的作用是什么?3、呈示部与展开部在体裁上有什么变化?4、展开部中出现了哪种节奏型致使主题音乐富有动感?5、再现部属于哪一类的再现?就这样, 学生们分别带着这些问题, 分段聆听了音乐。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 时而是生动热烈的讨论, 时而是激烈的争论, 在争执不下时, 学生会主动要求再听一遍、二遍……又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篮色多瑙河》时, 考虑到此曲目篇幅度较大, 故在欣赏完第一圆舞曲后, 我将后面四个小圆舞曲的主题秩序打乱, 让学生对照乐谱, 分别听辨出各是第几圆舞曲的主题。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听, 自然是积极的、主动的。这种聆听的方式,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而无需动脑的局面, 呈现了主动聆听、积极体验、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教学情境。

二、调整教学形式、放欣赏权给学生。

在欣赏音乐时, 不苛求学生对音乐千篇一律的理解, 要给学生想象的翅膀,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例如在欣赏音乐《大海啊, 故乡》时, 有的学生说:“旋律很柔和, 听起来很舒服, 仿佛明媚的阳光下, 我正撑着一把阳伞, 悠闲地漫步在美丽的西湖河畔”;有的同学说:“曲子很流畅, 我好象看到了一道优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 朵朵浮云洁白无瑕, 姹紫嫣红的花丛中, 蝴蝶来回追戏, 鸟儿清脆的叫声不绝于耳……”;还有的同学说:“我好象变成一条小鱼, 象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情景一样, 和各种各样的美丽的海鱼朋友一起, 快乐地游来游去”等等。在评价他们时, 只要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与音乐的情绪色彩基本吻合, 就要给以热情的表扬。

三、紧跟时代脉博、贴近现实生活、更新教学内容。

在音乐课上, 我把思想健康的主流作品搬进了课堂。例如, 斯琴格日勒用摇滚的形式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用吉他伴奏新疆民歌《青春舞曲》使活泼风趣的民歌更富有舞蹈性。《爱拼才会赢》让学生懂得后天的努力打拼才能换来幸福, 一时落魄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做事不要失掉信心。《相信自己》更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首好歌曲。《重头再来》让学生理解了下岗父母的辛酸, 然而为了他们的今后却是那样坚强地生活着, 再如脍炙人口的《祝你平安》、《朋友别哭》等等, 一样能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且毫无说教的味道。

四、注重精讲与引导, 给学生留有自主空间。

精讲是为了多听, 仅仅聆听也不是欣赏。欣赏中老师要通过发问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声音表现的东西用色彩、图画、语言等表现出来, 使他们进入想象的天地。在反复的练习中把学生培养成为会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的人, 发挥他们的联想和创造力。在欣赏《空山鸟语》这首乐曲时, 学生完整的欣赏乐曲后, 还没有等教师提问, 学生便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有的说我感觉到在大森林里有好多好多的鸟在唱歌;有的说我好象感觉到有人在森林里享受清新的空气、并倾听各种鸟鸣的声音;有的说我感觉到森林里面没有人, 因为我没有听到人的声音, 只有鸟鸣的声音;有的说我好象看到了在大森林里, 有清清的草地、有美丽的花、还有一条小溪流, 各种各样的的鸟在树上飞来飞去, 发出各种各样的鸟叫声;甚至还有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惊奇的问:“老师, 这真是二胡拉出来的吗?他怎么拉得这么好, 简直是太绝了”……。

如何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8

音乐是艺术的产物,是一种艺术表现行为和激发感情共鸣的过程,音乐欣赏中,聆听者不仅是对音乐的欣赏,而且是对音乐深层意境的感悟过程,是把音乐表现出的感情融入欣赏者内心想法的行为。如何激发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对音乐的这种思想?不能光靠教师的说、教、唱等基本技能,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欣赏角度充分引导、对学生的欣赏热情充分调动、对学生的音乐激素充分激发,让学生的耳、眼、手等各种感官带动全身的感官系统融入音乐,引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如何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笔者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感觉音乐、感受音乐、感知音乐,最后深入音乐作品内涵。

首先,教师不单单是教者的角色,需要通过日常生活学习融入学生生活,不断引导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音乐欣赏的各种相关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鼓励学生在上课前先介绍对所欣赏音乐的认知,让每个学生先动手、动脑、动耳,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描述对所欣赏的音乐的最低认识,不但提升学生对所欣赏的音乐的感知,而且在教学中体验音乐,体验音乐的同时收获快乐,不断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内涵,进一步提高音乐自我欣赏的能力,最后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养成自我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

其次,课内活跃课堂气氛,音乐本身是欣赏和陶冶情操,给学生创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对所欣赏的音乐,有学生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不局限,给学生一个自己的平台,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对音乐的认知;试想学生用舞蹈形体动作表达展现音乐;用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教师只需对学生的感受、感知、感觉做出引导性的启迪,在引导讲评的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感触加深,对音乐的审美角度在欣赏中不断转换,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再次,回味音乐,先放一遍音乐,一遍让学生聆听,在播放过程中,有稍停顿的间歇,对欣赏的音乐讲解,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角度,讲解完后再次回放音乐,一边用语言简介音乐作品背景创作年代,用剥丝抽茧的方法,一步一步慢慢揭开神秘音乐后面的面纱,从创作年代、作者表达,以及音乐作品后面所隐藏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都是有故事的,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典故,都有作者所寄托的一种情思、情怀。初一“鉴赏与感受——中国民歌”欣赏课中,讲述了中国民歌千百年来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了解,充分认识我国的民歌是民族艺术的历史。从古至今,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歌一直伴随着劳动者的生活,表达着他们的苦乐年华,记录着人民的日常生活。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更应该掌握、熟知我国灿烂的音乐艺术文化,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熏陶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歌的欣赏水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元素。教师对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的热情进一步加强,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得以实现。

第四,总结音乐;笔者采用启发—引导—总结的模式,深入课程教学中,发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给予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并让学生亲身体验,最后得出自己的感悟,提高学生音乐水平。

如在欣赏、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民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如欣赏中国民歌中的《放马山歌》和《赶牲灵》时,音乐欣赏不限题材,放映两种风格的微电影,学生一边看影视,一边欣赏影视中的音乐,同时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情节。看完影视,教师可以一边对学生提问:“你们能从影视中听出这是我国哪一种类型的民歌吗?”学生回答:“山歌。”结果学生疑问重重:“为什么同是山歌,演唱风格特点却不同呢?”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进一步深入探研,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引发学生讨论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积极活跃地思考,给了笔者一种引导方向:“这两首山歌产生的地区有什么不同?”指导他们注意观察曲谱和再次聆听。学生经过观察研究分析,发表观点看法,最后教师把学生的观点综合,对同属于山歌的《放马山歌》与《赶牲灵》进行点评式分析,但由于地区不同,寻找在旋律、曲调上又有各自特点的原因。《赶牲灵》是一首陕北人民喜爱的山歌(信天游),旋律由上下对应的乐句构成。上句句幅宽长,跳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音调交替,加上带上滑音的自由延长音,听上去就像通往远方的道路那样悠远。最后得出有关中国民歌的类型之一山歌的特点结论是山歌是勤劳的劳动人民在劳动间歇野外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情感的抒情小曲,它不受劳动节奏和动作的约束。各地山歌的风格、色彩和特点各有千秋。高原地区的山歌比较高亢、嘹亮、狂野有力,平原地区尤其是江南的山歌比较流畅、秀丽,草原上的牧歌则辽阔、舒展而热情奔放。山歌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歌词常带有即兴性……在整堂欣赏课对音乐作品具体分析过程中,教师如果始终贯穿着启发—引导—总结的教学方式,这堂课的总体教学目的就达到了,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成形且不断提高。

如何去欣赏设计作品 篇9

当我们看到一副平面设计作品时,不同的人对同一副作品肯定会有不同的见解,先不说你是否专业,简

单的说当你看到一幅作品时,觉得很养眼很舒服实用,这就是好的作品。

欣赏设计作品和欣赏衣服、艺术作品是一样的。可以简单的直接看文字,造型色彩等。看图面大的配色是否顺眼。行内有一句俗话叫:“和谐就是美”。首先要从第一感觉来看。这是从大体上来说的,不

管是不是内行人,其实都会有自己的一种看法和审美观。如果要精略的去欣赏,就要看作品的美观性,如颜

色,形态,文字的使用效果等等。

利用专业的角度去看一副平面设计作品的话,应从色彩、构图、语言欣赏、创意、内容等多方面去

考虑。

1、色彩:柔和对比还是强烈的对比。

2、构图:有聚有散。是否均衡。

3、语言:点、线、色。

4、创意:是否新颖。

5、内容:主体是否突出,表现关键部分。

当然,有些大师的作品是很难让看懂的,当然也不能说它不一个好的设计作品,我们去应该了解

设计师的生活,他的阅历、学历、背景等等,从而更好的了解他的作品。当然,毕竟平面设计是面对大众的,不是每一幅作品都是参赛作品。所以,大可不必如此。只要有创意,色彩搭配好,文字搭配好,功能表达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篇10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教学中, 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 学生的兴趣不高, 且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师要以学生年龄特点和情感为出发点, “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教学环境。动画片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 优秀的动画片吸引孩子的除了丰富多彩、动感十足的画面外, 还有与画面交相辉映的背景音乐, 如在欣赏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前, 先出示了一段小动画, 动画中是龟兔赛跑前的一段对话, 对话播放完就停止了, 这时教师引导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就让我们欣赏一段音乐吧, 在这段音乐中, 你就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听完音乐我们再来说一说, 这个故事有怎样的结局呢?现在,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吧。”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 积极寻找答案, 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 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说出听完这个音乐童话后心中的感受, 教师适时加以指正、引导, 最后再将完整的配乐动画故事播放。教师以学生兴趣切入点出发, 帮助学生去理解, 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欣赏课的教学中来。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说画结合, 运用联想来欣赏音乐

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反应声音, 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表现声音,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与思维发展特征, 把语言和绘画有机结合起来, 是帮助学生运用联想来欣赏音乐的较好形式与方法。例如, 在欣赏《动物狂欢节》一曲时, 通过音乐让学生们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 并将你想到的小动物在狂欢节上是什么样的表现画一画, 结合音乐请同学将你的图画的内容讲述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学生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 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2.动静结合, 通过表演来欣赏音乐

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 在音乐欣赏的同时, 配合音乐表演音乐小短剧是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整合的体现, 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 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如, 在进行《龟兔赛跑》音乐欣赏时, 学生对这个故事都比较熟悉, 但用音乐来表现这个故事, 学生感觉比较新鲜, 教师可利用这一点, 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根据你知道的故事内容结合音乐进行短剧表演, 这种热烈的气氛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还使他们亲临其“境”, 而且能够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3.声像结合, 借助多媒体来欣赏音乐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直观的事物如视频、图片、动画等, 帮助学生感知音乐, 激发兴趣。例如, 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 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我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让学生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 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 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如何欣赏 篇11

1 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主体需要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也称为少年期, 是每个学生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 身体外形的变化, 身高、体重、骨骼肌及各个器官都已发育、生长并接近成熟。相对来说他们体力充沛, 求知欲强, 活动量增大, 思维能力提高。这阶段正是长身体, 长知识, 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学生非常注重自身身体的发展, 注重肌肉的强壮, 欣赏体形的匀称。许多学生对体育活动所表现出的专注和投入, 是非常强烈的。而体育运动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平衡性, 速度感, 增强学生的毅力, 耐力。提高学生的健美, 改善人的身体形状。给学生带来欢乐与挫折的情感体验。

2 现代体育发展的影响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的文化, 并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体育作为社会现象, 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对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它的社会功能不仅局限于增强人民体质的范围, 也是改善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美育鉴赏能力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体育属于教育培养人, 提高人的素质, 通过健身、健心最终使人社会化。现代体育发展越来越影响人们, 体育活动将伴随着人的一生。

3 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美欣赏能力的几种途径

3.1 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美的欣赏水平

学生对美是十分向往的, 但对美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体育之美, 美在哪里, 其广泛性、深刻性如何展现和发现,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握美的瞬间, 让学生去观察, 去体会, 领略体育学科知识的魅力。在运动中领略豪迈、奔放、节律恰当的流畅之美;在静止中感受刚毅、稳健、造型舒展的凝重之美。体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 美的表现力更直接, 更易被感观认识。

3.2 通过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美的欣赏水平

如:电视、图片、照片、报纸、杂志和录象以及现场观赏体育比赛都会给学生展现出绚丽而又多姿多彩的美的世界。在今年北京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 观众在观看所有体育比赛时, 能欣赏到艺术体操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的柔动连绵的阴柔冷艳之美;做转体动作时的身体轻盈高飘的朦胧委婉之美;竞技体操比赛中的单、双杠, 吊环项目, 表现出的英武、雄豪、优美的阳刚雄健之美;自由体操、跳马比赛中, 运动员那种稳健、准确、高难的动作的潇洒飘逸之美。观看足球比赛, 比赛双方那快速多变的战术, 飞蝶穿花的变化, 攻如水银泻地、泰山压顶。守似固若金汤, 稳健如城。时时高潮迭起, 精彩纷呈。田径运动比赛中, 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跃, 中长跑运动员的捷足飞奔, 投掷运动员的奋力一掷。水上运动项目比赛中, 帆船运动员搏击惊涛骇浪, 皮划艇运动员乘风破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会给人一种流光溢彩、目不暇接、回味无穷、魅力动人, 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学生通过实践, 有了亲身体验, 通过欣赏感染后, 真正懂得追求美、懂得美。美是生活的需要, 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并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

3.3 提高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

首先要在体育教学上改变“重育体”、“轻育心”的思想, 真正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体育之中含有大量美育因素, 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其次教师应运用各种教法手段, 如:各种队列练习和技术练习, 体育场地, 运动器材的精心布置, 各种针对实际的体育小比赛, 达标测验、单元技术考评, 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教育熏陶, 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使学生更加自美、自爱、自信、自强。

4 体育欣赏中多种运动美的感受

4.1 竞争之美

体育运动竞争既是物质力量的竞争, 又是精神力量的竞争, 二者缺一不可, 竞争要有实力, 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 实力是指运动员的体能、体力, 身体、素质以及战术、技术等主要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高涨的情绪, 勇敢顽强的斗志, 坚毅、果断不怕苦、不怕累、自信、自制、敢于胜利, 善于胜利积极向上的精神, 诸如:足球比赛中两强相遇, 打得难分难解, 往往人们看到输的队能在最后补时阶段扳平, 或者通过互罚点球胜负才能见分晓。在美国NBA篮球比赛, 两队的胜负往往在最后十几秒或一瞬间的一投中的, 才能知道谁是最终的胜利者。竞争带来的惊险刺激, 带来了大喜大悲的情绪体验, 带来充满悬念, 充满希望的等待。高水平的各类体育比赛充分显示了竞争之美。

4.2 规范之美

任何体育比赛都是通过规则的约束, 才富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有了规则, 才能有胜负之分, 才能做到公平、合理。违反规则就会受到相应处罚, 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行为, 会受到规则的约束, 该干什么, 不应该干什么, 如何干什么, 这就增强他们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制性 (这就有利意志品质的形成, 从体育教学中的集合、整队、队列变换、队列练习等也可看到有一定的规范之美) 一旦严重犯规, 就会被规则罚下, 失去竞争的机会, 也显示了纪律的重要性。学生从体育欣赏中或参加体育活动中把体育运动的规程, 规则作为行动的规范, 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 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 自我调节的能力, 形成优秀的意志品质。

4.3 环境之美

许多体育场、馆、池的环境非常之美, 如: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北京奥运会场馆、昆明海埂的足球训练基地等, 它们集实用与观赏于统一, 从整体上构造了一个安祥、宏伟、宁静的人文环境。其环境之美, 有利于运动员训练、比赛, 有利于身心与自然沟通, 有利于观众水乳交融, 能把比赛带来气氛并推向高潮, 一般而言, 欣赏者往往感视、听嗅、触觉等多种感性认识, 而后上升到理性认识, 诉诸思想情感。高尔夫球比赛的环境之美, 让人感到与自然的贴近, 巴黎——喀特尔汽车拉力越野赛, 在非洲沙漠滚动着巨龙般的尘土, 似铁流奔腾, 有一种人向自然挑战, 向自我极限挑战的豪迈, 体现出悲怆之美, 它的美不是体现在最后成功, 往往是过程的悲壮。

4.4 形式之美

每逢有重大的体育比赛, 那一定是一次盛大欢乐的节日, 足球迷们盼望着四年一次的世界杯足球赛, 每届世界杯开幕式展现给观众是一幅幅流动飞舞的画面, 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彩虹。每年北京马拉松赛那万人攒动出发的场面, 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越野赛, 车轮滚滚, 你追我赶, 飞驰电掣般的速度。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上气势磅薄, 场面壮美的大型团体操表演, 唤起了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不仅打动人的感官, 而且能打动人们的心灵。

4.5 和谐之美

体育比赛使人类的本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在运动中, 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 达到最高速度, 显示最大力量, 对人体极限产冲击, 达到自我超越, 人体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体育的和谐之美还表现在色调美, 足球场地的绿草茵茵, 游泳池中那一旺碧波。体育建筑功能与实用, 美观与和谐的统一, 体育器材, 运动服装的美丽色彩, 还有运动员自身发达的肌肉, 匀称的体型, 矫捷的身手, 强壮的体魄, 灵活的动作, 无一不透露出和谐之美。著名的古希腊雕像《掷铁饼者》就是一尊运动员的运动形象, 堪称是健美与和谐统一的运动美的艺术化身。

5 结语

探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篇12

关键词: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两个方面,谈了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音乐欣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是美的艺术,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一种信息,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对音律、节奏来感受于人们的心理,使人们在感知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是音乐课的基本价值。《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良好的习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应该积极重视音乐欣赏教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尝试对欣赏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何使音乐欣赏课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以学生年龄特点和情感为出发点,“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教学环境。动画片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优秀的动画片吸引孩子的除了丰富多彩、动感十足的画面外,还有与画面交相辉映的背景音乐,如在欣赏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前,先出示了一段小动画,动画中是龟兔赛跑前的一段对话,对话播放完就停止了,这时教师引导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就让我们欣赏一段音乐吧,在这段音乐中,你就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听完音乐我们再来说一说,这个故事有怎样的结局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吧。”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积极寻找答案,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说出听完这个音乐童话后心中的感受,教师适时加以指正、引导,最后再将完整的配乐动画故事播放。

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说画结合,运用联想来欣赏音乐。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反应声音,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表现声音,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与思维发展特征,把语言和绘画有机结合起来,是帮助学生运用联想来欣赏音乐的较好形式与方法。例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一曲时,通过音乐让学生们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并将你想到的小动物在狂欢节上是什么样的表现画一画,结合音乐请同学将你的图画的内容讲述给其他同学听一听,学生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2、动静结合,通过表演来欣赏音乐。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音乐欣赏的同时,配合音乐表演音乐小短剧是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整合的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如,在进行《龟兔赛跑》音乐欣赏时,学生对这个故事都比较熟悉,但用音乐来表现这个故事,学生感觉比较新鲜,教师可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根据你知道的故事内容结合音乐进行短剧表演,这种热烈的气氛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亲临其“境”,而且能够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3、声像结合,借助多媒体来欣赏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直观的事物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感知音乐,激发兴趣。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我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让学生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蒙泰韦尔迪(意)曾说过:“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让他们在美的愉悦中陶冶心灵,升华知识,使他们乐于学、善于学,以此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

[2] 何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走向.湖南农机[J].2008,(1).

[3] 吴丹丹,程迓庆.新课程标准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挑战.兰州学刊[J].2003,(2).

上一篇:老子与《道德经》下一篇:智能转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