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

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93例, 男115例, 女78例。年龄2~15岁, 平均8.47岁。跌伤129例, 坠落伤43例, 交通伤21例。右侧92例, 左侧101侧。伸直型164例, 屈曲型29例, 有尺偏移位者97例, 旋转移位者 (X线片示骨折远、近折端不等宽) 114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 未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伤后就诊时间10 min~8 d, 平均7.4 h。首诊157例, 院外手法复位不理想或骨折再移位, 患儿家属拒绝手术治疗转来3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整复

医师制定治疗方案要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 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取得预定的效果, 否则整体治疗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一般情况下, 手法整复是比较常用的方式, 其要大人抱着儿童进行肢体修复, 不需要采取相关的麻醉措施, 医师应谨慎使用麻醉。整复过程中控制好肩膀的位置, 双手为患儿提供相应的支付。例如, 大人两只手分别握住患肢的上下臂, 同时对儿童肢体进行牵引, 持续2 min左右, 最后对解剖提进行牵引, 同样持续2 min, 经过适当的牵引调理, 用手对患者适当按摩处理, 便能起到明显的恢复效果。

1.2.2 固定方法

固定术是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直接方式, 对骨折位置进行必要的固定于修复, 可短时间内控制患儿病痛加深, 同时对骨科修复做好充分的准备。随着我国医疗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 现有骨折固定手术有了更多的方式选择, 比较先进方式可选用小夹板和塑形钢丝托板双重外固定, 这种方法是郑怀贤教授在长期实践中创作的, 见图1, 同时对小夹板的尺寸标准有严格要求, 宽5~10 m, 长40~110 cm等为最佳。固定手术之前, 根据患儿C型臂X线机检查掌握详细的冰块, 再由手术人员进行必要的牵引, 保证患者骨折部位处于良好的状态。具体方式:对患儿臂肘位置使用棉垫包裹, 将2个梯形垫分别设定在骨折位置的两侧, 所用棉垫或梯形垫做好固定工资, 与夹板结构处于相对协调的状态。选择钢丝托板塑形后对患肘给予固定, 需控制一定的弯曲度, 屈曲60°~90° (伸直型骨折) 或40°~60° (屈曲型骨折) 、具体固定方法见图2。

1.2.3 术后处理

整复固定后即摄肘关节X线片, 了解骨折骨位情况, 抬高患肢, 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 指导患者作主动握拳练习。固定后2周内, 每隔2~3天调整外固定松紧度1次, 2周后每隔1~2天调整塑形托板固定角度1次 (伸直与屈曲位交替进行, 调整以不导致患肘疼痛为度) 。待骨折临床愈合后, 解除外固定行肘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193例, 均为经手法复位满意资料完整病例 (解剖对位117例, 近似解剖对位53例, 骨折略有移位23例) 。骨折均于5周内临床愈合, 并发肘关节骨化性肌炎5例。解除外固定后随访6个月~4年 (中位数20个月) , 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189例, 功能略差4例;无肘内翻畸形181例, 轻度肘内翻畸形 (肘内翻<15°) 12例, 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为6.22%。骨折临床愈合时X线片与手法整复固定后比较, 骨折无再移位168例, 略有移位25例。

3 讨论

根据临床多年经验, 肱骨髁在骨折治疗中是比较常见的, 其对患者骨组织结构产生了严重的损坏, 做好肱骨髁手术治疗工作是不可缺少的。本次对患儿肱骨髁采取固定术治疗, 可知肱骨髁骨折多数由骨折畸形引起的, 病况严重者未能获得预定的治疗效果。此外, 早期手术恢复效果不佳, 骨折复位效果不理想, 以及突发性骨折损伤等具有可能引起肱骨髁骨折[2]。现有医疗条件下, 肱骨髁骨折修复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临床手术操作中需不断推广此方法, 经过骨折处理后便能恢复原有的功能。

就儿童肱骨髁骨折来说, 现有医疗条件下采用石膏托、小夹板外固定是比较合适的, 其不仅可以减轻患儿固定手术时的疼痛感, 切为医师操作提供了诸多的便捷性。但是, 固定手术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 一面石膏托外固定存在早期因肢体肿胀明显儿引起的异常状况, 比如, 骨折位移、皮肤压伤等缺陷。笔者临床观察发现, 采用小夹板联合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弥补了单纯石膏托或小夹板外固定的诸多不足, 优越性突显:①固定稳定性更高, 具有抗旋转作用。小夹板外固定可利用小夹板的固定力及压垫的效应力作用限制骨折再移位;外置塑形托板使上臂及前臂处于一整体状态, 可防止因肘关节活动、前臂重力及前臂旋转致骨折再移位, 消除了影响骨折再移位的危险因素, 二者联合应用使固定更稳定、可靠。②双重外固定更有利于发挥压垫的静力加压作用。由于外置塑形托板使上臂及前臂处于一整体状态, 更有利于发挥内、外侧压垫在小夹板作用下的静力加压作用使骨折桡偏, 也有利于后侧放置的梯形垫维持肱骨远端的前倾角, 克服了因外展患肢所致内翻应力及内旋力矩作用, 消除了引起肘内翻畸形的潜在因素,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③双重外固定能防止因前臂旋转 (主要是旋前) 所产生的位于骨折断端、影响骨折愈合的剪切应力, 有利于骨折愈合。④双重外固定更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在骨折中后期, 在保持骨位稳定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托板固定的角度可防止关节囊挛缩、粘连及关节僵硬, 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综上, 双重外固定能有效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性, 可有效地降低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同时, 还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提高了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治疗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方法治疗的经手法复位满意的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193例, 男115例, 女78例。年龄2~15岁, 平均8.47岁。跌伤129例, 坠落伤43例, 交通伤21例。右侧92例, 左侧101侧。伸直型164例, 屈曲型29例, 有尺偏移位者97例, 旋转移位者114例。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和肘内翻畸形发生情况。结果 骨折均于5周内临床愈合, 并发肘关节骨化性肌炎5例。解除外固定后随访6个月4年 (中位数20个月) , 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189例, 功能略差4例;无肘内翻畸形181例, 轻度肘内翻畸形 (肘内翻<15°) 12例, 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为6.22%。结论 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具有固定可靠、关节功能恢复快、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复合外固定,小夹板,塑形托板

参考文献

[1]何本祥, 张斌, 檀亚军.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骨伤, 2009, 22 (3) :190-192.

上一篇:患儿家属下一篇:定额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