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

2022-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感动中国十大人

60年励精图治代代舞蹈人感动中国

与新中国一起成壮大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已走过了满满一个甲子,在刚刚过去的具有特殊意义的2009,一场别开生面的以“向祖国汇报,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为主题,以第三届中国舞蹈节为平台,纪念舞蹈家协会成立60周年的系列舞蹈庆典活动,于去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成就卓越的老艺术家、贡献突出的舞蹈工作者相聚一堂,共度此次“舞林盛会”。

中国舞蹈家协会(曾名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1949年7月在北京成立。

本届舞蹈节以“礼赞祖国、讴歌时代”为精神内涵,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既有对60年舞蹈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和表彰,也有60年间舞蹈精品的展演展示;还有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和引领的论说平台。此次庆典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部分:一台舞蹈精品晚会、一场纪念大会、一届舞蹈发展论坛、一次舞蹈图片回顾展、一本中国舞蹈家协会60年纪念画册”。

“纪念大会”: 首次授予舞蹈界终身成就奖

“中国舞协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于去年11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廖奔,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冯双白,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张凯华,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副部长顾晓英等出席纪念大会。

大会首次颁发中国舞蹈界的最高荣誉奖项——“终身成就奖”,贾作光、盛婕、梁伦、彭松4位德高望重的舞蹈界泰斗级人物以他们一生中对中国舞蹈作出的卓越贡献,以他们在舞蹈征途上跨越两个世纪的不懈奋斗获得这一崇高荣誉。据冯双白介绍,评奖的条件非常苛刻,不但要求入选者对新中国舞蹈艺术作出奠基性和开拓性作用外,还必须从事舞蹈艺术工作65年以上,年龄在85岁以上且健在。他们四位中年龄最长的已经93岁。一批在新中国培养下成长起来并功勋卓著的舞蹈家也获得了中国舞蹈家协会的表彰。刀美兰、舒巧、陈爱莲、潘志涛等一百多位艺术家获得“卓越贡献舞蹈家”称号,其中张继刚、陈维亚、迪丽娜尔、刘敏等获得“突出贡献舞蹈家”称号。

在对舞蹈艺术家非凡成就的表彰中和老艺术家的深情感言中,大会回顾了新中国舞蹈和中国舞协走过的60年辉煌历程,并共同畅想中国舞蹈繁盛发展的未来之路。代表们之间相互深情拥抱问候,争相合影,其间不乏热泪盈眶者,他们是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老同事,甚至是师徒。因为舞协的60周年庆祝,他们又得以重逢相聚,这是一个满载丰收喜悦的大会,一个德艺双馨荣耀的大会,一个薪火相传奋进的大会。

“纪念精品晚会”: 舞蹈人红地毯上熠熠走来

由中宣部、中国文联、文化部、广电总局联合主办,中国舞协承办,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协办的“中国舞协成立60周年纪念精品晚会《舞动中国》于去年11月28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本场晚会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舞蹈界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性舞蹈盛会,汇集了建国60年间近60个我国著名舞蹈家与舞蹈精品,涵盖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当代舞、国标舞等各舞种,通过多种舞蹈形式展现60年来舞蹈剧目创作与表演人才的双优成果。创作组以画龙点睛的笔法,将《荷花舞》、《丰收歌》、《喜送粮》、《翻身农奴把歌唱》、《千手观音》等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典型作品荟萃展示;同时穿插数段视频播放,将新中国舞蹈60年的珍贵历史画面、场景,数百部舞剧舞蹈诗中的精彩片段做了精彩回放。

晚会开始前,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铺起了红地毯,一代代舞蹈艺术家在观众的翘首期盼中款款走来,仿若翻动着的历史扉页,传递着飒爽的英姿和激昂的热情。晚会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朱迅、管彤、任鲁豫主持。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排练中受伤的刘岩也在王亚彬、武魏峰等青年舞蹈演员的陪伴下重返舞台,86岁高龄的贾作光登台表演精彩舞段,70岁的陈爱莲更是耍起了高难度动作:一个跟斗出去,“斜探海”后翻身接“滑叉,再迅速绞柱起身!老中青三代舞蹈家的深情演绎给晚会现场带来了一次次感动和高潮,整台晚会最后在全体观众“舞动中国”的红绸表演中结束。

“舞蹈图片回顾展”: 用镜头定格舞蹈的历史瞬间

纪念中国舞协成立60周年大型舞蹈图片回顾展也于去年11月28日揭幕,60年中国舞蹈的英风妙姿,几代舞蹈家的熠熠光彩,都被镜头定格为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用图片追溯曾经的经典作品。以大量珍贵的中国舞蹈家协会历史人物、事件的图片和众多舞蹈精品剧照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念画册《中国舞蹈家协会60年》也同期发行,呈现了中国舞协60年间生命历程的丰富片段,从回顾一个团体自身发展的角度,对当代舞蹈历史性跨越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做出的记录。

作为此次舞蹈庆典活动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中国舞蹈发展论坛暨第二届全国舞蹈大师班” 于去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在京成功举办。中国舞协组织全国各省舞协、专业艺术表演院团、高等艺术院校、群众艺术馆、艺术培训中心等单位领导、专家学者、编导代表来京交流学习、进修观摩,与著名舞蹈学者冯双白,著名编舞家张继钢、陈维亚、王玫,中国东方歌舞团团长田军利,著名舞台美术设计孙天卫等 “亲密接触”,就当今舞蹈艺术趋势、舞剧选材、室外大型主题晚会的舞蹈空间、院团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中国舞蹈终身成就获得者介绍

贾作光:

1923年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副主席,舞蹈编导家,表演家。

早年师从日本舞蹈家石井漠。1947年参加内蒙古文工团,深入牧区生活并学习内蒙各族民间舞蹈。代表作品有《牧马舞》、《雁舞》、《马刀舞》、《鄂伦春舞》。1955年进入北京舞蹈学校舞蹈便到训练班,师从苏联舞蹈家查普林学习编导。

他在50~80年代的艺术生涯中创作、表演了大量对中国民间舞蹈具有深刻影响和启发性的作品。例如:《鄂尔多斯》、《挤奶员舞》和《盅碗舞》分别获得了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一等奖、铜质奖章和金质奖章。《彩虹》获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及演出奖。90年代以后他经常深入各省地区搜集民间舞蹈素材。如河南的《盘鼓舞》、《铜器舞》,阜新的《查玛》,哲盟的《安代》等。

除以上创作实践以外,他所发表的论文也在中国舞蹈界深有影响。如《论舞蹈艺术》、《必须重视舞蹈语汇的规范化》、《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生活·创作·创新》等。

在他几十年的舞蹈创作与表演实践中,始终坚持深入民间,重视传统并融汇外来艺术。他在我国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创新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对蒙古族舞蹈的发展与创新更是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同时,长期的艺术历练也使他成为了一名融创作、表演、教学、理论于一身的舞蹈艺术家。

梁伦:

出生于1921年。广东省高要县人。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舞蹈编导家,舞蹈教育家,一级编导。

1943年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并留校任助教。1945年在云南省昆明市参加创办了“中华舞蹈研究会”。1946年参加“香港中原剧社”,任舞蹈组长。同年参加“中国歌舞剧艺社”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巡回演出。1949年到北京参加中国第一届文代会,后回广东进入华南文工团并兼任华南文艺学院教师。1959年任华南文工团团长,兼任广东舞蹈学校首任校长。1975年担任广东歌舞团团长。1980年组织创办了《舞蹈摘译》和《舞蹈研究》两个舞蹈理论刊物,任主编。

此外,他在舞蹈创作领域颇具影响。例如舞剧《牛郎织女》(任编剧、总导演,获广东省文艺创作一等奖);歌舞剧《燎原火炬》(集体创作,任总导演,获文化部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创作演出三等奖);舞剧《南越王》(集体创作,任编剧,总导演,获广东鲁迅文艺奖金一等奖,建国40周年文艺一等奖和文化部新节目文华奖)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舞蹈创作中为新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舞蹈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历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

盛婕:

1917年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生于上海。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舞蹈表演家,组织活动家。

1936年在上海俄国俱乐部学习芭蕾。1938年考入中法戏剧学校。结业后被上海剧艺社聘为特邀演员。曾出演话剧《职业妇女》、《梁红玉》、《女儿国》等,并编排了《海员舞》、《珍珍珠珠鲛人舞》等插入性舞蹈。1940年到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教授人体训练课。期间,表演了舞蹈作品《月光曲》、《秋怨》及话剧作品《心防》。1941年转入育才学校担任教员。同年在银社与吴晓邦举行舞蹈表演会。之后协同吴晓邦、戴爱莲在抗建堂举行“吴晓邦、戴爱莲、盛婕联合义演”并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被当地报纸誉为“新舞蹈的先锋”。1945年在延安解放区参加新舞蹈运动的开展活动。1948年~1953年多次参加筹建各种舞蹈团体,历任舞蹈教员、舞蹈队长、教研组长、副团长等。1954年调入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担任秘书长。1979年被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期间组织建立了中国古代舞蹈是研究室、舞蹈理论研究室、舞蹈编辑部、舞蹈资料室、舞蹈陈列室等部门。此外,还创办了《舞蹈》、《群众舞蹈》两个全国发行的舞蹈刊物以及内部发行的《舞蹈通讯》和《舞蹈学习资料》。

几十年来,她不仅在舞蹈表演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也在新舞蹈艺术的推广与普及工作和对我国民间舞蹈的搜集、整理与保护工作以及对舞蹈艺术的普及和全面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彭松:

出生于1916年。原籍山东省济南市,生于郓城。舞蹈史学家、编导家、教授。

1940~1944年先后就学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和国立音乐学院分院,师从吴晓邦、戴爱莲学习舞蹈。1944年在育才学校从事舞蹈教育事业,先后担任舞蹈教员和舞蹈组主任。1945年深入四川藏族、羌族地区搜集民间舞蹈并创作了舞蹈作品《嘉戒酒会》和《端公驱鬼》。1947年参加组织中国乐舞学院,学院成立后担任教学与教务工作。1948年受邀于北平大学生舞蹈联合会到北大、清华教授舞蹈。同年8月调解放区工作。期间创作了《团结就是力量》、《民主花儿别让它遭灭害》、《我们是民主青年》等舞蹈。

建国后主要从事舞蹈理论和教学工作。曾任华大一团舞蹈组长和华大三部艺术干部训练班教员及舞蹈队副队长。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主持艺委会工作,同时兼任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教员。期间参加了《人民胜利万岁》、《建设祖国大秧歌》及舞剧《和平鸽》的编排和演出。1952~1953年深入安徽及东北地区搜集民间舞蹈。1954~1955年任教于北京舞蹈学校,担任民间舞教研组组长,主持编写中国民间舞蹈教材。1956年加入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参加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小组。参与辑录编选《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和舞蹈史教材。专著有《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中国古代舞谱》等。此外,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当代中国舞蹈》编委和撰稿人。1987年应邀海峡两岸舞蹈学术交流,到台湾讲学。1992年参加在平壤召开的国际舞蹈理事会并作了中国传统舞蹈的报考。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理事、国际舞蹈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记者手记

追随舞蹈人的风采

跟踪报道此次中国舞蹈家协会成立60周年盛会,是件令人愉悦的差事,因为数日里我都与美相伴。萦绕在眼前的始终是舞蹈家和舞蹈工作者们清丽的脸庞、挺拔的身段和温柔的微笑。他们之中可能没有全国最美丽的人,但这个群体无论在舞台上下都称得上是中国最美丽的一群人。

尽管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步入了中老年,但是在他们身上仍存有舞蹈人特有的清朗气质。整个纪念活动中,除了精品晚会中有节目的演员,舞蹈家们即使走红地毯也没有如一些影视红人般浓妆艳抹或盛装造型。他们在人群的簇拥中,迈着矫健的步子,散发着一种清新的优雅。会场中有许多来参观演出或协助工作的舞蹈院校的青少年,他们坐立有型,青春焕发,虽然还未成名成家,但不断地有人向其投来“爱幕”的目光。很多父母感叹道,如果自己的孩子有这般神采,就用不着为矫正其视力和体型发愁了。

活动已结束一段时间,但是舞蹈人的“余影”始终挥之不去,让人不由自主地挺胸抬头,时刻提醒自己这样会更精神更美丽一些。容貌是与生俱来的,而气质却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良好的气质更能彰显个人魅力。现在很多年轻人哈韩哈日,花费很多财力和精力在化妆打扮上,却始终难改弯腰驼背,跷二郎腿等不良习惯,整体形象难脱俗气。若是人们能花一点时间来纠正不雅观不正确的姿势,来做一些基本的形体培训和运动锻炼,个人气质、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都会得到很大提升。不用和86岁生龙活虎的贾作光、70岁高龄还耍高难度动作的陈爱莲相比,若是能有中国舞蹈人的几分神态,我们整体的民族形象将大放异彩!

作者:阮桢华

第2篇:“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大中国企业”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2010年12月21日下午,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举办的“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大中国企业”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非友好协会会长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出席并颁奖。来自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获奖企业、非洲国家驻华使馆、中外媒体等有关方面的代表600余人出席了颁奖典礼。

获得中非友好贡献奖的十大企业是: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北京华立科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非友协于2006年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之际设立“中非友好贡献奖”。该奖项每3年评选一次,旨在奖励长期致力于中非友好事业,成就突出,在中国与非洲均拥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中非人士、企业或组织。迄今,“中非友好贡献奖”已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举办2届,评选出了20名中国人和5名非洲人,分别命名为“感动非洲的中国人“和“感动中国的非洲人”,奖项致力于树立中非双方友好交流的典范人物,大力弘扬中非传统友谊和人民间兄弟般的情谊。

为在新时期进一步促进中非友谊的发展,肯定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进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在外交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非洲国家驻华使团的联合指导下,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联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2010年开展以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为评选对象,通过广泛提名、专家评审和民众网上投票等环节,评选出了积极参与非洲国家发展建设,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回报当地民众的10家中国企业。

颁奖典礼上,由十大获奖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企业对非慈善基金”同时宣告成立,初期规模为人民币500万元。该基金计划于2011年启动开展免费治疗非洲白内障患者的“光明行”活动以及为非洲儿童送课本、练习册、书包等的助学项目。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有色集团)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最早“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最成功的企业,主业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建筑工程、相关贸易及服务。1996年通过国际投标进入非洲,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非洲市场的中国企业。10多年来,公司有力促进了中非经贸交流以及项目所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尊重与信任。

大义无求,共谋发展。走进非洲,意味着肩负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中非经贸合作的光荣使命。中国有色集团先后在赞比亚、刚果成立了9家企业,在非洲大陆创造了诸多“第一”:建立起了集生产、贸易、服务于一体的跨国合作平台—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开发了中国在境外投资建设的第一座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山—赞比亚谦比希铜矿,中国在境外投资最大的铜冶炼项目—赞比亚谦比希铜冶炼厂等重大项目。同时,中国有色集团在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及、埃塞俄比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承建高速公路、住房、水泥厂、铜矿山和冶炼厂工程。特别是在赞比亚投资累计超过13亿美元,为当地提供了6500个稳定的就业岗位,惠及家属近6万人,缴纳税费5000多万美元。

大爱无疆,不辱使命。走进非洲,意味着肩负起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非友谊的光荣使命。中国有色集团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在非洲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致力于建设“碧水蓝天下的绿色企业”,主动投身非洲公益事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近1亿美元。在赞比亚投资建立了赞比亚第二大医院—中赞友谊医院,每位赞方员工可带4名家属免费医疗,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水平;作为赞比亚中华商会会长单位,经常组织中资企业举办慈善活动,赞助赞比亚全国性体育赛事;向“非洲第一夫人防治艾滋病组织”、国家抗疟疾计划、中小学校、抗洪救灾以及妇女儿童救助会等捐赠资金和物资;为当地社区和酋长部落捐建道路、围墙、公共候车厅、自由市场等公用设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有色集团在非洲的企业没有裁减一名员工、没有减少一分投资、没有减少一吨产量,还增加投资接管了已被关闭的赞比亚卢安夏铜矿,不到半年便恢复生产,使2250多名赞籍员工就业,惠及民众近2万人,让以矿为生的城市重获新生。在非洲人民最困难时中国有色集团始终与他们奋战在经济复苏、社会发展的道路上。

中国有色集团在非洲的表现得到了非洲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被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称赞为“中非全天候友谊最好的诠释者”。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以建筑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研究勘察设计及服务、水电投资建设与经营、房地产开发经营为主业,围绕三大主业,形成了建筑施工、高速公路运营、水泥生产、民用爆破、房地产、金融六大板块紧密相连的产业链,海外业务遍及东南亚、南亚、中亚、非洲、南美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诚信守约助发展。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信守合同,依靠精湛的技术和优秀的团队,对每一个项目精心策划,精心管理,为助推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产品。在建好工程的同时,集团在非洲项目主动履行纳税义务、践行环保承诺,树立了中国公司的良好品牌。目前,集团在非洲的所有项目均正常履约,如赤道几内亚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工程,利比亚7300套住房建设工程,中国在西非最大的援助工程——马里巴马科大桥等,这些工程进度和质量得到了当地政府、中国驻外使馆的充分肯定。

提高就业育人才。集团积极推行属地化管理,广泛使用当地员工,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利比亚房建项目部当地员工的比例达用工总量的40%以上,埃塞俄比亚FAN项目部雇佣当地机械设备操作手、司机、保安、普工、秘书、管理人员等长期劳务人员占50%,埃塞俄比亚公路项目部当地员工比例占60%。在带动就业的同时,集团致力于提高当地员工的素质,为当地员工制定了各种培训计划,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到中国学习,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开展“传、帮、带”活动,让当地员工通过工作学到一技之长,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完善设施利民生。集团高度关注项目所在地的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根据当地需求主动承担社会公益性工作。为改善赤道几内亚首都居民用水条件,集团组织力量抢修首都马拉博下水管道,疏通并铺设下水管道,义务维护当地供水管网,修复损坏的供水设施,解决了城区的水污染等问题。在马里、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国,集团为当地政府义务维修道路、修筑水渠、平整场地、修理发电设施,维护城镇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出行。为促进教育,集团在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等地积极向当地学校和孤儿院捐赠资金、电脑。

本地采购促经济。集团大力推行设备和材料等产品的当地化采购,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利比亚房建项目上,集团优先使用当地的设备和材料,从当地采购施工所用的大部分材料,并从当地公司采购或租赁部分设备,根据需要在当地进行生活物资采购。在尼日利亚、马里、苏丹等国,集团积极扶持当地经济发展,大量采购当地设备和原材料,繁荣了当地市场,拉动了所在国的产品生产。

义务救治助医疗。集团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当地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尼日利亚,公司向项目附近村民提供免费诊断服务3000多人次,并多次派车送重病村民和当地孕妇前往外地医院治疗;在埃塞俄比亚,公司常年聘请医疗咨询专家、现场咨询师及护士,义务为当地人治病,为工地沿线居民进行医务知识普及。

自踏上非洲大陆以来,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以优良的工程质量、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赢得了当地政府与民众的一致肯定,为中非合作添砖加瓦,为世代友好的中非友谊续写崭新篇章。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路桥公司)是以公路、桥梁、铁路、隧道以及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兼具贸易、投资、租赁、服务业务的国有大型外经企业,在亚、非、欧4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

支援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

从上世纪60年代踏上非洲大陆以来,中国路桥公司始终秉承着“筑路架桥,奉献社会;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宗旨,致力于非洲的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20多个国家建成了数百个工程项目,每个项目都堪称经典,对改善当地人民生活,促进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给公司的题词所称赞的:“在赤道几内亚经济发展中,中国路桥公司是本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者中的出色代表者。”

被誉为“国家独立的象征”的“南南合作典范”——毛里塔尼亚“友谊港”,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路桥公司承建的中国政府援非第二大项目。港口建成后,实现了万吨级船舶直靠,成为西非重要港口。30多年来,该港承担了本国90% 的进口任务,解决3200人就业。中国路桥公司正在建设的友谊港改扩建工程,将使港口更加适应国内和国际航运发展趋势和需求,为毛里塔尼亚腹地及马里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再创有利条件。

2004年,中国路桥公司进入安哥拉市场,成为该国内战结束后最早进入基础设施重建领域的中资公司,先后承建了库内内河大桥、211道路等众多大型工程项目,为安哥拉战后重建、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肯尼亚有一条尽人皆知的“中国路”,指的正是由中国路桥公司承建的肯尼亚A109国道。它连接肯尼亚最大港口蒙巴萨和首都内罗毕,是连接印度洋和非洲腹地的国际交通命脉。时任肯尼亚总统的莫伊在通车仪式演讲中赞扬道:“中国路桥公司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为肯尼亚当地公司树立了良好榜样。如果所有的承包商都能像中国公司这样,就会使肯尼亚更快、更好的发展”,而世界银行的代表更把这条公路誉为“世界银行在非洲地区投资项目的典范”。比起公路的官方名称“A109国道”,当地人民更喜欢亲切地称它为“中国路”。

目前,中国路桥公司在非洲在建项目有135个。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把每一个工程做成精品,奉献给非洲人民。

投身公益,回馈当地民众

中国路桥公司在“筑路架桥,建设非洲”的同时,也积极回馈社会、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建设,并以在驻在国投身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领域取得的突出贡献,荣获“2009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社会责任金奖”。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路桥公司就承担了中国对非经援任务,并先后完成了多个代表中非友谊的援建项目。“中埃友谊路”是中国路桥公司承建的援埃塞俄比亚市政改造道路,它以优良的工程质量荣获商务部“2005~2006年度对外援助项目奖”。2008年,多哥北方地区遭到暴雨袭击,洪水冲毁了国家1号公路上的3座桥梁,致使多哥南北交通中断,多哥洛美港和几个内陆国家之间的货物运输陷入瘫痪。危难之际,中国路桥公司承建了援多哥水毁桥梁修复工程,并以工程进度和质量获得多哥国民议会议长和工程部长的高度评价。2008年,马拉维人民期待40多年的卡隆加-奇提帕公路由中国路桥公司援建,迄今,项目已取得重大的实质性进展,2011年底竣工。

2006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8项新措施”,中国路桥公司首先响应国家号召,全额资助赤道几内亚、安哥拉等国的40余名学生来华读大学。

中国路桥公司时刻将非洲当地百姓的冷暖记在心头。在刚果(布),免费为当地医院维修道路,捐赠药品和医疗设备;在肯尼亚,向贫民区捐建小学教室,校方将其命名为“北京教室”,以感谢中国路桥公司的无私帮助;在赤道几内亚,数次捐赠当地人民发展急需的电脑、电视机、自行车及办公文具等,在赤道几内亚独立节上,中国路桥公司荣获总统颁发的外国企业在当地获得的最高荣誉—大十字独立银质勋章。

尤为可贵的是,中国路桥公司还将人文关怀延伸到公益慈善活动的方方面面。在肯尼亚,专门在项目部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每年接收来自肯尼亚当地学校的在校生前来实习,学习施工管理和技术,为肯尼亚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专业人员;在刚果(布),组织当地小学生参观工厂,开办露天影院,冠名足球赛事。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路桥公司已深深地扎根在非洲这片土地上,与非洲国家同发展、同成长,与非洲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未来也必将为非洲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

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简称达之路集团)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在非洲从事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开办工厂、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和旅游业。

达之路集团成立于2002年,目前已与25个非洲国家建立了业务联系,在8个非洲国家设立了子公司或办事处,在非洲投资已超过1亿美元。

达之路认为,世界应该更多地理解非洲、关注非洲、投资非洲,非洲需要的不仅是贸易,更需要发展非洲本地的制造业,发展现代化的工业和多元化的经济,非洲的资源应该更多的用于非洲经济的发展和非洲人民的福祉。达之路集团从最初的贸易开始,逐步转变在非洲的业务模式,在非洲建立了纺织工厂,从“中国制造”转变为“非洲制造”,并且98%以上的雇员实现了非洲本地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达之路还在博茨瓦纳建设工业区,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博茨瓦纳投资,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技术转移。

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不少西方跨国公司经营困难,纷纷减少对非洲的投资和削减业务,达之路集团在非洲的工厂不仅没有裁员,反而增加雇员,促进更多的非洲人就业,达之路集团的义举受到了当地政府及人民的高度赞扬。

达之路集团非常关注非洲,认为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和企业去非洲投资和从事贸易,促进非洲经济发展。从2000年到2004年间,达之路集团帮助了上百家中国企业到尼日利亚投资和经商,又帮助了上百家尼日利亚企业到中国经商。2004年1月鉴于达之路集团在促进中国和尼日利亚经贸和友好关系上作出的杰出贡献,达之路集团董事长何烈辉被尼日利亚联邦政府授予“酋长”头衔。2006年,由于达之路集团富有成效地促进了中国和博茨瓦纳的投资和贸易往来,何烈辉董事长被聘为博茨瓦纳出口发展和投资总局中国首席代表。2008年达之路集团被中国贸促会评为“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最具影响力企业”,何烈辉董事长被评为“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优秀企业家”。

每年达之路集团都会接待大批来华的非洲国家政府和企业代表团,帮助他们和中国的经贸机构和企业建立经贸关系,受到非洲国家的好评。

同时,达之路集团也致力于在非洲开展公益活动,树立中国和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达之路集团在非洲无偿捐建了学校,成立了总额130万美元的慈善基金帮助弱势群体,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称赞。达之路还为非洲在华留学生设立奖学金。

2009年7月何烈辉董事长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评为“第二届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对非洲的投资,达之路集团于2008年主办并全额资助非营利的、非政府的国际论坛——达之路非洲投资高峰论坛。2008年3月3日至4日,第一届达之路非洲投资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1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团,500多位中国企业家与会,30多个投资项目获得了初步意向。2009年9月28日至29日,第二届达之路非洲投资高峰论坛在上海再度举行,40多个非洲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代表团以及600余家中国、非洲和欧美企业与会,50多个投资项目达成初步意向。2010年9月8日至11日,第三届达之路非洲投资高峰论坛在杭州市举行,43个非洲国家政府高级代表团的100多名代表出席,其中有塞舌尔前总统及多个国家的30名部长、大使等政府高官,另有500多名中国企业家与会。

在2008年和2009年的两次达之路非洲投资高峰论坛上,已有超过100个中非投资项目得到实施。达之路非洲投资高峰论坛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多个非洲国家把参加该论坛列入政府工作计划。

在2010年的前8个月里达之路集团接待了超过20个非洲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代表团访问中国,包括多位总统、总理和部长,以及超过800位非洲企业家,协助他们与2000多家中国企业建立了联系。

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

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简称中设集团)成立于1978年,以工程承包为核心业务,以进出口贸易和科研设计及国际服务为主营业务。业务遍及五大洲,涵盖发电、输变电、轻工、纺织、食品、建材、交通、铁路、港口、通讯、广播电视、船舶及冶金、矿山等多个行业。承接的国际工程成套业务和国际贸易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21世纪,中设集团与非洲国家经济技术合作迅猛发展,在安哥拉、苏丹、刚果(布)、加蓬、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赤道几内亚等20多个非洲国家开展业务。

中设集团以“让创想成真”为企业理念,“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社会责任,不断致力于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和谐进步。秉承“以人为本,创新、竞争、合作,诚信、敬业、和谐”的企业文化,努力成为一家在国际工程承包、国际贸易及相关服务业中位于中国前列、世界知名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近年来,中设集团在非洲市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完成超过12亿美元的工程项目及设备物资供应。截至目前,中设集团在非洲已签约和在建项目金额达54亿美元以上,其中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刚果(布)、苏丹市场的在执行项目均超过10亿美元。执行项目涉及火电、水电、城网配电、供水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等诸多重要产业领域,直接或间接地为非洲提供了1.3万个就业岗位,为非洲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赤道几内亚,中设集团承担了电力网络工程的建设任务,对该国的电力网络进行了总体规划,大力促进了电力基础设施的发展,为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刚果(布),英布鲁水电站的建设,极大缓解了刚果(布)经济发展中电力紧张的局面;吉利饮用水处理厂项目改善了当地严重缺水状况,为该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在苏丹,富拉电力项目的建成,改善了苏丹南部地区用电严重短缺的状况;吉里石油焦电站的建成,使炼油厂的副产品得到了充分利用,节能环保,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喀土穆北电站扩建项目的建设,将为该国首都地区提供稳定而持续的电力供应,总统和政府高级官员对工程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达尔富尔地区尼亚拉供水工程项目将使尼亚拉市的总供水量增加近4倍,彻底解决当地居民饮水困难,大力促进该市及南达州的经济发展。

在尼日利亚的拉格斯和翁多州建设的燃机电站,改善了该国的电力供应,奥巴桑乔总统亲自出席了电站项目点火仪式,他深情地说,“我要感谢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感谢你们如此重视这个项目。你们不辞劳苦,按时把项目完成,对此,我很感激。”

在安哥拉通讯网络系统、变电站、净化水厂等项目的建设,为当地提供了便捷的通讯、充足的电力和洁净的饮用水。

在加蓬,邦戈总统亲自为加蓬国家广播电视大厦揭幕,加蓬政府为参与该项目建设的加方和中方有关人员授予了荣誉勋章;贝林加铁矿项目的建设将为加蓬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帮助加蓬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繁忙的工程建设之外,中设建设者们尽自己所能,把中国人民的诚挚感情和无私帮助带到了援建国家。在医疗方面,由于工程所在国家大多医疗条件较差,每个施工队伍都随队配备了医生,他们在给中方人员治疗的同时,经常免费给当地人民看病,发放药品,讲解医疗知识。

在赤道几内亚,建设者们为当地建设小学,为马拉博大学盖起了食堂,捐助了体育用品,为能源部建设了教堂,捐赠了办公用品;帮助赤道几内亚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电力技术专业队伍,培养后续电力工程方面的人才,使他们成为承担电力项目的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简称中国水电集团)是中央管理的综合性大型企业,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实力的水利水电建设企业,拥有员工13万人,年营业额近千亿元人民币。中国水电集团是中国最早一批实施“走出去”战略,活跃在中国对外经贸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中国水电集团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5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工程承包、经济技术合作。在建项目200多个,合同额近170亿美元,占全球水电建设市场份额的50%。

中国水电集团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以水电开发建设、水利发展治理为主业。在国内外实施的各项大中型、超大型水电建设项目中,坚持以诚信守约,以质取胜,尤以 “高技术含量、高难度施工、高标准要求”建设而闻名,在国内外同行中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公司参与建设的国内大中型工程近百个,包括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黄河小浪底、龙滩、小湾、向家坝、溪洛等特大型水电工程。

中国水电集团在非洲的经营中,积极探索援助与合作结合,“输血”和“造血”并举等合作思路和举措,以增强非洲独立发展、自我经营的能力。

目前,中国水电集团在非洲的工程项目遍布非洲21个国家,建设了大量关系非洲国家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而且多数为投资量大,长期被一些西方国家忽视,或众多企业不愿进入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水坝水电站、城市供水、农田灌溉、乡村公路、学校、医疗机构等,因此,中国水电集团所承建的项目普遍受到所在国政府及人民的欢迎和关注。

——拥有“世界上最长拦河大坝”之称的苏丹麦洛维水电站,2009年3月成功投产发电,惠及周边400多万苏丹百姓,使苏丹全国供电能力翻一番。

——被誉为“非洲第一水利枢纽、非洲最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的埃塞俄比亚泰可泽水电站,2009年10月投产发电,极大地缓解了埃塞的供电、用水问题, 使埃塞电网供电能力提高30%。

——安哥拉本格拉体育场项目,是安哥拉举办2010年非洲杯足球赛的主场馆,拥有35000观众席。

类似的高难度、高标准、多功能民生工程,在国际上使中国企业扬眉吐气,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

在国际化经营道路上,中国水电集团坚持追求经济效益与维护国家形象并举,企业经营与公共外交并重等经营理念,通过优质服务、优质产品,搭建起同项目所在国家间“和谐、共赢”的国际经营模式。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充满爱国情怀、重信守诚的海外水电人,秉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和为贵”、“忠信”“守诚”等价值观,向非洲人民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意愿。他们所体现出的勤劳、热情、节俭、奉献等品格,给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印象。

在国际经营中,中国水电集团倡导“绿色建筑”,“和谐家园”,强调“属地经营发展,回馈当地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等经营理念。尊重非洲国家风俗民情,并善于用非洲国家的本土方式和使用习惯,把项目规划、管理理念和工程标准等落实到具体的经营管理之中,从而与工程所在国政府、社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形成互惠双赢的发展共同体。

在非洲承建的各项工程项目中,中国水电集团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当地民生。公司在非洲承建项目,当地雇工比例已超过70%,熟练工人超过40%。海外员工积极参与项目所在地的各种社会活动,向当地捐款、捐物,投身于各种抢险抗洪活动。在安哥拉,2006年11月,本戈省丹德河上游决堤,洪水肆虐,中国水电集团迅速地组织人员和设备投入抗洪抢险,有效控制了洪水蔓延。在苏丹,公司先后向苏丹捐款600万欧元用于扶贫。在博茨瓦纳,中国水电集团先后向贫困家庭、艾滋病组织、华侨总商会、孤儿救助中心等提供赞助、修建医院。在肯尼亚,多次向肯尼亚埃多地区运送捐赠救援物资。2009年9月,在中国水电集团资助下,安哥拉政府选派的 63名留学生,开始了在中国武汉大学汉语和土木工程等专业为期5年的本科学习生涯。

中国水电集团面向未来,将继续根植于水电建设领域,多方位拓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稳健投资有持续盈利能力的经营性产业,把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向新高度,为实现非洲千年发展目标添砖加瓦。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房地产、矿产资源开发、咨询监理、金融投资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特大型企业集团,2010年在世界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37位,是中国和亚洲最大、全球排名第二的建筑工程承包商。

中国中铁是中国最早实施非洲援外项目以及开展境外承包工程的公司之一,在非洲实施援外项目和承包项目1000余个,合同额累计102亿美元,营业额超过60亿美元,项目遍及35个非洲国家和地区,对非洲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外派劳务超过9万人次。多年来,中国中铁始终坚持与非洲共同发展的企业愿景,充分融入当地社会,积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地就业,在非洲大陆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承建了众多项目,致力于提高非洲人民生活水平。中国中铁上世纪70年代初承建的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至今仍是坦桑尼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唤起人们的美好回忆。2006年由中国中铁承建的中国政府援加纳公路改扩建项目被誉为“连接中加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大道、见证中加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丰碑”。

在加蓬承建的国民议会大厦被加蓬总统称赞为“利伯维尔最为壮观、质量最好、施工速度最快的工程”。

为圣卢西亚修建的国家体育场,堪称一座设计精美、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质量优良的现代化体育场,实现了圣卢西亚几代人的梦想,有力推动了该国体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

开拓实业项目,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马里盛产优质棉花,中国中铁所属企业在此投资建立了纺织企业,为当地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机会,使数千个家庭生活有了保障,累计纳税2000万美元。

在马里,中国中铁还承包了数万公顷综合农田整治项目以及2000多口井钻探项目,带动周边出现了10多个村庄,数百个家庭受益,被誉为“探索出了中非农业合作的一条新路”。

此外,中国中铁所属企业还为非洲当地培育了技术人员队伍。例如,在马里的22名中方员工和当地300名骨干人员带领着6000名当地雇员从事工程、纺织、农业项目;在博茨瓦纳雇用当地员工1500人,提供了项目高管、估算师、秘书、工长、技术工种及普通劳力的就业岗位,为提高当地科技力量、培训技术人员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设公益工程,改善当地医疗及生活条件。在马里首都巴马科街头,家家户户都栽种紫藤花作篱墙,在阳光照射下,姹紫嫣红分外美丽。这种花引自中国,是中铁公司员工为了美化环境从国内带去的,被马里人亲切地称为“中国花”。在塞古大区,公司在城市支线沿尼日尔河支流免费修建了一条马路,连接起10多个村庄,为当地民众出行带来便利。当地政府为感谢公司的善举,称之为“中国路”。在贝瓦尼农场,公司雇佣当地员工百余人,在中方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不仅学会了驾驶运输设备、检验土质,还学会了用中文报告测量数据。此外,为方便当地员工上下班,公司还资助当地政府建设公交线路,捐助的车站被命名为“北京站”。

在博茨瓦纳承建了位于首都哈博罗内的马哈拉佩医院,极大地缓解了博茨瓦纳南区缺医少药的困难局面;在津巴布韦承建了奇诺伊医院,是南部非洲国家中功能设备最齐全的现代化医院;在科特迪瓦建立了科中制药公司,是西非第一个GMP标准制药企业,开发了24种针对非洲民众常见疾病的新药品;在马达加斯加创建的医药公司专门生产有中国国药之称的青蒿素,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一致好评;在安哥拉,将项目经理部的工地医院对社会开放,极大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安哥拉的信誉和社会影响力。

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中国中铁在非洲积极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义务植树万余棵,修建稻米磨坊方便当地人生活,向民众赠药,举办讲座普及艾滋病预防常识等。在多年参与非洲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中铁工程技术人员与非洲人民互助互爱、患难与共,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诠释着中非人民是真正的好朋友、好伙伴和好兄弟的真谛。

在加纳,公司员工深深体会到当地儿童上学的艰辛,捐款修建了一所小学;无偿为加纳政府修建办公场所,每年还为当地政府捐赠房屋物资,改善了当地政府的办公条件。

在坦桑尼亚,公司员工支援当地学校建设,为贫困失学儿童购买教科书;捐助WAMA基金会,改善坦桑尼亚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为使当地农民喝上干净水,公司捐助支持当地饮用水净化工程。2009年4月,达累斯萨拉姆南岸军火库爆炸,当地近百户居民房屋损坏,时值雨季,受灾居民被迫露宿风雨。公司得知消息后,装运了一卡车帐篷送到灾民手中。当时达市所在地的省长正在现场指挥救灾工作,看到中铁公司送来了帐篷,十分感动,赞叹道:真是及时雨,雪中炭啊!

总之,从走进非洲开始,中国中铁始终秉承“情系非洲,共建家园”的理念,为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贡献着我们的力量,我们的辛勤努力和深厚情谊也深深地感动着非洲人民。正如马里总统杜尔所说:感谢中国,感谢中国中铁,使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你们建设了我们人民走的路、过的桥、住的房子,希望看到你们在非洲实施更多更大的项目。

海尔集团公司

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的海尔是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大家电品牌。海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目前,海尔已在亚洲、欧洲、美洲,中东非等地区建立了多个设计、制造、营销 “三位一体”中心,致力于为当地消费者提供美好住居生活解决方案。2009年12月,世界著名消费市场研究机构欧睿国际发布数据,海尔在世界大家电品牌中排名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5.1%。这是中国家电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品牌。同时,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分别以10.4%与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均排名第一。

海尔在非洲主营业务为家用电器及零部件生产与销售:

在尼日利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设立了工厂,为当地创造直接就业岗位数千人,培养提升了当地工人的生产技能,提升了“非洲制造”的能力。

海尔一直致力于为非洲广大消费者提供最适合的产品和服务,在20多个非洲国家直接或间接建立了经销商网络,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了全系列、高性价比的商品,间接改变着非洲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海尔注重于市场需求的调研和产品研发,已经为非洲消费者开发出了多款产品,如停电100小时不化冻的冷柜、宽电压家电产品、能洗大袍子的洗衣机、永不生锈的冰箱等产品,以这些产品为代表的技术,真正做到了从非洲市场需求出发,解决了非洲消费者在应用家电方面的难题。

海尔与当地经销商一起开展了全方位的营销与宣传,提升海尔品牌形象的同时,更多地向当地消费者普及家电产品的使用知识,推进了当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海尔与经销商一道在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在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解决了非洲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紧临赤道的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有1.4亿人,2300多万个家庭。44摄氏度的高温和潮湿,让尼日利亚每一条马路上,都会有很多人叫卖冰镇矿泉水和冰块。街头卖水、卖冰块就能维持生计,因此很多家庭就以此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这里的消费者在购买冰箱、冷柜时最喜欢的就是海尔永不生锈的冰箱与停电100小时不化冻的冷柜。2003年,海尔在当地市场以25%的市场份额超过欧、亚、美的各冰箱企业,成为新的冠军。至今,海尔冰箱已经连续5年稳居尼日利亚市场第一名,市场占有率也递增到29%。海尔冰箱的竞争力就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结果。

尼日利亚天气炎热,长达9个月的雨季使夹杂着腥咸味的空气直接影响到当地人的生活。家用电器生锈就是困扰当地人的烦恼之一。尼日利亚人为此更需要耐腐蚀的用品。海尔全防锈冰箱就为当地人提供了一种更省心的生活。

海尔在尼日利亚庞大的销售网络也为当地人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在5个大区、36个省里,90%的网点都在销售海尔冰箱。分布在各地的10至200平方米的家电小卖部能为当地人提供更便利的购买与送货服务。

如今,海尔冰箱在尼日利亚市场销售的产品除了本土研发、制造、销售的外,还有海尔从中国、泰国、印度等制造基地进口到当地销售的产品。

海尔已经在20个非洲国家设立了经销网络。目前,海尔在尼日利亚和突尼斯建立有合资工厂,主要生产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视等家电产品;尼日利亚工厂生产能力为年产30万台,突尼斯工厂生产能力为年产20万台。在尼日利亚市场,海尔的冰箱、冷柜产品占有绝对第一的市场份额;在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市场,海尔空调产品拥有10%市场份额,居当地前三名。

非洲西部的安哥拉,濒临海洋的潮热环境使得最高气温达到39度。安哥拉人通常在冰箱里储备很多的冰块和冷饮备用。家里的小孩子会经常偷偷打开冰箱取冷饮吃,安哥拉的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应付家里这成群的“小馋猫”了。这样没有节制的饮食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很不利。同时,频繁地开关冰箱门,也会极大地影响冰箱的制冷速度,增大耗电量。家长们还得注意存放食物的时候不能把重量大的食品放在高处,担心孩子们会被意外的坠物砸伤。海尔冰箱的工作人员在安哥拉进行调研时发现,67%的当地用户对冰箱的要求竟然是:“冰箱如能锁上就好了!”这一独特而广泛的需求被迅速反馈到了海尔冰箱企划部,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一款专为非洲用户提供的“加锁冰箱”就摆放在了冰箱卖场的展台上,海尔冰箱在安哥拉的销售份额增长了30%。其实,为冰箱加个锁是每个冰箱企业都能做到的。但不同的是,海尔冰箱却总能领先一步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而这种领先的能力来自海尔冰箱全球的运营平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非洲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手机市场。海尔手机迅速出击,在短短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目前为止,非洲人民已经享受到的海尔手机有CDMA 手机 D1000、C1700、F1000 和D1600,预计2010年全年出货总量将突破20万只。

海尔手机能在高手云集的非洲市场上大展身手,与其过硬的质量和创新的技术是分不开的。在手机质量控制方面,海尔手机严格坚持“有缺陷的产品是废品”、“高标准、零缺陷、精细化”的策略,拥有世界一流的手机SMT柔性生产和检测设备,先进(恒温、恒湿、无尘)的手机生产基地可以同时生产GSM和CDMA两种制式手机;同时,海尔通信有限公司通过了ISO9002认证和欧洲的BABT认证,使其生产的移动通信产品具有世界级的品质。

北京华立科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华立科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立科泰)是一家致力于开拓国际医药市场、推广医药产品的专业医药公司,主营青蒿素类抗疟药品。经过10多年的努力,“科泰新”、“科泰复”系列青蒿素类抗疟药品,以其高效、低价的品质,挽救了数百万非洲及东南亚人民的生命,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全球治疗疟疾有特效的新型药品之一,成为享誉非洲乃至国际医药界的知名品牌药品。

积极投资发展非洲民生工程,实现药品的本地化生产,人才的本地化发展战略。经过不懈努力,基于科学的市场管理及果断的国际市场开拓实践,华立科泰的产品系列逐渐完整、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公司在非洲投资设立了肯尼亚子公司、坦桑尼亚子公司、乌干达子公司,在坦桑尼亚收购了一家药品生产企业,公司的主要抗疟药品“科泰复”即将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性能(PQ)认证。公司打造了一支国际化和本地化的优秀市场营销团队,建立了广泛的市场营销网络,使得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不断得到提高。

为使中国优秀的青蒿素抗疟药品实现本地化生产,进一步降低药品成本,更好地造福非洲人民,华立科泰收购了位于坦桑尼亚的处于停顿状态的中国政府援建项目——中坦制药,不仅使原有的外援项目重新焕发出活力,也可以将中国相对先进的生产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非洲,为坦桑尼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作出贡献。华立科泰于2007年7月派出专业管理团队接管了中坦制药,并通过3年的努力,中坦制药通过了当地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为当地近百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成为当地现代化规范化的药品生产企业,为坦桑尼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多种形式开展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华立医药奖学金:2006年4月,公司与肯尼亚内罗毕大学、莫伊大学确立了设立“华立医药奖学金”的议项,于2006年8月正式签定协议,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的肯尼亚医药专业学生完成学业。2006年我们又将这种公益活动推广到坦桑尼亚,赞助基巴哈和穆索马两地医学院毕业典礼并对优秀毕业生进行奖励,旨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毕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这种形式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中国政府和非洲国家政府的高度赞扬。华立药业还将在其他国家推广这种活动。

无偿捐赠:截至2006年底,华立科泰及其子公司先后24次向非洲国家总统及总统夫人(如纳米比亚前总统、塞拉利昂总统、尼日尔总统夫人等),当地医疗救援机构(如肯尼亚基西地区医院、坦桑尼亚红十字会、国际救援委员会、乌干达金贾医院、艾滋病支援组织)捐赠抗疟药品,捐赠药品价值近200万元。

承担商务部援非抗疟药和人力资源培训项目:2006年7月,公司被评选为援外物资重点企业。4年内,公司承担了抗疟药品的援非项目,向非洲30多个国家提供了近600万人份的抗疟药品,价值人民币6000多万元。

同时,公司还是商务部援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的实施单位, 2006年至2010年举办了5个援非疟疾防治官员和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了近200人。

经过华立科泰多年的努力,“科泰新”、“科泰复”已被越来越多的非洲官方医疗机构所接受。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称:“‘科泰复’挽救了数百万非洲人的生命”,是“来自中国的‘神药’,正在成为非洲人抵抗疟疾的有力武器”。世界卫生组织评价“科泰复”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恶性疟疾的真正有效的药物之一”。目前“科泰复”已成为非洲乃至世界医疗界公认的中国医药名牌产品,成为誉满非洲的中国知名品牌药品。

在肯尼亚,有个名叫“Cotecxin(科泰新)”的黑人小女孩。她的妈妈为了感谢中国的抗疟药——“科泰新”治好了孩子的疟疾,以“科泰新”给孩子取名。

在发展的同时,华立科泰正逐步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回馈非洲,回馈社会,实现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安徽外经)是以国内国际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境外矿产类资源开发、进出口贸易、连锁超市、宾馆酒店等业务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公司自1992年成立以来,先后在非洲、欧洲、亚洲、中南美洲以及南太平洋等地区22个国家成立了分公司,并在30多个国家承建了中国数十个大中型对外援助项目和一系列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所有建成项目均被评为优良工程,受到了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赞誉。

公司先后在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多哥、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等16个非洲国家成立了华安国际建设贸易有限公司,从事对外承包工程、房地产开发、投资建厂、连锁超市及宾馆酒店等多元化经营。

2009年以来,公司已与津巴布韦、莫桑比克、赞比亚、刚果(金)、马拉维等国政府机构合作开展了金刚石矿、钽铁矿、铜矿、钴矿、金矿等矿产类资源的勘探开发业务。

公司在非承揽项目时,努力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积极回馈当地民众,不仅为中非经贸合作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公司在非的16个华安公司自成立以来,已为所在国培训了数以万计的熟练技术工人,每年为各所在国提供了近千个就业机会。公司与津巴布韦合作实施的钻石矿项目,充分发挥津巴布韦的资源优势,弥补其资金方面的不足,极大地改善其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促进其国民经济发展,不仅对增加税收,改善财政状况产生巨大作用,而且让万余人就业,也帮助促使其资源尽快转化为财源,提高综合国力。

由于公司长期以来在参与承建非洲地区各有关国家的工程项目中讲求优质、高效,在经营活动中坚持诚信第一,产生了十分良好的品牌效应,赢得了所在国首脑和社会各界的高度信赖和广泛赞誉。

莫桑比克格布扎总统的连任就职典礼在2010年1月14日举行。公司总裁蒋庆德作为唯一一家中资企业代表应邀出席,在随后5天内受到4位非洲国家总统的约见。

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接见蒋庆德时指出,他这次在莫桑比克亲自看到了安徽外经在莫桑比克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了解了安徽外经的实力和对非洲人民的情谊,对此表示非常赞赏,因此对公司参与津巴布韦的建设寄予厚望。

赞比亚总统鲁皮亚·班达在与蒋庆德总裁亲切交谈中表示,他对安徽外经正在建设的援赞比亚恩多拉国家体育场项目十分满意,将大力支持其在赞比亚的业务开展。

莫桑比克总统格布札在会见蒋庆德总裁时表示,他由衷地感谢安徽外经10几年来对莫桑比克的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

非盟轮值主席、马拉维总统穆塔里卡参加世博会期间,亲赴公司参观访问,对公司所取得的成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马拉维政府称赞公司承建的马拉维议会大厦项目“质量超凡”、“雄伟壮观”、“功能齐全”,是中国赠予马拉维的“最好礼物”、“承载着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深情厚谊,是中国致力于中马友好的重要标志”。

作者:刘宏敏

第3篇:感动中国十大人1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榆林市第八小学

刘彦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有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大爱深沉!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第4篇: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

1、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人物介绍】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早年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说: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其重要贡献有: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了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写出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解放后,致力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奠基人之一。(博主甘霖豌豆整理)

2、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获奖名片】信义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人物介绍】

孙水林,男, 1960年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孙东林,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孙水林弟弟。

2010年2月9日,腊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

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钱不够,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

"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2010年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

3、玉树不会忘记的康巴铁汉--才哇 【获奖名片】铁汉

【颁奖词】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地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 【人物介绍】

才哇,男,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扎西达通村第三社社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住玉树州粮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阵山摇地动中懵了,回过神来以后他立即冲出了家门,开车赶往扎西达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在路上,他看着四处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伤群众,马上停下来投入到救人当中。"才哇,你们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压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干部带来的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然而,才哇继续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 在紧张运送了近30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看着刚从废墟中挖出的3位亲人的遗体,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当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救灾晚会上接受采访时,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树,回到他的村民身边。

4、"雷锋传人"--郭明义 【获奖名片】传人 【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人物介绍】

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5、舟曲之子--王伟 【获奖名片】砥柱 【颁奖词】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人物介绍】

王伟,27岁,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游斜村人,武警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

2010年8月7日晚11时20分,雷电、暴雨笼罩着舟曲县城,27岁的王伟正在单位值班,不敢一个人住在家的妻子当晚睡在娘家。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伟立即向中队领导汇报雨情,准备应对突发事件。集合哨响起,73名武警战士带上雨披和应急灯开始清点人数。集合完毕不久,营房开始晃动......

11时48分,王伟带领25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天像裂开了口子,雨水砸在王伟脸上,周围一片漆黑,即使打开应急灯,能见度也不足5米。扶着倒塌的碎石,凭借着记忆与呼救声,王伟与救援队战士搜寻着生还者。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20多个小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 救灾的那几天,王伟总会习惯性地掏电话、看妻子的未接来电。"不知道她最后会说什么......"王伟拭去眼泪又说:"我现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个人,心里才能好受一些!"。(博主甘霖豌豆整理)

6、草原曼巴--王万青 【获奖名片】仁者 【颁奖词】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吧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人物介绍】

王万青,男,汉族,66岁,上海人,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2003年退休。

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其间,他放弃了多次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艰难地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来,他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万青在阿万仓卫生院的20余年时间里,每年接诊病人3500余人次(当时阿万仓乡总人口3400余人),20年累计接诊7万余人,累计手术上万例,在当时医疗设备不足、乡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术,以一名医生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在任阿万仓乡卫生院院长的10年中,他建立了全乡3000余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牧民有了健康档案,为开展牧民发病情况分析和提高救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后,他开展的许多手术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的空白。

王万青高度重视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此,他和藏族妻子凯嫪一起起早贪黑,逐一给当地牧民实施预防接种。他曾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骑马去冬窝子(冬季定居点)为牧民进行健康体检。 1981年他一人独立完成了全乡布病普查任务,因阿万仓乡地域黄河上没有桥也无渡船,为了开展计划免疫,他曾经抓着马尾巴冒险来往黄河两岸。1985年阿万仓乡"四苗"接种率达到85%,成为当时玛曲县至甘南州计划免疫工作的先进典型。

现在他的家人子女全都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可以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草原,奉献给了玛曲的卫生事业和这里的人民。如今虽然退休了,但他仍然坚持经常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并经常在家里给上门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原曼巴(好医生)"。他的这种扎根玛曲高原,情系医疗卫生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玛曲草原从80年代开始到今天被传为佳话。

7、烈焰之中筑大爱--王茂华、谭良才 【获奖名片】炽爱

【颁奖词】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狭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人物介绍】

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谭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

3月21日14:50许,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普通民房内,厅堂里有5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然到来。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 王茂华烧伤面积达98%,经多方救治无效,于5月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年仅27岁。谭良才烧伤面积达85%,目前处于良好的恢复调养期。 满怀无私无畏的爱,王茂华、谭良才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感动全国,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向英雄表彰学习的决定,王茂华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奖章、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博主甘霖豌豆整理)

8、三栖尖兵--何祥美 【获奖名片】神兵

【颁奖词】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执著手中抢,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百战百胜,他是兵中之王! 【人物介绍】

何祥美,男,汉族,29岁。江西崇义人,现人民解放军73653部队73分队上士。

1999年12月入伍时,何祥美只是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当兵第6年,南京军区抽调了一批训练尖子组成狙击手集训班,何祥美幸运入选。从此,开始了一个传奇的军旅生涯。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何祥美已经让自己成为一名具备"三栖"作战能力的全能战士。 三栖尖兵的美誉是艰苦的训练换来的。

刚进入狙击班,他就立志要成为狙击手中的王者,强迫自己去忍受炼狱一样的生活。

训练中,何祥美总是第一个端枪,最后一个放枪。狙击手不仅要懂得如何射击,还深入学习和掌握射击原理。凭着一股韧劲,他啃下《射击学》、《终极狙击手》等专业书籍;常年阅读《轻兵器》、《兵器知识》等杂志;整理笔记3万余字,绘制各种图表60多张,记录各种数据850组,打下扎实的射击理论基础。

狙击手因射程远,对射击环境格外敏感,稍有变化便要调整瞄准点,俗称"修风"。这也是狙击手达到"人枪合一"境界的必经之路。为迈过这道坎,何祥美把毫无规律可循的数千个射击参数,牢牢"烙"在脑海里,在实践中用心体味揣摩。如今,射程随你定、目标可大小,何祥美抬头一瞟,几秒钟内便能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得出正确的修正值。其结果多次与测量仪比对,误差接近于零。

魔鬼般地训练,铸造出一个又一个神奇:何祥美精通狙击步枪、匕首枪、微型冲锋枪等8种轻武器射击,在200米距离上指哪打哪,发发命中要害;手枪速射,从拔枪、上膛到击发,仅需0.58秒...... 过硬的本领使他被战友们封为"枪王"。关键时刻"枪王"显神威每逢重大活动,部队都要抽调最厉害的狙击手参与安保。这种任务,每次都落不下何祥美。

2006年以来,先后参加20多次汇报演示,被上海合作组织峰会、APEC会议等指定为安保人员、1号狙击手。

2007年11月,给军委徐才厚副主席汇报演示时,一发准确命中目标靶心,受到徐副主席的表扬和肯定,并单独接见和合影。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荣立三等功2次。 当一名神枪手的目标实现后,何祥美又有了新的目标--成为"空中猎鹰" 。他广泛涉猎和钻研相关知识,不舍昼夜。4个月的训练时间,何祥美成功处置10多次险情。凭借过硬的素质和技术,何祥美试飞某飞行器成功并当上教员。喜欢挑战的何祥美又给自己找到了新目标--潜水。潜海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课目,稍有不慎,水压便会对人产生致命伤害。 考核时,何祥美第一个跳入冰冷的海水。他1米1米慢慢地下潜,每下潜2米都会进行一段时间抗压。等他上岸时才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完成了10米海底下潜的训练任务。 业务精熟,不忘理论学习。刚到部队时,何祥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见缝插针看书学习,所有的节假日都有效利用起来,经过3年艰苦努力,他通过全军法律专业自学考试的全部15门课程,拿到大专文凭。

从农家子弟到具备特种爆破、深海潜水、伞机降等30多种作战本领的军事尖子,从普通一兵到"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南京军区战士何祥美,用青春、热血和忠诚,把自己的军旅生涯书写得既精彩又壮美。

9、最美洗脚妹--刘丽 【获奖名片】姐姐

【颁奖词】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人物介绍】

刘丽,29岁,来自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

刘丽有五个兄弟姐妹,因家境贫寒,14岁那年,还在念初中就辍学了,她要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月薪2000-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误会。然而,让身边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据厦门同安区妇联透露,从2006年起,刘丽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人数也从最初的7个至10个,到现在固定的37个。 她把赚来的钱几乎都资助了贫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虽然有人说她"傻",但更多人认为---她是中国最美的洗脚妹。(博主甘霖豌豆整理)

10、警界保尔--孙炎明 【获奖名片】活着

【颁奖词】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人物介绍】

"我的生命延续一天,就要把工作干好一天!我的工作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能在有生之年,多挽救几个误入歧途的人,是我最大的心愿"――摘自孙炎明语录6年前,他被确诊患上脑癌,先后动过三次大手术......可每当身体稍好一些,他就主动要求上岗工作,被同事们尊敬地称为警界的"保尔柯察金"。他的事迹传开后,在各界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他,就是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东阳看守所民警孙炎明。"我允许自己有一个小时的悲伤"

2004年春,孙炎明的左后脑勺出现肿块,有点红,有点痒。妻子张春香催了他多次,要他去看病,但因为看守所里工作忙,他拖了两个月才去医院,在门诊做了一个手术。几天后,孙炎明的主治医生詹晓洪打电话到他家里,想找张春香,没料到是孙炎明接的电话。他说话显得吞吞吐吐。"我是当警察的,最擅长的就是戳穿谎言。没事的,你和我说实话。"孙炎明说。詹晓洪最后无奈地说:"脑癌!必须尽快再次手术!" 孙炎明说,得知病情,他在家里沙发上静坐了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后,他清醒过来,告诉自己:手术,然后战胜癌症!"这是我40多年来任悲伤蔓延的一个小时。唯一的一个小时。"孙炎明说。

即使是在医院治疗期间,孙炎明也相当乐观,甚至经常开导同病房的病友。詹医生说,从医近30年来,还从来没有见过病人在面对癌症时如此坦然与豁达。但詹医生还是担忧:"老孙对工作太拼命了,最好能多注意休息。当年跟他同病房的几人都相继去世了"。"这样正常地工作着,我才很快乐很充实" 面对记者的采访,孙炎明微笑着说:"其实,我没什么好写的,我所做的就是一名普通监管民警的工作。在别人眼里,我是脑癌患者,可以在家养病不用来上班,可在我看来,得了癌症没什么,我觉得这样正常地工作着,我才很快乐很充实。"他后脑勺上因手术留下的一块大伤疤,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坚强、乐观和淡定。

考虑到老孙的病情,东阳看守所所长何一平曾对他说:"老孙,工作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吃不消的话,你随时提出来,不要硬撑着。"不料,听了这话,孙炎明有些急了,说:"我自己很清楚,老天留给我的日子不会很多了。如果你让我休息,我就会整天想着病情,那样愁都会把我愁死。2004年我开刀时,与我同病房的几个人都已相继去世了。我正因为有这份工作,感到快乐,生命才延续到现在。我不要组织照顾,所里有什么难事尽管分配,千万不要把我当病人看待。"听了他的话后,何一平很意外,也很感动。

每天下班前孙炎明总会挨个巡查监室。看到自己负责的监室安全正常、秩序良好,孙炎明才会放心地下班。"不要他们记住我,只要他们好好做人"

"虽说生病之后,自己的精力大不如从前,大伙也都让我少干点。我想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多挽救几个误入歧途的青少年,那该是多大的功德呀。再说,如果不工作,我的生命不一定能延续到今天。" 在在押人员的眼中,孙炎明是他们的"贴心人"。自调入看守所工作以来,每年的春节,老孙都跟在押人员一同度过。平时,在押人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都愿意向他反映,而他也像一位慈父,认真仔细地了解情况,不厌其烦地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孙炎明分管的两个监室,在全所始终保持着两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转化效果最好。

一个东阳小伙子偷了辆摩托车,被刑事拘留后,他想不开,嚷嚷着要自杀。孙炎明把他叫出监室,扭过头让他看看后脑的疤痕,问他:"你可知道我这后脑的疤痕是啥回事吗?是打架打出来的吗?当然不是!是不小心跌出来的吗?也不是。这是开刀动手术留下的。脑袋上开刀动手术,够吓人了吧!我再告诉你更可怕的,我得的是脑癌,我现在跟你谈话,说不定明天就死了,可我今天仍要好好过。你还这么年轻,知错就改,仍有美好的未来呢!"孙炎明的一番直白,这个小伙子愣住了,羞愧地说不出话来。打那以后,他自觉遵守监规,再也不寻死觅活了。

孙炎明每年都会接到已在外地劳改的服刑人员来信,信中的内容都是感谢他的挽救。孙炎明说:"我不要他们记住我,我只要他们记住我的话,好好做人就行。"

"我很幸福" "说实在的,我们一家现在能够这样坦然面对,都是老孙的乐观态度在影响着我们。"孙炎明的妻子张春香说,看到丈夫笑对病魔,几十年来积下的辛酸劳苦,都化为欣慰与自豪。

孙炎明的家是一个不足90平方米的套间,一家三口住了20来年。房间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什,几件主要的家电都是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买的。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一家人相亲相爱令人羡慕。

张春香在一所小学当教师,她对丈夫的工作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持。她说,老孙是一个很淡定的人,对生活向来都没什么要求,平平淡淡、顺其自然就好。在工作上,他从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从民警转变为管教也不挑剔。"跟孙炎明从结婚到现在,我觉得精神上很充实。" 至今,女儿仍念念不忘高考完毕去见父亲时的情景:病床上,父亲戴着眼镜悠闲地翻着书本,与她想象中插着氧气管、病恹恹的病人大相径庭。"爸爸今天还吃了一小碗饭呢!"女儿像发现新大陆似地欣喜地告诉母亲。父亲的坚强与乐观使她擦干了眼泪。

老孙手术后经常性地头痛,浑身无力。看着孙炎明每天面带倦容地回到家中,妻子心疼不已,有时免不了要劝说上几句。可妻子的劝说换来的是孙炎明一次又一次的坚持。老孙说,"既然去上班,就该尽心尽职,不能稀里糊涂混日子。

正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女儿谈到爸爸时,说:"人最大的幸福是有人爱、有事做、有理想,我爸爸做到了!他总说他很幸福,因为警察这份神圣而崇高的职业,就是要把奉献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承诺、精神和义务,让生命在奉献中得到升华。爸爸现在做的就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奉献自我、不留遗憾。"

第5篇:【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_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优秀事迹

如果说到一款电视节目能被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小编想非中央电视台打造的《感动中国》莫属,这是一个精神品牌的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主持人自开播以来由白岩松amp;敬一丹担任。

在2016过去的岁月里,全国民众评选了很多优秀的中国公民,他们无私、伟大、奉献、富有爱心,你们在2016的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中,感动人物花落谁家,我们慢慢来看。

【磨刀老人吴景泉】

【颁奖词】【高洁卓不群】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不凡的坚守张宝艳、秦艳友】

【颁奖词】【阳春布德泽】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铁榔头教练郎平】

【颁奖词】【雄心志四海】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诺贝尔科学家屠呦呦】

【颁奖词】【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

【颁奖词】【弦歌感人肠】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人物事迹】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大国工匠徐立平】

【颁奖词】【大国多良材】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人物事迹】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化缘校长莫振高】

【颁奖词】【化作光明烛】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男神军人大学生官东】

【颁奖词】【天下英雄气】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人物事迹】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心底无私当村官买买提江bull;吾买尔】

【颁奖词】【盛德表一乡】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bull;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人物事迹】

买买提江middot;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卖唱养孤儿王宽】

【颁奖词】【君子抱仁义】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人物事迹】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他们中既有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 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

第6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颁奖词: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阿里木: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

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 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茫、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

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刘伟: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朱光亚:遥远苍穹中最亮的星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2011年2月26日,“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辞世。巨星陨落,德艺留芳,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激励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刘金国: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内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为永远不会逾越内心的道德底线。当他的道德追求具有高尚物质时,他的内心会有无限的满足感。我想,刘金国完成了这种道德实现。

推选委员涂光晋说:正因为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 杨善洲: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吴孟超: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第7篇:感动中国十大孝子

“感动中国十大孝子”王凯倾情讲述“孝行”旅程,让“孝心”在师生中代代传承

--- 鄯善县中心小学组织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孝道”专题报告会

为进一步传承孝道文化、弘扬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11月29日下午,鄯善县中心小学“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孝道”专题报告会在县一中阶梯教室举行,特邀来自黑龙江兰西县的“中国十大孝子”王凯向师生们讲述他的“孝行”之路,为广大师生和家长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孝道论坛讲座,近500余人聆听了王老师的精彩报告。

在宣讲现场,王凯讲述了自己从2007年—2009年期间,与弟弟王锐自制板车成“房车”,取名“感恩号”,载着八旬母亲畅游祖国各地的经历。其间,他们三人历经严寒、高温等天气,磨破了37双鞋,徒步30多个省,跨越1000多个城市,517天走了37000公里,完成了母亲畅游中华的感恩之旅。

讲座上,王老师用自己多年照顾父母、呵护双亲的故事,他深情的讲述,动人的事迹,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孝道文化的精髓,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王老师用国家与民族的忠诚和挚爱充实了他的心,以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用道德的力量影响当代人。

王凯用亲身经历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聆听者,与会者一阵阵感动的掌声长久而热烈地将报告会一次次推向高潮。鄯善县中心小学校长戚静涛由衷地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将循着王凯兄弟俩的足迹,将感恩和孝道传承下去,让‘孝心’在广大师生中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王老师通过课件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场的师生们都在认真地倾听者

王老师与孩子们亲切的交谈

和蔼可亲的王老师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8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何玥

今天上午,我看了《感动中国》,一个叫何玥的12岁女孩,深深地感动了我。

何玥被查出患了肿瘤,而且已经扩散至脑部组织。她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当她得知自已的生命只有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已的器官捐献出来,捐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她的家人本来是不同意的,在她的劝说下,最终含着泪同意了。

2012年11月17日的凌晨,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尿毒症患者,她的肝捐给了上海一个患肝出血的病人。

何玥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人。家里满满的一面墙都贴着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何玥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瘦弱的身躯呈现出来的却是感人的力量,她用她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我觉得何玥还在这里,虽然我们看不见她,但她的故事永远流传!

上一篇:各岗位人员工作职责下一篇:劳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