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2022-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和提高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

摘要:提高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是高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高校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本前提。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是高校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根本途径。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是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提高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各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

公信度,“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民群众的信任度”[1]。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2]。这是党在总结过去组织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的党政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充分彰显了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坚强决心。

我国高校目前正处于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的关键时期,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对于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新的跨越式科学发展,提高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广大师生员工对选拔任用工作本身的认可度,强调的是选人用人工作必须在程序上合法,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精神,二是指广大师生员工对选拔任用对象的满意度,强调的是选拨任用的人选应该最优,确实体现德才兼备的原则,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符合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能够维护好和实现好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

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高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正是得力于选人用人公信度,才使高校领导班子能够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肯定高校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同时,也要看到在选人用人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少数人中选人”和“少数人选人”,“提名权”不透明等问题。这与高校的选人用人制度尽管进行过一些诸如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改革尝试,但是绝大多数高校仍然和党政机关一样沿用委任制是有一定关系的。委任制是指干部管理权限逐级委派或任命干部,它的实质是领导人决定人选。委任制作为一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具有方法简便灵活,决策效率高;便于政令统一,易于上下级沟通;对于干部考察比较全面,质量有保证;委任制有较高的权威性,易于得到社会认同等特点,对于构建我国高校的干部队伍,为我国高校在计划体制下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目前仍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是相对于高校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富有批判精神、遵从学术传统、讲究教授治校的特殊领域而言,委任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主要表现有“缺乏领导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机制”、“缺乏领导人才的良性竞争机制”、“缺乏领导人才的科学鉴别机制”、“缺乏领导人才选拔任用有效监督机制”[3]等弊端,客观上容易造成高校领导干部与教职工之间的联系性断裂,影响高校党政干部和专职教师之间的和谐,进而影响学校的改革发展大局。这与高校当前深入推进的民主治校进程,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已经逐步由过去的政府一手包办、统管统调向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转变,高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新格局和新机制正在形成。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如何选拔任用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能力素质、科学的管理艺术和创新精神,又被广大师生员工所熟悉、所认同、所公认的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是摆在高校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议题,也是急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提高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在实际操作层面,就是要在“选前”重培养,既不辜负干部要求进步的期待,也不辜负群众对干部成长的期望;在“选时”重公认,既给更多的干部机遇,也给群众更多的参与机会;在“用时”重实绩,既让干部心服,也让群众信服;在“用后”重问效,既不使干部失落,也不使群众失望。但是要确保以上环节能够顺利实施,高校在用人导向、制度保证、整体环境等方面多加努力,狠下功夫。

(一)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高校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本前提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用人之要,在于导向。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怎样用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导向和标准。现阶段我们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就是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就是要做到就德才论干部、以公认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人导向决定用人质量。用人导向正确,就能够把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积聚到高校各项事业发展中来,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用人导向错误,就会模糊干部的努力方向,降低干部素质和水平,损害党的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选人用人要看实绩。干部的政绩是干部德才素质的集中表现和综合反映,全面、客观、真实、科学地识别和评价干部的政绩,是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依据。选人用人要特别注重群众公论。高校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尤其重视群众公认,因为干部的工作业绩、道德水平、党性修养,群众最有发言权。要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任用到高校的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二)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是高校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根本途径

选贤任能,从根本上说,要靠好的制度,只有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才能使选人用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减少选人用人中的失误,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现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都做了科学、规范和严密的规定。这些规定在规范选人用人工作、提高选人用人质量、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选人用人制度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校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就是要严格执行《条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深化改革,在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上下功夫。

一是要继续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和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对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拓宽选人视野,提高用人质量,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二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干部考核是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对干部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着眼于考核评价办法的科学性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完整性,进一步规范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法,健全考核形式,完善考核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制度保证。三是要加强对选人用人的全过程监督。加强对选人用人的监督,是选贤任能的关键。加强对选人用人的监督,要把监督关口前移,以预防为主,变事后检查为事前事中监督,变被动督查为主动防范,把监督工作做在选人用人的每个环节之前,为选贤任能和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三)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是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

高校党的干部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实践都表明,只有用好的作风来选人,才能选出作风好的人。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这不仅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也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

一是选人者自身必须有好的作风。用好的作风选人,首先就要求选人者自身必须有为党和人民负责的作风。选人者在用人问题上,要严格遵守干部工作原则,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搞小团伙、小圈子;坚持公道正派,不拉关系、徇私情;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坚持按程序办事,不搞临时动议,真正把作风正、实绩优、靠得住、有本事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二是选人用人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干部思想政治素质高不高、作风好不好、政绩突出不突出,群众自有公论。用好“群众公认”这把尺子,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是把人选准用好、防止用人失察失误的根本。要进一步扩大选人用人工作中的民主,增强选人用人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落实好群众在选人用人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三是选人用人要做到知人善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就要做到知人善任,在不同的岗位配置不同素质和能力的干部,把最合适的干部放到最合适的岗位,实现干部资源最佳配置,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选人用人的结果切实得到群众的认可。

提高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除了要在以上各方面进行改进外,更深层的,关键还是要对以“党管干部”为核心的相关观念、理念、制度等进行创新,把坚持党的干部政策导向、贯彻党管干部原则与提高选用高校领导班子的公信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破解制约提高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各种因素。

党管干部,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4]。党管干部的实质,就是要保证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包括制定干部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管理和推荐重要干部,做好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等。

同时,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赋予党管干部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最重要的,就是要由党来领导、组织和支持人民群众按照党的干部标准和干部政策,参与选拔、管理、监督干部。具体说来,就是要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使群众对干部的选拔任用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的民主化;就是要遵循干部人事管理的客观规律,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实行宏观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广泛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健全干部人事管理的法规体系,推进依法管理,实现人事管理的制度化。

这些体现在提高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上,就是要尤其重视增加进一步扩大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民主,认真落实广大教职工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过去选任干部主要在学校党委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门内部封闭式运作,充满神秘化色彩,教职工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既不知情,无法参与,也无法选择、无法监督,群众公认原则也很难体现。提高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就是要在干部的选拔、考核、培养、任免、奖惩等各个环节中,积极推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验、公开选拔、任前公示、考察预告制等多种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注重社会公论,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在干部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更好地体现教职工的权利和意愿,使选出来的干部能满腔热忱地为师生员工办事,对师生员工负责。要尤其重视拓宽对“党管干部”的内涵的理解。

提高高校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公信度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高校要为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新鲜的赖以激活和发展公信度的制度、人文等方面的环境和土壤,让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不会成为无水之鱼,无木之林。社会也要对高校推进选人用人公信度提出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并对高校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这些既是一种观念问题,更是一种实践难题。只有从维护党的事业发展,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对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问题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以应对高校党建工作新挑战的迫切需要,切实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水平,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保振.公信度是个大问题[J].求是杂志,2005,(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1.

[3]吴瀚飞.论举荐委任制的主要弊端[J].理论前沿,2005,(5).

[4]乐其顺.党管干部逐步迈向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J].当代广西,2006,(17).

Promoting and improving th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

university leadership credibility with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WANG Liang-ping,DUAN Ming-ming

(The party office and the college office,Ji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Nanchang 330004)

Key words: university leadership;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credibility.

作者:王良平 段鸣鸣

第2篇: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健全和完善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制度,努力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实现从“以人选人”到“以制度选人”,才能减少选人用人中的失误,使选人用人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建立健全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采取民主推荐的形式,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采取长线培养和短线培养相结合,定向培养和曲线培养相结合,有计划地将后备干部推到一线进行培养锻炼。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机制,不断完善领导推荐、组织推荐与群众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健全选贤任能的任用机制,完善公开选拔、民主直选、差额选举、差额票决的办法,强化考任制,推行竞争上岗制,实行聘任制,试行竞选制,逐步扩大这些方式选拔干部的比例。

二、建立健全干部交流退出机制

坚持干部交流回避制度,把干部交流同培养使用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回避性交流、培养性交流、任职期满交流、调整性交流等工作,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素质能力。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试用期和职务任期制度,并相应建立起领导干部末位淘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免职、弹劾罢免等制度,切实严格考察和责任追究,达到“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探索建立领导干部退出机制,结合领导干部考核和干部岗位适应性评价,加大对不胜任现职和不称职领导干部的调整力度,进一步完善能上能下、人岗相宜的用人机制,真正使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化。探索建立领导岗位适应性评价制度,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和个人 “职责说明”,在干部考察中,就考察人选的品行、才能、资历等情况,对照岗位“职责说明”进行综合分析,将适应程度作为干部提拔、交流或退出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宏观管理机制,把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各地、各部门工作规划,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本着齐抓共管、按需施教、全员培训、注重能力、学以致用的原则,扎实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为各级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奠定基础、积蓄后劲,使他们能够以明显的工作成效取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建立健全考核管理机制,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列入、届中、换届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考核定级、评优评先、职务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并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拟任领导干部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对未能通过任职资格考试的拟任干部取消任职资格,使教育培训真正成为干部工作和成长的自觉需要。责令辞职、降职免职、弹劾罢免等制度,切实严格考察和责任追究,达到“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探索建立领导干部退出机制,结合领导干部考核和干部岗位适应性评价,加大对不胜任现职和不称职领导干部的调整力度,进一步完善能上能下、人岗相宜的用人机制,真正使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化。探索建立领导岗位适应性评价制度,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和个人“职责说明”,在干部考察中,就考察人选的品行、才能、资历等情况,对照岗位“职责说明”进行综合分析,将适应程度作为干部提拔、交流或退出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健全干部实绩考核机制

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继续全面推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和办法,进一步创新评估体系,科学设置指标,规范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法,健全考核形式,强化结果运用,逐步使绩效考核的内容更丰富、方法更规范、评价更科学。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制定各个岗位上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并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职位特点,抓紧制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具体认定标准和实施细则,使领导干部在岗有目标、有职责、有要求,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机制,全面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延伸考察制、干部考察员职业化制和考察责任追究制,全方位了解考察人选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真正让“能干事、干了事、吃了苦”的干部得到组织的关心和重视。

五、建立健全干部选用公开机制

进一步完善空缺职位预告、考察对象公示、干部任前公示等制度。在公示对象上,除了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外,可有重点地向相应层级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放书面公示,还可探索向社会进行公示的办法,进一步扩大公示公开的范围。在公示的形式上,可在张贴考察公示的基础上,探索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公示,增强公示的形象性和贴近度。在公示内容上,既要公示组织部门认可的干部信息和考察情况,也可通过由拟任对象自己撰写个人简介、工作成绩及不足等,丰富公示的内容,以进一步增进党员干部群众对拟任对象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反映问题和提出意见。

六、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监督机制。建立选人用人全程监督机制,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监督办法,建立健全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事后惩戒相补充的监督机制。建立选人用人责任追究机制,明确选人用人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对因失察失误导致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对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倒查,根据问题出现的环节,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建立选人用人立体监督机制,把监督关口前移,强化党政一把手监督,强化党内、专门机构、社会、群众和舆论五位一体的多层次监督体系,以预防为主,变事后检查为事前事中监督,变被动督查为主动防范,为选贤任能和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第3篇: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对于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第一次提出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命题,对于我们贯彻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干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置于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解决“带病提拔”等问题,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古人说:“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省委书记卫留成同志谈到本届省委主要做好的三件事之一就是培训干部,建设一支能够担当海南改革发展重任的干部队伍。省委明确要求,以抓好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正确使用为重点,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优秀人才放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从某种意义来说,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海南发展的未来。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群众公认原则的本质要求和具体实践。公信度是公众认同、群众信任的程度,反映群众观点,也是衡量工作尺度。选人用人公信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另一方面是组织。这是对人选和选人的双重要求,要把具体的人选素质要求和组织上选人用人的要求统一起来。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为基本方向,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党的十三大修订党章,实行差额选举制度,此后差额比例特别是差额考察和差额选举比例不断扩大,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

1 围也适当扩大。这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也是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本质和方向上相一致,扩大党内民主和扩大人民民主,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由党的性质、任务和地位所决定的。党作为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的意愿、国家的意志,达到这样的目的,必然要求完善党内民主,扩大人民民主。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考察实绩是否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政绩观,用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要把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当前和长远、显绩和潜绩辩证统一起来,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考察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状况,看发展是否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依靠人民。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要从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负责等来考察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怎样用人,这是向社会树立一面什么样的用人旗帜。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就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任务的高度,就德才论干部,以公认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就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从制度建设上保证选人用人客观公正公平。

第4篇:提高用人选人的公信度-周

坚持导向 完善机制 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中共绥滨县委书记 杨贺新

公信度就是社会公众对某种特定事物或者现象的信任程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就是在选人用人中提高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命题,这是党和国家对做好干部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公正、公平、民主的选用干部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也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然而当前,因“提名权”不透明,群众参与程度不高,选拔人才的视野不宽,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完全走出“在少数人中选人”和“少数人选人”的怪圈,这就给那些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不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而是挖空心思造假政绩,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热衷于拉关系找靠山的干部提供了可乘之机,以至于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出现了“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逆向选择和“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等现象,主要原因就是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缺失。

国以贤兴,政以才治,为政之要惟在用人。选什么人,用什么人,体现着干部选拔任用上的重要导向。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用好一个人,就等于树起了一面旗帜,就会对广大干部转变作风产生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相反,如果用错一个人,就等于打开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闸门,就会伤害干部群众的心,就会败坏党的作风,损害党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选人用人上必须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认真贯彻

- 1关系,廉洁自律,不跑不要,埋头苦干;论政绩就是看他在任期内为群众干了多少实事,事业有多大的发展,单位面貌有多大改变,安全稳定工作状况怎样,发展后劲是否增强;凭公论就是看人民群众满意程度如何,在干部任用上,群众推荐票不超过60%的,原则上不予考核;对现职领导干部评议考核中,称职票达不到70%的,要对其进行诫勉谈话或组织调整,使那些政治可靠、求真务实、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心安,让那些心思不在工作上,只为自己的升迁跑要,四处拉选票、搞帮派的人无路可走。通过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全县广大干部中弘扬了求真务实、埋头干事的风气,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树立了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形象,同时也提高了干部选用在群众中的公信度。

二、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实现选贤任能,关键是要靠好的制度,只有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才能使选人用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减少选人用人中的失误,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深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深化改革,在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上下功夫,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一)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扩大选人用人工作的民主性。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和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对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拓宽选人视野,提高用人质量,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我县在扩大选人用人工作民主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

- 3奖惩办法,突出考核的激励性。考核工作实绩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是否有亮点、有特色,增强了考核激励性。在考核奖惩上,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单位和领导干部分别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考核成绩排序末位的,采取诫勉谈话、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组织调整等措施予以惩戒,并把工作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推荐、选拔、调整、任用的重要依据。奖惩考核办法的实施,使部门领导班子既有压力,更有动力,进一步把全县上下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干一流工作、创一流成绩、做一流贡献上来。

(三)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严把选人用人的入口关。加强对选人用人的监督,是选贤任能的关键。只有把监督关口前移,以预防为主,变事后检查为事前事中监督,变被动督查为主动防范,把监督工作做在选人用人的每个环节之前,才能为选贤任能和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我县把干部监督工作贯穿于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全过程,通过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电子信箱等手段,了解掌握干部在工作中的现实表现,对干部任前、任中、任后等环节进行监督,为县委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一是建立全程监督机制。积极推行党委讨论干部任免票决制和干部推荐责任制、选人用人失误责任追究制、选拔任用干部监督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健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督查制,对监督客体进行全程监督,在对考察对象进行考察时,采取了深入社区了解考察对象八小时以外情况的考察方式,进一步拓宽了考察范围,及时发现和纠正选拔任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干部监督联席会议职能作用,对那些掌管人、财、物等重要部门的主

- 5坚持五湖四海,不准搞小团伙;坚持公道正派,不准拉关系、徇私情;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坚持按程序办事,不准搞临时动议,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二是坚持严明的工作纪律选人。在干部选用过程中,组工干部要严守纪律,不能跑风漏气,泄露机密;不能信谣传谣,随意谈论;不能给跑官要官之人以可乘之机,严格按政策办事,敢于坚持原则,反映实情,抵制不正之风。三是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选人。对组工干部加强警示教育,增强党性,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抵制贪图享乐风气,不断增强廉洁自律和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能力,以清正廉洁的作风,保证选人用人工作的顺利进行。

做好干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尤为重要,只有坚持选人用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方式,规范选人用人程序,严肃选人用人作风,才能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才能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 7 -

第5篇: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转载)

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

人公信度

(2010-08-10 20:41:42)

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特别是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更是从整体上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在选人用人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比如,在个别地方、个别部门“官选官、大官选小官”、“少数人在少数人里面选人”,“一把手”权力过大而又没有制约,“买官卖官”、行贿受贿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依然存在,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铺张浪费、奢侈享乐等,在群众中和社会上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给党和政府威信造成了极大伤害。

我们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要求,就必须着力解决现行选人用人机制的各种弊端,有效克服影响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各种消极因素,大力推进选人用人机制创新。笔者认为,当前在选人、用人方面,应该坚持“四个标准”、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要坚持民主集中,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

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党历来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组织保证,是党的干部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更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选人、用人是党管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内容。《党章》中明确规定: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那么,我们在选人用人方面,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客观要求,更是《党章》应有之义。

人的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各自的阅历、经验和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就会有多种意见,但人们维护自己的利益则无差别。一般而言,多数人的经验智慧总是要比少数人或个人的经验智慧更多一些,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做出的决策正确性概率总是要比按照少数人或个人的经验智慧做出的决策更高一些。坚持民主集中制,能够确保党的领导不犯或少犯错误,能够较好地反映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协调各方利益,平衡人群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得到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执行。所以在选人用人方面,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

但是我们要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就会变成“一把手”失控,少数人说了算,

不符合群众公认的原则;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就会造成意见分散、效率低下,不符合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要妥善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避免出现民主不足、集中过多,努力做到知人与善任有机统一。

二、要坚持德才兼备,处理好“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的关系。

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用人关乎队伍优劣、风气邪正、民心向背、事业成败、无数事例一再表明,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出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我们党一贯主张:“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选人用人必须坚持的唯一依据和标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个人从履行岗位职责中、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从关键时刻表现中、从对待个人名利的态度中,必须首先以身作则,公道正派,同时要以立党为公的胸怀,不分亲疏,不计恩怨,知人善任,客观公正地选拔既脚踏实地,又勇于奉献,既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又有真才实学,并且具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魄力的干部,安排其所能胜任的职务。靠着这一标准我们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和好官员,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决定了不同群体、不同利益集团,不得不从利害攸关的角度审视处理问题,特别是表现在用人上,更是无一例外地把是否效忠于本群体、本集团的利益置于首位。我们在坚持任人唯贤的同时,也要坚持唯贤不避亲、唯贤不避仇。春秋时代,祁子大夫辅政卫国期间,祁子大夫举荐仇人解斛担任县令,举荐自己的儿子担任校尉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们所厌恶和反对的“任人唯亲”,是指那种嫉贤妒能,完全从裙带依附关系出发的“非亲不举、非亲不用”,对既无德性又无本事的人却委以重任的用人之道。贤不避亲、唯贤不避仇关键是看选人者是不是出于一颗公心,是否坚持了唯贤是举;所选之人是否真正“德才兼备”。

三、要坚持群众路线,处理好“名”和“实”的关系。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一个人的道德平治、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生活作风等方面,群众最有发言权,所以在选人用人方面,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当今时代,社会上有老好人,也有能人,老好人一般都属于有德无才或精于人际关系的人,而那些在工作中有能力、有思想,想干事、能干事的人由于以工作为中心而往往容易成为“有争议”的人。老好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老好人有名,群众都说好,但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

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老好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曹操有一句名言:“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这是他在选人用人方面坚持的一条标准。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他的条件是比较差,政治资本不如他的对手。在东汉这个很重名的时代,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他在选人用人方面很欢迎名人,但是他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他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他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他做什么事,真心诚意地拥护他,只要这些人能够来,来给他装点门面,不公开跟他作对,就可以了。曹操的门客中,“名人”不少,但是真正委以重任的,还是那些有能耐的人,他不迷信名人、不重虚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所以,我们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同时,我们要处理好“名”和“实”的关系。坚持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把那些真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人选好用好。

四、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选”和“用”的关系。 “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是中央制定的人才工作指导方针。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与配置、激励与保障的目的也是

使用。人才也只能在使用中发现,在使用中成长,在使用中发挥作用,在使用中增长本领。

在人才使用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选”和“用”的关系。坚持用当适任,把人才素质能力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促进人岗相适,力争把每个优秀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坚持用当其时,及时发现、大胆起用各类优秀人才,针对各类人才成长特点,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在黄金时期充分施展才干。坚持用当尽才,不求全责备,允许各有千秋,用其所能,任其所宜,让各类人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广阔舞台上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总之,我们要进一步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导向,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加快推进人才事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我们的国家充满希望。

第6篇: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落实群众的“四权”

黄明哲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选人用人公信度是人民群众对党委选人用人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关键是要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第一,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这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在着力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其一完善提名制度,落实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提名权。在干部选任过程中,要把民意作为“第一关口”,把干部选任的初始提名权真正交给群众,改变过去“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少数人”的做法,建立起“要想当领导,先过群众关”的机制,使群众公认成为用人的第一标准。其二实行空缺职位预告制度。当领导职位出现空缺和酝酿调整时,在提名推荐前的一定时间内,党委组织部门应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向各个层面、各个层次预告空缺或职位调整,使干部群众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酝酿和比较,向组织提名推荐合适人选,为党委组织部门提名推荐打下好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提名推荐的公信度。其三完善考察对象公示制度。目前,在干部考察中,对考察对象公示一般采取在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张贴考察预告的形式进行。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示的广泛性,应进

- 1 -

一步扩大公示面和知情范围。可以考虑探索向社会进行公示的办法,比如有重点地向基层“两会”代表和委员发放书面公示,收集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切实保证被考察对象情况的客观真实性。其四完善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干部任前公示已成为干部选任的必要程序,但还存在公示内容过于简单、抽象等问题。不仅要公示组织部门认可的干部信息和考察情况,也可以丰富公示的内容,特别是要强化对现代媒体手段的运用,增强公示的形象性和贴近度。

第二,尊重和保障群众的参与权。尊重和保障党员干部群众的参与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核心所在。当前,要重点拓展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干部选任的范围:其一要拓展参与民主推荐的范围。民主推荐是干部选任的必经程序,当前在民主推荐中,除少数的单位全员参加民主推荐外,要把《党政干部任用条例》等法规中关于“其它需要参加人员”的规定进一步细化。特别是要严格规定一定的比例,抽取部分相应层级的代表、委员和党外人士代表及服务对象等代表参加民主推荐,使民主推荐真正体现各阶层的意愿。其二是拓展参与考察谈话的范围。要把考察对象所在地或单位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纳入考察谈话的范围;要向与考察对象业务工作往来较多的单位代表、考察对象工作过的单位同事、考察对象居住地的群众了解情况。其三要拓展参与民意调查的范围。民意调查是近年来干部考察中的一项创新举

措。在民意调查中,往往采取把民意调查代表集中在一起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由于受时间、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参加民意调查的人数有限,使民意调查的针对性和广泛性不强。要在组织好代表和委员为主体的集中式民意调查的同时,广泛收集信访信息,听取干部监督部门、综合执法部门等有关单位的意见。要借鉴中组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统计测评的做法,全面真实了解民意。

第三,尊重和保障群众的选择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民意结合运用的刚性机制,使民意情况真正成为干部选任的重要依据。当前,要努力坚持做到“三个不用”。其一做到民主推荐得票少的干部不用。对民主推荐中得票少、多数人不拥护、不赞成的干部,如果没有工作方面的特殊原因而影响其得票的,不得确定为考察对象。其二是做到民意调查情况差的干部不用。要建立民意调查结果有效运用机制,把民意调查情况作为考察和调整使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综合素质高、埋头苦干的干部不能亏待。其三做到群众举报意见大的干部不用。对群众举报反映考察对象或拟任对象的有关问题,特别是涉及廉洁、团结、作风等方面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调查处理;对一时难以了解清楚的,要按照干部管

理权限,委托当地党委及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专项调查,在问题调查清楚前不予上会研究或延缓任命。

第四,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监督权。这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在强化选人用人监督管理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以群众为主体的事前预防、事中约束、事后惩戒相补充的监督机制。首先要建立特邀巡视员、监督员队伍,要切实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的作用,从基层群众和机关中聘请监督员,定期深入群众中收集信息、了解干部选任工作中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期召开情况通气会,确保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要在干部考核提拔及定期考核中,建立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公检法等联席会议制度,了解考核干部有无违法违纪现象,进一步扩大干部的考核范围。同时,还要以调查问卷等形式,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以发放民主测评票的形式,组织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此外要建立健全群众全过程监督干部工作运行机制,在推荐、酝酿、考察、决定、任用等干部工作的全过程中扩大群众的监督权,特别是在干部任命前对干部拟任职务向群众公开,以便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通过落实群众的监督权保障群众对领导干部考核的话语权,真正做到“干部用不用、

群众起作用”,“公正不公正、群众有公论”。要通过制度建设把群众意见纳入干部考核、任用和惩戒中。

第7篇:如何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今年3月,中央办公厅、中组部相继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等四项监督制度,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呢?下面谈点个人肤浅的看法。

首先,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以德为先”,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用人标准的本质和核心,是选人用人的根本所在,“德”必须驭“才”, “才”必须从“德”,绝不能舍本逐末,用干部既看才更看德。因此,要建立健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考察机制,不断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只有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方能取信于民。

其次,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使选人用人全过程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要尊重民意,让民意能够影响干部任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基层,应当充分尊重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将民意调查摆在重要位置,对于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唯有这样,才能促使干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要公正透明,将整个选拔的过程置于阳光之下,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与知晓率,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力度,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录取,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形成就德才论干部、以公认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让群众参与选拔干部的工作,支持理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而认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第三,要不断规范和完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考评机制,同时科学的使用好考核数据和结果,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使之更加提升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第四,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媒体、社会、群众监督的作用,对已任用干部履行职责的过程进行监督,使其掌好权、用好权。同时,要用好民主评议结果,每年“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结束后,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及时向各地区、各单位反馈民主评议结果,并将民主评议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各地区、各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依据。按照规定,对民主评议满意度高、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单位,上级组织人事部门要予以表扬;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后,要按照《责任追究办法》有关规定,追究负有责任的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并督促进行整改;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意见集中的干部,本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对其选拔任用情况作出说明,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理。

第五,要严厉查处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查处是整治工作最直接、最有威慑力的手段。要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四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领导干部选人用人失察失误责任的追究力度,强化对选人用人权力行使的责任意识。严肃查处拉票等违纪行为,让拉票者得不偿失。要把查处拉票行为作为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畅通干部群众参与监督渠道,及时受理来自各方面的举报。对群众举报的拉票行为,不管涉及到谁,都要坚决有力地查处。对在民主推荐中拉票并被查实的,不得作为被推荐人选;已列为考察对象的,取消其资格;已经任命提拔的,要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决不让搞不正之风的人得逞。对那些私心杂念严重、搞团团伙伙、参与拉票的干部,决不能提拔重用。要严厉惩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上一篇:以案促改个人剖析总结下一篇:日出日落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