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典型案例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电商扶贫典型案例

农村电商扶贫机制与扶贫效果研究

摘要: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电商扶贫能够有效突破农村所面临的区域上的瓶颈,有效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产业活跃程度,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输出,为弯道超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各地区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电商扶贫的政策,积极探讨电商扶贫的路径,为农村贫困地区增加资源输入,重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经过农村电商实践改革,可以看出,农村电商扶贫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但是也要看到,农村电商扶贫政策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说电商扶贫的规模比较小,对于电商发展的环境支撑还不够坚固,农民农村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利益链条还没有连接完善,区域之间农村电商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为了实现农村的精准扶贫,有效实现农村电商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以及市场环境,建立农民与企业之间相互联动的机制,对农村电商扶贫政策与机制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农村电商扶贫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讨农村电商扶贫机制与扶贫效果,希望能够给相关研究人员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扶贫;电商机制;扶贫效果;产业研究

1前言

农村电子商务是一个联动性的产业,不但能够拉动农业生产,同时对于农村的经济以及产品深加工、物流仓储等行业都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农村电商扶贫不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本身行业,其本质是利用电子商务对农村产业集群进行改革,以解决农村生产规模小信息化以及标准化低的问题,重新融合农村产业生态,创造农村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农村电商扶贫根本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使得农村社会转型有序,实现包容性增长型发展,因此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扶贫与农村电商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需要对于这种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农村扶贫与农村电商之间是否有相应的转化机制,农村电商扶贫的效果是否有重要的结论支持。回答这些问题能够有效应对农村电商扶贫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增强农村电商扶贫的社会效果。

2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制研究

2.1  从外部向农村内部注入资源

农村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外部资源的注入,内部形成恶性循环。在农村不仅仅缺乏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同时在社会环境上也容易形成市场以及信息的孤岛效应。大部分农村都以出售初级农产品维持生活水平。因此借助于农村电商扶贫,能够为农村资源的注入带来新的通道,有力的促进了城市资源向农村转移,以工业去反哺农业,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外部向农村内部注入的资源,既包括资金以及技术资源,也包括企业以及政府资源。在农村可以设立相应的电商服务站,以村为单位,实现相应的项目推荐,农村电商扶贫贷款,产品深加工等多项内容。同时为了有效降低农村电商扶贫的风险,可以将扶贫对象优先确定为脱贫意愿较为强烈同时遵纪守法的农户。建立电商扶贫农户的专用信用卡,对农户实行评级授信的机制,并且要提供相应的融资以及金融服务。

2.2  重塑农村的产业形态

在贫困农村地区开展电子商务扶贫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借助于电子商务广大的市场能够使得农村摆脱市场信息资源匮乏的不利局面,扭转与市场脱节的形式,与市场直接进行信息互联,能够突破传统产品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实现农村产业的规模化扩张;第二,当传统产业遭遇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时,可以对农村产业重新进行塑造和整合,以打造符合市场的新的产品,这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改变产业形态的方法。这两种形式都是以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纽带,按照市场要求,对农村产业结构重新进行调整,纳入到更大的专业体系工作中来。借助于专业分工,能够给农村产业形态带来新的边际收益,从而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改革的发展要求。借助于电子商务产业实施种植的规模和标准化,通过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的模式,借助于电子商务的信息优势,加快农业生产的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对于各种土地技术以及资本等要素资源进行充分的配置。

2.3  实现帮扶机制的优化

在传统的市场环境中,城市是交易规则的制定者以及市场发展的中心,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占据有着最重要的地位。农村话语权比较低,资源流入比较匮乏。借助于互联网,能够有效改变农村信息交流的渠道,为农村贫困户提供一种低廉的同时能够获得较多信息的渠道形式。很多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市场资源较为匮乏,很难将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本。农村贫困地区从事出种农产品业务,收入比较低,距离城市较远,对市场信息把握不佳。农村贫困地区有着天然的市场信息以及地理空间的限制。借助于目前交通扶贫形势,可以有效改变农村贫困地区的空间距离问题,电子商务扶贫主要为解决信息渠道不畅的缺陷提供有效的路径。利用电子商务实现帮扶机的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农村贫困户在电子商务系统中借助于扁平化以及开发化的系统,直接接触市场信息,不必再依附传统的企业或者是组织,能够改变从事初级劳动收入较低的局面;第二,对于扶贫力量来说,能够实现去中心化,借助于社会力量进行扶贫。以前扶贫任务主要依靠政府,借助于社会力量能够更加提升扶贫的潜力以及效率。结合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优势,成立相应的农副产品开发协会以及电子商务扶贫联盟,能够实现自然资源以及政策资源的有效衔接。对于各种平台企业以及各种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将电子商务扶贫资源能够以打包的形式进行输出。这种扶贫的形式能够更加体现生态化以及系统化,使得各个扶贫主体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确定自己的扶贫目标,使得所有的扶贫力量都能够实现有效的整合,避免扶贫资源的浪费,有效提升扶贫的效率。

2.4  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需要将全国贫困人口共同迈入全面的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国家的承诺。解决贫困实质上通过外部资源,使得贫困地区紧缺的资源状态得到缓解,实现改革的收入再分配,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在这其中,可以通过适当的外部政策的干预,改变资源配置的形式。借助于电子商务进行扶贫,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公共性,能够给农村贫困户带来更多的市场信息资源,增加农村的信息以及服務供给,增强自身脱贫的能力;第二,借助于电子商务,能够增强农村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降低收入的差异性对于脱贫所造成的负面性影响,促进整个城乡地区收入的相对分配居民;第三,借助于电子商务能够实现贫困地区网络购物以及网络销售的模式普及,能够让贫困地区也能够享受到大城市的网络消费待遇,在贫困地区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缴费订票或者是理财等服务。借助于网络服务,能够使得贫困地区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商品服务以及价格,有效改善目前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局面。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借助于电子商务,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他能够给农村贫困户已接触市场信息的机会,与所有的市场主体一起参与和分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在农村贫困地区可以借助于贫困户与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互相合作的模式,推动农业养殖基地以及营销基地的建设,可以与城市进行直接的对接。让农村贫困户加入专业的合作社集中进行管理,有效提升贫困户的社会活动次数,使得贫困户在生活以及脱贫中不至于被孤立。不断借助于行业协会家庭农场以及其他生产合作社的形式,探索新型的农业组织,组建新的支部或者是公司协会,利用多种经营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农村贫困户的收入,也能够有效改善公共服务的职能,以增加集体收入。

3农村电商扶贫的效果分析

3.1  农村电商与农村扶贫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本文可以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于2018年农村电商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的贫困情况进行有效的分类,可以将农村贫困地区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以及严重贫困四种类型,也可以将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划分为先导区、优势区、中间区以及滞后期四种,利用电子商务发展数据作出散点图,观察农村电商与农村扶贫之间的关联性。对于数据不全的省份,在研究时要进行基础,但是这并不影响电商与扶贫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效果。

根据分析表明,农村电商以及农村贫困在数据整体上出现了负相关的关系。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越迅速,农村出现贫困的概率会逐渐下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村电子商务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地区的贫困。这一研究成果主要是探讨省份之间贫困与及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趋势,但是落实到具体的省份来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说贵州省虽然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农村贫困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贫困发生率达到了9%,仍然属于较为贫困的地区。

农村电子商务的水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向前迈进,因此借助于农村电子商务使得贫困发生率正在逐年的下降,在农村贫困地区推广电子商务产业能够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但是在一些成分数据仍旧出现比较大的背离,虽然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比较高,但是农民的贫困率依然比全国水平要高出许多。因此在制定电子商务扶贫政策的同时,不但需要关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规模的扩大,同时也要关注贫困户参与电子商务发展的积极性,让每一个贫困户都能够从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中获得机遇。

3.2  农村电商与扶贫之间的协同性分析

可以将农村电商的发展水平与贫困程度作为维度绘制分布区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村电商发展水平与贫困程度互成因果关系。电子商务发展滞后区域,贫困程度也愈加严重;较为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如果一个地区面临较为严峻的贫困状况,往往缺乏电子商物所必要的外部环境以及市场环境,整体产业发展较为迟缓;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电子商务的带动以及经济促进作用也比较弱,因此是贫困集中发生的区域。

第二,将农村电商发展与电商扶贫之间进行协同推进具有可行性。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目标与脱贫目标能够同时兼顾,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电商的发展能够减轻农村的贫困程度,显著拉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良好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也能够反向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成长;

第三,农村地区借助于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改善贫困状况。当农村电子商务处于中等水平以下时,该地区基本上属于严重贫困区域;当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向更高区域迈进时,贫困状况就能够有效的缓解;如果该地区电子商务水平发展较高,可能有严重贫困转向轻度贫困区域,因此进入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贫困状况。

4农村进行电子商务扶贫的建议研究

4.1  实行电子商务产业化集群发展

电子商务进行农村扶贫并不简单局限于个别贫困户,他更加强调整个市场对于贫困群体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电子商务生态圈,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电子商务对于贫困的消减作用。需要围绕电子商务形成产业链,形成规模才能够见到实效。第一,需要强调规模化发展,可以将贫困县或者是贫困村纳入到扶贫的整体目标中,支持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以企业到贫困地区去开展业务,加快电子商务服务示范点的建设,形成企业、政府以及农户形成的多维化的电子商务外部形态,有效促进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式发展;第二,更加强调电商扶贫的可持续性,如果电子商务产品缺乏持续性以及目标性,必然会带来竞争力的削弱,难以吸引社会资源流入,电子商务扶贫的目标实现也较为困难;第三,更加注重实效,随着电子商务扶贫主体的多样化,需要保证农户的获得感,也要经过正常的利益诉求,提升电子商务政策积极参与性。

4.2  有效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环境建设

第一,需要营造较为良好的制度性环境,允许在政策范围内将贫困户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纳入到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中来,创新消费形式;第二,需要建设专业的市场环境,免费为农户展开电子商务相关的培训,加强电子商务技能型建设,有效减少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口,为当地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相应的参考建议,加快基层干部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第三,需要建立相应的市场环境,借助于电子商务活跃的市场创造力,有效实现农村产品的市场信息化不足的缺陷,形成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桥梁,建立新型的合作模式;第四,对于服务环境要进行创新协作,农村价值链以及产业链的发展都离不开服务环境,需要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同营造相应的商贸流通环境;第五,对于网络设施不断进行优化,借助于农村三网融合以及村村通工程,建设相应的网络设施,实现对于农村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群的网络全部覆盖,这样产生过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第六,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环境,为给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融资平台,鼓励农户与金融机构合作,特别进入电子商务需求资金,给农户发放相应的无抵押贷款。

4.3  积极鼓励贫困农户参与电子商务平台

贫困农户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直接参加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借助平台力量,直接与外部信息相互结合。第一,需要对当地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整合,推动免费的农村网络服务建设,大力开展信息服务以及扶贫贴息等公共服务;第二,农户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之间要形成利益机制,需要与市场主体相互衔接,实现企业以及农户多方盈利的局面,保障农户能够享受到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利益成果,使得贫困农户能够成为电子商务的最大受益者;第三,需要对于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引导,可以实现个体电子商务创业,也可以直接与企业成立相应的联合体,以实现价值的外溢。形成脱贫的示范性效应,这其中政府要发挥主体引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有助于电子商务的政策,使得贫困农民能够实现区域化的平衡,避免市场的过度竞争,防止由于电子商务而引发区域性资源的不均衡。

4.4  对农村电商政策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需要将电商扶贫纳入到整体的扶贫体系中,處理好政策以及市场之间的关系;第二,充分借助于技术以及税收等政策优惠,吸引人才向贫困地区电子商务产业进行集聚,有效补充农村电子商务的短板;第三,需要积极引进相关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引入较为成熟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可以建立电子商务企业与农户的衔接机制,有效拓展自身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围绕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拓展上下游的服务链,同时积极培育本地的服务商,做好相应的公益性服务。

5结束语

本文对于农村电商扶贫机制以及扶贫效果进行研究,探讨了农村电商扶贫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电商扶贫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玲玲,杨明,张轲迪,李雨薇,郑笃行.安徽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3):176-179.

[2]   刘忆,许应楠.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天水、贵州铜仁为例[J].电子商务,2020(06):10-11.

[3]   宋福英.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机制研究[J].电子商务,2020(06):16-17.

作者:崔恒硕

第2篇:我国农村电商扶贫机制与扶贫效果研究

摘要:电商扶贫能够克服贫困地区区位瓶颈制约,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为传统贫困地区提供“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近年来,各地探索农村电商扶贫的实施路径,有效实现了贫困地区的外部资源注入、产业重塑升级、去中心化帮扶和社会公平促进。实证研究表明,农村电商减贫效果较为显著,同时,电商扶贫面临着电商产业规模普遍较小、电商支撑环境相对滞后、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不同区域间的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等现实挑战。对此,应从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完善农村电商支撑环境、搭建农村电商的农户参与平台、强化电商扶贫政策设计效能等方面,提升农村电商扶贫实施效果。

关键词:电商扶贫;扶贫机制;扶贫效果

一、引言

农村电商产业是一个关联性产业,能够强力拉动农业以外的相关产业,如农村金融、农产品精深加工、广告设计、仓储物流等。同时,农村电商扶贫的意义并非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本身,更多的是借助电商加快农村传统产业链的改造,解决农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等问题,依托产业融合催生新的业态,振兴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农村电商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转型、内生增长、包容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①农村电商对于农村扶贫的意义重大,多数学者认同二者存在相互促进关系。②

但是,这些研究往往是通过对典型地区发展经验作出的定性判断,缺乏严格的理论假设和数据模型进行检验。对此,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一些担忧,认为农民参与农村电商的能力有限③,对电商扶贫政策的整体满意度不高④,参与电商扶贫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⑤。或者说,农村电商的发展并不会自动使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受益最多的还是农村富裕者或电商企业,贫困者最多能间接地分享产业发展成果,这样反倒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差距。此外,依照农户生计脆弱性的理论观点⑥,由于农户身处的环境脆弱性,决定了其对外部冲击风险的暴露度,在面对开放的电商竞争中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农户致贫或重新返贫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上述两种观点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促进农村电商扶贫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视角。然而,农村电商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农村脱贫?电商扶贫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电商扶贫机制能否得到实证结论的有力支持?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从理论上剖析农村电商对农村扶贫的作用机制,并借助实证分析方法对农村电商扶贫的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农村电商扶贫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一、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制

1.外部资源注入机制

农村贫困产生的本质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类资源匮乏导致的贫困累积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农村资源的欠缺不仅表现在资金、人才和技术上,更包括社会资源的排斥、社会网络的“脱嵌”,这使得一些农村成为市场孤岛,唯有依靠出售初级农产品维持低水平收入。借助电商扶贫,不仅能够为贫困户带来脱贫的希望,而且能够为城市资源注入农村提供新的通道,成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少城乡差距和促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承载体。同时,这种资源的注入,既包括企业资源、政府资源等正式组织,也涵盖社会公益团体、爱心人士、农村新乡贤等非正式组织或个人。以外部金融资源的注入为例,湖南省黑麋峰村整合了电商服务站、村级事务服务站和金融扶贫服务站,成立电商金融扶贫服务站,服务范围涉及项目推荐、融资撮合、扶贫贷款受理、贫困户信用档案管理、农产品种植及销售、扶贫政策宣传、村级事务处理等多项内容。为了降低贫困户和商业银行双方的融资风险,将电商金融扶贫的对象具体限定为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有收入保障,且遵纪守法、信用观念好的贫困农户。为目标贫困户家庭建立农户金融服务档案和信用档案,指定一家银行为主联系行,为贫困户建档立卡、评级授信,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和贷款融资服务。

2.产业重塑升级机制

电商对于贫困地区的产业影响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传统产业借助电商摆脱了小规模与大市场之间的脱节,连接到广阔的外部市场,不断在模仿中进行学习创新,有效突破产品销售的时空限制,实现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可以称之为“主动式产业重塑”;二是传统产业进入外部市场后遇到很大的发展阻力,同业竞争空前激烈,要求按照市场需求重新梳理发展思路,必须借助电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或平台企业的力量,将原有产业链条进行重塑,形成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可以称之为“被动式产业重塑”。无论主动式还是被动式的影响路徑,实际上都是以电商为纽带,按照市场供需调整产业结构,将本地区产业纳入更大的社会化产业体系之中。新的社会化产业分工,必然为贫困地区带来更高的产业效率和边际收益,从而达到产业升级、转型和重塑的效果。山西省隰县立足“中国玉露香梨第一县”的资源禀赋,以电商引导产业升级,大力实施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特色化发展,提出“一码两站两园”电商扶贫运营模式。为提升区域产品知名度,该县创建了玉露香梨质量溯源体系,为每户果农固定一个二维码,即“一户一码,一果一标”,达到追溯、防伪和推广宣传的多重效果。通过线上电商与线下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加快实现农业的数据化、在线化和智能化,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

3.去中心化帮扶机制

在线下市场,城市是市场的中心,也是交易规则的制定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利益分配权。反观线上的电商市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任何企业或店铺都可能成为市场需求的匹配者和引领者,同时由于互联网可以改变农户的信息接触方式,为贫困农户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公平的信息传递渠道。很多贫困地区并不是没有自然资源,而是距离市场较远,难以将自然资源转换为自然资本。从一般经验看,距离市场越远,从事生产经营的收入越低,产品滞销的可能性越大;反之,距离市场越近,对需求信息的把握越准确,从事生产的收入水平越高。这里的“距离”,既包括地域空间距离,也包括信息鸿沟导致的市场信息缺失。现有的其他扶贫方式可以投资兴建公路等基础设施,容易解决空间距离问题,而电商的发展为解决贫困地区市场信息缺失提供了路径。电商扶贫情景下的去中心化蕴含两重含义:一是指贫困农户参与电商商业体系的去中心化,即在电商商业系统内,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结点或中心,形成一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在这种开放平台里,贫困农户能够直接接触市场,不必像以前那样依附于大企业或某些商业组织,只能依靠劳动力获得不公平的低水平收入。二是指扶贫力量的去中心化,即扶贫主体以前以政府为主,而现在扶贫中心可能是多个结点,更加多元化,能够发挥社会力量的扶贫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效率。河南省光山县利用羽绒产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条件,成立由县政府牵头的电商发展办公室,负责电商产业规划、项目招商和政策制定。同时,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中继作用,组建了电商协会、供货联盟协会、农副产品研发协会、速递物流协会等,实现政策资源与行业资源的有效对接。同时,整合平台企业、邮政企业、电信运营商、物流企业、农副产品协会、商超企业、电商办等相关参与主体,将扶贫资源“打包”输出。这种组合化、系统化、生态化的扶贫方式,能够明确各个扶贫主体的扶贫目标,各个扶贫力量能够有效配合、协调推进和避免资源浪费,大大缩短农村电商扶贫的实施周期。

4.社会公平促进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公共经济学认为,扶贫实质上是通过外部手段和资源,解决贫困者的资源稀缺状态,以减少初始资源禀赋的不足和改革再收入分配。同时,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通过适当的外部干预,能够改变初始资源禀赋的配置公平性。具体到电商扶贫,首先,电商平台具备一定的公共物品属性,电商培训、融资信贷、技术支持等服务供给,可增加贫困农户的初始资源禀赋,增强财富获得能力和反贫困能力。其次,电商创业就业有助于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收入分配差异对于脱贫的反向作用,促进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最后,大型互联网电商企业下乡,贫困地区网购网销服务迅速普及,开始让贫困地区公平地享受一些城市服务,诸如缴费、理财、订票、医疗等。同时,贫困地区网络消费使当地农民公平地消费与城市相同的商品和价格,有助于改变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的局面。需要说明的是,电商扶贫促进社会公平,主要体现在赋予贫困农户平等的市场机会,与非贫困群体一同参与、一同分享。湖北省秭归县通过“贫困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电商平台”等合作方式,推动合作社与电子商务平台、农业种养基地、农产品营销大户、大型超市对接。引导贫困农户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日常的工作参与、群体决策和共同管理,提高了贫困户参与社会活动的频率,获得了更多社会成员的理解与信任,并得到了物质或人文关怀,以至于不被遗忘和孤立。此外,该县发展生产服务型集体经济,村委会鼓励组建行业协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组织,探索“支部+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在完善公共服务的同時增加了集体收入。

二、农村电商扶贫的效果评估

首先,基于2017年全国各省市的截面数据,借助散点图和回归分析方法,初步判断农村电商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联性;其次,采用对应分析方法,绘制区域分布图,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协同性;最后,对2014—2017年全国除北京、上海和天津外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模型估计⑦,实证检验农村电商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作用。

1.农村电商与农村扶贫的关联性分析

选取农村贫困发生率这一指标反映农村贫困程度,数据源自《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选取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这一指标反映农村电商发展水平,数据源于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分别对2017年全国各省市的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和农村贫困状况进行分类,将农村贫困程度划分为轻度贫困区、中度贫困区、重度贫困区和严重贫困区四类,相应地将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水平也划分为电商先导区、电商优势区、电商中坚区和电商滞后区四类。进一步绘制散点图,观察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此外,由于在统计全国各省份贫困发生率时,广东等6个省份缺少数据,因此只能剔除数据不全的省份,这并不影响研究预期结果。

结果表明,农村电商与农村贫困之间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农村电商发展,农村贫困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或者说农村电商有利于农村贫困缓解。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研究结果是总体性趋势,不同省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福建省为例,农村电商发展水平较高(电商发展指数为30.11),对应的贫困率也仅为0.8%,与总体趋势一致;也有一些省份出现了较大背离,如贵州省虽然电商发展水平达到了23.49,但贫困状况却不容乐观,贫困发生率为8.5%,属于严重贫困区。

可见,随着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贫困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或者说农村电商有利于农村减贫。然而,个别省份出现较大背离,农村电商发展水平较高,但农村贫困率仍然高于全国水平。未来电商扶贫政策制定不能仅关注农村电商产业规模扩大,更需要思考如何提高贫困农户的电商产业参与积极性,保障每一个贫困参与者真正从中受益。

2.农村电商与农村扶贫的协同性分析

在之前聚类分析基础上,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将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水平和农村贫困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区域分布图,以发现不同贫困区域的农村电商发展差异。由图1可以看出:

第一,农村电商与农村贫困互为因果。农村电商发展滞后地区,农村贫困状况越是严重;反之,农村贫困深度越大的地区,农村电商发展水平越低。从区域I分布看,农村电商滞后区及中坚区与严重贫困区位于同一区域。由此表明,如果一个区域贫困状况较为严峻,往往难以具备发展电商的外部环境、产业基础等必备因素,电商产业发展相对迟缓。同时,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水平偏低的省份,农村电商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弱,往往也是贫困发生的集中地。

第二,协同推进农村电商与扶贫两个目标是可行的。轻度贫困区与电商先导区均出现在区域II,农村电商与农村减贫达到了高度一致,表明发展电商产业的商业目标与农村扶贫的政策目标是能够同时兼顾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村电商促进了减贫进程,对于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另一方面,良好的农村经济条件和产业基础,也有利于电商产业的孵化和成长。

第三,农村电商能够有效改善一个地区农村贫困状况。结合区域I、区域II和区域IV的分布结果,可以发现:当农村电商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的滞后区或中坚区时,该区域处于严重贫困区;当农村电商发展到更高水平的优势区时,贫困状况好转为中度贫困区或重度贫困区;当某个地区农村电商属于最高水平的先导区时,该地区为轻度贫困区。总之,随着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的提升,农村贫困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3.农村电商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作用

将农村贫困发生率作为因变量,将电子商务发展指数、电商发展规模、成长潜力、应用渗透、支撑环境等5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对2014—2017年全国除北京、上海和天津以外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

首先,考察农村电商总体发展水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作用,即检验农村电商发展指数对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影响是否显著。在面板数据回归时,分别采用混合模型、个体固定效应和个体随机效应3个模型进行估计。由表1可以看出,模型II和模型III的拟合优度更高,较模型I更好,即不同省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这与前文的关联性和协同性分析结果一致。进一步地,采用Hausman检验方法,判断模型II与模型III的适用性,检验结果如下:卡平方统计值为1.432,概率值为0.232。由此表明,检验结果接受随机效应模型原假设,模型III采用的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最好。

估计结果表明,模型I、II和III中的农村电商发展指数指标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模型III中该指标回归系数为-0.234,反映农村电商发展水平若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促进农村贫困发生率降低0.234个百分点,农村电商减贫效果较为显著。

其次,为了深入探究农村电商不同维度对农村贫困的具体影响作用与方向,需要考察电商发展规模、成长潜力、应用渗透、支撑环境4个子指标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系数。其中,规模指数反映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主要考察各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有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数等指标;成长指数反映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主要通过增长率考察各省在电子商务交易、网络零售、有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等方面的表现;渗透指数反映电子商务对传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考察网络零售额、有电子商务活动企业数等对传统经济的渗透水平;支撑指数反映各省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因素。类似地,此处也构建3个模型,以检验估计结果稳定性,结果见表2。

在比较模型V和模型VI回归结果时,仍然采用Hausman检验方法,检验的卡平方统计值为5.583、概率值为0.233,表明检验结果接受随机效应模型原假设,模型VI采用的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更好。模型IV和VI的拟合优度相近,差别在于“电商成长潜力”指标的显著性,其他估计结果相差不多。

根据估计结果可知:(1)农村电商发展规模的回归系数为负数,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农村电商发展规模对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同时,模型IV和VI中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49、-0.241,影响作用明显大于其他三个指标,是实施电商扶贫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2)电商成长潜力的回归系数为负数,模型V和模型VI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对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作用显著。农村电商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些省市,往往是经济欠发达、贫困状况相对严重、电商产业起步较晚的地区,电商产业能够发挥自身的产业带动功能,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对接外部市场需求,有效拉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3)电商应用渗透的回归系数较小,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似乎并不容易理解。通常来看,一个地区的应用渗透指数较高,反映出信息化普及水平高、电子商务对传统经济和农户的影响较大。但是,根据实地调研得知,信息化普及并不等同于信息利用,农户对信息的利用处于初级层次,农户互联网应用以新闻、娱乐、社交和购物为主,农产品上行的阻碍依然较大,这与现有大量研究成果的观点一致。由此表明,如果把电商扶贫片面地认为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将扶贫资金投向互联网普及、宽带入户和手机上网等基础问题,这种做法实际上收效甚微。(4)电商支撑环境回归系数为正数,也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其中隐含的现实意义是:很多貧困地区产业环境不够宽松、体制机制僵化、缺乏顶层政策体系设计,本地产业环境有待改善,不利于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制约着农村电商扶贫进程的顺利推进。

三、农村电商扶贫面临的现实挑战

1.贫困地区电商规模普遍较小,减贫效应短期内难以充分释放

关联性和协同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电商与农村贫困二者互为因果,即贫困程度越大的地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往往较为滞后;同样,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农村贫困状况越严重。电商扶贫项目落地实施,需要经历地方产业培育、企业集聚、互联网导入、项目平台搭建、示范带动及农户参与的过程。贫困地区导入电商并不困难,但一个地区的特色产业形成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实现“从无到有、有中生优”的迭代演化,需要较长的、反复的实践探索。需要说明的是,电商规模并不是唯一目标,一些地区的电商扶贫政策依靠运费补贴、种植补贴等政策手段,短期内做大了电商产业规模,而忽略了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流通渠道构建,实质上这种“托底式”的电商产业大而不强,产业缺乏可持续成长性。

2.贫困地区的电商支撑环境相对滞后,制约农村电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实证研究表明,电商支撑环境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贫困地区的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信贷金融等配套支撑体系尚未构建,线下商品流通效率偏低,成规模、大范围发展农村电商产业的难度较大。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电商企业下乡扶贫意愿不强,初期投资公共产品成本较高。同时,缺乏配套的电商生态体系作为支撑,必然增加农户的参与成本,加大加入电商扶贫项目的难度。按照技术采纳理论(ATM)的观点,农户决定是否采用一种新的技术时,主要比较技术采纳成本和采纳收益。当电商采纳成本高于或接近预期收益时,贫困农户采纳意愿必然降低。

3.电商应用渗透未能有效带动农户脱贫,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实证结果表明,电商应用渗透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不显著,此问题需要从实践层面关注扶贫的实施过程。究其原因,一些电商企业下乡意愿强烈,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下乡、拉动农村消费,这对于促进农户增收和建立农户生计的作用较小。相比之下,电商企业进入农业及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动力不足,对于农户的示范带动效果偏弱,主要原因还是电商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持续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践中,往往是电商平台企业承担由生产至销售的所有风险,企业风险管控成本急剧增加,抑或是电商平台企业凭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将风险过度向农户转移。同时,由于一个乡村的市场空间有限,农户可自由选择加入的电商扶贫项目或平台较少,存在被某个平台“锁定”的潜在风险。此时,一旦平台企业经营不善,市场风险将最终传导至贫困农户。

4.不同区域间的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电商扶贫政策设计提出更高挑战

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村电商与农村贫困基本处于同一聚类层级,但也有一些地区呈现较大背离,如贵州虽属电商先导区,贫困状况却不容乐观,仍处于严重贫困区。可见,一些地区正在依靠农村电商,缩小与其他地区的贫困差距,成为贫困地区脱离贫困的新动能。此时,针对不同的农村电商发展水平,需要制定差异化的电商扶贫策略,考验不同地区政策设计者的统筹规划能力。调研也发现,有的地区电商扶贫政策重点不聚焦、缺乏系统性设计,或者将电商扶贫与电商产业开发等同对待,狭义理解为电商扶贫就是让贫困农户借助电商实现创业或就业。还有的过于强调电商宣传、农产品销售、农业基础设施、人才培育等领域,忽略贫困农户自身的接受程度、受教育水平和创业风险,以及地方营商环境塑造、产品质量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等外部保障。

四、农村电商扶贫的推进建议

1.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

与其他扶贫方式不同,电商扶贫不是单独针对少数农户或个别家庭而实施的一种政策性扶贫方式,更为强调市场在扶贫中的作用空间。电商扶贫必须依靠一个区域的电商生态圈构建,才能成规模、大范围地发挥扶贫效应,或者说围绕电商产业链形成要素集聚是先决条件。对此,必须强调电商扶贫的“成规模、可持续、见实效”的总体目标。第一,强调成规模,将贫困县、贫困村纳入电商示范支持的重点对象,支持电商企业、农业企业、加工企业向贫困地区开拓业务,加快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构建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形成的电商产业生态,促进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和集群式发展。第二,强调可持续,如果产业缺乏顶层规划、产品缺乏线上竞争力、电商站点不能存续经营,势必造成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可持续脱贫的目标也难以保障。第三,强调见实效,电商扶贫的参与主体多样化,既要确保农户脱贫增收的获得感,又要兼顾下乡电商企业的正常利益诉求,促进双方在政策设计的路径上积极参与。

2.大力完善农村电商支撑环境

第一,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允许电商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以贫困农户为服务对象,创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全面融入农户生活消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第二,建设专业的人才环境,为农户提供免费的、分层次的专业技能培训,缩小农村电商人才缺口,同时为地方政策执行者开展政策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对农村电商的认知程度。第三,构建创新的市场环境,充分依靠电商企业的市场创造力,解决农产品上行中的痛点问题,创新下乡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模式。第四,组建协作的服务环境,农村电商的产业链、价值链都离不开服务链,需要外来电商企业与本地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共同营造上下行并举的农村商贸流通服务环境。第五,优化网络设施环境,以村村通工程、三网融合等项目建设为契机,优先保障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网络覆盖,逐步培养农户的网络接触及使用习惯。第六,探索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环境,发挥电商企业的平台融资能力,鼓励电商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针对贫困农户的生活及网商经营资金需求,结合农户信用状况发放无抵押贷款。

3.搭建农村电商的农户参与平台

贫困农户直接进行电商创业存在较大困难,农户需要借助平台的整合力量,对接市场需求和获取外部资源,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第一,整合建立地方电商扶贫平台,构建“消费品下鄉、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的农村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免费培训、扶贫贴息、小额信贷、信息服务、电子政务等公共服务。第二,农户与平台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尤为重要,电商扶贫既要考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台企业正常盈利,认可平台衔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作用,达到政府、农户与企业的多赢局面;也要积极探索农户与平台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以及政府对平台企业的支持方式,保障农户能够分享产业链成果,防止外来企业成为扶贫的最大受惠者,而非贫困农户。第三,谋划引导贫困农户参与方向,贫困农户既可以直接开设网店,也可以在本地电商企业实现就业,或者与电商企业共建产业联合体,以分享电商产业链带来的价值溢出。农户参与电商扶贫的模式选择,既依赖于前期脱贫农户的示范效应,更要强调政策的有效引导,避免短期内大量农户集中于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造成区域内过度竞争与市场失衡。

4.强化电商扶贫政策设计效能

第一,将电商扶贫纳入现有的扶贫政策体系中,整合不同扶贫项目的政策资源,处理好市场与政策之间的关系。第二,提供用地、税收、金融、人才等政策优惠,吸引外部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弥补农村发展电商的短板。第三,积极引进第三方企业,引入电商企业成熟的商业模式,建立小农户与市场的衔接机制。第四,完善本地电商产业链,围绕核心平台企业,向上下游延伸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借机培育一批本地服务商。第五,提供公益属性服务,如产业规划、教育培训、信息网络、营销推广、仓储物流、质量标准等。

注释

①汪向东、张才明:《互联网时代我国农村减贫扶贫新思路——“沙集模式”的启示》,《信息化建设》2011年第2期。

②陆刚、孙芸莉:《电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基于河北省实践的再思考》,《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8期;覃伟华:《民族贫困地区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创新与思考》,《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6期;汪向东、王昕天:《电子商务与信息扶贫:互联网时代扶贫工作的新特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同春芬、张浩:《“互联网+”精准扶贫:贫困治理的新模式》,《世界农业》2016年第8期。

③姚玉芬、潘纯清、郭银萍:《黔西南州农村电子商务扶贫问题的调研报告》,《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1期。

④四川大学陇南电商扶贫研究课题组:《陇南电商扶贫的扶贫效应及对策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18年第1期。

⑤孙昕、起建凌、谢圆元:《电子商务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15年第12期。

⑥Bohle H G. Vulnerability and criticality: Perspectives from social geography.IHDP Update,2001, Vol.2, No.1; Birkmann J. Measuring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hazards: Towards disaster-resilient societies.TERI Press, 2006.

⑦由于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市的贫困数据源缺失,故此处面板数据分析将其略去,并不影响整个评价结果。

责任编辑:澍文

作者:杨书焱

第3篇:电商扶贫的泥土智慧

北京科技大学的“孟子居”电商扶贫创业团队也参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是“扎根贫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举措并取得积极成效”的创新创业团队之一。“孟子居”三年来,曾自己组织了多个团队的130多位同学,深入全国近10个贫困县开展电商扶贫。他们用社会实践、扶贫、营销比赛作为电商创业的三个重要支点,其中,最真切的就是没有深入泥土的脚步为亲,就没有扎根大地的电商入户。

China Campus

China Campus

电商扶贫并非开个网店那么简单

一说起电商扶贫,往往觉得开个网店帮农民卖东西就行了。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实践中的大学生们一动手就明白了,不是摆好电商创业的姿势就能帮上农民,不是开店做个详情页就能让农产品跟着互联网卖到全中国、全世界的。

北京科技大学“孟子居”社会实践团的陕西太白县团队发现,喜人的蔬菜长在山沟里,要卖出去光物流就是个大问题,蔬果运下山就要两个小时,农户们自己负担不起。而且当地种菜的都是散户,电商意识淡薄,外出务工几乎是他们对于赚钱的唯一认知。

云南勐镇实践团队原本计划帮茶厂搞电商,抛去中间环节,把多赚出的利润分给茶农一部分。但是去了当地之后才发现,当地好多茶都是“毛茶”,茶厂的制茶能力跟不上,茶农为了节省成本就自己制茶,有的茶叶上还有鸡毛,这茶叶根本没法卖。

即使是教老乡做网店,也受到抵触。河南辉县八里镇的实践团队为当地的村民开电商宣讲会,在村支书的号令下,第一场就只来了几个人。实践团建议他们来搞一下电商,收到的回答不是“这玩意儿多难啊”,就是“我们亏不起”。

总结起来,贫困地区开展电商扶贫共同的问题有:当地农特产品生产分散,无法提供统一的品牌和包装;产量太少,无法通过网站的促销活动进行推广;生产多为小作坊加工方式,而在大的电商平台销售需具备食品生产许可证;当地物流资源没有整合完善,菜鸟的两段式物流目前还未覆盖农产品的上行通路;老乡对电商不认同。

但电商扶贫还是要做,怎么做?“孟子居”的同学们琢磨出一套方法。

“孟子居”探索出的模式

“孟子居”的团队名字,最早源于大一新生杨国庆和两位室友一起做的“生态零食”创业项目——为了做出好吃又健康的零食,他们想开网店卖山东老家种植的核桃、花生、红枣等特产。后来学院邓张升老师建议他们将电商取得的成绩结合贫困地区来一次“电商扶贫”,杨国庆隐约看到了未来的宏图。

学校團委陈凯老师给他们推荐了学校前几年建立的对口扶贫点——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为了苹果的销路问题,2015年他们在秦安县成立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通过认购果树的方式,让买家提前预定一年的苹果,创新地变“卖苹果”为“卖果树”。订购的苹果因为节省了中间环节,直到完全成熟后才进行采收,直接寄到买家手里,所以口感上会比普通模式销售的苹果好很多。而对于果农来说,苹果树开花时就被卖出去了,8月挂果时就可以收到两万元的订金,这可以让他们毫无顾虑地打理好果树,全力促进丰收。这个精准扶贫的创意挺好,但是苦在平台受限、销量有限。

2016年7月,又一届“孟子居”扶贫实践团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做电商扶贫实践。他们先调研、学习、再帮扶,凌晨四五点上山跟果农一起在果园里劳动,夜里十一二点走访交易市场。团队设计了多项营销活动,如帮助企业完善电商平台、改善品牌设计。他们拍摄的《印象·秦安》微电影,上线几天就有了数万的播放量。

2017年,“孟子居”开展了一次校园营销大赛,动员了更多的力量,最终认购957棵果树、销售额19万余元。这次大赛有全国8所高校61支团队,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四川大学等。300余名师生通过编写营销文案、微信推送、实战营销、制作微广告等环节,用比赛的形式为秦安苹果整整推广了一个月。他们有的通过微信、微博一下子就卖了一两百棵果树;有的跟企业联系,员工认领了上百棵。

北京科技大学校扶贫办、校团委以及“孟子居”所在的经管学院等,帮助大学生们一起探索出“特色(苹果等)产业+果业公司(当地果农大户)+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苹果产业帮扶发展的新模式。

后来,“孟子居”又开展了“五枣俩核桃”的计划,用这个营养计划将延安当地特色核桃、狗头枣的销售与“果树认购”结合,向社会推广延安当地贫困户种植的核桃树和枣树。

各个团队,各处推广

2017年8月,“孟子居”组织了8个团队80多名同学,到河南鲁山、云南勐县、陕西太白县等地实践,展开又一次电商扶贫实践。这里面好几个团队应用“孟子居”探索的“特色产业+果业公司(果农大户)+大学生创业团队”模式,取得不错的成效。

在陕西宝鸡太白县,因为农户分散,自身单独做电商很难,来此实践的大学生团队转为帮助当地的农业合作社,正巧遇到绿蕾蔬菜合作社。绿蕾是做蔬菜供港直销,但合作社也希望能够通过网络试销,曾经注册了淘宝店铺但“还什么都没弄”。于是团队从帮助绿蕾搭建淘宝平台开始做起——去菜地里面拍宣传片,做页面,拍摄图片,做文字详情和版式设计,一个僵尸淘宝店在他们手里复活了,太白村有了第一个淘宝店铺“太白鳌山人”。现在团队还在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宣太白县传产品,扩大农产品的销路。

去河南新乡辉县八里镇的团队发现,新乡有个电商的榜样“全球百佳网商” 杜千里,杜千里正是通过电子商务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在杜千里的山之孕山楂酒专卖店,不算太大的店面中,玻璃瓶精装山楂糕,袋装农家山楂条,各种款式的山楂酒,整整齐齐地摆在货架上。这里的原料山楂,来自海拔1000米的太行山,分洗选择、除梗、破碎等过程全由人工完成,酿酒所用的山泉水更是富含多种矿物质,因此酿制出的山楂酒不仅香浓纯正,更具有多重滋补功效,成为辉县的特产。

队长白文杉找到杜千里合作,计划以学校的营销大赛为契机,打开山楂糕在北京高校的市场,并且在孟子居网站上推广山楂糕。杜千里提出要看营销策划书。实践团成员分工合作,各出奇招,从山楂糕的价格、包装到销售,写了近四千字的营销策划书。达成合作后,大学生们在当地开展电商培训,其中几十人觉得效果不错,提出希望长期参加培训,团队又针对当地情况制作了电子商务培训教材。

去河南鲁山的团队发现,当地瓜果主要在当地批发市场里卖,大多数店家从没想过要通过电商途径销售,少部分较为年轻的老板想过,但也囿于一些困难无果而终。

当地有一家电商盛世云商(农产品销售平台),但仅依托于微信平台销售,效果不是很好。实践团与该公司合作,帮助他们把产品推广到多个电商平台上。

不是摆好电商创业的姿势就能帮上农民,不是开店做个详情页就能让农产品跟着互联网卖到全中国、全世界的。

对于“孟子居”未来的发展,杨国庆说,希望更加注重与农民的联系,帮助特色农产品进行营销和策划,进一步把学校老师的科研成果和农民对接,增加大学生的力量,计划把这个项目推广到周边的高校。

2015~2017年,北京科技大学“孟子居”社会实践团的足迹覆盖了10个省的近10个贫困县,他们计划2021年之前走100个贫困县。

作者:陈薇薇 朴添勤

第4篇:电商扶贫案例--“老庄稼”做起电商“新庄稼”

海原县来了个“老庄稼”创出农村电商一片“新庄稼”

一、背景介绍

宁夏老庄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以来,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海原县自然资源禀赋,结合我县产业发展情况,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我县地标性优质农特产品品牌,依托公司农村电商平台优势,实现了乡村旅游宣传与农特产品销售的良好成绩。

宁夏老庄稼农业科技公司“本来味道”农村电商平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电商扶贫政策,依托自身平台以及客服、销售、会员、物流、仓储、冷链等基础,发力精准扶贫,实施电商扶贫。借助农村电商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及产业链优势,联合深度贫困村基层乡政府组织优势、宁夏广电等传媒宣传优势,银川市各大社区阵地优势,开展“四联动”运营机制,落实“一举三帮”行动,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农社对接、农社直供,在南部山区国定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和首府银川各大社区之间,成功搭建起一条“本来味道”农村电商扶贫网络直通车。

为落实电商扶贫效应,切实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本来味道”电商在扶贫网销中,实施“三优先”战略,即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参与劳务、优先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马铃薯上行、优先开展贫困户农村电商实操培训。其中优先直采贫困户农产品马铃薯,增收效果显著。

公司自2019年3月18日入住海原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以来,不断完善带贫减贫机制,引导当地更多农业合作社及贫困户参与进来。以宁夏老庄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对全县7个农业合作社进行电子商务改造升级,在为合作社创造利润空间的同时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充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双手参与劳动、脱贫致富。孵化4家农业合作社及电商企业,使海原农特产品做大做强,让广大贫困户创收脱贫。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开展消费扶贫

宁夏老庄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初在术川村、双河村两个村集体建设扶贫示范村,整村推进,实行订单农业,所有农产品高于市场价20%兜底收购,在“本来味道”农村电商平台销售,依托线上“本来味道”农村电商平台优势,先后与银川市

70

多家社区实现电商销售对接,将海原县种植马铃薯、小杂粮、硒沙瓜、红皮大葱等的特色农产品全部纳入,进行整乡帮扶推进。2019年年中销售金额已达到820万元。销售金额让贫困户实实在在受益。

公司通过运营海原县农村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以村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解决农村买难、卖难问题,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上行”双向流通,以公共服务、信息咨询和代理服务等为主要服务内容,借助电商平台提升农民创收为目标,为广大村民提供方便快捷代理服务。目前海原县已经建立135个村级服务站,其中贫困村站点112个。为村民提供代购代卖、代缴代取、小额金融服务、农资采购等便民服务,截止6月累计服务建档立卡人次28.6万人次,缴纳话费、社保、医保1350余万元,累计帮助建档立卡户网络销售总金额576万元,帮助建档立卡户人均增收78元,让乡村群众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电商便利成果。

打造农业新业态,依托红羊乡术川村“七彩梯田”文化旅游观光基地、天都老庄休闲生态乡村旅游基地,创造经营条件,提供地方农特产品销售经营摊位10个,引导发展民宿农家乐10家,使10户贫困户在经营中受益增收;

(二)带动贫困户实现工资性增收

公司积极通过通过土地流转、增设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实现工资性增收。公司在海原县红羊乡术川村大力建设“七彩梯田”,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带动农村平困户增收,截止2019年7月,公司已收购术川村1298.95亩土地,流转金额已达103916元,使37户建档立卡户受益。

电子商务带来了流通方式、消费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网络认知能力,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优势,搭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突破信息和物流的瓶颈,普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缓解农产品的“难卖”等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特色农产品的网络经营效益,达到“网货下乡”和“网货进城”双向流通功能。在海原县开展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培训班17场,共计培训75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人员512人,电商人才培训2场,共计培训62人;开展电商应用知识宣讲活动12场,参与学员48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人员441人。

(三)农业订单助力脱贫

公司为加快我县电子商务发展,打造新型孵化电商服务中心,开拓市场,培养出一大批市场主体,吸引、鼓励更多的电商创业,海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特搭建电子商务孵化平台。

吸引

7

家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分别是:宁夏老庄稼农林合作社、宁夏聚惠网络服务中心、宁夏宁鼎新斌贸易有限公司、宁夏大磨坊杂粮开发有限公司、海原县鸿鑫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海原县硒甜宝硒砂瓜专业合作社、海原县关桥香水梨专业合作社。

公司通过对宁夏老庄稼农林专业合作社、海原县鸿鑫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海原县砂甜宝硒砂瓜专业合作社、海原县关桥香水梨专业合作社等4家海原特色农业合作社孵化与改造升级,借助海原电商发展势头,助力脱贫攻坚。

经过海原县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筑梦导师的培育,通过农业订单的形式,引导砂甜宝硒砂瓜专业合作社等孵化企业中的“花姑娘”香瓜、马铃薯、香水梨、小杂粮、牛羊肉等农特产品在电商平台上销售,截止目前各个合作社在自建电商平台或其他各大电商平台线上销售额达到652万元,直接受益建档立卡户1253人。

(四)用物流发展为贫困户省钱

宁夏老庄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海原县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构建海原县物流仓储分拣配送中心。建设完成分为安检区、快递分拨区、仓储保鲜区、主通道和综合办公区5大板块,设立快递分拨区又设17个乡区分拣区,可储存货物10万件,平均每天货物进出量可达5000件。通过为入驻企业提供零费用入驻、设施及信息共享、物流人才培训等优惠政策,整合全县物流快递公司(邮政、韵达、圆通、中通、汇通等)包裹通过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统一分拣配送等服务,

整合县域物流资源、实现城乡统一配送。在各物流快递公司的包裹进入海原县后,统一进入海原县物流仓储分拣配送中心的分拣中心,通过高水平分拣生产线实现转码对接,以全县135个村级服务站乡村电商综合服务站点为支撑,配备农村快递物流运输车4辆,为全县162个行政村的4条物流配送线路,目前已完成下乡物流配送37.2万单,均实现当日配送到乡镇,2日内到村组(村级电商服务站),乡村快递配送率达100%。为广大农村平困户节省70余万物流费用。

(五)农产品品质带动脱贫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意义重大。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需要落实责任管理,建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为主的信息化平台,既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又是落实责任管理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和发展趋势。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农产品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及物流信息管理,贯穿从种植、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直到消费者的全过程中,切实保障消费者对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等过程相关信息的知情权,进一步提升对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监管和农产品品牌的建设。

建设以保障消费安全、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二维码为产品标识,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政府监管、主体生产、消费服务等功能,实现海原农特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农产品追溯体系。是带动当地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等农村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的重要手段。

提稿人:海原县工信商务局电商股

马进宝

第5篇:临沭县柳编电商扶贫典型材料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发挥柳编产业的传统优势和电商发展趋势,临沭积极探索创新“政策+企业+农户+电子商务”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提出了柳编电商扶贫的“蝴蝶模型”,通过政策和资金引领,一方面柳编企业紧密下联编制户,另一方面通过电商销售柳编产品,形成资金回流,柳编电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研究出台政府扶贫新措施

充分发挥县扶贫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分工合作,结合柳编电商扶贫,出台各项具体政策。各镇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业结构,不断扩大杞柳种植,促进农业增收;引导贫困人员参与柳编加工,加快农业人员向非农产业特别是柳编加工产业的转移。林业局、人社局、商务局分别开展柳编种植、柳编编织技能、电商技能等就业、创业培训。金融机构研究出台了对柳编企业的金融帮扶政策,原则上符合信贷政策的柳编企业每帮助1名贫困户脱贫,协调给予不高于1万元的贴息或无息贷款。

二、打通“政府+企业+农户”扶贫新渠道 召开由相关职能部门、柳编企业、片区组长和镇村扶贫干部参加的对接会议,将镇村扶贫干部联系方式发给片区组长。片区组长在入户时主动对接镇村扶贫干部,对照贫困户名单,明确1名贫困户对应1名片区组长和1个帮扶企业逐一建档扶贫。鼓励柳编企业优先在贫困村设立编织小组,增加产品放货量,促进农村增收。2015年全县381个柳编加工点,直接带动3万人从事柳编编织,覆盖贫困人员3240人,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

三、开辟柳编电商扶贫新途径

在柳编产业聚集的镇街开展电商扶贫试点,针对柳编企业和个体创业电商组织电商技能培训。以青云镇为主导,商务局配合,培育了以柳编电商为主体的我市第一个“淘宝村”和一批电商村,推动特色农产品上行。鼓励有条件的柳编企业在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网店销售柳编制品,组织我县优秀农产品销售网商对接合作社,下联农户,整合贫困乡村优势产品,借助淘宝、京东、金正大“农商1号”等电商平台,推动柳编产业“触网”。2015年电子商务销售柳编制品1.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2%,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柳编电商扶贫“蝴蝶模型”

第6篇:“支部+电商”开创电商扶贫新模式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杏坪镇把基层党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作用,党员率先示范带动,不断把电子商务和电商扶贫工作向广大贫困群众拓展和延伸,开启了电商扶贫新模式。杏坪镇杏坪社区也积极响应,在詹家湾阳光小区挂牌成立了杏坪镇精准扶贫电商服务平台。

一、党组织引领,合作社牵头,公司助推,电商发力,开创电商扶贫新模式。

杏坪社区盛产核桃、板栗、香椿、土豆、蔬菜等农副产品。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许多农产品只能自给自足,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乏力,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杏坪社区副支书叶永峰结合电子商务工作,分别成立了电子商务工作小组和电商协会,由村支书、主任、文书专门负责电子商务和电商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形成了党组织、协会、驻村工作队共同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商扶贫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网上销售新模式,以支部为主导,以党员为主体,以农户为基础,通过合作社和公司,借势互联网,开办电商销售平台,农户纷纷响应,将党组织优势转化成产业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党组织引领,合作社牵头,公司助推,电商发力,带动了经济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杏坪社区党组织发展电子商务,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先进作法迅速成为全镇各级党组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法宝”,在全镇得到推广和应用。

二、把党员培养成电商骨干,把电商骨干培养成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开辟了山乡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

电商扶贫,宣传先行。在电商扶贫工作中,杏坪社区党组织通过召开党委会议、支部会议、党员大会、群众会议等,大力宣传电子商务和电商扶贫政策,动员年轻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了党员示范岗制度和业绩评比制度,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开办网店,实行月月评比,争先创优,争当电子商务的“排头兵”。

积极实施党员帮建活动。杏坪社区年轻党员8人,大学生村官、挂职第一书记5人,共85人,每人联系2户贫困户或残疾人,进行帮扶指导,鼓励他们开办网店,拓展市场,开展农产品销售。按照“把党员培养成电商骨干,把电商骨干培养成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思路,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平台送电商知识进村入户,使基层党员干部率先掌握电商知识和运营方式,率先学会电商管理,带动群众广泛参与。

三、建立中心,成立协会,完善服务网点,开展阵地建设,提升电子商务服务扶贫开发新水平。

为了全面提升电子商务服务群众水平,杏坪社区以党组织为核心,建成了电商服务中心,开办了实体网店,成立乡级电商协会,电商扶贫工作站。重点在精准扶贫村以及公路沿线村,建立了电商扶贫网站、物流快递服务网点和代办点,杏坪社区桥头目前已有三家物流代理点,为群众提供网上销售和快递服务。

整合各类资源,坚持把村级农家书屋、党员电教室、村级组织活动室等服务场所优先服务电商,保障了电商办公场所,配齐了电脑等办公设施,绘制了电子商务运行流程图。建立健全了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电商平台以及电商客服管理等制度,保障了电商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夯实阵地基础,形

成了完备的电商扶贫服务体系,使电子商务真正成为农村党员群众创业致富平台。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精准扶贫中,杏坪社区党组织将继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引领作用,把党旗牢牢插在电商扶贫新领域,助推山乡群众走上了电商创业致富之路,实现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新跨越。

第7篇:电商扶贫准备资料

1.申请书

2.《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复印件 3.经营场所图片

4.网络软硬件设施(电脑、网络宽带、无线路由、大屏幕电视等)办公桌椅、展示柜、物流货架等设施设备图片

5.实施(计划)方案 6.带动贫困增收情况表 7.验收表

8.报账票据复印件

9.会议资料(纪要、图片等资料) 10.公示资料 11.其他资料

第8篇:2018电商扶贫方案

大荔县2018电商扶贫工作措施

大荔县商务局

大荔县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之处,全县辖15 个镇、1个街道办、272个行政村、26 个社区,县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定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片区县。全县有112 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085户64252人。2016年,44 个贫困村脱贫退出32808 人脱贫,2017 年计划脱贫12415 人,退出贫困村60个。 近年来,大荔县把电子商务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实施电商扶贫战略,积极推进农特产品网上销售与现代物流联动发展,使电商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促进消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着力提升贫困主体创业就业能力,探索推动贫困县农村转型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路子。

一、电商扶贫措施

(一)建立一个机制。按照“示范带动、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合理推进”的原则,我县建立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成立由县长为组长,主管县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核心成员的领导小组,与县内脱贫攻坚高度融合,形成自上而下户户包联的工作体制,使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二)做好两个设计。紧紧抓住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示范县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制定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发展规划,引导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多种手段、方法、措施实施精准扶贫,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另一方面制定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分层次分类别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按照先脱贫、扶上路、再致富的思路,真正使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强化三个工作。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以来,做好三个强化工作。一是强化电子商务精准培训工作,针对因病、残等行动不便的贫困户进行进村入户一对一培训。通过大荔县电视台、自媒体平台、县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等互联网和优酷、腾讯等视频媒体平台进行全县域电子商务普及型培训;二是强化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度,全县涉农电商企业227家,个体网店微店1000多个,通过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和商务局的推动,针对贫困户农产品进行优先采购,通过整合电商企业运营中的劳务需求,如客服、运营、分拣、打包、装卸及运输等岗位,为大荔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增加劳动就业岗位;三是强化县、镇、村三级综合服务站点的功能服务,以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贫困村服务站点的公共服务建设为突破口,实施精准扶贫,做好示范县项目收尾工作。

二、电商扶贫动作计划

(一)村级服务站点全覆盖。 2018年首先完成1个街道办、15 个镇、272个行政村,共288个综合服务站点全覆盖,2017年已经完成镇级服务站点、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共计160个,2018年一季度完成优化提升村镇服务站点村镇级综合服务站点66家,二三季度完成62家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实现县域镇及行政村的全覆盖。通过镇村级服务站点,建立全村贫困户基础信息,掌握贫困户贫困原因,根据村内贫困户贫困原因确定不同的扶贫模式。制定贫困户可出售农产品表册,帮助贫困户农产品产业与县域电商企业相结合,搭建贫困户与电商平台的桥梁,同时为本村合作社组织、企业、能人大户提供电商专项服务,开发农产品到商品的转化,引入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种植、产品规格、销售包装的生产标准化,帮助对接县内外实力企业,建立签订带贫承诺书、产品订购协议、劳务输出等带贫联接机制。其中通过上海太德励拓集团携手上海钜派投资集团、TED 乐农及乐农社、北京鲜牛记等企业,与我县部分贫困户签署精准扶贫及产业帮扶战略合作,产地认领的方式,为钜派会员与乐农社会员提供优质农产品,不断拓宽贫困乡村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电商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一店带一村或一店带多村电商扶贫模式。

(二)电子商务普及型培训全覆盖。

立足于市场需求、农村实际,持续开展“百村万人”、“一村一名大学生”等电商人才培养行动,邀请省市商务局、阿里巴巴集团、西农大、新农人等企业机构的相关专家和从业人员,分别对冬枣果蔬、乡村旅游、副食产品、生产资料等从购销、物流投递、网店建设、工商注册等层面进行免费培训,围绕包抓贫困村,引导和扶持城乡劳动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就业创业。针对积极热心参与电子商务的人员设立咨询专线,集中优势资源和师资进行专业性、实操性的升级培训,并进行扶持、现场指导。同时,把培训内容制作成视频碟片和标准课件,利用政府网站、电商服务网站、自媒体平台、大荔电视台、村级服务站点等全方位、全天候、随时性播放,对全县电商从业者和贫困户进行普及型培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知识全民普及。

(三)电商销售带动产业扶贫。

以电商行业协会为主导,带动县域电商企业从农产品上行着手,贯彻“一商一户一劳力”电商精准扶贫活动,以预售、订单预采等模式与贫困户建立精准帮扶机制。

(四)电商孵化带动创业扶贫。

围绕包抓贫困村,引导优秀个人与龙头企业扶持贫困群众,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就业创业,针对积极热心参与电子商务人员设立专业团队,集中优势资源从注册流程优化、创业资金信贷、办公场地提供、产品研发帮助、销售渠道共享等方面,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创业或种植养殖农畜品。

(五)依托产业发展五个引领 一是发展电商产业转型引领。将我县贫困户的农产品生产融入到优势产业发展当中形成规模。二是发展农产品销售引领。将贫困户的农产品通过三级服务体系代收、代运、销售出去。三是发展电商就业引领。通过电商发展壮大,使贫困户中有用劳动力参与到电商的收购、包装及运输工作当中,实现就业脱贫。四是发展电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引领。通过解决贫困户资金生产技术的难点,实现规模经济和品质提升,提高收入。五是发展电商代加工引领。将网上销售的代加工产品能够派送到有条件的帮扶贫困户进行加工,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精准脱贫。

夯实我县脱贫基础,有力依靠产业脱贫增收,鼓励扶持村镇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方式,推动贫困户产销观念转变,以此强力推进我县的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示范区和创业基地,鼓励贫困户加盟基地或到基地务工,发展种植、养殖和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尊天农业与正大集团的“互联网+服务”模式,为贫困户制定四个一站式服务:分别从农资农技、金融信贷、种植管理、电商销售实现产业链闭环,是电商产业扶贫的创新模式。

第9篇:电商扶贫会议纪要

XXXXXXXXXXX有限公司 电商扶贫实施会议纪要

会议时间:201XX年9月15日

会议地点: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会议室

参会人员:被扶贫人员、村委会、XXXXXXXXXX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 持 人:XXXXXXX 会议议题:XXXXXXXXXXXX实业有限公司电商扶贫实施方案 会议内容:

1、XXXXXXX有限公司利用公司的第三方电商平台为农牧户销售农畜产品,提高农民收益。

2、商定电商扶贫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对电商扶贫方案进行完善。

3、建立电商扶贫的电商专职机构,对农牧户的收购农畜产品做外卖增加收益。

4、营造宣传氛围,宽大电商扶贫的受众人群。

上一篇:公司人才激励管理办法下一篇:店股权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