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对一切工作领导

2022-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党对一切工作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论述

【关键词】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一定要结合对党的领导的优势的理解和把握,深刻认识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大意义。
结合党的领导的优势深刻认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大意义

在近百年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的领导在多方面体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比如,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优势。从1840年开始,先进的中国人在苦难中觉醒和奋起,积极探索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结果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

比如,保持政治穩定和政策连续性的优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我国社会能够保持长期稳定,能够避免党派相互攻讦和各种政治势力掣肘,保持政策连续性,瞄准既定目标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是密不可分的。为什么我国能保持长期稳定,没有乱?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强大的政治力量作为“定海神针”。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围绕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为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中国如果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比如,谋全局、办大事的战略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如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了几倍于敌人的兵力,吃掉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赢得了整个山东战局的主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实现了“两弹一星”的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战略主动权。竞争如同对弈,战略布局、战略运筹得当,局部难题就可以在全局优势中化解。解放战争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有力化解了敌人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撬动了整个战局的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中央统筹谋划、通盘考虑各方面因素,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明确轻重缓急,使各项工作取得最大综合效益,形成了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在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这是我们特有的战略优势,而做到这一点,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不可想象的。

比如,发挥组织的力量,形成强大执行能力,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优势。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有着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形成了“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执行体系。特别是我们有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覆盖了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各方面。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和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此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一声令下,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的领导的组织优势和强大的执行力为世界各国所称道和羡慕。

党的领导的优势还可以从不同方面举出很多例子。我们一定要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优势,真正懂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经验,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就是要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就是要明白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权在党中央,必须确保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就是要自觉经常同党中央对标对表,校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维护党的核心,就是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两个维护”在本质上是一体的。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紧要。这是我们党在延安整风时就形成的共识,党的第一个历史问题决议就强调:“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党的七大结束后,当时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论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领袖,这就十倍百倍加强了党的团结,这就标志了党已经成熟,标志了它是将要胜利的党。人民有了自己的领袖,知道只要跟着他一路前进就一定会胜利,就会达到百余年来无数先烈抛头流血以求实现的目标,这就十倍百倍增强了人民的解放意志与胜利信心,十倍百倍增强了人民的力量。”

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要求。一段时间内,无视党中央权威的现象广泛存在,有些还很严重。有的立场不稳、丧失原则,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态度暧昧,没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的自以为是、胡言乱语,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公开发表同党中央精神相违背的意见,对党中央大政方针说三道四;有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贯彻党的决议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党中央搞小动作;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或者只报成绩不报问题和缺点,向党中央打埋伏;有的自作主张、瞒天过海,对党中央决策部署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致使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贯彻执行中变形走样、落不了地;有的狂妄自大、阳奉阴违,把自己凌驾于党组织之上,把自己主政或分管的地方和部门当成“独立王国”“私人领地”;有的野心膨胀、权欲熏心,在党内培植个人势力,搞各种非组织派别活动。这说明,一些人目无政治纪律、无视党中央权威已经到了何种程度!如不坚决克服,就会对党和人民事业造成严重损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取得明显成效。但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要深刻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确保“两个维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这就要求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也不是事无巨细都抓在手上,不能陷入事务主义,不是包办具体事务,不能越俎代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重点放在把方向、谋全局、抓大事上”。他形象地比喻: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

对于如何更好地把方向、谋全局、抓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深刻阐述。什么是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谋全局,就是要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什么是大局呢?从国内看,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国际看,就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从党的建设看,就是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抓大事,就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特别是一些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问题,通过解决突出问题,做好重点工作推进全局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努力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为有效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提供完善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有效的工作体系。为此,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更好發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党的领导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对国家和社会实施领导的制度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使我们党更好担负起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作者:孙业礼

第2篇:创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方式的思路

摘 要:(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5-P6)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创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方式。当前党领导农村工作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创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方式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关键要实现党组织功能的转变,实行科学领导、民主领导和依法领导,必须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干部自身素质。

关键词:创新;农村工作;党的领导方式;基本思路

项目基金: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成果,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5-P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证农村实现科学发展,我们党必须要高度重视并领导好农村工作。坚决依靠农民,是新时期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一个基本立足点。而党对农村工作能否实行正确领导方式,是实现党对农村工作正确领导的根本途径和关键环节。

一、党对农村工作实行正确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领导农村工作是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实际情况,研究了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得出了“农民问题和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更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等论断,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工农两个阶级联盟以及与其他革命力量共同努力奋斗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动统治,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党正确地领导了农村工作,实行了正确的农村政策,分配农民以一定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实施了正确领导方式,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加中国革命、包围革命胜利成果的积极性。没有中国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农民大军的广泛参加,中国革命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农村改革是对中国整个改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中国改革是以农村改革为起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率先展开,取得了重大成功。正是由于农村改革的成功,才带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才有了其他各个方面改革的普遍展开。当今中国大地上的改革大潮汹涌澎湃,渗透和冲刷着社会生活各方面,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和根本途径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广大人民从中得到了巨大实惠。可以说,这些改革成就的取得,农村改革率先垂范和试验成功功不可没。

(三)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农业问题关系到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关系到我国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社会全局的稳定与发展。邓小平说:“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党对农村工作实行正确领导方式,党的农村工作就能取得显著成效,党就能得到广大农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就牢固,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党在农村的工作就难以做好,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就会动摇,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因此,改善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方式,已是刻不容缓。

二、当前党领导农村工作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党领导农村工作面临许多新环境、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方面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和发展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基本政策,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些都是农村改革的最重要成果。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最具有特殊意义的是: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可以概括为“两个符合”和“两个适应”。“两个符合”就是:第一,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使农户获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第二,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可以使农户根据市场、气候、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作出决策,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农户自主安排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收入。“两个适应”就是:既能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传统的依靠行政命令、统一政策、统一行动的领导方式变得苍白无力,党的领导面临着新挑战。

(二)农村政治生活方面推行村民自治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以后,农村的民主政治出现了欣欣向荣气象,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愿望大大增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容和方式逐渐拓宽,农民的自治权利逐步得以扩大。农村中自治团体、自治组织不断涌现,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但同时,由于农民自身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农民小生产思想意识还比较浓厚,农民受旧习惯旧传统影响还比较深刻,因此在村民自治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甚至是违法乱纪案件。同时,农民自治权扩大以后,农村党组织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功能弱化。这些就使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权威受到严峻挑战。如何既要有利于发扬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又要避免在民主政治进程中出现的影响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消极现象,保证实现党对农村工作正确领导,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三)依法治国方略在农村的实施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广大农民法律意识大大增强。他们或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依靠法律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同时,依法治国也要求农村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无论是施政还是决策都要符合法律规定,都要求不得侵犯或危害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否则,农民就会依法对其进行法律追究。当前,民告官要求合法赔偿的案件时有发生,就是最好证明。这种状况也使得传统的依靠行政手段发号施令而不计后果的领导方式不敢轻易使用。这给党的领导效能带来了不便和挑战。

(四)农村社会生活变化与利益矛盾尖锐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由于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而带来的利益调整使得农村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尖锐而突出,正是所谓 “矛盾凸现期”。由于利益冲突而引起的大规模性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之下,各级农村党组织处于风口浪尖、矛盾焦点之中,很难做出科学判断和决策,很容易造成干群关系紧张,造成干群矛盾激化。因此,采取科学的、适当的、有效的领导方式已是刻不容缓。

三、创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方式的思路

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创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方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方式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转变领导方式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面临新环境新挑战,改善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方式,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和否定党的领导。只有转变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方式,才能使党的工作更加卓有成效,更加切合农村发展变化的实际,才能使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才能使党更能得到农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能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二是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改善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对农村工作正确领导,而不是为了领导而领导。党的领导的本质就是搞好服务,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为了保障和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利。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效地统一起来。三是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党的领导主要是负责全局,管大事,搞好对各个方面的指挥和协调,而不是事无巨细都大包大揽。具体事务应该由具体业务部门专门机构负责办理。党组织部门不能随意干涉农村具体部门处理具体事物。四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的原则。坚持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主要是坚持党对农村工作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二)创新领导方式关键是实行党组织功能的转变。

一是变领导指挥功能为服务功能。要牢记“领导就是服务”的名言,要认识到各级农村党组织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而不是当官做老爷的衙门。

二是变行政命令功能为利益协调整合功能。新环境新变化要求领导者要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要善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整合各种资源,全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为农村发展做贡献。

三是实行科学领导、民主领导和依法领导。科学领导,就是要按照领导行为的内在规律实行领导。民主执政,就是无论干什么事情,领导者都不要唯我独尊,搞个人专断。依法领导与依法行政的要求是一致的。即领导者的领导意图、领导行为、领导过程、领导的实际效果等,都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而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更不能侵犯广大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三)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身素质

一是树立亲民爱民为民思想。要做好农村工作,农村干部就要树立亲民爱民为民思想,要把农民当作自己的亲人,要带着感情做好农民工作,而不能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要与农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要先做群众的学生,然后再做群众的老师。要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谋取利益。对待群众要和风细雨,不能随意使用专政手段,要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协商帮助办法来解决困难和问题。二是要掌握为民致富真实本领。作为党的一名农村干部,不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作风,更要有为农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的真实本领,要能够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出谋划策,找方法、找路子。农民群众是最讲究实际的,只要你能够给他带来切实的实际利益,他就会真心拥护你、爱戴你。否则,空话、好话再多,也只会为农民群众所鄙视。三是廉洁奉公,树立良好形象。当前,在一些基层干部身上,大吃大喝,讲排场、摆阔气,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现象不乏少数。这不仅败坏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在农民群众中威信,也大大地自贬身份,身败名裂,为农民群众所不齿。因此,各级农村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树立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工作作风,扎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原载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吴振坤,辛守良,王兆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难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陈岩,走向21世纪的中国村民自治[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5]庞道沫,周发源.依法兴农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朱乐尧.环城农业:中国城市农业问题复杂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李社增,男,1965年9月生,河北省沙河市人,汉族,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与党建理论。

作者:李社增

第3篇: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的路径研究

【摘 要】 新时代,内部审计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提高了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力度,指明了审计工作对加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意义。作为组织治理的第三道风险防线,内部审计将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内部审计工作领导体制的差异、我国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模式以及党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基础,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党对内部审计领导的现实需求和重要意义,并从思想先导、行政领导、制度引导、业务督导、人才向导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的实施路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政治站位,增强其权威性和独立性。本研究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大审计格局,整合不同类型审计资源,提升审计监督合力。

【关键词】 党的领导; 中央审计委员会; 审计管理体制; 内部审计; 实现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审计工作予以高度关注并出台多项重要文件,指出国有企业单位等应认真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还应开展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确保管理人员清正廉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颁布意味着建立高效统一的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具有时代意义。2018年3月,《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11号令”)实施,对党的领导与内部审计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使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进一步增强。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到国家治理之中,推动国家治理水平有效提升。此外,全会还强调必须进一步完善由党领导、各审计机构助力的兼具权威性与协同性的国家监督体系。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的基石,也是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部分,它对监督评价各单位经营状况、防控既存风险、实现价值增值均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在“独立性”和“全面性”上还较为薄弱,加强党对内部审计的领导一方面能弥补内部审计在发展中的既存缺陷,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在中央审计体制改革背景下,内部审计也能反哺国家治理,强化公司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融合。因此,探讨党与内部审计的相互关系、回溯党领导内部审计的制度基础、构建党对内部审计的领导路径对推动内部审计发展和审计体制改革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风险控制、价值创造,对国家的资产保值增值、反腐倡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积极推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而党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的路径研究既是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背景下对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的探讨,也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高效性、国家工作的廉政清洁性,最终实现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内部审计工作领导体制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西方内部审计经历了从传统的内部审计到现代内部审计转变的悠久历史。然而我国的内部审计是在吸收借鉴西方内部审计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国化发展。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发展的理论研究更丰富、实践更充分、制度也更加健全,我国应该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去粗取精,结合我国特色探索符合国情的内部审计体制。一方面,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一些国家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层级较高。其中英国主要是通过独立的审计机构与审计委员会相结合;德国企业则是董事会与其相联系;美国内部审计则是英国和德国相结合的产物,内部审计工作向审计委员会和首席财务官负责;日本内部审计工作则是通过监察机构来执行;然而,在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以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为了突显党的领导作用以及加强其权威性,其工作都在党组织和高层管理者的领导下进行。另一方面,在内部审计组织设计层面,英美等国主要实行审计委员会制度,旨在通过多人参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独立;德日等国家主要推行总审计师制度,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同于西方,我国设立总审计师制度,它将与最高党组织领导相互协调配合,强调总审计师的独立性并通过“双重领导”保障审计质量,形成中国特色内部审计组织设置[1]。

(二)我国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研究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方式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立需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权威、高效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除此之外,内部审计的权力更大,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权,才能对被审计单位起到震慑作用[2]。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完善度都不及西方国家,因此,我国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模式体现出了各国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的影子。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模式主要有隶属于财会部门、总经理、监事会、董事会以及经营管理系统这五种模式。其中,第一种内部审计机构一般进行一些日常性的工作,其独立性难以得到保障;第二种模式,存在着难以对管理层实施内部审计的问题,其权威性被大打折扣[3];虽然第三种模式有效解决了第二种模式的不足,但是该模式对于组织经营决策方面的贡献则略显不足;在隶属于董事会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審计范围不仅包括业务经营领域,还涉及管理领域;在第五种模式中,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组织等都是双重和双向的,极大地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对组织经济效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新时代下,我国内部审计由最高管理层党组织或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落实双层领导,高度保障其权威性。

(三)新时代下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现状研究

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内部审计进行了明确说明,要求结合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各方审计力量,强化党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并共建“大审计时代”[4]。新时代赋予内部审计新职责,内部审计应当从其领导机制、审计技术、责任承担等方面贯彻中央审计委员会的精神,实现转型发展,确立党在内部审计中的领导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5],同时也需要超越“账房先生”的角色,逐步参与组织的经营与决策过程,提供有效、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服务,结合组织实际改善其经营情况,体现内部审计的内在价值[6]。此外,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审计全覆盖、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以及利用审计监督合力等多个方面贯彻中央审计委员会精神,从审计人员政治站位、非现场联网审计、大数据区块链应用审计等方面着手向新时代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转型[7]。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还存在管理层重视不足、问责弱、整改差的情况,而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既能加大党委对审计情况的问责力度,也能以下级单位党委为主体,落实对审计结果的整改及运用[8]。

(四)研究述评

现有研究较为全面且详尽地比较了国内外内部审计在机构设置、组织设计上的差异,分析了我国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模式的主要特征并结合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了新时代下内部审计体现的新特征、新方向、新路径。但这些研究多是依据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制度经验来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且研究时间较早,没有及时反映中央审计委员会的精神,将党的领导与内部审计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党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的制度基础、现实意义以及路径研究三方面展开探析,从思想先导、行政领导、制度引导、业务督导以及人才向导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路径。

三、党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的制度基础

党领导内部审计,是指在内部审计中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从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对内部审计进行指导和监督,讓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与国家政策紧密联系,让内部审计直接受单位党组织领导,从而提高单位解决问题的能力,保障单位目标的顺利实现。党领导内部审计既是新时代下中国内部审计制度革新的重要表现,也预示着内部审计将承载更大的历史使命。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为新时代下党对内部审计的领导提供了制度基础。1923年成立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经济委员会审查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最早领导设立的审计监督机构。1927年,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设立中央审计委员职位。1934年,建党后的第一部审计法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9]颁布,它首次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后称“国家审计委员会”)且直接由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增强了审计机构权威性[10]。198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增了审计监督职责。1994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通过法律确立了内部审计制度。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实施。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八大监督体系”,“审计监督”首次独立于“行政监督”。2018年,“审计署第11号令”等文件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更高的要求。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进,党提出重新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并于2018年5月召开了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2018年9月,国家审计署成立“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拓展了对内部审计的监督范围,完善了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监督的体系。

四、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的现实意义

中央审计委员会的组建昭示着我国的审计机关将作为组成部分之一共同构建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能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向前发展,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推进反腐工作并保障内部审计质量。

(一)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内部审计机构是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并和我国的经济背景密切关联,因此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是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一方面,内部审计必须履行对各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监督职能,通过发现和改善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缺陷,完善企业治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鉴于各企业的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通过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能更有力地保证各单位的利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国有经济占主导为背景,在党的领导下内部审计能更有侧重地关注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和环境保护等重要内容,例如通过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审计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审计,鼓励绿色经济的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同时,对各单位涉外经济活动的审计能保障国家利益,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而随着内部审计的转型发展,其将进一步发挥监督的基础性作用,从“去产能”“降成本”等多个方面推动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整体上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水平以及对经济新常态的适应能力。

(二)提升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能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并改善民生。其一,以党为核心,发挥内部审计对重要经济活动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价作用,加强对资源开发与交易、重大投资项目以及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等重要内容的内部审计,能监督权力运行,推动廉洁政府的建立;其二,内部审计作为一种专门监督,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能在工作中及时为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客观直接地提供涉及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相关线索,通过法律制裁企事业单位的非法行为来有效保障社会公平公正,推动法治政府的建立;其三,内部审计具有服务发展的本质特征且党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中赋予了内部审计建议的职能,因此内部审计能成为党和国家实施重大政策过程中的参与者,在提出建议的同时促进单位业务转型和体制改革创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其四,党的领导能鼓励内部审计聚焦对教育医疗、交通运输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重点民生资金的审计情况,推动各单位对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改善民生环境。

(三)推进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加强党对内部审计的领导能进一步规范权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了党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领导作用,鼓励审计、监察、巡视等多方力量在配合中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使各类监督围绕党内监督实现有机协调。鉴于党内监督是第一位的,且执政党的政治权力可以维护经济利益并提升经济权力,因此,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将更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反舞弊职能,使内部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能更好地相辅相成。目前内部审计新增职责中包括对国家重大政策等落实情况的审计[11],这使内部审计和党政工作的密切性增强。内部审计在各企事业单位中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实现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内容的有效监督,充分发挥其“自我监督”的优势,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能力。其中,强化对领导、负责人等的经济责任审计,从经济决策、政策执行、权力运行等多个方面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进行约束,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将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党员工作考察和廉政建设相结合,更有力地保障党的纯洁性和党员干部的廉洁性。此外,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还可以借鉴其相关制度,在打击腐败犯罪、维护党风党纪中发挥重要作用[12]。

(四)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及工作质量

首先,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引入党的领导作为其开展工作的强大支撑,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地位得以提高。如今,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指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有党和主要负责人的带头。通过统筹领导降低内部审计的隶属性,减少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限制因素,让单位最高层能及时收到重大问题的反馈并及时决策、整改和执行。同时,国有企业建立的总审计师制度既能提高总审计师的隶属层次,也能让内部审计工作在总审计师和党组织的直接、双向沟通中更具权威性。其次,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能及时了解内部审计的工作情况,促进审计结果的整改及运用。目前,国家审计机关的年度考核内容包括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指导情況,同时各单位党组织等也必须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汇报,明确亟待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这都将极大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有利于督促各单位组织及负责人重视并积极解决内部审计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在考察评价干部时,将参照并考虑内部审计实施及整改情况,整改结果还需向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反馈,故以往存在的“重实施,轻整改”的倾向将能得到有力扭转,内部审计结果的整改及运用效果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五、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的路径研究

内部审计实际工作的开展由宏观到微观,可以具体分为决策层、制度层和执行层三个层面,它能从思想先导、行政领导、制度引导、业务督导、人才向导五个方面,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内部审计为主线的“五位一体”的工作路径(图1)。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从过程到结果共同推进着党中央领导下内部审计的发展。

(一)决策层

决策层从思想先导和行政领导两条路径出发,是保障内部审计在党的领导下能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各企事业单位有效完成对内部审计工作决策部署的有力支持。

1.思想先导,内部审计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内部审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1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依靠群众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具有优越性,因此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推动理念创新,贯彻“以人为本”的审计理念势在必行。内部审计在党的领导下应以群众路线为指导,其一要为民,围绕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内部审计;其二要务实,将内部审计工作落到实处,让其成为完善组织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助推器;其三要求真,运用恰当的内部审计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积极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整改现有不足。以人为本的审计理念不仅强调审计工作要为民求真且务实,更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内部审计时要有“温度”。一方面,在新形势下,要重视社会责任内部审计,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强化,企业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以减少不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负外部性,而内部审计能督促企业主动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实现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审计理念的贯彻落实要求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在步入经济调整期的当下,从顶层设计上提升全民内部审计意识,使内部审计工作落于实地。

2.行政领导,把分散的内部审计统一纳入行政管辖范畴

为了进一步提高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力,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强化党的行政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在内部审计中把方向、谋大局的决策能力。首先,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审计委员会实现对审计工作的宏观统筹,设立“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体系化指导。其次,尝试成立由党组织牵头的内部审计工作议事小组,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宏观长远的考虑并指导。党组织或主要负责人对内部审计的实施以及人员安排有直接领导权和决策权。其中,党委或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应对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总体层面、具体层面以及特殊事项的全过程重要环节的管理。最后,鉴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表明应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加强党对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领导力度,因此在内部审计开展过程中,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应建立监审联动机制,增强各方合力,强化问责效果。

(二)制度层

决策层和执行层的中介是制度层,它可以通过体系建立和标准规范,既落实决策部署中提出的“干什么”,也进一步回答执行中须解决的“怎么干”,对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明确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具有指导意义。

制度引导,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表明共产党领导是我国最大的制度优势。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紧密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努力创新制度,严格遵守制度,切实执行制度对规范行为、治理风险具有积极作用。在内部审计活动中,为了健全党全过程全方位的领导制度,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对企业或单位管理的各方面及各环节,完善优化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包括法律规定、行业准则以及具体应用指南等。内部审计制度创设则包括所有者、管理层以及政府三者创设的协同[14]。虽然通常所有者创设优于管理层创设,管理层创设优于政府强制创设,但是当所有者和管理者出现分歧或者不作为时,就需要政府强制创设制度。党对内部审计的领导是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的需要,因此新时代背景下从顶层设计嵌入审计监督制度是大势所趋。深化内部审计制度改革,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首先体现在政治上,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要围绕党的工作开展,结合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审计工作,并让内部审计结果促进党的自我优化;其次是体现在制度上,随着审计新时代的到来,党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性强的内部审计制度,积极推动所有者和管理层自觉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规范性和合法性;最后体现在理念上,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全民内部审计意识,突出恪尽职守、诚信公正的职业道德要求,让内部审计工作共享党领导下的制度自信的成果。

(三)执行层

执行层包括业务督导和人才向导这两条路径,其中业务督导侧重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产生直接作用;人才向导聚焦人才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具有间接却深远的影响。它们通过业务与人才的融合,共同为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扎实落地提供有利条件。

1.业务督导,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首先,应加强党对内部审计中工作机制的监督指导。事前,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发挥各级内部审计协会等内部审计自律组织的作用,科学制定内部审计计划,提高对业务统筹规划的能力;事中,建立各单位内部审计与各方监督力量的协作联动机制,提高业务效率;事后,建立内部审计问题长效整改及报告机制,提升内部审计业务质量。

其次,应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中重点内容的指导,重视业务延伸,扩展内部审计覆盖的宽度与深度。一方面,应结合时代背景,关注重大政策落实和重要资金使用等重点内容以及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及其他资金密集的重点领域的业务指导,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应在党的领导中适当延伸内部审计工作的宽度与深度。宽度上,在现有的财务收支审计等内容的基础上,将内部审计延伸到社会责任、环境资源保护等领域;深度上,结合我国内部审计从抽样、制度基础向风险导向、战略导向和信息化审计过渡的历程[15]。随着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已在战略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企业也面临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时代要求。目前,党中央已做出重要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重点之一。在此背景下,各内部审计部门应当积极开展社会责任与环境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内部审计,并将内部审计战略化和信息化作为重要抓手,助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完善公司治理。

最后,应加强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指导。一方面,单位党组织可以搭建业务交流平台,针对工作中出现的业务重难点问题,鼓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定期总结、经验交流。同时也可以邀请专家为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提供讲座培训等学习机会,营造健康良性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应加强党对审计方式创新的推动。譬如,党组织或主要负责人可以积极推广审计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审计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促进信息共享,实现上下联动和内外联动,提高内部审计业务处理效率,保障内部审计质量。

2.人才向导,着力打造适应信息化智能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

遵循党管人才的原则,重点培养在信息化时代下适应速度快、学习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才。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对专业进行考量时更关注对多学科、高智能的要求,这既有利于保障内部审计的服务质量,也是培养能顺应时代变化与行业发展的内部审计人才的现实需要。党中央应该从顶层设计上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通过组织开展研讨等活动为内部审计人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鼓励技术型人才加入内部审计组织,拓展内部审计人才来源渠道,打破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单一的专业构成形式,让更多有理工科背景或掌握管理知识、计算机技术等专业技能人员加入其中。在新技术背景下,内部审计还应该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相结合,增强审计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积极引导内部审计人员培养职业精神,坚实职业信念,注重内部审计沟通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此外,为了让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不用受过多限制性因素的影响,更合理高效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应建立健全总审计师制度下的内部审计人才分级管理体系,保障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拨付,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地位和权力,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新时代,内部审计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精神,也是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对内部审计发展历程、领导体制以及新时代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现状的归纳分析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颁布的与内部审计工作有关的政策、文件等,从思想先导、行政领导、制度引导、业务督导和人才向导五个方面构建了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领导路径,以期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助力反腐倡廉和国家治理,为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加快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大审计格局,整合不同类型审计资源,提升审计监督合力。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治理体制的革新,统筹发挥党在审计工作中的监督作用,提高内部审计权威性及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将愈发重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从更细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党对内部审计的领导模式及其实施路径,加强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领导的地位,并更清晰界定党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和界限,防止领导滥用权力影响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削弱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情形发生。此外,还可以将新时代的各种信息技术纳入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模式构建中,加强技术引导,提升内部审计效率,推动党与内部审计工作的协同共生,让内部审计在党的领导下参与防控重大风险,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王向阳.新时代内部审计制度创新:国际比较、制度构建与电网企业实践[J].财政监督,2019(7):103-107.

[2] 范夏.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37.

[3] 朱依.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问题研究——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19(2):69-70.

[4] 叶陈刚. 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是中国审计的重大举措[N].中国审计报,2018-08-08(005).

[5] 王海兵,代万捷.内审工作如何贯彻中央审计委员会精神[N].财会信报,2019-01-28(B06).

[6] 刘国常.审计治理体系中内部审计基础防线的定位和优化[J].会计之友,2012(22):4-7.

[7] 秦荣生.我国内部审计的新使命与发展新路径[J].会计之友,2019(8):2-5.

[8] 孟欣.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的有效路径[J].中国市场,2020(7):156-157.

[9] 谭建立.中国审计文化历史变迁的特征探讨[J].审计研究,2018(2):32-39.

[10] 谢健.在深化改革中切实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J].行政管理改革,2018(4):62-65.

[11] 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N].中国审计报,2018-01-22(003).

[12] 王海兵,王慧秋.国家监察委体制下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路径[J].会计之友,2018(15):134-137.

[13] 徐彰.国家审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J].商业研究,2018(7):12-17.

[14] 郑石桥.内部审计制度创设模式: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7(2):125-129.

[15] 王海兵,劉小嘉.关于我国内部审计五次大提速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5(11):120-122.

作者:王海兵 赵李丽 张元婧 代万捷

第4篇: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

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

工作领导的调研报告

经过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全面深入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重要意义,简单了解了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初步提出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建议。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重要意义

调研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坚持把法院的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下,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是法院在长期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指引下,法院积极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任务,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明确提出了司法改革的任务。法院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 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是法院巩固自身地位,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法院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法院必须把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始终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之中,全面发挥审判机关的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刑事、民事、行政等各类审判工作,努力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关键是认真实践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行动指南。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审判机关,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是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法院在审判工作 中,只有坚持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才是真正的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

二、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现状

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政法委在市委的领导下,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方针,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自身的主要职责、任务,加强和改善了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法院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的部署,统一包括法院在内的政法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指导法院各项工作;二是组织、推动包括法院在内的政法各部门抓好维护社会稳定,督促落实维护稳定的领导责任制,指导、协调处理全市性重大治安问题;三是检查法院执行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结合实际,研究严肃执法、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及时向市委提出建议,努力改善执法环境和条件;四是大力支持和严格监督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指导和协调包括法院在内的政法各部门在依法相互制约的同时密切配合,督促、推动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研究、协调有争议的重大、疑难案件。

取得的经验

第一,法院工作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历史和宪法告诉我们,审判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审判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法院工作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要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必须规范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依法治国方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和保障党的领导的最好途径。党的领导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也不例外。只有规范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与保障法院独立司法的并行不悖、协调发展。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独立审判的关系。依法独立审判与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的、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主要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而不是干涉法院依法独立审判,代替或者指挥法院办理具体案件。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是脱离党的领导,而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

三、党对法院工作领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认识领域有两种极端倾向同时存在。一种是过分强调党的权威和法院对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权威的服从。另一种倾向是过分强调法院司法的独立性。二是地方党委对某些 个案作出指示。这种关于案件处理的指示不论是否具体明确,都会对法院构成相当大的约束力。 三是政法委员会对司法工作的协调有时存在问题。协调的过程,既是已有矛盾的解决过程,也是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间新矛盾的产生过程。

四、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建议

党的领导与法院工作的关系,总的来说,并不是一种互相否定、互相排斥的矛盾对立关系,二者可以互相兼容于国家司法权的实现过程中。为此,我建议如下:

要解决法治的观念问题。一是地方党委和法院应认识到:法院不是地方党委的职能机关,而是代表国家独立行使审判权,二者之间有一种制约关系。二是地方党委应认识到:司法公正是一种软资源,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硬件同等重要,是塑造地方法治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党的领导与法院司法独立应当同时并重,同时坚持。作为一项基本的原则,我们既要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权,也要坚持法院司法的独立性,让司法独立名正言顺。宪法明确规定了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领导地位,因而法院工作接受党的领导是宪法原则,具有合法性,不可动摇性。但宪法又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因而独立行使审判权也是一项宪法 规定的原则。

要正确认识党的领导权的性质。明确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只是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决不是具体审判业务的领导。

要通过党的领导维护法院的司法独立。保障法院司法独立,既要靠法律制度的保障,也要靠党的领导保障。我们一方面需要继续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深化法院改革,从制度上保障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总的来讲,应从党和法院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以形成党的领导与法院工作之间的合理关系,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

第5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意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决定了党对各项工作包括政法工作的领导权。政法工作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政法工作的一大特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法部门忠实履行职责、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的情况下,加强和改进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显得尤为重要。

各级党委政法委是党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党委的参谋和助手,肩负着领导、监督、协调、管理、指导、服务政法工作的职能。在当前政法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形势下,必然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党委政法委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的职能作用,明确职责范围,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手段,提高领导和管理能力。

一、依法执政实现了党领导方式的转变

从广义上说,党的领导包括党的执政,但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毕竟有差别,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对执政和领导的区分,将执政视同为领导,也将领导泛化为执政。但如果我们只看到或强调这一方面,而忽略它们相区别的一面,就容易导致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领导特别是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领导,具有直接性的特点,它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运动直接对群众进行政治动员,直接向社会发号施令。而执政则具有间接性。执政主要是执政党通过执掌政权来治理国家,是以国家政权为主体所从事的政务管理活动,是一种国家行为。党不能绕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来治理国家,党也不能越过宪法、法律和司法机关行使领导权和执政权,而只能通过立法、守法、支持司法机关执法来依法治国。这就要求党具备通过国家机器执政的能力。领导与执政的区别还在于: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权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因此,不能把政治领导的手段和方法简单地搬到执政活动中来,不能把政治领导与执政行为混为一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工作重点,将执政能力建设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给出了一个科学而简明的定义:“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

执政能力的核心是依法执政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性质、任务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需要我们党实现领导方式尤其是执政方式的变革,实行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法治国家对于政党活动的基本要求。作为法定的执政党,党的各级领导机构从法理上讲虽不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但是实际上党的执政活动总是同国家机构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各级国家机构的政治中心和领导核心,党始终拥有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实质性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标准化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

依法执政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的“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是指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并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且依照法律从事对全体社会成员发生约束性影响的国家政务活动。提出“依法执政”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党从治国方略的高度,从法治的层面上解决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的重大举措。执政党对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国家的法律制度来进行的,因此,执政党能否科学有效地运用法律制度来管理好国家,能否树立法治在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中的权威,是考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也要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体现了执政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和国家意志的统一。党的正确主张与法意志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党领导人民制定和修改宪法,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宪法,反映的就是人民的意志,因为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广大人民群众愿望、要求、利益的体现。宪法是党的正确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相统一的法律体现。党员遵守宪法和法律,就是遵从人民的意愿,维护国家的利益,服从执政党的领导。所有的党组织、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言行,都不得同宪法、法律相抵触。一切违宪、违法的执政行为都可能给执政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害,都是同党的先进性以及“三个代表”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应当予以防止和避免。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不是存在于国家之外而是存在于国家之内,不是存在于宪法和法律之外而存在于宪法和法律之内,党不能臵身于宪法和法律之外更不能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执政党应当对国家政权机关、经济文化组织、群众团体和各方面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有关立法工作、行政工作、司法工作、经济工作和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都应当在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但是,执政党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不应直接行使国家机关的职能。执政党的执政职能是支持和保证它们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各级党组织应按照党章的要求,切实“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

二、依法执政要求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方式 要实现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首先必须保证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法各部门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政法部门或对其工作的领导,其根本要求是保证党中央关于政法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家宪法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地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方式。要善于通过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实现党的领导,善于运用宪法和法律来实现党的领导,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来实现党的领导。

从世界各国的法治实践来看,一国法治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将法律制度有效地贯彻实施。也就是有无一套良好的法律实施机制,确保法律被良好施行。我国法律从实体和程序等各个方面都对政法机关的活动做出了较为周密而合理的规定,这些规定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衡量政法机关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是否坚持了党的领导,不是看它是否坚持了某个组织、某个领导的意见,而是要看它是否坚持了法律。政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忠实贯彻执行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 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说:“我们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党善于不善于领导。党要善于领导,不能干预太多”,“干预太多,搞不好倒会削弱党的领导”。“党要管党内纪律的问题,法律范围的问题应该由国家和政府管。党干预太多,不利于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这是一个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政治体制的问题。”

党应当通过完善国家司法机构及其机制,发挥政法机关的最佳效能,保证法的全面实施来实现自己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一个国家的司法机构完备,它的政法工作就能有效地全面开展;司法机构的机制完善,就能保证司法机构和谐一致地良好运行,并确保其固有的方向和方针。党领导政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指导国家加强司法机构建设,确保法的充分实现,实现司法公正。早在1979年9月9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中,党中央就明确指出:“今后,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切实保证法律的实施,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切实保证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使之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司法是实现社会正义的一种方式,一切社会矛盾和纠纷在其他途径和方式不能解决时,就要通过司法渠道得到公正处理。司法是法治国家使一个社会保持稳定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的也是最有力的救济手段。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最本质要求。司法就是要公正地解决一定社会矛盾及其相应的法律冲突。它是国家这一公共权力因冲突着的各方无法自主地解决纠纷,而为其设定的由国家专门机关予以裁决的纠纷解决机制。冲突着的双方都存在着利益的差异或分歧。如果依其任何一方单方面的意愿裁决,都可能导致裁决的不公正。如果裁决不公正,首先就不可能平息纠纷,甚至可能使矛盾更加激烈,司法的目的就不可能得以实现,也就违反了司法应有的本质。 如果司法丧失了公正,这个国家或者社会就不是一个法治国家或者法治社会。而实现司法的公正性,主要取决于司法机关能否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这就应当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臵、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司法独立绝对不是排斥党的领导和执政,而恰恰是以适应司法专业特点的方式来维护和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实施党的执政行为。司法公正独立完全是有利于维护和坚持执政党领导与执政的制度设计。这是因为,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是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我们的政法机关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设臵并在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和人大民主监督下进行活动的,因此,政法机关以独立的方式保证司法公正实现的程度越高,其维护执政党的领导权威和人民利益的作用就越大。相反,如果各方面的“婆婆”都对政法机关的办案活动发指示、批条子,随意干预,使政法机关和办案人员不能独立地、公正地依法做出裁判,则势必损害执政党的威信、动摇执政党的地位。即是说,我们国家法律是党领导制定的,司法机关是党领导建立的,任何人不尊重法律和司法机关的职权,这首先就是损害党的领导和党的威信。当然我们也要防止那种借口政法机关要独立办案而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甚至企图削弱、摆脱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极端错误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在坚持党对政法队伍的绝对领导的问题上,政法战线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决不容许有任何不同的“政见”,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法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法规。

三、切实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1、加强政法委对政法干部队伍的管理。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关键在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性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因为许多党员都在当大大小小的干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保证政法工作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人手里,要切实加大党管干部的力度,认真按照“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要求,坚持党的干部路线,严格按政策,按程序办事,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把始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考察和选拔干部的首要条件,真正把那些对党忠诚、有能力、作风好的人选拔到各极领导岗位上来,切实把好用人关。

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党委政法委协助党委和组织部门考察管理干部”,并要求政法委积极主动地履行好协助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考察、管理政法部门领导干部的职责。但在基层,由于领导体制不规范,在实际运作中迟迟得不到落实,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使政法委的职能和职权不统一,管事与管人相脱节,在政法各部门中不能很好地起领导、管理和指导作用。各级政法委要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协助党委及组织部门管理好政法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的任免,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部门会同上级政法委和同级政法委共同协商推选出一定数额的候选人,政法委对候选人进行详细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考察材料,提出任免意见,按有关程序报批,使政法委更好地承担起协管政法部门领导和指导政法队伍建设的职责。同时要加强政法干部队伍的建设,要从政法工作实际出发,把好进人关,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坚持凡进必考,政法部门的人员进出必须经过政法委,把那些懂法律、责任心强、执法监督水平高、适宜在政法工作的人调整到政法岗位上来,对不适应做政法工作的人员进行清理调整,保持政法队伍的纯洁性。此外要注重培养年轻干部建设好干部队伍。有觉悟、有才华、有作为的年轻干部是我们事业的保证,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离不开各类优秀人才,要通过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事业接班人,以确保党对政法队伍绝对领导的实现。

2、加强和改进政法委调研工作。作为党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政法委要主动做好党委的参谋助手,经常向党委汇报政法工作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汇报,并提出合理意见,这就要求政法委要及时掌握政法工作的动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新时期,政法机关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政法体制建设方面,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政法委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能否解决实际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能否贯彻落实好上级工作部署,离不开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要为上级当好参谋和助手,使安排部署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有的放矢,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调查研究历来是我党工作的优良传统,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日常工作当中许多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多辛劳,但由于不能很好地提炼升华,工作事倍功半。这其中的关键是分析问题能力不强,没有抓住工作的关键。只有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抓住工作的主要矛盾。

调研对政法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必须加大投入,强化调研工作。政法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公共权力运作过程,政法干警是专业人士,不能按照一般“机关”的方式来运作,也不能将政法干警视为一般的机关干部对待,要求他们在工作之余完成一定的调研任务。即便在法治发达国家,作为学识、水平、地位最高的法官来说,绝大部分也都只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法务专才,真正如霍姆斯、卡多佐、波斯纳等人有心又有力,著书立说的,只是极为少数的,而且,终其一生,著述也一定有限。况且整体而言,作为事后救济,政法工作天然具有“保守性”,政法工作的“权威性”常常意味着以政法工作的“保守性”为前提,因为只有稳定的体制和程序,才能赋予司法乃至法律本身以可预见性,从而使得公民能够事前即可预测后果,善予措臵。而调研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前瞻性和创造性,需要我们发扬创新精神,要在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遵循宪法法律精神的前提下,突破思想障碍和思维定势,努力破除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和制约,从那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和做法中解脱出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推出一些能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就与政法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特性不相容,政法工作的这一特殊性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改变以往全民调研的分配任务性的作法,把政法部门的调研工作统一到政法委来,加强政法委调研部门。目前,市级政法委的研究室一般就是3-5人,他们承担着机关大量的文字任务,独立进行研究的力量显得比较薄弱。而县、区由于编制所限,设研究室的很少,对机关来说,也只有一到两个干部,最多不过3人,调研力量高度分散,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为了强化调研,在干部配备上应该有更大的投入,从力量的重新整合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来。如果能将政法部门的调研力量统一到政法委最好,由政法委负责政法系统的调研任务;如暂时无法做到这一步,可将政法部门的调研力量由政法委统一领导、统一调度,调研任务由政法委统一布臵,调研课题由政法委统一确定、统一调度政法各部门力量共同完成,这样既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交流与沟通,又把各级研究的力量联合起来,能对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合作开展研究,使得政法调研工作能脱离政法各部门的局限性,加强前瞻性、共通性,更好地反映政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面临的形势,提出工作的方向和思路,更好地为党委决策提供参考,做好党委的参谋和助手。

3、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工作。维护司法权威,是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委政法委员会都要从维护党的权威、国家权威的高度出发,坚决防止和纠正影响司法权威的各种问题。加强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与作用。首先,党委执法监督对执法司法中造成的失误具有补救作用。党委开展执法监督对执法司法过程中已经造成的冤假错案,或显失公平,或另有与法院已认定事实有重大出入的案件,建议进一步调查取证或再审,以此避免因权力滥用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其次,党委执法监督对司法腐败具有超前防范的作用。党委及其政法委按照党管政法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引导政法机关特别是审判机关建立完善各种内部监督机制和错案责任查究机制,从制度建设上设防,可以有效地解决司法体制上存在的许多漏洞,为预防和遏制司法腐败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法委做好执法监督工作的重点在于完善执政党通过人大和法定程序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制度。在当代中国,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党的监督尤其重要,起着关键的作用。但进行监督不等于党委批案、党委包案、党的个别领导可以批案,党的组织必须摒弃那种以党代法、以言代法,不按法律规定办事,包揽司法事务的做法。对于政法机关的监督,关键是要保证它们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侦查权,而不是要代替它们,或者要求它们依照政策、指示、命令、决定来履行职责。只要其依法行使职权,做到了程序与实体合法,就应当保证它们的法定独立性;即使政法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对于其行为是否合法有异议,甚至已经违法,也应当由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解决,或者在人大依照法律的监督下,由司法机关独立地予以纠正。如果执政党、人大或者其他组织、机构、当事人等认为司法机关的终局裁判不公,或者司法机关做出的司法解释不当,违反了宪法,还可以启动由执政党和人大控制的合宪性审查机制,来发挥“安全阀”的作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执政党通过人大和法律对于司法机关的监督,最好的制度安排是首先确保它们独立行使职权,其次才是在它们越权或者失职的最必要的时候,开动监督机器。

第6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领导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和改进

党对公安工作领导的几点思考

叶漫青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首都公安机关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既是贯彻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基本要求,也是首都公安工作永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持人民公安本色的根本保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首都公安工作必将面临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也会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已经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方式、方法和有效措施,对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更好地承担公安机关的三大历史使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领导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圆满地完成了区委、区政府和市局党委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保持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和民警面对形势变化、面对复杂的执法环境无所适从,“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在一些民警内心深处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公安机关在领导体制、警务运行机制上与面临的形势和所担负的任务还不相适应,在人、财、物的保障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为海淀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地保障。

(一)公安机关拥有法律赋予的广泛权力,只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其正确运用。

公安机关作为国家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的专门力量,拥有国家依法赋予的广泛权力,包括各种强制措施、侦察手段和惩罚手段,工作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既要处理民事方面的问题,又要开展同刑事犯罪的斗争。只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才能加强对民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教育,从而确保广大公安民警能正确行使各种权力,恰当运用各种手段,全力维护法律的尊严,真正在

2 执法和服务工作中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

(二)公安工作所具有的危险性和易腐蚀性决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公安工作始终处在同各类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第一线,接触的社会阴暗面多,执行任务高度分散,特别是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受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社会某些腐败现象不断侵袭公安民警。在这种环境下中,公安民警的思想极易受到腐蚀,也会直接影响到公安队伍的战斗力,甚至影响到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面对复杂、多变、容易腐化的外部环境,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切实打牢民警的思想基础,筑牢思想防线,保持民警队伍思想上的统一性、政治上的坚定性、组织上的纯洁性和作风上的过硬性,确保公安队伍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三)公安工作新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决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执政为民观念的提出,公安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一是公安机关开展工作的思想正

3 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执法观念的转变和执法手段的调整,在公安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保障人权和依法打击的关系,既要做到在执法中注重维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又要通过依法有力打击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现实要求广大公安民警必须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而目前正处于转念的关键时刻,更加需要党对公安机关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进行领导;二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处臵迫切需要加强党的领导。近年来,海淀区由于征地拆迁等工作引发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如何将各类不安定因素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如何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予以妥善有效处臵,既需要公安机关正确履行职责,又要防止因处臵不善引发更大的社会稳定问题,在这方面尤其需要党的正确引导;三是群众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对公安机关的执法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普法活动的深入,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的要求愈来愈高,对公安机关的执法监督也越来越广泛和完善,如何正确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并以接受监督为动力不断提高执法和工作水平,需要党对公安机关的有力指导;四是公安机关的领导体制、警务运行体制与当前的形势及担负的任务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离不开党对公安工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

(四)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是公安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队伍是一支武装性质的纪律部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的重要基础,是确保公安队伍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令行禁止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的基本手段。

二、当前党对公安工作领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条块分割,统一指挥存在障碍。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是我国公安机关现行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在协调各方力量、发挥地方优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财、物的大流动,无论是经济状况还是治安状况,都已打破了“块”的封闭性,趋向于“块”与“块”的联系性、互动性。因此,现行公安机关“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暴露出公安机关管理权限过于分散的弊病。有些地方的基层党委往往由于自身区域的、眼前的某些利益得失,强行对公安机关

5 的正常执法行为进行不良干预,给公安机关的统一指挥造成了障碍;有的地方党委在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等工作时要求公安机关予以配合,用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力来增强工作的威慑力,但同时也使得公安机关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二)分局党组织在管理体系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分局党组改建党委以后,机关党委取消,形成党委直接管辖103个基层党支部的2714名(占总警力的73%)党员的局面,党员数量多,支部情况各不相同,既有上百人的支部,也有几个人的支部,单位级别既有正处,也有副处,还有正科。在这种情况下,党委与基层党支部之间会出现明显的“断档地带”,加之分局所辖地域较广、类型多样,队伍情况各异,难于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的领导作用,造成了一些工作部署得不到及时充分的贯彻、管理监督职能难于充分到位,同时,基层情况得不到充分及时的反馈,致使基层党务工作得不到充分开展,难于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使得“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和党员发展等项工作难于得到有效保障。

(三)基层党支部抓自身建设的意识不强,重业务轻政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难于有效发挥。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基层党支部不注重自身建设。年初没有党支部建设措施或工作计划,年底没有党支部工作总结或支部工作报告。很多基层建设的重大问题,如年度工作部署安排,重大政治教育或重大安全保卫任务的方案研究,队伍思想分析和倾向性问题的解决,班子自身建设问题等都没有组织支部一班人集体讨论研究,统一思想,形成一班人的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习惯于当首长,不习惯或不愿意当班长,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发号施令,不习惯于用支部集体领导来发挥一班人的聪明才智。一些基层党支部书记,重视履行行政职责,忽视履行党内职责,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忽视党务知识的学习。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影响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影响了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应当引起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领导的主要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对公安工作的政治和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职能作用,努力解决影响公安工作的实际问题,支持公安机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一个领导班子的素质高不高、能力强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一个地区的治安工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必须首先加强公安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一是要配齐配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要按照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调、廉政勤政的标准和要求,通过民主推荐和竞争上岗等方式方法,把群众基础好、业务水平精、工作作风实、自身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公安机关的领导岗位上来,确保领导班子坚强有力。二是要选配好各级领导班子的“一把手”。“班长”是一个班子的领导核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关键在于选配好“一把手”。因此,要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基础上,把政治强、作风硬、熟悉公安工作、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公安机关的主要领导岗位上来,在实行同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区县公安机关主要领导的基础上,逐步落实派出所所长进街道(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强化基层党委对公安工作的领导。三是突出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要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业务组织能力、队伍管理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为目标,强化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广大领导 8 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及现代科学理论,研究解决公安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

公安工作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既需要地方政府在人力、财力上的支撑,又需要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领导管理和指挥协调,“条”、“块”必须结合,首都区县公安机关在条块的结合上已经做得非常好。按照中央《决定》和“二十公”关于“各级公安机关要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履行职责,在应对新情况要有新思路,在解决新问题上要有新对策”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首都公安机关应继续坚持“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区县公安机关属于具体实战型部门,主要职能是对本辖区社会治安进行微观控制和操作,因此,在管理体制上既是上级公安机关的下属单位,又是所在地政府的职能部门,但在人权、决策权上,主要由上一级公安机关控制管理,地方党委政府予以协管;区县公安机关党委要主动及时地向区县党委政府汇报工作,自觉维护和服从地方党委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公安工作中贯彻执行;区县党委政府要把公安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公安工作的领导,加强公安队伍建设,要从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公安队伍,致

9 力于帮助解决区县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医疗保险、住房困难等实际问题,努力解除民警的后顾之忧。

(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努力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各级党组织对公安工作的领导,是通过对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的领导来实现的,也是通过各级公安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公安机关的党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整体的向心力、凝聚力。一是针对分局党组织管理现状,尽快设立党总支,对基层党支部进行整合,形成分局党委、党总支、基层党支部的三级管理体系,这样能使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性。根据行政区划和地域特点,以就近组合为原则,大的户籍所带动周边治安所、大院所,组建若干地区党总支,大大强化分局党委对基层党支部的领导和管理力度。二是加大对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提高支部书记素质是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分局将尽快组织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邀请区委组织部领导和市局政治部领导围绕公安机关基层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党支部的职能和任务、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如何抓好支部班子自身建设等问题开办专题讲座,系统

10 学习基层党建理论,解决支部书记在抓党建工作中“不懂不会”的一些问题,促使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快速提高。三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分局党委和基层党支部要建立健全集中议事制、重大问题党委讨论决定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鼓励广大民警说真话、述真情,集思广益,当好党委的参谋和助手,积极为党委出谋划策,确保党委各项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四是要切实关心爱护民警。要在加强民警思想教育的同时,体察民警的疾苦,关心爱护民警,尽力帮助民警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党委对公安工作的监督管理。

要按照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进一步建立健全上下结合、内外相济的检查监督网络,广泛开辟监督渠道,接受党内、上级和群众的监督,特别是在办案程序、办案环节、服务态度方面,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遏制或减少违法违纪和群众投诉事件的发生。一是对公安机关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工作情况的效能监督。要通过社会治安平稳程度、群众安全感等指标,客观评价公安机关在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工作是否取得

11 成效,以此推动公安机关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高效运转。二是要加强对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监督。要继续充分发挥纪检督察等内外三级监督网络的作用,强化对基层所队执法活动各个环节的监督;进一步强化对群众信访案件的监督,广开言路,全面听取群众的呼声,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逐件查办落实;全面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和制约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杜绝执法犯法、执法枉法现象的发生。三是要加强对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的监督。“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宗旨所在,公安机关服务群众工作做的如何,直接影响了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整体形象。因此,区县党委政法委要通过群众满意率测评、信访投诉量统计、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强对公安机关服务群众工作的监督,使全体民警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

第7篇: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毛泽东同志说:“保卫工作必须特别强调党的领导者,并在实际上受党委直接领导,否则是危险的。”所谓“特别强调党的领导”,的指公安工作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所谓“在实际上受党委直接领导”,是指公安机关必须置于党委的实际领导之下。

党的绝对领导通过党委对公安机关实际的、直接的领导才能得到落实。这种领导,是我国公安工作的政治优势。

第一节 公安工作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一、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涵义

(一)在我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中,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公安工作。

我党将有关国家安危的要害部门直接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这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需要,是维护党的、国家、人民利益的需要。

(一)公安机关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一、人民警察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第二、省、地、县三级公安机关接受同级地方党委的实际的领导

三、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党委的保证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公安系统每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公安工作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必要性

(一)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工具,关系着国家安危、社会安宁,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

能正确发挥其职能作用

(二)公安机关有法律赋予的权力和强大的实力 ,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其正确运用。

(三)公安机关要处理社会矛盾中最具有对抗性、隐蔽性和腐蚀性的问题,党的领导才能使其加强战斗力和保持纯洁性。

(四)公安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需要党的领导去动员、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

党的领导是公安决策正确性的根本保证。

第二节 地方公安机关必须置于同级党委的实际领导之下

一、地方公安机关,必须置于同级党委实际领导之下,同时接受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级公安机关是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中的一个工作部门,必须在同级政府领导下进行工作。

地方公安机关必须置于同级党委的实际领导之下,同时接受地方同级政府的领导。所谓实际领导,是指不仅要原则性的领导,而且要有决策权,是可以直接过问 公安工作的。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是通过地方党委的实际的领导来保证的。党委的领导与政府的领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党委对公安机关的领导,实际是指各级地方党委对同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关系。地方党委对公安机关的领导,是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重大决策上的领导。

二、地方党委领导公安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领导

政治领导是指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原则和方针政策的领导。

(二)思想领导

(三)组织领导

党的组织领导,就是通过党的组织系统的工作来发挥党的领导、监督、保证作用。

(四)决策领导

地方党委对公安工作事关重大的问题有权作决策。

1、进行宏观公安决策。

2、对重大问题作出必要的指示。

3、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五)法制领导

党领导制定各项公安法规,并监督公安机关实施。

三、地方政府对公安机关的领导

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贯穿于国家的全部行政工作之中,由政府去贯彻执行。政府加强了对公安工作的领导,党的有关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落实。公安机关的治安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内容,是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实行的。 政府对公安机关的领导是依法实行的行政领导,主要内容是:

(一)领导公安机关贯彻党委对公安工作作出的指示、决定 。

(二)领导公安机关贯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所有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和决定

(三)作出有关公安工作的部署、决定、指示来源:

(四)领导公安机关按照上级公安机关提出的工作计划、方案制订适合本地区民政部的公安工作计划、方案,并结合本地区的中心任务,领导公安机关和政府其他部门贯彻执行;

(五)领导下级政府贯彻本政府提出的有着公安工作的决定和指示

(六)领导本地区公安立法(或制定地方性规章)的工作,根据同级党委的意见或本政府的决定向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提案

(七)制定和发布地方性的有关公安工作通告、条例、布告等法令性文件

(八)听取和审阅公安机关的汇报、

(九)对某些重大的治安总是作出决策,并领导公安机关贯彻实施

(十)协调公安机关与政府其他机关之间的关系

(十一)决定公安机关的编制和预算

(十二)决定公安机关的行政人事任免

(十三)决定公安机关人员的教育训练

(十四)决定公安机关的外事交往

(十五)对公安机关实行行政监督

(十六)其他必须由政府领导的事项

四、公安机关要自觉接受党委实际领导

公安机关自觉地置于党委的领导之下,就要积极主动创造便于党委领导公安工作的条件,把接受党委的领导作为根本原则加以制度化,长期地全面地贯彻执行。

(一)重要问题及时请求报告,认真执行党委的决定

(二)当好党委的参谋和助手

(三)将上级公安机关布置的任务及时报告党委,并依靠党委的领导去贯彻落实

(四)接受同级党委的政法委员会的指导

五、严禁把侦察手段用于党内

党内的是非问题,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去解决,决不允许把对付犯罪的手段用于解决党内的矛盾问题。在党内滥用侦察手段,会造成党内互不信任、人人自危,严重破坏党内团结和生动活泼的局面。不准在党内搞侦察,是一条铁的纪律。

六、对地方党委和政府指令公安机关执行超越职权的任务问题,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正确处理

《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对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人民警察职责范围的指令,有权拒绝执行,并同时向上级机关报告。”这里的上级机关是指上级党委、上级公安领导机关以至党中央。

七、处理好对公安机关的多重领导关系

对公安机关的领导,存在着多重领导关系,即党委的领导,政府的领导,公安系统上级对下级的领导。处理好这些关系,对完善公安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确处理多重领导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党政分开的原则

(二)彼此保证的原则

(三)互相结合的原则

(四)全面强化的原则

第三节 公安机关的领导体制

我国公安机关的行政领导体制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原则的。政府按照这个体制原则领导公安工作。

在加强党委领导、政府领导的同时,公安系统也同样需要加强上级对下级的业务领导。我们反对“垂直领导”时,也不应妨碍公安系统内部统

一、高效的领导职 能作用的加强,至于借口不搞“垂直领导”,而削弱公安系统上级对下级的宏观指导、业务领导、统一协同作战的职能作用,甚至认为可以指令公安机关去干职责之 外的事,也是不对的。

第8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论学习贯彻习主席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 2018 年 09 月 17 日 17:50:36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评论员 [复制全文]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了党委领导在教育工作中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任务,一刻也不能离开党的领导。离开了党的全面领导,教育工作就会偏离正确方向、脱离正确轨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最根本的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中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第一条就是强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落实好这一重大部署,关键在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有了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能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不断使教育工作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关键,关系强军事业兴衰成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军队各级党委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

度一致。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军事教育战线的领导干部,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规律,注重军事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军事教育工作的能力。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牢牢扭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建设。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官兵头脑,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广大官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一致,政策保障、制度约束、道德规范相衔接,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坚持不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下大力气建强政治工作机关和政治工作干部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着力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持。

第9篇: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作出系统规定,对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2018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作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提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个振兴”的总体要求。山东省委深刻领会、坚决贯彻执行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推动“五个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努力以“三农”工作实效擦亮全面小康成色。

一、把握《条例》深刻内涵,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条例》把党管农村工作的总要求细化为 7 个章节、36条具体规定,从制度机制上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三农”领域的全方位各环节。山东紧密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学习,与《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着力把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条例》提出了“三农”工作的指导方针。《条例》通篇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在农村工作中体现党的统一意志、规范党的领导和建设活动、依靠党的纪律保证实施的专门规章制度,为毫不动摇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供了基本遵循。

《条例》明确了乡村振兴的任务目标。《条例》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眼于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领导的主要任务,设定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清晰标准,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任务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

《条例》强化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保障。《条例》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完善了党管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为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制度保障。特别是健全省市县乡村各级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建立了实绩考核制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制度,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制度缺失问题。

二、推动《条例》落地落实,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条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布局和实践路径,既提出目标方向,也明确具体任务。山东始终牢记打造乡村振兴

齐鲁样板的职责使命,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各项要求,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见到新成效。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条例》明确要求,要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坚、防贫减贫工作。山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的重要指示精神,3 年已累计脱贫 251.6 万人,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们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抓好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县的探索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一体推进,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2018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农业要全面发展、多样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山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粮食总产量已连续 6 年超千亿斤,农产品出口连续 21 年领跑全国。我们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 1.12 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产能长期稳定在千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赋予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新的时代内涵,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打造“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公共品牌,推动质量兴农、科技强农、品牌富农。发挥好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不断巩固提升山东农业多样性、外向型优势。

促进村集体和农民持续增收。《条例》明确要求,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山东把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的平台,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手段,出台实施关于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全省已成立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10109 家。总结推广临沂市兰陵县代村社区党委加强党组织建设、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等典型经验,发挥好聊城市茌平县“棚二代”等示范效应,推动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2019 年,全省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 9600 多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 21 万家、7.3 万家,人才返乡创业态势加快形成。

提升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条例》明确指出,要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重要指示,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社会事业,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农村养老周转房和幸福院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绘就各具特色的“齐鲁风情画”。2019 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市、区)增加到 29 个,数量居全国首位;181 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注重统筹规划、“多规合一”,有序推进县域内村庄分类和村庄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坚持因

地制宜、分类施策,审慎推进、精准实施,充分尊重和顺应农民群众意愿,稳妥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探索山东特色乡村善治之路。《条例》对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等作出系统规范。山东充分发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传统文化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以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从退役军人、机关干部、回乡创业人员等择优选配村党组织书记 3300 多名,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平安山东、法治山东建设,集中整治农村基层微腐败,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三、强化《条例》保障作用,积极构建乡村振兴制度体系 《条例》从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投入力度等多个方面,明确了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山东认真贯彻落实《条例》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制度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治理效能。

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责任。《条例》明确要求,健全各级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机制。2019 年,山东组建乡村振兴 5 个工作专班,出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2020 年,又出台各级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细则、落实《条例》实施办法,明确全省各级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构建起省市县乡村各级党

组织书记一起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启动省部共建,省委、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签署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合作框架协议(2019—2022 年)。同时,注重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和群团组织优势,以考核指挥棒凝聚起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条例》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改革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山东全面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政策,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省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目前已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年内将基本完成全国首批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整省试点。

构建落实“四个优先”的体制机制。《条例》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山东把“四个优先”落到具体制度设计、政策制定、财政投入和工作重点摆布上。2019 年出台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 24 条政策措施,统筹整合省级涉农资金405 亿元。2020 年,省级安排乡村振兴战略资金 655 亿元,其中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的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460 亿元。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精心编制“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持续推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入乡村振兴。

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条例》明确要求,加强

农村党的建设,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山东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丰富提升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以党建统领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实施“三个一批”头雁培育行动,推动软弱涣散和后进基层党组织整治,巩固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发挥广大农民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上一篇:食堂员工安全培训下一篇:创建无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