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精选6篇)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 篇1

我与西塘也只是旅行途中的偶然相遇,然后,我便被其古韵的风致所迷……

清晨,推开吱呀作响的木窗,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轻轻包裹住我,那触感,似是上好是丝绸一般。我迫不及待地蹬上了鞋,下了楼。天还未亮,昨夜喧闹的西塘,似是入了深眠一般,安静而又美好。清新的空气,伴着草木的香味,在我的五脏六腑内漫开,那是一种说不出的舒爽。街还很静,窄窄的青石路上,只有我哒哒的脚步声。

沿着青石小路,上了一座小拱桥,薄薄的迷雾还笼罩着西塘这片古镇,似是缪斯的面纱,神秘得恰到好处。轻盈中,那依水而建的白墙青瓦,一点一点撞入我的眼帘,这般风景,应只有一位撑着一把油纸伞、结着愁怨的丁香般的姑娘,方能与之相配。一边想着,这样的思绪却被一阵划水声打乱。我驻足聆听,听那被船桨打碎的涟漪,这是西塘特有的清早。

轻柔的水声不紧不慢,在那桨的起落间,太阳开始苏醒,连带着这座古镇也开始苏醒。薄雾渐渐退下,我终于看清了那船桨的来源。一艘小木船随着水声从拐角处划来,桨落下的那一刹那,平静的水面被搅得粉碎,似是摔落的金盘一般,让人心驰神往。撑船的是一位姑娘,蓝花布的衣,两条麻花辫安稳地靠在她的肩上,几粒盘云扣衬着她的笑颜,格外耀眼。少女开始轻声哼起了一首曲子,那是我从未听过的,似吟唱,缱绻而又柔情。西塘便在这水声、桨声和歌声中真正苏醒,一扇扇的窗户被推开,窗边,有的少女开始梳起长发,巧笑嫣然间,像极了待嫁的新娘;有的老人开始挥拳踢腿,一套太极拳,如同行云流水……这时的西塘,又一次充满了活力,若说她的清晨是如莲花般淡雅的少女,那苏醒的西塘,就是活泼好客的姑娘,让人不由得心生亲近。

我的脚步未有停歇,那条青石小路似是怎么都走不完,那哒哒的脚步声伴着西塘的苏醒,开始愈行愈远……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篇2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伛偻/佝偻 亵渎/买椟还珠 逡巡/怙恶不悛

B. 拗口/执拗 曝光/一曝十寒 叱咤/姹紫嫣红

C. 稽查/稽首 沮丧/含英咀华 痉挛/不胫而走

D. 倾轧/轧钢 呼吁/长吁短叹 田畴/觥筹交错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昨天皇马与巴塞罗那欧冠之战所引发的纷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今晨双方都向欧足联提出投诉,欧足联也宣布要调查皇马主帅穆里尼奥的赛后言论,并将于5月6日召开听证会。

B. 高烧不退的通胀预期下,央行今年在短短的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一次,央行严控通货膨胀的决心可见一斑。

C. 近日,关于退烧药尼美舒利可能会导致肝损害的报道不绝如缕,国家药监局表示,从目前的不良反应监测来看,未出现异常情况,该药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论证。

D. 美国联邦调查局已对通缉要犯名单上的本·拉登加上“死亡”注记,不过官方对为捉拿本·拉登而悬赏的2500万美元赏金要如何处理一事却讳莫如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从用瘦肉精喂猪、用硫磺熏制漂白食品到在奶制品中加入“皮革水解蛋白粉”,食品安全问题令人防不胜防,而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态势,已是当务之急。

B. 近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在推进水价改革过程中严格履行水价调整程序,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尤其要做好低收人家庭的保障工作。

C.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立的高峰。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是大家知道的。

D. 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将强化政府的责任和加大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逐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的负担。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外表美只是一种花哨的东西,唯有内心美,才是真正的美,才是我们要提倡的美,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克洛德外表非常漂亮,表面上也是一个“好人”,却是蛇蝎心肠,内心非常丑陋,居然采用卑鄙下劣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一点罪恶感都没有。而伽西莫多

这两个人,外表和心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美与丑。

(1)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自法国作家

的著名小说《》。(2分)

(2) 请在文中划线部分填上合适的文字,注意内容与上下文相接,语言风格要一致。(4分)

二、 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张华,字茂先,晋惠帝时为司空。于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积年能为变幻。乃变作一书生,欲诣张公。过问墓前华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见张司空否?”华表曰:“子之妙解,无为不可。但张公智度,恐难笼络,出必遇辱,殆不得返。非但丧子千岁之质亦当深误老表。”狐不从,乃持刺谒华。

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于是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比复商略三史,探赜百家,谈老、庄之奥区,披风、雅之绝旨,华无不应声屈滞。乃叹曰:“天下岂有此年少!若非鬼魅,则是狐狸。”乃扫榻延留,留人防护。此生乃曰:“明公当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华已使人防门,不得出。既而又谓华曰:“公门置甲兵栏骑,当是致疑于仆也。将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言;智谋之士,望门而不进。深为明公惜之。”华不应,而使人防御甚严。

时丰城令雷焕,字孔章,博物士也,来访华,华以书生白之。孔章曰:“若疑之,何不呼猎犬试之?”乃命犬以试,竟无惮色。狐曰:“我天生才智,反以为妖,以犬试我,遮莫千试万虑,其能为患乎?”华闻益怒曰:“此必真妖也。闻魃魅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能复别。惟得千年枯木照之,则形立见。”孔章曰:“千年神木,何由可得?”华曰:“世传燕昭王墓前华表木,已经千年。”乃遣人伐华表。

青衣曰:“老狐不智,不听我言,今日祸已及我,其可逃乎?”乃发声而泣,倏然不见。使乃伐其木,血流,便将木归。燃之以照书生,乃一斑狐。华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复得。”乃烹之。

(节选自干宝《搜神记·卷十八》)

5.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狐不从,乃持刺谒华。 刺:名片

B. 华无不应声屈滞屈滞:迟钝

C. 谈老、庄之奥区,披风、雅之绝旨 披:打开

D. 乃扫榻延留,留人防护 延:邀请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以我才貌,可得见张司空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 华不应,而使人防御甚严/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 遮莫千试万虑,其能为患乎/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 乃遣人伐华表/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7. 下列选项中,分别表明狐妖才识渊博,心高气傲的一组是(3分)()

A. 子之妙解,无为不可/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复得

B. 以我才貌,可得见张司空否/天下岂有此年少

C. 于是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我天生才智,反以为妖

D. 披风、雅之绝旨/老狐不智,不听我言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斑狐因为年深日久而能幻化为人形,不听华表木的劝告坚持要去拜谒张华,结果被张华用燃烧千年枯木的方式识破真身,落得被煮的可悲下场。

B. 斑狐幻化的书生年纪轻轻,风流倜傥,举止从容,顾盼生姿,在张华面前纵谈阔论,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引来张华的嫉妒,便怀疑他不是人是妖。

C. 华表木预言,张华才智气度非凡,难以控制,前去拜谒定会遭受屈辱,还有可能有去无回,跟后面斑狐不但惹火烧身,还殃及华表木形成照应,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D. 千年妖狐太过锋芒毕露,不懂得隐藏,行事随心所欲的个性导致了他悲剧性的结局。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3分)

答: ②明公当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3分)

答: ③燃之以照书生,乃一斑狐。华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复得。”乃烹之。(4分)

答: 三、 古诗词鉴赏(10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宋·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关键,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 这首词首尾写现实情,中间写昔日景,两片之间有多处照应,请举出三处。(3分)

答: (3) 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2)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登高》)

(3) 时维九月, 。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登滕王阁序》)

(4)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李清照《声声慢》)

(5)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球,国色天香。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原文有删节)

12. “牡丹的拒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3. 结合全文,由物及人,简要概括作者要赞美人间的什么品格?(6分)

答: 14. 作者在写“牡丹的拒绝”之前为何要盛赞牡丹的美?(6分)

答: 15.对划线句子“况且洛阳牡丹……而名声大噪”,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古代文人被贬的实例来谈。(7分)

答: 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向文化奴隶致敬(节选)

吴静男

印证米开朗基罗“在艺术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的事件之一,就是他在西斯廷教堂800平方米天花板上,经过四年完成了《创世纪》的巨型天顶画。在一千多个日子里,站在脚手架上的米开朗琪罗始终保持一个姿势,仰起头颅,举笔上指,以致《创世纪》完成后,有关部位的关节僵硬变形,再也恢复不过来。他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强迫和奴役。

王安忆有一个发现:中国文人的感情本身就是小体积的,我们的感情总是那种一触即发状态的,是即兴的,像我们感情那样细碎,有一些小结构的体裁,就足够对付了。比如,中国古代诗词,讲的是“深哀浅貌,语短情长”,即所谓“空灵”,这种意境具有高级的心智和机巧,使我们认同了这种审美理想,专注于此。然而,这种趣味使那些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痛苦,还有崇高壮美的欢乐,全都温和化,委婉化,并且享受化了。如果米开朗基罗也有中国文人“空灵”的趣味,他的《创世纪》就不必画得那么扎实,减下来的笔触也许让他四个月就能完成创作。他的感觉一定更温和。

逃离或者说背叛,有时又有另一种表达:改变或者说革新,是我们消费时间的一种方式;专注或者说坚持,是我们消费时间的另一种方式。但巨大的制作却要求从始至终对所创作的对象保持“慎终如初”的状态。这是一种很不温和的人生,其中的痛苦和沮丧,很容易让人想起强迫状态下的奴隶。如果不是受到某种强迫,谁都不愿接触这样的人生战斗,也没有信心和技术赢得这样的战争。

所以,像运河、长城、金字塔那样的鸿篇巨制,让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大批奴隶的作品,因为它们也意味着巨大的身体及心灵的冲突,丝毫没有中国文人式的婉约与温和。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壮怀激烈”,也只是强迫下的结果而非自由意志的表达。我们这样晦暗地去揣测那些伟大工程的制作者,实际上是我们的经历与之截然相反,这样就可以文饰我们的婉约与温和式的享受,它是多么光明正大!

然而,那些堪称奇迹的鸿篇巨制是多么地震撼人心,那是一篇篇恒定的专注对转瞬的背叛的胜利宣言,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让我们仰视它们吧。没有这样的毅力便不可能创世纪!支持米开朗基罗在脚手架上数年如一日去创世纪的,不是一种相同的激情么?在“耐心”逐渐放逐于当代文化词典的今天,还能够像米氏那样消费时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让从众的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摘自《文汇报》)

16.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按照王安忆的观点,中国文人的感情体积过小,过于即兴,过于细碎,不足以支付对鸿篇巨制的创作所要的感情。

B. 作者认为,人们把运河、长城、金字塔看作是大批奴隶的作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光明正大文饰我们的婉约与温和式的创作态度。

C. 作者在文末点题,对缺乏“耐心”的当代文化创作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对“文化奴隶”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引人深思。

D. 本文开篇提出“强迫和奴役”的话题,接着对比论述其难能可贵,在阐析其“震撼人心”过程中表达出对文化奴隶的敬意。

17. 谈谈你对“没有这样的毅力便不可能创世纪!”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18.作者向“文化奴隶”致敬的原因有哪些。(5分)

答: 七、 作文题(70分)

19. 请以“复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7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人:赵小和)

参考答案

1. B(B项,ào/niù bào/pù zhà/chà;A项,lǚ/lóudú qūn/quān;C项,jī/qǐ jǔ jìnɡ;D项,yà/zhá yù/xū chóu)

2. C(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A项,愈演愈烈:指事情、情况等越来越恶化。B项,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D项,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3. B (A项,“防止”与“态势”搭配不当。C项,结构混乱,后一分句杂糅。去掉“是大家知道的”,或者在“为主”后加冒号和“这”。D项,成分残缺,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后面加“服务”)

4. (1) 雨果 巴黎圣母院(2分)(2)示例:虽然是独眼龙、驼背、还跛脚的丑人,但是他内心却非常美丽善良,他用自己的所有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爱着爱斯梅拉达,并愿意为她做一切事情。(4分,句式不要求一致)

5. C (“披”在此处解为“揭示”)

6. B(A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凭借;后一个“以”是连词,因为。 B项的“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C项,前一个“其”是语气词,表反问,难道;后一个“其”是语气词,表揣测,大概。D项,前一个“乃”是连词,于是、就;后一个“乃”是副词,才)

7. C(A项,后一句是张华的感叹;B项,是张华对他杰出才华的赞赏;D项,是华表木的无奈)

8. B(张华并无对斑狐幻化书生的嫉妒)

9. ① 张华看见他年纪轻轻,风流倜傥,肌肤洁白如玉,举动从容不迫,转眼回望风姿横生,所以十分敬重他。(“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此处指他年纪轻,1分。“容止”:动静举止,威仪,1分;“雅”:副词,很,1分)

② 您应该尊重贤能的人才,宽容普通的百姓,嘉奖聪明能干的而同情没有能力的。怎么能忌恨别人有学问呢?墨子普遍地爱天下的人,他像你这样吗?(“贤”、“善”词类活用,1分;“不能”:古今异义,1分; “矜”:嘉奖,1分)

③ 把华表木点燃了来照书生,竟是一只花狐狸。张华说:“这两样东西如果不碰上我,过一千年也不可能被发现。”于是他就把狐狸煮了。(“以”:表目的连词,“来”,1分;“乃”表判断,译为“是”,1分;“值”:遇到,逢着,2分)

10. (1) 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2分)另一方面,领起下文,引出对西湖美景的描写。(1分)(2)别来与长忆;钓鱼竿与钓鱼舟;水云寒与正清秋。(1个要点1分)(3)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2分)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于归隐的情感。(2分)虚实结合。起首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2分)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2分)

11. (1)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猿猱欲度愁攀援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序属三秋 烟光凝而暮山紫 (4) 如今有谁堪摘 (5)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2. 洛阳的牡丹在天寒情况下未按时绽放。

13. ①不畏强权 ②矢志不移 ③壮烈高贵(意思接近即可)

14. ①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②引出下文,由牡丹的美引出游人去洛阳观赏牡丹; ③在与下文写“牡丹的拒绝”的对比中形成鲜明的反差,突出了牡丹的坚守与高贵。

15. ①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不要埋怨,而要立足当今,创造条件,战胜困难与挫折,去开辟美好的未来。②唐朝文学家柳宗元被贬至偏远的永州,却写下了“永州八记”及其它散文,这些作品成了文坛上的不朽之作。

16. A

解析:A项中王的观点只是条件之一,另外一个条件是国人专注“空灵”意境。属于片面判断。

17. 米氏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便没有《创世纪》的问世。(2分)我们如果不能恒定地专注创作并忍受其中的痛苦和沮丧,就出不了鸿篇巨制,也不可能创出自己的世纪。(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作为文章多次出现的关键词语,我们在解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多义性。要多角度理解“毅力”和“创世纪”。毅力包含“恒定地专注创作并忍受其中的痛苦和沮丧”,“创世纪”既是特指米氏作品,也是泛指。作答时易忽略泛指。

18. 要点一,文化奴隶的工作态度是专注和“慎终如初”,让人尊敬。要点二, 缺乏“耐心”的当代文化创作中,被艺术强迫浪费时间已经是一奇迹,让人仰视。(要点各2分,结合文章阐述1分)

解析:要求答出文化奴隶致敬的根据,我们只要将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论证方面,选出文化奴隶的积极因素,然后整理要点得出答案。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华,字茂先,晋惠帝时(公元290年~306年)任司空。当时燕昭王墓前有一只花狐狸,因为年深日久而能使自己变化莫测,于是便变成了一个读书人,想去拜访张华。它去问墓前的华表:“凭我的才能相貌,可以去见张司空吗?”华表说:“您善于辩解,当然没有什么不可的。只是张公的才智气度,恐怕难以控制,你去一定会遭受屈辱,可能还会回不来。不但会丢了您修炼千年的体质,也会让我深受其害。”狐狸不听华表的劝告,就拿着自己的名片去拜见张华。

张华看见他年纪轻轻,风流倜傥,肌肤洁白如玉,举动从容不迫,转眼回望风姿横生,所以十分敬重他。于是他就论列起文章的优劣成败,分别评判各个作家的名声和实际,张华还从未听见过这样的评论。等到他再商讨《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等三部史书,探求诸子百家的精微义理,畅谈《老子》、《庄子》的玄妙之处,揭示《诗经》中《风》、《雅》的非凡意旨,张华无不应对迟钝、甘拜下风。张华于是叹息说:“天底下哪会有这种年轻人!如果不是鬼魅,就一定是狐狸。”于是就打扫了床榻挽留他,并留下人防范他。这书生便说:“您应该尊重贤能的人才,宽容普通的百姓,嘉奖聪明能干的而同情没有能力的。怎么能忌恨别人有学问呢?墨子普遍地爱天下的人,他像你这样吗?”说完,便要求告辞。张华已经派人守住了门,书生没能出去。过了一会儿他又对张华说:“您门口部署了士卒挡道,该是对我有怀疑了吧。我真担心天下的人,将会卷起舌头不再和您说话,足智多谋的贤士,望着您的家门而不敢进来。我深深为您感到可惜。”张华没有理睬他,反而叫人防守得更加严密了。

这时候丰城县县令雷焕,字孔章,是个广闻博见的人,来拜访张华,张华把书生的事告诉了他。雷焕说:“如果你怀疑它是鬼魅或狐狸,为什么不呼猎犬来试探一下呢?”张华就呼猎犬来试探,那老狐狸竟然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狐狸说:“我生来就有这样的才智,你反把我当成妖怪,用狗来试探我,尽管你千方百计来试探我,难道能伤害我呢?”张华听见后更加恼火了,说:“这书生一定是真的妖怪了。听说鬼怪怕狗,但狗能识别的只是修炼了几百年的怪物,至于修炼了千年以上的老精怪,狗就不能再识别了。只有搞到千年的枯木点燃后照它,它的原形才能立即显出来。”雷焕说:“千年的神木,在什么地方能搞到呢?”张华说:“人们传说燕昭王坟前的华表木,已经经历一千年了。”于是张华就派人去砍华表。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作文 篇3

忆似水年华,感动是三年中我们的点点滴滴。初中三年一恍而过,脑海中如同放电影般记载着我们的历史,发现喜怒哀乐全写在里面,且每一篇都是经典。

老师们拿着戒尺,抬着书本在讲台中央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同学们在下面盯着时钟倒计时的滑稽……似乎看起来是那么平淡如奇,但这页页的经典却让我们在离别时足以感动。

忆似水年华,感动是三年后我们一同再次踏入母校的激动。纪伯伦说过:“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发出!”确实,但如今的我们却依旧捧着一束鲜花,来看望那些曾经让我们既爱又恨的老师。坐进那间承载着我们梦想的教室,回忆那时的百态,诉说着彼此的丑闻。所有的故事都是那么值得纪念,感动就这样在空中飘浮不定。

忆似水年华,感动是荣幸之至的遇见。关于朋友,我们之间没有刻骨铭心的场景;却想对你说:遇见你是我一生之中最大的感动。因为有你,我可以学会坚持的信念,因为有你,我可以拥有微笑的理由;也正是因为有你,我才可以在我的阴雨世界中释放那么一丝小晴天。

关于我们的一切,我都是如此感动。欢笑与泪水的并进,源于我遇见了你,始于彼此的感动。

忆似水年华,感动是阳光穿透树叶般的清澈温暖。长大了,我便不停地穿梭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喧嚣的城市容不得自己的半点马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也许我们必须认清现实的残酷;也许我们注定孤注一掷,之后背水一战。渐渐地,我开始迷茫,渐渐地,我的心已被冻僵。

只是在某个温暖的午后,我无意间抬头,望见那一米阳光射入这从绿叶中,那么清澈。我不禁笑了,也哭了,它的温暖是那么的干净明朗,我就这样……而感动。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 篇4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赠谥(shì) 虫豸(zhì) 踮脚(diǎn) 园圃(pǔ)

B.旋涡(xuàn) 稍息(shāo) 笤帚(tiáo) 肇造(zhào)

C.愧怍(zuò) 户牖(yǒu) 熨帖(yù) 涟漪(yī)

D.剔透(tì) 粗糙(cāo) 渑池(miǎn) 脑髓(suí)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退变为暴力行动。

B.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指。

C.故乡的田地里有很多鹤鹑。麦地里,豆地里,棉花地里,处处都有它们灰色的身影。鹤鹑飞不高,也飞不远。起飞的时候,翅膀把空气振得蹭蹭作响。

D.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生命,敲打心悱,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据美国“自由灯塔”网报道,在2月12日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前数小时,两架俄罗斯战略轰炸机挂载核弹,抵近美太平洋关岛基地飞行。此新闻已被证实纯属骇人听闻。

B.当他承受着命运给予他的生活的奔波与辛苦时,他没有自怨自艾。赛场上那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成了他自信人生的定场诗。

C.一大批有实力的歌手,由于缺少机会,没有为听众熟知。但可以肯定,他们只要坚持不懈,假以时日,一定能成为明日黄花。

D.虽然多数国人已是居者有其屋,但大家仍多忙于“挣钱”,唯恐钱不够用,既无安全感,又有危机感,如此一来,便有了季孙之忧。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

B.大力开展厕所革命,使洁净厕所覆盖全城,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是民心所向,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欢迎。

C.这个节目获得了观众的好评,究其原因,主要是它不靠评委摆噱头,而是着力于回到纯粹的音乐本质所带来的。

D.家风传统、亲情牵挂、孝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显示出反哺个人、软化社会的强大魅力,而且并未因为现代浪潮的冲击而沉没。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

①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②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的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④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⑤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A.③⑤①②④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⑤②④ D.③⑤①②④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我们诚挚邀请贵公司来参加我公司年会,如蒙应允,请发来与会人员名单。

B.先生不远万里驾临寒舍,是令蓬荜生辉,他日有幸到贵府拜访,还望先生扫除而迎。

C.某新锐作家将他的新书赠给位老作家,说:“晚辈才疏学浅,奉上批作,敬请海涵。”

D.请大家针对昨天发生的事件发表看法,千万不要客气,有什么想法姑妄言之即可。

7.选出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国别史,为“十二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B.《论语》是孔子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了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在这部文集中,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礼治”。

C.鲁儿,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祝福》选自《彷徨》。

D.高尔斯华绥,美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1932年,他的代表作品《福尔赛世家》因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而荣膺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A.左右欲刃相如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北虽貌敬 D.欲流之远者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能容于远近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如今人方为刀俎

10.下列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被相矣?——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做丞相呢?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北岸。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和刺人把他杀死,说不是我,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领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12.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业协会对同行业价格的监督功能比较强:原料进价如何?成本支出如何?心中一清二楚。至于什么样的货究竟卖什么样的价?也能掌握得八九不离十。

B.富贵可以追求,但必须坚守基本的准则。儒家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强调道义重于一切。

C.雅典奥运会,香港获得1枚银牌,多哈亚运会,香港获得6金、12银、10铜……从默默无闻到显山露水,香港竞技体育走出了一条厚积薄发之路。

D.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重视“礼乐”。一方面建立如“礼”这样的制度,另一方面也采取像“乐”这样的措施来教化人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用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泰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和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其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奏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鼓:弹奏

B.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摩:倒下

C.赵得其情则弗予 情:真实意图

D.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 绐:欺骗,欺诈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为赵王击缻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因跪请秦王 因人之力而敝之

C.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是寡人之过也

D.以明大王之失信 以旌其所为

15.对上面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描述渑池之会上的斗争:秦王步步紧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运用对比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蔺相如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

B.司马迁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蔺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的“前”这一动作,表现出他的机智;“跪请秦王”表现了他对秦王的恭敬,显示出两人地位的悬殊。细节描写,精炼而准确传神。

C.王世贞对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从蔺相如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形势进行周密的论证,认为应该千方百计地使秦王处于理曲的境地,而不必采取“使舍人怀(璧)而逃之”的不光明的手段。

D.王世贞把完壁归赵和赵国这种功绩的取得归功于“天”,认为这是天意的安排,并且指出蔺相如的行为可能会招致严重的后果来照应开头的“予未敢以为信也”,使得本文结构谨严,论证周密,令人叹服。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17题。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代。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汉语有没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语法?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

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他描述了文言文形成、成熟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文言文不是口语的简单记录,更从文言文法重要方面的“辞”说清了文言文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也就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之乎者也非口语”结论虽小,但折射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文明等方方面面,书中详尽的考证展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推论,虽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但仍是引人深思。

孟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主线之一是传统文字“意内而言外”的概念,以及作为具体体现的“之乎者也”之类“辞”的运用。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是要表达“意”,但是文字和语言特点不同,有很多场景下的对话不仅仅有吐字发音,更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以体现出的当事人心态、话外之音、逻辑意向,等等,文字记录时不仅要记下具体声音所对应的字,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文言区别于口语的理念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西方语言学观点冲击下渐渐模糊,尤其是《马氏文通》出版后,一系列混淆概念的虚实字分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字的认识,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孟教授在书中详尽剖析了马氏对后人的误导。

孟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古代文章、文法这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发达的语法学?也就是说,我们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不是在填补古人的空白?这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溯汉语的渊源、发现汉语本质,甚至汉语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等。

孟教授的这本书破开了“西学中用”造成的百年误区,剥离着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更重要的是,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孟教授给我们做了示范,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

(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评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西学框架并结合特殊句式所描述的当下汉语语法,不是土生土长出来的,因为缺少本质贴切的原理,所以不能指导实践。

B.“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结论虽小,但涉猎极广,全书既有独到见解,引人深思,又能指导实践,提供途径,值得全面学习。

C.与“语言”不同的是,文字除了记下应有的字外,还要加上各种“辞”,以弥补文字因脱离具体场景对话而导致的诸多不足。

D.文章和文法即使很发达,也未必能使语法学很发达,孟昭连教授对此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把文章写好,中国古人在书面表达中应该很讲究修“辞”,而一般的口语表达,则不讲究修“辞”。

B.《马氏文通》应该是在“西学中用”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著作,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

C.在孟昭连教授看来,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其实并没有填补古人的空白,是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

D.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各阶段的教育应该加大文言文经典篇目学习,积极传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二、名句默写,文言文断句题(共9分)

18.根据语境,填写名句。(每题2分,共6分。任选3小题)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激昂大义, ,亦曷故哉?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

(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

(4)孟子强调学校教育作用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 , 。

19.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三、阅读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3题。

空村

农人

屈指算来,离开生我养我的那个偏远的小山村已经有整整二十五年了。与以往不同,这几年每次返乡,总有一种情感使我无法释然,我知道这种感觉叫做“孤独”,孤独的主人不是我,而是我的小村。

为了表示对村邻们的尊重,或是为了更多地感受一下久违了的乡音乡情,每次回老家,我总是把车停在村口,步行回到在村子尽头的家。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走在我从小就模爬滚打、嬉戏玩耍,熟悉到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的小村的当街上,却渐渐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陌生感。这就是,已经很少看到路上匆匆行走着的或三或两的荷锄下田的农人;也很难再看到街边路口或交头接耳或手舞足蹈地扎堆拉呱的村妇;更看不到滚得浑身是土的“泥猴子”突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针刺里冲出来,蹭着你一闪而过,眨眼间便没了踪影的孩子们。就连邻居家养的狗,也无精打采地趴在自家大门口,当你从它面前经过,只是百无聊赖、散漫地瞥你一眼而已,再没有了往日的暴躁和骄狂。

显然,小村已全然是一副落寞的了无生机的模样。

有时回家,也偶尔会住上一夜,过去那种吃过晚饭同老人兴致勃勃地拉上一通,然后就着浓浓的乡情倒头便睡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悄然而生的是夹杂着丝丝忧虑的长夜难眠。忧虑是什么呢?这村还是当年的村,这夜还是那样的夜,这夜静的还是像过去那样谁家的大人突然间打了个喷嚏,邻人们也会吓一跳的……

昔日熙熙攘攘的水井周边空了,随之消失的不仅是村人们担着水挑子匆匆行走的声影,还有水桶碰磕井沿的叮当声和村姑们的棒槌敲打在井台边儿衣服上的空旷悠远声,最可惜的当属随着水担行走而顺着水桶的漏缝儿画在村路上那些蜿蜿蜒蜒的曲线,也早已湮没无迹了;过去塞满了欢声笑语的碾道子空了,再不见了石磙的两侧通常一大一小的两个人推着碾棍周而往复和旁边端着盛满粮食的簸箕候碾的人们,更不见了散在碾道里探头探脑啄食粮屑的鸟儿,剩下的只是碾道两侧石缝里冒出的小草,摇晃在风中,瘦弱又凄惶;过去时光里充满了苦也充满了乐的农家院落也空了,这不是过去农人们的篱笆柴库被高墙深宅朱门铜锁替代的缘故,实则是因了那些在过去,时刻飘荡着的人畜喧闹连同那些缥缥缈缈的炊烟样,都被一风吹散,再无了踪影。

过去的——那个早晨起来每家每户都会升起袅袅炊烟的小村,那个白天充斥着农具叮当声、大人吆喝声、小孩喊叫声并伴杂着狗叫鸡咬声的小村,那个晚上在各家的母亲们或高或低的唤儿声中逐渐沉入梦乡的小村,只是我记忆甚或是梦中的故乡了。

如今,小村真的成了老弱病幼的天下,稍微有点力气称得上劳力的人都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偶尔再在街上碰到一两个儿童,他们脸上呈现的不再是过去孩子脸上那种单纯的天真和活泼,取而代之的是让你感到隐隐不安的与其年齡极不相称的静默和成熟。此时我的心情竟像极了现在的小村,空落落的。

海子是同我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玩伴,初中毕业后,就成了村里打工队伍中的一员。去年在这个城市里碰巧见到了急匆匆赶路的海子,刚过不惑之年的他,由于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昔日满口白白的牙齿已经掉了一半。海子同我说,要到城市的另一头去跟在人家家里当保姆的媳妇见一面。海子说,现在都不知道哪里是家了,一家四口分在三个地方,只有在农忙和春节的时候才能回老家同两个孩子一起住上几天……

有时候我常想,海子们的家究竟是在哪里呢?他们也已经成了村庄的客人了吗?或许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孩子们也会“笑问客从何处来”吗?

(选自《散文选刊》)

20.简要概括文章标题“空村”中“空”的内涵。(4分)

2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22.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什么写海子的遭遇?(4分)

23.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6分)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泰戈尔)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霍金)

古今中外文化宝库的经典名句浩如烟海,直指人心,启迪智慧,发人深省。读了上面五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可以写记叙文或议论文;③不得套作;①不少于700字。

答案

一、选择题(1—5题每小题3分,6—17每小题4分,共63分)

1.C(A踮diǎn,圃pǔ;B旋xuán,稍shào;D剔tī,髓suǐ)

2.C(A蜕变;B脚趾;D心扉)

3.B(A应为“耸人听闻”。骇人听闻:所指的内容通常是真实可信的;“耸人听闻”所指的内容是夸大的,甚至是有意编造的。C明日黄花:是指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不合语境。D季孙之忧:比喻来自内部的忧患。)

4.B(A搭配不当,“留学生吟诵社”不能与“朗诵爱好者”搭配;C句式杂糅,删掉“所带来的”;D递进不当,应改为“不仅并未因为现代浪潮的冲击而沉没,而且愈发显示出反哺个人、软化社会的强大魅力。”)

5.C

6.A(B项“扫除而迎”一般用于自己迎接客人的用语,不能用于别人;C项“海涵”多用为请人原谅之辞;D项“姑妄言之“意思是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道理,一般用于自己发表见解时的客气用话,不能用于别人。)

7.C(A应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应为“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D应为英国作家。)

8.A

9.D(ABC三项都是被动句,D是判断句)

10.A(相:不是“丞相”的意思,而是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11.B(“形成了对比”错)

12.D(A项虽有疑问词但并不是疑问句,句中三个问号都应改为逗号;B项括号前的逗号应移到括号后;C项“雅典奥运会,香港获得1枚银牌”与“多哈亚运会,香港获得6金、12银、10铜”是两个并列的分句,为区分层次,“雅典奥运会,香港获得1枚银牌”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13.B(靡:吓退。)

14.D(A替/动词,谋划;B趁机/依靠;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表目的,来。)

15.B(“跪”貌似恭敬,实则为“以颈血溅大王”作准备。)

16.C(A原文只是说“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但并不意味着当下的语法不能指导实践;B“全面学习”不合文意,有个别值得商榷;D原文是“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

17.B(“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推理无据)

二、(共9分)

18.(每小题2分,共6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素不闻诗书之训,蹈死不顾。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9.3分,每断对一处得0.5分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20.4分

①人空,壮年外流,只剩老弱病残。

②景空,村庄萧条衰败。

③心空,乡村人精神空虚。

(答出一点给1分,二点给2分,三点给4分)

21.4分

①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很难看到小村当年的忙碌之景。②农人村妇等细节,是对难以言说的陌生感的具体描写。

③将小村进行前后对比,写出小村衰落之景。

④表达了对村庄陷落的惋惜和感伤之情。

(每点1分,共4分)

22.4分

①从手法上讲,海子的遭遇是“点”,与前文的叙述构成“点面结合”。

②内容上讲,海子的遭遇是乡村凋零的具体体现。

③从主旨上讲,海子的遭遇表现了对“空村”的忧虑。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二点即可得4分)

23.6分

①揭示了当下的农民正逐步成为异乡人,乡音、乡情、乡愁正在淡化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未来命运的关切之情。

③表达了作者对农村陷落的痛惜,对农村未来的担忧,对农村的前景的迷茫。(每小点2分,共6分)

24.60分

切入分41

审题分析

1、弄清原句原意。

第一句:人要有信仰理想追求;

第二句:我们在探索追求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第三句:我们要珍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即使身处卑微环境,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阳光,于平凡处铸就生命的伟大;

第四句: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达到新的境界;

第五句: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能忘记探索追求,要对世界充满兴趣与好奇,在科学研究中拥有一颗不断创新进取的心。

2、进行选诗句关联。

名句:可谈“人要有信仰”的话题。可从国家民族、个体生命精神、科学创新等方面来谈。

名句:可谈“身处逆境也应有积极阳光的态度,对待世界充满热情,充满希望,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话题。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 篇5

语文阅卷报告

主观题得分统计

文学类文本第8题(安丘阅卷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文选材很好,文章很有时代性,结合文本设置本题,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试卷第8题题目“小说中刘老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参考答案:

①生活贫困。茅草房年久失修,妻子有病,年年吃救济。(2分)②勤快,老实。领到牛后忙碌一天搭圈,夜夜守圈。(2分)

③见识短浅,没有主见。面对村人的讽刺和闲言碎语难以承受,不懂脱贫之道,最终把牛卖掉。(2分)(2)评分标准:

题目要求的核心词是“人物形象特点”,所以,赋分的关键词分别是“生活贫困”、“勤快,老实”(答成“憨厚”酌情给分)、“见识短浅,无主见”(答成“考虑当下,听信别人意见”酌情给分)。(答成“善良、天真、贪婪、易满足、随波逐流、急于求成”等不得分)。

(3)存在的问题:

①审题不清,题干要求的“简要分析”遗漏,如:

②要点层次不条理,概括能力差。如下面的考生答案,多次就“老实、朴实”一个要点重复归纳。

③部分学生未遵循“怎么问怎么答”的做题原则,先分析后概括人物特点,易被阅卷者忽略后丢分。

④答案不分条,阅卷者很难第一时间找准要点,易丢分:

⑤大部分考生答案中“生活穷困”这一要点未答出,这说明在做题中,考生忽略了“牛来之前”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实属可惜。(4)备考建议:

①立足读懂原文。借助文章有效信息,结合小说情节的变化,有效把握人物不同层面的性格特征,同时要理解文章主旨,明白作者意图,利于准确有效答题。

②进行有效的小说人物形象题目变式训练,明白题干要求,组织答案有针对性,层次性,表达准确全面。

③结合训练过的题目,学生反复推敲标准答案,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④答案要分条,书写要认真规范。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

(青州阅卷组)

一、原题再现

1.题目:小说以村主任“呵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2.答案:①间接表明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增强了讽刺意味,深化了主旨。②照应文章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更严谨。③戛然而止,留下悬念,引发读者思考。④表现了村主任乡村官员式的狡黠,丰富了人物形象。(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可得满分)

二、题目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好处,属于作用类题目。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结尾的特点,分别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读者等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采点分析,难度系数适中。本题的平均得分为2.92分。

三、评分标准

1.从小说主题、结构、读者和人物形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每答出一个方面2分。2.只罗列关键术语,如深化主题、丰富形象,缺乏具体内容支撑的,每项扣1分;分析内容明显错误的,扣1分。

四、存在问题

1.只答套话、术语,没有具体的内容分析。

2.要点意识不强,答案缺乏条理性。或不会分条作答,或分条作答,但多条实为同一角度的内容。

3.多数学生不会从人物角度作答,而能从人物角度作答的要么把人物指向刘老三或局长,要么说村主任虚伪、阿谀逢迎,对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准确,此点皆不得分。

4.有的答成了结尾的特点,许多学生答欧亨利式的结尾。

5.部分学生答非所问。

6.部分学生卷面书写较乱。

五、教学建议

1.多在阅读基本能力上下功夫,以提高学生理解鉴赏文本的能力为主,以组织答案的方法步骤为辅。做对题靠的是阅读能力,少失分靠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本。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加以引导。

2.做题训练时,要教会学生抓住文体特点,训练从四维角度鉴赏小说。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问啥答啥。根据赋分,分条作答,向规范要分数。

文言翻译12题(诸城、临朐阅卷组)

一、评分细则

1.“诸子”翻译成“几个儿子”“诸位儿子”“各位儿子”都对。“并弱”,“并”和 “弱”都要翻译出来,只翻译一个不得分; “弱”翻译成“年幼”“幼弱”“弱小”都算对。“不令”翻译成“不贤能”“不好”都行。“属意”翻译成“继承帝位”“继承大统”都对。

2.“莳”翻译成“种植”“栽种”。“置”翻译成“栽好后”“放在一边”都对。“天者全”翻译成“天性保全”“天性齐全”“天性保留得很好”都对。“性”,翻译成“习性”“本性”都对。“得”翻译成“实现”“具备”“表现出来”都对。

3.关键词语翻译正确,但全句意思有明显理解错误,则有该关键词的句子不得分。

二、平均分

1.得分点一:1.88分(满分5分)2.得分点二:2.17分(满分5分)

三、存在的问题

1.不能根据文意进行理解,基本的推断能力不足。如“诸子”理解为“诸侯”

又如“属意与攸”翻译成“想让司马攸做太子”,不知根据“武帝晚年”、“恐其为嗣”等翻译成“继位”。

2.不能根据所学灵活变通。如“令”,学生学过“令尊”“令郎”等,但不知“令”的含义。

3.所学知识的扎实程度不足。如“莳”“置”的翻译。

四、教学策略应对。

1.文言知识要扎实掌握。不能因为新高考不直接考查实词、虚词就放松要求。本学期时间极为紧张,所学内容巩固时间不足,建议假期对重点篇目回顾复习。

2.平时知识讲解要到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本次考试中“令”的意思,应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其含义,学生只知 “令郎”是对人儿子的尊称,却不知“尊”从何来。

3.知识迁移能力要强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语段、语境进行合理推断、理解。要进行多维思考,选取最合理的一种。不要单项思维。

诗歌鉴赏第14题(高密阅卷组)

1、审题不清。

①分析情感,很多学生分析了表现手法及技巧,喧宾夺主。

②分析末四句情感,很多学生却回答了前四句旅途艰难、环境艰苦的问题。

2、内容理解不透

①诗歌中“闻道泰阶平”,仅关注了注释中“天下太平”的解释,但并未与诗歌本句内容发生联系,没有理解出天下太平得来的原因,因而大部分考生都未答出情感的第二点“实行德政”。

②不从文本出发,根据自己对作者的了解牵强附会,得出诸如“怀才不遇”之类的理解。3.答题不够规范

①书写潦草,不分点不分条 ②要点重复,语言啰嗦 建议:

1、继续加强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在书写、分条、确定得分点上加强训练。

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利用自己能看懂的字句充分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审读题干,审出答题思路;注意思考注释与原文的联系,挖掘有效信息。

名句默写15题

(昌邑①阅卷组)

一、阅卷标准

本题共有3个小题6分,每小题考查2句,每句1分,错一个字则该句不得分;此外,答题的顺序不对也不得分。

二、阅读情况

本题有近一半的学生得了满分6分,得4、5分的也不少,少数学生得2、3分。

1.第(1)小题考查的是《氓》,不在新课标范围之内,因而无论学生写上没有、写的对错,都得2分。

2.第(2)小题考查的是陆游的《书愤》,其中表明自己大志落空、人已苍老的两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错点主要在以下几个字:“衰鬓”写成“双鬓”“蓑鬓”,“已”写成“以”“己”。

有个别学生没写上,或是写成其他篇目里的句子。

3.第(3)小题考查的是《论语》中的句子,子夏认为只要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德就在其中了。

出错点主要在以下几个字:“志”写成“智”“之”,“问”写成“闻”,“近”写成“进”。

有不少学生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写在一个空里,这样是不得分的。

三、教学建议

学生名句默写之所以失分,主要是背诵不扎实,不理解文本,个别学生会出现笔下误。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读写能力,尤其是理解领悟能力。平时学生背诵时,必须是循环式向前滚动的,不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而老师在检查时需采 8

取多样化形式,诸如集体背诵、个别检查,口头检查,尤其是注重书面落实。老师在检查时,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让他们回答,而不应是一味地让其背诵文本。无论怎样,关键还是学生的识记书写水平。

传统文化16题(昌邑②阅卷组)

1.阅卷标准:第一空必须答出“理性”“客观”或“公正”判断,只答“对事物的判断、评价”不得分;第二空,除了齐家,家庭和谐也可;第三空,答社会风气、百姓言行、百姓好恶都行;第四空,答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统治天下、执政都可以。

2.答题情况:第一空基本不得分,缺少理性、客观等关键词;第二跟第四空得分率高,第四空仅次于第二空;第三空错误答案集中在下属的行为、百姓(生活)的好坏。

3.教学建议:传统文化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在让学生自读、自学的基础上,要对重点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要服务于考试,更要重视它的现实教育意义。

语言运用20题(市区①阅卷组)

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简明、连贯。第一空和第三空失分多;第二空答得好,基本不失分。平均分4分。

2.评分标准

第一个空按照“宜宽不宜严”的原则,第一个空只要学生写出“很多节气大小相对或有联系”的意思即可得分。该题整体得分情况,满分很少,1分、0分居多。

(1)写成节气是反义词,节气是分大小的则不得分。如“有多对反义词,每个节气都是有大小之分的,有些节气是有与之相反的另一个节气、节气分为一大一小”等不给分。

(2)若没有出现“很多节气、不少节气、有一些”等表示范围的词,而是写成“都、所有”等扣一分。如“都有大小的两个节气相对、节气都有大小相对、每个小节气都有对应的大节气”等。

(3)只出现“对应、关联、相对”而没有“大小”等字眼扣一分,反之亦然。如“很多节气的名称是相对应的、许多节气的名称是有关联的,很多节气是以小和大命名的、很多节气都是以小大开头的、很多节气有大字和小字”等。

(4)若写成“节气之间是递进关系,节气是由小到大演变,节气之间是有一些规律的”等不得分。

第二个空,本题满分很多,问题主要是学生没有注意上下文的衔接,答成“应在大满节气之前”。不得分。

第三个空,该题整体得分情况,满分很少,1分、0分居多。问题主要是学生没注意前后文的因果关系,前文是问“可是小满之后是芒种,并没有大满这个节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所以后面要填写的内容应该是“节气中只有小满而没有大满。”而很多同学答成了“用芒种代替了大满,小满后的大满便改为了芒种,基于传统文化的考虑就把大满删除了”等,这样不得分。

3.存在问题

(1)抓不住材料的中心话题,理不清上下文句的关系。(2)个别学生不明白什么是“简明”“连贯”,导致无处下手。4.教学建议

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实际考的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具体推导时,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此外,还需注意补写语句的位置。

第三,要进行针对性训练,巩固基础,提升能力。

语言运用21题(市区②阅卷组)

试卷21题是名著阅读题,考点涉及“整本书阅读”——《雷雨》《巴黎圣母院》,二选一答题。通过阅卷,发现学生的答题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问题一,人物身份混乱导致人物关系混乱。如误把周萍混淆成侍萍或四凤,误把鲁大海混淆成周朴园或鲁贵,更有甚者,通过人名来猜测人物性别,不知所云,乱答一通,“周繁漪”之类的称谓屡见不鲜。

问题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阅读不深入甚至根本没有进行阅读。

问题二,审题不明确。选择多个人物同时分析,更有甚者,选择备选人物之外的人物进行分析。人物名字的误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审题不仔细问题。

问题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的审题意识不强,粗粗浏览,匆忙做题。

问题三,答题语言不准确。最突出的问题是答案基本是抒情性语言却不涉及情节,语言很美,内容没有。其次,学生的书面语表达掺杂了过多的网络用语,表达不清,如“女主”等流行语的使用。

问题背后反映出的是学生的表达存在问题,甚至没经过阅读不知道情节。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1.将阅读进行到底,落实到位,引导学生会阅读。

2.加强学生的审题训练,提升审题意识,细审题。3.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语言表达的训练,精表达。

作文阅卷报告

(昌乐、寿光、市区③阅卷组)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60分)

①“给”,意蕴丰富。有一种“给”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一种“给”是“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有一种“给”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有一种“给”是“呼尔而与之”……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鲁迅《拿来主义》)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一、审题立意

作文题目以“给”为主题,由两则材料组成。材料①引用名句阐述“给”的意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侧重“给”的内涵,是一种“奉献”,一种“付出”;“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侧重对“给”的回报,即如何对待他人的“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侧重“给”的方式,“呼尔而与之”侧重“给”的态度。所有材料都可从怎样“给”这一角度立意。学生抓住其中任何一个角度立意即符合题意。

材料②阐述的是“给”的度,可以确立“给也要适可而止”“给亦有度”等观点;如学生抓取材料中的“取得”一词,从“给予与取得”角度立意,也可。

二、评分基本要求

1.本次作文基准分为45分。

2.本次作文大的论述范围是“给”,确立的观点一定在这一大范围之内,这是一基本原则与前提;如脱离该论述范围,只抽取一个概念进行阐释,如不谈“给”而通篇只谈“奉献”等,建议不超过45分。

3.一类卷:60--53分;比例:10—15% 内容:①在“给”的论述范围之内,能够综合立意,能够结合一定的生活实际问题展开分析论述,角度清晰,观点明确。

②有辩证性思考,有辩证的内容,有条理有层次的讲道理,结构清晰。③充实,能逐层深入或平行两层以上,有深度梯度的展开论述。

形式:文体特征鲜明规范,议论文不能大篇幅论据排列,行文流畅有文采。

3.本次作文不限文体,如写记叙文、散文,只要中心明确,扣紧材料主题,请合理按等

级评分。

4.只写标题,给2分;字数不足: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的,25分左右;200字以下的,15分以下。

三、作文存在主要问题

⒈审题不准,没有把握材料核心论题。本次作文大的论述范围是“给”,确立的观点一定在这一大范围之内,这是一基本原则与前提;有的作文脱离该论述范围,只抽取一个概念进行阐释,如不谈“给”而通篇只谈“奉献”等。

学生对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理解没有问题,从“给予、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不是索取”角度立意,但是对“投之以木桃”的理解,四分之三的学生理解成陶行知的话语,所以,行文中强调了“投”而忽视了“报”。

对《拿来主义》的这段话的理解的偏差,没有读懂鲁迅先生对尼采“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否定意味,所以立意时,还是强调了“奉献”。只有极少量的同学论述了不但要“给予”,还要“索取”“回报”。只是给予,会让对方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接受来自对方的援助而不懂得回报感恩,例如父母之于子女等。

⒉文体特点不明确。在议论中有大段的叙例,语言不简洁,缺少必要的论证分析。⒊议论文有部分同学不能深入分析,形不成纵深分析议论,采用并列式只在一个层面絮叨。

⒋思辨性分析意识不强。

⒌书写杂乱,不注意卷面。标点使用英式标点。

四、教学建议

⒈强化文体意识。论述类、叙述类、散文类要有一定的区别。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 篇6

Ⅰ.单词辨音(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从A、B、C、D中找出其划线部分与所给单词的划线部分读音相同的选项。

1. oceanA. pleasantB. pleasureC. pressureD. professor

2. existA. excellentB. example

C. expression D. explain

3. courageA. shoulderB. pronounce

C. southernD. anxious

4. thusA. arothmeticB. thread

C. mathematicsD. mouths

5. magazineA. seizeB. realC. medicine D. build

Ⅱ.语法和词汇知识(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 I’d appreciate ____ if you could lend me a hand with my homework.

A. soB. itC. thatD. you

2. Mary is a top student in the class. You cannot speak ____ highly of

her.

A. veryB. wellC. muchD. too

3. ——Would you care for tea or coffee?

——Neither, ____. I’ve just had some tea.

A. thank youB. of course, please

C. yesD. no, please

4. His father ____ a soldier in World War Ⅱ, didn’t he?

A. wasB. would beC. must beD. used to be

5. He made a mistake, but then he corrected the situation ____ it got

worse.

A. untilB. whenC. beforeD. as

6. He is such a great scientist ____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show

respect for.

A. thatB. asC. soD. who

7. I hate ____ when someone calls me up in the middle of night.

A. oneB. thatC. itD. which

8. ____ either of your parents come to see you in the last two weeks?

A. HasB. HaveC. HadD. Will

9. You can’t imagine that rats eat 40 to 50 times ____.

A. in weightB. by weightC. of weightD. their weight

10. Jane had a high fever. Tom felt ____ his duty to look after her.

A. thatB. itC. thisD. /

11. The kidnapper threatened ____ his only son if Tom didn’t manage to

send him one million dollars in a week.

A. to killB. killing

C. and killedD. to have killed

12. It was midnight ____ I finished ____ the book.

A. when, to readB. that, reading

C. at which, readingD. when, reading

13. We reached the seaside at 6, ____ the sun began to set.

A. whereB. whenC. tillD. from which

14. ——What’s wrong with the man?

——____ from school for nothing has made him mad.

A. His son is absentB. His son being absent

C. His son’s being absentD. His son’s being absence

15. The boy was caught ____ in the examination room and he was later

punished for doing so.

A. cheatB. cheatedC. cheatingD. to cheat

Ⅲ.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Mr. Gray travelled a lot on business. He sold machines of different kinds to farmers.

He had a big car, and usually __1__ driving it long distances, but he was quite satisfied to go by __2__ sometimes too, especially when the __3__ was bad.He was a little afraid of driving in rain or snow, and it was __4__ tiring to sit comfortably in a train and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without being worried about how __5__ was going to get to the next place.

One of Mr. Gray’s problems was often __6__ to stay when he reached some small place in the country. He did not __7__ great comfort and wonderful food, but he found it annoying(使恼火) when he was given a cold room, and there was no hot water or food after a long and __8__ day.

Late __9__ winter evening, Mr. Gray arrived at a small railway station. The __10__ by train that day had not been at all interesting, and Mr. Gray was cold and tired and __11__. He was looking forward to a simple __12__ satisfying meal by a brightly burning fire. And then a hot bath and comfortable bed.

__13__ he was walking to the taxi rank, he said to a local man who was also __14__ there. “As this is my first visit to this __15__ of the country and I was in too much of a hurry to __16__ about hotels before I left home, I would very much like to know __17__ you have here.”

The local man answered, “We have __18__.”

“And which would you __19__ me to go to?” Mr. Gray asked him.

The local man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then answered, “Well, it’s like this: Whichever one you go to, you’ll be __20__ you didn’t go to the other.”

1. A. consideredB. practisedC. imaginedD. enjoyed

2. A. trainB. carC. himselfD. plane

3. A. businessB. conditionC. roadD. weather

4. A. leastB. mostC. lessD. more

5. A. ifB. oneC. thatD. she

6. A. whereB. howC. whatD. when

7. A. knowB. needC. expectD. like

8. A. comfortableB. tiringC. niceD. special

9. A. thatB. oneC. theD. a

10. A. journeyB. experienceC. travelD. distance

11. A. unhappyB. sleepyC. angryD. hungry

12. A. butB. andC. orD. however

13. A. UntilB. AfterC. BeforeD. While

14. A. walkingB. looking onC. waitingD. visiting

15. A. townB. stationC. landD. part

16. A. talkB. thinkC. moveD. find out

17. A. whatB. which oneC. how manyD. how

18. A. threeB. oneC. noneD. two

19. A. wantB. allowC. adviseD. expect

20.A. sorryB. satisfiedC. amusedD. comfortable

Ⅳ.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A)

A good teacher is many things to many people. In my own experience, the people I respect the most and think about the most are the teachers who demanded(要求) the most discipline(纪律) from their students.

I miss one teacher in particular that I had in high school. I think she was a good teacher because she was a very strict person. I remember very vividly (清晰地) a sign over her classroom door. It was a simple sign that said, “Laboratory—in this room the first five letters of the word was emphasized(强调), not the last seven.” In other words, I guess, labor for her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oratory, which means making speeches.

She prepared her work very carefully and demanded us to do the same. We got lots of homework from her. Once she had broken her arm, and everybody in the class thought that maybe the homework load would be reduced, but it continued just the same. She checked our work by stamping her name at the bottom of the papers to show that she had read them.

I think sometimes teachers who demand the most are liked the least. But as time goes by, this discipline really seems to benefit(有益于) the student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onsidered a good teacher by the writer?

____.

A. A patient teacherB. An honest teacher

上一篇:新学期教导主任演讲稿下一篇:家风润我行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