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整合解析——以重庆市江北区户籍制度改革为例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中国农村农民养老保险现状

由于体制性原因,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农村养老保险1992年才建立起来, 当时保障范围相当狭小, 保障水平也不高。但是近五年来,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 农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连年提高。

二、中国失地农民现状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由二元结构向一元化转型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农民市民化是其实质。城市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新时期新区土地征用环境下, 在许多城市的周围。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征用为其他各种商业用地或公益性用地, 使得农民从有土地的农民, 变成了一个“不纯粹的农民”——失地农民, 这样一个特殊的称谓后面, 意味着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业, 由于受年龄、文化、技能等条件的限制, 很难实现再就业, 而是立即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群体。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财产, 但现行的征地地补偿方法并不能把它当财产来看待, 这就是最大的矛盾。农民们希望用更多的机制来解决。

三、重庆市江北区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

重庆市江北区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综合配套、有偿自愿, 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

(一) 分阶段推进

鉴于户籍制度改革涉及面广, 推进难度大, 有必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分阶段予以推进。江北区户籍制度改革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0年至2011年, 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转为城镇居民, 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 力争新增城镇居民14万人, 全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70.5%上升到91.5%。二是2012年至2015年, 逐步建立转户居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弹性退出机制, 确保农民进城落户后同等享有城镇居民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力争平均每年转移1.5万人, 到2015年底, 全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力争达100%。

(二) 分群体实施

江北区户籍制度改革主要解决好三类重点群体的户籍问题。

第一类是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 约13.45万人, 主要包括了3个群体。一是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 现在江北区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约11.25万名;二是目前和未来2年内新增加的农村籍的大中专学生共约2.19万人;三是农村退役士兵, 未来2年全区将新增农村退役士兵100名。

第二类是历史遗留问题, 约1800人, 由3个群体组成。一是1982年以来, 全区共有已用地未转非人员900人;二是城中村未转非人员300人;三是农村集中供养五保对象600人。

第三类是该区的农村籍居民, 约6.2万人, 主要通过开发建设征地农转非转为城镇居民, 同时按自愿有偿的原则, 对全区两江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外的农村居民, 有计划、分年度转为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转户后, 要脱掉“三件衣服”, 即:宅基地、林权、承包地, 穿上城市户口拥有的“五件衣服”, 也就是享受城镇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政策, 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真正体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作为其中的“一件衣服”社会保障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重庆市江北区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解析

(一) 转户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2010年8月1日以后,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人员中, 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 (以下简称“转户人员”) , 在城镇用人单位工作的, 由用人单位为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无用人单位的, 可从转户之月起, 在户籍所在地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其参保登记及缴费按我市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成户转为城镇居民并退出宅基地的转户人员, 还可从领取宅基地退出补偿费之月起, 自愿选择参加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参加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 以领取补偿费之月为时点, 分为三类人员:

(1) 老龄人员; (2) “4050”人员”; (3) 中青年人员。

(二) 各类建设已用地失地农民应转未转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1. 明确范围

1982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各类建设已用地失地农民应转未转人员和1982年1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期间已完工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失地农村移民未作调地并安置居住在城 (集) 镇的人员中, 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 (以下简称“征 (占) 地人员”) , 在完善征地审批及农转非手续后, 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重庆市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原征地人员办法”) 规定, 自愿申请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2. 资金渠道

(1) 已批准征地和农转非在实施中未落实转非的人员、高速公路和铁路应转未转人员、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失地移民参保费用中政府补贴部分按市级财政承担85%、区县 (自治县) 财政承担15%分担。

(2) 高等级公路已用地未转非、区县 (自治县) 政府性项目未批先用、区县 (自治县) 政府性项目以外的其他用地未批先用的失地农民参保费用中政府补贴部分由区县 (自治县) 财政全额承担。

退地人员完清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后, 社会保障服务所按规定为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有关手续, 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档案;同时将参保人员的有关资料发放给退地人员本人。

五、关于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问题的社会整合方案

基于系统整合的分析视角, 基于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实际背景, 在有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问题的解决上, 应以被征地农民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为杠杆, 建立起一个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问题的社会整合模式:

第一, 以被征地农民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为杠杆, 体现政府规划生活和发展目标的功能。比如以社会保险为杠杆, 促进被征地农民参与就业培训计划、支持被征地农转非家庭的孩子上学计划。

第二, 增强社会慈善意识,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化养老事业, 改变过去主要靠国家和集体投入这种单一的投资渠道,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 自我养老为补充的养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格局。

第三, 大力发展农村卫生服务, 把老年卫生服务列为农村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 纳入农村发展规划。

第四,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政府政策性的保险制度的运行应主动放宽政策, 优化政策加大举措, 积极吸引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广大农民投保, 让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港湾。

第五, 可借鉴巴西、印度等国的失地农民或乡村共同体集体维权和自力发展的有益方面, 倡导建立各种专业性的被征地农民互助协会, 形成有利于社会团结和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通过情感凝聚、信息互通、自生发展, 恢复和发展因征地有所毁损的社会资本。

摘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 在我国农村尤其是城郊的相当部分农民, 土地被征用, 他们失去了长期以来为他们提供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的土地。如何解决农民失地后的养老问题, 就成为摆在了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当前,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即将全面展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重庆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意见和文件规定, 以重庆市江北区户籍制度改革为例, 依据本人多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梳理, 就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制定的相关政策进行解析, 针对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关政策规定作出分析, 对失地人员的养老问题提出整合方案。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农转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试行) 》 (渝办发〔2010〕202号, 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2] 戴卫东.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 2007 (1)

[3] 《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 (渝劳社发〔2008〕16号)

[4]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5] 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众信息网 (http://www.cqhrss.gov.cn/)

上一篇: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下一篇:大阅读——学生全面发展的营养品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