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座谈会讲话

2022-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三八妇女节座谈会讲话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参加的大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有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咨询委员或首席专家、国家高端智库代表,还有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首先,我向大家,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我在这些会议上作了讲话。召开这些会议,目的是听听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起分析形势、沟通思想、凝聚共识、谋划未来。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刚才,几位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胡锦涛同志说:“应对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在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西方历史看,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思想学说。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他们中很多人是文艺巨匠,但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产生了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潘恩、杰弗逊、汉密尔顿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马克思主义则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可以说,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20世纪以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缓和社会矛盾、修补制度弊端,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包括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自那以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转向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第二个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该书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作者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值得深思。

第三个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要把握住以下3个主要方面。

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3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写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汉密尔顿等人著的《联邦党人文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西蒙·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等著作,过去我都翻阅过,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总之,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据统计,全国本科院校几乎都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文科生也占了在校学生很大比例。这些学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军,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经过努力,我们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大家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

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要给予支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要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国家社科基金作用,把财政拨款和专项资助结合起来,把普遍性经费资助和竞争性经费资助结合起来,把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结合起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

第四个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要统筹国家层面研究和地方层面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2015年11月,我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第一批高端智库已经建立并运行起来。我在那次会议上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同时,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我们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宣传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军队院校等要共同努力,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不要觉得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自己都能讲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学问。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经常给他们出题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有的同志比较激烈地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希望大家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转自2016年5月19日《光明日报》)

作者:习近平

第2篇:在全省高校书记校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之际,我们在呈贡高校新区召开全省高校书记校长座谈会,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回顾总结2008年以来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全面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入研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云南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而不懈努力。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强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战线肩负着深化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一是桥头堡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云南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三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新期盼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解决高等教育自身的突出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决心着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必须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主动适应桥头堡建设的需要。在桥头堡建设中,各高校要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为促进我国面向西南的全面开放,构建和谐安定的国际周边环境做出努力。要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适应环印度洋区域各国学习汉语的巨大需求,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要着力打造中国与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区域各国开展教育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基地和平台,更多地吸引这一区域留学生来滇学习,扩大来华留学规模。要适应国内对这一区域各国的研究需要,促进云南成为国内研究东南亚、环印度洋区域各国水平最高的省份,成为中国人学习这一区域各国语言最方便的省份。要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扩大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大出国留学规模,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培养一批适应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外语、法律、外交、管理等高级人才。同时,要在推进东南亚、南亚地区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中作出更大贡献。

二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产业不强是云南的软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我省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各高校要紧紧围绕我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变专业设置传统基础学科偏多且同构化现象严重的状况,加大紧缺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适合云南现代产业需要的人才。要自觉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校企、校地互动合作,以技术优势多渠道、高层次、大规模为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

三要主动适应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新形势下我省区域发展的战略。各高校要注重研究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各地推进“一圈一带六群七廊”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发挥高校的人才、科研、办学等优势,主动加强与地方的实质性合作,完善高等教育与区域联动发展的机制,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中提升整体水平。

四要主动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在满足人们的终身学习需求、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高校要面向社会积极开展高等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提供灵活便捷和个性化教育服务。高职高专院校要坚持职前与职后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并举,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继续教育。要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优势,加快建设云南开放大学,积极发展远程开放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地满足各行各业广大劳动者的持续学习需求。

(二)必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一要切实转变高等学校的发展观念。促进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内涵发展,转变人的观念是先导。在高校发展观念上,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和人人成才观,坚持育人为本,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树立差异发展、错位发展的观念,推动学校从同质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走特色化办学之路。要树立能力为重的观念,促进教学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促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创新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要深入实施“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各高校要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好建设项目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瞄准国家和我省产业发展战略的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建设,加快培养教学名师和培育教学团队。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深化评价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加强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完善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在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要提升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各高校要自觉坚持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在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以实施“2011计划”为抓手,加强高新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机制,主动加快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大学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牌。作为社会文明的载体,大学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发展和创新文化;不仅以学校积淀的文化和精神熏陶、教育学生,而且影响社会、引领国家的文化发展。在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各高校要自觉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作贡献。主动为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专业文化工作者服务,为提高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服务,为发展云南民族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服务。要加强人文社科研究,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着力提高咨政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要大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关键在教师。面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考量,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制度问题凸显,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任务。要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弘扬优良教风。要着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大师和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五要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合理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非常重要的措施是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要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同时,探索按不同高校、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的不同绩效来确定倾斜性资源投入,体现突出重点、奖优罚劣,促进高校致力于优化资源筹集与使用、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要健全引导、促进、保障提高质量的制度体系,经费投入、办学资源要更多地向教育教学倾斜,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增加实习实训机会,加强课程建设。管理精力要更多地向教育教学倾斜,要拿出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工作,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六要创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是引导高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加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健全质量标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使质量可评估、可监测、可衡量;健全评估制度,建立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改进评估方式方法,丰富评估手段,提高评估质量;健全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促进各高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必须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一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校布局,促进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各类大学并举并重。同时,形成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用好中央扶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重大政策,加强滇西边境山区各州市高校建设。要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突出发展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前沿与新兴学科专业,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促进学校合理定位。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没有特色,难成一流。目前,我省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色。要重视培育不同高校的特色。各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理清特色发展思路,确定办学定位。要在充分发挥自然赋予条件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创造、培育和扩展自身的特色,争创本类型、本层次的一流。

三要全面实施品牌战略。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在品牌。随着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市场的细分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高校之间在生源、师资、科研等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面对这种态势,塑造品牌高校将成为必然之举。品牌体现着高校良好的办学质量,昭示着学校的办学历史,代表着某种成功的文化气质,预示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各高校要充分利用人才、学科、专业等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着力打造特色高等教育品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育自己的品牌资产。要通过挖掘学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比较优势、坚守学术文化积淀、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学科专业优势、树立学术权威等,用心打造名校品牌。

四要强化政府分类管理。各级政府要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责,更多地在宏观层面和政策层面对高校进行指导和管理,对不同性质的高校要实行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避免千校一面的情况出现。要改变一些地方不考虑条件和基础,盲目追求办综合性大学、攀比升格的状况。要本着“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办法,制订相应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理性选择发展定位,促进各类型、各层次高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和水平。

(四)必须进一步激发学校的生机与活力,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一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依法治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增强内部发展动力。要通过制度设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制定大学章程,建立和完善教授委员会,保障教授充分发挥治学的作用,科学设置和管理岗位,推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高校科学发展。要打破封闭的办学体制,扩大社会合作,实行与地方和行业企业共建,形成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吸纳社会主动参与的开放办学格局。

二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要加快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政府要切实转变高等教育管理职能,逐步完善下放管理权限后的配套措施。对高校的管理要尽快实现从直接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从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强监测评估,强化绩效考核,健全问责机制,推动校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促进学校接受社会监督;从项目化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改变长期依赖项目管理的状况,增加一般性拨款、常规性拨款,扩大学校在经费使用中的自主权。放权和用好权是统一的,也是相互促进的。政府在放权的同时要与学校协商,推动学校建立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监督管理体制和制约机制,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五)必须不断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高等教育开放发展

一要以构建大学联盟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大学联盟是我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要继续推进大学联盟建设,通过建设大学联盟,实现成员学校间的教育资源相互开放,彼此共享,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使校际合作形式由“一对一”上升到“一对多”,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资源,融合各校的比较优势和核心能力,产生“1+1>2”的集群聚合效益,提升联盟所有高校整体实力。要促进大学联盟更多地侧重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合作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刻。

二要引导民间资金、社会力量参与发展高等教育。要推动高等教育向民间资金、社会力量开放。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民办教育的措施和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举办高等教育。在坚持政府公共投入为主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作用,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整合资源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连锁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要继续扩大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在桥头堡建设中重点加强与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区域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还要拓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要继续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知名高校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经验、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支持高校发挥人文交流方面的优势,对外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要积极走出去,利用高校的人才、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在海外办学的步伐。要适应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培养大批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外向型专业人才。要继续扩大除周边国家外其他国家学生来滇留学的规模,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亲华人士。

(六)必须统筹好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一要推进学校加快发展。要在保持规模稳步、适度发展的基础上,统筹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整合办学资源、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切实提高学校发展质量。

二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当前,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要求各高校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破除阻碍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形成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要强化措施确保稳定。各高校要以校园“三防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大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力度,严格校园安全管理,提高处置校园安全事故的能力,杜绝政治敏感事件、群体性事件、群死群伤案件。加强对师生的正面宣传,有效抵御和防范传教渗透活动。集中力量深入排查安全稳定隐患,把各种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安全、学校秩序和校园稳定。

二、加强组织领导,为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已经胜利闭幕,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首要政治任务。全省各高校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按照秦光荣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大会上提出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深刻认识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思路措施,为不断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切实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确保高校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要落实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党委、政府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高校、深入广大师生,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高校办实事、办好事。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统筹好各方面力量,整体提升区域内高校办学水平。教育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和完善项目资金、人事编制等保障措施,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各高校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质量,及时推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三,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保障高校的科学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办学治校能力强的领导班子。高校领导要增强工作的连续性,尊重学校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前人的有益积累,不折腾、不翻烧饼。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确定工作着力点;增强工作的创造性,不拘泥于老思路、老办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注重统筹协调,找准工作结合点,凝聚力量、集成资源,提高工作的整体效应。要提高战略谋划和管理能力,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掌握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分析和把握高校特点,加强对学校改革发展的谋划设计。要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提高制度设计质量,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体系,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第四,努力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提高高校党建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继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积极推进高校党内民主,完善党委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落实和完善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度和党代表参与学校重要工作制度。积极推行高校党务公开,不断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要深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加快廉政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目标考核。进一步纠正不正之风,继续推进治理教育乱收费和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不断加大办案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大力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独特作用。不断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头脑。积极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在青年大学生中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道德风尚。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令人振奋;展望未来,推动我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实践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不负重托、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李培

第3篇:在纪念严凤英诞辰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纪念严凤英诞辰80周年,深切缅怀这位对黄梅戏艺术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艺术家,进一步总结和弘扬她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推动黄梅戏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缅怀严凤英,汲取推动黄梅戏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力量

黄梅戏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从草台登上舞台,从民间传说成长为戏剧,从地方小戏发展成全国性大剧种,经历了极不平常的历程。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黄梅戏步履艰难,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新中国的成立,为黄梅戏艺术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在党的文艺政策的指引下,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特别是曾希圣同志的高度重视下,以严凤英、王少舫、陆洪非、金芝、时白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工作者,勤奋探索,锐意创新,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把黄梅戏推向全国、推向海外,使之成为我国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怀念严凤英这位卓越的表演艺术家,更加激发我们发展繁荣黄梅戏的壮志豪情。

严凤英是黄梅戏艺术一代宗师、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她在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先后主演了黄梅戏舞台剧70多部、电影4部,塑造了七仙女、冯素贞、织女等一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严凤英的卓越艺术成就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她主演的三部标志性剧目,使黄梅戏实现了定名、扬名、盛名的三步跨越。1952年,她主演的小戏《打猪草》赢得上海观众的喜爱和赞誉,黄梅调正式定名为黄梅戏。1955年,她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公映,加之黄梅戏唱片的发行,黄梅戏的影响遍及全国、远播海外。1959年,黄梅戏电影《女驸马》上映,严凤英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把黄梅戏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此奠定了大剧种地位。

严凤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严凤英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她对党和人民充满赤子之爱,对新社会充满感恩之心,焕发高昂创作激情,潜心探索,倾情投入,把全部智慧和才华献给了黄梅戏。她的全部奋斗实践了“德艺双馨”的要求,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们的优秀品质,概括起来,主要是:忠诚于党、追求进步的坚定信念,服务人民、献身艺术的火热情怀,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艺术品格,襟怀坦荡、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所有这些,既是严凤英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推动黄梅戏发展繁荣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纪念严凤英,就是要继承和弘扬她的崇高精神,努力实现黄梅戏艺术的新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省文艺战线特别是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黄梅戏取得长足进步,成为我省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品牌和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形象。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黄梅戏确实到了应该而且能够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当代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在蓬勃兴起。今日安徽,加速崛起的态势日益强劲,文化强省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时代在呼唤,人民在期待,包括黄梅戏在内的整个文化艺术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一定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把黄梅戏传承好、发展好,并以此作为对严凤英等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的最好纪念。

二、学习严凤英,增强推动黄梅戏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使命感

精品经典纷呈,名家大家辈出,历来是文艺繁荣兴盛的两大标志。黄梅戏之所以享誉海内外,主要在于有严凤英、王少舫等这样一批表演大家;之所以久唱不衰,也在于有《天仙配》、《女驸马》等这样一批经典剧目。近60年来,黄梅戏推出了1000多部舞台剧,拍摄了100余部(集)电视剧和10多部电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并涌现出以《红楼梦》、《徽州女人》、《雷雨》、《逆火》等一大批新的精品力作和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一大批领军人物。但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黄梅戏作品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很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需求,影响和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安徽蒸蒸日上的崛起态势。黄梅戏艺术工作者要向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真正肩负起振兴黄梅戏的重任,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和强烈的紧迫感,见贤思齐、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努力把黄梅戏艺术推上新的高峰。

一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坚持正确方向,历来是文艺工作的首要问题。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必须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在推动时代进步中实现艺术进步;都必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讴歌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艺术创造。严凤英之所以能够成为黄梅戏一代宗师、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在根本上取决于她坚定“做合格的人民演员”的信念,心里想的永远是人民群众,致力于为观众多演戏、演好戏。广大黄梅戏艺术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落实“三贴近”,唱响主旋律。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根植江淮大地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火热实践,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汲取营养,挖掘素材,激发灵感,提炼主题,努力创作深刻揭示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作品。要切实深入生活,到每一个阶层中去,到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人群中去,了解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体会他们的所爱所恨、所忧所乐,表现百姓生活,抒发百姓情感,让更多的普通人走进作品,塑造更多鲜活生动、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艺术形象。要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放歌,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握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把舞台搭建到基层、搭建在群众中间,努力奉献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品佳作。人民群众是文艺表现和服务的主体,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和评判,提高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水平和能力。

二要始终致力于艺术创新发展。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文艺的生机和活力所在。在继承中前进,在借鉴中发展,在创新中超越,是贯穿黄梅戏艺术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当年,严凤英师从十几位戏曲大家,博取近十种传统戏剧以及民歌、话剧、西洋声乐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黄梅戏的表演艺术。今天,推进黄梅戏艺术大发展大繁荣,更需要创新。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遵循黄梅戏艺术创作基本规律,尊重老一辈艺术家的创造和实践,改革不变向、出新不变味,在保持黄梅戏艺术基本要素、本体特征和独特韵味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要很好地把握和发挥黄梅戏包容量大、可塑性强的优势,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广泛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有益营养;同时,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勇于超越的锐气,更加注重原创、首创和独创,不断丰富黄梅戏艺术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努力使黄梅戏艺术的各要素都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观众的需求,增强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充分认识现代科技发展的深刻影响,在着力创新黄梅戏艺术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的同时,推进传播手段和业态的创新。当年,《天仙配》、《女驸马》等就是借助电影这一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实现了更加快捷、更大范围的传播。要积极探索黄梅戏艺术与科技特别是新兴媒体的融合、与新兴文化业态的结合,使黄梅戏艺术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搭上文化建设的快车,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要始终把德艺双馨作为人生追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文艺工作者首先必须塑造自己的灵魂,关键是要打牢塑造灵魂的功底。严凤英在艺术舞台上有声有色,在人生舞台上有品有格,本本色色做人,兢兢业业从艺,堪称德艺双馨的楷模。黄梅戏艺术工作者都应该像严凤英那样,自觉加强道德和艺术修养,实现立言、立行、立德的有机统一。要保持崇高的理想与追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奋斗目标与民族复兴、国家昌盛、安徽崛起、人民福祉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做到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忧同乐、与时代同行同进。要弘扬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养成高远、敬业、奉献的思想境界,在诱惑面前多一分定力,在名利面前多一分清醒,在艺术和事业上多一分执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心无旁骛、潜心创作,防止和避免心态浮躁、思想浮浅、作品浮肿的现象。要把黄梅戏作为终生的追求,秉持高度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以“面壁十年图破壁”的韧劲和“人生难得几回搏”的拼劲,学习学习再学习,苦练苦练再苦练,不断积累丰厚学养、更新知识结构,打牢艺术功底、实现厚积薄发,攀登艺术和人生的高峰。

三、纪念严凤英,谱写黄梅戏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篇章

时代蕴育和造就了文艺,文艺标志和纪录着时代。严凤英的成长和成就决不是孤立现象,既依靠她个人的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也依赖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黄梅戏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样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个方面合力共为。要把黄梅戏艺术发展繁荣作为系统工程,重点围绕出精品经典、出名家大家,从组织领导到政策措施,从繁荣创作到市场开拓,从培养人才到优化生态,全方位、大力度推进,巩固和提升黄梅戏艺术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要进一步营造黄梅戏艺术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黄梅戏是安徽标志性的文化品牌,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奇葩。繁荣发展黄梅戏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目标,是当代安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和改善领导,研究制定黄梅戏繁荣发展整体规划和近期目标,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精心组织实施。要充分发挥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的主体作用,真心诚意交朋友,尽心竭力解难题,让他们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搞创作,放开胆子、放开手脚干事业。文联、剧协和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要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作用,更多地组织黄梅戏艺术工作者开展创作生产、项目攻关、对外交流等活动,更好地为黄梅戏艺术工作者采风体验、学习培训、作品转化等方面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和文艺评论力度,新闻媒体要多开设精品专栏专题、多策划精彩主题活动,大力推进黄梅戏剧目上荧屏、进网络,让优秀黄梅戏作品传播有平台、宣传有阵地,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要坚持专业与业余、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面向基层,重心下移,让黄梅戏艺术活跃在城乡各地,特别是要让年轻观众了解黄梅戏、亲近黄梅戏,巩固和发展黄梅戏的群众基础。

二要大力推进演艺业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始终是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黄梅戏繁荣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包括省黄梅戏剧院在内,一批演艺院团顺利转企改制,积累了新鲜经验,焕发了生机和活力。要把黄梅戏院团改革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面上展开,向纵深推进。该转制的一定要转制,已经转制的要切实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合格市场主体。保留事业性质的院团,也要实行企业化管理,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要深化院团内部改革,重点是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艺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机制,真正把对黄梅戏有感情、有造诣、有贡献的人才吸引到黄梅戏艺术事业上来。要健全完善创作生产机制,采用市场运营项目制、投资主体股份制、创作人员委约制、主要演员签约制等方式,使黄梅戏艺术创作生产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和演艺业发展规律。要注重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对民营院团的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民资、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演艺院团改革,支持院团采取文企共建、项目合作等方式,繁荣黄梅戏创作生产。

三要加快实施精品战略和人才战略。黄梅戏艺术要有新突破新跨越,中心任务就是要打造精品经典、培育名家大家。要把繁荣创作作为重要抓手,精心选题,强力攻关,优质资源要向精品创作集聚,优势力量要向精品生产集中,精心打磨、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不断推出“三性”统一、“双效”俱佳,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要切实用好用活黄梅戏精品生产和“五个一工程”、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专项资金,更为有力地引导和推动黄梅戏精品创作生产。要处理好精品与大众化的关系,积极推动黄梅戏艺术精品大众化,创作生产更多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市场上适销对路的精品剧目。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发挥评优评奖的导向作用,防止和克服只面向评委而不面向观众的弊端,建立起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评奖机制。人才是兴戏之本,一定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为龙头,以造就领军人物、培养拔尖人才为重点,以重要剧目、重要活动和重大工程为载体,着力培养一批德艺双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名编剧、名作曲、名导演、名演员,培养一批创意策划、营销传播、中介经纪、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黄梅戏人才队伍。要格外重视培养青年人才,抓好戏曲院校的系统和专业教育,并注重发挥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多为他们创造锤炼本领的条件和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好苗子健康成长。要大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文艺生态,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促进不同专业和不同风格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要根据戏曲艺术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名家担纲”、“名角领衔”等机制,提倡相互尊重,推动精诚合作,着力打造一支创新型、和谐型的精英团队,发挥其推动黄梅戏繁荣发展的中坚作用。

同志们、朋友们,黄梅戏艺术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无比怀念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更为期待繁花似锦的明天。让我们团结在加速安徽崛起、建设文化强省的旗帜下,把黄梅戏艺术不断推向前进,黄梅戏大发展大繁荣的高潮一定会早日到来!

第4篇:三八妇女节座谈会讲话

文章标题:三八妇女节座谈会讲话

各位女同胞们:

下午好!在阳春三月,一个春光灿烂的午后,我们欢聚在一起庆祝自己的节日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这个时代值得骄傲和赞美的事。

提到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她是为了纪念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争取和平民主,妇女解放而斗争的。虽然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人都只是简单的

认为,这是一个国家法定假日,是单位发奖品或者奖金的节日。但如果我们了解了三八妇女节真正的来历,还记得历史上的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中国古代的黄道婆、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居里夫人、中国第一个女博士徐功巧、十九世纪英国女诗人勃朗夫人、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当代的冰心、为新中国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杨开慧、刘胡兰、有身患疾病发奋学习的“当代保尔”张海迪。就会真正理解三八妇女节不仅仅是个节日,她更有深刻的内涵,她代表了一种坚韧不拔、自信自强的精神,一种为世界女性自身争取平等地位的责任。只要认识到这些,我们就能真正体会今天的三八妇女节的真正内涵,今天公司为所有女性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真正意义。

今天的女性能够获得如此的重视,乃至在某些方面连男性都“妒忌”有余。正说明只要社会机制是健全的,-http:///女性的付出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平等的地位。只要人们观念真正转变了,与时俱进了,妇女在各行各业的贡献就会得到相应的认可。决策失误总是由认识失误造成的。所以我们的关键是要正确认是自己。任何事业的成功之路,都由认识自己开始的。正如今天座谈会的主题“自信、自强、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要做到超越自我,首先就要正确认是自我。我们不能轻视自己甚至把自己当作弱视群体,封闭自己,逃避责任。

在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长处。女性不仅仅是温柔的,更有柔韧的一面。柔而不弱,韧的自强才是女性真正的特点。能力没有性别之分,行业也没有性别之分,我们今天坐在这里的每一位女性都是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既能上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的新时代女性,更应该在自身的岗位上发挥优点,为企业的减亏增效、未来的发展壮大贡献自身的力量。

《三八妇女节座谈会讲话》来源于,欢迎阅读三八妇女节座谈会讲话。

第5篇:三八妇女节座谈会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妇女姐妹们,大家好.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残雪消融,东风拂面。推开了女人花般的笑奤,自强不息,真诚奉献道出了新时代女性奋进的宣言,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以劳动妇女争取自由,争取平等的开端,己走过了百年的历程。高举自尊,自信,自力,自強的伟大旗帜,使广大妇女在家庭,在社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永攀高峰。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总结过去,传递春天般的祝福;祝愿明天更美好。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创业中,一展才华,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拥抱明天,把握今天,让世界为我们骄傲,为女性喝彩。今天我们庆祝我们自己的节日,在此我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广大妇女,并通过你们向全村广大妇女致以节日的问侯,祝你们身体健康;青春永驻。

我们今天的活动得到了双委斑子的高度重视。拿出大量资金,为我们妇女举行了如此隆重的庆祝活动。为我们的活动开辟了绿色通道,在此我代表广大妇女向双委斑子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对妇女工作的支持。

今天的活动得到了上级妇联组织及计划生育,工会部门领导的支持,她们在百忙工作中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在此我代表广大妇女向她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借此机会我向广大妇女姐妹在过去以往对我本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一并表示感谢。谢谢你们。

回顾过去,我们妇女工作在双委斑子和上级妇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规范服务意识,加強技能培训,推进妇女工作的不断深化。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开展学科学,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活动。大多数妇女都能掌握1一2门科学技术。她们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搭建平台,使广大妇女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涌现出一大批种殖大户,养殖大户。文明家庭,平安家庭。使全村精神文明风貌日新月异;好婆婆,好媳妇,邻里和睦,好的社会风气向春风拂面,蒸蒸日上。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文明礼貌,遍地开花。

社会有我们妇女才如此亮丽。我们妇女在家庭即是婆婆,又是母亲,是儿媳,又是妻子,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广大妇女抓孕期,早期教育,重视子女教育,本着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贫困的理念,为社会培养栋梁之财。

广大妇女热爱家庭,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我们村的计划生肓工作几年来处于低生育,低发展,自然增长处于平稳状态。<莲~山>大多数育令妇女终身只要一个孩,领取了独生子女光荣证,打破了以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几年来沒出现超生,抢生现象,计划生育政策达到了家喻户晓,群众的满率,知晓率,达到百分之百。

总之一年来妇女工作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溥弱环节,有待今后加強。

浓浓的春意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XX年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开拓进取的一年。我们妇女工作要继续围绕党的中心开展工作,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使广大妇女懂法,守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莲~山>继续开展双学双比活动。为妇女搭建科学致富信息平台,脚踏实地维护妇女权益,发挥半边天作用。我们要做;相聚是一团火,分散是满天星的理念,为明天更美好做贡献、

伴随着XX年的和煦春风,在这阳光明睸的日子里,在这美好的时刻,我们为广大妇女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我们自己的节日里让我们用优美的歌声抒发我们心中的情怀。

今天的活动内容有【演唱,踩气球,吃苹果,喝啤酒,投兰球,切土豆丝。吊瓶,套圈,拔河,五人足,打扑克,编织]

第6篇:三八妇女节座谈会讲话稿

三八座谈会讲话稿

姐妹们,上午好!

今天,我们满怀喜悦,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神圣的节日。值此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及全体男同胞,向全体女同胞们表示衷心的问候,致以节日的祝贺!祝愿妇女姐妹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健康美丽!

女同胞们,因为共同的事业,我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因为共同的理想,我们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因为共同的追求,我们汗撒职教、谱写华章。全体女同胞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巾帼壮歌,展现了别样风采,无愧于“半边天”的称号。借此机会,我向大家道一声:谢谢!

你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呵护着家庭的幸福和美满;在家在家尊老爱幼,相夫教子,做一个好媳妇、好女儿、好母亲,把自己的辛苦和爱心献给了家人。在学校你们把自己的勤奋和智慧献给了学校和学生,做一个好老师、好同事、好师长。学校因你们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家庭因你们充满了温馨和甜蜜。

我校女士们在以下四方面做得很好:

一是我校的六名女班主任,你们一心扑在班级工作上,舍小家顾大家,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是新课程改革,你们争先恐后,奋勇争先,课堂教学设计,你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使课堂显出了生机,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是各级各类的优质课评选、论文比赛等,你们踊跃参赛,呕心沥血,不负众望,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四是我们的女教师用你们的特有的温柔、耐心、细心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化了一大批学生,让他们变得更理智,更乖巧。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光荣和艰巨,我想给大家提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全体女职工紧跟时代步伐,肩负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尽心竭力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做师德建设的楷模,家庭美德的模范。二是希望在工作之余,做好读书和健身两件事。博览群书,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积极参加健排舞等文体活动,提高身体素质,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最后,祝女同胞们节日快乐,笑口常开,合家幸福,事业有成,万事如意!更加美丽,更有能力,更有魅力!

第7篇:“三八”妇女节座谈会讲话稿

广大的妇女同志们:

大家好!

2012年既是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2周年。首先,我谨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参加本次座谈会的各位妇女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通过你们向全镇的广大女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向为妇女事业做出贡献的妇女同志和所有关心支持妇女事业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奋斗、争取解放的光辉节日。新中国建国以来,世界妇女解放运动波澜壮阔,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广大妇女奋发进取,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经济建设领域,广大妇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充分展示了巾帼风采,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广大妇女以诚信为本,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发展先进文化,扶危济困、奉献爱心,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广大妇女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变革,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男女平等日

1益深入人心,妇女解放事业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近年来,在我镇改革建设的进程中,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妇女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全镇的现代化建设,充分施展聪明才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都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成为推动我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妇女自身也获得了进步与发展。同时,我镇妇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妇女的工作宗旨,履行职责,开拓创新,牢牢把握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根本要求,深入开展‚四好妇代会‛、‚五好文明家庭‛、‚巾帼建功‛创建等三大主体活动,更好的团结和引领全镇妇女积极投身**镇建设,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四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为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十二五‛发展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实践证明,我镇广大妇女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坚实的桥梁和纽带。

下面,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就做好下一步的妇女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围绕大局,进一步增强做好妇女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现在,我镇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总体上很好,经济增长保持较快速度,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

改善。但是,挑战始终与机遇并存,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镇的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发展速度、要求存在着一定距离,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妇联是党领导下的重要群众组织,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镇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干部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新特点,大胆探索妇女工作新方法,以新的思路谋求妇女事业新的发展,以新的举措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

二、围绕大局,突出重点,在推进改革发展建设中实现妇联工作新跨越。

农村妇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镇各级妇女组织要继续把农村妇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大对农村妇女引导、组织、服务工作的力度,动员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协调各有关方面为农村妇女学科技、用科技、增收致富提供更好的培训服务,引导农村妇女在提高农业生产,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加强领导,夯实基础,进一步增强妇联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组织的项目合作,实施好反对家庭暴力、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等维权项目,为妇女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结合基层妇女干部培训班,组织开展维权维稳工作

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妇女干部维权维稳工作水平。同时,要大力推进和谐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乡村(社区)行‛等品牌项目的创建评选活动,深入推进家庭助廉教育,扎实做好廉政文化进家庭工作,进一步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家庭文化、乡村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

各位妇女同志们,**镇的改革发展的各项建设离不开广大妇女的参与和奋斗,加快建设富裕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也必将为广大妇女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全镇广大妇女要勇敢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在推进我镇跨越式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创造新的业绩。

最后,祝愿在座的各位妇女同志们节日快乐,家庭幸福!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谢谢大家!

第8篇:在三八妇女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们: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今天,镇党委、政府在这里隆重集会,共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我作为妇女代表,感到十分荣幸。借此机会,我向在座的各位女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并通过你们,向全镇的广大妇女同胞和妇女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奋斗、争取解放的光辉节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积极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全面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展示巾帼风采,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我镇妇女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广大女同胞巾帼不让须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广大妇女同胞还更多的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呵护着家庭的幸福和美满,在平凡的生活中,以饱满的热情,执着的追求,为社会大舞台增辉添彩,为各项事业默默奉献着。

我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 1

民服务的宗旨,身先士卒,奋发进取,不断创造新的工作业绩。

事业在发展,时代在召唤,辉煌的明天等待我们去创造。在此,我也向亲爱的妇女同胞们分享几点我的看法:

一是要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广大妇女同胞要准确把握形势,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自觉学习、善于学习、勤奋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把书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业务技术与提升道德修养结合起来,珍惜大好年华,珍惜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二是要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广大妇女同胞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理想抱负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立足自身岗位,发扬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建功立业,努力为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是要关爱家庭,奉献社会。对于广大妇女同胞来说,在工作上是“半边天”,在家庭里更是“主心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上要照顾老人,下要教育子女,更要理解丈夫,还要邻里和睦,希望广大妇女同胞能克服种种困难,工作、生活两不误。同时妇女同胞之间还要互帮互助,要把扶危济困、奉献爱心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

回望过去,我们无比自豪,瞻望未来,仍然任重道远。亲爱的朋友们,新的一年里,我们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带领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努力创造新业绩,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为开创全

镇各项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最后,祝全镇广大女同胞们节日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第9篇:在庆祝三八妇女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特别是各位女教师:

你们好!今天是妇女节,首先我代表学校党政工向女教师们表示节日的问候!代表所有男教师感谢您们平日辛勤的工作,真诚的祝你们节日愉快、永远快乐!

妇女节又称“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1857年3月8日

,美国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各国妇女为争取合理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这就是“三·八妇女节”的由来!

我校女教师为了学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工作、自强不息,取得的可喜成绩。特别是在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完小所有班主任是女教师;在县里参加优质课竞赛获奖的是女教师;第一次带领我们的舞蹈队在县里一举夺得一等奖的是女教师;在市县级报刊上发表报道方面给xx小学带来0的突破的也是女教师……,3月5日,我校女工委xxx老师和“双学双比”先进个人xxx老师受到xx镇的表彰,今天,我校工会也对“女教师素质达标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在此,我对被表彰的女教师除了表示热烈的祝贺外,更要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感谢全校女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校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大家为学校的过去和现在付出了汗水,做出了贡献,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发挥“大半边天”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发扬成绩,为学校的兴旺和发展再立新功。

一位当代作家道出了妇女和妇女节的真谛,他说:妇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只有通过她,我们才可能发挥出全部潜在力量。三八妇女节,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节日!但是当你仔细去想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很伟大的节日,一个与我们一起征服世界,一起创造历史的女性的节日,包括所有母亲,所有妻子,所有姐妹,所有的女性!是她们为我们这个世界增添了美丽,增添了温柔,增添了色彩,并与我们一起协手拥抱生活,拥抱快乐!

老师们,xx小学的女教师为xx小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xx小学的历史章章经典。作为男教师,作为你们的战友,我们没有作家优美的语言和华丽的词藻,但我们有一颗感恩的心,一腔真挚情,让我们向伟大的女性致敬!向xx小学的女教师们致敬!

谢谢!

上一篇:三年教科研工作总结下一篇:中秋节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