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部工作总结发言稿

2022-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当代年轻人的重要成长方式。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编写详细的工作总结报告,可使我们在不断的反思、吸取教训、目标优化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改进自身的工作不足之处,从而得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宝贵经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部工作总结发言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学习部工作总结发言稿

在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从9月18日正式开幕,经过两天紧张而热烈的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就要结束了。现在,我就本届学术年会的基本情况和参会论文及讨论情况作一个总结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从上世纪8。年代以来,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逐步兴起,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而同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历史学科。本届年会的主题定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就是要比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一下这一学科形成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中存在分歧或争论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以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更好地加强国史学科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更好地纠正在国史研究方面出现的一些错误观点和言论,更好地推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这一重要的学术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在本届年会的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朱佳木同志致开幕词,从学术方面和政治方面深刻阐明了开好本届年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为了深化对国史研究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认识,也为了反驳各种歪曲、丑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言论,发挥国史研究护国、资政、育人的功能,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国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完善,很有必要将国史研究中的重大分歧与争论问题作一次系统梳理,将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进行一下总结。”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延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同志致欢迎词,介绍了延安的自然和历史情况,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的建设成就和未来的发展目标,使我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延安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教育。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兼国史学会会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陈奎元同志,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国史学会顾问张全景同志以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国史学会副会长张启华同志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我们开好本届年会和把握好国史研究的正确政治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陈奎元院长强调指出:“国史研究是学术工作,但同时又与现实政治密切联系,其方向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学术的得失,也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用革命理想和信念统一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宗旨,尊重实践、追求真理、反对各种教条主义,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更加注重思想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看清共和国发展的历史轨迹,不断把国史研究推向深入。”

根据年会论文评审委员会的推荐和大会组委会的安排,有12位学者就本人的参会论文作了大会发言,并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全体会议代表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三个小组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国史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学科基础,引起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关注,但是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分歧与争论,有些需要我们通过深化研究和学术争鸣加以解决,而有些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用貌似客观而实则混淆时空、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歪曲事实,别有用心地歪曲和丑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错误观点和言论,则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学术鉴别力,旗帜鲜明地加以抵制和批驳。大家在讨论中认为,本届学术年会的论文选题,基本覆盖了国史研究中存在分歧与争论的主要领域,许多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参会代表系统深入的研究和会议期间的讨论交流,使大家对国史研究中的重大分歧与争论及其实质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在国史研究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的自觉性,必将对加强国史学科建设,推动国史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学术影响和政治影响。

人选本届年会的论文共计61篇,贯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各个时期,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纵览了20多年来国史研究的主要成果,特别是比较系统和深刻地分析了涉及国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我想着重从三个方面对本届年会论文作一概括和总结。

第一,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史重大问题的研究状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共和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起了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部分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制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逐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这些重大问题,构成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我们进行国史研究所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的。离开了这些基本观点,模糊了这些基本认识,动摇了这些基本立场,就不可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作出正确的评价。

在本届年会的论文中,军事科学院齐德学、郭志刚的《抗美援朝战争研究述评》,中央文献研究室赵士刚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原因研究述评》,中央党史研究室陈夕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研究述评》,当代中国研究所宋月红的《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研究述评》,钟瑛的《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研究述评》,王丹莉的《统购统销研究述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石建国、武力的《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及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江苏社科院叶扬兵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述评》,当代中国研究所冷兆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述评》,夏杏珍的《“双百”方针研究述评》,曹守亮的《中共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的原因研究述评》,中央文献研究室刘智、王为衡的《对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研究述评》,张素华的《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的研究述评》,当代中国研究所李强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研究述评》,中央党史研究室刘荣刚的《新中国三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研究述评》,湖南师范大学莫志斌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研究述评》,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正华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述评》,杨文利、张蒙的《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述评》,石善涛的《邦交正常化前的中日民间外交研究述评》,王巧荣的《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述评》,叶张瑜的《祖国统一中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研究述评》等,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国史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状况,总结了研究中取得的主要进展,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文章还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批评了一些错误观点。大家在讨论中对当代中国研究所郑珺的《国史学理论问题研究述评》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认为国史研究的发展迫切需要对国史学理论的系统研究,这对学科地位的确立、学术研究的深

入和学科建设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国史研究中的难点问题。我们在总体上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主流的同时,也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面对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曾经出现过的曲折和失误。国史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大多是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发生失误或部分失误的问题。作为一个建立在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基础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失误,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巨变相比,只能算是支流。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立场,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主流与支流、全局与局部、全部过程与个别现象的关系,才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正确分析发生失误的原因,才能从局部的、一时的、支流的失误和曲折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

在本届年会的论文中,国家博物馆刘建美的《电影(武训传)批判运动研究述评》,当代中国研究所孙丹的《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述评》,李成武的《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研究述评》,东北师范大学吴敏先、张永新的《建国以来知识分子政策及调整研究述评》,当代中国研究所姬文波的《“高饶事件”研究述评》,刘仓的《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研究述评》,张星星的《胡风事件研究述评》,王瑞芳的《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得失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辛逸的《农村人民公社研究述评》,当代中国研究所罗燕明的《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与莫斯科会议研究述评》,张金才的《1959年庐山会议研究述评》,田波的《“农业学大寨”研究述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栾景河的《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当代中国研究所刘国新的《20世纪60年代战备问题研究述评》,张勉励的《新中国对外援助问题研究述评》,东北师范大学李彩华的《三线建设决策成因及建设得失研究评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吴超的《“文化大革命”起源研究述评》,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的《“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研究述评》,中央党史研究室叶晖南的《林彪反革命集团问题研究综述》,国防科技大学刘祖爱等的《“九一三”事件历史影响研究综述》,北京工商大学江燕的《粉碎“四人帮”研究述评》,河南大学何云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述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程珂的《建国前后中共对美政策研究述评》等,围绕这些难点问题梳理了在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认识和观点,区别不同情况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分歧和争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深化对难点问题研究的建议。大家在讨论中认为,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由于政治敏感性强和受到宣传纪律的限制,一些正面的、积极的、有益的研究成果也难于发表,许多国史工作者对研究这些问题存在着较多顾虑,而一些所谓的“体制外”人员却毫无忌惮地利用一些报刊或网络大肆“炒作”,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一些同志建议,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严重注意,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第三,分析和批驳了在国史重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本届年会的许多述评文章都对近年来在国史领域出现的错误观点和言论给予了高度关注。正如朱佳木同志在开幕词中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国史学科的特殊性质,各种反对党的领导、敌视社会主义制度的势力和思潮,也往往披上国史研究的学术外衣,用貌似客观而实则混淆时空、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歪曲事实等方法,来为他们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格制造舆论。人们只要稍加注意便不难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现在几乎没有一个重大事件不被他们攻击和篡改。”面对这些错误的观点和言论,每个国史研究工作者都应当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学术鉴别力,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历史方法,以维护共和国光荣历史的高度责任感,以扎实严谨的学术研究,旗帜鲜明地批驳这些错误观点,推进国史研究的健康发展。

在本届年会的论文中,当代中国研究所叶明勇的《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研究述评》,李格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研究述评》,河南科技大学张俊国的《“三反”、“五反”运动研究述评》,温州大学刘建国的《关于建国后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有民粹主义影响问题研究述评》,天津师范大学魏继昆的《反右派斗争研究述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徐海亮的《1959~1961年全国干旱灾害研究述评》,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成瑞、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尚长风的《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数研究述评》,当代中国研究所姚力的《理论工作务虚会研究述评》,曹光章的《反对精神污染研究述评》,丁明的《外蒙古独立问题研究述评》等,都在系统梳理该领域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进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批评或驳斥了在这些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在与会代表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大家在讨论中谈到,在学术批评方面我们确实有过混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用政治批判的方式解决学术或思想问题的教训,但是这些年来,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严重弱化,学术界正常的学术争论和学术批评难以开展,甚至一些严重错误的观点和言论也得不到应有的抵制和批评,这既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化,也不利于巩固国史研究这一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

大家对年会论文中一些过去研究比较薄弱或交叉性、边缘性课题也给予了关注,如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董志凯的《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历史研究述评》,江西财经大学温锐的《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史研究述评》,华南理工大学周云的《台港地区对1949~1979年中国大陆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谢冠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述评》等。这些述评文章对开阔国史研究的视野、拓宽国史研究的领域有重要的意义。

本届学术年会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目的。许多代表在讨论中谈到,学术史或学科发展史的研究水平,是一门学科成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重要标志。此前,虽有一部分国史研究述评文章,但总体来说,数量少、覆盖面小,只涉及了部分学术领域。本届年会的述评文章基本覆盖了国史研究的主要领域,梳理了学科形成以来的主要学术成果,为形成国史学科的学术史或学科发展史奠定了重要基础。不足之处是,由于受研究时间和文章篇幅的限制,有的述评文章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著述未能涉及,对有关学术论文的述评较多,对一些重要著作的述评相对较少。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具有“通史”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作已出版数十部,目前还没有文章对这些著作做出比较、分析和评价,而这类著作对学科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希望有志于这一研究的同志,能够下点苦功夫,细细地读读这几十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并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评价。我想这肯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会议期间,许多同志还对国史学会和国史学术年会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代表国史学会和年会组委会,向各位代表对年会工作的支持和对学会工作的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当代中国研究所与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协商,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拟于2008年9月在浙江杭州召开,主题是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我们将在年底前发出征文通知,欢迎同志们踊跃投稿,积极参加。

由于准备时间仓促,我的总结发言肯定会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代表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郑珺]

作者:张星星

第2篇: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

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经过太原赛区和武汉赛区的教学观摩,今天就要闭幕了。和以往历届教学观摩活动一样,现场观摩仅仅是活动的展示、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活动的过程:各省、市、自治区遴选做课教师的过程,就是各地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学会下属的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于2006年7月31日至8月2日在贵州安顺召开的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以及其接下来小语会在贵阳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为此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作了准备。我们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赛课,具有理论先行、将研究贯穿活动始终的特点。

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两会代表达成如下共识: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这方面,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代表们认为,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子出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代表们认为: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

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有代表提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有代表提出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的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文本的解读要“四忌”。一忌浅——浅尝辄止;二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三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一文,作者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四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两会”代表认为,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做课教师通过在贵阳会议上的研讨,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明确了要在教学观摩活动中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通过研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如下评课标准:

1.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3.语文训练要扎实。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4.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

2006年10月10日至12日在太原赛区,11月10日至11月12日在武汉赛区,包括香港王清凤老师在内,共有65位青年教师上了阅读教学观摩课。课上得怎么样呢?现场和网上看课的广大教师,大多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观摩课正在向我们期望的阅读课回归,向家常课回归。有的老师在手机短信中欣喜地说:看到了真正的常态下的精品课。也就是人人学得来、做得到的优质课,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看着好做不到的观赏课。这些课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因本人在武汉第二会场听课,举例的局限性在所难免,请予理解)。

1.注重并且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多了,重人文、轻语文的课少了

离开语言,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的课明显减少。大多数课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如《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更可喜的是,前一段语文学科的迷失与错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教学开始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字词教学得到加强,一些课做到根据课文本身的情况,正音(多音字、儿化音——《去年的树》归在一起练读)、析形(《盘古开天地》根据形声字多的特点,归类识记带“月、之、氵”的字)、解义。教学中老师们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有三位老师让学生在课上翻查字词典(读准“相片”的音,理解“瑞雪”、“肃然起敬”);还有联系上下文,利用注释,借助简笔画(理解“井沿”),利用词素分析法(理解“德高望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既正确理解词语,又渗透了解词的方法。关键句、段的理解受到重视,不仅重视理解意思,而且重视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特点或作用(如,拟人、比喻、排比,总分的写法……)。

读书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课堂上重新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

说写训练引起重视。随文练笔已不少见,且有的用得恰当而有新意。如,《山中访友》,“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还有什么,你愿意和它打个招呼吗?(于是,和蚂蚁、蜜蜂、野花打起招呼,依照文章表达方式写话)又如,《相片》,最后请学生代文中青年妇女写信,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习作训练。

2.目标简明、内容简约的课多了,目标迷失、内容失当的课少了

以往有的课目标不明,特别是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不明,以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文本教学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老师也难以完成;要么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此次不少的课,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

3.教学结构、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注重整合、简化的多了,繁琐复杂、叠床架屋的少了

以往的教学设计,有的环节繁复,设问多多,搞得教师自己都迷失了,学生则被老师牵着在迷宫里转来转去。此次不少的课,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如,古诗教学四大步: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得学法。借景抒情的课文:初读,读通顺——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面)——三读,读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谈感受。《旅行家树》设计为两大板块,整合推进:第一板块,感悟孔雀树的可爱,朗读,积累;第二板块,感悟旅行家树的可敬——一是给旅人以帮助,二是有很强的适应性,朗读,积累。《鼎湖山听泉》一课抓住白天听泉和入夜听泉两部分,注重聆听、辨识和品味,使学生入耳、入目、入心,读出情,悟得法,教学很有层次性。不少的课重视设计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的问题还是从学写的角度设计的。如,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20世纪科技成就的?《花钟》的作者是怎么写出各种花的开放的?

4.教法灵活、简便,善用媒体的多了,不加选择过多地引进图文资料,甚至“课件满堂飞”的情况少了

比如,《相片》一课,展示的抗日战争及老百姓苦难生活(良民证)的照片,为学生理解年轻妇女为什么给在前线的丈夫寄那样的照片,提供了背景资料;《花钟》将各种花的照片与文字结合呈现,体现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相结合的特点。

由于这几多几少,教学目标更清楚了,教学内容更集中了,教学过程、环节更简化了,教学方法更简便实用了,带来的明显效果是,教师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下来了,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多起来了。这就是加与减的辩证法。学生于是有了比较充裕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如,太原赛区西藏韩英老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老师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巴迪长大后,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怎样的认识?从交流的情况看,讨论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不仅认识到巴迪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来自母亲的“鼓励”的力量和来自父亲“警告”的力量都是需要的,而且窥见到这两种力量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对儿子的爱。不少学生学得主动、从容,自读自悟惭成风气,画批注不再形同虚设。个性化解读在有的课上也有所体现。如,谈《去年的树》给自己的启示,有学生谈到对朋友要真诚,做人要讲诚信;有的学生讲要学习树的奉献精神;有的则说友谊是最美好的……老师开始有暇关注学生的质疑与生成。课堂更加真实,更加原生态,也更加丰满了。因此,简单是使教学走向真实、丰满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正在告别课改初期的困惑,正在走出“泛语文”、“非语文”的尴尬,向它的本来面目回归。这是全国小语界,特别是各级教研部门和全体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此次观摩活动的最大收获。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语文教学改革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妨听听台湾小语会赵镜中理事长在太原观课后发表的感言。

赵教授充分肯定了大陆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语文能力,肯定一些课近于完美,同时提出一些问题:

1.学生有如此强的能力,教师教学怎样才能跟上学生的进步

——言外之意,教师没完全找准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讲得更直白一些,他认为我们的教学有做无用功的地方。

2.教学是“知识导向”还是“学会学习”导向

——意思是说,阅读教学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引领。

3.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还是教师的舞台

——这方面我们和港台地区的教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在改,但是做得还很不够。学生到学校是来学习的。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要多一些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在生生互动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增长智慧。只要教师放手、给机会、给时间,学生一定会让老师一次次惊喜。好课应当把“彩”出在学生身上。

4.课上看到比较多的是理解层面的阅读,缺少批判性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

——告诉我们,要重视发表个人见解。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多元解读,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5.要摒弃单一模式的教学,提倡多元教学模式

——这是大陆阅读教学的软肋。讲了多年,有改变,但从总体上说,改变不大。

赵教授冷眼旁观,问题看得很准,值得我们深思。

这两个赛区的观摩课,还暴露了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出现了学语言抓局部(字、词、句)多,抓整体(段篇)少,人文内涵泛化(写景统统归结到“美”,写人统统归结到“爱“)的苗头。语言到底在这一课训练什么,有些随意性,要根据课标、文本作更科学的考虑;过程与结构还应有更大的突破——核心是学生要学得更加主动,要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思维空间,不能让学生只讲老师要听的话,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导、生成。教为学服务,不是学配合教!在媒体运用上,课文搬家多,教科书用得不够,板书也有待向真实、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方向加以改进。

在多年实践、研究和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怎样深化改革?不由得想到在2006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听了五年级二班陈胜昔老师上的《新型玻璃》一课。温总理深入语文课堂,说明国家领导人对母语教学的重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切,令广大语文教师欢欣鼓舞。

温总理在课后座谈时,说:“陈老师的课讲得很好。她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又说:“这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表达、用词、口语和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有些词语的应用可以讲得宽一些,像‘藕断丝连’这个词,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可以用在这里(指课文中讲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温总理还应一个女孩的要求,写了这样的题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并对她说:这就是学问、思辨、行动的意思。

从以上谈话可以看出,温总理很懂教育,很懂语文教学。他不仅谈到了启发式、教学相长以及怎样学习的问题,而且谈到了一节语文课该怎么上,谈到要重视揣摩词句的表达作用与效果,重视语文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要加强阅读教学中的说与写的训练。这与当前我们研究、改进阅读教学的思路多么吻合!

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

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生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

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本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取得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把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崔 峦

第3篇:宽严相济与检察工作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检察官》笔会主题发言摘录

编者按:为了在检察工作中切实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促进广大检察官的沟通与交流,中国检察官杂志社与河南省信阳市人民检察院于2007年8月3-5日在河南省信阳市联合举办了“宽严相济与检察工作”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检察官》笔会。来自于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近80名检察官参加了会议。大会先后有15位同志做了主题发言。为了扩大会议成果,本刊特将主题发言录音整理刊出。由于篇幅所限,对发言内容作了部分删改。

议题一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基本问题研究

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之内涵

■冯中华

(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院长、教授)

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它必将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的执行活动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区别对待,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今天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理内涵、价值内涵和执法内涵上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从法理内涵上进行分析。法理内涵可以从宽、严、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宽就是指宽大、宽容、宽缓。一是指该轻而轻,对于轻微的犯罪应当处以轻缓的刑罚;二是指该重而轻,犯罪行为较重,但具有坦白、自首、立功等法定情节或酌定情节的,法律上要予以宽容。所谓严,包括四层意思:即严密、严厉、严格、严肃。严密是指法网严密,有罪必罚;严厉是指刑罚苛厉,从重惩处;严格是指严格依法,定罪量刑;严肃是指不徇私情,不枉不纵。所谓济,我认为有四层意思:相互救济,保持平衡,审时度势,宽严并用。

二、从价值内涵上进行分析。从价值层面上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宽严要有据,二是宽严要有度,三是宽严要有别,四是宽严要有效。所谓有据是指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宽严都要合法,不能随心所欲,要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所谓有度,主要是指宽严要有次序,有标准,有分寸,恰到好处,罪刑相适应,不能超越法律的规定宽大无边,也不能无限从严。所谓宽严有别,是指要区别对待。在全面把握案情,全面了解民情,全面掌握社情国情的基础上,对一些具体的犯罪做到因人而异,因案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当宽则宽,当严从严,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到实处。所谓宽严有效是指:是宽是严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都要符合每个案件的实际,都要符合法治的精神,达到应有的效果,起到定纷止争,化解矛盾,减少对抗,促进和谐的作用。这四项价值要求是有机的统一,缺一不可,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合法性、适度性、区别性和有效性。

三、从执法内涵上进行分析。在执法层面上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执法思想上坚决克服三种观念,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克服机械的执法观念,解决该严不严,该宽不宽的问题;二是克服片面的执法观念,解决强调维护稳定时,就一味地严厉打击;强调宽严相济时,就一味地从宽处理;三是克服模糊的执法观念,要彻底解决落实宽严相济政策担心打击不力,在执法中长期存在的宁枉勿纵,宁严勿宽,从严比从宽容易,从宽比从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执法的实践中要做到五个统一:从宽与从严的统一,实体与程序的统一,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统一,公平正义与诉讼效率的统一,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统一。

以和谐司法的视角

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

政策

■李红卫

(河南省信阳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稳定、利益协调的社会,但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更不是一个没有犯罪的社会,而是指一个社会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得到及时的调解,犯罪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正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大背景下,对刑事司法工作提出的原则要求和总体部署。

一、和谐司法的内涵和要求。所谓和谐司法,是指司法的观念、过程、机制、方式等都应当以协调、和谐为目标,使司法工作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群众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和谐。和谐司法的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执法理念的科学性,二是要强调执法内容的全面性,三是要注重执法手段的完整性,四是要保证执法结果的公正性。

二、要以和谐司法的视角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首先要准确理解宽严相济的精神实质。宽严相济的精神实质就是利用刑事司法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其次要科学把握宽严相济的基本内容。宽严相济的基本内容就是区别对待。对不同的犯罪,要综合考虑社会危害性、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犯罪的原因以及案件的社会影响,予以从宽或者从严处理。三是严格遵守宽严相济的基本要求。宽严相济的基本要求就是对宽和严进行全面把握。

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

四、落实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一是要在办案中注重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把化解矛盾贯彻于执法办案工作的始终,在办案中依法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和有关当事人的诉求,做好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二是慎用逮捕措施。对于轻微犯罪,应当依法充分发挥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作用,减少逮捕措施的适用。三是实行繁简分流,扩大简易程序和简化审的适用范围,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办案期限。四是改革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案方式,搞好未成年人案件的社会调查和帮教工作。

立法与司法宽严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调适

■刘晴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解读

“宽”与“严”是一个对应的概念,二者相互参照、互相映衬。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界定必须结合一定的语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这一刑事政策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从中央提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看,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一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对我国长期实行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西方国家流行的“轻轻重重”刑事政策的中国化表达。宽严相济中的“宽”应当是宽大、宽缓、宽松的意思,而“严”应当是严厉、严格、严办的意思。而“济”不仅仅指司法中“以宽济严、以严济宽”、“宽中有严、严中有宽”,更主要涉及立法与司法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调适,即“司法的宽济立法的严”、“司法的严济立法的宽”。基于此,我认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可以界定为:执政党及政府制定的,由严厉刑事政策和宽松刑事政策构成,对刑事立法及其适用具有长期、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方法及其政策体系。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基本的刑事政策,是严厉刑事政策与宽松刑事政策的统一,是刑事立法政策与刑事司法政策的统一。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

(一)刑事立法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

1.定罪的宽与严:合理划定犯罪圈。刑事立法应警惕对犯罪化的过度热情,对于犯罪应当保持克制的态度,合理划定犯罪圈。一味依赖刑法,过度的犯罪化无助于控制犯罪,反而会刺激犯罪,使犯罪率急剧攀升。2.刑罚的宽与严:合理调整刑罚幅度。我国刑罚存在问题:一方面,死刑过多、过滥、过重。另一方面,生刑(自由刑)过轻。应当对刑罚幅度进行合理调整。基本思路是,死刑由严到宽,生刑由宽到严。具体可考虑:一是严格限制死刑,二是将无期徒刑修改为终身监禁,作为死刑的重要替代,严格终身监禁的减刑、假释程序,其最低执行刑期不应低于30年。三是提高有期徒刑的刑期。

(二)刑事司法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

1.侦查程序:兼顾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2.起诉程序:法定主义与便宜主义。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严”的方针,对严重犯罪采法定主义立场;另一方面则要贯彻“宽”的方针,给予检察机关更多的起诉裁量权,以将检察机关十分有限的司法资源能够集中于起诉严重犯罪上。3.审判程序:从重处罚与从轻处罚。从重,应当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从重,从轻,也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轻。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原则上只应减一档,不能减两档或三档。

(三)立法与司法宽严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调适

加强司法能动性,赋予检察官、法官更大的权限。在法律有偏私或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下,适当地突破法律,或者限制法律的适用,是非常必要的。在法律过“严”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应当适当从宽处理,以矫正法律的严厉性。在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过宽的情况下,司法机关适当从严处理,有利于增加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轻罪从宽的理解及适用条件

■王惠中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轻罪从宽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应有之义,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体现。全面把握轻罪从宽的内涵,探讨轻罪案件从宽的适用条件,对维护法制统一、促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犯罪人的合法权益。

一、“轻罪”的范围及判定

对何为轻罪,较多的论者主张把三年有期徒刑作为划分重罪与轻罪的基准,即处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等处罚较轻的犯罪为轻罪。我个人认为,把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三年有期徒刑)的犯罪界定为轻罪具有立法与实践基础。“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是指法定刑还是宣告刑?实践中存在分歧。轻重罪的划分应以法定刑而不应以宣告刑来判断。

二、“从宽”的含义及度的把握

宽严相济的“宽”是指宽大、宽缓和宽容。宽严相济的“宽”具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该轻而轻,二是该重而轻。该轻而轻是指对于那些较为轻微的犯罪,本来就应当处以较为轻缓的刑罚。该重而轻,是指所犯罪行较重,但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法律上予以宽宥。

具体如何落实从宽政策,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诉讼程序简易化和非刑事诉讼化、实体上的非刑罚化和执行上的非监禁化。具言之,一要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率;二要严格按照立案标准立案;三是必须严格掌握强制措施的标准;四要加大相对不起诉的适用力度;五要重视运用管制刑、财产刑、缓刑、减刑、假释等制度。

三、轻罪从宽的适用条件

轻罪从宽是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犯罪的状况和国际潮流,逐步得到贯彻。对轻罪更多地少逮捕、少起诉、多适用轻缓的刑罚和非监禁措施。但轻罪从宽并不意味着所有轻罪都要从宽处理,而应坚持区别对待,对具有法定或酌定从宽情节,该宽、当宽的,才从宽处理。既不能该宽而不宽,也不能该不宽而宽,以体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轻罪从宽应当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案件基本事实清楚,二是具备可以宽宥的因素。

案件基本事实清楚是轻罪从宽的前提条件。具备法定或酌定从宽情节是轻罪从宽的依据和根本。有的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作为从宽的条件之一,尤其在侦查、起诉阶段较多。该做法要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在侦查、起诉阶段,事实尚在查证、审查阶段,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犯罪事实予以否认,不应就此作出从宽处理,而应继续查清、审查或由法院依法判决。但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主要犯罪事实认可,仅就一些细节问题或定性问题有不同认识,应当不妨碍其他从宽情形的适用。被害人的谅解是否是适用从宽的必备条件,也有不同认识。被害人的态度应当作为考虑因素之一,但把被害人的态度作为是否从宽的必备条件并不妥当,被害人不谅解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些可能是犯罪者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要具体分析。

和谐社会建设与刑事检察政策调适

■蒋剑伟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干部)

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要政治目标。刑事检察政策作为社会控制犯罪、促进和谐的重要工具,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首先,构建和谐社会决定了刑事检察政策的根本内容。其次,构建和谐社会明确了刑事检察政策发展的根本要求。第三,构建和谐社会规定了刑事检察政策的目的。第四,刑事检察政策调适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动反应。第五,刑事检察政策运行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建和谐社会对刑事检察政策提出了新的任务:一是要适应社会和谐的新理念,二是要适应刑事犯罪的新态势,三是要适应刑事法治的新趋势,四是要适应刑事检察的新形势。

刑事检察政策调适首先是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政策调适的过程就是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实现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面对和谐社会构建,从价值层面看,刑事检察政策应逐步实现以下六个转变:

(一)刑事检察政策定位由“国家本位”向“二元本位”转变。刑事检察政策的价值观应从对公共秩序的单纯强调向社会保护与权利保障并重转变,坚持国家与社会“二元本位”。“二元本位”的刑事检察政策,强调检察机关既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又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

(二)刑事检察政策功能由“维护稳定”向“促进和谐”转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稳定观,以“促进和谐”作为刑事检察政策的功能目标和价值尺度。“和谐论”是对传统稳定观的扬弃,目的不仅在于保持社会治安稳定,还要保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三)刑事检察政策立场由“追诉犯罪”向“公正监督”转变。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刑事检察政策必须由“追诉犯罪”立场扭转和恢复为“公正监督”的本来定位。“公正监督”,就是要求刑事检察工作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坚持客观中正的立场,不偏不倚地执法。

(四)刑事检察政策旨趣由“严格执法”向“衡平执法”转变。刑事检察政策的旨趣由“严格执法”转向“衡平执法”,不仅强调政策对严格执法的指导作用,还应充分发挥政策在执法与社会形势间的“调节器”“润滑剂”作用,引导和指导法律对利益冲突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统一司法理念,规范自由裁量,增强执法弹性,促进刑事检察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契合。

(五)刑事检察政策目标由“报应正义”向“恢复正义”转变。“恢复正义”所蕴涵的“采取建设性措施恢复和平”的理念,契合了和谐社会理念,必然取代传统“为惩罚而惩罚”的“报应正义”观念,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刑事检察政策的价值目标。

(六)刑事检察政策取向由“重刑主义”向“宽严相济”转变。“宽严相济”是功利性与人道性双重考虑的结果,“体现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理念和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精神,对于有效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言由蒋剑伟同志代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徐汉明博士宣读)

当前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文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

从当前检察实践看,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执法观念仍滞后、宽严尺度难把握、业务素质难胜任、执法考评不科学、矫治机制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协调和执法力量不充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一要切实转变执法观念。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检察干警头脑,引导检察干警端正执法思想,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树立公正、公开、公平、统一、廉洁、文明、规范、程序、人权的执法观。二要加强执法素质建设。加强检察业务分类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检察人员在办案中自觉运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加强执法作风建设。必须改进执法作风,坚持把执法为民、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贯彻执法办案工作的始终,做到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有机统一。

二、正确把握宽严尺度。一要准确把握政策的适用对象和条件。根据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各种犯罪情况进行合理的区别。二要准确把握政策适用的时机。从是否有利于案件的顺利查处、是否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准确把握适用的时机。三要严格政策适用的程序。应设置恰当的适用程序,并严格遵循之。

三、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机制。检察机关应从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出发,科学确定考核各项业务工作的指标体系,使之符合办案实际,符合司法工作规律,防止为追求办案数量而办案,避免简单地以诉讼结果作为衡量办案质量的标准。

四、建立健全司法协调机制。一是认识要统一。公检法三机关应在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上更好地形成共识,解决执法分歧,统一执法尺度,形成落实合力。二是机制要协调。公检法三机关要加强联系与协调,建立健全经常性的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三是制度要衔接。公检法三机关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出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施意见。

五、建立健全检察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刑事和解制度。二是建立轻微刑事案件的快速办理机制。三是完善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检察工作机制。四是建立量刑建议制度。五是加强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设。

六、推动立法完善配套刑罚、非刑罚制度和相关措施。一是增设替代短期监禁刑的刑罚措施;二是增设社区服务刑;三是改革和完善关于适用强制措施的规定;四是加快制定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议题二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公诉工作

公诉部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途径

■史卫忠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公诉一处处长、法学博士)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该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践问题,第二个是公诉工作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问题。我们对全国公诉部门的做法作了调研,现把公诉部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做法给大家通报一下。

一、全国各地公诉部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做法

第一个措施是严打。目前涉黑案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公检法三家对涉黑案件的证据标准掌握差距太大,由于意见分歧,存在扯皮现象。有的地方采取对公安立的涉黑案件检察院要改变定性的,要报上一级检察院审批。有的对个别刑事案件在当地公检法三部门形成统一意见,对统一当地的司法标准有很好的作用。

第二个措施是积极尝试公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些省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把提起公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规定为公诉部门的职能,取得了好的效果。

第三个措施是抗诉。有的法院以贯彻宽严相济为名对案件从轻处理,检察院怎么抗诉?对于死刑案件能不能和解,如果法院对死刑案件和解,对被告人不判处死刑,检察院能不能抗诉?这都值得研究。

第四个措施是量刑建议。量刑建议是近几年公诉改革的一个内容,各地的做法有所不同。有的是公诉人口头在法庭上提出来,有的是经过审批之后正式提出书面量刑建议,有的是在起诉书上提出。各地的程序、方式、做法不一样,有待统一。

第五个措施是对轻微案件依法从宽处理。

第六个措施是在办案中强化化解矛盾工作。例如刑事和解,这是最热,理论界探讨最多,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第七个措施是实行非羁押诉讼。有的地方对外来人员犯罪,报捕的一律逮捕。现在观念有所转变,对于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等对待。

第八个措施是建立诉前走访和跟踪回访制度。诉前走访是指公诉人员在起诉前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件,对被害人、被告人家属,单位进行走访,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跟踪回访制度指对检察院作不起诉,法院判缓刑的案件当事人进行跟踪回访,主要是对未成年人,在校生进行帮教。

第九个措施是对刑事案件实行繁简分流。

第十个措施是正确适用简易程序和简化程序。

第十一个措施是未成人公诉方式改革。一是建立未成年人案件专门办理机构,二是实行与成年人案件不同的办案方式,三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实行分案起诉。

第十二个措施是群体性事件引发的案件区别对待。

二、当前公诉部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认识有待提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三个不正确的倾向:受重打击轻保护思想的影响,怕承担打击不力的责任,宁重勿轻;片面认为宽严相济就是宽就是轻;不能始终如一坚持宽严相济。

二是贯彻宽严相济的程序、方式、标准上有待规范。各地做法不同,有的出现明显违反法律的做法,如暂缓起诉,暂缓不起诉,检察官主持调解,对重伤害、严重犯罪也调解做不诉等。

三是贯彻宽严相济衔接机制上有待完善。公检法三家对怎么从宽怎么从严标准不统一,配套措施上公检法三家缺乏协调,跟综回访制度难落实。

四是监督制约有待加强。

五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三、高检公诉厅采取的措施

一是不诉率的问题。取消经济犯罪、普通刑事犯罪不诉率考评,保留自侦案件不诉率考评。其他措施因时间关系不多讲了。

自由裁量是公诉工作贯彻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关键

■李伟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对于有效推进此项公诉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容应当界定为:以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和主观恶性为依据,结合刑事法律的规定,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立足公平和正义的法治原则,采取区别对待、宽严结合的运作手段,达到刑法最终惩治与预防犯罪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八个字。

公诉工作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关键在于结合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对具体案件作出正确的自由裁量。

一要严格把握起诉条件,裁量运用相对不起诉。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工作中,应当严格掌握起诉条件,正确把握起诉和不起诉的标准,可诉可不诉的予以不诉。对于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决定不起诉。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二要严格把握案件质量标准,准确运用抗诉权。在对符合法定抗诉条件的案件坚决提抗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案件的法定和酌定情节,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轻微犯罪案件以及其他具有从宽处理情节的案件采取轻缓的刑事政策。对于被告人认罪并积极赔偿损失、被害人谅解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及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的案件,人民法院处罚偏轻的,检察机关一般情况下不宜提出抗诉。

三要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创新公诉环节新机制。一是建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通过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并经专业法律人员的调解,促进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从而确定犯罪发生后的解决方案。二是设置暂缓起诉程序。尽管在当前案件处理模式的立法过程中,考虑并赋予了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但是对案件经过审查起诉后做出起诉或不起诉的决定未免过于绝对,其合理性值得怀疑。暂缓起诉是在起诉和不起诉之间作了一个缓冲,对不起诉附加一定期限的考察条件,既体现了检察机关对于具体案件处理的慎重性,同时又赋予了检察机关一定的起诉自由裁量权,使刑事追诉符合刑事诉讼的目的。允许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考察监督,根据对犯罪嫌疑人考察监督的情况再做出起诉或不起诉的决定,可以有效保证检察机关起诉裁量权的正确行使。

刑事和解现状之调查

■郭云忠

(国家检察官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法学博士)

一、刑事和解的总体情况

从总体上看,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刑事和解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法律依据,有违刑事程序法定原则之嫌,各地在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上差异非常大,造成了我国法律适用的不统一和不平等,因此,从立法上为刑事和解提供一个明确而充足的依据是当务之急。在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的类型一般分为加害人-受害人和解模式、司法和解模式、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解模式三种。其中,司法和解模式运用得比较广泛,包括公安、检察、审判等部门主导的和解,检察部门主导的和解又占较大比例。刑事和解在强调合法、平等、自愿等原则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公开原则。

二、刑事和解的具体程序

实践中,确定和解的主持人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对案件真相形成共识虽是刑事和解的必要前提,但有时也很难做到。刑事和解实践还忽视了诉说和相关配套制度的功效,应当从制度规范的层面保障双方有发表意见和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应当重视赔礼道歉、社区劳动、定期汇报思想等方式,相应地也应当建立起配套制度,使刑事和解的应有功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当事人对赔偿金额的“久拖不决”是影响和解效率的一大障碍。立法上应当规定赔偿额的最高限,防止漫天要价;还应当按照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对适宜刑事和解的案件分门别类地规定相应的赔偿金额,以供和解时参考,避免不必要的讨价还价。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减少短期自由刑的适用,克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避免公职人员在“胁迫”中接受和解,实现和解中的相对公平。

三、刑事和解的监督和救济

刑事和解中的监督、制约与救济非常必要,应当贯彻公权力部门的相互制约原则。在我国现有的宪政体制下,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和救济职能是非常必要的。监督和救济是检察官的历史使命、传统职责和法定义务。

四、刑事和解的价值评判

刑事和解有助于在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达成谅解,有助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序正义理念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强调和解往往会忽视程序的价值,必然会对程序正义理念造成冲击。因此,从价值评判来看,刑事和解既有实现宽容司法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影响,也有冲击程序正义理念和司法公正理念的消极影响。

五、刑事和解制度的未来

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比例并不太高。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普及,推广起来可能也并不会十分乐观。刑事和解乃至整个司法改革的利益驱动和狭隘动机,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近期兴起的刑事和解,虽然步履蹒跚,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毕竟体现了刑事司法中的克制、妥协和宽容理念,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诉工作中的贯彻

■徐才良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若干意见》为公诉部门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明了方向,为此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就在公诉工作中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相关问题,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一、检察机关在公诉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途径

(一)宽的适用。1、扩大相对不起诉的范围。将相对不起诉范围扩大到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2、建立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制度为解决双方矛盾提供了机会,减少法院判决后的消极因素,保障了受害人的利益。3、依法扩大简易程序与简化程序的适用。对于轻微刑事案件应当积极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和简化程序,对于被告人认罪的案件,符合有关规定的,应当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简化审理程序。4、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办案方式。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指定专门机构专门人员来办理,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起诉审查机制。5、建立快速处理轻微刑事案件的工作机制。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的,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认罪的案件,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简化办案工作流程,缩短办案时间,提高办案效率。

(二)严的适用。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罪刑均衡原则,对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依法从重从快提起公诉。

(三)济的适用。宽严相济最重要的还在于济,济是相互补充,渗透,结合的意思。宽严相济就是宽大与严厉相结合,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

二、宽严相济在公诉工作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宽严相济在公诉工作适用中主要存在问题,一是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司法人员关键时刻不予贯彻,三是执法考评标准不科学。

三、解决宽严相济在公诉工作中适用的对策

一是尽快出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细则。上级检察机关应尽快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出台实施细则,让检察人员在适用有据可依。二是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刑事政策确定后,司法人员的素质是刑事政策能否真正贯彻落实的关键因素。三是完善检察业务考评机制。按照司法规律与检察工作规律,从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出发,科学确定各项业务考评的标准和办法。四是构建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相衔接的社会监管机制。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把握社会治安态势。大力配合社会、学校、家庭开展帮教工作,在防止重新犯罪上下大功夫,对重新回到社会的犯罪嫌疑人落实好各项帮教措施,形成较完善的帮教网络与机制。

议题三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职务犯罪侦查及侦监工作

“宽严相济”:和谐社会语境下职务犯罪立法的定位与选择

■冯仁强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法学博士)

在打击职务犯罪过程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现行的职务犯罪立法存在着诸多宽严失调的现象,故必须从立法上加以定位与选择。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解读

宽严相济之“宽”即“宽大”,具体包括刑事法网的宽和与刑罚量的轻缓两个方面。刑事法网的宽和,即遵循刑法谦抑性要求对某些犯罪予以非犯罪化。刑罚量的轻缓,即轻刑化和非刑罚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仅是指对于犯罪应当有宽有严,而且在宽与严之间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平衡。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职务犯罪之立法审视

(一)犯罪圈之立法审视

1、贪污罪构成标准过高。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人为拔高贪污罪的构成标准,这无疑有违罪刑相适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渎职罪成立条件过严。渎职型职务犯罪因其具有“不入腰包的腐败”这一特点,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宽纵,从而严重背离了我国的从严治吏思想和政策。

3、贿赂罪法网设置过松。我国刑法规定贿赂罪存在着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会造成一定的法网漏洞,放纵许多受贿犯罪分子,使之得不到应有的惩处。

(二)刑罚圈立法之审视

1、死刑作用之夸大。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应当配置于最为严重的犯罪,职务犯罪适用死刑是不合理的。

2、资格刑功能之错位。职务犯罪是一特殊资格主体的犯罪,《刑法》规定的资格刑存在功能上的错位,使资格刑的独特作用受到抑制。

3、罚金刑地位之缺失。当前,职务犯罪并未得到遏制,某些地区还呈发展的趋势。对职务犯罪增设罚金刑,是严惩职务犯罪,取信于民的有效法律措施。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职务犯罪之立法修订

(一)犯罪圈之立法修订

1、降低贪污罪构成标准。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具体量刑数额,各地应分档制定,并分别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2、放宽渎职罪成立条件。凡职务犯罪其成立的标准应该比相似的非职务犯罪的标准宽松,同时在处罚上也应该更为严厉。

3、严密贿赂罪法网设置。第一,增设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第二,将贿赂的法定含义扩大为一切“不正当好处”;第三,取消数额规定,代之以“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规定;第四,取消行贿罪中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和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第五,修改行贿罪的行为方式,在原来的“实际给予”贿赂一种行为方式之外,增加“许诺给予”和“提议给予”两种行为方式。

(二)刑罚圈之立法修订

1、废止死刑。对包括职务犯罪的所有经济犯罪领域中废除死刑已成我国目前之必然选择。

2、改造资格刑。(1)将现行的剥夺政治权利进行分解,以期能在对具体的职务犯罪人进行量刑时能作到罪刑相适;(2)增加一些新的资格刑内容,诸如剥夺从事特定职业与荣誉等的规定;(3)增加对单位犯职务犯罪的资格刑。此外,资格刑完善以后可以对罪行较轻的职务犯罪主体独立适用资格刑或结合财产刑适用,使刑罚适用可选择模式增多,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充分实现。

3、增设罚金刑

对职务犯罪适用罚金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也应仿照其他国家对贪利性职务犯罪规定罚金刑。在立法上应坚持罪罚相当,利于执行的原则,讲究社会效果。

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冯景合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法学博士)

今年以来,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采取了多种关注民生民和民安的措施,化解社会矛盾,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其中,在司法机关强调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就是其中的一项重大的举措。而在贯彻落实这项政策中,如何更好的体现在一般刑事犯罪和与之有一定差异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是当前司法实践一个既存有争议,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全面、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查办职务犯罪的内外在要求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前提

首先,要在查办职务犯罪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语义内涵和外延。其次,要在职务犯罪检察工作中全面完整地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认真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执政理念对检察执法的时代要求。最后,要在查办职务犯罪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必然从实体法、程序法等多角度加以考量和把握。

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适用与查办职务犯罪中的不和谐因素及成因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依照宽严相济的历史内涵和时代需求,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体现在:第一,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认识上没有深入人心,在具体的工作中缺乏践行的主动性。第二,现行法律缺失相应的具体操作规范,再加上此罪与彼罪之间协调不够,使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和指引功能。第三,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等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再加上查案实绩考量的不科学,导致在查处职务犯罪逆向两极化现象突出,背离了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价值要求。

三、在查办职务犯罪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现实思考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要摒弃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只适用于一般刑事案件,不适用于职务犯罪的观念,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权同等保护,司法一体化等观念,对此要全面正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精义。二是正确把握查案重点与刑罚重处、轻处的关系。切实把握好类案办理与个案办理的关系,确保重点与一般,重处与轻处之间相得益彰。当前,要着重克服以下几种倾向。其一,注意克服重贪污受贿忽视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的倾向。其二,要注意克服重贪污贿赂查办,轻刑罚监督的倾向。其三,要注意克服重专项治理轻常规查案的工作,注意克服刑事严打等运动式查案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其四,注重克服宽严相济政策滥用,确保严肃执法、严格执法。三是改革和完善内部案件考评机制,在机制上保证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落实。四是制定完善相应的规则和机制,确保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查办职务犯罪中得到贯彻落实。

“宽严相济”与职务犯罪侦查适用

■吴克利

(安微省滁州市琅琊区人民检察院纪检组长、教授)

“宽严相济”的重要作用覆盖于全部的刑事诉讼活动,尤其是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宽严相济”与“趋利避害”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满足了职务犯罪人员本能的“趋利避害”的心理需要,从客观上建立了消除对抗、构建和谐、预防犯罪的认识导向,是全面实现“宽严相济”的司法宗旨的重要心理条件。职务犯罪嫌疑人在实施了犯罪行为以后,处于被检察机关侦查的阶段,其心理状态,就是要设法逃避法律的惩罚,把自己可能出现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职务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以后处于被侦查的状态的情况下,由于本能的“安全感”的需要,迫使犯罪行为的主体,在面对检察机关的侦查,如何实施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导向就是要在司法实践中,消除对抗、促进悔过,构建和谐的实践价值和立法宗旨。

二、“宽严相济”与“主观恶性”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实施依据是“主观恶性”程度,“主观恶性”程度决定了“宽严相济”的条件。“主观恶性”的表现是通过两个阶段反映出来的:一是犯罪的行为情节,二是犯罪后的悔罪表现。因此“主观恶性”也贯穿于全部的司法活动,也就是说“主观恶性”不仅仅表现在犯罪行为实施之前、之中和之后,也表现在全部的诉讼阶段。

三、“宽严相济”与侦查实践

在职务犯罪的侦查实践中,必须认真的领会“宽严相济”的政策精神,把“宽严相济”落实到每一个诉讼环节,严格兑现落实,才能赋予“宽严相济”的真正意义。“宽严”必须依法,“相济”必须规范,才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宽严相济”与规范适用

首先是对宽严条件的规范。从宽的基本条件是:初犯、偶犯,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具体的规范条件:对犯罪情节属于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后能够主动配合调查主动讲清问题、能够交代全部犯罪事实、检举揭发他人犯罪事实的,有悔罪表现的是重要的从宽条件。

其次是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条件交易”的允诺。第一,在初查和侦查阶段“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要依靠办案人员来具体体现的,在很多的时候犯罪嫌疑人或者被调查人,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信任与否,也是从办案人员的执法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办案人员只有取得犯罪嫌疑人或者被调查人的信任,才会把决定自己生死攸关的犯罪证据交给你,向犯罪嫌疑人或者被调查人做出允诺,也是取得信任的基础。第二,办案人员做出的允诺是有依据的,办案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初查阶段、侦查阶段的“宽严相济”的规定,向其做出具体的从宽允诺。第三,对被调查人和犯罪嫌疑人提出交易条件的允诺,有利于降低侦查成本,降低社会对抗矛盾,促进已经犯罪的人员认罪伏法。

最后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保障。任何一项措施的实施必须与它的保障体系联系在一起的,在检察机关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侦查政策,就必然要与检察机关的内部保障制度相联系。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检察实践的主要障碍与现实性对策

■陈喆

(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主任)

一、宽严相济政策检察实践的主要载体判断

(一)捕、诉职能是宽严相济政策实施的主要依托。从检察机关参与刑事诉讼的整体流程来看,审查逮捕与审查起诉应当是实施“宽严”调控、体现区别对待的最重要职能。(二)宽缓措施是宽严相济政策实施的工作重点。尽管宽严相济政策强调宽严兼顾、宽严互补,不应偏及一隅,但从检察实践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工作重点应当实事求是地着眼于“宽”的一面。(三)相对不捕、相对不诉是宽严相济政策实施的关键手段。基于捕诉职能及宽缓取向在宽严相济政策检察实践中的重要性,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应当明确将“无逮捕必要”不捕和相对不起诉的运用作为政策实施的关键手段来看待。

二、宽严相济政策检察实践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法律适用的突出障碍。就检察机关实施宽严相济政策过程中所遇到的法律适用问题来看,包括缺乏检察调解程序规定、缺乏暂缓起诉法律依据、刑法的刑罚体系不健全以及部分实体情节认定争议等等方面,但实践操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还是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对不捕、相对不诉适用标准。(二)执法配合机制的突出障碍。由于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在宽缓措施的配合机制方面认识不统一,使大量不必要的轻微刑事案件采取羁押措施或进入审判环节。(三)执法心理的突出障碍。检察办案人员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的主观心态和价值取向是影响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贯彻实施的重要因素。执法心理障碍问题,突出表现为不愿意或不敢采取宽缓措施,有人将之归结为执法观念滞后、转换较慢。

三、解决宽严相济政策实践障碍的现实性对策

(一)以司法解释形式明确相对不捕、相对不诉的适用标准。适用标准的形式,不宜采用全面列举的选择性条款方式,而应当采用复合性适用方式,即“适用基本条件+选择性条款”。如“无逮捕必要”不捕标准问题,可以先确定适用的基本条件。在案件具备基本条件基础上,采用列举式条款,对犯罪法定、酌定情节以及其他宽缓情形予以明确。在罪行轻重的划分上,根据长期以来实践情况,宜以过失犯罪及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为标准。对特定主体,如未成年人、高龄老人、严重残疾人等,在进一步复合适用上述情形的情况下,明确“应当”不捕。

(二)加强侦检机关的沟通协作机制。对于公安机关以批捕数为刑侦工作主要考核指标的做法应当客观评价。建立犯罪嫌疑人信息沟通机制。确保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环节和审查起诉环节能够及时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前科、治安管理处罚等信息,综合判断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充分运用联席会议制度等建立经常性的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共同商讨解决检察机关建议撤销案件以及实行非羁押诉讼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求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为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健全宽缓措施适用的内部配套措施。改进考评机制,实现数量和质量有机统一。建立不捕、不诉听证制度。建立宽缓措施激励机制。

“批捕阶段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张学利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处干部)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审查批捕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是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政策,应当把握四个基本要求:全面把握;区别对待;严格依法;注重效果。二是切实把宽严相济落实到侦查监督各项工作中。三是积极探索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工作机制和办案方式。全面推行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侦查监督职能,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数量、质量和效果的统一,进一步加强刑事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

二、批捕阶段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批捕阶段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能够区分“宽”、“严”,但疏于“相济”;(2)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标准不统一;(3)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彻底。如存在过度取证及监督不力问题,造成一些重罪案件得不到有效处理;立案监督情况不容乐观,一些重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没有被刑事处罚;引导侦查取证不力,轻微刑事案件耗费诉讼成本。

批捕阶段适用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批捕部分承办人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误区,二是公、检两家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差异。

三、批捕阶段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建议

一是加强学习,注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用的针对性、实效性。批捕部门自身也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引入日常工作。二是深化释法说理,尽量消除公、检两家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分歧。对依法做出的三种不批准逮捕决定,承办人在制作《不(予)批准逮捕决定书》的同时,要制作《不批准逮捕理由说明书》。三是对案件全面审查,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宽严相济。对个案的审查,不能一概以类罪名的轻重来认定个案的轻重,而是应该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综合考量,对案件作出公正的裁判。四是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正确适用。制定措施,保障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的利益均衡。制定措施,既要保障外地务工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又要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制定措施,切实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加强监督和引导侦查取证工作,从案件源头上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录音整理:龚坚强 何晓波)

第4篇:学生会学习部本学期工作总结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全体学生会成员:

大家好!我是学习部的***。非常荣幸今天我能够在此代表学习部做本学期的工作总结。 学习部作为服务同学学习的部门,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团委的指导下,在学习部各位委员干事的齐心努力下,在其他各兄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一、部门建设。

1、圆满完成招新。新生入学初,学习部在统一安排下开展纳新。13位同学在两百多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学习部的干事,其中男生4名,女生9名,创建了组织基础,为学习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第一次见面会。这次会议以“家”为主题,主要是让干事们互相认识和了解学习部的职能和工作制度。贴心的委员们还为大家准备了奶茶,会议在温馨的氛围中结束。

3、建立完善部门例会制度。在学生会的统一要求下建立了学习部的例会制度,每周星期二在办公室值班并开例会,进行详细的会议记录。

4、常委深入调查。学生会主席李辉,办公室主任李晓东和常委王界年参加了学习部的调研会,了解学习部的工作情况并进行指导,和干事们也有很好的交流。

二、开展的活动。

1、SCI论文。学习部在广西医科大学科技处和共青团广西医科大学委员会的指导下,与团管一起举办“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科研培养计划启动仪式暨前沿医学研究与SCI论文写作实践训练班开班典礼,为我校的科研做出贡献。

2、英语戏剧小品大赛。英戏作为学习部的品牌活动,我部的工作分为三期。①前期的主要工作是通知各二级学院、收集材料和了解各学院初赛的情况。各学院的初赛结束之后,还举办了负责人会议和英戏初赛交流会,解决参赛节目负责人提出的问题,提高节目的质量。②英戏复赛分两场,在大学生俱乐部举行。各学院进行激烈的角逐,经过评委老师的讨论,最终有15个节目进入到决赛。③12月4日,英戏总决赛在图书馆演讲厅举行。学习部负责筹划分工、收集资料、通知节目、邀请评委等工作,和其他兄弟部门一起为总决赛的顺利进行而奋斗,学习部的干事们也被分到了各个组去工作。当晚,英戏顺利落下帷幕,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赞赏。

3、协助其他部门开展活动。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学习部按照统一安排积极投入到协助工作中。例如11月份,学习部协助生活部举办宿舍文化节,参与了才艺大赛会场的装饰以及当晚的游园、评分的工作。

以上就是学习部在本学期的工作总结,我们会再接再厉,始终以为同学们服务为宗旨,谢谢!

第5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工作部署会议发言稿

由中央宣传部推出“学习强国”这一新型学习平台以来,通过手机下载APP即可学习海量知识,立即在中国铁建所属各单位纷纷掀起了“学习强国”学习热潮,“上强国、学理论、做试题、晒‘积分’、比学习”,已经成为流行在基层党员干部间的新潮流。

“学习强国”关键在于“学”

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把学习当成一种求知的渴望,要利用好“学习强国”要用脑、用心去学,作为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职工,更应本着主动提升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为目的,切实以“强国强基、补钙铸魂”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好新型学习平台,要自学多学,把主动“精神补钙”当成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让学习平台真正成为思想上的“导航仪”、知识上的“加油站”,行动上的“指南针”。要充分把业余时间用起来,有限时间挤出来,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领悟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XJP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

“学习强国”关键在于“悟”

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不能把学习单纯作为以“刷分”为目的,利用“假收藏”、“假分享”、“假评论”单纯地成为获取积分的手段,而把“积分”作为工作学习中的“重头戏”,使学习目的变了味儿。学习更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看热闹、图消遣,指尖动动、页面翻翻那么简单就应付了事,要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悟。要结合新形势,结合自身的工作新情况,不断接受新挑战、新任务,要加以深度思考、深入研讨、深化认知。要通过学习平台,学习在工作中思路和方法,勤思考、善归纳、多反思、常总结,真正能把学习当成一种日常行为习惯。

“学习强国”关键在于“用”

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不能让学习强国处于“挂机”状态,而是要成为工作上的“资料库”、工作路上的“助推器”。要把真正学到的知识和管理方法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要融入工作实践、融合主业,让自己谋事有“主”、干事有“路”、成事有“招”,使自己在各项工作中游刃有余,成为一名出色的多面手、实干家。党员干部职工要把学习成果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转化为工作创新的新思路、新措施,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自身业务水平上来。要运用在施工攻坚克难上,要运用在为一线职工服务水平上,要运用在凝聚力量、增进职工之间的感情上,要运用在各方面努力提高职工的幸福感、归属感、满意度上。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贯彻落实XJP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重要指示精神,是推动全党全面学习的有力抓手,在中国铁建全系统掀起“学习强国”热潮的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杜绝“形式主义”学习不良之风。要真正的把“学习强国”作为理论武装头脑的“手中宝”、“充电器”,在思想上入心、行为上入行,学好、用好、入脑、入心,使学者更强,强者会用,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真正为打造“品质铁建”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力量源泉。

第6篇:高中学习经验总结介绍发言稿

张烨凯

一、前言

这篇经验总结的问世,首先必须拜谢我们的敦哥徐建敦老师,他起码有八成的功劳。如果不是他在大街上霸气侧露把小子我拦下,恐怕我也没想到要十分系统地总结自己高中三年的各种得失。总结这种东西,系统和零散是天和地的区别,对我个人而言,把自己高考后诸多零散的思考整合起来,收获很大。

其次,虽然我对徐老师自称小子,但是面对诸位师弟师妹我还是自信有点斤两的。倒不是说我考上华附就上了天,在华附读书的人也是两只手两条腿,不会飞,会飞的是折翼的天使。我说的是,这篇总结100%独家披露呕心沥血,诸位孩子们学习一下,绝对没有害处。以前我总觉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像谢亚龙叉腰肌——装B,高考完了才明白,大人们的告诫和师兄师姐们的血泪教训真的不能不听。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你对这些金玉良言产生逆反心理,高考八成要悲剧。

第三,你们真的要感谢敦哥。不是我拍他马屁,这样细心关心学生的老师千年碰不上一个——起码他走在大街上碰到我一把就抓过来叫我写经验总结(既为自己,也为诸位),起码他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过年用50RmB大红包悬赏难题好解答的老师。你们要是一不小心霸气外露给母校争了光,千万别忘了谢谢他,最好磕三个响头。当然,也别忘了拿成绩单找他要红包。(笑)

二、高中成功经验

进入正题。一见到师弟师妹就揭自己的短,我绝对不干这种蠢事,所以就先说说自己高中的成功经验。

首先,就是我在高中想清楚了自己将来大概要干什么。

我可以这样说,没有人生目标的随遇而安的人未必会混得太差,但他一定不会有太大出息。有胆的就跟我赌,但我必须说,我绝对赢。

例子不举,关键是为什么。第一,对于我们而言,到了15岁或以上的年龄,应该逐渐懂得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父母不能管我们一辈子,年轻的时候不养成规划人生的习惯,等父母管不了我们的时候了,我们顿时失去了航向,那时会十分棘手。第二,有人生目标,才有好好过日子的最终目的。正因为我定下了这辈子的奋斗目标,我才会在高中出了很多岔子(具体详见后文)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下来。同时我推荐大家好好读读诺贝尔奖获得者、现任美国能源部长、杰出的华裔——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他重点谈了这个问题,十分具有说服力。

那么要怎么做呢?

第一,确定自己希望从事的领域。选择标准:兴趣第一,天分第二,就业现状第三。可能每个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从事就业好的领域,但如果我们自己对这个领域一无热情二无天分,那么从事这个领域不会有什么成就,就业也很难。现在的家长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太过现实,以至于看不清自己孩子身上潜藏的巨大能量。永远要记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一直推着你攀登上你能够达到的最高峰,与其在一个就业好的行业做一个平庸的人,领着3000月薪,不如在一条布满荆棘但自己喜欢的道路上闯成大师,自己快乐的同时名利双收。第二,不要忽视天分的作用。如果你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天赋比别人稍稍差一点,这无所谓,要坚定地走下去。勤能补拙是良训,这是真理,但我们不能认死理。如果一个很喜欢数学但是数学每次都考0分的人去研究数学,能有成就吗?不能。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换个方向呢?毕竟人是不可能只喜欢一个领域而对其他事物毫无兴趣的。这两大问题考虑完了,再考虑就业。

第二,规划好求学道路。要拿到什么学历,想去什么学校,出不出国,什么时候出国,去哪个国家,去这个国家的哪个层次的学校(最直观:权威评测机构排名),求学的投入产出比如何,这些都要考虑好。清晰的求学生涯规划能够让我们的目标更明确,并拥有一份安定感和适量紧迫感,更好地投入学习。

第三,确定自己想要成为这一领域的什么人才。给自己的职业一杆标尺,想从事文史哲或理工的是要成为专家还是普通老师;想从事经济或管理的是想成为老板还是经理还是科员,这些要花点时间想想。为什么要想得这么长远?借用拿破仑的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明确好“将来要干什么”这个问题,剩下就一件事:为之奋斗。我很庆幸自己在高中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这使我有无穷的动力坚持学习,让我的日子过得很充实。

其次,懂得安排自己的时间。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安排好学习和课外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二,做好每天、每周甚至每月的时间规划。

高中生活深刻地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精力太有限,不是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都能做得了的,如果你我们把每件自己想做的事都做了,那么考上好大学(好高中)基本上也是没戏了。我们要分清主次,首先保证学习的成功,再适当参与一两项自己喜欢的课余活动,并且不能沉迷。

更关键的是做好每天的学习计划。以前我是一个没什么计划的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基本上没什么概念,作业做完了要干什么更是没什么事做。上了高二,我开始尝试做每天的学习计划:前一天晚上安排好上午的任务;中午(基本上要上的课上午会上完,作业也都布置下来了)安排好下午和晚上的任务(包括自己附加的作业),然后逐条完成。这样的好处是,我们的学习工作更有序、更明确,并且在完成课内任务之后有机会给自己开小灶。

然后,找到自己的另一个精神支柱。所谓“另一个”,是因为先前提到的生涯目标必须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首要精神支柱,但仅仅有它还不够,还要再找。我的选择,一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早期浪漫主义乐派,从他们的作品中吸取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历史学得好的同学对此应该有所了解);二是把钟南山的签名和伊瓜因的海报贴在墙上鞭策自己。当然,人的选择是多样化的,我们不必强求非要选哪件事物作为自己的支撑力量,只要是自己觉得喜欢的、合适的即可。但我必须声明,我个人反对以暗恋对象或恋人作为精神支柱——据观察:以暗恋对象或恋人作为精神支柱的同学,最后结局都略凄凉啊略凄凉。选择精神支柱虽不及前两项重要,但也不可或缺。以我的经验看,没有精神支柱的人,要么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颓废,要么在高三的高压下突然崩溃,而有精神支柱的同学,个个都像打不死的小强,在备考最艰难之时愈挫愈勇。

确立生涯目标、安排好时间、找到精神支柱,这是我高中期间三大成功经验。

三、高中生活的教训

很好,现在是自曝糗事的时间。以下事迹,均货真价实,质量保证,可资诸君参考,望慎勿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要对高中生活的严峻性和高中的竞争的激烈程度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我就属于对华附的激烈竞争没做好充分准备的一群人之一。当激烈的竞争扑面而来时,我变得手足无措,并且没办法及时地扭转不适应的状态这导致我的整个高一都在稀里糊涂中度过:上面说的三点成功经验没有任何一点在高一获得;不清楚自己在班里、年级里的定位;没有什么追求,只满足于做完作业(作业多的时候甚至无法完成)。不仅是在华附,在任何一所示范性高中都不会有竞争力,如果不及时扭转这种状态,其结果只有一个:被淘汰。

所以,我们必须尽力避免这种状况。方法有二:一是在初三毕业后对高中生活做好充分准备,提前规避,这包括预习高中课程、明确自己在新学校内的定位(考试排名、社团活动参与程度)、避免暑期放纵;二是在进入高中之后,采取措施对不适应的状态进行扭转,具体参见三条成功经验。

(二)杜绝沉迷电脑游戏。

我个人是并不反对玩游戏(电脑、掌机)的,但是我坚决反对玩上瘾。我活这18年,最后悔的就是高一过了一年的“瘾君子”生活,简直后悔得能从大腿上掐下一斤肉。

回头分析自己高一沉迷于电脑游戏的经历和对周围沉迷游戏的同学的观察,我把高中生沉迷游戏的原因分为两类:一,对自己的高中生活根本不在乎,以一种吊儿郎当自以为是的心态开始沉迷于游戏;二,在激烈的高中学习竞争中无法脱颖而出,感到灰心、迷茫,以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开始沉迷于游戏。我是后者的典型。

对于前者,我认为无需浪费太多详细分析。从根本上说,这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把自己的人生当做儿戏把高中当做儿戏才会如此。儒家说过要“诚意正心”,不摆正自己的生活态度,一切免谈。

对于后者,我作为曾经的典型,在这里介绍一些自己的经验。

以逃避现实的心态进入游戏时,那种感觉的确非常爽快。当我以各种名义瞒过父母坐到电脑前,我在游戏中就可以如鱼得水——游戏所满足逃避现实之人的,恰恰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最缺乏的成就感。游戏给人的成就感使人愈发沉迷其中,愈发沉迷其中,则游戏功力更高然而对现实事物处理得更不到位,那么在游戏中更大的成就感和在现实中更大的挫败感推动人更加沉迷于游戏,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我在上高二后决心彻底甩掉电脑游戏这个包袱,给了自己很长时间思考。在那段时间里,我最终的思考成果如下所呈:

人始终是一种趋利性和现实性的动物。沉迷于电脑游戏带给我的,除了成就感别无其他,我从中获利太少。如果我在努力程度相近的情况下取得近乎等量的成就感,那么我绝对会取现实生活而舍弃虚拟世界。

现在问题来了:我在现实世界中付出了多少痛苦的练习,我又在虚拟世界中付出了多少痛苦的练习?前一个问题答案明确:我确实为了学习付出过,但这种付出不比初中时期多多少,在华附这种环境中,这样的付出显然太少。

而后者呢?玩实况足球,最高级六星是隐藏难度,我只玩到五星,而从起步的两星上升到五星,我付出了多少?在“训练场”和对弱队的比赛中练习各种技巧和定位球花了最多时间;自己还要练出足以戏耍AI的战术,又花不少时间;上网看高手的攻略和调试自己擅长的阵型,还要花时间。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不错,我经常赢很多很多强队,但依然很难取得自己想要的五六球的大胜,有时候手感欠佳,甚至要下调难度。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我的课后时间,花在实况足球上比花在学习上更多,但我打游戏的水平离真正的高手依然相距甚远,取得的利益微乎其微;而在读书上,我并不笨,之所以在高强度的竞争中不占优势、感到自卑,甚至逃避现实,关键在于努力的程度不够,花的时间太少,如果课后把玩游戏的时间和读书的时间对调,天知道能取得什么成绩?

从此以后我重新把生活中心放到学习上来,用功学习,从高二上学期期中考的年级89名进步到高三二模的年级15名,广州市101名。

要杜绝沉迷电脑游戏,关键在于理顺自己玩游戏的心态和游戏与现实的得失关系。其实高二以后我偶尔还会小玩两把,愉悦心情,但我明白其中的道理,总是点到为止。

四、高三学习的经验教训

高三是最特殊最关键的一学年,不仅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高考,更因为它科目虽不多,强度却异常的大,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极大的负担,需要巧学,而非蛮力。

要形成自己的固定学习规划

前文我介绍的一个经验就是做好近期的学习规划。到了高三,还要升级一步:固定的学习规划表。所谓固定学习规划,就是固定下来的、周期性循环的、尽可能不改变的学习规划。比如下午6点是固定学习时间,那么下午6点就永远拿来学习;周一下午6点做A项,那么就永远做A项,周二下午6点做B项,就永远做B项。根据自己的特点安排好固定学习规划,一年积累下来,收效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强调到了固定时间就要开始学习,但完全做到很难。当我们的固定时间被某些杂务冲掉时,就放过它,不要在第二天的固定时间补前一天的任务,而是按部就班。随着高三进程的深入,我们的学习能力也会变化,那么我们应该根据一些阶段性考试所反馈的结果,恰当地调整固定学习规划里的学习任务,而不能一成不变。

不可拘泥于错题本

以往几年的高考状元都有“错题本”这一秘籍。实际上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行性不太强。我们把错题抄到本子上是很费时间的。如果诸君能做到在高三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从容做好错题本,那自然很好,但当我们做不到时,就不要拘泥于它。我们可以把试卷整理好、分类好,把错题标注好,做好笔记,如此也不失为好方法(这是我的方法)。反思错题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但关键不在错题本,而在反思错题的制度。我们必须给自己定下这个制度,但至于完成的手段,大可以因人而异,只要效果好就行,不必非要开错题本。当错题本不适合自己时却依然要把它强加给自己时,往往浪费时间,得不偿失(我高三前两个月即如此)。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们会建议高三的学生以长跑作为课余的运动方式,因为它既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又能避免受伤。长跑是一个大众化的选择,但并不是我的选择。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不一定非要长跑。我们必须明白,高三的体育锻炼除了强健体魄保障体能之外还有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放松精神。如果运动方式不适合自己,就不能让自己全心投入、摒除杂念,也就难以起到放松精神的作用。对此我深有感触:

最初,我每天下午都去长跑,然而我并不喜欢长跑,每一次都只活动了身体,却放松不了精神,从田径场出来,精神上依然很疲乏。下学期,我打破了自己“不碰篮球”的禁令,避开球场人流高峰,自己一个人练习罚球。站在罚球线上,我只想着进球,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在动作的规范、连贯、手腕手指力量的运用上。这一变效果奇佳,每次我从球场上下来,一天积累下的精神压力都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运动都必须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尤其是男生们,打球踢球最好不要打比赛,稍作投篮练习或传接球、射门练习即可。相对而言,羽毛球乒乓球是较好的选择。

心理调适至关重要

心理调节是高三学习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环:做好了,它能让一个本来能力水准只有文科一本线的学生冲上中大;做得不好,它能让一个本来可以上中大的学生沦落到广商。

以我的亲身经验教训看,高三的心理调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前紧后松,基调平稳,永不放弃,看淡得失。

相对而言,刚上高三时,我的成绩仅是年级中上,提高空间大,所以,我从一开始就给自己施加高压: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四大历史系之一)。我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能力不差,在高压之下,我的动力很强劲,一成绩虽有波动,但总呈逐渐提高态势。

但我所忽略的一点是,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当压力过大、施压时间过长时,人会疲劳甚至崩溃。一模之后,由于长期处在高压状态下,我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心理疲劳状况,甚至一度产生放弃的心理。所幸我平时比较注意释放压力并且咬牙坚持下去,这时的心理疲劳状况除了学习效率下降之外,并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这时我以一种无所欲求的状态参加二模,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极好的成绩。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敢于在高三起步阶段给自己施压,强迫自己早进入状态,三个月以后,要平稳地、逐步地给自己减压,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以缓解心理压力或避免出现心理疲劳期——这就是“先紧后松,基调平稳”。另一个有价值的经验是,我们绝不可在自己感到最疲劳时放弃。学过地理的都知道,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往往是黎明前夕,太阳一出来,气温又要上升。高三备考也一样,当你努力了这么长时间,感到最痛苦最累的时候,恰恰是你即将出成果的时候。正如我在二模前的咬牙坚持,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收获丰硕的阶段性果实——这就是“永不放弃”。

而心理调适的最重大的课题是得失观的问题。我恰恰栽在这上面。二模将自己所学全数发挥而取得好成绩之后,我又充满了对南京大学的渴望,但也变得十分患得患失:好不容易熬过心理疲劳期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我害怕在高考时丢失这种状态,与自己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

前文我提到了自己参加二模的心理状态:无所欲求。正因如此,我无意中卸下了所有包袱参加二模,才尽数发挥,取得了让自己真正满意的成绩。其实越接近高考就越应该拥有这种心态。我太过患得患失,平时的学习也受到一定影响。最关键的问题在高考期间: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使我在面对一套极其诡异的高考卷时束手束脚,失去了平时的胆大镇定的气势,数学甚至有道题在涂卡时没涂好。最终的结果是,高考是我整个高三下学期发挥最差、排名最差的一次考试。

回首高三,我自以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虽然有时会偷懒,但我依然是班里面最用功的学生之一。可惜的是当初我没有看到这一点,没有关注过程而太关注一个未知的结果。其实患得患失就是自作自受:自己给自己背包袱,如何能发挥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整个高三的过程,是不是做到了老师和自己要求做到的事情,是不是注重细节、注重基础。当我们更多的关注过程,不仅能驱散对未知结果的恐惧感,更能帮助我们专注于细节,做好过程。这时候,高考想不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都是难事了——这就是:看淡得失。

五、结语

此篇经验总结甚为冗长,更显沉闷,希望同学们多多海涵。我之所以写上很多细节,就在于:高三的问题,很多方法不是提纲挈领几句话就能说清的,还要具备操作性,提供一个操作范例,以供借鉴,取其长,避其短。这样,后来人的摸索才有可能因为这详细的操作范例而节省时间。我想做到的正是这一点。

版权声明:张烨凯本人保留所有权利。转载请注明。

人人:张烨凯;微博:HFer_kyle19;QQ:623079292

第7篇:关于学习互助小组期末总结家长会发言稿

亲爱的父母:

你很好,我的名字是汤x×,现在我告诉你我的课学习互助小组活动。首先,我宣布了第二学期学习互助小组积分排名,

名称:组8组长:Sun××,第二组:第三组组长:Lin××,第三组:第四组组长:Wang××,第四组5组长:Chen××,第五组7组组长:Wu× ×,第六组组长:牛××

在这里我宣布了期末考试成绩研究组排名,

名字:第三组组长:林××,第二组:第六组组长:汤××,第五组组长:陈××,第四组:第二组组长:刘××第八组: :第十组组长:张××,第七组:第七组组长:吴××,第八组:第一组组长:牛××第九组:第四组组长:王××,第十组:第十一组组长:陈××

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模式 已经在我的班上打了一年多,在此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合作学习不仅会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平等,勤奋,互助的性格。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分享成功的喜悦。

由于小组的表现不同,学生参与度不同,父母监督的作用也不同,所以一些群体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林笛群,一些群体明显退缩。同时我们还发现,两组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加上通常的观察,我们也意识到学习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学生们写课外练习都是非常积极的,但有些明显比正常的能力范围更大,我们不能只是追求数量得分,应注意基本技能的素质。加点应该是诚实的,不要加点和直接拷贝的答案,这个奖金不仅不诚实,而且浪费时间,隐藏在研究的问题,极大的危害。写课外练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业成绩,加分只是一种手段,我们不能把马车放在马前。有扣除点是学校和老师的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习质量的根本保证,学生先做 要扣除最少,而不是任何扣除,然后通过异常奖金来抵消。所以每个研究组领导都应该首先正确的态度,不仅要做自己的学习,还要协调学生群体沟通。

泰戈尔说:只有强有力的合作精神,才能生存,创造文明。陶兴志也说:既要让人们明白,他们自然要特别清楚。所以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并促进形成一个良好的风级在最后一年的测试冲刺中赢得突出的成就。

亲爱的父母,为了学习,作为水上船的支持,杆子不能放慢。 (作者:(宋)朱喜)。毕业的压力一直吹,我们渴望面对你,实现我们的梦想,完成你的愿望。我希望父母更多的陪伴孩子,经常检查家庭作业,敦促孩子学习。做一个小心的父母,下面是一个异常现象,没有家庭作业,经常打电话,工作一般较少等等!父母应该及时发现真相,情况告知班老师。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和班老师和老师保持沟通。

再次感谢您的父母。

第8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会议发言稿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党中央持续深化党内教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龙头任务。今年以来,总书记多次就“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们党自身状况和面临形势任务的清醒认识、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坚定决心和政治定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我们开展学习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要深刻认识重大意义,切实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党中央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体现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是持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党内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实践,是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切实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难得契机,巩固和发展我省全面从严治党的良好局面。

要聚焦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最终要体现在推动中心工作、促进事业发展上。要把“学、做、改、促”贯穿起来,做到学做互进、改促并举、知行合一,确保学习教育任务落到实处。一要打牢“学”这个基础。要把学习党章党规、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把握学习重点,完善学习方法,务求学习实效,在学习中提升政治素养、锤炼坚强党性。学习党章党规重在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提升尊崇党章党规、敬畏党章党规、遵守党章党规的思想自觉,守住共产党员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学习系列讲话重在把握好“三个基本”,即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学习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本内容,理解掌握增强党性修养、践行宗旨观念、涵养道德品格等基本要求,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中要把握更高要求。需要强调的是,要持续深入学习总书记调研指导xx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筹备党委换届过程中坚持用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实践、审视工作、谋划发展,完善提升重大思路举措。要把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纳入学习内容。二要突出“做”这个关键。坚持以学促做、知行合一,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做合格共产党员,最根本的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把增强“四个意识”作为学习教育的一个根本要求来贯彻,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看齐,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总书记这个核心,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地跟着党中央的令旗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央和我省印发的学习教育方案明确提出“四讲四有”的要求,集中体现了党章党规、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共产党员的新要求,是当前历史条件下合格共产党员标准的具体化。在学习教育中,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对照“四讲四有”这把标尺,经常衡量自己、检视自己、改造自己,讲政治、有信念,做到政治合格;讲规矩、有纪律,做到执行纪律合格;讲道德、有品行,做到品德合格;讲奉献、有作为,做到发挥作用合格。三要扭住“改”这个牵引。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牵引来开展学习教育。要找准问题,重点解决好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廉洁自律意识不强、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要整改问题,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对个性问题要边学边改、即知即改,对共性问题要上下联动、专项整治。把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整改,同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问题整改结合起来,使解决问题前后呼应、接续推进,更好地服务群众、取信于民。要巩固整改成果,把集中整改与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以改革精神补齐制度短板,狠抓制度执行,真正使党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管理严起来、实起来。四要体现“促”这个目的。“学”得怎么样、“做”得是否合格、“改”得是否到位,最终要体现在推动中心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上。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两手抓、两促进。省委决定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五查五促”,以学习教育的成效推动各项工作,以工作成效检验学习教育成果。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五查五促”有机融合、共同推进,同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落实好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任务结合起来,确保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圆满完成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任务,确保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年度目标任务,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案件,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不发生持续性的负面舆论炒作热点。

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效。一要坚持压实责任、精准发力。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指导督导,做好工作统筹,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承担起第一责任人职责,既要率先垂范,又要靠前指挥,强化指导和把关作用。各省辖市党委和省委省直工委、省直管县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省委金融工委,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对本地本系统学习教育的具体指导。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要加强谋划、调度和指导。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要抓好舆论引导工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二要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一定要走在前列、当好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总体效应。三要坚持区分层次、分类指导。区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基层单位之间、各种党组织和各类党员之间的实际情况,坚持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分层分类分岗位提出针对性措施,防止“大水漫灌”。四要坚持抓在日常、严在经常。突出经常性教育的特点,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党的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以长流水、不断线的韧劲恒心推进学习教育。

第9篇:全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全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全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是党中央为深化党内教育作出的又一重要部署。总书记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为开展学习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刘云山、赵乐际同志在中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学习教育的目标任务、途径方法和工作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推进管党治党工作进一步严起来、实起来的高度,从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高度,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全体党员拓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部署要求上来,扎实搞好我区的学习教育工作。

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要求,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放在首位,以遵从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内蒙古自治区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党员,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基础在学,切实严明行为规范,打牢思想根基;要坚持关键在做,切实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端正思想作风,解决突出问题;要坚持基本定位,切实用好日常教育途径、教育方式,扎实推进全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健康开展提供有力保证。全区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要求,紧扣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大局,推进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学习教育同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和党建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落实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结合起来,同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推动,强化主体责任,搞好分类指导,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提振党员干部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的精气神,展示党员干部的新作为,确保“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努力开创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造祖国xx靓丽风景线的新局面。

3

上一篇:驾校信息管理系统下一篇:盈余分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