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陵园设计

2022-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墓陵园设计

场所精神视角下陵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陵园景观是城市纪念性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开发必须以传承文化精神为首要前提,挪威学者诺伯舒兹提出的场所精神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黄帝陵景观设计为例,从解析场所和场所精神的本质入手,在场地自然生态及人文历史环境的基础上解读场所精神,分析增强场所归属感、认同感以及营造场所精神的途径,为陵园景观设计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场所精神;陵园景观;景观设计;黄帝陵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20Z003)、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0J043)研究成果。

陵园是安葬逝者,公众缅怀历史与先人的场所。现代陵园景观不仅具有纪念属性,也承担着科普教育、改善环境、赓续历史等多重功能,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陵园景观出现原真性消亡、文化边缘化、商业化过度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延续地域文脉与场所精神成为陵园景观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陕西黄帝陵为例,围绕场所精神理论探讨陵园景观设计,为当下其他陵园景观的设计提供参考。

一、场所精神理论

场所狭义上指“基地”,广义的解释为“土地”或“脉络”。可以说,空间与社会、历史、文化、人为活动等发生特定关联后即可被称为场所。场所是人记忆的一种实体化和空间化,抑或诠释为人对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而自然体系与人为活动构筑相结合的整体,反映人类生活与其本身特质的场地,例如公园等,均可被认为是场所。

场所精神起源于古罗马,古罗马人认为每个“独立的本体”均有精神,这种精神又赋予人和场所生命,并且伴随着人与场所的整个生命旅程。挪威学者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引入场所精神的概念,将场所理论置于研究的首要位置,通过现象学来研究人与建筑环境间的联系,强调公众通过对场所的构筑活动使历史、人文等思想展现并延续下去,赋予其场所精神,关注事物内在的独特性。因而在探究场所本质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物质属性,而且要重视文化与精神的作用。

二、黄帝陵场所精神要素解读

(一)场地自然要素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其所处的北桥山坐西北,向东南,山形水势呈“负阴抱阳”之势。黄帝陵风水轴线就是桥山主脊至黄帝墓冢,并与印台山山峰之间构成一条风水轴线,黄帝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是以此为轴线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这条线上。桥山土质肥沃,雨水充足,林木茂密,其中现存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历史最为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粗计有8.3万余株古柏,其中3.46万余株历史已有千年以上,种类繁多,四季常青。

(二)场地人文要素

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部落首领,为五帝之首,战胜蚩尤,而后一统中原,安定天下,福泽华夏,如今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被誉为“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对华夏子孙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历代帝王多在黄帝陵祭祀黄帝、举办国家大祭,留下了诸多珍贵古迹,这是黄帝陵文脉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黄帝陵进行多次整修。如今,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前来祭祖谒陵。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中华儿女对华夏文明起源的认同,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瞻仰和祭祀黄帝的场所。

三、黄帝陵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要素表达

场地中的场所精神主要来自于物质空间所存在的精神气质及将要展现的潜在精神。因此,在尊重场地原有景观特征的前提下,延续历史文脉,增强人与空间的互动,方能强化场所活力。

黄帝陵景观由陵区与庙区组成。在保护场地自然生态、挖掘人文历史要素的基础上,把握原有山水格局与场所历史结构,结合现代审美理念与时代发展需求,从空间、自然、人文历史与社会经济四个角度进行场所精神要素的设计表达,继承传统而又展现新时代风貌,借由山、水、建筑等共同突出黄帝陵庄严肃穆的氛围,强化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圣地感,营造华夏始祖文明的场所精神(图1)。

(一)空间布局强化场所精神

在充分考虑场地环境的基础上延续原有的景观布局形式,通过水平与垂直空间布局,形成有序的空间序列,加强场所感的营造,强化场所精神。

在水平空间布局上,黄帝陵景观延续以“入口广场—印池—汉武仙台—黄帝陵冢—龙驭阁”为轴线的陵区布局,增设以“入口广场—轩辕庙—人文初祖殿—轩辕殿”为轴线的庙区布局,形成两组对称式轴线布局结构(图2)。这种均衡的布局凸显了黄帝陵的庄重感与严肃性,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庙区布局使用空间重复的手法,由庙前区开阔的入口广场经过狭窄的连桥,再上到开阔的台阶广场,接着进入由树林围合而成的封闭式林院,最后到达空间序列的高潮——宏大的主祭祀广场。在到达空间序列高潮——主祭祀广场之前,连续重复的子空间、方向性的路径构成长而深的空间,形成重复的场所记忆,更好地烘托了空间序列高潮所呈现的精神力量,有力地凸显了黄帝陵恢弘博大的场所感。

黄帝陵景观设计在垂直空间布局中巧妙利用了坡地地势,设计轴线升起式空间序列,空间随地势升高而逐级抬升,以向上的崇拜来表达纪念情感,增强空间纵深感。在庙区的设计中,将空间序列的高潮——主祭祀广场置于轴线尽端的坡地高处,优于平地上形成控制性的中心区域。这样的设计与自然基底相融合,减少土方的使用且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效果,带给公众心理上的敬畏感与视觉冲击,强化凸显黄帝陵庄重肃穆的场所感。

(二)利用自然环境延续场所精神

自然环境是场所精神构造的基础,对于自然环境的场所性表达,首先体现在充分尊重现有自然基底,维持物种生存的自然环境上。黄帝陵景观设计秉持生态化的设计理念,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环境造景造势,尊重原有植物群落生态来延续场所精神。

1.尊重场地地形地貌

黄帝陵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形地貌形态多样化,设计时尊重原有地形,以延續其“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例如在庙区入口广场设计上,景区与城市空间被沮水隔开,为了不破坏其地形形态,入口空间设计以河流岸线走势所形成的自然形态为基础,建造不规则广场,建立轩辕桥横跨水面连接南北。与生态肌理形成良好的互动,以此维护了场所的稳定性。

2.尊重场地原有植物群落生态

场地原有的各类植物是历史演变的见证者,为场地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在黄帝陵景观设计时,保留了原有陵区的大片古柏林与庙区的16株千年古柏。古柏不仅形成了自然野趣景观,更通过自然形态与色彩等特征引导了公众对于场所的感知体验,唤起其情感共鸣。同时,结合场地特色,设计以四季常青的侧柏林为主体,以黄刺玫、丁香、连翘、迎春等搭配的植被景观,使新增景观与黄帝陵苍翠的古柏林相映衬,不仅丰富了景观的层次,增添了景观趣味,而且通过与原有植物的搭配,渲染了宁静古朴的氛围,烘托神圣庄重的场所精神。

(三)依据历史人文特征营造场所精神

轩辕黄帝代代相传的故事以及历朝历代的祭祀活动赋予了黄帝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历史文脉不可复制,它是场所精神的内核所在。场所精神的营造不仅要尊重原有场地特征,保留历史遗存,还要通过不同途径传承历史文脉,充分体现原始场所的活力。

1.建筑遗迹与文物的保存修复

场地留存了石碑、庙宇、亭台等历史遗迹,它们承载着公众强烈的文化认同,是场地历史演变的鲜活印记,因而需要对其保留并进行修缮。在庙区设计中保留中心建筑人文初祖殿,修复檐下多处精致华丽的彩绘以及殿内记载历代拜谒祭祀和修庙之事的石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修缮陵区大量具有文化意义的历史遗存,如汉武仙台,建于汉武帝时期,民间传说登台一次可延寿一年,可见其历史悠久,民间认同度极高。设计体现“修旧如旧”的观念,运用古朴的材料,以传统的建造手法对这些历史遗迹进行修缮,完善黄帝陵的历史感与场所感,使公众对场所产生归属感。

2.建筑物的功能与形式复兴

为了满足当今时代需求,恢复黄帝陵祭祀、纪念功能与建筑形式,通过挖掘历史元素,融合现代设计手法,设计了以黄帝陵祭祀大院为主,承载祭祀活动的建筑物。黄帝陵祭祀大院由中院、大院以及轩辕殿三部分组成。作为过渡空间的中院横贯东西,公众在此整衣肃纪,继而前往大院。祭祀大院是举行祭祀大典与大型祭祀演出的主要场所。轩辕殿位于大院最北端,坐北面南,供景区举办高规格祭祀活动,设计造型仿制汉代风格,运用青灰色花岗岩石材,整体古朴简洁,符合现代审美,凸显建筑的宏伟庄严与大气磅礴。黄帝陵建筑物的设计建造提供了祭祀所需的空间,建筑形式彰显历史文化与新时代风貌,烘托出祭祀轩辕黄帝的隆重氛围,为场所注入新的活力。

3.景观空间的隐喻设计

黄帝陵众多景观设计使用隐喻的手法表达场所的文化内涵,丰富设计语言,给公众营造想象的空间。入口处轩辕广场南端的巨石阵,由五千块卵石铺砌,体现中华五千年文明。龙尾道由95级花岗岩台阶铺设而成,以象征轩辕黄帝“九五之尊”的至高地位。轩辕殿为带天井顶式建筑,方形空间的顶部中央有圆形天光,以虚实结合的手法隐喻“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使用隐喻的语言形式非但没有消减场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反而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对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诠释,增强了公众对于场所的感知与认同。

4.景观小品的表现

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的画龙点睛之笔,能直观表现场所的精神特质。位于轩辕殿内的轩辕黄帝石像,提取自黄帝画像,运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汉代画像石雕刻技艺,展现出古朴的汉代风韵。轩辕殿两侧的龙魂大钟与龙威大鼓,是用于祭祀黄帝的礼器,将传统礼器之外形、功能同时代风貌相结合,体现钟鸣盛世、天人合一的意蕴,给人以视觉震撼,强化黄帝的神圣感。这些景观小品提取黄帝陵历史文化元素,以有形的形式塑造无形的意境,增加空间仪式感与场所感,塑造场所精神。

5.景观叙事的展开

将黄帝故事、历史文化等多重要素贯穿于景观空间,渐进式展开空间叙事,引导公众参与其中,亲身感受黄帝作为民族始祖的伟大以及黄帝陵景观的肃穆庄严,增强公众对于场所的感知与互动。庙前区通过入口广场的石阵、标识牌等景观小品的设计引导,烘托了黄帝陵的庄严气氛,点明景区的主题。主要景观叙事设计围绕人物故事、历史评价及缅怀展望三部分进行。人物故事叙事部分通过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及其他珍贵的古树名木,以及黄帝足印等文物古迹的展示与介绍展开,叙述黄帝故事及中华民族起源、历史,引发公众思考。在历史评价部分,通过碑廊展示历代帝王祭祖的碑文、赞颂黄帝功德的书法作品等,表达人们对于黄帝崇高的敬意。历史石碑与周围环境的烘托使公众对于中华五千年历史以及黄帝的景仰油然而生。最后缅怀展望部分,通过祭祀广场的建筑、祭祀礼器与景观小品的设计,结合清明时期开展的黄帝祭祀活动,增强公众对黄帝陵场所精神的感悟,强化场所精神的塑造。

(四)社会与经济层面活跃场所精神

学者刘先觉强调,场所代表的本真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表征,更是人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结果。黄帝陵不仅是一种物质景观,也是一种社会结构,需要人的活动来活跃场所精神。因此,通过景观的设计,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活动的开展,增加人群与场所的互动以增强场所活力。

从经济角度看,黄帝陵景观设计考虑到外围空间环境质量的提升。通过设计植物过渡空间与外围环境产生互动,美化黄帝陵周边环境,引导食宿产业、住宅、店铺等入驻。由此一来,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多功能空间,有助于活跃黄帝陵周边环境,带动经济发展,为黄帝陵提供服务设施与场所精神延续的条件。

在社会层面上,通过每年清明时期举办轩辕黄帝祭典活动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各地同胞组织“寻根祭祖”活动,重现黄帝祭典的隆重氛围,增强公众在场所中的活跃度。除此以外,还原祭祀过程的服装、木刻、剪纸、乐舞、旗仗等传统民间风俗与渐逝的非物质文化,唤起公众参与活动的活跃性,激发黄帝陵的场所活动。

四、结语

场所精神是场地独有的内涵特质,本文研究黄帝陵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塑造,通过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保护场地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延续场地的历史文化,结合社会与经济层面等进行多方位设计,激发场所活力,营造与传承场所精神,增强公众对黄帝陵的认同感。立足当下,随着时代变化,陵园景观不仅需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功能需求,还要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场所精神,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性名片。

参考文献:

[1]王利鑫,梁叶,卢佳男.陵园景观的现代化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9(24):143-144,169.

[2]丁云.场所精神的再生[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8.

[3]刘磊,武美楠.矿山公园建设的场所精神营造: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9):166-167.

[4]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21,4,23.

[5]刘畅,詹秦川,杨伊文.陕西文化遗址景观规划设计及文化价值研究:以黄帝陵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2):34-35.

[6]李波.基于国家认同的根祖文化空间感知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7]程嵐,段渊古,殷晓彤,等.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3):236-240.

[8]郭鹏.黄帝陵风景名胜区空间格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54-61.

[9]秦康康.基于坡地环境的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36-38.

[10]陈晓娟,褚泓阳,韩丽.黄帝陵风景区园林绿化研究陵园区文化环境型植物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1997(2):10-12.

[11]张锦秋.为炎黄子孙的祭祖圣地增辉:黄帝陵祭祀大院(殿)设计[J].建筑学报,2005(6):20-23.

[12]李丰旭,祝遵凌.纪念性景观空间与场所精神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93-94.

[1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69-170.

作者简介:

魏可欣,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詹秦川,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魏可欣 詹秦川

第2篇:公墓、陵园

陵园绿化的宜采用常青、无香哧植物。 乔木类:松树、柏树、槐树、香樟树

灌木类:冬青、茶花、茶梅、海桐、大叶黄杨、女贞、各色杜鹃、栀子、紫微、石楠、含笑、南天竹

花草类:菊花、朱顶红、宣花、波斯菊、一串红、大丽花、美人蕉、菖蒲、石竹。紫罗兰、勿忘我、沿阶草

松(五针松、马尾松、雪松、白皮松等)、柏(桧柏、侧柏、刺柏、龙柏等) 常绿树种有:广玉兰、桂花、女贞、海桐、茶花、石楠、香樟、枸骨冬青、罗汉松、木莲、法国冬青、栀子、棕榈、夹竹桃等。

银杏、水杉、金钱松如果搭配的好,也能充分体现不同树种在墓区绿化中的作用等。

1、 表现怀念吊念之情的垂丝树种有:龙爪槐、垂柳、垂柏、垂枝桃、紫藤、凌霄等。

2、 花卉尽量选用白色、黄色和蓝色系花卉品种。白色象征纯洁,黄色象征高贵,蓝色象征幽静。品种有:白花月季、黄花月季、白花木槿、黄花石榴、栀子、广玉兰、马褂木、含笑、白 梅、葱草花、望春花、木 荷、紫 藤、雪青色紫薇、紫玉兰、鸢尾花、紫荆、黄山栾树、桂花、腊梅等。同时要注意花期的搭配,保证春夏秋冬都有花卉绽放。

第3篇:成都市公墓陵园名单

1、龙凤山花园公墓

成都市龙凤山公墓,创建于一九九二年,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泰兴镇,占地三百多亩,是经四川省、成都市和新都区三级民政部门批准,资质齐备,手续齐全,面向社会大众而建立的一座永久性骨灰安葬的现代化花园式公墓。

园区至成都市区仅有二十多公里,距新都城区七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从龙潭寺经木兰;从北湖经木兰;从龙潭寺经成金(青)快道;走成绵高速;走川陕立交,过蜀龙路;走川陕立交,过大件路,到新都;走北新大道到斑竹园过新都等,均可到达公墓。

2、莲花公墓

彭山县莲花公墓本着打造人文、环境“天人合一”的理念,服务公共民政,支持国家殡葬事业,在建设中因地制宜,结合毗邻的黄龙溪古镇、江口汉崖墓、彭山皇坟等一系列古典建筑风格,大胆借用古典元素,精心构筑,融古于今,融陵园、公园、庄园于一体;同时莲花山公墓在文化中小心求证,将乡村野史、古典传说与忠孝文化结合,对公墓内外员工及其他客户进行讲解,极大地丰富和普及了殡葬文化识。

3、院山公墓

院山公墓坐落于成都市成华区龙潭乡院山坡,是经省市民政部门批准的合法社会公墓。公墓中还安葬着朱向离等十九位“院山坡殉国烈士”,因此同时也是成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山为院,院于山内,院山公墓注重环境的天然形态,依山造势,是一座花园式生态型陵园。园区花团锦簇,松柏环绕,区内墓型较多考究客家文化,将交椅坟、龟壳墓等蕴于其中,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极大地丰富了园区文化。

4、长松寺公墓

长松寺公墓位于成都龙泉桃花沟,提供选墓专车接送服务、骨灰寄存服务,是经四川省民政厅批准的永久性对外经营公墓,是通过IS0900

1、IS014001国际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单位。

5、卧龙寺公墓

6、大朗福寿园

四川成都温江大朗福寿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由四川省民政厅、成都市民政局批准,总投资10.8亿元的永久性公共墓地。园区位于温江区金马河畔,占地1000余亩,是目前成都市最大的园林式文化陵园。

陵园突破了单一墓葬模式,融古老的墓葬与新潮的植树葬、草坪葬、艺术葬、壁葬于一园,同时将游览观光引入了殡葬文化,园内曲径通幽,馨香满园,极尽江南名园之秀。著名诗人流沙河亲笔题誉:“西南第一陵”。

7、凤凰山公墓

8、石岭公墓

9、磨盘山公墓

10、燃灯寺公墓

11、月亮湾公墓

12、黄龙公墓

13、彭镇公墓

14、福座公墓

15、金龙山公墓

16、青白江回民公墓

17、崇州白塔山公墓

18、新津县天社山公墓

19、新津红豆山龙并公墓

20、都江堰松柏仙台公墓

21、祝国寺望山陵园

成都市锦江区祝国寺·望山陵园,距市区仅5公里,交通极为方便,是全市距市区较近的陵园。陵园响应民政部门的号召,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同时,围绕公墓园林化,墓区多样化,墓型艺术化,管理现代化的目标,由多位环境设计师和艺术家共同携手设计,推出园林式艺术墓位,同时也将是成都地区的观光型陵园。

22、金沙陵园

金沙陵园是经四川省民政厅、成都市民政局批准建立的经营性公共墓地。金沙陵园是生者拥抱自然,反朴归真的世外桃源,又是往者回归自然的福祉。陵园位于成都东隅锦江区琉璃乡龙灯山,北靠龙泉山脉。跳蹬河、白马河如玉带环绕。远眺金沙遗址,近倚两汉陵群,翠屏山、金宝山、万佛山,三山顾盼相向,形成“前有江流,后有来龙,左有流泉,右有通衢,群山环抱,明堂开阔”的绝佳堪舆格局。

陵园地处浅丘地形,占地 300 余亩。和千秋佛国清凉寺相邻,与东郊殡仪馆接隼,是关爱逝者,抚慰生者的生命家园。是生者与故人,养生与往生轻松对话的双维空间。

23、青城山味江陵园

该陵园始建于1986年,隶属都江堰市民政局,由都江堰人民政府批准规划兴建的一座合法社会公共墓地。共入住墓穴14000个。

味江陵园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新干线"--成灌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成都市与青城山的距离。

24、皇恩寺陵园

皇恩寺陵园系经四川省民政厅、成都市民政局批准注册,金牛区民政局主管合法社会公共墓地。陵园地处城北天回山,毗邻植物园,四季树木葱郁、鲜花簇拥。陵园扩地建于具有1200年历史包含深厚文化底蕴,从唐至清历朝御赐皇家陵园的皇恩寺遗址。

第4篇: xx陵园公墓管理处工作纪实

xx市陵园公墓始建于xxxx年,隶属于xx市民政局,是经xx省民政厅批准的xx境内唯一合法经营性公墓。公墓位于xx路以南,xx森林公园北侧,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陵园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与x山山脉一脉相承 ,苍松翠柏、鸟语花香、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其中,灵秀与雄伟集于一身,是xx的人生后花园、理想安息地。近年来,xx陵园公墓管理处在市民政局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尊重生命 倡导环保 传承文明”的立园宗旨,以人为本、大胆创新、科学决策、克难奋进,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逝者亲属的认可。

强化基础建设 提升服务功能

xx市陵园公墓现有土地xx余亩,自开园以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逐步建成了以绿色为基色、园林为载体、文化为灵魂的现代化园林式公墓。陵园吸天地之灵气,汇传统之精华,汲现代之文明,融园林、人文景观和殡葬为一体, 为逝者在喧嚣的都市近郊营造了一个永恒的绿色天堂。

根据园区结构,以中轴线对称及自由灵活布置相结合的园林布局手法,划为x、x、x、x、x园等xx个园区,根据需求分成高特级式自选区、个性化艺术区、普通区、树葬区、花坛葬区等。墓碑的材质以坚硬上佳的汉白玉、花岗石为主。陵园内服务设施完善,建有停车场、服务大厅、祭奠烧纸房,大型人工湖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提供了消防用水,既完善了硬件设施建设,又发展了软环境。配备安防监控系统、电脑管理系统,提供洽谈休息室、殡葬礼仪、殡葬用品等服务工作。随着人们文明祭奠亡者观念的变化,x陵园公墓管理处提出了传承传统理念,探寻现代文明殡葬模式的发展理念,积极倡导亲属在故人墓前献一束鲜花、放一首歌曲以及网上祭奠等新的祭奠方式,在为逝者亲属节省时间、费用的同时,也顺应了时代要求、降低了安全隐患。先进的殡葬管理模式,创新的管理理念,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公墓建成以来已接纳5千多海内外客户为其亲属安葬骨灰。

强化管理措施 提升服务水平

在提升服务功能的同时,x市陵园公墓还非常重视服务管理,努力提高质量意识,树立环保观念,将客户满意度和环境保护作为陵园的明确管理指标。 作为一个服务群众的特殊行业,x陵园公墓管理处始终坚持“让生者了无憾,让逝者得安息”的服务理念,大力开展干部职工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通过例会、 组织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加强服务礼仪、岗位技能的培训,拓展干部职工的服务思路、方法,增强主动服务和创新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开展“优质服务月”、 “行风评议”、“倡导绿色祭扫,共创和谐社会”主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教育工作人员从点滴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客户满意;通过设立举报电话、意见箱,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制定公墓收费价格公示牌和服务公约,实行销售合同制、收费一票制等管理制度,杜绝人情价、关系价,有力地提高了公墓管理处的信誉。与此同时,x陵园公墓管理处积极规范服务程序,在服务过程中严格要求把好“五关”,即“定位选墓关”、 “价格统一关”、“规范手续关”、“入墓安葬关”、“跟踪服务关”,把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升服务水平。每逢重大祭奠节日,公墓管理处都提前做好预案,积极协调交警、消防等部门配合做好群众集中祭扫期间的交通、消防安全工作,并将全体工作人员合理分配、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全力保证期间群众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近年来,陵园区内未出现过大的火灾、交通事故及群众投诉事件,2013年被评为xx市殡仪服务优秀单位。

“让生者了无憾,让逝者得安息。”在和谐、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洪流中,x市陵园公墓管理处将继续探索殡葬改革新模式、文明祭扫新方法、经营管理新思路,构建和谐园区,创建环保型公募,在弘扬殡葬文化、移风易俗,在追求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第5篇:陵园设计探讨现代陵园理念

墓园是埋葬死者以及供生者表达怀念和追思的去处,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墓园的具体特点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以“源”园理念指导现代墓园规划设计的构想.并对何为“源”,“源”园的功能和“源”园的主题等内容进行解析。同时,结合案例研究,以“源”园设计理念,通过“源”园结合。以“源”写园,从空间结构、葬式葬法、绿化种植和建筑小品等方面对安徽亳州云都墓园进行规划设计.并对中国今后如何提升现代墓园规划设计水平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园林学;“源”园

公墓是埋葬死者以及供生者表达怀念和追思的去处,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人口膨胀使城市表现出了对城市公墓的巨大需求。此时。传统公墓在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存在着公墓布局不合理,城市景观破碎,公墓绿化、美化设施落后等缺陷。墓园,指“墓地+园林”,即园林化的墓地,墓园建设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完整性和城市的生态环境。我国传统殡葬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它为我国现代墓园规划设计提供了可深入挖掘的财富口。在此背景下,文章解析了以“源”园理念指导现代墓园规划设计的构想,并对安徽毫州云都墓园规划设计进行案例研究,以期提升我国现代墓同规划设计水平。

第6篇:南磨山公墓规划设计说明书

南磨山公墓总体规划

目 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总则 ............................................... 3 第二章 规划依据 ........................................... 3 第三章 规划原则及目标 ..................................... 3 第四章 规划范围、时限、性质 ............................... 4 第五章 现状分析 ........................................... 5 第六章 规划整体构思 ....................................... 6 第七章 规划结构分区 ....................................... 8 第八章 规划功能布局 ....................................... 9 第九章 建筑风格取向 ....................................... 9 第十章 道路交通规划 ....................................... 9 第十一章 基础设施规划 .................................... 10 第十二章 保护措施规划 .................................... 10 第十三章 防灾规划 ........................................ 11 第十四章 工程建设规划 .................................... 11 第十五章 投资估算 ........................................ 11

西盟县民政局

西盟县建筑设计室

南磨山公墓总体规划

第二部分

图 件 .................................................. 12 1 项目位置图 ........................................... 13 2 1:500地形测绘图 ...................................... 14 3 总体规划图 ........................................... 15 4 规划功能分区图 ....................................... 16 5 道路设计图 ........................................... 17 6 标志牌效果图 ......................................... 18 7 规划意向效果图 ....................................... 19 8 施工总平面图 ......................................... 20 9 入口广场片区施工图 ................................... 21 10 第二个停车场片区施工图 .............................. 22 11 道路坐标放线图 ...................................... 23 12 道路和挡土墙施工图 .................................. 24 13 标志牌施工图 ........................................ 25 14 墓碑施工示意详图 .................................... 26

西盟县民政局

西盟县建筑设计室

南磨山公墓总体规划

一、总则

1.1按照西盟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总体布置,为促进地区民政殡葬事业的规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1.2本规划是西盟县公墓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范围内从事相关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本规划制定的条款执行。

1.3本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西盟县民政局组织实施,并享有解释权。

二、规划设计依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997年第225号)。

2.2《殡葬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

2.3《公墓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1992年)。

2.4《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墓建设管理的通知》(民发[2008]203号)。

2.5《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170号)。

2.6《云南省公墓管理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1997年)。 2.7《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实施意见》(云政发[2007]291号)。

2.8《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墓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2.9《西盟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

2.10西盟县南磨山公墓建设用地图。

三、规划原则及目标

3.1合理规划,总体布局原则:国家对殡葬业的有关法律、法规,

西盟县民政局

西盟县建筑设计室

南磨山公墓总体规划

云南省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具体规定,西盟县政府及民政部门的指示和安排及具体要求,是本规划的最基本依据。

3.2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现代规划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本规划从公墓的现状,近期和远期的建设等方面,都充分注意和体现实施这一原则(其中绿化率是我省公墓建设审批的重要要求之一,也是本规划的一个重点。本规划绿地率>40%)。

3.3个性鲜明,追求文化品位原则:殡葬文明,文化品位,表现墓园的个性特征,是本规划强调的重点,是区别于全省公墓的个性所在,也是下一步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本规划以人为本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景观资源。求取园林与陵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艺术与功能的多方面协调统一,突出自身的个性与风格。

3.4 统一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原则:规划按合理分期开发,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采取滚动发展的方针,边投入、边建设、边经营、边收益。确立合理的规划布局与结构,合理的容量规模,合理的设施规模,合理的功能分区,使发展规模能保持园区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又能有效促进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的协调发展。

3.5规划目标:本规划力图在规划期内,将西盟公墓园建设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品位高尚,极具地方特色,既秉承传统,又具有强烈现代感的园林式墓园,使其成为我市殡葬文明的典范。

四、规划范围、时限、性质

4.1规划范围:项目位于西盟县县城城西南部,孟连至西盟公路旁,隶属勐梭镇班母村。该地距县城约6公里,距新建成的西盟县殡仪馆4公里,距离班母村富母乃村民小组3公里,占地面积约81亩(5.

4西盟县民政局

西盟县建筑设计室

南磨山公墓总体规划

公顷). 4.2规划时限:

近期:2012~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4.3规划性质:县级殡葬设施,社会事业性服务设施。

五、现状分析

5.1该地块在南磨山腰,孟连至西盟公路左侧,南北长约300米,东西长约190米,地形由东向西逐渐升高,相对高差42米。整体地形南北两端坡度较大,中部现有的遗体公墓区较为平缓,属现代殡葬用地中的较好地块。

5.2规划范围内,按坡度划分为山地规划。 5.3宜作山地墓葬用地,适宜作生态墓地。

5.4范围内地质条件良好,植被良好。大环境内,具备给水、排水、供电等基础功能。

5.5现状分析结论:该用地属殡葬用地中的较好用地,完整紧凑。通过精心布局,合理开发,寻找与该地自身匹配的恰当规划,可建成较好公墓,成为我市推行山地殡葬建设的典范。

5.6现状中需要认真处理的是山地洪水期间的排水问题,这是本公墓安全的最大问题,也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关键问题。

5.7根据预期要求,陵园应有墓穴7000位。计算结果如按每墓位用地4m2,考虑绿地、道路、活动空间等,园地面墓位可满足要求,如加上休憩空间利用,具有极大发展空间。

5.8范围内林地的使用:林地可开发为树葬等墓型,直接利用;其余部份林木可视景观需要予以保护使用;极少部分林地,因墓穴用地,需移植或砍伐。但总体均应按整体梳理、分期砍伐(移植),建后补种

西盟县民政局

西盟县建筑设计室

南磨山公墓总体规划

并增配树种的逐步调整方案处理。

六、规划整体构思

6.1墓园规划设计有别于其它规划设计。墓园规划,首先要注意它的特殊性。墓园规划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性质、功能、土地开发方式、管理经营方式等方面。

6.2强烈的人文因素,历史的、民族的、宗教的、哲学的、地域的、风俗的、习惯的种种因素,构成丧葬文化的主体内涵,墓园文化因此显得古老和传统;同时,社会的发展,墓园文化也在与时俱进,稳定中产生新的变化;再则,西盟作为打造发展狂欢佤部落生态旅游县城的特殊地位。这就要求该墓园规划要做好民族传统与现代的衔接,这是处理整个规划设计的主导线。

6.3现代殡葬业的性质,尤其是殡葬改革推行过程中的性质,也是墓园规划须注意的一个方面。其本质上是社会公益型事业,然而,鉴于投资方式、管理需要等,它同时也是经营型的一种特殊产业。管理者同时也是经营者。并且建设的投资、土地的开发利用等各方面,也都同经营的市场化密切联系。

6.4墓园开发同时具有时段性。墓园的开发,尤其是大墓园的开发,都有相当一个经营管理的时间跨度。尤其是中远期的墓园开发、经营、管理等运作,其过程中总出现诸如地价升值、市场趣向变化、墓葬形式变化等多种情况。规划的前瞻性因此显得较为重要。

6.5土地为不可再生资源,墓园用地的开发,有其一经占用,若干时期内不会变迁的使用特征。因此对土地的计划开发顺序,利用方式等,也是墓园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6.6墓园建设投资方式,具有特殊性。分期投入及滚动发展是使用

西盟县民政局

西盟县建筑设计室

南磨山公墓总体规划

投资的重大特征。投资,特别是首期投资,其投入重点的选择确定,是墓园投资中避免过量投入和不当投入的关键。根据经验,墓园投资(特别是长期投资),确定分期投入的范围、投入的量、具体内容等,均须在规划期内认真确定。

6.7墓园一经总体规划,其投资重点和顺序,大致这样展开: A、必要的基础设施的分阶段建设,包括道路、水、电、环境、防灾等方面。

B、墓园墓葬用地的规划、分区,进行区域的整理。

C、必要的墓园使用及服务设施,包括公共用地、休息设施、停车、回车场地、保安、餐饮、救护、通讯、厕所、特殊物品及用品的保管、存放、销售等各种设施;

D、围绕整个营运管理,最必要的管理用房,办公用房,员工用房等建筑,加工车间,车辆等各种管理设施。

E、最后才是进行由里及表的,体现墓园内涵与外部表现的标志性的建筑等建设。并同时完善整个环境的景观配置,绿化配置,最后构成完整的高品位的陵园特征。

6.8综合前述的现状分析及上述各方面因素的认识,产生西盟墓园的基本规划思路。

A、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不改变现有茂盛林业资源情况下,主要开发现有的荒地部分,提高土地利用率。

B、园区的道路系统,按使用便利、网络合理的原则布置。同时考虑消防通道等因素。采取园内环状公路布置,并横向联络的布局。入口分人行及车行道。横向联络采用步道连接。墓区内山地均以台阶式布置。总体形成完整的区域道路网络。

西盟县民政局

西盟县建筑设计室

南磨山公墓总体规划

C、水系:利用周边水源,增加园区生动变化。沿谷地道路,作排水沟,接引山洪,流入公路涵道。

D、由道路构成块区。块区间的结合点,形成自然景点,置硬地、配景观,置休闲设施,满足墓园人群活动、游赏、休息等需求。

E、管理用房:办公用房、餐饮、休闲加工等用房,均布局在入口广场片区。该区考虑停车 、滞留等场所场地。

F、建筑模式拟建议采纳地方民族特色建筑样式,求取其独特的佤族建筑风格。园林则因地制宜,求取江南园林的自然、灵动、灵秀。所有建筑、园林、道路、水体、景观统一而有变化,追求既大器、又婉约,深蕴文化,品味高尚独特。

七、规划结构分区

7.1整个墓园规划为下述功能结构区: ①广场用地区2470㎡(3.7亩);

②遗体公墓改造区18767㎡(28.1亩); ③骨灰公墓区16208㎡(24.3亩);

④防护绿地区53830㎡(80.6亩); 7.2按照墓园要求,至少应满足下列功能:

A、业务:a特种物品存、售、租、购;b展示、陈列;

B、办公:管理办公室;

C、休闲:a休息厅;b前庭后庭;c园区内各小憩设置。 D、餐饮服务:a餐饮;b小卖。

E、员工生活:宿舍 F、保安:a消防;b保卫。 G、环卫:厕所、垃圾存放点。

西盟县民政局

西盟县建筑设计室

南磨山公墓总体规划

H、加工间:a石材加工、雕塑;b材料(水泥等)库存。 I、道路广场、硬地、停车场

J、水、电:a水池;b水塔;c焚烧池。 K、墓地

八、规划功能布局

8.1根据规划用地的周边环境、相关条件、区内地形状态、道路交通系统及各功能分区的需要,作出规划布局。

8.2墓园入口处新建墓园标志牌。

8.3入口部分主要为广场用地和园林绿化用地,主要有停车场、管理用房、公厕、休憩亭和焚烧池等,中部再设置一个次要的停车场和休憩亭,公路端部设置环形回车道。

8.4墓园区主要设置两条4米宽台阶式主干道,左右贯穿两条3米宽的园区次干道,其他墓区道路则按实际地形和墓区情况增设。

8.5周围现有的树林规划为防护绿地,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8.6休闲、游览、园林绿化等文化区:结合江南园林布置,墓葬区内,以山地规划为主线,配以亭、台、石等形成整体园区景观效果。墓园区可划分为数个小区,各区间交汇接合处,分设小景点,宜休息、聚散等,并配置硬地、休息等设施。各小墓区可分别定名,并以主体墓型定位。

九、建筑风格取向

建筑风格采取西盟佤族传统的特色造型,体现庄严大器。

十、道路、交通规划

10.1主入口道路宽8m,其中两边人行道各宽1米

10.2园区步道:宽4m和3米,铺石(毛石、卵石等)路面。

西盟县民政局

西盟县建筑设计室

南磨山公墓总体规划

10.3广场:设停车场、回车场1处,面积约1482m2(2.2亩 )。

十一、基础设施规划

11.1给水规划:园区用水分生活用水和水体、灌溉用水。生活用水由山泉水引入,选择高地建蓄水池共1个。

11.2供电规划:园区所需电力120KW,连接当地电源。配电房置于服务区内。

11.3环卫规划:公厕设于主要停车场附件,同时配置化粪池,污水处理后作园区绿化灌溉用水。

11.5排洪规划:沿园区内道路路设排水明沟,引入公路水道。也可利用园内水系,作洪汛区排洪缓冲水道地,接入公路的排水道。

11.6园区内设固体垃圾回收点,沿园区道路设置果皮箱等。

十二、保护措施规划

12.1生态环境保护:

A、园区内地质状态良好,植被优良,生态保持完好,因此园区范围及周边相关地段在开发修建过程中注意保护。园区内现有植物,按“整体梳理,分期砍伐(移植)建设一处动一处,建设后补栽,同时增加品种”的原则进行。

B、园区内的所有生活服务设施禁止使用污染燃料,一律使用液化气及电能。

C、严禁在园区开山采石,砍伐植被,烧山开荒,拓展耕土。岩石景观等自然资源,需规划保护。

D、生活污水及粪便严格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引排灌溉园区植物。固体污物,专人清扫,集中堆放,统一清运处理,异地消化。

西盟县民政局

西盟县建筑设计室

南磨山公墓总体规划

12.2沿红线区域外二十米,作园区保护绿化带,培植灌木及乔木,禁止砍伐放牧。 十

三、防灾规划

13.1园区设立消防常备设施,注意建筑区域的防火,建筑与林区之间作防火隔离带。各建筑配置消防设备。

13.2园区内较危险区域设置防护设施。 十

四、工程建设规划

园区建设主要涉及到的工程主要有道路工程,停车场建设,管理用房建设、公厕建设、标志牌建设、墓碑工程建设和园林绿化等工程。 十

五、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估算600万元,其中县民政局向省、市民政部门申请补助资金570万元,申请县级配套前期启动资金30万元。

西盟县民政局

西盟县建筑设计室

上一篇:交通银行白金信用卡下一篇:五年级下册天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