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规划设计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陵园规划设计(精选11篇)

陵园规划设计 篇1

墓园是埋葬死者以及供生者表达怀念和追思的去处,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墓园的具体特点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以“源”园理念指导现代墓园规划设计的构想.并对何为“源”,“源”园的功能和“源”园的主题等内容进行解析。同时,结合案例研究,以“源”园设计理念,通过“源”园结合。以“源”写园,从空间结构、葬式葬法、绿化种植和建筑小品等方面对安徽亳州云都墓园进行规划设计.并对中国今后如何提升现代墓园规划设计水平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园林学;“源”园

陵园规划设计 篇2

随着宝鸡市的建设发展, 宝鸡火车南站片区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一带一轴多组团”空间结构中“一轴”的重要节点, 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商务区, 也是宝鸡市重要的对外窗口。规划区域内现存约7000座的墓穴需选址改迁, 选定地址位于宝鸡市南, 洙浴村洙浴沟内, 距市区7km2。洙浴沟整体呈南北带状, 东西被两山所夹。项目位于东面山坡上, 现状用地为农田, 地形较陡, 呈阶梯台状。为总用地面积121.8hm2, 其中一期用地9.5hm2, 二期112.3hm2。

2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项目结合现场地形自然风貌及现状特点, 通过科学分析、精心构思、合理规划, 对各相关学科进行有机融合, 力求将洙浴沟陵园规划为一处具有文化特色、功能设施完善、生态景观优美、以简约中式风格为主的结合传统碑葬、现代树葬、草坪葬及骨灰墙形式的综合性公众陵园。改变传统公墓的阴森压抑形象, 营造一座安宁、祥和, 同时又具现代意识的融浏览、祭奠、缅怀、纪念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陵园, 在殡葬文化、园林艺术、绿色生态、科学文明方面协调发展, 打造一座人文纪念的公园, 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艺术乐园, 一片积聚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的人生后花园。体现墓园是后人怀念先人、和先人对话的时空新构想, 宁静、轻松的氛围能激发后人继往开来、进取向上。

3 规划理念

3.1 现代规划理论学基础

立足于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 注重环境的和谐, 体现人文特色, 凝练文化底蕴, 合理布局, 恰当分区, 以体现出墓园庄严、肃穆的氛围。

3.2 园林文化学理论基础

人们到殡葬区, 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 而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的信息、物化的文化。通过建筑、小品、道路、绿化等构成要素的空间布设, 通过对生境的营造、环境的改造、意境的创造来达到精神的体现。

3.3 传统文化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阴宅风水的好坏不但直接关系到死者本人入土后是否安适, 并且还会影响到活着人的吉凶和后世子孙的荣辱。因此, 古人对阴宅风水的选择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风水通过观察地理形势和自然环境,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求得人和天地、自然的和谐, 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

4 规划原则

(1) 紧密结合原有地貌现状的原则。 (2) 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3) 适地适树的原则。 (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 将骨灰安放、缅怀纪念、孝义教育与园林外貌有机结合为统一整体的原则。 (6) 多样性原则, 体现生物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 人活动的多样性。

5 概念设计

陵园, 是逝者长眠之所。东晋学者郭璞所著《葬经》中有云:“葬者, 藏也, 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 噫而为风, 升而为云, 降而为雨, 行乎地中则为生气”。“五气行乎地中, 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 遗体受应。”中国自古以来, 安奉故人之吉地均体现天人合一、寓意祥瑞、回归自然之精神。

项目所在地宝鸡市洙浴沟村, 依山傍水, 铺锦叠翠,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洙浴河如拦腰玉带, 汇聚与山底。“洙浴”谐音“珠玉”, 本方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祥瑞的玉器———“玉如意”作为设计灵感与“珠玉”呼应, 体现其独特地域性。同时通过与功能的结合形成“一期传统安葬区———吉阳园、二期传统安葬区———祥阳园、二期现代安葬区—景阳园”3个特色安葬区, 并以“玉如意”之形形成五大景观节点, 分别为“西入口景观———石碑 (土) ”、“神道景观区—金弥勒佛 (金) 、放生池 (水) 、岁寒三友广场———松竹梅 (木) ”、“长明灯火广场———长明灯 (火) ”。形成五行相聚的格局, 最终体现“掌中握宝, 辈辈得好”的安葬古训。

6 功能结构

场地的空间结构形式为“两轴———三区———五点———一心”。“两轴”为东西景观主轴、南北景观副轴。“三区”是项目一期传统墓区、二期传统墓区、二期现代墓区。“五点”是指神道、西入口景观园、岁寒三友广场、长明灯火广场、放生池。“一心”是指核心祭祀区。

7 绿化设计原则

植物是墓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元素, 根据现代殡葬观念, 墓园逐渐向公园靠拢, 除了传统的松柏等常绿树种, 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木也被引种到墓园当中, 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配置原则如下:

7.1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原则

园林植物是贯穿全园的主要物质基础, 墓区内不同区域与绿化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统一的整体, 同时, 每个区域、各个局部又以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及不同的配置手法, 形成不同的景观。入口、广场等重点地段重点布景。

7.2 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利用原有的树木, 对绿化景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保持原有绿化风格的同时, 调整树种结构, 选用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易于培养管理的树种, 以乔木为主, 使乔、灌、草有合理比例。同时充分利用乡土树种, 引进优良观赏树种。

7.3 自然优先原则

顺应自然规律, 维护自然过程, 保护自然资源, 是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无论在植物材料选择、植物配置、色彩搭配以及各种元素的运用上, 都要优先考虑自然环境保护, 尽量减少人工痕迹, 减少对自然的干涉和破坏, 按照自然植被的分布特点进行配置, 体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变特征。

7.4 时间原则

植物景观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 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 才能使植物成为一幅活的动态图。希望“一步到位”、“立竿见影”的想法不符合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

8 绿化设计要点

8.1 入口区

采用对植的乔木组团, 在入口形成庄严的氛围。

8.2 管理区

通过园林化的处理手法, 使此区域景观更活泼一些, 落叶乔木和开花植物宜多。

8.3 墓区

内部采用矩阵式种植, 通过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 既能体现肃穆的气氛, 又能体现季节的变化。外围是防护绿带, 作为背景林。由地势形成的阶层, 运用边坡绿化植物予以处理, 使整个墓区在竖向上, 也能形成较好的景观。整个墓区不同区域运用不同的处理手法, 整体达到远观“见树不见碑”的效果。

8.4 神道

乔木、灌木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均分层搭配, 创造宽阔的视觉通廊。

8.5 广场

内部应用开花的小乔木、花灌木, 外围以常绿与落叶搭配的大乔木为主, 形成围合空间, 通过植物与雕塑、小品的搭配, 形成艳而不俗、明快敞亮的环境, 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8.6 停车场

种植冠达荫浓的乔木, 形成遮荫良好的停车环境。

8.7 车行道

乔木和灌木在竖向分层, 水平方向重叠。以减少人流车流对墓区景观的干扰, 同时创造“曲径通幽”的道路景观。

9 结语

陵园与小坟 篇3

墓里埋葬的是一个5岁大的男童,他生前曾和家人一起住在这片土地上,但在一次玩耍中,他不慎从高处跌落,摔在河边的一块巨石上,死去了。男童的父亲非常伤心,决定把儿子永远埋葬在这里,并在墓碑上记录了此事。后来,由于一些原因,男童的父亲不得不将这块土地转卖,他的要价并不高,但却有一个条件——土地的新主人必须要保证不拆毁,也不迁移他儿子的坟墓,将来如果再转手,也要遵守这个约定。此后的近百年,这块土地不断被转让,但一位又一位新主人都遵循了最初的那个条约,始终没有人动过男童的坟墓。

美国政府得知此事后,既感动又为难,感动的是土地的新主人都在呵护着一位父亲的心愿,而为难的是,现在这块土地已经属于政府,并用于修建伟人的陵园,将来它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开放景点,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如果出现一个与之毫不相关的百年之墓,显然很不合适。但如果不让其继续存在下去,似乎又不太好,尽管男童的家人早已不在了。

最后,美国政府决定征求格兰特家人的意见,问他们要不要迁走男童的坟墓。而格兰特的家人是这样回应的:“格兰特生前之所以奋不顾身地参与、领导南北战争,就是为了废除奴隶制,实现人人平等,如果今天我们把小男孩的坟墓迁走,那么格兰特一定会死不瞑目,他也会因此而感到不安和羞耻。”

最终,格兰特的坟墓修在距离男童百米之处,两座坟墓成了永远的“好邻居”。

烈士陵园选址规划调研报告 篇4

我县烈士陵园选址规划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豫鄂之交,桐柏山腹地,是革命老区。1926年,南阳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在桐柏成立。桐柏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曾先后有三个中央级、六个省级、九个地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在此设立。李先念、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

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一万多名烈士长眠于此。长篇小说《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1984年,桐柏被确认为老区、苏区。2005年,李先念亲自题写馆名的桐柏革命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景点之一。桐柏名胜众多,是连接大别山、伏牛山旅游的重要承接地,楚风汉韵交汇融合,兼具南国韵味与北国风光。桐柏山淮源风景区被命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中国旅游最佳去处、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

桐柏县烈士陵园是1958年建设的已经不适应目前需要,拟新建桐柏县烈士陵园。结合目前各方面条件和现有优势,笔者认为烈士陵园选址规划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与桐柏英雄纪念碑相结合

桐柏英雄纪念碑座落在县城中轴线正南面的翠屏山上,随着桐柏英雄纪念碑、英雄广场、桐柏革命纪念馆在翠屏山山脉的建成,将烈士陵园移至纪念碑南面,修建台阶式人行道路,设置烈士生平事迹碑廊,联结英雄广场、烈士陵园、桐柏革命纪念馆,可以把翠屏山一带山峦建设成“红军公园”。

二、与红色旅游相结合

桐柏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县之一,桐柏革命烈士的事迹是桐柏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翠屏山一带已建成有桐柏英雄纪念碑、英雄广场、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革命烈士陵园是不可分割红色文化的有机整体,在翠屏山建设烈士陵园、设置的烈士生平事迹碑廊,将翠屏山打造成为我县红色旅游的重点景观之一,使其成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弘扬苏区精神的载体,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示范区;

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结合

陵园选址规划要进一步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翠屏山南麓新建烈士陵园与桐柏英雄广场弘扬革命传统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定位相同,且不占用原有的活动场所;

四、与群众健身活动相结合

英雄广场目前已成为很多市民健身活动的基地,烈士陵园规划设计依山就势,利用山体大片的自然植被,通过合理的组织和空间设计,在不破坏原有建设主体及地貌植被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绿化,创造出供市民休闲健身的良好场所,将翠屏山一带规划为教育活动、纪念活动、老年娱乐健身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四大功能区域,立足以人为本、生态建园的规划理念,创建和谐、适用、生态别致的具有纪念性和休闲性为一体的烈士陵园;

四、方便社会各界人士清明祭扫,方便民政部门管护和卫生保洁等管理工作的开展;

烈士陵园扫墓 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和往年不同,我们要去烈士陵园扫墓。

清晨,我们胸前偑带着鲜艳的红领巾,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来到烈士陵园,整个陵园是那样庄严、肃穆,迎门两侧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

缓缓进入陵园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纪念碑,它象征着烈士们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接着我们穿过松柏林,来到烈士墓前,举行了行队礼、献花等活动,使我最感动的是为烈士默哀,在那三分钟里,我想了许多许多: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用鲜血换来的。于是,我心中起了一个念头:要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

介绍松江历史陵园 篇6

松江烈士陵园的前身,是座落在县苗圃桃园内的侯绍裘、姜辉麟烈士纪念碑。1986年5月,经松江县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松江烈士陵园”。为了适应祭扫、纪念和参观的需要,1990年县民政局向县政府呈交了易地兴建烈士陵园的报告。松江县十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扩建松江烈士陵园的提案。1993年12月22日(农历冬至)举行了隆重的落成揭牌仪式。

扩建后的松江烈士陵园占地面积30.172亩。纪念碑高20米,由四片呈下垂状的红旗组成,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悼念;墙体为枫叶红色,象征为烈士们抛洒的鲜血染红;四面红旗组合的墙体代表为四个革命时期;碑体上黑底金字“死难烈士万岁”系毛泽东同志的手迹。纪念碑平台900平方米,碑体展开面积1200平方,有近700平方的陈展大厅,1800平方的祭奠广场,2000平方的进门广场和10000平方的绿化面积。陵园内还设有“松江革命英烈事迹展”,有选择地介绍松江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烈士的事迹。

松江烈士陵园内的侯绍裘(由陆定一同志题写碑文)、姜辉麟(由陈云同志题写碑文)、顾桂龙(由陈云同志题写碑文)烈士纪念碑是松江县人民政府命名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松江烈士陵园由松江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9年松江烈士陵园又被松江区人民政府命名为松江区青少年教育基地;1999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松江烈士陵园被命名为市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今年4月1日,“闭园”改建近一年的松江烈士陵园即将重新对外开放。

一年的改建,松江烈士陵园会有何新面貌?前天,记者探访了刚刚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松江烈士陵园,先睹改建一新的集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和红色旅游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风采。

下午1点多,春意浓浓,陵园大门口,工人们正忙着在整修道路。

虽然“松江烈士陵园”几个大字还没有出现在正门上,但园内高耸着的那座纪念碑还是那么熟悉,令人肃然起敬。作为陵园的“灵魂”,这座极具特色的纪念碑几乎是本次改建后唯一能寻觅到往日踪迹的建筑,而在经过采用将军红大理石进行贴面后,纪念碑比以往更显高大、厚实、庄严。走进烈士陵园大门,便可见前方两条步道分布在3个景观水池之间。这种引入中国陵墓建筑中“甬道”元素的设计理念,正是希望给人以“先抑后扬”的感觉,在有限的空间内和短暂的时间里,让人们的内心从浮沉喧嚣迅速转换到沉静肃穆状态。

带着这种心情走过步道,便是一个2000平方米的祭扫广场,两侧绿树林立,在这里,肃立、仰望。眼前这座20米高的纪念碑如4面低垂的红旗,与碑上所书的“死难烈士万岁”6个遒劲有力的金色大字,默默地诉说着对烈士最深切的缅怀。

绕过纪念碑的花岗岩平台,便可到达占地900平方米的烈士墓区,这里长眠着从大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捐躯的173位烈士,这也是本次改建的重点之一。墓区前端正中,是4个组成半圆形的墓,由东至西,分别是10位无名烈士的合葬墓、侯绍裘烈士墓、姜辉麟烈士墓和在淞沪战役米市渡阻击战中牺牲的战士合葬墓。

值得一提的是,改造前,烈士墓区分散在纪念碑的两侧,除了31名知名烈士外,其余在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分别长眠于两个合葬墓内。这些烈士虽然全部都是衣冠冢,但此次改造按每一位烈士牺牲年月排序,全部重新进行了单穴迁葬,在墓碑上刻以烈士姓名和生卒年月,有的还配上了烈士遗像。

墓区正中的步道走到尽头,也正走到了陵园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等到4月1日下午陵园正式开放后,市民的缅怀旅程也可在此告一段落。不过,在陵园入口步道和祭扫广场的西侧,还有一座值得期待的全新的两层建筑——建筑面积1600余平方米的纪念馆。今后,纪念馆将一改以往以单一的“连环画”展示烈士生平的方式,而采用模拟沙盘、幻影成像等高科技的展示方式,给予参观者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

而与纪念馆相对的陵园另一侧,未来还将建成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碑林区。作为整个改造工程的布展工程,纪念馆和碑林区将是陵园今年的重点工作。

现代烈士陵园景观园林化设计研究 篇7

近年来, 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和殡葬改革的推进, 墓地不都在荒山野岭, 墓地内涵和外延颠覆传统得以延伸, 园林式公墓、公园式公墓应运而生, 一改公墓阴森形象, 凸显人文情怀。烈士陵园作为公共墓地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 以新的属性: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 形成现代烈士陵园的新概念。陵园规划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园林化、艺术化、人文化是陵园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课题旨在景观的现代化发展的视角下寻求当代陵园规划的新策略, 从陵园的特殊性出发, 在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下, 挖掘当代烈士陵园规划建设的人文纪念功能与游览休闲功能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将人文纪念功能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祭扫先人、瞻仰烈士、弘扬爱国主义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 又达到为青少年和市民游览休闲、接受教育的目的。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 既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效应, 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贡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革命烈士陵园概念及相关研究

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烈士们而修建的纪念性陵园, 是革命精神的承载地, 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目前对革命烈士陵园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 对革命烈士陵园发展现状的思考。主要围绕在革命烈士陵园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及如何发展革命烈士陵园旅游的新思路两方面问题。 (2) 对革命烈士陵园规划设计的研究。对革命烈士陵园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纪念性景观、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空间布局、旅游景观等方面。

2.2 国外相关概念及研究

国外将埋葬和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的纪念园统称为墓园。我国则将埋葬和纪念革命烈士的一类墓园另称为革命烈士陵园。从本质上说, 革命烈士陵园属于墓园的一个类型。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墓园在生死关系表达、空间感受、纪念方式、空间利用方式和设计要素上都有所区别。在西方墓园多表现为平静、安详、开放的氛围。研究国外的墓园的规划方法对我国革命烈士陵园景区化发展的规划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国外关于墓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已有了较长的时间, 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墓园规划设计理论。除了理论研究之外, 国外在墓园的实践研究上, 还做了很多尝试与探索。从1993年英国的第一个殡葬陵园到1998年美国的绿色天然墓园, 如今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墓园已数不胜数。

3 现代烈士陵园景观园林化研究

3.1 现代烈士陵园景观规划主要内容研究

3.1.1 基础研究

对革命烈士陵园的资源特点和旅游需求进行理论研究, 总结我国革命烈士陵园面临的普遍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3.1.2 规划思想研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 追求革命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追求高质量的游憩品质、追求精神上的体验。对于革命烈士陵园园林化规划思想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3.1.3 规划策略与方法研究

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 突破传统规划理念, 对革命烈士陵园进行规划设计, 采用环境园林化、氛围休闲化、景观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方法对革命烈士陵园进行规划提升。

3.2 现代烈士陵园景观规划主要原则

3.2.1 历史人文性原则———充分展现革命历史、文化底蕴, 建设赋有历史特性、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园林化陵园景观。

3.2.2 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合理利用烈士陵园原有的自然条件, 以免或减少未来发展所可能导致的生态破坏。

3.2.3 人本性原则———保证设计空间的公益性、参与性, 同时在设计中保证参观者的舒适和方便。

3.2.4 关联性原则———各功能分区、活动单元能够有机布局, 生态与人造、场所与场所、活动与活动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3.2.5 景观性原则———塑造优美的整体景观。

3.2.6 连续性原则———考虑合理的分期实施方案, 确保近期与远期的衔接和各阶段的景观效果。

3.2.7 操作性原则———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设计的理念与方向符合功能定位。

3.3 现代烈士陵园景观园林化设计要点

3.3.1 尊重历史

革命烈士陵园所承载的革命历史文化以及其空间结构和纪念氛围是漫长历史造化的结果, 避免为了园林化而使革命烈士陵园失去其纪念功能, 因此革命烈士陵园的开发应该重视挖掘文化的内涵, 尊重革命烈士陵园的传统纪念功能、纪念空间和纪念环境, 力求在保持原有纪念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陵园园林化的完善。

3.3.2 能引导分区布局

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各功能的协调以及空间组织的有机发展。为了保持革命烈士陵园的传统文化氛围, 提升休闲游憩吸引力, 需要根据革命烈士陵园的特点在某些空间限制陵园过度园林化。多一些开放式的空间, 少一些封闭、狭窄的空间, 减弱陵园的神秘感和郁闭度。

3.3.3 观人性化

我国革命烈士陵园的景观通常都是庄严、伟岸、高大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而使人们产生敬佩、瞻仰之情, 主要表现在景观格局的规划宏大、景观小品尺寸的高大上。进行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拉近人与革命时代人、事、物的距离, 还能让人感受到平等、亲近, 从而更容易走进革命时代, 切身感受当时的革命人物、革命故事和革命事迹

3.4 现代烈士陵园景观园林化方法研究

3.4.1 尊重历史

革命烈士陵园所承载的革命历史文化以及其空间结构和纪念氛围是漫长历史造化的结果, 因此革命烈士陵园的开发应该重视挖掘文化的内涵, 全面、真实的展示文化;尊重革命烈士陵园的传统纪念功能、纪念空间和纪念环境, 力求在保持原有纪念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陵园园林化的完善。

3.4.2 功能引导分区布局

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各功能的协调以及空间组织的有机发展。为了保持革命烈士陵园的传统文化氛围, 提升休闲游憩吸引力, 根据烈士陵园的特点在某些空间限制陵园过度园林化, 而在另一些空间内引入游憩设施。在景观要素上, 适当引进动态化要素, 如喷泉、流水, 给陵园增添生气削弱气沉沉的感受;在纪念方式和文化展现形式上, 应多采用互动的、体验性的表现手法, 给人放松的心理体验等。

3.4.3 景观人性化

我国革命烈士陵园的景观通常都是庄严、肃穆、高大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给人以威慑, 从而使人们产生敬佩、瞻仰之情, 主要表现在景观格局的规划宏大、景观小品尺寸的高大上。进行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拉近人与革命时代人、事、物的距离, 而且还能让人感受到平等、亲近, 从而更容易走进革命时代, 切身感受当时的革命人物、革命故事和革命事迹。

4 结语

革命烈士陵园是传统纪念文化和革命文化精神的承载场所, 烈士陵园的园林化以轻松的形式展现深厚的文化内涵, 才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体验, 从而达到保护与开发,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统一。新型陵园应该突破时空界限, 令人怀念历史, 研究历史, 并延续着融入人类文化情感的历史文脉, 现代陵园在园林化的过程中, 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人为本, 除了重视人的感受外更要重视人与周边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 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持久的, 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达到保护与开发,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统一。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陵园类纪念性景观也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 也有了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新的表现, 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和对休闲要求的不断提高, 传统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功能、管理已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陵园规划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园林化、艺术化、人文化成为陵园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陵园规划设计既有其本身的特殊性, 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特征, 为陵园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台湾“烈士陵园”入葬规格 篇8

圆山忠烈祠,也就是台版“烈士陵园”里,安葬着39万余人,绝大部分是在抗战中牺牲的军人也有一部分是护士、消防员,幼儿园老师。他们的名字出现在这处台湾重要的政治地标,每年春秋两季,接受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致敬。

其实,圆山忠烈祠是一个混搭的所在。起初它是日据时期的神社,到1969年才改建为“烈士陵园”,仿北京故宫太和殿而建,金顶红柱,坐依青山。在台湾各地,还分布着22座公办的忠烈祠。

这些公办忠烈祠所承认的“烈士”标准,也正在发生变化。

1945年,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时,为了消除日据遗痕,明令全台调查抗战英雄事迹,设置忠烈祠。最早“进驻”忠烈祠的是郑成功、刘永福、丘逢甲等教科书所认可的民族英雄。抗日,是一条重要的标准。所以,电影《赛德克巴莱》的主人公、雾社事件领导者莫那鲁道,以及抗日名将张自忠,一起穿越時空共处忠烈祠。

而像戴笠这样,因飞机事故死亡,而不是战死的高级将领,该不该进忠烈祠,就成了一个争议话题蒋介石最终让他享受了入祀忠烈祠的哀荣,至今祠内还保留着他的牌位。这让许多人不满,最著名的批评者是李敖,他说:“原来他们制造了假的忠烈,来骗我们。”

这个规则在1990年代得到放宽。

1997年震惊台湾的白晓燕案发生时,有警察为围捕凶犯殉职。警政署为鼓舞警察士气,提请修改《忠烈祠祀办法》,从此,“因公殉职者”也能入祀忠烈祠。

比如台湾非典平息后,一下就批准了七名在非典中去世的医院工作人员入祀忠烈祠,从医师、护士,到普通工友都有囊括。台北发生私立健康幼儿园游览车着火事件后,幼儿园老师为抢救孩子牺牲,她的牌位也出现在了忠烈祠。

近年来,不少大陆游客赴台旅游,也将忠烈祠推成了陆客访台必看的旅游景点。有人奔赴圆山寻找先人灵位,圆山忠烈祠不仅提供先人资料和精美纪念品,还可取下牌位拍照送给遗属。其他县市的忠烈祠则因经费有限,难以运转,多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比如高雄市忠烈祠就将部分场地承包给咖啡馆。

圆山忠烈祠是一个混搭的所在。起初它是日据时期的神社,到1969年才改建为“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心得 篇9

8月10下午,陆丰实践分队来到陆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天下着濛濛细雨,面对这烈士墓碑,心中顿然升起对烈士的敬意。岁月已经尘封了遥远的往事,现在人们的耳边已经没有了枪炮的声音,人们能够回忆得过去的时光,只有在中学的教科书中。

在21世纪的今天,战争早已在年青人中失去了踪影,他们或许对烈士的名字和事迹更加陌生,但是我们依然生活在烈士留下的绿荫下,享受着无比幸福的时光。时光可以冲淡记忆,但是革命精神永世相传,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开创了我们民族的千秋大业,培育了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质、革命精神和高尚风

范;改革开放以来,烈士们在党和国家利益、集体和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刻停身而出,英烈们的英勇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们要踏着先烈足迹,寻觅革命精神,把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对英魂的不尽哀思,化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利益的勇敢维护;继承先烈的遗志,追求真理、不懈奋进、走一条辉煌的人生只路。

“墙外桃花墙内血,一样鲜艳一样红”,请英烈们放心,我们这些后来人,一定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昌盛,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让绚丽的桃花,不再染上殷红的鲜血,要用鲜艳的桃花,装点人们美丽的家园,映衬人们幸福的生活。

为共和国英勇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xxx学院分党校于xx月xxx号组织了一次到广州烈士陵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烈士英魂的不朽精神。

高中时在历史书就看过毛主席一

句话“枪杆里出政权”,毛主席虽是一介书生,但由他领导的无产阶级推倒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给人民带来无限希望。抱着对革命烈士的崇敬,我非常渴望能够亲身感受一下烈士曾经奋斗的地方,在那里吸收养料。

走进烈士陵园的大门,放眼望去,耸立在眼前的就是一把用石砌成的枪,雄伟壮观,震撼人心!我们被这把枪吸引住了,满怀激情地来到它的周围,那时我觉得自己太渺小了!想当年就是凭着革命烈士拿着土抢和尖枪利炮拼搏的精神,就是凭着一股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就是凭着为人民舍我其谁的的精神,才开辟了今天的前景。看着形象逼真的石雕,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革命烈士奋血一战的情景,枪筒子打红了、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烂砖砸;刺刀拼弯了、枪托打断了,就用拳头揍;受伤倒下了,就扭住敌人用牙齿咬。一幕又一幕奋血一战的英勇拼搏让我为之激动!

接着我们来到了广州公社烈士墓,是烈士陵园的最高点。直径43米的圆丘形坟冢上,绿草茵茵。36面花岗石壁的墓墙上,40只石狮子静静地为5700多名广州起义烈士护灵。阳光甚好,陵墓曙光笼罩,流光溢彩中,令人无限追怀……

为了领略伟人的风采,睹物思人,我们来到了博物馆参观。里面的展览非常丰富。打到大炮,小到印章,伟人慷慨激昂的字迹,烈士视死如归的照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走到叶挺和张太雷的照片前我停了下来,想起了有关历史事件。1927年12月11日凌晨3时30分,广州城还陷在浓重的夜色中。四标营教导团1000多名官兵,刚刚听取了张太雷、叶挺作的动员讲话和战斗部署。官兵群情激昂、集合誓师,以“暴动”和“夺取政权”为口令,枪毙了15名教导团中的反动军官。“砰、砰、砰……”枪声划破沉静的夜空,宣告广州工农兵起义了!1927年12月12日早晨6时,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叶挺为工农红军总司令,张太雷为人民海陆

军委员。在抗战时,叶挺同志在开指挥部会议是分析形势时,看到形势不好,认为不能再在广州坚持,主张向海陆丰撤退。这个主张本来是正确的,当时的国际代表威尔曼不懂得打仗,主观武断,说搞暴动只能前进,不许后退,批评叶挺是主张去做土匪。张太雷同志不懂军事只听国际代表的话,从此,叶挺同志不再讲话了。在暴动取得胜利后,如果及时采取叶挺的建议,撤出广州,有计划地转移到农村,这样广州暴动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但由于某些领导人不懂得中国的具体国情,没有实战经验,缺乏分析形势,没有认识到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就算认识到也没考虑具体该怎么解决,只是盲目地领导。12日中午去西瓜园出席工农兵大会时,由于对警卫工作没有注意,张太雷给敌人冷枪打死了。这对当时造成了无人领导的局势,聂荣臻和叶挺同志到财政厅的天台观察各处战斗情况,看到敌人从观音山下来,形势对我们十分不利,我们认为再坚持只

能是作无谓的牺牲,于是下决心撤退,保留了一批革命种子,转移到农村继续斗争。

从这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中,我了解了广州起义的有关史实,不仅增加了我对祖国历史的认识,知道了由于计划泄密,才把原定于12月12日的起义,被果断提前到了11日凌晨;知道了为了区分敌我,革命力量统一以在脖颈上、臂膀上系上“红领巾”作为标示; 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27年12月12日早晨6时;6天屠杀,5700多革命群众牺牲,许多走避不及和不愿离开的工人、农民、学生和革命士兵,被大批逮捕、严刑拷打、枪杀、活埋;这些历史应时刻牢记,国耻家仇不能忘。

同时也赋予了我作为伟大祖国其中一分子的光荣。因为前辈的英勇事迹,我感到无上光荣,我要继承烈士的不朽精神,振兴中华!

每次战斗都是一笔财富,从它身上我们可以通过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吸取

教训。革命的人民,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城市发动了军事暴动之后,如何将斗争坚持下去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必须将起义的队伍迅速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中去,发展有广大农民参加的游击战争,在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中,不断消灭敌人,壮大自己的力量。从而,使暂时处于劣势的革命武装,以农村包围城市,经过长期斗争锻炼,以取得敌我力量对比上的优势,最后将敌人打倒。1928年6月,中共“六大”决定把12月11日作为广州起义的纪念日,号召千百万劳动群众每年都来纪念这个光荣的日子。在这一天我要牢记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向烈士们致敬!

没有一批英勇顽强的烈士就没有今天的繁荣富强!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今天的独立,是他们用身体堵住枪口换来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不朽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祖国的强大而奉献自己的生命。勇敢的烈士们,你们是

我永远的标志!

不朽精神,永驻我心!

今天,08国贸二班的同学们在这一起哀悼,一起祭奠!我们手里握着小白花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把小白花儿摆放在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前中间。我们知道他们都是英雄,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我们久久地站在墓碑前,心里很沉重与敬畏。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在哪场惊天动地的战役中牺牲的,但我们知道他们都是在战争中与敌人殊死搏斗的英雄,是他们的热血铺下了我们走上美好生活的红地毯,是他们用生命谱写了祖国和平繁荣的美好篇章,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虽然我们去的烈士陵园很肃穆与庄严,但我们敬献的花圈为烈士陵园增添了几分生气。希望烈士们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祝福与崇敬!他们的付出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并在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前进着。我们真的很幸福!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几项仪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三分钟默哀”。在肃穆庄严的纪念碑前,在严肃的氛围中,我们真正地诚心的默哀。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几十年前战士们英勇奋斗,捐躯卫国的壮烈场面。他们很多人都风华正茂,但为了解放中国,为了解救亿万中国人民,他们英勇献身,舍己为人。他们的精神和壮烈牺牲的壮举都会永载史册的!

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五四”运动精神,并且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要有当祖国接班人的决心,并为此不断奋斗!更要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与强大,也让和谐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观烈士陵园有感

经过一个阶段的党课学习,我在理论上对党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为了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有一个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

解,真正学有所用,我们党课讨论小组的老师安排我们去哈尔滨烈士陵园参观实践,在十月三十日我们小组一行人来到了烈士陵园,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而献身的革命英雄献花来表达我们的悲痛之情和敬佩之意。

庄重而气氛沉重的烈士陵园,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有柔情的绿水、坚硬提拔的青松在旁,这些就像是烈士们的情感一般,对待我们中国的亲人柔情似水,对待敌人坚强不屈。我们胸前佩戴者白花,缓缓而进,大家的脚步轻而迟缓,因为怕打搅到这里安息的英魂,因为感染到了这里沉重的气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走到这座为纪念抗日战争英勇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陵园,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在西方列强的残酷压迫下,是他们,挺起了胸膛,不畏枪林弹雨,冒死冲锋在战争的最前线,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中华民族可以被杀戮,而不可以被屈服。在内忧外患之际,是他们,果断出击,置生死于度外,抛头颅,洒热血,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中华民族可以被杀戮,而不可以被屈服啊!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坚韧的革命作风,是如此的令人敬畏,让我们钦佩不已。

烈士陵园之行,感受中华崛起之艰辛!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就惨遭西方列强的践踏,如此血腥,如此无情!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可以被杀戮,却不能屈服!虎门销烟让世界震惊,三元里战斗让侵略者胆寒!在中华民族觉醒之际,我们的先烈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勇敢冲出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在黑暗中不倦的摸索着前进。多少仁人志士跌倒在了血泊之中,被敌人暗杀在枪口之下??念此,在英雄前深深地鞠躬!

在革命的年代,每一天的温饱都难以保证,但是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先烈们还能时刻胸怀祖国,不忘报效祖国,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这份爱国的精神,这份爱国的品质,震撼着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为

他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如果没有他们英勇卓绝的战斗,会有我们今天如此幸福的生活么?如果没有他们无私的对国奉献,会有我们今天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么?在以前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先辈们都能坚定不移地努力奋斗,不求回报,但是在今天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社会里,依然存在着不少虚度光阴、颓废的自私自利份子,难道这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么?

陵园里每一处,都显得格外神圣,每一捧空气,都弥漫着光辉人性的气息。在陵园里,我们遇到了一群和蔼的老人,他们高声唱着歌曲,并热情地邀我们共唱。或许是因为年代相隔得久远吧,我并不能学会歌曲。在我看来,历经风霜的老人,在守护着陵园文化,而对于我们这些年少气盛的青年人来说,最好的爱国教育莫过于亲身感悟烈士们的爱国精神品质。

我们拾级而上,感受到我们离英雄越来越近,革命烈士永垂不巧,几个大

字,深刻而刺眼的映入眼帘里,石碑上的一连串的图像,经真实的那一幕幕似乎就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这份历史痕迹虽然保持沉默不语,却不能不刺痛我们的心。我们又参观了烈士纪念馆,一幅幅画、一张张照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一位孤胆英雄,一人将一个连的敌人俘虏,多次立下战功。在一次战役中,他掩护最后一批战士撤退的时候,自己的腹部受伤,与冲上来的敌人抱在一起拉响了手榴弹的英雄故事。烈士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奋斗 的壮丽生涯,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国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回顾我们党和国家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数先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

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缅怀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那种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忠贞不渝、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要学他们那种模范遵守党的纪律,一生交给党安排的高贵品格;我们纪念他们: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为了人民的利益,持有上下求索坚忍不拔的毅力。

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烈士陵园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始终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时代在变化,我们更是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陵园寄托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情怀,要起到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精神的作用,要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以及对先贤先烈风范的缅怀和景仰。

优良的传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精神。如今一些人对党的历史学习不够系统,对党的优良

传统和作风缺乏亲身感受,对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理解不足;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对党史,对革命历史不清楚,对先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知之甚少;社会中一些人恶搞英雄还有一定的市场,这些都说明传统教育之重要。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传统教育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我们克服各种障碍的重要武器,是形成良好思想作风、提高政治道德品质的巨大精神力量。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缅怀先烈,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铭记身上的使命,牢记肩上的责任,不辜负先人的期望。

历史虽然过去了,可是,我们如何弥补这个永恒的伤疤?难道就让它“永恒”吗?不!绝对不能,历史总归历史,现在是21世纪了,我们不能让历史重现!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只有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卫好祖国的荣誉、民族的尊严,用知识的武器,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来向他人

展示我们的风采、展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形象!

战士们走了,我们可以让他们放心的走了。因为,我们继承了先烈们的光荣传统,继承了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没有辜负先辈们的重望。我们今后的路将会越走越远,也将越走越好。苍松劲柏,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它们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也告诉我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烈士业绩垂青史,留得精神在人间。曾几何时,峥嵘岁月,烈士们浴血奋战,为全国人民的解放和发展舍生取义;建设时期,烈士们先人后己,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奉献自我。岁月在奋斗中远去,今日踏上这神圣高洁的土壤,战争年代中的枪林弹雨,和平时期的艰苦奋斗尽在脑中清晰。在那些环境恶劣的过去,烈士们带着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乃至自己的生命,使得祖国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使得我们有机会坐在设施齐全的教室里

接受高等教育,我们怎能忘却那些为了我们而付出和牺牲的人呢?怎么敢不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条件呢?对于今天幸福生活着的人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创造、积极上进呢?我相信,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可以继续前人的路,走的更高、更远。革命烈士的无畏精神世代相传,永不丢弃。我们要不忘革命精神,继续烈士们的伟大事业,把对先烈的无限缅怀和对英魂的不尽敬仰,化为现实中不懈奋进的动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历史举起如椽的大笔,在这块热土上谱写出抗敌御侮、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

书写下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这块英雄的土地,凝聚着虎门军民不屈不挠的高风亮节和爱国情怀。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民主、安逸的社会主义环境中,在党的“三个代表”的正确思想领导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捍卫千千万万英雄节兵们用鲜血

拼下的国土;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祖国的富强壮大尽自己应尽的责任;我们更没有理由忘记我们伟大的建国先驱。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部旧社会走向灭亡、新社会逐渐建立的历史;是一部外国不断侵略、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历史。这是一部屈辱史、一部抗争史。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每一页都充满着血泪和沉重。在这各种力量并存,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仁人志士的苦苦探索、一代代的军民前仆后继,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坎坷与挫折才换来今天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殷实。虽然我们不能像无数先烈们那样为国牺牲,但生活在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美好今天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身上也具备奉献的精神,尽自己所能的为他人、集体、社会提供帮助。

在今天,战争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电视上伊拉克或利比亚传来的新闻图片,或许有许多人对烈士的名字和事迹更加陌生,但是我们依然生活在烈士撑起的

蓝天下。时光可以冲淡记忆,但是它抹不掉革命的精神,先烈们用鲜血和推到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开创了我们民族的千秋大业。我们要把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对英魂的不尽哀思,化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利益的勇敢维护,继承先烈的遗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自己绚丽人生。

时代没有选择让我像烈士们那样轰轰烈烈的为祖国就义,但我有一颗同他们一样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心。忘记历史是最大的背叛,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了解我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艰苦的历程,理解我党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从而更加相信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坚持并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过去艰苦的环境中,烈士们能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一定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勇挑重担,攻坚克难。

我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英

雄气概,深切体验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要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在学习中勤勉努力、在工作上积极进取、在生活中勇往直前。他们那坚定的信仰,光辉的思想,高上的人格,不朽的业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做人的楷模。我们应该多学习这些革命先烈的精神,紧紧围绕在党旗下,更好的为祖国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不负祖国的希望。虽然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微不足道,每个人能力有限,但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的奉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们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胡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我们纪念先烈,就是要缅怀英雄的业绩,从烈士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内心深处受到震撼,把英雄们的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实现他们所追求的

理想。

2014年10月30日

王博雅

2014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班 王博雅

参观烈士陵园心得体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走到这座为纪念抗日战争英勇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陵园,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列强们的残酷压迫下,是他们,挺起了胸膛,不畏枪林弹雨,冒死冲锋在最前线,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中华民族不可以被杀戮,不可以被征服!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坚韧的革命作风,是如此的令人敬畏,让我们倾佩不已。

烈士陵园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中华崛起之艰辛!在革命年代,每一天的温饱都难以保证,但就是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先烈们还能时刻胸怀祖国,不忘报效祖国,真是令人敬佩不已。或许个人的粮食渺小的,但是这份爱国的精神,这种爱国的品质,震撼着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如果没有他们应用卓绝的战斗,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看到浮雕上,战士们那英勇拼搏的形象,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深切体验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荣传统,在学习上勤勉努力、在生活中勇往直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

陵园扫墓作文 篇10

终于来到了将近芷江的烈士陵园,我们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来到了烈士陵园,当我站在烈士纪念碑前,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看到一个大义凛然、为国家鞠躬尽瘁的.革命烈士英雄,这个纪念碑是那么的庄严,肃穆,纪念碑左侧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这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让我一直铭记于心。

在那些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那些烈士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和平而光荣地牺牲了。

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前,大队长举着鲜艳的红旗迈着坚定的步伐,眼睛十分地炯炯有神。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大队长向烈士们献上了队旗,学生代表向烈士们献上了花圈,然后我们默哀了一分钟,我眼前总是浮现出那些热血奋战的英雄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他们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精神令人感动,后来,我们还对烈士们吟诵诗歌,我们的声音是那么洪亮,那么凄凉,最后我们齐唱少年先锋队队歌,并庄严地宣誓,然后就绕墓一周,让我们深刻领悟了他们的伟大事迹。

最后,我们在烈士墓前,才真正领悟到他们的伟大。当我站在墓前,眼前总会浮现他们在战场面对敌人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场面,每当想到这,我总会热泪盈眶。他们真的是“生的光荣,死的伟大呀!”

宋庆龄陵园吸引海外参观者 篇11

进入宋庆龄陵园,首先看到的是鄧小平亲笔题词的宋庆龄纪念碑,上面写着: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是宋庆龄同志一生的简历。再往里走是纪念广场,有展示宋庆龄特有气质和风采的汉白玉雕像。雕塑的后面就是宋氏墓地,安葬有宋庆龄父母。宋庆龄的墓地在父母亲墓地的右侧,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的墓地在左侧。李燕娥从16岁开始陪同宋庆龄度过了一生。墓地四周翠绿色的松柏,俯身内扣,似乎是在默默悼念这位伟大的女性。

几年来,宋庆龄陵园不断更新陈列馆的陈设内容和陈设手段,推出新的文物发现和研究成果,增加了参观者对宋庆龄的敬慕;图片、实物、影视、多媒体等展示手段的推出,让参观者全面立体地认识宋庆龄和她从事的伟大事业;在环境保护和美化方面,不断投入,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做到一年四季鲜花不断,绿色不断,营造了静谧肃穆的参观游览环境。宋庆龄陵园内有数千平方米的大草坪,有300年以上树龄的罗汉松、150年以上树龄的桂花树、100年以上树龄的玉兰树和数百棵高大的龙柏、雪松、中山柏及胸径25厘米以上的香樟树千余棵等,这些草木一年四季葱茏,芳草如茵。

上一篇:外汇管理试卷下一篇:廉洁文化进家庭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