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观后感3000字
《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虽然离我们很遥远, 我们无法身临其境。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带我们走进其中, 走近那个时代,让我们体会到建国道路是困难重重。国内外的势力全都压在共产党的肩上, 然而,这不仅没有使他们退却,反而使得他们更加团结一致,突破重重阻挠,终于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了。 《建国大业》简述了中共与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 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 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 益。而已蒋公为首的国民党人却选择了一党治国,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漠 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失败了。 那么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而国民党为什么会失利呢? 第一,共产党之所以得天下,一是因为得民心,二是因为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 来看,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 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 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 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 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率部围剿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讲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较好的名言: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这正是当 年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死守延安,无疑会伤亡惨重,代价太大,不能做 到对人的关爱胜过对地的关爱。毛泽东优先选择了对人的关爱,他的决策无疑是高明的。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各民主党派都采取了拉拢的政策。召开旧政协时,国民党承诺 和平、民主建国,但其自恃实力强大,很快撕毁《双十协定》 ,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欲图消 灭共产党,把各民主党派当成花瓶一样作为民主的摆设。试想,在国家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 义侵略时,国民党人是出了大力的,但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也是出了一定的力的,同样也 有流血牺牲,国民党却妄想一党独大,遭致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抵抗。最后,共产 党人由于赢得了民心,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同样,在政治上也把各民主党派给争取过来, 与各民主党派一起在 1949 年 9 月 30 日以新政协的名义通电世界各主要国家, 宣告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了。 正如唐太宗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国民党在与共产党在对国家权力的争夺上, 国民党以一党私利为重,漠视共产党人、各民主党派的以及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共产党则把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深得民心。 第二,国民党自身严重腐败。党政军皆然。而共产党自身清廉,团结一心,同仇敌忾, 全党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击退了国内外的反动势力。 第三,国民党社会贫富悬殊极
大。四大家族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普通百姓一贫如 洗,社会矛盾激化。而共产党与人民同甘共苦,大家有粥喝粥,有饭吃饭,走进群众,深入 民心。 第四, 国民党的经济金融政策严重失败, 当时全国经济片混乱。 蒋经国到上海戡乱整治, 只打老虎,不拍苍蝇的想法也未能实现。 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国民党走向失败,而共产党则迈向成功。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 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看着电影,想着历史,心中无限感慨。遐想当年历史的种种,心中激起了年轻人澎湃的涟漪, 心在起伏。我感到悲哀,自责,同时也感到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悲哀自己是个热血年轻人 却只能静静的坐在这里,观看着这一幕幕让人心酸,无奈的历史;自责自己身为新一代的年 轻人却没有实力,没有业绩,没有本事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点点贡献和牺牲。寒窗苦读 十几年,终于也考上了大学。但是对于自己未来的道路却是一片迷茫,找不到目标。 我们新一代年轻人作为祖国未来的继承人, 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我们向温室中的花朵 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 新闻中经常出现某某学生因为受不了什么打击而自杀, 最近我们学 校附近的学校竟出现了“裸奔”事件。由此可见,共产党在历史长河中积累流传下来的精神 已经被时间冲刷殆尽了。最近,甲流更加肆虐,我们学校中被隔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我们 也失去了强劲的体魄。面对这些我们感到了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作为独立个体的每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共同构成一个推动社会向前的原动 力。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其发展方向及其速度,相当程度取决于这个社会人的素质。小平 同志曾反复强调、胡锦涛总书记多次重申: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所谓“素质”,指的是人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能力中包含的思想水 平和文化素质,其归根结蒂是人的认识水平,即世界观的认识观点。青年在跨世纪的改革中 能否担当一个历史赋予的使命,关键在于是否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激人奋进的世界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化着的时代,必然要求主观认识不断着眼现实,开拓新思维。 创造新方式,提出新观点,占领新领域,以创新求发展。这是时代给我们提供的一种契机, 为我们世界观的改造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寻找生长点提供了广阔“舞台”。 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处在这个剧变频增、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着经济全 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挑战,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上所担负的“天下兴亡” 最直接、最沉重。责任,就在于我们要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 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需要青年人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为 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每一个学子都无法“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正如种子无 法脱离土壤而凭空成长为参天大树, 青年也无法脱离社会而自行成才, 这是从古至今相同的 道理。志愿者精神,深层的内核就是社会责任感。青年志愿者行动无疑是青年社会责任与自 身成长关系的一个示范: 没有心怀天下、 情系苍生的社会责任感就不会有献身志愿服务的行 动,就谈不上爱国和报国;同样,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就不能有效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牺牲奉献的精神,源于我们对社会进步和历史走向抱有的持久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自 我们日常不懈的学习和工作实践。 有的青年学生和工作人员,缺乏一种“兴亡在抱”的社会关注兴趣,把自己封闭起来做学 问、干工作,结果成了社会中冷漠平庸的一员,不会给他人带来热量或任何利益;也有的青 年,仅凭一腔热情就冲上社会实践的第一线,急于参加志愿服务,却往往发现缺乏所需的知 识和技能而徒劳无功。 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现场上, 许多志愿救援者因缺乏必要的救护知识而 留下了遗憾。还有一些青年,把自身情况与志愿服务较好地结合起来,如南京的公务员汪学 静,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一方面服务了群众,密切了干 群关系;另一方面,从中了解了民情民意,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综合素质,实现了一举 多得。弘扬志愿者精神,正是需要这种不失热情而又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将自身实际与志 愿服务的要求结合起来, 在提高素质的基础上, 为社会公众提供所需而自己又能够胜任的服 务,从而实现服务热情与服务效果的相得益彰。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知识的当代青年,报效国家是我们的最高追求,而献身志愿服务、 做好本职工作,同样是报国的有效途径。要实现胡锦涛同志的期望,就要志存高远并脚踏实 地,把志愿服务同加强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促进, 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建国大业观后感3000字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十周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XX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XX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昨天去看最近相当火的《建国大业》。这还是我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平常总是看一些网络版的,一是没有人陪我去影院看,二是没有人值得我陪去电影院看。
首先我要说一下,去影院看电影还是相当不错的,呵呵。
《建国大业》作为为祖国六十年献礼的影片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不是说明星的多少的问题,而是它的故事的整体布局,它节奏的整体把握和它整体气氛的烘托都是相当不错的。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说说具体的表演,张国立的蒋委员长无疑是“惊艳”的,在形体有差距的情况下能够用神情,用内心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庆龄,宋美龄两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当不错。国母淡定自若,荣辱不惊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龄为党国四处奔波,可谓呕心沥血。王学圻事业的大爆发真是谁都挡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没有给自己丢脸。
建国大业观后感3000字二:
已经有多久没有看电影了,走进电影院是,抬头看天,天阴沉沉的,仿佛时空已被凝固,脑中莫名闪过了这个念头,空闲的时间,百无聊赖,一步献礼大片,恰好填补了这份空白。明星的加盟似乎早已掩盖了剧情,众人的目光已经慢慢离开了那段被时间盖上的历史,星光熠熠,成为了吊人眼球的工具。
作为选修历史的文科生的我,早已将1945年至开国的那段历史铭记于心,公式版的重点时间,深深地刻在脑海 ,让我对剧情提早支取了兴趣,历史本来就是几页纸,又如何能够翻新,再多妙笔亦难生花,因为有些事情早就镌刻成了永恒。
因为无聊,所以走进了电影院;因为抱着对强大阵容的好奇,所以去看了这部电影;寻星成了一次奇遇,却开启了另一道门,又走入了这段历史,别有风韵……
曾经无数次的对着历史书上重庆谈判后的那张合影皱眉,毛公虽然精神十足,但是总是感受不到他出其不意到达重庆的智慧与勇气,蒋公虽然清癯,但看不到他棋逢对手时仍有的气定神闲,看不穿他身为黄埔校长应该拥有的魅力。历史总是如此简单明了,明明是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却也寥寥几笔,囊括所有的曾经,民国的旅程中没有司马迁,所以没有人用笔uq描写那场重庆谈判是如何的暗流涌动,去如何牵动国人的心。
但是韩三平不甘心,他誓要那段被笔尖简化的历史,于是闪光灯下,蒋公笑容可亲却难逃一份冷清,深入骨髓,似乎在昭示着他面具背后原理民众的本质;于是闪光灯下,面对记者尖锐的提问,毛公笑的大气,以退为进,大手一挥,用技巧性的回答,展示了自己为民,为国的报负,讲紧张的气氛化作众人会心一笑。心中不由暗叹,不愧是心中国的开国者,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灯光一瞬,将一切变成定格,却难掩那份若有若无的试探,一丝丝阴谋的味道,也在表明这份和平不会久远。
历史的尘埃被渐渐抹去,我们看到了宴会场上,觥筹交错,却掩饰不住野心的痕迹,国民党海军司令愤怒了,大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成了宴会大厅中最华丽的一笔,绚烂了整个大厅。化为最美丽的风景,温暖了每个歌王团结的中国人的心。所以周恩来振臂高呼,反对一党专制,要民主政治;所以闻一多大声训斥:“搞一党专政的人事不会有好下场的”。但是蒋介石无法放弃,他不愿舍弃一党独裁的迷思。于是闻一多死于了乱枪之下,于是蒋介石抱着“边打边哄”的心思,一边发动内战,一边炮制出所谓“首届国民大会”的独角戏,用铁血的手腕撕毁了《双十协议》。心寒了,人散了,国当元老冯玉祥拎着白色的灯笼只身闯进蒋介石的办公室,但看他曾经的兄弟避走不及,躲进偏房,终于把心中的抑郁化作一声长叹:“黑暗啊,不打灯笼我找不着道了”,被迫离开祖国,怎奈爱国出自之心天地可鉴,却被尘世中的利欲所遮掩,总有百般无奈,千般痛苦,有更与何人说。看电影时,风湿增添一份心酸……
蒋委员长成了蒋总统。消息传到了延安,当所有人都茫然无措,焦急不已是,毛公又一次站稳了,他笑言“蒋介石当了蒋总统,我毛泽东就在这山沟沟里封个万岁,不好看,也不好听。”云淡风轻,但拥有着挥斥方遒的力量,素有人豁然开朗。在心里又一次为毛公喝彩,永远的从容冷静,永远的坚持乐观,凌空笑。沧海一声,静看时间千变万化,心中自有丘壑在,不是书中的刻板,运筹帷幄,举手投足已有伟人之风,《建国大业》里的毛泽东,不求形似,但已经还原出了我心中的毛公。
不若主旋律电影的一边倒,《建国大业》似乎也在慢慢客观的正视历史,毛泽东是英雄,那蒋公便是与他棋逢对手的枭雄,没有可以丑化什么,也不想吹捧什么,《建国大业》以他自己的方式还原者这段历史,试图给我们看到一个同样渴望统一,但却用错方式,无奈离开的 蒋公,失败者并不是一无是处,失败者亦有其生存的智慧,更何况是拥有一干死士的蒋公。当蒋经国立志救国,反腐时与自己的表哥孔令砍发生冲突,枪早已摆上桌面,眼神一次又一次的碰撞,撞出了国家与私利的较量,撞出了国民党面对四大家族的无奈和悲哀,家以不家,国何成国。细雨飘飘,将画面的色彩一点点染黑,当白鸽飞起,悠扬的小提琴在空中回荡,将那无法抑制的悲伤铺满整个时空,一身黑衣的蒋公对着同样寂寞的经国哀道“腐败已经到骨头里了,反,师范党;不反,是亡国,难啊。”不是不明白,反腐的重要,只是知易行难,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早已无力回天。只能任韶华逝,两鬓白,人苍老,默默哀悼,哀道那曾经的光辉,哀道那个曾经的蒋家王朝。最难忘记,蒋公向俞济时下达命令,十月一日不在轰炸开国典礼是穷途末路的神情和那沧桑回首时“自己打败自己”是感叹,令人唏嘘不已。
还记得宋庆龄的内敛温婉,却又大气十足,许晴的演绎让国母的形象跃于屏幕之上,她看着躺在上海街头入睡的那群士兵的心疼与不舍;思虑来客用意的那份聪慧,让人看到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华绝代,带着一种难以抗拒的人格力量,还记得宋美龄请求美国支援被拒绝时那份痛苦寂寞失意却无法摧垮的坚韧,即使被迫离去,却带着一份与生俱来的自信,以及眉眼之间无时不展现的高雅智慧,像一朵曼陀罗般,艳丽到极致,永远都扬着自己高贵的头。
是的,又如何忘记那些小人物。“报告团长,前面有个地主大院,院墙太高,爬不上去,请炮兵支援吧。”(解放军打到北京城下,东北野战小战士(王宝强饰)如是说),那憨厚的话语博得了大家轻松一笑,却让我看到中国共产党胜利的重要原因,没有美式装备精良,没有那些留洋的优秀将领,没有受过黄埔军校专门教育的战士。却是靠着无数没有文化,没有见过市面的穷苦人打下了江山,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抓住了民心所以他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看到,范伟扮演的炊事班班长老郭,只因锅上炖着主席爱吃的红烧肉,便不顾轰炸机在头顶盘旋,硬是回头,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曾经以为是史书上夸张的描写,却在此时赚得了我的眼泪,他们的爱并不再是无法理解的矫情,韩三平用他的摄像机静静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党爱民,民护党的画册,蓦然回首,发现爱早已在细水长流之间化解种种生硬,沁人心脾。
还有淮海战役胜利后的那个晚上,大局已定,中央四位领导人终于可以安心的大醉一场。他们高兴得边喝酒边高唱《国际歌》,平素领袖人物的固有形象全被打破了。毛泽东喝醉了,嘴角挂着微笑歪倒在一边;周恩来充满激情地挥舞双臂做指挥状,完全不是平时总理的样子;刘少奇和朱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让人心神激荡;还有各界代表们对国旗国歌的严肃认真的讨论;还有男代表因激动误跑进妇女代表合影处,赚得与主席的一张留念。还有建国时那一张张充满渴望,兴奋的笑脸,还有……还有那么多的场景无法忘怀,戏里的他们带着建立强大祖国的梦想而神采飞扬,戏外的我们,因为感受到前人的梦想,而心神荡漾,久久不能平静。直到一切的一切,随着毛主席的一句“新中国的成立”而落下帷幕。
走出大厅,以外的看见了久违的阳光,白云流动。忆往昔成荣岁月稠。沐浴于阳光之下,脑中又是浮现出那段我重新熟悉的历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哪个明星扮演了谁,被逐渐淡化,我本来的目的早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唯有青史存于心……不由笑着点头《建国大业》对我来说不乏为一部值得一观的好片。
泱泱大国,风雨兼程。载新载悲,之于大乘,回望走过六十年的祖国,在心里再一次祝福她,愿她更加繁荣与富强。
学号:2011104522 姓名:张奇峰
班级:11信计2班
《建国大业》观后感
所谓的历史片,一定是打了时代的标签,《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并顺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也摆的明朗,《建国大业》所突破的一个思想关卡,就是把国军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党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党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当然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相信海峡那边的朋友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会觉得宽慰的吧。
看过《建国大业》,你应该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黄建新的任务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所以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
民心所向,意味着大多数人支持,《建国大业》在“数量”这个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参与出演的人数创下了国产片记录,其他诸如布景、道具、服装也都刷新了历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独挡一面的好手,摆在一起都能开春节联欢晚会了。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离不开主旋律的号召力,它证明了我们党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这绝然不是空话,譬如说《建国大业》省下了三四个亿的演员工资,大腕只拿饭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爱党爱国热情驱动,真想不出其他合理解释的理由了。当然有些猥琐舆论会批评这些演员摆姿态、唱高调、假热情、马屁精„„我想说这话的人要不是心理阴暗,就是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分子,如今社会开明世风日上,方才会放他们一马,要是换阶级斗争时代,估计早就拖出去枪毙掉了。 当然,“数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达形式,蒋公能坐下来和伟大毛主席心平气和的谈判,就是因为咱有几十万条破枪,那时候还是“双十协定”,国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末了蒋公反悔开火,民主党派开始认清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党一方;国际友人也同样识趣,不管是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还是斯大林,都缓缓的开始对失落的蒋公说“不”。环境的颠覆更映衬了双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边团绕了无数赤胆忠肝的角色,有范伟扮演的厨子、黄晓明扮演的解放军,登高一呼开城牵马的傅作义,战功显赫无人能及的林副统帅„„甚至在淮海战役之后,主席和周、刘、朱等几位统帅醉酒当歌,更是难能的洒脱和气魄。张国立扮演的蒋公虽然足够压场,能表现的却只是落寞惆怅,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国之君,脱了军服坐在冰冷的石级上,胜败也早已一目了然,编剧不会忘了给蒋公的痛处撒把盐,于是又安排了冯玉祥的灯笼会、蒋经国与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蒋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诉我们国军内部早已不合,从而不动声色的反衬我方同志大团结的和谐局面。
片中战斗打响的篇幅不多,但是只要一出来就是人山人海,《大决战》曾经给的最宏大、最全面的视角,《建国大业》用一个全镜头就可以压倒这种气魄。西苑机场的阅兵式成就了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毛主席气镇全局,俨然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闻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讲台下同样是人头攒动,这个中学课本上描述过的场面讲的还是“数量”的意义:杀了李公朴,还有闻一多,杀了闻一多,还有后来人„„革命先烈是永远杀不完的,所谓的前仆后继就是这个道理,闻一多死在明亮的灯光下,等于竖起了一个大大的丰碑。黄建新当然不是百分百的歌功颂德,至少他在片中安排了一个向毛人凤出卖主席寓所位置的奸细,后来一出现就被枪毙掉了,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也没有给与回避态度,譬如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就受到毛主席“肚子里吃下国军百万兵”的夸赞;对国民党高官的刻画,黄建新基本上是宽容化的,不过一旦转到毛人凤和特务分子,就总是阴险和奸诈,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至于蒋家父子被描写的有血有肉,可能是在照顾台湾同胞的情绪,不过就我目前看到的这个版本来说,去宝岛上映的概率应该是零。
比较揪心的是在两个多小时里讲完四年多的故事,实在是一件和抗战同样艰巨的任务,剧情赶得很紧,事件、会议、人物一个接一个,看着压根就不嫌烦,就是有点短了。如果能延长到十几个小时(指环王三部曲就这么干的)俺就更愿意看,而且乐的再多买两张票支持票房。片中会议贼多,压缩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戏份,就免不了走马观花的感觉,腕儿们在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本人都能当做标签,即使人物贼多,我们也压根没法认错。影片中对历史会议、历史人物,都用了字幕解释法,显得有点臃肿,不过为了普及中国人的历史知识,这些标注又有存在的必然性,我纳闷的是字幕还能讲历史,那些贴片广告是干啥用的呢?一部主旋律电影的片头贴上十几分钟的广告,实在是够我崩溃的,如果是宣传国产品牌我也认了,但是看来看去好些外国牌子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话说回来,《建国大业》的雄浑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在质量上,在电影里,那就是气场。唐国强演毛主席、演帝王都好多年了,压住场自然不成问题,张国立也演过帝王,当然也不差,这二位爷摆在一起,估计谁都不敢再上镜头凑热闹。爱“飚戏”的孙红雷号称抢戏王,平日抢的人家主角惨白,这次跟二位爷打了个照面,就输的很惨,戏没抢到还换的贱相百出,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姜文这个戏精倒还是老辣,挺挺胸脯就抢了张国立不少风头,甚至是那位帝王专业户陈道明,在车里密谋的一场戏中也黯淡下来。冯小刚的气场是假的,陈凯歌却是真的,只可惜那版冯玉祥一脸贱相,狠狠的颠覆了人们对这位枭雄的崇高敬意,片中凯爷朝特务脚底开枪,命令他们不许搞暗的,耳边不自觉的又冒出当年那句话:“做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国军的军装还是比咱的漂亮,据说腕儿们今年抢着做国军,就是为了跟剧组要一套衣服,整部剧中的明星大体扫一眼,两伙阵营还是分得很明显:我党领导人还是那些特型演员,基本特征就是形神俱备,名气就基本上扔一边了;扮演国军的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儿要紧,像不像就不算问题了,王学圻、尤勇、胡军、李连杰、陈宝国、刘德华等人赫然在列,就是为了能压得住场。还是有些演员的戏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陈赓,李幼斌版的报社记者、邓超版的徐悲鸿都没了,那些有笑点的演员却都还保留着,范伟、葛优、王宝强、郭德纲、冯巩等人出来就是让你乐,这也反映了咱们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电影”的跨越,《建国大业》告诉我们革命历史题材不必瞪着眼握着拳看,咱们完全可以靠着椅背伸懒腰,可以大笑,还可以吃爆米花,所谓的严肃,都可以丢垃圾桶了。
除了国共两党,民主党派的刻画同样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党派屡屡受毛主席邀请北上,虽心有所属,采用的策略还都是打太极。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还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他们的软弱(这是毛主席说的),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不轻易为动,更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这些民主党派在大局落定之际投诚,毛主席不计前嫌亲迎接纳,并许以国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从而将共产党、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众代表在激烈讨论选定四星环绕的五星红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建党伟业》—— 观后感
《建党伟业》是2011年放映的一部经典红色爱国主义的电影,也是为建党90周年献礼的影片。影片讲的是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期间所发生的大事件,包含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后的五四运动,以及社会精英们为国家赴汤蹈火共同成立共产党等。
初高中的我对历史毫无兴趣可言,虽然《建党伟业》的大名早有耳闻,可还是没有去看。第一次看《建党伟业》是在时隔6年的大学的课堂上,如今感觉有些相见恨晚。老师在课堂上分两次放了这部电影,我们边看老师边讲解。看过之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共产党原来这么强大啊,竟然在几十年间经历了这么多事情。
出于敬仰和自己的求知欲,课后自己抽时间又把这部电影看了两遍,只求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期间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辛亥革命序幕,清王朝濒临灭亡,国民党成立。1912年2月12日,孙文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打开中国进步的大门。在这个上朝的镜头中,裕隆皇后带着6岁的溥仪,做清朝最后一次早朝,太监宣读退位诏书。清廷逊位仪式场面宏大,影片中,袁世凯跪拜“谢主隆恩”,实际上,资料显示袁世凯并没有参加清廷逊位仪式。小皇帝上朝玩玩具,他根本不理解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危急时刻。隆裕太后作为一个女人,也是无能为力。皇室衰微,北洋军阀有逼宫之势,她只能流泪。
袁世凯与段祺瑞等人逼迫清帝退位,并于1912年3月10日共推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准备缔造“共和”政体。
宋教仁被暗杀,“二次革命”开始。在讨袁的“二次革命”期间,上海检察厅的很多原始档案都被陈其美的士兵有意捣毁,真相更是难以查明。1916年,陈其美亦被同时参加革命的同门派成员暗杀。
张勋第一次出镜,给了一个背影,正是这个带辫子的背影才会让人想起“辫帅”张勋这位将军。张勋,以“辫帅”闻名。进入民国,为表示对清廷的愚忠,居然不让手下的将士剪去辫子。提到张勋,不得不说他也是江西人,江西得以受张勋大元帅很多恩惠。资料显示张勋对老家特别有感情,所居赤田村的老乡,张勋每家奉送大瓦房一座。乡亲只要开口,张勋竭力满足。在张勋得势期间,奉新一县当过各地县知事(县长)的就有47人之多。民国时期北京的江西会馆,南昌会馆,都由张勋出钱建设。北京的奉新会馆,居然建了五个,东西南北中各一座;宣武门外的江西会馆要算是北京最豪华的西式建筑,不仅有洋楼花园,而且有自己的发电机,可以在里面唱戏,经常是灯火通明。在北京求学的江西籍人士,张勋个个给奖学金;至于奉新县的大学生,吃穿度用,一切花费全由张勋包下。
之后,“ 二次革命 ”失败,一战爆发,袁世凯称帝。为了实现称帝的梦想,袁世凯虽对日方显示强硬态度,但背后却秘密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前四项主要还是历史问题的转移和经济问题,这些地盘或利益,早已或德或日,非德即日,反正中国已丧失有多年了,不会成自己的。但最后一项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代表中华民国政府被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这一天,被全国教育联合会定为“国耻日”,又称“五九国耻”。 消息一经泄露,举国上下舆论沸腾,反日情绪高涨。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通电全国,起兵讨袁。次日,蔡锷组织护国军分头向四川、广西进攻,护国战争爆发。护国军不过区区数千人,且饷械不济,打了一个多月,才推进到叙府(宜宾)。尔后,就再难扩大战果了,勉强维持着与北洋军的对峙局面。此时,各地军阀也觉得时机到了。冯国璋等五省将军通电,要求取消帝制,严惩祸首。在前敌与护国军对峙的统帅曹锟等通电,要求取消帝制。五国驻华公使也劝告袁世凯“缓办帝制”。次年6月6日,袁世凯忧愤成疾,一命呜呼,护国战争结束。 同年11月8日, 年仅34岁的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
1917年7月1日,张勋发起复辟,历时12天以失败告终。
举国上下开始反思,袁世凯、张勋的复辟注定失败,国家需要进步。巴黎和谈失败激发着中国人民的愤怒情绪。1919年5月4日,中国巴黎外交失败促使“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学生火烧赵家楼,毒打在场章宗祥,致其50多处受伤,无军警干预,这却让辜鸿铭发出“学生是暴徒”的言语。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条约》。影片中的中国代表到场并愤怒地表达了中国不妥协的立场,历史上中国代表并没有出席签约仪式,中国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虽然《凡尔赛条约》并没有要回我们失去的领土,但这个问题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得到了解决。在这次会议上负责山东问题并最终虎口夺食的,还是33岁的顾维钧。1922年2月4日,顾维钧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日本无可奈何地一步步交出了强占的山东权益。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准备在远东建立共产国际支部,来华了解中国情况。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讨论了建党问题。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其他共产组织也相继建立。1921年3月,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
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午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前全部到达上海。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会议秘密召开的途中,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经王会悟的提议,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艇上举行。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至此影片也落下帷幕。 电影中还有一个镜头描写的是一对情侣在旅馆殉情。看的时候阴森森的,电影营造的氛围总感觉有大事要发生,结果并没有。总以为陈公博难活过这一晚。老师讲解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一个片段,旅馆的情侣殉情,登上报纸,xxx念了报纸上的日期,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大家建党的具体日期。建党之后,由于战争频发,资料丢失,建党的具体日期也无人知晓,但建党的当天,报纸上刊登了这对情侣殉情的新闻,因此查阅了大量上海报纸才找到这则新闻,并推算出建党的准确日期就是1927年7月23日。
前前后后,《建党伟业》我一共看了三遍,每一遍都对共产党的成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从对历史不了解不感兴趣变得好奇起来。这篇观后感我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历史发生的事件,每一个事件在电影中都有很好的诠释,边观看影片,边搜索记录下这些事件,也让我加深了对这些故事的印象,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以前口头上说道“共产党员”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现在我对“我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感到自豪。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于我而言,《建党伟业》是一部提升个人名族意识的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其中最喜欢的是刘德华扮演的蔡锷将军,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让我对他赞不绝口,不愧是护国大将军!
我已经有多久没有看电影了,走进电影院是,抬头看天,天阴沉沉的,仿佛时空已被凝固,脑中莫名闪过了这个念头,空闲的时间,百无聊赖,一步献礼大片,恰好填补了这份空白。明星的加盟似乎早已掩盖了剧情,众人的目光已经慢慢离开了那段被时间盖上的历史,星光熠熠,成为了吊人眼球的工具。
作为选修历史的文科生的我,早已将1945年至开国的那段历史铭记于心,公式版的重点时间,深深地刻在脑海 ,让我对剧情提早支取了兴趣,历史本来就是几页纸,又如何能够翻新,再多妙笔亦难生花,因为有些事情早就镌刻成了永恒。
因为无聊,所以走进了电影院;因为抱着对强大阵容的好奇,所以去看了这部电影;寻星成了一次奇遇,却开启了另一道门,又走入了这段历史,别有风韵……
曾经无数次的对着历史书上重庆谈判后的那张合影皱眉,毛公虽然精神十足,但是总是感受不到他出其不意到达重庆的智慧与勇气,蒋公虽然清癯,但看不到他棋逢对手时仍有的气定神闲,看不穿他身为黄埔校长应该拥有的魅力。历史总是如此简单明了,明明是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却也寥寥几笔,囊括所有的曾经,民国的旅程中没有司马迁,所以没有人用笔uq描写那场重庆谈判是如何的暗流涌动,去如何牵动国人的心。
但是韩三平不甘心,他誓要那段被笔尖简化的历史,于是闪光灯下,蒋公笑容可亲却难逃一份冷清,深入骨髓,似乎在昭示着他面具背后原理民众的本质;于是闪光灯下,面对记者尖锐的提问,毛公笑的大气,以退为进,大手一挥,用技巧性的回答,展示了自己为民,为国的报负,讲紧张的气氛化作众人会心一笑。心中不由暗叹,不愧是心中国的开国者,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灯光一瞬,将一切变成定格,却难掩那份若有若无的试探,一丝丝阴谋的味道,也在表明这份和平不会久远。
历史的尘埃被渐渐抹去,我们看到了宴会场上,觥筹交错,却掩饰不住野心的痕迹,国民党海军司令愤怒了,大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成了宴会大厅中最华丽的一笔,绚烂了整个大厅。化为最美丽的风景,温暖了每个歌王团结的中国人的心。所以周恩来振臂高呼,反对一党专制,要民主政治;所以闻一多大声训斥:“搞一党专政的人事不会有好下场的”。但是蒋介石无法放弃,他不愿舍弃一党独裁的迷思。于是闻一多死于了乱枪之下,于是蒋介石抱着“边打边哄”的心思,一边发动内战,一边炮制出所谓“首届国民大会”的独角戏,用铁血的手腕撕毁了《双十协议》。心寒了,人散了,国当元老冯玉祥拎着白色的灯笼只身闯进蒋介石的办公室,但看他曾经的兄弟避走不及,躲进偏房,终于把心中的抑郁化作一声长叹:“黑暗啊,不打灯笼我找不着道了”,被迫离开祖国,怎奈爱国出自之心天地可鉴,却被尘世中的利欲所遮掩,总有百般无奈,千般痛苦,有更与何人说。看电影时,风湿增添一份心酸……
蒋委员长成了蒋总统。消息传到了延安,当所有人都茫然无措,焦急不已是,毛公又一次站稳了,他笑言“蒋介石当了蒋总统,我毛泽东就在这山沟沟里封个万岁,不好看,也不好听。”云淡风轻,但拥有着挥斥方遒的力量,素有人豁然开朗。在心里又一次为毛公喝彩,永远的从容冷静,永远的坚持乐观,凌空笑。沧海一声,静看时间千变万化,心中自有丘壑在,不是书中的刻板,运筹帷幄,举手投足已有伟人之风,《建国大业》里的毛泽东,不求形似,但已经还原出了我心中的毛公。
不若主旋律电影的一边倒,《建国大业》似乎也在慢慢客观的正视历史,毛泽东是英雄,那蒋公便是与他棋逢对手的枭雄,没有可以丑化什么,也不想吹捧什么,《建国大业》以他自己的方式还原者这段历史,试图给我们看到一个同样渴望统一,但却用错方式,无奈离开的 蒋公,失败者并不是一无是处,失败者亦有其生存的智慧,更何况是拥有一干死士的蒋公。当蒋经国立志救国,反腐时与自己的表哥孔令砍发生冲突,枪早已摆上桌面,眼神一次又一次的碰撞,撞出了国家与私利的较量,撞出了国民党面对四大家族的无奈和悲哀,家以不家,国何成国。细雨飘飘,将画面的色彩一点点染黑,当白鸽飞起,悠扬的小提琴在空中回荡,将那无法抑制的悲伤铺满整个时空,一身黑衣的蒋公对着同样寂寞的经国哀道“腐败已经到骨头里了,反,师范党;不反,是亡国,难啊。”不是不明白,反腐的重要,只是知易行难,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早已无力回天。只能任韶华逝,两鬓白,人苍老,默默哀悼,哀道那曾经的光辉,哀道那个曾经的蒋家王朝。最难忘记,蒋公向俞济时下达命令,十月一日不在轰炸开国典礼是穷途末路的神情和那沧桑回首时“自己打败自己”是感叹,令人唏嘘不已。
还记得宋庆龄的内敛温婉,却又大气十足,许晴的演绎让国母的形象跃于屏幕之上,她看着躺在上海街头入睡的那群士兵的心疼与不舍;思虑来客用意的那份聪慧,让人看到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华绝代,带着一种难以抗拒的人格力量,还记得宋美龄请求美国支援被拒绝时那份痛苦寂寞失意却无法摧垮的坚韧,即使被迫离去,却带着一份与生俱来的自信,以及眉眼之间无时不展现的高雅智慧,像一朵曼陀罗般,艳丽到极致,永远都扬着自己高贵的头。
是的,又如何忘记那些小人物。“报告团长,前面有个地主大院,院墙太高,爬不上去,请炮兵支援吧。”(解放军打到北京城下,东北野战小战士(王宝强饰)如是说),那憨厚的话语博得了大家轻松一笑,却让我看到中国共产党胜利的重要原因,没有美式装备精良,没有那些留洋的优秀将领,没有受过黄埔军校专门教育的战士。却是靠着无数没有文化,没有见过市面的穷苦人打下了江山,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抓住了民心所以他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看到,范伟扮演的炊事班班长老郭,只因锅上炖着主席爱吃的红烧肉,便不顾轰炸机在头顶盘旋,硬是回头,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曾经以为是史书上夸张的描写,却在此时赚得了我的眼泪,他们的爱并不再是无法理解的矫情,韩三平用他的摄像机静静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党爱民,民护党的画册,蓦然回首,发现爱早已在细水长流之间化解种种生硬,沁人心脾。
还有淮海战役胜利后的那个晚上,大局已定,中央四位领导人终于可以安心的大醉一场。他们高兴得边喝酒边高唱《国际歌》,平素领袖人物的固有形象全被打破了。毛泽东喝醉了,嘴角挂着微笑歪倒在一边;周恩来充满激情地挥舞双臂做指挥状,完全不是平时总理的样子;刘少奇和朱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让人心神激荡;还有各界代表们对国旗国歌的严肃认真的讨论;还有男代表因激动误跑进妇女代表合影处,赚得与主席的一张留念。还有建国时那一张张充满渴望,兴奋的笑脸,还有……还有那么多的场景无法忘怀,戏里的他们带着建立强大祖国的梦想而神采飞扬,戏外的我们,因为感受到前人的梦想,而心神荡漾,久久不能平静。直到一切的一切,随着毛主席的一句“新中国的成立”而落下帷幕。
走出大厅,以外的看见了久违的阳光,白云流动。忆往昔成荣岁月稠。沐浴于阳光之下,脑中又是浮现出那段我重新熟悉的历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哪个明星扮演了谁,被逐渐淡化,我本来的目的早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唯有青史存于心……不由笑着点头《建国大业》对我来说不乏为一部值得一观的好片。
泱泱大国,风雨兼程。载新载悲,之于大乘,回望走过六十年的祖国,在心里再一次祝福她,愿她更加繁荣与富强。
当看到《建国大业》的宣传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不想去看这部影片。它以众星云集来做宣传,我想这大概又是电影公司的噱头,而影片的质量以及其还原事实的真实性的程度有待考证。然而,现在看过这部影片后,我实在被影片的内容感动了。
首先,从影片的跨度上来说。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其次,从各党的形象塑造上来说。共产党一如往常的电视剧般是友好、宽博、始终为着全国人民的利益的形象。而影片的出彩之处是将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部分党员的血肉形象表现出来。让我们看到国民党之所以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完全是阶级的问题,是国民党内部太复杂的原因,而非我们一直以为的个人的因素。并且,我们在影片中可以到,在国民党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热爱祖国的,也是盼望祖国早日统
一、早日强盛的。当要提议划江而治和要做出是否轰炸北平时,蒋介石都是放下个人得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除了国共两党,民主党派的刻画同样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党派屡屡受毛主席邀请北上,虽心有所属,采用的策略还都是打太极。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还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他们的软弱(这是毛主席说的),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不轻易为动,更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这些民主党派在大局落定之际投诚,毛主席不计前嫌亲迎接纳,并许以国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从而将共产党、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众代表在激烈讨论选定四星环绕的五星红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从影片的内容上来说,《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并顺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也摆的明朗,《建国大业》所突破的一个思想关卡,就是把国军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党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党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当然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这个时候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党派联合抗击了外敌。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从影片的思想上,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看过《建国大业》,我们应该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黄建新的任务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所以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
从影片的意义上来说,影片刻画了新中国成立的艰苦历程。这让中国革命的胜利,更具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最后,是影片对我们的启示。在《建国大业》讲述了共产党从1945年起至1949年期间,与国民党斗智斗勇,最后终于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这里启示我们的有很多。首先,它告诉我们: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掌握了自己命运、团结起来的人民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历史伟业。其次,它提醒着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最后,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深刻的爱着自己的祖国。因为正是有了先辈的执着,才有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大国,才有了我辈的享乐与自由。
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继续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继续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得民心者得天下
所谓的历史片,一定是打了时代的标签,《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并顺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也摆的明朗,《建国大业》所突破的一个思想关卡,就是把国-军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党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党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当然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相信海峡那边的朋友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会觉得宽慰的吧。
看过《建国大业》,你应该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黄建新的任务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所以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尝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
民心所向,意味着大多数人支持,《建国大业》在“数量”这个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参与出演的人数创下了国产片记录,其他诸如布景、道具、服装也都刷新了历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独挡一面的好手,摆在一起都能开春节联欢晚会了。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离不开主旋律的号召力,它证明了我们党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这绝然不是空话,譬如说《建国大业》省下了三四个亿的演员工资,大腕只拿饭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爱党爱国热情驱动,真想不出其他合理解释的理由了。当然有些猥琐舆-论会批评这些演员摆姿态、唱高调、假热情、马屁精……我想说这话的人要不是心理阴暗,就是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分子,如今社会开明世风日上,方才会放他们一马,要是换阶级斗争时代,估计早就拖出去枪毙掉了。
当然,“数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达形式,蒋公能坐下来和伟大毛主席心平气和的谈判,就是因为咱有几十万条破枪,那时候还是“双十协定”,国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末了蒋公反悔开火,民-主党派开始认清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党一方;国际友人也同样识趣,不管是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还是斯大林,都缓缓的开始对失落的蒋公说“不”。环境的颠覆更映衬了双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边团绕了无数赤胆忠肝的角色,有范伟扮演的厨子、黄晓明扮演的解放军,登高一呼开城牵马的傅作义,战功显赫无人能及的林副统帅……甚至在淮海战役之后,主席和周、刘、朱等几位统帅醉酒当歌,更是难能的洒脱和气魄。张国立扮演的蒋公虽然足够压场,能表现的却只是落寞惆怅,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国之君,脱了军服坐在冰冷的石级上,胜败也早已一目了然,编剧不会忘了给蒋公的痛处撒把盐,于是又安排了冯玉祥的灯笼会、蒋经国与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蒋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诉我们国-军内部早已不合,从而不动声色的反衬我方同志大团结的和-谐局面。
片中战斗打响的篇幅不多,但是只要一出来就是人山人海,《大决战》曾经给的最宏大、最全面的视角,《建国大业》用一个全镜头就可以压倒这种气魄。西苑机场的阅兵式成就了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毛主席气镇全局,俨然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闻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讲台下同样是人头攒动,这个中学课本上描述过的场面讲的还是“数量”的意义:杀了李公朴,还有闻一多,杀了闻一多,还有后来人……革命先烈是永远杀不完的,所谓的前仆后继就是这个道理,闻一多死在明亮的灯光下,等于竖起了一个大大的丰碑。黄建新当然不是百分百的歌-功-颂-德,至少他在片中安排了一个向毛人凤出卖主席寓所位置的奸细,后来一出现就被枪毙掉了,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也没有给与回避态度,譬如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就受到毛主席“肚子里吃下国-军百万兵”的夸赞;对国民党高-官的刻画,黄建新基本上是宽容化的,不过一旦转到毛人凤和特务分子,就总是阴险和奸诈,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至于蒋家父子被描写的有血有肉,可能是在照顾台湾同胞的情绪,不过就我目前看到的这个版本来说,去宝岛上映的概率应该是零。
比较揪心的是在两个多小时里讲完四年多的故事,实在是一件和抗战同样艰巨的任务,剧情赶得很紧,事件、会议、人物一个接一个,看着压根就不嫌烦,就是有点短了。如果能延长到十几个小时(指环王三部曲就这么干的)俺就更愿意看,而且乐的再多买两张票支持票房。片中会议贼多,压缩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戏份,就免不了走马观花的感觉,腕儿们在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本人都能当做标签,即使人物贼多,我们也压根没法认错。影片中对历史会议、历史人物,都用了字幕解释法,显得有点臃肿,不过为了普及中国人的历史知识,这些标注又有存在的必然性,我纳闷的是字幕还能讲历史,那些贴片广告是干啥用的呢?一部主旋律电影的片头贴上十几分钟的广告,实在是够我崩溃的,如果是宣传国产品牌我也认了,但是看来看去好些外国牌子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话说回来,《建国大业》的雄浑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在质量上,在电影里,那就是气常唐国强演毛主席、演帝王都好多年了,压住场自然不成问题,张国立也演过帝王,当然也不差,这二位爷摆在一起,估计谁都不敢再上镜头凑热闹。爱“飚戏”的孙红雷号称抢戏王,平日抢的人家主角惨白,这次跟二位爷打了个照面,就输的很惨,戏没抢到还换的贱相百出,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姜文这个戏精倒还是老辣,挺挺胸脯就抢了张国立不少风头,甚至是那位帝王专业户陈道明,在车里密谋的一场戏中也黯淡下来。冯小刚的气场是假的,陈凯歌却是真的,只可惜那版冯玉祥一脸贱相,狠狠的颠覆了人们对这位枭雄的崇高敬意,片中凯爷朝特务脚底开枪,命令他们不许搞暗的,耳边不自觉的又冒出当年那句话:“做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国-军的军装还是比咱的漂亮,据说腕儿们今年抢着做国-军,就是为了跟剧组要一套衣服,整部剧中的明星大体扫一眼,两伙阵营还是分得很明显:我党领导人还是那些特型演员,基本特征就是形神俱备,名气就基本上扔一边了;扮演国-军的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儿要紧,像不像就不算问题了,王学圻、尤勇、胡军、李连杰、陈宝国、刘德华等人赫然在列,就是为了能压得住常还是有些演员的戏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陈赓,李幼斌版的报社记者、邓超版的徐悲鸿都没了,那些有笑点的演员却都还保留着,范伟、葛优、王宝强、郭德纲、冯巩等人出来就是让你乐,这也反映了咱们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电影”的跨越,《建国大业》告诉我们革命历史题材不必瞪着眼握着拳看,咱们完全可以靠着椅背伸懒腰,可以大笑,还可以吃爆米花,所谓的严肃,都可以丢垃圾桶了。
除了国共两党,民-主党派的刻画同样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党派屡屡受毛主席邀请北上,虽心有所属,采用的策略还都是打太极。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还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他们的软弱(这是毛主席说的),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不轻易为动,更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这些民-主党派在大局落定之际投诚,毛主席不计前嫌亲迎接纳,并许以国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从而将共-产-党、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众代表在激烈讨论选定四星环绕的五星红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前一段时间,电视和报纸等媒体狂轰滥炸,说国庆献礼大片《建国大业》阵容有多么多么强大(云集了170多位华语影坛一线明星,明星众多令导演在后期制作中十分为难:“由于参演的明星太多了,有些人的戏份会被删除,可我们真是下不了手。”),拍的有多么多么精彩,有多么多么值得我们去看,总之一句话:这是一部非常值得期待的超“牛”大片。而本人作为一个忠实的电影迷,对此片拭目以待甚久,前天终于得偿所愿,观看了此片。
整体感觉还不错,视野宏大,再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期。经典台词也有很多,特采撷如下印象比较深的几句。
之一:影片开场后李连杰亮相后辞职的台词,让人心里痛快:“打日本人是荣耀,但现在中国人打中国人,这事我不干。”
之二:重庆见面时,老毛因老蒋和他两人均身穿中山装向记者的解释诙谐而又得体:“我们有很多的共同点,你不是刚刚帮我们找到了一个吗?”体现了老人家的机智和风度。
之三:重庆谈判过程中,毛向民主人士说:“没有这几十万条破枪,谁会和我们谈?”可谓一针见血。而老蒋则玩阴的:“对中共又要哄又要打,打到他没人了,不就不用哄了吗”。
之四:冯玉祥深恶蒋介石独断专行,搞一言堂,弄得民不聊生,于是白天打着一灯笼去找蒋介石,说:“黑暗啊,不打灯笼,我找不着道了”。
之五:老毛:“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高屋建瓴地诠释了政治的核心意思。
之六:蒋介石也想反腐败,可他忧心忡忡地对儿子蒋经国说:“腐败已经到了骨头里。反,是亡党;不反,是亡国。难啊”。这句话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意味深远。
之七:蒋介石终于被打败了,逃往台湾时他沧桑地回首:“是国民党自己打败了自己”。
感觉这么多大腕当中最出彩的当属唐国强饰演的老毛,当然,作为一号人物,肯定要突出。其次,则是陈坤饰演的蒋经国,出场第一个镜头是透过雨幕玻璃窗向外望那些在蒋府门前求见老蒋的国党大小丑们。画面有一些些的暗,雨丝簌簌,树影婆娑投影在玻璃窗上,窗外雨水连绵。陈坤的表演极度出彩,那种特有的气质和眼神将这个民国时期的“太子爷”给演活了。另一幕他和父亲老蒋在南京的一场谈话,父子俩均是一身黑色中山装,缓步踱在修林环绕之中。而一群如雪白鸽绕着他们一圈一圈地飞翔!当共产党渡江战役的前夕,蒋介石被迫下台,他和蒋经国坐在石阶上谈心,这时候,父子俩淡淡地说了几句,他们的眼睛一直望着远方,整个环境安静沉没,有点压抑,处处透露出一个曾经位于权利最高峰的王者如今兵败下台的落寞气息。陈坤表现出了那厚重的责任感和为父为国之忧心之惆怅。再次是许晴饰演的国母——宋夫人,雍容华贵,仪表天成。
演员的表演自然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并没有把人物的精髓表现出来,总感觉有点像《我这一辈子中》的那个福海,像邻家大叔一样亲切,却没有表现出老蒋一贯的阴沉和独裁者的霸气。再比如刘劲饰演的周恩来,看上去有点神经质,像重庆谈判时振臂高呼:反对一党专政,要民主政府!以及喝醉了酒搂住朱老总和任弼时的头脸贴脸。这和我们所熟知的周总理有不小的差距。吴刚饰演的闻一多就更加神经质了,胳膊造型摆的特难看,声嘶力竭的喊叫,最后竟被国民党光明正大的突突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居然被篡改成了一场闹剧。还有范伟饰演的厨师长,左右睥睨,哪里把老毛放在眼里。
我觉得《建国大业》失败之处主要有四:一是定位于国庆献礼,而实际上目标却是票房,商业气息太浓重;二是虽说阵容强大,有170多位华语影坛一线明星,但这恰恰也正带来一个相当大的问题,星光闪耀,冲淡了主题,以致于出现了太多的牵强附会,而且观众都去数星星了,哪还能静下心来品鉴电影的真义;三是历史感太淡薄,本人是一个对历史相当感兴趣的人,而影片并未能真实而较全面的反映那一个时代,比起小时候看过的《开国大典》和《巍巍昆仑》两部电影史诗般的大气可以说相去甚远;四是情节烦琐而累赘。可以断言,《建国大业》因为它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而不可能成为一部经典。
《建国大业》最为人诟病的可能还在于演艺圈一如经济界,污秽肮脏得超出我们的想象,一群并不爱国甚至连国籍都改了的人成为所谓主流,他们居然还有脸来拍六十周年国庆的献礼片,正如网上流传的那样:
影片:《建国大业》—谨以此片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
演员表: (附国籍)
陈凯歌 美国
陈 红 美国
刘亦菲 美国
陈 冲 美国
邬君梅 美国
顾长卫 美国
蒋雯丽 美国
宁 静 美国
王 姬 美国
童安格 加拿大
蒋大为 加拿大
徐 帆 加拿大
陈 明 加拿大
张铁林 英国
许 晴 日本
韦 唯 德国
沈小岑 澳大利亚
苏 瑾 新西兰
李连杰 新加坡
斯琴高娃 瑞士
胡 兵 泰国
一群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中国的历史大戏,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群高尚的人,一群纯粹的人,一群有道德的,让我们把这种道德继续发扬、继续宣传,我们要让更多的人认识这帮国际友人。
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像一道明亮的闪电,划破了乌云密布的长空。
预初八班 叶竞成 847
推荐阅读:
建国大业观后感5000字10-24
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07-02
建国大业作业观后感09-30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10-27
建国大业观后感600字六年级07-16
大国崛起之小国大业05-24
22祖国统一大业必修一09-29
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字作文06-20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教学设计07-04
建党90周年观后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