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轮车整治的提案

2022-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三轮车整治的提案

回顾与展望:关于我国第三轮司法改革的思考

【内容提要】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一轮的司法改革已悄然展开。司法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审时度势,保持与政治改革相适应的速度,又要博采众长、融汇中西,保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司法改革作为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当纳入国家政权的视野予以考量。在国家建设的视野下,我国司法改革应当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实质法治建设为主兼顾形式法治建设,切实提升司法权的地位,将涉诉信访问题纳入改革视野,让渡部分司法权于社会,进而开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 司法改革 法治 涉诉信访

【作者简介】 季焕爽,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王琳,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

当前中国,包括司法改革在内的政治改革已经“箭在弦上”,而改革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司法改革的新目标:“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少学者都将此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视作我国第三轮司法改革启动的标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前两轮我们的司法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我们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和教训?第三轮司法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改革的力度如此之大当如何保证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带着以上问题笔者开始了对我国司法改革的思考。

一、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司法改革模式的蜕变

一般认为,第一轮司法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涉及审判方式和司法职业化改革等内容,改革的内容更加侧重法律程序的完善、审判方式的转变,如“法袍”“法槌”的引入、专家咨询制度的确立、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等。此外,该轮司法改革比较注重对西方审判模式的吸收和引入,在指导思想上还积极贯彻“审判独立”“司法公正”“程序正义”等司法理念。2004年12月,中央提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35项任务,全面启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这被看作是我国的第二轮司法改革。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再次提出60项改革任务,将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推向新阶段。这一轮司法改革与第一轮相比,一方面更加注重司法权的科学配置,另一方面开始积极将社会主义的司法理念引入到司法改革。从改革内容来看,两个时期的司法改革有着很大的不同。第一轮改革更注重法院程序问题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审判方式的改革;而第二轮的司法改革则更倾向于实质法治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法官树立“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司法理念,坚持司法的人民性;另一方面要求审判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司法能动”,突破司法的被动性和保守性,要求法官走出法庭、走近群众,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阶段。

通过对比两种改革模式,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两轮司法改革对于西方法律制度和传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轮的改革更多地吸收了西方法治的传统,受到西方法律思想的影响也较深。第二轮的改革则更为本土化和政治化,受西方的影响较小。那么,造成两轮改革模式大相径庭的原因是否在于此呢?在笔者看来,两种改革模式并非只是简单地对于西方法律传统的态度存在差异,而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别。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建设也仅仅三十余年,必然要经历以模仿、学习为主的形式法治建设向以重构、再造为主的实质法治建设的蜕变。而这种蜕变也为第三轮司法改革提供了经验意义的价值导向。不可否认,我国人民法院的职权配置仍不科学,审判组织和程序仍待完善,而这些都是形式法治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单纯的形式法治建设已经不足以解决当前我国司法建设的顽疾,如司法建设不平衡、司法的地域差异等问题。笔者曾就司法的地域差异这一专题进行调研,调研的对象为广东省清远市A区人民法院与河南省开封市B区人民法院。两个基层法院在编人员人数相近,但是A区法院人均办案量是B区法院的三倍左右,更令人诧异的是:B区法院的涉诉信访发生量是A区法院的近十倍。笔者调研后发现,开封市B区人民法院所在地区为古都老城,经济欠发达,并且人们法治观念薄弱,群众在诉讼中很少请律师代理诉讼;而清远市A区人民法院则相反,为新兴城市,经济较发达,有一半左右的案件有律师代理。即因为经济、地区文化等原因,律师的缓冲作用也差距甚远,最终导致两个基层法院面对截然相反的情况。那么对于A区人民法院而言,虽然办理的案件较多,但是并不需要过多做法律解释工作,而B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办理案件数量较少,却往往被束缚在冗杂的释法说理工作之中。对于此类问题,单纯通过形式法治建设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唯有通过实质法治建设才能够实现相对的公正!

二、内向性改革与外向性改革:关于改革的向度问题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明确了下一步司法改革的措施,包括: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这些措施针对的正是饱为诟病的“司法地方化”问题。行政权与司法权应当是彼此制约的关系,但是面对强势的行政权,司法权从来都是依赖和支持,其原因就在于司法权的地位较低。该条举措之实质就是在国家权力层面赋予司法权以更高地位,这也是第三轮司法改革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

司法改革应当具有双向维度:外向性和内向性。所谓外向性,就是通过司法改革理顺司法权同党的领导、立法权、行政权等权力之间的关系;内向性则是通过完善人民法院的权力配置、理顺上下级法院的关系来提升人民法院的审判能力,更好地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回顾前两轮司法改革,我国的司法改革一直坚持内向性改革,即只是对人民法院内部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权力配置等问题的改革,较少涉及外向性改革。其原因无非是内向性改革容易实现,司法机构内部权力调整的制度性障碍较少,操作更为便宜。仍以第一轮司法改革与第二轮司法改革为例,前者更为敏锐地观察到了外向性改革的重要性。第一轮司法改革时期,司法改革着重解决三个问题:司法权力地方化、审判活动行政化和法官职业大众化。为此设定了一系列改革目标:改革法院体制、改革法院的人财物管理体制,建立法院财政经费保障机制,要求在党管干部的原则下,改革法院人事管理制度,避免地方对法院人事任免的不当影响,切实保障审判独立;建立、健全独立审判保障制度。除了通过体制改革保障审判独立宪法原则得以实现外,还应当建立其他保障机制,如法官的身份保障、任职保障、待遇保障制度,审判过程中的法官之间、审判组织之间、法官与院长庭长之间的内部独立保障制度,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审级独立保障制度以及干扰司法的有效惩罚机制等。这些目标有些得到了实现(以法院体制改革为例,法官任免、法院内部机构设置体制改革以及法院司法行政管理体制等都得到了完善),但是也有许多关键问题未得到解决,如法院与其他机构职权划分等。目标未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民法院自身能力的因素(人民法院不可能将政府等其他机构纳入改革范畴),也有改革资源短缺等其他掣肘的客观因素。

司法机构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司法改革的核心问题,必须通过外向性改革方能解决。只对人民法院进行内部改革,虽然能够使审判权行使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却可能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甚至会弱化司法权的法律地位。在面对强势的行政权时,司法权会畏首畏尾,不能对其构成制约;在面对“不当的外部监督”和行政干预时,会显得软弱和保守。所以,外向性改革能否实行以及能走多远是下一步司法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前文已述及,人民法院没有能力单独进行外向性改革,那么此项工作应当由谁承担呢?答案是唯一的:中国共产党。而改革的方式也必须是“从上到下”的改革,先有顶层设计,然后由中央到地方逐级贯彻。

三、涉诉信访与司法权社会化:“强国家—弱社会”结构下的司法改革

涉诉信访已经是严重困扰司法权运行的问题,对于涉诉信访的产生原因不乏论著。笔者此处希望借助“国家—社会”理论对涉诉信访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将信访问题纳入改革的视野。

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代表学者萧功秦教授认为,近年来我国一方面国家控制力度越来越大,而社会矛盾却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此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强国家—弱社会”模式。该模式下,国家的优势在于通过威权强制整合,能够发挥举国之力实现高效率、高增长,但同时也面临五大困境:腐败困境、两级分化困境、国富民穷困境、“国有病”困境和社会创新能力弱化的困境。由于国家机关强大,而社会较为松散,公民的政治意识、社会组织意识不强,所以社会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政府对社会进行治理。在社会治理方面,“强国家—弱社会”模式可以实现延时效应,国家通过压制政治参与和利益诉求来延缓矛盾爆发与公开化,以延时效应争取时间差,让国家解决纠纷,等到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出现了,进一步通过强制方式压制诉求,进一步实现延时效应,如此循环。如此一来,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大量矛盾堆积,国家没有意识或者当意识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理,甚至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当政府是管制政府时,因为政府的高压管制,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会隐忍不发。但是,一旦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过渡时,长期的社会矛盾就会如同决堤的洪水般一发不可收拾。对于司法机关也相同。人民群众长期压制的利益诉求,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甚至于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精神损害(如“文革”时期对一些人的不当处理)等,在政府转型时都会以诉讼的形式涌向司法机关,因而必然会造成司法机关手足无措。此时,高涨的群众情绪与司法机关的相对弱势,再加诸人民群众的“青天”情结等因素,在人民群众的诉求(正当的或不正当的)不能被满足之时,涉诉信访就成为了偶然中的必然。所以,涉诉信访问题也是我国“强国家—弱社会”模式的负面产品。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在于如何化解“强国家—弱社会”模式的负面效应。萧功秦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不失时机地培育、发展公民社会,发展社会自治组织,通过公民社会来发展国家‘一统整合’之外的另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机制。”笔者以为,上述观点的实质是政府将部分权力让渡给人民,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人民通过自治的方式解决内部矛盾,而“条件”就是:国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公民具备相应的素质。

司法改革作为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单着眼于人民法院体制、机制问题,还应当扩宽视野,自觉地纳入国家政权建设的考量之中。涉诉信访问题是国家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一个方面,人民法院应当看到其特殊性,也应当注意到其与其他社会矛盾的共性。如前文所述,单靠司法机关的力量是不足以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而依赖国家的发展则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笔者以为,完全可以将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率先运用在涉诉信访矛盾的处理上,依赖社会的力量解决人民的内部纠纷,这也与司法权社会化理论不谋而合。对于社会矛盾的化解,目前国家采取的措施是社会矛盾综合治理,即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党政统一领导下,逐步建立起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动员一切力量,力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矛盾纠纷,强调调解结案,保证案件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兼顾。这些做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大量的社会矛盾得到了处理。但也耗费了大量的人、才、物,依然发挥的“举国体制”,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这种做法是不可持续性的,仍然是政府帮助社会解决问题,而非社会自主解决问题。并且随着司法改革的进行,司法机关同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系必然不如之前密切,涉诉信访问题可能需要人民法院自己背负,如此背景下司法改革应当如何开展?

笔者以为河南法院的社会法庭制度为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道路,也为司法改革提供了素材。社会法庭是依据法律法规、乡规民约、道德伦理等自主、自治协商调处矛盾纠纷的民间组织,一般设立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每个“社会法庭”配备2或3名常驻“社会法官”,从基层中德高望重、热心公益、有较高解决纠纷能力的群众中聘请,负责日常调处工作。社会法庭制度实现了司法权从人民法院向社会组织的让渡,发挥了社会组织的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参政积极性,为我国司法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素材。虽然该制度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如社会法庭的经费问题、社会法庭的性质问题等,但总体上看,社会法庭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有益探索。

责任编辑:徐建秋

作者:季焕爽 王琳

第2篇:关于市区整治电动三轮车的提案

一、提案缘由

近几年,在市区流沙各个街道常常见到违法载客营运的各类电动三轮车。特别是在市场路口、商贸街口、客运站、医院门口等人员聚集区尤为严重。而大街小巷电动三轮车随意上机动车道非法运营、闯红灯、走逆行、乱停乱放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城市交通管理一大难题,已经到了非严加治理不可的地步。

这些三轮车不仅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安全秩序,而且扰乱了客运市场秩序。形成了交通事故隐患,并且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由于电动三轮车的驾驶人没有营运资格、不遵守交通规则,不仅给市区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和谐、平安、畅通,也严重损坏了我市宜居宜商的文明形象,降低了城市品位,直接影响到我使的经济建设。建议政府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力量,对我市区的违法载客电动三轮车予以取缔,真正将“路还与人、路还与车”。

二、问题分析

(一)电动三轮车存在的安全隐患

1.扰乱正常道路交通秩序,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电动三轮车的驾驶人当中,绝大部分系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同时外来人占大多数。他们根本就没有经过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对交通安全法律常识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正规的驾驶技能操作培训。在行使过程中往往是横冲直撞,肆意乱串,乱停乱放,更有甚者,在一些主要路段、路口随意停车拉客上人,见缝插针,等客、抢客的激烈场面十分惊险。驾驶电动三轮车在转弯、掉头时,需要侧出身子回头观望才能看清道路通行情况。所以,驾驶人往往是在一边转弯、一边掉头、一边伸头出来向后观望,说转就转、想掉头就掉头。等遇到紧急情况或危险的时候,驾驶人根本不懂得如何采取紧急避险措施,或者紧急刹车而刹不住,躲避又躲不过,最终酿成事故恶果,驾驶人和乘客是后悔莫及,轻者车辆受损,重者车毁人亡。

2.车辆安全性能差,安全隐患大。电动三轮车本身安全技术含量不高,有的更是制造工艺粗糙,由于电动三轮车驾驶轻便,也没有向后观察的后视镜,基本上就是经销商简单在车厢上加装一排座位、蒙上篷布而完成的,安全性能极其差。驾驶人常常未及时对车辆安全性能进行维护,以致造成刹车、灯光等系统不符合车辆上路标准。这些车辆一旦上路违法载客,势必严重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威胁着坐车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他们的驾驶技能不够娴熟,存在着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最后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自身不保,哪有来的经济赔偿能力,乘员和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就给我们事故处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在给当事人和亲戚朋友们带来痛苦的同时,同样给社会也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3.抢占了道路资源,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近几年,随着几条高速公路的开

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我区国(省)道路的交通压力,但是随着示范区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个重点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各类施工车辆的不断涌入,给市区道路车辆通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些三轮车驾驶人为抢生意,常常聚集在学校路口、医院门口、菜市场路口等人流较为集中的场所,或三五成群闲谈等客,或一拥而上抢生意,使原本较窄的路口变得拥挤不堪,一致造成人车拥堵。公共的道路交通资源被占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因而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二)、电动三轮车不断增多的原因

1.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本地人口二百多万,还有一百多万外来人口。而大部分的电动三轮车的驾驶人是市外来人口,他们普遍没有什么文化,或是学历偏低,素质较差,更没有什么一技之长。驾驶三轮车慢慢就成为他们的“技术活”,由于不需要任何培训或资格证,成本低,容易复制,导致市区电动车越来越多。

2.我市区现实市场的客观需求。市区人口密集,公共交通工具投入不足,的士缺少价格监督,要价高,。由于电动三轮车具有运行时间长、运行线路随意灵活、招手即停等特点,且收费又便宜,所以使得一部分群众不顾自身和他人人身安全,贪图方便便宜而乐于乘坐,就为电动三轮车违法载客创造了必要的市场。

3.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缺少沟通协作,未形成合力打击治理力度。公安交管部门在管理上无法可依,由于电动三轮车系电瓶输出动力驱动,不属于机动车管理范畴,但是影响到道路交通安全又不能不管。定期不定期组织民警集中整治规范,通过卸电瓶、拆蓬子等方法治理,可是前面收缴报废,后边商家又有大量的新车不断销售,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参照机动车对待,那么执法主体部门应该是政府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履职。所以现在是交警部门单打独斗,与电动三轮车驾驶人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三、解决方案

1.建议多措并举,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公安交管、运管等部门在对市区道路、街道的巡逻防范中,应加大对电动三轮车驾驶人的宣传教育力度。由于三轮电动车驾驶人多为中老年人或妇女,且残疾人较多,他们基本上就没有经过驾驶技能的专业培训,更没有参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我们除了在日常的管理中加强教育劝道外,还可以根据驾驶人的居住区域,分片区就近对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法规的学习教育。适时联系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单位,将涉及此类车辆的典型违法案例和事故案例进行曝光,将乘坐三轮车的安全隐患告知我区广大人民群众,因为有市场它才会存在。教育示范区广大干部群众,人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参与“关爱自己、关爱他人,拒乘电动三轮车”的活动,努力营造干净、整洁、和谐、有序的交通环境。

2.建议加大对源头上的管理力度。由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部门加大对电动三轮车销售商户的监管力度,督促检查商家经营业主销售的三轮电动车、残疾人代步车等车辆,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否是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情况;

是否有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建议只销售箱式货运三轮车,坚决杜绝单、双排座位的电动三轮车在我区销售。并加大对改装车辆性能和使用用途行为的打击力度,真正从源头上堵住安全隐患。

3.建议由政府出资统一收购予以取缔。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正是因为市区公共交通工具投入不足,市区人民群众因出行生活的需要,才使得电动三轮车有了它的生存空间,所以就要有新的替代品来取代它,才能使其逐步慢慢的退出市场。同时我市区很多公车更新太慢,破损、冒黑烟的公车较多,如9路公车。建议由政府筹资,加大公车的投入。在的士方面亦应该加以监督,价格宣传、价格监督,全市应公开的士路程的基础标准价格表,让百姓心中有数。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宜居宜商”的要求,把普宁市打造成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明卫生商业城市;积极发动全市人民群众要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形象人、处处都是和谐美丽景的新风貌。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各项发展战略,以优良作风推进经济健康务实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以上是根据市区交通实际现状所整理的提案,欢迎予批评指正。

第3篇:关于整治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的提案

由:

关于整治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的提案 提 案 者:

濉溪县九届政协文卫组委员 刘琼

建议承办单位: 濉溪县道路交通管理局、县公安交管大队及工商、安监等各相关部门

【内容】 近年来,县城大街小巷电动三轮车随意上机动车道非法运营、闯红灯、走逆行、乱停乱放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安全秩序,而且扰乱了客运市场秩序,给城市交通带来严重的事故隐患,并并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已经到了非严加治理不可的地步。 为此,特提出以下整治建议:

(一)多部门联动,综合治理。

仅靠公安一家之力,显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应建立由政府牵头,集中安监、公安、城管、交通、工商、新闻媒体等单位组成的综合治理领导机制。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真正把电动车管理纳入交通管理系统中。

(二)组织领导到位。

成立濉溪县城区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同时,研究制定《濉溪县关于加强城区电动三轮车管理的通告》,明确整治的原则、办法、时间、程序和措施;明确交通运输局为营运电动三轮车主管职能部门,其它有关职能部门为协同配合管理部门,并根据各自职能参与治理工作。

(三)政策宣传到位。

1、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以城管部门为牵头单位,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车、标语等形式,向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车主大力宣传集中整治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的重要意义,向广大市民宣传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的极端危害性,教育和引导市民远离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

2、全面开展调查摸底。以交通运输局为主,城管大队配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县城现有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分不同类别车主进行造册登记,全面摸清城区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底数,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四)关注民生,强化保障。重视弱势群体,为广大下岗、无业人员创造就业机会,有劳动能力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优先安排再就业。对家庭生活困难的,由民政部门纳入低保进行管理;对残疾人员,由残联负责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安置。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调整现行医疗保险、住房、失业保障等制度,使人人看得起病、住得起房,吃得饱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真正从根源上解决我县三轮车非法营运的问题。

2015-3-28

第4篇: 关于集中整治市区载客三轮车的调研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和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速,我市载客三轮车数量也在迅速增加,载客三轮车虽然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市民出行,增加了困难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但也引发了较大的交通安全、社会稳定、城市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带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对其进行集中整治迫在眉睫。开展市区载客三轮车集中整治,对改善日益拥挤的城区交通状况,规范交通秩序,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区载客三轮车的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载客三轮车有XX辆,从业人员XX人。市区约有XX辆,从业人员XX人。主要分布在长途汽车站、百货大楼、市中医院、利群购物广场周边。

二、载客三轮车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一是抹黑城市形象。随着我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丰富和立体化交通网络的渐具规模,游客数量连年增长,XX年游客数量达XX人,比去年增长XX%,尤其是机场的建成通航,必将吸引更多高层次、高质量、高消费能力的中高端游客来我市,进一步扩大我市影响、提高旅游收入。载客三轮车的大量存在,不仅不符合旅游城市的定位,拉低了城市档次,而且影 响了城市品牌形象和发展层次,给靓丽色彩遮上一层“灰色”。

二是存在安全隐患。载客三轮车的驾驶员大部分为无业、农民等低收入人群,受文化程度等因素制约,大多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且绝大部分不具备机动车驾驶资格。载客三轮车大都经过加装电瓶、搭建遮阴棚、安装座椅等非法改装,多数车辆缺乏定期检查维护,甚至早已达到报废年限,基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安全隐患很大。加之载客三轮车动力有限、制动不足,特殊天气和特殊路段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载客三轮车因不能办理注册登记和上牌,不能办理相关保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巨额的民事赔偿金只能由驾驶人支付,受害人得不到相应保障。

三是扰乱交通秩序。三轮车一般停靠在人员密集、交通压力较大的商场、批发市场、医院、学校、车站等周边,旅游旺季期间又集中于沿海景区和民俗旅游村,乱停乱放现象严重,驾驶人三五成群闲谈等客,道路交通资源被随意占用。行驶中,三轮车“蛇行鼠窜”、争道抢行、随意掉头、逆向行驶、违反交通信号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人为制造交通堵塞,影响城区道路交通秩序。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商场、医院、车站等周边盲道上非法停车聚集的三轮车依法驱离XX余台次,处理闯禁区的三轮车XX余人次,但收效甚微。

四是影响社会稳定。非法营运车主素质良莠不齐,其中 不乏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外地游客的人员,有的甚至成为“两抢一盗”案件运输环节的从犯,前期,济南、苏州、XX等地出现多起黑车驾驶员非法囚禁、伤害他人的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侧面反映了黑三轮的脱管问题。同时,三轮车没有营运资质,非法营运载客干扰了正常客运秩序,使公交车、出租车等具有合法营运资质主体,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因客源减少造成收益减少,易诱发冲突。

三、载客三轮车治理难的成因

近年来,交通运输、公安交警、城市管理等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尤其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以来,各部门立足自身职能,下大力气加强城市治理。但受多因素困扰,市区载客三轮车没有得到根治。陷入“一乱就治、一治就访、一访便停、一停再乱”的恶性循环。载客三轮车治理难,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

一是法律法规存在“盲区”。在生产端,摩托车产品虽然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授权省级质监部门对认证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省以下市县质监部门不具备认证执法主体资格。在销售端,工商部门企业注册登记改革后,载客三轮车经营者不存在无证经营问题;市场上销售的载客三轮车,在出厂时就具有合格证明,都能合法销售。在营运端,三轮车不属于现行有关交通运输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调 整范围之内的运输工具,对电动三轮车既没有规范管理规定,也没有明文禁止规定。根据“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交通运输部门无权认定三轮车“非法营运”并对其实施处罚。在驾驶端,存在国家法律与省级办法的冲突,交警部门在对电动三轮车牌证管理及从业人员驾驶资质审查等方面缺乏法规依据,管理职能、权限受制约。因此,涉及到三轮车的管理单位均有部分查处责任和权力,但又受到很大制约,看似“九龙治水”,实际缺乏具体有效、牵头抓总的部门。

二是治理手段简单乏力。对载客三轮车,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不多,基本只有暂扣、罚款等。但新《物权法》实施后,扣车、收电瓶、拆篷子均属违法行为,不能继续采用。交警虽可以因违规驾驶进行罚款,但罚款数额较低,形不成震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对在人行道违规停放车辆进行行政处罚,但因为载客三轮车绝大部分不登记、无牌照、不年审、当事人不配合,无法确定当事人的准确信息,难以下达有关法律文书、履行相关法律程序,罚款难以收缴;违章现场证据难以采集导致无法移交警处理,导致只能予以劝阻,管理效果差。由于缺少具体的运营组织,面对数量如此巨大的从业人员,客观上增加了管理难度。在具体管理中,有的三轮车驾驶人在遇拦截检查即疯狂驾车逃避检查,危及其本人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的驾驶人在车辆被查扣后当场以耍泼、自残等方式对抗阻挠执法,有的以家庭困难等 种种理由到交警部门无理纠缠,严重影响正常执法。目前,该部分从业人员已形成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甚至以“存在即合理”的心态、以“弱势群体”的名义与政府有关部门强势对抗,不仅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危害。

三是群众需求促其壮大。一方面,广大市民巨大的出行需求和当前我市公交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三轮车路线随意灵活,能穿街走巷,可以议价,而且大多数时候处于“车等人”的状态,具备一定的便利度、舒适度、快捷度,自然成了部分群众的良好选择。另一方面我市公共交通服务相对滞后。公交线路安排不够科学合理,跟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部分地区线路偏少或还存在空白;公交车频次低、数量少,造成部分线路尤其在高峰时期车上非常拥挤;出租车数量不足,且在下午下班、特殊地段、雨雪天气无车可用,等等。这就给了载客三轮车足够的生存空间并发展壮大。

四是利益驱动刺激疯长。载客三轮车门槛低,一辆车仅需3000—8000元左右,司机不需要具备太多的技能;成本低,充一晚上电大约需要7—12元左右,即可满足次日的需要,比汽油、燃气成本低很多;收入高,载客三轮车没有明码标价和规定的物价标准,全靠司机和乘客商议,其实收费并不比出租车低多少,但是不用上交燃油费、份子钱等,不受油价波动影响,纯收入很高;自由度高,三轮车占地少,可以走辅道,在车流较多的地方反而比出租车、公交车速度 更快,而且从业人员可以完全按照自己实际情况支配工作时间。因此,即使有别的收入更高的工作,载客三轮车驾驶员们也宁愿选择从事这项工作。

四、关于开展集中整治的建议

载客三轮车整治量大面广,涉及千家万户,影响信访稳定,实施中,要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治理合力。载客三轮车整治牵扯面广、涉及部门多,单靠一个或几个部门整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建议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宣传、法制、交通、公安、行政执法、工商、质监、信访、财政、人社、民政等多部门单位和相关区县政府、管委参加的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办事机构,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属地负责、依法治理”的原则,开展清查梳理、源头监管、运营整治,着力构建一张“联管、联控、联治”的高效综治网络,有效消除重大交通安全隐患,净化城市交通环境。要组织街道办事处、社区管委会深入辖区社区、村居,摸清辖区三轮车总量及城区失地居民、下岗职工等从业人员数量,登记备案。交通运输、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对整治区域进行详细划片分工,实行逐级承包,逐一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执法人员,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要积极靠上做好维稳工作,属地政府要做好辖区三轮车主思想工作,及时掌握车主动态,信访部门要搞好上访接待,各执法部门要制定应急预案, 妥善处置到市集访闹访等群体事件。

二是做好宣传发动,形成良好舆论氛围。要加强政策犯规、治理非法营运三轮车的意义等宣传力度,防止发生新闻媒体及网络炒作问题,使政府决策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宣传部门要组织各类媒体开展集中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对三轮车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公开曝光,通过开办专题讨论、电视节目、报纸专栏、微博微信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讨论,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让群众普遍了解其危害性和严重性,营造人人抵制交通违法行为的良好氛围,为做好治理工作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交通运输部门组织宣传车巡回宣传,行政执法、公安部门在重要节点和道路悬挂标语条幅,为治理工作造足声势。同时,积极做好三轮车从业者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其了解非法营运的危害,提高守法出行和文明出行意识。

三是逐步扩大禁行区域,稳扎稳打推进治理。要坚持“先市区再郊区、先限后治、先压后疏、疏堵结合、稳步推进、最终取缔”的方针。要进一步明确市区三轮车禁行区域、禁行时间,对一些重点路段、重点区域也要划为禁行区域。要提前发布公告,设置禁行标识,对继续在禁行区域运营的,坚持严处与纠违并用,处罚与教育并用,形成逢车必查、严管重罚的高压管控态势。取得成效后,再继续逐步扩大禁行区域至市郊、城郊,细功慢火,温水煮青蛙,防止激化矛盾, 直至最终取缔。

四是坚持市场、法治、行政手段并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外省市近年来的治理情况看,类似治理活动一抓就见效、一松就回潮,抓抓就好好、松松就反弹。要着眼长远、着眼民生,综合多种手段,确保载客三轮车问题得到有效“根治”。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通过扩展、优化公交线路,提升公交覆盖面,加大提倡使用公共交通的宣传力度,使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要着力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按照中央和省有关要求,完善运力投放机制,科学调节出租汽车总量,做到“蹄疾而步稳”。要充分利用好设区的市拥有立法权的有利时机,积极与中央和省做好衔接,出台长效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交通运输、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相应的管理责任,规范物流运输企业配送车辆,持之以恒地加强行业归口管理、重要节点管理和路面管理,提高日常管理成效。要落实好帮扶救助措施,事先制定出帮扶困难群众、就业安置岗位的具体方案,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安置就业,对转岗的三轮车主,要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就业或免息小额贷款扶持等优惠政策,通过举办三轮车主转岗培训班、转岗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车主扩大就业渠道、增强就业能力。对无其他经济来源的从业者,符合低保条件的要优先纳入低保,确因停运导致生活困难的,及时进行救助,以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问 题的根本解决。

第5篇:关于开展整治学生禁止乘坐电动三轮车的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整治学生禁止乘坐电动三轮车的实施方案 为规范维护城市正常的交通秩序,进一步规范机动三轮车管理,有效打击无牌机动三轮车上路行驶及非法营运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按照区教育局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以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规范城区交通营运秩序、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大力宣传禁乘电动三轮车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牢固树立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安全意识,从而自觉参与到整治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整治氛围,为整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整治行动的顺利开展,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梁远榕

副组长:林网松 何东成 李洪泳(常务)

组 员:李荣华 陈社广 黄英杰 梁志文 薛勇光 钟广源 邓 泳 蔡跃伟 黎妙嫦 梁伟俊 陈学钊 翁振超

林惠爱 汪柳亭 林社辅

三、工作措施。 1.广泛宣传动员。 召开教职工大会、班主任会、学生集会、主题班会等各种会议,传达区委及教育局相关会议精神,动员全校师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必须与区委、区

教育局保持高度一致,不传谣不挑唆,坚决服从上级的决定,统一思想,树立正气;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良好的整治氛围,一是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在学校集会上宣读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坚决服从区委、区教育局集中整治电动三轮车的决定,二是印发宣传资料,发给每位学生带回家向家长宣传,让市民自觉抵制电动三轮车,支持区委以及相关部门对电动三轮车的集中整治工作。 2.强化安全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校园广播、专栏、墙报、板报等渠道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大力宣传乘坐电动三轮车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乘坐电动三轮车既无安全保障,出事后更无赔偿保障。号召学生坚决不能乘坐电动三轮车。同时也要求学生尽量劝阻家长别乘坐电动三轮车。 3.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带动家长及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电动三轮车集中整治,鼓励学生自觉承担劝导、督促家长自觉抵制电动三轮车,不使用和乘坐电动三轮车。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 4.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整治工作。 ⑴ 加强执勤监督。校门口设立专门的监督岗,落实值日教师和班主任在校门外进行值守,禁止学生搭乘电动三轮车和非法营运车辆上、下学,对违规的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⑵ 校警联勤监管。由今古洲派出所每日在学生上下学时段出动警力,禁止电动三轮车在学校门口非法营运或逗留。 5.做好矛盾化解,维护学校的稳定。

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整治工作维稳信息的收集和上报,确保我校不发生因整治电动三轮车引发信访或群体性事件。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体师生必须清醒认识集中整治电动三轮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教育局的决策部署上来,精心组织,严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实现整治工作目标。 2.讲究方法,确保稳定。班主任要与学生签订责任书,并要求学生进行公开承诺。同时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敏感意识和维稳意识,在专项治理过程中,要把维护安全稳定放在首位,发生突发事件时,要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上报。 3. 严肃纪律,奖罚分明。对工作积极负责,效果明显的教职工(班主任)给予专项行动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任、消极怠工,造成负面影响的教职工(班主任),诫勉约谈,并扣除专项行动奖励。 4.掌握动态,畅通舆情。对治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要及时掌握动态,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情况,确保信息畅通。李洪泳副校长联系电话:13802619909 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 2014年3月19日

第6篇:关于中心城区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集中整治工作情况的汇报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及马以市长的指示精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按照《中心城区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和吴水霖常务副市长提出的“下定决心、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务求全胜”的具体要求,组织牵头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和吴兴区政府、湖州开发区管委会、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联合开展中心城区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集中整治行动。经过近半年深入细致的工作,目前中心城区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集中整治工作进展有序,社会态势总体平稳。

截止2月9日,应各类处臵车辆9345辆(包括已登记的人力客运三轮车加装电瓶538辆),已回收上缴处臵2348辆(其中:电动2142辆,燃油202辆,经登记残疾车2辆,经登记加装电瓶人力三轮车拆除助动装臵2辆),占25.13%。分类:客运车辆应缴966辆,已缴184辆,占19.05%;货运车辆应缴3612辆,已缴1461辆,占40.54%;货运自备车应缴2488辆,已缴239辆,占9.61%;单位专用应收车辆573辆,已缴21辆,占3.66%。自备代步或接送小孩应缴车辆1706辆,已上缴443辆,占25.97%。按车主户籍分类,本地人已缴1707辆,外地人已缴641辆。发放各类上缴车辆收处臵补助款680万元。其中:吴兴区应缴4298辆,已缴991辆,占23.06%;开发区应缴3278辆,已缴1264辆,占38.56%;度假区应缴1769辆,已缴93辆,占5.26%。三区已上报各类上缴处臵车辆协议2490份,其中吴兴区1068份,

开发区1235份,度假区187份。目前,已上缴各类处臵车辆2348辆,已签协议上缴车辆2490份,实际可上缴各类整治车辆4838辆。

现将前阶段工作进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三轮车整治工作背景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心城区范围内出现较多违法、改装和非法营运的电动三轮车、仿人力客运三轮车和残疾人三轮车,严重影响了中心城区营运市场秩序,给道路运行交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同时陆续出现了少数出租车司机、人力客运三轮车车主多次上访事件。经登记的551辆人力客运三轮车从业人员,主要是原市装卸搬运公司员工、企业下岗职工、城郊土地征用工及司法矫正人员,年龄55岁以上占80%左右。从事非法营运的电瓶三轮车主60%是外来人员,其余是城郊周边的失地农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010年8月9日,根据孙书记、马市长批示精神,市政府召集市政法委、市城管行政执法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交警支队和市运管处等单位负责人,专题研究中心城区三轮车、残疾车整治问题,并从8月12日开始开展联合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心城区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市交通道路秩序。根据广大群众的呼声,经过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前期准备,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 2011年11月17日起开展对中心城区内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二、前阶段所做工作

1.学习调研,形成方案。2011年下半年以来,市政府对中

心城区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8月16日,由市法制办牵头,组织市城管行政执法局、市公安交警支队、市交通运输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赴温州学习调研“四小车”(机动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摩托车和人力客运三轮车)综合专项整治工作的经验和做法。9月9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各地的实践经验,经论证确定将电动三轮车定性为机动车,并于9月下旬,由市法制办召开听证会专门五部门发出的整治通告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形成了中心城区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集中整治的工作方案及经济补助政策、运力补给及驾驶员培训方案、三轮车车主再就业实施方案等。

2.明确责任,健全组织。2011年9月中旬,中心城区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分别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正式审定本次集中整治的工作方案及相关经济补助政策,并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水霖为组长的中心城区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治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章新泉、莫雨民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分设综合组、宣传组、维稳组、督察组、执法组五个大组,各组组长由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市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担任,明确整个日常整治工作由市城管行政执法局组织牵头,社会维稳工作由市政法委负责。

3.抽调人员,调查摸底。2011年11月1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中心城区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集中整治动员大会以后,从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吴兴区、开发区、度假区抽调的690多名工作人员集中进行调查摸底工作。

截止12月5日,共走访三轮车主9654人,发放摸底调查表9471张,入户登记各类整治三轮车9345辆,其中客运三轮车966辆,货运三轮车6100辆(包括货运营运3612辆,货运自备2488辆),单位专用车573辆,自备代步或接送小孩1706辆。列入整治对象9097辆,其中电动三轮车6757辆、燃油三轮摩托车1756辆、经登记加装电瓶人力三轮车329辆、未经登记人力三轮车209辆、未经批准残疾车46辆。另外经批准残疾车128辆。填写就业意向情况表的有3295人,其中转驾驶员490人,接受岗位推荐100人,转其他培训68人,其他2637人。

4.宣传发动,上缴车辆。2011年12月10日,中心城区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集中整治工作第二阶段动员大会后,主要做了五个方面工作:一是上门签订缴车协议。以街道、(镇)为单位,建立了网格化整治工作责任机制,将整治范围内9097辆机动三轮车责任包干到人, 690多名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动员三轮车车主主动签约,上缴整治车辆。二是确定车辆上缴处臵场地。经多方协调,选择天外印刷厂空闲厂房作为整治车辆上缴处臵存放点。三是组成车辆上缴处臵工作组。从市有关部门抽调了10多名同志(以市城管执法局人员为主),具体负责车辆上缴处臵的有关事项。四是协调上缴车辆资金供给。积极与市财政部门及银行联系对接,做好上缴车辆日常资金的供给保障。四是动员单位带头上缴车辆。2011年12月22日专门召开中心城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上缴机动三轮车会议,近20家的单位领导参加会议,涉及整治上缴车辆200多辆。

5.宣传政策,维稳接访。随着整治工作不断深入推进,不稳

定因素也逐步呈现出来。目前人力客运三轮车群体抵触情绪尤为强烈,对于本次整治要求其拆除违规加装的电瓶装臵无法接受,并已引发了四次上访事件。第一次上访:2011年12月21日下午,近300多名三轮车车主到市政府上访,后引导到市信访局。朱荣章副秘书长、罗安生副秘书长、章新泉副书记、莫雨民局长等亲自接访了9名上访代表,在听取意见的同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第二次上访:由于对2011年12月21日上访提出问题的答复不满意,人力三轮车车主认为政府不关心他们这些弱势群体,故造成了2012年1月9日下午200多名三轮车车主继续上访,通过教育劝返,于当晚12点结束。第三次上访。1月13日下午40多名人力三轮车车主再次到市信访局上访,他们要求三轮车能够转让、出租,如拆除电瓶,要求每月补助600-800元;应成立专门机构,对非法营运三轮车长期整治;如不能转让,要求解决养老保险问题或给予一次性处理。第四次上访: 2月1日下午60多名人力三轮车车主到市信访局上访,继续提出不愿意拆除电瓶的诉求,上访持续至下午5点以后结束。每次上访事件发生后,市领导比较重视,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赴现场协调处臵,三大片区各级干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帮助做好上访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劝返工作。

6.综合治理,教育引导。2月6日,整治工作进入上街宣传教育阶段,从城管执法、公安交警、交通运管等部门抽调300名工作人员组成10个上街宣传教育工作组,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宣传解释整治通告内容。通过全体工作人员上街发放整治通告,并向整治对象解释说明整治通告内容及宣传相关政策,力争

使所有整治对象全面深入了解整治目的与要求及相关配套措施,动员他们积极支持配合参与整治工作。二是推进整治车辆任务落实。通过全体工作人员上路宣传解释、教育引导,进一步加快整治车辆上缴速度,力争非法客运、货运车辆整治目标任务和拆除违规加装人力三轮车电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宣传引导,以教育为先,进一步整改违法现象,为3月6日以后组织强制执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下步工作打算

根据中心城区三轮车交通违法和非法营运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及宣传教育阶段工作要求,下一步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城管执法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抽调的工作人员根据网格化管理责任工作分组,以宣传教育为主,开展劝告式执法,教育引导整治对象积极主动接受整治上缴车辆及整改违法行为。

2.加快车辆上缴处置。加快上缴车辆协议的签订和车辆的处臵工作,重点抓好上缴协议签订、审核电话通知、现场交车登记、补助款发放、车辆分类保存、资料整理汇总等工作。

3.继续做好维稳排查。组织协调吴兴区、开发区、度假区,继续做好人力客运三轮车车主后续思想工作,对几个重点人员继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并要求排查各个三轮车整治群体的思想动态,落实维稳措施。

4.制定现场执法方案。3月6日以后转入强制执法阶段,要组织相关部门制定现场执法工作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臵预案。

5.加强面上组织协调。继续做好整治工作相关数据汇总及对

外宣传工作,组织协调面上相关工作,包括政策解释说明、转岗就业及驾驶员培训、上缴车辆协议及车辆处臵场地落实、经济补助款保障和宣传教育阶段工作安排、现场集中执法准备等。

中心城区三轮车整治办公室 湖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日

第7篇:关于加强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的提案

通州河网密布,通吕运河、通启运河、通扬运河、九圩港、遥望港、新江海河等一级河道纵横交错。境内河网由

一、

二、

三、四级河道与丰产沟构成,交织成网,连通长江黄海,全区河网运用涵闸控制,分为九吕水系、三余水系、通启水系和沿江圩田水系四大水系。

我区为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整治农村水系,维护农村河道生态健康,展现“人水和谐、宜居水乡”的美好愿景。制定了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即2015-2017年,对全区等级河道及非等级重要河道进行系统整治,全面落实河道长效管护机制,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工作目标。

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工作是当前河道整治后的一项突出工作,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该项工作,对保障农村河道行洪排涝畅通、供水水质安全、发挥水工建筑物的效益,确保水工建筑物安全,改善城乡水环境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通州区农村河道整治概况和综合整治的初步成效

通过出台《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利用2015~2017年三年时间,对全区1126条等级河道及农村重要沟塘进行系统整治,全面落实河道长效管护机制,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工作目标,由此拉开了通州水利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大幕。

1 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区共拆除坝头坝埂1065座、建桥166座、建涵洞224座、打捞沉船1085条、清理“三网”12300口、疏浚河道342.99公里、完成河道整坡1495.89公里、完成河道绿化597.49公里,农村河道整治效果初现。

二、通州区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一)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目前,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工作由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少数地方由卫生、环卫机构管理,造成条线管理不顺,很难将一些管理要求贯彻下去。

(二)河道水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河中,造成农村河道水质恶化,水环境状况不如乐观。而且,受利益驱使,部分村民违法侵占河道,使“挤、抢、占”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自然村河道已沦为天然垃圾场。与水争地,盲目填河、缩河、沿河违章搭建,甚至填河搭建现象严重,原有的自然水系遭到人为破坏。

(三)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经费面临不足

通州区政府对农村河道整治工作进行了一定的资金补助,主要对河道疏浚、河道整坡、新建农桥、新建涵洞、新建农路、沉船打捞、岸坡绿化、“三网”清理等进行补助。对于河道整治工作全过程都进行了补助,但对于整治后的长效管理却没有经费来源。拿岸坡绿化的经费补助为例,区财政是以河坡造林绿化标准进行验收补助。仅能满

2 足于当前种植需求,后期杂草的清理、苗木死亡的重植、刷白、治病虫害等经费存在不足。对于农村河道整治工作的资金缺口,乡镇进行自筹解决,对于经济状况相对薄弱的乡镇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支出。从而导致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工作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很难大范围推广类似物业管理的模式;下到村一级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村级经济薄弱,部分地区由于区、镇级投入不能足额到位,造成了资金缺口,影响了保洁员的积极性。河道保洁工的工作时间无法保证,河道保洁的质量与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导致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较难实施,部分河道在整治后出现“回潮”现象。

三、加强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管理职责,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河流数量多、线长、错综复杂、漂浮物流动性大等特点,以及方便日后监督管理、最大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围绕“保洁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运行市场化、责任公开化、考核制度化”的要求,建立起分级目标责任制,以镇(街道)级行政区域和河流的流域性特点来分解河流保洁工作任务,确定保洁工作责任主体。区政府负责日常的监督、考核等工作。只有责任主体明确,才能使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工作成为各级组织和有关政府部门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法、丰富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机制的自觉行动。

(二)落实管理机制,推行“四个一”管理模式。

河道不仅要管,而且要管好。建立“四个一”(一本管理台帐、

3 一块管理责任牌、一名河道管理员、一套管理考核标准)的河道长效管理模式。“一木台帐”就是按照长效管理的要求,统一制发 “通州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台帐资料”,要求各镇村详细记录河道管理工作计划、长效管理大事记、河道整治记录、管理工作会议记录、长效管理检查考核记录、业务培训记录等内容,同时要求各镇村把列入管理的河道管理人员、河道管理员网络、责任书、聘用合同等一并归入台帐,凡是涉及到河道长效管理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记录在案。“一块管理责任牌”就是每条河道管理范围交界处,都设立了“通州区河道长效管理责任牌”,标明了河道级别、河道名称、管理范围、管理责任人和监督电话等内容。一来可以向社会公示河道管理责任的落实,河道管理不到位群众可通过监督电话向河道主管部门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作为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工作的依据,管理人员有权对各种破坏河道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 “一名管理人员”就是按照河道的长度,落实河道管理人员。把多条“家河”组成一个管理单元,按河道的长短,把区、镇、村河道划分为若干个管理单元,落实每个管理单元的管理人员,基木做到了河道管理不留死角。同时,为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统一管理人员服装,举办河道管理人员的培训班等。“一套管理考核标准”就是按照河道所属管理权限的不同,分别制定了河道长效管理的标准。具体来说就是河边无垃圾、河面无漂浮物、河坡无乱垦乱种等;对

一、二级河道还提出了无网簖、无乱占河坡等要求。通过管理标准,明确了河道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管理员可依据管理标准迅速判断河道违章行为,并及时进行阻制,提高了

4 河道管理的时效性。

(三)加大经费投入,保障长效管理正常运行。

全面提高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经费补助,积极发挥市、区两级财政的主导作用。为顺利推进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区、镇(街道)要把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所需资金纳入地方政府两级财政预算,其中区级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补助给镇、村。镇(街道)根据自身条件,将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所需资金列入镇级财政预算,按照“多干多补、少干少补、先干后补”的原则进行补助,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建设标准高、体现生态景观功能的河道加大奖励力度。严格落实“以奖代补”专项补助政策。通过精心组织项目申报报,积极争取省、市财政支持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扶持。通州区虽然经济总量在南通名列前茅,但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工作也离不开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向市财政局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特别是积极争取江苏省省级农村河道整治项目资金支持,也希望省厅建立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补贴政策,形成省、市、县、镇四级财政投入,不断做大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的资金盘子。 (四)强化考核,严格资金管理。

全区要出台制定河道长效管理考核细则,明确镇、村建立经常性的自查、检查,区河道管理部门每年组织2次专项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领导、宣传教育、规章制度、队伍建设、经费落实、台帐资料、管理效果等。同时在全区性的检查考核中,检查小组还要开

5 展群众满意度测评,以全面衡量河道管理工作的成效。在考核后,河道管理部门对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管理不善、问题严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扣发以奖代补资金。全面加强资金的管理,逐步推进河道管理资金的集中支付管理。各镇财政所设立河道管理专用资金帐户,每年年初,镇、村自筹的管理资金统一进入镇财政所管理帐户管理。管理人员的管理经费按考核结果统一由各镇河道管理领导小组同意后从河道管理帐户中支付,确保了管理经费足额到位用到实处。

(五)、发动宣传,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长期以来河道整治一直被认为是政府行为,没有形成广泛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和监督,导致一方面政府疲于应付市民“无意识”造成的污染行为,另一方面却无法营造公众自觉参与河道整治的良好氛围。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工作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参与,需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和增强广大市民的环境保护知识水平、环境意识和对河道整治工作的关心程度,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形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河道整治工作是全体市民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加强宣传、加强执法,让全体市民参与河道整治工作。赋予群众监督权利,鼓励市民对各种污染行为进行投诉,建立全社会监督的网络体系。

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是一项长期而普惠民生的工作,通过建立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新机制,整治与管理同行,标本兼治,将让河道整治长效管理工作持久稳定、深入有效地开展,以明确管理单位的

6 职责,市场化的管护队伍,切实的考核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整洁优美的河道环境。且河道整治可以改变城市的环境面貌,加强长效管理能持久地保持河道及其周边的环境质量,整治是管理的基础,要变被动整治为主动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有助于农村河道整治工作持久稳定、深入有效地开展,使农村河道整治的成果长久保持下去。

上一篇:托班室内游戏下一篇:初一历史老师月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