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大年发言材料

2022-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参与活动,还是工作中的参与会议,我们都很可能会需要撰写发言稿,而发言稿并不是流水账,它具有明晰的结构和逻辑,很多人撰写发言稿都不得要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黄大年发言材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学习黄大年发言材料

学习黄大年发言范文

发言:

黄大年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的杰出代表,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他爱岗敬业、默默坚守、报效祖国的道德境界和高尚品质彰显了一名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值得我们每一个归国留学人员尊敬和学习。我们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学习他身体力行,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淡泊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留学归国人员的一员,我们要举一反三,见贤思齐,在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的时候,不能仅仅口头上,走过场,而是应当结合每个个体的自身实际,以他那种爱国敬业,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和精神作为我们自己的榜样和镜子,查摆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而在我们的工作中给予正能量激励,这才是对黄大年的最好敬意和缅怀之情。 黄大年的一生很短暂,但很辉煌。他的精神似一座丰碑感染着身边的人,影响着更多的人。人为什么活着?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人们努力奋发?黄大年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支撑他的信念——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说:一定要出去,一定要回来。简简单单一句话,表达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只要祖国有需要,就要义无反顾地抛开一切,报效祖国,实现报国理想。

当我们惊叹黄大年在如此短时间里,在他所处科技领域里带领大家达到如此快速发展,为国防建设做出如此巨大贡献时,我们在羡慕他们成功的荣誉,感慨他们过人的神奇同时,更应该深刻领悟他们身上的那种执着精神,无穷毅力,高超技艺。人生的价值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我们每一个人就要像黄大年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在自己的工作中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体现自己的价值,为自己人生的深度加码。

当今世界正向着多极化发展,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核心能力的竞争;一旦科技落后,可就是国家能力、军队实力的落后。中国正走向民族复兴,而民族复兴的支撑在于科技振兴,要建设科技强国。这不是一句口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离不开一大批像黄大年那样的“科研疯子”,离不开他们身上的“拼命劲”。在黄大年心中,“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是的,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的内心才更为强大。正是拥有一颗“祖国高于一切”的初心,才使得黄大年这样的科学家隐忍克己、朴实包容,只讲奉献,不求名利。

黄大年既是归国留学人员中的普通一员,也是归国留学人员的优秀代表;他说理念即代表了许多留学人员的心声,也应当被更多的留学人员作为人生规划的指南。

第2篇: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发言

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发言提纲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近几天我们学习了郑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感触颇深。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黄大年教授的一生非常好地诠释这样一句话。

一、 心得体会

我要学习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就要像他那样热爱祖国、胸怀大局,让小我融入大我,用心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以崇高的追求超越小我,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才能做一个“大写”的人。黄大年选取回国、选取辛劳,是因为他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更高追求,深信“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就要像他那样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黄大年的办公室墙上,有一张巨大的日程表,标注着天南地北的轨迹,密密麻麻——这是奋斗者的生命足迹。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大年带领科研团队奋力拼搏、毫不懈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有的领域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这个“像太阳一样的人”,燃烧了自己,用生命践行了“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誓言。

二、存在问题

(一)理想信念方面。自参加工作以来,已从不悔岁月步入而立之年,自认为工作稳定、家庭美满,为党的事业奋斗,为梦想拼搏的革命意志有所减弱。主要原因还是疏于对理论学习,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强,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很好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没有自觉增强“坚定不移、坚贞不屈、忠于革命、无畏无惧”的革命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对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认识不足,缺乏危机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小道消息、不良言论,警惕性不强,缺乏主动制止的政治担当。

(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参加工作以来,特别是在中层干部岗位,我始终严于律己、保持本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特别是新《准则》《条例》出台后,我坚决贯彻执行,立足自身实际从严整改,在教师中带头示范、以身作则。但做得不够深、不够实,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能敏锐地领会部里和领导的决策意图,导致在服务过程中科学性、前瞻性、预见性不够,在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上做得还不够好。

(三)党的组织生活方面。个人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主动参加所在党支部活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开展党组书记讲“党课”、党组成员讲“业务课”、党支部书记讲“辅导课”、党员干部讲“微党课”、专家教授讲“党史课”、先进党员讲“示范课”活动。参加活动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一)宗旨意识不深刻。没有自觉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归根结底是政绩观出现偏差,更多精力和时间是在落实领导批示,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缺少全面深刻的认知,没能自觉地把群众答不答应、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能真正把握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

(二)理论武装不到位。个人平时注重业务政策的学习,放松了政治理论的学习,没有系统深入地学习政治理论,仅仅停留在了解一些条例、规定的章节条款上,导致放松了主观世界的自我改造。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来自于不断地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只有不断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由于放松了学习,自觉不自觉淡化了“三观”教育,忽视了主观世界的改造,导致工作满足于现状,创新意识不强,缺少应有的进取精神。

(三)党性修养不牢固。随着岗位的变化,疲于应付事务工作,忙于人际关系应酬,逐渐疏忽了系统的思想改造和精神洗礼。这些都应归结为没有严格按照党员干部的标准来提升党性修养,缺乏刮骨疗伤、自我改造的勇气。片面强调实现个人价值,注重面上成绩,少了甘于奉献思想。

三、改进措施

(一)强信念之基,时刻拧紧思想总开关。自觉将加强理论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克服以工代学的现象。带头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省市各项文件会议精神,学深学透学懂,提升政治境界,从根本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强化党性锤炼,自觉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格对照“五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强化自身的党性修养、道德情操、公仆情怀,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党人道德观、荣辱观的模范践行者。强化能力提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坚持“向群众拜师、向先进求教、向基层问计”,科学应对“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切实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强担当之责,切实提升工作执行强律己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实底线。带头廉洁自律,牢记权利与责任是孪生兄弟,有权必有责。带头讲操守、重品行,自觉净化朋友圈和社交圈,做到谨慎交友、冷静交友、从善交友,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带头厉行节约,倡导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从思想根源上摒除“讲排场、讲规格、好面子”等错误观念。严把“三公”经费支出关,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和要求,禁止超规格、高标准。带头正风肃纪,严厉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作风,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三)强化自律意识,做到心中有戒。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带头执行新修订的“三条例、两准则”,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洁建设“一岗双责”,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重点推动党内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落实,不断扎紧制度笼子、净化政治生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在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时,结合岗位实际,因人施策,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现象;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带头上党课、参加所在支部活动,提高党内生活质量;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追求积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管好管住工作圈、生活圈,纯洁“朋友圈”,带好队伍、管好家人、树好形象。 路漫漫其修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倍努力,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共产党员!

第3篇: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讨论发言稿

水源镇中心小学 蒲海龙

黄大年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在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

黄大年是一名海归科学家,在祖国需要时回国,毅然决然、义无反顾;为推动祖国尖端领域的发展全心全意、殚精竭虑;他是最单纯的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单纯到为了祖国、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从不计个人得失、倾注全部精力。这样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挚爱之情,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他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楷模!他的精神感染、激励和鼓舞的绝不仅是一个团队、几届学生、一所学校,而将是一个领域、一批学子、一代人。

黄大年不仅是一个科学家,他还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教育者,他教学的目标既不是“授人以鱼”,也不是“授人以渔”,而是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黄大年却常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在黄大年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在为学生设计研究方向时,他都要以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为重,而不仅仅从他个人的项目考虑。 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我们都应该向黄大年同志学习,不但自己要学习,还应该广泛动员党员一起学习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把黄大年同志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传承下去。作为一名公司党员要做到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无论在工作时间还是闲暇时间,都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尽力把事情做到更好。

“党员精神的真谛是用爱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能组织发展更多的人一起去传承这种精神——这是我们党员干部目前应该做的”,这是我做党员工作的一个信条。入党以来我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党员的初心。党员的事业既伟大又平凡,之所以伟大,因为它是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无私的帮助和爱心的付出;之所以平凡,因为它是由众多的党员在自己的日常行动中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了伟大的奉献事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学校里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一个细心的呵护、在对周边环境的热心的关注、在对国家的事的积极的关注。用自己的时间去帮助别人,那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就是我的作为一名党员感悟,我将不断实践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党员精神,我将不断把自己的热心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那里,让更多的党员加入我们的行列中来!黄大年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对祖国的忠诚与感恩是他精神价值的核心。这种使命与担当精神和拳拳爱国之情将激励和鼓舞更多人砥砺前行。作为学校教师,我要将他的精神传播出去,引领更多青年学子,也要学习大年教授的为师风范,不但授之以道,育之以德,还要甘为人梯,爱生如子,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黄大年的先进事迹宛若一部有血有肉且酣畅淋漓的教科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爱国之情,每一篇都抒发了强国之志,每一章都印证了报国之行。作为高校老师,我要号召全校学生向黄大年同志学习,传承其澎湃的爱国情感,赓续其坚定的理想信念。

第4篇: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

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从1958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下面是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汇总,欢迎阅读。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小学文化,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等职务。

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带领群众凿绝壁修水渠,通过36年的坚持和努力,终获成功。2017年,昔日草王坝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贵州遵义

出生日期 1935年11月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修水渠

性 别 男

人物经历

1935年11月出生。

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大发走在去水渠的路上

黄大发走在去水渠的路上

1958年至1963年任枫香区野彪公社草王坝大队大队长。

1963年至1966年任枫香区野彪乡草王坝村主任。

1966至1992年任枫香区野彪乡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1992年至2004年任平正乡野彪办事处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2004年至今在家务农。

个人荣誉

曾先后被遵义地委、行署授予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授予县、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贵州省第五届道德模范。

2016年入选‚贵州榜样·最美人物‛。

主要成就

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1959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三年时间,在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就这样,春去冬来,风餐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大渠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这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时36年完成。

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在黄大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2016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

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黄大发同志半辈子坚持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

凿渠引水,面对困难不退缩,遭遇失败不气馁,主动寻求科学方法,艰苦卓绝数十载,终于引来一泓清泉,当地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黄大发同志以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展现了贫困山区党员百折不挠的独特魅力。黄大发同志是艰苦贫困山区中苦干实干引领群众奋力脱贫的杰出代表,其奋斗史是一部典型的‚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活教材,是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标杆,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黄大发先进事迹

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从1958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殚心竭力,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先后两次带领群众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上修凿水渠,面对失败不气馁,主动需求科学方法,历经数十年,终获成功。艰苦卓绝引来一泓清泉,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这是一首多年前,流传于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的顺口溜,真实反映着当地村民当时的生活状况。

当年,村口有一口‚井‛,全村人畜饮水全靠它。说是‚井‛,其实流出来的是‚望天水‛。山顶的雨水渗入山体,再从山脚的石头缝一点点渗出,汇在一尺见方的洼地。村民用石板把这金贵的水源围砌保护起来。‚接满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为了吃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守在‘井’口排队挑水。‛这是草王坝村民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草王坝四面环山,距集镇30多公里。由于缺水,既无法种植稻田,也不能发展畜牧养殖,村民们终年以包谷和红苕替代主食,80%的农户靠吃救济粮艰难度日。不通公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恶劣。村里的姑娘早早的外嫁他乡,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单身汉越来越多。

黄大发带领群众维修水渠回来

1961年,黄大发第一次带领村民修渠引水。然而,群众投工2万余人次,耗资18万余元,修了近10年的水利工程,因缺乏建材和技术,宣告失败。

1991年,经过半年时间的勘察、测绘,重新科学规划了水渠线路。经历过失败的村民,信心不足,却谁也不相信能修通水渠。黄大发多次召开群众会,耐心说服。他说‚我黄大发这一辈子就和这高高的灵宝山卯上了,想吃上白米饭,就跟我上。‛

他与老伙计一起回忆当年修渠的往事

全村300余村民响应了黄大发号召。当地政府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了6万元现金外加38万斤玉米。修渠工程于1992年底再次启动。

不通车,水泥、石粉等建材就靠人背马驼运上工地;没有施工机械,就用钢钎铁锤一点一点凿;为防止渗漏,就用预制板一块块嵌砌渠底,再抹上水泥……

他给现任村主任展示当年修渠用过的工具

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毅力,黄大发带领乡亲,硬是靠着风钻、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三年的时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7200米的水渠。

巡渠也成为黄大发的一种习惯

有了水,黄大发又带领群众进行‚坡改梯‛,建学校、修乡村小路。昔日荒坡变良田。草王坝的乡亲终于吃了白米饭。

看到稻浪翻滚的景象,黄大发心里美极了

直至今日,这条水渠仍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设施,人们牢记黄大发的伟大功绩,亲切的把这条水渠叫做‚大发渠‛。

黄大发走在险峻的擦耳岩上,山下是新房林立的村庄

81岁高龄的黄大发仍旧坚持下地劳作

他家的李子今年又丰收了

81岁高龄的黄大发,仍然发挥着余热。他时常行走在大发渠上巡渠、护渠。2015年,一场大雨过后,滑坡的山体阻塞了水渠。平正乡政府拨付1万元,请群众参与修缮。年迈的黄大发不顾乡亲劝阻,再次出发,带领群众,仅用三天就完成了水渠疏通和修补。

‚年份英雄‛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条渠

莽莽黔北深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蜿蜒盘旋。这条修建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

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是81岁的共产党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

2016年10月25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推出长篇通讯《历时36年,老党员黄大发——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近日,贵州日报记者深入团结村草王坝进行蹲点调研,深挖‚大发渠‛背后的故事。

点点春雨,鸟鸣山涧。春天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生机勃发,绿野田畴,忙碌自在。

一大清早,两辆大巴车载着遵义市近百名党员干部,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这里。在灵宝山上,在擦耳岩旁,在修渠勇士们当年凿石引水的绝壁下,他们在寻找、在沉思……

渠水如镜,鉴照古今。大发渠既是一个面向历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来的考题。它印证了共产党人为百姓命运担当、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也在时时叩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永恒课题。

半个世纪前,关于草王坝修渠引水的蓝图被铺开,老支书黄大发把实现梦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妇,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水,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1936年出生在草王坝的黄大发,从小是孤儿,靠着给邻村的亲戚卖力气干粗活拉扯长大。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23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开始了这段历时36年之久的修渠历程。

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螺蛳河的水就能流进草王坝。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

难道草王坝人只能安于宿命,甘心祖祖辈辈受穷?‚草王坝人祖祖辈辈盼水,我们共产党人不去干这事,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他们,不管有多难,就是要拿命去换!‛黄大发思忖。

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1989年,53岁的黄大发被抽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不识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三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

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被贫穷和干渴冲散的人心还能聚齐吗?为了检验群众修渠的决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题:草王坝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凑齐1万元现金,水利站技术人员马上就位! 黄大发连夜跑回村里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按每亩土地39元逐户收取集资款。动员会上,有人抵制。黄大发的舅公杨春发指着他说:‚大发,你要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里煮饭给你吃。‛散会后,杨春发还是悄悄将39元钱塞进黄大发的手里。

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陆陆续续凑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乡场上卖了换钱,总算凑足了一大摞皱皱巴巴的集资款。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修渠难,物资运输难,聚拢人心更难。不通路,水泥、石粉靠人背马驮运上工地;没有后勤保障,包谷沙搭配酸菜冷洋芋一天只吃两顿,可人心聚不齐,这渠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 ‚党员思想落后,群众就不齐心,我们怎么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每月初,黄大发都要在晚上召集村里20个党员开会,号召党员冲锋在前。

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管仓库的工作人员想要资助他买双鞋穿上,他却婉拒了。

春去冬来,餐风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一条跨3个村,十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渠终于竣工。

1995年端午节,当汩汩清流从沟渠一泻而下时,草王坝全村老少扛着锄头一路呼啸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把祖祖辈辈刨食的旱地变为稻田。

半坎组49岁的徐开伦和黄大发跪在地里热泪纵横,年年岁岁的盼哟,终于圆梦了。这年春节,村里家家户户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新米煮上一大锅‚敞开干‛,徐开伦一口气干了五大碗。

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群峰壁立,流水淙淙;山风拂面,壮志有声。

回望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修渠故事,找寻‚年份英雄‛那些光芒闪耀的信仰足迹,就是为了在新的历史阶段,探寻和汲取不竭的动力源泉。

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如今的草王坝,新农村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在黄大发和村支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去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

‚团结村计划2017年从贫困村出列,这是任务,也是使命!‛村主任沈仕章正在加紧上报减贫名单,其他村干部已经分头下到村民组,发动村民规模种植辣椒、柚子、核桃。在乡野田畴,林间地头,村支两委正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确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变幻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宗旨。

大发渠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一段峥嵘岁月;更像一堂永远的党课,启迪我们,只要真心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第5篇: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年,男,汉族,1958年8月生,中共党员,1981年12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2017年1月8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8岁。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担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大年同志始终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矢志不渝实践科技报国的理想。无论是在读书求学、国外工作还是归国任教期间,都始终把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

他时刻把祖国的需要放在首位。1992年,心怀报国之志的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成为地球物理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国家“863计划”“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他在短期内突破国外严格禁运和技术封锁瓶颈,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心系祖国发展和吉林振兴,以战略视野和高尚人格为国家培养凝聚人才,多次受邀赴全国多地指导地方科技建设和经济转型,深入吉林省部分地区推动和协助产业转型,牵头筹划在吉林省建立“无人机产学用基地”和“吉林大学留学生报国基地”。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国母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黄大年

他是一个目光高远的科学家,在科研上他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科研,而是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地球深部隐藏着多少秘密,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国家实施这一计划,给黄大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

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下设的第9项目。黄大年一方面协助国土资源部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

5年间,国家财政投入该项目约4.4亿元人民币,被认为是当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中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

这个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汇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自主研制出了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为深探计划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奠定了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进程。

在2011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2011年,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他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他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吉林大学仪电学院教授林君对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告诉记者,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作为精确探测的高端技术装备,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将意味着中国又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对推动国防安全建设和深地资源勘探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这一项目进展的定位与评价。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黄大年带队考察,国外的研究机构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零下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大为感慨:“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他因材施教,鼓励和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悉心指导的44名研究生(其中18名为博士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4人次,主动担任本科层次“李四光试验班”的班主任,所带班级被评为长春市“十佳班级”。

他关心学生,默默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热心帮助患重病的学生家长解决治疗问题。他目光高远,为学生和团队成员创造接触世界最前沿科技和最先进设备的条件,提供与院士等国内外顶级专家交流的机会,支持和资助26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

他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为实现强国梦想奉献全部,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和节假日。他平均每年出差130余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余天,3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他不计个人名利,只想把自己掌握的国际最前沿科技成果和经验全部奉献给祖国,在国内外学术领域和海外归国人才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科研人员和学生的爱戴,得到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大学“三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黄大年同志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爱国报国的先进楷模,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他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篇章之中,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省委、省政府决定追授黄大年同志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并在全省广泛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的活动。教育部追授黄大年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立足岗位做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日前,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发出了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的号召。习近平说:“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与关爱、重托与期待,在全社会引发了广泛共鸣,必将凝聚起爱我中华、共筑梦想的磅礴力量。

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视察吉林大学时强调指出,“黄大年同志是我们时代的见证者,爱国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升华。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是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概括。”

第6篇: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年教授走了!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时,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800人在这里送别黄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别厅装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领导来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了,同事们来了,学生们来了……人们默默垂泪,几十名学生跪倒一片,痛哭失声……

黄大年(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 男,广西南宁市人,汉族。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第二批)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口引进。

曾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委员、副会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

2017年4月28日,教育部追授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人物生平

1981年12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后赴英国留学。

1 2010年归国,任教于吉林大学。 黄大年事迹介绍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当得知祖国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回国填补我国在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他惜时如金,夜以继日,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把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融入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黄大年。

这本纪念册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留言,是黄大年大学本科毕业时写下的。心怀报国之志的黄大年于1992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成为地球物理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2009年,当得知国家启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向母校表示要回国。

带着先进技术,黄大年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它能探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封锁。

这张贴在办公室里的日程表,见证了黄大年的日夜奋

2 战。他出差始终赶当天最晚的午夜航班,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为了实现祖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多处弯道超车,回国7年间,黄大年带领由院士、大学校长、研究所所长等400多名高级别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协同攻关,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以他的团队研制出的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为标志,配备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我国的深部探测能力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际学界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2016年12月8日,积劳成疾的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打着吊瓶还在给学生答疑解难。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黄大年因病逝世。

在回国整6年的那一天,黄大年写下的“朋友圈”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强大后盾,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从未言败,也几乎从未败过!拼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其实也简单: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

3 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4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

5 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6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国母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7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黄大年

他是一个目光高远的科学家,在科研上他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科研,而是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地球深部隐藏着多少秘密,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国家实施这一计划,给黄大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

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下设的第9项目。黄大年一方面协助国土资源部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

8 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

5年间,国家财政投入该项目约4.4亿元人民币,被认为是当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中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

这个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汇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自主研制出了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为深探计划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奠定了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进程。

在2011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

9 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2011年,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他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他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吉林大学仪电学院教授林君对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10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告诉记者,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作为精确探测的高端技术装备,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将意味着中国又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对推动国防安全建设和深地资源勘探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这一项目进展的定位与评价。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

11 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黄大年带队考察,国外的研究机构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零下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大为感慨:“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上一篇:供电所营销学习心得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