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的先进事迹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大年的先进事迹(精选8篇)

黄大年的先进事迹 篇1

黄大年,男,汉族,1958年8月生,中共党员,2017年1月8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8岁。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担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大年是英国归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黄大年的先进事迹 篇2

我“初识”邱先生, 在1980年代后期。其时, 有心的师大学人把邱先生写于“文化大革命”前的晚年遗稿编辑出版, 取名《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论丛》 (分上、中、下三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 。他所写朱熹教育思想的那一部分, 我读得尤其仔细, 因为我的博士论文也写朱熹。他广博的学识、深邃的理论和精湛的文字, 与“党八股”时代众多的应景文章判然有别, 不能不使我顿生崇敬之感。2001年, 我来到了师大, 来到邱先生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从王炳照先生的零星讲述中, 知道了那部书的一点儿来龙去脉。原来, 邱先生晚年不断遭到思想批判, 特别是来自他所关爱着的学生们。他似乎一开口就错, 一讲课就被视为“宣传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思想”。作为对这种批判的回应, 他拒绝收徒, 也拒绝上课;可又不能白吃“党和人民的饭”, 遂把每学期完成一篇论文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成稿后, 按时上缴教研室、上呈党组织。那部书, 就是从教研室保存下来的文稿中整理出来的。据说, 文稿多有散失, 并不完整。邱先生的这一写作, 中止于“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6年——在一次全校规模的批斗大会上, 在西西楼前, 年老体衰的邱先生作为被批斗者, 由于长时间立于桌子撂椅子的批斗台上, 支撑不住, 一头从高处栽下, 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那一年, 他整整70周岁。这些事, 让我对邱先生那表情, 多少有所理解。

这几年, 我特别留意教育学术史, 刻意搜罗清末以来教育学人和教育著述的资料, 邱先生的名字遂一再闪现。首先映入眼帘的, 是他在《独立评论》第1卷第11号 (1932年) 上, 就“教育崩溃的一个责任问题”对傅斯年进行的批驳。此前两个星期, 傅氏在《独立评论》第9号上发表了《教育崩溃之原因》一文, 把“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员学院 (即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哥大师范学院) 毕业生给中国教育界一个最不好的贡献”, 视为当时中国“教育崩溃”的总原因之一。傅文向以“雄奇”著称, 傅先生本人也早被时人目为学界奇才。两文相较, 邱先生思维之明晰、析理之深入、文才之奇隽, 当不在傅氏之下。后来, 又陆续搜罗来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西洋教育史、教育哲学、学制与教育行政制度研究等方面的著述, 益觉其才学非凡。

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纪庸, 在1930年前后就读于北师大国文系。其作品《琉璃窑》 (写于1940年代初, 正值他毕业后10年重回母校之时) 就是回忆自己在师大做学生时的见闻与感触的, 文章很美, 对师大一往情深。若想了解那个时代北师大的风景人物, 此文不可不读。其中, 写到唯一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系教授, 就是邱椿先生。文中说:“教育系邱大年先生博学深思, 滔滔雄辩。”而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以教育哲学研究见长的黄济先生, 在其所著《教育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年第1版) 中, 也把“邱椿的新唯物史观教育哲学”, 与“姜琦以三民主义为根据的教育哲学和张怀以宗教为内容的教育哲学”, 并称为民国时期“另树一帜”的教育哲学著述。看来, 英雄所见略同, 中国 (特别是北师大) 的现代教育学术史若忽略了邱先生, 似乎有点儿说不过去。于是, 在我的建议下, 几位在读的中国教育史博士研究生, 以“北京师大的教育学传统”为题, 把早期北师大的三位重要学者 (陈宝泉、李建勋、邱椿) 作为个案, 做了一点儿研究。当然,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2009年, 为进一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师大教育学术 (特别是教育史学科) 的发展历程, 我和学生早在3月份就开始编写访谈提纲, 准备暑期中对见证北师大50余年历史的王炳照先生进行深度访谈。不意王先生突然罹病, 只得暂停。我因之又回到了浩瀚的文字材料之中, 把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北京师大学报》《人民教育》《新华月报》《文史哲》《学术研究》等报刊翻检一通。一篇《邱椿教授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必须彻底改造》的文章, 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发表在《人民教育》1952年4月号上, 正值1951年开始的“思想改造”运动如火如荼之时, 作者署名为“秋赤” (估计是笔名) 。邱先生那“愤懑的沉默”, 也是秋赤最先发现的:

对于教师思想改造的学习, 邱先生一直是采取对抗态度的……开小组会时是照例保持愤懑的沉默, 一言不发;偶然发言, 也是提出反动问题;本来是自己的话, 却说是“有人说”;譬如, 当讨论到旧知识分子是为反动派服务的问题时, 他就很阴毒地说:“有人问:旧知识分子是为反动派服务, 兵工厂的工人是否为反动派服务呢?”

看得出来, 除了批判的立场和观点出奇的荒谬, 作者对邱先生观察得很仔细, 描写很传神, 所引用的邱先生言论可信度也很高。真得“感谢”秋赤, 若不是他的批判, 我们何以看到一个“活着的”邱先生呢?比起几十年后的口述记忆, 这样的记录显然更加具体、细致, 也更为精确。

言及邱先生“与人民政府对立”, 文章说:

讥讽扭秧歌;开会不发言, 认为自己是局外人;报纸上的黄色新闻没有了, 认为没有什么可看了;看到自己书架上的反动书籍和文稿都被否定了, 旧有的社会地位被取消了, 心里是非常痛惜和不满的……他说他不但 (是) 在师大是做客, 就是在新中国也是做客, 而且, 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在做客……邱先生不但没有批判这种反动的“做客”思想, 而且似乎还要继续“做客”下去。[述胜谨案:“做客”一语乃相当深刻而沉痛的体验, 表达了当时中国知识人的普遍感受——漂泊、彷徨、无助复无奈]

当中央教育部决定北大教育系合并到师大教育系去时, 北大教育系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曾公开组织起来反对合并的决定, 而邱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对于这个决定是非常不满的, 他认为是“一个好的教育系被取消, 一个坏的教育系被保留”, 他私自叫学生不要到师大去, 而叫学生转学到浙江大学教育系去 (因为那里有俞子夷) 。[述胜谨案:看来两校教育系合并之时, 曾有公开抵制。邱先生的话虽存有门户之见, 但北大和师大的教育学确有其不同教育传统。记得早在1930年代, 以杜威和教育哲学研究闻名的吴俊升先生就认为北大教育学以“学理”见长, 而师大教育系以“方法”见长。]

对教育部的领导人是瞧不起的, 他说:教育部没有专家 (实际上是没有像他那样的反动资产阶级的教育专家) 。后来他又讥讽地说:“教育部的专家太多了!”

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的, 他则是反对一边倒, 他主张用双方的物质来建设中国……

言及邱先生对思想改造采取对抗的态度, 文章说:

后来看到非学习不可, 就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叫我读文件我就读文件;叫我听报告, 我就听报告;叫我联系实际, 我就联系实际;叫我找材料, 我就拼命找材料来充实我的教学内容。”最近又说:“我体会到所谓群众观点, 就是群众的意见都是对的。”意思是说:你们说怎么样, 我就怎么样……

他认为看文件, 联系思想, 进行批评自我批评, 就是“看看别人, 骂骂自己”。“批评同仁正如骂小孩子一样, 要是骂得过火了, 就会骂得不怕羞, 就改不了了, 所以必须要留点余地”……[述胜谨案:据说, 论及“自我批评”的必要性及其神奇作用, 斯大林同志于1928年这样谆谆教诲苏联的党和人民:“不可将自我批评的口号认为是新的口号。它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基础。它是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的基础。假如我们的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而领导专政的是一个政党, 即共产党, 它不是并且不能是和其他政党瓜分政权的, 那末我们要前进, 我们自己就应该揭发并改造我们的错误, 这难道还不明白吗?自我批评应该是推动我们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同志们, 这难道还不明白吗?”斯大林同志说话的口吻与他所讲的道理是多么的一致!1950年, 苏联曾展开过对H.K.冈察洛夫《教育学原理》的思想批判, 盛况空前。冈察洛夫在进行自我检讨时引用了斯大林同志那段话。尽管都面临着严峻的批判形势, 但与冈氏相比, 邱先生显然幽默得多, 也沉痛得多。]

上学期邱先生在课堂上散布反动思想时, 教二的同学们曾经一次两次提意见, 他是感到非常不满的, 有一次他用讥讽的口吻对学习股长严正说:“严先生!你还有什么意见?”后来同学们就在人民日报上对他提出了公开的批评, 然而, 他又抓住其中把“埃及”写成“雅典”这一点, 说不合乎事实……问他对同学们提的意见有什么感想, 他就嘲笑地说:“要是没有你们教训我, 我怎么能进步……”[述胜谨案:邱先生是当时“思想改造”的重点困难户, 自然也就有专门的学生小组进行重点帮扶, 正好与当时教师中的教研组相对应也相配合——一为学生教老师, 一为老师教学生;一司“思想”, 一司“业务”。论学问, 老师比学生高;论思想, 老师比学生坏。]

至于邱先生在教学内容上的资产阶级“反动谬论”, 更是多得不得了:

在教育史方面, 他说:世界教育史是什么呢?就是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相互消长的历史, 中国教育史就是殷周二代教育相互消长的历史。

在讲教育心理, 解释感情与潜意识的作用时, 他说:“革命领袖一怒, 而天下穷人翻身。”……他教同学们教育学生时, 要适应他们的个性与人格, 他把人格分成:“生物型人格——最高理想为健康;政治型人格——最高理想为权威;理智型人格, 最高理想为真理……”, 并且推断, “小资产阶级如此, 无产阶级乃至将来共产主义青年均会有如此类型”。……他把心理学分为六派, 前五派都是资产阶级的, 第六派是辩证唯物论的心理学, 把马列主义与资产阶级的学说平列起来, 并且列为第六派……

在讲“教育爱”时说:“教师对学生应有纯洁而深厚的爱, 有教育爱的人, 才能作一个良好的教师, 才会有专业精神;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受儿童欢迎, 才能不因利诱而改行……

邱先生说:“我解放前的教学态度是在小胡同里摆杂货摊, 你们爱买什么就买什么。现在不是了。”但他又说:“我讲的东西, 你们可以批判的接受, 也可以批判的不接受。”……

他对同学说:“材料难找, 观点是容易的。解放三年, 观点没有什么问题了。或者说, ‘将来学好了, 用马列主义一综合, 就行了’”。鼓励同学们抄书, 抄资料……

据说, 到这篇文章发表时, 邱先生已经作了四次检讨, 可是一次比一次反动, “不愿认真地检讨自己”。于是, 秋赤就写了这篇文章, 把他作为典型的顽固分子, 向全国公开进行批判, 以促进“同一类型人的思想改造”。

看了这篇文章, 我不由自主地要把邱先生与庄子那沉痛的游世精神联成一体:处境艰难, 精神痛苦, 却以智慧和诙谐处之, 既自嘲自解, 又以之抗拒荒谬的现实——在众人纷纷缴械之际, 倔强不屈, 维护着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邱先生一定熟读过《庄子》, 与之有深深的精神共鸣。他的名字, 就典出《庄子》:“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他把那些针对自己的荒唐批评, 都毫不拒绝地“包揽下来” (也是秋赤之文的用语) , 大有庄子“子呼我牛也, 而谓之牛;呼我马也, 而谓之马”之气象。事实上, 邱先生还真的用过这个典故。在批驳傅斯年先生那篇文章的最后, 他这样说:

责备我们的不仅孟真 (傅斯年字孟真) 先生一个人, 我们为诤友所讪笑也不止这一次, 但我们从未敢以恶言相报。“呼我为牛则应之为牛, 呼我为低能则应之为低能”。有什么关系?因为处境如此窘困, 所以学教育的朋友们时常以“敬畏”二字相勉励。“如居烧屋之下, 如坐漏船之中”, 这是我们的态度。“笑骂由人, 学问我自为之”, 这是我们的“座右铭”。

有人说, 智者常有自我预言能力, 他们自己说过的某些话, 竟能出奇地应验于己身, 而成为谶语。邱先生的座右铭, 仿佛就是一个谶语, 预示着真正的“烧屋”“漏船”时代的到来。而以“大年”自期的他, 终未能享其天年, 更不要说千岁之久远了。好在要消灭他“资产阶级思想”的那篇文字, 反倒把他的思想和人格活灵活现地保存下来, 使之永享精神上的“大年”。

贾大年的葵花 篇3

贾大年,字永年,号贝希,石泉轩,葵苑主。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全国理事会理事,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专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美术总监,国际(韩国)文化交流院评审委员长。现任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创作部主任。

当习惯地把贾大年的作品和技法加以归类分析时,却感到有点为难,因为,说其是中国画可又类似装饰画;看上去是具象可又有抽象的意味;使用的中国画写意笔墨却又有很工细的手法。细读时忽然想起有位画家说的话,贾大年真是个“独领风骚”的画家。

可要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作品风格的确是独特的。

追求并形成艺术个性,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艺术多元发展的成果。贾大年是学习电影美术出身,毕业后亦曾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他要在绘画领域得到一席之地,必须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方法,所以,他选定了较为单纯的题材——葵花,使用了水墨加装饰的技法,这就使他在创作上有了可以驰骋的空间,拥有了较大的自由。没有认真的思考和勤奋的探索,作品也就没有今天的面貌。

他的作品清快明丽。为此,他煅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手法,如:强调黑白明度上的构成;笔法上写放与工致相结合;色彩上冷色与暖色作适度对比;构图布局抽象处理与局部刻画具象深入之前寻求和谐,等等。

其实,画葵花的人很多,要建立个性本身就有难度,在花头部分还要作细致刻画,可贾大年并不在意这些困难,他在追求“唯美”,只想在审美方面闯荡一番,让自己从艺术创作中得到愉悦,并把自己的艺术和快乐传导给别人。记得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并不是享乐,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贾大年也许不太去理会“全人类”的事儿,但他的确将自己的画与欣赏其作品的人“聯结在同样的感情中”了。我想,他已经获得了成功。

己丑立春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篇4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今天我们来认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马芳武回忆:“黄老师他说非常急迫,我们现在要创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快速地发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汇总

2017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我们用学习来纪念黄大年教授,下面是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1

黄大年教授走了!

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时,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800人在这里送别黄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别厅装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领导来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了,同事们来了,学生们来了„„人们默默垂泪,几十名学生跪倒一片,痛哭失声„„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能让人们如此惋惜,能让人们如此不舍?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黄大年

他是一个目光高远的科学家,在科研上他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科研,而是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地球深部隐藏着多少秘密,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国家实施这一计划,给黄大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

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下设的第9项目。黄大年一方面协助国土资源部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

5年间,国家财政投入该项目约4.4亿元人民币,被认为是当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中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

这个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汇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自主研制出了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为深探计划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奠定了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进程。

在2011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2011年,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他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他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吉林大学仪电学院教授林君对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告诉记者,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作为精确探测的高端技术装备,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将意味着中国又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对推动国防安全建设和深地资源勘探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这一项目进展的定位与评价。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黄大年带队考察,国外的研究机构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零下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大为感慨:“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2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家国栋梁》,为您讲述知识分子无愧于时代的奋斗故事。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黄大年教教生前采访。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马芳武回忆:“黄老师他说非常急迫,我们现在要创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快速地发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3

2017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

几天来,同学、好友向我致电询问病情始末,电话不断。他们难以相信这一悲痛的事实,而我每次在陈述大年已离开了我们,都泪如泉涌。与大年相识、相知近四十载,我们共同为地球探测装备自主研发而奋斗的往事历历在目。夜里,我辗转反侧,大年的音容笑貌一直在眼前浮现。

与大年相识在1978年,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在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探专业新生报到的日子,大年来自广西地质队,我来自辽宁乡村。大年分在3773班,我分在3771班。我们金属物探专业四个班的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在地质宫二楼阅览室上自习,我俩经常共同讨论问题。1982年毕业留校,大年留在物探系,而我分到了仪器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许下心愿,共同努力,发展地球物理方法,研制属于我国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我们真的有缘。1982年,我俩又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英语高级班学习一年英语。之后共同研修物探系硕士研究生课程。1990、1991年我赴英国留学、交流回国后,1992年大年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同样赴英国求学。送大年出国的时候,大年坚定地对我说,老同学,再会,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大年从未忘记自己对祖国的承诺。从1992年到英国访问、学习、工作共计18年,大年总是惦念着母校,经常回访交流,以拓展师生们的国际视野。物探系77级留校的同学还有杜晓娟和我,为了便于大年常回来,专门为大年申请了学校的流动编。2009年,中科院和吉林大学共同组织申报“深部资源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实验”重大项目时,需要紧急召集海归优秀人才组建团队。大年听闻,义不容辞地处理掉剑桥的住房,作为吉林大学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和夫人一起,于2009年12月全职回到了母校,组织全国优势研究团队,开启了国家千人计划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深地探测关键装备攻关研究。2016年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验收会上,大年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短短6年的刻苦攻关,所完成的深地探测仪器装备成果获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黄大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5

为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我院第一党支部组织党员集中学习。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他从国外回到祖国,成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1月8日,黄大年同志因病不幸去世,年仅58岁。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赞扬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强调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我将通过以下几方面,学习他的伟大精神,指导我们砥砺前行。

一是学习他忘我工作,不计得失、甘为人梯的伟大精神。他只争朝夕、刻苦钻研,带领科研团队勇于创新、顽强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为了国家事业奋斗至生命最后一息。他的生命历程,始终澎湃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爱国之情,践行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报国之志,在我心中树立起一座巍然屹立的精神丰碑。

二是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是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让敬业奉献成为价值追求,我更会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将属于自己的工作干实、干好,使群众满意、放心,在实现项目管理高水平、高标准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

四是学习他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大年面对得与失的考量、进与退的抉择,毅然以身许国、无怨无悔,用毕生奋斗回答了人生的价值坐标应如何定位,标明了人生的道路方向该怎样把握,在给我产生强烈心灵震撼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示,黄大年是我辈的灯塔,我当以此为镜,砥砺前行。

观看黄大年先进事迹个人有感 篇6

黄大年短暂而精彩的一生启示我们,个体奋斗的价值才能得到升华,人生才能具有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非凡意义。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观看黄大年先进事迹个人有感,欢迎大家来阅读。

观看黄大年先进事迹个人有感1

“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抱负,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美好贡献力气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训练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近日,___.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发出了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的号召。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心对广阔学问分子和科技工的重视与关爱、重托与期盼,在全.引发广泛共鸣,必将凝聚起爱我中华、共筑幻想的磅礴力气。

黄大年同志是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2021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贡献力气。8年间,他只争朝夕、刻苦钻研,带领科研团队勇于创新、坚韧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不计得失、甘为人梯,为了国家事业奋斗至生命最终一息。回顾黄大年同志58岁的生命历程,始终澎湃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爱国之情,践行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报国之志,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座巍然矗立的精神丰碑。

宏大的事业需要宏大的中国精神,宏大的征程需要宏大的中国力气。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崇高品行激荡人心,为我们砥砺奋进、振兴中华供应了珍贵精神力气。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让敬业奉献成为价值追求,让崇德向善蔚为.风尚,我们就能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

时代是人生的舞台,幻想是奋斗的灯塔。“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咆哮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进展”,这是黄大年的夙愿,也是人生的写照。面对得与失的考量、进与退的选择,黄大年以身许国、无怨无悔,用毕生奋斗回答了人生的价值坐标应如何定位,标明白人生的道路方向该怎样把握,在产生剧烈心灵震撼的同时,更带来深刻的思想启示。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国学问分子历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有剧烈的.责任感。黄大年赓续了这种精神血脉,他以短暂而精彩的一生告知我们,只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体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才能超越自我、升华自我,写下俯仰无愧的人生篇章,成就利国利民的不平凡事业。

哲人有言:世界上最欢乐的事,莫过于为幻想而奋斗。推动祖国的训练科研事业进展,是黄大年的志向和担当。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交出合格答卷,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和使命。见贤思齐,贵在行动。让我们学习弘扬黄大年同志的崇高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进展的宏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制造历史的宏大奋斗之中,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进程中贡献才智和力气。

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要学习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学习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做高瞻远瞩的教书者和育人者;学习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做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筑梦者。

观看黄大年先进事迹个人有感2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久扎在土里。回顾黄大年58岁的生命历程,对祖国的爱始终是他最深沉的情结。高校毕业,他以“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书写爱国报国之志;在海外的18年里,他亲密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进展,在情感上“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回国后的7年,他更是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成为众人眼中的“舍命黄郎”,拼搏至生命最终一息。“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人生的写照,更是他不变的初心。

这是一颗为祖国跳动的赤子之心。___.指出,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阔学问分子应有的情怀。在黄大年身上,人们可以深刻感知一个学问分子深厚的家国情怀。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深知自己的根之所在——“我是国家培育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在他心里,祖国需要就是最高追求,“为国担当”就是人生信条。黄大年以身许国、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情,为广阔学问分子树立了完辉的榜样。

这是一颗为中国梦澎湃的奋斗之心。从“海漂”到“海归”,不只是黄大年个体命运的转折,也是实现中国梦宏大时代进程的一个折射。“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黄大年自觉把人生抱负与国家进展融为一体,“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意”。他洞察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进展大势,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勇于攀登创新高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倾尽全部心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只要大家努力和坚持,肯定能实现强国梦”。黄大年短暂而精彩的一生启示我们,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奋斗的价值才能得到升华,人生才能具有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非凡意义。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黄大年最宠爱的歌。这首歌,唱出了海外赤子的心声,也诉说着中华儿女的衷肠。历史不会遗忘,从李四完、钱学森、邓稼先等,到今日像黄大年这样的留学归国人员,或冲破层层阻力回到祖国怀抱,或摆脱利益羁绊甘愿为国奉献,他们赓续着爱我中华的精神血脉,为了振兴中华而矢志奋斗。今日,当中华民族从未如此接近实现复兴的幻想,当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归潮方兴未艾,祖国更加召唤千万个黄大年式的优秀人才,人民更加召唤为幻想坚韧拼搏的时代弄潮儿。

“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咆哮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进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个黄大年一般的民族脊梁燃烧自己、照亮将来。他们的英名永在,他们的事业长存,他们的精神将永久激励我们.、连续前进,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辉煌篇章。

观看黄大年先进事迹个人有感3

黄大年同志是闻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当吉林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他从国外回到祖国,成为国家专家。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平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1月8日,黄大年同志因病不幸去世,年仅58岁。.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赞扬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强调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进展的宏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制造历史的宏大奋斗之中。

毕业之际,夙愿已生,出国深造。1982年由原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毕业之时,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在这个时候,黄大年就已将振兴中华,为国效力作为自己一生的夙愿。为了这个抱负,1986年在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高校)分别获应用地球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他远赴国外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国际闻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放弃一切,回国效力,无怨无悔。当得知国家的呼唤,他放弃了国外高薪与享誉世界的名望,毅然归国,只为实现心中报效国家的夙愿。许多人评价他是“纯粹的学问分子”,由于他“什么职务也不要,就想为祖国做些事”,许多人评价他是“另类的科学家”,由于他对待科研只一句“我没有敌人、也没有伴侣,只有国家利益”。可这些恰恰说明白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在他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是他一生的信仰,竭尽所能报效祖国是他毕生的追求。回国后的他是美好的,作出这个打算他无怨无悔。

明星陨落,完辉永存,造福后人。他研发的内容有:高精度探测传感器、探测仪器、无人机探测系统、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以及大型地学软件系统等前沿探测技术装备。成果获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等多项奖项。黄大年同志最终因病倒下了,科学的星空中,一颗灿烂的明星悄然陨落,可他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却犹如跳动着永不熄灭的火焰,像闪耀着灿烂光线的宝石,更似一盏明灯,熠熠生辉,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激励着后人以他为榜样,连续奋勇拼搏、开拓进取,以至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作为一名教授,他废寝忘食、带病工作、因材施教,鼓舞和引导同学将个人价值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培育人才和建强团队作为倾尽心血的职业抱负;作为一名党员,他无私奉献、喜爱祖国、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分夺秒推动科研进展、人才培育,带领团队在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途上大步前行、从不退缩;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他不慕名利,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在他身上完善诠释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他用实际行动向人们充分呈现了个人幻想与中国梦的统一,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或许我们许多人一辈子也无法达到他的高度,无法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但我们可以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喜爱祖国的情怀,学习他认准目标、不懈努力的拼劲,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党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气。

观看黄大年先进事迹个人有感4

在战略科学家黄大年身上,人们看到这样一个学问分子的精神“复合体”: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赓续,又有现代学术基因的发扬完大;既有不图虚名、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又有诲人不倦、爱才育才的大师风骨。他用58载的短暂人生,书写了什么是奉献,回答了什么叫担当,以超群的学术、高尚的品德,筑就一段感人至深的生命历程,留下一座弥足宝贵的精神富矿。

人生有限,但品行的力气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国家在呼唤,我应当回去!”黄大年在海外功成名就之时,毅然放弃优裕生活和优越工作回国效力,把全部精力献给国家深探事业。在黄大年的人生词典中,没有“计较”“得失”等字眼,只有奋斗与奉献。为了赶超世界一流,他惜时如金、夜以继日,出差常订夜航班机,只为不耽搁白天的工作;他身兼数职、手握资金上亿的项目,却从不考虑个人私利;面对荣誉头衔,他总是推辞——“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即便被人谈论“不食人间烟火”,也依旧淡泊名利、一心为公。“为了抱负,我愿做先行者、牺牲者。”黄大年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把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融入了科研事业。

学海无涯,人不能穷尽全部问题,但可以在不懈求索中不断抵达更高境界。指出,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阔学问分子应有的品行。在海外工作讨论多年、积累了丰富阅历的黄大年,回国后勇挑重担,带领团队义无反顾投身科技创新的竞技赛场。从白手起家、填补空白,到赶超先进、跨越极限,黄大年始终靠着一股子创新精神攻坚克难,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制造了非凡业绩。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他始终坚守正道、专注干事。抓科研,他只看绩效不留面子;用资金,他只认项目不认关系。黄大年的创新历程启示人们,唯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凳子要坐十年冷”的坚守、“不到长城非英雄”的执着,科技工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干一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

黄大年曾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老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始终用自己的悄悄付出立德树人、化育英才。他因材施教、谆谆教导,关心每一名同学设计成长路径,为他们修改每一篇论文;他爱生如子、倾注关爱,热心资助家庭困难的同学,关怀同学们的思想和生活;他慧眼识才、甘为人梯,为国家培育和凝聚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在同学眼中,黄大年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黄大年深情诠释了师者本色、学者风范,在人们心中刻下一个大写的“人”字。

“这是真正的民族英雄”“铁肩担起兴邦任,归心不移故土情”……连日来,黄大年的感人事迹在全.引起剧烈共鸣,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与深沉的思索。人生在世,为了什么、图个什么?古往今来,很多像黄大年这样的国之脊梁用生命书写答案,在历史的天空上,构成无比灿烂的精神星座,指引着今日的人们崇德向善,把自己的幻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制造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无悔人生。

观看黄大年先进事迹个人有感5

黄大年是英国归侨、闻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当吉林高校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秉持科技报国抱负,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美好贡献力气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训练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侨联.林军号召广阔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向黄大年学习,学习他报效祖国、立志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全部的赤子情怀;学习他恪尽职守、为国家培育科技人才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勇于创新、攀登前沿科技高峰的珍贵担当;学习他勤奋拼搏、为实现报国梦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学习他弘扬和践行.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黄大年生前系吉林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1月8日,因病不幸去世,年仅58岁。

黄大年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和高校训练工的杰出代表,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他喜爱祖国,品行高尚,始终把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作为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2021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他师德高尚,诲人不倦,主动担当本科层次“李四完试验班”班主任,主动提升青年老师和团队成员国际沟通互动力量,培育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他刻苦钻研,业绩突出,作为国家“863方案”首席科学家,突破国外禁运和技术封锁瓶颈,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不求名利,甘于奉献,长年不休,带病工作,把生命最绚丽的部分献给他钟情的训练科研事业。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

我们要学习他喜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全部的赤子情怀,学习他恪尽职守、为国家培育凝聚人才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创新制造、勇追国际前沿科技的珍贵担当,学习他勤奋拼搏、为实现强国梦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立足岗位做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果迎接党的成功召开!

农药行业有望迎来“大年” 篇7

政策频出引爆市场

2013年1~6月份, 我国共出口农药60.53万吨, 同比增长27.9%;出口金额达到19.69亿美元, 增幅为33.0%。其中, 除草剂出口量和金额均保持大幅增长, 增幅分别达到34.7%和45.6%;杀虫剂出口量为11.66万吨, 金额达到4.54亿美元;杀菌剂出口量下降0.5%, 出口额小幅增长7.5%。

北京贝斯投资证券分析师李智刚分析认为, 农药行业的景气度从年初就开始了, 主要原因还是中游产品价格出现明显反弹, 最典型的就是草甘膦这类产品。由于价格持续上涨, 江山股份、扬农化工、新安股份、沙隆达A等拥有草甘膦生产能力的上市公司纷纷被投资者看好。

从主要品种来看, 今年的农药市场可以归结为:除草剂一日千里, 杀虫剂稳中下滑, 杀菌剂应时增长。从去年开始, 三个政策规定的发布, 对中国农药生产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一, 环保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草甘膦 (双甘膦) 生产企业环保核查工作的通知》。这是行业内的一次自律行为, 环保部和各地环保厅局将从2013~2015年专门针对国内草甘膦 (双甘膦) 生产企业展开严厉的环保核查, 行业内中小企业开工进一步受到严厉限制。据环保部污染防治司王晓密介绍, 草甘膦环保核查是水到渠成的, 之前通过对柠檬酸、稀土行业实施环保核查后, 行业环保水平得到提高, 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 因此对草甘膦行业的环保核查未来成果可期。

第二, 1月初, 欧洲食品安全局 (EFSA) 经过评估, 认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等存有风险。5月末, 欧委会做出最终决定, 将对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实施为期两年的限用禁令, 这可能也是促使5月下旬吡虫啉价格下降的原因之一。紧接着, 巴西、加拿大、中国等国陆续开展新烟碱类农药风险评估。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调研人员表示, 欧盟限用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等3种市场最为火爆的品种, 限用因素是否带有贸易保护色彩, 目前尚不得而知。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中国目前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上使用最广泛的品种, 生产企业和登记产品数量相对较多, 在出口农产品上使用较为普遍, 欧盟的限用政策将对中国的农药和农产品行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第三, 去年9月, 商务部发布公告, 决定对原产于日本和印度的进口吡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今年5月27日, 商务部作出初步裁定, 被调查产品存在倾销, 决定自5月28日起, 经营者在进口原产日本和印度的吡啶时, 应依据各公司的倾销幅度向海关部门提供相应的保证金。吡啶价格上涨带动以吡啶为原料的农药行情看涨。今年1~3月红太阳已实现营业收入14.49亿元, 同比去年一季度的13.94亿元, 上涨了3.91%, 市场状况和公司生产经营情况良好。

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曙告诉笔者, 吡啶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安徽国星和南京生化的主要产品, 此次反倾销立案调查初裁结果有利于促进两家企业吡啶产业的良性运营, 对公司业绩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项政策中, 前两个政策都是出于对环保以及有益生物的保护, 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而第二件事的发生, 让我们不禁想起了“氟虫腈禁用事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拜耳专利产品氟虫腈在专利到期之前, 欧盟就突然宣布限制使用氟虫腈类产品, 当时中国很多企业已经取得氟虫腈生产许可和登记证, 可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 很多企业投入的大量资金都打了水漂。

近年来, 种子处理剂逐渐成为农药市场“宠儿”, 以每年10%以上速度增长, 国内企业纷纷进军种子处理剂行业。图为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在做小麦种衣剂对照实验。

除草市场全线飘红

今年上半年, 除草剂行业发展迅猛, 草甘膦、百草枯等重点产品价格上涨过快, 对制剂企业以及下游市场造成极大的恐慌。

全球草甘膦最大供应商孟山都受制于上游原料影响, 产能急剧缩减。从季节性因素来讲, 9月至次年6月是草甘膦需求的旺季, 孟山都供应链对需求影响又有所减弱。在国内外形势的共同促进下, 草甘膦想不火都难。

草甘膦是所有出口农药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品种, 占农药出口金额的20%以上。据统计, 中国目前有草甘膦生产企业约200家, 总产能超过100万吨, 去年产量40万吨, 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2013年上半年草甘膦出口量已经接近去年的全年水平, 而且增势不减, 而在草甘膦的进口方面, 上半年出现小幅双减, 进口数量为0.88万吨, 同比下降18.88%;进口金额0.24亿美元, 同比下降17.88%。同时, 草甘膦由去年的4562美元 (吨价, 下同) 增长到5390美元, 草甘膦出口实现“双增”。

作为全球第二大除草剂品种, 百草枯也是从去年开始就被热炒。但是农业部出台规定, 自2014年7月1日起, 撤销百草枯水剂登记和生产许可、停止生产;2016年7月1日停止水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这意味着2016年以后, 百草枯在市场上唯一大规模商业化的剂型——水剂将在中国市场消失。

但是业内普遍认为, 国内禁用百草枯水剂对百草枯产业影响不大, 全球百草枯需求增加量要远大于国内市场受限量, 百草枯出口市场的增长将会弥补国内水剂市场的降低。另一方面, 百草枯新剂型的推广和研发将再次推动百草枯行业发展。目前, 山东绿霸已经抢先注册了一个百草枯颗粒剂型, 而包括红太阳在内的其他大型百草枯企业目前也已经具备了生产颗粒剂的能力, 未来将视市场情况择机推出。

目前, 百草枯价格仍然保持温和上涨。42%百草枯母液主流报价上调至2.2~2.4万元, 实际成交价略有提升至2.3~2.35万元, 较去年同期每吨1.5万元左右的价格, 上涨幅度超过47%。据统计, 国内百草枯实际供应能力不到7万吨, 预计2013年消费量为6.6万吨, 已经接近国内的最大供应能力, 所以全年的供应紧张是大概率的情况。未来百草枯价格将保持增长,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 百草枯性能优异, 目前尚无完全替代的品种;第二, 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加强了全球农业对灭生性除草剂的依赖;第三, 由于国内消费量占产量比重较小, 未来颗粒剂等剂型有望大规模推广, 国内禁用百草枯水剂对行业整体需求的影响较小;第四, 吡啶反倾销法案自2013年5月28日公布后, 吡啶产品价格暴涨1万元/吨, 这大大超过了下游百草枯工厂的心理承受能力, 百草枯价格将随之上涨;第五, 百草枯供需关系极为脆弱, 草甘膦供应紧张的制约, 可能有部分企业将目标转向百草枯行业, 这也会带动百草枯价格上涨。

受原油价格上涨影响, 生物乙醇受到青睐, 其上游产品玉米需求量增加, 玉米除草剂用药市场增长迅速。玉米除草剂近年来收到重视, 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年均增加2%, 2013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预计增长4.1%, 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农作物。目前国内玉米田除草剂以乙草胺、莠去津、百草枯、烟嘧磺隆、2, 4-D丁酯等10余种产品为主。玉米田除草剂用量提升, 将对整个除草剂行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其他品种平稳运行

与除草剂火爆的场面略有不同, 杀虫剂和杀菌剂市场上半年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 1~6月份国内杀菌剂产量达8.60万吨, 增幅达10.6%;而杀虫剂的产量为34.68万吨, 同比下降了7.8%, 占农药总产量的22.2%。杀菌剂产量的增长首先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 需求增加迫使生产增长。另一方面, 今年全球气象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杀菌剂的用量自然增长很多。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 从六月底开始, 国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 下半年杀虫剂产量增长将在情理之中。

同时欧盟限用新烟碱类农药对农药发展也影响很大, 新烟碱类农药在全球杀虫剂销量中约占到五分之一的份额, 突然的禁限用令让众多生产企业措手不及, 而中国生产的原药是国内以及国际主要供应商。欧洲市场新烟碱类农药大门将关闭两年, 各国企业将会加强对非欧盟地区市场的争夺, 这样更会引起各国环保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关注, 对新烟碱类产品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这些可能对下半年新烟碱类杀虫剂市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反观新烟碱杀虫剂在防虫效果上的优异表现, 其需求量不会下降太多, 甚至会有少量增长。

每年第一季度是杀虫剂采购淡季, 导致吡虫啉、毒死蜱等主要产品从年初开始价格一度下降。直至四月份, 各制剂企业才纷纷开始采购原药进行生产。同时受到原材料价格和企业开工率不足的影响, 市场吡虫啉供应一度告急, 国内、外订单都因为无货而无法下单, 厂家供货量紧缩, 吡虫啉开始有涨价苗头。吡虫啉价格从年初14.8万元, 一路攀升, 至4月份, 价格一度虚高至18万元才开始有所回落, 预计在后期价格将回归正常水平。

自2月底上海中国国际农用化学品及植保展览会之后, 毒死蜱就开始进入采购商的视野。毒死蜱生产企业咬紧牙关, 前期将毒死蜱价格绷紧, 没有降价, 所以毒死蜱产能在展会上也一下释放出来, 使毒死蜱市场展开了囤货与涨价的竞争。展会开始之前, 毒死蜱原药价格开始还相对稳定;但展会一过, 市场上传出毒死蜱货源紧张的消息, 各路货源被抢一空, 价格开始上涨。之后就是原药生产企业和制剂企业展开心里博弈, 但是受制于制剂市场需求增加, 所以毒死蜱价格上涨势在必行, 最终每吨上涨0.4万元左右, 涨至4.1万元附近后, 开始稳定。

去年由于限制使用阿维菌素油膏生产制剂, 阿维菌素和甲维盐价格一路攀高。从今年二月份开始, 其原药价格也小幅上涨, 而且交货一度困难, 市场上难有成吨交易。供货紧张更是造成了制剂企业的需求欲望和哄抢势头, 一度造成企业无法满足订单, 但贸易商手中却有大量货源。这一奇怪现象可能也预示了农药市场正在悄然生变, 原药供应由企业转由大贸易商供应为主导。

杀菌剂市场今年表现要好于往年, 但是预计市场缺乏后劲。目前, 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嘧菌酯等大宗杀菌剂市场均表现低迷。中国农药企业生产的杀菌剂很难占领高端市场, 上半年杀菌剂进口量增加12.42%, 所以大部分企业将销售目标转向国外。上半年, 国内企业出口杀菌剂数量增长了65.42%。然而国际采购制剂不受国内原药价格的影响, 所以上半年杀菌剂原药价格尽管有时有小幅上涨, 但上涨幅度很小。如苯醚甲环唑这类安全性高、应用范围广的杀菌剂, 在今年上半年也表现低迷, 每吨价格维持在16万元左右, 最高涨幅没有超过1000元, 对于这类明星产品来说, 可谓黯淡无光。

体育大年背后的旅游生意 篇8

中国体育产业正处于风口上时,欧洲杯与奥运会同时来了。这类大型赛事成为检验中国体育产业与消费基础的试金石。

盛开体育是一家国际级体育营销公司。其副总裁郑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与4年前相比,他们在欧洲杯项目上的收入同比增长了6.75倍。

根据兴业证券发布的体育旅游投资报告显示,全球体育旅游市场规模到2020年有望突破4000亿美元。世界旅游组织数据则显示,体育旅游产业正在以每年14%的增长,超过旅游产业4%~5%左右的整体增长速度。

处于风口上的中国体育公司们早已盯住了这一市场:在2015年收购铁人三项赛事与入股盈方之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公开表示,入股收购国外体育赛事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通过体育产业将旅游等相关产业做得更大。

市场主体动作不断的同时,政策框架也开始酝酿。在最近召开的2016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融资促进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体育与旅游开始密切结合在一起。

是体育也是旅游

在郑来看来,体育旅游还是新概念。在体育公司没有介入之前,体育旅游只是旅游行业的细分领域。

如今以盛开体育为例,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体育公司有国际足联、欧足联旗下比赛的中国区官方票务款待计划代理。

所谓官方票务款待计划,简单讲便是赛事组织方为购票者提供贵宾服务。世界杯这样的大型赛事,购买官方赛事款待票的观众,不仅能够得到更好的看球位置,还可以享受招待餐会、专属通道等贵宾级服务。

郑来介绍,南非世界杯期间,盛开体育官方款待人次接近2000人,其中企业客户占据了60%,个人客户只有40%。但是分析2016年欧洲杯的票务,个人客户的比例超过六成,“越来越多的个人开始接受高端赛事游。”

世界杯、奥运会这样的赛事游只是体育旅游的一种形式。阿里体育副总裁李峰将其定义为观赏性体育旅游,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参与式旅游,以及目的地游。

李峰认为,观赏性的赛事游只是体育旅游金字塔顶的部分,也是目前形成产品最多的部分。塔基与塔中部分的产品还尚未开发。

马拉松、滑雪、户外运动、高尔夫等都是体育旅游产品诞生的领域,但是由于之前的体育与旅游没有交集,此类产品也没有得到开发。

一方面,旅游公司推出的体育旅游产品多是目的地游,并不能满足希望深度参与的体育迷。另一方面,依然存在信息真空,体育受众与旅游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匹配,体育旅游产品信息无法快速让体育迷获取。

炎尔体育CEO高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精准的体育销售渠道至关重要。在西甲赛事游中,播出平台PPTV负责招募球迷,炎尔体育则具体负责执行,这样的好处便是打破信息不对称,让体育用户找到自己需要的产品。

同时,旅游公司想要推出观赛产品,却没有专业的体育人才与赛事进行对接。这导致旅游公司难以从正规渠道拿到球票,只能借助灰色渠道的黄牛票。

灰色渠道意味着风险。李峰介绍,由于欧洲豪门球队票务紧俏,零售门票难以拿到,而从黄牛渠道拿到的球迷套票会存在无法入场的情况。

巴塞罗那俱乐部就规定,球迷套票必须本人前往,如非本人持有,俱乐部有权决定能否入场。

体育资源,是体育公司介入体育旅游行业最重要的利器。类似世界杯、欧洲杯这样的赛事,往往一票难求。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观赛服务,票务是最大的难题,最后的竞争也往往是票务资源的竞争。

某种程度上,谁能拿到权益谁就有话语权。

回归正途

“最终的正途还是要回到拿权益上。”郑来说,很多以黄牛票起家的体育旅游公司开始与正规渠道进行合作。

阿里、万达在内的诸多大公司则以资本方式改变市场原有的秩序。

万达已经成为国际足联8大赞助商之一,其获得的权益想象空间巨大。万达还相继投资了同程旅游,并开始布局铁人三项与冰雪赛事,赛事、票务、旅行都闪现着万达的影子。

阿里体育则与世俱杯等赛事签订合作协议,达成票务合作,并且联合阿里旅行,上线“体育爱旅行”频道,提供一站式服务。

体育公司拥有体育资源,旅游公司拥有更好的旅游服务,两者交叉互补便可以为体育用户保证体育需求基础上完善服务体系。

“门到门的服务。”李峰认为,通过阿里体育的官方授权渠道,同时拥有阿里旅行的酒店、机票、签证服务,用户对于体育旅游的体验会有质的提高。

旅游公司也不甘落后,作为里约奥运会中国奥委会指定门票代理商的凯撒旅行参与乐视体育B轮融资。众信旅游则成立体育基金,以跑步、户外、冰雪、骑行等细分市场为投资主线,形成自身壁垒。

体育公司与旅游公司的合作目前还处于资本层面,直接效果并不明显,大量资金的进入并没有迅速拉升体育消费。

郑来认为,资本进入起到了规范、重新梳理行业的作用,但是投入资源并不能很快变成产品,这个过程需要专业公司打造。

但是目前除了欧洲杯、世界杯等高端赛事旅游产品,并没有太多适合普通用户的旅游产品。

郑来也希望设计一些“高性价比产品”,面向平面化市场,毕竟价值五六万元的欧洲杯套餐也并非普通人可以消费的。

在郑来的设想里,未来可以有欧洲足球的球队互动游,包括豪门足球俱乐部的落地。类似的计划阿里同样在规划,李峰介绍,结合奥运可以推出海外青少年体育培训。

李峰认为,行业目前还处于供给不足的情况,不能仅看重大赛,更重要的还是要把塔中与塔基做大。

阿里体育想到的是中国普及度最高的乒乓球与羽毛球。阿里与乒羽中心共同成立了乒羽家园平台,打造乒乓球羽毛球爱好者的全民健身综合服务平台。

一个可以预见的思路是,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举办业余赛事,让爱好者参加比赛,去各地打羽毛球,“这些都会是消费者所乐意尝试的。”李峰说。

火热下的阴影

体育旅游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相关性”。只有当体育爱好者或者游客对产品产生“相关性”时,才会触动其消费,无论是目的地还是赛事。

“中国还没有出现顶级球星。”郑来说,如果各种顶级赛事中长期存在中国明星,体育旅游一定会呈现井喷式增长。

目前,欧洲五大联赛依然没有中国球员身影,这样的现实对比描绘的美丽前景,多少会让人有些尴尬。

中国还没有形成足够有说服力的职业联赛,这成为体育旅游发展最大的痛点。在国外,欧洲杯、法网、温网、西甲联赛、NBA等一系列顶级赛事IP都创造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中国体育产业的商业化严重不足,体育与旅游的结合还远远不够,只是简单的融合和叠加。

“体育旅游目前还停留在概念性开发当中,比较简单的将赛事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只是提供一些票务、预定、接待等服务,过于简单了。”中国体育产业创投联盟秘书长刘徳挺指出,目前的体育旅游没有通过体育内容移植到旅游中去,形成具有品牌价值、可持续性盈利的商业模式。

值得期待的只有数字。根据中信建投证券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体育旅游仅占旅游行业总规模的5%,共计1700亿元,而发达国家则将近25%。

此外,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的比例仅为18%,小于美国的57%。这份报告乐观估计,至2025年,体育服务业的比重可达50%,体育旅游的规模可达1万亿元。

然而不能盲目乐观的是,体育旅游是伴随体育产业而生的。在体育产业本身还尚未开花结果时,一个衍生产品的价值仍需时间的评估。

上一篇:基层法院思想政治建设调研报告下一篇:李白越中览古 Microsoft 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