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信息非线性动力学传播模型分析

2022-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 其主要特点包括:丰富性, 形态多样, 传递迅速及时, 全球传播。

1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网络传播影响因素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网络传播由于其瞬时性、时变性等特性, 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些影响因素综合起来构成了强大的网络舆情。要掌控好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 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信息误传、错传、假传 (即谣言) 。例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的突发公共事件, 事件中仅仅轻伤2人, 但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会出现死伤10余人的虚假信息。网络舆情可以界定为“在网络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公共事件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并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参与度、网络参与度、相关方反馈三个方面, 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信息传播模型

2.1 SIR模型

模型是一个仓室模型, 它建立在对不同类信息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动力学, SIR的微分方程组如下:

在传统的病毒传播模型中, 信息划分为S, I, R三类。S (t) 表示易感染者的个数, 即在t时间还没有感染疾病。I (t) 表示染病者的个体数。R (t) 表示那些已经被感染然后从可能被感染或者传播传染病的个体中移去。

2.2 基于信息论的传播模型

门户网站刊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虽是大众传播, 但网民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的互动评论 (包括对新闻内容的直接评论和对别人观点的回复评论) , 则是网状传播。QQ等即时通讯工具用在两个人之间是人际传播, 而群聊却是网状传播。以手机、电脑为终端的微博则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网状传播属性:可自由追随别人和被追随的功能使得群体可以任意组建, 而其内容的公开性又使得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参与群体讨论。无论是看似有意无意的对突发公共事件轻聊漫谈, 还是有心无心的分享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激烈讨论, 等等, 这些都是网状传播。

针对某条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 其范式为:

上式中wij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词语。

I的信息熵为:

上式中, N为总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由于信宿直接存在信任度, 间接影响了同一信宿对某条信息I的接受与发送存在失真情况, 假设接受信息I后, 经过整合后的信息为I'。

2.3 带时滞的传染病信息传播模型

SIRS流动病动力学模型如下所示:

上式中, X、Y、Z分别表示易感者、染病者、移出者三种类别。表示自然死亡率, 是出生率, 代表因病死亡率。是易感者人群和感染者媒介的有效接触系数, N0表示环境容纳量, 代表人群感染者的恢复率, α表示失去免疫率, Vi是针对媒介的染病者类。

3 结论

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今天, 掌握其传播模式与传播规律至关重要。作为一个新兴的、潜力巨大的技术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 互联网具备的开放性、及时性、互动性强等特点, 彻底改变了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模式和传播过程, 也改变了传统的社会舆论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本文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传播特点, 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模式, 并研究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信息传播数学模型。

摘要: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出形态多样、迅速及时、范围广等特性。在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信息传播特点的基础上, 给出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接着深入分析了三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信息传播模型SIR、信息熵模型、带时滞的SIRS。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非线性动力学,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1] 梁铭富, 房少梅, 黄中展, 蔡钦镒.基于突发事件影响力传播的双向人流疏散仿真[J].计算机仿真, 2017, 5 (12) :13-19.

[2] 姚竟发, 张洪杰.基于SIR模型的高校突发事件微信传播机制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6 (18) :23-26.

[3] Zhu.J.J, He.Z.Perceived Characteristic, Perceived Needs, and Perceived Popularity:Adoption and Use of Internet in China[J].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6, 29 (4) :466-495.

上一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财务绩效分析——以特斯拉为例下一篇:水轮机叶片制造技术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