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医院感染防控进展

2022-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icu医院感染防控进展

ICU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对护理质量和医院感染防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ICU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对护理质量与医院感染防控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ICU收治的11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ICU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ICU优质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对于提高ICU护理中護理质量与医院感染防控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荐使用。

关键词:ICU护理;优质护理;护理质量;医院感染

随着医疗事业发展,医院对感染管理相关工作也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1]。医院感染通常是指获得性感染,是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出现的感染症状,或者是患者在医院期间获得但出院后才出现感染症状的情况[2]。为减少医院感染时间发生率,需使用有效管理措施进行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ICU收治的患者,共计110例。将入组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5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7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8.94±5.12)岁。观察组55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8.86±5.22)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其家属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参加,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ICU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护、健康宣教、遵医嘱护理等。

观察组接受ICU优质护理,具体如下:(1)成立优质护理小组,根据护理人员资质进行分层,实施责任包干制。排班模式遵循APN原则,小组护士需要共同对班次内患者负责,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负责。(2)成立院感质量控制小组。小组成员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无菌技术、院感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对其洗手依从性进行督查,促进感控质量持续改进。(3)护理内容。①加强无菌操作,每3个月进行一次无菌护理观念与操作技术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论是工作人员、医疗设备都需要及时消毒,定期进行细菌检测,保证室内清洁不存在排泄物。注重无菌操作,特别是手卫生问题。加强对呼吸机、吸痰器等ICU物体表面消毒。②呼吸道感染预防。护理人员需要每天为患者清理3-4次口腔卫生,患者每次进食后,需给予饮水。对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可采用口腔欢喜、擦拭方法。观察患者痰量,及时吸痰,避免出现堵塞情况。③加强导管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各管路情况,保持通畅,避免出现移位、折叠、脱落等情况。及时对患者的尿道口、导尿管等进行消毒。若患者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应及时通过膀胱冲洗改善其真菌定植环境,降低真菌感染发生率。④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相关药物的使用必须遵循医嘱,广谱抗生素应慎用,手术患者的抗生素使用需遵循实际情况,杜绝滥用情况。

1.3观察指标

(1)护理质量:通过自制护理质量考核量表评价,包括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感染监控、无菌技能操作、基础护理5方面,每项100分,护理质量与评分成正比。

(2)感染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数据需进行统计学分析,软件用SPSS23.0。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2检验。以P=0.05为标准,若存在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各项目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1:

2.2两组患者感染率对比

观察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如表2:

3 讨论

医院感染是医院中十分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ICU来说。相关情况的出现通常与真菌、细菌、病毒等有关,大多是因医护人员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认知缺乏、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3]。医院感染的出现不仅会使疾病变复杂,使得治疗难度增加,而且会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负担[4]。优质护理通过优化护理程序、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优化并完善护理环节,给予患者更为全面、系统的护理服务,进而使得护理质量显著提升,并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控制,将其发生率[5]。故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质量更高、医院感染发生率更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ICU 护理中使用优质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积极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常波.医院感染管理对护理质量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0):1808-1810.

[2]杨勤.优质护理对ICU患者护理质量及院感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04):148-149.

[3]冯娅婷,陈长英.河南省三级甲等医院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对护理质量和患者结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04):490-495.

[4]杨红.个体化优质护理对ICU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及感染预防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20,41(09):2255-2256.

[5]杨海燕.优质护理措施用于降低院感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0):143-144.

作者:龚晓庆 王志娟

第2篇:基层医院ICU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ICU院感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892例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892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泌尿道、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ICU环境,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医务人员缺乏交叉感染意识等有关。 结论 加强ICU病房管理,改善环境因素和治疗操作中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认真遵守无菌原则,加强手卫生,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抵抗力,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基层医院 ICU 医院感染 护理干预多见

ICU内的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这一特定环境内的医院感染。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的集中区,也是医院感染高危区,ICU由于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上各种侵入性操作及介入治疗等,使ICU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病房,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建立控制医院感染的完整可行性计划及完善基层医院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892例,其中男 533 例,女359例,平均年龄55.7岁,发生医院感染132例,发生率为14.79%。

1.2 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医院感染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达62, 8%。其次为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13.6%,泌尿道感染10.6%,其主要原因有:(1)侵袭性操作,以插管为主,有调查表明有插管引起的医院感染率高达71.43%.(2)机械通气造成的肺部感染。危重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常需建立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气道护理、呼吸机管道消毒不到位将直接导致肺部感染。(3)抗生素应用不合理 长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4) 住院时间延长 调查资料显示,随着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其受到感染的概率急剧上升。表明患者的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病程大于20天的病例感染发生率可高达60%.同时资料表明,院内感染的发生于患者年龄有关。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器官功能逐渐老化,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并多伴有各种慢性病,抵抗力下降,极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医院应对老年患者采取重点护理措施。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由于呼吸道感染在院内感染中是第一位,因此应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误吸,其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误吸是造成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主要危险因素。头部抬高或半卧位,可有效防止误吸,预防HAP[1]。

3.2.2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掌握有创监测指证,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各种置入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尤其是静脉导管,严格导管的无菌管理,尽可能缩短留管时间;静脉置管应选择口径适宜,严格无菌操作,插入部位应做好充分的消毒处理,待消毒液自然晾干后再行穿刺操作。及时更换敷料,每班应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

3.2.3监护病房环境的管理及设施的消毒监测 ICU医护人员卫生要求:本室人员入室时应更换干净衣帽、鞋,以免污染;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并及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灭菌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

3.2.3研究表明,提高洗手行为依从性,保持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卫生洗手或手消毒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医院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医院工作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2]。手卫生与院内感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3]。才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已用过的抗生素、全身情况、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性、感染的部位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并严格把握联合用药指征,不得擅自用药,在给药过程中,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

3.2.5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继发感染,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菌能力。加强口腔护理,每日3-4次,并根据口腔情况选用合适的洗口液,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的隐蔽性病灶,预防新的感染灶发生。

医院感染是一个无形且无情的刽子手,当前医院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院病房周转率、影响疾病的预后,而且还给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不应有的巨大经济损失,造成国家卫生资源的巨大浪费,故基层医院尤应注意院感控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坚决贯彻落实,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代永琴,王建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7(2): 239-24

[2] 张燕杰,周冠群.医院工勤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90-191.

[3] 杜凌霞.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2):172.

作者:孙慧平 冯丽惠

第3篇:强化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作者简介:孙玲平(1975-)女,主管护师,毕业于长治医学院,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手卫生,包括改进手卫生设施,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监督及监测手卫生依从性等措施,对入住ICU的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手卫生干预前与干预后的医院感染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医院感染18例,感染率36.73%;干预后医院感染13例,感染率23.21%,P<0.01。结论:我院加强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是有效的,值得推行。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医院感染;影响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53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治疗费用增多、并发症增加等诸多不利因素,而且病死率增高,因此控制医院感染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ICU患者病情严重度高,免疫力差,接受侵入性诊疗多,监护措施多,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量大及时间长特点,其医院感染发生率较普通病区高。本文就强化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影响进行分析,以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间入住本院ICU的患者。

1.2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将手卫生设施改善前2年(2006年、2007年)与后2年(2008年、2009年)分别设成A,B两组,进行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详见表1)。

1.3干预措施:

1.3.12008年1月起,我院改进ICU手卫生设施,应用感应式水龙头,安装干手设施,压力式液体皂替代固体肥皂;操作车,床旁配置醇类速干型手消毒剂。

1.3.2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规范六步洗手法;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巡视病房,监督及监测手卫生依从性。

1.4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

2.结果

2.1A,B两组资料比较。A,B两组患者共107例,A组49例,医院感染18例,感染率36.73%;B组58例,医院感染13例,感染率23.21%。A,B两组发生医院感染共31例,78例次,下呼吸道感染23例次;泌尿系感染19例次;血流感染15例次;胃肠感染5例次;上呼吸道感染6例次;手术切口感染9例次;其他1例次。

表1A、B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P<0.01,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加强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是极其有效的。

表2入住ICU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例次构成比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美国CDC的统计,在美国每年有200万-300万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这些医院感染导致了每年88000例患者死亡,而每年医院需要花费45亿用于治疗医院感染。醒目的数字警示人们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已非常迫切且十分重要的问题。医院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病例多数为接触性传染,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这一途径甚至比经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其中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1]。本文调查(表2)结果中呼吸道,泌尿道和血流感染占所有总感染例次的73.07%,这可能与ICU侵入性检查及治疗所使用的各类导管与装置,是造成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起决定性作用。侵入性检查,各类导管与装置的操作使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也增加。李丹[2]就某医院ICU患者送检标本和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手分离的多重耐药不动杆菌的耐药特征,同源性分析佐证了医务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传播细菌的重要价值。薛欣盛[3]研究,强化手卫生使ICU内痰标本MRSA的检出率从16.9例/1000人天/日降低到9.3例/1000人天/日,说明了手卫生对医院感染MRSA控制起到关键作用,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在阿根廷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的一项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洗手率使医院感染率从20‰降至12.4‰[4]。沈春丽等研究,加强医护人员洗手可降低50%的感染率[5],(表1结果提示):我院在加强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措施是积极的,有效的,值得推行。

手卫生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已成为全球患者安全联盟2007-2008患者安全目标[6]。作为医院管理者一定要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重,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从医院的发展出发,着眼于医院管理质量,深刻认识并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切断经手传播造成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合理配备手卫生设施;感染专职人员并做好监测,监管,培训工作;使用激励机制等,从而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宁,王振英.护理人员操作前手消毒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198-199.

[2]李丹,吴安华,冯丽,等.重症监护室患者与环境分离的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细菌同源性研究[J].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08,7(5):306-309.

[3]薛欣盛,康焰,廖燕.强化手卫生控制ICU内MRSA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8(1):60-62.

[4]Kurlat I,Corral G,Oliveira F,et al.Infection control strategie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Argentina[J].J Hosp Infect,1998,40(2):149-154.

[5]沈春丽.医护人员洗手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10A):1718-1719.

[6]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手册(200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8-33.

作者:孙玲平

第4篇:ICU医院感染防控要点

一、

二、

三、 ICU的主要医院感染是什么? VAP

CR-BSA

CR-UTI

耐药菌感染力

ICU感染控制的重点环节

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规范、标准

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和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 常见的类型

2、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穿刺部位的皮肤细菌异性至皮下导管 导管接口部污染 经血行污染导管端口 输液污染 导管材料

感染菌的内在特性

静脉导管的防护

• • • •

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输液导管、三通及接头更换1次/天

3、静脉导管一般情况下不可做其他用途,如抽 血标本、输血等

4、无菌透明敷贴3天更换1次,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更换时先用安尔碘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二遍,待干后贴膜

5、滴注完毕后用肝素稀释液(5O单位/mI )5~1o mL正压封管,病人有出血倾向时单用生理盐水封管

6、观察局部皮肤:如果局部感染出现皮肤发红、肿胀、温热、触痛及分泌物流出;全身轻微的发热颤抖、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热。一旦出现相关的感染迹象即予拔管并送检。

四、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1、 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口咽和胃腔细菌吸入

气溶胶吸入

直接接种与交叉污染

血道播散

2、 预防VAP的方法

保暖

室内通风

翻身拍背

增加抵抗力

注意营养和休息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1)、呼吸机的护理

a)联接呼吸机的管道上的冷凝水要及时引流、倾倒,保持积水杯处于最低位,操作时要当心避免引流液流向病人侧,操作后要洗手。湿化器内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一次。 b)危重病人如无禁忌症,采用半卧位,将床头才高30-45° c)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高危患者,可以使用0.2%的氯已定(洗必泰)进行口腔护理 (2)机械通气患者吸痰

• a吸痰前后均给予100%纯氧吸1~2min,以免出现吸痰后低氧血症 • b、操作者必须戴无菌手套,动作要轻、稳、准、快,减少气道损伤 • c吸痰时应先吸净口

• d、先吸咽部分泌物,更换吸痰管,先将导管浅部痰液吸尽,吸痰前要注意气囊的压力( 25~30cmH2O ),以免口咽部分泌物在放松气囊时下行进入气管而发生感染。 • e吸痰管要关闭负压插入至适宜深度再打开负压,左右旋转上提吸净痰液,避免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而导致气管损伤。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并且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如痰液未吸尽,休息2~3 min再吸。

• f)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可注入无菌生理盐水5—10 ml或间断雾化吸入,使痰液变稀有利于吸出

• g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应每次更换,吸引过口、鼻分泌物的吸引管禁止进入气道

五、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1、 感染类型

导管病菌定植

局部感染

导管相关型血液感染

输液相关的血液感染

2、 发病机制

细菌入侵 、操作过程中引起粘膜损伤、导尿管表面细菌定植。

3、 预防与控制方法

感控教育

插管选用

洗手

无菌操作

闭式引流

避免膀胱冲洗

尿流不受阻断

尿道口护理

不要定期换管

细菌学监测

4、尿管的护理

(1)保持尿道口清洁。彻底地进行会阴擦洗和尿道外口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 (2)尿袋每日更换,即使排空集尿管,并记录尿量。 (3)固定尿管并保持通畅,保持充足的液体入量。

(4)训练膀管反射功能,可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夹闭导尿管,每2-3h开放一次,使膀胱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5、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指征。只有在充分考虑不同处理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留置导尿管。不能因为病人护理上的方便就采用。对某些病人可采用其他引流尿液的方法,如阴茎套引流法或间断性插管等。经常评价病人继续留置导尿的临床需要,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

第5篇:ICU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进展

国内外管理者均认为医院感染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问题。尿路感染视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感染之一,ICU是使用导尿技术最频繁的科室,特别是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常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CAUTI) 发生率最高的科室,如何有效预防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引起我们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现综述如下。

CAUTI诊断标准,发生率和经济损失 1.1CAUTI诊断标准[1] 按照《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2011年版,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或者出现下腹触痛肾区叩痛,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UTI 。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尿培养细菌菌落计数女性中段尿培养≥ 105CFU /mL 、男性中段尿培养标本 ≥104CFU /mL; 临床已诊断为UTI的 。或抗菌治疗有效的,诊断为UTI,留置导尿管或48 h内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的UTI即为CAUTI。

1.2CAUTI发生率

我国有关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分析显示重症患者尿路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2]国内容桂荣等[3]报道在有导尿管或尿路机械操作的患者中约20%-60%的患者有尿路感染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40% 。徐敏等[4]报道 3 0 例 留置 导尿 病人, 3 d 、7 d 和10 d菌尿发 生率分别为26.7% 、66.7 % 和93.3 % 。这与国外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国内相关统计表明ICU院内尿路感染的发病率为8.6%-32.7% ,其中80.0%的尿路感染与导尿有关[5] 1.3经济损失

CAUTI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增加患者医疗费用。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6]报道, 在美国每年发生大约170 万院内感染并导致99 000 人死亡,这些感染中32%是尿路感染,使医疗费用增加了 390 万~450万美元。同时还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CAUT病原菌分布

目前IC U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排名前五位的病原菌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 、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白色念珠菌 。

3 引发CAUT的预防

3.1 严格把握留置导尿适应症和留置时间

导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排尿困难麻醉手术后和危重患者尿量观察的基本技术之一,但留置导尿的不良后果是易引起尿路感染 ,ICU是使用导尿技术最频繁的科室,也是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CAUTI) 发生率最高的科室。所以我们必须严格把握留置导尿的适应症,不能因为护理的方便而对所有病人进行导尿。因为很多研究表明留置导尿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对于神志清患者完全能自我控制的病人完全不用留置导尿,男病人可以使用无创的方法接尿液。郑桃云等[7]研究表明男性卧床患者食品袋接尿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尿路感染的风险。术后患者神志转清能自行解小便患者应尽快拔除导尿管,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应定时夹管,锻炼膀胱功能,有机会尽快拔管。

3.2 导尿管的选择及更换周期

对导尿管选择-主要在导尿管的材质和型号上。黄位耀[8]研究显示,全硅橡胶管在插管过程中对黏膜损伤小、血尿发生率低,能进一步避免患者留置过程中的不适和疼痛感,故一般建议选用硅胶气囊导尿管。有学者报道:抗菌导尿管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对导尿管型号的选择,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稍有差异,但总体原则相近,周秋风[9]建议,成年男性一般用12~16号,女性选用16~18号;排出的尿液混浊或有沉淀、凝块及尿道松弛者可选用较粗导尿管。老年患者一般有尿道膜部括约肌松弛、收缩力差等生理特点,应选择直径较大的20~22号气囊导尿管,这样有效地防止了尿液外渗,又能保证导尿管通畅,不易堵塞。但对前列腺增生、尿道有狭窄的患者,应选型号相对较小的导尿管或弯头导尿管。对于初次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选用过粗的导尿管。合理选择导尿管可以减小导尿管对组织减少刺激和损伤,从而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导尿管更换周期的研究有:2009年美国感染病学会国际临床实践指南指出[10] 不推荐长期导尿的病人常规更换导尿管2周或4周更换1次。 导尿管更换的时间与尿液的pH值有很大的关系,病人尿液pH值>6.8为高危堵塞类病人应每2周更换1次导尿管。pH值<6.7为非堵塞类每4周更换1次导尿管Barford等[11] 研究表明导尿管尖端的污染是细菌进入膀胱的另一个原因 。以上表明延长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更换尿管周期的必要性。国内一般更换周期为一个月。

3.3 留置导尿操作过程

留置导尿操作过程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容易将外界的细菌随导尿管进入膀胱,引起膀胱内细菌滋长从而导致尿路感染。同时导尿和留置导尿后尿道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刺激,分泌物就会增多,加剧了细菌的繁殖,不仅滋生了细菌,膀胱以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作用也削弱了[12]。从而容易导致尿路感染。

3.4导尿管的固定方法

刘雪[13] 研究表明 将3M医用胶布剪成H型,于导尿管的分叉 处上1cm 处将胶布与尿管贴合紧密,外固定于患者大腿上1/3处。因 匀 型外固定法可避免外力牵拉尿管的前端,能有效减少因外力牵 拉致尿道黏膜的损伤。从而使尿道感染发生率降低。

3.5集尿袋选择和更换时间

Smi t h[ 14]报道:留导尿引流装置及技术的快速发展,引流装置从使用开放式引流瓶到普通引流袋,直到如今使用有瓣膜的抗反流引流密闭系统带通风孔的引流系统时代。抗反流引流袋能有效防 止尿液倒流,防止尿液反流所致逆行感染。抗流引流尿袋导管较一般收集袋直径大,质地坚硬,可抗扭曲。抗反流引流袋的容积为2000 mL, 是正常收集袋2倍,减少了放尿袋放尿的次数, 从而减少了感染的风险。抗反流引流袋一般7 d更换1次,减少了打开整个密闭引流系统的机会。普通引流袋一般需每周更换两次,大大增加了打开整个密闭引流系统的机会。随着引流装置越来越科学,护理病人也越来越方便省时护士工作效率提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泌尿道感染( U TI)的发生率。

3.6膀胱冲洗与尿路感染的关系

临床为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会常规采用膀胱冲洗来预防尿路感染。在短期性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中可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随着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增加膀胱冲洗往往会同时增加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尤其对于膀胱冲洗频率较高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一般会更高。有研究表明[15],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膀胱冲洗时由于集尿系统的反复开放,增加了通过护士的手对膀胱造成交叉感染的机会,更易导致腔内感染。部分病人由于尿管过细或膀胱痉挛,可出现冲洗液由膀胱经尿管与尿道之间的腔隙自尿道口溢出,因而更易导致尿道口细菌经腔外途径进入膀胱,增加感染的机会。 钟秀玲等[16]认为:膀胱冲 洗中应用抗生素无任何好处 , 反而会促使形成耐药菌株 。对留置导尿的病人,在病情许可情况下鼓励多饮水达到多排尿而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的目的。每日饮水不少于1 5 00 m L ~ 2 000 m L , 平均尿50 mL/ h左右 。

3.7尿道口的护理

如果尿道口清洁不干净,细菌会顺着尿管和尿道的间隙上行到膀胱,引起尿路感染特别是女性患者。因为相对而言女性尿道短而且还靠近阴道口,阴部的分泌物也会造成污染,所以相对而言女性发生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会更大。因此,尿道口及会阴护理是预防尿路感染的关键措施。刘春兰等[17]研究表示,利用凉开水和0.05%碘伏来对尿道口进行清洁护理,没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只要保证尿道口会阴部清洁就能大大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一般尿道口的清洁一天两次,脏时及时清洁。

3.8大便的干预

大便里面含有正常的菌群、条件致病菌、致病菌。国外研究[18 ]证实大便失禁是长期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94%的尿路感染者有大便失禁。当患者大便失禁或大便量多时,大便在会阴部和尿道口时很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可以予留置肛管,保持肛门周围、会阴部及尿道口的清洁。这样能大大降低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3.9病房与工作人员的管理

每天做好床单位消毒擦拭,当患者转科、转院、出院和死亡时,床单位要做好终末消毒。工作人员接触患者前后要做好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增强护士观念: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重要性。定期给予相关理论培训。

4、展望

综上所述,通过严格把握留置导尿适应症和留置时间、 导尿管的选择及更换周期、留置导尿过程动作轻柔,严格把握无菌操作等等,均能预防ICU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但国内外护理学者对留置对于集尿引流装置的选择,集尿袋更换的时间间隔 ,留置导尿引流系统的状态等方面仍缺乏统一标准。且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医院)在进行临床护理工作时,她们多数还是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或者遵照医院的规定、规范 ,缺乏创新性科学性。因此 科学、规范地对留置导尿病人 进行引流护理需进一步研究来解决。

参 考 文 献

[1]张昭勇,张吉才,陈永梅.ICU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原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B],2014,23( 15) :1635-1636 [2] 王国权,范静,万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控制感染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6(8):912-913.

[3 ]容桂荣张萍萍郭芸等.单向冲洗式气囊导尿管的临床应用与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3 ,38(10 ):765-767. [4]徐敏,徐榕,张优琴,等.留置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的关系.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 11 ( 5 ): 368 - 369 . [5] 李荔,高哲平,祖丽媛,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的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 :860-862. [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Estimates of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s

[DB/OL].

[2010

-07 -10].http://www.cdc.gov/ncidod/dhqp/hai.html. [7]郑桃云,刘 俊,李 琳,等.男 性 卧床患 者 食 品 袋接 尿 护理 的 临床观 察[J].内 蒙古中医药,2013,(36):163-164. [8]黄位耀.韦莉萍.纪玉桂,等.全硅橡胶和乳胶导尿管留置导尿的临床比较[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8):1026—1028. [9]周秋风.周佳.唐艳萍.等.球囊导尿管长度的观察[J].护理学杂志,1999,14(5):298.

[10] Thomas MH,Diana DC,Suzanne FB.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theter-associat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adults: 2009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rom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 Urinary Catheter Guidelines,2010,50(1):625-663. [11] Barford JM, Anson K, Hu Y, et al. A model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itiated by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the catheter tip[J]. Bju Int, 2008, 102(1):67-74. [12] 李毅萍,谢艳华,郭健凌,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9( 23) :3204-3206. [13]刘雪.2种导尿管固定方法对尿路感染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A):137-138.

[ 14] S mit h J M . I ndw elli ng ca t he te r ma nag e me nt f r om ha bit -ba se d t o evide nce -b as ed pr a cti ce[ J] . O st o my W o und M ana g e , 2003 ,49 ( 12 ) :34 -45 . [15] 黄秀红.护士手的细菌污染与清洁消毒.现代护理,2004,lO (1):69-70.

[ 16] 钟秀玲,程棣妍 .现代医 院感染护理学[ M] . 北京:人民 军医出版社 , 1996 : 170 . [17]刘春兰,李华,赵晓瑞,等.留置导尿管患者尿道口护理方法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2014,7(8):95-96. [18]Toshie T,Kiyoko M,Shinobu O,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atheter care and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t Japanese general hospital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8,45:352-361.

第6篇:ICU医院感染预防

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1. 重症监护室(ICU)隔离措施

ICU内应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室温在20℃-22℃,相对湿度50%-60%,床间距1-2m,病室净使用面自己不少于9.5m2.每床之间应设屏风或拉帘相隔,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

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必须穿专用工作服、戴工作帽、换拖鞋或穿鞋套,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在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必要戴手套。

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留置管路,做好局部护理,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工作人员发生感冒、肠炎或皮肤炎症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ICU工作。

尽量控制入室工作人员,减少人员流动。

严格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必须戴口罩、穿鞋套,与患者接触前后要洗手。

2. 重症监护室(ICU)消毒、隔离措施

每日定时用空气洁净机或三氧机进行空气消毒,空气细菌含量不得查过200cfu/m3。

每个床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简易呼吸器等不可与别的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后,所有用具必须经过清洗、消毒后才可转给他人使用。

凡穿破人体组织、器官的医疗用具、导管等必须达到灭菌要求;接触皮肤、粘膜的用具应达到消毒要求,并应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呼吸机的各种管道、接头每周更换一次,为一次性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器接触患者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容器等可拆卸部分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刷洗,再压力蒸气灭菌。不能用压力蒸气灭菌的课低温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可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洗净后备用。湿化液每日更换,湿化瓶用毕后终末消毒,干燥封闭保存。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物品,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清洗,,经灭菌后备用,明确有感染的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60min,再送供应室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物品必须丢弃到黄色垃圾袋内焚烧处理。

每日用清洁湿抹布擦拭门窗、桌、椅、床、柜等各种物品2次。物表受到病原体污染时必须立即消毒处理,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扫床做到一床一毛巾,一桌一抹布。地面无明显血污及污物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每日2次,如有污染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每日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墙壁1次,一般2米高即可。每月室内彻底擦拭1次。各种装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整洁,物体表面细菌数5cfu/m2。

重症患者的便器专人专用,每次用毕后应冲洗干净,每周消毒2次,以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干燥备用。

患者转出ICU后,用2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桌、椅、床、柜,更换床单、被褥等,用臭氧消毒机进修床单位消毒。

第7篇:ICU 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WHO 的研究表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重症监护病房。 因此加强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监测、预防、控制、管理是保障患者 安全、提高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 1.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是普通病房感染率的 5-10 倍。 在美国院内感染每年可影响超过 200 万的患者并且对 5-35% 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造成影响。 2. 感染部位占首位的是下呼吸道约 30%,其次为尿路感染 约占 24%,血流感染约占 16%,外科切口感染约占 8%。重症患者 的死亡率约为 27.5%, 其中 60.9%的患者死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二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宿主因素:主要为基础疾病和免疫水平低下,如大手术、 颅脑外伤、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年龄、入住 时间等这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较大。 2. 医源性因素:主要以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手段,如机械 通气、器官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鼻胃插管、深静脉置管 以及皮质激素放疗、化疗、静脉营养液、抗菌药物的应用等。 3. 其他:医院环境问题,如医务人员不足或环境拥挤也会 增加院内感染的潜在性危险。在调整干扰因子如重症患者营养、 呼吸机使用及住院时间后, 护士与患者的比例是重症监护室院内 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 医院管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 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及标准预防措施。 2. 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预防因操作不规范 而引起的感染。 3.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操作 特别是接触体液、血液、分泌物应洗手或戴手套。 4.对多重耐药菌如 MRSA、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或特殊 病原体感染病例有上报制度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二)物品、环境的消毒管理 1.ICU 患者肺部感染多与使用呼吸机或人工气道有关,加 强呼吸治疗器械消毒管理尤为重要;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连 接头、呼吸活瓣等凡能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2.保持患者的床单位的清洁无污染,每日用消毒剂擦拭物 体表面。 3. 凡侵入人体无菌组织、 器官的治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要 求。 4使用后的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消毒与存放 符合要求。 5.配备具有空气净化装置的通风设备或至少要有良好的自 然通风条件。

(三)重症监护室各单位有能够满足需要的洗手措施 1.治疗室、医护办公室及监护区内设置非手动开关的洗手 池、洗手液及干手设施,手部消毒装置等配备符合要求。 2.接触每位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应洗手或手消毒。 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操作规范。

(四)建立重症监护室的医院感染监控系统 1.有针对 ICU 感染控制的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 人数。 2.开展对各种留置管路插管时间的监测,尤其是外周和中 心静脉插管。外周插管时间不得超过 72 小时,监测与血流感染 的所有插管。 3.开展对多重耐要菌如 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特殊病 原体感染的监测。 4.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留置导尿所致尿路感染、 手术部位等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监 测。)

一、 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 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 MRSA 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口罩, 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 ICU 室外尘埃明显时, 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 ICU 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 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 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 特殊情况下如 手部有伤口、给 HIV/AIDS 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 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 接触病人前、 接触病人后、 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 擦手液 (ABHR) 消毒法作为 ICU 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 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 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 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 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 医师和护士人数与 ICU 床位数之比必须为 0. 8~1:1 和 2.5~3:1 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 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 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 病人管理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 对于 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 30°。 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 等病人,应戴 N95 口罩。当口罩 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固定人员。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 腔冲洗,每 2~6 小时一次。

三、 访客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 ICU 室外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 ICU 探视。 在 ICU 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 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 ICU 内专用鞋。 ARS 等,应避免探视。 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 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

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 每个 ICU 管理单元,至少配置 2 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 ICU 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 9.5M ,建议 15~18M ,床间距应在 1 米以上;单人房 2 2 2 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室各 1 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 8 到 12 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 18~25M 。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 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 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 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 置(酒精擦手液)1 套。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 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 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 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 2d,专用贴膜可达 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 应在 48h 内更换导管, 选择另一穿刺点。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 应考虑拔除导管, 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 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 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 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 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 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 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 每周更换 2 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 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 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 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 1 次,更换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 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 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 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 75%酒精擦拭,每 天 1 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 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 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 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 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 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 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 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 MRSA 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 75%酒精擦拭消毒。当 这些物

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 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 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 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 含氯 消毒剂浸泡 30min。

七、 环境管理

1. 空气: 开窗通风、 机械通风是保持 ICU 室内空气流通、 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 洁净 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 12 次。普通 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 2~3 次,每次 20~30 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 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 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 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 6 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 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 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 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 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 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 0.2%过氧乙酸和 1000mg/L 含氯消毒剂,但后 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不 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 1 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 65℃1 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 不宜在 ICU 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 不宜在门把 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 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 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 拥有 ICU 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 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 医疗废物按照 《医疗 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 化处理。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 ICU 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 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 ICU 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 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 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 ICU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

主张常规进行 ICU 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 感染暴发、ICU 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 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解决。 6.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 MRSA、鲍曼不动 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 3 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 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 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 ICU 环境污染, 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 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 ICU 环境的消毒次 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第8篇:ICU医院内感染控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控制已成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ICU 是医院控制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ICU 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还会增加医院和患者个人的经济负担,给医院的医疗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而加强ICU 感染的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2006 年以来,作者通过对ICU 感染因素的防范,取得满意效果。

1 健全结构完善制度

本科的感染监控结构是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监控护士。在医院感染科的指导下,明确各级感染管理人员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上下协调,结合ICU 的工作特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完善医护人员技术操作流程、行为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隔离、保洁措施,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

2 加强学习,提高感染监控意识

增强医务人员的感染监控意识是学习的关键。只有医务人员重视并主动参与感染管理,才能使感染管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科室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院内、科内制定的各项感染管理制度、措施及相关的感染预防知识等,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3 制定ICU的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3. 1 工作人员管理

保持工作服的清洁:接触特殊患者,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9MRSA) 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患者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戴防护眼罩。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患者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患者或医护操作在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 患者进行高危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9ABHR) 消毒法作为ICU 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使用抗菌皂液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

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9 乙肝指标阴性者) ,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 3. 2 患者管理

将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安置。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固定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患者。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重视患者的口腔护理。

3. 3 访客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探视时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 穿鞋套或更换ICU 内专用鞋;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戴一次性口罩;进入病室探视患者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患者周围物体表面;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 探视。在ICU 入口处,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3. 4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专用贴膜可达7d , 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使用精密尿袋更换1 次/ 周。保持尿道口清洁,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更换1 次/ 周,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3. 5 物品管理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 用500 mg/ L 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 %酒精擦拭, 1 次/ d。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1000mg/ 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

2 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每天用75 %酒精仔细消毒擦拭,每位患者有专用的治疗盒、体温表、听诊器、手电筒,做到一用一消毒。患者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每天用500mg/ L含氯消毒剂擦拭,擦拭毛巾做到一用一消毒。

3. 6 环境管理

开窗换气2~3 次/ d ; 空气消毒器定时消毒,所有地面,包括患者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的病室,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至少1 次/ d。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至少消毒1 次/ d。

3. 7 医疗废物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加强医疗废物登记,使用锐器盒,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3. 8 抗菌药物管理

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3. 9 监测与监督

常规监测ICU 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3 种导管9 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 相关感染。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应进行ICU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第9篇:ICU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所有工作人员均应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入内,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控制人员入室,探视者应穿探视衣、鞋套、戴帽子入内。

二、所有人员要坚持洗手规则,在处理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前、后均须

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指培养每月一次。

三、每个病人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吸引装置等不可与别人交叉使用。病人出室后须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给别人使用。

四、各种抢救物品与监护仪器在转换使用时,应进行表面消毒、清洗,各种导管、湿化瓶、吸氧面罩等均应浸泡消毒后再放甲醛熏蒸箱内再次消毒灭菌。

五、室内地面、家具用消毒液擦拭每天二次,若有污染随时擦拭。

六、医护人员不得在室内用餐。

七、病房定期通风、紫外线消毒每天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加强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必要时经卫生学监测合格后方可再收治病人。

八、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及使用中消毒液的细菌学监测每月一次,并符合卫生部要求。

九、定期对病人的分泌物、引流物作细菌培养,发现或疑有感染,应立即采取措施,上报感染管理科。

上一篇:第二期家校会发言稿下一篇:11课公开课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