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文化建筑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为当前城市核心地区与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心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需要面临着城市交通系统结构混乱、城市空间缺乏整合、舒适性与安全性较差的问题。基于此背景下,文化建筑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种类,凭借其施工规模庞大,能够对整个建筑综合体实施统一安排与设计,切实发挥其开放空间、便利交通等基本功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集约化文化建筑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集约化文化建筑论文 篇1:

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策略

【摘 要】文化建筑综合体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中形成一种复合的、关联的、宽敞的共享空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凝结城市文化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对文化建筑综合体的概念以及设计策略进行阐述,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建筑综合体的认识。

【关键词】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策略

1.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的概念

文化建筑综合体一般是依靠公共空间将多种不同功能的建筑集约、综合地连接在一起,通常表现为一系列大型的、有密切联系的建筑群体,或者单一的表现为一栋建筑的综合体。通常这种文化建筑综合体位于一座城市的中心地带,对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文化建筑综合体的集约化设计有利于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整体的环境。

2.文化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原则

文化建筑綜合体往往通过公共空间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属性的功能综合、集约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为一座巨型建筑,或一组紧凑且互有联系的建筑群体。这类建筑常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起重大的作用。集约化设计有利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大规模建设转向城市整体环境的优化。

文化建筑综合体的集约化设计有很多优势。首先,土地得到集约利用,使用效率高。

3.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的基本策略

3.1多元化属性的文化建筑的复合

城市文化建筑综合体是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综合统一建筑体的总称,而不是包含城市中所有的建筑文化。有些文化建筑综合体侧重的是其中一种或者是两种相近文化形式,有些则是兼顾多种属性不相同的文化形式。而通常可以将文化建筑综合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公共展览为主的文化建站综合体。其主要设计策略是通过展览一些城市的发展历程、文化元素等内容为主。一般是以一座城市的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为主要代表的建筑,以成列馆、展览馆为主的构成空间,以及以音乐厅、文化剧场为辅的构成空间,所表现的文化元素种类繁多,包括地方的历史、文化、历史古迹、美术等。

(2)以演出为主的符合建筑综合体,主要是以表情、形体动作、音乐展示等元素形式而构建的。

(3)同时具备文化展示以及文化演出功能的建筑综合体,其实际上是文化综合体在功能上的进一步扩展,通常表现为以演播室、图书馆、会议厅、文化展览厅等为主要的构成空间,以及以商业文化、文化探究、文化交流等为辅的构成空间。

(4)融合以上多种元素的复合型文化建筑综合载体。基本上是由以上三种类型中的两个或多个文化元素构成的,一般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复合性文化功能。

3.2整体建筑中的集约化布局设计

(1)整体化的布局设计。整体化建筑的集约化设计就是指在一栋整体的建筑内部根据水平的或者是垂直的分布方式形成的不同功能、不同元素的实体,或是有多栋整体建筑功能相对单一的建筑相互协调而形成的文化建筑综合体。

(2)串联式的布局设计。通常来说,串联式布局设计的空间相对比较分散,并且建筑的每个部分功能都是以走廊为中介,使各个群体建筑之间依次的沿着人行序列呈现出先后和主次的关系。

(3)相对分散的布局设计。此种布局设计主要采用的是,以一个大型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带动各个小型建筑的组合分布形式,各建筑之间明显展现出主从关系。通常都是以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并且是一个较大型的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主题。

(4)并列式的布局设计。并列式的集约设计的空间形式相对的比较发散,每个建筑实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然而通过广场等相互连接,从而使整个建筑实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序列关系,其通常属于一种比较灵活,方便的设计形式。

3.3文化建筑综合整体设计中空间叙事的表达手法

对于文化建筑综合体的集约化设计需要能够表达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精神等,也就是以敘事的空间设计入手,通过运用时空融合、联想回忆、片段剪辑、情景再现的手段,实现对城市文化主体的表达。

(1)采用并叙的方式实现时空的相互融合。其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放置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之中。烟台的牟平区文化中心的设计就体现了这种集约化的设计模式。而对于设计方案的构思则是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如意”,建筑群体的错落有致、扭转起伏都体现出东方自然美和古典美,使现代的建筑实体散发着古典文化的气息。并且在建筑内部的设计和装饰上也能够塑造、表达出当地文化特征。

(2)采用插叙的手法实现情景再现。将一个不同实质的人物或者事件插入到一系列的相同实质的事件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一种能够让人体验出一种偶然性的效果。广州的文化中心就将集约化的文化实体融入到设计当中,通过用几块巨大的类似石头的造型的物体,扩大了建筑群的空间,其最大限度地将基地用作市民的交流空间,从而将人们引入到被建筑架空的空间内,实现了空间的无限拓展与融会贯通。

(3)采用倒序的方法实现对历史的回忆与描述。在文化建筑综合实体的集约化设计中经常会运用到此种手法。通过此种手法,能够更直观地回忆历史、探寻城市的容貌、拓展城市的空间。由赫川左格设计的明尼苏达州的沃克元素中心馆是比较典型的设计案例。该建筑体现了新建筑群体和老建筑群体的相互融合、相互协调。

(4)采用跳跃式的手法对历史片段进行剪辑。彼得维森设计的墨尔本联邦广场,就是以凹形的建筑为主体,一些散落的露天广场为辅的建筑群组成的,没有按照常规的倒叙和插叙的方式进行设计,而是以不同风格的主题,让市民体现验一种空间转换的跳跃式剪辑,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王扬,叶子藤.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10.

[2]仇保兴.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J].城市规划,2009.

作者:郭杰 马强云

集约化文化建筑论文 篇2:

城市中心区文化建筑综合体设计理念及对策

【摘要】作为当前城市核心地区与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心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需要面临着城市交通系统结构混乱、城市空间缺乏整合、舒适性与安全性较差的问题。基于此背景下,文化建筑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种类,凭借其施工规模庞大,能够对整个建筑综合体实施统一安排与设计,切实发挥其开放空间、便利交通等基本功能。基于此,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城市中心区文化建筑综合体设计理念及对策展开详细论述,望给予实践工作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文化建筑综合体设计;对策

1、引言

城市中心区文化建筑综合体的设计理念通常是参考群体建筑设计方法,立足于城市设计的高度,把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功能属性建筑合理融入到综合性建筑群或单一建筑中的一种新型设计方法;包括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图书馆等文化功能建筑的整合。因为这些文化建筑通常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所以格外需要重视综合体的设计理念。本工程为大型文化建筑综合体,规划总用地面积195621.39平方米,规划净用地面积为168376.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7980.14平方米,其中地下层建筑面积85434.2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162545.94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为204361.56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为36707.14平方米。建筑密度为21.80%,容积率 1.21,绿地率40.0%;停车位共976(其中地下663辆,地面停车313辆);包括六馆一中心以及配套服务与地下室共8个子项:配套服务与地下室(2012-203-1)、大剧院(2012-203-2)、图书城(2012-203-3)、博物馆(2012-203-4)、美术馆(2012-203-5)、城市规划馆(2012-203-6)、音乐厅(2012-203-7)、中心文化塔(2012-203-8);由于场地较大,地形高差大,室外地面标高有757.70m,761.20m,768.85m三个标高。对于文化建筑综合体一方面可以切实缓解当前城市有限土地资源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将不同功能的建筑体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对消费人群的吸引力,形成人群聚集效应;不仅能够增强城市核心维度效应,在社会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同时也能够把场所、建筑、文化及城市现有空间形成和谐的互惠共生关系,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文化建筑综合体设计特征,以及设计策略进行分析。

2、文化建筑综合体设计特征讨论

2.1空间复合化与功能多元化

城市中心区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多元化通常表现为空间的复合化与功能的多元化,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文化种类,如文化教育类、博物展览类、艺术表演类以及科研类等,从而形成空间与功能的多元化组合。其中,主要以文化教育类最为常见,包括青少年宫以及图书馆等。丰富功能的集约化设计借助空间的复合形态,不断构建出具有丰富使用功能及空间的组合形式,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融合,从而形成1+1>2的文化聚集效应。

2.2场所融合化与形式整体化

文化建筑综合体整体性集中体现在建筑形态基本统一;在设计方面,参考城市设计的界面表达方式,推行一体化建筑设计,在场所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的层次上增加群体设计,突出其在城市核心建筑方面的标志性作业,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明确目标。

2.3时代特色化与文化核心化

作为文化综合体最关键的特征,文化性不仅是建筑综合体设计的关键性要素,也是设计创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其往往是立足于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充分挖掘城市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重塑城市历史文脉,彰显时代特色,于符号表达、建筑细节、形体组合等方面突出城市文化的多层面、多方位与多维度,切实将文化建筑综合体发展成城市核心文化的象征。

3、文化建筑综合体设计策略分析

3.1整体性设计策略

文化建筑整体性设计策略而言,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在进行文化综合体整体性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城市外围空间、景观空间和室外场所空间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对文化建筑进行设计时,由于建筑物的使用时间非常长,还要在对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融合历史、文化等表达,确保文化建筑的综合体可以很好的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和时代、历史相协调。第二,在项目进行设计时,还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城市综合规划情况,这样可以使得城市的長远规划和以文化建筑为城市空间重要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最后,在进行文化建筑的设计工作时,需要考虑到集约化设计理念,实现建筑外部空间和内部结构之间的联系和集中性,从空间整合的角度出发,实现建筑的结构的竖向整合和水平整合。借助多元功能之间的有效结合,确保建筑综合体的集约化,进而达到整体性设计策略的目的。

3.2意象空间结构的设计策略

作为文化综合体中塑造建筑文化的重要设计方向,意象空间结构设计采用的是隐喻、联想和意向等设计手法,在借助建筑师的空间运用能力和文化想象能力的情况下,形成整体文化意向。除此之外,在实际进行设计工作时,需要妥善处理各个要素空间和整体空间之间的关系,在确保人性化和序列化的前提下,完善意向空间的设计工作。

3.3适宜性设计对策

3.3.1宏观适宜性设计

宏观适宜性设计通常是以城市规划发展为基础,立足于城市发展,统筹建筑群体设计与单体设计,突出城市文化综合体与城市规划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设计效果。具体来看,一方面,应当紧密联系城市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对工程所处文化片区实施不同城市层面的设计研究,包括文脉分析、规划分析以及定位分析等,同时结合当地城市文化发展实际结构,确定工程在城市中心区发挥的核心影响力与文化地位。另一方面,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文化建筑综合体在推动城市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渐将其转变为文化片区发展的导向,以点扩面,以单个区域带动整个城市发展,借助建筑的标志性表达促进区域文化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底蕴,从而全面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

3.3.2中观适宜性设计

中观适宜性通常用于文化建筑综合体所处外部场所空间的一种适应性设计方法,主要用来解决基地匹配情况,并对后续施工空间场所要素进行综合性整合。有关学者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外部空间等同于城市空间”。因此,由于文化建筑综合体附近外部空间极易受到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历史文化以及周边区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落实中观维度场所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解决城市“大环境”问题这一关键性角度,切实解决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区域“小环境”设计困难问题,从而完成多维度场所关键性要素综合性设计的任务。详细来看,此处所提到的“小环境”,通常包括城市文化雕塑、景观园林、公共活动场所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等,以此为基础当作是建筑要素延伸与细化的有效补充,进而构建出中观维度、多元化的特色场所空间。

3.3.3微观适宜性设计

在进行微观适宜性设计工作时,需要全面优化自身结构形态,这就要求从内部空间和时间轴线上都能体现这一要求,具体表现为在对建筑的使用情况和运营情况进行分析时,需要将各个功能要素进行整合,从而解决好辅助功能空间、活动交流空间 、展览展示空间和具体使用空间之间的內在矛盾,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后,还应从长远的角度进行设计,确保多维度文化空间的趣味性、丰富性和适用性,满足人们对文化需求多样化方面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从微观层面出发,将建筑功能配置的可能性和发展潜力进行优化。

其一,在对多功能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好空间复合化以及功能多元化的特点,从而将不同文化功能的公共空间进行有效连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多元化功能之间的融合。这种公共空间是连接的枢纽,可以实现将不一样的文化功能连接成一个整体,也是对综合体建筑进行设计时的重要内容。其二,在对文化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不仅需要考虑到眼前,还要站在时间轴上考虑到建筑后续使用的效益和运行情况。文化综合体将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建筑物,而是实现城市发展空间之间联系的纽带,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休闲的文化场所,还可以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文化建筑作为城市运营的名片,是人们了解这座城市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在进行设计工作时,考虑好城市形象,做好微观适宜性设计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赋予城市层面意义的新型建筑形式,文化建筑综合体更加能够紧密联系城市发展实际,突出城市文化核心与时代特色。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创新设计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从而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徐慧平.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方法研究[J].江西建材,2019(05):52+54.

[2]胡佳.昆明市经开区文化建筑综合体建筑界面设计策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3]陈立娴.紧凑高密度环境下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4]李冬,韩海龙.浅析城市中心区文化建筑综合体设计理念及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8):15-16.

作者简介:

陈光辉(1987.8-),男,湖南长沙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作者:陈光辉

集约化文化建筑论文 篇3:

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建筑特征浅析

【摘 要】 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建筑外部形象、园林、建筑外饰与色彩、节能措施几个方面对珠三角博物馆建筑基本特征做一概要性讨论,以期对探寻形成岭南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创作之路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珠三角 博物馆 建筑特征

据广东文物局统计,广东省目前现有各类博物馆185座[1],珠三角地区在广东省乃至岭南地区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文化建筑博物馆的普及与博物馆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本文将主要针对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建筑的一些基本特征做一概要性的讨论。

1、珠三角都市圈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角色

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城市复兴理论思潮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城市通过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举办大型庆典活动和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来综合提升城市文化、经济水平,并兴建博物馆、歌剧院等文化建筑群来提升城市形象[2]。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地资源与城市空间的匮乏,文化建筑也由单一功能开始转向多功能并重开发的模式,多元整合及综合化、集约化成为现代城市公共建筑的发展方向,而且公共文化聚集区、文化建筑群的选址建设还具有组织城市空间和加强周边城市区域联系的作用。珠三角地区的公共建筑聚集区和博物馆文化建筑群的建设,在珠三角都市圈城市发展战略中担当起重要的角色(表1)。

2、空间布局特点

通过比较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博物馆作品(表2),可以归纳出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建筑在空间布局上的特点。在设计思想上,北方地区的创作首先强调对场所的整体考虑,如中国革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新馆等,或者强调建筑寓意与特定环境的融合,如甲午海战馆与上海博物馆等;珠三角地区博物馆的建筑创作侧重点在于因地制宜、与环境的高度融合和与历史文化的沟通。在设计风格上北方地区的博物馆建筑追求雍容豪放与雄伟稳重的气度,并通过在构图形式上借鉴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坐北朝南、主从有序的布局特点来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对纪念意义上的反映,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的总体布局。在空间组织上,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往往通过设立多条轴线的序列展开和层层递进来展现建筑的空间围合,并不拘泥于中轴线的严格对称,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鸦片战争海战馆的空间序列(图1)。由于珠三角地区纬度低、日照长,空间布局更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融合,并不强求建筑、广场和入口是否正南北朝向,如广州艺术博物院和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总体布局。在建筑平面布局上往往强调现代建筑功能的合理性,摆脱重视建筑形象而忽视功能使用的束缚,更好地解决建筑形象与功能结合的问题,如深圳科学馆适应现代厅堂建筑功能的八角形和扇形的平面组合。

3、外部形象特征

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在建筑外部形象上的特点,首先是现代建筑理性美,深圳科学馆结合环境特征和现代厅堂建筑功能形成的八角形建筑形体成为岭南博物馆现代建筑创作的开始[3],广东美术馆建筑形体绕庭园呈环形分布,造型以大实的墙面与大虚的玻璃幕墙对比形成拙朴的雕塑感[4],体现现代建筑理性美。其次是在现代建筑的形体塑造上融合进历史和地理特征,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入口门阙就融合进古代重台叠阶、汉代石阙和埃及神庙阙门的建筑特征[5],体现合理的历史延续;大芬村美术馆的几何形体反映出美术馆选址周边复杂的城中村建筑格局,并进一步在外墙上形成凹凸深浅不一的“盒子”图案[6],以此来强调美术馆与周围环境的亲密对话。第三是外墙图案化装饰性纹理和建筑表皮的肌理表现,从以出图文物图案作为外墙装饰,到使用民居建筑符号拼贴再现,再到分析提炼传统器物、工艺形成建筑表皮肌理的做法,体现中国传统和岭南历史文化的神韵,如广州艺术博物院在建筑外立面上拼贴的风火山墙、汉唐檐口、猪头龙石雕装饰等传统民居样式构件[7],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从岭南传统透雕工艺中提炼建筑表皮肌理塑造镂空的“漆盒”——藏宝盒的形象[8],达到象征和比拟的目的(图2)。

4、园林设计的融入

岭南建筑较早就把园林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岭南地区湿热多雨,广府庭院一般采用建筑绕庭(连房广厦)和前庭后院(前疏后密)的布局形式,形成前低后高(南低北高)迎合夏季主导风向组织自然通风[9],广州艺术博物院呈连房广厦式布局并围合成内庭院,岭南美术馆布局由南至北呈现由疏到密的形态,都是岭南园林庭院的布局形式。其他的如建筑前的方形水塘和塘上小桥是传统岭南建筑常用手法(图3),建筑之间连接的敞廊组成室内外空间结合体系是岭南庭园结合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还有骑楼样式的柱廊形式,起到遮阳、避雨、划分并增加空间层次、丰富景色的作用(图4)。

5、建筑外饰与色彩

红砂岩是珠三角地区常用的建筑材料,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使用红砂岩作为外墙材料,并开创了把出土文物图案与浮雕艺术和红砂岩结合在一起反映当地传统文化的做法,在珠三角地区后续建设的博物馆中,几乎都可以看见红砂岩的使用情况,大多应用在建筑外墙和浮雕景墙等几个方面(表3)(图5)。岭南传统建筑一般选用青灰色细缝清水砖墙、灰白色花岗石板路面和花岗石墙脚[10],一些传统建筑风格的博物馆如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馆、神农草堂“岭南医药园”等,建筑用色呈青灰色调;另外红砂岩的使用也使多数博物馆建筑色彩以红褐色为主,还有一些博物馆如可园博物馆新馆和岭南美术馆,外墙使用了青灰砖和红砂岩的组合;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色彩,以金属板材墙面的青灰色和外墙凹位的大红色为主,取意传统藏宝盒“漆盒”的用色,也与岭南传统建筑常用的青灰色取得呼应。

6、结语

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在建筑创作当中体现岭南传统空间特点、适应当地气候方面取得了自己的特点,并涌现了一些优秀作品,岭南传统建筑通过设置庭院、天井,利用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进行通风降温的被动式节能原理对现代博物馆建筑实行绿色环保措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近年发展起来的结合计算机技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验证、定量分析并确定建筑形态,也成为一种适应当地气候实现绿色节能的新方法,并在广东科学中心和广州增城科技文化博物馆的设计中得到实践。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些问题,世界文化趋同现象的日趋严重导致一些文化建筑失去了自己的地方特色;一些竞赛中标的带有个性化与标签化的境外建筑师的方案,在带来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可能也会忽视对地方特色的重视;或者在设计当中过分追求标志性,建筑空间尺度过大,导致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值得在今后的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建筑创作当中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文物事业“十二五”规划. 广东文物局.http://www.gdww.gov.cn/showArticle.php?BAS_ID=1239

[2] 项秉仁、吴云一.当代博物馆建筑与城市文化[J].建筑学报,2009,02: 81

[3] 何镜堂、李绮霞.造型·功能·空间与格调——谈深圳科学馆的设计特色[J]. 建筑学报,1988,07:14-15

[4] 高洁.广东美术馆设计初探[J].中外建筑,1998,04:25

[5] 莫伯治、何镜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91,8: 28

[6] 孟岩.“城中村”中的美术馆—深圳大芬美术馆[J].时代建筑,2007,05:101-103

[7] 莫伯治.百花齐放的艺术殿堂——广州艺术博物院笔记[J].建筑学报,2001,11:4

[8] 江刚、许滢.掀开历史的珠帘——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0,08:80

[9] 陆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89-092

[10] 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5-36

作者:宋江涛

上一篇:文化学思考研究论文下一篇:公司人力资源工作总结(精选2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