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猪场保育仔猪饲养技术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集约化猪场保育仔猪饲养技术(精选6篇)

集约化猪场保育仔猪饲养技术 篇1

集约化养猪生产中,通常把断乳至60--75日龄的仔猪称为保育仔猪。它是继哺乳仔猪管理后的另一重要生产阶段。同等条件下,随断乳时间的缩短(21--28天),保育仔猪的育成率也随之降低。而保育期内仔猪的增重率和健康状况,对其后期的发育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断乳后一周内仔猪负增重的个体,要比日增重100--150克的个体迟15天左右上市。

一、保育仔猪面临的问题

1、断乳时的应激集约化生产多采用一次性断乳法,母猪由分娩舍转入配种或妊娠舍待配,仔猪直接或原圈饲养一周后进入保育舍。仔猪离开母体、转群、调群等生活条件的突然变化,无疑给仔猪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巨大应激。

2、消化机能的应激仔猪由原来*液体的母乳和少量的开口料供给营养,转变为全部以固形饲料来供给,由于其消化机能尚未完善,能否适应现有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其中一些特殊过敏因子,对仔猪来讲,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3、环境变化的应激集约化猪场的分娩舍和保育舍内的环境通常有区别。这包括:围栏结构和面积、供料系统、供水系统、温度、通风、光照条件等。仔猪失掉分娩舍原有环境,去适应保育舍环境,建立新的生活习惯和位序关系。不良的保育环境将会使低位序的猪只难以适应甚至无法生存。

4、管理变化的应激分娩哺乳管理与保育管理是不同的,这包括:饲养操作制度、环境条件控制、群体大小、饲养密度、组群方式、调教方法、必要的操作(如免疫、治疗)等。人为管理条件上的变更,对保育猪群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疫病发生的应激新断乳的保育仔猪可能会由于以上一种或几种应激而导致产生某些疫病,诸如下痢、肠炎、水肿、肺炎等,疫病的发生会加剧保育仔猪的应激程度。目前尚不易控制的蓝耳病所导致的免疫力下降,使分娩舍内的仔猪相当正常,而进入保育舍后却大量发病或死亡。

二、保育仔猪的生产技术

1、断乳措施采用高床限喂栏分娩的猪场多采用一次性断乳法,对达到预定断乳日龄的仔猪果断与母猪进行分离。由于断乳迅速突然,对母猪和仔猪的应激较大。生产中通常采用断乳前3--5天降低母猪精、青饲料的给量和饮水量,以降低泌乳量,同时也可降低母猪乳房炎的发生率。断乳后,仔猪可原圈栏饲养5--7天后转入保育舍。这种做法能够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也可使仔猪进行安全的过渡。

采用地面平养分娩的猪场最好采用逐渐断乳或分批断乳法。逐日减少哺乳次数,一般5天内完成断乳工作。在圈舍周转利用可行的情况下,原则上仔猪可原圈进入保育期的饲养;分批断乳即首先将发育强壮的个体进行断乳,发育较弱的个体适当延长哺乳时间使其进一步发育后断乳。这两种断乳方法对仔猪较为有益,缺点是降低了母猪的使用效率,增加了仔猪的调群机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集约化生产的工作量。

2、完善仔猪消化机能的措施

(1)饲料要求:高品质的仔猪开食料和断乳期过渡料,是改善仔猪消化机能的必要条件。这不仅包括饲料原料的高品质,如优质鱼粉、乳清粉、脱脂奶粉、短链饱和与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等的添加。还包括饲料的良好形态与适口性,如粒度、硬度适合的颗粒饲料或膨化颗粒饲料。

(2)训料要求:仔猪训料已是共识。哺乳仔猪采食足够的(500克以上)开食料,能够很好地减少断乳后仔猪下痢的机会。但仔猪出生后5--7天的补料工作,往往做的并不理想,因为母猪分娩的前3--4周中泌乳基本能满足仔猪的营养需要,之后泌乳量下降,仔猪才不得不进食开食料。对于早期断乳(21--28天)的仔猪,补料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生产中,可使用以下的方法达到及早训料的目的:

①母猪分娩前少喂,分娩后两天多喂或自由采食,这种做法可使哺乳仔猪增重加速,仔猪增重加速后泌乳量相对不足,使得仔猪早吃开食料。

②增加开食料的适口性,良好的口感对仔猪开食尤为重要。

③补料的同时要注意补水,因为补水也极为重要。

④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少量多次地给仔猪添加开食料,可以刺激仔猪早吃料、多吃料。

(3)限饲要求:新断乳仔猪的限饲和断乳前的充足训料同等重要。因为新断乳的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完善,限制饲喂量要比任意采食时下痢机会减少很多。断乳后的前几天,仔猪胃肠机能有个重新调整的过程,断乳的饥饿感可使仔猪大量采食饲料,堆积于肠道内的食物可以导致消化系统分泌失调甚至紊乱而产生下痢。生产中,限饲的方法是:28日龄断奶的仔猪日给料量80--100克,时间持续3--5天,之后进入自由采食状态。但限饲时要保证每头仔猪有足够的采食槽位和面积。

3、环境管理措施

(1)温度要求:保育舍环境的温度对仔猪影响很大。冷紧迫情况下,仔猪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大幅上升,免疫力下降,生长滞缓,而且下痢、胃肠炎、肺炎等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有资料报道,保育舍在6--10℃与20--25℃条件下,仔猪日增重和下痢发生率的比较情况为1:1--63和1:0--54。生产中,当保育舍温度低于20℃时,应采取升温措施。温度不太低时,通常使用红外线灯和地面电热板等。当温度低于10℃时,就需采用热风、暖气等方式进行升温。

(2)通风要求:通风是解决保育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和增加新鲜空气含量的措施。诸如氨、硫化氢等污浊气体含量过高会使仔猪肺炎的发病率升高。但无限制的换气和通风对仔猪也不适合,尤其在寒冷季节或寒冷地区,过量的通风会使保育舍内的温度急聚下降。生产中,保温和换气应采用较为灵活的调节方式,两者兼顾。高温则多换气,低温则升温再换气。

(3)猪舍粉尘:集约化猪场的保育舍由于饲养规模大,猪群密度高,生产操作量大等因素,导致空气中附着大量粉尘,这对仔猪呼吸不利,但更为严重的是粉尘可以携带某些病毒或细菌进入呼吸系统深处,为某些疾病的发生带来潜在的机会。集约化生产中,粉尘问题是易于忽视而又容易解决的问题,如采用颗粒饲料、定期清扫、细心操作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除尘措施。

(4)清洗猪舍:采用高床漏缝地板的保育舍,清洗消毒圈栏和地面是一项必要的工作。但非清洗愈多愈好,因为不洁或较凉的地下水对仔猪不利,对舍内保温也不利,尤其在寒冷地区。生产中,清洗猪舍的一般原则是:转群前(后)空舍时进行清洗消毒,夏季高温可适当增加清洗次数(2--3次/周),但避免水流直射仔猪,需要降温最好采用淋浴或喷雾。在采用人工清粪的高床(或地面)保育舍,冬季一般不带猪清洗猪舍,除非猪舍太脏时,才在一天中气温最高时进行清洗。

4、饲养管理措施

三个维持:断乳保育仔猪在母猪离开后,维持原圈饲养1周;转入保育舍后,维持原有饲料1--2周;维持原窝转群和分群,不轻易并圈、调群。

三个过渡:对2--3周的保育仔猪,哺乳期饲料要逐渐过渡到饲喂断乳仔猪料,这可以通过逐渐改变日粮营养成分或前后两种饲料的混合比例来完成平稳换料;饲喂制度要逐渐过渡,这包括饲料的种类和形态,采用顿饲时喂的次数、时间和给料量,饲养操作方法和时间;操作制度要逐渐过渡,这包括保育舍内的光照措施、保温通风措施、饲养工人操作习惯等。

集约化猪场保育仔猪饲养技术 篇2

1、进猪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了解所购猪的背景, 是否存在疫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 是否做好免疫接种等, 避免购入带病猪。其次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御寒、遮风, 长途运输中途要饮水或饲喂少量饲料, 称猪、抓猪时要注意轻拿轻放, 避免猪损伤。猪入栏前使空圈舍保持20~24℃舍温, 使猪入栏后尽快适应新的良好环境。

2、组群与密度

组群要本着体重大小相近的原则, 避免差异过大造成大欺小、强欺弱现象。密度最好以每平方米养1头猪为好, 每栏饲养8~10头, 避免密度过大和群体过大。要准备好足够的料槽和水槽或使用自由采食槽和饮水器。

3、避免应激反应的措施

饮水:猪入栏后要先饮用15~20℃的清洁温水, 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维生素C和葡萄糖粉合成抗应激药物。

饲喂:对初入栏猪的饲喂要本着少给勤添、逐渐过渡的原则, 开始每天可饲喂5~6次, 7d后每天饲喂4次, 定时饲喂, 要选用营养全面、消化性较好的高档子猪料, 可将因饲料变更造成的应激降到最低, 并促进子猪消化器官、免疫器官的正常发育。

环境:要给猪创造一个温暖、干燥、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调整舍内温度, 保持圈舍卫生清洁, 做好通风换气, 保证舍内空气新鲜, 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 降低氨气浓度。

4、细心观察猪群动态

建议新入栏猪要做好“三定位”, 调教好猪的采食、睡卧、排粪尿习惯, 做好猪的定位工作, 将为今后的管理带来一劳永逸的效果。要随时观察猪的精神、采食、健康状态,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解决。

5、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规模化猪场仔猪饲养管理要点 篇3

规模化猪场仔猪饲养管理要点

由于刚出生的仔猪体质较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引发各种疾病,继而影响仔猪的肉料比、成活率.因此,必须加强母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

作 者:杨家飞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动物卫生监督所,362300刊 名:山东畜牧兽医英文刊名:SHANDONG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30(2)分类号:S828.4关键词:

集约化猪场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篇4

1 抓好引种与选种关

必须要从质量好、信誉高的种猪场选购种公猪, 种公猪要求健康、遗传性能稳定、性欲旺盛、身腰长、健壮、背脊宽大、后躯丰满等。引进后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 经2个月的隔离期后确认合格后, 方可投入配种使用。如本场自繁自养的种公猪, 亦要按此方法执行, 确保种公猪繁殖性能达标。

2 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集约化猪场饲养种公猪的目的, 就是让其提供优质的精液以提高母猪的受孕率及产仔数, 因此, 为种公猪提供适宜的环境尤为重要。

2.1 温度

温度是影响种公猪精液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饲养种公猪必须按其所需的温度进行调控, 尽量满足此要求。种公猪适宜的温度为18℃~20℃, 部分猪场在这方面认识不够, 夏季大部分时间超过30℃, 种公猪繁殖性能下降, 造成夏季所配种的母猪, 返情率高、产仔数少, 这与种公猪的精液的质量下降有着必然的联系。笔者建议种公猪舍可设有水帘降温系统, 周边种有遮阳树木, 确保为种公猪创造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的环境。

2.2 光照

种公猪的光照要求8~10 h/d, 通常采光条件较好的猪舍即可满足, 充足的光照条件可减少病原传播, 增强种公猪抗病力, 还能增加VD的合成与骨钙沉积利用, 增强肢蹄功能。

2.3 卫生

保持栏舍干燥、清洁, 定期清洗猪身, 定期组织消毒, 及时消灭病原微生物。

3 注重防疫和保健

根据猪场实际情况, 种公猪必须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猪口蹄疫、猪细小病毒、乙脑等免疫工作, 每年2次 (每6个月1次) 对种公猪采血检测抗体水平, 对于有野毒感染的, 清群淘汰处理, 当抗体不平衡时, 及时补注相关的疫苗。

在做好免疫的同时, 定期对种公猪进行药物保健,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建议每季度在饲料中添加保健药物1次, 选用80%支原净125g+金霉素300 g+阿莫西林200 g或替米考星400 g+多维200g/t饲料进行混饲, 连用7~10 d。

4 供给充足的营养

根据种公猪的使用频率、品种差异以及季节变化, 及时调整种公猪的饲料配方, 选择优质的预混料、饲料原料进行配制饲料, 确保营养均衡合理。

5 种公猪的合理使用

5.1 初配

种公猪使用时体重要求达到120 kg以上, 年龄为8个月左右, 使用前必须完成相关疫苗的接种工作和抗体水平检测, 同时检查种公猪精液的质量、密度、活力等各项指标。

5.2 配种频率

刚使用的种公猪每周配种2次, 青年种公猪可以1次/2 d, 成年种公猪1次/d, 但连续使用3 d, 要求休息1 d, 为了保证猪场正常生产, 种公猪也可按实际情况使用, 体况好的种公猪2次/d, 中间休息8~10 h。如果种公猪使用后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或性欲下降、精液质量差等现象, 说明使用过度了, 必须马上停止使用, 并加强营养和护理工作, 待恢复后, 再按规定使用。

5.3 合理更新

规模化猪场保育舍的饲养管理要点 篇5

对仔猪断奶可实行“三维持、三过渡”的原则。“三维持”一是仔猪断奶后不直接转入保育舍而是维持在原圈饲养(将母猪转移)一周,然后再转入保育舍饲养。二是仔猪转入保育舍后,维持原用饲料(乳猪料)继续饲养1~2周。三是维持原窝转群和分群,不轻易进行并群或调群。

“三过渡”一是在饲料营养上要逐步过渡。为了使保育仔猪有一个适应期,避免因饲料品质突然改变而引起胃肠不适,可采取饲料变换逐渐过渡的办法:在断奶后第一周继续饲喂乳猪料,第二周第1 d饲喂乳猪料,第2 d饲喂5份乳猪料1份仔猪料,第3 d用4份乳猪料2份仔猪料,直至第7 d全部改用仔猪料。二是实行饲喂制度上的逐步过渡。哺乳仔猪饲养有固定时间和次数(饲喂次数一般在6次左右),保育猪要改用粉料,且实行自由采食,这一改变很容易导致过食、消化不良或下痢等疾病的发生,因此要实行断奶后第一、二周限量饲喂,第三周后再采用自由采食,使仔猪慢慢适应饲喂方式的改变。三是环境条件逐步过渡,防止断奶应激。让断乳仔猪先在原圈饲喂一周(母猪调离)然后再转入保育舍饲养,并将保育舍内的温度控制在25~28℃,以后每周下降1~2℃直至正常。在合并中做到夜并日不并,拆多不拆少,留弱不留强,减少环境的应激,保证保育猪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2 强化日常管理,做好后续工作

首先要在转群前做好保育舍的清洗与消毒工作。先将保育舍清洗,待干燥后,用2%~3%烧碱进行2次消毒,然后再转群。转群时尽可能保持一窝一栏,如需并栏时应将仔猪的个体重、品种性别、健康度等较为接近的并在一起,且每栏的头数不宜过多(以10~12头/栏为宜)。并要做好转群后仔猪的保温工作,确保空气新鲜,给仔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转群后要经常巡视,仔细观察(每天最少两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严格控制仔猪咬耳咬尾等不良行为发生。实践中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防止保育舍饲养密度过大;二是要做到清洁卫生和保证猪舍干燥,提高猪群的环境舒适度;三是要提供全价优质饲料,加强饲养员的责任感;四是要驱除猪体表寄生虫防止仔猪因皮肤不适而乱动;五是要移走争强好斗的仔猪,隔离受伤仔猪,对受伤严重者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后续工作的另外一项就是要坚持实施全进全出制。实施全进全出制度可以有效地进行猪舍内环境的彻底消毒,避免不同阶段猪只同舍饲养而造成病原的交叉感染,减少疾病的传播,同时便于猪群饲喂、猪舍保温、设备消毒与维修等饲养管理工作。

3 搞好仔猪保健,防止疾病发生

首先要预防断奶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刚断奶的仔猪易受环境潮湿、病菌感染、饲料的突然转换、饲料霉变等因素影响而引发下痢,对下痢的仔猪应及时治疗,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日常的环境卫生、保温和消毒等工作;其次是要切实做好保育舍仔猪的防疫和驱虫工作。疫苗的免疫注射是保育舍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注射过程中要确认有效的注射部位,确保疫苗的吸收;尽可能做到1头猪1只针头,严防疾病的机械性传播,防疫密度必须达到100%。免疫过的仔猪应及时进行免疫接种登记并注明防疫的头数、疫苗剂量、生产厂家与批号。同时还要做好保育舍的驱虫工作,可在60~70日龄选用广谱、高效的驱虫药物进行集体驱虫。

4 坚持打扫卫生,做好环境消毒

规模化猪场仔猪饲养管理 篇6

1 仔猪的生理特点

体温调节能力差, 行动不灵活, 反应不灵敏。大脑皮层发育不全, 不能协调进行化学调节;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 脂肪还不到体重的1%;初生仔猪体内的能源贮备有限;仔猪出生10日龄以后才开始自身产生抗体, 必须靠吃初乳来获得抵抗力。消化器官不发达, 消化功能不完善。

2 初生仔猪饲养管理

2.1 待产母猪的管理

2.1.1 分娩母猪提前5~7d进入分娩舍。要求对母猪分娩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 检查猪舍通风设施和自动饮水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2.1.2 母猪产前3~5d逐渐减少饲喂量。注意观察母猪表现, 对频频排尿或不安的母猪要提前擦洗乳房和会阴部并用0.1%高锰酸钾消毒。

2.2 仔猪接生

2.2.1 仔猪出生后立即将口、鼻内的粘液擦净, 用毛巾将羊水、粘液等擦净, 若发现假死仔猪要即使进行抢救:清除鼻腔和口腔中的粘液, 用两只手分别托住仔猪的臀部和肩部, 同时进行前后运动, 使猪的身体自然屈伸;或者提起仔猪后腿, 拍打仔猪背部;也可以用芥末油、乙醇等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涂在仔猪鼻子上, 以刺激其呼吸。

2.2.2 断脐断脐带时将脐带中的血向仔猪身体方向挤压, 在距离仔猪腹部3~5cm处剪断, 用5%碘酒消毒。放入35℃的保温箱内保温。

2.2.3 打牙用剪齿钳将新生仔猪四颗犬齿剪除, 做到平行不伤牙龈和舌头。

2.2.4 断尾距离尾根2.5cm处用钝尾钳剪断。

2.3 哺乳

仔猪吃初乳前要清洗乳头及腹部, 挤掉最初几滴乳汁。

2.3.1固定乳头

仔猪出生15~20min后, 即可送到母猪身边吃奶。固定乳头坚持“自选为主, 控强扶弱”的原则。一般把弱小仔猪固定在母猪前部乳头吃奶, 强壮的在后面, 这样可使同窝仔猪生长整齐良好。

2.3.2 保温防冷

由于仔猪出生时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 对低温特别敏感, 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1~3日龄为30~32℃, 4~7日龄28~30℃, 8~15日龄为28~25℃, 16~30日龄为22~25℃, 同时要求温度稳定。因此, 生产中一定要做好保温防寒工作。特别注意要保持产房干燥, 勤换垫草, 以利保温。

2.3.3 防压防病

由于母猪产后体质相对虚弱或因体躯过大, 起卧时极易压死仔猪, 因此防压工作必须做好。加强环境消毒, 尽量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减少发生疾病。

2.4 寄养

如果一头母猪产仔数超过其有效乳头数, 或因母猪产后奶水不足、产后死亡等, 均应对仔猪实行寄养。寄养要选择性情温顺、泌乳充足的母猪来寄养, 从而提高成活率和断乳体重。其次是一定要让寄养的仔猪吃到初乳, 以增强其免疫力。

2.5 补铁补硒

一般在仔猪生后1~2d内补铁补硒。多用右旋糖酐铁注射液, 在仔猪臀部肌肉注射。

2.6 开食与补饲

7~10日龄的仔猪, 开始长出臼齿, 牙床发痒, 特别喜欢咬垫草、母猪粪便中的谷粒等硬物。应尽早诱导仔猪开食。

诱导开食在仔猪自由活动时, 在料槽内放入少量颗粒料或湿拌料。仔猪具有模仿母猪的行为, 也可在母猪食槽内放入少量饲料, 吸引仔猪采食。仔猪具有“料少则抢、料多则厌”的特点, 所以诱食要少喂勤添, 可促进仔猪吃料, 同时还能减少饲料浪费。

2.7 断奶

仔猪断奶的时间一般在50~60日龄。可采用一次断奶法和逐渐断奶法。

2.7.1 一次断奶

将母猪、仔猪一次隔离, 隔离后将仔猪留在产房内, 将母猪赶入后备猪舍, 这样可以减少断奶对仔猪的应激。

2.7.2 逐渐断奶

上一篇:市政工程师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狐狸分奶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