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节约措施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集约节约措施

集约节约措施 篇1

来源: 天津日报

2008年1月,国务院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十八条举措:

一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二要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三要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四要尽快出台新修订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市规划控制标准,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

五要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六要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

七要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

八要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九要鼓励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国家级开发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十要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

十一要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缩短开发周期,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

十二要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督促及时开发利用,形成有效供给;

十三要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拟定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

十四要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

十五要优化住宅用地结构,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

十六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指导、督促编制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划定村镇发展和撤并复垦范围;

十七要鼓励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集约节约措施 篇2

一、严格监管土地出让合同和土地划拨决定书

为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 现阶段我国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主要通过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等手段来执行。为加强对这一过程的监管,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 《通知》对于不同类型的用地提出了明确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标准, 对于工业和经营性用地, 要求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对于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 则要求加快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采用土地使用权划拨决定书的方式转让, 从而完善公益用地的划拨制度。

对于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 《通知》引入了新的监管制度。一方面, 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分析, 研究完善加强土地调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通过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调控,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实施;另一方面, 引入了社会监督机制, 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 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通过这样一种动态监测制度, 一是要从源头上控制各种非法用地进入市场;二是可以形成一种对违法用地“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 真正使节约集约土地政策落到实处。

在项目竣工验收制度方面, 《通知》也要求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 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国土资源部门须检查并出具核验意见, 检查核验不合格的, 不得通过竣工验收。政府部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土地时, 还须秉持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 统筹协调各类建设用地;同时, 在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 还要求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中有关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条款, 不达要求的坚决不予验收合格。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少批多用等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 由土地执法部门依法查处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其责任。

二、建立土地变化状况的监测系统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考核制度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29规定:国家建立土地统计制度,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发布的土地面积统计资料是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该法第30条规定:国家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根据以上法律条文, 《通知》进一步提出利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 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 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况。每年国家有关部门应选取若干个省级行政区, 进行全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监测, 特别是重点监测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通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 严格执行节约集约土地政策, 树立一批节约集约用地典型, 达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 通过每年选取不同的省级行政区进行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监测, 从而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此外, 还应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如对于监测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树立典型, 查处一批违法用地的大案要案, 切实有效地贯彻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政策。

由于以往我国对于土地的使用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 《通知》则提出了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 如要求在制定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上要采取消耗考核办法。并明确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的标准, 不仅要关注GDP总量的增长, 而且应关注单位GDP消耗土地的数量。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 也引入了新增建设用地考核的指标, 同时, 还为考核制度确定了严格的量化标准。考核过程中, 经依法批准的土地项目竣工后, 应对其产业先进性、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做出评价, 对项目前期各职能部门的审批意见、土地出让合同及招商引资协议相关约定等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应包括:产业政策执行情况、投资情况、土地产出效率、环境保护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和开竣工时间等。同时, 还应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 对经评价考核后评为较优秀的企业, 在申请新项目、扩大投资生产用地规模、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上可给予优先权;而评价考核不合格的, 则应责令其限期整改, 并按合同和协议规定的相关条款追究其违约责任, 同时, 在整改达标要求前, 该项目不得申请新项目或扩大用地规模, 并限制或取消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 从而达到全面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用经济手段贯彻落实节约集约土地政策。

在考核制度的具体执行上, 应由国家国土资源部制定出具体的考核办法, 编订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同时, 在地方上, 应实行上一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的分级考核, 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结果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管理, 考核结果由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定期公布, 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排名, 以作为对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因此, 各级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考核制度, 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制定出具体的土地政策实施办法, 切实贯彻节约集约的土地政策。

三、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通知》还提出要综合运用法律、金融等手段对违法用地进行监管。我国《土地管理法》在第7章就明确规定了各种违法用地的法律责任, 《通知》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要求由国家国土资源部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 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 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 还需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通知》中还要求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关于闲置土地的有关规定。如《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 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 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而《通知》也进一步明确了严格执行土地闲置的有关政策。

在运用金融政策手段调控方面, 《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对房地产项目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不足 1/3或投资不足1/4的企业, 应审慎贷款和核准融资, 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滚动授信;对违法用地项目不得提供贷款和上市融资, 通过对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控制, 减少流向土地开发方面的资金, 从客观上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对于违规提供贷款和核准融资的, 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推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07-1

0 引言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我国人口众多,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仅1.39亩,只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1],况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于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使得我国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必须对土地进行严格的管理,科学的规划及合理的利用,推进我国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化利用。

1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义

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指要节约用地,各行业都要尽量节约用地,争取不占或少占耕地;第二是指要集约用地,各项目用地必须要有高强度的投入及高产出率,以使土地能够实现集约化使用;第三是指进行合理的转换及储备,以使土地的投放能够有科学的数量及节奏[2]。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可保护耕地

城市的建设及耕地的保护存在着既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的建设必然会占用一定的耕地,然而耕地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保证城市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我国土地的利用一直以来都是粗放式的,导致出现土地的浪费及闲置。因此对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可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协调城市建设与保护耕地两者的关系。

1.2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可节省城市建设费用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可使城市用地的布局得到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也让人口分布更集中。人口集中所产生的后果就是使得社会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更完善,而随着人们对土地重视越来越高,人们就会想尽办法来加大城市用地,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省城市建设的费用。

1.3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可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可让当地政府了解土地利用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政府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土地的规划,同时还可帮助政府科学制定有关土地管理及利用的法律法规。

1.4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助于经济建设

对于土地的管理加强了自然就有利于土地的高效利用,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又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必须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要进行整体的科学规划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要进行整体的科学规划,科学合理地对土地进行分区并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土地的用途,并制定相关控制指标及使用条件。

2.2 整合空闲及利用率低的土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越来越快,从而导致我国出现了很多的“空心村”。据统计,现在我国“空心村”最高已达15%[3],这就意味着农村很多土地出现了大量的浪费,加上有些地方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而使得土地的利用率极低。对此,我国各级政府需对土地进行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农民的迁移,将农村的废弃地或是工矿企业的废弃地加以整合,以使土地得到再次利用,另外要充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3 要建立相关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考评机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有关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措施得到真正的落实就需要制定有关的考评机制。在此建议考评机制的内容可包括以下方面:对于各级政府所要落实的责任要有明确规定;对于农田的基本保护要有明确的条文;明确土地出让时所采用的方式及出让金的缴纳;土地的规划及实施;另外最重要的一点要对用地项目的产出率及投资强度等进行考评,这样才能了解到土地利用的有效率。考评主要是针对于各级政府,可将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考评纳入政绩考核当中,以使政府能够积极落实相关政策。

2.4 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人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进行整体规划时必然会涉及到农民的搬迁问题,同时农民的搬迁问题能否顺利而令人满意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土地的整体规划是否能真正实现。在此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比如说从土地收益当中拿出部分资金以补偿迁移的农民,鼓励人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农民进行旧宅还耕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可对农民土地复垦进行适当的补助或减免有关设施的配套费用。

3 结语

土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因此对于土地资源必须进行节约集约利用,然而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同时也是各行各业乃至我们每一个人的事,其不但需要政府的支持,而且需要各行各业的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识,切实做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杜明军.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反思[J].生态经济,2012(10).

[2]潘文灿.浅析“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问题及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10(07).

[3]刘文丽,闫鸿.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08).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篇4

河口区正出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需要新增大量建设用地,而人多地少的国情却不允许过多的占用耕地。因此,必须把节约土地放在重要位置,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来保障发展。

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耕地保护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

城市建设和保护耕地既有矛盾又互相支持,城市发展必然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耕地又是人口生存的基本保证,是确保城市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建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基本上属于粗放型的利用模式,其主要表现为: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土地开发管理机制往往是重新区开发,轻旧城存量土地挖潜改造,造成建成区扩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90年代初掀起的“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闲置和浪费。城市之间普遍存在着争项目,争投资,重复建设等现象,也是造成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的原因。由于城市建设占用的土地60%以上来自于耕地,尤其是交通方便、长期投入积累较多的高质量耕地,因此,对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和挖掘现有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可以节约用地,有效地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

因素。通过合理的布局,互为补合的整体优势,使土地资源的拓展、用地潜力的挖掘、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配置,构成一个土地利用提升的运作体系。“土地潜力的评价”正是土地作为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再生资源主要表现有:规划科学性的体现和集约化功能的展示。

6、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建设与土地市场的内在关系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土地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土地品位拉动了土地价值的提升,突出了“土地经济评价”的重要问题,由此助动了土地市场的运作。土地资源在分级、类型、结构和用途方面,往往构成了土地品位的综合指数,优质的环境带来了土地价值的再生、升级。

(1)产业结构。对土地的使用走向优化聚合,以带动园区建设的土地效能,其选址要素对生态环境、环保素质等的客观要求,提出更为长远的施展谋略,土地作为首当要素。

(2)品位助动。有品牌就有品位,土地利用从经济价值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以产业化带动经济发展,土地品位拉动了土地经济价值的提升,在使用上尽显所能,从根本上把生态环保的内容融合于经济建设中去,营造高科技含量、具有创新机制特色的土地作为。

(3)功能构建。从初级的土地优化配置,到全方位的“一盘棋”作为,土地利用大大地提升了功能配置的优化,不重复建设,使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更趋向于条理化。顺应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目标,有助于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有助于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

土地经济建立在合理的土地功能配置与和谐的环保生态环境,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优化配置原则,有效抑制了因盲目性、随意性而造成作为失当的负面现象,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7、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融合经济建设与土地管理关系的科学性。

土地资源并非全部土地,但可以预言,当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类的文明意识必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改造自然,开源创新,那么它们又将会成为土地的资源效益。实施节约集约化用地,营造经济建设土地管理为关联的“金土工程”,融合两者相辅相成的科学性。例如:填海造地,可以延伸土地的再生;改造江河两岸,能够培植新增用地;封沟、涌、渠为路,构建用地多元化;置业高层建筑,拓展用地多功能;立体交叉、复式利用,开辟用地科学含量新领域。以此引导社会形成节约和珍惜利用土地的气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造就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途径。

提高河口区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1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投资强度。

凡是土地利用强度和建筑面积率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今后不得供地。充分利用旧厂区,既节约了用地,又节省了企业因征地而需要的大量资金,使老企业在调整改造中重新焕发了青春。集约用地就要集中用地。这样既可以节约大量的农用地,又便于配套设施建设,克服了以往工业项目见缝插针的做法,改变了项目星罗棋布的混乱局面。

1.2坚持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双控”制度。

(1)严格执行省“双控”规定,投资强度系数在省规定的基础上上浮0.2,同时适当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为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项目,经汁划、国土、规划、经济、科技等部门联合审定后,优先供地,同时对早期投入虽低,但产出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可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投资强度。

(2)严格控制用地单位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

(3)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按土地出让合同规定实施违约责任追究制度。

1.3集聚利用土地资源。工业建设项目原则上向开发区(园区)集中,从严控制开发区(园区)以外的项目供地。

对投资额小于一定数额的工业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按上款的规定执行),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可采取租赁土地使用权或租赁标准厂房的形式获得生产经营场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留用地指标在园区内按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使用。

1.4努力提高土地容积率。

对适合于多层厂房的生产行业,必须推行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控制单层厂房建设,确需建设单层厂房的,必须经计划、国土、规划、经济等部门审定。企业技改项目应先利用现有厂房、土地,内部挖潜,提高容积率。

2、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多种路径激活闲置地

珍惜土地资源 节约集约用地 篇5

自1991年开始,我国每年的6月25日都要围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这个基本国策,确定不同的主题,开展纪念活动。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这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全社会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营造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良好社会氛围的目标下确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宣传主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要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这是我国的土地国情,且短期内难以改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人口还在继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将持续上升,土地供需矛盾尖锐。目前全国12个省(区、市)建设用地总量已接近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2020年规划控制目标数。这一现象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格外突出。近期开始依法披露的省级土地二调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距突破2020年耕地保护指标已是“咫尺之遥”。截止到2014年,相对比1996年第一次土地调查结果,北京市耕地净减11.67万公顷,年均减少8,980.9公顷;离北京市202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21.47万公顷,仅有约1.24万公顷。

除了城镇建设对耕地的占用,耕地自身的退化亦威胁着18亿亩耕地红线。2014年10月下旬,农业部在扬州市召开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会上透露,截止到2014年10月,耕地退化面积已经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9年,全国减少耕地逾2.03亿亩,大多数是优质耕地,仅东南5省就减少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福建全省水田面积。

面对数据显示下的种种严峻的形势,我党早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便提出了“永久基本农田”的概念,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2015年1月5日,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农业部在北京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耕地保护工作重大行动——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2015年5月,中国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下发通知,中国106个重点城市周边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扬州市也位列其中。这一举措势必将会打开整个扬州市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局面,这对我们依法保护耕地,严厉打击破坏耕地等违法用地行为提供了新的武器和力量。

当然,保护国土资源光靠我们国土人自己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推进资源节约集约是一项全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应当积极宣传和推进节约集约的理念,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空前严峻的资源压力警示我们,必须统筹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保障科学发展,以土地供应政策和利用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坚持保护耕地红线,牢牢守住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安邦立国的根基。将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将优化城乡用地布局与稳妥推进城镇化相结合,将统筹资源开发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必能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顺利承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久繁荣。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解读 篇6

面对日益严重的粗放浪费土地的现象,日前,国土资源部出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以下称“《规定》”),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部门规章,共9章38条,于2014年9月1日起实施,主要涉及的内容有:

一、限定特大城市开发边界

《规定》明确要求:“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禁止建设的边界,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这是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相关要求,即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限定。但考虑到国内城市数量庞大、地形地貌各异,再加之对城市功能定位千差万别,国土部决定今年先划出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的发展边界,因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占有、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国土部需要与住建部、农业部、环保部等多个部门达成一致意见,才能最终完成规范城市边界的政策制定。

二、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用地划拨

《规定》明确要求,“国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根据2001年《划拨用地目录》,19类建设用地可采用划拨方式供地,而《规定》将19类划拨用地目录中的大部分供地排除在划拨用地的范围之外,这可能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项目用地成本增加,公众购买相关公共服务的价格会提高,或者是以BOT等方式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回报期会延长。

三、先出租后出让

针对实践中创造的工业用地新方式,《规定》提出,“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采取先出租后出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的,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规定的行业目录。”

以出让方式拿地,土地成本较高,并且企业拿地后若效益不好,则很难退出。采用“先租后让”的方式,企业可以先租赁土地,等进入稳定期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土地,若企业放弃购买,政府可以收回土地,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土地资源。但不利于的是,企业可能无法利用租赁的土地进行融资贷款。

关于工业用地方式,2013年7月出台的《北京经开区发布加强工业用地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种转变工业用地方式:

1)缩短工业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在法定最高出让年限内,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用地单位经营情况确定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出让年限一般不高于20年。期限届满时,用地单位若达到入区时承诺的经济指标,仍然正常生产并保持增长态势,可以申请延期使用土地。

2)代建厂房用地供应:由建设方通过出让或直接租赁方式取得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建设标准厂房或者按照产业要求定制厂房,将厂房出租给入区企业。

3)工业用地使用权直接租赁:经开发区管委会批准,开发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开发区内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出租给入区的用地单位使用,与用地单位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由用地单位支付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金。租赁年限一般为10年。期限届满时,用地单位若达到入区时承诺的经济指标,可申请续租。

四、禁止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规定》明确要求,“经营性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最低价标准。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行使的是公权力,如果不受制约很容易出现非理性行为,比如为了招商引资低价出让土地,或者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贪大求全,浪费土地。绝对禁止抵扣或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企业和政府都会理性思考土地未来收益的最大化,开发商会考虑尽量少拿土地,政府上项目也不会那么容易,实际上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

土地节约集约现状和方法 篇7

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

首先, 更好保护耕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土地, 人们之所以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开展城市建设以及保护耕地, 既是矛盾同时又彼此相互支持。城市要发展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 而耕地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 是确保城市化稳步推进的重要前提。此外,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全面节省城市建设。投入到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适当减少对土地本身的投入, 提升城市用地的布局以及人口分布的积聚程度。对于城市建设用地需要集中布局, 适当集约利用后土地, 来不断减少基础设施的运行费用, 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与基础性设施, 提升城市建设用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土地集约节约现状

首先, 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不科学。工业工地占到的比例相对较大, 交通与绿地偏少是当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为这方面的用地偏紧, 导致出现城市交通拥挤, 并且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还存在土地空间布局混乱, 不能建立功能合理的布局结构, 也就影响了城经济运作, 不能全面发挥好聚集经济效能。

其次, 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当前的一些项目的土地的宽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利用的效能较为偏低, 让原来就紧张的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增加, 粗放型使用土地情况较为普遍, 土地利用整体效能低, 让可持续发展缺少必要的后劲。

3 土地集约节约的有效方法

首先, 编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有效的土地使用规划, 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将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建立在全面规划调研的基础上, 对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展开全面的把握。制定出一些富有成效的规划,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结构布局以及功能定位等方面进行科学安排, 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能。

其次, 做好土地的整理和置换工作。用地区位本身的稀缺性、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需要从集约土地的视角来选取配置方式, 真正科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通过土地整理和置换工作, 能切实体现出从土地低效使用到高效土地的利用, 能对经济结构调整与引导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每一个层次都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所起到的引导、控制作用, 在城市规划的每一个层次需要明确土地整理和置换的具体内容, 从整体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从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 编订土地置换与整理规划, 对需要进行置换与整理的土地进行科学安排, 并对整理与置换之后的土地控制指标、使用性质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 从宏观层面做好土地的整理与置换工作。与此同时, 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整理或置换后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加以明确的规定, 避免因为置换与整理中存在的逐利行为, 导致超出了环境、经济的可承载范畴, 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 确保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

再次, 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实际上由政府委托的相关机构, 采用收购、征用以及置换等方式, 从分散的土地使用人手中, 将土地逐渐集中起来, 在经过对前期的放开之后, 按照土地出让计划, 再有计划、分批次的将土地投放到市场内。

最后, 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从事土地管理的部门, 需要充分使用好权利, 对土地使用中的违法行为按照法律的要求给与必要的处罚, 对土地闲置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或直接回收。做到政务公开化, 加强行政权利行使的透明性与公开性。确定好基础地价和公布工作, 全面扩大对低价监管的监测范围, 进一步增加对土地使用的监测点与监测数量。加大对土地地价情况变化进行监督, 对重要市场信息加大分析的力度, 判断并把握好土地市场运作情况, 探讨土地分析的供需矛盾, 预测土地开发的基本要求。要定期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与路径向社会全面发布土地供应规划, 及时公布土地地价的动态变化情况, 引导正确的市场供求信息, 稳定市场预期, 避免地价出现大规模的变动。

4 结论

总之, 土地是重要的民生资源, 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用地, 将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进一步明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性, 特别是针对当前土地集约节约中存在的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不科学以及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编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 做好土地的整理和置换工作, 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 提升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安排好土地投放的节奏与数量, 适当改善当前的土地布局与结构, 全面支持并实现保障发展, 发挥好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 提升土地的利用效能,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土地节约集约是全面提升土地利用的整体效能,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因此, 考察当前的土地节约集约现状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 对全面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情况, 将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现状,方法

参考文献

[1]乔晓东.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 2009 (2) .

[2]鲁慧勇, 胡秋莉, 胡朝阳, 梁伟.影响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因素及对策[J].国土资源导刊, 2009 (1) .

[3]梁宇哲.土地利用规划与节约集约用地[J].广东土地科学, 2009 (1) .

[4]朱天明, 杨桂山, 万荣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 2009 (6) .

[5]温占军, 晏晓红, 耿冯康, 殷少美.FAO可持续土地资源管理综合规划指南及启示[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S1) .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发布 篇8

《规定》针对当前土地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借鉴和吸收地方成功经验,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进行了归纳和提升,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规定》强调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

二是进一步强调布局优化。《规定》根据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提出城乡土地利用应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集约布局、节约用地。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三是强化标准控制作用。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四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规定》提出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充分贯彻市场配置原则,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强调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针对实践中创造的工业用地新方式,《规定》明确,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五是突出了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规定》总结近年来土地整治领域多项改革经验,从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两方面提炼节约集约用地的创新做法。对农用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整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创新思路深挖潜 节约集约增效益 篇9

——江苏省RD县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纪实

近年来,江苏省RD县国土资源局面对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坚持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为平台,积极构建节约集约用地“三五模式”,真正做到“整合五种资源、健全五项机制、严守五道关口”,有力促进了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

整合政策资源,健全供地机制,严守用地预审关 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切实提高供地门槛,推进项目集聚,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一是强化规划计划管控。科学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重点区域的建设空间分布,有力促进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用地计划指标管理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未利用地等各类用地指标,并将有限的用地指标向县城等重点区域倾斜,切实提高指标使用效率。二是强化项目联合预审。整合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的职能,对所有新上项目开展用地联合预审,凡不符合规划及产业政策,总投资、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指标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一律不予供地。2011年以来,全县共联合预审343个项目,其中5个项目暂缓立项,追加投资1.152亿元;3个项目因达不到建设用地指标要求,用地申请未予受理。三是强化土地价格调控。充分发挥地价市场调节作用,合理确定地价与 土地集约度之间的调节系数,对土地利用率低的项目提高供地价格,对土地投资强度高的项目适当给予价格优惠,通过价格杠杆来控制用地宽打宽用、不计成本的行为。

整合管理资源,健全管地机制,严守跟踪管理关 积极整合监察、国土、规划等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大对已供土地的监管,督促用地单位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利用土地。一是严格履行批后监管制度。监察部门每季度对新上项目进行一次实地督查,并及时进行通报点评。国土部门采取“一企一人,一宗一档”的办法,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对未履行合同约定的单位,采取暂停办理土地变更登记、分割登记、抵押登记等手续。同时严格执行挂牌施工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对用地合法性的监督。近年来,我县项目按时开工率和竣工率分别达到95%和86%,土地闲置率逐年下降。二是严格履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按照建设用地跟踪管理要求,依据用地批文和出让合同,及时做好用地台帐,对各类指标内容进行详细登记,同时根据省厅建设用地备案要求,及时将项目用地情况录入江苏省建设用地备案系统,为各级领导及时掌握供地现状提供及时真实可靠的依据。三是严格履行联合竣工验收制度。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新机制,对房地产开发用地、工业项目用地,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发改、国土、建设、环保、规划、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严格对照土地出让合同,对项目建设用地的用途及各类指标进行复核检查。对未能通过项目联合竣工验收的,房产部门不予办理房屋产权证,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土地登记。整合存量资源,健全盘地机制,严守闲地处置关 针对闲置空闲土地总量大、矛盾多、情况复杂等实际情况,凝聚行政合力,完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闲置空闲土地清理处置工作,有效解决了“有地不用”和“无地可用”的矛盾。一是摸清家底,全面处置。由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了《关于闲置空闲土地清理处置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闲置空闲土地清理处置的对象、认定标准、处置程序等要求。国土部门严格对照认定标准,对所有征地和供地项目进行梳理排查,逐宗核查,登记造册,确保“摸得清、查得实”。二是依法依规,分类处置。在处置过程中,各职能部门按照“以用为先、规范实施、分类处置、集约利用”的原则,科学制定清理处置方案,真正做到“一地一策,区别对待”。对逾期不开工建设的闲置土地,通过限期开发、协议收回、无偿收回等方式予以处置。对建设投资密度、容积率等达不到规定要求,造成部分土地闲置的企业,鼓励其增资扩股,开展合资、合作和嫁接经营,如仍不能处置到位,将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对其用地进行分割收回,重新安置新项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整体联动,合力处置。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切实加强对闲置空闲土地清理处置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镇区的清理处置任务与时间进度,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同时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建立健全工作例会、部门会商与责任追究等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闲置空闲土地处置过程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努力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的良好氛围。

整合执法资源,健全护地机制,严守联合监管关 结合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把土地执法上升至综合行政执法高度,走出了一条“部门联动、责任连带、程序连贯”的联合执法新路子。一是前移关口,注重防范。将全县划分为4个一级责任区、61个二级责任片、271个三级责任块,由国土部门牵头,各镇区和住建、城管等相关部门分别明确专人,落实“片警”责任,实行周查询、月通报、季考核,对违法用地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汇报、早查处。二是密切配合,联合执法。对违法用地,要求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停电、停水、暂缓办理工商注册手续等措施,共同遏制违规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针对县城规划区等重点范围内的违法用地,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城管、国土等20个部门参加的集中整治工作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联合巡查、专项治理,县城规划区内及城乡结合部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三是严格程序,处置到位。围绕“既查处事、又查处人”和“案结事了”的目标,国土、纪检监察、财政、法院等部门加强配合,在申请强制执行、人员处分建议、没收资产移交等方面建立起正常的移送移交制度。近两年来,国土部门共向纪检监察机关提起党政纪处分建议4人次,向公安部门提起刑事处分建议4人次,向财政部门移交建构筑物1.5万平方米。

江阴市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 篇10

一个钟灵毓秀的江南小城,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宏伟长卷。

江苏省江阴市,一个面积仅有988平方公里的县级市,2009年却完成17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超过1.7亿元,连续八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名列榜首。

近10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倍,9家企业销售超百亿,11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14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8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江阴人以超乎寻常的创意之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隔江借地:跨区域联办经济园区

进入21世纪,江阴市的35公里长江岸线开发接近饱和,而一江之隔的靖江,尚有39公里的长江岸线有待开发。敢为人先的江阴人,把拓展用地空间的眼光投向了长江对岸。

2003年2月,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分属无锡和泰州的江阴市和靖江市签署协议,由江阴出资90%,靖江出资10%,在靖江建立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2003年8月,总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首期面积8.6平方公里的靖江园区正式破土动工。

江阴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20多家重点企业当年落户靖江。2004年,阳光、双良、申达等14家江阴上市公司在靖江的投资总额超过了2亿美元;2005年,靖江园区新批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23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4个,完成总投资10.5亿美元,协议注册外资3.62亿美元,基本形成了以工业气体、焦化、特种 冶金、机械零部件、整车装备和造船为主体的产业链。2010年,园区可实现工商销售收入500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在视察靖江园区后作出批示:靖江园区给予江阴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创新平台,江阴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空间和平台。

江阴的创新之举在全省引起较大反响,各地纷纷学习效仿。目前,江苏省已有20多个跨区域联办的经济园区。

点评:当资源在更大范围组合的时候,必须突破旧体制的束缚。经济发达地区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发展难题?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江阴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到行政区外去寻找投资空间。

集中生地: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

从2001年开始,江阴市开始推行“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的“三集中”发展思路,努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营造经济发展新高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度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布局,造成土地资源浪费。2001年,江阴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集中,全面提升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沿江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重化工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国际制造业基地。在进区项目用地审批中,开发区坚持规划龙头,突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IT、能源、钢铁、化工、新材料等临江优势产业,目前沿江地区已初步形成5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与沿江开发相呼应,全市各乡镇工业园区在建设中不是盲目求大,而是求专求精,建设一业为主的特色工业园区,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

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小区集中,营造现代人居新环境。江阴先后出台了《江阴市城市规划区农民房屋拆迁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农民拆迁安置公寓房统一规划,集中居住,彻底改变农村独门独院的传统居住方式,节省出了大量居住用地。同时,把全市28个镇撤并为17个镇和街道,524个行政村撤并为253个村和社区,为镇向城集聚、村向镇集聚、居民向城镇集聚创造了条件。新桥镇通过规划,将全镇19.3平方公里建成工业、生态农业和商贸居住三大功能区。目前,全镇建成了10个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农民住宅小区,农民集中居住率达80%。农民集中居住区后,全镇农民住宅面积由0.72亩下降到0.25亩,平均每户节约土地0.47亩。

三是实施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营造现代农业新优势。在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江阴把加快建设各类农业园区、生态园区、休闲观光园区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基地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璜土果蔬、青阳家禽、祝塘奶牛、新桥苗木4个特色专业镇、13个特色专业村、3个出口创汇基地、4个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十大集约化产业基地。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瘦肉型猪、奶业、优质家禽、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优质水果等八大主导产业。

点评:集中是把金钥匙。当新的发展任务提出用地要求时,江阴的选择是着力调整已利用土地的格局,积极引导“三集中”,不仅有效缓解了发展与用地的矛盾,而且使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工业发挥出更强的集聚效应,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恒久的保障能力。

“三强”盘地: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

2006年以来,江阴以“三强”举措,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力度,取得了调整使用一批土地、依法收回一批土地、推动新上一批项目的良好效果。

一是强势分割。江阴在政府与企业签订的投资协议中明确载明投资强度、产出标准、开竣工时间等要求;在出让合同和划拨土地决定书中也明确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并明确了相关违约责任,保留了政府对批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分割的权力。2007年,江阴市临港新城的江苏准提机械有限公司,因资金和经济诉讼问题,导致300亩土地闲置未用,临港新城管委会将该宗土地强势分割给了11个急需用地项目。

二是强力征收。对被认定的闲置土地,如该宗土地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则按每亩每年5000元征收土地闲置费;如该宗土地是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则工业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5%计征土地闲置费,经营性用地和其他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0%计征土地闲置费。将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1/3,但未达到4/5的,或者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4/5,但绝对空闲面积超过15亩以上的土地,界定为未充分利用土地。对未充分利用土地,参照法定闲置土地的要求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从而突破了大量未充分利用土地难以收取闲置费的障碍。

三是强制收回。对闲置2年或2年以上的土地,江阴市委、市政府坚持原则,排除干扰,坚决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进行配置使用。如:石庄办事处辖区内的外资企业亿诺生化有限公司,由于资金不到位、项目不落实,在责成限期开发无效的情况下,江阴于2007年6月依法收回了该宗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用地面积达500亩。

“三强”举措的实施,既严肃了土地管理法规,又缓解了用地压力,成为江阴解难题、保发展、促节约的一大亮点,被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评为管理创新奖。

点评:“三强”盘地,其实就是对闲置土地进行处置,方法并不新鲜,只是江阴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土地闲置并不可怕,因为市场经济就是生生灭灭,闲了再用起来就是了。怕的是一边闲置不用,一边又去占用新地,里里外外都是浪费。

门槛限地:政策引导节约集约用地

自2004年以来,江阴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文件,以政策为引导,提高用地门槛,保障江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江阴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意见》,规定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10%;对投资额小于1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原则上要求进标准厂房;市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250万元,镇工业集中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得低于200万元。

2006年,江阴出台《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了用地门槛,规定对达不到江阴市集约利用土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

2007年,江阴出台《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规定生产性工业用地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300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200万元以上,用地规模在10亩以下或总投资低于2000万元 5 人民币的项目,一般不单独供地,一律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工业用地绿化率不得超过15%,新建厂区的容积率一般应大于0.8,建筑密度一般应大于50%。

2010年,江阴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规定省级开发区与镇(街道)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必须分别达到390万元、260万元以上和500万元、400万元以上;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工地规模15亩以下的新增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

点评:门槛限地,就是用政策来抬高用地门槛。江阴几次抬高用地门槛,是因为江阴的土地实在太珍贵了,只能让那些少占地、多投入、高产出的项目进来,而不能来者不拒。

论证核地:超百亩用地专家质询论证

2010年,江阴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用地面积超过100亩的工业建设项目,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市发改委、经信、商务、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论证后确定供地计划。

在项目用地论证中,各职能部门和各位专家再对企业投资强度、生产规模等进行详细分析和精确计算,帮助投资方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核减用地。文件出台后,已先后对3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专家咨询论证,共核减项目用地510亩。

通过实行项目用地专家咨询论证,一是大大提高了建设用地审批效率;二是节省了用地指标,为安排更多项目腾出了空间;三是不仅满足了投资方的用地需求,还给他们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用地单位都很满意,没有一家企业因专家论证而撤销投资。

点评:其实,衡量一个企业的大和小、强和弱,不是看铺的摊子大小,而是要看产出。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产出越大、效益越好,就越能说明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

差别定地:按产业定价、按园区定价

在土地产权明晰的条件下,地租和土地价格是调节土地在各个行业和用途之间资源配置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也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力杠杆。按照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精神,结合江阴实际市情,2010年,江阴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差别定价机制。

一是实行按产业定价。对列入现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江阴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在市场评估的前提下适当下调,其中对项目投资大、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工业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按国家发布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确定。其他工业项目一律以市场评估价为底价进行公开出让。

二是探索按园区定价。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按照园区特色和区位,确定各类园区相对统一的用地基准价格,用价格杠杆显化区位地价,促进工业行业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提升产业集聚程度。

点评:这项政策刚刚实行,作用还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创新之举必将对江阴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次用地:鼓励企业提高用地效率

在江阴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文件中,都明确了对存量工业用地使用的优惠政策。例如:企业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位于夏港街道的江阴市精成数控有限公司,受这一政策的启发,于2009年通过科学论证、技术创新、合理布局,拆除原有的一层旧厂房,建起了五层标准厂房。在未增加用地面积的情况下,该公司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万平方米,增加至目前的2.2万平方米,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该企业还计划于2011年将厂区内近3亩地的绿化用地拆除,再次建造3至5层生产用房,并将绿化搬至房顶,在不新增用地面积的前提下,生产厂房增加至3万平方米。

点评:鼓励企业在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原有土地进行二次利用,企业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既解决了生产用地的问题,又节约了用地成本。想方设法让企业立足现有土地谋发展,可以说是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方向。江阴乡镇企业发达,许多在上世纪80年代拿到土地的企业,手里都或多或少有着存量土地,或利用不太充分。把这些土地盘活了,就是下好了保障发展的一步绝妙好棋。

分期供地: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

江阴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审查,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的现象,对企业的新增用地需求,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对一些分期实施的大型项目,江阴按照整体规划、总量控制、分期供地、限期开发的原则,按照其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

江阴市吉鑫风能科技股份公司于2009年年初提出了265.16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通过详细考察和周密论证,最终在2009年4月、9月和2010年2月、6月分四期对企业进行了供地。江阴贝卡尔特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于2008年提出了349.97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根据其资金到账情况,分别在2008年8月和2010年的6月及8月分三期对其进行了供地。

同时,对企业申请增资扩建用地的,江阴国土部门要求必须优先使用已有建设用地,并将已有的土地与新申请用地数量一并核算用地指标。对同一企业有多处土地,部分土地尚未落实项目投资建设的,或已批土地尚未建设的,不再安排新的用地。

点评:项目到底需要多少地、每一阶段土地利用得怎样、如何防止假借项目圈占土地,江阴分期供地是一个应对的好办法。按照企业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大手大脚用地、违法违规用地就没了市场。

合并省地:拆迁企业集中安置

南闸街道是江阴的南大门,为打造江阴城市“南花园”,江阴启动了老镇区改造工程。街道镇区北部、北新街两侧,是原南闸镇办企业的密集区域,农机站、供销社、食品站等30多家老企业都集中在这里。低矮陈旧的厂房占据着南闸的北大门,且土地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借着镇区改造这一契机,按照新的规划,南闸把北大门的老企业进行拆迁,集中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内。

在搬迁过程中,南闸街道对涉及的国有土地全部进行回购,对涉及的企业则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安置。除少数企业选择货币补偿和货币安置外,大部分企业都接受了集中安置。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被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建起了标准厂房,有的还共用了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和食堂,与原来相比,节省了近一半的土地。

点评:老镇区改造,是许多城市都会碰到的问题。江阴南闸街道在老镇区改造工程中,特别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压缩工业用地数量,提高用地效率,整个镇区改造涉及30多家企业搬迁,没有新增一分建设用地,而且工业集中区内有些土地和厂房原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因搬迁企业的进驻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回头”找地:低效用地退出,闲置土地处置

每年年初,江阴都要组织“回头看”活动,由市长率领监察、财政、发改委、招商、规划、国土等部门领导,深入各镇、街道和开发区,检查企业投入产出情况和用地情况,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

对查出的部分投入产出达不到要求或存在闲置、浪费土地的企业,由原招商部门与企业签订补充投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约定要达到的最低投入产出标准和开竣工日期。对不积极主动配合、无正当理由且不兑现协议的,收回其土地使用权或转让调剂给其他急需用地的单位使用。

同时,对各镇、街道和开发区处置闲置、未充分利用土地工作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处罚。

通过开展“回头看”,督促部分企业盘活利用了闲置土地,促使部分低效用地企业增产增效。

2008年,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在“回头看”检查后,将大部分厂房由原来的一层改建成以二至四层为主,容积率达到1.96,并将闲置的空地充分利用起来,还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建造了一些存储池,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现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6200吨,2010年7月底已完成销售额近7.5亿元,亩产出超过600万元,成为江阴高效利用土地、高投入、高产出的典范。

点评:低效用地要退出,闲置土地要处置。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是怎么落实。“回头”找地,其实是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联合查地,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从而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说到底,土地就应该是这样“多家用、多家管”。规划控地:划定“不开发区域”

科学规划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江阴市一直以来都将用地规划作为各项规划的龙头,建立了以规划为中心的宏观调控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工业聚集区规划,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钢铁产业基地、电力能源产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包装新材料产业基地、物流(仓储)产业基地等8个主题园区,基本形成了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模式。2010年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用4年时间打造低碳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石化)产业、现代物流业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了土地资源集聚利用效益。

不开发区域规划,提升节约用地水平。江阴市按照全面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要求,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模式。2010年,江阴编制完成了《南部地区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扩大了集约用地的内涵,在顾山、长泾、祝塘、徐霞客、青阳、月城等6个镇专辟200平方公里的区域列为禁止建设区域,按各自特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不适合的工业项目一律撤出,以保护促节约,进一步提升集约用地的水平。

点评:划定“不开发区”,是件新鲜事。按照各自特点划定禁止建设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土地产出率,本身就是集约用地,也拓展了集约用地的内涵。

履约拿地:用地先交履约保证金

从2010年起,江阴对企业拿地实行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

对办理出让的工业用地,要求企业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20%向企业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10%考核按时开工,10%考核集约用地)。依据出让合同约定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经项目用地竣工验收,达到出让合同中约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与相关集约用地要求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或集约用地指标不符合出让合同约定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对办理出让的经营性用地,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10%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5%考核按时开工,5%考核按时竣工),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综合验收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和竣工验收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点评:对土地加强批后监管,非常有必要用好经济手段。江阴通过实行履约保证金制度,强化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督促了企业按时开竣工和严格履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促进了土地高效利用。

宕口复地:挖掘新的发展空间

采矿业和砖瓦窑业曾经为江阴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行业成为了两只吞噬土地的“老虎”,引发了土地资源浪费一系列问题。2004年,江阴市政府作出了全面禁止开山采石的决定,将全市91家矿山企业全部关闭。2005年,又对砖瓦窑场进行专项整治,先后关闭砖瓦窑场71家。

关停矿山宕口后,对部分在建设用地规划区内的废弃地,国土资源局积极引导进行盘活,先后建成火车站、垃圾发电厂、殡仪馆等一大批建项目,盘活存量土地3800余亩,保障了发展用地。

同时,投入环境整治资金1.875亿元,完成矿山整治,复垦土地13251.32亩;完成窑业整治,复垦土地6929.79亩。

经过整治,原来犬牙交错、怪石林立、浅坑深潭、砂土遍地的矿山宕口废弃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农用地;通过环境整治,先后建成了周庄生态园、南闸狮子山生态园等一大批规模宏大、环境优美、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集休闲、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废弃地整治、土地盘活、环境保护多赢的目标。

点评:关停矿山、砖瓦窑场,整治废弃地,既有效增加了土地,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这是真正的民心工程。“虎口”夺地,方法并不稀奇,关键是想不想去做、有没有真正去做。江阴做得早、做得实,所以收获大。

向天要地:建立高层农民公寓

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阴华西村,曾被人们称为“别墅村”。如今,别墅村不再盖别墅,一幢幢高层农民公寓让华西村“长”高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华西人提出了“多借天,少占地”的发展理念。2001年,华西把周边16个村合并,组成了一个拥有3万人口、30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华西村。合并前,16个村共有113个自然村8417户村民,农民居住分散,住宅占地面积达6210亩。合并后,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了两个集中居住区、近百幢6层以上的农民公寓,节约土地4800多亩。

2006年,华西建成了9座塔楼式农民公寓,每座15层,占地面积仅2.4亩,可住48户村民。2007年,华西村节约用地又添大手笔,一幢74层、高328米、名为“增地空中新农村”的农民公寓破土动工。大楼占地面积23.89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容积率达到12.4。大楼将于2011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有200多户村民搬出别墅,搬进高楼,此举可为华西村节省近400亩土地。

华西村走过的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是江阴大多数富裕起来的农村用地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每个乡镇都建设了颇具规模的高层农民公寓,新桥、申港、南闸等镇的大型农民公寓,几千户农民集中居住,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点评:有钱了盖别墅,这是中国农民最大的住房消费逻辑。然而在江阴,这条逻辑行不通,因为江阴人多地少,盖不起那么多别墅。江阴停建别墅建高层农民公寓,是可贵的觉悟和理智的选择。

考核节地:以考核促节约集约

2004年起,江阴成立了由“一把手”市长任组长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领导、任务下达和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按照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每年对镇(街道、开发区)实行分级考核,严格落实责任考核与奖惩制度。对考核不达标的地区,根据差距程度,市政府不予安排或减少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国土资源部门暂停受理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土地审批等相关用地手续。同时,每年对各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投入产出、土地资源消耗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评价,并进行综合考核,将全市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对集约利 用水平较高的进行奖励,对集约利用水平较差的责令整改。各有关部门执行不力的,将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有效促进和全面提升全市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点评:不以GDP论英雄,以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论英雄,是江阴的一大创举。难得的是,江阴出台了这项政策,并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实处。

置换还地:向农村土地要潜力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江阴市打响了以土地整治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战,率先开展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农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的“三置换”改革试点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

按照先试先行、积累经验、梯度推进的原则,江阴选择了5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通过农村住宅置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根据规划,5个试点村共可节约土地2200多亩。其中周西村积极实施镇村规划对接,打破行政界限,向邻村调剂168亩土地集中建设小高层安置房,至2012年,可将全村958户、3525名村民全部安置进新型小区,预计可节约705亩土地。

2008年10月,江阴启动“万顷良田”一期工程,总面积18331亩,位于徐霞客、青阳、月城镇范围内,分别命名为高效设施农业区、优质粮油生产区、生态经济林果区。投资总额达5.6亿多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可新增耕地1500多亩。

据统计,近年来,江阴市累计共完成复垦整理土地2.4万余亩,净增耕地有效面积1.15万亩。

点评:统筹城乡发展,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既挖掘出了一些建设用地,增加了数量可观的优质耕地,还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是一项利在当前、公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科技管地:摸清全市土地家底

为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全市节约集约用地,2003年,江阴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投资35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程,建立了城镇1∶500、农村1∶1000的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于2005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验收。该项目无论是工程总量还是技术含量,都属全国领先,被广泛用于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修编等国土资源各项业务工作领域,为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报批、违法用地查处等国土资源业务提供了高效服务,使江阴国土资源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也对提高全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大比例尺调查的空白,被国土资源部领导誉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获得了“2005年度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江苏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点评:土地怎么用,家底须摸清。建立城镇1∶500、农村1∶1000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对依法管地、节约集约用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点供争地: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2005年以来,江阴对投资达到较高规模,且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的高新技术类工业项目,采用向省国土资源厅争取点供用地计划指标的创新办法予以重点保障,提高了有限计划指标的使用效益。

自2005年省国土资源厅实行点供办法以来,江阴共争取点供项目25个,涉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8300亩,涉及总投资额34.8亿美元、243.9亿元人民币。

同时,江阴以点供政策为导向,建立了项目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不仅要看项目的规模和科技创新含量,还要看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和节约集约用地指标。点供政策不仅保障了江阴重大项目的用地,同时也提高了项目质量,促进了投资规模和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点供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300万元/亩,产出率达450万元/亩。同时,点供政策也促进了产业层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为点供的重头戏,25个点供项目中,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有17个,进一步优化了全市的产业布局,提升了产业层次。

上一篇:产业园区写字楼租赁合同下一篇:商管中心工作总结